哈尔滨医科大学导师名单是吴立军、孙宏丽、张清媛等。
1、哈尔滨医科大是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
2、该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院校。该校位于哈尔滨市,校训为“木直中绳、博学载医”。
3、哈尔滨医科大学是1926年创建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和兴山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的,1928年更名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1949年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
4、截至202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位列2022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4名。
建设成果:
一、项目承担。
1、“十二五”以来,该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7377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1项、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68项。
2、该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
二、论文发表。
1、2016年,该校共发表论文2520篇,其中SCI论文1038篇,国家级学术刊物论文1269篇,撰写科技论著35部。
2、截至2018年6月,该校发表科学研究论文18264篇,其中SCI收录6400篇。编写出版著作523部。
是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他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SCI期刊上发表数篇学术论文,总影响因子达50多分;曾独立负责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2019年至2021年,他荣获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留学基金,全国肠道医学大会三等奖学金,南昌大学学业奖学金等。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21级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她发表3篇SCI和4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获得2次南昌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和1次特等学业奖学金、2020年南昌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1年南昌大学优秀毕业生,2020年获得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优秀住培学员”荣誉称号;2020年江西“优秀住院医师”荣誉称号。中共党员,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20级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她发表sci论文一篇,主持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一项,曾获得南昌大学2021年研究生创新奖。她热爱志愿服务与创新实践,取得新型实用专利一项,省级竞赛银奖一项,校级竞赛金奖两项。
具体如下:
在2021年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的形式总体来看是一片大好,比较热门的知名杂志都是普遍上涨的形式,这体现出来的就是影响因子,在今年开始了全新的算法所体现出来的威力。
而且这个新的算法必将影响以后影响,因此整个大局式的发展,今年的新算法,就是把在线优先出版的论文引用贡献记入上一个年份,也就是今年的计算公式中,分子第一次包括了2020年的出版。
简单的说一下,就是分母是不变的,仍然是前两年的期刊所有论文的总数,但是分子的变化就大了,这样就导致了影响因子普遍的上涨。
影响因子只是反映了期刊篇均引用的一个基础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但是不要过于的神化他的能力。期刊的影响力是靠业界的口碑打造出来的,但是最终要看的还是论文质量的本身。
大家也要理性判断不同科学之间的影响因子,没有办法去进行横向的比较,所以有时候做出的交叉学科的同学在学生时代会觉得占便宜了,比如那些光学的材料期刊影响因子,拿回来评讲很舒服。
但是在光学口发刊的同学就会被压一头,但是这种捷径的方法也只能在学时代走一走,一旦遇到了真正的高含金量的评审,评委心里还是会对工作质量的本身更加的关注,而不会,对影响因子过于的依赖。
影响:
科学引文索引以布拉德福(S. C. Bradford)文献离散律理论、以加菲尔德(E. Garfield)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因此,SCI是国际上被公认的值得借鉴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
科学引文索引以其独特的引证途径和综合全面的科学数据,通过统计大量的引文,然后得出某期刊某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来对期刊、论文等进行排行。被引频次高,说明该论文在它所研究的领域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国际同行重视,学术水平高。
由于SCI收录的论文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所以SCI指标主要适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而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学术论文。所以,如何评价基础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简化为如何评价论文所承载的内容对科学知识进展的影响。
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点49分许,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本杰明·李斯特和大卫·w·c·麦克米伦因“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发展”被授予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
2021年的诺贝尔奖单项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36万元人民币)。
LIST, Benjamin
Benjamin List教授1997年于法兰克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 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并留所仼助理教授。2003年起, Benjamin List教授入职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并于2005年荣升为教授。Benjamin List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催化与合成,是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发展了一种新型不对称催化模式:手性抗衡阴离子导向的不对称催化(ACDC),目前共发表SCI论文200多篇。近年来获得的主要荣誉有 Otto-Bayer- Prize(2012),Horst-Pracejus-Prize (2013), Mukaiyama Award (2013), Arthur C. Cope Scholar Award (2014),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Prize(2016)等。Benjamin List教授目前担任Synlett 杂志主编,还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Synfacts 等专业杂志担任编委。
David MacMillan
David MacMillan是美国有机化学家,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曾获得阿瑟・C・科普学者奖、ACS Award for Creative Work in SyntheticOrganic Chemistry奖等多个奖项。其课题组一直从事不对称催化、新的反应方法学以及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尤其在有机小分子催化和光催化氧化还原催化方面颇有建树,屡屡发表Nature、Science、JACS等高水平文章。
过去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名单
2020年——法国和美国科学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Jennifer A. Doudna获奖,获奖理由是“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2019年——美国和日本3位科学家 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lingham、Akira Yoshino获奖,获奖理由是“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
2018年——美国科学家Frances H. Arnoid获奖,获奖理由是“研究酶的定向进化”;另外两位获奖者是美国的George P. Smith和英国的Sir Gregory P. Winter,获奖理由是“研究缩氨酸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
2017年——瑞士、美国和英国3位科学家Jacques Dubochet、Joachim Frank和Richard Henderson获奖,获奖理由是“研发出冷冻电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结构的高分辨率测定”。
2016年——法国、美国、荷兰3位科学家Jean-Pierre Sauvage、J. Fraser Stoddart和Bernard L. Feringa获奖,获奖理由是“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
2015年——瑞典、美国、土耳其3位科学家Tomas Lindahl、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获奖,获奖理由是“DNA修复的机制研究”。
诺贝尔化学奖小知识
——截至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了112次,没有颁发的8年分别是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年。
——1901年至2020年,共186人次获奖,实际获奖个人为185人,因为英国科学家Frederick Sanger于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奖。
——112次颁奖中,63次为单独获奖者,24次为2人共享,25次为3人共享。
——最年轻的获奖者是法国科学家Frédéric Joliot,1935年因“合成新的放射性元素”与妻子Irène Joliot-Curie一起获奖,时年35岁。
——最年长的获奖者是美国科学家John B. Goodenough,2019年因“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获奖,时年97岁。他也是迄今为止所有诺奖得主中获奖时最年长的一位。
——185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有7位女性。分别是1911年的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另外还获得1903年的物理学奖)、1935年的Irène Joliot-Curie、1964年的Dorothy Crowfoot Hodgkin、2009年的Ada Yonath、2018年的Frances H. Arnold,以及2020年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
根据JCR2020,“综合”类期刊合计有70+本期刊被SCI收录(不含2021年新收录的期刊),本期内容,我们将关注这些期刊的实时IF2021,所有期刊按照字母顺序排列。针对我们的统计结果,还需说明的是: 本次统计时间:2022年1月初; 2019 ~202 0文章数 :2019~2020年刊发的Article、Review 的文章总数; 2021引用量 :期刊2019~2020年所有类型文章在2021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占比IF2020 :实时IF2021÷IF2020×100%;占比IF2020大于100%表示,实时IF2021已超过IF2020;小于100%表示,实时IF2021还未超过IF2020 实时IF2021
没有涨,短期内不意味着含金量降低。
高校不太可能马上依据新的影响因子调整教职硬门槛,对学术圈而言一两年内期刊影响因子不论涨落,期刊还是期刊。JMCA涨到20分也还是JMCA,PRL跌到5分以下还是PRL。也就国内学术圈盯着影响因子不放这问题背后的价值导向真的糟糕。发能源和生物材料文章多的期刊普遍大涨。
这两年文章,这样就会导致热门方向会越来越卷比如一些化学综合期刊为了维持高影响因子会摒弃纯化学文章而去发大量材料文章如果中科院还是以if给期刊划分等级以后传统方向就不会有人去做了毕竟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以中科院的标准制定考核。
影响因子简介:
北京时间2021年6月30日,Clarivate Analytics官方发布最新年度2020年期刊引用报告JCR,全球top400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出炉。
整体而言最新的SCI影响因子均有较大上升,神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临床肿瘤杂志甚至首次突破500大关,高达508.7,连续十三年强势霸占榜首。同样,国内的期刊影响因子呈现水涨船高的趋势,实力不容小觑。国内排名第一的期刊仍旧属于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
今年表现尤其抢眼,影响因子相较于去年的20.507增加了5分之多,达到IF 25.617,全球排名78位。位列第二位的是Fungal Diversity生物真菌学,影响因子亦比去年的15.386增加了近5分,达到20.372。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自2016年创立以来,每年均保持持续迅猛增长,最新年度IF达到18.187,位列国内期刊TOP3。
根据JCR2020,“综合”类期刊合计有70+本期刊被SCI收录(不含2021年新收录的期刊),本期内容,我们将关注这些期刊的实时IF2021,所有期刊按照字母顺序排列。针对我们的统计结果,还需说明的是: 本次统计时间:2022年1月初; 2019 ~202 0文章数 :2019~2020年刊发的Article、Review 的文章总数; 2021引用量 :期刊2019~2020年所有类型文章在2021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占比IF2020 :实时IF2021÷IF2020×100%;占比IF2020大于100%表示,实时IF2021已超过IF2020;小于100%表示,实时IF2021还未超过IF2020 实时IF2021
具体如下:
在2021年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的形式总体来看是一片大好,比较热门的知名杂志都是普遍上涨的形式,这体现出来的就是影响因子,在今年开始了全新的算法所体现出来的威力。
而且这个新的算法必将影响以后影响,因此整个大局式的发展,今年的新算法,就是把在线优先出版的论文引用贡献记入上一个年份,也就是今年的计算公式中,分子第一次包括了2020年的出版。
简单的说一下,就是分母是不变的,仍然是前两年的期刊所有论文的总数,但是分子的变化就大了,这样就导致了影响因子普遍的上涨。
影响因子只是反映了期刊篇均引用的一个基础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但是不要过于的神化他的能力。期刊的影响力是靠业界的口碑打造出来的,但是最终要看的还是论文质量的本身。
大家也要理性判断不同科学之间的影响因子,没有办法去进行横向的比较,所以有时候做出的交叉学科的同学在学生时代会觉得占便宜了,比如那些光学的材料期刊影响因子,拿回来评讲很舒服。
但是在光学口发刊的同学就会被压一头,但是这种捷径的方法也只能在学时代走一走,一旦遇到了真正的高含金量的评审,评委心里还是会对工作质量的本身更加的关注,而不会,对影响因子过于的依赖。
影响:
科学引文索引以布拉德福(S. C. Bradford)文献离散律理论、以加菲尔德(E. Garfield)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因此,SCI是国际上被公认的值得借鉴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
科学引文索引以其独特的引证途径和综合全面的科学数据,通过统计大量的引文,然后得出某期刊某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来对期刊、论文等进行排行。被引频次高,说明该论文在它所研究的领域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国际同行重视,学术水平高。
由于SCI收录的论文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所以SCI指标主要适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而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学术论文。所以,如何评价基础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简化为如何评价论文所承载的内容对科学知识进展的影响。
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世界范围内总共有41,642篇SCI;在全球共41,642篇SCI撤稿中,国内有19,421篇,高于第二位美国的5,607篇。其他主要国家数据如下: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和印度,分别是收录了3.3万篇、2.8万篇、2.4万篇、2.2万篇、1.6万篇和1.2万篇。
国内核心期刊(EI检索)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 《电工技术学报》3.《电力系统自动化》4. 《电机与控制学报》5. 《电力自动化设备》国际权威期刊电机领域:《IEEE T MAGN》、《IEEE T ENERGY CONVER》电力电子领域:《IEEE T POWER ELECTRMAGN》、《IEEE T ENERGY CONVER》电力系统领域:《IEEE T POWER SYST》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工技术学报 高电压技术 电网技术(中文核心期刊)EEE Power & Energy magazine Power Electronics Let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Transactions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 Energy Systems Power Systems Research Transactions on Electrical Power Proceeding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 Distribution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 Power Components & Systems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 (EI)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工技术学报 高电压技术 电网技术(中文核心期刊)
会CIYCEE 2021录用论文将由IEEE出版至会议论文集,并由IEEE Xplore和EI检索,20%论文推荐至SCI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本次会议的主旨为“Innovation from the Youth, Reforming for the Future”, 旨在为来自世界各国、不同科研方向的青年学者和学生提供探讨、交流未来电气工程技术的高质量学术平台。
ieee pes是电力与能源二大协会。IEEE电力与能源协会(Power & Energy Society,简称PES)是IEEE第二大协会。目前,IEEE PES拥有超过40000会员,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下设17个技术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和4个协调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s)。2018年,IEEE PES在中国成立了PES中国区委员会,是IEEE PES在中国的最高组织代表机构,目前有6个工作委员会、10个地方分会和3个专项委员会。它与IEEE北京代表处合作,以促进PES在中国的活动。IEEE PES中国区委员会为中国电力和能源领域的发展及其全球化服务,搭建交流与合作一体化发展的平台,共同探索合作的新途径,引领中国电力与能源专业技术团体走向全世界。
孙丹丹。在2020到2021年四川发表最多;论文的学者是孙丹丹,一年的时间发布了六篇论文,最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是《人类与自然》。
中国哲学史。逻辑学作为一门科学的逻辑,是既古老又年轻的。2021年逻辑学最佳学生论文在中国哲学史一杂志发表,中国哲学是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它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重视哲学与伦理的联系。逻辑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021,36(4)意思为:2021年发表的,第36卷,第四期。例如:2005,12(1):26-33,2005年发表的,12卷,第一期,第26~33。页括号中代表第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