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论文发表宣布断更

发布时间:

论文发表宣布断更

操作流程与省级期刊发表情况基本一致,服务时间也一样——选题时间:2-3个工作日;写作时间:5-7个工作日;见刊周期:2-6个月不等,我们在文学,经济 新闻 教育方面比较有优势。期待合作。

找你想要投稿的刊物编辑问啊。以前听老师提过,貌似两三千吧,记不太清了

已经发表的论文被撤稿,这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撤稿非常明确的表明了文章内容的是不可信的。在论文被撤后,任何试图使用或者引用文章里面的数据都应该非常谨慎。表面上看,撤稿的决定都是由期刊的主编或者编辑下的,他们是促成这个事情的主要成员。但实际上,撤稿的原因往往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最好还是不要撤稿。如果你有什么疑问还可以询问网站上的编辑老师,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会指导你解决这件事。

有的期刊虽然停刊了,但是一样可以在新闻出版总署上查到期刊刊号,知网或是万方类的数据库也可以查到论文检索页,这样的就不影响作者评职称。如果期刊停刊了,刊号和文章检索都在相关网站查不到的话,就是抓紧时间在正规期刊上补上一篇。如果期刊在新闻出版总署可以查到,但是论文检索页查不到的话,这个就要问下单位了,评职称论文在哪里查,新闻出版总署是肯定会查的。如果单位要求要在网上可以查到文章,那就建议抓紧时间再安排一篇,一般文章从出刊到上网要2-3个月的。不过在新闻出版总署可以查到的期刊是国家承认的正规期刊,只是暂时停刊,发表的这本刊物肯定不是非法的刊物。

硬核作者发表论文后断更

作者 赵广立

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徐永平近来感到非常愤懑。

7年前,团队在 PLOS ONE 上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近日,这篇论文被该杂志编辑宣布撤回,撤稿理由是:该研究违背了动物福利(不合理使用麻醉剂及不合理实施安乐死方法)的政策。

目前该论文所有在世的作者坚决不同意撤稿。

“拒绝撤稿的原因很简单, PLOS ONE 杂志的做法完全不可接受。虽然 PLOS ONE 编辑部自觉理亏——承认失误并对作者表示歉意,但仍未能基于我们提供的25件证据进行客观评价,而是主观武断地认为我们没有遵守实验动物伦理,简单粗暴地对待我们严肃的科研,是我们完全不能接受的。”徐永平在独家回应《中国科学报》时说道。

期刊与作者争执不下

那些涉及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除了要遵守常规的学术规范外,还有一条不能触碰的红线,就是实验动物伦理。

该伦理公认遵循“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

其中,“替代”是指“尽可能采用其他方法而不使用动物进行实验,或者优先使用低等动物而非高等动物进行实验”;“减少”是指“在不影响科研目的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实验条件,优化实验技术路线,避免或减轻对实验动物造成的痛苦”。

“优化”与保障动物福利直接相关,要遵循“五项原则”:实验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额外)痛苦、伤害疾病的自由,生活无恐惧和无悲伤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

前述徐永平团队的研究,被质疑的正是“优化”这一点。

PLOS ONE 动物研究咨询小组的一位成员认为,因不合理使用麻醉剂或不合理实施安乐死方法,实验水貂有被剥夺动物福利保障的嫌疑。

编辑部提出“尽管水合氯醛被认为是不可靠的麻醉剂,并在已知其被描述为腹膜刺激物的情况下,仍通过腹腔注射给药”;此外他们还认为“研究中二氧化碳的使用不被认为是可接受的安乐死方法,文章中描述的人道终点可能不足以防止可避免的痛苦”。

针对这些质疑,《中国科学报》向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顾问孙全辉寻求咨询。

后者表示,作者团队在麻醉剂的使用以及实验动物人道终点处置方面可能存在动物福利问题。他表示,从现有信息来看,实验没能遵循“优化”原则,也没有选择最适合实验动物的麻醉剂,这不仅影响实验动物的福利,也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不过,徐永平团队有不同意见。

徐永平向《中国科学报》表示:“关于 PLOS ONE 撤稿理由中提及的实验动物福利相关问题早在7年前的审稿阶段既已做出详细回应,之后论文被接收发表。接收发表本身就充分说明论文中的动物实验达到了 PLOS ONE 的伦理标准。如果 PLOS ONE 当初认为论文中的动物实验研究未达到他们所谓的伦理标准,他们当时完全可以拒稿,“我们也可以另投其他杂志”。

因此,对于上述指控,团队认为完全不可接受,且正在寻求法律途径向 PLOS ONE 编辑部进行申诉,“以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和声誉”。

一个著名案例:Nature高被引论文一样被撤

事实上,因“动物福利”原因被撤稿,徐永平团队并不是孤例。

一个著名案例发生在Nature上: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学者在2011年发表的一篇快报论文,也被指责违反了“优化”原则,未能保障实验小鼠不受额外痛苦,并最终遭撤稿。

2012年,原作者们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勘误,在更新部分图表的同时,上传了小鼠肿瘤图片。

没想到这张照片引起了更大的争议:只见实验中小鼠体内的肿瘤巨大,直径远超1.5cm,这严重违背了麻省总医院关于动物实验伦理的规定。

从作者的视角,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肿瘤大小差异越大,越能够得到更好的统计结果;但对于实验动物而言,肿瘤生长越大,则意味着越严重的精神和肉体苦痛。显而易见,它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动物福利和伦理的关照。

不过,实验小鼠成瘤直径大小准则在不同研究机构是不同的。英国一研究小组在2010年发布的准则是不超过1.2cm,而美国部分研究机构的准则是不超过2cm。目前,业内普遍接受的小鼠肿瘤最大直径为1.5cm。

值得一提的是,被撤的这篇论文曾被综合性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认定为高被引论文,引用率高居前1%。在数百次引用中,近半数是在2015年作者团队勘误后继续引用的。

动物福利,容易“踩坑”

因实验动物伦理及福利问题引发的争议,还有许多难以定论的“悬案”。

面对重重压力,论文作者向预印本平台bioRxiv提交了撤稿申请;但不久,作者又发文称,已向后者写信停止撤稿,并表示“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做了一次动物实验”。

多篇论文因实验动物伦理或福利保障问题陷入争议,也结结实实给大家提了个醒,这项工作如不在平时加以注意,很容易“踩坑”,甚至面临论文被撤回的风险。

一般而言,涉及动物实验的文章,规范的做法是要注明3个要点:要在实验过程严格遵守“3R原则”并在文章中写明,同时明确实验已通过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并标注相应审批号。

然而现实情况是,这项工作在国内常被人忽略。

苏美洋依、邓巍于2020年发表在《中国比较医学杂志》上的《关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的几点建议》中报道称,2015-2017年,我国有15种生物医学期刊的531篇涉及实验动物的文章中,只有115篇明确说明通过了本单位的动物伦理审查,其中仅13篇标注了审批号。

孙全辉告诉《中国科学报》,目前国内研究机构和高校等单位大都成立了动物伦理委员会,但实验动物福利保障措施还未完全落实到位,部分科研人员的动物福利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一些机构虽然设立了动物伦理委员会,但经常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发挥保护动物福利的审核监督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高虹认为,中国科学成果不乏由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问题遭到质疑,个别事件已影响到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众对科学研究的认可度。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被退回事件也时有发生,其中由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问题遭到的质疑,严重影响了中国 科技 大国形象和 科技 创新能力提升。因此,重视动物福利伦理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G4rMNBA1srkUxsAGjZOGMQ

2.李丹,郭玉莹,邓昊,高珊,徐士欣. 实验动物麻醉剂使用的福利伦理问题研究进展[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7, 27(9):87-91.

3.《学术不规范案例:引起动物福利伦理争议的动物实验》2019-06-13

4.https://mp.weixin.qq.com/s/WFjUA6d8-IxDRF2kPUlq0Q

“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这句话实际上是出自于一篇题为《宁波甬江大桥的大挠度非线性计算问题》的论文,因“参考文献”的第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被各大网友直呼硬核。

因为在我们日常论文阅读的过程中,在论文最后免不了就要看到一长串的参考资料,而这篇论文一出就让人觉得“与众不同”,就是那种一见哇塞,二见蒙圈,三见这也能行!

这样没有一丝参考痕迹,全文被作者用亲眼目睹来形容,让人忍不住想要看看这么刚的人究竟是何方神圣。这篇论文的作者是钱伟长。

钱伟长是谁?

关于他的硬核介绍实在是几页纸都觉得不够。钱伟长先生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名,国际上以钱氏命名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等。他与钱学森、钱三强被周总理并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

如果你以为他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位数学或者物理天才,那你就错了。钱伟长在中学时期其实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考出这样的分数,很难让人忍不住唏嘘,但这样的分数却在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后改变了。钱伟长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当即拍案而起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可是转学物理系哪有这么简单,更何况是成绩只有5分的他。在之后学习中钱伟长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这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觉得是他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研究,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所以是没有参考的,这是一个非常难的工作。

Sci撤稿的影响如下:

一、作者自己撤回的影响

往往是发生在提交稿件不久,作者自身的原因,不想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了,要撤稿的话可以给编辑部说明原因,得到同意后撤回,一般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但是作者私自撤稿,或者是sci论文发表见刊后要撤稿,这往往不被允许的;作者如果是撤稿次数多了,也可能会将作者拉入黑名单,不允许作者再向这本期刊提交论文。

二、编辑部要求撤回的影响

这是比较麻烦的,也是常见的撤稿,可能sci论文中存在学术不端,一稿多投等行为,不仅会要求作者撤稿,还会要求作者承担相应的责任。

很有可能会被记入黑名单的,因“学术造假”而被撤稿的论文,其对于作者的不良影响要远大于“学术过失”。严重的撤稿行为也可能给作者学术生涯产生不良影响,毕竟如今学术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作者严格遵守其中的规定。

三、论文成功发表后被撤回负面影响更大

一篇已经成功发表的sci论文一旦被编辑部要求撤稿,很可能会追究具体的作者信息,论文发表时间,撤稿时间等,还会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找到了这些论文的对应信息,追究相应的责任。

Sci被撤论文主要有学术造假、学术过失和其他三种情况,研究数据表明,在论文被撤后的五年内,79名负有主要责任的作者中有45位没能再次发表论文。而对于被撤论文中负次要责任的作者,论文被撤稿对他们的影响也极大。

发表的论文能不能宣布无效

已经出刊的论文,是不能撤回的。已经造成了既成事实的法律关系。你如果不想让它发生效力,可以申请宣告无效。与指导老师、论文或者实验团队一起,说明失败或者错误的原因,一定要给出证据,书面申请论文发表单位,予以宣告无效,入数据库的,申请取消对应的刊号或者检索号。当然,如果你要补充或者修正错误,试试能不能重新写一篇改正后的论文,代替错误的论文。既然有胆量撤回,为什么不直接找出版方咨询一下,他们才是问题的操盘手。

已经出刊的论文,是不能撤回的。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发表论文作用

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在经过研究后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对研究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的一种手段,又是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不同的人发表论文的作用也不同:

1、评职称(晋升职称):研究生毕业需要;教师、医护人员、科研院所的人员、企业员工等晋升高一级的职称时,发表期刊论文是作为一项必须的参考指标。

2、申报基金、课题:教育、科技、卫生系统 每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它各种基金项目、各种研究课题时,发表论文是作为基金或课题完成的一种研究成果的结论性展示。

3、世界性基础领域的研究,比如在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公开发表论文是对最新科技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一种展示和报道。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等。

这个很正常吧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孝敬老人就算她条件再好也不一定愿意花钱在老人身上的

违法。网上发表的论文是不能撤回的。已经造成了既成事实的法律关系。你如果不想让它发生效力,可以申请宣告无效。想要撤销已发表在知网上的论文,是需要联系期刊所在的出版社,由他们进行撤销,但是一般这种情况出版社都会给你推迟撤销,所以说是比较难办的。

不断发表论文

被医学界誉为“血清之父”的李政道教授是当代国际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专家。李政道1935年出生于台湾,1972年获美国RUTGERS大学博士学位。

美亚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之一,美籍华裔科学家,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美国红十字总会研究所hla实验室主任、世界红十字会第一届世界组织相容性会议主席,慈济骨髓捐献资料中心主任。

李政道博士在美国骨髓移植配型中心工作时,发现大量患白血病的华人,由于没有合适的骨髓配型,无法得到医治而死亡。为了让那些不幸患白血病的同胞能够拥有再生的机会,李政道于1992年回到台湾,开始致力于建立华裔骨髓资料库。1993年10月,由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证严法师发起,由李政道着手组建的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正式成立。李政道担任了该中心基因和免疫实验室主任。

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位于台湾花莲市慈济医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登记在册的志愿供髓人数已达20万,捐髓对象面向北美、西欧、东南亚等地区的华裔病患者。李政道为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他的指导下,骨髓捐受双方基因分型检验准确率得到迅速提高,成绩远胜于欧美发达国家。目前,该捐献中心已向世界捐赠骨髓250余例。

扩展资料:

李政道于1992年回到台湾,开始致力于建立华裔骨髓资料库。

1993年10月,由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证严法师发起,由李政道着手组建的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正式成立。李政道担任了该中心基因和免疫实验室主任。

2012年独家技术入股美亚生物科技集团。

2013年4月,美亚生物科技集团独家聘请的AABB资深专家、国际“血清之父”李政道博士及其助手Alice等全程参与认证工作,与北京建设AABB国际认证标准干细胞实验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政道

这怎么是不务正业,老师本来就应该热衷于教育,研究教学,这也算他的本职工作吧,能发表出来教学论文已经比其他老师厉害了。

简介:

李政道,美亚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之一,美籍华裔科学家,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美国红十字总会研究所hla实验室主任、世界红十字会第一届世界组织相容性会议主席,慈济骨髓捐献资料中心主任。

免疫基因学者、美籍华人李政道博士是美国骨髓资料库的创始人,由他创立的台湾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骨髓干细胞中心,目前该中心已经向全世界20个国家捐献了330分骨髓,其中中国就占了239份。

李政道经历

1935年出生于台湾,1972年获美国RUTGERS大学博士学位。1968年获加拿大McGill大学硕士学位,被誉为"血清之父",是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干细胞临床实验室专家。

李政道于1992年回到台湾,开始致力于建立华裔骨髓资料库。

1993年10月,由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证严法师发起,由李政道着手组建的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正式成立。李政道担任了该中心基因和免疫实验室主任。

2013年4月,美亚生物科技集团独家聘请的AABB资深专家、国际“血清之父”李政道博士及其助手Alice等全程参与认证工作,与北京建设AABB国际认证标准干细胞实验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政道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李政道曾在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因抗战,中学未毕业。1943年因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因日军入侵贵州,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被迫停学。1945年他转学到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二年级,师从吴大猷、叶企孙等教授。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现在,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奋斗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自20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和夫人开始回国访问,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设立CUSPEA,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设立私人教育基金,对艺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个人亦喜随笔作画并积极倡导科学和艺术结合。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诞生于上海。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日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1956年,李政道与杨振宁(他非常要好的朋友)一起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中心信息之——宇称守恒。 在科学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岁时便升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亲自体会到科学人才必须从小培养,因而在1974年5月30日会见毛泽东主席时,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他的建议受到采纳。1979年他去合肥访问时去科大少年班看望了同学们,并题词:“青出于蓝,后继有人。”李政道关心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主张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和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并建议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等。这些建议都一一得以实现。1985年7月16日,邓小平会见李政道时,对他说:“谢谢你,考虑了这么多重要的问题,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李政道与杨振宁曾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是后来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关系变得愈来愈紧张,两人在1962年分手。杨振宁拒绝谈论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的。他说:“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说,这是一个悲剧。”他们两人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讲话了[3][4]。[编辑本段]职业生涯 李政道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解决了当时的θ-τ之谜——就是后来称为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中宇称守恒,那么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是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该是同一种介子。他们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1949年与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1957年与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电荷共轭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动理论,对研究氦Ⅱ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1964年与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销问题,这项工作又称李-瑙恩伯定理。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又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编辑本段]从前职务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 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编辑本段]人物学历 1943-44 中国贵州省,浙江大学 (由于战争,浙江大学从浙江迁往贵州) 1945 中国云南省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由从北京南迁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及从天津南迁的南开大学组成) 1946-49 美国芝加哥大学,1950年获博士学位[编辑本段]个人荣誉 1957 诺贝尔物理奖 1957 爱因斯坦科学奖 1969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7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9 伽利略奖章 1986 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 1994 和平科学奖 1995 中国国际合作奖 1997 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 1997 纽约市科学奖 1999 教皇保罗奖章 1999 意大利政府内政部奖章 2000 纽约科学院奖 2007 日本旭日重光章 李政道十分关心中国物理学的发展,自1972年起多次回中国访问讲学。1980年以来,他发起组织美国几十所主要大学在中国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为培养中国青年物理学家作出了贡献。他受聘为暨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编辑本段]名誉学位 1958 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博士 1969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博士 1978 纽约市立大学科学博士 1982 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物理学博士 1984 Bard学院科学博士 1985 北京大学科学博士 1986 美国Drexel大学文学博士 1988 意大利Bologna大学科学博士 199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博士 1991 美国Adelphi大学科学博士 1992 日本筑波大学科学博士 1994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科学博士 2006 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博士[编辑本段]工作简历 1950 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助理研究员 1950-51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 1951-53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 1953-55 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 1955-56 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 1956-60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0-62 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 1960-63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1962-63 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 1963-64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4-84 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讲座教授 1984- 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 1986-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 WL)主任 1986- 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 1988- 浙江现代物理中心主任(浙江大学) 1997-2003 RIKEN-BNL研究中心主任 2004- 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06至今 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编辑本段]名誉教授 198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82 暨南大学 1982 复旦大学 1984 清华大学 1985 北京大学 1985 南京大学 1986 南开大学 1987 上海交通大学 1987 苏州大学 1988 浙江大学 1993 西安西北大学 1998 上海大学 2000 兰州大学 2002 厦门大学 2003 西北工业大学[编辑本段]生平著作 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 Harwood科学出版社,1981 李政道文选1-3集,G. Feinberg编辑 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6 宇称不守恒三十年——李政道六十华诞学术研讨会 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8 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88 李政道文选,1985-1996,任海沧、庞阳编辑 Gordon and Breach, 1998 科学与艺术,主编:李政道,副主编:柳怀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物理的挑战,李政道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季承、柳怀祖、滕丽编辑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简体字本)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繁体字本)[2][编辑本段]自述摘录 一九四五年的春天,忽然有一个胖胖的,十几岁孩子来找我。拿了一封介绍信。信是一九三一年我初到密其根大学遇见的梁大鹏兄写的。梁不习物理,十几年未通音讯了,不知怎样会想起我来。他介绍来见我的孩子叫李政道。他原在宜山浙江大学,读过一年级,因为日军逼近宜山,他便奔去重庆。他的姑姑认识梁,梁便介绍李来昆明见我。那时是学年的中间,不经考试,不能转学,我便和联大教二年级物理数学课程的几位先生商量,让李去随班听讲考试,如他合格,则候暑假正式转学入二年级时,可免他再读二年级的课程。其实这不过是我自己以为合理的办法,并未经学校正式承认许可的」 李应付课程,绰有馀裕,每日都来我处请我给他更多的阅读物及习题。他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有时我有风湿痛,他替我捶背。他帮我作任何家里的琐事。我无论给他甚么难的书和题目,他很快的做完了,又来索更多的。我由他的作问题的步骤,很容易的发现他的思想敏捷,大异寻常。老实的说,在此后的一年中,我因为自己的问题——冠世(吴博士之夫人——编者)的卧病;每日的买菜,升炉,煮饭;物价的日日上涨,实在没有心绪来预备许多的参考书和题目给他。好在他的天资高,亦不需我的讲解。 一九四五年,曾昭抡先生忽然来找我,说军政部部长陈辞修先生、次长俞大维先生,想约我和华罗庚谈谈为军政部计划些科学工作事。我和曾虽是同事十年多,华亦六七年,但都无深交。陈俞二先生,更从未晤面。我所习的物理,亦与实用无关。但想想,去谈谈亦无碍。于是和华去渝,先后见俞、陈二先生。 陈俞二先生想知道怎么计划,以有助国防的科学工作机构的意思。我即想了几日,拟就一建议,以为我国人材缺乏,任何计划,必须从根做起,即是:(1)成立研究机构,培植各项基本工作人材,(2)初步可派物理,数学,化学人员外出,研习观察近年来各部门科学进展情形,拟一具体建议,计划筹建一研究机构,并即时选送优秀青年数人出国,习物理、数学等基本科学。 我拟写的建议,陈俞二先生考虑后,以为可行,即令华和我负责数学及物理二部门。我们并建议请曾昭抡负责化学部门。 返昆明后,我告冠世一切经过。谈到推选青年习物理者二人时,冠世和我皆不犹疑的决选李政道。当时在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及助教中,天赋勤奋未有如李的(杨振宁已考取清华留美;黄昆考取中英庚款留英)。 李政道表示,虽然他在吴大猷门下只有一年二个月的时间,但却是他一生中获益最多的时期。他说,「我从吴师学到的不仅包括人格的涵养,最重要的是学到对知识的“忠诚”(dedication)。然而对这样一段重要过程,李政道却谈得不多。因为他认为,‘我与吴师的关系很长,不是一句可以说得完的,否则也就不重要了’。他承认,吴大猷是影响他最深远的一位师长。[编辑本段]理事会成员 1985-93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理事会成员 1990-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董事会成员[编辑本段]重要事件年历 1926年 出生于上海 1943年 江西联合中学毕业 1943年 就读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1944年 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 1946年 就读联大二年级,受吴大猷推荐赴美留学(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1950年 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至加拿大担任天文研究员 1951年 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 1953年 至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56年 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 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奖 1958年 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 1960年 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 1961年 受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3年 回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第一位「费米讲座」的物理学教授偕夫人返回阔别26年的中国大陆 1964年 和杨振宁受邀参加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二人还被推选为本次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1984年 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 1986年 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12月,哥大为李政道举行六十大寿庆典 1988年 在北京主持召开同步辐射应用国际讨论会[编辑本段]特邀讲座和院士 1957 美国哈佛大学Loeb特邀讲座 1957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9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61-63 美国Sloan 基金学者(Sloan Fellow) 1962 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1964 美国哈佛大学Loeb特邀讲座 1964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6 美国Guggenheim基金学者(Guggenheim Fellow) 1982 意大利 Lincei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6 华盛顿大学Jessie与John Danz讲座 1994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5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5 麻省理工学院,Herman Feshbach物理学讲座 2003 梵蒂冈Pontifical 科学院院士 2004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科技委员会顾问[2]

断了发表的论文

小论文写得烂并不代表无法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但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提高论文质量。以下是一些提高小论文质量的建议:1. 重新审视论文的结构和内容,确保论文的逻辑清晰,内容丰富,论据有力。2. 仔细检查论文的语法、拼写和标点符号。这些错误可能会影响论文的可读性和专业性。3. 请同行或导师仔细审阅你的论文。他们可以提供宝贵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你改进论文。4. 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学习如何写出优秀的论文。5. 如果你觉得自己写作能力有限,可以考虑请专业的写作指导或编辑服务。最重要的是,不要灰心丧气。写作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提高过程,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你一定能够写出一篇优秀的小论文。

找你想要投稿的刊物编辑问啊。以前听老师提过,貌似两三千吧,记不太清了

简而言之,文献综述就是对某类资料或某一研究领域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整理和归纳。那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好的综述呢?为什么要读综述?很多同学在开始一个研究课题前,导师会建议大家先阅读自己研究领域内的经典综述文章。仔细研读一篇综述下来,就会对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进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今天papertime论文查重小编就给大家说说怎样才能写好论文综述?

1、确定综述的主题

材料人怕选错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决定了我们是否能轻松发表期刊论文,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市场。

每一个时代都有很多热门的研究课题,有些可能是好的论文发表,但没有什么实际用途。有些资料你做出来就可以开公司去卖钱,但是发不好。选择综述的主题也是一样的,聚焦研究热点的投稿综述接受率比较高。

2、相关文献检索

确定综述的主题后,就可以开始找相关的研究论文了。

简便易行的方法是首先搜索相关综述,查看里面提到的所有论文。一个文献综述要引用很多篇文献,那么这些文献是否要仔细阅读?另外,有许多文章,我们只看它的摘要,它的目的、方法和结论都已经很清楚了,这部分文章不需要下载下来。

3、确定综述框架,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

这个步骤非常关键,主题是基础,框架是支撑,确定好框架后就可以进行整理了。

一般文献综述的框架无非是摘要、关键词、引言、分类介绍、发展趋势和展望等。

通常使用较常用的内容组织有以下两种:

按时间为序组织文献:以出版时间为序组织文献,反映其历史演变、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揭示该研究的发展脉络。该方法特别适用于总结当前不断迭代的研究领域。

按研究主题组织:某一领域的研究往往分别侧重于不同的主题或某一材料类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可将属于某一主题或功能范围的文献归入同一类别。此法适用于对已有有丰富传统研究成果的领域进行评述。

如果小论文写得不够好,那么想要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你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来改善你的小论文:1. 重新审视论文的结构,确保其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有必要的话,对论文进行重写和修改。2. 确保论文的语言表达流畅、准确,语法、拼写和标点符号都要正确无误。3. 对论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确保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都具有学术价值。4. 参考和引用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数据,使论文的内容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如果你能够在这些方面下功夫,那么你的小论文有可能被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核心期刊对文章的要求非常高,因此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你的文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