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联合署名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联合署名发表的论文

联名发表,总有个先后,其实也没有什么的

在校生发论文,即使是研究生一般第一作者也是导师的名字。第二作者也有一定的含金量,例如工作后,凭职称需要发三篇论文,只需要一篇是第一作者即可,其他两篇就可以是第二或第三作者了,希望对楼主有些启示。

A. 居里夫人的资料,镭是怎样提取的

镭,原子序数抄88,原子量2260254,是一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元素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射线”。1898年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矿渣中发现了镭,1902年分离出90毫克氯化镭,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镭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但含量极微,地壳中的含量为十亿分之一,总量约1800万吨。现已发现质量数为206~230的镭的全部同位素,其中只有镭223、224、226、228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其余都是通过人工核反应合成的。镭226半衰期最长,天然丰度最大,是镭的最重要的同位素。 镭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熔点700°C,沸点1140°C,密度约5克/厘米³,体心立方晶格。镭的化学性质活泼,与钡相似。金属镭暴露在空气中能迅速反应,生成氧化物和氮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镭;新制备的镭盐呈白色,放置后因受辐照而变色。 镭是现代核工业兴起前最重要的放射性物质,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和科研领域;把镭盐和硫化锌荧光粉混匀,可制成永久性发光粉。到1975年为止,全世界共生产了约4千克镭,其中85%用于医疗,10%用来制造发光粉。镭是剧毒物质。

B. 谁有完整的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

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

1898年7月,居里夫妇向科学院提出《论沥青铀矿中一种放射性新物质》,说明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84号,比铀强四百倍,类似铋,居里夫人建议以她的祖国波兰的名字构造新元素的名称钋。从此居里夫妇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建立最早的放射化学工作方法。

1902年,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提炼,居里夫妇从数吨残渣中分离出微量(一分克)氯化镭RaCl2,测得镭原子量为225,后来得到的精确数为226。

居里夫妇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玛丽·居里,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居里夫人在实验研究中,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能测出某种物质是否存在射线,而且能测量出射线的强弱。她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含铀量成一定比例,而与铀存在的状态以及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在:一种叫做钍的元素也能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来,这说明元素能发出射线的现象决不仅仅是铀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把有这种性质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们放出的射线就叫“放射线”。

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

镭是一种极难得到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它的形体是有光泽的、像细盐一样的白色结晶,镭具有略带蓝色的荧光,而就是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在光谱分析中,它与任何已知的元素的谱线都不相同。

镭虽然不是人类第一个发现的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

C. 居里夫人与镭的故事全文

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

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D. 居里夫人和镭的故事五十字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居里夫人拒绝为他的任何发明申请专利,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

居里夫妇发现镭以后,当百万法郎、灿灿的金质奖章向她微笑的时候;当成功、荣誉、祝贺象潮水般涌来的时候,表现了他们具有高贵的品质:毫不夸耀,谦虚忘我!一位报社记者前来采访她,想把她的事迹报道出去。

她坚定地回答:“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的‘个人’。”有几位朋友劝他们申请生产镭的专利权。玛丽·居里代表她的丈夫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不应该这样做。这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

他们把这个伟大的发现交给工业界和医学界广泛利用,并不谋求个人的任何私利。

(4)居里夫人提取镭的故事作文500字扩展阅读: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参考资料

网络-居里夫人

E. 居里夫人提炼镭的故事 快 5分钟哦

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即著名的居里夫人,被誉为“镭的母亲”。她1867年11月7日诞生于俄国沙皇侵略者统治下的波兰首都华沙。父亲是华沙高等学校的物理学教授,使她从小就对科学实验发生了兴趣。 1891年,她到巴黎继续深造,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学业完成后,她本打算返回祖国为受奴役的波兰人民服务,但是,与法国年轻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的相识,改变了她的计划。1895年,她与皮埃尔结婚,1897年生了一个女儿,一个未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居里夫人注意到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的研究工作。自从伦琴发现 X射线之后,贝克勒尔在检查一种稀有矿物质“铀盐”时,又发现了一种“铀射线”,朋友们都叫它贝克勒尔射线。 贝克勒尔发现的射线,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兴趣,射线放射出来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居里夫人看到当时欧洲所有的实验室还没有人对铀射线进行过深刻研究,于是决心闯进这个领域。 理化学校校长经过皮埃尔多次请求,才允许居里夫人使用一间潮湿的小屋作理化实验。在摄氏6度的室温里,她完全投入到铀盐的研究中去了。 居里夫人受过严格的高等化学教育,她在研究铀盐矿石时想到,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铀是惟一能发射射线的化学元素。她根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一进行测定,结果很快发现另外一种钍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动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强度也相像。居里夫人认识到,这种现象绝不只是铀的特性,必须给它起一个新名称。居里夫人提议叫它“放射性”,铀、钍等有这种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质,叫作“放射性元素”。 一天,居里夫人想到,矿物是否有放射性?在皮埃尔的帮助下,她连续几天测定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矿物。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 经过仔细的研究,居里夫人不得不承认,用这些沥青铀矿中铀和钍的含量,绝不能解释她观察到的放射性的强度。 这种反常的而且过强的放射性是哪里来的?只能有一种解释:这些沥青矿物中含有一种少量的比铀和钍的放射性作用强得多的新元素。居里夫人在以前所做的试验中,已经检查过当时所有已知的元素了。居里夫人断定,这是一种人类还不知道的新元素,她要找到它! 居里夫人的发现吸引了皮埃尔的注意,居里夫妇一起向未知元素进军。在潮湿的工作室里,经过居里夫妇的合力攻关,1898年7月,他们宣布发现了这种新元素,它比纯铀放射性要强400倍。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新元素被命名为钋(波兰的意思)。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又根据实验事实宣布,他们又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这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钋还强。他们把这种新元素命名为“镭”。可是,当时谁也不能确认他们的发现,因为按化学界的传统,一个科学家在宣布他发现新元素的时候,必须拿到实物,并精确地测定出它的原子量。而居里夫人的报告中却没有针和镭的原子量,手头也没有镭的样品。 居里夫妇决定拿出实物来证明。当时,藏有钋和镭的沥青铀矿,是一种很昂贵的矿物,主要产在波希米亚的圣约阿希母斯塔尔矿,人们炼制这种矿物,从中提取制造彩色玻璃用的铀盐。对于生活十分清贫的居里夫妇来说,哪有钱来支付这件工作所必需的费用呢?他们的智慧补足了财力,他们预料,提出铀之后,矿物里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一定还存在,那么一定能从提炼铀盐后的矿物残渣中找到它们。经过无数次的周折,奥地利 *** 决定馈赠一吨废矿渣给居里夫妇,并答应若他们将来还需要大量的矿渣,可以在最优惠的条件下供应。 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冻僵了。居里夫妇克服了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为了提炼镭,他们辛勤地奋斗着。居里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实验,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熔化,连续几小时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材料,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 他们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l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F. 居里夫人提炼镭的故事

在柏克勒尔对于铀的放射性质进行了开创先河的观察和研究以后,跟着便发现铀的射线也像X射线,能使空气和其他气体产生导电性,而钍的化合物也经人发现有着类似的性质。

1896年起,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一起进行了系统的发现,在各种元素与其化合物以及天然物中寻找这种效应。

她依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一进行测定,结果很快发现另外一种钍元素的化合物,也自动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强度也较接近。

居里夫人认识到,这种现象决不只是铀的特性,必须给它一个新名称,居里夫人就把它命名为“放射性”,铀、钍等有这种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质,叫做“放射性元素”。

在测量中,她获得了又一个戏剧性的发现,在一种来自波希米亚的沥青铀矿中,她发现,其放射性强度比原先设想的要大不知多少倍。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又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宣布,他们又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这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钋还强,他们把这种新元素命名为“镭”。

(6)居里夫人提取镭的故事作文500字扩展阅读

纯的金属镭是几乎无色的,但是暴露在空气中会与氮气反应产生黑色的氮化镭(Ra3N2)。

镭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强烈的放射性,其中最稳定的同位素为镭-226,半衰期约为1600年,会衰变成氡-222。当镭衰变时,会产生电离辐射,使得荧光物质发光。是居里夫人发现的新元素,镭的发现对科学贡献伟大。

镭的发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真正的革命,1903年,居里夫妇因此而双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这一巨大成功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它凝聚了居里夫妇多少汗水、多少泪水,完全是居里夫妇共同心血的结晶。

G. 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

1895年,威廉·伦琴发现机制不明的X射线。1896年,亨利·贝克勒尔发现铀盐放出的射线有类似于X射线的穿透力。他证明这种辐射不像磷光那样依赖外部能量输入,而是自发发射的。受到这两个重大发现的影响,玛丽决定朝这方向发展,她因此开始研究铀射线,作为学位论文的备选课题。

她运用15年前她的丈夫和他的兄弟开发出用来测量电荷的一种新的验电器来研究实验样品。运用皮埃尔的验电器,她发现铀射线能让样品周围的空气导电。

利用该技术,她得出首个研究结论,铀化合物的活性仅取决于其数量。她推测,辐射不是分子间某种相互作用造成的,而是来自原子本身。这一假说是否定自古流传的原子不可分割论的重要一步。

1897年,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降生。为了养家,玛丽开始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兼课。她没有专业的实验室,她的实验室是大部分研究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校园旁的一个棚屋改装而成的。这个棚屋以前是一所医学院的解剖室,通风差,常漏水。

他们当时不了解放射性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因而没有采取防护措施。学校没有资助她的研究,她只得靠冶金和矿业公司、各类组织和 *** 的补贴维持研究的进行。

居里的系统性研究包括两种铀矿:沥青铀矿和铜铀云母。她的验电器测量结果表明,沥青铀矿的活性是纯铀的四倍、铜矿云母的两倍。她推断,如果她先前关于铀的数量及其活性的结果是对的,那么这两种矿物质必定含有其他少量活性远远比铀大的物质。

她开始系统寻找其他具有辐射性的物质,到1898年,她发现钍也具备放射性。

皮埃尔对她的工作越来越感兴趣。1898年中,他决定放弃对晶体的研究工作,加入她的行列。

这些研究想法都是她自己的:没人帮她形成这些想法,尽管她曾向丈夫征询意见,但归属权属于她是很明确的。为保证事实确凿无疑,她在丈夫的传记中更是两次记录此事。很可能她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意识到……很多科学家很难相信一位女性有能力参与她所参与的这种原创性研究。

她敏锐地觉察到及时公布发现,确立科学优先权的重要性。两年前,如果贝克勒尔没有在他发现放射性的第二天就向法国科学院介绍,诺贝尔奖很可能会被希尔瓦努斯·汤姆森夺走。居里选择用相同迅速的手段出版。

她写了一篇非常简要的论文,由她的前任指导教授加布里埃尔·李普曼于1898年4月12日转交给法国科学院。即便如此,正如汤普森被贝克勒尔抢先,两个月前格哈德·卡尔·施密特已在柏林将类似的研究结果发表。

当时,物理学界没有人注意到居里论文里沥青铀矿和铜矿云母的活性与铀本身活性大的描述:“事实是非常显著的,可以确信这些矿物质可能比铀包含更具放射性的元素。”据她事后回忆,当时她“急切地想尽快验证这一假说”。

1898年4月14日,居里夫妇满怀希望地称出并研磨100克沥青铀矿样品。他们那时没意识到,他们要寻找的物质数量极少,需要处理上万吨矿石。

1898年7月,玛丽和丈夫发表一篇联合署名论文,宣布以“钋”命名所发现的元素,以纪念被瓜分的祖国波兰。1898年12月26日,居里夫妇将他们发现的第二个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拉丁文意为“射线”。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创造出单词“放射性”(radioactivity)。

为了证明发现确凿无疑,居里夫妇试图分离出纯的钋和镭。沥青铀矿是复杂的矿物,化学分离其成分是一项非常费力的任务。发现钋相对比较容易,化学上它类似于铋,钋是矿石中的唯一与铋性质类似的物质。然而镭比较难以分离出来,它的化学性质与钡类似,并且两种元素都存在于沥青铀矿中。

到1898年,居里夫妇获得少量的镭,但获得数量可观且未掺杂有钡的镭,仍然是遥不可及的任务。

居里夫妇通过结晶的方法分离镭盐,这是一个极端费力的工作。1902年,他们从一吨沥青铀矿中分离得十分之一克氯化镭。1910年,居里夫人分离出纯镭金属单质。但她从未成功分离出半衰期仅为138天的钋。

1898年和1902年,居里夫妇联合及单独发表32篇科学论文,其中一篇称,在镭辐射下,病变或肿瘤细胞比健康细胞死得更快。

(7)居里夫人提取镭的故事作文500字扩展阅读:

用途

镭能放射出α和γ两种射线,并生成放射性气体氡。

镭放出的射线能破坏、杀死细胞和细菌。因此,常用来治疗癌症等。此外,镭盐与铍粉的混合制剂 ,可作中子放射源,用来探测石油资源、岩石组成等。

镭是原子弹的材料之一。老式的荧光涂料也含有少量的镭。中子轰击镭-225可以获取锕。

用镭同位素寻找古河道中的铀 。

H. 居里夫人多少年提取出镭

1898年12月26日,玛丽在提交给法国科学院的报告中宣布他们又发现一个比铀的放射性要强百万倍的新元素——镭。这是皮埃尔·居里和他的妻子玛丽·斯克洛道夫斯卡婚后三年的伟大爱情的结晶。 这一发现把当时在物理学领域中信奉了几个世纪的整个理论翻了个底朝天。一些保守的科学家表示怀疑“镭在哪里?指给我们看看,我们才能相信!”皮埃尔和玛丽决心以事实来回答这一切怀疑。但是,要提炼出纯镭,必须要有大量的矿物和较大的实验室。沥青铀矿是一种最贵的矿物,他们买不起,后来在奥地利的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们花掉了全部的存款,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才买到十几麻袋沥青铀矿渣。居里夫妇就在一间破屋里开始了伟大的科学试验。 日月如流水,居里夫妇犹如在梦境里一般,忘却了时间,不论严冬或盛夏,不分黑夜和白天,整天紧张地工作着。由于睡眠太少,体力消耗太大,他们的健康受到损害。皮埃尔全身疼痛,玛丽明显地消瘦了,但是,他们坚持着,整整花了45个月的劳动,经过几万次的提炼,终于成功地获得了10克纯镭。镭发现了,而且不久发现镭有治疗癌的功效。 皮埃尔·居里于1859年5月15日出生在法国巴黎。16岁获得巴黎大学文理学院科学学士学位,18岁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实验室助教。1883年,皮埃尔任巴黎市立理化学校物理实验室主任。 玛丽·居里是法籍波兰人,于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她原名玛丽·斯克罗多夫斯卡。1891年,玛丽辞别家人,考入巴黎大学理学院,开始了深造。1893年,她毕业于巴黎大学物理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第二年她又在数学系毕业,名列全班第二,获得数学硕士学位。毕业之后,玛丽本想回到波兰工作,然而,由于她认识了法国青年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结婚后便留在法国了。1903年,居里夫妇由于发现放射性元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I. 居里夫人和镭的故事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

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

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镭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放射性的元素,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7周期,第IIA族,原子序数88,元素符号Ra。纯的金属镭是几乎无色的,但是暴露在空气中会与氮气反应产生黑色的氮化镭(Ra3N2)。

镭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强烈的放射性,其中最稳定的同位素为镭-226,半衰期约为1600年,会衰变成氡-222。当镭衰变时,会产生电离辐射,使得荧光物质发光。是居里夫人发现的新元素,镭的发现对科学贡献伟大。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

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J. 居里夫人发现镭艰辛 的故事

感谢邀请

居里夫人的笔记本至今还有放射性,她是怎样发现镭的?

在1896年,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

华莱士有提出过这方面的看法,在他写出相关文章的时候,达尔文也早有这种想法了,而且为此做了长时间的研究。但是华莱士只是发表了一篇相关的文章就没后续的发展了,达尔文则开始了长篇的阐述和论证,也就是《物种起源》。《物种起源》是对这种思想的进一步的讲叙,是为了让世人接受。而且《物种起源》包括几个部分,华莱士提出的看法应该只能《物种起源》中的一部分吧,毕竟我没看过华莱士的那篇文章,但是《物种起源》倒还看了部分。下面是一些关于两者的资料:达尔文写《物种起源》从1844年理论思想的基本完成到1859年《物种起源》的正式面世,花了15年时间。从1854年9月起,他才开始整理有过物种变化的笔记,继续1844年那230页理论大纲的演绎工作。1856年初,着手详细论证他的进化理论的著述。原计划的篇幅比1859年《物种起源》要长三四倍。而在1858年夏初,侨居马来群岛的华莱士先生寄给他一篇题为“论变种与原型不断歧化的趋势”的论文。这篇论文与达尔文学说的思想几乎完全一致。后来达尔文为了协调两者于1858年同时发表了两篇文章。文章当时没引起社会的关注,并被认为两人文章中所有新奇的东西都是胡说八道,而所有真实的东西不过是老生常谈。这使达尔文认识到,任何一种新思想,如果不用相当的篇幅进行阐述和论证,是很难引起人们注意的。于是,他在朋友的鼓励支持下,开始着手《物种起源》全书的写作。

联合发表论文的署名

联合行文作者应为同级单位。

联合行文要注意的内容是:

1、行文的各机关部门必须是同级的;

2、联合行文对于共同贯彻执行有关方针、政策或兴办某些事业,是非常有利的;

3、几个平行机关或部门联合行文,应将相对应的各机关都列为主送机关;

4、联合行文应当确有必要,且单位不宜过多。

5、联合行文,只标明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党委、政府的部门依据职权可以相互行文

这是部门之间相互行文的规则。过去,只有政府的部门依据部门职权可以相互行文;现在,党委、政府的部门依据职权都可以相互行文。部门之间相互行文的条件是:

1、同级党委、政府的部门。

2、依据各自的职权,有行文的必要性,不得超越职权范围。

3、部门之间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相互发布、传达要求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一般用“函”行文,也可以用“通知”行文。部门之间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相互联系工作和答复审批事项,应当用“函”行文。

党委、政府的部门应当准确理解和正确贯彻执行这一行文规则,凡超越自己职权范围的,应报请同级党委、政府行文。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第四节  行文规则、百度百科——联合行文

署名原则:以实验生物学为例。作为论文署名的人员应该是在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全过程中做出了实质性(或主要)贡献的人。按照惯例,一般作为实验的实施者,又是论文的执笔者,自然应该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如研究生、博士后、一些年轻学者等。

导师或者项目(课题、实验)的设计者,对论文的主体主要负责的人一般作为通讯作者,列在排名的最后一位。联系出国做博士后人都知道往往论文作者的最后一位往往是实验室的负责人。第一和最后一位作者之间的作者排序可以根据对论文的实际贡献大小进行。

论文的作者应该做到能够对论文的细节和主要结论熟悉并同意发表,并能够回答读者等对论文的相关问题和质疑。

由于有些时候,对一篇论文的贡献大小是很难定量化的,所以最好是在实验开始前,就讨论好论文作者的署名顺序。如果能早些讲清楚署名的原则和相关安排,以后就不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扩展资料: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术论文

署名作者是那些对论文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 一般实验的实施者和执笔者为第一作者。 一般实验的设计者(指导者)等(如导师或科研团队(课题)的领队)可为通讯作者。 到了毕业的季节了,许多研究生在忙于写论文。我想谈点个人对于发表学术论文时的署名问题的看法。 论文的署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署名一则是分享成果的荣誉,二则是一种责任。往往涉及到名利的事情处理不好是很容易产生误会、误解或矛盾的。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署名问题,实际操作起来有些时候也是很难的。 我们知道,当今的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的时代了,大的科研项目如脑的研究、人类基因组学、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等,需要科学家之间、学术团体之间、国内外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这样一篇论文的署名人数也越来越多,一些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论文的署名人数有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已经不是新鲜事情了。那么署名如何排序呢? 署名原则:以实验生物学为例。作为论文署名的人员应该是在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全过程中做出了实质性(或主要)贡献的人。按照惯例,一般作为实验的实施者,又是论文的执笔者,自然应该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如研究生、博士后、一些年轻学者等。导师或者项目(课题、实验)的设计者,对论文的主体主要负责的人一般作为通讯作者,列在排名的最后一位。联系出国做博士后人都知道往往论文作者的最后一位往往是实验室的负责人。第一和最后一位作者之间的作者排序可以根据对论文的实际贡献大小进行。论文的作者应该做到能够对论文的细节和主要结论熟悉并同意发表,并能够回答读者等对论文的相关问题和质疑。由于有些时候,对一篇论文的贡献大小是很难定量化的,所以最好是在实验开始前,就讨论好论文作者的署名顺序。如果能早些讲清楚署名的原则和相关安排,以后就不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对于一些重要的论文,有多个作者做出的贡献是等价的,可以作为联合第一作者处理,但是作为联合通讯作者的比较少见。那些对实验过程做出了贡献 (如实验员、动物饲养员等)但没有达到作为作者的程度、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提供一般性帮助(如协助查阅文献、分析数据)时,在论文中必须进行致谢。 有些特殊情况也是需要考虑的,如有些提供了某项研究的重要学术思想和设计思路的;有些提供了实验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材料;有些提供了研究中必须的重要实验设备;等等类似情况,如果当事者(方)提出要作为论文作者署名,是可以考虑的。当然有些是在实验开始前就已经讨论决定了的,就没有这些麻烦了。 作者的责任:必须强调的是在论文上署名的作者除了分享成果的荣誉外,重要的是要对论文成果的真实性等方面负有责任。如果在论文中没有特别的分工说明,发表的论文的一旦出现了问题,如出现数据不实、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所有作者都要承担相关责任。 现在有些刊物在发表前让作者签名,说明阅读过并同意发表论文中的数据和结论,有些刊物是规定通讯作者可以代表所有作者。还有些刊物要求明确说明每个作者的责任和贡献,如谁收集的数据;谁设计的实验,谁实施的实验;谁参与讨论,谁进行数据分析;谁执笔等。前些日子Nature 上刊登诺贝尔奖得主Linda B.Buck 和共同作者发表的声明,撤销了他们2001 年发表在Nature 上的一篇论文,声明中说:"他们发现2001 年的论文数据和原始数据间有矛盾。" 文章注明了每个作者的贡献,原文是这样的:Author Contributions(作者贡献):L.B.B.and L.F.H.,conceived the project(获得项目),L.F.H.and J.- P.M.prepared gene-targeting constructs to generate the mice(准备所必须的实验材料),S.S.trained Z.Z.in gene-targeting techniques(负责技术培训),Z.Z.prepared and analysed the mice and provided all figures and data for the paper(实施实验、获得数据、提供数据和图表),and L.B.B.and Z.Z.wrote the paper(执笔写作).Correspondence and requests for materials should be addressed to L.B.B(通讯作者是Linda B.Buck)。 不规范署名:现阶段在国内也确实存在着论文署名不规范问题,有些是属于不知道规矩,有些则是其他原因: 1.随便挂名;不管对论文有无贡献,只要是一个实验室的,一个研究集体的成员,每个成员几乎在每篇论文上都署名。这样可以增加每个人员发表论文的数量。 2.领导挂名:有时候有些研究人员为了"巴结"某些领导或掌握资源的官员,在某些论文上署上领导的大名。也有些时候是相关领导暗示或主动要求挂名。 3.名人被借"光"挂名:有时候有些学者为了论文审稿或发表顺利,没有征求当事人的同意,就强行将一些学问高的学者(如院士等)的名字挂上(有些可能是自己的导师等)。 4.为了职称晋升而挂名;有些人为了评职称急需,而在没有任何贡献的论文上挂名。 5.强求挂名;有些项目负责人或实验室领导强求在实验室的所有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6、为了某种目的而收买挂名;如学校评估、博士点申请等急需高质量的论文,利用金钱收买,在论文上署名。 7.为了毕业和学位而挂名:有些学生为了满足单位的获得学位的要求,急于毕业获得学位,在自己没有贡献的文章上挂名。 提醒导师和研究生需要注意的事情:由于某些利益目的(如考核等),有些研究生将自己硕士期间的工作,以读博士学位的单位名义发表;或者署上自己的博士导师的名字;或者论文中没有自己硕士导师的名字等等,这是非常错误的,每位导师和研究生都必须严肃对待这些事情。首先论文(成果)的产权归原单位(获得项目支持的单位)。硕士生要尊重自己导师的劳动,不能太"势力眼"。同理,博士生毕业后,博士期间的所有数据都必须以原单位的名义发表,博士生导师应该作为作者之一(如果导师负责的话,一般应该是通讯作者),原单位必须是第一产权单位。 "客座研究生"问题:现在由于扩招,有些导师没有科研经费,没有课题。研究生自己四处寻找能够提供实验条件和经费支持的导师,这些学生被称为"客座研究生"。不可思议的是学生的原单位明文规定,这些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必须是第一作者,署名是第一单位,才能申请获得学校的学位。实在难以理解,既不提供研究经费,又没有提供研究思想、实验条件,等等,等着享受成果,还有这种要求?不知道怎么会出台这样的政策?哪些教授们也就同意了?不考虑学校的声誉和影响? "多栖教授"问题:当今一篇论文挂很多单位的多问题,一则是由于兼职的、 "两栖"的教授学者太多;再则是由于现实的利益关系。看看某些所谓我国"独立创新"的高质量论文,实则是在国外的实验室做的结果,由于自己在国内某个单位兼职(讲座教授之类的),这位学者的名字上会有两个甚至多个单位。还有一些学者纯粹是为了增加论文数量,在与自己的专业毫无关系的论文上挂名。国内的"多栖教授"的论文署名情况也是这样的。 作为研究生还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成果的归属问题:如果你从事的研究课题项目、学术思想和实验总体设计都是导师或者实验室负责人完成(或负责完成的),不管这个成果有多大多重要,即使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成果应该归属于这个实验室,属于你的导师或项目负责人。当然,研究生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埋没的。 应该承认,我们国家很多事情都在改进之中,有些规范正在建立之中。以前有些事情确实属于不知道(不知者不为过),有些则是由于利益驱动所致,如绩效考核时,有些单位规定署名靠前的作者,赋分值高,通讯作者也按照排名顺序赋分。这样就出现了有些通讯作者署名在中间或靠前的位置上。这些现象前几年很普遍,现在还存在,但已经逐渐少多了。只要大家明白了相关规矩,相关政策逐渐完善合理,自然就会走上正规了。但是那些领导随便决定作者顺序、导师可以随意将论文的第一作者赠送给某人的做法是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

联合行文时,作者应是同级机关。

联合行文要注意的内容是:

(1)行文的各机关部门必须是同级的;

(2)联合行文对于共同贯彻执行有关方针、政策或兴办某些事业,是非常有利的;

(3)几个平行机关或部门联合行文,应将相对应的各机关都列为主送机关;

(4)联合行文应当确有必要,且单位不宜过多。

(5)联合行文,只标明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可以联合行文的规则

以下部门、机关和单位可以联合行文:

1、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可以联合行文,例如河南省政府与河北省政府,北京市公安局与北京市教育局。

2、政府与同级党委可以联合行文,如北京市市委、北京市政府。

3、政府部门与相应的党组织联合行文,如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山东省省委办公厅。

4、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联合行文,如中国人民银行、全国总工会、银保监会。

5、军队同级机关可以联合行文,军队机关也可以与相应的地方党政机关联合行文。

6、同级党的机关、党的机关与其他同级机关之间必要时也可以联合行文。

7、上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之间也可以联合行文,如教育部与湖北省政府。

联合署名发表论文

确实容易发一点,但是前提是你老师比较牛,如果一般的话和你自己发效果是一样的。含金量小很多,第二作者国内一般不认

联名发表,总有个先后,其实也没有什么的

联合行文作者应为同级单位。

联合行文要注意的内容是:

1、行文的各机关部门必须是同级的;

2、联合行文对于共同贯彻执行有关方针、政策或兴办某些事业,是非常有利的;

3、几个平行机关或部门联合行文,应将相对应的各机关都列为主送机关;

4、联合行文应当确有必要,且单位不宜过多。

5、联合行文,只标明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党委、政府的部门依据职权可以相互行文

这是部门之间相互行文的规则。过去,只有政府的部门依据部门职权可以相互行文;现在,党委、政府的部门依据职权都可以相互行文。部门之间相互行文的条件是:

1、同级党委、政府的部门。

2、依据各自的职权,有行文的必要性,不得超越职权范围。

3、部门之间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相互发布、传达要求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一般用“函”行文,也可以用“通知”行文。部门之间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相互联系工作和答复审批事项,应当用“函”行文。

党委、政府的部门应当准确理解和正确贯彻执行这一行文规则,凡超越自己职权范围的,应报请同级党委、政府行文。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第四节  行文规则、百度百科——联合行文

在校生发论文,即使是研究生一般第一作者也是导师的名字。第二作者也有一定的含金量,例如工作后,凭职称需要发三篇论文,只需要一篇是第一作者即可,其他两篇就可以是第二或第三作者了,希望对楼主有些启示。

发表联合署名论文

联合行文作者应为同级单位。

联合行文要注意的内容是:

1、行文的各机关部门必须是同级的;

2、联合行文对于共同贯彻执行有关方针、政策或兴办某些事业,是非常有利的;

3、几个平行机关或部门联合行文,应将相对应的各机关都列为主送机关;

4、联合行文应当确有必要,且单位不宜过多。

5、联合行文,只标明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党委、政府的部门依据职权可以相互行文

这是部门之间相互行文的规则。过去,只有政府的部门依据部门职权可以相互行文;现在,党委、政府的部门依据职权都可以相互行文。部门之间相互行文的条件是:

1、同级党委、政府的部门。

2、依据各自的职权,有行文的必要性,不得超越职权范围。

3、部门之间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相互发布、传达要求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一般用“函”行文,也可以用“通知”行文。部门之间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相互联系工作和答复审批事项,应当用“函”行文。

党委、政府的部门应当准确理解和正确贯彻执行这一行文规则,凡超越自己职权范围的,应报请同级党委、政府行文。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第四节  行文规则、百度百科——联合行文

当科研助理,做得好可以发文章吗?这个需要看导师。你提前给导师表达以后想读他博士或者想自己做个项目发文章的意思,一般导师会直接说有没有这种可能。由于每年博士招生名额有限,所以现在很多有意向报大牛博士,但老板当年确实没名额的人,先在课题组做一年科研助理,提前开始课题研究的现象越来越多。所以科研助理转博士生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前提是提前和导师说清楚,你做科研助理是为了之后读博。理想状态:第一种,你兢兢业业当科研助理干了一段时间之后(也许半年,也许一两年),老板觉得你干得很不错,同时你也已经表达了想读博的意愿,老板可能会让你第二年报他的博士,这种一般基本都能上。第二种,你虽然是科研助理,但老板也给你分了个课题做,你努力做完发了好文章,然后申请其他地方的博士。

一般导师比较值得骄傲的论文是不会带上学生的 而且第二作者基本没啥大用

可以。论文可以选择独著,也可以合著,合著就是联合发表了。合著的论文署名是个敏感的问题,署名要根据作者对文章的贡献大小和参与程度来,贡献越大、参与度越高,署名越靠前。

论文发表联合署名

联合行文时,作者应是同级机关。

联合行文要注意的内容是:

(1)行文的各机关部门必须是同级的;

(2)联合行文对于共同贯彻执行有关方针、政策或兴办某些事业,是非常有利的;

(3)几个平行机关或部门联合行文,应将相对应的各机关都列为主送机关;

(4)联合行文应当确有必要,且单位不宜过多。

(5)联合行文,只标明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可以联合行文的规则

以下部门、机关和单位可以联合行文:

1、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可以联合行文,例如河南省政府与河北省政府,北京市公安局与北京市教育局。

2、政府与同级党委可以联合行文,如北京市市委、北京市政府。

3、政府部门与相应的党组织联合行文,如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山东省省委办公厅。

4、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联合行文,如中国人民银行、全国总工会、银保监会。

5、军队同级机关可以联合行文,军队机关也可以与相应的地方党政机关联合行文。

6、同级党的机关、党的机关与其他同级机关之间必要时也可以联合行文。

7、上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之间也可以联合行文,如教育部与湖北省政府。

一般说来,排名第一就是第一作者,排名第二就是第而作者,排名第三就是第三作者,所以一般都写1个。

1、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

2、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

3、这个也可以由双方商量来确定排名,如果没有约定,一般是排在前面的为第一作者,排在第二名的为第二作者,余此类推。

署名权利:

第一作者是自己的导师,这不仅是出于惯例,而且是合理的。因为情况往往是,研究课题是导师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时,不论用道德的眼光,还是用权利的眼光,导师署名第一都无可非议,

因为关键思路(搞科研最看重的就是这个,习惯上称作“idea”)出自导师,学生投入和贡献的是一般工作、知识、精力和时间。我们可以说,即使在另外的情况下,两人合作决定署名次序也是如此,导师的身份、学校的行政权力等背景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联合行文作者应为同级单位。

联合行文有两个条件:

1、涉及多方面和多部门的事,单方面或一个部门行文无效而必须联合行文;

2、联合行文者必须是同一级别的机关或部门,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行文,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行文,省委和省政府联合行文等。

一是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可以联合行文;

二是政府与同级党委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

三是政府部门与相应的党组织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

四是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联合行文。

五是军队同级机关可以联合行文,军队机关也可以与相应的地方党政机关联合行文。

六是同级党的机关、党的机关与其他同级机关之间必要时也可以联合行文。

七是上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之间也可以联合行文。

署名作者是那些对论文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 一般实验的实施者和执笔者为第一作者。 一般实验的设计者(指导者)等(如导师或科研团队(课题)的领队)可为通讯作者。 到了毕业的季节了,许多研究生在忙于写论文。我想谈点个人对于发表学术论文时的署名问题的看法。 论文的署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署名一则是分享成果的荣誉,二则是一种责任。往往涉及到名利的事情处理不好是很容易产生误会、误解或矛盾的。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署名问题,实际操作起来有些时候也是很难的。 我们知道,当今的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的时代了,大的科研项目如脑的研究、人类基因组学、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等,需要科学家之间、学术团体之间、国内外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这样一篇论文的署名人数也越来越多,一些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论文的署名人数有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已经不是新鲜事情了。那么署名如何排序呢? 署名原则:以实验生物学为例。作为论文署名的人员应该是在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全过程中做出了实质性(或主要)贡献的人。按照惯例,一般作为实验的实施者,又是论文的执笔者,自然应该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如研究生、博士后、一些年轻学者等。导师或者项目(课题、实验)的设计者,对论文的主体主要负责的人一般作为通讯作者,列在排名的最后一位。联系出国做博士后人都知道往往论文作者的最后一位往往是实验室的负责人。第一和最后一位作者之间的作者排序可以根据对论文的实际贡献大小进行。论文的作者应该做到能够对论文的细节和主要结论熟悉并同意发表,并能够回答读者等对论文的相关问题和质疑。由于有些时候,对一篇论文的贡献大小是很难定量化的,所以最好是在实验开始前,就讨论好论文作者的署名顺序。如果能早些讲清楚署名的原则和相关安排,以后就不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对于一些重要的论文,有多个作者做出的贡献是等价的,可以作为联合第一作者处理,但是作为联合通讯作者的比较少见。那些对实验过程做出了贡献 (如实验员、动物饲养员等)但没有达到作为作者的程度、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提供一般性帮助(如协助查阅文献、分析数据)时,在论文中必须进行致谢。 有些特殊情况也是需要考虑的,如有些提供了某项研究的重要学术思想和设计思路的;有些提供了实验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材料;有些提供了研究中必须的重要实验设备;等等类似情况,如果当事者(方)提出要作为论文作者署名,是可以考虑的。当然有些是在实验开始前就已经讨论决定了的,就没有这些麻烦了。 作者的责任:必须强调的是在论文上署名的作者除了分享成果的荣誉外,重要的是要对论文成果的真实性等方面负有责任。如果在论文中没有特别的分工说明,发表的论文的一旦出现了问题,如出现数据不实、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所有作者都要承担相关责任。 现在有些刊物在发表前让作者签名,说明阅读过并同意发表论文中的数据和结论,有些刊物是规定通讯作者可以代表所有作者。还有些刊物要求明确说明每个作者的责任和贡献,如谁收集的数据;谁设计的实验,谁实施的实验;谁参与讨论,谁进行数据分析;谁执笔等。前些日子Nature 上刊登诺贝尔奖得主Linda B.Buck 和共同作者发表的声明,撤销了他们2001 年发表在Nature 上的一篇论文,声明中说:"他们发现2001 年的论文数据和原始数据间有矛盾。" 文章注明了每个作者的贡献,原文是这样的:Author Contributions(作者贡献):L.B.B.and L.F.H.,conceived the project(获得项目),L.F.H.and J.- P.M.prepared gene-targeting constructs to generate the mice(准备所必须的实验材料),S.S.trained Z.Z.in gene-targeting techniques(负责技术培训),Z.Z.prepared and analysed the mice and provided all figures and data for the paper(实施实验、获得数据、提供数据和图表),and L.B.B.and Z.Z.wrote the paper(执笔写作).Correspondence and requests for materials should be addressed to L.B.B(通讯作者是Linda B.Buck)。 不规范署名:现阶段在国内也确实存在着论文署名不规范问题,有些是属于不知道规矩,有些则是其他原因: 1.随便挂名;不管对论文有无贡献,只要是一个实验室的,一个研究集体的成员,每个成员几乎在每篇论文上都署名。这样可以增加每个人员发表论文的数量。 2.领导挂名:有时候有些研究人员为了"巴结"某些领导或掌握资源的官员,在某些论文上署上领导的大名。也有些时候是相关领导暗示或主动要求挂名。 3.名人被借"光"挂名:有时候有些学者为了论文审稿或发表顺利,没有征求当事人的同意,就强行将一些学问高的学者(如院士等)的名字挂上(有些可能是自己的导师等)。 4.为了职称晋升而挂名;有些人为了评职称急需,而在没有任何贡献的论文上挂名。 5.强求挂名;有些项目负责人或实验室领导强求在实验室的所有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6、为了某种目的而收买挂名;如学校评估、博士点申请等急需高质量的论文,利用金钱收买,在论文上署名。 7.为了毕业和学位而挂名:有些学生为了满足单位的获得学位的要求,急于毕业获得学位,在自己没有贡献的文章上挂名。 提醒导师和研究生需要注意的事情:由于某些利益目的(如考核等),有些研究生将自己硕士期间的工作,以读博士学位的单位名义发表;或者署上自己的博士导师的名字;或者论文中没有自己硕士导师的名字等等,这是非常错误的,每位导师和研究生都必须严肃对待这些事情。首先论文(成果)的产权归原单位(获得项目支持的单位)。硕士生要尊重自己导师的劳动,不能太"势力眼"。同理,博士生毕业后,博士期间的所有数据都必须以原单位的名义发表,博士生导师应该作为作者之一(如果导师负责的话,一般应该是通讯作者),原单位必须是第一产权单位。 "客座研究生"问题:现在由于扩招,有些导师没有科研经费,没有课题。研究生自己四处寻找能够提供实验条件和经费支持的导师,这些学生被称为"客座研究生"。不可思议的是学生的原单位明文规定,这些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必须是第一作者,署名是第一单位,才能申请获得学校的学位。实在难以理解,既不提供研究经费,又没有提供研究思想、实验条件,等等,等着享受成果,还有这种要求?不知道怎么会出台这样的政策?哪些教授们也就同意了?不考虑学校的声誉和影响? "多栖教授"问题:当今一篇论文挂很多单位的多问题,一则是由于兼职的、 "两栖"的教授学者太多;再则是由于现实的利益关系。看看某些所谓我国"独立创新"的高质量论文,实则是在国外的实验室做的结果,由于自己在国内某个单位兼职(讲座教授之类的),这位学者的名字上会有两个甚至多个单位。还有一些学者纯粹是为了增加论文数量,在与自己的专业毫无关系的论文上挂名。国内的"多栖教授"的论文署名情况也是这样的。 作为研究生还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成果的归属问题:如果你从事的研究课题项目、学术思想和实验总体设计都是导师或者实验室负责人完成(或负责完成的),不管这个成果有多大多重要,即使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成果应该归属于这个实验室,属于你的导师或项目负责人。当然,研究生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埋没的。 应该承认,我们国家很多事情都在改进之中,有些规范正在建立之中。以前有些事情确实属于不知道(不知者不为过),有些则是由于利益驱动所致,如绩效考核时,有些单位规定署名靠前的作者,赋分值高,通讯作者也按照排名顺序赋分。这样就出现了有些通讯作者署名在中间或靠前的位置上。这些现象前几年很普遍,现在还存在,但已经逐渐少多了。只要大家明白了相关规矩,相关政策逐渐完善合理,自然就会走上正规了。但是那些领导随便决定作者顺序、导师可以随意将论文的第一作者赠送给某人的做法是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