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兴,男,汉族。供职于江苏省文联(2008年退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02年5月入会、会员证编号5442号),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1997年2月入会、会员证编号972049号),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2002年4月入会、会员证编号00143号),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1991年3月入会、会员证编号266号),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1999年3月入会、会员证编号0100171号),国家一级美术师(2007年8月批准、证书编号07310223号),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画家,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其书、画、篆刻作品先后在全国各省、市及香港、澳门、台湾、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美国、泰国、法国等地区入选展览,在全国性的书法、篆刻大展赛中多次获奖,被上百种书刊、典籍选编入集,被众多的美术馆、斋馆、碑林收藏和镌刻入碑,近三百篇专题论文发表于全国专业书报杂志,其中有专题论文入选全国书学讨论会、西泠印社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1、玻色子多体问题: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2、相变理论: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
3、非对角长程序: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4、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杨振宁对粒子物理的诸多贡献表现出他对对称性分析的擅长。 他往往能准确利用对称性,用优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结果,并且突出本质和巧妙之处。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杨振宁被称为“对称之王(Lord of Symmetry)”。
5、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1964年,实验上发现CP不守恒后,引发出众多乱猜其根源的文章。杨振宁和吴大峻没有理会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猜测,而作了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后来分析此类现象的唯象框架。这反映了杨振宁脚踏实地的作风,也明显显示出他受到的Fermi的影响。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振宁
卜显和是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卜显和课题组在能源领域属顶级,科研成果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卜显和课题组怎么样呀20多年来,卜显和课题组带领团队围绕这些科学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们从配体设计入手,以光、电、磁等性能导向,构筑了多个系列具有独特性质的新体系。建立了配体引导的配位聚合物结构调控方法;发现动态行为新机制,构筑新型智能材料;开拓了配位聚合物应用研究新途径。
问题一:南开大学会计学专业怎么样 会计学系是南开大学1919年成立时在经济和管理方面最早设立的商学、银行、会计三个系之一。50年代因院系调整而停办,只保留了会计教研室。1985年,受国家审计署委托,开始在原管理学系内招收审计专业本科生。1987年,会计学系恢复重建,同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会计方向和审计方向硕士研究生。1993年起恢复招收会计专业本科生。1998年,根据国家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原会计和审计两个专业合并成为新的会计本科专业。另招收函授、夜大、自学考试、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和短期培训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形成了多层次的办学体制。会计学系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力量。教师之中既有德高望重、在会计界享有盛誉的老一代专家,也有在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学者。全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50%以上。其中,年轻教师中三分之一具有博士学位或为在读博士,其余均具有硕士学位。会计学系教师承担了从国家级课题到省、部级课题的多项研究,并有几百项论文、著作发表,其中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会计学系注重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并已建立起广泛的国内、国际学术联系,如国家审计署等 *** 部门、中国会计学会等学术团体、摩托罗拉公司等企业,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地的大学与学术团体均与会计学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会计学系还聘请了多名 *** 教授,并经常请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著名人士到系讲学,丰富了系内的学术氛围。会计学系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具有较宽厚的经济管理和财会理论基础,具备从事财会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和“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办学方针指导下,会计学系为学生提供多种课程,其中主要专业课包括:经济数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西方经济学、管理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30余门,与此同时,会计学系还建有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极大地提高了育人质量。恢复建系十多年来,毕业生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企业、事业单位、 *** 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毕业生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业务能力和适应能力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问题二:南开大学会计学怎么样 志博缘教育提醒您: 1.南开大学的会计学很好 2.远程教育南开大学会计学,毕业快,花钱少。 3.南开大学会计学,学习,简单好毕业。 问题三:南开大学的会计学和东北财经大学比,哪个好 纯粹比专业,东北财经大学的会计学肯定好于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的会计学2002年就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也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 问题四: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哪个好考一些 单从专业来看,天财的会计系就是老南开的会计系,从南开分出来后南开的会计受到了很大损失,现在也没追平天财。另外天财掌门十余年的张嘉兴校长就是会计的,各种政策倾斜培育,导致财大会计十分彪悍,学科应该是天津第一。天大管理学很强,但是不清楚天大有没有会计学,但是南开会计就算不好也能排进中国前20名的样子,天大工科院校很难赶上南开。 就学校来说,经济学的南开最强,认可度最高,但是南开毕业生留在天津的并不多,很多都是去了北上广深,有的回了家乡的省会或者有的硕士就能去高校任教了,南开的课业很充实,基本研一上课,研二上学期实习,下学期找工作,是两年学制,经济学院的课程都排到了晚自习,不知道商学院是什么情况,也差不多。财大的学生主要是在天津,因为财大的研究生大部分都是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的,就业主要是四大、银行、国企等,男生基本被秒抢,女生不是特别抢手,但是也差不多都能找到好工作,如果有CFA证或者ACCA证什么的,就没什么压力了。总之,南开在天津靠着学校师门的牌子足够了,周围南开人实际可能并没有财大人多,但是南开各个精英不含糊,财大可能要差一截。突出表现在南开出了天津一样硬气,财大出了天津只能去河北。 就考研来说,南开的管理类卷子其实并不是特别难,比经济学院的卷子要简单很多,基础不错的好好复习能拿到100分左右吧,改卷子比较严,高分不容易。相比之下,天大和财大改卷子要松得多,南开是不怕把考生直接枪毙到国家线下的,因为南开的复试线和国家线很贴近,基本上每年枪毙至少一半到国家线下的样子,天大财大进步了复试还能调剂,但是近几年财大天大的复试分数线都不低,尤其是财大,12年之前会计学还飙到过390+,最近几年也在360-380之间徘徊,天大的情况不清楚了,但是如果是调剂,肯定天津大学方便些。 问题五:南开大学会计学专业考研难不难 比较难。 南开大学会计学专业2016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问题六:南开大学会计学怎么样?这个远程教育实用吗? 国家的正规学历分为两种:统招跟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属于继续教育,除了统招其他学历都是一样的,一般的考证评职称都够用,考试公务员干嘛的有些岗位会限制。 问题七:南开大学和浙大会计学硕哪个好考 都行!好工作的关键在于关系是否过硬!然后是自己学的好坏!要知道现在中国社会关系是第一要素是关系!你爸是统计局的局长,你学的好坏重要吗?专业对口直接就进去了!学得不好还可以通过工作一点一点补救!(其实学得再好也白搭,因为中国特色是教科书和工作经验绝对冲突) 当然了,你要是学的非常好,很多暗箱操作法律漏洞都能钻,很多单位没你不行,那样的话你就算没关系也能找到相当不错的工作!但是这个学得好必须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那种水平! 现在中国的现状就是要么关系硬要么你无可替代,否则想好只能靠运气和老天庇佑了! 问题八:南开大学会计学的研究生好吗? 听学姐说是竞争比较大,考的人数非常多,我刚加了南开14年商学院的考研群,你也可以加一下哦,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问题九:南开大学本科有会计专业吗? 有的,南开大学本科有会计学专业。专业重点培养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基础,掌握国际会计惯例和专业知识,适合在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 *** 机构、金融机构等单位从事实际工作,并具有持续和灵活发展潜力的会计管理人才。 问题十:南开大学会计怎么样? 很好 大一时属于工商管理类 大二分专业 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 还有一个国际会计专业 也很好 在泰达校区 南开正在建设新校区 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和本部的在一块
南 开 大 学 简 介 南开大学是国家首批“985”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 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 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南开大学总占地3154亩,分为主校区、迎水道校区和泰达学院。学校下设21个学院,有77个本科专业,231个硕士点,172个博士点,拥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35个二级学科),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8个省市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9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8个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4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学校设立的中国APEC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滨海开发研究院等是国家发展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军等12个门类,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创新与运用的办学特色,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学术精湛、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619人,教授723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973”和“863”计划首席专家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1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学校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0人。学校每年面向全国及世界各地招收一批思想素质好、学习成绩优的学生。目前学校有在校本科生12669人,硕士研究生7820人,博士研究生3115人,留学生1845人,成人教育学生5808人,远程教育学生26373人。 南开大学集教学、科研为一体,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科研成果。目前承担的国家和教育部社科项目数、获得的科研经费数以及获奖成果数都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10年度被SCIE收录论文1226篇,被EI收录论文656篇,被ISTP收录论文231篇。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奖8项,近年共有20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南开大学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信息优势,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现阶段为打造现代化的天津滨海新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南开大学以优良校风著称。学校以杰出校友周恩来总理为楷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珍视“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把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一批批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开拓进取、勇于实践而备受社会青睐的南开毕业生。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国际百余所知名大学或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任总统金大中、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等均被聘为南开大学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经济学家、企业家任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将继续坚持南开道路,发扬南开品格,光大南开精神,坚定“求精求强、注重特色”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强势学科、提升教学质量、着力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建设、实现国际化六大战略,努力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底) 周边环境 通讯地址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邮编:300071 联系电话 咨询电话:
是一所非常有实力的学校,应该是双一流大学,很多的学生都是对这个大学可望而不可求。含金量是100%的。
2.必须满足发表论文的要求 力学学科:发表3篇期刊论文。其中,至少1篇A类期刊论文,或至少1篇B类期刊论文及1篇C类期刊论文,或3篇C类期刊论文; 土木类学科:发表3篇期刊论文。其中,至少1篇B类期刊论文,或2篇C类期刊论文; 工程管理学科:发表3篇期刊论文。其中,至少1篇B类期刊论文,或2篇C类论文期刊论文,或1篇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 以上各学科发表的3篇论文中至少有1篇发表在SCI或SSCI收录的外文期刊上。会议论文和增刊论文一律不计。
卜显和是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卜显和课题组在能源领域属顶级,科研成果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于我校化学学院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特聘教授卜显和来说是丰收的一年。2014年5月,卜显和作为带头人的“无机固体材料的构筑及物质存储与能量转化”教育部创新团队通过专家论证,正式启动。9月,他作为带头人申报的“无机固体材料与能源化学”创新研究群体,历经多轮评审和众多强手的竞争,成功获批立项并通过国家基金委的现场考察。2014年底,他和团队十几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配位聚合物构筑与结构性能调控”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与南开大学提供的平台、各级领导支持、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校内外同事的无私帮助、各类基金的资助等等密不可分。”说到获得成绩的根源,卜显和总是“忽略”自己的作用。可是一谈到团队长期以来从事的研究工作,卜显和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十年执着探索路 冷门领域出热点配位聚合物是一类新型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其概念由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罗布森明确提出。从首个晶体学实例被报道至今仅20余年,今天配位聚合物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化学与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能源、环境、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诸多领域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比如能量物质存储(甲烷、氢气等)、手性拆分与催化、物质分离、非线性光学、磁性材料和电极材料等。配位聚合物的这些优势,源于其独特的结构特性及可设计、可剪裁的特点等。“十几年前,我们进入这一领域时,这方面研究还不是热点,关注的人还不是很多,但存在许多急需探索的问题,比如合成方法学的问题、结构分析问题、结构性能关系及调控问题以及后来的功能化问题等等,我们对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卜显和说。十几年来,卜显和及其团队围绕这些科学问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项目组从配体设计入手,以多孔、磁性等为结构性能导向,构筑了多个系列具有独特多孔、磁性等性质的新型配位聚合物,研究了溶剂、温度、酸碱度等因素对它们结构性能的影响;率先系统开展了柔性配体配位聚合物研究,提出配位聚合物构筑中的非配位基团效应,发展了电荷竞争体系磁性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在若干配位聚合物体系中阐明了结构-性能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调控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为配位聚合物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与肯定。化学有路勤为径 卓越人生自南开作为配位聚合物领域有名的专家,卜显和时常回忆起当年的南开求学经历,那里是他“化学人生”的开端。1964年,卜显和生于辽宁朝阳,小学时正值“文革”后期。虽然当时条件艰苦,社会上读书的风气不浓,学校也经常是半工半读,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读书的志趣。中学时,卜显和各科成绩均优异,历史一门甚至要更好一些。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熏陶,卜显和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而这几乎是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国民理想”。1982年,卜显和以优异的成绩从辽宁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学习。本科毕业后顺利考取同系的硕士研究生并在两年后转为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化学家陈荣悌院士。80年代末,他被南开大学公派赴日留学,师从著名化学家、日本广岛大学木村荣一教授。完成学业后,卜显和听从导师陈荣悌院士召唤,回到南开大学工作。回国之初,国内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但他没有退缩,而是立足现实,白手起家。在南开大学和陈荣悌院士的支持下,卜显和很快获得了1万元的校内科研启动基金。随后,在他的努力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天津市青年基金等多方资助纷至沓来。在这些经费的支持下,实验室的条件不断改善并渐渐步入正轨。翻开卜显和的简历,他回国工作以来的进步一目了然。31岁晋升教授、32岁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获天津市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入选天津市首批“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并获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教育部“教育部特聘教授”特聘教授、天津市授衔无机化学专家、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当选天津市劳动模范,2012年获侨界贡献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14年获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目前,他的课题组已经累计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用11000余次(H指数57),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参编专著与教材6部,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或特邀报告50余次。科学研究没有坦途,没有捷径。十几年来,卜显和带领他的团队不断摸索、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主持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973计划课题、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课题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几项。他的研究成果分别于2002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及其他多项奖励。言传身教育桃李 矢志化学“强国梦”卜显和时刻不忘教师之本。每年开学都要请人给学生讲科研素养、学术道德方面的知识。“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脚踏实地。我就怕学生急功近利,作科研必须实事求是。如果做不到,就不要作科研。”卜显和说,每次讲这些内容,新生要听,老生也要反复强化。这是他从导师陈荣悌院士那里传下来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卜显和十分注重启发式教育,即使再忙再累,他也总会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同时,他还积极同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为学生们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至今,他已经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硕士毕业生近90人,其中有十几人成为教授,有多人担任院长或副院长职务,并在国内各高校与重要研究机构担任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对我来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我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为国家作贡献,我为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感到高兴。”目前,他的课题组还有2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把他们都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我的责任和愿望。”卜显和说。生活中的卜显和并不枯燥。他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文学、历史、军事、武侠、科幻等方面的书籍。他位于化学楼的办公室书柜中还整齐地摆放着一套“毛选”。“优秀的作品真的能够激励人。”直到现在,卜显和一直保持着每天睡前读书的习惯。他时常鼓励学生多读点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咱们搞科研的总得写申请啊,你没有好的文笔,写的申请错字连篇、语句不通,怎么能申请得下来项目?”卜显和幽默地说,如果当初高考没有报化学,现在说不定在搞文学或者历史研究呢!“近年来中国化学研究进步很快,数量上已经和美国差不多甚至超过美国,但质量上仍存在较大差距。科技话语权仍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希望我们通过努力,做出更多对国家基础科学发展有利、对国民经济有益,能为应用研究提供思路的原创性成果。”卜显和说,“实现化学强国的‘中国梦’是每一个化学工作者的终极梦想!”1月9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结束后,卜显和请别人用手机给他拍了一张照片。画面中,他手捧证书、表情严肃,一如他始终坚持的严谨的科研态度。回到学校,他甚至来不及向前来祝贺的朋友表示感谢,就又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130篇。2022年南开大学是高校中第一个将化学两刊(化学学院主刊)数量突破100的高校,全年发文数量达130篇。南开大学,位于天津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为国际公立大学论坛成员,是“学府北辰”之一。
卜显和课题组怎么样呀20多年来,卜显和课题组带领团队围绕这些科学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们从配体设计入手,以光、电、磁等性能导向,构筑了多个系列具有独特性质的新体系。建立了配体引导的配位聚合物结构调控方法;发现动态行为新机制,构筑新型智能材料;开拓了配位聚合物应用研究新途径。
卜显和是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卜显和课题组在能源领域属顶级,科研成果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于我校化学学院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特聘教授卜显和来说是丰收的一年。2014年5月,卜显和作为带头人的“无机固体材料的构筑及物质存储与能量转化”教育部创新团队通过专家论证,正式启动。9月,他作为带头人申报的“无机固体材料与能源化学”创新研究群体,历经多轮评审和众多强手的竞争,成功获批立项并通过国家基金委的现场考察。2014年底,他和团队十几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配位聚合物构筑与结构性能调控”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与南开大学提供的平台、各级领导支持、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校内外同事的无私帮助、各类基金的资助等等密不可分。”说到获得成绩的根源,卜显和总是“忽略”自己的作用。可是一谈到团队长期以来从事的研究工作,卜显和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十年执着探索路 冷门领域出热点配位聚合物是一类新型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其概念由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罗布森明确提出。从首个晶体学实例被报道至今仅20余年,今天配位聚合物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化学与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能源、环境、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诸多领域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比如能量物质存储(甲烷、氢气等)、手性拆分与催化、物质分离、非线性光学、磁性材料和电极材料等。配位聚合物的这些优势,源于其独特的结构特性及可设计、可剪裁的特点等。“十几年前,我们进入这一领域时,这方面研究还不是热点,关注的人还不是很多,但存在许多急需探索的问题,比如合成方法学的问题、结构分析问题、结构性能关系及调控问题以及后来的功能化问题等等,我们对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卜显和说。十几年来,卜显和及其团队围绕这些科学问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项目组从配体设计入手,以多孔、磁性等为结构性能导向,构筑了多个系列具有独特多孔、磁性等性质的新型配位聚合物,研究了溶剂、温度、酸碱度等因素对它们结构性能的影响;率先系统开展了柔性配体配位聚合物研究,提出配位聚合物构筑中的非配位基团效应,发展了电荷竞争体系磁性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在若干配位聚合物体系中阐明了结构-性能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调控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为配位聚合物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与肯定。化学有路勤为径 卓越人生自南开作为配位聚合物领域有名的专家,卜显和时常回忆起当年的南开求学经历,那里是他“化学人生”的开端。1964年,卜显和生于辽宁朝阳,小学时正值“文革”后期。虽然当时条件艰苦,社会上读书的风气不浓,学校也经常是半工半读,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读书的志趣。中学时,卜显和各科成绩均优异,历史一门甚至要更好一些。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熏陶,卜显和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而这几乎是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国民理想”。1982年,卜显和以优异的成绩从辽宁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学习。本科毕业后顺利考取同系的硕士研究生并在两年后转为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化学家陈荣悌院士。80年代末,他被南开大学公派赴日留学,师从著名化学家、日本广岛大学木村荣一教授。完成学业后,卜显和听从导师陈荣悌院士召唤,回到南开大学工作。回国之初,国内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但他没有退缩,而是立足现实,白手起家。在南开大学和陈荣悌院士的支持下,卜显和很快获得了1万元的校内科研启动基金。随后,在他的努力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天津市青年基金等多方资助纷至沓来。在这些经费的支持下,实验室的条件不断改善并渐渐步入正轨。翻开卜显和的简历,他回国工作以来的进步一目了然。31岁晋升教授、32岁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获天津市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入选天津市首批“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并获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教育部“教育部特聘教授”特聘教授、天津市授衔无机化学专家、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当选天津市劳动模范,2012年获侨界贡献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14年获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目前,他的课题组已经累计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用11000余次(H指数57),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参编专著与教材6部,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或特邀报告50余次。科学研究没有坦途,没有捷径。十几年来,卜显和带领他的团队不断摸索、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主持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973计划课题、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课题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几项。他的研究成果分别于2002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及其他多项奖励。言传身教育桃李 矢志化学“强国梦”卜显和时刻不忘教师之本。每年开学都要请人给学生讲科研素养、学术道德方面的知识。“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脚踏实地。我就怕学生急功近利,作科研必须实事求是。如果做不到,就不要作科研。”卜显和说,每次讲这些内容,新生要听,老生也要反复强化。这是他从导师陈荣悌院士那里传下来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卜显和十分注重启发式教育,即使再忙再累,他也总会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同时,他还积极同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为学生们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至今,他已经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硕士毕业生近90人,其中有十几人成为教授,有多人担任院长或副院长职务,并在国内各高校与重要研究机构担任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对我来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我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为国家作贡献,我为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感到高兴。”目前,他的课题组还有2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把他们都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我的责任和愿望。”卜显和说。生活中的卜显和并不枯燥。他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文学、历史、军事、武侠、科幻等方面的书籍。他位于化学楼的办公室书柜中还整齐地摆放着一套“毛选”。“优秀的作品真的能够激励人。”直到现在,卜显和一直保持着每天睡前读书的习惯。他时常鼓励学生多读点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咱们搞科研的总得写申请啊,你没有好的文笔,写的申请错字连篇、语句不通,怎么能申请得下来项目?”卜显和幽默地说,如果当初高考没有报化学,现在说不定在搞文学或者历史研究呢!“近年来中国化学研究进步很快,数量上已经和美国差不多甚至超过美国,但质量上仍存在较大差距。科技话语权仍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希望我们通过努力,做出更多对国家基础科学发展有利、对国民经济有益,能为应用研究提供思路的原创性成果。”卜显和说,“实现化学强国的‘中国梦’是每一个化学工作者的终极梦想!”1月9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结束后,卜显和请别人用手机给他拍了一张照片。画面中,他手捧证书、表情严肃,一如他始终坚持的严谨的科研态度。回到学校,他甚至来不及向前来祝贺的朋友表示感谢,就又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2.必须满足发表论文的要求 力学学科:发表3篇期刊论文。其中,至少1篇A类期刊论文,或至少1篇B类期刊论文及1篇C类期刊论文,或3篇C类期刊论文; 土木类学科:发表3篇期刊论文。其中,至少1篇B类期刊论文,或2篇C类期刊论文; 工程管理学科:发表3篇期刊论文。其中,至少1篇B类期刊论文,或2篇C类论文期刊论文,或1篇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 以上各学科发表的3篇论文中至少有1篇发表在SCI或SSCI收录的外文期刊上。会议论文和增刊论文一律不计。
卜显和课题组怎么样呀20多年来,卜显和课题组带领团队围绕这些科学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们从配体设计入手,以光、电、磁等性能导向,构筑了多个系列具有独特性质的新体系。建立了配体引导的配位聚合物结构调控方法;发现动态行为新机制,构筑新型智能材料;开拓了配位聚合物应用研究新途径。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在杨武之指引下,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应苏联科学院邀请去苏联访问三个月。同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委员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此外,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 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 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二十年之久,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罗庚同志生平介绍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卓越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及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华罗庚同志,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晚在日本东京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华罗庚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科学技术事业上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为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万分悲痛。 华罗庚同志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 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于一九五七年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华罗庚同志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二百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载人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华罗庚同志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十亿中国人民的骄傲。 华罗庚同志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他就走出书斋和课堂,来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乎话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二十多年来,华罗庚同志为推广“双法”,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他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工人、农民、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推广“双法”,使“双法”得到大面积普及和推广,以至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毛泽东同志对华罗庚同志在科学上的这一创新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两次写信给华罗庚同志,”祝贺和勉励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年动乱期间,当华罗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时,周恩来同志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护华罗庚同志,支持他继续从事“双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给华罗庚同志写信,充分肯定他把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号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从而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共同建造中国的“通天塔”。 华罗庚同志是一位经历过新旧两个不同时代,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早年,他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是李公朴、闻一多烈士的挚友。一九四六年春,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写下了《访苏三月记》,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新中国的诞生,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看到“祖国已黎明”,放弃在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学:“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他爱国不怕险,纯真赤子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称颂。华罗庚同志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烈要求加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十年动乱期间,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也未动摇对党的信念。拨乱反正以来,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一九七九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他在答邓颖超同志的祝贺中兴奋地写道:“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党作为自己前进道路的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顾年老体弱多病,以惊人的毅力,经过三年的拼搏,终于把十年浩劫中被盗走的手稿重新追忆出来,写成了《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不仅完整地记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 发展。 华罗庚同志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他积极参加民盟的活动,为民盟工作的开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多次出国访问,广交朋友,在华裔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邻”的诗句,来激励海外华人为祖国四化建设和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出力,并为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华罗庚同志是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前进的伟大数学家,是中华民族一代人自学成才的典范。华罗庚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战斗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了振兴中华和人类进步,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科学事业。他走过的道路,一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华罗庚同志给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是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华罗庚同志自学成才,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永远向前。他一共上过九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最后能成为蛮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学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仍然手不释卷,顽强地读和写。他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 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就是华罗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诀。 华罗庚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他企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热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是党的需要他愿赴汤图火。他把“一心为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为、追求、理想,溶于祖国、党、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 华罗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轻一代茁壮成长。他十分注意发现和推荐脱颖而出的拔尖人 才。他是新中国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引导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进人数学研究领域,扶持他们成为我国新一代的数学家。 华罗庚同志顽强拼搏,为四化奋斗到最后一息。十年前,华罗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后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攻战,为 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写作,劳累过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谆谆要求助手们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的讲坛上,当他讲金最后一句话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我们敬爱的华罗庚同志,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为加强中日两国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现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壮丽誓言。 华罗庚同志与我们永别了,华罗庚精神将永存。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江苏省金坛县人,生于1910年11月12日。他一生坎坷的经历富有传奇性,他的勤奋和他的遭遇,塑造了他的人格和他的事业,他一生的心血全部倾注在祖国的数学事业上,发表论文或专著近三百篇,为人类的数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巨大的贡献。华罗庚从小就对数学如痴如迷。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买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车师傅便让他坐车追,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他。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青年时代,他因病导致伤残,历尽坎坷,几乎陷入绝境。 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残废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他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他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1936年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华罗庚还是一位爱国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回国,一边教书,一边参加抗日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国内政治环境恶劣,他应美国波士顿大学的邀请,于1946年秋去了美国,被聘为教授,一边教学,一边进行数学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响应祖国的号召,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冲破重重阻力,于1950年初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十年浩劫时期,华罗庚也未能幸免,成了“四人帮”一伙的专政对象。什么“臭老九”、“反动学术权威”,什么“里通外国”。虽然有毛主席和周总理保护,但“四人帮”暗地里横加干扰,造谣中伤,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捏造“罪状”,对华罗庚进行人身攻击。就是在那乌云遮日的日子里,华罗庚也始终没有放弃理论研究,没有放弃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工作者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科学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华罗庚不顾身体多病,忘我地工作着。就是在医院的病房里,他也不顾休息,日夜兼程地搞研究,写下了数万字的《数学方法和国民经济•前言•中论》征求意见稿。 1985年6月在日本访问讲学时,因心脏病发作,倒在了讲台上,走完了他那漫长、曲折、复杂、多变的人生旅途。在七十四年的岁月里,他从贫穷、偏僻的村镇走进了金碧辉煌的知识殿堂;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漂泊到海外,又冲破重重障碍从海外归来,为了寻找中国的富强之路,他作了无数次的探索。他毕生驰骋在“数学王国”里,也是最终在数学讲坛上走完了生命之路,实现了他的诺言:“我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我的答案是: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华罗庚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爱国、爱科学、自强不息、奋发向上。•3 华罗庚原来也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来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可是,这位聪明的孩子,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从此失学了。他回到家里,在自家的小杂货店做生意,卖点香烟、针线之类的东西,替父亲挑起了养活全家的担子。然而,华罗庚仍然酷爱数学。不能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学。一次,他向一位老师借来了几本数学书,看,便着了魔。从此,他一边做生意、算帐,一边学数学。有时看书入了神,人家买东西他也忘了招呼。傍晚,店铺关门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地在数学王国里尽情漫游。一年到头,差不多每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钻研那些借来的数学书。有时睡到半夜,想起一道数学难题的解法,他准会翻身起床,点亮小油灯,把解法记下来。 正在这时,他却得了伤寒病,躺在床上半年,总算捡回了一条命,但左脚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在贫病交加中,华罗庚仍然把全部心血用在数学研究上,接连发表了好几篇重要论文,引起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注意。 1932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管理员。他一人要干几个人的事,仍继续自学课程,还自修了英文、德文,能用英文写论文。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 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2、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外国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华罗庚是他得意的门生。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个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做杂务。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王校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为这位勤奋肯学的年轻人而感到骄傲。 真是天有不测风雨。华罗庚被一场伤寒病拖垮,医生作出“无法医救”的诊断。全家人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但是死神终究没有把他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 华罗庚一瘸一跛地又去上工了,做的还是老本勤杂工。一天的劳累,双腿已疼痛难忍,但是他咬咬牙,仍然沉浸在数学王国的遨游中,把疼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对华罗庚来说,枯燥无味的阿拉伯数字就象一组奇妙无比的音符,草稿纸的运算符号好比音乐演奏一样,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坚信,只要顽强地坚持下去,自学也能摘取数学王冠。由于他信心百倍地不懈努力,终于有一天,他的一篇数学论文发表了。机遇垂青这位下苦工夫的热心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熊庆来得知华罗庚的研究成果和不幸遭遇后,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这就是为他成为数学家提供了广阔舞台。这就是至今成为人们美谈的熊庆来睿智识英才的故事。 1985年,75岁的华罗庚爷爷带着一丝微笑和欣慰离开了他追求了一生的数学事业。他曾叮嘱人们不要忘记他曾是一位勤杂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