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环境下的汉语学习策略研究,《汉语教学学刊》第5辑,李晓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2.意义与形式、流利与准确——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两个问题,《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1期3.国外汉语师资远程培训网络资源建设,《汉语教学学刊》第3辑,李晓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4.基于网络的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制作与应用,《对美汉语教学论集》,程爱民等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5.基于资源策略的网络学习模式,《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2期。6.基于WEB的对外汉语教材编著系统:理论依据与设计开发,《外语电化教学》2006年第6期。7. 国外汉语师资培训网上测试系统设计(第一作者), 《海外华文教育》2006年第4期。8.汉语教材编写研究,《中国语言学年鉴》(1999-2003)上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学年鉴》编委会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10月出版。9. 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与教学考察报告(第二作者),《海外华文教育》2006年第1期。10. “乘风汉语”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乘风汉语>教学设计与研究》,刘颂浩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7月出版。11.美国常用汉语教材分析,《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12 以网络为媒介的对外中国文化教学研究,《文艺报》(理论建设版),2005年6月2日第59期第7版。13.网络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交互”,《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张普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14.文学语言的语料库研究方法,《文艺报》(理论与争鸣版),2004年3月25日第33期第2版。15.基于WEB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料库建设及在线检索程序开发,《海外华文教育》2003年第3期。16. 因特网第二语言学习课件的设计原则与制作方法刍议,《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17.“祝颂”言语行为的汉英对比,《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18.计算机自适应测试及其在因特网第二语言测试中的应用,《海外华文教育》2001年第3期。19.基于因特网的华文现代远程教学实践,《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增刊(教学论文专辑)。 略20.论东南亚华裔学生华语学习词典的编纂,《辞书研究》2001年第4期。21《华语学习词典》简介,《海外华文教育》2000年第2期。22 略论华文现代远程教学网站的建设,《海外华文教育》2000年第1期。 语料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3《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24 因特网与远程教育概观,《海外华文教育》1998年第1期。2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2期。26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华语教育个案调查与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2期。 《英汉对比研究》的特色,《现代外语》1995年第2期。27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汉译英的原则与方法,《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28汉英时间观念差异及其在词语中的反映,《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第一集,第67—71页,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编,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29功能和形式的关系及其处理原则——编写对外汉语功能教材的几点体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30英美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负迁移,《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3期。31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功能——形式关系及其处理原则,《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2期。32用复合词表示的明喻,《大学英语》1987年第4期。 小议多余否定,《大学英语》1987年第2期。33论汉语教材开发的技术支撑,国际汉语学报,2010年11月。
论汉语词汇的多元系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词价研究与汉语词汇知识的深度习得(与苏向丽合作)语言文字应用 2011年第2期从方言和地域文化看海峡两岸的文缘(与林天送合作)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学导入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3月华语的研究和华语的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1期从英汉词汇对比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于海阔合作)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谈规范意识——兼评两部规范性辞书 辞书研究 2011年第3期量词“片”的语法化(与孟繁杰合作) 语言研究 2011年第3期论混合型方言——兼谈湘粤桂土语群的性质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05期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2年第5期繁简字并非两岸语文鸿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09-10关于方言基本词汇的比较和方言语法的比较 汉语学报 2012年第3期论对外汉语的阅读教学 国际汉语学报 2012年第1期闽语的“卜”和“挃”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黄典诚先生对音韵学的重要贡献 古汉语研究 2012年第4期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几个问题的探析(与于海阔合作) 民族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海外汉语方言研究的新视野——读《全球华语词典》辞书研究 2013年第1期 辞和辞的研究 李如龙 国际汉语学报 2013年第1期 论语言接触的类型、方式和过程 青海民族研究 2013年第4期 关于宾语前置 汉语学报 2013第4期 社会语言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国际汉语学报 2013年第1期 汉语特征研究论纲 语言科学 2013年第5期 略论官话方言的词汇特征———官话方言词汇论著读书札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2期 衡山方言的轻重音及与其有关的变调 (与刘娟合作)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年第3期 论方言特征词的特征——以闽方言为例 方言 2014年第2期 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光明日报 2014-12-08 略论汉语的字辞构造特征 李如龙 国际汉语学报 2014年第2期 新界客家话百年接触演变的启发 李如龙 龙岩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 从语音特征出发设计语音教学 李如龙; 陈瑶 学术研究 2015年第3期 汉字的发展脉络和现实走向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1)汉语教材的“国别化”问题探讨,《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4期。 (2)国际汉语教学的语言文字标准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5期。(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教学信念和专业发展信念,《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年3期。 (4)通用型、区域型、语别型、国别型——谈国际汉语教材的多元化(执笔),《汉语学习》2015年第1期。 (5)体系内语法与体系外语法——兼谈大语法教学观,《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年第1期。(6)字母词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国社会语言学》2012年第2期(总第19期),商务印书馆,2014。 (7)主观限量强调标记“简直”,《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年第4期。 (8)国际汉语教学隐性资源及其开发(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2期。(9)汉语国际化的内涵、趋势与对策(执笔),《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2第期。(10)非学历汉语教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地位,《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年第1 期(创刊号)。 (11)关于“汉字难学”问题的思考,《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第1辑,商务印书馆,2013。(12)汉语教材编写的根本问题探讨,《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第2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国际汉语教师的角色认知(执笔),《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4)单音节词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价值,《世纪对话:汉语字本位与词本位的多角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5)国际汉语教学:事业与学科,《语言教育》2013年第1期(创刊号)。(16)单音形容词构成的疑问句,《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第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7)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规格问题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18)论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编写(执笔),《国际汉语教材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研究——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9)“汉字难学”之教学对策(执笔),《汉语学习》2012年第4期。(20)教学大纲与教材编写,《世界华文教育》2012年第3期。(21)国际汉语教学辞书编撰新创获——《汉语教与学词典》评介,《对外汉语研究》第八期,商务印书馆,2012。 (22)第二语言教材的积极功能和消极作用,《世界华文教育》2011年第1期。 (23)文化教学定位与教学内容取向,《国际汉语》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24)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3期。 (25)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第3期。 (26)关于“汉语难学”问题的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27)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2期。(28)国际汉语教学理念与策略探讨,《国际汉语教育》2010年第一辑、第二辑(连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9)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合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年第3期。 (30)汉语综合课的性质和特点探讨,《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3期。(31)汉语综合课教学原则和教学意识(合作),《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4期。(32)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3期。(33)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执笔),《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34)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纵览(执笔),《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4期。(35)汉语国际推广(合作),《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商务印书馆,2008。(36)普通话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执笔),《汉语学习》2009年第2期。(37)关于建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3期。 (38)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3期。(39)教学模式与分技能设课教学模式思考,《多维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0)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41)单音形容词构成的主观评价句,《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2)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学科建设问题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43)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4期。 (44)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偏误分析,袁博平主编《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pproach to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Cypress Book Co. UK Ltd.2007。(45)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策略,《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4期。(46)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47)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 (48)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研究综观,《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9)单音形容词重叠的形式和语法意义,《对外汉语研究》第二期,商务印书馆,2006。(50)单音形容词祈使句及相关的语法化问题,《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1)汉语重叠的连续统现象——兼谈单音形容词重叠的性质,《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2)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汉语学习》第2004年1期。(53)第二语言教材的属性、功能和基本分类,《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4)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55)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海外华文教育》2004年第2期。(56)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 (57)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首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8)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汉语学习》2003年第3期。(59)论第二语言教材评估,《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0)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61)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62)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1期。(6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2期。 (64)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上)(下),《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3期、第4期(连载)。(65)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66)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趣味性,《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7)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68)加强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必要性,《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言研究》2001年增刊。(69)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70)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归属,《汉语学报》2001年第3期。(71)“全速、大力”一类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及词类归属,《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2)《汉语文化双向教程》的设计与实施(执笔),《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73)《骆驼祥子》中所见的语言文化现象,《中国语言学报》第九期,商务印书馆,1999。(74)分析缜密,总揽全局——读赵金铭《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75)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功能及相关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76)现代汉语“形+动态动词”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77)《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78)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79)日汉语气助词系统对比,《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0)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81)“这”和“那”——中古新的指代词体系(译文),[日]志村良治著,《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2)论语感的性质、特征及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83)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84)广播新闻听力课教学论略(执笔),《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85)“要是S就V了”句式语义语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86)敦煌变文中的助词系统,《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87)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 期。(88)对外汉语教学释词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1年第3期。 (89)试谈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90)汉语常用词汇与日语相应汉字词汇对比,《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1。 (91)使成复合动词的形成过程(译文),[日]志村良治著,《语言论集》第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1)Mechanisms underlying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of Chinese simple sentence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1年09月(2)周梦蝶诗歌中“雪”的物质想象研究,《台湾诗学学刊》,2010年10月(3)语言符号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台湾学生书局,2010年10月(4)现代汉语位移结构的范畴化及其认知解释,《国际汉语学报》,2010年09月(5)猫族隐喻与都市生态,《南国人文学刊》,2010年08月(6)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与展望,《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08月(7)语言认知的认知特性与教材编写策略 《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3期(8) “法”的词缀功能与相关动词语义结构,香港大学《中西文化》,2009年11月(9)汉语句法的认知加工及其脑区机制,《阅江学刊》,2009年10月(10)大脑枕叶语言功能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与理论研究》,2008年12月(11)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8年10月(12) An event-related neuronimaging study of prepositions processing in Chinese: Is N280 a specific component for closed-class word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08年09月(13) 余光中诗歌的一种社会心理解读,《韩中言语文化研究》,2008年09月(14) V法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中国语言学报》,2008年07月(15)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汉语学报》,2008年06月(16) 现代语法理论下的汉语被动句研究的走向,《理论月刊》,2008年03月(17) 非谓谓语句的空主语的句法语义特征,《语言科学》,2008年03月(18) The State of “Prepositions” in Modern Chinese: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Neuroscience Bulletin,2007年10月(19) 犁青诗歌诗意风格的心理语义分析,台湾大安出版社,2007年08月(20) 可靠的改良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7月(21) “X了”的词化、虚化及其机制,《汉语学习》,2007年06月(22) 言语障碍的语义加工的神经机制,《中国康复》,2007年06月(23) 操汉语失语症患者动词配价的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7年05月(24) 痖弦诗歌的语义风格解析,《痖弦诗歌神性与魔性》,2007年05月(25) 论知识管理框架下的知识创新与人的认知因素,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月(26) 解释学视野下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先秦两汉学术》(台湾),2007年03月(27)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语言文字学》,2007年02月(28) 语言机制与脑区功能的动态结构分布关系述论,《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年01月(29) 中国语言学2005年研究概况,《中国学术年鉴》,2006年12月(30) 空主语的性质、分类及其相关问题,《外语研究》,2006年11月(31)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32) On the Studies of the Cerebellum and Its Linguistic Function,Trends in Neurosciences,2006年07月(33) 清代江淮官话与《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韵母系统,《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5年10月(34) 《小脑与认知》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10月(35) 试论“完了”的虚化过程,《语言科学》,2005年07月(36)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声母系统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2005年06月(37) 依人写史,开启后学,《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4月(38) 神经语用学及其相关问题,《语言科学》,2003年01月(39) 论诗歌语言对普通语言的性质与意义之超越,《异端与开拓:中国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12月(40) 《中原音韵》研究述评,《汉语史研究集刊》,巴蜀书社,2002年11月(41) 论诗歌语言的建构及其对语法意义的消解,《国文学报》(台湾),2002年11月(42) 民族对音比较法与汉语音韵学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04月(43) 透视分离法与近代汉语语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月(44) 论《史记》中“VP之NP”结构的句法语义功能,《纪实与浪漫——史记国际研讨会论文》,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03月(45) 《尔雅》与汉语语源学研究方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2月(46) 论《尔雅》的语源训释条例及其方法论价值,《语言研究》,2001年12月(47) 《尔雅》成书时代新论,《辞书研究》,2001年12月(48) 20世纪大陆《中原音韵》研究的历史回顾,《汉字文化》,2001年09月(49)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音研究的历史分期,《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08月(50)国语运动与汉语语音研究,文史杂志,2000年08月(51) 1870: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分期论说,《外语学刊》,1999年09月(52)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体例与性质,《辞书研究》,1999年02月(53)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反切特点,《中国学研究》,1998年10月(54) “什么”语源的方言补正,《中国语文》,1998年06月(55)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音系性质及其语音史地位,《古汉语研究》,1998年06月(56)词库与句法关系的新视野——平行构架理论的词汇及语义倾向性分析,(同高明乐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57) 隐喻的终极——论诗歌文本的“彼岸”想象,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8) 隐地诗歌的“时间词”隐喻,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9) 萧萧诗歌的“白色”想像,《简约书写与空白美学》,台湾万卷楼出版公司,2011年04月(60) 身世同构及其文化隐喻,《中语中文学》(韩国)总第48期,2011年04月(61)18-19世纪欧洲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手册》前言(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1期(62) 十九世纪汉语的传播与流变:《汉语手册》绪论(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3期(63) 从言意之辨到语义解构——对钱钟书“字名论”的阐释,《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2年05月(64) 汉语“V双+N单”结构歧义的认知研究,《中文学术前沿》(第三辑),2012年04月 (65) 汉语“V上/下”动趋构式的语义类型及其范畴化,《槿山安秉均荣休纪念文集》韩国首尔,2012年01月(66) “X以”的成词过程——以“加以”为例,《古汉语研究》,2011年11月(67) On the Infinitive Structure in Chinese from the Noun Small Clause,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2年06月(68)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上海方言的音类与词类(译文),《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06月(69)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汉语与汉字特征述论(译文),《海外华文教育》,2012年06月 (70) Cognitive analysis on the syntactic property of preposition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汉语二语习得中介词的词类属性及其认知机制),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ASLAR,NEW YORK),2012年06月(71)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构建,《阅读白灵》,台湾秀葳出版公司,2012年06月(72)汉语特征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纸日期】2012-11-26 (73)语言艺术学科构建的历史观照——《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述评 方环海; 张洁琳; 林馨 国际汉语学报 2013-01-31 (74) 西方汉学中汉语词类研究的特征意识,《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3年09月 (75) 认知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13年06月 (76) The Nature,Distribution and Relevant Questions on Null Subject in Chinese,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3年06月 (77) 中国语言艺术学科的历史观照,《国际汉语学报》,2013年01月 (78) 17-18世纪西方汉学中的汉语词类观,《东亚人文学》(韩国),2013年01月
1.网络环境下的汉语学习策略研究,《汉语教学学刊》第5辑,李晓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2.意义与形式、流利与准确——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两个问题,《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1期3.国外汉语师资远程培训网络资源建设,《汉语教学学刊》第3辑,李晓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4.基于网络的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制作与应用,《对美汉语教学论集》,程爱民等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5.基于资源策略的网络学习模式,《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2期。6.基于WEB的对外汉语教材编著系统:理论依据与设计开发,《外语电化教学》2006年第6期。7. 国外汉语师资培训网上测试系统设计(第一作者), 《海外华文教育》2006年第4期。8.汉语教材编写研究,《中国语言学年鉴》(1999-2003)上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学年鉴》编委会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10月出版。9. 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与教学考察报告(第二作者),《海外华文教育》2006年第1期。10. “乘风汉语”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乘风汉语>教学设计与研究》,刘颂浩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7月出版。11.美国常用汉语教材分析,《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12 以网络为媒介的对外中国文化教学研究,《文艺报》(理论建设版),2005年6月2日第59期第7版。13.网络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交互”,《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张普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14.文学语言的语料库研究方法,《文艺报》(理论与争鸣版),2004年3月25日第33期第2版。15.基于WEB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料库建设及在线检索程序开发,《海外华文教育》2003年第3期。16. 因特网第二语言学习课件的设计原则与制作方法刍议,《对外汉语论丛》第二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17.“祝颂”言语行为的汉英对比,《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18.计算机自适应测试及其在因特网第二语言测试中的应用,《海外华文教育》2001年第3期。19.基于因特网的华文现代远程教学实践,《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增刊(教学论文专辑)。 略20.论东南亚华裔学生华语学习词典的编纂,《辞书研究》2001年第4期。21《华语学习词典》简介,《海外华文教育》2000年第2期。22 略论华文现代远程教学网站的建设,《海外华文教育》2000年第1期。 语料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3《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24 因特网与远程教育概观,《海外华文教育》1998年第1期。2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2期。26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华语教育个案调查与分析,《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2期。 《英汉对比研究》的特色,《现代外语》1995年第2期。27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汉译英的原则与方法,《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28汉英时间观念差异及其在词语中的反映,《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第一集,第67—71页,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编,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29功能和形式的关系及其处理原则——编写对外汉语功能教材的几点体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30英美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负迁移,《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3期。31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功能——形式关系及其处理原则,《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2期。32用复合词表示的明喻,《大学英语》1987年第4期。 小议多余否定,《大学英语》1987年第2期。33论汉语教材开发的技术支撑,国际汉语学报,2010年11月。
华文教育是个彻头彻尾的大,我六百块钱,就送来几张纸,太过分,珍爱生命,远离华文!!!
中国华文教育网是非商业性的华文教育门户网站。面向全球华文学校教师、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民族语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服务平台,推广华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下设“华教资讯、教学园地、师资培训、华文教材、寻根之旅、中华文化、资源中心、基金会、华教论坛”等频道,服务海外华文学校教师、学生和其他热心中文学习者,力促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普及和发展。中国华文教育网建设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提供华教资讯,沟通华文教育机构与华文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其二,介绍教学经验,通过选登教案、交流心得、点评习作、辨析词语等方式促进华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其三,开展师资培训,以三分屏模式的视频课件进行远程教学;其四,推广华文教材,提供文件下载、样本介绍、教材自荐等多种服务;其五,报道寻根之旅,为海外华裔青少年营造交流空间;其六,普及中华文化,帮助用户了解中国国情;其七,汇聚教学资源,其中包括教学素材、电子词典、期刊、工具软件等;其八,协助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开展工作。中国华文教育网是全球华文学校教师相互交流及分享经验心得的园地,也是华裔青少年网上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领略祖国美好风光的窗口。
华文教育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类专业。该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具有扎实的汉语言语能力与言语交际能力,掌握汉语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中国国情与社会文化且能够胜任华文教育工作的师范型人才。教育学、心理学、第二语言教学论、综合汉语、汉语听力、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写作、汉英语言对比、英语听说与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华文化、外国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一站式出国留学攻略
人的教育平台,收了钱就什么都不管了,希望不要再有人上当。
这是全国最大的约稿平台,里面的信息很全也很及时,你可以认识很多编辑跟写手。具体的投稿事项,里面的约稿函说得很清楚,自己看看就好。里面都是正规的杂志社约稿,都是有稿费的。你可以自己找找适合你风格的杂志!
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充分整合华文学院、文学院和华侨华人研究所的学术资源,确立了以华文教学与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为优势,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特色,能体现华侨大学的办学宗旨的学科建设目标。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分为:华文教育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等5个研究方向。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努力把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学科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有突出学术成就和良好学风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成一支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打通学科“壁垒”,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寻求学科的学术综合,实现华文教育理论研究与华文教育实践相结合,建立“学以致用”的学科特色,为扩大海外招生提供充足条件。提升学术研究的层次,使各研究方向的科研能力及学科的总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的水准。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海外华文教育的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成为向海外华侨华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桥梁。在人才培养方面,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共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在泰国和印尼开设了中文专业研究生班;提高了教学质量,“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被教育部评为特色专业建设点;拓展针对海外主流社会的华文教学,海外师资培训和夏令营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该学科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华文教育论文集1部,教材3部,发表论文152篇,其中多篇发表在《文学评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并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专业与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高校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学术联系。2共有16人次参加各种重要的学术会议。成功主办“世界华文教育论坛(香港)”国际研讨会。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1.《敦煌变文中的助词系统》,《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2.《“要是S就V了”句式语义语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3.《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4.《现代汉语“形+动态动词”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5.《《汉语常用词汇与日语相应汉字词汇对比》,《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1。6.《日汉语气助词系统对比》,《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8、《“全速、大力”一类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及词类归属》,《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10.《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11.《对外汉语教学释词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1年第3期。12.《试谈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13.《广播新闻听力课教学论略》(执笔),《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14.《论语感的性质、特征及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15.《〈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16.《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17.《论功能及相关问题》,《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汉语文化双向教程〉的设计与实施》(执笔),《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19.《〈骆驼祥子〉中所见的语言文化现象》,《中国语言学报》第九期,商务印书馆,1999。20.《加强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必要性》,《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言研究》2001年增刊。21.《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2.《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归属》,《汉语学报》2001年第3期。2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1期。24.《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2期。2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上),《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3期。26.《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下),《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4期。27.《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28.《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趣味性》,《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9.《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首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0.《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汉语学习》2003年第3期。31.《论第二语言教材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33.《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汉语学习》2004年第1期。34.《第二语言教材的属性、功能和基本分类》,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5.《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36.《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海外华文教育》2004年第2期。37.《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38.《音形容词祈使句及相关的语法化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9.《汉语重叠的连续统现象——兼谈单音形容词重叠的性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0.《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41.《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42.《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研究综观》,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3.《单音形容词重叠的形式和语法意义》,《对外汉语研究》第二期,商务印书馆,2006。44.《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5.《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6.《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7.《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综述》,《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8.《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49.《单音形容词构成的主观评价句》,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0.《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学科建设问题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51、《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4期。52、《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策略》,《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4期。53、《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偏误分析》,袁博平主编《TheoreticalandEmpiricalApproachtoAppliedChineseLanguageStudies》,CypressBookCo.UKLtd.2007。54.《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5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纵览》,《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4期。又收《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六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6.《汉语国际推广》(合作),《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上编),商务印书馆,2008。57.《普通话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汉语学习2009/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8.《关于建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0359.《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语言文字应用2009/0360.《教学模式与分技能设课教学模式思考》,《多维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书评1、《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2.《分析缜密总揽全局—读赵金铭〈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译文1.《使成复合动词的形成过程》,[日]志村良治著,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论集》第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2.《‘这’和‘那’——中古新的指代词体系》,[日]志村良治著,《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文章1、《汉语中的“V是不(没)V”格式》,《学汉语》1991年第11期。2.《“尽管”和“不管”的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2期。3.《“动词+好+了”和“动词词组+好了”》,《学汉语》1992年第3期。4.《“也好”的几种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5期。5.《比较“据说、听说、说是”的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10期。6.《“再说”的几种用法》,《学汉语》1993年第8期。7.《“有什么好+V+的”格式》,《学汉语》1993年第10期。8.《汉语交际功能项目230项》,《学汉语》1996年第1——12期连载。9.《口语中的“真有你的”》,《学汉语》1998年第3期。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案设计,《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11.《关于构建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3期
呐、心情和感情的散文你可以投稿去《最小说》,《读者》和《青年文摘》也不错的、但要富含些哲理。反正市面上卖得比较多的也就那些,你可以选择。
目前该专业已经划归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师资全部是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专职师资,不像原来在文学院时什么老师都带。教授有李泉、李禄兴、陈默、菜永强等等。副教授有十几名。一、历史与概况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于2019年6月,是中国人民大学下属的二级教学研究型学院。其前身为学校成立于1986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该中心1996年与“语言文字研究所”合并组建了“对外语言文化学院”,2008年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与文学院合并,成为文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要负责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国际汉语教师及其他国际汉语人才的培养培训、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工作。学院由一个校级研究所——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和4个教研室组成,分别是学科理论与建设教研室、国际中文教育教研室、教师发展教研室、汉语文化研究与推广教研室。另外设有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党团学办公室、对外合作办公室4个科室。学院实行小班教学,多媒体设备齐全,拥有汉语国际教育智慧课堂与云平台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自主学习室,拥有独立的资料室,图书种类齐全多样。中外专业图书藏书量达2万多册,中外文专业期刊80多种,为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二、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层次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外博士和硕士生、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本科,非学历教育包括长短期汉语课程进修、国际汉语人才培训等。1.博士、硕士研究生自2000年开始,我院前身对外语言文化学院即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中外博士研究生。截至目前,已经为学科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博士人才。2007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单位。2009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启动国际汉语教师职业本土化工程,由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以孔子学院奖学金方式,资助有志于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高校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我院每年招收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75名,招收外国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20名,迄今已有超过1000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涵盖韩国、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津巴布韦、南非、越南、泰国、柬埔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巴西等70余个国家。2.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本科生1996年,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前身“对外语言文化学院”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此后,加大了学历生培养力度。每年招收的本科生数量稳定在40名左右,本科生教学已经纳入学校教务处统一管理,严格按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方案、课程设置、教师授课、教学评估、教研活动、学籍管理、考勤管理、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指导等进行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其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实行为期一年每周两课时、一对一的导师指导和优秀论文答辩制度,既有效地保证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也成为我校留学生教学的一个特色。目前,学院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已达到近200人。3.汉语言进修生学院每学期有200名左右长期汉语言进修生,根据语言水平分为6个层次。学院还开设特色班级、语言强化班和商务汉语班。学院留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中国学生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院定期出版一期“留学生报”在学院橱窗里展出;每个学期期末、重要节日等组织学生进行汉语汇报演出。同时定期公布学生考勤情况,做到表扬和督促相结合。既有严格管理又不乏人文关怀已成为我院的一个特色。短期汉语言进修生包括来自与学校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的学员、国际小学期学生以及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的多类型、多层次的海内外汉语教育及中华文化推广项目的学员。三、师资队伍与建设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1人,其中专任教师23人,教授2人,副教授9人,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2人。绝大部分教师在国外、境外有两年以上留学或工作经历。学院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涵盖了汉语国际教育所涉及的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等学科。学院还聘请了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做客座教授。四、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学院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为重要抓手,积极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的发展。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研究范围涉及汉语国际教育、语言习得理论、教材教法研究、汉语词汇学、语法学方面,并在相应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成绩,具有一定的优势。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优秀教学奖。教师在高水平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50余部,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30多项。由我院骨干教师编写的留学生系列汉语教材《发展汉语》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动力留学生汉语言本科教材系列”“留学生论文阅读与写作系列教材”也已问世,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人民大学特色的教材体系。
古诗如果是取其中某句,那就适合挂在教室两侧。如果是整首诗,建议挂在教室前后更为合适!
古诗适合挂在教室的:《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同学们努力学习,珍惜时光。
(1)Mechanisms underlying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of Chinese simple sentence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1年09月(2)周梦蝶诗歌中“雪”的物质想象研究,《台湾诗学学刊》,2010年10月(3)语言符号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台湾学生书局,2010年10月(4)现代汉语位移结构的范畴化及其认知解释,《国际汉语学报》,2010年09月(5)猫族隐喻与都市生态,《南国人文学刊》,2010年08月(6)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与展望,《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08月(7)语言认知的认知特性与教材编写策略 《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3期(8) “法”的词缀功能与相关动词语义结构,香港大学《中西文化》,2009年11月(9)汉语句法的认知加工及其脑区机制,《阅江学刊》,2009年10月(10)大脑枕叶语言功能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与理论研究》,2008年12月(11)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8年10月(12) An event-related neuronimaging study of prepositions processing in Chinese: Is N280 a specific component for closed-class words?,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08年09月(13) 余光中诗歌的一种社会心理解读,《韩中言语文化研究》,2008年09月(14) V法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中国语言学报》,2008年07月(15) 从名词小句看汉语动词不定式结构,《汉语学报》,2008年06月(16) 现代语法理论下的汉语被动句研究的走向,《理论月刊》,2008年03月(17) 非谓谓语句的空主语的句法语义特征,《语言科学》,2008年03月(18) The State of “Prepositions” in Modern Chinese: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Neuroscience Bulletin,2007年10月(19) 犁青诗歌诗意风格的心理语义分析,台湾大安出版社,2007年08月(20) 可靠的改良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7月(21) “X了”的词化、虚化及其机制,《汉语学习》,2007年06月(22) 言语障碍的语义加工的神经机制,《中国康复》,2007年06月(23) 操汉语失语症患者动词配价的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7年05月(24) 痖弦诗歌的语义风格解析,《痖弦诗歌神性与魔性》,2007年05月(25) 论知识管理框架下的知识创新与人的认知因素,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月(26) 解释学视野下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先秦两汉学术》(台湾),2007年03月(27)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语言文字学》,2007年02月(28) 语言机制与脑区功能的动态结构分布关系述论,《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年01月(29) 中国语言学2005年研究概况,《中国学术年鉴》,2006年12月(30) 空主语的性质、分类及其相关问题,《外语研究》,2006年11月(31) 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概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32) On the Studies of the Cerebellum and Its Linguistic Function,Trends in Neurosciences,2006年07月(33) 清代江淮官话与《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韵母系统,《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5年10月(34) 《小脑与认知》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10月(35) 试论“完了”的虚化过程,《语言科学》,2005年07月(36)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声母系统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2005年06月(37) 依人写史,开启后学,《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4月(38) 神经语用学及其相关问题,《语言科学》,2003年01月(39) 论诗歌语言对普通语言的性质与意义之超越,《异端与开拓:中国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12月(40) 《中原音韵》研究述评,《汉语史研究集刊》,巴蜀书社,2002年11月(41) 论诗歌语言的建构及其对语法意义的消解,《国文学报》(台湾),2002年11月(42) 民族对音比较法与汉语音韵学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04月(43) 透视分离法与近代汉语语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月(44) 论《史记》中“VP之NP”结构的句法语义功能,《纪实与浪漫——史记国际研讨会论文》,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03月(45) 《尔雅》与汉语语源学研究方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2月(46) 论《尔雅》的语源训释条例及其方法论价值,《语言研究》,2001年12月(47) 《尔雅》成书时代新论,《辞书研究》,2001年12月(48) 20世纪大陆《中原音韵》研究的历史回顾,《汉字文化》,2001年09月(49)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音研究的历史分期,《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08月(50)国语运动与汉语语音研究,文史杂志,2000年08月(51) 1870: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分期论说,《外语学刊》,1999年09月(52)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体例与性质,《辞书研究》,1999年02月(53)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反切特点,《中国学研究》,1998年10月(54) “什么”语源的方言补正,《中国语文》,1998年06月(55) 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音系性质及其语音史地位,《古汉语研究》,1998年06月(56)词库与句法关系的新视野——平行构架理论的词汇及语义倾向性分析,(同高明乐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57) 隐喻的终极——论诗歌文本的“彼岸”想象,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8) 隐地诗歌的“时间词”隐喻,台湾尔雅出版公司,2011年06月(59) 萧萧诗歌的“白色”想像,《简约书写与空白美学》,台湾万卷楼出版公司,2011年04月(60) 身世同构及其文化隐喻,《中语中文学》(韩国)总第48期,2011年04月(61)18-19世纪欧洲汉语教学研究:《汉语手册》前言(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1期(62) 十九世纪汉语的传播与流变:《汉语手册》绪论(1863),《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3期(63) 从言意之辨到语义解构——对钱钟书“字名论”的阐释,《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2年05月(64) 汉语“V双+N单”结构歧义的认知研究,《中文学术前沿》(第三辑),2012年04月 (65) 汉语“V上/下”动趋构式的语义类型及其范畴化,《槿山安秉均荣休纪念文集》韩国首尔,2012年01月(66) “X以”的成词过程——以“加以”为例,《古汉语研究》,2011年11月(67) On the Infinitive Structure in Chinese from the Noun Small Clause,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2年06月(68)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上海方言的音类与词类(译文),《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06月(69) 十九世纪英国汉学中的汉语与汉字特征述论(译文),《海外华文教育》,2012年06月 (70) Cognitive analysis on the syntactic property of preposition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汉语二语习得中介词的词类属性及其认知机制),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CASLAR,NEW YORK),2012年06月(71)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构建,《阅读白灵》,台湾秀葳出版公司,2012年06月(72)汉语特征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纸日期】2012-11-26 (73)语言艺术学科构建的历史观照——《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述评 方环海; 张洁琳; 林馨 国际汉语学报 2013-01-31 (74) 西方汉学中汉语词类研究的特征意识,《东亚汉学研究》(日本),2013年09月 (75) 认知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13年06月 (76) The Nature,Distribution and Relevant Questions on Null Subject in Chinese,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3年06月 (77) 中国语言艺术学科的历史观照,《国际汉语学报》,2013年01月 (78) 17-18世纪西方汉学中的汉语词类观,《东亚人文学》(韩国),2013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