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哲学家要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哲学家要发表论文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导言 二、从意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绝对即主体的概念 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实体性自身既包含着共相(或普遍)或知识自身的直接性,也包含着存在或作为知识之对象的那种直接性。——如果说,上帝是唯一实体①这个概念曾在它被宣布出来时使整个时代为之激怒,那么所以如此,一部分是因为人们本能地觉得在这样的概念里自我意识不是被保留下来而是完全毁灭了,但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人们相反地坚持思维就是思维,坚持普遍性本身就是这个单一性或这个无差别不运动的实体性②。而如果说有第三种见解,认为思维在其自身中就是与实体的存在合为一体的并且把直接性或直观视为思维,那还要看这种理智的直观是否不重新堕入毫无生气的单一性中以及是否它不重新以一种不现实的方式来陈述现实自身③。 ①指斯宾诺莎哲学。——拉松版编者 ②指康德和费希特哲学。——拉松版编者 ③指谢林哲学。——拉松版编者而且活的实体,只当它是建立自身的运动时,或者说,只当它是自身转化与其自己之间的中介时,它才真正是个现实的存在,或换个说法也一样,它这个存在才真正是主体。实体作为主体是纯粹的简单的否定性,唯其如此,它是单一的东西的分裂为二的过程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这种过程则又是这种漠不相干的区别及其对立的否定。所以唯有这种正在重建其自身的同一性或在他物中的自身反映,才是绝对的真理,而原始的或直接的统一性,就其本身而言,则不是绝对的真理。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园圈,预悬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而且只当它实现了并达到了它的终点它才是现实的。 上帝的生活和上帝的知识因而很可以说是一种自己爱自己的游戏;但这个理念如果内中缺乏否定物的严肃、痛苦、容忍和劳作,它就沦为一种虔诚,甚至于沦为一种无味的举动。 这种神性的生活就其自在而言确实是纯粹的自身同一性和统一性,它并没严肃地对待他物和异化,以及这种异化的克服问题。但是,这种自在乃是抽象的普遍性,而在抽象的普遍性里自在的那种自为而存在的本性就被忽视了,因而形式的自身运动也根本被忽视了。正因为形式被宣布为等于本质,所以如果以为只认识自在或本质就够了而可以忽略形式,以为有了绝对原则或绝对直观就不需要使本质实现或使形式展开,乃是一个大大的误解。正因为形式就象本质自己那样对本质是非常本质的东西,所以不应该把本质只理解和表述为本质,为直接的实体,或为上帝的纯粹自身直观,而同样应该把本质理解和表述为形式,具有着展开了的形式的全部丰富内容。只有这样,本质才真正被理解和表达为现实的东西。 真理是全体。但全体只是通过自身发展而达于完满的那种本质。关于绝对,我们可以说,它本质上是个结果,它只有到终点才真正成为它之所以为它;而它的本性恰恰就在这里,因为按照它的本性,它是现实、主体、或自我形成。不错,把绝对本质地理解为结果好象是矛盾的,但只要稍微考虑一下,就能把这矛盾的假相予以揭示。开端、原则或绝对,最初直接说出来时只是个共相。当我说“一切动物”时,这句话并不能就算是一部动物学,那么同样,我们都很明白,上帝、绝对、永恒等字也并不说出其中所含的东西,事实上这样的字只是把直观当作直接性的东西表述出来。比这样的字更多些的东西,即使仅只变为一句话,其中也包含着一个向他物的转化(这个转化而成的他物还必须重新被吸收回来),或一个中介。而这个中介却为人嫌恶,仿佛如果承认中介不仅限于表明它自己不是绝对的东西并且决不存在于绝对之中,而还具有更多的含义,那就等于放弃了绝对知识。 但事实上人们所以嫌恶中介,纯然是由于不了解中介和绝对知识本身的性质。因为中介不是别的,只是运动着的自身同一,换句话说,它是自身反映,自为存在着的自我的环节,纯粹的否定性,或就其纯粹的抽象而言,它是单纯的形成过程。这个中介、自我、一般的形成,由于具有简单性,就恰恰既是正在形成中的直接性又是直接的东西自身。——因此,如果中介或反映不被理解为绝对的积极环节而被排除于绝对真理之外,那就是对理性的一种误解。正是这个反映,使真理成为发展出来的结果,而同时却又将结果与其形成过程之间的对立予以扬弃;因为这个形成过程同样也是单一的,因而它与真理的形式(真理在结果中表现为单一的)没有区别,它勿宁就是这个返回于单一性的返回过程。诚然,胎儿自在地是人,但并非自为地是人;只有作为有教养的理性,它才是自为的人,而有教养的理性使自己成为自己自在地是的那个东西。这才是理性的现实。但这结果自身却是单纯的直接性,因为它是自觉的自由,它静止于自身,并且它不是把对立置于一边听其自生自灭,而是已与对立取得了和解。 上面所说的话还可以表示为:理性乃是有目的的行动。过去有人误解了自然也错认了思维,把自然高举于思维之上,特别是否认外在自然中含有目的性,因而使一般的目的形式处于很不名誉的地位。但是,亚里士多德曾规定自然为有目的的行动,同样我们认为,目的是直接的、静止的、不动的东西;不动的东西自身却能引起运动,所以它是主体。它引起运动的力量,抽象地说,就是自为存在或纯粹的否定性。结果之所以就是开端,只因为开端就是目的;或者换句话说,现实之所以就是关于此现实的概念,只因为直接性的东西,作为目的其本身就包含着“自身”(dasSelbst)或纯粹的现实。 实现了的目的或具体存在着的现实就是运动,就是展开了的形成过程;但恰恰这个运动就是“自身”,而它之所以与开端的那种直接性和单纯性是同一的,乃因它就是结果,就是返回于自身的东西;但返回于自身的东西恰恰就是“自身”,而“自身”就是自相关联的同一性和单纯性。 由于需要将绝对想象为主体,人们就使用这样的命题:上帝是永恒,上帝是世界的道德秩序,或上帝是爱等等。在这样的命题里,真理只直接被当作主体,而不是被表述为自身反映运动。在这样的命题里,人们从上帝这个词开始。但这个词就其本身来说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声音,一个空洞的名称。只有宾词说出究竟上帝是什么之后,这个声音或名称才有内容和意义;空虚的开端只在达到这个终点时,才是一个现实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不出,何以人们不仅限于谈永恒、世界的道德秩序等等,或者不象古人所做的那样仅限于谈本身即是意义的纯粹概念、存在、一等等,而还外加上毫无意义的声调?但通过这种名词,人们恰恰是想表示这里所建立的不是一般的存在或本质或共相,而是一种反映了其自身的东西,一种主体。但同时须知这个主体只是被揣测到的。揣测中的主体被当成一个固定的点,宾词通过一个运动被粘附在这个作为它们的支持物的点上;而这个运动是认识这个固定点的人的运动,根本不能视为是这个固定点自身的运动;但只有通过固定点自身的运动,内容才能被表述为主体。按照这个运动的发生经过来说,它不可能是固定点的运动;但既然假定了这个固定点,这个运动也就不可能是别的,而只能是外在的。因此,上述关于绝对即主体的那个揣测,不仅不是主体这个概念的现实,而且甚至于使现实成为不可能的,因为揣测把主体当作静止的点,但现实却是自身运动。 在上面的讨论所能得出的一些结论中,这一条是可以强调指出的:知识只有作为科学或体系才是现实的,才可以被陈述出来;而且一个所谓哲学原理或原则,即使是真的,只要它仅仅是个原理或原则,它就已经也是假的了;要反驳它因此也就很容易。反驳一个原则就是揭露它的缺陷,但它是有缺陷的,因为它仅只是共相或本原或开端。如果反驳得彻底,则这个反驳一定是从原则自身里发展出来的,而不是根据外来的反面主张或意见编造出来的。所以真正说来,对一个原则的反驳就是对该原则的发展以及对其缺陷的补足,如果这种反驳不因为它只注意了它自己的行动的否定方面没意识它的发展和结果的肯定方面从而错认了它自己的话。—— 真正地展开开端固然是对开端的一种肯定的行动,同时却也是对它的一种否定的行动,即否定它仅仅才是直接的或仅仅才是目的这个片面性。因此,人们也同样可以说展开或实现乃是对体系的根据(Grund)的一种反驳,但比较正确的观点是把开端的展开视为一种表示,它表明体系的根据或原则事实上仅只是体系的开端。 说真理只作为体系才是现实的,或者说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这乃是绝对即精神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观念。精神是最高贵的概念,是新时代及其宗教的概念。惟有精神的东西才是现实的;精神的东西是本质或自在而存在着的东西,——自身关系着的和规定了的东西,他在和自为存在——并且它是在这种规定性中或在它的他在性中仍然停留于其自身的东西;——或者说,它是自在而自为。——但它首先只对我们而言或自在地是这个自在而自为的存在,它是精神的实体。它必须为它自身而言也是自在而自为的存在,它必须是关于精神的东西的知识和关于作为精神的自身的知识,即是说,它必须是它自己的对象,但既是直接的又是扬弃过的、自身反映了的对象。当对象的精神内容是由对象自己所产生出来的时候,对象只对我们而言是自为的;但当它对它自身而言也是自为的时候,这个自己产生,即纯粹概念,就同时又是对象的客观因素,而对象在这种客观因素里取得它的具体存在,并且因此在它的具体存在里对它自身而言是自身反映了的对象。——经过这样发展而知道其自己是精神的这种精神,乃是科学。科学是精神的现实,是精神在其自己的因素里为自己所建造的王国。

一般来说,大学学报会分若干版本,其中哲学是在 哲学社会版。此外,还有专门的期刊,是一些学会出版的,例如中国自然辩证法协会

我在这里给你推荐一篇关于哲学方面的文章——哲学是博弈的路标 你应该好好研读一下,对你应该有所帮助。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起构成了时间的特征,通过时间,我们把主观认识的在场的东西持续不断地引入了思想中,一旦我们深思它,未来的它就是大小不同的两块,我们把分配给它的时间在它上面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物体便会区分出大小。因此,心灵活动创造了观念,经验观察提供了理智。 两块物体在时间的交互中,我们就以各种矛盾思考并陈述这些东西,这样我们就处于各种矛盾的陈述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用哲学这条道路,让其矛盾仍然存在,也可以让其夸大化,并试图将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都统一在一个无形的整体的框架内,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多轨辩证法。这种方法可以包罗万象地处理并陈述一切矛盾问题,里面会出现一条道路,一条无法逃避实情实景的道路,也是用哲学和逻辑学澄清的一种形式,我称为多轨辩证,这是认识世界的趋势,也是认识世界的一条道路。警察局将规定的嫌疑人关在一间房子里,其实是将矛盾固定起来,这就是辩证法格式,然后用哲学和逻辑学一一解释,一切将会被厘清,真正的事实也将会大白于天下。一切被怀疑有贪污行为的官员,一旦被多轨辩证,他的一切行为将会得到解释。 过去隐逸矛盾的东西在僵死的时间里,可以用哲学、用时间开启并复活那些隐逸的事件。时间不是创造过去的事件,也不是使过去事物可逆。多轨辩证的过程不是创造,而是澄清时空中的空灵实在的给出。博弈二人对局中的结果就是这样给出的,更准确地说,人们对博弈和其它复杂事物的认识被带入了弥漫的空灵实在之中,但看到的结果恰恰没有它。想赢,没得到;想输,也是错误,无论如何决策人都是负。人们想在博弈中创造赢和输都是错误的,想赢、想输、想平衡,都是决策人的决策,而大自然不会服从人的主观意愿,所有结果都是负。决策都是国大于正,负不是像正一样被拨离,想负一定是负,负的对面依然是国,这就是博弈实体一元论的分离不变性,也是博弈实体的性质。人们在博弈中想创造的都不存在,那是由于人们没有给复杂事物定性,人们不知道复杂事物的性质,更不知道博弈实体性质。不能把本性等同于本质,应该依赖于实体本性,不要把结构的性质误认为是博弈的实体性质。看了我的文章就会发现,国正和国负的正、负是另外的一种性质,一旦我的读者能清楚地思考了我的上述观点,也就可以洞知到博弈本有的另一个本性,国正、国负的真正相对本性。国正以幻象的相对形式存活着,国正也象抽象的科学概念那样存活着,正、负都是以国的形式存在着,也是正的反面,正、负甚至以不可还原的幻想的方式而存在着。人们习惯从一种东西的反面谈论另一种东西,但博弈中的正、负不是一种性质,不能直接对立,在对立押码时就会出现问题,用高熵赛棋模本可以证明。只有用逻辑审查才会发现,博弈决策时没有决策的一个支点,想正是正的含义;想负就不是负的含义,这等于没说,所以说,博弈中不存在支点。 今天我们围绕着博弈中的正、负展开讨论,正、负不是一个普遍能被认识的问题,而是狭隘得多了,这个狭隘发源于生物认识博弈的局限性。以前从没有人讨论过这个狭隘又相对性的问题,更没人用所谓新词语解释和澄清这个问题。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我们一定要解释正、负在博弈中的关系。几千年以来,正、负粗糙的运用,也不会酿成什么后果,而在博弈中就会出现胜败的偏差。任何人的创造都会出现国大于正的结果,决策人的决策行为就是看粒子状态所进行的一种创造。在亚里士多徳时代,他把在场者之在场解释为创作,后来被重新解释为创造。博弈的决策人也像一个说假话的人进行着创造,但它的结果是不真实的。语言可以与自身分离,不能与它的自我在场分离,它一定会被抛到世界上的空间可见性的实体上,实体之外又可以有任何东西。博弈的分配结果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国正与国负的不绝对对立是最新的国正相对论的认识,因果关系才是认识博弈的平常的错误思想。隐逸和多轨辩证是参与博弈的人还不能达到的被认知的状态,博弈中被隐逸的未决状态都有其历史性,应把它引入到多轨辩证的框架内。在粒子状态和博弈蜃景中,我们不是知其原因,也不是找出结果,而是确定粒子位置。只有哲学和逻辑学才可达到博弈的终结。 用表象主义的蜉蝣决策进行的表决主义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过去,并把它作为一个开端,像说谎者一样进行博弈决策的创造,但都是无关本质的创造。说假话人的行为,按照亚里士多徳的说法是创造,但远离了事物的本质,说假话者就是一个决策人在决策场用绝对的精神运动和历史精神产生辩证的混合,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人们对说谎者的行为理解为智力的复兴,那么人们的智力颓败已表现出哲学思维方式的终止。只有哲学才可开启新视界,从哲学那里分离出科学的独立性,确立另一个学说,这样就可以把哲学的语言转换成一种信息,让博弈失败的行为渐渐地消亡,以此来创造并操纵着博弈世界整体的显胜地位,这也显示出哲学适应博弈的可控制性,也是博弈科学步入文明的智力多样性的开端。这一思想引起我们的思考,未来可能是外行会创造奇迹,内行者会傲慢自大,但最终外行也会傲慢自大。 在未来不明确的选择中,哲学是博弈取胜的路标。不要凭现象推测背后的东西,博弈中的东西不是绝对对立的,现象与正的背后一无所有,不要期望在那里等候,多轨辩证已经澄清了隐逸在博弈历史中的事实。正常的理性不能构成澄清的过程,博弈需要高级复杂的哲学逻辑理性。博弈中的决策人就是在场者与在场背景表象的结果,它仍然是在博弈实体中。决策人在三特性圆形屏幕上的旋转看似完成了开端和终结,其实是被封闭在那圆形的屏幕中。决策粒子二特性是决策人从没思维过的实体本性,决策人的决策对应的是遥远的一端,是一个寂静黑暗之所。隐逸就是指决策粒子二特性的本性,从没有人用思辨和直观的思路穿透并澄清它,可见人们太过于重视直观和知识的浅薄。通过哲学和逻辑学对多轨辩证中的隐逸进行追踪,我们澄清了实情,改变博弈的世界。隐逸像一种了解未知世界的因素,它与博弈实体有一体化的一个属性,由此我们进行哲学的澄清运作,正好是科学所说的或所反映的形式。放弃以往的思想困惑,创造新的途径,我们可以达到取胜的目的。分裂产生哲学。哲学会创新,也会耽搁;哲学不是赞赏,也不是批判。哲学是博弈的路标。 --------摘自 中国经济网《哲学是博弈的路标》一文 另外,你还可以看一下有一本叫《博弈圣经》的书。它是一本博弈哲学思想录!

哲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只是深奥晦涩的推演,信仰不是盲目崇拜更不是毫无意义牺牲现身。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哲学家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让信仰和哲学造福所有人

摘要: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志,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诗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那么什么学问能使生活更美好呢?哲学和信仰。哲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只是深奥晦涩的推演,信仰不是盲目崇拜更不是毫无意义牺牲现身。现代人普遍对哲学与信仰敬而远之,没有看到他们的真正价值,本文将用通俗一定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哲学与信仰,力求能改正人们的大部分被偏见,让人们认识哲学与信仰,用其指导人生造福所有人。

关键词:哲学 信仰 宗教 关系 应用

一哲学的含义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尼采,老子,马克思……”谈到哲学,很多人会联想到这些人,很多人还会联想到“存在,意识,唯心主义,剩余价值……”甚至“疯子”,“救世主”有的人甚至脑袋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个大胡子的老头在那对着一个极简单的事物冥思苦想,感觉哲学神秘,枯燥,可望不可即。其实不然,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学习哲学,运用哲学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首先,什么是哲学呢?中文中的“哲学”一词最早是从英文中翻译过来的,英语的“哲学”(philosophia)一词源自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意即“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ein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从这个字面含义的角度看,哲学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中国的大学者胡适在写《中国哲学史大纲》时,给出的定义是“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学习马哲时,还会知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 方法 论”接触更多的资料后,你可能还会找到更多的关于哲学的定义,但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呢?没有定论,这几种说法都正确,但都不算最精确最全面的,这只是个定义罢了,给出这样的定义作用就是在交流时把“哲学”所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含义,都或多或少地表达出了哲学的特点,就是对事物进行认识思考,获得自己的看法,从而知道应该怎么去对待它。说的再简单彻底点,哲学就是 反思 。通过反思,来获得智慧,接近真理,印证真相,定位宇宙,安排人生。

有的人认为哲学家高深莫测,有点知识的还会认为任何哲学家无不具有力图统驭他人思想的欲望,同时也带有霸权特征的排他秉性。认识基础与气质差导致形成各以自身观点为知识中心的思辨立场,并且一定要以这样的知识前提去规划和改造全部知识体系,以力图击毁或调整所有哲学认识,说的直接点就是以自己的思想为中心改造颠覆其他所有人的世界观,把自己奉为圣哲。不可否认,哲学家中的确有这样的人,但这种对哲学家敬而远之的心态显然是不合适的。所谓的哲学家,其实就是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思考的比较多,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系统化观点并得到众多认同这的人。而这些思考是人人都可从事的,只是没有把它当成哲学式的逻辑思考对待罢了。一些从事哲学学习,研究,教学的知识分子在和大众谈及哲学时,他们有的会提及哲学的终极问题,哲学的极尽之处,哲学的终极困惑,哲学无法超越的追求……还会提及很多的哲学家,哲学观点,很多哲学命题,哲学悖论等,让人产生哲学神秘而深奥不是常人可为,从事哲学工作思考的人才能非凡的感觉。也许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觉得哲学就是做这些事的,那他的认识与哲学的本质含义是有偏差的。也许他是在机械地搬运别人的观点,扮演了两脚书橱的角色,那么他是悲哀的,几本书,甚至几兆的存储空间都能将他代替,可能讲了很多自相矛盾的观点他都不自知。也许他认识到了哲学的本质,但故意将它神化顺便显示自己的知识,素养,境界,那他是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把

哲学只当做谈资那真是买椟还珠了,还在靠别人的一点肯定,称赞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以获得,但刻意为之就不好了)

一般来说,学习哲学,从事哲学思考,可粗略分三个大层次。第一层次是哲学 爱好 者阶段,内心接受哲学,养成思考的习惯,愿意对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物进行逻辑思考,平日见到哲学类思辨的 文章 、学说、讲坛会自然地了解,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学习哲学。第二层次是哲学学者阶段,要有意地对哲学进行学习,对哲学中三史六论都有所整体把握,对著名哲学家及其言论观点有大体了解,有自己的思考,有合理的逻辑思辨结构和有较的逻辑思辨能力,除思考日常事务外,可就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思考。第三阶段则是哲学家阶段,对哲学有深层次的认识,对哲学史料掌握丰富,逻辑思辨能力强,在一定思考领域或层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可著书立说或自成一派。

二 信仰 提到信仰,很多人会有些迷茫,还可能首先会想到上帝,想到佛祖,觉得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总体上被认为是无神论国度的大环境中。其实信仰与我们并不遥远,或许你的信仰比某些教徒还要坚定,只是你没认识到罢了。关于信仰的定义也有多种,但依然和哲学定义一样,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性的版本。信仰通常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另外,信仰的“意义”一指信仰的内涵或本质,一指信仰的价值或功用。可以理解为是人意识到自身终极有限性而要超越之的精神需要。黑格尔说:“说到信仰,我真正所指的是我的个人信仰,是一种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内在确定性。”信仰必须接受,才能成其为真。正是这种自由接受给信仰带来了确定性与个人性格。在此意义上,信仰是人对于自身的有限性的认识和突破这一局限的向往的精神关系,是信仰者面对自己的心灵对自己生命所追求的意义的一种承诺。而且人的信仰一定会渗透于人的整个生活态度、行为方式、意义取舍、为人处事之中,而成为人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我们可以看出,信仰是人精神上的一种肯定与寄托,它是要被自愿接受的,不能假装或强加,它并且无法靠逻辑证明,也是超出自己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的,它的存在会对自己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根本性的影响,一句话通俗点概括就是:信仰是人愿意无条件相信的事物或观点,并且他不会随意改变,信仰者会在它的前提下审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有必要强调一点,信仰是没法直接明确证明的,能证明的那叫知识。另外,信仰和信念也有差别,此处暂不详述。

信仰是怎样产生的呢?信仰的产生也众说纷纭,在此列举几种较为合理的观点供大家参考,谈到信仰产生问题,首先得肯定人性,人会生老病死,人有欲望,面对不同情形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人会思考解决问题,人有趋利避害的倾向。在这个前提下,信仰可有这几种途径产生:一,对自然界有较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规律的重要作用,从而肯定崇拜自然规律,形成信仰。二,把英雄人物或思想伟人升华为信仰。三,由于知识的缺乏对自然现象及整个自然的无知让人生活在未知中,从而产生恐惧,为了安抚这种恐惧逐渐创造出神话人物或至善领袖以此为媒介或对象与未知进行交流来安抚内心,最终形成信仰。四,对未来以及死亡的迷惑与恐惧,促使人们加以思考用自认为合理的解释来安抚内心,形成信仰。五,在现实生活中遭受苦难或仅是生活不如意,用自己的思想塑造出超自然力量或观念逐渐形成信仰。六,对已有信仰的继承学习得来,比如生活遭受重大变故,长期受某种 文化 熏陶,从已有知识观念中顿悟等。

了信仰的含义,那信仰有哪些种类呢?信仰的分类也不是单一的,在此我将其分为三大类,宗教信仰,对象性信仰,观念性信仰。并对这三类信仰以旁观者角度作概括性描述,力图让读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有整体性了解。

所谓宗教,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有系统完备的宗教仪式、冥思、祈祷和艺术形式,以及对超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解读;二、有明确的教条和信众三、有自己特有法条的道德要求和生活方式;四、有神圣的著作、神话的历史,以及个人的宗教信念和 经验 。宗教的产生除了信仰的普遍途径外,还得有信仰者对教义,戒律,仪式等宗教特质进行归纳统一最终形成。此处对宗教不作深入分析,只简要说明他是信仰的一种实现形式。宗教种类繁多,教义各有不同。比如____的人生而有罪,现世救赎观念;佛教的转世轮回观念;道教的现世报应及崇尚自然观念等,它们虽然分门别类,但都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都可作为信仰指导人生。对宗教的评价更是各抒己见,堆积式的列举意义不大,下文还会阐述。

对象性信,仰顾名思义,对象性信仰即有明确的信仰对象的一种信仰实现形式。这些对象可以是神明、佛祖、自然、祖宗、天、英雄人物、开业祖师,甚至一件具体物件。他们没有宗教系统明确的组织分工,没有固定教义和统一参拜仪式,可各自信仰朝拜也可有指引者,但都坚信他们的信仰对象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对他们进行控制和改变,自己通过虔诚的祷告能与其沟通取得相应回应。

观念性信仰,一些人的信仰没有明确的对象,也不属于某一宗教,只是一种坚定的观念,但却具有自那样的特征,我们称其为观念性信仰。比如相信命运、缘分、道、因果或相信有来世,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等。没有固定教义,没有参拜对象,无法证实,无法与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进行沟通,但他们始终恪守这种法则并以此审视安排人生,这也是幸福的信仰者。

有的人将一些朴素的崇拜或追求当做信仰,比如自然崇拜,生殖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崇拜,名人崇拜等或是将信念和信仰等同对待,还有的对宗教采取非此即彼的极端看法,要么神圣要么荒谬这都是不合适的,这样不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信仰的含义并正确对待信仰,指引人生方向。

三 哲学和信仰的关系

为什么把哲学和信仰放在一起讨论呢?因为它们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阐明一点,这里所说的哲学是对从事哲学式逻辑思考、研究、应用者而言,而非包括单纯与“哲学”这一学科或者说这一名词相关者,比如仅从事哲学教学或编辑,生活中把它全然不顾者,把哲学仅当作一门学科或游戏,单纯对其 总结 或演绎而非应用者。信仰亦不包括把它当做发财手段谋取私利者。

哲学求真,求理,靠理性指导人生;信仰求圣,唯心,靠感性指引生活,但是它们可以殊途同归为人生服务。有的人研究其关系时靠参看宗教教义或名人言论,并且机械的引用或毫无逻辑的杜撰得出像“哲学是信仰的婢女”、“哲学与信仰对立”、“信仰是哲学的歧途”之类的结论,对此类观点我不敢恭维,说的好听点也只能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那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哲学有助于正确认识、确定信仰;信仰有助于充实哲学内容,开阔哲学思路;哲学和信仰都能帮助规划安排人生。

四 对哲学和信仰的应用

了解哲学和信仰的含义目的就是运用,用它们来规划人生使生活更美好。谈到应用,也就是把它们的作用合理表现出来,这里就更要看个人修养了,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这里,我将简单举几例从几个侧面说明它们的应用方式,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功效激发大家兴趣,积极思考行动。

哲学能帮助人更好地认识生活,使人形成思考习惯,开拓思路。比如“存在即是合理”这句话经常被提到,它就是说“存在的东西就是合乎常理,就该存在”吗?在生活中做这样描述的屡见不鲜,但这样显然不对,用哲学方式思考是什么样子呢?首先看他的出处,这是黑格尔说的,是中国学者翻译压缩至此的,更确切点的翻译是“凡是存在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可以存在的”,然后弄清原意,这里的“理”是“理性”而非“人文常理”,进一步思辨,可演化为“存在的东西都合乎理性,是它存在的可能性得到了肯定,这里合理无好坏之分,是指他的存在就证实了它的客观性”这样再看,就不会解释完后感觉自己都不敢坚信了。

哲学能帮助确定更合理的世界观,认识信仰。现在很多人都说被“毁三观”,为什么被毁?因为你的三观不够成熟合理,遇到事时与你的认知产生了矛盾,而你又不会分析思辨,只好否定自己,长此以往连三观都没法正常形成了。比如抵制日货,很多人提倡抵制日货,但经常被质问你一点不用日货吗?那你怎么不都扔了呢?看似合理的号召结果提倡者被诘问得答不上来或漏洞百出,每见如此我总心痛他为什么就不能学点哲学好好思考一下呢。用哲学怎么思考呢?首先,对这一号召观点进行分析,看它的目的,出发点,也就是通过经济手段削弱日本实力或说相对提高中国实力,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据此提出具体做法,凡是我们需要的,买了对我国更有利的产品我们是要积极争取的,能把他们的一些先进技术买过来我们是求之不得的,我们不得不用的也得照旧采用,而我们自己可生产或能找到代替的,购买后只会给他们增加收入的要首先考虑自己国家的产品,已有的商品已是我们的自然不能随便毁坏,更不能侵犯别人私有财产。这里只是提供思考方式借鉴为剖析其必要性及具体意义。另外,哲学有优劣,比如自相矛盾者,已被证伪还固执狡辩掩耳盗铃者都不好这也是用哲学思路分析出的

信仰可以帮人减轻痛苦,确定人生目标。最简单的以失恋为例,若相信缘分,相信前世注定,相信她是过客更好的那个就在不远然后积极生活寻找应该比死缠烂打报复迫害要好的多。信仰也非都能给人带来幸福,也有多种属性要怎么区分就要靠自己的哲学思考了,并且事实与信仰冲突时也要提醒自己他是怎么回事而不是彻底绝望,这些都有赖于个人的修养了。中国人有信仰吗?有,没有举国信一个神,举行一样的仪式并不说明中国人没信仰,你说呢?

哲学与信仰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不要总束之高阁,让哲学走出知识的皇宫,让信仰走下思想的神坛,走进你我的生活,造福所有人吧。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哲学家的论文

哲学家发表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三个可以发表哲学论文的期刊:《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是综合性哲学类学术刊物,兼顾普及任务,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倡导辩证思维,加强科学与人文的沟通,促进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联盟,推进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鼓励学术和理论创新,提倡应用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多年来连续被评定为核心期刊,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0.226;总被引频次:518,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557;综合影响因子:0.220.《中国哲学史》 (季刊)是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哲学史》编辑部编辑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理论性、专业性学术刊物.由着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教授任顾问,着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任继愈教授任编委会主任.开设有"中国哲学与文化","中国哲学与现代化","当代中国哲学思潮","中外哲学与文化的交流与比较"以及学术性书评和学术札记等栏目.《哲学动态》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的哲学核心专业刊物.20世纪60年代由哲学所学术秘书室主编国内哲学动态,内部交流用;1979年1月正式创刊《国内哲学动态》,限国内发行;1987年更名为《哲学动态》,国内外公开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曾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期刊评奖获优秀奖,是哲学论文投稿的首选期刊.

导语: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阿尔贝·加缪简介,最后与萨特决裂。

导语: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阿尔贝·加缪简介,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

导语: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

一般来说,大学学报会分若干版本,其中哲学是在 哲学社会版。此外,还有专门的期刊,是一些学会出版的,例如中国自然辩证法协会

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中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建立者之一,一般认为在古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最为杰出的三位哲学家。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 要】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中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建立者之一,一般认为在古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最为杰出的三位哲学家。然而与另外两者著作等身所不同的是,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留下任何的著作,后人关于苏格拉底的一切了解都是通过他人对苏格拉底的记载。因此在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时,他人对于苏格拉底的描述的真实性是非常值得考据的。文章将分析西方哲学史学家对苏格拉底的研究并总结真实的苏格拉底的思想。

【关键词】西方哲学史;苏格拉底;哲学家

在哲学史研究中,关于苏格拉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很少形成统一的思潮,在研究哲学问题是通常用自然事物研究自然本身,即用具体解释具体。而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流派如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但是,苏格拉底本身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所有对苏格拉底的研究都是通过他人对苏格拉底的解释或描述。因此哲学史学家所面对的只有间接资料而没有直接资料,这也使区分真实的苏格拉底与他人虚构的苏格拉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综述

一般对于苏格拉底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来源:阿里斯托芬、色诺芬、柏拉图。

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腊喜剧作家。与后两者师从苏格拉底不同,他在苏格拉底青年时便与他相识,因此他的戏剧作品《�》是现存资料中唯一能描述早期苏格拉底思想的文献。然而在他的作品中,苏格拉底的形象很可能被夸张化、喜剧化。同时也存在他将当时许多其他智者的品质都融合到苏格拉底的形象中的可能性。

色诺芬是苏格拉底的最杰出的学生之一,他是古希腊著名的军事家与历史学家。他在苏格拉底死后撰写了《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辩护》、《会饮篇》来纪念苏格拉底。然而由于色诺芬并不是哲学家,因此有人认为他对于苏格拉底哲学的描述并不可靠。但同时也有人认为不懂哲学可以使色诺芬更加中立、客观地描述苏格拉底。

在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中,苏格拉底在大部分篇章中都有出场,而柏拉图对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有详实、全面的描述。在这些篇章中柏拉图对于苏格拉底所在的雅典的社会人文情况、角色的描写、事件的时间顺序都非常符合史实,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柏拉图对于苏格拉底的思想十分了解。然而在某些篇章中苏格拉底的思想出现了矛盾之处,这使人不难怀疑柏拉图可能是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因此近代哲学史家致力于区分柏拉图的哪些作品中的苏格拉底是真实的。

二、早期研究

在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哲学史研究学者曾提出了解决柏拉图作品中苏格拉底存在矛盾的思想的四个可能解释,但是每个解释都存在自己的问题。

(一)在柏拉图的作品中只有与色诺芬和阿里斯托芬描述相符的才是真实的苏格拉底。这个解释很可能是正确的,然而却对解决苏格拉底问题没有帮助因为这三者的描述中重叠的部分很少,我们无法从极少数的资料中获得有效的信息。

(二)真实的苏格拉底只出现在没有得出最终结论的篇章中。苏格拉底宣称自己并不具有智慧而只是具有寻找智慧的意图,在很多篇章中对话陷入僵局,而苏格拉底只表现出了自己寻求知识的方法,如《卡尔米德篇》、《吕西斯篇》。但是这个结论使得很多公认为苏格拉底思想的篇章没有被包含在内。

(三)只有早期柏拉图作品中描述的是真实的苏格拉底。该解释是最为广泛接受的解释。近代学者认为柏拉图的作品可以按时间顺序被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在前期柏拉图受苏格拉底影响较大,因此表述的思想很可能是苏格拉底本人的思想,而之后柏拉图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摆脱了苏格拉底对他的影响。该解释的一个问题是无法准确地将柏拉图的作品归入三个阶段。虽然经过现代文体计量学的研究表明柏拉图的作品确实出现了前中后期的变化,但是计算出的结果与早期哲学家的预期并不完全符合。而另一种划分方法则是根据柏拉图思想的发展进行划分,即提炼出每篇作品的主题,并按照其思想发展规律进行排序。然而这个方法也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一是这种划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划分结果,二是有的篇章涵盖了较多主题,加大了这种划分方法的难度。

(四)真实的苏格拉底只讨论伦理学问题而不是本体论,所有涉及理念论的都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自己的思想。该解释存在的问题是某些其他标准都划分为早期作品的篇章也出现了理念论的思想,如《欧绪弗洛篇》。同时这种方法也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存在许多争议。

三、现代研究

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关于苏格拉底的研究逐渐划分为两个流派,分别是文学主义与分析主义。

文学主义者认为柏拉图作品中苏格拉底的思想其实并没有出现矛盾,因为柏拉图是采用了文学的方法刻意描述这些模棱两可的观点。这些矛盾的观点实际上表达了哲学研究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对立的思想。因此对于其思想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文本表面表达的意思,而要通过上下文语境来理解他的思想。文学主义者认为我们应该独立地分析各篇文章,因为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通过文学的方法分析每篇文章中苏格拉底的形象来构建一个真实的苏格拉底。

分析学派主张分别看待一篇文章或多篇文章中的苏格拉底的立场,而不是将文章看做整体去看待,同时得出了四个结论:(1)柏拉图的作品中有统一的思想。(2)他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3)对柏拉图的作品进行时间顺序排序是可能的。(4)柏拉图所描述的苏格拉底思想一定是柏拉图认为正确的。

通过这些方法,分析学家将柏拉图作品中的十部确认为是表达苏格拉底的思想,而其余的则不是真实的苏格拉底。

国家级哲学论文发表

国家级的还行吧,不像核心的那么难发,所以说还是挺好发表的,只要你选对代理,或者你可以直接自己去发表,但是这个可能会有些难度的,一般人都是代理那里发的。因为他们都是和出版社合作的,所以对于我门来说,就容易发表的多啦。我发表论文也是在众望论文网发表的。我感觉挺好的,不想我一个朋友,自己去发表,结果,好久都没成功,最后还是跟我一样,哈哈哈哈~~~求采纳

国家级发表的话还行,主要还是文章的质量问题。

学术堂整理了三个可以发表哲学论文的期刊:《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是综合性哲学类学术刊物,兼顾普及任务,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倡导辩证思维,加强科学与人文的沟通,促进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联盟,推进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鼓励学术和理论创新,提倡应用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多年来连续被评定为核心期刊,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0.226;总被引频次:518,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557;综合影响因子:0.220.《中国哲学史》 (季刊)是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哲学史》编辑部编辑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理论性、专业性学术刊物.由着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教授任顾问,着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任继愈教授任编委会主任.开设有"中国哲学与文化","中国哲学与现代化","当代中国哲学思潮","中外哲学与文化的交流与比较"以及学术性书评和学术札记等栏目.《哲学动态》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的哲学核心专业刊物.20世纪60年代由哲学所学术秘书室主编国内哲学动态,内部交流用;1979年1月正式创刊《国内哲学动态》,限国内发行;1987年更名为《哲学动态》,国内外公开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曾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期刊评奖获优秀奖,是哲学论文投稿的首选期刊.

一般来说,大学学报会分若干版本,其中哲学是在 哲学社会版。此外,还有专门的期刊,是一些学会出版的,例如中国自然辩证法协会

哲学家未公开发表论文

你好!1、保留原稿,作为维权证据。2、去登记著作权。3、作一个公证书。

就是没有在公开发行的期刊杂志上面发表的论文,比如在内部交流期刊上面发表的论文就是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具体可以进中闽期刊网上面去查下

1、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自其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产生都能依照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 2、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国境内发表的作品,根据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著作权法保护。如果,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的,则可直接享有我国著作权法中规定著作权。值得指出,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在中国境外首先出版后,30日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视为该作品同时在中国境内出版。 3、此外,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以及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或者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著作权法保护。如有帮助,请采纳!

就是说明论文没有在公开发行的期刊或者网站发布。。

著名哲学家发表的论文

柏拉图的理想国,

哲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只是深奥晦涩的推演,信仰不是盲目崇拜更不是毫无意义牺牲现身。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哲学家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让信仰和哲学造福所有人

摘要: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志,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诗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那么什么学问能使生活更美好呢?哲学和信仰。哲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只是深奥晦涩的推演,信仰不是盲目崇拜更不是毫无意义牺牲现身。现代人普遍对哲学与信仰敬而远之,没有看到他们的真正价值,本文将用通俗一定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哲学与信仰,力求能改正人们的大部分被偏见,让人们认识哲学与信仰,用其指导人生造福所有人。

关键词:哲学 信仰 宗教 关系 应用

一哲学的含义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尼采,老子,马克思……”谈到哲学,很多人会联想到这些人,很多人还会联想到“存在,意识,唯心主义,剩余价值……”甚至“疯子”,“救世主”有的人甚至脑袋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个大胡子的老头在那对着一个极简单的事物冥思苦想,感觉哲学神秘,枯燥,可望不可即。其实不然,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学习哲学,运用哲学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首先,什么是哲学呢?中文中的“哲学”一词最早是从英文中翻译过来的,英语的“哲学”(philosophia)一词源自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意即“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ein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从这个字面含义的角度看,哲学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中国的大学者胡适在写《中国哲学史大纲》时,给出的定义是“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学习马哲时,还会知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 方法 论”接触更多的资料后,你可能还会找到更多的关于哲学的定义,但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呢?没有定论,这几种说法都正确,但都不算最精确最全面的,这只是个定义罢了,给出这样的定义作用就是在交流时把“哲学”所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含义,都或多或少地表达出了哲学的特点,就是对事物进行认识思考,获得自己的看法,从而知道应该怎么去对待它。说的再简单彻底点,哲学就是 反思 。通过反思,来获得智慧,接近真理,印证真相,定位宇宙,安排人生。

有的人认为哲学家高深莫测,有点知识的还会认为任何哲学家无不具有力图统驭他人思想的欲望,同时也带有霸权特征的排他秉性。认识基础与气质差导致形成各以自身观点为知识中心的思辨立场,并且一定要以这样的知识前提去规划和改造全部知识体系,以力图击毁或调整所有哲学认识,说的直接点就是以自己的思想为中心改造颠覆其他所有人的世界观,把自己奉为圣哲。不可否认,哲学家中的确有这样的人,但这种对哲学家敬而远之的心态显然是不合适的。所谓的哲学家,其实就是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思考的比较多,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系统化观点并得到众多认同这的人。而这些思考是人人都可从事的,只是没有把它当成哲学式的逻辑思考对待罢了。一些从事哲学学习,研究,教学的知识分子在和大众谈及哲学时,他们有的会提及哲学的终极问题,哲学的极尽之处,哲学的终极困惑,哲学无法超越的追求……还会提及很多的哲学家,哲学观点,很多哲学命题,哲学悖论等,让人产生哲学神秘而深奥不是常人可为,从事哲学工作思考的人才能非凡的感觉。也许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觉得哲学就是做这些事的,那他的认识与哲学的本质含义是有偏差的。也许他是在机械地搬运别人的观点,扮演了两脚书橱的角色,那么他是悲哀的,几本书,甚至几兆的存储空间都能将他代替,可能讲了很多自相矛盾的观点他都不自知。也许他认识到了哲学的本质,但故意将它神化顺便显示自己的知识,素养,境界,那他是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把

哲学只当做谈资那真是买椟还珠了,还在靠别人的一点肯定,称赞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以获得,但刻意为之就不好了)

一般来说,学习哲学,从事哲学思考,可粗略分三个大层次。第一层次是哲学 爱好 者阶段,内心接受哲学,养成思考的习惯,愿意对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物进行逻辑思考,平日见到哲学类思辨的 文章 、学说、讲坛会自然地了解,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学习哲学。第二层次是哲学学者阶段,要有意地对哲学进行学习,对哲学中三史六论都有所整体把握,对著名哲学家及其言论观点有大体了解,有自己的思考,有合理的逻辑思辨结构和有较的逻辑思辨能力,除思考日常事务外,可就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思考。第三阶段则是哲学家阶段,对哲学有深层次的认识,对哲学史料掌握丰富,逻辑思辨能力强,在一定思考领域或层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可著书立说或自成一派。

二 信仰 提到信仰,很多人会有些迷茫,还可能首先会想到上帝,想到佛祖,觉得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总体上被认为是无神论国度的大环境中。其实信仰与我们并不遥远,或许你的信仰比某些教徒还要坚定,只是你没认识到罢了。关于信仰的定义也有多种,但依然和哲学定义一样,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性的版本。信仰通常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另外,信仰的“意义”一指信仰的内涵或本质,一指信仰的价值或功用。可以理解为是人意识到自身终极有限性而要超越之的精神需要。黑格尔说:“说到信仰,我真正所指的是我的个人信仰,是一种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内在确定性。”信仰必须接受,才能成其为真。正是这种自由接受给信仰带来了确定性与个人性格。在此意义上,信仰是人对于自身的有限性的认识和突破这一局限的向往的精神关系,是信仰者面对自己的心灵对自己生命所追求的意义的一种承诺。而且人的信仰一定会渗透于人的整个生活态度、行为方式、意义取舍、为人处事之中,而成为人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我们可以看出,信仰是人精神上的一种肯定与寄托,它是要被自愿接受的,不能假装或强加,它并且无法靠逻辑证明,也是超出自己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的,它的存在会对自己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根本性的影响,一句话通俗点概括就是:信仰是人愿意无条件相信的事物或观点,并且他不会随意改变,信仰者会在它的前提下审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有必要强调一点,信仰是没法直接明确证明的,能证明的那叫知识。另外,信仰和信念也有差别,此处暂不详述。

信仰是怎样产生的呢?信仰的产生也众说纷纭,在此列举几种较为合理的观点供大家参考,谈到信仰产生问题,首先得肯定人性,人会生老病死,人有欲望,面对不同情形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人会思考解决问题,人有趋利避害的倾向。在这个前提下,信仰可有这几种途径产生:一,对自然界有较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规律的重要作用,从而肯定崇拜自然规律,形成信仰。二,把英雄人物或思想伟人升华为信仰。三,由于知识的缺乏对自然现象及整个自然的无知让人生活在未知中,从而产生恐惧,为了安抚这种恐惧逐渐创造出神话人物或至善领袖以此为媒介或对象与未知进行交流来安抚内心,最终形成信仰。四,对未来以及死亡的迷惑与恐惧,促使人们加以思考用自认为合理的解释来安抚内心,形成信仰。五,在现实生活中遭受苦难或仅是生活不如意,用自己的思想塑造出超自然力量或观念逐渐形成信仰。六,对已有信仰的继承学习得来,比如生活遭受重大变故,长期受某种 文化 熏陶,从已有知识观念中顿悟等。

了信仰的含义,那信仰有哪些种类呢?信仰的分类也不是单一的,在此我将其分为三大类,宗教信仰,对象性信仰,观念性信仰。并对这三类信仰以旁观者角度作概括性描述,力图让读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有整体性了解。

所谓宗教,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有系统完备的宗教仪式、冥思、祈祷和艺术形式,以及对超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解读;二、有明确的教条和信众三、有自己特有法条的道德要求和生活方式;四、有神圣的著作、神话的历史,以及个人的宗教信念和 经验 。宗教的产生除了信仰的普遍途径外,还得有信仰者对教义,戒律,仪式等宗教特质进行归纳统一最终形成。此处对宗教不作深入分析,只简要说明他是信仰的一种实现形式。宗教种类繁多,教义各有不同。比如____的人生而有罪,现世救赎观念;佛教的转世轮回观念;道教的现世报应及崇尚自然观念等,它们虽然分门别类,但都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都可作为信仰指导人生。对宗教的评价更是各抒己见,堆积式的列举意义不大,下文还会阐述。

对象性信,仰顾名思义,对象性信仰即有明确的信仰对象的一种信仰实现形式。这些对象可以是神明、佛祖、自然、祖宗、天、英雄人物、开业祖师,甚至一件具体物件。他们没有宗教系统明确的组织分工,没有固定教义和统一参拜仪式,可各自信仰朝拜也可有指引者,但都坚信他们的信仰对象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对他们进行控制和改变,自己通过虔诚的祷告能与其沟通取得相应回应。

观念性信仰,一些人的信仰没有明确的对象,也不属于某一宗教,只是一种坚定的观念,但却具有自那样的特征,我们称其为观念性信仰。比如相信命运、缘分、道、因果或相信有来世,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等。没有固定教义,没有参拜对象,无法证实,无法与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进行沟通,但他们始终恪守这种法则并以此审视安排人生,这也是幸福的信仰者。

有的人将一些朴素的崇拜或追求当做信仰,比如自然崇拜,生殖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崇拜,名人崇拜等或是将信念和信仰等同对待,还有的对宗教采取非此即彼的极端看法,要么神圣要么荒谬这都是不合适的,这样不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信仰的含义并正确对待信仰,指引人生方向。

三 哲学和信仰的关系

为什么把哲学和信仰放在一起讨论呢?因为它们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阐明一点,这里所说的哲学是对从事哲学式逻辑思考、研究、应用者而言,而非包括单纯与“哲学”这一学科或者说这一名词相关者,比如仅从事哲学教学或编辑,生活中把它全然不顾者,把哲学仅当作一门学科或游戏,单纯对其 总结 或演绎而非应用者。信仰亦不包括把它当做发财手段谋取私利者。

哲学求真,求理,靠理性指导人生;信仰求圣,唯心,靠感性指引生活,但是它们可以殊途同归为人生服务。有的人研究其关系时靠参看宗教教义或名人言论,并且机械的引用或毫无逻辑的杜撰得出像“哲学是信仰的婢女”、“哲学与信仰对立”、“信仰是哲学的歧途”之类的结论,对此类观点我不敢恭维,说的好听点也只能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那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哲学有助于正确认识、确定信仰;信仰有助于充实哲学内容,开阔哲学思路;哲学和信仰都能帮助规划安排人生。

四 对哲学和信仰的应用

了解哲学和信仰的含义目的就是运用,用它们来规划人生使生活更美好。谈到应用,也就是把它们的作用合理表现出来,这里就更要看个人修养了,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这里,我将简单举几例从几个侧面说明它们的应用方式,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功效激发大家兴趣,积极思考行动。

哲学能帮助人更好地认识生活,使人形成思考习惯,开拓思路。比如“存在即是合理”这句话经常被提到,它就是说“存在的东西就是合乎常理,就该存在”吗?在生活中做这样描述的屡见不鲜,但这样显然不对,用哲学方式思考是什么样子呢?首先看他的出处,这是黑格尔说的,是中国学者翻译压缩至此的,更确切点的翻译是“凡是存在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可以存在的”,然后弄清原意,这里的“理”是“理性”而非“人文常理”,进一步思辨,可演化为“存在的东西都合乎理性,是它存在的可能性得到了肯定,这里合理无好坏之分,是指他的存在就证实了它的客观性”这样再看,就不会解释完后感觉自己都不敢坚信了。

哲学能帮助确定更合理的世界观,认识信仰。现在很多人都说被“毁三观”,为什么被毁?因为你的三观不够成熟合理,遇到事时与你的认知产生了矛盾,而你又不会分析思辨,只好否定自己,长此以往连三观都没法正常形成了。比如抵制日货,很多人提倡抵制日货,但经常被质问你一点不用日货吗?那你怎么不都扔了呢?看似合理的号召结果提倡者被诘问得答不上来或漏洞百出,每见如此我总心痛他为什么就不能学点哲学好好思考一下呢。用哲学怎么思考呢?首先,对这一号召观点进行分析,看它的目的,出发点,也就是通过经济手段削弱日本实力或说相对提高中国实力,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据此提出具体做法,凡是我们需要的,买了对我国更有利的产品我们是要积极争取的,能把他们的一些先进技术买过来我们是求之不得的,我们不得不用的也得照旧采用,而我们自己可生产或能找到代替的,购买后只会给他们增加收入的要首先考虑自己国家的产品,已有的商品已是我们的自然不能随便毁坏,更不能侵犯别人私有财产。这里只是提供思考方式借鉴为剖析其必要性及具体意义。另外,哲学有优劣,比如自相矛盾者,已被证伪还固执狡辩掩耳盗铃者都不好这也是用哲学思路分析出的

信仰可以帮人减轻痛苦,确定人生目标。最简单的以失恋为例,若相信缘分,相信前世注定,相信她是过客更好的那个就在不远然后积极生活寻找应该比死缠烂打报复迫害要好的多。信仰也非都能给人带来幸福,也有多种属性要怎么区分就要靠自己的哲学思考了,并且事实与信仰冲突时也要提醒自己他是怎么回事而不是彻底绝望,这些都有赖于个人的修养了。中国人有信仰吗?有,没有举国信一个神,举行一样的仪式并不说明中国人没信仰,你说呢?

哲学与信仰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不要总束之高阁,让哲学走出知识的皇宫,让信仰走下思想的神坛,走进你我的生活,造福所有人吧。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哲学家的论文

以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从其哲学性格方面入手,揭示苏格拉底之死的必然性,并阐释哲学家与死亡的内在关联。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苏格拉底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思考

摘 要: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殉道一直以来都是西方思想史上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为何会被以自由民主著称的雅典城邦以公正合理的程序判处死刑?面对这一疑问,本文试图以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从其哲学性格方面入手,揭示苏格拉底之死的必然性,并阐释哲学家与死亡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苏格拉底;申辩;哲学家;死亡;正义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也是人类永恒的隐痛。对每个人来说,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归宿。人生在世,就是一个不断向死亡趋近的过程。对于死亡,人们总是怀着莫名的恐惧和敬畏。正如叔本华所说,人们怕死,事实上是怕个体的毁灭,而死也毫不隐讳把自己表现为这种毁灭。如何看待即将到来的死亡,如何看待死后的未知状态,如何进行死亡的价值评价,是涉及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的终极问题之一。作为世界文明史一大公案的苏格拉底之死为我们公正看待死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公元前399年,雅典城邦中被公认为最智慧的苏格拉底被这个城邦的民主政府判处死刑。在此之前,苏格拉底拒绝向法庭屈服和逃亡外邦。当前往提洛岛的圣船返航后,他饮下鸩酒从容赴死。在西方文明史上,苏格拉底无疑成为为理想信念而殉道的先驱之一。黑格尔曾指出苏格拉底之死是一个悲剧,是民主扼杀自由的悲剧,是法律习俗与知识理性相冲突而产生的悲剧。但他视死如归、毫不妥协的气概却彰显了理性的不朽光辉。

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在《申辩篇》中详细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申辩和赴死的完整过程。雅典人控告苏格拉底的罪名是亵渎神灵和腐蚀青年。第一批原告控诉苏格拉底追求地以下天以上的东西,强词夺理颠倒是非,并且以此传授他人。众所周知,只有自然哲学家尤其关注自然,并以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世界的本原。文明的起源由超越自然的神圣力量下降到我们共同经验的自然世界,不得不说这是自然哲学的进步之处。但对自然神的顶礼膜拜,只会取消人类自身理性的力量。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回到地上,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转向人内在的德性。他在市井之中与人辩论,目的也不在于传授知识收取报酬,纯是出于爱智的动机,与人共同寻求真理。而亵渎神灵的控告,则是说苏格拉底不信有神,或者说只相信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信本邦认可的诸神。这也是他被认为败坏青年之处。证据之一是苏格拉底曾经说太阳是一块石而月亮是一块土。这其实仍是同以安那克萨戈拉为代表的自然哲学家混为一谈。不信有神和引进新神首先在逻辑上就是自相矛盾的。原告和被告的分歧不在于相不相信有神,而在于相信神是什么,而这些都不足以说明苏格拉底有罪。

第一轮投票以281票对220票表决苏格拉底有罪。正反双方票数相差很少,苏格拉底说“似乎双方票数对调30,我就可以释放了。”他提议以罚款代替死刑,他的朋友们愿为他担保。但在辩护中苏格拉底却不认罪,反而以自己有功于国而请赏。他认为每天讨论道德问题,审查和检视自己和别人,也不过是顺从神的旨意。在这次申辩中,苏格拉底不肯放软措辞说些悔改的话,更不愿追述战功以期将功赎罪,并且直言自己所缺少的不是辞令而是厚颜无耻和不愿说公众爱听的话。这彻底惹恼了法官,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此时的苏格拉底已经年逾古稀,剥夺他几年的寿命,雅典人毫无所得,唯有不光彩而已。或许他可以免死,如果他肯屈膝乞命。但他对自己的申辩态度毫不后悔,他宁愿按照自己的方式而死,也不远按照他们的方式而活。”[1]坐监期间,苏格拉底多次拒绝逃亡的建议,坚决服从法律的安排。临难之际,生路摆在面前,只要稍微屈服,就可以活命。但苏格拉底宁死不屈,平静走向死亡。

苏格拉底死之必然性

造成苏格拉底之死这一悲剧的原因历来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话题。“对***神学来说,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完成了上帝的使命,可谓死而无憾。苏格拉底即使饮鸩自尽,但杀身是否成仁仍然留下疑问。他是为了什么而牺牲的?为了他的学说还是信仰?”[2]。撇开政治原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单从其哲学个性和理想信仰方面探究,考察苏格拉底在可以活的情况下选择死的必然性。

亚里士多德曾说有两件事要归于苏格拉底门下:归纳性论证和普遍性定义。苏格拉底总是用辩证法追问最一般最普遍的东西,诸如善时什么,正义是什么。不仅如此,“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句来自德尔菲神庙的箴言在苏格拉底的身体力行下扭转了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从自然到自我的转变,首先是从有关自然的具体知识到知识本身和认知主体转向。因此,在苏格拉底哲学中知识成为核心问题。“德性即知识”成为其基本命题,而“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正义和其他德性都是智慧”也成为这一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苏格拉底这样孜孜不倦地关心人的内心和灵魂,把道德和知识联系起来,教人努力体认自我,回归内心善性。德性落实到城邦和个人则是正义、勇敢、节制的美德。即便神谶说他是最智慧的,他依然认为自己无知。当他逐一访察以智慧著称的人后,才知道他们有的是有限的知识,甚至根本无知,反而自认为无所不知。如同他们怕死一样,只是不智而自命为智,以其所不知为知。没有人知道死亡对人来说是好是坏,但人们都怕死,就好像确知死亡是最坏的境界。苏格拉底不以不知为知,更不会逃避死亡,“苏格拉底悟出了神的本意,真正的智慧是属于神的,神示只是告诉我们,人的智慧微不足道,是没有价值的”[3],所以神认为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让苏格拉底不停地与人辩论检验别人的智慧。反讽和助产士的方法常使别人理屈词穷,陷入尴尬的境地,他也因此得罪了一批有名望的政客。这些人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必欲置其于死地。

智慧如苏格拉底是神赐给雅典城邦的礼物。他自命为马虻,不停地劝告警醒雅典这只因肥大而懒惰迟钝的良种马。即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也拒绝逃跑以逃避法律,即便法律本身可能是不公正的。对城邦法律的信仰也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的信仰。因为他坚信城邦的法律是善的、正义的、符合理性的。作为城邦的公民,服从城邦的法律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必须做城邦命令我们做的事,即便所发生的一切是不公正的,也只能按普遍的正义加以说服,而不能以暴力的方式反对城邦。正如苏格拉底对克里同所说的,他不愿意逃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肯背弃曾经恪守的法律,即便如今法律是不公正的。“灾祸降临到他头上,他受到不公正审判的打击,自己的城邦要置他于死地,但他依然生活在自己的信条中:宁可忍受不公正,也不做不公正的事。”[4]所以苏格拉底拒绝逃亡外邦,坚决履行公民对国家法律的义务。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知识,追求公平正义,追求绝对的善。为了获得知识和美德,死是不足惜的。苏格拉底默认法律的权威,义无反顾走向死亡。 苏格拉底的哲学信念中,灵魂不朽也是值得关注的。在苏格拉底之前,灵魂是和肉体是相互区别,可以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而苏格拉底则认为是完全对立的,肉体是灵魂的桎梏,感性的欲求只会妨碍灵魂的纯洁性。“在不同等级的灵魂中,哲学家的灵魂最纯洁,因为它最能摆脱感性世界的束缚,直接与真理、理念的世界打交道……真正的哲学家是追求死的,即肉体的死寂,七情六欲的死寂,摆脱身体的羁绊,以一个纯而又纯的灵魂来掌握真理。”[5]灵魂是洁净的,而肉体感官会干扰知识的获得。所以人们不仅要照顾自己的身体,更要保护自己的灵魂。哲学家致力于追求绝对的善,因而不关心物质的快乐。他们毕生都在努力使灵魂摆脱沉重的肉体,摆脱感性世界的束缚,从而净化灵魂。所以哲学就是追求死亡,哲学家就是自我训练死亡。“如果哲人自我进行死亡训练,那么接下来自然就是:当死亡来临他就不害怕、不愤怒、不畏缩。如果一个人一生致力于一件事并努力追求它,而当死亡来临是却感到恐惧,这无疑是愚蠢的。”[6]苏格拉底正是为了他的信念而死,他同死亡打了一辈子交道,当它最终来临时,他感到的是亲切和安详,死亡对他来说死较好的事。

哲学家与死亡

人之所以为人而与周围其他物种区别开来,是因为人有自我意识。人从出生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开始,便也意识到了自身的有限性和有死性。“我们可以借助观察我们之外的他人之必有死而推论出我之必有死,并超越于当下,面对死亡的恐惧。”[7]尼采曾说,人生是一个长期的死亡过程。人的生存本来就是向着死亡的存在。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也是无数人担心和害怕的结果。不同于一般人对于死亡的恐惧,苏格拉底在可以生的情况下选择死,并在死前申辩中说出关于死亡的大道理:“死的境界必居其一:或是全空,死者毫无知觉;或是,如世俗所云,灵魂是由此界迁居彼界。”不管是何原因,哲学家和死亡结下了不解之缘。普通大众努力克服死亡的恐惧,去过一种好的生活,而哲学家选择向死而生,在趋向死亡的过程中与死亡达成和解。

未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普通人不会去反思生命的价值,更不会关注死亡的意义,他们关注的是名利、财产、地位等物质快乐。伊壁鸠鲁有句名言:“死亡是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情,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将使我们对生命之必有死这件事愉悦起来。”[8]论据是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我们尚未来临;而当死亡到来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死亡对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这也成为部分人歪曲死亡的本来面目,以纵情享乐的绝妙借口。当人们沉溺于感官快乐时,死亡悄然降临,剥夺了个人的一切,包括财富、朋友、名望,甚至他的身体和思想。死亡带走了一切,只剩下死亡本身。殊不知,伊壁鸠鲁在说快乐是善时,不仅包括肉体上的欢愉在内,他强调的额最大的快乐时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不是视死亡为苦难的解脱,而是要直面不完美的生活,使之充实起来。生命是一场华丽的葬礼,在有生之年更为重要的是照看好自己的灵魂。苏格拉底将死定义为:“所谓死的状态,就是肉体脱离灵魂而独立存在的状态,和灵魂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状态。”人们对于死的恐惧,出于对死亡的无知。而逃避死亡的人正是在追逐死亡,并最终会被死亡追上。真正的哲学终生都是在为死亡做准备,无时无刻不净化自己的灵魂。死亡则是灵魂最彻底的净化。当死亡来临时,哲学家看到的是灵魂的解脱和重归自由。摆脱肉体之累后,最终能关照到善本身,在彼岸世界实现永恒。

苏格拉底是自愿自觉选择死亡,是为理想信仰而死。哲学为死亡做练习、做准备,但真正的哲学家反对自杀。柏拉图在《斐多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我相信神是我们的守护者,我们是神的财产,如果我们这样看问题,那么也有理由说,一个人应该等待,在上帝召唤他之前不要夺走他的生命。”诸神是我们的看护,我们是神的财产。虽然死亡必然属于我们自己,但我们却没有权利自行了断,自杀是不可取的。而且自杀迫使灵魂离开肉体,这样的净化是不彻底的,可能仍带有肉体的欲望和痛苦。我们只能选择做好准备的死,而不能选择对死毫无准备的自杀。在继伏尔泰说自杀是人类最后的自由后,加缪宣称“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9]人是有自杀的自由,但却依然不能自杀。在加缪看来,自杀不是反抗,而是对自身懦弱的妥协。自杀是意志自由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在自杀面前,人本能有求生存意志,自杀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苏格拉底视死如归,一直以来都在为死亡做准备,是民主制度达成了他的心意,将他判处死刑。这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他杀。哲学家不必去自杀,他只要学会如何看待生与死的关系。

苏格拉底不怕死,但最终还是死了。对于死后有没有灵魂,灵魂归于何处,死后的世界是不是绝对的虚无我们一无所知。我们知道的是苏格拉底死后不久,雅典民众追悔莫及。于是给他平反,并且流放了原告,还树立铜像来纪念他。苏格拉底死而不朽,他的思想和精神一代代传承不衰。死亡是超出我们经验的,任何正在活着的人都不可能真正体验到死亡。所以我们对死亡的解释只能诉诸于玄想和信仰。出于对终极关怀的反思和死后世界的构想,哲学和宗教应运而生。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确认超验的世界本体存在,并在那里为灵魂和生命本体安了家。“人们之所以对肉体的死亡感到莫大的恐惧和焦虑,其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不知道死后灵魂的归宿。死亡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死亡过程中肉体所受的痛苦,而在于死后的绝对虚无。”[10]哲学的灵肉二分之说,尤其是宗教关于死后归宿的天堂地狱之教,很好地消解了人们对于死亡和虚无的恐惧。这一信仰支撑着人们在现世生活中完善人格做正义之事,或立德立功立言,实现另一种不朽。

生,我们无法自主选择;死,亦不为我们的自由意志所转移。人活于世就确知自己要不可避免地死去。“对哲学家而言,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大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天国的视觉境界。”哲人苏格拉底死了,死得其所。这让我们正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价值,在有生之年关照心灵,过更好的生活。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继续追问什么是善和正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