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林亚南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林亚南发表论文

52. Skew differential operator algebras of twisted Hopf algebras Adv. Math., 183 (2004), 80-126. ( 美国 , SCI)51. Quiver Hopf algebras ( 与 F.van Oystaeyen 合作 ) J. Algebra 280(2004), 577-589. ( 美国 , SCI)50. D-Koszul algebras ( 与 E.L. Green, E. Marcos, R. Martinez-Villa 合作 ), J. Pure Appl. Algebra 193 (2004), 141-162. ( 荷兰 , SCI).49. Generalized Taft's algebras ( 与黄华林 , 陈惠香合作 ) Algebra Colloquium 11:3 (2004), 313-320. ( 中国 , SCI)48. Construct biFrobenius algebras via quivers ( 与王艳华合作 ) Tsukuba J. Math.28(1)(2004), 215-221. ( 日本 )47. Monomial Hopf algebras ( 与陈小伍、黄华林、叶郁合作 ) J.Algebra 275(2004), 212-232. ( 美国 , SCI)46. Koszul modules and modules with linear presentations ( 与 E. L. Green and E. Marcos 合作 ), Comm. Algebra 31(6)(2003), 2745-2770. (美国 , SCI)45. Finite groups with grahps containing no triangles ( 与方明合作 ) J. Algebra 264(2003), 613-619. ( 美国 , SCI)44. Quivers and Hopf algebras ( 与 Fred van Oystaeyen 合作 ) In: Nonlin. evolution equations and Dynamical sys., Proc. ICM 2002 Satellite Conf.,World Scientific, 2003, 121-134. ( 黄山 ICM 卫星会议论文集 )43. Generalized Green's classes J. Algebra 250(2002), 709-730. ( 美国 , SCI)42. Higher Koszul modules ( 与叶郁合作 ) 中国科学 (A)(32)(11)(2002), 1042-1049. ( 中国 , SCI)41. Higher Koszul complexes ( 与叶郁合作 ) 中国科学 (A)(32)(9)(2002), 819-829. ( 中国 , SCI)40. Triangular decomposition of affine composition algebras ( 与黄华林合作 ) Chinese J. Contemp. Math. 23(2)(2002),137-147.( 中国数学年刊英文版 )39. Colored Ringel-Hall algebras: Applications to quantized Borcherds superalgebras ( 与李立斌合作 ), Proc. 9-th Inter. Conf. Rep. alg. (Editors: D.Happel, 张英伯) , 北京师大 出版社 , 2002, 308-320. ( 北京国际会议论文集 )38. Minimal generators of Ringel-Hall algebras of affine quivers ( 与张英伯 , 郭晋云合作 ) J. Algebra 239(2001), 675-704. ( 美国 , SCI)37. Weight property for ideals of U_q(sl_2) ( 与李立斌合作 ) Comm. in Algebra 29(11)(2001), 4853-4870. ( 美国 , SCI)36. Twisted Hopf algebras ( 与李立斌合作 ) In: Representations of Algebras Proc. International Conf. on Algebra in Sao Paulo, Brazil Lecture Notes i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Vol. 224 (2002), 269-282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Basel. (巴西国际会议论文集 )35. Representations as elements in affine composition algebras Trans. Amer. Math. Soc. 353(3)(2001), 1221-1249. ( 美国 , SCI)34. Infinite quivers and cohomology groups In: Trends in Mathematics Pro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ng Theory, Kyongju, South Korea, 1999 Published by Birkhause, Boston, 2001, 427-440. ( 韩国国际会议论文集 )33. Quantum adjoint actions for U_q(sl_2)( 与李立斌合作 ) Algebra Colloquium 7:4(2000), 363-379. ( 中国 , SCI)32. Vanishing of the first Hochschild cohomology In: Proc. International Conf. on Representation Theory in Shanghai Published by 高等教育 -Springer 出版社 , 421-428, 2000. ( 上海国际会议论文集 )31. PBW-basis of the composition algebra of the Kronecker algebra J. reine angew. Math. 527(2000), 97-116. ( 德国 , SCI)30. Twisted Hopf algebras, Ringel-Hall algebras, and Green's classes ( 与李立斌合作 ) J. Algebra 231(2000), 713-743. ( 美国 , SCI)29. Indecomposables in the composition algebra of the Kronecker algebra Comm. in Algebra 27(10)(1999), 4633-4639. ( 美国 , SCI)28. O-algebras with three simple modules J. Pure Applied Algebra 142(1999), 183-197. ( 荷兰 , SCI)27. Indecomposables as elements in affine composition algebras ( 与张顺华合作 ) J. Algebra 210(1998), 614-629. ( 美国 , SCI)26. Composition algebras of affine type J. Algebra 206 (1998), 505-540. ( 美国 , SCI)25. The Hochschild homology of a truncated basic cycle Algebra Colloquium 5:1(1998), 77-84. ( 中国 , SCI)24. Selforthogonal radical algebras In: Canadian Math. Soc. Conf. Proc. 24 (1998), 563-569 Published by Amer.Math.Soc.-Canad.Math.Soc.( 加拿大国际会议论文集 )23. A criterion of quasi-hered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 modules Manuscripta Math. 93(1997), 129-135. ( 德国 , SCI)22. An equality on Hochschild homology ( 与刘绍学合作 ) 科学通报 42(8)(1997), 624-627.( 中国 , SCI)21. Ringel - Hall algebras of standard homogeneous tubes Algebra Colloquium 4:1 (1997), 89-94. ( 中国 , SCI)20 . Characteristic modules of quasi-hereditary algebras with three simples ( 与林亚南合作 ), 科学通报 42(6)(1997), 450-453. ( 中国 , SCI)19. Hochschild cohomology of a truncated basic cycle 中国科学 (A)40(12)(1997), 1272-1278. ( 中国 , SCI)18. Triangular decomposition of the composition algebra of the Kronecker algebra J. Algebra 184 (1996), 159-174. ( 美国 , SCI)17. Quasi-hereditary algebras and tilting modules Comm. in Algebra 24(12) 1996, 3707-3717. ( 美国 , SCI)16. Representation theory of finite-dimensional algebras in China ( 与刘绍学合作 ) In: Lecture Notes in Pure and App. Math. Vol. 181 (1996), 159-179 Published by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Basel. ( 论文集 )15. 截面代数的 Hochschild 上同调群 中国科学 (A) 24(11)(1994), 1121-1125.14. 弱直向代数的 Hochschild 上同调群 科学通报 39(22)(1994), 2025-2027.13. Hochschild homology of truncated algebras ( 与刘绍学合作 ) Bull. London Math. Soc. 26(1994), 427-430. ( 英国 , SCI)12. One class of representations of trivial extensions of iterated tilted alg. ( 与肖杰合作 ), Tsukuba J. Math. 17(1)(1993), 131-141. ( 日本 )11. On the Hochschild homology groups of some finite dimensional algebras ( 与刘绍学合作 ), In: Canadian Math. Soc.Conf. Proc. 14(1993), 353-360. Published by Amer. Math. Soc.- Canad. Math. Soc. ( 加拿大国际会议论文集 )10. Directing components of Auslander-Reiten quivers 中国科学 (A)(36)(1993), 265-274. ( 中国 , SCI)9. Some results concerning wild tilted algebras In: Proc. of the First China - Japan - Korea International Conf. on Ring Theory Pub. by Okayama University Press, Japan, (1992) 180-182. ( 中日韩国际会议论文集 )8. 倾斜代数的 Auslander-Reiten 序列, 数学季刊 3(1992), 58-65.7. Endomorphism algebras of preprojective partial tilting modules 科学通报 37(22)(1992), 1857-1860.6. Separating tilting modules ,科学通报 37(12)(1992),975-978.5. 倾斜代数的一类单点扩张 (I) , 数学学报 34(5)(1991), 710-717.4. 倾斜代数的一类单点扩张 (II) , 数学学报 34(4)(1991), 566-574.3. 半单算子与半单类, 数学杂志 10(2)(1990), 145-149.2. 环的 $(k,l,m,n)- 根 ( 与蔡传仁合作 ) ,数学研究与评论 9(2)(1989), 207-210.1. 根类的极小生成子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 9(2)(1989), 7-10.

南亚东南亚研究期刊投稿

首先是初审。将论文进行分类并交给各栏目的学术编辑,由编辑进行初审(1-3个工作日);然后要求修改润色。根据初审的具体情况,编辑往往会根据杂志社的要求给作者提出一些关于文章的修改要求,作者需要针对此进行不要的调整和修改,以便论文顺利发表。文章检测抄袭率(一般在中国知网进行)。因检测论文抄袭率将产生费用(论文检测的费用或由社内承担,或由作者交纳),所以论文检测是在费用办理后进行的。组稿文章可先检测。提稿、复审。编辑初审过了,接下来就由编辑将稿件转给审稿专家(有的刊物在网上有在线审稿、编稿系统,他们直接就在网络上完成了),审稿专家审稿主要就看文章的学术含量了,但他们也会考虑到该刊物的接受水平。定稿。审稿意见返回编辑,编辑再转给主编终审(有的刊物会定期召开编委会议,专题讨论论文录用与否),确定通过了就由编辑向作者发出通知。

中国在同亚非人民长期交往中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唐代玄奘出使印度,著有《大唐西域记》;杜环出使西亚北非,著有《经行记》。二书是研究古代印度和近东的重要资料。元代汪大渊两次游历东南亚和印度洋各地,著《岛夷志略》。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20多个国家,其随员马欢、费信和巩珍分别撰写《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书,是研究亚非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官修《二十四史》中不乏亚非地区或某一国家的专门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东方学的研究内容由过去的语言、历史、文化、哲学、宗教发展到当代亚非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全面研究。敦煌学、西藏学的基地在中国,其研究水平处于当代世界的前列。对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国的东方学者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以后,国内相继成立了一些专门的东方研究机构。1956年成立的国际关系研究所设西亚、北非组,主要研究当代中东的政治、对外关系、社会状况和经济等问题。1959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筹建亚非研究所。1962年在北京成立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亚非学会。中国亚非学会和亚非研究所合办《亚非译丛》等刊物。1964年北京大学设亚非研究所。80年代以后,有关东方学的各种学会和研究机构纷纷成立。北京大学设有东方文化研究所、伊朗研究中心 、朝鲜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有关期刊有《南亚研究》、《东南亚研究》、《阿拉伯世界》、《西亚·北非》、《日本研究》、《东方丛刊》等。

东南亚研究期刊是c刊(CSSCI南大核心期刊)。《东南亚研究》创刊于1959年,双月刊,是由暨南大学主管、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主办的国际问题学术期刊。主要刊载有关东南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社会、文化、教育、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民俗、华侨华人等方面,以及亚太地区政治经济现状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读书笔记、资料整编、论著文摘、书讯书评、学术动态等内容。

桂林王亚娟发表的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使得大学生不再是稀少的资源,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问题不断凸显。本文主要探究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如何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的策略,旨在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 键词: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学生就业

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适应能力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率。面对激烈竞争,高校一定要站在满足人才市场需要的角度,加强教育和教学以及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变革,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下面将进一步阐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适应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学为核心的理念

当前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完全改变大学生过于依靠教师的固定思维,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学作为核心,实际上就是把提升教学水平作为最基础的工作。首先要调整高校评价机制,由重视科学研究变成重视教学。其次,改变教师的考核制度,主要考察教学工作量及水平,使之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发挥核心功能。再次,增加教学方面的投入,提升教学经费在实际教学活动研究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后,行政后勤部门必须要针对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配合、辅助工作。

二、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目前高校教育通常都有着和市场需求不符的情况,存在基础教育不强,专业教育面不广,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科学等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应该不断拓宽专业路径,始终坚持厚基础、宽路径、强能力这一根本原则。不断强化专业学科和对应的职业及岗位的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本着先进性和多样化的原则,设置课程时要充分思考其先进性,要让学生能够依照自身的喜好与长处选择相应的课程。改变教学及考核的方式,彻底改变之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取教师和学生沟通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考核方式也要由之前单纯的笔试,变成笔试和面试以及动手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大学生职业技能锻炼,鼓励并且支持学生考取多种资格认证。将产学研三者结合起来,尽量让更多用人单位以及科研部门参与课程设置,使用人企业的要求能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就业能力较强的人才。

三、强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从根本上强化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创新以及耐压能力。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相当程度上认识真实社会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缩短毕业之后适应社会的时间。

四、组织专业及全程化就业指导

高校当前的就业指导团队大部分由政工工作者和招生工作者构成,并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对于大学生的指导针对性不强。这方面应该参考一些国外的成功经验,还应聘请就业市场以及中介部门的相关人士,因为他们具备十分丰富的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并且深知企业用人的准则、招聘程序以及具体的需要,能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要达到就业指导全程化的目标,就要聘用人力资源专业的人员与学生进行正面沟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点,不断丰富自身的就业知识和经验与能力,为毕业求职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要构建一套可以体现学生建议的教学评价制度,同时当作检查教师工作的主要根据,让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学生的想法及需要。教师要端正教学的态度,调整过于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情况。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应该改变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应用能力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凸显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探索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提升。在教师职考核标准中,要让教学成效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此采取淘汰制度,确保教学成果的持续改善和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必须要进行变革,希望通过以上的阐述,能够给高校从教育教学管理角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孔夏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王永军.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教学与就业服务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3]陈昊.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4.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中国一个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成为大学生挥之不去的困扰。综合近几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他们对于就业难的原因、解决措施大多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对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就业难;原因;措施

高校毕业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但随着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自身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众多刚刚毕业寻求工作机会的大学生倍感困惑。当前大学生就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排斥就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约束就业的格局,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随着1998年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13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然而,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大学毕业生约有749万人,大学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学者顾艳霞认为,这种快速教育扩张的方式,对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者赵天武认为,大学生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变化加剧,供需矛盾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总体上存在着不平衡,社会需求有限、大学生择业要求高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并存。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逐渐成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个人层面郭庆玲认为,部分大学生个人择业期望值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慢慢改变。学者罗兴社认为,大学生就业观念太陈旧,“精英”人才意识浓厚。学者张朋钊同样认为,许多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而与时俱进。这往往导致他们眼光只盯住工作稳定、待遇好的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国有大企业等单位,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者王树岩认为,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没有发散性思维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观念,他们的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

2、国家层面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就业难”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难的其中一个原因。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使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加,无疑会使原本依靠于中低端产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模式与经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不匹配,用工市场供需不平衡。换言之,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就业难的一大原因。甘长来认为,国家支持性就业政策不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支持保障力度不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措施,但没有达到理论上的预期效果。政府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可能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矛盾现象的出现。国家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与有效的信息支持,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机制不健全,导致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不及时、不全面,政府这方面工作的滞后,致使其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有效服务。

3、社会层面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除了个人和国家因素以外,社会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葛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层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诸多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着差距。部分高校盲目扩招,重理论轻实践,概念化的教学方法削弱了培养能力的环节,出现了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学科和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人才培养现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学生得不到学校全面有效的帮助。覃伟丽认为,各单位对于应聘人员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受传统社会心理的影响,高学历成为众多招聘单位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众多的招聘现场,可以发现很多企业招聘条件中都表示对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优先考虑。唯经验论与唯学历论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扩大,对人才的选拔与聘用更加苛刻,门槛的设置成为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得其门而不入的重大阻碍。

三、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路径分析

1、个人层面学者丁永刚认为,大学生应摒弃非科学的就业观,树立科学的与市场相适应的就业观。学者任林认为,大学生必须转变“天之骄子”的观念、不盲目追求学历,转变唯“大城市”论,合理选择职业岗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应将自己从“精英身份”端正到“普通员工身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大学生还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去基层,向西部或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等基层地方去寻找工作岗位。提高就业能力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破解严峻就业形势的关键。王亚娟学者认为,大学生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包容、感恩、乐观、韧性和自我效能感等五个心理资本维度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学者赵明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使大学生自身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加强实践能力。

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要将所写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国家层面学者余东华认为为了解决就业这个民生大事,国家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的现实背景下,国家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提升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增加大量就业岗位。国家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长远来说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者薛晓峰认为国家应该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从宏观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政府要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完善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要做积极的工作。政府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协调工作,对大学生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就业机制,给大学生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国家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毫无疑问这是最稳妥的策略。

3、社会层面学者武佳文认为,高校要从入学时就引导、灌输学生的就业春岁月知识,从个人成才与社会需求两方面引导学生就业。在专业方面,加强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适时增设新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高校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重视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高校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社会渠道,为大学生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黄卫华认为,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冗员,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要求。现在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要想使得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突破创新,就需要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建立人才储备制度,调整人才结构,这样才能使企业充满新的生机。企业也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从培养人才入手,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

四、简评

总体上来讲,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也在加深。

1、研究成就

(1)学者们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主要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方面,具有综合性和客观性。

(2)学者在研究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对照国外情况进行比较,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科学性,研究者有广阔的学术视野。

2、研究不足

(1)跨学科研究成果少,大多都从教育学来研究,很少从政治、社会、心理等其他学科进行研究,而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2)研究大多重复,对于问题、原因、对策都有太多相似性,应该拓宽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原来研究上深入研究。

(3)学者在研究时会与国外情况进行比较,但只是研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到他们对于问题采取的措施,研究成果有待加强。

(4)学者研究将普遍现象作为重点,对于特殊情况没有研究,研究缺失特殊性。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还需深入,经济不断发展,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大学生、国家、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才能走好就业之路。

【摘要】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就业质量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劳动力市场、社会资源、就业生活成本、自身能力四个维度分析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自主创业

1999年教育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0年的95万扩展到2015年的728万,仍有不断扩张趋势。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正处于转型时期,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地区失业率较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然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问题。据调查统计,贫困大学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20%左右,由于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的限制,贫困大学生更难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一、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1、主流劳动力市场的排斥

贫困大学生出生于劣势阶层家庭,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从小接触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人脉稀缺。这部分大学生就业更多的会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总体就业质量和满意度不高。2013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9月底,来自城市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是87.7%,来自农村家庭的本科生就业率则只有69.5%。从就业质量看,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公有制部门的比例(47.8%)远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31.1%),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10.4%)也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5%)高。[1]河北省高校大部分为省属院校,招生结构较为单一,毕业生大部分为省内生源,毕业求职集中在北京、天津、石家庄,这些地区不缺优秀人才,竞争大,贫困大学生跻身其中,受阻很大,不容易找到好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主流劳动力市场更青睐于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贫困大学生常常被排斥在外。

2、就业资源不完全

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还不太完善,就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就业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偏高。贫困大学生社交网络较为局限,人脉资源不足,求职更多依赖于自身搜寻,不容易获取全面的招聘信息,更接触不到优质招聘资源,求职处于劣势。北京、天津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对全国各地尤其是河北省高素质人才产生了强烈的“虹吸效应”,致使能在河北省发挥作用的优秀人才十分有限。人才流失、国家重点建设领域不足,河北省就业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发展面临巨大困境。河北省产能结构偏于重工业,产能过剩,结构调整过程中大量工作岗位减少,毕业生供应量远高于岗位需要职工数量,就业陷入困境。[2]

3、自身能力较弱

从自身来看,贫困大学生接触优质教育资源较少,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贫困大学生一般把学习成绩看作学习的第一要义,忽视了其他方面发展,缺少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不足,领导指挥能力较差。贫困大学生社交范围面偏窄,交际能力较弱,贫困大学生在大学往往收获的只是一只文凭,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在以后的社交中也常常处于劣势,升职空间不大。[3]从外部因素来看,河北省高等院校数量多,但是整体水平相对滞后。仅拥有1所“211”院校,占省内高校的0.99%。科研创新水平低,河北省得到教育部认证的科技园只有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占河北高校总数的2.6%。河北省只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上远低全国平均水平。[4]

二、破解贫困大学生困境的几点对策

1、完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调节机制,严格监管用人单位,健全劳动监察机制。建立健全公开透明机制,加强企事业单位用工规范化。鼓励开展公平竞争,为贫困大学生就业营造公开透明的环境。重点解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近期政府公布了一些一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和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对于学生找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要加强网站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人才招聘,严格控制企业来源,为学生提供健康便利的择业环境。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设就业岗位。

为在校贫困大学生多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要做好毕业未就业学生的实名制工作,并通过落实有针对性的培训、见习、岗位推荐、就业帮扶等“一对一”就业服务措施,使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和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河北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已经在石家庄举办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工作培训班。

2、提供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在学生找工作前要对学生的择业观进行引导,让贫困大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开设各项职业规划课程,把就业指导落实在实处。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开放,把中心放到学生就业质量,而不是就业数量上来。转变贫困大学生畸形就业理念,进行职业平等教育,鼓励贫困大学生回乡发展,带动地级及以下地区发展。

贫困大学生提供到大型企业参观的机会,开阔贫困大学生视野,激发贫困大学生创业灵感,向有创业想法的贫困大学生引荐企业家,指导学生创业。河北省就业服务局为了加强我省高校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合114求职平台举办“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有奖知识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河北省出台政策规定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个人贷款给予全额贴息。

3、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贫困大学生因为自身综合素质问题在择业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地位。贫困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社团资源和一些比赛,不断提高自己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考取本专业相关资格证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在校期间多关注各大企业实习招聘,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准备。各高校要积极引入行业专才来作为专业建设的带头人,河北省各高校要抓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优势,积极引进北京天津等地的优秀专家学者来开办讲座或授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业项目资本对接,开办高校人才交流互动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科研素养。学校要注重专业设计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课程设计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场素养,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作铺垫。

东南亚sci期刊

SCI是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

Asian Pac J Cancer Prev亚洲太平洋癌症预防杂志Asian Pac J Cancer Prev英文全称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英文缩写APJCP《亚太癌症防治杂志》简称《亚太癌防》,总部在泰国曼谷,东南亚诸国合办的国际肿瘤专业期刊。NLM 缩写:Asian Pac J Cancer Prev亚太癌症防治杂志NLM ID: 101130625出版国家: Thailand 泰国出版地: Bangkok 曼谷出版商:Asian Pacific Organization for Cancer Prevention出版周期: 季刊创刊年份:2000语言: 英语SCI收录: YESISSN:1513-7368 (印刷版) 1513-7368 (ISSNLinking)目前收录于: IMPubMed收录: YES研究领域: 肿瘤注:NLM——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美>国立医学图书馆

世界华人防癌杂志

一区sci期刊有哪些如下:

一区sci期刊有Nature和Science,一区sci期刊还有Cell Metabolism 、Cancer Cell、Science Advances、Cell Reports、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Biotechnology、Autophagy、Journal of Hepatology、Hepatology、Circulation等刊物,这些刊物在本专业中都是顶尖刊物,发表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国内也有很多优秀刊物被检索收录,这部分刊物也是国内作者发表sci论文选择刊物时首先会关注并选择的,包括Cell Research、Mol Cell、Cell Discovery、Fungal Diversity、Molecular Plant、Protein & Cell、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Bone Research等等。

一区二区是sci期刊特有的期刊分类标准,sci将其检索的期刊按照影响因子高低分为四个区,也就是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四个区中对应不同的刊物,四个区中一区影响因子最高,四区最低,所以一区二区论文对应的就是发表在一区期刊和二区期刊的论文

三亚园林前景如何论文发表

还可以 只要学得好 都可以 规划设计这块还是很多都是风景园林毕业的呀

园林就业方向和前景如下:

一、园林专业就业前景

在现代,由于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和人口迅猛增长,世界各国,都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爆炸,自然环境和自然与人工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了全人类的长远健康、幸福和欢乐,人类必须与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谐相处,和明智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社会的未来,由于人口迅猛增长和对自然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严重威胁,在此严峻局面下,仍然要保持生存环境不受破坏,自然资源不致浪费。

那就需要有一种与自然系统,自然演变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特殊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经验,这正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城市环境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和园林艺术。因此,风景园林依然是世界各国的热门专业。

二、园林专业就业方向

1、园林规划与设计

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包括了解客户的设计意向,根据方案要求搜索相关资料并整理;根据资料和设计思路绘制手绘稿;绘制施工图,并与现场尺寸校对。

根据客户提出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修改、补充,直至方案通过;协助设计主管与工程部沟通协商,落实设计方案;负责现场施工的同时跟进施工进度,随时完成补充方案等。

2、园林施工组织与管理

园林施工组织管理方向的工作侧重施工现场的检查和安排,包括整地、定点放线、种植、基肥施放以及养护期保养等的组织和落实。

协助编写施工方案说明书,检查工程现场;及时反映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并协助解决;配合施工队长对供应商直接送到施工现场的物品质量进行验收等。

3、园林植物的繁育、栽培和养护

如果不擅长设计类工作,也对园林管理不感兴趣,可以考虑从事园林植物的培育和养护工作。

现在不只是房地产企业重视楼盘开发的绿化建设,许多企事业单位也很重视单位的绿化建设,很多城市建设单位更是致力于将城市打造成“生态家园”,需要专业的园林养护人员,因此园艺绿化类的工作岗位非常多。

园林设计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不过想要学习园林设计专业的话,还是先来了解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园林设计就业前景:由于历史的原因,七十年代中国园林设计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培养的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才缺口。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逐渐对风景园林规划给予重视,但是培养的人才还是非常少。我国每年毕业的园林设计专业人才不到一百人,而高级园林设计师更是少之又少,而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转好,对这方面的需求就会增多,以应对当今社会的需要,我们要培养更多的园林设计专业人才。中国中学生联盟网介绍《》:园林设计专业这几年市场需求量大,估计形势,几年后也可以。园林设计专业为国家新开专业,就业前景看好。就业方向主要有:1、园林、绿化、景观类施工企业;2、房产类开发公司;3、园林局、城建等行政或行业主管部门;4、大型的企业事业单位自己本身的绿化管理;5、公园等公益性单位;6、考公务员;7、考研、考全国城市景观设计师等;8、从事教育工作;9、应聘专业类刊物的记者文员等;10、森资保护、旅游、森林游憩、资源规划设计等;11、园林工程监理等。希望这些资料能够给你带来帮助。加油!

园林专业就业前景很明朗。

首先,园林是一个设计类专业,应该说更接近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园艺跟这个专业相关,但不相似,设计的东西一般是比较大的方面,比如公园,广场,庭院,也有一些小建筑的设计。

学校里学的课程,主要是入学的美术基础,设计初步,之后是手绘表现,同时也在学植物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等植物方面的课程。大三以后以设计类课程为主,主要是园林建筑设计,公园,广场设计,居民区,单位绿化设计等。

这个专业前途还是明朗的,如果学的很好,可以成为收入很高的设计师;退一步做园林施工也不错;考研可以考景观设计方向,也能有好的发展。当然,如果学不好,就业也是很成问题的,设计,施工,总要会一个方面才能在这个专业就业。毕业后的岗位主要一下几种,

1.考公务员进入园林局,稳定的方向,但我不太推荐,浪费人的才华;

2.进入设计公司,从事设计,一般只有顶尖的学生才能走的路,很有前途,也很有钱途;

3.进行园林施工,施工也不是要你去栽树,而是让你做现场的监理,指挥,做好了也能发财;

4.考研,然后留校做教师,学术方面的,但同时也可以再社会上接设计的活,不错的选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