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浙江农林大学发表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浙江农林大学发表论文格式

浙江一高校鼓励创业:创业实践报告可替代毕业论文 新华社杭州6月17日专电(记者周竟)毕业论文一定要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吗?浙江农林大学为减少创业学生的后顾之忧,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只要创业实践报告能达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同等要求,该毕业生就能免写专业论文。 应届毕业生王帅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刚刚得到消息,他的创业实践报告《杭州简玩——打造大学生最有格调的旅行社交活动平台》通过了答辩委员会认定,可以替代毕业论文。 王帅是浙江农林大学林学121班的学生。从底开始,他与另外4名同学携手成立了临安梦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为大学生提供各类特惠旅游产品的微信平台“简玩校园”。截至目前已经开发了草莓采摘烧烤游、百元苏州一日游、厦门鼓浪屿半自助游等近10项旅游产品,受到了学生的热捧。 如今,王帅的公司入驻浙江农林大学创业孵化园,月销售额近10万元人民币,各高校代理近50人,合作景区商家超过30家,更有风投公司找上门来。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正当王帅准备暂停创业撰写毕业论文时,他得知学校今年出台了新政策,便进行了尝试。 根据该校今年上半年出台的《本科生发表论文、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办法(修订)》,参加过创业活动的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学生,其完成相关的实践报告,经创业学院——集贤学院答辩委员会答辩与审核,达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同等要求,可以申请以创业实践报告替代毕业论文。 “创业没有后顾之忧,感谢学校的支持。”王帅说。 该校教务处处长梅亚明表示,学校出台新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据介绍,该校从2006年开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通过开设创业班、建立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经费、提供创业法律援助等举措,提升了学生的创业能力。近年来,该校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近百人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不少学生毕业前正式成立了公司,获得了风险投资。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竹子研究汇刊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实用技术 S8 畜牧、动物医学:中国草地学报) 草地学报 动物营养学报 蚕业科学 黑龙江畜牧兽医 草业科学 中国家禽 动物医学进展 中国饲料 畜牧与兽医 饲料工业 中国畜牧杂志 饲料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S9 水产: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杂志 草业学报 中国草地(改名为:环境昆虫学报) 植物检疫 中国植保导刊 S6 园艺类核心期刊表 园艺学报 果树学报 中国蔬菜 北方园艺 食用菌学报 中国果树 中国食用菌 中国南方果树 S7 林业类核心期刊表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蚕、蜂类核心期刊表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为、狩猎.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作物类核心期刊表 作物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麦类作物学报 玉米科学 杂交水稻 棉花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大豆科学 种子 核农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中国棉花 作物杂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中国烟草科学 S4 植物保护类核心期刊表 植物病理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 农药 农药学学报 昆虫天敌(改名为.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上海农业学报 中国农业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S5农学:中国土壤与肥料) 生态环境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 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农业工程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节水灌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农机化研究 中国农机化 S3. 自然科学版 广东农业科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贵州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 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土壤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土壤 土壤通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研究 土壤肥料(改名为. 自然科学版 浙江农业学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S 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农业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华北农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马上就要开始最难熬的毕业设计阶段,而我们做毕业设计之前要先写好开题报告,快来参考开题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毕业论文题目:

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姓名: xx 学号: xxxx

年级: xxx 专业: 植物保护

指导教师:姓名 xxx 职称 教授

学科 植物病理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

20XX年x月x日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菌寄生(Mycoparasitism)是发生在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的一种寄生方式,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真菌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以来,生物间相互作用及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利用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作为研究的模式系统来揭示生物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李多川(Li,1996)先生发现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和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菌寄生关系以来,我们实验室试图通过研究纤细齿梗孢和串珠镰刀菌,来建立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模式系统,从而揭示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串珠镰刀菌的一种重寄生真菌,该菌是一种接触性活体重寄生菌,离体试验发现其分生孢子只有在串珠镰刀菌细胞壁提取物刺激下才能萌发。这说明两者之间的重寄生关系是建立在二者识别与互作的分子机制上的(Li,2004)。在纤细齿梗孢和串珠镰刀菌相互作用过程中,几丁质酶、蛋白酶等细胞壁裂解酶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蛋白酶在木霉属菌寄生真菌中的功能已经得到初步证明,而纤细齿梗孢的蛋白酶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克隆纤细齿梗孢蛋白酶编码基因对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重寄生真菌和寄主识别和互作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

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是李多川教授分离得到的一种活体营养接触型菌寄生真菌[1~3],其寄主包括Fusarium moniliformeAlternaria alternata等。近年来,我们实验室一直在努力以其为基础研究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渐渐认识到真菌细胞壁蛋白在细胞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细胞壁蛋白研究已经成为生物间相互识别机制研究的热点。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实验室成功分离纯化了纤细齿梗孢的寄主之一Alternaria alternata菌丝细胞壁上的一种特异性糖蛋白——凝集素,并初步证明其在A.alternaria和O.tenellum孢子吸附过程中起到识别因子的作用[4]。近年来,菌寄生真菌细胞壁裂解蛋白酶在菌寄生过程中的作用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克隆和表达菌寄生真菌的蛋白酶编码基因变得很有意义。本研究试图以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tenellum)作为研究材料克隆了其蛋白酶基因。根据氨基酸的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然后采用RT-PCR和RACE是一个较为快速、简单和高效的方法。本实验根据同源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通过RT-PCR及RACE-PCR的方法,克隆了O.tenellum蛋白酶的编码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为后续试验打下了基础。

由于Olpitrichum tenellum在离开寄主的人工培养基中很难生长,纯化其蛋白酶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外源蛋白表达系统得到蛋白,进一步研究其性质,从而搞清楚其在重寄生过程中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DNA重组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构建遗传工程菌株,人们可以较容易地使各种各样的天然酶的基因在微生物系统中高效表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天然酶源的依赖。

基因工程的表达系统有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两大类。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目前了解最深入,实际应用最为广泛的表达系统。与其他表达系统相比,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具有遗传背景清楚、目标基因表达水平高、培养周期短、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在基因表达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工具[5]。

Pichia pastoris基因表达系统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基本成为较完善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具有易于高密度发酵,表达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稳定整合,能使产物有效分泌并适当糖基化,培养方便经济等特点。利用强效可调控启动子AOX1,已高效表达了HBsAg、TNF、EGF、破伤风毒素C片段、基因工程抗体等多种外源基因[6],证实该系统是高效、实用、简便,能提高表达量并保持产物生物学活性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P.pastoris表达系统在生物工程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更多外源基因在该系统的高效表达,提供更为广泛的基因工程产品[7]。

我们已经分离到O.tenellum蛋白酶的编码基因,本研究中将该基因的去掉信号肽序列的正确阅读框融合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和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上,分别转化E.coli BL21及Pichia pastoris GSxx5,以期在这些菌株中有效表达该基因的编码产物,从而为以后功能研究打下基础。

1 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37~65.

2 21.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5:345~347.

3 .李多川,沈崇尧.1997.菌寄生菌物与寄主菌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6:94~98.

4 张成省,李多川,孔凡玉.2005.Alternaria alternata菌丝细胞壁凝集素的纯化与特性研究.植物病理学报,35(2):141~147.

5 .xx.何诚,朱运松.1998.甲醇营养型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生物工程进展,18:7~xx.

6 彭毅,杨希才,康良仪.2000.影响甲醇酵母外源蛋白表达的因素.生物技术通报,4:33~36.

7 韩雪清,刘湘涛,尹双.2003.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微生物学杂志,3:35~40.

三、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内容、目标,研究方法、进度):

1、研究内容:

本课题选择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做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及RACE技术分离克隆了其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并进行原核及真核表达,并对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研究的目标:

克隆了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进行原核及真核表达,并对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3、研究方法:

将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 tenellum)接种到LB培养基上,培养14个小时后,收集菌丝,然后采用总Trizol法提取RNA。再从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到大量的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并根据同源性进行分类,分别设计兼并引物。再通过RT-PCR、3’-RACE、5’-RACE获得全长cDNA、DNA克隆,并将其连接到载体上,然后采用电击法将将重组质粒转入到全长cDNA、DNA克隆中,通过透析纯化蛋白酶,最后研究其特性。

四、研究进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 整理收集资料,并跟着研究生学习基本实验技术。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 提取RNA,设计引物、全长cDNA、DNA克隆 。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表达,获得纯纯产物,并研究其特性。

20xx年3月~20xx年6月 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实验重做,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答辩。

五、技术路线:

收集菌丝

总RNA提取

同源序列 设计引物

特性研究

RT-PCR、

3’-RACE、5’-RACE

纯化表达产物

全长cDNA、DNA克隆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

四、进程计划(各研究环节的时间安排、实施进度、完成程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 整理收集资料,并跟着研究生学习基本实验技术。完成实验的1%。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 提取RNA,设计引物、全长cDNA、DNA克隆。完成实验的50%。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 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表达,获得纯纯产物,并研究其特性。完成实验的95%。

20xx年3月~20xx年6月 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实验重做,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答辩。完成100%。

五、导师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签字:

20xx年xx月xx日

六、专业意见

专业主任签字:

20xx 年 月 日

七、学院意见

学院(章): 负责人签字:

20xx年xx月xx日

摘要:

针对目前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方法、内容及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关改革对策:优化实验课程内容,整合实验模块,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和时间安排的调整,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

植物保护论文

目前,国内外很多农业院校的植物保护专业均开设了昆虫研究法和植病研究法课程。为优化本科培养方案,浙江农林大学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将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合并成一门植物保护研究法课程。植物保护研究法是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程之一,是植物保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实验技能和学习兴趣的重要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基本原理,培养植物保护研究常规操作能力,以及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整理资料、总结归纳和论文撰写的能力。笔者分析了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内容,并总结了改革成效。

1.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传统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是“灌输式”“填鸭式”,学生在2个小时的实验过程中就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大纲中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依葫芦画瓢,实验完成后,又按照统一的模式填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无需独立思考和分析,更谈不上发挥创新能力了。因此,很难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更无从谈起了。虽然这种传统实验模式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结论的认可、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师和学生很轻松愉快地就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立即显现。学生缺乏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后缺乏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急需改革。

1.2实验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植物保护研究法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涉及的内容有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只是简单地把这3门课的实验合在一起上,并没有把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昆虫实验时,指导教师一般是教授昆虫学科的教师;而在进行植病实验时,则由讲授植病学科的教师指导。这样的实验模式难以使植物病虫害系统联系起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和深入,容易造成理解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不利于掌握该专业的系统知识和技能。

1.3实验考核不科学以往实验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实验报告,而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学生递交的实验报告只是把实验大纲(包括实验口的、原理、仪器与试剂、内容及方法)原文不动地抄一遍,实验结果更是千篇一律,这样实验就变成了预演过程,学生在实验中缺乏思考,不利于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背离了实验课教学的初衷。同时,还会导致每位学生的实验成绩差异微乎其微,不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2.教学改革内容

2.1重视教学环节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实验用具和材料大多数都是实验教辅人员提前准备,导致他们的工作量非常大。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和管理,一方面提高了教辅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全面了解,获得整个科研实践过程的训练,从而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做到计划周密、有条不紊地安排和实施实验计划。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教育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进行科学分析。一日_发现弄虚作假的学生,一定要严厉批评,同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其重新做实验,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科学研究允许失败,但是不能有半l从虚假。2.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该项口分别以某种农作物病虫害为主轴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性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执行各项实验内容,指导教师负责答疑和提供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分组、调查、取样、鉴定、查阅资料、讨论制订实验方案和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步骤,不仅可以很好地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2.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结构将整个实验课程设置成一个综合性的大实验:分别以某个农作物上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贯穿整个课程。将口前昆虫研究法的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人工饲养技术、昆虫生态学研究方法、昆虫生理生化研究方法、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害虫综合治理研究方法5个实验和植病研究法的植物病害调查、植物病原菌分离与鉴定技术、植物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植物病原真菌遗传转化技术和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技术5个实验合并成1个综合性大实验,将植物病虫害研究以故事的形式紧密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田间实际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整个实验就是以具体的作物病虫害发生为时间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只有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才能很好地保证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的`现象。2.4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实验课成绩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完成好坏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为了做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实验成绩除实验报告和考勤成绩外,应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实验结果记录规范性量化纳入成绩考核。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观察并记录每个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量化后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对那些既有独立操作能力,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适当给予创新学分。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否遵守实验室规则、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是否打扫卫生、是否清洗实验器材等,这些看似小问题,但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品质和素养,做得好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加分。

3.改革成效

3.1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学生能在同一时间完成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3门实验课程,体现了实验课程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这3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紧密、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植物病虫害防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强调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验中,切身体会到所学专业的意义。

3.2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模式具有系统化和整体化特点,同时涉及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药研究法等相关学科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对病虫害的认知及其防治等问题的处理上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独立思考、查找资料、咨询专业教师、综合分析之后,拟定出具体的处理方案,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

3.3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了3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加强了课程的综合实践环节,因此指导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操作技术、实践应用和协调能力都需要提升。所以,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起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完善专业实践体系,提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的新进展、出现的新技术,从而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

4.结语

植物保护研究法在植物保护专业2013级和2014级本科生实验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通过问卷调查,95%的学生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有较多的动手机会,激发了自己对实验的兴趣,提高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认为该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应用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浙江农林大学论文发表

浙江一高校鼓励创业:创业实践报告可替代毕业论文 新华社杭州6月17日专电(记者周竟)毕业论文一定要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吗?浙江农林大学为减少创业学生的后顾之忧,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只要创业实践报告能达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同等要求,该毕业生就能免写专业论文。 应届毕业生王帅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刚刚得到消息,他的创业实践报告《杭州简玩——打造大学生最有格调的旅行社交活动平台》通过了答辩委员会认定,可以替代毕业论文。 王帅是浙江农林大学林学121班的学生。从底开始,他与另外4名同学携手成立了临安梦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为大学生提供各类特惠旅游产品的微信平台“简玩校园”。截至目前已经开发了草莓采摘烧烤游、百元苏州一日游、厦门鼓浪屿半自助游等近10项旅游产品,受到了学生的热捧。 如今,王帅的公司入驻浙江农林大学创业孵化园,月销售额近10万元人民币,各高校代理近50人,合作景区商家超过30家,更有风投公司找上门来。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正当王帅准备暂停创业撰写毕业论文时,他得知学校今年出台了新政策,便进行了尝试。 根据该校今年上半年出台的《本科生发表论文、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办法(修订)》,参加过创业活动的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学生,其完成相关的实践报告,经创业学院——集贤学院答辩委员会答辩与审核,达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同等要求,可以申请以创业实践报告替代毕业论文。 “创业没有后顾之忧,感谢学校的支持。”王帅说。 该校教务处处长梅亚明表示,学校出台新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据介绍,该校从2006年开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通过开设创业班、建立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经费、提供创业法律援助等举措,提升了学生的创业能力。近年来,该校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近百人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不少学生毕业前正式成立了公司,获得了风险投资。

1999年,学校召开了第一次学科建设大会后,原园林系制订了学科建设规划,开展学科管理体制改革,2001年6月成立了设计艺术学学科。设计艺术学学科于2006年3月获得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1月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设计学升格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7月成立了美术学学科。2006年2月成立了服装设计学科和摄影学科。学院现有设计学、美术学、摄影、服装设计、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生态文化(茶文化)等7个学科,涵盖艺术学、文学、法学三大学科门类,新闻传播学和生态文化(茶文化)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87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占11.64%,副高19人、占21.84%,中级53人、占60.92%;博士10人、占11.49%,硕士48人、占55.17%;50岁以上7人、占8.05%,35-50岁35人、占40.23%,35岁以下45人、占51.72%。1、设计学学科 设计学学科成立于2001年6月,是在1994年设置的工艺美术专业基础上创立而成,2006年3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10月获得副高职称评审权,2007年1月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升格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包装与企业形象理论与实践研究、广告及书籍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近三年来有关教师先后在《装饰》、《中国陶瓷》、《浙江林学院学报》、《陶瓷研究》、《新美术》、《美术观察》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学科带头人:何征教授2、美术学学科美术学学科成立于2002年7月,初创于1986年的美术教研室。美术学学科是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摄影、园林、园林艺术、广告学等专业的基础支撑学科。目前,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美术学基础理论、美术创作、绘画艺术在园林中的应用等。近五年来,该学科教师在学术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发表艺术作品130多幅。多次参加国内各种美术大展并获奖。有5位教师分别在“活力钱塘-2005杭州油画大展”和“月映浙潮-2005浙江油画大展”中获奖。每年有教师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了《华海镜书画集》、《黄小金油画集》、《何启陶专集》、《中国历代线描》、《画像砖艺术鉴赏》和《画像石艺术鉴赏》等专著20余部。承担各类课题2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2项。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助教2人。学科负责人:吴学峰教授3、服装学科服装学科成立于2006年2月, 2001年艺术设计专业增设服装设计方向招收本科生,2002年筹建服装设计实验分室,2003年增设服装设计学科组。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服装设计和服装工程。2005届和2006届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展演在浙江世贸中心举行,2007届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展演于2007年5月在校活动中心剧院举行。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8人。学科负责人:彭景荣教授4、摄影学科摄影学科成立于2006年2月,2001年面向园林专业开设《风景摄影》课程,2002年增设摄影专业招收本科生, 2003年增设摄影学科组。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摄影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摄影史、摄影批评史、摄影造型艺术论等摄影创作研究:主要包括艺术摄影、商业摄影、纪实摄影等数字影像艺术研究:主要包括数字影像技术、数字影像传播等影视艺术研究:主要包括影视摄影、影视编辑、影视理论等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教改项目共计11项,科研经费达10多万元。学科师生在各类比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达20多项,现已出版专著及教材共8部。学科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3人。学科负责人:曾立新教授5、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科是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学科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90%。教师中有2名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名中国市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获得浙江省高校“教坛新秀”称号、3人获得学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1人担任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1人担任浙江省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担任中国广告教育学会理事、1人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专业委员会理事。近年来,学科教师主持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20多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8部、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获各类科研奖励22项。学科负责人:孙文清教授6、中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成立于2005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生态文学研究为发展方向和特色,学科教师划分三个研究方向:一是中国现当代生态文学研究,二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研究,三是外国生态文学研究。近年来,学科教师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近10部,主持各类研究课题30余项。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后1人,博士5人。学科负责人:高旭国教授。7、生态文化(茶文化)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7人,助教2人。

浙江农林大学发表论文

嗯,咋的了?你要问什么?

浙江农林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具有52年本科历史。经过52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经成为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建设大学。 浙农林大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具有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

1999年,学校召开了第一次学科建设大会后,原园林系制订了学科建设规划,开展学科管理体制改革,2001年6月成立了设计艺术学学科。设计艺术学学科于2006年3月获得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1月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设计学升格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7月成立了美术学学科。2006年2月成立了服装设计学科和摄影学科。学院现有设计学、美术学、摄影、服装设计、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生态文化(茶文化)等7个学科,涵盖艺术学、文学、法学三大学科门类,新闻传播学和生态文化(茶文化)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87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占11.64%,副高19人、占21.84%,中级53人、占60.92%;博士10人、占11.49%,硕士48人、占55.17%;50岁以上7人、占8.05%,35-50岁35人、占40.23%,35岁以下45人、占51.72%。1、设计学学科 设计学学科成立于2001年6月,是在1994年设置的工艺美术专业基础上创立而成,2006年3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10月获得副高职称评审权,2007年1月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升格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包装与企业形象理论与实践研究、广告及书籍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近三年来有关教师先后在《装饰》、《中国陶瓷》、《浙江林学院学报》、《陶瓷研究》、《新美术》、《美术观察》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学科带头人:何征教授2、美术学学科美术学学科成立于2002年7月,初创于1986年的美术教研室。美术学学科是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摄影、园林、园林艺术、广告学等专业的基础支撑学科。目前,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美术学基础理论、美术创作、绘画艺术在园林中的应用等。近五年来,该学科教师在学术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发表艺术作品130多幅。多次参加国内各种美术大展并获奖。有5位教师分别在“活力钱塘-2005杭州油画大展”和“月映浙潮-2005浙江油画大展”中获奖。每年有教师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了《华海镜书画集》、《黄小金油画集》、《何启陶专集》、《中国历代线描》、《画像砖艺术鉴赏》和《画像石艺术鉴赏》等专著20余部。承担各类课题2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2项。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助教2人。学科负责人:吴学峰教授3、服装学科服装学科成立于2006年2月, 2001年艺术设计专业增设服装设计方向招收本科生,2002年筹建服装设计实验分室,2003年增设服装设计学科组。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服装设计和服装工程。2005届和2006届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展演在浙江世贸中心举行,2007届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展演于2007年5月在校活动中心剧院举行。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8人。学科负责人:彭景荣教授4、摄影学科摄影学科成立于2006年2月,2001年面向园林专业开设《风景摄影》课程,2002年增设摄影专业招收本科生, 2003年增设摄影学科组。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摄影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摄影史、摄影批评史、摄影造型艺术论等摄影创作研究:主要包括艺术摄影、商业摄影、纪实摄影等数字影像艺术研究:主要包括数字影像技术、数字影像传播等影视艺术研究:主要包括影视摄影、影视编辑、影视理论等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教改项目共计11项,科研经费达10多万元。学科师生在各类比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达20多项,现已出版专著及教材共8部。学科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3人。学科负责人:曾立新教授5、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科是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学科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90%。教师中有2名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名中国市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获得浙江省高校“教坛新秀”称号、3人获得学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1人担任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1人担任浙江省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担任中国广告教育学会理事、1人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专业委员会理事。近年来,学科教师主持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20多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8部、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获各类科研奖励22项。学科负责人:孙文清教授6、中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成立于2005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以生态文学研究为发展方向和特色,学科教师划分三个研究方向:一是中国现当代生态文学研究,二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学研究,三是外国生态文学研究。近年来,学科教师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近10部,主持各类研究课题30余项。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博士后1人,博士5人。学科负责人:高旭国教授。7、生态文化(茶文化)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7人,助教2人。

曾任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17年4月至2020年8月,任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

2020年8月7日,浙江农林大学召开教师干部大会,宣布省委关于校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周国模同志不再担任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职务,保留本科高校正职待遇。

教育部高等学校林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省部共建),国家林业与草原局竹林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林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林业碳汇与计量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森林经理学》负责人。

2020年4月,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院校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

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等研究。

1997年被评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0年被评为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01年获国务院 *** 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08年入选浙江省 "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2009年获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奖、2011年入选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4年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

作为森林碳汇方面的专家,自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以来,连续九年应邀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多年来,主持完成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分别排名第1位、第2位、第4位),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排名第1位),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5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1位),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排名第1位)。近十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973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联合基金),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项。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IEEE TGRS》、《Energy》、《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80多篇,其中SCI收录10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6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

自2002开始,开展了竹林与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在竹林固持CO2的特征、动态与功能,碳储量遥感估算技术,竹林生态系统经营增汇技术,竹林全生命周期的碳汇功能评价,竹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2008组织实施了全国第一个毛竹碳汇林的建设,2010年编制完成全国首个碳汇林业建设总体规划,2010年获得全国首批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资格单位。2012年起,其团队开始在南美、非洲等地区进行竹林碳汇研究成果的推广,并在肯亚、衣索比亚等国家开展竹子碳汇造林试点,为非洲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中国智慧。2014年开发出我国第一个《农户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随后开发的竹子造林碳汇项目和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获得国家发改委备案。2017年项目"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增汇减排关键技术及套用"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这些工作为推动国际社会深化对竹林碳汇功能的认识,开辟并推动我国竹林碳汇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农林大学+发表论文

浙江农林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8000字以上,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求30000到50000字。本人就是浙农林的。

嗯,咋的了?你要问什么?

2009年至2013年10月,该校共承担包括国家级科技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3300余项,科研经费总量近5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50篇,授权专利368件,出版专(编)著229部。学校先后与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等50多个县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完成开发项目1300多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亿元,带动20多万人脱贫致富,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学校连续9年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先进派出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 。 馆藏资源 截至2010年5月,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154万余册,电子图书90余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近1800多种,读秀学术搜索平台、标准文献电子阅览室、《中国基本古籍库》、EPS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CALIS农学中心学位论文库、中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总库、中国资讯行(ChinaInfoBank)、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网上报告厅、万方外文文献数据库、万方科技成果库、万方中国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 。 学术刊物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原《浙江林学院学报》)是浙江农林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发行。主要刊登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园林学、动物学、生态学、农业工程、生物技术、水土保持学、土壤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与研究简报。学报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动物学记录(ZR,Biosis),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文摘(CABA),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等,是全国林业类和综合性农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此前曾获首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第二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项20余项 。

浙江农林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具有51年本科历史。经过51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一所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 经济学、法学、医学等 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具有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学院坐落于杭州西郊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临安市,交通便利,办学条件优良。校园占地面积2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校园按照“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规划与建设。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是一座集教学、科研、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校园。 学院的机构设置大致可分为三大系统:教学单位(二级学院):包括浙江林学院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林学院环境科技学院、浙江林学院工程学院、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林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浙江林学院理学院、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浙江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浙江林学院体育军训部等。党群系统:包括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委办公室、学工部、学院工会、学院团委等。行政系统:包括院长办公室、监察室、审计处、学生处、人事处、教务处、设备管理处、科技处、研究生部、计划财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基本建设处、产业后勤管理处、保卫处、教育发展中心、现代教育中心、图书馆、产业后勤集团公司等。 1958年,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创办一所高等林业院校,定名“天目林学院”。当年6月,以省林业厅为主,建德地委抽调党政干部,一批知名 教授和留学归国学者共 同参与筹建。当时确定专业设置为林业、木材采伐与运输机械化、木材机械加工和林产化学加工工艺专业。招生规模400名。1959年7月,省委、省人委决定,温州林学院与天目林学院合并。1960年2月,省委决定,浙江农学院、天目林学院、舟山水产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农业大学。1962年2月,省委决定,天目林学院从浙江农业大学划出,归省教育厅领导,党委工作归省高校党委领导。原属省农科院领导的林科所划归省林业厅和天目林学院双重领导。1966年9月,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天目林学院”改名为“浙江林学院”。1970年7月,省革委会决定浙江林学院与浙江农业大学合并。1978年4月,省革委会决定,浙江农业大学林学系改为浙江农业大学天目分校。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恢复浙江林学院。设林学、林业特产专业,学生规模1000人。1981年12月,国务院批准浙江林学院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7月,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浙江林学院由省林业厅主管改由省教委主管。1997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委对该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价。1999年5月,学院制订了《浙江林学院十年改革和发展纲要》。2000年12月,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浙江林学院扩建工程选址临安市锦城镇镇北,按远期建设15000在校生规模设计,总规划用地124.4万平方米(1866亩),总建筑面积43.6万平方米,一次规划,分期实施。2001年5月,新校区校园总体规划方案通过评审。规划创建功能分区合理的校园总体布局和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及自然环境 于一体,校园文化气氛浓郁的开放型、旅游型、现代化的绿色大学。6月6日,新校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02年10月8日,一期工程竣工启用。 2003年,学院出台《浙江林学院学校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3-2020)》。2009年,学院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 学校有5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3个,省级重点本科专业8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拥有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5个和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授予点2个,涉及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等六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国家级木质资源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具有副教授职称评审权学科8个,拥有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1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2002年来,学院承担科研课题1527项,科研经费累计达1.94亿元。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5项,其中“刨切微薄竹生产技术与应用”成果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同时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连续3年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426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70篇。《浙江林学院学报》影响因子超过1.0,入选浙江期刊方阵工程精优型期刊群。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后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院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人;共享院士2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省政府特聘教授2人;“1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54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8人;硕士生导师195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联合培养人才。聘请长期外籍专家43名,长期外籍语言教师50名驻该院任教。浙江农林大学风景

浙江农林大学论文发表激励

浙江农林大学2015外语学院优秀我给你发一份参考下

浙江农林大学专硕毕业要求有:1、研究生深造念书这个时间段的各主要科目标成绩一定要达到合格或者以上,即不可以有挂科的情况产生。2、在平日间表现方面,理工科的研究生大多数情况下都要跟着导师进行一项或多项与本学科有直接关系的项目研究,并得出阶段性的成果。3、在毕业设计方面,研究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一定要有明确的数据及资料支撑,严禁抄袭,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好是自己参加并获取一定成果的研究的报告,更有说服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