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物探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物探论文发表

常见的:地球物理学报 、地球物理学进展 、 物探与化探、 煤田地质与勘探 、 中国地震等地震类 、石油物探、一些学报的自然科学版(石油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大等等较多)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最容易发表 , 物探与化探、 煤田地质与勘探次之。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李瑞教授先后主持完成了“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辽河、长庆、大庆、四川、华北、西南等局级横向项目2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被评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获部科技成果二、三等奖5项,校科技成果一等奖及局级科技成果奖多项。现主持在研国家“863”、“973”《多元地学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中信息提取子项、第二主持西南分公司重大科研项目“孝泉-新场-丰谷地区高分辩层序地层与砂体分布研究”等项目4项。在《石油物探》、《矿物岩石》、《测井技术》、《成都理工大学学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EI、GeoRef和CSCD等收录; 专著2部,其中《裂缝性碳酸盐岩测井储层参数研究及应用》获”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在教学与研究生培养方面,主要为本科生讲授《油矿地球物理测井》、《勘察地球物理测井》、《勘探地球物理新技术》等课程。为博士、硕士研究生讲授《油气田开发测井》、《测井地质及测井技术》、《地球物理测井概论》、《地球物理测井资料数据处理》等课程。曾先后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个人二等奖、集体二等奖。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物理、信息与信号处理等专业,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地球物理测井信息处理、物探信息挖掘技术与应用研究、井-震-地质综合油气评价、信息管理与数据挖掘。现指导在读博、硕士研究生30余人。

地球物理方面:1.地球物理学报 2.地震学报 3.地震地质4.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5.地震 6.中国地震 7.地震研究 8.地球物理学进展9.西北地震学报10.水文石油、天燃气方面:1.石油勘探与开发 2.石油学报 5.天然气工业 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6.石油化工 4.石油实验地质7.石油物探 8.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天然气地球科学 10.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石油钻采工艺 12.新疆石油地质 13.测井技术14.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5.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6.钻采工艺 17.油田化学 18.石油钻探技术19.石油炼制与化工 20.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1.特种油气藏 22.石油机械 2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钻井液与完井液 25.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6.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7.油气田地面工程 28.海相油气地质 29.中国海上油气

物探化探期刊投稿

Q2区。《物探与化探》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办的发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探论文学术的刊物,物探与化探是Q2区,《物探与化探》影响因子为1.062,在“地质学”学科的108种期刊中影响力指数排名第53位,影响因子学科排序第57位,入选Q2区。

是一般的核心期刊。《物探与化探》期刊是专门发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探(查)论文的国内知名学术刊物,肩负着为各部门物化探工作者服务的史命。《物探与化探》于1979年正式创刊,到现在有近30年的历史,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先生特为《物探与化探》提写刊名。《物探与化探》在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我国当代地球物理事业的奠基人与开拓者顾功叙先生于1957年主持创办并亲任主编的《地球物理勘探》(1966年停刊)的办刊宗旨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促进物探化探科技进步、交流与推广;侧重应用,服务基层;学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生产、科研和教学兼顾”的办刊方针。《物探与化探》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双月刊,读者是国土资源、环境监查、冶金、石油化工、水利、电力、建设、建材、铁道、煤炭、核工业等行业, 以及各大专院校从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相关专业的生产、科研、教学人员和大专院校学生。本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际应用,可满足生产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人员及物化探工作者的需要;既是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参考资料,也对在生产第一线的实际工作提供帮助。本刊现在的发行量1700多份,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本刊是“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并被美国的《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地质光盘数据库》收录。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不好投。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在审稿上严苛,不容易过稿。物探化探计算技术于1979年创办,全刊信息多却有条有理,坚持打造交流思想和经验共享的主流平台,国内刊号为:51-1242P,创刊多年来受到许多读者的支持和喜爱。物探化探计算技术始终依靠本部门、本专业的大专院校和研究所的雄厚科技力量,面向相关学科,全面、综合地介绍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为扩大学术交流和提高学术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广大科研人员的依赖。

物探发表论文期刊

Q2区。《物探与化探》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主办的发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探论文学术的刊物,物探与化探是Q2区,《物探与化探》影响因子为1.062,在“地质学”学科的108种期刊中影响力指数排名第53位,影响因子学科排序第57位,入选Q2区。

是一般的核心期刊。《物探与化探》期刊是专门发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探(查)论文的国内知名学术刊物,肩负着为各部门物化探工作者服务的史命。《物探与化探》于1979年正式创刊,到现在有近30年的历史,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先生特为《物探与化探》提写刊名。《物探与化探》在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我国当代地球物理事业的奠基人与开拓者顾功叙先生于1957年主持创办并亲任主编的《地球物理勘探》(1966年停刊)的办刊宗旨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促进物探化探科技进步、交流与推广;侧重应用,服务基层;学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生产、科研和教学兼顾”的办刊方针。《物探与化探》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双月刊,读者是国土资源、环境监查、冶金、石油化工、水利、电力、建设、建材、铁道、煤炭、核工业等行业, 以及各大专院校从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相关专业的生产、科研、教学人员和大专院校学生。本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际应用,可满足生产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人员及物化探工作者的需要;既是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参考资料,也对在生产第一线的实际工作提供帮助。本刊现在的发行量1700多份,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本刊是“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并被美国的《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地质光盘数据库》收录。

地球物理方面:1.地球物理学报 2.地震学报 3.地震地质4.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5.地震 6.中国地震 7.地震研究 8.地球物理学进展9.西北地震学报10.水文石油、天燃气方面:1.石油勘探与开发 2.石油学报 5.天然气工业 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6.石油化工 4.石油实验地质7.石油物探 8.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天然气地球科学 10.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石油钻采工艺 12.新疆石油地质 13.测井技术14.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5.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6.钻采工艺 17.油田化学 18.石油钻探技术19.石油炼制与化工 20.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1.特种油气藏 22.石油机械 23.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钻井液与完井液 25.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6.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7.油气田地面工程 28.海相油气地质 29.中国海上油气

物探装备论文发表

(一)探矿工程

一般所称的探矿工程包括钻探和坑探两大类。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50年代,探矿工程有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在本省组建的20多支勘探队,都配备了苏联的手把式钻机,推广当时苏联一整套钻探施工管理办法和生产技术工艺,钻进深度可达五六百米。坑探工程也由人工掘进向半机械化前进了一步。但到了50年代末,由于片面追求速度,地质勘探队内强调以钻探为龙头,忽视钻探施工的目的性,忽视钻探本身的工作质量,忽视技术进步,使探矿工程的效益和技术进步受到影响。1962年,钻探技术改造开始得到重视,引进了瑞典油压钻机,推广了YN-7型双管钻具、内管半合式及喷射式反循环钻具,钻头磨料以钢粒代替了铁砂。钻进操作由手把式给进改为手轮给进,机械转动由中间轴皮带带动改为联轴机直接转动,人工扭管改为机械扭管,不停车倒杆等等,提高了钻探效率和质量,减少了不安全因素。在坑探工程方面,开始使用机械打眼,机动湿式凿、通风和轨道运输等设备,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掘进效率。1966年,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采用加固500型钻机,钻进深度达1000多米,为发现大红山铁矿做出了贡献。1965年,省地质学会成立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收到钻探专业的论文21篇,坑探专业的论文14篇,其中,李伟男的《关于保持岩、矿心原生结构问题的探讨》,欧阳申的《地质勘探坑探机械化的探讨》,反映了当时探矿工程的技术水平。60年代后期,即“十年动乱”的前半期,探矿工程基本处于停产状态。70年代初,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开始推广使用金刚石小口径钻进工艺,为解决磁性矿体中的钻进、小口径钻孔测斜问题,研制成功小口径测斜仪。第十四地质队在蓝石棉矿区钻探中,试验分支定向钻孔,多点取心,以钻代坑,对加快勘探速度起了显著作用。在钻孔护壁方面,开始采用化学处理剂,以及低固相、不分散和润滑剂等冲洗材料。

1979—1985年,金刚石(钻头)钻探、冲击回转钻探、定向钻探等多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坑探工程在推广使用“三线二钻”(三线指中深坑道、短浅坑道、浅井机械化作业线;二钻指取样钻、坑道钻)的同时,推广了定向爆破、喷描支护、非电导爆等技术。这一期间,探矿工程技术可概括为五个大转变,即:钻探磨料从硬质合金、钢粒为主向硬质合金、金刚石、金刚石聚晶压块为主转变;钻探设备从手把式老系列设备向具有高、低及常速钻机、变量泵、轻变钻塔转变;钻井液从高固相细分散向低固相非分散和无固相转变;钻探工艺从单一回转正循环向多种钻探工艺转变;坑探从手工作业向单项作业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转变。岩心钻、取样钻、水文水井钻、工程地质钻、砂钻、石油钻均具备,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系列。金刚石钻头钻探、绳索取心钻探、定向钻探和坑探机械化的配套程度正在提高。1980年,云南石油勘探指挥部在滇东坝林构造上钻进一口深井,深4435米,是本省境内已完成的最深井,也可代表这个时期的钻探技术水平。

在探矿技术开发研究方面,也有较大进展。1982—1985年,省地矿局刘国经研制的SX54-Ⅲ型液动冲击器和LZF-1型提引水龙头,构思独特,结构简单。冲击器属国内首创,经过生产试验,比普通回转钻进平均小时提高效率30%-50%,回次进尺提高50%左右,进尺的单位成本有不同程度降低。水龙头密封性能好,不仅是冲击器的配套设备,而且是一种适用范围宽的钻探通用设备。正在研制的软土取土器,已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二)地球物理探矿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物探工作相应发展。1954年,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处在个旧(五○一队)建立物探专业队,承担个旧矿区及其外围的磁法、直流电法勘探。1956年,地质部组建西南物探大队,个旧物探队归属该大队,为三○一队;同时,三一一队在武定,三一三队在墨江从事物探;1958年,在此基础上改组成昆明物探大队,1959年下放给省地质厅。除原有地面磁法、直流电法勘探外,增加了重力勘探、放射性测井等工种,并配合部物探局九○四队、九○二队开展航空物探。冶金、石油、煤炭等部门的地质单位也先后组建了物探专业队。1970年,石油工业部在云南成立石油勘探指挥部,由四川调入两个地震勘探队组成云南石油地震大队,寻找油气。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00933部队成立水文物探排。1983年,省地矿局物探队改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队(简称物化探队),增加了地球化学勘查项目。

1.磁法勘探

50年代以引进西德悬丝式磁力仪和苏联M-2刃口式磁力仪为主。在个旧锡矿、武定至罗茨一带的铁矿、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矿的勘探中,磁性勘探取得显著的效果。1958年九○四航空物探队在红河以东开展航空磁测,到1985年底实际完成控制面积29.7万平方公里,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找矿信息。60年代以来,国产悬丝式垂直磁力仪代替了进口刃口式和悬丝式磁力仪,地面磁法勘探得到广泛应用,航空磁测异常得到检查和验证。1965年在罗茨温泉探到隐伏富铁矿,1966年在新平大红山探到火山岩型隐伏大铁矿,1971年在景洪大勐龙发现铁矿多处,1979年在弥渡金宝山发现铂钯矿,磁法物探均起了一定的作用。

2.重力勘探

1954年,五○一队在个旧开始对重力勘探进行试验,1959年才正式使用。1959—1961年,石油工业部贵州石油勘探局云南大队做1∶100万重力测量,除滇西北和滇西部分地区外,控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当时,省地质厅物探队在罗平、曲靖、丘北等地,开展1∶10万到1∶20万重力勘探,寻找油气构造。1964年以来,重力勘探以普查盐类矿产为主,先后对思茅中生代盆地的景谷、江城、磨黑、勐腊4个含盐带以及楚雄中生代盆地的牟定、大姚等地开展1∶20万重力测量,面积达12440平方公里;发现130多个重力负异常,推断有74个为含盐地质体所引起;钻探验证24个,有22个见盐。配合地质,先后发现了江城、勐腊、安宁等大盐矿。实践证明,利用重力勘探找盐是很有效的。1979年,省地质局物探队在全省建立了11个一级重力基准点,以昆明机场国家基本重力点(A)为起算点,进行了各点联测;1980—1982年又在滇西北对近11万平方公里的空白区作重力测量扫面,经统一改算,为编制完整的全省重力异常图打下了基础。1983年开始转入1∶20万区域重力测量,现已完成建水、东川两个图幅。

3.电法勘探

1954年,地质部物探处五○一队在个旧锡矿区的老厂、卡房、白泥洞、普雄等地应用自然电场法寻找锡多金属矿,完成1∶1万比例尺勘查面积158平方公里,因探测深度很有限,故应用范围很窄。1958年以来,省地质局物探队应用充电法、电剖面法探测金属矿,效果较好,如在金平白马寨铜镍矿区,找到了Ⅲ号矿体,使全矿储量增长80%以上;1965年,利用电法(四级剖面法)圈定隐伏爆发角砾岩简,以配合寻找金刚石;以及垂向电测深法确定盐矿体顶面埋深,与钻探的结果基本一致。70年代初,电法找水得到广泛应用。省地质局物探队在宾川、祥云干旱坝区采用电测深探水打井,出水(成井)率达90%以上。1973—1975年,煤炭一九九、一四三地质队组建了二个电法勘探分队,利用电测深法探测第三系盆地基底和找水位,效果明显。1977年,在有色金属矿普查中推广激发极化法,先后在罗茨找铜、腾冲找锡、蒙自白牛厂找银-多金属矿。实践说明,此法受地形影响小,适用于山区,探测金属硫化矿效果明显。

4.地震勘探

1970年,云南石油勘探指挥部首次在楚雄盆地、景谷盆地进行地震勘探试验。1971年,采用磁带地震仪代替光点式地震仪,在罗平、牟定开展以多次覆盖为中心、配合激发方式与组合检波试验,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采用直线复盖方法未能根本解决山区的地震勘探问题。1978年,在南盘江坝林背斜构造上,改用弯曲测线多次复盖方法和电算处理,野外使用24道地震仪组合为48道仪接受,取得了较好效果,初步摸索出一套比较适合山区特点的地震勘探技术方法。经过在楚雄盆地、昆明盆地、丘北—师宗等地的地震勘探实践,对这些盆地的地质构造基本查清,为石油钻探提供了资料。1983—1984年,云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与湖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合作,在昆明盆地进行了煤田地震勘探,对盆地地层、基底构造获得一批资料。

5.放射性物探

1955年,地质部三局三○九队开始沿省内主干公路进行汽车伽马概查。1956年,成立地质部三局二○九队云南队,技术上接受苏联专家指导,开展铀矿地质工作。1958年,地质部三局二○九队改称第二机械工业部三局二○九队,其航测队从事云南航空放射性测量。地质部九○二队在滇东、滇中开展航空磁测的同时,也做了1∶20万航空伽马测量,发现了一批放射性异常。1966年,二机部中南二○九队九分队调来云南从事铀矿地质勘查,找矿手段主要是放射性物探;至今已探明了一个大型铀矿床和多个中、小型铀矿床。

6.钻井物探(井中物探)

1956年,西南地质局在云南首先于宣威宝山、禄丰一平浪煤田勘探中推广应用井中物探,主要是电测井,有时还进行放射性测井。由于电测仪和放射性测井仪灵敏度低,性能不稳定,所得成果具多解性,往往还要通过井壁(放炮)取心验证。1965年,采用JBC-2型轻便全自动测井仪和仿苏PAPA放射性测井仪,测井质量提高。特别是1971年改用灵敏、稳定、轻便的TFS-1型放射性测井仪,为开展自然伽马和伽马伽马方法测井创造了条件,能够准确判定煤层厚度,减少了井壁取心。井中物探使用的方法是:(1)视电阻率电位与梯度法;(2)三级侧向电流法;(3)接地电阻梯度法;(4)伽马伽马法;(5)自然伽马法。上述方法在煤田测井中可根据煤层结构特征及围岩性质,选择使用。80年代中期,煤田地质系统的井中物探技术,日臻完善,方法综合化,由于技术进步,成果精度进一步提高,逐步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除煤田井中物探外,1965年地质部物探研究所在盐矿钻井中(如江城勐野井钾盐矿),还开展了能谱测井技术试验,70年代初投入使用。该技术除测定盐层厚度外,还可测出K2O>3%、厚度>0.5米的钾盐矿层。1971年,省地质局物探队开始在滇中几个铁矿勘探区推广三分量磁测井技术,采用国产JSZ—Ⅰ、Ⅱ型三分量磁力仪。

(三)地球化学勘查探矿

云南省地球化学勘查(以下简称化探)工作始于1954年,首先是地质部的五○一队在个旧一带开展找锡矿、锰矿。1958年以后,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顺便进行了路线土壤测量。物探队伍当时在开展有色金属物探工作时,把化探作为一种主要的辅助方法。由于测试落后,分析灵敏度和精度、准确度很低,找矿效果不明显。1979年,配合寻找锡矿,省地质局物探队在中甸、腾冲、耿马、峨山、文山等地,开展大面积化探,发现了腾冲小龙河、上山寨、夹谷山及石屏小塔顶等锡矿远景区。1982年,省地质局物探队学习推广河南省地矿局痕量金化学光谱分析方法,使化探分析金的灵敏度达到0.001—0.0003ppm,接着就对哀牢山北段化探样进行组合分析,发现了33个金异常,使本区金矿普查迅速打开局面。同时,为提高分析精度和探测效果,还建立了13个水系沉积物二级标准样和7个由不同基质成分组成的二级金标样;编制了《云南省景观地球化学图》,将全省划分为7个不同类型的地球化学景观区,这对研究不同景观条件下地球化学元素分布、分配、迁移、富集规律,选择化探的方法技术建立起初步基础。1983年,省地矿局物探队设立化探分队,改队名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队,同时在局属地质大队和区域地质调查队中也设立了物化探分队。接着,按国际分幅的区域化探扫面工作全面展开,采用先进仪器设备,分析测试39种元素,灵敏度比过去半定量分析提高2—10倍,个别元素提高50—150倍。由此,化探水平进入了一个新层次。

(四)岩矿测试实验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岩矿测试实验随着地质事业的发展而充实壮大。1954年,西南地质局五○一队由于偏光显微镜及费氏台技术的学习和引进,对矿物晶体的光学常数测定及矿物鉴定技术提高了一大步。1956年,云南省地质局建局筹备阶段就组建了实验室,配备了光谱分析仪、X光机、差热分析仪等,对提高测定速度、一次性测定多种元素及解决疑难矿物鉴定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年,省地质局为实验室引进日本Geigerflaxs型X-萤光光谱仪,能直接测定岩矿样品。1969年,省地质局第三地质队对元谋贫铂矿的综合利用提出新方法,通过作为钙镁磷肥的原料,使炉渣中的铂族元素及铜镍品位比原矿石提高10倍,(实验室法)解决了贫铂矿石利用问题。云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化验室在褐煤中萃取褐煤蜡中试成功,为综合利用褐煤提供一条新路子。1976年,省地质科研所引进西德CM5-3型质谱仪主机,为测定1977年吉林“陨石雨”的陨石年龄及我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年龄提供了可靠数据。1981年,该机又装置了数字处理系统,分辨能力、测试精度和效率大幅度提高,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之后西南有色地质研究所也引进了一些大型仪器设备。1979年,省地质局实验室胡文范等研制成“高频感耦等离子光源固体粉末送样装置”,将发射光谱分析中溶液试样,改为固体粉末送样,样品雾化率达到70%,粉末均匀稳定,灵敏度较弧光源提高约1—3个数量级。1980年,省地质局区调队罗家骧研制出《显微镜下常见透明矿物鉴定指南》,该成果可直接对照出560种透明矿物,适合野外鉴定矿物使用。省地质局实验室施家辛、江鑫培研制成功“多用三轴旋转针台”,为测定矿物光学常数提供一种比费氏台容易掌握的简便装置。二机部中南二○九队第九队顾孝发发现一种铀酰钼酸盐新矿物,命名为腾冲铀矿,获国际矿物学协会承认。1982年,省地矿局实验室先后引进美国制P—E4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日制D/MAXMA型晶体粉晶X-射线衍射仪、JSM-35CF型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波谱仪)和美制PV9100型X-射线能谱仪及其X萤光光谱、红外光谱等大型设备,反映云南省地矿测试实验装备的当前水平。1984年,施家辛在西盟锡矿的一块标本中发现磷酸铋新矿物,命名为“西盟石”,有待国际矿物学组织审定。至今,由于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和应用,本省矿物岩石的鉴定测试已进入微观鉴定和痕量分析的新阶段。

(五)其他

70年代初,省地质局第二区调队开始应用航片于地质调查,对区域地质调查速度的提高效果明显;1979年,省地质科研所镶嵌成云南省卫星遥感图象,为利用卫片解释区域构造创造了方便。1980年,省地质局物探队应用航测技术敷设探测网试验成功,改变了常规方法,提高工效3—4倍。1983年,省地质科研所建立遥感地质站,配合工程地质勘察和地质找矿,利用四川省地矿局成都遥感站处理系统进行图象数字处理,使遥感的判读分析提高了一步。“六五”期间,武汉地质学院配合云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对腾冲锡矿带开展遥感、构造分析、物化探综合方法寻找隐伏矿体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效。

1972年,省地质局开始普及数学地质和应用电算技术;1983年在物探队建立电算站,配备了高中档微型计算机3套。如DuAl—6800 83/80微机系统,配有4个终端,可进行多道作业;X—Y绘图仪,可绘制多种地质、物化探图件。与此同时,局成立计算中心,测绘队和测试中心(原实验室)配备了中档微型计算机,初步形成省地矿局的计算系统;先后开展了CS-3机和TP—801单极机加普通音频录机之间双向信息传转研究,及其CS-3微型机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程序、IBM—PC机平面控制网设计和平差程序研究。微机排版、矿产储量数据库存、区域化探数据处理及自动化成图等软件的开发研究,为地质工作及有关生产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这个具体情况应该是个历史人物吧。

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但是高科技人才,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能发挥价值。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说这段话的是黄大年。这位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2009年作为第一位到东北的“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从海外回到母校,被选为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归国7年,黄大年带领团队夙兴夜寐,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填补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多项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黄大年不幸病逝于长春,享年58岁。知道黄大年的时候,他已经永远离去。资料片中,亲友、学生们的回忆中,他个子高高,敦厚而结实,总是背着双肩包脚步匆匆。他说他很着急。1978年,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从西南边陲的广西来到东北长春,地质宫的阅览室,他几乎每天都泡在里面。他着急,想“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1993年,英国利兹大学,被公派出国的黄大年严苛地支配着自己的每分每秒。国外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日新月异,他着急。临行前,他对老师和同学们保证:“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2010年,已经回国的黄大年在一次业务会上因为有人迟到摔了手机。他坦言:“我有时很急躁,我无法忍受有人对研究进度随意拖拉。我担心这样搞下去,中国会赶不上!”从地质宫启程的梦想“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吉林大学地质宫是长春市的中心标志,这座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几乎无人不知。1951年,冲破重重阻力,从英国回到祖国的李四光在这里亲手创办了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后合并到吉林大学的长春地质学院的前身),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所地质学校。地质宫是新中国地质学的里程碑,也是黄大年生命中重要的起点,他在这里不停地出发,再出发。1958年,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南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高中毕业时,当地的地质队要招两名航空物探操作员。17岁的黄大年因为反应机敏、成绩优秀,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这个工作让他有机会第一次接触到航空地球物理知识,并从此与这项事业结下了一生的缘分。1977年恢复高考,黄大年白天工作,晚上在油灯下刻苦读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春地质学院。硕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后来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作为当年全国30位公派留学生中唯一的地学专业人才,黄大年被选送往英国利兹大学深造。199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学成之后,尽管导师极力挽留,黄大年仍返回了母校。然而回国后,校长孙运生听取了他的汇报,敏锐地预见到,培养人才机不可失,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让黄大年继续留英工作。背负着师长的殷殷期盼,38岁的黄大年又一次出国,继续从事研究工作,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成为当时从事该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这一去,就是13年。这13年,黄大年已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和研发部主任,带领一支包括院士在内的300人团队,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使他成为了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被追赶者”,备受尊重。事业有成,生活安稳,但康河畔的黄大年心里始终有一团火在燃烧。“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2009年,母校发来了国家“千人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计划)”的材料,黄大年仿佛听到了召唤,他第一时间表示,回国。回国,真正的毅然回国。放弃了世界顶尖的研究环境和项目,放弃了悠闲的生活。从事中医诊治的妻子只得卖掉苦心经营的两家诊所,还在上学的独生女留在了英国。“康河留下了我的眷恋,而地质宫刻有我的梦想。”“拼命黄郎”开启中国“深地时代”地球深部还隐藏着多少秘密?这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至90年代已经完成一轮深部探测,牢牢占据了地质科学领域的制高点,而中国在21世纪初才刚刚起步。从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起,黄大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全国400多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科技人员,开展“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和“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两个重大项目攻关研究。通俗地讲,前者就像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安装上“千里眼”,能看穿地下深埋的矿藏和潜伏的目标;后者就是自主研发给地球做CT和核磁共振的仪器装备,让地下两千米甚至更深都变得“透明”。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相关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些装备对华出口的。为了追赶,黄大年开始拼命。吉林大学地质宫507房间的灯光经常要亮到凌晨两三点,那是黄大年的办公室。为了工作,黄大年成了“空中飞人”,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出差。为了不影响白天工作,他总是乘坐最晚一班的飞机往返。于是,最熟悉黄大年作息和行程的,除了他的秘书,还有地质宫传达室的门卫和长期接送他的出租专车司机。那位守门人经常半夜给黄大年打开已经锁上的楼门,而司机则经常将还在为学生讲解着问题的黄大年硬塞进车内,以免他误机。为了提高效率,黄大年还搞了层层落实责任制,从国外引入一套在线管理系统,把技术任务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每晚11点,他在电脑上检查。不少人质疑,科学家怎么能像机器人一样?但对黄大年来说,快些再快些才能追赶上欧美前沿的步伐。跳出专业所限,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和国际前沿去思考问题,黄大年的格局和视野与众不同。在他的力推下,吉林大学成立了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在所有航空物探仪器中,最关键的是航空重力梯度仪,这种装备可以反映地下密度突变引起的重力异常中的变化,探测精度非常高,对资源探测和国土安全意义重大。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就是要以航空重力梯度仪为核心,建立立体的探测系统。黄大年关注的是未来几十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如今,中国自主研发的航空重力梯度仪已完成原理样机制备,“十三五”期间将搭载在飞机和船上进行测试。2016年6月28日,北京青龙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黄大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项目”通过了评审验收。这表明,作为精确探测地球深处的高端技术装备,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用5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的路程。中国进入“深地时代”。在他的感召下,王献昌、马芳武、崔军红等一大批在海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千人计划”专家纷纷加入。2016年9月,一个辐射地学部、医学部、物理学院、汽车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国际政治系等的吉林大学交叉学部形成,黄大年担任了第一任学部长。这个战略设想涉及卫星通信、汽车设计、大数据交流、机器人研发等领域的科研,可在传统学科基础上衍生出新方向,有望带动上千亿元的产业项目。品格 担当 传承“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回来,回来一定要报国。”“纯粹、完美的知识分子”,熟识黄大年的很多人这样评价他。初中时,黄大年被送到广西罗城县的乡村“五七”中学寄读。当时,学校里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多数是“下放”到此的大知识分子。黄大年生前回忆说,他们让他懂得了,知识分子无论放在哪里都会发光。他们在求索知识的道路上刻苦、顽强和清贫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他。不知不觉中,他也成为这样的人——淡泊,坚毅,有家国情怀。身为中科院院士评审专家的黄大年自己并不是院士。同事和领导说,以他的能力和贡献早就可以申报院士了,也多次劝他抓紧申报。他却说:“时间有限,先把事情做好。”担任“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的首席专家,掌管着数额庞大的科研经费,但黄大年没有把眼光仅仅盯着自己的学校,而是放眼全国,寻找最合适的科研单位。他会直接飞到院所的实验室和车间,摸清对方的资质水平。一旦选到合适的科研单位,他就直接给对方的负责人打电话,要给对方项目。这种主动送钱上门的行为,甚至被人怀疑是。自认和他关系不错的专家找来,想替某些单位争取一些经费,他直接拒绝。后来对方发现,“连吉林大学也没有多拿一分钱”。2016年12月14日,黄大年接受手术。手术前两天晚上12点多,黄大年的博士生周文月收到了他的短信。短信里说,已经为她写好了去剑桥大学交流的推荐信。“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回来,回来一定要报国。”这是黄大年的信念,也是他经常对学生说的话。这些年,黄大年资助过26名学生出国交流和参加学术会议。黄大年在读本科时,正是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滕吉文教授的一次讲座给了他国际视野,并让他终身受益。他说,也要像自己的恩师一样,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这是一种传承。1978年2月下旬,黄大年来到冰天雪地的吉林长春求学。辅导员在车站扛过他的行李,一路送进宿舍。生长在南方的黄大年,带的衣物完全无法抵御东北的严寒,老师亲手为他缝制棉裤。多年后,黄大年经常动情地提及往事。他也将这份师生情继续传递。他对学生是出了名的好——自掏腰包给全班学生买电脑、给学生交学费、学生母亲生病帮助筹款……在学生眼中,黄大年很完美。节假日聚会,黄大年会带着相机给学生拍照;出国时会带着两个空箱子专门给学生买礼物;接学术电话时直接开免提让学生一起听。他觉得培养人才是第一位的事。在黄大年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他都要精心雕琢。博士研究生周帅此前一连发表了5篇SCI论文。黄大年帮他逐字逐句地审改,还帮他收集国际学术资料。周帅想把老师的名字署上,黄大年再三拒绝了。他说:“这都无所谓,你们将来出息就行。但要记住,做科研绝不是写写文章就行。要耐得住寂寞。”2017年5月26日,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的周帅再次来到已是人去屋空的老师办公室,把一束鲜花恭敬地放在了办公桌上,轻声说:“老师,我已顺利留校任教,以后一定会沿着您的道路,好好做人,做研究。”   272846881_8.jpg黄大年(前排中)与学生外出徒步(资料照片)。 对待自己的学生,黄大年如师如父,亦师亦友。 新华社 供图267839152_8.jpg黄大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大门前的留影。 新华社 供图267839158_8.jpg黄大年在英国留学期间的留影。 新华社 供图272901251_8.jpg黄大年的学生周帅在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的无人机机库里留影。周帅今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他说要像老师一样,好好做人,好好做研究

物探论文发表期刊

1. 岩石学报2.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 地质论评4.地学前缘 5. 地质学报6. 地球化学7. 地球科学8.矿床地质 9. 沉积学报 10. 地质科学11. 中国地质12.地球学报13. 现代地质14. 高校地质学报 15.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6. 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18.岩石矿物学杂志 19. 地质与勘探20. 矿物学报 21. 地层学杂志 22. 地质科技情报23.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 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28.古地理学报29.新疆地质30.地球与环境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2厂 定额补助 四川省西昌市长安北路 机械加工、选矿设备的制造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队 定额补助 成都市温江区柳城大道西段6号 地质矿产、固体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勘探、探矿工程施工、工程测量、地质灾害治理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 定额补助 崇州市金带街199号 为国家建设提供地矿勘查服务.

是一般的核心期刊。《物探与化探》期刊是专门发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探(查)论文的国内知名学术刊物,肩负着为各部门物化探工作者服务的史命。《物探与化探》于1979年正式创刊,到现在有近30年的历史,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先生特为《物探与化探》提写刊名。《物探与化探》在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我国当代地球物理事业的奠基人与开拓者顾功叙先生于1957年主持创办并亲任主编的《地球物理勘探》(1966年停刊)的办刊宗旨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促进物探化探科技进步、交流与推广;侧重应用,服务基层;学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生产、科研和教学兼顾”的办刊方针。《物探与化探》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双月刊,读者是国土资源、环境监查、冶金、石油化工、水利、电力、建设、建材、铁道、煤炭、核工业等行业, 以及各大专院校从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相关专业的生产、科研、教学人员和大专院校学生。本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际应用,可满足生产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人员及物化探工作者的需要;既是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参考资料,也对在生产第一线的实际工作提供帮助。本刊现在的发行量1700多份,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本刊是“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并被美国的《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地质光盘数据库》收录。

你说的这类发表的比较慢,因为不容易发表,所以才叫核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