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强,宋仲和,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3.中国西北地区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6(3):317~325
陈国英,宋仲和,安昌强,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1.华北地区三维地壳上地幔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4(2):172~181
陈立华,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庄真,傅竹武,胡家富,吕梓龄.1992.中国南北带地壳上地幔三维面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35(5):574~583
董颐珍.1997.秦巴地区QB-1测线地震测深成果介绍.见:袁学诚主编,阿尔泰-台湾地学断面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65~175
高锐,吴功建.1996.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模型与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构造和形成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38~148
阚荣举,韩源.1992.云南遮放至马龙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李立.1996.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电性特征.地球物理学报,36(增刊):136~139
李秋生,卢德源,高锐,李敬卫,范井义,熊贤明,张之英,刘文,李英康,闫全人,李德兴.2000.横跨西昆仑-塔里木接触带的爆炸地震探测.中国科学(D 辑),30(增刊):16~21
林中洋,蔡文伯,陈学波,王椿镛.1992.青海门源至福建宁德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卢德源,李秋生,高锐,李英康,李德兴,刘文,张之英.2000.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剖面.科学通报,45(9):982~987
卢造勋,夏怀宽.1992.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至辽宁东沟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马杏垣,刘昌栓,刘国栋.1991.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
潘裕生,孔祥儒主编.1998.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动力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20
彭聪,高锐.2000.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岩石圈/软流圈结构横向变化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1.中国西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34(6):694~707
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2.中国东部及其相邻海域S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5(3):316~330
孙武城,马宝林,宋松岩,胡鸿翔.1992.湖北随州至内蒙古喀喇沁旗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孙武城,徐杰,扬主恩,张先康.1992.上海奉贤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汪集旸.1997.深部地热岩石圈研究中的意义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见:张炳喜,洪大卫,吴宣志编,岩石圈研究的现代方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13~126
吴功建,高锐,余钦范,程庆云,孟令顺,董学斌,崔作舟,尹周勋,沈显杰,周姚秀.1991.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地球物理学报,34(5):552~562
熊绍柏,赖明惠,刘若宾,于桂生.1993.屯溪—温州地带的岩石圈结构与速度分布.见:李继亮主编,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50~256
胥颐,刘福田,刘建华,孙若昧.2000.天山地震带的地壳结构与强震构造环境.地球物理学报,43(2):184~193
徐新忠,齐雄飞,扬长来,党淑娟.1993.青海花石峡—甘肃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测深成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北京:地震出版社,80p
徐新忠,王有学,蒋亚明,党淑娟,聂定平.1997.新疆可可托海-甘肃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研究及其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见袁学诚主编,阿尔泰-台湾地学断面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3
尹周勋,赖明惠,熊绍柏,刘宏兵,滕吉文,孔祥儒.1999.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带地壳结构及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探测结果.地球物理学报,42(3):383~392
袁学诚主编.1996.中国地球物理图集,国际岩石圈委员会201 号出版物,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贻侠,孙运生,张兴洲,杨宝俊.1998.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北京:地质出版社
章惠芳.1988.广西柳州爆破观测和桂东地区地壳结构.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
章惠芳.1988.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泉州爆破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再解释.中国地震,4(2):96~102
赵俊猛,李植纯,马宗晋.2003.天山分段性的地球物学分析.北京:地学前缘,第10特刊,125~131
郑晔,滕吉文.1989.随县—马鞍山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郯庐构造带南段的某些特征.地球物理学报,32(6):48~659
朱介寿.1997.中国及其邻区地球三维结构初始模型的建立.地球物理学报,40(5):623~638
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1992.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5(6):694~709
傅雷家书中的林伯伯原名应叫林俊卿,他的烟音教学法备受争议,被认为是错误的理解了唱歌的技术动作。林俊卿出生于1904年,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博士、教授,又是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后来,他成为我国嗓音医学的开拓者,曾任声乐研究所所长。他曾对"烟音"练声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摸索出一套以"咽音"为基础的练声体系。著有《歌唱发音的机能状态》、《歌唱发音不正确的原因及纠正方法》、《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等。
[动物唱歌比赛]
清早,小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游戏,动物唱歌比赛。 “轰隆隆”,突然一巨响,吓得动物们全跑回了家,“哗啦啦”紧接着就是一阵倾盆大雨,只见小青蛙在荷叶上乐得“呱呱”直叫,小鸭子也在池塘里一边“嘎嘎” 地唱着并不动听的歌儿,一边欢快地拍打着水波。 慢慢地,雨过天晴,太阳公公露出灿烂的笑容,天空上出现了一道七色彩虹,树木花草像过了滤似的。牛伯伯“唔唔”地说:“天气可真好!我们就在这里进行唱歌比赛吧!” 比赛开始了!青蛙和小鸭的歌声的确不怎么样,只好委屈他们做拉拉队了。第一位出场的是公鸡。“哦哦——”,这响亮的声音,把太阳公公从东边叫醒了。这时,从草丛里大摇大摆地走出来一只母鸡,后面还跟着一群小鸡,"咯咯"母鸡开始指挥了,“叽叽,叽叽”,小鸡那清脆而稚气的童声,好像在唱《童年》这一首歌,让大家回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美好的往事,小学生作文《动物唱歌比赛》。“咩咩——”,小绵羊也不甘示弱,好似在唱摇篮曲。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小鸟。小鸟“啾啾”地叫着,把大家引进了音乐的海洋之中,把唱歌大赛推向了 *** …… 发奖时间到!第一名是公鸡,因为他唤醒了太阳,叫醒了大家,牛伯伯给他戴上了金牌!第二名是小鸡,因为小鸡的歌声让大家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银牌一个!第三名是小鸟,因为他的叫声很好。她得到了一个铜牌! 下面是牛伯伯的讲话。牛伯伯说:“公鸡,你是第一名,希望你能早晨天天叫大家起床。小鸡、母鸡们,下次加油,争取拿金牌。小鸟们,工夫不负有心人。记住,天天练唱歌让大家能在这一片鸟语花香的环境下生活。小羊,这次你没得奖,但不要灰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牛伯伯的这一翻话,感动了大家,大家都决定按照牛伯伯的话做。
〔动物唱歌比赛〕【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乌鸦丝丝看见,报了名。
赶快吹起了牛说:“这次冠军非我莫属,有谁的声音比我动听?”还没等乌鸦说完,小松鼠说:“你的声音好听?那我们的金丝雀露露怎么办呀?”说完,其他的动物齐声说:“是呀!人家露露,拿过的奖项比你多。就连长相都比你好,你比得过吗?”丝丝说:“就算赢不了,但是我爸爸是乌鸦音乐学院的院长。
我妈妈在美国深造过。露露的爸爸妈妈有吗?”小松鼠说:“虽然没有。
但是人家有实力。”就这样说着。
时间过得很快,比赛的那天到来了。
比赛进行的非常激烈。猴子博士说:“前面8位竞赛不分上下,接下来有请我们的音乐公主露露。”
只见,闪光灯照着中间,里面有一个黑影,慢慢地走了出来。露露今天穿着一条粉红色的公主裙,在台上唱了一首歌,歌名叫《下一个路口见》“咦,这不是李宇春的歌呀!”只听见台下有一位观众说。
“露露,唱的歌真好听”评委们议论纷纷,结果评委们都打了一个满分。最后,一位是丝丝。
它唱的是《一闪一闪亮晶晶》,唱的也不错。 最后,评委推论后,下定了心中的想法。
“第一名是——露露,第二名是——丝丝,第三名小白兔。”评委麻雀宣布。
丝丝听了哭着飞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光说不做是不对的,只有说到做到才对。
动物们翘首以待的森林动物王国第一届森林歌唱大赛终于如期开幕了。
动物们都激动不已,一个个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后,恨不得一口气从家里跑到表演现场,展示一下自己的非凡魅力。花枝招展的参赛者和观众纷至沓来,一时间表演现场车水马龙。
裁判大公鸡准时发出了动物们期待已久的声音:“我宣布,第一届森林歌唱大赛正式开始!请参加决赛的四位选手按顺序出场!”第一个出场的是信心满满小猪。下面的观众们大声地叫道:“加油呀!加油!”“哼哼哼哼哼哼哼哼……”小猪吐词清晰,裁判给它评的分数是七分,观众们立刻为小猪鼓起掌来,台下顿时掌声如潮。
第二个出场的是自命不凡的小狗。“汪汪汪汪,汪汪汪汪……”小狗唱得慷慨激昂,大公鸡给小狗的评分是八分,观众们的手拍得可欢了,现场掌声雷动。
第三个出场的是斯斯文文的小绵羊。“咩咩咩咩咩咩咩……”小绵羊唱得如痴如醉,裁判给它的分数是九分,观众们报以此起彼伏的喝彩声。
最后出场的是谦虚谨慎的小鸭子。“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小鸭子唱得动人心弦,裁判给小鸭子的分数是空前绝后的十分,观众们欢呼起来,叫道:“小鸭子,你真棒!小鸭子,你唱得太好了!”一时间,欢呼声响彻云霄。
大公鸡不得不声嘶力竭喊道:“我现在宣布:季军是小狗;亚军是小绵羊;冠军是小鸭子。有请上台领奖!”伴随着悦耳动听的《运动员进行曲》,一场精彩纷呈的比赛就这样在热烈的欢呼声中结束了……。
[动物唱歌比赛]小学生作文:动物唱歌比赛正文:
清早,小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游戏,动物唱歌比赛。 “轰隆隆”,突然一巨响,吓得动物们全跑回了家,“哗啦啦”紧接着就是一阵倾盆大雨,只见小青蛙在荷叶上乐得“呱呱”直叫,小鸭子也在池塘里一边“嘎嘎” 地唱着并不动听的歌儿,一边欢快地拍打着水波。 慢慢地,雨过天晴,太阳公公露出灿烂的笑容,天空上出现了一道七色彩虹,树木花草像过了滤似的。牛伯伯“唔唔”地伯“唔唔”地说:“天气可真好!我们就在这里进行唱歌比赛吧!” 比赛开始了!青蛙和小鸭的歌声的确不怎么样,只好委屈他们做拉拉队了。第一位出场的是公鸡。“哦哦——”,这响亮的声音,把太阳公公从东边叫醒了,小学三年级作文《动物唱歌比赛》。这时,从草丛里大摇大摆地走出来一只母鸡,后面还跟着一群小鸡,"咯咯"母鸡开始指挥了,“叽叽,叽叽”,小鸡那清脆而稚气的童声,好像在唱《童年》这一首歌,让大家回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美好的往事。“咩咩——”,小绵羊也不甘示弱,好似在唱摇篮曲。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小鸟。小鸟“啾啾”地叫着,把大家引进了音乐的海洋之中,把唱歌大赛推向了 *** …… 发奖时间到!第一名是公鸡,因为他唤醒了太阳,叫醒了大家,牛伯伯给他戴上了金牌!第二名是小鸡,因为小鸡的歌声让大家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银牌一个!第三名是小鸟,因为他的叫声很好。她得到了一个铜牌! 下面是牛伯伯的讲话。牛伯伯说:“公鸡,你是第一名,希望你能早晨天天叫大家起床。小鸡、母鸡们,下次加油,争取拿金牌。小鸟们,工夫不负有心人。记住,天天练唱歌让大家能在这一片鸟语花香的环境下生活。小羊,这次你没得奖,但不要灰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牛伯伯的这一翻话,感动了大家,大家都决定按照牛伯伯的话做。 动物唱歌比赛
这次活动要评选出我们。
首先是第一轮 比赛 — 唱歌 。. 发表于2011-11-19 04:37 在左边的小梅花鹿正抬着头在唱歌,它的歌声优美动听,如果, 动物唱歌比赛 的话冠军非它莫。
“轰隆隆”,突然一巨响,吓得动物们全跑回了家,“哗啦啦”紧接着就是一阵倾盆大雨,只见小青蛙在荷叶上乐得“呱呱”直叫,小鸭子也在池塘里一边“嘎嘎” 地唱着并不动听的歌儿,一边欢快地拍打着水波。 慢慢地,雨过天晴,太阳公公露出灿烂的笑容,天空上出现了一道七色彩虹,树木花草像过了滤似的。
牛伯伯“唔唔”地说:“天气可真好!我们就在这里进行唱歌比赛吧!” 比赛开始了!青蛙和小鸭的歌声的确不怎么样,只好委屈他们做拉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361303631拉队了。第一位出场的是公鸡。
“哦哦——”,这响亮的声音,把太阳公公从东边叫醒了。这时,从草丛里大摇大摆地走出来一只母鸡,后面还跟着一群小鸡,"咯咯"母鸡开始指挥了,“叽叽,叽叽”,小鸡那清脆而稚气的童声,好像在唱《童年》这一首歌,让大家回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美好的往事。
“咩咩——”,小绵羊也不甘示弱,好似在唱摇篮曲。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小鸟。
小鸟“啾啾”地叫着,把大家引进了音乐的海洋之中,把唱歌大赛推向了 *** …… 发奖时间到!第一名是公鸡,因为他唤醒了太阳,叫醒了大家,牛伯伯给他戴上了金牌!第二名是小鸡,因为小鸡的歌声让大家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银牌一个!第三名是小鸟,因为他的叫声很好。她得到了一个铜牌! 下面是牛伯伯的讲话。
牛伯伯说:“公鸡,你是第一名,希望你能早晨天天叫大家起床。小鸡、母鸡们,下次加油,争取拿金牌。
小鸟们,工夫不负有心人。记住,天天练唱歌让大家能在这一片鸟语花香的环境下生活。
小羊,这次你没得奖,但不要灰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牛伯伯的这一翻话,感动了大家,大家都决定按照牛伯伯的话做。
乌鸦丝丝看见,报了名。赶快吹起了牛说:“这次冠军非我莫属,有谁的声音比我动听?”还没等乌鸦说完,小松鼠说:“你的声音好听?那我们的金丝雀露露怎么办呀?”说完,其他的动物齐声说:“是呀!人家露露,拿过的奖项比你多。就连长相都比你好,你比得过吗?”丝丝说:“就算赢不了,但是我爸爸是乌鸦音乐学院的院长。我妈妈在美国深造过。露露的爸爸妈妈有吗?”小松鼠说:“虽然没有。但是人家有实力。”就这样说着。
时间过得很快,比赛的那天到来了。比赛进行的非常激烈。猴子博士说:“前面8位竞赛不分上下,接下来有请我们的音乐公主露露。”只见,闪光灯照着中间,里面有一个黑影,慢慢地走了出来。露露今天穿着一条粉红色的公主裙,在台上唱了一首歌,歌名叫《下一个路口见》“咦,这不是李宇春的歌呀!”只听见台下有一位观众说。“露露,唱的歌真好听”评委们议论纷纷,结果评委们都打了一个满分。最后,一位是丝丝。它唱的是《一闪一闪亮晶晶》,唱的也不错。
最后,评委推论后,下定了心中的想法。“第一名是——露露,第二名是——丝丝,第三名小白兔。”评委麻雀宣布。丝丝听了哭着飞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光说不做是不对的,只有说到做到才对。
比赛作文 | 2014-11-26 09:34“轰隆隆”,突然一巨响,吓得动物们全跑回了家,“哗啦啦”紧接着就是一阵倾盆大雨,只见小青蛙在荷叶上乐得“呱呱”直叫,小鸭子也在池塘里一边“嘎嘎” 地唱着并不动听的歌儿,一边欢快地拍打着水波。
慢慢地,雨过天晴,太阳公公露出灿烂的笑容,天空上出现了一道七色彩虹,树木花草像过了滤似的。牛伯伯“唔唔”地说:“天气可真好!我们就在这里进行唱歌比赛吧!”比赛开始了!青蛙和小鸭的歌声的确不怎么样,只好委屈他们做拉拉队了。
第一位出场的是公鸡。“哦哦——”,这响亮的声音,把太阳公公从东边叫醒了。
这时,从草丛里大摇大摆地走出来一只母鸡,后面还跟着一群小鸡,"咯咯"母鸡开始指挥了,“叽叽,叽叽”,小鸡那清脆而稚气的童声,好像在唱《童年》这一首歌,让大家回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美好的往事。“咩咩——”,小绵羊也不甘示弱,好似在唱摇篮曲。
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小鸟。小鸟“啾啾”地叫着,把大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37383936家引进了音乐的海洋之中,把唱歌大赛推向了 *** ……发奖时间到!第一名是公鸡,因为他唤醒了太阳,叫醒了大家,牛伯伯给他戴上了金牌!第二名是小鸡,因为小鸡的歌声让大家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银牌一个!第三名是小鸟,因为他的叫声很好。
她得到了一个铜牌!下面是牛伯伯的讲话。牛伯伯说:“公鸡,你是第一名,希望你能早晨天天叫大家起床。
小鸡、母鸡们,下次加油,争取拿金牌。小鸟们,工夫不负有心人。
记住,天天练唱歌让大家能在这一片鸟语花香的环境下生活。小羊,这次你没得奖,但不要灰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牛伯伯的这一翻话,感动了大家,大家都决定按照牛伯伯的话做。
小松鼠住在松树上。有一天,小松鼠从树上爬下来,到地上来玩。他在地上走来走去,看见一个大梨子。这个大梨子又大又黄,小松鼠使出了很大的劲才把这个大梨子抬回了家。
到了家,小松鼠把梨子分成了两半。顿时,梨子发出了一股浓浓的香气,充满了整间房屋。小松鼠先吸了一口梨子汁,啊!真甜呀!不一会儿,一半梨子就被小松鼠给吃掉了。小松鼠看见还有一半梨,它舍不得吃,准备用来干什么呢?这时,小松鼠眼睛一亮,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它用剩下的梨子和自已的胡须做成了一个梨子提琴,它想:今晚我就开一个梨子提琴音乐晚会。
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听说小松鼠要开梨子提琴音乐会,都有非常的好奇,大家都互相转告。到了晚上,小松鼠家门口聚集了许多小动物,有狮子、有老虎、有小白兔、有小鸟、还有狐狸,连天上的月亮也都有来听小松鼠的梨子提琴音乐会呢!音乐会开始了,小松鼠拉了一首又一首的曲子,小动物们都有被子迷住了,梨子提琴也散发出了浓浓的香气。
大家听得如痴如醉,久久不愿散去。
温驯的小羊,会啼明的雄鸡,能看家的小狗,灵巧活泼的小白兔,会唱歌的小鸟,能报信的鸽子……那么,怎样如实地把它们描写出来呢?首先就得熟悉它们,仔细地观察它们。
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描写得具体。观察的时候一般可以从外形特点,活动情况,生活习性等几方面有顺序地看。
在动笔写的时候,要把观察的结果,有选择,有重点,有条理地加以描摹。具体地说,描写小动物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描写外形样子和活动情况 描写一种小动物,首先要描写它的外形样子,要仔细看它的头部、尾部、毛色、四肢 是什么样的,形状、特点、颜色是什么样的。
如下面写小狗一段的话: 1“星期天,我从姥姥家回来,在客车上,看到一个大姐姐用紫色的包拎着一只可爱的小黑狗。小黑狗头上长着一对像毛片片一样的三角形耳朵,软软的向下耷拉着,有趣极了。
两只圆圆的黑眼睛不停地望着四周。圆圆的黑鼻头像个茸嘟嘟的小茸球。
嘴巴紧紧地闭着,一声也不吭,多像一个不吵不闹的乖孩子啊! 我真喜欢这只趴在包里的小黑狗。” 这篇习作是一位仅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写出的。
文章虽短,却描述得很全面:时间、地点、所描写动物的样子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所有的比喻及修饰词都很形象、贴切。
2 然后再看它的生活习性又是什么样的,小动物怎样吃食啦,怎样游戏啦,怎样睡觉啦,把这些都要细致观察,具体地描写出来。例如: 小鹅儿 “哦哦,小鹅儿出壳了!小鹅儿出壳了!”我拍手高兴地喊,我最爱小鹅了。
这些刚出壳的小鹅儿一身水淋淋的,毛色不算好看,但是红红的小脚激起了我的兴趣。 第二天,我把这些小家伙放出来喂食。
它们的毛已经干了,金黄柔美,尽管它们脚还软,站不起来,但是一个个都很活泼,放下地就一扑一扑地,像在摔跤,真逗! 小鹅儿睡觉的时候,小颈缩短了,那脑袋就像用绒沾在上面的。它们很容易醒,轻轻地脚步声,它们都会睁开眼睛看看,没有声响了,再睡。
十多天以后,我刚揭开遮鹅笼的罩子,它们就要争先恐后的出来,一个小鹅站在另一个小鹅身上一跳,居然跳出来了!它们的毛开始变白了,脚也不软了。一下子就跑到我脚前要吃的,我先放些饭在碟子里,手里拿着两大片菜叶,它们嘴在呷饭,眼睛却盯着我的菜叶。
菜叶似乎比饭更好吃,一只小鹅索性蹦起来呷着,摔了一跤!引得我大笑起来。 这些小家伙很通人性,我一到家它们就跑到我的脚下转悠,亲热的很呐。
我常常跟它们说话,有时它们还回答呢!所以,我把小鹅看成我的朋友。 文章活脱脱地展现出小鹅出壳、吃食,睡觉和性情,语言活泼,条理清晰,形容逼真,童趣盎然,字里行间包含着小作者与小鹅之间的情感。
3 描写小动物的样子侧重于静态描写,描写小动物活动情况,侧重于动态描写。按照从静态到动态有条理,有层次地观察和描写,可以把小动物写得清楚、细致、感人。
请你阅读下面的作文: 猴子 我最喜欢猴子,它在动物中恐怕是最聪明的。当我们来到它们跟前时,一只猴子用明亮的眼睛盯着我们。
它的长相很奇特:一个很小的鼻子向里凹着,一张凸起的小嘴发出‘吱吱’的叫声,浑身的毛不但亮而且黑里透黄。小耳朵竖着,两只小爪子不时挠着头皮,做出怪模样,使人发笑。
我掏出一块面包丢给它,不料,它没有接,只是先用爪子试探了一下,又缩了回去,还用眼晴看看我。过了一会儿,它抓起面包,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完后又用央求的目光看着我,伸出爪子向我要吃的,于是我又扔一块糖给它。
它迅速地剥开糖纸,放入口中大嚼起来。读了这篇片段作文,小猴子的可爱的形象会栩栩如生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所以产生这样感人的效果,是由于小作者从静态——外形样子,动态——生活习性两方面仔细观察,认真描写的结果。 在描写外形样子的时候,作文先用“长相很奇特”一句,概括了总印象,然后依照次序描写了它的凹着的鼻子,凸着的小嘴,黑里透黄的毛色和不断挠着的小爪。
读到这里,我们一定会对小猴子产生喜爱之情。然后笔锋一转,写了小猴子吃面包的情景。
作者扔给它一块面包,小猴子先是“没接”,只是用“爪子试探”,还用眼睛看着我,最后才是“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样一步步地描写,写得细致,写得具体,产生了感人的效果,也把小猴子可爱之处,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了。
我们用提纲表示出这篇作文的思路:猴子:一、外形的样子:1、概括——长相奇特;2、具体——鼻子、小嘴、贸色、耳朵;二、生活习性:抢吃面包。 读原文,看提纲,可以更好理解这篇文章的思路和写作顺序。
从中我们可以学到观察和布局谋篇的方法。 二、要把喜爱之情写进作文里 作文是用我的手来写我的心。
写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我们喜爱小动物,在描写它们的时候,也要把自己喜爱的感情,用笔融合在字里行间。
让读者一读文字,就能感受到我们的喜爱之情。 表达感情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具体地描写小动物的样子、外形,把自己的情感融在其间;有时候用简洁的语句直抒感情;有时候,把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
“轰隆隆”,突然一巨响,吓得动物们全跑回了家,“哗啦啦”紧接着就是一阵倾盆大雨,只见小青蛙在荷叶上乐得“呱呱”直叫,小鸭子也在池塘里一边“嘎嘎” 地唱着并不动听的歌儿,一边欢快地拍打着水波。
慢慢地,雨过天晴,太阳公公露出灿烂的笑容,天空上出现了一道七色彩虹,树木花草像过了滤似的。牛伯伯“唔唔”地说:“天气可真好!我们就在这里进行唱歌比赛吧!”
比赛开始了!青蛙和小鸭的歌声的确不怎么样,只好委屈他们做拉拉队了。第一位出场的是公鸡。“哦哦——”,这响亮的声音,把太阳公公从东边叫醒了。这时,从草丛里大摇大摆地走出来一只母鸡,后面还跟着一群小鸡,"咯咯"母鸡开始指挥了,“叽叽,叽叽”,小鸡那清脆而稚气的童声,好像在唱《童年》这一首歌,让大家回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美好的往事。“咩咩——”,小绵羊也不甘示弱,好似在唱摇篮曲。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小鸟。小鸟“啾啾”地叫着,把大家引进了音乐的海洋之中,把唱歌大赛推向了 *** ……
发奖时间到!第一名是公鸡,因为他唤醒了太阳,敞孩搬绞植悸邦溪鲍娄叫醒了大家,牛伯伯给他戴上了金牌!第二名是小鸡,因为小鸡的歌声让大家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银牌一个!第三名是小鸟,因为他的叫声很好。她得到了一个铜牌!
——公共伦理分析之五关键字:公共伦理 管理模式 决策 方法 时下处理公共伦理冲突的基本做法是,确定某些公共伦理的标准或者说是准则,对于涉及公共伦理问题的争论,将其套入这一现成的框架,进行评价。当然,在一个相对稳定、封闭和保守的社会空间范围内,这种方式还是可行的,当然,还要假定这套道德标准是适用的。但是,当着全球化、多元化和动态化的社会潮流滚滚而来,这套规则就遇到挑战,如果硬性照办套用,结果难免削足适履,捉襟见肘,这正是目前的伦理困境。所以,与其直接拿出一套现成的标准,倒不如首先分析解决伦理冲突的途径和方法,然后,在确定一些程序规则,使得各方的争论能够在同一的话语空间和对话平台上展开。 美国行政伦理学家特里.库柏认为,人们进行伦理思考的方式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情感表达层次,就是对于伦理问题表明自己的情感倾向性。“这些自发的、未经思考的情感表达也许是价值判断的最常见的形式。这些情感表达既不想引起回应也不想劝阻别人;既不提供有关事态的证据又不提供详细的事态描述。然而,根据是谁说出的和强烈程度如何,它们可能会变成更为系统和理性的处理办法”。[1] 第二个层次是道德规范层次。“这是严肃提出问题并予以严肃回答的第一个层次:我们指出与问题相关的恰当的行为方式并开始评估各种可能的办法及其后果;我们根据某些被我们奉为道德指导准则的规则、格言、谚语来思考这些行为过程及其可能的后果”。[2]大多数时候,问题就是在这个层次里得到解决的。因为当着遇到有关伦理问题的时候,“一方面是思考了替代的行为方法及其可能性后果,另一方面是将之与相关的道德规则联系在一起,在这两个过程中,可替代的方法变得越来越有限,最终只有一两种方法才是最为关键的方法。我们基于实际的后果和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接受的相关道德判断的基础上作出决策”。[3] 第三个层次是伦理分析层次。“当可利用的道德规范无助于解决具体问题时,当它们互相冲突时,或者当它们给行为开出的药方似乎不对症时,就需要对我们的道德规范进行基本的再思考”。“有时候问题会太独特、太复杂或者其后果影响面太大,以至于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有重新审查我们的常规行为标准中隐含的伦理准则”。 “对‘准则’简洁而恰当的定义是‘给行为提供一般的法律和规则指导’”,“伦理准则指的是为实现某一价值所必须具有的行为方式”。“它明确的将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4]在这里,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称为伦理准则的基本形式。比如,公正是公共伦理准则之一,其基本价值是“一视同仁”,公务员招录采取“凡进必考”的规定,同时规定了统一的考试资格,给予具备这些资格的人员以考试的机会,这就是公正伦理的具体实现方式。 第四个层次叫做“后伦理层次”。“大多数行政人员都不会到达这一最为基本的哲学思考层次。只有在被特定的顽固和乖戾的对手的逼迫下,或被一种深深的理想破灭的失望感觉仅仅抓住时,或者面临全面的个人危机时,我们才会运用这一层次。”“在这一层次里我们开始质疑自己的世界观——我们对人类本性的认识、对真理的认识和对生活意义的认识。”“‘为什么我应该遵守道德规范’这一问题时后伦理层次的例证。”[5] 如果说,在道德判断和伦理分析层次上我们毫不怀疑地使用一些基本的准则、规范,那么,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必须质疑并证明这些基本准则、规范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了。比如,在公共管理领域,我们都不怀疑公正、忠诚、诚信、责任等准则,但是,当着这些准则本身受到挑战时,或者这些准则相互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就要质疑:为什么需要公正?为什么诚信重要?比如,如果遵行诚信,可能会公开一些对公共部门不利的“秘密”,与对所属组织的忠诚规则发生冲突,选择忠诚还是选择诚信,就是棘手的问题。后伦理层次必须将有关规则进行比较排序,有如解决法律规范的竞合关系一样,需要确定处理规则冲突的规则和程序,追寻这些规则设定的本来目的和意义。 处理伦理冲突问题的过程一般循着上述的四个层次渐进展开,但是,并非处理每个具体的伦理问题都需要走完全过程。一般说来,简单的问题只涉及情感表达,这往往与人们的情感好恶相联系,比如,“千夫所指,不病而死”,仅仅是借助道德舆论的力量就足以解决一些最基本的伦理问题了。社会上的“缺德”“没良心”的简单评价,普遍适用于大量的基本伦理问题。稍微复杂的伦理问题的解决,往往要通过道德判断和伦理分析这样两个层次。“正是在这两个层次里可以培养决策技巧,也是在这两个层次里我们试图思考出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两个层次里还有有意识地和具有某种程度地系统性地处理问题的方法。”[6]显然,在道德判断和伦理分析的层次上,我们不仅要对特定的伦理问题作出准确的道德判断,还要确定处理这一伦理问题的行为方式。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情感表达上,无法获得实质性的解决办法,反之,过多沉湎于后伦理层次的价值观反思,在行政哲学上或许能够有所进展,但是,对于公共部门的公务人员来说,或许是过于高深而不务实了。 从实践的角度看,解决伦理问题需要一个基本的伦理决策模式,这种模式是程序和方法的统一体。大体的过程是:首先,认识伦理问题,通过描述事实情形,定义伦理问题来确定伦理问题;其次,界分可供选择的方法,就是要采取发散型思维,尽可能多的设想解决伦理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解决该伦理问题的若干解,但是,是否是最佳解还需要对方法进行评价;再次,设想可能的后果,其中包括不采取任何对策的后果以及采取各种解决方法的可能后果,同时比较各种后果的“损益值”;最后,在各种后果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某种或几种方法的组合,做出伦理决策。从决策模式的基本形态来看,有关决策理论和方法具有通用性。但是,与工程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的决策所不同的是,伦理问题涉及的变量大多是心理、观念、价值等变量,具有主观模糊性,因此,预测价值观念方面的“损益值”是又很大的不确定性,况且,价值观念本身又是具有相对性,对于某些社会群体认为是又价值的,而在其他群体看来,可能是低价值甚至是无价值的。这就增加了伦理决策的难度和复杂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 按照特里的观点,解决行政伦理问题需要构建负责任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由两个基本因素组合而成,并在实践中交互作用产生合力。这两个要素是负责任行为构成要素和个人伦理自主性组成要素。前者具有统一性和绝对性,就是说,公共部门要履行职责,那么,所有的公务人员都应当具备负责任行为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的形成,取决于个人道德品质、组织制度、组织文化和社会期待。在个人道德品质缺乏基本要求、组织制度形同虚设、组织文化腐朽堕落、社会期待不抱希望且无约束力的情况下,要求公共部门切实负责,几乎是不可能的。个人伦理自主性组成要素,具有独特性和相对性,这是在达到负责任行为构成要素的水准之上构建起来的,这些要素的形成,取决于限定和超越组织、对组织权力进行约制的法律和制度机制的外部环境,更加取决于个人的自我意识。 二者的结合,就产生负责任的行政行为。具体地说,第一,在行为方式上,前者是在现有的伦理法规和伦理立法范围内活动,后者是在政治共同体和个人意识的价值观范围内活动;第二,在知识系统方面,前者拥有和完善公共职业领域内的系统知识、关于组织、组织使命以及政策领域的知识,后者拥有和完善当前和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知识,拥有和完善关于个人价值观、信仰、信念、世界观以及生活重点等方面的知识;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前者致力于为组织工作和组织使命贡献精力和时间,后者保持和培养与家庭、社会以及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在决策导向上,前者决策要与组织的法定使命相一致,后者基于公众的愿望、要求和利益,建议对组织使命实施法定改革;在行动自由度上,前者对组织等级制度负责,后者质疑、抵制与组织使命、职业法规以及政治意识价值观不一致的命令,建议为防止报复行为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在遵守组织纪律方面,前者遵从组织的非规范准则和程序,后者基于公众的愿望、要求和利益,建议修改准则、规章、制度和程序;在活动范围上,前者在特定的组织制度框架内活动,后者鼓励与其他组织的部门之间、民选官员以及与公众之间进行合作。[7]所以,可以这样说,一个负责任的管理模式,是在基本的负责任行为标准上,发挥每个公务人员的个人伦理自主性,这样,既保证了公共部门的基本伦理水平,也充分整合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同时,对于公共部门的等级制度、刚性规则和僵化体制是一个有效的冲击和改造
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是他逝世后留下的遗稿。它原定以“古代调式的宗教歌曲”开始,以“酒神的盛宴”结束。这首第十号只有后人整理完的一个乐章。在二十世纪8O年代之前,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 ” 被人们认为是幻想的传说中的作品 , 许多人不相信它的存在。人们只知道贝多芬创作了九部交响曲,从来没有想到过还会有 “第十交响曲”。多年以来,这一直是一个迷,人们没有发现任何的乐谱手稿,或是有关贝多芬 “ 第十交响曲”的材料 。直到1977年,著名的贝多芬研究者——彭波-温特尔称:贝多芬虽然没有写出“第十交响曲”,但是据他的研究,贝多芬曾经设想过要写一部新的交响曲 ( 即 “ 第十交响曲” ) 。在这之后,有两篇关于贝多芬 “ 第十交响曲”的论文发表了,一篇是布赖登勒的,另一篇是贝多芬手稿研究专家库伯的。在他们的论文中提供了贝多芬在 l 8 1 2 年至 l 8 2 5 年间关于 “ 第十交响曲”的许多重要草稿 ,并且认为是可以肯定的不容置疑的。由此说明贝多芬“ 第十交响曲”不再是幻想的了,而是确定存在的。 人们发现了在贝多芬去世前八天的一封信,也就是l827年3月l 8日,在这封信里贝多芬提到一个新的交响曲早已起草。还有他的朋友卡尔-赫兹声称曾亲耳听到贝多芬用钢琴弹奏了完整的第一乐章。我们可以认为卡尔-赫兹是个可靠的证人 ,因为在贝多芬的最后十八个月里 ,他与贝多芬有着十分密切的交往。贝多芬对于这首新的交响曲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在草稿的某一页上,他写到这是一首新的交响曲 ( 这当然是在完成第九交响曲之后) 。贝多芬的这些草稿不像他的其他未完成作品 的草稿那样凌乱,不易辨认,而是比较完整,其中有一段音乐长达约二百五十小节。卡尔 -赫兹也对他所听到的那个不同寻常的乐章作了如下的描述 :首先以降E大调轻柔的开始, 紧接着就是有力的 C小调快板乐段 。这和我们现在听到的“ 第十交响曲”的曲调是相吻合的。库伯是在研究贝多芬手稿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个交响曲的草稿的, 这个草稿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交响曲,而是第一乐章的大部分。后来库伯续完了这个乐章.贝多芬的这部交响曲虽然没有完成,但仍然有着许多意义。首先 ,它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如果贝多芬创作了上百部的完整的交响曲,即使有一部未完成, 人们可能也不会太在意它是否完成, 或是能否演奏。 然而贝多芬只有九部交响曲,并且这九部交响曲是他所有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贝多芬有没有创作“ 第十交响曲”?他的 “ 第十交响曲”到底是什么样的? 便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其次,他的这部交响曲已有比较完整的雏形,如果贝多芬只写了几个音符 ,那么别人试图要去完成它也是荒谬的。库伯仔细研究了贝多芬这部作品的草稿,发现其第一乐章已包含了足够的基础材料 ,而无需再加入新的主题 。关于贝多芬创作“ 第十交响曲”的构思,可以追溯到l8l2 年,那个时候,他正在从事第七交响曲和 第八交响曲的创作,并且打算创作另一部新的交响曲。他总共写了十几篇草稿 ,其中有三段是 D小调 ,这有 第九交响曲的迹象,但最长的一段是降E大调,很像是“第十交响曲”,当时的那个草稿有许多部分是降E大调和 C小调的。这些草稿与后来的“ 第十交响曲”在调式、节拍、情绪 、风格上有着许多共同点。在那些草稿的底部 ,还有关于后面乐章的设想,这些都和 “ 第十交响曲”有许多联系。从贝多芬的那组草稿中看出,贝多芬创作“ 第十交响曲”的计划似乎是在l8l5年底中断了。在以后的几年中他确实也想继续创作它, 但当他开始致力于下一部新的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的时候 ,他便停止了“ 第十交响曲”的创作 ,这时候正是1815 年底。到了1817年, 英国伦敦爱乐曾请求贝多芬写两部新的交响曲,他回信表示愿意为他们写作。1819 年,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他说交响曲已经写了一部分了。到了1 8 2 0 年,有人拜访他的时候 ,也发现他正从事着这部交响曲的创作。这些我们可以从贝多芬的谈话录里得知,《第九交响曲》的草稿也是这时期写的。另外“ 第十交响曲”的手稿有一部分还发现于 1 8 1 8 年的零散的谱稿中。贝多芬的那些谈话录是被一个叫Gustave Notablne的人发现并且发表。在贝多芬的草稿中曾写到:慢板,在一种古老的方式中,一首交响性的歌曲出现了。这或许是为第二乐章定的基调。贝多芬对自己作品完成的时间估计,或者说承诺过于乐观 。如弦乐四重奏作品1 3 0号,他说将在十天左右完成,而事实上却经历了三个月。关于他的这部作品,他也曾说过,他已基本写好 ,然而事实上他只是写了一个乐章的基本内容。此外,贝多芬的 “ 第十交响曲”中有许多曲调和其他作品中的音调有着相似。在 “ 第十”的草稿 中有一段小步舞曲还被用在其他乐曲中,并且已在 1 8 2 2 年演出过。像这种变动在贝多芬的创作中很多见。我们可以从贝多芬这部 “ 第十”的草稿中看出,他是极力想完成它的,他的这部交响曲大约有 3 5 0小节,其中2 5 0 小节是第一乐章的。他断断续续的写作从 1 8 1 2年一直持续到 1 8 2 7 年,然而他却在 1 8 2 4年先完成了 第九交响曲 。尽管贝多芬最终没有完成他的“第十交响曲” ,但他为此倾注了不少的心血。我们可以说是死亡阻止了他的创作,因为就在他去世前的八天还提到了这部作品。从这部交响曲的音响中,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的声音好象变了,就如同一个老人经历了一生的斗争、磨难,特别是经历了像第九交响曲中所表现的为全人类的光明和幸福而奋斗终身的那种精神。在这里,贝多芬仿佛要一种休息、一种调节,或者是一种灵魂的安息,好象是在寻找那种莫扎特式的恬静、安详。但是 贝多芬毕竟还是贝多芬,在音乐没有进行多久,他又掀起了一个个亢奋的音浪。贝多芬最终到底要追求一种怎样的艺术境界?有人说勃拉姆斯继承了贝多芬,并且发展了他。但也许晚年的贝多芬要走另一条路了。我们知道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充满着斗争性和哲理性, 以及对人类命运的苦难经历的搏击与反抗精神,这些因素与内容无疑都是贝多芬音乐中的主要精髓。然而在贝多芬的音乐中还有着另一种重要的寓意,那就是对人类光明未来和美好生活的渴求和无限期盼。 这两种因素在贝多芬一生的创作中始终贯穿如一的, 应该说是他的音乐创作中最伟大的思想内容。贝多芬这部“ 第十交响曲”中,即表现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又表现出了那种英雄的搏击精神。目前,这部作品的激光唱片已经出版发行,一个是由莫里斯 ( Morris)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版本 , 另一个是由韦莱 (Weller ) 指挥伯明翰交响乐团的版本。前不久,还在美国得以公演,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现在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
时间并不是绝对的,在人类的规定范围之内是绝对的,但是离开这个范围之外就不是绝对的了。
看过电影《道士下山》的人一定对影片中神奇的“猿击术”惊叹不已,想必道士何安下将来肯定技艺超群。中国的道士真有那么牛么?翻一翻连环画《劳山道士》,你会发现还有更加神奇的事情——某些道士居然有毫发无损穿墙而过的道行,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要知道,对普通人来说,从墙这头到墙那头,除了翻墙外别无他法。且莫要沮丧,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穿墙而过”是可以实现的,只不过并不发生在我们宏观世界,而是在原子尺度的微观世界里。
“天赋异禀”:是波也是粒子
在经典物理中,一个粒子如果想要去“山”那头,只能是翻山越岭。而在量子物理中,它完全可以从山脚下打个隧道穿越过去,这个过程称之为“量子隧穿”。
为什么微观粒子可以“穿墙而过”?大多数人更熟悉经典物理描述的世界,对量子世界可能比较陌生。大体来说,量子世界里的微观粒子并不像我们在宏观世界看到的一个个小球,它们除了具有“粒子性”之外,还具有“波动性”。比如,对于微观世界的一个电子,它既可以像个有体积有质量的粒子一样和别的微粒发生碰撞,又可以像一束波那样向前传播能量甚至绕过障碍物。
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粒子行踪捉摸不定,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它某时在某地出现的概率来描述。也就是说,粒子在山的这头还是那头,完全是个概率事件。如果下一时刻,粒子跑到了山那边,就意味着它发生了“量子隧穿”。
不过,对于微观粒子而言,穿越虽非幻想,但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行的。即使面对蹦跶一下就能够得着的“高山”,粒子穿越的概率也一般小于百分之一;如果这座“山”再宽十倍变成厚墙,这个概率立马会下降到十亿分之一甚至更小。如果要让一大波不同粒子群体同时穿越,可能性基本上是零,这正是宏观的人类无法穿墙的原因。
好在,微观世界电子数目多了去了,总有那么一小撮不安分的家伙想跑到山那头去看看风景,于是,被科学家“俘虏”并加以利用。
穿越带来的第一个神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科学家是如何利用隧穿电子的呢?如果用原子尺度的针尖去接近材料表面,在无须触碰到表面原子的情况下,材料表面的电子就可以隧穿到针尖上,通过隧穿过来的电流大小进而得知材料表面电子密度的分布,就像伸手去“触摸”或“感知”原子一样。利用这个原理制造出了名为“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的神器,具有能够“看到”原子的火眼金睛,是现代科研常用的尖端仪器之一。
从个体偷渡到成对私奔:库伯电子对
在一般材料内部,电子都是特立独行的,它们喜欢自个儿“偷渡”到另一物体里,而懒得理会同伴。但是,如果把两块超导材料放在一起,情况就大不同啦!在特定温度下,超导体电阻会消失为零,其奥秘就在于材料内部的电子之间发生了奇妙的故事——某些能量相同但运动方向相反的电子会擦出爱情的火花而“两两配对”。这些超导电子对又被称为“库伯电子对”,是以理论预言该现象的物理学家库伯命名的。
在超导材料内部,存在大量的库伯电子对,这些幸福的对儿在受到干扰的时候会“互相鼓励”——如果某一个电子在运动过程能量受到损失,那么和它配对的那个电子的能量就会增加。因此,作为整体,库伯对在运动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也就不会产生电阻,导致超导体的宏观电阻为零。当电子们都配成对儿后,就像整个班里的同学都陷入早恋一样,它们会保持整体步调一致,大伙儿按照共同的节奏行进,物理学上称之为“相位相干”。
“打群架”打出新神器:超导量子干涉仪
现在,让我们设想一种新的情况,如果把两块超导体靠近,中间隔上一层薄薄的绝缘体,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假设A班的某男生要转学去B班,那他肯定对自己在A班的女朋友依依不舍,因为B班那边他一个人都不认识。好吧,那么干脆带着女朋友一起转学去B班吧!等他们手牵手穿过墙壁,去B班的教室一看,咦?怎么B班的同学们成双成对地在慢走呢?步调和自己的根本不协调呢。于是,这对刚刚发现新大陆的同学就回去拉A班里的其他同学一起过来参观。两个步调不一致的班碰到一起,难免要有点磕磕碰碰,于是就发生了物理世界所谓的“干涉”(打群架啦!)。这种超导“库伯电子对”的集体隧穿,称之为超导隧道效应。
利用该效应制备出的一种高大上的仪器叫做“超导量子干涉仪”,这种干涉仪具有极高的灵敏度。由于干涉效应的存在,随着外磁场变化,超导量子干涉仪里面的电流会出现强度震荡。哪怕是穿过环间的一根磁通线发生了变化,通过干涉仪的电流强度就会出现响应。
看得见的现实与未来:从诺贝尔奖到超导量子计算机
超导量子隧道效应又被命名为“约瑟夫森效应”,是以其理论预言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森命名的。
约瑟夫森发现超导电子对可以发生隧穿效应,并顶住业内前辈们对这种新奇思想的抗拒,坚持发表了论文。不久之后,超导隧道效应的实验获得了成功,“约瑟夫森效应”一词终于被人接受,约瑟夫森本人也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关于微观世界电子们手牵手成对儿穿越的故事,从此传为佳话,开启了超导应用的新世界。
以超导约瑟夫森效应为原理制作出了很多超导约瑟夫森器件。尤其近年来,超导约瑟夫森器件家族里冉冉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新星——超导量子比特。打开你的电脑机箱,就会发现主板上的核心部件——CPU,其原理就是经典半导体比特。
信息技术领域的摩尔定律告诉我们,计算机每秒的运行次数随着年代在持续增长,但是总有一天会遇到尽头——因为经典比特里的电路宽度不能无限小,而是会触碰到量子极限。当集成电路单元越来越小的时候,量子效应的凸显会让所有经典电路失效,最后电脑里只能越来越多个核,而不是一个核集成越来越多的电路。
当然,这个临时解决办法也会在未来十年里走到绝境。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并不是逃避量子效应,而是主动利用量子效应。其中,超导量子比特就是替代经典半导体比特的选择之一。
量子的世界十分神奇,如粒子隧穿是概率事件一样奇妙的是,两个量子放在一起,它们的状态并不是“1是1、2是2”,而是互相叠加甚至纠缠在一起,体现出更加复杂的量子态,结果是1+1远大于2。
一个量子比特能携带的信息是常规电子计算机里面经典比特的两倍,如果N个量子比特和N个经典比特PK,那么量子比特群能携带2的N次方倍的数据量。这是什么概念?仅仅需要32个量子比特就能存储4GB的信息量!显然,量子比特完胜!
利用超导材料制作成的超导量子比特,还具有形式多样、宏观尺寸大,以及良好的设计加工自由度,易于集成化规模化等独特优势。这意味着,超导量子比特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更重要的是,由于超导态下电阻为零,超导量子器件是零能耗的,从此再也不用发愁CPU温度过高的问题了。
如果把超导量子比特组装成计算元件,就可以造出超导量子计算机。其计算性能也将是现在经典计算机的指数倍。比如说,普通计算机算一年的工作量,在超导量子计算机里也许只需要不到一秒的时间!做一部IMAX高清动画对于量子计算机来说也就是分分钟搞定的事儿,未来的美好简直不敢想象!
不过先别兴奋太早,超导量子计算机技术还处在初步阶段,离真正的大规模商业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的量子比特系统还十分脆弱,任何调控和测量都会对其产生干扰,而某些小的扰动则可能导致计算错误,甚至直接回到“原始社会”——彻底摧毁量子系统。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也一直在为人类的梦想而努力。新一轮关于超超级计算机的竞赛,已经在如火如荼得进行。你,会想加入其中吗?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超导与航天新战队罗会仟;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如需转载请与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办公室 联系。)
【有奖调研】如果百度知道各领域专家为您提供个性化服务,你会来体验吗?——点我拿奖品
他之后没有消息了,因为重视家庭了,很少出现在新闻里,也没信息在互联网出现,而且没有小道消息披露,所以没什么消息,祝他生活幸福。
蔡伟,一个与大多数人相似的平凡人,他的前半生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当过工人、下过岗、蹬过三轮、摆过摊。但发生在2009年那个春天的故事,彻底改变了蔡伟的后半生,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书籍对于蔡伟来说就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从小对语文兴趣颇深的蔡伟,在工作后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探索,在古文学上的探究让他与裘锡圭先生相识,一个努力多年的千里马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伯乐,在2009年4月,在裘先生与几位教授的联名推荐下,蔡伟获得了参加复旦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的机会,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最终以优异成绩被复旦大学录取,开始攻读古文字学博士学位,人生道路的转折就此开始。
对古代典籍的真心热爱
蔡伟的出身很普通,父母都是工人,也没什么文化,家中更是鲜有人对于古文学有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唯独蔡伟,对古文学有着极深的兴趣,蔡伟在从小的学习中,对语文学习就很感兴趣,到1991年高中毕业时,因为自己太过于偏科,将心思全扑在了语文这一个科目上。
蔡伟不出意外的落榜了,失去了高考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后,他就进入了锦州的一个工厂上班,成为了一名工人,但这不是他学习生涯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上班后的蔡伟并没有就此放弃对文学的学习,他在闲暇之时就去工厂附近的图书馆、书店去看书。而且他看的书并非一般的小说、散文类书籍,而是专业性很强的古籍文献。
因为自己的生活并不宽裕,古籍文献的价格又较高,他开始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誊抄下来,平时翻阅出来细细研读。1994年,工厂不景气,蔡伟被迫下岗,他开始摆地摊、蹬三轮车养活自己。但生活的苦难并没有磨灭他对于知识的那种渴望,他一直在坚持,读书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是由于妻子生病,他没有从前那么宽裕的时间去读书了。他这38年的人生,与古文典籍深深的系在了一起,他仿佛如一只雄鹰,在积蓄着力量,等待展翅翱翔的一天,就在这个时候,改变他一生命运的那个人出现了。
人生伯乐——裘锡圭先生
蔡伟在就读高二的时候,在《文史》上偶然看到了裘先生关于“小学(中国古代对文学学、音韵学和训学的统称)”的一篇论文,自那以后,他开始对“小学”进行研究,并取网名为“抱小”在一些网站上发表文章,裘先生恰巧看到了蔡伟的文章,两人开始了网上的交流,而且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1997年,两人因为裘先生《<神乌赋>初探》这篇文章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了,蔡伟致信裘先生,认为文中“佐子”应为“嗟子”更为恰当,裘先生也觉得蔡伟的提议十分有道理,后再《文物》在发表文章对该问题进行了交代。
裘先生被蔡伟对于古文学的向往以及他自身知识的丰富程度给震撼到了,他觉得蔡伟当真是一个研究古文学的人才。但由于蔡伟妻子的病愈严重,他没有空闲的时间去写文章,裘先生感到可惜,便邀请他来上海,参与《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的编纂工作。
在上海工作一年后,同事们也被这个高中学历的古文学“专家”给震惊到了,也感受到了他对于古文学心底里的那种热爱。在裘先生以及各位教授的推荐下,蔡伟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攻读博士学位,从一个蹬车子的三轮车夫,摇身一变成博士生,颇有鲤鱼跃龙门的感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话在蔡伟身上体现出来了。
蔡伟毕业后的全新生活
在裘先生这个伯乐的帮助下,蔡伟进入复旦大学学习,并且师从裘先生,开始了古文学的系统学习,因为自己是越过了本科、硕士阶段而直接攻读博士,尽管自己知识储备有一些,但学习中依然感觉有些不足,蔡伟便从基础学起,开始长达六年的学习。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于2015年成功毕业。毕业后的蔡伟进入安顺学院图书馆工作,他自己说到:“能做我最喜欢的学术研究,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蔡伟在安顺学院任教期间,继续钻研自己的课题。
在2018年还受邀参加清华大学的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先秦秦汉古书校字九则》的会议论文。至今,蔡伟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学习与研究,实现了人生的华丽逆转,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成为了真正的人生赢家。
蔡伟的逆袭并非偶然
当大家感慨于蔡伟的华丽逆转时,不妨回头看看,蔡伟一路走来,其实也历经了太多的磨难,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蔡伟的逆袭也并非偶然,人世间的成功没有哪个不是厚积薄发,蔡伟亦然如此。爱迪生曾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蔡伟在古文学道路上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我们不得而知,但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们有目共睹。当我们下班后,大肆潇洒的时候,他在图书馆中汲取着知识的营养,洗涤他自己的灵魂;当我们抱怨生活有着太多磨难的时候,他选择了不去抱怨生活的不公,将自己全部的闲暇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之中。
当我们以为人生过半而放弃努力的时候,他依旧坚持着自己最初所热爱的东西。蔡伟的逆袭并非偶然,他用勤奋成就了自己。榜样的力量往往是强大的,能指引人前进的,蔡伟可以称之为一个榜样。他自己只有高中学历,生活贫苦,妻子疾病缠身,可这些磨难没有打倒他,并且没有让他放弃了自己热爱的东西。
我们现在的社会中,有多少人没有了自己人生的追求,有多少人因为生活而将自己的热爱封存起来。吾辈当自强,人生要有追求,人生要有信念,人生要有努力,蔡伟带给我们的,是让我们不要忘记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是让我们有为它而付出努力的勇气,以及为它坚持下去的毅力,读书如此,其他亦如此。
是奇才,大家不应该忽略他数10年来不断的钻研。
现今复旦博士蔡伟已经从复旦大学毕业,毕业之后的蔡伟也从事着古代文献学研究,他发表的论文在国际上也非常知名。
1992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至1992年11月,在北京首钢总公司财务部综合财务处(华夏银行筹建处)工作;1992年11月至2002年12月,江门财贸学校教师、助讲、讲师、高级讲师,2006年2月,被评为副教授;1993年5月至1996年5月,任江门财贸学校团委副书记;1996年5月至2001年1月,任江门财贸学校会计教研室副主任(1997年开始主持教研室全面工作);2001年1月至2001年5月,任江门商业技工学校校长;2001年5月至2004年7月,任江门财贸学校副校长;2004年7月至2006年4月,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临时负责人;2006年4月至2009年11月,任学院经济管理系系主任;2006年12月至今,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2009年8月至今,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2010年4月至今,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财会通讯》、《中国农业会计》、《财会研究》等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40多篇学术论文,主编出版教材3部,所主持的《会计核算基础》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1998年荣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称号,2006年荣获广东高校“三有一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9年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五批院级培养对象。
率先发现了氟离子对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的调制现象,并提出了物理解释;基于这一新发现,成功地研制出高性能增强型AlGaN/GaN HEMTs。开发出GaN基单片集成新技术,研制出可在375 ℃ 高温下正常工作的GaN基DCFL电路。发明了利用化学机械研磨(CMP)实现垂直结构大功率GaN LED的新技术。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申请美国专利六项,其中两项处于公告期,申请中国专利两项。
法律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最近我在写毕业论文,想得最多的就是参考文献不知道在哪找?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也有这样是问题呢?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法律思维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期刊论文类
1.鲁丽丽:《形式与非形式逻辑——论法律逻辑之定位》,《现代物业》2013年第5期。
2.成静:《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娟:《法律思维研究综述——从语言的角度》,《经济管理者》2012年第24期。
4.庾晋鹏:《从法律推理到法律论证——法律逻辑内涵的逐渐丰富》,《经济师》2012年第11期。
5.李瑜青、张建:《法律思维内涵与特征再思考》,《东方法学》2012年第2期。
6.王利明:《论法律思维》,《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7.孙培福:《法律方法中的逻辑真谛》,《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
8.王新娟、张斌:《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培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宪法案例教学》,《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第9期。
9.梁开银:《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契合点——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互动与改良》,《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0.郭瑞昌:《论中国传统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沧桑》2011年第2期。
11.李义松、苏胜利:《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逻辑与法律逻辑》,《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2.项庭庭:《浅议法律思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3.马玉波:《法律逻辑的思维模式选择——谈谈刑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14.郭新杰、葛宇宁:《试论法律逻辑的品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5.周占生:《法律思维路径之辨——以规范结构为基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6.王萍:《对法律思维研究的整理与思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7.印大双:《法律逻辑与大众逻辑之博弈》,《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2期。
18.徐楠:《浅议法律逻辑研究的转向》,《沧桑》2009年第1期。
19.聂小明:《关于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内在观察》,《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0.杨建军:《逻辑思维在法律中的.作用及其限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1.孙光宁:《法律思维模式及其选择》,《长白学报》2008年第2期。
22.张瑞峰、巴尔:《论法律思维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第1期。
2、学位论文类
1.卞叶:《论法律类型及其类型思维》,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
2.黄笑君:《论法官的法律思维》,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大学,2012年。
3.郎盛科:《论我国司法审判中的法律推理》,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施榕娜:《法律规则与道德评价对法律推理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张林波:《法律领域的逻辑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王建荣:《论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胡媛:《试论中国法律逻辑及其发展方向》,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杨冠祥:《法律逻辑研究的新视角》,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付云云:《法律推理之路》,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王萍:《论法律思维的概念》,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11.胡桂哲:《形式法律推理与实质法律推理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0年。
12.蔡勇:《论法律推理中的实质推导》,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3.邢杰:《从法官裁判视角看法律推理》,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08年。
14.王亮亮:《法律逻辑的生命源》,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08年。
15.范春莹:《法律思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16.罗冰:《民法教学中法律思维的培养》,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著作类
1.郑永流(译):《法律思维导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2.张斌峰著:《法律逻辑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李静著:《法律思维训练与法律文书写作——推理、结构与修辞》,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4.杨力著:《法律思维与法学经典阅读——以哈特〈法律的概念〉为样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范春莹著:《法律思维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6.缪四平著:《法律逻辑——关于法律逻辑理论与应用分析的思考与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关老健著:《法律逻辑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郑智航著:《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陈瑞华著:《法律人的思维方式》(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0.黄伟力著:《法律逻辑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葛洪义主编:《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2.穆晓军著:《经理人必备的法律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焦宝乾著:《法律论证:思维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赵利、黄金华著:《法律逻辑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5.龙卫球著:《法学的日常思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6.张大松主编:《法律逻辑学案例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