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发表了人生第一篇论文

发布时间:

发表了人生第一篇论文

感觉自己有所成就,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让自己心里有所自豪,毕竟是第一篇嘛,以后还会有更多成就。

应该会很有成就感吧,虽然我没有发表过任何论文。

3月30日是英国艺术史家E.H.贡布里希(E.H. Gombrich)诞辰110周年,他的影响不只局限在学界,更因《艺术的故事》一书打开了普通人观看艺术的大门。记者/ 薛芃英国艺术史家E.H.贡布里希一个“陌生而迷人的领域”1935年,贡布里希26岁,刚刚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当时也正是维也纳学派活跃的时期,但因为犹太人的身份,也因为经济不景气,他没找到工作,赋闲在家。出版人瑙拉特(Walter Neurath)找到他,邀他将一本用英文写给孩子的历史书翻译成德语,他翻看了一下,觉得自己能直接用德语写一本更好的。后来贡布里希的孙女列奥尼记述了在此之前的一段往事。写博士论文期间,贡布里希经常与一位朋友的女儿通书信,小姑娘想知道他一天到晚都在干什么,于是他就必须用轻快简单的文字来告诉孩子自己博士论文的内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建筑师朱利奥·罗马诺的艺术。在这段枯燥的学术写作期间,与小朋友的通信成了一个调剂放松的方式,这也让他意识到,用简单的语言讲复杂的专业概念是有价值的,并且他能够做到。瑙拉特看了样稿后很满意,并要求贡布里希在短短六周之内完成那本历史书的写作,以赶上原定的出版时间。1936年,《世界小史》出版,好评不断,出版社立刻敦促他再写一本类似的艺术史通俗读物,一隔15年,贡布里希在1950年才写成这本《艺术的故事》。他在前言中写道,写这本书时,他把书那头的阅读对象想象成了一位“刚刚独自发现这个艺术世界的少年读者”。但给少年写的书并不意味着浅薄,在他看来,给年轻人的书无需有别于给成年人的书,甚至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一旦多用术语或装腔作势,就会露出“掉书袋”和“学究气”的马脚,深入浅出、润物无声才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虽然通俗读物的写作是很多学者的禁忌,但要真的做到这种境界也绝非易事。1909年,贡布里希出生在一个维也纳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与象征主义诗人冯·霍夫曼斯塔尔为友;母亲是一位钢琴家,在当时颇有名气,与捷克音乐家马勒和勋伯格都很要好。贡布里希从小在人文主义和音乐氛围浓郁的城市和家庭中长大,这也让他终身不仅是位艺术写作者,也是一位忠实的古典音乐热爱者。贡布里希曾经在谈及音乐影响的自述中写道,起初自己更注重音乐本身,因此常听一些名气不大的音乐家的作品,初听很迷人,但听久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他们的音乐中没有惊讶,空洞琐碎,莫扎特如果要写,一定会写得比较好”。他发现这些不知名的作品不经听,经不住推敲,而那些伟大音乐家的丰富性和巨大创造力是会历久弥新的。“如果你问我从音乐中学到了什么,我认为我学到的是,人们得逐渐学习才能对大师们产生巨大的崇敬。”有意思的是,在《艺术的故事》开篇导论中,贡布里希就亮出了自己的这个观点:“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他推崇来自个体的创造力,或许与早年的音乐感悟有关,把艺术的叙述对象聚焦在人身上,对于大众而言,无疑也是更好接受的。他把艺术这个东西拽下了神坛,那些博物馆里挂在墙上的、摆在橱窗里的本不是什么神秘之物,不过是“一些人为另一些人制作的东西”。而每个人喜欢某一张画,又或是不喜欢某一个雕塑,任何理由都是说得通的,只要你喜欢,能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感官上的愉悦,就是好作品。这样一来,贡布里希很快就把读者与艺术拉近了,当心态放低,艺术也就不再那么严肃了。写作《艺术的故事》时,贡布里希其实已经远离艺术一段时间了。1936年,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一家人离开了维也纳,来到伦敦定居。贡布里希开始进入瓦尔堡研究院工作,后来“二战”爆发,贡布里希中断了学术研究,进入英国广播电台(BBC)做监听敌方电台的工作。结束几年的监听工作后,他理所当然要回到艺术史的工作中去。为了敦促自己系统性地重新梳理一遍艺术史,也为了完成多年前的出版任务,于是开始了《艺术的故事》的写作。他后来回忆说:“我之所以能写成这本书,是因为我把自己的记忆作为过滤器,我在写它时几乎没看任何参考书,我只是记下隔了这么多年之后我还记得的有关艺术史的东西,我把它写成一个故事形式,所以叫《艺术的故事》。”也正因如此,它能成为一本结构清晰、环环相扣的个人化著作,而有别于那些面面俱到的、翔实的皇皇巨著。贡布里希在讲述从原始时期到20世纪的艺术发展历程中,嵌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既“所见”和“所知”的关联与矛盾性。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知道一个人正常的长相,眼鼻耳嘴、身体四肢虽然各不相同,但逃不出规律性的结构,这是“所知”;但同样是画一个人,达·芬奇、伦勃朗、毕加索画得各不相同,这是“所见”。千百年来,“所知”和“所见”是所有艺术家都面临的问题,看到了什么,又画出了什么,怎样掌握规则、凌驾于规则,又创造出新的规则,最终画成什么样子决定了你成为一位怎样的艺术家。在这对关系中,千差万别的思考和表现,成就了千差万别的艺术风格。在贡布里希这里,没有艺术的优劣论,他希望看画的人“不要随意指责画家画得不正确,摒弃陋习和偏见,接受新画法。有一颗赤子之心,捕捉每个暗示,感受内在和谐,排除浮华辞令和现成套语的干扰”。艺术因此而走进每个人心中。一位古典学者的野心1950年,当《艺术的故事》在英国费顿出版社出版后,迅速成了畅销著作,但对于贡布里希而言,这本书并不是他的本职工作。他说自己那时“过着两种生活”,在读者眼里,他是《艺术的故事》的作者,另一面,他是瓦尔堡研究院的学者。这两个身份看似不冲突,但在瓦尔堡研究院,大概不会有人对《艺术的故事》感兴趣,因为它太通俗了,同事们对他写的普桑或达·芬奇的论文更感兴趣。当时的院长扎克斯尔也明确表示希望贡布里希不要再写通俗书了,回归到学术研究上去。但这本书的出版的确改变了他的人生。“在那之前,我只是一名清贫的学者,和外界没有联系,在工作中也默默无闻。”在那之后,贡布里希声名鹊起,公众活动邀约不断,先后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哈佛大学等高校担任客座教授。但直至退休,他都没有离开过瓦尔堡研究院。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是德国艺术史家,他的贡献之一是建立了瓦尔堡图书馆,后来从图书馆衍生出了研究院,以图像学研究闻名,培养出了一大批重要的艺术史学者。1929年,瓦尔堡病逝,几年后,图书馆和研究院陆续从汉堡大学搬迁至伦敦大学,贡布里希来到研究院时,也是研究院刚刚在伦敦落脚的时候。在瓦尔堡期间,贡布里希的授课从漫画到心理学,从新柏拉图主义到占星术,覆盖面很广,而无论什么领域,瓦尔堡研究院的同仁们始终在解决一个问题,即“古典遗产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希望探究古代世界的记忆,或是延续古典传统。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中,贡布里希的出发点也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贡布里希发表的人生中第一篇论文是《一首中国诗译成德文的一些可能性》。在1930年,他探讨了诸如《静夜思》这样的中国古诗如何翻译成德语的问题。青年时期,他的母亲曾收过一名中国学生,叫李唯宁,与贡布里希成了朋友,并教他汉语和中国文化,后来李唯宁回国担任过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为徐志摩的那首《偶然》谱了曲。基于这种种成长因素和历史背景,贡布里希反对激烈的民族主义和所谓“时代精神”,他希望可以回归人文主义的精神关照。1960年,《艺术与错觉》出版,这是1956年他在华盛顿梅隆讲座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20世纪初的艺术史学界盛行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最重要的学者当属瑞士人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他从绘画的空间、构图、线条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入手来分析一幅作品,这种方法影响了很多人,当然也包括贡布里希。但贡布里希的野心是跳脱出来,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20世纪中叶,跨学科的艺术史研究越来越盛行,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它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都发生着关联,《艺术与错觉》就是在这时完成的。1972年,他又完成了这个系列研究的另一半《象征的图像》。到了《象征的图像》,他特别说明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是给艺术研究者看的,甚至也给一些专业的科学家看。《偏爱原始性》是贡布里希的最后一部著作,在他去世一年后才正式出版。一直以来,贡布里希都对原始主义感兴趣,也零零散散写过一些论文,但始终没有系统的讨论。将这项工作放在了人生的晚期,正如很多艺术家越是到了晚年,就越是想要回归天真与稚拙的艺术手法那样,贡布里希也是试图用一个新的视角,去探讨这股复古潮流,回到原点。艺术史通常都是写进步的历史——技艺的进步,比如绘画中透视法、明暗法的出现和改良,或是艺术风格的变化,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崇尚自然的思想是如何颠覆中世纪禁锢的,古典主义又如何走向了现代主义,风格上的变化未必可称为进步,但总是像一个螺旋似的,是在不断探索、走向未知的。但《偏爱原始性》则关注艺术趣味的反向发展,艺术是如何“走向粗陋,走向笨拙,走向天真,走向异域,走向原始,走向复古”。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西方艺术和文学中的趣味史”,也就是说,贡布里希不仅写艺术,更写到了文学和其他视觉文化范畴。该书出版后,《纽约书评》发表了一篇评论,作者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社会科学教授格尔兹(Clifford Greertz),他说贡布里希是“欧洲最后一位人文主义者”,综合地、科学地研究西方高雅文化,同时保卫那种文化,同时对抗现代野蛮、可怕的简单化。

慢慢来,比较快。刚踏入实验室,对SCI论文还没有概念,当时想象中作为一名小硕士,能够发一篇中文核心就算厉害了,英文是我不敢想的。 现阶段研三,面临毕业压力,我的第一篇sci也顺利接收,总的来说,还是顺利。从投稿到接受历时88天,投的是PCTOC,大类三区,影响因子2.73,尽管影响因子比较低,但作为我硕士阶段的一个小成果,也挺有成就感。 2021年11月24投稿,2022年1月4返修,审稿意见是大修,补了一点实验数据,审稿人也提出了我论文的语言问题,期刊邮件里给了8周的返修时间,正好是过年期间。论文返修回来时正好遇上搬实验室,第一周基本都在忙搬实验室的事情,也没有时间修改论文。因此决定寒假留校改论文,过年也就没回家。 直到过完年,我的文章改得差不多了,当时打算送公司润一下色,导师说拿给实验室巴基斯坦的博后改一改语法,当时2.15号,我那天鬼使神差的登录了期刊官网,鬼使神差的发现一个2.18的日期……才发现官网结稿日期和期刊邮箱给的不一致,连忙发了返修延期申请,也和导师商量了。 延期申请邮件发了之后期刊并没有回复,最终我还是在2月18按时提交了返修稿,只是没有来得及去润色也没有给博后修改就提交了。意外的事,提交后两天,2月20就收到了接受通知。 这篇文章一路相对很顺利,少不了我的导师的指导,能遇见这样一位认真负责的导师也是我人生一大幸事。 之前有跟导师提过读博的事情,现在文章有了,又找了导师跟他说了我希望留下来硕博连读。最终导师也同意了。 现在一下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不用再为毕业发愁,也不用为去哪里读博发愁…… 未来的路还很长,读博可能也远比我想象中的更有压力和挑战,但慢慢来,希望总是会有的。

人生第一篇论文发表

感觉是个值得纪念的事情,非常的有意义,毕竟是人生的第一次。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版式1.1 软件排版用微软Word软件排式,用A4 纸(297×210)纵向排式,文字从左至右通栏横排、打印。1.2 页面设置页边距为上2.5cm, 下2.5cm, 左2.5cm, 右2 cm,装订线0,页眉边距为1.5cm,页脚边距为1.5cm。1.3 行间距固定值20磅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字排式(包括中英文标题、正文文字、引文、注文、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2.1论文题目、专业、学生和指导教师、摘要、主题词等排式2.1.1论文题目排式用小2~3号字,字体选用标宋(或黑体),居中排。论文题目的文字字数较少或较多时,按“2.3.3标题长度与转行”规定处理。2.1.2“专业”、“学生”和“指导教师”等排式“专业” 选用楷体4号字,排在论文(设计)题目的正下方,与论文(设计)题目之间空1行,居中排。“学生 □□□”与“指导教师 □□□”排为一行,选用楷体4号字,排在“专业”下方,与“专业”之间空1行,居中排。如有多位教师,可用“,”号间隔。2.1.3摘要排式摘要以摘录或缩编的方式复述本论文主要内容。要求:概括地、不加注释地摘录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或简洁的介绍本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进展。编写摘要应注意:客观反映原文内容,不得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要着重反映论文的新内容和特别强调的观点。摘要宜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的写法(如“对……进行了研究”,“综述了……”等;不应写成“本文”、“我校……”等)。摘要不分段,以400字左右为宜。选用5号楷体字;“摘要”两字加黑。2.1.4主题词(关键词)排式主题词是表达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是论文的重要检索点。主题词一般由3~5个词或词组组成。主题词直接从论文题目或论文正文中抽取。主题词在摘要后另起一行排。主题词的字级、字体和排式与“摘要”的相同。主题词与摘要之间不空行;主题词与正文之间空1行。2.2正文排式一律横排,通栏,文字选用小4号宋体。2.3标题排式标题可分为章(一级)、节(二级)、小节(三级)等。最小一级标题的字级应与正文文字的字级相同。2.3.1 标题的字级、字体(如标题级别较多,可在3号字与小4号之间用技术处理的方法区别,如加黑或不加黑)一级标题用小3号字,字体选用标宋黑体;二级标题用4号字,字体选用4号宋体加粗(或黑体);三级标题用小4号字,字体选用楷体;最末一级标题用小4号字,字体选用宋体加黑(或黑体)。2.3.2 标题占行一级标题文字上下各空一行;居中排;二级标题的上面空一行,居中排;三级标题及其以下标题上下不空行,居左排。在两级标题连排的情况下,可省1~2行。2.3.3 标题长度与转行标题文字较多时,可按密排标题方式处理,即字与字之间不加间空。标题文字少时,可按疏排标题方式处理,即在字与字之间加间空。间空一般是两字间空两字,三字间空一字,四字间空半字,五字及五字以下不间空。标题文字长度占两行或两行以上的,可按多行标题方式处理,即应转行。标题转行:在标题文字的行长超过主体文字4/5行长的情况下,必须转行,转行标题文字居中排。标题转行不能割裂词义,如人名、地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不能断开,虚词、术语、符号等不能转为下一行的第一字。在有副标题的情况下,应注意主题与副标题的关系与比例。2.4引文排式短句引文排式:与主体文字相同。大段引文排式:整段引文,另段起排,每行行头、行尾均缩进两格。引文上、下应各空一行。引文应变体。引文行头、行尾不加引号。诗歌等第一行的行头可后退四格或更多。2.5表格排式表格用字的字级用5号字(宋体);表头(即表格名称)用5号黑体。每一表格应统一编号,该编号应在正文中相应处标明。表格宽度不能超过版心。续表(即一页未排完,下一页接着排的表)应在接排面的表上方加“续表”或“表×(续)”等字样,如续表不止一页,则需加上“续表一”等字样。如表格较大,也可用B4纸制成横表,按A4规格折叠后,装订入册。2.6图片排式手绘图、摄影照片、计算机制作图、印刷品等彩色、黑白图照均应清晰、清楚、准确,层次丰富。图片裁切或遮幅后不能造成不良效果。图片的长度和宽度不能超过版心尺寸。2.7目录排式目录中的标题不能超过三级。一级标题用小3~4号字;二级标题用4~小4号字;三级标题用小4号字。标题字体按由重到轻的原则选择。如一级标题用4黑,二级用4号字,三级用小4号字。标题文字居左,页码居右,之间用连续三连点连接。标题需转行的,转行后的标题文字应缩进1字处理。2.8 书眉排式“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或“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用5号字居左排,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用5号字居右排;书眉与正文之间用下划线分隔。2.9 页码排式用5号字排在页脚居中。2.10 序言和后记排式字级与正文相同。字体可选用仿宋体或楷体等。版心宽度可略小于正文版心宽度。2.11附录排式附录应标明序号,各附录依次编排。如“附录1”排在版心左上角。“附录”用四号黑体字。附录文字的字级用5号字。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文科类各学院对论文(设计)的引、注、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由各学院根据学科特点自行制订统一、规范的具体要求,并报教务处备案。理工医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著录要求:引用资料、文献,均应说明来源。著录引文的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顺序编码制:按文章正文部分(包括图、表及其说明)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编码置于方括号中,用上标的形式(置于右上角),直接放在引文之后(如〔1〕;〔15,18〕;〔25-26〕)。3.1 专著著录要求、格式3.1.1专著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者.书名.其他责任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次例1: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修订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6例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西沙群岛考察组.我国西沙群岛的土壤和乌粪矿.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3.1.2专著中析出的文献著录格式 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 析出其他责任者.见:原文献责任者.原文献题目.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在原文献中的位置例1:黄蕴慧.国际矿物学研究的动向.见:程裕淇等编.世界地质科技发展动向.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38-393.2 连续出版物(期刊)著录要求、格式析出责任(著)者. 析出题(篇)名. 析出其他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刊名),版本.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例1:李四光.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中国科学,1973(4):400-429例2:赵均宇.略论辛亥革命前后的章太炎.光明日报,1977-03-24(4)3.3 会议录、论文集、论文汇编著录要求、格式著者.题(篇)名.In(见):整篇文献的编者姓名ed.( 多编者用eds.),文集名,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次3.4 学术报告著录要求、格式著者.题(篇)名.报告题名,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次3.5 学位论文著录要求、格式著者.题(篇)名.学位授予单位,编号或缩微制品序号,年3.6 专利文献著录要求、格式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3.7其他私人通讯和未发表著作一般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如必须要引用时,应标明通讯人或著者的姓名、题(篇)名、地址和年、月、日。等你写完论文,发表的时候该如何发表呢?你肯定不知道吧!不知道吧!不知道吧!当然是找我啦啦啦啦找我啦啦啦

首先你得注册,把你的论文弄成你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弄的话,发表后别人会盗用。发布论文一般可靠的就是在中国知网上。全国最大的论文网坛

会为自己感到自豪,也会觉得自己很厉害,毕竟是第一次写论文。

发表人生第一篇论文

感觉是个值得纪念的事情,非常的有意义,毕竟是人生的第一次。

会为自己感到自豪,也会觉得自己很厉害,毕竟是第一次写论文。

慢慢来,比较快。刚踏入实验室,对SCI论文还没有概念,当时想象中作为一名小硕士,能够发一篇中文核心就算厉害了,英文是我不敢想的。 现阶段研三,面临毕业压力,我的第一篇sci也顺利接收,总的来说,还是顺利。从投稿到接受历时88天,投的是PCTOC,大类三区,影响因子2.73,尽管影响因子比较低,但作为我硕士阶段的一个小成果,也挺有成就感。 2021年11月24投稿,2022年1月4返修,审稿意见是大修,补了一点实验数据,审稿人也提出了我论文的语言问题,期刊邮件里给了8周的返修时间,正好是过年期间。论文返修回来时正好遇上搬实验室,第一周基本都在忙搬实验室的事情,也没有时间修改论文。因此决定寒假留校改论文,过年也就没回家。 直到过完年,我的文章改得差不多了,当时打算送公司润一下色,导师说拿给实验室巴基斯坦的博后改一改语法,当时2.15号,我那天鬼使神差的登录了期刊官网,鬼使神差的发现一个2.18的日期……才发现官网结稿日期和期刊邮箱给的不一致,连忙发了返修延期申请,也和导师商量了。 延期申请邮件发了之后期刊并没有回复,最终我还是在2月18按时提交了返修稿,只是没有来得及去润色也没有给博后修改就提交了。意外的事,提交后两天,2月20就收到了接受通知。 这篇文章一路相对很顺利,少不了我的导师的指导,能遇见这样一位认真负责的导师也是我人生一大幸事。 之前有跟导师提过读博的事情,现在文章有了,又找了导师跟他说了我希望留下来硕博连读。最终导师也同意了。 现在一下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不用再为毕业发愁,也不用为去哪里读博发愁…… 未来的路还很长,读博可能也远比我想象中的更有压力和挑战,但慢慢来,希望总是会有的。

人的一生,得与失总是平衡的。无论生命,还是财富,一切的一切,皆可用“得”、“失”二字衡量。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印度有一天才数学少年:

他家境贫寒,父母平庸,但他却对数学有着极高的天赋;

他只写公式,却没有推导过程,大家称其为“异类”;

他数学成绩很牛,其他科很渣,被两所大学劝退;

他收到剑桥教授的赏识,却因家族关系,不能出国深造;

他身患重病,却从不吃肉,只因他是素食主义者。

他凭借着“梦中”女神给他的启示,写下了3900多个数学公式和命题,缔造了世界数学史上的神话!

01贫困与天才

拉马努金,1887年生于印度的一个落寞的贵族家庭,祖上是印度著名的“婆罗门”家族中的分支。“婆罗门”是印度的祭祀贵族,家族的饮食规矩类似于佛教,只吃菜,不吃肉。

拉马努金的父亲在裁缝店打工,母亲在教堂唱圣歌,靠着夫妻俩微薄的工资,养活着家里的五个孩子,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身为老大的拉马努金身上担子更重了。

童年时,拉马努金居住在姥姥家生活,那时的他,没有玩伴,只有自己脑袋里的天马行空。比如天上的两个星星距离多远?月亮为什么只有晚上才会出现?

从小性格内向的他,从不与外人交流,同时他也养成了很多的怪癖。比如他从不与别人一起吃饭,总喜欢将食物拿到安静的地方自己享用。家里的东西他习惯性的总摆放在墙角,不喜欢别人乱动。

02校园孤立,独爱数学

1898年,10岁的拉马努金就读于贡伯戈讷姆的一所中学,在学校,他第一次正式地接触到了数学。

同时,在数学方面,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经常让老师挂在黑板前出丑。

有一次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命题,任何数除以它本身,都等于1。比如我手中有三块糖果,分别分给小明、小红、小丽三位同学,结果每人得到的是一块糖果。

拉马努金举手提问道:老师如果按照您的思路,您手中是0块糖果,再分给0个人,结果还凭空多出来一块。

老师立即替自己圆了场,说道:当然这个命题不包括0。在学习中,大家都不理解拉马努金的思维,都认为他很“另类”,师生们看到他都“敬而远之”。

在学校里,他是总是独来独往,没人愿意跟他玩。他只能沉浸在数学的海洋中。他对数学中的几何尤其感兴趣。

15岁那年,在他生日那天,朋友送了他一本《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概要》,这本书是英国著名数学家卡尔所著,拉马努金收到书后如获珍宝。

此书中包含了微积分、解析几何等数千个公式,却没有给出公式的推导过程。这引起了拉马努金足够的兴趣。他将每一个公式当作一个结论,再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推导得出这个公式,甚至自己还会去做一些延伸。

大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能认为公式很难记,但数学这门学科根本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于你是否能灵活运用。如果你能将这个公式推导出来,并理解性地记住它,相信你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一定能顺利地运用它。

他整整用了五年,将这本书的上千个公式全部推导完,留下的是几百本的草稿纸。因为这五年,他将数学中的基本公式几乎全部掌握。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几千个公式,便是他以后研究高等数学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印度著名的贡伯戈纳姆学院。高中时,因为每天的课程时间均匀,所以拉马努金并没有太偏科。到了大学,他果断地放弃了其他学科,全心扎根在数学上。这也导致了他其他学科都不及格,被学校开除。

我当初在读大学时,学校的规定是挂三科降级,挂五科退学,我的英语成绩很差,简直是如履薄冰的读完了大学四年,这也深深地鼓励着我要全面发展!

然而,天才就是天才,一年后,拉马努金又参加高考,考上了马德拉斯的帕凯亚帕学院,他这个人真是一根筋,依然只对数学感兴趣,其他学科他连看都不看。很快,他又一次被赶出了大学的校门,这可能也是天才与常人的不同之处。

03贵人相助,他却婉拒

被学校劝退后,他便步入社会,家人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媳妇是一个九岁的小女孩,不要惊讶,这在印度很常见。

有了自己的家庭,同时他又是父母家中的长子,经济的压力一下子落在的他的肩上。他只能硬着头皮去找工作。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位贵人,一位叫做拉奥的官员,同时他又是个富豪,说白了不差钱。机缘巧合的是,拉奥也是一位数学迷,他很欣赏拉马努金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并鼓励他继续研究数学,而不是找其他工作。

当然,拉奥并不是仅用嘴说说而已,他承诺每月会给拉马努金1000卢比,作为他的生活费,这些钱足够让他专心研究数学。

然而,天才往往是常人眼中的“疯子”,他婉拒了拉奥的资助,因为他不喜欢接受别人的施舍。他也没有找工作,整日在家中埋头苦干,研究数学。

一日,朋友来到家中做客,调侃拉马努金说:你这小日子过的很滋润嘛,天天也不上班,在家里享福。

拉马努金听后呵呵一笑,挽起袖子,漏出手臂说道:你看我的手臂上,表面已经发黑了,上面已经磨出了厚厚的一层皮,你还认为我过的滋润吗?

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吃饭都成问题,拉马努金更没钱买草算纸,在垃圾站捡来一块石板,拿回家中清洗,洗净后在上面演算。由于用抹布涂擦太浪费时间,拉马努金选择直接用手臂擦去石板上的验算。

04巧遇伯乐,迎来巅峰

1911年,24岁的他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论文的题目是《关于伯努利数的一些性质》。后来他又陆续发表了14个关于圆周率计算的公式。

他虽然发表了很多篇论文,但当时印度国内的整体数学水平很低,根本没有人关注到他的研究成果。

因为印度在历史上与英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朋友艾亚尔建议下,他将研究成果寄给了英国数学家,但信件如石沉大海,没有了回音。

1913年,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信件寄给了剑桥大学教授哈代,哈代收到的只是拉马努金所研究出的公式和命题,并没有证明的过程。

如果我们将公式和命题比作一个面包的话,拉马努金只发了一个面包给哈代,并没有说明这面包是怎么做的,如何食用的。

所以单单凭借着没有配方的面包,是无法打动哈代的,哈代看完这些公式也是一头雾水,只能找到英国另一位数学家李特尔伍德交流一下。李特尔伍德经过仔细研究,认为拉马努金这孩子是一个难得的数学天才,因为这些公式有一个自己曾经论证过。

哈代怎能错过这样一位数学天才,急忙回信拉马努金,希望他到英国来,一起研究数学。拉马努金当然万分欣喜,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他身后的顾虑。

按照“婆罗门”家族的传统,族人是不可以出国的,一旦有人违背,视为背叛家族。

哈代求贤若渴,多次写信劝说拉马努金来剑桥大学深造,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1914年,拉马努金顶着家族的压力,只身来到剑桥大学,即将为自己在世界数学史上崭露头角。

两人见面后,深感相见恨晚。两人在数学上是互补的。拉马努金从未接受过高等的教育,在数学的研究上,算法非常杂乱,缺少严谨性,这样的研究成果发表也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而哈代正是剑桥大学的教授,对于数学,他有着扎实的功底和严谨的算法,可以帮助拉马努金的算法规范化。

而哈代所缺少的是创新,因为多年的研究,让他的思想禁锢。拉马努金在这方面可以为他带来新的灵感。

哈代也曾坦言道:如果拉马努金从小一直接受正归的数学教育,他在数学上的造诣将远远超过我。

一个是无神论者,一个是有神论者,只因为数学,两人走在了一起。

在一起合作的五年时间里,在哈代的指导下,拉马努金一共发表了28篇重要论文,哈代曾说:我这一生最浪漫的事,就是和拉马努金一起研究数学。

论文一经发表,得到了世界数学界的高度赞誉!英国数学家给拉马努金的评价是:拉马努金推导的公式,将带领世界数学前进一百年。

同时为表彰拉马努金,剑桥大学破格聘请他为数学院的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此荣誉的印度人。

05“梦中”公式,英年早亡

在他的一生中,共推导出3900个数学公式和命题,为后世的数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然而他却不以为然,他说:这些公式都是在“做梦”时,女神娜玛卡尔给予他的启示,早上醒来,自己回忆“梦中”的启示,撰写出这些公式和命题。

我们知道,这只是他有神论的一个信仰而已,能写出这些公式,一定离不开他数学上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

后来,因宗教影响,拉马努金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没有肉,营养跟不上,加之工作上过度的劳累,导致身体出现了问题,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当时的肺结核可以说是疑难杂症,并不好治愈。

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长期住院的影响,让他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1920年4月26日,对数学仍然依依不舍的他告别了人世间,33岁的数学巨星就此陨落。

他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他留给后人的成果却是巨大的。随着数学界对他留下的公式深入研究,才认识到受益颇多。

民间有句古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其实表明了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拉马努金的公式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比如说粒子物理,计算机,橡胶等领域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

人生中第一篇论文发表

慢慢来,比较快。刚踏入实验室,对SCI论文还没有概念,当时想象中作为一名小硕士,能够发一篇中文核心就算厉害了,英文是我不敢想的。 现阶段研三,面临毕业压力,我的第一篇sci也顺利接收,总的来说,还是顺利。从投稿到接受历时88天,投的是PCTOC,大类三区,影响因子2.73,尽管影响因子比较低,但作为我硕士阶段的一个小成果,也挺有成就感。 2021年11月24投稿,2022年1月4返修,审稿意见是大修,补了一点实验数据,审稿人也提出了我论文的语言问题,期刊邮件里给了8周的返修时间,正好是过年期间。论文返修回来时正好遇上搬实验室,第一周基本都在忙搬实验室的事情,也没有时间修改论文。因此决定寒假留校改论文,过年也就没回家。 直到过完年,我的文章改得差不多了,当时打算送公司润一下色,导师说拿给实验室巴基斯坦的博后改一改语法,当时2.15号,我那天鬼使神差的登录了期刊官网,鬼使神差的发现一个2.18的日期……才发现官网结稿日期和期刊邮箱给的不一致,连忙发了返修延期申请,也和导师商量了。 延期申请邮件发了之后期刊并没有回复,最终我还是在2月18按时提交了返修稿,只是没有来得及去润色也没有给博后修改就提交了。意外的事,提交后两天,2月20就收到了接受通知。 这篇文章一路相对很顺利,少不了我的导师的指导,能遇见这样一位认真负责的导师也是我人生一大幸事。 之前有跟导师提过读博的事情,现在文章有了,又找了导师跟他说了我希望留下来硕博连读。最终导师也同意了。 现在一下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不用再为毕业发愁,也不用为去哪里读博发愁…… 未来的路还很长,读博可能也远比我想象中的更有压力和挑战,但慢慢来,希望总是会有的。

应该会很有成就感吧,虽然我没有发表过任何论文。

找到你要发的刊物,可以去知网搜,一般会有杂志信息,电话或者邮箱,投稿。或者身边有熟人介绍编辑,我当时就是,要多些钱,刊物有点水,但是方便,反正要求也不高再然后就是找代理机构,这个要擦亮眼睛了,让你先交定金的一般都是,要先录用了,查稿后再给钱

论文发表可以从网上尝试发给;去报社打一个发表也可以。

发表人生中第一篇论文

被称中国的爱因斯坦,这个人叫做华罗庚,是一位数学家,为祖国的数学发展,奉献了一生的精力和时间。值得敬仰。

感觉自己有所成就,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让自己心里有所自豪,毕竟是第一篇嘛,以后还会有更多成就。

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贝特曼

在上中小学时,教室走廊外边总会挂着一些名人的画像以及名人名言。其中就有这么一句话:“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而说这句话的人就是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华罗庚。他哪怕只拥有一个初中文凭却凭靠自身的实力被列为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他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他是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他的成就遍及数学很多重要领域。

家贫被迫辍学

1910年华罗庚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他的父母是金坛区某杂货店的店主。然而就这样一位受人推崇的数学家,在上小学的时候数学成绩只是勉强及格,甚至在读初一的时候,也依旧只是在及格的边缘。直到初一的期末他才意识到只要刻苦钻研,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学习就是一个艰苦的劳动。

后来他在上初中二年级时,他的数学成绩才有了根本上的改变。让他有这样的改变,最主要的是他在读中学的时候遇上了一位数学老师李月波。这位老师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不断地教导他让他在中学时打好了学习数学的基础。1925年,他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了,并且顺利取得了初中毕业证书。这也成为他人生中获得的最高文凭证书

虽然他成绩很优异,但是由于家中经济困难,实在无法再为华罗庚提供多余的费用让他去读高中。后来他选择去上海的中华工商职业会计学校学习,因为当时高中的费用远远要大过于读职业技术学校费用。

在职业会计学校学习的时候,他在数学方面总是表现得高人一筹。16岁的华罗庚参加上海市职工珠算比赛时,以独到的心算加珠算方法击败了上海各界算高手,夺得了比赛的第1名。然而他在学校只读了一年,父母实在无力承担他在上海的生活费用,他只好回到了家中帮父母打理杂货店生意。

生活总是如此不幸

他失学在家之后,依旧在坚持钻研数学学问。由于过于专注经常忽略了客人,导致很多人都称他为书呆子,经常被周围邻居笑话。然而他在数学的逐渐研究过程中,学会了一种清晰而简洁的思维方法,也就是后来被国际数学界称誉的直接法。

后来中学母校的校长看他在数学方面极其有天赋,于是就聘用他为学校的会计。那时候华罗庚就已经在家自学了高中以及大学一二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开始发现和研究问题。甚至再撰写一些论文准备在一些学术杂志上发表。

然而他刚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家中就遭遇了不幸。母亲突然离世,城中又流行起了伤寒病,他很不幸地被染上了伤寒病,一病不起。华罗庚一躺就是半年,当时医生都断定无法救治,然而没多久他就痊愈了。虽然是战胜了病魔,却由于长时间卧床,也让他左腿关节变形弯曲了,无法正常行走。

人生转折点

他恢复之后继续做着以前的工作,每天依旧勤奋钻研数学知识。后来他在《科学》杂志上发现苏家驹在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中有一些问题,并且向杂志提出质疑,杂志收到之后并及时的更正。而华罗庚对这个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于是他就将自己的见解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在杂志上。

这篇论文发表之后引起了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的关注,后来熊庆来就多方打听华罗庚这个从未听说过的数学家。后来有人告诉他,华罗庚只是一个杂货店的小伙计。熊庆来对此感到十分惊讶,于是马上联系了华罗庚并且让他来清华大学工作以及学习。当时熊庆来的这个决定,获得了清华大学多位教授的认可以及支持。

就这样22岁的华罗庚来到了清华,由于他学历仅有初中文凭,刚开始他只是一名助理员。在工作之余他经常去学校图书馆看一些关于数学方面的知识,甚至还经常去旁听与数学相关的数学课程,也自己自学了英语。在清华工作学习期间,他写出了很有质量的数论论文。他的才华也开始慢慢被人熟知,后来他逐步从一名助理员变成了助教甚至变成了讲师。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

26岁的华罗庚就在清华大学以及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的极力推荐下来到了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他至少发表了15篇文章,其中有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发表之后,在世界的数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也让华罗庚这个名字,在数学界广为流传。后来他还改进了数学首席教授哈带的结论,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这个理论也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

当时以他的成就,完全可以在剑桥申请博士学位,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因为当时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年的时间,专心研究于一个问题。华罗庚认为他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并不是为了获得学位。所以他从未正式申请过学位,以至于他后来一直都是初中文凭。

后来国内的战争爆发,由于担心国家形势发展,他放弃了前往苏联学习的计划,收拾行装就坐上了回祖国的轮船。回国的他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数学教授。在那个期间,他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本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

在战争期间,但还帮助中国共产党破解了敌军的密码。1946年华罗庚受到美国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的邀请,成为了一名研究员。后来他又被伊利诺伊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华罗庚谢绝了伊利诺伊大学的挽留,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为我国的数学界贡献出毕生力量。

华罗庚一生中发表了众多著作,甚至还开创了一个在国际上颇有名气的学派“中国解析数论学派”。由于他在数学方面的多个研究都对数学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辍学少年变成世界著名数学家,他这一路所付出的艰辛常人无法体会。他靠着勤奋以及努力走出了传奇的一生,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他是华罗庚,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是他的数学水平是很多人都比不了了,后来经过自学,他被推荐到了剑桥留学。因为成就太高,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