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气象专业发表论文的期刊

发布时间:

气象专业发表论文的期刊

如果有导师推荐一下的话,会比较容易中稿。

如果是小论文可以投到《气象知识》去

都很难,英文版更难

你可以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院投稿,这个是专门搞气象的专业,有许多资深的教授,应该会对你有所帮助。

农业气象类期刊

期刊是主要可分为一般、学术、行业、检索等多个内容类型并且定期出版的刊物,而农业这个属于第一产业,专门研究农业的科学,在国内都有哪些较具影响力的农业期刊呢,国家级农业期刊有哪些,本文就为大家盘点农业类期刊排名前十,一起来简单了解下吧。 1.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是复合因子为3.021,综合影响因子达2.044,于1960年创刊的综合性、学术性半月刊,这本期刊目前主要发表中国农牧业科学的学术论文、重要科研成果及各学科研究进展综述等。 2.应用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是于1990年创刊,专门报道应用生态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和科研进展的中文核心期刊,曾先后六次被选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0,并曾先后获得摆钟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等。 3.作物学报 作物学报是于1919年1月创刊,共计出版7351篇文献的学术期刊,目前这个设有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基金分析、科技写作等多个栏目,还会刊登农作物遗传育种、生理生化、种质资源、谷物化学、农作物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述等。 4.草业学报 草业学报是由中国草学会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共同主办,于1990年创刊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专门刊登国内外草业科学及相关领域创新性研究论文、学科动态、研究简报等报道的月刊。 5.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这个于1994年创刊,由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板的农业基础科学核心期刊,根据知网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期刊共计出版文献3450篇,综合影响因子为2.440,复合影响因子达3.779。 6.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是于1985年创刊,从季刊被改为半月刊,是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板的全国性学术期刊,是专门传播交流农业工程学科科技成果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前这个期刊综合因子为2.110,复合因子达3.118。 7.土壤学报 土壤学报是于1948年12月由中国土壤学会主办的中文核心科技学术双月期刊,根据知网数据显示,这本期刊出版的文献共计4501篇,累计被引用14.53万次,共被下载了150.19万次,综合影响因子达2.487,复合影响因子为3.474。 8.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这本月刊于1993年创刊,是以《生态农业研究》为曾用名,专注于报道农业生态经济学、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工程创新研究成果的中文学术期刊,截止2018年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1.617,复合影响因子达2.457。 9.中国农业气象 中国农业气象是于1979年创刊,专为反应中国农业气象科学研究进展的中央级刊物,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根据2020年知网数据显示,这本杂志累计出版3787篇文献,共被引用49283次,综合影响因子达1.476,复合影响因子为2.029。 10.草地学报 草地学报是于1991年创刊,于2007年改为双月刊的草学领域中文核心期刊,于2019年核心影响因子被确定为1.296,被引用次数达2557次,复合影响因子达1.807,曾被299中期刊饮用,在畜牧、兽医学科中排名第二位。

气象学报 高原气象 气象 应用气象学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热带气象学报 气象科学 中国农业气象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浙江气象 沙漠与绿洲气象 四川气象 陕西气象 山西气象 山东气象 气象与环境学报 气象科技 气象教育与科技 内蒙古气象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气象与减灾研究 吉林气象 暴雨灾害 黑龙江气象 气象与环境科学 贵州气象 气象研究与应用 广东气象 干旱气象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青海气象 共34个http://lsg.cnki.net/grid20/Navi/list.aspx?NaviID=1&Field=cykm%5Ee_name%5Ec_name&Value=%e6%b0%94%e8%b1%a1*%3f%e6%b0%94%e8%b1%a1*%3f%e6%b0%94%e8%b1%a1&NaviLink=%e6%a3%80%e7%b4%a2%3a%e6%b0%94%e8%b1%a1具体你点击上述网址上中国知网的期刊导航中看看,你看到每个期刊的信息及其全文内容。

其实也没必要买那,网上了解下就行。

是核心期刊 是这类期刊里不错的

农业气象论文发表

大力开展气象台站建设

大力开展气象台站建设 具有一定规模的气象台站建设,是独立自主开展气象预报的基础。竺可桢在1921年就发表过《论我国应多设气象台》一文,吁请各地政府予以重视。气象研究所成立后,他又提出《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认为全国设立不同规模的测候所不应少于150个。但是,由于当时财政困难,要由政府专门拨款来筹建气象台站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成立的台站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解决,一是从气象研究所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部分,自建少数测候所;一是动员凡需要气象资料的部门(如航空、交通部门等)出资,筹建一些测候所;再一是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在竺可桢的精心推动下,从1929年起到1941年底止,气象研究所自建的各级测候所9个,合办的19个。其中如泰山、峨眉山和拉萨测候所都是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以后建立的,不但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也为当时中国参加国际极年观测提供了可能。促进气象事业统一发展 独立自主地发布国土上的天气预报,被认为是国家的主权之一。但是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天气预报却操纵在帝国主义者手里。在当时政府支持下,经过竺可桢领导的气象研究所和全国各方面共同努力,于1930年3月,取缔了上海徐家汇发布气象预报的顾家宅电台,开始了由中国人自主发布气象预报的历史,与此同时,逐步限制当时位于上海法租界内徐家汇观象台的业务范围。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发展初期,机构多元,体制紊乱,气象研究所只是其中一个方面。1931年在竺可桢努力下,由当时内政部出面召集会议,经过充分协商,通过了由竺可桢及其助手拟订的《全国气象观测实施规程》;气象研究所又编印了《测候须知》《气象学名词中外对照表》《气象电码》等工具书。此外,气象研究所定期出版的资料有《气象月刊》《气象年报》等,为互相交流情况起到重要作用。。《气象月刊》所载气象资料,几乎包括了当时国内的重要台站。以后,在他亲自主持下编印出版的《中国之雨量》和《中国之温度》两本丰富的资料,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明证,是我国记录年代最久,涉及台站数量最多,质量有保证,内容最完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此外,竺可桢还通过中央研究院于1930年、1935年和1937年先后三次召开全国气象会议,针对交通、军事、航空等部门为发展气象事业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充分商讨,并作出相应决议,使全国气象工作逐步纳入统一规范。坚持开创性的科学研究 气象研究所首先是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事业单位。创建初期虽然专任研究员只有竺可桢一人,但在他带领下,学术空气浓重,研究工作成绩斐然。从1929年到1937年,共有20篇重要论文发表在当时出版的《气象研究所集刊》上,并与国外开展学术交流。这一时期,竺可桢有大量行政事务、科学组织工作和社会活动缠身,但却同时是他一生中科研成果产出的高峰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36年4月他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以前,八年时间内,他公开发表著作60余篇,其中大约有50篇是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论文。《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论新月令》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杰作。这些论文如同他的博士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一样,被后人视作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奠基的科学论文。

学术成就 1961年他撰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72年他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学术论文。前者依据北冰洋海冰衰减、苏联冻土带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后退、海面上升等有关文献资料记述的地理现象,证明了二十世纪气候逐步转暖,并由此追溯了历史时期和第四纪世界气候、各国水旱寒暖转变波动的历程,发现十七世纪后半期长江下游的寒冷时期与西欧的“小冰期”相一致。最后指出: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气候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为历史气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后一篇论文,可说是他数十年深入研究历史气候的心血的结晶,是一项震动国内外的重大学术成就,他充分利用了我国古代典籍与方志的记载,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文章指出: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的二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一月温度约3—5℃;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的周期,历时约400年至800年;历史上的几次低温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为50—100年的小循不,温度变动的幅度0.5—1℃;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是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变动的原因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小变动的原则与大气环流活动有关。这项研究,博大精深,严谨缜密,为学术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我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每读一遍使我觉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为多年所少见的作品,理应侧身于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在气象科学研究中,竺可桢一向十分重视气象气候与生产及人类生活的联系。早在1922年,他就发表过《气象学与农业之关系》的学术论文。1964年他又发表了《中国气候特点及其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他运用植物学的原理,以太阳辐射总量、温度、雨量三个气候要素为依据,分析了我国气候的特点,气候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论述了我国粮食作物在各地区发展的潜力及限度,为改革栽培制度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这篇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竺可桢也因之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竺可桢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他从1921年起就观察记录物候。1963年和宛敏渭合著《物候学》出版。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普及了物候学知识,提倡因地制宜,利用物候规律安排农事活动。此书一出就迅速销售一空。 竺可桢也是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早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 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便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委托各地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观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物候观测。现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记录,由于抗战期间不少地方停测,其中仅有1934—1936年的记录比较完整。比较正规和连续的观测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53年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1957年起把农作物物候的观测工作推向了全国。1961 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可惜1966—1971年中,多数单位中断了观测,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复。近年,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农业气象试验站也开始了物候观测。观测资料已陆续出版,第一期年报的命名和内容,都是竺可桢亲自审定过的。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1963年出版、1973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一章中他应用唯物辩证法,阐释了物候变化的内外因素及其联系;由于物候变化原因的复杂性,他提出应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索其奥秘。他还认为,物候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希望能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他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资料和采用了物候学分析方法。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评介该文时,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中发表文章《大自然的语言》,现被编入中学教学范文中。编辑本段主要论著 《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1916年);《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16年);《远东台风的新分类》(1918年);《关于台风眼的若干新事实》(1918年);《台风的源地与转向》(1925年);《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1925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1926年);《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年);《中国气候之运行》(1933年);《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年);《中国气候概论》(1935年);《前清北京之气象记录》(1936年);《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中国的亚热带》(1958年);《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3年);《竺可桢文集》、《竺可桢日记》大力开展气象台站建设 具有一定规模的气象开展气象预报的基础。竺可桢在1921年就发表过《论我国应多设气象台》一文,吁请各地政立后,他又提出《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规模的测候所不应少于150个困难是不可能的。当时成立的台站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解决,一是从气象研究所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部分,自建少数测候所;一是动员凡需要气象资料的部门(如航空、交通部门等)出资,筹建一些测候所;再一是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在竺可桢的起到1941年底止,气象研究所自建的各级测候所9个,合办的19个。其中测候所都是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以后建立的,不但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也为当时中国参加国际极年观测提供了可能。促进 独立自主地发布国土上的天气预报权之一。但是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天气预报却操纵在帝国主义者手下的气象研究所和全国各方,于1930年3月,取缔了上海徐家汇发布气象预报的顾家宅电台,开始了由中在竺可桢努力出面召集会议,经过充分协商,通过了由竺可桢及其助手拟订的《全国气象观测实施规程》;气象研究所又编印了《测候须知》《气象学名词中外对照表》《气象电码》象交流情况起到重要作用。。《气象月刊》几乎包括了当时国内印出版的《中国之雨量》和《中国之温度》两本丰富的资料,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明证,是我国记录年代最久,涉及台站数量最多,质量有保证,内容最完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此外,竺可桢还30年、1935年和1937年先后三次召开全国气象会议事业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充分商讨,并作出相应决议,使全国气象工作逐步 气象研究所首先是。创建初期虽然专任研究员只有竺可桢一人,但在他有大量行会活动缠身,但却同时是他一生研成果产出的高峰期。据不完。这些论文如同他的博士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一样,被后人视作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奠基的科学论文。

学术成就 1961年他撰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72年他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学术论文。前者依据北冰洋海冰衰减、苏联冻土带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后退、海面上升等有关文献资料记述的地理现象,证明了二十世纪气候逐步转暖,并由此追溯了历史时期和第四纪世界气候、各国水旱寒暖转变波动的历程,发现十七世纪后半期长江下游的寒冷时期与西欧的“小冰期”相一致。最后指出: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气候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为历史气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后一篇论文,可说是他数十年深入研究历史气候的心血的结晶,是一项震动国内外的重大学术成就,他充分利用了我国古代典籍与方志的记载,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文章指出: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的二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一月温度约3—5℃;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的周期,历时约400年至800年;历史上的几次低温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为50—100年的小循不,温度变动的幅度0.5—1℃;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是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变动的原因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小变动的原则与大气环流活动有关。这项研究,博大精深,严谨缜密,为学术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我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每读一遍使我觉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为多年所少见的作品,理应侧身于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在气象科学研究中,竺可桢一向十分重视气象气候与生产及人类生活的联系。早在1922年,他就发表过《气象学与农业之关系》的学术论文。1964年他又发表了《中国气候特点及其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他运用植物学的原理,以太阳辐射总量、温度、雨量三个气候要素为依据,分析了我国气候的特点,气候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论述了我国粮食作物在各地区发展的潜力及限度,为改革栽培制度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这篇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竺可桢也因之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竺可桢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他从1921年起就观察记录物候。1963年和宛敏渭合著《物候学》出版。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普及了物候学知识,提倡因地制宜,利用物候规律安排农事活动。此书一出就迅速销售一空。 竺可桢也是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早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 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便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委托各地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观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物候观测。现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记录,由于抗战期间不少地方停测,其中仅有1934—1936年的记录比较完整。比较正规和连续的观测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53年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1957年起把农作物物候的观测工作推向了全国。1961 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可惜1966—1971年中,多数单位中断了观测,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复。近年,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农业气象试验站也开始了物候观测。观测资料已陆续出版,第一期年报的命名和内容,都是竺可桢亲自审定过的。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1963年出版、1973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一章中他应用唯物辩证法,阐释了物候变化的内外因素及其联系;由于物候变化原因的复杂性,他提出应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索其奥秘。他还认为,物候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希望能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他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资料和采用了物候学分析方法。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评介该文时,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中发表文章《大自然的语言》,现被编入中学教学范文中。编辑本段主要论著 《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1916年);《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16年);《远东台风的新分类》(1918年);《关于台风眼的若干新事实》(1918年);《台风的源地与转向》(1925年);《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1925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1926年);《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年);《中国气候之运行》(1933年);《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年);《中国气候概论》(1935年);《前清北京之气象记录》(1936年);《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中国的亚热带》(1958年);《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3年);《竺可桢文集》、《竺可桢日记》

好投稿的气象期刊

如果是小论文可以投到《气象知识》去

如果有导师推荐一下的话,会比较容易中稿。

核心期刊:气象学报、大气科学、热带气象学报、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气象、气象科技、气象科学、气候与环境研究等报纸:中国气象报

杂志?中国气象报 风云气象网页方面的有还有气象电视台已经开通

中国农业气象期刊投稿

好点的期刊鉴别方法就是:创刊历史悠久,影响力大,晋升职称的时候认可就可以了。

比较多的了。

你可以到佰腾科研导航站上去找找,可以先在“期刊”分类里搜索一下,如果没有合适的就按照学科分类来查询。希望能帮到你。

2016最新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农业科学 S 综合性农业科学 1.中国农业科学2.华北农学报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中国农业大学学报5.南京农业大学学报6.华中农业大学学报7.湖南农业大学学报8.西南农业学报9.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1.西北农业学报12.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3.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4.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5.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6.江苏农业学报17.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8.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1.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2.上海农业学报23.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新疆农业科学25.浙江农业学报26.江苏农业科学27.贵州农业科学28.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9.河南农业科学30.湖北农业科学31.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2.广西农业生物科学(改名为: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33.吉林农业科学34.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5.广东农业科学36.广西农业科学(改名为:南方农业学报)37.中国农业科技导报38.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S1农业基础科学 1.土壤学报2.水土保持学报3.土壤4.土壤通报5.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6.中国农业气象7.中国土壤与肥料8.水土保持通报9.水土保持研究10.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1.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 农业工程 1.农业工程学报2.灌溉排水学报3.农业机械学报4.节水灌溉5.农机化研究6.中国沼气7.中国农村水利水电8.排灌机械(改名为:排灌机械工程学报)9.中国农机化 S3,S5农学(农艺学),农作物 1.作物学报2.中国水稻科学3.玉米科学4.棉花学报5.麦类作物学报6.草业学报7.中国油料作物学报8.杂交水稻9.大豆科学10.核农学报11.植物遗传资源学报12.分子植物育种13.种子14.作物杂志15.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S4 植物保护 1.植物病理学报2.中国生物防治(改名为:中国生物防治学报)3.植物保护学报4.植物保护5.农药学学报6.农药7.环境昆虫学报8.植保检疫9.中国植保导刊 S6 园艺 1.园艺学报2.果树学报3.中国蔬菜4.中国南方果树5.经济林研究6.北方园艺7.中国果树8.热带作物学报9.食用菌学报 S7 林业 1.林业科学2.林业科学研究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5.浙江林学院学报(改名为:浙江农林大学学报)6.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福建林学院学报8.世界林业研究9.西北林学院学报10.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1.浙江林业科技12.林业科技开发13.竹子研究汇刊14.中国森林病虫15.福建林业科技16.林业资源管理17.西部林业科学 S8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1.畜牧兽医学报2.中国兽医学报3.中国兽医科学4.中国预防兽医学报5.草地学报6.草业科学7.蚕业科学8.中国畜牧杂志9.中国兽医杂志10.动物医学进展11.中国草地学报12.动物营养学报13.黑龙江畜牧兽医14.畜牧与兽医15.中国家禽16.饲料工业17.中国饲料18.中国畜牧兽医19.家畜生态学报20.饲料研究 S9 水产,渔业 1.水产学报2.中国水产科学3.上海水产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学报)4.海洋水产研究(改名为:渔业科学进展)5.淡水渔业6.海洋渔业7.水产科学8.大连水产学院学报(改名为:大连海洋大学学报)9.水生态学杂志10.南方水产(改名为:南方水产科学)11.渔业现代化12.科学养鱼13.水产科技情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