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西蒙波特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西蒙波特发表的论文

五种竞争力量是:

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3、新进入者的威胁。

4、替代品的威胁。

5、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波特现有著作18种,另有无数的论文,他的竞争系列著作是商业管理界经典中的经典,但是,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曾经说过他是不可能写出管理类的畅销书的,因为他的书非常"沉重",而事实上,他的著作风靡全球。

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的,这些经典著作绝不是可以躺在沙发上喝着咖啡就可以读的,而是需要静下来,在书桌上一点一滴、逐行逐字地去研读和体会的。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波特获得过无数奖项,他因对工业组织的研究而荣获哈佛大学的"大卫·威尔兹经济学奖";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已经5度获得"麦肯锡奖";

1990年,他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1990)一书被美国《商业周刊》选为年度最佳商业书籍;1991年,美国市场协会给波特颁发"市场战略奖";1993年,波特被推选为杰出的商业战略教育家;

1997年,美国国家经济学人协会授予波特"亚当·斯密奖",以表彰他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此外,波特还获得"格雷厄姆-都德奖"、"查尔斯·库利奇·巴凌奖"等众多奖项。

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1916年6月15日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西蒙的父亲是于1903年获得工程专业毕业文凭后由德国移居美国的,他是一位电气工程师、专利法律师、当地的学术界和社会事务界的活跃的领导人。西蒙的母亲是典型的第三代美国人,是一位极有才华的钢琴家。在父母的熏陶下,西蒙从童年就与书籍和其它智力活动结了缘,并显示出极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西蒙在密尔沃基公立学校接受了很好的基础教育,他读了许多书,尤其是经济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1933~1936年,西蒙就读于芝加哥大学政治系并获得政治学学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期间,西蒙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相当熟练地掌握了高等数学、符号逻辑和数理统计等重要技能。在西蒙大学毕业后的1937年12月,他与政治系秘书多诺西娅结婚,这对夫妻在他的研究领域里相互合作,有大量的论著发表。西蒙在1939~1942年担任了加利福里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的主任,从事地方政府研究工作,并完成了关于管理决策制定的博士论文,该论文后来成为他的经典著作《管理行为》(1947)的基础。1942年西蒙担任了伊利诺斯理工学院政治系教师,并于1943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博士学位。在1946~1950年期间他曾任多个政府部门或协会的顾问。1949年西蒙应邀来到卡内基梅隆大学,先是任行政学与心理学教授(1949~1955),后来任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教授终生。西蒙作为该大学工业管理研究生院的创办人之一,开创了组织行为和管理科学两大学术领域的研究,承担了组织理论家、管理科学家和商学院行政管理者的工作,他指导并帮助该研究生院成为美国最好的商学院之一。西蒙不仅执教于著名大学,也活跃于企业界、行政机构及多种顾问公司。他对管理学上组织理论的研究有独特的见地,不但是专业研究的先锋,更是行为科学的代表性学者。西蒙的博学足以让世人折服,他获得过9个博士头衔:1943年的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63年凯斯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1963年耶鲁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63年法学博士学位、1968年瑞典伦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0年麦吉尔大学法学博士、1973年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学经济学博士、1978年米之根大学法学博士、1979年匹茨堡大学法学博士。瑞典皇家科学院总结性地指出:“就经济学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西蒙首先是一名经济学家,他的名字主要是与经济组织中的结构和决策这一相当新的经济研究领域联系在一起的。”

迈克尔波特发表的论文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是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是现代最 伟大的商业思想家之一。 32岁即获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是当今世界上竞争战略和竞争力方面 公认的权威。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获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他拥有瑞典 、荷兰、法国等国大学的8个名誉博士学位。波特博士获得的崇高地位缘于他所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 “三种竞争战略”。目前,波特博士的课已成了哈佛商学院学院的必修课之一。迈克尔·波特的三部经 典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被称为竞争三部曲。 波特出生于密歇根州的大学城--安娜堡,父亲是位军官。波特在普林斯顿时学的是机械和航空工程, 随后转向商业,获哈佛大学的MBA及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获得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等七所著名大学的 荣誉博士学位。 波特现有著作18种,另有无数的论文,他的竞争系列著作是商业管理界经典中的经典,但是,这位 伟大的思想家曾经说过他是不可能写出管理类的畅销书的,因为他的书非常"沉重",而事实上,他的著作 风靡全球。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的,这些经典著作绝不是可以躺在沙发上喝着咖啡就可以读的,而是需要 静下来,在书桌上一点一滴、逐行逐字地去研读和体会的。波特获得过无数奖项,他因对工业组织的研究 而荣获哈佛大学的"大卫·威尔兹经济学奖";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已经5度获得"麦肯 锡奖";1990年,他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1990)一书被美国 《商业周刊》选为年度最佳商业书籍;1991年,美国市场协会给波特颁发"市场战略奖";1993年,波特被 推选为杰出的商业战略教育家;1997年,美国国家经济学人协会授予波特"亚当·斯密奖",以表彰他在经济 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此外,波特还获得"格雷厄姆-都德奖"、"查尔斯·库利奇·巴凌奖"等众多奖项。 迈克尔·波特不仅在学术界和商业界获奖无数,他甚至还获得过公民勋章,这一褒奖通常授予战斗英雄或者 是异常杰出的运动员。波特曾多年活跃于美军后备队,年轻时是高校里颇负盛名的橄榄球、棒球及高尔夫球队员。 迈克尔·波特对竞争情有独钟,他的第一部广为流传的著作是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这本书如今已再版63次,它改变了CEO的战略思维。作者在书 中总结出了五种竞争力:它们分别是行业中现有对手之间的竞争和紧张状态、来自市场中新生力量的威胁、替代的商品或 服务、供应商的还价能力以及消费者的还价能力,这就是著名的"五力模型"。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之中,只有灵活运用战略 才能胜出,因此,波特为商界人士提供了三种卓有成效的战略,它们是成本优势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缝隙市场战略。公司 应视具体情况和自身特点来选择战略方针,同时还应该考虑连接产品或者供给的系列信道,波特首次将这种信道称为价值链, 他在每一条价值链上区分出内部后勤、生产或供给、外部物流及配送、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等五种主要的活动,而每一项 活动都伴随着各自的派生活动,每一家公司的价值链相应地融入一个更为广阔的价值体系。波特认为,在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涵着三类成功型战略思想,这三种思路是:1、总 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专一化战略。波特认为,这些战略类型的目标是使企业的经 营在产业竞争中高人一筹:在一些产业中,这意味着企业可取得较高的收益;而在另外些产业 中,一种战略的成功可能只是企业在绝对意义上能获取些微收益的必要条件。有时企业追逐的基 本目标可能不止一个,但波特认为这种情况实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有地贯彻任何一种战 略,通常都需要全力以赴,并且要有一个支持这一战略的组织安排。(波特在这方面的思想与小 钱得勒是一致的。)如果企业的基本目标不只一个,则这些方面的资源将被分散。 1、总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要求坚决地建立起高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的基础上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抓紧 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小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就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尽管质量、服务以及其它方面也不 容忽视,但贯穿于整个战略之中的是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该公司成本较低,意味着当别的公司 在竞争过程中已失去利润时,这个公司依然可以获得利润。 赢得总成本最低的有利地位通常要求具备较高的相对市场份额或其它优势,诸如与原材料供 应方面的良好联系等,或许也可能要求产品的设计要便于制造生产,易于保持一个较宽的相关产 品线以分散固定成本,以及为建立起批量而对所有主要顾客群进行服务。 总成本领先地位非常吸引人。一旦公司赢得了这样的地位,所获得的较高的边际利润又可以 重新对新设备、现代设施进行投资以维护成本上的领先地位,而这种再投资往往是保持低成本状 态的先决条件。 2、差别化战略 差别化战略是将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差别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 西。实现差别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设计名牌形象、技术上的独特、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 业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最理想的情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都有其差别化特点。例如履带拖拉 机公司(Caterpillar)不仅以其商业网络和优良的零配件供应服务著称,而且以其优质耐用的产 品质量享有盛誉。 如果差别化战略成功地实施了,它就成为在一个产业中赢得高水平收益的积极战略,因为它 建立起防御阵地对付五种竞争力量,虽然其防御的形式与成本领先有所不同。波特认为,推行差 别化战略有时会与争取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的活动相矛盾。推行差别化战略往往要求公司对于这 一战略的排它性有思想准备。这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两者不可兼顾。在建立公司的差别化战略 的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很高的成本代价,有时即便全产业范围的顾客都了解公司的独特优点,也并 不是所有顾客都将愿意或有能力支付公司要求的高价格。 3、专一化战略 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正如差别 化战略一样,专一化战略可以具有许多形式。虽然低成本与差别化战略都是要在全产业围内实现 其目标,专一化战略的整体却是围绕着很好地为某一特殊目标服务这一中心建立的,它所开发推 行的每一项职能化方针都要考虑这一中心思想。这一战略依靠的前提思想是:公司业务的专一化 能够以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 们。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公司或者通过满足特殊对象的需要而实现了差别化,或者在为这 一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或者二者兼得。这样的公司可以使其赢利的潜力超过产业的普遍水 平。这些优势保护公司抵御各种竞争力量的威胁。 但专一化战略常常意味着限制了可以获取的整体市场份额。专一化战略必然地包含着利润率 与销售额之间互以对方为代价的关系。 波特在《竞争战略》中还对三种通用战略实施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一列举。 波特认为,这三种战略是每一个公司必须明确的,因为徘徊其间的公司处于极其糟糕的战略 地位。这样的公司缺少市场占有率,缺少资本投资,从而削弱了“打低成本牌”的资本。全产业 范围的差别化的必要条件是放弃对低成本的努力。而采用专一化战略,在更加有限的范围内建立 起差别化或低成本优势,更会有同样的问题。徘徊其间的公司几乎注定是低利润的,所以它必须 做出一种根本性战略决策,向三种通用战略靠拢。一旦公司处于徘徊状况,摆脱这种令人不快的 状态往往要花费时间并经过一段持续的努力;而相继采用三个战略,波特认为注定会失败,因为 它们要求的条件是不一致的。 波特的竞争战略研究开创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崭新领域,对全球企业发展和管理理论研究的进 步,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任务是创造价值。企业的各项活动可以从战略重要性的 角度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且它们能够创造价值,这些组成部分包括公司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 理、技术开发和采购四项支持性活动,以及运入后勤、生产操作、运出后勤、营销和服务五项基础性 活动,九项活动的网状结构便构成了价值链。 价值链理论发展到今天,实现了新的突破,即价值链可以进行分解与整合。传统的大而全、小而 全的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困难,而另一些企业则另辟蹊径,它们从对整个价值链的分析中,放弃某些增值 环节,从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发,选择若干环节培养并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利用市场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完 成整个价值链的全过程。但是这样的价值链是由许多相对独立的、且各自都有核心竞争力的增值环 节组成的。这些原本属于某个价值链的环节一旦独立出来,就未必只对应于某个特定的价值链,它 也有可能加入到其他相关的价值链中去,于是出现了新的市场机会——价值链的整合,即:可以设计一 个新的价值链,通过市场选择最优的环节,把它们联结起来,创造出新的价值。实现虚拟经营的企 业能够充分意识到: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作为一种经营策略功效卓著,它能够保证企业获得最大的投 入产出比。成功实现虚拟运作的步骤应该是这样的:价值链的分解+找到核心竞争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价值链的整合=成功实现虚拟经营。 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 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 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 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 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 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 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 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用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由一连串企业内部物 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而不是某 一项活动的竞争。”

波特现有著作18种,另有无数的论文,他的竞争系列著作是商业管理界经典中的经典,但是,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曾经说过他是不可能写出管理类的畅销书的,因为他的书非常沉重,而事实上,他的著作风靡全球。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的,这些经典著作绝不是可以躺在沙发上喝着咖啡就可以读的,而是需要静下来,在书桌上一点一滴、逐行逐字地去研读和体会的。波特获得过无数奖项,他因对工业组织的研究而荣获哈佛大学的大卫·威尔兹经济学奖;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已经5度获得麦肯锡奖;1990年,他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1990)一书被美国《商业周刊》选为年度最佳商业书籍;1991年,美国市场协会给波特颁发市场战略奖;1993年,波特被推选为杰出的商业战略教育家;1997年,美国国家经济学人协会授予波特亚当·斯密奖,以表彰他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此外,波特还获得格雷厄姆-都德奖、查尔斯·库利奇·巴凌奖等众多奖项。

迈克尔·波特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提出了竞争战略的三种核心形式。

总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最大努力地通过低成本降低商品价格.维持竞争优势。要做到成本领先,就必须在管理方面对成本严格控制.尽可能将降低费用的指标落实在人头上,处于低成本地位的公司叮以获得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利润。在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时,由于本方的成本低,对手己没有利润可图时。

本方可以获得利润。差异化战略,又称不对称竞争战略(Differentiation)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别具一格,或功能多.或款式新,或更加美观.如果别具一格战略可以实现,它就成为在行业中哀得超常收益的可行战略,因为它能建立起对付五种竞争作用力的防御地位。

利川客户对品牌的忠诚而处于竞争优势。集中化战略,又称目标集中战略、目标聚集战略或专一化战略(Focus)该种战略是主攻某个特定的客户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其前提是:公司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

波斯奈特发表的博士论文

比较文学的诞生有四个标志:1、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现 2、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3、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 学校的课堂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1、著名的比较文学事件(1)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1877年,匈牙利梅茨尔在布达佩斯出版了《比较文学学报》,后改为《比较文学杂志》,重视翻译介绍弱小民族的文学。为期10年。(2)第一本学科理论著作:1886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第一部专著。(3)第一个固定的比较文学课的开设:1897年,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设立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尔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比较文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4)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1895年,法国戴克斯特(35岁早逝)文章《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探讨了英法文学关系。(5)第一部比较文学“目录学”贝兹独立完成了第一部比较文学“目录学”,收录索引3000条, 1899年,《比较文学书目集》出版,被译为多种文字,至今仍有价值。(6)30年代初,《比较文学评论》的创办者巴尔登斯贝格在梵第根的协助下,创办了巴黎大学的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巴黎大学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7)1899年,哥伦比亚大学创立第一个比较文学系(8)1958年9月,北卡罗莱纳大学在教堂山大会上,韦勒克作《比较文学的危机》,挑战法国学派,语惊四座,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确立了美国学派,打破了法国学派的一统天下。(9)1976年,台湾出版古添洪、陈慧桦编《比较文学垦拓在台湾》,乃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2、代表人物和著作1) 波斯奈特:《比较文学》2) 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3) 贝兹:《比较文学目录集》4) 巴尔登斯贝格:《歌德在法国》、《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5)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6) 基亚:《比较文学》7)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危机》8)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9) 艾德礼:《比较文学论文选集》10) 陈铨:《中德文化研究》11)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1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诗论》,13) 钱钟书《谈艺录》、《管锥篇》14) 古添洪、陈慧桦编:《比较文学垦拓在台湾》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首先是歌德提出过“世界文学”的概念——1866英波斯奈特首先写出了《比较文学》一书,1877德科赫办了世界上第一本关于比较文学的学术杂志《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有一个定义。

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1886年由 波斯奈特 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 19 世纪 70 年代末至9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查找了所有的文献,也没有看到有关于A.李路 B.伊藤整 C.赫尔德 D.马克思·韦伯的名字,是不是试题出叉了?

罗伯特蒙代尔发表的论文

199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教授简介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主席、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欧元之父”。 罗伯特·蒙代尔曾就读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于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1961年任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曾在斯坦福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Bologna (意大利)中心任教。自1966年至1971年,他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和《政治经济期刊》的编辑;他还是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研究研究生院的国际经济学暑期教授。1974年起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蒙代尔教授在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澳大利亚和亚洲等地广泛讲学。他是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加拿大政府、拉丁美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美国财政部等许多国际机构和组织的顾问。1970年,他担任欧洲经济委员会货币委员会的顾问;他还是1972-3年度在布鲁塞尔起草关于统一欧洲货币的报告的九名顾问之一。自1964年至1978年,他担任Bellagio-Princeton国际货币改革研究小组成员;自1971年至1987年,他担任Santa Colomba国际货币改革会议主席。 蒙代尔教授发表了大量有关国际经济学理论的著作和论文,被誉为最优化货币理论之父;他系统地描述了什么是标准的国际宏观经济学模型;蒙代尔教授是货币和财政政策相结合理论的开拓者;他改写了通货膨胀和利息理论;蒙代尔教授与其他经济学家一起,共同倡导利用货币方法来解决支付平衡;此外,他还是供应学派的倡导者之一。蒙代尔教授撰写了大量关于国际货币制度史的文章,对于欧元的创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撰写了大量关于"转型"经济学的文章。于1997年,蒙代尔教授参与创立了《Zagreb经济学杂志》。于1999年参与创建了世界经理人集团,2002年起担任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主席。 蒙代尔教授撰写的著作包括《国际货币制度:冲突和改革》(蒙特利尔:加拿大私营规划协会,1965年);《人类与经济学》(纽约:McGraw-Hill,1968年);《国际经济学》(纽约:Macmillan,1968年);《货币理论:世界经济中的利息、通货膨胀和增长》(加利福尼亚,Pacific Palisades:Goodyear,1971年);《新国际货币制度》(与J. J. Polak共同编写)(1977年);《世界经济中的货币历程》(与Jack Kemp共同编写)(1983年)。其合编的著作包括:《全球失衡》(1990年);《债务、赤字和经济状况》(1991年);《建设新欧洲》(与M. Baldassarri共同编写)(1992年);《中国的通货膨胀与增长》(与M. Guitian共同编写)(1996年);《欧元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器》(与A. Clesse共同编写)(2000年)。 补充: 蒙代尔 教授于1965年在 普林斯顿大学 发表Frank Graham纪念演讲,1974年在 剑桥大学 发表Marshall演讲,1998年发表Ohlin演讲,2000年发表Robbins纪念演讲。1983年,他获得法国 参议院 的JcaquesRueff奖章和奖金;1997年,他被评为 美国经济 协会的杰出会员;1999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蒙代尔教授获得了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好几所大学的荣誉学位和教授职位。

蒙代尔教授发表了大量有关国际经济学理论的著作和论文,被誉为最优化货币理论之父;他系统地描述了什么是标准的国际宏观经济学模型;蒙代尔教授是货币和财政政策相结合理论的开拓者;他改写了通货膨胀和利息理论;蒙代尔教授与其他经济学家一起,共同倡导利用货币方法来解决支付平衡;此外,他还是供应学派的倡导者之一。蒙代尔教授撰写了大量关于国际货币制度史的文章,对于欧元的创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撰写了大量关于 转型 经济学的文章。1997年,蒙代尔教授参与创立了《 Zagreb 经济学杂志》。 蒙代尔教授撰写的著作包括:《国际货币制度:冲突和改革》(蒙特利尔:加拿大私营规划协会,1965年);《人类与经济学》(纽约:McGraw-Hill,1968年);《国际经济学》(纽约:Macmillan,1968年);《货币理论:世界经济中的利息、通货膨胀和增长》(加利福尼亚,Pacific Palisades:Goodyear,1971年);《新国际货币制度》(与J. J. Polak共同编写)(1977年);《世界经济中的货币历程》(与Jack Kemp共同编写)(1983年)。 其合编的著作包括:《全球失衡》(1990年);《债务、赤字和经济状况》(1991年);《建设新欧洲》(与M. Baldassarri共同编写)(1992年);《中国的通货膨胀与增长》(与M. Guitian共同编写)(1996年);《欧元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器》(与A. Clesse共同编写)(2000年)。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世界上最出名的20篇经典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1.《生产理论》 C.W.柯布与P.H.道格拉斯着2.《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着3.《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 西蒙·库兹涅茨着4.《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 F.莫迪利亚尼与M.H.米勒着5.《最优货币区理论》 罗伯特·蒙代尔着6.《不确定性与医疗保健经济学》 肯尼斯·阿罗着7.《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国家债务》 彼得·戴蒙德着8.《货币政策的作用》 米尔顿·弗里德曼着9.《生产、信息成本与经济组织》 A.A.阿尔钦与H.德姆塞茨着

内蒙古医院周青波发表论文

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 文章基于微课的性质和特点,探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策略,主要从微课在引导学生预习、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突破教学重难点、强化实验教学、结合学生的层次和需求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微课;初中物理;教学;应用

微课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在线学习为主要手段,以某个概念、规律、实验等为主要内容,围绕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的在线课程资源。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针对性强、信息容量大等优点,其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克服了传统教学媒体承载信息种类少、容量小的缺点,突破了学习工具、场地等的限制,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具体的原则和顺序下,教师就相关知识点制作系列微课或专题,每一堂微课相互关联、形成体系,最终促进知识的连通和融合创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微课引导学生预习

教师将需要学生预习的内容进行点拨、加以指导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借助微课完成预习或自学,省出更多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练习提高等。长期坚持,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讲授“声现象”的相关知识前,教师利用微课将生活中的可听声、次声波、超声波等分别以影像形式展示在网络平台上,学生看到这些生活实例后就会自主思考,预习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而逐步摸索出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

二、利用微课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

初中生在课堂上很难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只能保持约10分钟,而一个微课教学视频恰在10分钟左右。在课堂导入时使用微课,能使教学目标更直观,教师通过将实验、经典事例、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制作成微课进行新课导入,让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进行“光的折射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微课呈现奇妙的折射现象:笔在玻璃杯中的弯曲、用鱼叉捕鱼时看到的鱼的虚像等。学生在观看时会展开联想,挖掘更多有趣的折射现象,对这一知识点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利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

物理知识点是前后联系的,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不扎实,很可能会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师可将各个知识点、实验、规律探究、复习归纳及专题讲解等以微课的形式呈现,供学生自主独立地复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如在电路故障分析、电表示数变化等知识点的处理上,笔者将常见的故障归纳后安排给各小组讨论。各小组在笔者的指导下将解决方案制作成微课并进行课堂讨论。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另外,这些微课还可供基础薄弱的学生课后复习,加深理解。

四、利用微课强化实验教学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效使用微课,可缓解课时少、任务多的矛盾。教师将实验过程制成微课,将关键点、关键步骤放大,学生会更了解实验过程和目的。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再运用微课讲授实验仪器和连接方法。利用提前准备的微课视频演示实验过程,学生借此自主实验。在巡视中,笔者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解惑,引导学生集中分析讨论实验中的问题,效果很好。

五、结合学生的层次和需求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层次的不同,努力创造条件让其共同发展。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制作成分层教学资源,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挑战不同的`难度,按照自己的计划安排自主学习进度。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有效解决分层教学的问题,培养学习的兴趣。如教材中的电路连接问题,教师可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电灯、空调等物品,并将电路连接问题按难易程度分成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分层组成小组并分别就电灯之间的串联、并联和空调的室内电路连接与外机电路连接等进行探讨。通过画电路图、搜索相关资料等方法,学生最终将复杂的电路问题清晰化,也增强了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六、结语

微课教学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快乐学习”的理念,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同时,微课革新了传统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了传统听评课模式,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但它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作用。教师只有对微课的运用情况时刻调查、分析、反馈,微课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255-25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