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吴阶平1954年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吴阶平1954年发表论文

主编有《泌尿外科学》、《外科学》、《泌尿外科进展》等,发表有影响的医学著作150篇,出版医学书籍21部,其中13部为主编,2000年1月,《吴阶平文集》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吴阶平,肾结核中对侧肾积水问题,中华外科杂志,1954(1):7~13。 2:Wu JP,Contralateral Hydronephrosis in Renal Tuberculosis,Chinese MedJ,1954(72):285~295. 3:吴阶平,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的临床研究,中华外科杂志,1959(7):973。4:吴阶平,输精管结扎并用精囊灌注术,中级医刊,1958,4:41。5:Wu JP,Investigations on Tuberculosis of the Genito-urinaryTract,Chinese MedJ,1959,79:428.6:施锡恩、吴阶平主编,泌尿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1963;第二版,1978。7:吴阶平,肾上腺髓质增生问题,中华医学杂志,1977(57):331~333。8:Wu J:P,Adrenal Medullary Hyperplasia,Chinese MedJ,1978,4:17~22.9:黄家驷、吴阶平主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0:吴阶平主编,医学百科全书·泌尿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1:Wu JP,Effects of Phenoxybenzamine and Prostigamine onRelative Voiding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Chinese MedJ,1983,96:1~5.12:Wu JP,Adrenal Medullary Byperplasis,Long-termFollow-up of 15 Cases,Chinese MedJ1984(97):653~656.13吴阶平,肾代偿性生长的实验研究1,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85(2):1~4。14:吴阶平,肾上腺髓质增生长期随诊,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85,6:1~3。15:吴阶平、袭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两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6:吴阶平,肾代偿性生长的实验研究Ⅱ、Ⅳ、Ⅴ,北医泌尿外科研究所年报,1987,48~57。17:王叔咸、吴阶平主编,肾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8:Wu JP,Vas Sterilization in China,Second InternationalSymposium Indonesian Society of Andrology,1988. 19:Wu JP,Age Factor in Post-nephrectomy CompensatoryRenal Growth,Urological Research,1989,17:135~139. 1946年作为一名讲师在北医开始参加教学工作,对实习医生、住院医生进行培养。这种教学工作并无困难主要是在临床实践中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一些基本诊治技能,后来承担外科学和泌尿外科的课堂教学,多次参加卫生部组织的教育改革讨论,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交流教学经验等活。 吴阶平领导的泌尿外科研究所是全国闻名的,几十年来培育了大批来进修深造的各地医生和研究人员,先后有120人成了各自单位的骨干,学生有:顾方六、姜信真、郭应禄院士、梅骅教授。

作者 | 温菲

青年吴阶平

吴阶平(1917-2011)

198 2年主持编译了我国有关性问题的第一本正式专著《性医学》。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何为大医?

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对大医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

大医,首先要医术精通,“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其次要诚心救人,“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此,才有资格称之为“大医”。

吴阶平,就是这样一位誉满杏林的大医。

晚年吴阶平

学医之路从协和开始

协和百年,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众所周知,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协和)是我国最有声望的医疗和医学教育机构。能够进入协和读书、深造,是每个医学生的梦想。

这所创建于1917年的医学院校,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从长远利益出发,办高标准学校,培养顶尖人才”为主旨。

在几近“苛刻”的教育方式下,协和俨然成为我国最高的医学殿堂。

也是在1917年,吴阶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一户开明实业家中。

这家男主人对医学有着独特的理解,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做医生是一种既高尚又稳妥的职业,不管 社会 如何动乱,济世救人总是会受到人们尊重的。

在父亲的影响和安排下,1936年,19岁的吴阶平似乎是顺理成章地考入了协和。

彼时正值协和的鼎盛时期。

近20年的积累,协和基本上形成了自成一体、行之有效的医学教育模式,即“协和模式”——在“科学济人道”教育方针的引导下,协和实行“高标准、少而精”的精英教育,强调生源质量,采取“淘汰制”,确保学生的业务素质,强调临床实践和基础训练。

吴阶平的医学生涯,就从这所国际一流标准的医学院开启了。

一流的医学院除了要有一流的学生,更需要有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教育。

协和的教师们不但有渊博的学识,更有独特的教学理念。林可胜教授,我国现代生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他就有一套特别的考核方法。

在吴阶平一年级学期快结束时,林可胜选择8名学生亲自口试,每名学生15分钟。吴阶平排在最后,时间比较宽裕。

林可胜考核学生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某一个专业问题,而是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学生结合常识和生理学知识来回答。

轮到吴阶平时,他的回答令林可胜非常满意,只是没想到,林可胜又提问了一个更深入的问题,这让吴阶平措手不及。

当时礼堂里有一个追悼会需要林可胜前去参加,吴阶平心想口试总该结束了吧,谁知林可胜说,“你等着,我很快就回来”。

果然,林可胜很快回来了,又考了大约半小时才结束。这次口试,林可胜对吴阶平的回答相当满意,而吴阶平对生理学的兴趣也被点燃了。

协和三年级的时候,吴阶平因病休养一段时间。其间,他广泛浏览书籍,学习渐入佳境。

复学后,正巧荷兰籍教授司乃博来校主持内科教学。

司乃博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讲课巡诊引人入胜。无论是主持内科临床讨论、病理讨论,还是特别讲座,只要司乃博主讲,吴阶平都如沐春风,感到极大的享受。

虽然有不少具体内容吴阶平还不甚理解,但他从中受到了科学讨论的熏陶,开始懂得如何作学术报告,如何参与讨论,受益匪浅。

司乃博也曾主持过学生考试。在吴阶平应考时,司乃博随着他的报告,层层深入提出问题,这对吴阶平临床分析能力的提高带来很大帮助。

司乃博给了吴阶平很高的分数,并对他大为赞赏。

协和有个习俗,每年举行毕业典礼前,都要在四年级学生中选出一名品学兼优者担任学生司仪,司仪手持笏形礼仪牌带领毕业生进出礼堂。

礼仪牌上镶有金箍,金箍每道宽度约一厘米,有正反两面,上面镌刻着这两年当选学生司仪的姓名。

吴阶平有幸被选为第17届毕业典礼的学生司仪,名字被刻在第九道金箍上。遗憾的是,1941年日军占领协和,礼仪牌至今不知所踪。

吴阶平(中)和医生们一起研究病案

泌尿外科事业从北医起步

吴阶平曾经说过:“并非我自己对泌尿外科产生兴趣,而是谢教授对我这人发生兴趣。”这里的谢教授,就是指大名鼎鼎的谢元甫。

1921年,谢元甫受聘到协和外科担任泌尿外科教授,将自己从美国泌尿外科创始人扬·汉普顿教授处学到的优秀医疗作风和高超治疗技术应用于教学和临床工作实践,深受协和学生的爱戴。

1939年,吴阶平被确诊患有肾结核病,必须进行右肾切除手术,当时泌尿外科主任谢元甫亲自过问吴阶平的治疗,看到结核病灶标本并确认手术顺利完成,才放心离开。

毕业后,吴阶平来到中央医院工作。

业余时间,吴阶平经常找谢元甫探讨学术进展。谢元甫将自己的医学书籍赠送给吴阶平,其中就包括扬·汉普顿撰写并亲笔题字赠送给其的《泌尿外科学》。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吴阶平不由自主地对泌尿外科产生了兴趣。

1946年,吴阶平前往北京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北医)担任外科讲师,兼管泌尿科。

不久,谢元甫也应邀来到北医,吴阶平跟随谢元甫一起开始了泌尿外科工作。

在谢元甫的大力引荐下,1947年底,吴阶平前往芝加哥大学师从哈金斯教授,进一步学习泌尿外科学。

当时,哈金斯是全球泌尿外科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吴阶平跟随哈金斯开始从事“与临床有密切联系”的研究工作。

一年时间过后,吴阶平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泌尿外科的决心。

1948年底,吴阶平学成归国。他在北医的外科病房里辟出三张病床,专门收治泌尿外科的患者,并筹划建立泌尿外科。

吴阶平的医学事业也由此开始进入高峰。他在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男性绝育和肾上腺髓质增生三个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在我国泌尿外科发展史上的地位。

上世纪50年代,医生在诊治双侧肾结核时,一般不区分“双侧都患肾结核”和“一侧肾结核,另一侧肾脏罹患其他疾病无功能”。

当时,双侧肾结核是不治之症,但是一侧肾结核患者,则可以通过切除病侧肾脏,靠另一侧 健康 肾脏部分甚至完全代偿而存活。

作为一名负责任、工作严谨的临床医生,吴阶平开始质疑这样的诊治“常规”。

他应用“肾穿刺”的方法,从患者无功能的肾中取得尿液,进行结核菌检查和肾造影,并对诊断为“双侧肾结核”晚期病人的尸体进行检查。

根据大量资料和临床实例,他发现在诊断为双侧肾结核的患者中,约有15%实际是可以治疗的一侧肾结核,对侧的肾只是由于肾积水丧失功能而已。

因此,他提出“肾结核对侧肾积水”这一新概念,此病的症状与双肾结核在临床表现上十分近似,但治疗方案和能否痊愈则截然不同。

接着,吴阶平在理论上和临床工作中把双肾结核与肾结核对侧肾积水区别开来,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这一创见是泌尿外科学一项突破性进展。

输精管结扎术是结扎并切除一小段输精管,使精子不能排出体外,从而达到不育的目的。但是残留在输精管结扎术后远端输精管内的精子,依然有可能使对方受孕。

对于这种已有百年 历史 的结扎术,吴阶平提出改进措施,他在用手术切断输精管尚未结扎之前,向远段精道(即输精管、精囊、后尿道)注入少量杀灭精子的药物(如醋酸苯汞溶液)。

这项输精管绝育术,方法简便、效果良好,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肾上腺位于肾脏之上,左右各一,属于人体非常重要的内分泌腺,跟泌尿系统关系不大。但在临床实践中,由于解剖位置毗邻肾脏,归属于外科。

1960年,吴阶平应邀为一名患嗜铬细胞瘤的病人做手术。但奇怪的是,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未见嗜铬细胞瘤。病理检查证明,双侧肾上腺都有明显增生,但又不像是皮质增生。

这是吴阶平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一种病变。通过查阅文献,他发现6个类似的病例,即原来都认为是嗜铬细胞瘤,经过尸检才证明是髓质增生。

尽管病例罕见,但吴阶平决定要研究清楚,给患者和学界一个交代。从1960年至1976年,他一共搜集了17个此类病例,足以证明这一全新的病种。

1978年,吴阶平在英文版《中华医学》发表了《肾上腺髓质增生问题》的研究论文,19 79 年被《美国泌尿外科年鉴》收录,国际学术界开始承认肾上腺髓质存在增生。

吴阶平(中)正在做手术

医学教育在北二医创新

一位医生,无论他的医术再高明,能够拯救的人毕竟有限。但如果,他再教授几位学生,他和他的学生就可以拯救更多的人。

再如果,他要在更大范围内拯救更多的人,甚至要推动人类 健康 事业的发展,那么他可以选择创建一所医学院校,源源不断地为 社会 输送医务工作者。

时代选择了吴阶平。

在他泌尿外科事业走向高峰的时候,一项艰巨而意义深远的任务,悄然降落在了吴阶平的肩上——为解决医疗卫生事业人才匮乏的状况,1960年春北京市委决定从北京医学院抽调部分骨干师资,创办“北京第二医学院”(以下简称北二医; 199 4年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以下简称首医),而吴阶平成为了筹建医学院的最佳人选。

尽管此前并未参与过多的行政事务,然而吴阶平还是一如既往地泰然处之,坦然接受了安排。

时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经济困难,财力、物力十分 紧张 ,吴阶平带领师生员工,同心合力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了“在自己的宿舍里,由自己的教师,用自己的教材进行教学”的任务。

作为一所医学院校,不但要有教师、教材,还需要有附属医院进行教学实践。然而,建校之初的北二医并没有专门的附属医院。

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吴阶平从尊重医学教育规律的科学精神出发,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安排基础课教师到北京现有的医院开展临床教学、实习工作,在教学医院成立教研室,“教学相长,真抓实干”。

这种全新的“基础临床紧密结合”的方式,既可以解决基础医学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做法,又提高了临床医生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水平。

可是,如何更好地推行这种独特的医学教育教学理念呢?无疑,作为“局内人”显然可以更清楚地通过师生的互动和反馈来体会和调整。

于是,在兼顾行政管理和临床研究的同时,吴阶平仍然不忘自己作为一 名教 师的责任和义务。他亲自参与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吴阶平在教学工作实践中,通过“启发式教学”等理念和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有关知识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变“教知识”“学知识”为“教本领”“学本领”。

吴阶平这种兼具逻辑性和艺术性的授课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他还总结出做一名好教师要从三方面努力:一是科学的内容;二是逻辑的展现;三是艺术的表达。

一所高校的毕业生质量最能反映学校的教学水平。作为北二医的负责人,吴阶平对于毕业生未来去向和人生发展尤为重视。

他亲自前往各大医学院校参观调研,详细了解兄弟医院各个科室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

同时,他还联合北二医的导师们对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兴趣进行严谨而负责的评估,引导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又满足祖国和学校发展的人生规划,最大程度地做到人尽其才。

从过去的北二医到今天的首医,这所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一直以踏实严谨、临床动手能力强而在医学界广受欢迎。

吴阶平(左三)在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门诊部和医生们研究肾结石治疗问题。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

从北二医到首医,59年时光悄然流逝。吴阶平在北二医整整工作了10年,见证了她的筹建、初创和成长,陪她走过了“婴幼儿时期”。

古希腊著 名教 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今天的首医能够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较高声誉的医学院校,与吴阶平等第一代北二医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

吴阶平有很多种身份。除了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的身份,他还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有广泛影响的 社会 活动家,参与了中央领导的保健工作和医疗服务工作。

吴阶平把自己的医学事业与党和国家的事业、 社会 和科学的进步紧密相连,用绚丽多彩的一生为我们诠释和拓展了“大医”的深刻内涵。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吴家兄弟就可以开一个医院”

医界佳话“吴氏四兄弟”(左起:吴瑞萍、吴蔚然、吴阶平、吴安然)

■ 温菲

医学界曾经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吴家兄弟就可以开一个医院”。

而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吴家医院”,就是指吴阶平兄弟四人,他们在医学上都建树颇丰。

除了名气最大的吴阶平之外,吴阶平的大哥吴瑞萍是小儿科专家,二弟吴蔚然是外科学专家,三弟吴安然是免疫学专家。吴家四兄弟都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就读或进修,都在不同的领域对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起吴家四兄弟的人生选择,不得不提到他们的父亲吴敬仪。

这位开明的实业家经历了20世纪初期 社会 动荡之 大变革 ,深感宦途危险,他也因此告诫子女不要从政; 社会 复杂、行情难测,也不要经商;如果要走一条踏实可靠的生存之路,学医便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何时何地都需要医生,既不会失业,又能解脱别人的疾苦,救死扶伤。

由于经常接触外商,吴敬仪在思想上倾向西医。他认为要学好本领、精通医术,就要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这所最能造就人才的西方医学教育中心。

于是,在他的引导下,长子吴瑞萍首先考入协和,毕生致力于儿科事业;然后是次子吴阶平,我国泌尿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三子吴蔚然长期从事外科医学的临床及研究工作;四子吴安然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生物系,后在协和细菌学和血清学系进修,长期从事免疫学病毒学的研究。

恐怕吴敬仪老先生都未曾想到,他的教育理念和殷切希望竟然在医学史上留下了传奇的一章。

199 8年,吴瑞萍病逝;2005年,吴安然病逝;2011年,吴阶平病逝;2016年,随着吴蔚然的溘然长逝,我国医学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吴家医院”成为绝响。

《中国科学报》 (2019-09-27 第8版 印刻 原题《大医泰然》)

吴国平发表论文

吴国平:男,苗族,1971年7月出生, 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师,兼任学院财务会计。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国际金融、税法、技术创新理论等方面。参与完成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制度因素研究》等课题。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对外经贸实务》、《研究与发展管理》、《时代金融》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怪自己的孩子不努力,都说数学很难学,其实你只要足够地用心,是会学好数学的。

吴国平,男,1971年9月出生,硕士生导师,整形外科博士,南京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博士,澳大利亚颅颌面中心整形与颅颌面外科专家学者,国际颜面轮廓外科研究院导师,国际微创长曲线下颌角截骨术研究专家之一,南医大国际整形美容教学与研究中心骨干专家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专家委员会常委医学美学与美容专业委员会委员,烧伤整形专业委员会委员,医师协会整形美容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厅第七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省第九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特约编委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审稿专家。从事整形美容外科10余年,擅长面部轮廓综合设计美容整形、颅面部骨骼创伤修复。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市及院级科研课题5项。

学不好数学和智商也有一定关系,但是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缺少了锻炼的机会。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多练习。

吴国平的论文发表

学不好数学和智商也有一定关系,但是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缺少了锻炼的机会。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多练习。

吴国平曾说过,大部分孩子掌握数学困难,其实和孩子的智商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孩子其他方面出现了问题。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总是学不好数学,数学成绩差,总以为是孩子的智商出现问题了,感到非常焦虑。但其实孩子数学学不好,实际上是这2个方面出了问题。

看不起基础,不重视基础

什么是数学基础?

教导孩子学习数学,很多家长总是感到迷茫,没有方法也无从下手,其实学习数学要从基础抓起,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学习的数学基础也是不同的。

1、幼儿期1~3岁数学启蒙

幼儿时期对孩子开展数学认知工作,主要的教学工作是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敏感性,帮助孩子识别数字,理解数字。我国儿童教育专家朱文华在《幼儿教育》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幼儿数学教学要根据孩子的发育情况进行,幼儿时期的教学开展基础是帮助孩子认识数字,辨别不同数字的意义。

2、学龄前5~6岁数学认知

当孩子对数字熟悉后,进入5到6岁的年龄是,家长对于孩子的数学启蒙工作是帮助孩子提高数学认知基础,这是学龄前5到6岁孩子的数学启蒙基础。

根据吴国平硕士的研究论文,孩子在该年龄段对于数字的大小已经熟悉了,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习熟悉运算简单的加减乘除,为后来的高阶数学运算打下基础。

专注力≠智商

专注力≠智商?

很多家长以为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就能提高孩子的智商,但其实专注力不等同于智商。根据青海师范大学儿童教育专业祁乐颖老师的研究,发现专注力与智商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专注力并不能完全代表智商。

祁乐颖老师对200名学生采用瑞文测试方法进行调查,发现影响智商高低的因数中,专注力只占15%,除此之外,影响智商的因素还有观察力,认知知觉、空间思维、逻辑概念等。

专注力差有什么影响?

虽然专注力不等同于智商,但是专注力差对于孩子学习数学或其他科目却有非常大的影响。

孩子专注力差,上课容易走神,比如上课时难以集中精力听讲,无法做好笔记。这是因为专注力差的孩子在上课时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能分散孩子的注意,转移孩子的精力,导致孩子无法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课堂上,对于老师说的内容也无法记忆,也就无法掌握知识。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能力?

引导孩子建立数学概念,并帮助孩子掌握数学方法,是很多家长的愿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创造合适的条件来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

通过数学启蒙绘本学习数学

教育专家朱文华老师认为在教导孩子数学知识,要根据孩子的思维特点来进行。幼儿时期的孩子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所以家长可以为孩子选购一些数学启蒙绘本,让孩子通过形象生活的图画来认识数学,培养孩子的数字敏感。

父母与孩子玩数字游戏

父母与孩子一起玩数字游戏同样也能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比如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猜大小、做匹配的数字类游戏,或是带孩子外出购物时,可以让孩子看价格标签,一起计算价格等。

从3岁开始培养宝宝专注力

专注力对于孩子的学习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家长要从孩子3岁的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比如可以让孩子静坐,或延长孩子的阅读时间。多给孩子准备一些能锻炼专注力的绘本,从游戏中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增加孩子专注的时间,更简单实用。

孩子数学能力差,家长可不要再怪孩子智商不够了,可能是孩子基础不好或精力不够专注,所以家长要科学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让孩子在数学学习道路上不落后。

吴国平,现如今任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整形外科博士,南京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博士,从医多年,是整容外科手术方面的权威专家。

吴国平,宜兴人氏, 1964年10月出生,博士,现任职于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主要研究和工作方向有GIS理论研究与开发应用、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数字地球、自然地理、地理建模等诸方面。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部科技成果优秀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科技成果奖等。主持多项理论和应用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和专著数十篇。现担任中国地理学会数量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政策模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GIS协会教育与科普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理学会理事、江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委员、江苏省测绘学会遥感遥测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吴建平发表的论文

以时间和标志性事件为参照标准,环境心理学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得以兴起。随着环境问题的升温,环境心理学也成为21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较有突破的一个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1 浅谈环境心理学中的拥挤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中的拥挤,从环境心理学角度阐述了拥挤的内涵、影响及对策,并提出要警惕拥挤综合症的出现。 关键词:拥挤 影响 拥挤综合症 一、 拥挤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1],它通过研究在不同社会 文化 和环境下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寻求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可持续模式。拥挤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外学者有的认为,“拥挤”是指当个体的空间需求超过实际空间供给时的一种心理压力不适状态,是有限空间中的个体的一种个人主观体验;有的认为,“拥挤”是指一种个人无法获得想要的隐私水平、无法充分控制同他人之间社会互动的状态。我国学者则强调“拥挤”是指一种主观的、能产生消极情感的心理状态,且当个人觉察到给定空间中有过多的人时出现。 总之,作为对高密度和相应空间限制的知觉判断,“拥挤”是一种难以直接测量,需经过人类知觉加工形成,伴随过度唤醒和生理、心理、行为压力特征表现,且导致系列拥挤负面影响的复杂心理体验和主观 经验 状态。[2] 二、 拥挤对人类的影响 (一)拥挤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对生理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密度会引起一些生理唤醒反应。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个体患病的机率更高;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2.对情感的影响 社会密度与空间密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情感体验。在改变空间密度的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时比在低密度时体验到更多的消极心境;而女性则相反,能彼此友好相处,以比较合作的方式对待拥挤的心境。在社会高密度的研究中,男女都同样反映出消极的心境。 (二)拥挤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人际吸引 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在相关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情境下对组内成员负面的评价较多,而女性则相反,高密度促进了人际吸引。 2.退缩行为 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 措施 ,它包括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高密度所引起的退缩行为将可能破坏人际关系网络,这样人们可以利用的资源便会减少,更加难以应对巨大的压力。 3.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一些关于人口密度如何影响人们助人行为的研究发现,高密度会降低人们帮助别人的概率。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此外,利他行为在城市和乡村也是不一样的。 4.攻击性行为 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对某一部分人来说(如 儿童 ),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大量研究显示,拥挤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更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改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高密度是引发负性的情感体验,还是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 (三)拥挤的具体影响 1.拥挤对工作的影响 首先,拥挤使个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度注意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其次,拥挤时容易产生焦虑。再次,高密度会阻碍个体对环境的认知。最后,拥挤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2.拥挤对交通影响 首先,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其次,司机的应激。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再次,交通阻塞。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也对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 三、减少拥挤的消极影响 (一)干预措施 首先,认知干预:对高密度情境的干预措施之一是认知干预,它是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这样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 其次,建筑设计:第一,利用分隔。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因为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第二,注意焦点的设计。人们更喜欢能减少个人唤起水平的环境;建筑设计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因素来减少人们的消极反应,达到减少拥挤感的目的。此外,建筑设计中室内家具的色彩、布置,对空间宽敞感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调节方式 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减少个体的焦虑和降低他们的唤醒水平。为此,可针对缓解拥挤所产生的后果而进行三种调节 方法 :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使人们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想象是帮助人们按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 四、拥挤综合症 拥挤的空间,嘈杂的环境,加之快节奏的生活,极易使人产生高度紧张,出现头痛、失眠、易怒、乏力等症,甚至引起心理变态,这一系列症状,被称为“拥挤综合症”。环境、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认为,拥挤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已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为避免现代都市的拥挤及拥挤带来的危害,需要社会和都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关键是要加强对城市布局和建设的宏观调控,以利人口分流;在节假日及大型集会,要作好人群的有序流动安排,最大限度地控制拥挤现象。都市居民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凑热闹,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孕妇及患有心血管病的人更应避免拥挤。同时,都市人还须学会“闹中取静”,在紧张中学会放松,加强体质锻炼、注意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保持乐观开朗、平静愉快的心境,这些都是防止拥挤综合症的有效办法。[3]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社, 2001. [2]戴琨等.拥挤研究进展[J].应用心理学,2010(4). [3]严世英.都市拥挤综合症及其危害[J].人与自然,1998(3). [4]许波.拥挤综合症-精神健康的大敌[J].社会心态大观,2004. [5]保罗·贝尔等著.环境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2 谈环境心理学及其研究述评 【摘 要】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的诞生及其东西方发展,做了文献梳理评述,以期学界进一步了解其背景和现状。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研究;述评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 人际交往 、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 一、环境心理学简要追述 环境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分化产生的―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的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传统意义上,环境心理学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心理学的结合。随着环境心理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现代意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重视建筑环境与心理及行为之间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纪元前,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各种手法矫正视觉错觉。有关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1886年德国美术史家沃尔芬(H.wolffin)著有《建筑心理学绪论》一书,曾用“移情论”的美学观点讨论建筑物和工艺品的设计问题。其后,汉斯・迈耶(H.Mayer)还打算在包豪斯中开设心理学课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城市环境严重恶化,对居民的身心和行为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同时,不少新建筑因无视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导致社区崩溃、建筑拆毁、居民抗议等严重后果,并遭到社会的严厉批评。因此,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引起多学科研究者的深切关注。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研究终于汇集成多学科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此后,先在英语区,继而在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和发展。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伊特尔森、普洛尚斯基、萨默,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还形成了若干研究中心,如儿童与环境、环境认知、环境与年龄、残疾人与环境、居住区环境、室内环境、妇女问题、使用者参与、使用后评估等。该组织第一批成员27人,仅由建筑师和心理学家组成,到1984年,成员增加到900人,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建筑师占30%,心理学家30%,其他环境学科(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25%,其他社会科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人类及社会生态学家)15%,成为世界上历史最长,人数最多的从事环境――行为研究和应用的学术团体。欧洲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也形成了环境行为研究的潮流。 亚洲各国中,日本在环境――行为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领先地位,并在70年代迅速发展。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研究,并引起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二、环境心理学及其发展 不同的研究者,对环境心理学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不同学者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中,看到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与全貌。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是纽约的研究者普洛尚斯基和伊特尔森等首先提出的。任何人工环境都是社会的产物,都离不开相应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同时也不能脱离它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1]。1978年,贝尔(P.A.Bell)等三人合著的《环境心理学》一书给环境心理学下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整体的科学。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对个人空间、拥挤和人类的关系、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等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了解个体如何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2]。 环境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的一门科学,因此它并不追究人能够适应哪一种环境的问题。过去,人们在创造环境时,几乎不考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会有怎样的心理倾向。与此相反,环境心理学却是将它作为重要问题提出来,并使它与选择环境、创造环境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科学分支。因此现在有一些问题必须加以考虑[3]。 俞国良等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4]。马逊风等认为“广义上的环境心理学就应该是心理学,因为一切心理学都是针对环境的”。狭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从其研究对象上可以定义为“研究环境问题对人类(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对环境反馈作用的学科”[5]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6]。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的各个定义虽然在表述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但基本思路是差不多的。基于以上不同研究者观点的基础上,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个心理学分支独有的特点和能区别于其他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环境心理学区别于心理学其他分支的独有的特点,最主要是它研究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分支。 在现有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我们看到实际的研究内容包含很多方面,有研究者 总结 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概念,不同环境中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个人的心理现象和对环境的知觉;环境物理里和环境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环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相互关系),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规律,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如噪声、温度、风向、气候、空气的污染)和社会环境(如个人空间、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的影响;环境联想对环境意识与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中心理变化对人体信息传递、工作效率等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进行心理自我调适,以适应环境并创造一种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环境即对环境的反馈作用[5]。 除此之外,环境心理学还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且研究如何通过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从而增加亲近环境的行为,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 环境心理学说到底是心理学,而不是环境学,它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是心理学的内容,只不过要加上一个限定的领域,这个限定的领域就是环境。有定义说“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我们感到这个表述虽然很清晰简练,而且也基本切合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但是表述上不是最好。因为环境心理学毕竟是心理学,所以把它仅仅说成是研究“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毕竟不十分贴切。 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中所说的环境,其意义仅仅是自然环境还是包含社会环境?这里,我们的建议应当说主要是自然环境。另外一个定义上的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是不是一个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有研究者指出,“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来看,环境心理学应该成为以环境科学和心理学两学科为研究基础的交叉学科,但从环境心理学的起源和已进行的各种研究来看,环境心理学距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还有很大的距离”。原因是环境心理学的最初研究者主要是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个人空间、拥挤、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等,“目前的环境心理学和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联系得更为紧密”。 把环境心理学定义为“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似乎和这个现状更为贴切,但是,却和环境心理学最新的发展趋势不合。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心理学研究者中,心理学家的人数正在日益增加,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月越来越超越建筑学的范围。 三、环境心理学研究内容及其展望 从广义上看,所有的心理学研究的都是研究环境中的人的心理,是否所有的心理学都应该说是环境心理学?我们认为,如果把所有的心理学都说成环境心理学,那么这个学科的独持性就没有办法体现了。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以及影响了自然环境的那些小型活动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大致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人的心理对环境的影响。1.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的问题。2.环境心理评估。3.环境态度与价值观。4.环境对人的影响。5.如何改变人的心理,使人多做有益于环境保护的事情。6.各种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此外,建立关于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内容[7]。 因此,环境心理学有很多需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和跟踪研究的问题。过去的心理学在很多方面都与现实脱节,所以这是相当困难的课题。总之,我们认为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学应该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作。 参考文献: [1]林玉莲. 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2][美]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等. 朱建军 ,吴建平等 译.环境心理学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 [3](日)相马一郎. 周畅 ,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 [4]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 教育 出版社,2000.4. [5]马逊风,黄冬梅,黄钰,何子光.环境心理学有关问题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31-36. [6]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28―129. [7]吴建平.环境与生态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5. 猜你喜欢: 1. 浅谈环境心理学论文 2. 浅谈环境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3.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 4.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 5.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以上

1、吴建平,杨联,DAVID KEMP,花立民,张利平,雷赵民等,“牧区家庭畜牧生产资源优化及家畜个体精准管理模式研究与示范”,2010年6月3日通过项目鉴定,鉴定委员会给予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评价 。2、吴建平,张利平,雷赵民,杨联,汪晓娟,王欣荣等,“应用分子育种技术选育肉毛兼用绵羊新类群的研究”,2010年6月3日通过项目鉴定,鉴定委员会给予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评价。3、吴建平、张利平、刘哲、张玉斌、彭韵硕、雷赵民、杨联、万红玲、张盛贵、马琦、王强、王欣荣、李维红,主持完成的“西部地区主要牛羊肉、乳营养品质特性及品质育肥技术体系研究”项目获2009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号:2009-J1-011-R1;4、主持完成的“富含共轭亚油酸(CLA)功能性牛奶生产技术研究”,获2009年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编号:2009-1-6-1;5、“动物遗传学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获甘肃省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证书号:20090303。6、主持完成的“影响反刍动物体脂脂肪酸组成的生态因素及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获2008年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负责人,证书编号:1-09/7;7、主持完成的“苜蓿芽(Alfal-Nutrients)营养性功能因子的研究与开发”,获2006年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25/1。8、主持完成的“利用生态因素及饲养管理模式驱除羊肉膻味的技术研究”项目,2003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9、参加完成的“现代养猪业配套选育‘合成系杂优猪’的研究”,2003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0、主持完成的“安哥拉改良羊皮肤及毛囊变化规律的研究”,1996年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1、参加完成的“利用免疫电泳及荧光法进行性别控制”,1995年12月鉴定;12、参加完成的“甘肃高寒阴湿区八县十七乡科技扶贫农林牧整乡承包”,1995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3、参加完成的“奶牛血液遗传标记及其与经济性状相关性的研究”,1995年获甘肃省畜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参编《Towards Sustainable Use of Rangelands in North-West China》, Springer, 2010 副主编《动物遗传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主编《简明基因工程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5副主编《现代中国养羊》,金盾出版社,2005参编《Chinese Yak》,Asia Livestock,FAO ,1994 共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张艳萍,苏军虎,龚雪芬,娄忠玉,吴建平 (通讯作者),魏彦明.甘肃金鳟遗传资源评价及其与日本金鳟和道氏虹鳟遗传分化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10,2:262-269.杨具田,徐红伟,臧荣鑫,蔡勇,吴建平(通讯作者).五个地方绵羊品种FAS基因3‘-UTR区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10,43(13):2784-2792.朱静,吴建平 (通讯作者),马彦男,李耀东.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下的奶牛经济效益分析. 湖南农业科学. 2010. 13:刘晓敏,张利平,杨联,吴建平,哈志俊,俞理辉,李文文,吴孝杰.欧拉型藏羊Callipyge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45(4):1-4.哈志俊,张利平,杨联,吴建平,刘晓敏,俞理辉,李文文.欧拉型藏羊GH基因5’端侧翼序列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45(4):5-9.王建华,杨联,张利平,吴建平(通讯作者),万红玲,吴孝杰,刘晓敏,王磊.牦牛CAST基因部分序列的SNPs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45(5):1-5.吴孝杰,杨联,张利平,吴建平(通讯作者),万红玲,王建华,刘晓敏,王磊.牦牛CAPN1基因部分序列的SNPs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45(4):28-32.王志刚,吴建平(通讯作者),刘丑生,邱小田.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中国山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0. 18(5):836-845.王志刚,吴建平(通讯作者),刘丑生,邱小田.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中国地方山羊瓶颈效应. 畜牧兽医学报. 2010,41(6):664-670刘婷,吴建平(通讯作者),张盛贵,张玉斌.玛曲牦牛与康乐黄牛肠系膜脂肪和肾周脂肪中脂肪酸含量的比较分析.食品工业科技.2010.31(4):111-114.赵海军,杨联,杨思维,花立民,冯明廷,马志愤,宫旭胤,吴建平(通讯作者). 甘肃高山细毛羊枯草季放牧与暖棚舍饲饲养对比试验. 草业科学. 2010. 27(5):117-121马彦男,刘哲,吴建平(通讯作者),张利平,杨联,朱静.荷斯坦奶牛改良黄牛的效果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 45(1):16-19.王磊,杨联,张利平,吴建平(通讯作者),雷赵民,徐建峰. 山羊MT-III分子特性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 45(1):6-11.方翟,吴建平(通讯作者),徐建峰,罗艳茹,张利平,王磊,杨联,雷赵民. 绵羊BMPR-IB基因在分子标记育种中的应用效果. 新疆农业科学. 2010,47(1):189-194王磊,吴建平,杨联(通讯作者),张利平,徐建峰,方翟. 牦牛生长激素基因分子特性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 44(6):1-7.吴孝杰,杨 联,张利平. 吴建平(通讯作者),万红玲,牦牛钙激活蛋白酶(CAPN1)基因部分序列PCR-SSCP 研究. 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86王建华,吴建平,费春红,杨 联,张利平. 牦牛钙激活蛋白酶抑制蛋白CAST 基因克隆及其测序分析. 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87杨联, 王磊, 张利平, 吴建平(通讯作者). 牦牛生长激素 (GH) 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357杨联,方翟,张利平,吴建平(通讯作者),徐建峰. 绵羊IGF-Ⅱ基因第五外显子SNPs 与体重相关性的研究. 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358

吴国平发表的论文

吴国平曾说过,大部分孩子掌握数学困难,其实和孩子的智商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孩子其他方面出现了问题。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总是学不好数学,数学成绩差,总以为是孩子的智商出现问题了,感到非常焦虑。但其实孩子数学学不好,实际上是这2个方面出了问题。

看不起基础,不重视基础

什么是数学基础?

教导孩子学习数学,很多家长总是感到迷茫,没有方法也无从下手,其实学习数学要从基础抓起,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学习的数学基础也是不同的。

1、幼儿期1~3岁数学启蒙

幼儿时期对孩子开展数学认知工作,主要的教学工作是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敏感性,帮助孩子识别数字,理解数字。我国儿童教育专家朱文华在《幼儿教育》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幼儿数学教学要根据孩子的发育情况进行,幼儿时期的教学开展基础是帮助孩子认识数字,辨别不同数字的意义。

2、学龄前5~6岁数学认知

当孩子对数字熟悉后,进入5到6岁的年龄是,家长对于孩子的数学启蒙工作是帮助孩子提高数学认知基础,这是学龄前5到6岁孩子的数学启蒙基础。

根据吴国平硕士的研究论文,孩子在该年龄段对于数字的大小已经熟悉了,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习熟悉运算简单的加减乘除,为后来的高阶数学运算打下基础。

专注力≠智商

专注力≠智商?

很多家长以为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就能提高孩子的智商,但其实专注力不等同于智商。根据青海师范大学儿童教育专业祁乐颖老师的研究,发现专注力与智商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专注力并不能完全代表智商。

祁乐颖老师对200名学生采用瑞文测试方法进行调查,发现影响智商高低的因数中,专注力只占15%,除此之外,影响智商的因素还有观察力,认知知觉、空间思维、逻辑概念等。

专注力差有什么影响?

虽然专注力不等同于智商,但是专注力差对于孩子学习数学或其他科目却有非常大的影响。

孩子专注力差,上课容易走神,比如上课时难以集中精力听讲,无法做好笔记。这是因为专注力差的孩子在上课时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能分散孩子的注意,转移孩子的精力,导致孩子无法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课堂上,对于老师说的内容也无法记忆,也就无法掌握知识。

如何培养孩子数学能力?

引导孩子建立数学概念,并帮助孩子掌握数学方法,是很多家长的愿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创造合适的条件来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

通过数学启蒙绘本学习数学

教育专家朱文华老师认为在教导孩子数学知识,要根据孩子的思维特点来进行。幼儿时期的孩子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所以家长可以为孩子选购一些数学启蒙绘本,让孩子通过形象生活的图画来认识数学,培养孩子的数字敏感。

父母与孩子玩数字游戏

父母与孩子一起玩数字游戏同样也能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比如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猜大小、做匹配的数字类游戏,或是带孩子外出购物时,可以让孩子看价格标签,一起计算价格等。

从3岁开始培养宝宝专注力

专注力对于孩子的学习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家长要从孩子3岁的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比如可以让孩子静坐,或延长孩子的阅读时间。多给孩子准备一些能锻炼专注力的绘本,从游戏中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增加孩子专注的时间,更简单实用。

孩子数学能力差,家长可不要再怪孩子智商不够了,可能是孩子基础不好或精力不够专注,所以家长要科学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让孩子在数学学习道路上不落后。

吴国平:男,苗族,1971年7月出生, 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师,兼任学院财务会计。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国际金融、税法、技术创新理论等方面。参与完成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制度因素研究》等课题。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对外经贸实务》、《研究与发展管理》、《时代金融》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吴国平,现如今任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整形外科博士,南京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博士,从医多年,是整容外科手术方面的权威专家。

吴国平,男,1971年9月出生,硕士生导师,整形外科博士,南京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博士,澳大利亚颅颌面中心整形与颅颌面外科专家学者,国际颜面轮廓外科研究院导师,国际微创长曲线下颌角截骨术研究专家之一,南医大国际整形美容教学与研究中心骨干专家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专家委员会常委医学美学与美容专业委员会委员,烧伤整形专业委员会委员,医师协会整形美容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厅第七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省第九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特约编委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审稿专家。从事整形美容外科10余年,擅长面部轮廓综合设计美容整形、颅面部骨骼创伤修复。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市及院级科研课题5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