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唐克轩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唐克轩发表论文

廖志华: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12月3日出生,四川宜宾人。199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植物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唐克轩教授和谈家祯院士,获遗传学博士学位。现在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聘为教授;担任生物工程专业负责人及教研室主任,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分子遗传学和代谢工程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部科技特派员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与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结合已有研究,已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7篇;申报发明专利10项;撰写由Humana Press出版的英文专著 Plant Cell Culture Protocols (2nd Edition) 部分章节;作为第一导师指导学生多次的国家级科技竞赛中获大奖。

唐克武发表的论文

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作者名后标1是第一作者的意思,而标2指的就是第二作者,第一作者是要高于第二作者的。而论文作者名字上的武a其实就是署名规则。

文轩论文发表

知识分子 2: 张文轩,男,汉族滕州市南沙河镇王开村人1981年11月15日出生知识分子家教育。张文轩自幼聪颖,兴趣广泛,父母注重学前教育4岁时已经比较地阅读发小学的教科书,浏览了亲友们的藏书和家长为之所借的图书,5岁时已达到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水平。入学插于滕县实验小学三年级就读8岁时考入滕东中学11岁时考入滕州一中读高中二年级间总分破例参加全国高考,并,以年全国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为学少年13岁,班里最小。在就读少年的5年攻读计算机业知识,能力、创力得到泛拓展。 2000年7月又以优成绩考取硕士究生,成长过程主要得好的家启蒙教育、各阶段教的精心培产和自身的勤奋好学。学者 1: 字术远,1944年5月生,甘肃永登人。1968年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1981年兰大中文系汉语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专长音韵方言研究及古文写作。著有《叶韵研究》、《兰州方言志》等,译有《语言学导论》、《声调的音系特征》等。兼任甘肃省语言文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人民政府督学、甘肃省人大常委等职 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音韵学”、“诗词格律学”等课程。专长音韵、方言研究及古诗文写作,具有深厚的书法造诣。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如《论初期“叶韵”》、《初唐“叶韵”与当时实际韵部》、《颜师古的“合韵”和他的古音学》、《论神珙的元音描写》、《双音并列结构的字序规则》、《临夏方言的叠音名词与叠音形容词》、《兰州方言中“下”的两种读音》、《武威方言及其“秃嘴子话”的语音特点》、《经与经学答问》等。专著有《兰州方言志》、《兰州方言词典》、《帝王世纪译注》、《 帝王经界纪校译》、《经学讨究》等,译著有《语言学导论》、《声调的音系特征》、《语言预制品及惯常思想》等,与他人合著有《诗经译注》、《老乞大朴通事语言研究》、《应用现代汉语教程》等。近年主持完成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甘肃三声调、二声调方言研究”。多次获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甘肃省社科最高奖、甘肃省优秀图书奖、甘肃省高校哲社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我就是张文轩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为,该校联系地址为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锦屏大道9号四川文轩职业学院教务处、邮编为611330。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是2013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面向四川、贵州、甘肃、云南四省招生。是四川省首批省级文明校园、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学院位于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道教发源地——成都市大邑县,环抱在西岭雪山、花水湾温泉、青城山、都江堰等11个国家4A级以上景区。校园占地43万平方米,环境优雅、园林布局;欧式建筑34万平方米,传承公元前10世纪意大利半岛城市文明、凸显文艺复兴时期高雅艺术。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万人,设有教育学院、医护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技术与自动化学院、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通识与体育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8个教学单位,开设学前教育、护理、高速铁路客运乘务、会计、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等33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办学实力雄厚,已投入资金20多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打造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校园。建立了学前教育、护理、财会、计算机、汽车、建筑、数控等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万余台(套),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30多个。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80万册、电子图书60万册。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内培外训”“合作共建”等多措并举,引进专家教授、能工巧匠、教学名师担任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不断充实和加强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各类教师近56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22.38 %,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教师占37%,双师型教师占51.40%,为人才培养和实现下一个五年计划——申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美好夙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学院学术氛围浓郁,已承担34项国家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和四川省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科研课题,其中省重点课题6项,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培育项目1项。教师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79篇,其中26篇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北大核心等权威核心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学院坚持“大爱无疆,有教无类,服务学生,为千家万户寻常人家的孩子提供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成长成才的机会”的办学宗旨,遵循市场规律,立足市场办学。从“市场导向、需求第一、能力本位”出发,顺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潮流,按照合格高职院校评估标准与参照优质高职院校标准建设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依法治校、规范办学为主线,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引领,以建立“工学结合、知行合一”“2+0.5+0.5”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就业品质为着力点,努力培养、培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技术技能人才。

对于现在很多行业都出了评职称的设定,评职称对许多人来说是头等大事,出书无疑就是最佳选择了,但是出书又是需要书稿的,对于一些没有时间精力去写稿的人来说挂名出书就应运而生了,出书也不能盲目选择,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一、在很多单位,出书挂名是加分姓名,和发论文一样,是独立的加分项目,也就是你论文再多,也无法完全替代出书加分项目。假如其他人有著作,你的论文即便满分,出书项目也是额外加分的。你可以独立署名一本书,也可以自己找人一起买断一本书的挂名,也可以只挂其中一个位置,比如,主编,副主编等。二、具体流程:双方协商(图书名称,具体署名位置,价格,出版时间等)--提供个人登记表报出版社审核--出版社报新闻出版局审批2-3个月-新闻出版局验证资料后(验证主编姓名,位置,书号,出版社,CIP等资料)-等待印刷出版邮寄相应图书。三、ISBN、CIP数据可以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站查询,真实有效。具体验证方法:登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首页--便民查询--CIP数据核字号验证-CIP核字号为:[年号+序号],比如:核字号输入格式为:2012012345。白度中卫文轩。职称出书论文发表出书挂名四、除主编以外,副主编及参编的姓名在新闻出版总署是查不到名字的,只有书中显示。只需作者准备相应的资料即可。五、出书程序:作者首先通过QQ或电话咨询--根据实际要求核算出版费用--确定出版整理需要材料--发送全稿(电子稿),作品简介--发送作者简介,身份证扫描件--签订协议、支付编审管理费用--本站报送选题,进入出版流程--作者验证书号真伪,验收图书最后要提醒大家的就是要学会识别书号的真伪,要通过CIP数据查询,看时候是自己的书名和作者名,千万不要误以为只要是书号是真的就行了,别到时取消了你的资格那就真晚了。

子轩发表论文

(1)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①重视实验技术研究,为学生能力的锻炼提供优质环境为了加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心重视并加强实验的教学,几乎都有开设有实验课时。软件类课程采用大型实验环境,并配备多个老师和研究生进行实验指导。专业类骨干课程由专职教师共同指导。②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启发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注重能力发展的协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之前,教师讲解与本实验有关的理论及实验知识和实验设计方案,让学生充分明确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要做什么、怎么做和应注意些什么,避免学生在实验中的照方抓药现象,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实验进程中或完成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开拓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理论(教师讲解)--实践(学生独立实验)--再理论(教师、学生共同讨论,得到提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到的是系统而全面的实验技能与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增强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地将打好技能基础与培养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开创了实验教学的新局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采用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策略。精讲是前提,多练是基础。教师要抓住重点,讲授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通过上机练习解决怎样做的问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学计算机,教师通过实验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知识综合、技能综合与思维综合的原则,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选择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实际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实践,对他们进行综合训练。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评与讨论中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本实验室的各种条件完成自行设计实验的实施。通过这样的实践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进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将复杂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将简单的知识深入化,扩大认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如购买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由有经验的老师,利用本中心提供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类计算机技术比赛,培养高精尖的人才。指导实施学生研究计划,百步梯攀登计划,促进了对学生知识综合、技能综合与思维综合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③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法为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将实验成绩纳入课程的总成绩中。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结果好坏、实验报告是否规范整洁、实验室常识、实验态度及纪律卫生、实验素质等方面。考核学生的独立实验设计和实践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注意实验过程的考查:学生要预习,做出实验或设计方案。提交的实验报告要有现象或问题分析,结果要传到网络服务器上,提交老师检查。一些课程考试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取消笔试。对于综合性题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结果的考核。学院还将课程与技能培训紧密结合,学生在完成课程之后,还可以参加企业的培训,获得IT 企业颁发的技术认证证书,如Cisco 的CCNP、IBM 的WebSphere 和SUN 的Java 等专业技术认证。(2)自制设备情况计算机网络设备价值高,但学生进行实验时需要使用电缆经常对设备进行拔插,结果导致设备容易损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自己设计了一个线缆引出面板,这样不仅降低了设备维护费用,而且更方便了学生完成其实验过程。(3)学生和教师获奖情况2004~2006年,承担国家级项目21项,经费 587万元,省部级项目46 项,经费 556.4万元,市级项目13项,经费 546.5万元,横向项目60项,经费1428.2万元。获得省部级奖励9项,其中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5项,2005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授权2项,申请软件著作权38项,授权38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三大索引论文217篇,其中EI索引141 篇,SCIE 索引35篇,ISTP索引 41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获得各种奖励情况如表4-2所示。 奖励类型 负责人 获奖项目 省部委奖三等奖 王知衍 飞机票数字影像管理系统 省部级三等奖 闵华清 基于WEB的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与分析决策系统河北省交通2003重点项目(编号J-030121) 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知衍 飞机票数字影像管理系统 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梅登华 华南理工大学2003-2004年度教学优秀三等奖 省部委奖一等奖 周霭如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体系建设 省部级三等奖 周霭如 2004年南粤优秀教师 省部级三等奖 周霭如 2005年南粤建功立业女能手 省部级二等奖 董守斌 Matrix智能邮件处理系统 表4-2 2004年 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情况 竞赛名称 获奖情况 参与学生 第五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 仿真11:11(mls)第一名(一等奖) 冯帆、何华创、朱明德、陈晓洪、郭晓文、黄光略 第五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 仿真5:5(mls)三等奖 覃争鸣、郑喜景、陈亚鹏 2004中国足球机器人大赛 Fira 仿真组11:11一等奖、二等奖 冯帆、何华创、朱明德、陈晓洪、郭晓文、黄光略 2004中国足球机器人大赛 Fira 仿真组5:5 一等奖、二等奖 覃争鸣、郑喜景、陈亚鹏、刘伟 2004中国足球机器人大赛 Robocup 中型组1:1 三等奖 章奕贵、惠佳星、孙广成、梁立平 2004中国足球机器人大赛 Robocup 中型组2:2 三等奖 章奕贵、惠佳星、孙广成、梁立平 2004年第六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学术研讨会足球机器人表演赛 仿真组5:5 第一名 范耀军、覃争鸣、郑喜景、陈亚鹏 FIRA robo world cup 2004 Korea SimuroSot 11:11第三名 冯帆、何华创、朱明德、陈晓洪、郭晓文、黄光略、覃争鸣 2004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 一等奖 梁成、张嘉华、陈利强 2004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 一等奖 陈戈、罗学成、张栋浩 2004 全国高校IBM Linux随需应变应用设计大赛 一等奖 程媛媛、伍子轩、张芳松、江炜斌 第二届“趋势科技百万程序竞赛”决赛 第五名(五等奖)¥50,000 方天、邓宇翔、黄建辉、何超林 第二届“趋势科技百万程序竞赛”决赛 最佳造型奖 ¥30,000 刘伯豪、罗志敏、黄贤俊、黄伟、叶健峰 第二届“趋势科技百万程序竞赛”决赛 最佳变革管理奖 ¥30,000 林古宏、汤思 、邓维、黄海伦、王征宇 “高教社杯”200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 省一等奖、全国一等奖 杨劲锋(成员之一) “高教社杯”200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 省三等奖 郭胜基 表2-2 2005年 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情况 竞赛名称 获奖情况 参与学生 第三届全国搜索引擎和网上信息挖掘学术研讨会(SEWM)中文网页分类测评(CCT) 木棉中文网页分类系统,第一名 曹鸿 第三届全国搜索引擎和网上信息挖掘学术研讨会中文WEB信息检索 木棉中文信息检索系统。第一名 陈晓志 第三届全国搜索引擎和网上信息挖掘学术研讨会中文WEB信息检索 主题提取任务,第一名 欧健文、蔡斌、郭立山 第三届全国搜索引擎和网上信息挖掘学术研讨会中文WEB信息检索 文本分类,第一名 朱旭圻、刘鹏飞 2005年度“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 Butterfly旅游自助系统,第二名 邓宇翔 2005年度“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 Butterfly旅游自助系统,第二名 黄建辉 2005年度“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 中国区优秀成果奖 周维 2005年度“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 中国区优胜奖 张佳祺 2005年度“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 中国区优胜奖 黄斌 2005年度“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 中国区优胜奖 周维 首届全国大学生思科网络设计大赛 三等奖 李键伟 第二届IBM全国“Linux随需应变”电子商务软件设计大赛 优胜奖 黄斌 美国国家半导体2004-2005中国音频设计大赛 PC-Centered Audio System,优秀奖 魏彬彬 第二届“波导杯”手机软件设计大赛 交通查询,三等奖 魏彬彬 Java Cup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大奖赛 VDisk,全国二等奖 陈建、罗家峰、李静锴 许耿聪 Java Cup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大奖赛 VDisk,优胜奖 奚建飞、郭懿心、梁轶涛、王新忠 微软Imagine Cup软件开发大赛 全国第二名 何超林,方天 微软Imagine Cup软件开发大赛 优胜奖 黄伟、符伟安 第八届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作品竞赛 基于多维感知的智能教学机器人,三等奖 叶荣华、余刚 第八届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作品竞赛 关于大规模地形场景组织和渲染的策略的研究,一等奖 张嘉华、梁成、陈春华、陈利强 第九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作品竞赛 关于大规模地形场景组织和渲染的策略的研究,二等奖 张嘉华、梁成、陈春华、陈利强 第六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 FIRA仿真 11:11,亚军 冯帆、陈焕、陈墩金 第六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 类人组,亚军 章奕贵、孙广成、陈墩金、柳雄、陈健 第六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 FIRA 仿真 5:5,二等奖 郑喜景、陈亚鹏、覃争鸣 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 FIRA 仿真 11:11,二等奖 冯帆、陈焕、陈墩金、陈经特、陈健荣、蔡洁锋、覃姜维 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 RoboCup中型组4:4,季军 惠佳星、章奕贵、孙广成、梁立平、张斌 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 FIRA 仿真 11:11,一等奖 陈墩金、冯帆、陈焕、陈经特、陈健荣、蔡洁锋、覃姜维 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 FIRA 仿真 5:5,一等奖 陈亚鹏、覃争鸣、郑喜景、陆露、刘雪红、张智明、施东炜、吴伟文 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 RoboCup中型组2:2,二等奖 章奕贵、惠佳星、孙广成、梁立平、张斌、陈春华、何文裕、严世广 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 RoboCup中型组 2:2,三等奖 孙广成、章奕贵、惠佳星、梁立平、张斌、陈春华、何文裕、严世广 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 RoboCup中型组 4:4,三等奖 章奕贵、孙广成、惠佳星、梁立平、张斌、陈春华、何文裕、严世广 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 类人组,技术进步奖 柳雄、孙广成、陈墩金、杨育奇、范耀军 第十届FIRA足球机器人世界杯 FIRA HuroSot ,第三名 范耀军、覃争鸣、陈墩金、冯帆、章奕贵、郑喜景、陈亚鹏、陈健 ACM程序设计大赛 广东省第二名 ACM程序设计大赛 亚洲赛成都赛区,银奖 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 Et防火墙,二等奖 张智卓、朱志强 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 基于P2P的IPTV软件系统,二等奖 陈新新、陈业伟、连宾雄 “数模”大赛 美国赛,三等奖 陈炎 表2-3 2006年 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情况 竞赛名称 获奖情况 参与学生 2006中国机器人大赛 类人组,冠军 柳雄、孙广成、陈墩金、杨育奇、范耀军 2006微软中国软件设计大赛 第三名 黄福鹏、孙镇涛、柴阳阳、王艳波

子轩 (轩:气度不凡 ) 睿渊 (睿智;学识渊博)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哲瀚 (拥有广大的学问) 雨泽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辉 (建造辉煌成就) 晋鹏( 晋:进也,本义,上进 鹏:比喻前程远大 ) 天磊 (磊:众石累积 ) 绍辉( 绍:继承 辉:光辉 ) 浩南 (浩:浩大 ) 檀雅 (檀:植物 雅:正规 ) 若翾 (翾:飞翔 ) 熙雯 (熙:光明 雯:成花纹的云彩) 诗茵(诗:寓意文雅、浪漫) 静璇 (聪明文静) 婕珍 (意思是聪明的女孩) 沐卉 (卉:草的总称 沐:如雨般湿润 ) 琪涵(有美玉一般内涵的女孩) 佳琦 (琦,是玉的意思,佳琦意思是犹如上好美玉一样白璧无暇!) 雪丽(美丽如雪) 依娜(有伊人风采,娜一般指姑娘美丽,婀娜多姿嘛)

1 水平算比较高的2 因为昆明罗浩宇是一位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先后在国内外多个重要比赛中获得过金牌和奖励,证明了其在乒乓球方面具备较高的实力和水平。3 此外,昆明罗浩宇也是一名乒乓球教练,参与了很多青少年的培训和指导,对于乒乓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综上所述,昆明罗浩宇在乒乓球方面的水平和影响力都比较高。

子轩擎宇文化工作室目前的主营义务为:论文和公文,你可以百度一下!

克里克发表的论文

克里克对生物学中的两个问题很感兴趣:一,分子如何从无生命的物质变成生物;二,大脑如何产生思想。他后来意识到他所受到的教育很适合成为一名生物物理学家。当时,克里克受到了很多来自一些著名物理学家,例如鲍林和薛定谔等人的影响。理论上,共价键可以将生物分子连接起来,成为基因的基础。但是实际上,生物学家们仍然需要知道到底是哪个分子使得整个结构具有生命。对于克里克来说,只要将达尔文从自然选择所创造出的进化论及孟德尔在基因方面所进行的研究一起汇集起来,就能获得生命的秘密。不过当他意识到自然地形成生命有多么困难时,他说:“一个诚实的人,不管知道多少,也只能说生命的起源几乎是一个奇迹,因为有多少条件需要具备啊!”总之他称自己为“强烈倾向于无神论的怀疑论者”。当时许多生物学家已经意识到,像蛋白质这样的高分子很有可能是基因的基础物质。但是,蛋白质只是结构性和功能性的高分子,并且很多又是酶。1940年代中,生物学家们已经开始发现另一种高分子:脱氧核糖核酸,这是染色体另一个重要的结构,有可能是基因的根源。奥斯瓦尔德·埃弗里及他的同事发现,细菌可以替基因添加DNA分子而造成基因表现型的不同。可是也有证据说明DNA和生物学家的目标无关;DNA可能只是给更重要的蛋白质分子提供基本的框架而已。正在这时,克里克在1949年参加了剑桥大学马克斯·佩鲁茨的研究小组,开始利用X射线来研究蛋白质结晶。此种研究,在理论上,提供了科学家很好的机会来彻底明白大型分子的结构,可是实际上又有太多的技术问题,使得利用X射线在当时并不适合研究分子结晶。 1951年,克里克与威廉斯·科克伦(William Cochran)及泛德(Vladimir Vand)一起推出了螺旋形分子的X射线衍射的数学理论。从这个数学理论得出的结果和认为含有α螺旋的蛋白质的X射线实验结果正好吻合。此结果在1952年的一期自然杂志里出版。螺旋体衍射理论对研究DNA的结构很有帮助。从1951年底开始,克里克开始与沃森一起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工作。他们利用伦敦国王学院的科学家莫里斯·威尔金斯、雷蒙德·葛斯林及富兰克林等人的X射线衍射的实验结果,一起提出了DNA的螺旋形结构模型,并在1953年发表研究结果 。当沃森来到剑桥时,35岁的克里克仅是一名研究生,而23岁的沃森已经有了博士学位,可他们都对分子结构如何储存遗传信息的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他们不断地讨论着,认为他们有可能能猜到一个好的、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的分子结构。1951年11月,威尔金斯与他的学生雷蒙德·葛斯林(Raymond Gosling)来到了剑桥大学,并且提供沃森和克里克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结果,那就是威尔金斯和他的同事亚历山大·斯托克斯(Alexander Stokes),最近从DNA的X射线衍射的实验结果意识到DNA的结构必定是螺旋形的。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富兰克林后来的一堂课鼓励沃森和克里克继续研究螺旋形的分子结构,但是因为他们(特别是沃森)认为鲍林有可能会抢在他们前面发表研究结果,所以在匆忙中发布一个错误的模型。他们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几个月来,他们并没有在这方面做太多的研究。就在这时,富兰克林发现并指出了他们的错误-DNA里亲水的磷酸盐应该位在螺旋表面,而疏水的碱性部分应该位在螺旋内部;而在他们的模型中,磷酸盐位在螺旋的内部,显然是不正确的。克里克向威尔金斯描述了他们原本模型的错误,并请他与富兰克林继续帮助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的分子结构。威尔金斯向他们提供了最新的、还没有发表的X射线衍射图像;富兰克林也在1952年向他们提供了她对这些图像所做的分析(这些分析后被包括在她交给伦敦国王大学的兰德尔的一份实验报告里)。这份信息进一步地巩固了他们对双螺旋、反平行的分子模型的信心。克里克在1952年初曾经让格里菲斯试着利用基本化学原理和量子力学计算一下不同的核苷酸之间的吸引力。格里菲斯的结果显示鸟嘌呤(G)与胞嘧啶(C)互相吸引,而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同样也是同一对。此时克里克并没有意识到此结果的重要性。1952年底,查戈夫来到英国与沃森和克里克见面,并告知他们他的新发现,也就是查戈夫法则(也称碱基当量规则)。这条法则内含两个比例:鸟嘌呤(G)与胞嘧啶(C)的比例为1:1,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的比例也为1:1,与格里菲斯的计算结果相同。沃森后来突然意识到,A:T这一对和C:G这一对的结构很相似,它们都一样长,且每一对里的两个分子都是由氢键连起来的。沃森及克里克在综合查戈夫等人的发现后完成DNA分子结构的研究。沃森及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首次在《自然杂志》公布研究结果。,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劳伦斯·布拉格爵士1953年5月14日于伦敦盖兹医学院进行演讲,里奇·考尔德在1953年5月15日于《伦敦新闻纪事报》发表一篇文章,描述该场演讲内容。《纽约时报》于隔天进行报道,探讨克里克的生平,文章标题为“沃森及DNA:创造一次科学革命”。剑桥大学在校生报纸《Varsity》也于1953年5月30日星期六发布短篇文章。1962年,沃森、克里克及威尔金斯因为DNA研究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 。 1954年,37岁的克里克完成博士论文:“X-射线晶体学:肽及蛋白质”,并获得博士学位。克里克然后在纽约科技大学的实验室工作,他在那里继续进行蛋白质X射线晶体学的分析研究,主要目标是核糖核酸酶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机制。克里克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他将焦点迅速转向生物学结构所具有的意义。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于《自然杂志》发表另一篇文章:“它似乎可能是携带遗传资讯代码的基础程序”。1956年,克里克与沃森推测出小病毒的内部结构,认为球形病毒是由60个相同亚基所组成,例如番茄丛生矮化病毒。他在纽约短暂工作后,克里克又回到剑桥大学,直到1976年为止。克里克在这段期间搬到加州定居。克里克与亚历山大合作,使用X射线衍射来进行研究,例如胶原蛋白结构。俄罗斯科学家乔治·伽莫夫组织一群科学家,针对RNA进行研究。克里克清楚的意识到,必须有一个短序列的核苷酸代码来指定一个特定的氨基酸在新蛋白质中形成。1956年,克里克为伽莫夫的RNA研究小组撰写一篇有关的遗传密码问题的论文。克里克在这篇文章中,提出蛋白质是由大约20个氨基酸所合成的证据。在1950年代中期至后期之间,克里克持续研究蛋白质的合成。到了1958年,克里克已经可以列出所有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关键程序。佛朗西斯·克里克于1958年提出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并于1970年在《自然杂志》中重申: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旨在详细说明连串信息的逐字传送,它指出遗传信息不能由蛋白质转移到蛋白质或核酸之中。DNA → RNA → 蛋白质

沃森Watson, James Dewey美国生物学家克里克Crick, Francis Harry Compton英国生物物理学家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等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DNA结构潜心研究了3年,意识到DNA是一种螺旋结构。女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在1951年底拍到了一张十分清晰的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195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发表了关于DNA三链模型的研究报告,这种模型被称为α螺旋。沃森与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等讨论了鲍林的模型。威尔金斯出示了富兰克林在一年前拍下的DNA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看出了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他立即产生了一种新概念:DNA不是三链结构而应该是双链结构。他们继续循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极力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起来。根据各方面对DNA研究的信息和自己的研究和分析,沃森和克里克得出一个共识:DNA是一种双链螺旋结构。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立即行动,马上在实验室中联手开始搭建DNA双螺旋模型。从1953年2月22日起开始奋战,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于在3月7日,将他们想像中的美丽无比的DNA模型搭建成功了。沃森、克里克的这个模型正确地反映出DNA的分子结构。此后,遗传学的历史和生物学的历史都从细胞阶段进入了分子阶段。由于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在DNA分子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他们分享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詹姆斯·沃森沃森(出生于1928年)美国生物学家.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DNA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担当遗传的重任?它必须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能够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并且能够突变并保留突变。这4点,缺一不可,如何建构一个DNA分子模型解释这一切?当时主要有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在研究DNA分子模型。第一个实验室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弗兰克林实验室,他们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X射线照射到生物大分子的晶体时,晶格中的原子或分子会使射线发生偏转,根据得到的衍射图像,可以推测分子大致的结构和形状。第二个实验室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大化学家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实验室。在此之前,鲍林已发现了蛋白质的a螺旋结构。第三个则是个非正式的研究小组,事实上他们可说是不务正业。23岁的年轻的遗传学家沃森于1951年从美国到剑桥大学做博士后时,虽然其真实意图是要研究DNA分子结构,挂着的课题项目却是研究烟草花叶病毒。比他年长12岁的克里克当时正在做博士论文,论文题目是“多肽和蛋白质:X射线研究”。沃森说服与他分享同一个办公室的克里克一起研究DNA分子模型,他需要克里克在X射线晶体衍射学方面的知识。他们从1951年10月开始拼凑模型,几经尝试,终于在1953年3月获得了正确的模型。关于这三个实验室如何明争暗斗,互相竞争,由于沃森一本风靡全球的自传《双螺旋》而广为人知。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沃森和克里克既不像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那样拥有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又不像鲍林那样有建构分子模型的丰富经验(他们两个人都是第一次建构分子模型),却能在这场竞赛中获胜?这些人中,除了沃森,都不是遗传学家,而是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威尔金斯虽然在1950年最早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时却对DNA究竟在细胞中干什么一无所知,在1951年才觉得DNA可能参与了核蛋白所控制的遗传。弗兰克林也不了解DNA在生物细胞中的重要性。鲍林研究DNA分子,则纯属偶然。他在1951年11月的《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看到一篇核酸结构的论文,觉得荒唐可笑,为了反驳这篇论文,才着手建立DNA分子模型。他是把DNA分子当作化合物,而不是遗传物质来研究的。这两个研究小组完全根据晶体衍射图建构模型,鲍林甚至根据的是30年代拍摄的模糊不清的衍射照片。不理解DNA的生物学功能,单纯根据晶体衍射图,有太多的可能性供选择,是很难得出正确的模型的。沃森在1951年到剑桥之前,曾经做过用同位素标记追踪噬菌体DNA的实验,坚信DNA就是遗传物质。据他的回忆,他到剑桥后发现克里克也是“知道DNA比蛋白质更为重要的人”。但是按克里克本人的说法,他当时对DNA所知不多,并未觉得它在遗传上比蛋白质更重要,只是认为DNA作为与核蛋白结合的物质,值得研究。对一名研究生来说,确定一种未知分子的结构,就是一个值得一试的课题。在确信了DNA是遗传物质之后,还必须理解遗传物质需要什么样的性质才能发挥基因的功能。像克里克和威尔金斯,沃森后来也强调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对他的重要影响,他甚至说他在芝加哥大学时读了这本书之后,就立志要破解基因的奥秘。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就很难明白,为什么沃森向印第安那大学申请研究生时,申请的是鸟类学。由于印第安那大学动物系没有鸟类学专业,在系主任的建议下,沃森才转而从事遗传学研究。当时大遗传学家赫尔曼·缪勒(Hermann Muller)恰好正在印第安那大学任教授,沃森不仅上过缪勒关于“突变和基因”的课(分数得A),而且考虑过要当他的研究生。但觉得缪勒研究的果蝇在遗传学上已过了辉煌时期,才改拜研究噬菌体遗传的萨尔瓦多·卢里亚(Salvador Luria)为师。但是,缪勒关于遗传物质必须具有自催化、异催化和突变三重性的观念,想必对沃森有深刻的影响。正是因为沃森和克里克坚信DNA是遗传物质,并且理解遗传物质应该有什么样的特性,才能根据如此少的数据,做出如此重大的发现。他们根据的数据仅有三条:第一条是当时已广为人知的,即DNA由6种小分子组成:脱氧核糖,磷酸和4种碱基(A、G、T、C),由这些小分子组成了4种核苷酸,这4种核苷酸组成了DNA.第二条证据是最新的,弗兰克林得到的衍射照片表明,DNA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双螺旋,宽度为20埃。第三条证据是最为关键的。美国生物化学家埃尔文·查戈夫(Erwin Chargaff)测定DNA的分子组成,发现DNA中的4种碱基的含量并不是传统认为的等量的,虽然在不同物种中4种碱基的含量不同,但是A和T的含量总是相等,G和C的含量也相等。查加夫早在1950年就已发布了这个重要结果,但奇怪的是,研究DNA分子结构的这三个实验室都将它忽略了。甚至在查加夫1951年春天亲访剑桥,与沃森和克里克见面后,沃森和克里克对他的结果也不加重视。在沃森和克里克终于意识到查加夫比值的重要性,并请剑桥的青年数学家约翰·格里菲斯(John Griffith)计算出A吸引T,G吸引C,A+T的宽度与G+C的宽度相等之后,很快就拼凑出了DNA分子的正确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一、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二、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三、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但是遗传物质的第四个特征,即遗传信息怎样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呢?这个模型无法解释,沃森和克里克当时也公开承认他们不知道DNA如何能“对细胞有高度特殊的作用”。不过,这时,基因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这种观点已成为一个共识。那么基因又是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呢?有没有可能以DNA为模板,直接在DNA上面将氨基酸连接成蛋白质?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模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有人如此假设,认为DNA结构中,在不同的碱基对之间形成形状不同的“窟窿”,不同的氨基酸插在这些窟窿中,就能连成特定序列的蛋白质。但是这个假说,面临着一大难题:染色体DNA存在于细胞核中,而绝大多数蛋白质都在细胞质中,细胞核和细胞质由大分子无法通过的核膜隔离开,如果由DNA直接合成蛋白质,蛋白质无法跑到细胞质。另一类核酸RNA倒是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RNA和DNA的成分很相似,只有两点不同,它有核糖而没有脱氧核糖,有尿嘧啶(U)而没有胸腺嘧啶(T)。早在1952年,在提出DNA双螺旋模型之前,沃森就已设想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是由DNA传到RNA,再由RNA传到蛋白质。在1953~1954年间,沃森进一步思考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基因表达时,DNA从细胞核转移到了细胞质,其脱氧核糖转变成核糖,变成了双链RNA,然后再以碱基对之间的窟窿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这个过于离奇的设想在提交发表之前被克里克否决了。克里克指出,DNA和RNA本身都不可能直接充当连接氨基酸的模板。遗传信息仅仅体现在DNA的碱基序列上,还需要一种连接物将碱基序列和氨基酸连接起来。这个“连接物假说”,很快就被实验证实了。1958年,克里克提出了两个学说,奠定了分子遗传学的理论基础。第一个学说是“序列假说”,它认为一段核酸的特殊性完全由它的碱基序列所决定,碱基序列编码一个特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决定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第二个学说是“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只能从核酸传递给核酸,或核酸传递给蛋白质,而不能从蛋白质传递给蛋白质,或从蛋白质传回核酸。沃森后来把中心法则更明确地表示为遗传信息只能从DNA传到RNA,再由RNA传到蛋白质,以致在1970年发现了病毒中存在由RNA合成DNA的反转录现象后,人们都说中心法则需要修正,要加一条遗传信息也能从RNA传到DNA.事实上,根据克里克原来的说法,中心法则并无修正的必要。碱基序列是如何编码氨基酸的呢?克里克在这个破译这个遗传密码的问题上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而碱基只有4种,显然,不可能由1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如果由2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只有16种(4的2次方)组合,也还不够。因此,至少由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共有64种组合,才能满足需要。1961年,克里克等人在噬菌体T4中用遗传学方法证明了蛋白质中1个氨基酸的顺序是由3个碱基编码的(称为1个密码子)。同一年,两位美国分子遗传学家马歇尔·尼伦伯格(Marshall Nirenberg)和约翰·马特哈伊(John Matthaei)破解了第一个密码子。到1966年,全部64个密码子(包括3个合成终止信号)被鉴定出来。作为所有生物来自同一个祖先的证据之一,密码子在所有生物中都是基本相同的。人类从此有了一张破解遗传奥秘的密码表。DNA双螺旋模型(包括中心法则)的发现,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也是生物学历史上惟一可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比的最重大的发现,它与自然选择一起,统一了生物学的大概念,标志着分子遗传学的诞生。这门综合了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信息学,主宰了生物学所有学科研究的新生学科的诞生,是许多人共同奋斗的结果,而克里克、威尔金斯、弗兰克林和沃森,特别是克里克,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英雄。克里克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1916.6.8——2004.7.28)生于英格兰中南部一个郡的首府北安普敦。小时酷爱物理学。1934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伦敦大学物理系,3年后大学毕业,随即攻读博士学位。然而,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他的学业,他进入海军部门研究鱼雷,也没有什么成就。待战争结束,步入"而立之年"的克里克在事业上仍一事无成。1950年,也就是他34岁时考入剑桥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学位,想在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研究基本粒子。这时,克里克读到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一本书《生命是什么》,书中预言一个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即将开始,并指出生物问题最终要靠物理学和化学去说明,而且很可能从生物学研究中发现新的物理学定律。克里克深信自己的物理学知识有助于生物学的研究,但化学知识缺乏,于是开始发愤攻读有机化学、X射线衍射理论和技术,准备探索蛋白质结构问题。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什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予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经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而且,克里克以其深邃的科学洞察力,不顾沃森的犹豫态度,坚持在他们合作的第一篇论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这句话,使他们不仅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而且丛结构与功能的角度作出了解释。1962年,46岁的克里克同沃森、威尔金斯一道荣获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后来,克里克又单独首次提出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即遗传密码的走向是:DNA→RNA→蛋白质。他在遗传密码的比例和翻译机制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贡献。1977年,克里克离开了剑桥,前往加州圣地亚哥的索尔克研究院担任教授。2004年7月28日深夜,弗朗西斯·克里克在与结肠癌进行了长时间的搏斗之后,在加州圣地亚哥的桑顿医院里逝世,享年88岁。

被遗忘的英格兰玫瑰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故事,更进一步,有人还可能知道他们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有多少人记得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以及她在这一历史性的发现中做出的贡献?富兰克林1920年生于伦敦,15岁就立志要当科学家,但父亲并不支持她这样做。她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1945年,当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她深受法国同事的喜爱,有人评价她“从来没有见到法语讲的这么好的外国人”。1951年,她回到英国,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取得了一个职位。在那时候,人们已经知道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甚了解。就在这时,富兰克林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在相当不友善的环境下。她负责起实验室的DNA项目时,有好几个月没有人干活。同事威尔金斯不喜欢她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他在研究上却又离不开她。他把她看作搞技术的副手,她却认为自己与他地位同等,两人的私交恶劣到几乎不讲话。在那时的科学界,对女科学家的歧视处处存在,女性甚至不被准许在大学的高级休息室里用午餐。她们无形中被排除在科学家间的联系网络之外,而这种联系对了解新的研究动态、交换新理念、触发灵感极为重要。富兰克林在法国学习的X射线衍射技术在研究中派上了用场。X射线是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医生通常用它来透视,而物理学家用它来分析晶体的结构。当X射线穿过晶体之后,会形成衍射图样——一种特定的明暗交替的图形。不同的晶体产生不同的衍射图样,仔细分析这种图形人们就能知道组成晶体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富兰克林精于此道,她成功的拍摄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 富兰克林拍摄的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这张照片正是发现DNA结构的关键 此时,沃森和克里克也在剑桥大学进行DNA结构的研究,威尔金斯在富兰克林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他们看了那张照片。根据照片,他们很快就领悟到了DNA的结构——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两条以磷酸为骨架的链相互缠绕形成了双螺旋结构,氢键把它们连结在一起。他们在1953年5月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这是生物学的一座里程碑,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端。当沃森等人的论文发表的时候,富兰克林已经离开了国王学院,威尔金斯似乎很庆幸这个不讨他喜欢的伙伴的离去。然而富兰克林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她分辨出了DNA的两种构型,并成功的拍摄了它的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和克里克未经她的许可使用了这张照片,但她不以为忤,反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高兴,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文章。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些伤感。当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候,富兰克林已经在4年前因为卵巢癌而去世。按照惯例,诺贝尔奖不授予已经去世的人。此外,同一奖项至多只能由3个人分享,假如富兰克林活着,她会得奖吗?性别差异是否会成为公平竞争的障碍?后人为了这个永远不能有答案的问题进行过许多猜测与争论。与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相比,富兰克林的早逝更加令人惋惜。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科学家,然而知道她和她的贡献的人寥寥无几。沃森在《双螺旋》(1968年出版)一书中甚至公开诋毁富兰克林的形象与功绩,歪曲她与威尔金斯之间的恩怨。许多关于双螺旋的书籍和文章根本不提及富兰克林,尽管克里克在很多年后承认“她离真相已经只有两步”。富兰克林始终相信人们对才能和专业水准的尊重会与性别无关,但她正是这倾斜的世界中女科学家命运的代表。如果她是男性则可能如何,这种假设固然没有意义,但性别的确一直是她在科研领域发挥才能的绊脚石,并使她的成就长时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