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肖宪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
作者:肖宪著
豆瓣评分:7.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2004-11
页数:339
内容简介:《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中以色列自1948年复国以来,不断地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犹太人在二战时的悲惨遭遇、犹太人复国后感人的建国历程,《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以平实流畅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个年轻而又古老的以色列的历史,同时,又简明扼要的交待了各个时期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东地区的领土之争。
作者简介:肖宪,男,汉族,1954年10月生,北京人,教授,现任云南大学副校长。
1977-1981 昆明理工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3-1986 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世界史专业,1993-1996 西北大学中东史专业,1981-1983 昆明理工大学外语系助教,1987-1992 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讲师、研究室主任,1992-1995 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硕士生导师,1995—今 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所长、教授,1998-2002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主任,2002 至今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2006.7—今 云南大学副校长
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中东研究、世界民族问题方向的研究曾先后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1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 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
1995年 入选云南省百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1996年 云南省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0年 云南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3年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和云南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另外,1995-2001年多次荣获云南大学校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及优秀教师奖。
社会兼职: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
民盟云南省委副主委
民盟云南大学总支主委
云南省政协委员会常委
学术团体任职:
1998年 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 常务理事
2000年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 常务理事
2001年 中国中东学会 副会长
2005年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 副会长
发表论文的话一般看期刊类别,按高级等级分为1类,2类到5类。一般发表在3类以上就不错了。像这样的期刊很多,我仅就三类的列出来,当然只是自然科学版的,(社科版的如果需要再说):ISTP收录、国外刊物,自然科学进展,天津大学学报(原名为: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原名为: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方交通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军工程大学学报,吉林工业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桂林工学院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工学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高技术通讯,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中国科学基金,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科学学报,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理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数学和力学,应用概率统计,工程数学学报,运筹学学报,数学的实践与认识,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应用数学,数学杂志,生物数学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应用力学学报,实验力学,力学季刊,模糊系统与数学,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系统科学与数学,量子光学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强激光与粒子束,物理,工程热物理学报,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量子电子学报,液晶与显示,波谱学杂志,应用声学,计算物理,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高压物理学报,低温与超导,低温物理学报,声学技术,质谱学报,噪声与振动控制,光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环境化学,分析试验室,化学通报,色谱,分子催化,功能高分子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催化学报,燃料化学学报,电化学,有机化学,分析测试学报,化学试剂,无机化学学报,煤炭转化,化学研究与应用,结构化学,生物多样性,昆虫学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动物学研究,遗传,水生生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兽类学报,人类学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实验生物学报,植物学通报,植物研究 ,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微生物学通报,武汉植物学研究,西北植物学报,广西植物,生命的化学,植物分类学报,动物学杂志,云南植物研究,昆虫分类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四川动物,动物分类学报,新型炭材料,复合材料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玻璃钢/复合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材料导报,稀土,材料热处理学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艺,稀有金属,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宇航材料工艺,材料保护,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耐火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湘潭矿业学院学报,中国钨业 ,煤田地质与勘探,金属矿山,矿山机械,煤炭科学技术,铀矿冶,煤矿自动化,矿业研究与开发,理化检验——化学分册,钢铁,粉末冶金工业,北京科技大学学报,钢铁研究学报,矿冶工程,硬质合金,冶金自动化,冶金能源,铁合金,焊接学报,特种铸造及有色金属,机械科学与技术,铸造,机械设计,金属热处理,机械传动,振动与冲击,无损检测,制造技术与机床,真空,机械设计与研究,机械强度,传感技术学报,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光学技术,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润滑与密封,液压与气动,铸造技术,工具技术,低温工程,继电器,热加工工艺,机床与液压,流体机械,机械设计与制造,锻压技术,模具工业,压力容器,变压器,焊接,起重运输机械,轴承,工程机械,仪表技术与传感器,内燃机学报,电网技术,电池,电力自动化设备,微特电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中国电力,动力工程,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高电压技术,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燃烧科学与技术,微电机,水力发电学报,电气自动化,高压电器,电机与控制学报,车用发电机,中小型电机,热能动力工程,低压电器,电工技术杂志,汽轮机技术,水力发电,大电机技术,机器人,制造业自动化,光电子•激光,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探测与控制学报,激光杂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信号处理,压电与声光,应用激光,电子技术应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红外技术,光电工程,电子元件与材料,光通信技术,微波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激光技术,现代雷达,红外与激光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动化学报,半导体技术,半导体光电,通信技术,微电子学,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管理版),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学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工程,微型机与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中国塑料,塑料工业,合成树脂及塑料,塑料,现代化工,膜科学与技术,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工业,化学工程,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硅酸盐通报,无机盐工业,合成橡胶工业,日用化学工业,涂料工业,过程工程学报,林产工业,农药,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北京化工大学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橡胶工业,离子交换与吸附,海湖盐与化工,中国陶瓷,棉纺织技术,中国粮油学报,食品科学,印染,制冷学报,中国造纸,中国乳品工业,中国油脂,纺织学报,中国皮革,粮食与饲料工业,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丝绸,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酿酒技术,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城市规划汇刊,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工业建筑,工程勘察,建筑科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建筑机械,施工技术,建筑技术,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水处理技术,应用生态学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化工环保,环境科学研究,生态学杂志,工业水处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海洋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环境工程,环境与健康杂志,环境污染与防治,中国环境监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西北地震学报,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科学,地学前缘,地球化学,第四纪研究,地球学报,地球科学进展,古生物学报,中国沙漠,地质科技情报,地质与勘探,现代地质,成都理工学院学报,高校地质学报,地层学杂志,矿物岩石,岩石矿物学杂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国岩溶,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干旱区地理,冰川冻土,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山地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干旱区研究,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药房,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华西药学杂志另外,团IDC网上有许多产品团购,便宜有口碑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是中南大学医学教育和科研的主力军,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教学科研设施先进。学院承担了医学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医学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学院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质量好,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多项 ,学院有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学院有7个科研室,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0多项。 学院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双语课程1门,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学名师4名。学院有7个科研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近20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0多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迅速递增,2011年进校经费近1000万元;获全国优博提名奖2名,省优博3名,省优硕3名。学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科研交流活动,先后派出 100多人次出国进修和访问考察,并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关系。2007年,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07年,获得各类课题22项,其中973计划2项(肖献忠、汪世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肖献忠、涂自智、邬力祥、黎明、蔡维君、杨静、胡永斌、蒋碧梅、潘爱华),合同总经费773万。2008年,获得各类课题 3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罗自强、管茶香、秦晓群、余平、向阳、谭斯品、童建斌),合同总经费316万。2009年,获得各项课题 33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汪世平,484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蔡维君、谭孟群、刘瑛、蒋磊、李昌琪、蒋立平、何琼琼、熊鲲、刘俊文),合同总经费878万。2010年,获得各类课题 4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肖献忠、何群、黄菊芳、蔡力汀、程文、李芳、王念、王宽松、顾艳、胡忠良),合同总经费1563万(其中,病理: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1000万)。2011年,获得各类课题 5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秦晓群、吴晓英、罗学港、管茶香、严小新、李昌琪、吴翔、蒋碧梅、冯丹丹、瞿湘萍、刘持、曾乐平、吕辉、黄菊芳、黄河),合同总经费953万。 2007年,发表学术论文共 186 篇,其中SCI论文44 篇。2008年,发表学术论文共 223 篇,其中SCI论文 44 篇。2009年,发表学术论文共 127 篇,其中SCI论文 48 篇。2010年,发表学术论文共 157 篇,其中SCI论文 56 篇。2011年,发表学术论文共 116 篇,其中SCI论文 49篇。
学院下设两系、四所、两个研究中心、三个研究基地和两个工作室。学院坚持“经营学院、和谐人心、创新工作、跨越发展”的办院理念,积极实施“以特色创品牌”、“差异化发展”的战略,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博士点突破,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精干而富有特色、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文学院。 (一)文艺学文艺学是本学科点最早拥有硕士点的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均拥有博士学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2篇,《文学评论》发文4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其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1.基础文论研究成果突出。本学科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在文学原理、文学思潮、美学范畴等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欧阳友权教授主编了高等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理论》和湖南省规划教材《文学原理》,他的《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和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大奖。柏定国教授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论(1956-1976)》、刘泽民教授的《西方美学范畴史》、《实践存在论美学思考方式》等著作在学术界广泛好评。2.网络文学研究占领制高点。本学科是全国高校最早将网络文学列为研究方向的学科,率先创办了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建立了“网络文化批评”网站,先后获得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了《网络文学论纲》、“网络文学教授论丛”(5本) 、“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7本)、“新媒体研究丛书”(6本)、《网络文学发展史》、《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网络文学概论》、《比特的世界——网络文学论稿》等20余部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系列论文100多篇。拥有“网络文学”省级精品课和“新媒体文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已经形成了一支以欧阳友权教授为带头人的博士、教授为主的网络文学研究团队,成为全国网络文学研究的重镇,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3.应用研究对接社会重大需求。为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文艺学学科还特别强调应用研究,综合运用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富有特色地开展了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品牌的研究,成立了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从2006年开始,每年发布《中国文化品牌报告》,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20多次。出版了《文化产业概论》国家级规划教材,先后主持完成《电影文化产业的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软实力竞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项目)、《文化品牌战略研究》(文化部项目)、《湖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物联网的兴起对我国思想文化传播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研究》(湖南省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基础人文学科如何服务于社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二)中国古代文学本学科方向成长迅速,并形成了显著的科研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古代文论及古典美学研究成果卓著,体现出跨学科、跨文化的开阔学术视野。本学科成员中多数具有跨学科治学背景,如学科带头人毛宣国教授即是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在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美学研究方面均高居学术前沿,主持国家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杨雨教授为法语学士、哲学硕士、古代文学博士,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并多次赴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交流和讲学;白寅副教授为理学学士、古代文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在古代文学批评思维方式及方法论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持国家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本方向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了如《心灵化批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美学新谈》、《中国美学诗学研究》、《西方美学思想史》等多部专著,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20来篇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2、词曲及民俗学研究崭露头角,新锐突起。本方向还拥有六大词学、戏曲博士,分别毕业于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师从学界泰斗,近五年在词学界、戏曲界崭露头角,已获得国家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项目7项,省级社科项目多项,出版了如《宋词的女性意识》、《传播学视野下的宋词生态》、《侠骨柔情陆放翁》、《词人家庭与宋词传承》、《北宋文人的经济生活》、《观音故事与观音信仰研究》、《观音本生故事戏论疏》等多部专著,获得科研奖励多项,在《文学遗产》、《文献》、《文史哲》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诗词理论研究与创作传习融为一体,有效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疏离。本方向拥有以余德泉教授领衔的古典诗词创作研究团队,创作成果斐然,并在本专业形成了浓郁的诗词创作、吟诵唱和及书法艺术氛围,多次在国内各类刊物发表诗词、书法作品,指导的研究生在诗词创作方面亦名列全国高校前茅,例如2008级研究生李冰即在中山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古典诗词大赛中荣获诗组冠军。4、科研梯队整齐,兼具中年学者的沉稳及年轻学者的锐气。本学科方向科研梯队的最大特色是梯队整齐: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年龄结构合理:50-60岁1人,40-49岁4人,30-39岁4人,避免了某些传统专业青黄不接的现象,具备深厚的发展潜力,传承了严谨踏实的治学风气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学术界已形成较大影响,活跃于国际国内的各高峰学术论坛,好评如潮。特别是杨雨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侠骨柔情陆放翁”,获得了很好的影响。迄今为止,本学科方向的中青年学者已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次,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1人次,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人次,西南铝教育奖2人次,中南大学师德奖1人次。(三)现当代文学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的重要二级学科,由4位教授、1位副教授、2位讲师组成。本学科教师共出版学术专著11部,发表论文百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参与2项,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课题2项,中国作家协会重点项目1项,省级课题10项,获省部级奖4项,创作有全国影响的长篇小说3部。本学科方向的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批评理论和文学创作有机结合。阎真教授为全国高校为数不多的能将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并取得相当高成就的教师之一。他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专著《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1项,中国作家协会重点项目1项。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3部,获得全国性影响,为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其中《沧浪之水》出版40版近50万册,多次获奖。因在学术和创作方面的成就,获得国务院突出贡献津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并记省政府一等功。第二,朱光潜研究系统深入。王攸欣教授为湖南省青年社科“百人工程”学者,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1项,省级科基金课题3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30多篇,著有《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三联书店)、《朱光潜学术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等,其现代批评理论特别是朱光潜研究系统深入,在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第三,乡土文学研究开拓新视角。禹建湘教授为湖南省青年社科“百人工程”学者,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级科基金课题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禹建湘教授提出“乡土想像”概念,梳理20世纪以来乡土想像的生发机制和表现症候,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在《文学评论》发表论文《革命话语在乡土想象中的激荡与消隐》,另有同一方面论文多篇,形成了系列论文。出版学术专著《乡土想象:现代性与文学表意的焦虑》,并主持两个“乡土文学”研究的省级课题,在“乡土文学”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学术新锐此外,谭德晶教授在诗歌理论特色鲜明,出版专著多部,并发表了系列论文,很好地推进了所在领域的研究深度。苏晓芳博士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级课题1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显示了良好的学术发展势头。本学科方向学术队伍整齐,梯队合理,在巴赫金研究、小说创作、现代批评理论研究、“乡土文学”研究、诗歌理论研究方面特色鲜明,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四)汉语言文字学汉语言文字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学科方向。本学科方向共有教师7位,其中2位教授,1位副教授,4位讲师,所有教师都有博士学位,队伍整齐,结构合理。本学科教师共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6项,获省级奖励1项。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集中于两个方面:1.探索词语源流,研究优势明显。本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任继昉教授潜心研究词源学二十余年,取得了令人赞誉的研究成果。任继昉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末即师承著名词源学家蒋礼鸿先生,主攻汉语词汇史和语源学,至今已经发表了20余篇词源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发表在《中国语文》、《文献》、《辞书研究》等知名刊物上的论文《“胡同”:谱系关系新视野》、《王念孙〈释名〉校语》、《“伏羲”考源》,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国学》、《说“文”谈“字”》、《说“诗”》。承担国家社科课题:“和”文化源流研究。结项时材料扎实,论证严密,结论可靠,得到了了国家社科规划办优秀的评价。出版的专著《汉语语源学》获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著作类三等奖,《古汉语研究》等多种刊物都曾发表书评,学界同人也曾广泛采用。任继昉教授的研究提供了词语源流的宝贵材料,揭示了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纠正了辞书字典的讹误,为字典辞书编写质量的提高、词汇理论的丰富和语言文字的规范做出了贡献。其学术专长意义重大,成果斐然,优势明显。2. 融合方言音韵,研究特色鲜明。本学科方向的刘青松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明代古音的研究,曾在《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杨慎古音学思想初探》《晚明时代古音学思想发微》等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要》和《音韵及诗词格律概要》,在音韵学界引起广泛影响,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并主持国家社科课题:三峡移民语言交际问题研究,为国家移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本学科方向的李星辉副教授专心于湘南汉族土话和湘南瑶族勉语的接触影响,调查研究湘南瑶语全面深入,在汉语与少数民族接触研究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实力,占据了重要的学术地位。其在《方言》上发表了题为《永州岚角山土话音系》的论文,也获得了方言学界的积极肯定。刘青松教授和李星辉副教授的研究正好体现了本学科的一个特色:音韵和方言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关注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方言学研究现代汉语的语言使用,展现汉语语音的现实状况,紧密结合就能深入追踪方言的历史,把握汉语语音演变的规律。这样的研究特色既鲜明突出,又潜力巨大。(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是中国语言文学二级硕士点之一。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其中5人拥有博士学位,2人有海外学术经历。该硕士点现有3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即欧美文学、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循守在“精干而富有特色”中争创一流这一文学院的战略信条,在每个研究方向上,本学科团队都经由强烈的问题意识,捕捉到新的学术空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独到的优势。1.欧美文学方向之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欧美文学方向带头人曾繁亭教授为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其早年曾出版专著《炼狱圣徒-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孤独的雄狮-海明威传》等四种,译著《豪门怨》、《魔杖》(合译)等两种,主编丛书1套(10种)及其他专业著作8种。基于如下强烈的问题意识——现代化历史进程启动之后,与此前相比明显加速的西方文学的发展愈来愈呈现为思潮递进的形态乃是不争的事实;而国内学界西方文论研究与西方文学研究两条线长期处于断裂状态,作为作家作品研究与文论诗学研究之关节点的思潮研究的阙如则是造成这一断裂的重要原因,曾繁亭教授的学术焦点转向对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其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权威期刊上刊发的10多篇论文,以及2008年获得“优秀”结项结论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之最终成果《文学自然主义研究》(获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均是这一转向的体现。后者印行后,以其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系统的全新阐释在学界引发较大反响,《文艺报》等重要报刊给予高度评价。2. 比较诗学方向之西风东渐中的中国现代文论建构研究。比较诗学方向带头人欧阳文风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和中南大学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专项资助计划。已出版专著3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完成省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近几年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热潮方兴未艾,但大都停留于观念翻新的泡沫状态,“空战”者众,欧阳文风教授力避凌空蹈虚,其基于西方印象主义对李健吾感悟诗学的剖析、基于西方生命美学对王国维与宗白华文论建构的阐发等系列成果,以沉实但不失锋锐的学术个性,对西风东渐中中国现代文论的建构与嬗变进行了颇富开拓性的探究,在学界引发广泛关注;该系列成果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3. 比较文学方向之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生态研究。比较文学方向带头人为海归博士聂茂教授。从《民族寓言的张力》运用西方话语对中国新时期文学进行“还原性”阐释,到《俄罗斯心灯》等著作基于中国文化现实对西方经典作家作品进行“招魂性”解读,注重在全球化语境中探究当代中国文化-文学的变革,并在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对这种变革作出回应,始终是聂茂教授比较文学研究的突出特点。在大量直击当代文学现场的学术成果之外,其更直接投身创作实践——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诗集等多部,曾获世界华人文学大奖赛一等奖、新加坡《联合早报》小说新人奖一等奖、《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散文大奖等40多种奖项。 (一)跨文化传播本学科研究方向围绕如何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这一重大的问题,探讨中西新闻传播业与新闻传播观念演变的轨迹,总结中西新闻传播思想发展脉络,并从文化比较学与多维视野关照上探寻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方向及价值取向。集合了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学术队伍。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1、拓展研究视野,加强跨文化交流。从多角度拓展比较新闻学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尤其注重在比较文化的层面展开研究;在深入研究中西新闻传播思想史的过程中,借鉴多层面的比较分析模式,以台、港、澳相关学术机构为合作伙伴,开展大陆与台港澳新闻比较研究;注重培养研究队伍的跨文化能力,积极与美国、法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学术机构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学术交流,丰富了学术内涵。2、本学科方向紧密跟踪当代文化传播发展态势,营造和完善专业交叉。二十世纪以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剧烈。而新闻媒介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力量,如何看待当代新闻媒介的跨文化发展趋势、如何正确运用新闻媒介对跨文化传播的作用、如何减少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误读,等等,都是当代新闻实践给学术界提出的新问题。而要回答这些新的问题,传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厚的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等学科理论的融入,而本学科方向一直努力融合多种学科的知识,走复合发展的道路,以适应文化传播的新趋势。3、跨文化资源的师资力量。本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禹建湘教授长期从事女性主义研究,有着深厚的文学和社会学理论功底,杨雨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法国文化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被评为湖南省“百人工程”人才;刘青松教授则是长期从事文化语言研究的知名学者,他们都是带着其他学科和不同文化背景转入新闻传播领域的,能够为新闻传播的研究和教学带来更宽阔的视野和新的研究路径。(二)新媒体传播研究新媒体传播研究的教学科研团队由由一位教授、三位副教授和两位讲师组成,学科带头人欧阳友权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教学名、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本学科方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1项和省级课题4项,出版学术专著9部,在国内的数字媒介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1.网络媒介研究处于学术前沿。本学科是全国最早将网络文化(含网络文学)列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科之一,率先创办了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建立了“网络文化批评”网站,先后获得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先后出版《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网络传播与文学》、《网络叙事学》、《网络恶搞文化》等20余部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承担《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研究》等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和《物联网的兴起对我国思想文化传播所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力研究》、《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等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已经形成了一支以欧阳友权教授为带头人的博士、教授为主的网络文化传播研究团队,成为全国网络传播研究的重镇。2. 跨学科视野下的新闻传播研究。本方向着力于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特别关注数字媒介对社会运行的影响。如白寅副教授的国家课题“数字媒介信息传播引发的集合行为及其防范”,论文《网络文学的社会学价值》等,对网络行为与社会行为的互动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剖析,考察网络流言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研究方法上,也引入传播统计学分析手段,如其论文《关于文本意义生成因素的实验分析报告》,就通过控制实验技术解释了信息接受理解中的意义赋予问题。(三)文化产业本学科方向基于中南大学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雄厚的教学、研究力量和丰硕的成果而设立。中南大学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于2006年4月挂牌成立,是中南大学整合文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外语学院和高教研究所等人文社会科学各相关学院所得研究力量,突出优势、发展特色文科的重要基地,是一个服务于国民经济,培育和推广文化品牌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1、文化产业与媒介管理科研和教学在全国高校中起步最早。中南大学文学院最早实施文化产业类研究生教育,直接参与、组织和制定了文化产业学科规范,推动了文化产业专业的出现。本学科专家团队合力打造的课程《文化产业概论》入选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编写的教材《文化产业概论》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该领域全国第一本专业教材;《文化品牌学》是我国惟一的文化品牌专业教材。2、有代表国内最高研究水平的专家团队和系列成果。2006年以来,以欧阳友权教授为带头人的专家团队致力中国文化品牌的研究和推广,已连续五年推出《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年度报告,共发布各类文化品牌报告222个,深受社会各界好评。钟虎妹副教授对我国报纸媒体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和湖南省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业内也有广泛的影响力。本专家团队在总结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品牌“走出去”、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等方面,始终站在同类研究最前列。3、紧紧把握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脉动,推动文化产业产、学、研、政各领域互动。在研究文化产业理论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文化品牌创意、文化品牌规划、文化品牌评估和文化企业管理咨询、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服务等业务。本专家团队先后主持完成4项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的研究;为22个行政区域拟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50余个优秀文化品牌提供管理服务,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新闻传播实务新闻传播实务方向是本一级学科与湖南媒体环境积极互动的成果。经过近10年的建设与发展,此方向已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合理的队伍结构。其研究重点和特色主要体现在:注重广泛融入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不断拓展新闻传播实务的研究领域。突破新闻传播实务研究的传统思路与方法,以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寻求并揭示新闻传播实务的运作规律及其内在奥秘。同时,密切注视新闻传播业界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积极探讨媒介发展及“产业化”运作过程中提出的新的理论课题。该方向的研究内容对我国应用新闻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地方媒体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学科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1、本学科方向团队的专家均有在媒体从业经历,拥有丰富的新闻一线业务经验。学科带头人聂茂教授为新西兰归国博士,曾担任《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的记者;胡光华教授是中南大学新闻中心前任主任,刘泽民教授是中南大学新闻中心现任主任,是校内媒体的直接责任人;王晓生副教授曾供职于北京的报纸和杂志;范明献博士曾担任长沙电视台专业频道制片人。他们丰富的业务经验对科研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2、本学科方向得到了湖南媒体的大力支持,拥有优越的教研与实践互动环境、机制和平台。自2005年以来,本学科先后与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湖南经济电视台(现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湖南卫视、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华声在线、星辰在线、红网合作搭建产学研联合体,先后完成20余项委托项目的研究,既提高了本学科专家团队在业界的影响力,提升了地方媒体品牌竞争力,也给相关专业的学生迅速融入社会打开了一个通道。3、本学科方向的师资队伍实现了“博士化”,发展后劲十足。本学科方向3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5位讲师,都拥有博士学位。钟虎妹博士的媒介经营管理研究、王晓生博士的新闻法制研究、范明献博士的新闻伦理研究、周灿华博士的受众心理研究、马薇薇博士媒介消费研究,都显示出良好的学术发展前景。
推荐飞剑问道已经完结,主要介绍包含以下内容:1.作者:我吃西红柿的全新力作2.类别:古典仙侠小说3.主要内容:在这个世界,有狐仙、河神、水怪、大妖,也有求长生的修行者。 修行者们, 开法眼,可看妖魔鬼怪。 炼一口飞剑,可千里杀敌。 千里眼、顺风耳,更可探查四方。 …… 秦府二公子‘秦云’,便是一位修行者……4.评分:9.55.精彩内容:“妖气!好浓的妖气,已经深入肌理脏腑。和我哥的纠缠绝非一次两次,我哥的生命气息都很虚弱,再这么下去就掩饰不住,会直接病重身死了!”秦云心都在颤抖,满腔怒意和杀机,“到底是谁,对我哥下如此毒手?”
飞剑问道txt 下载地址 提取码:zp1p
新书飞剑问道由我吃西红柿提供原创连载,本站提供飞剑问道最新章节阅读,目前飞剑问道还没有发布最新章节,新书正文章节在9月21日全网首发,如果你喜欢我吃西红柿的新书《飞剑问道》,可以把本站加入收藏,确保第一时间阅读体验,我们将以最快的速度更新优质内容,谢谢大家的支持!
肖悦兰。小说绝世神王中的秦云最终和小说女主肖悦兰在一起了。绝世神王是由玄幻知名写手微微鸿气所写的玄幻类型小说,本书在有乐中文网发表,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剧情跌宕起伏,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小说。
1.《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在一次滇中突发性暴雨过程中的应用分析》2005年气象增刊上发表;2.《一条中尺度雨带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及环境条件分析》在2005年《应用气象学报》上第1期上发表;3.《初夏孟湾风暴造成云南连续性强降水的中尺度分析》在2006年《热带气象学报》上第1期上发表;4.《云南一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其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在2006年《高原气象》上第1期上发表;5.《“2003·8·16”云南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在2006年《云南大学学报气象》上第2期上发表;6.《MESOSCALE ANALYSIS OF YUNNAN SUCCESSIVE HEAVY PRECIPITATION AROUSED BY THE STORM OVER THE BAY IN EARLY SUMMER》在2006年英文版《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第2期发表。
不一定。云南大学的研究生毕业需要最少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一篇,或是发明专利一个。所以,不一定要发表sci,发明专利也行。
主管:云南省教育厅主办:云南大学主编:卢云昆编辑出版:《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国内发行:昆明市邮政局 代号:64-85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代号:BM 1860出版日期:单月18日开本:标准16开页码:96页国内统一刊号:CN53-1176/C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7511地址: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文津楼A区三楼邮政编码:650091定价:RMB10.00元 在哲学社会科学日益繁荣、日渐受到重视之际,《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于2002年8月创刊,施惟达教授任主编,卢云昆教授任副主编,林艺副编审任编辑部主任。《学报》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拓学术视野,弘扬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培养优秀的学术人才、促进高校学术研究的繁荣为办刊宗旨,强调研究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坚持高质量、高品位的办刊方针。《学报》所设“哲学与文化”为本刊特色栏目,刊登精品文章,注重理论创新;“经济学探索”关注社会经济动态,探讨经济热点问题。此外,本刊还设有“文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学术评论”、“书评”等栏目。《学报》为双月刊,逢双月28号出刊,当前为96个页码。吴松校长专门撰写了“发刊词”,警言新创办的《学报》“若能以张扬学术良知、播布学术正义、塑造学术人格为已任,着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注重学术品位,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人文价值的高标,学问之人的成长和大学精神的塑造尽一份力,出一份力,则善莫大焉。”《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创办,还得到了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关心。耄耋之年的启功先生专门为《学报》题写了刊名,费孝通、雷洁琼、季羡林、任继愈、于光远、蒋学模等老一辈学者题辞祝贺,创刊号上刊登了汤一介、陈嘉映、张汝伦、邓伟志等知名学者的论文。2002年8月20日下午,《学报》在云南大学图书馆隆重召开了创刊座谈会。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社会科学院、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以及省内部分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省内各兄弟刊物负责人等到会。与会来宾对《学报》的创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学报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宝贵的意见。继创刊座谈会之后,2002年12月15日学报编辑部在北京大学英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了在京专家学者座谈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云南大学校长吴松教授主持会议,施惟达主编介绍了《学报》的办刊情况。各位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学报》刊登的文章都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包容量大,同时对《学报》如何突出刊物特色、如何使栏目设置更加合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创刊当年,《学报》出版了三期刊物,作者均为全国各学科的领军人物。共刊登了29篇论文,文章涉及哲学、文化、经济、历史、社会学、文学、美学等学科,对各学科领域中较深层次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探讨研究。29篇文章中有14篇17次在不同学术期刊上引起反响,反响率达到58.62%。2003年3月15日,学报编辑部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内举办了“在沪专家学者座谈会”,为进一步办好学报征询专家的意见和建意。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武建国教授主持,施惟达主编向与会专家和学者介绍了刊物的基本情况。到会专家学者们对2002年出版的刊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学报》总体设计朴实、大方、厚重,所刊文章学术质量高,能反映学科前沿问题,是一份学术品位较高的综合理论刊物。同时,对《学报》之不足,学者们也予以了中肯的建议。为庆祝云南大学建校80周年,2003年《学报》第2期特设“校庆80周年专稿”栏目,云大高发元书记及吴松校长为栏目撰写了专稿,高发元书记的文章是“风雨耕耘立宏业”,吴松校长的文章是“以人为本学术兴校弘扬传统再铸辉煌”,这两篇文章全面总结了云南大学80年的办学历程,提出了新世纪的奋斗目标,使学校全体师生倍受鼓舞,在广大校友中引起良好反响。在两年多的办刊工作中,编辑部全体人员兢兢业业,认真遵守编辑规范,不断提高办刊水平。《学报》依照《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试行)规定》达到了执行评优标准,于2003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荣获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共同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证书》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研究中心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DJCED)刊源证书》,同年10月又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荣誉证书。2004年9月,由资美编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副主编张建荣副教授设计的学报封面获第五届中国大学出版协会颁发的装帧“艺术设计金奖”。另外,《学报》的英文翻译由有着深厚功底和丰富经验的云南师范大学何昌邑教授担当,保证了英文翻译的较高水准。截止到2004年10月为止,《学报》共出刊14期,编发文章158篇,先后刊登了国内诸多知名学者和学术界新锐的论文,这些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华文摘》、《中国社科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都对学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文摘或复印率保持较高水准,其中2003年第4期《学报》最具代表性,该期共刊登了11篇文章,达到了100%的反响效果,《学报》已逐渐显露出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编辑部常常收到读者的电话,要求订阅或购买刊物。为扩大发行量,编辑部于2003年7月与昆明市邮政局签订了国内邮发协议,代码为64-85,《学报》还与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签订了国际发行协议,代号为BM1860。《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起又一个学术舞台,开启了又一扇学术窗口。虽然创刊至今还不足三年,在事业上才刚刚起步,与兄弟刊物相比,还有许多经验要学习借鉴。相信在学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下,在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会创造出更加光辉的业绩。 2003年10月,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荣誉证书。 2004年9月,学报封面获第五届中国大学出版协会颁发的装帧“艺术设计金奖”。2006年10月31日,学报荣获云南省第二届期刊评选优秀提名奖;“哲学与文化”栏目荣获优秀栏目奖。2007年12月,学报获云南省报刊出版质量评比A类期刊。
需要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成果提出和实践了一种以“多元培养模式,团队协同指导”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导师科研项目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方法”,坚持“以导师团队协同保障科研创新实践,培育团队协作意识”,坚持“以创新成果发表拓展研究能力,紧盯学术前沿动态”,使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升,有16人次获得省级优秀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奖;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收录论文100余 篇
一、云南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云南大学 教务处联系电话为,该校联系地址为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邮编为650091。 二、云南大学简介 云南大学 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 云南大学 ,1938年改为国立 云南大学 ,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点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 云南大学 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 云南大学 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 五十年代院系调整,部属 云南大学 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被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 四川大学 、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 昆明理工大学 、 昆明医科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1958年, 云南大学 由中央高教部划归云南省管理。1978年, 云南大学 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后, 云南大学 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实施院校,2016年成为国家“一省一校”工程实施院校,2017年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2018年跻身于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 新的历史时期, 云南大学 将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遵循“开放合作、集成创新、协调共进、特色发展”的发展理念,按照立足云南、服务国家、辐射两亚、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以“一流党建”为引领,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学术兴校”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推进“树木树人计划”“ 云南大学 服务云南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云南大学 下设27个学院、14个研究机构、1个公共课教学部及2个独立学院,1个附属医院,设有研究生院。 云南大学 现有教职员工2971人,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497人。专业技术岗位中教学科研人员1930人,具有正高职称的445人,占教学科研人员的23.1%,具有副高职称的845人,占教学科研人员的43.8%。目前,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1136人,占教师队伍58.9%,硕士614人,占教师队伍的31.8%。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6976人,硕士研究生7595人,博士研究生1108人。学校占地面积4363.64亩,分布于呈贡校区和东陆校区,公用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信息化设备资产总值9.38亿余元,图书馆藏书370余万册。学校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云南主节点单位。 云南大学 有本科专业86个,国家特色专业12个,拥有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有3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70%,其中,A类学科2个(民族学为A+,生态学为A-),B类学科14个。微生物学、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学校形成了以民族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学科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快速增加。现有院士10人(含双聘、特聘),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各类项目入选者11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1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各类项目入选者12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6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中科院“*”入选者11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9人,“云岭学者”28人,“云岭教学名师”5人,“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12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41人,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17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5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8人,云南省“”青年人才60人,云南省“*”青年拔尖人才81人,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2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云南省级教学团队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创新团队14个,云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8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1个(数据截止4月)。 学校以学术兴校为核心,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成果斐然。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4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4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3项、特等奖3项。有14篇论文发表于世界著名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 云南大学 学报》文、理科版等学术刊物,其中,《思想战线》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十一种期刊之一。
不一定。云南大学的研究生毕业需要最少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一篇,或是发明专利一个。所以,不一定要发表sci,发明专利也行。
《教育界》杂志不错,纯教育的省级期刊,可以试试。他们的官方网站:
要发表论文。首先需要修够学分,然后才能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