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美国新经济的疲软,学术界对高技术产业也颇多微辞。有学者认为高技术产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个别学者甚至提出“不管是土豆片还是芯片,能赚钱就是好片”的极端见解,并主张中国应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那么,事实究竟如何?未来的高技术产业究竟将向何处发展?这里不妨从技术—经济范式变迁的角度出发,就这个问题提出几个基本判断。 判断之一,从大的背景来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正在成为一个新的主导产业群,这样一个基本趋势并没有改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在向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过程之中,信息通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个人计算机和网络是两大核心技术突破。迄今为止,高技术产业所涵盖的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海洋、宇航等六大技术产业部门都已经出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并且正处于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过程之中或者正在孕育着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可以预期,在未来的30—50年里,这样一些高技术产业将日益成熟,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一代主导产业群。 由于高技术产业均为知识密集型产业,而且具有强大的向下兼容能力即改造传统产业的能力,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导致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软化趋势,制造业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金融服务业与高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所占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美国和瑞士甚至超过70%。1987—2000年间,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了3.2个百分点,而金融保险与房地产等服务业部门所占比重却从将近73%提高到77%以上。可以肯定地说,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软化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而且会越来越普遍。 高技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另一巨大变化就是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竞争的战线进一步前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市场竞争的焦点已经不仅仅是最终产品的竞争,而是研究开发方向选择与速度的竞争。谁能够抓住正确的研发方向,并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出新产品,谁就能够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正因为此,美国工业界的研发支出在1992—2002年间翻了一番,从950亿美元增加到1900亿美元。其二,研发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根据美国《工程与技术指标》(2002)的数据,1998年有375家外国公司在美国经营着715家研发机构,其中日本251家,德国107家,英国103家;美国公司1997年在国外建立了186家研发机构,其研发支出在1997—1998年从17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如果再加上美国母公司在国外的150亿美元研发支出的话,这个数字就更为可观了。 判断之二,信息技术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在近期(半年到一年),信息技术产业仍然需要一段调整期,以消化上世纪90年代在信息技术领域大量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在中长期,信息技术产业将在既有的大规模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网络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据国际半导体工业产能统计协会(SICAS)统计,目前集成电路晶圆的全球生产能力利用率为:1999年第四季度为93.9,2000年四季度平均为94.7,2001年四季度平均为71.8,2002年前三个季度平均为83.5。由此可见,晶圆工业的生产已经走出低谷,超过了2001年上半年的水平。但是,按美国全国电子制造商协会(NEMA)统计,美国电子制造工业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在2002年8月、9月、10月分别只有74.5、74.1、73.5,基本维持在接近75%左右的水平上。据此判断,目前的信息技术产业还处于调整过程之中,复苏乏力,但这一过程应该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从中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目前利用硅晶体制造芯片的最新技术已经达到0.09微米,估计在2015年前后硅基芯片技术将达到技术上的极限�而新的芯片材料技术——砷化镓,在技术上还不成熟,因此�未来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在信息技术产品的制造方面,而在于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进行集成创新。美林公司分析师认为�信息技术产业的赢利点将由目前越来越趋于饱和的硬件部门转向软件、服务以及咨询部门。对于企业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是否应用信息技术,而是如何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的新的盈利模式;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目前的普遍感觉是信息技术产业中的技术供应已经足够多、足够好了,未来的关键是扩大应用,进一步大众化,摆脱购买—升级的恶性循环。 判断之三,生物技术产业在未来的10—15年左右将有可能替代信息技术成为新的主导产业。2000年提前完成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使人们对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有了新的认识和判断,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在对其他一些复杂物种的基因排序进行测定。因此,生物技术的产业发展前景无疑是非常可观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生物技术产业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在美国,2001年共有1457家生物技术公司,其中342家是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市场资本总额在2002年5月为2240亿美元;生物技术工业的规模自1992年以来扩大了三倍多,收入从1992年的8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276亿美元;生物技术工业目前雇佣着17.9万人。根据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的数字,1999年,生物技术产业的直接活动、间接活动和诱致活动就为美国经济贡献了437400个工作岗位和470亿美元的商业收入,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来自生物技术产业的税收估计在100亿美元左右。 但是,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又是世界上研究密集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技术创新周期较长。美国生物技术工业在2001年用于研发的支出达到156亿美元;2000年五家最大生物技术公司平均每个雇员的研发支出是89400美元。不仅如此,美国政府也大力支持生物技术研究。在2002财政年度的美国政府1031.5亿美元研发支出中,非国防支出为496.72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投入卫生保健研究,特别是生物技术研究,约占美国政府研发支出总额的25.3%。据测算,一种生物技术药品的研发周期为2—10年,此后要经过实验室和动物测试、三期临床试验、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评审和进入市场后的检测等,而这又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因此,一种生物技术药品的平均上市时间为8—16年左右。据此判断,即使是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生物技术药品,进入市场至少还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因此,至少从中短期来看,生物技术还不可能完全替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 判断之四,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在未来的20年内还不可能成为新的主导产业。虽然早在1998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尼尔·雷恩曾这样说,“如果有人问我哪一个科学与工程领域最有可能在明天发生技术突破的话,我会告诉他,那就是纳米层次上的科学与工程”,而且美国政府2000年2月发表的“全国纳米技术倡议”即以“导向下一次产业革命”作为它的副标题,但是,在未来的20年内,真正意义上的纳米技术还不可能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事实上,各国对于纳米科学技术的研发投资状况也充分说明了纳米科技的研究成果距离实际应用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1997年,世界各国政府对于纳米技术研究开发的资助总额不足5亿美元。其中,西欧为1.28亿美元,日本为1.20亿美元,美国为1.16亿美元,其他国家或地区共计投资7000万美元左右。2000年美国政府预算中用于纳米技术研究的政府投资只有2.7亿美元,2001年也仅为4.95亿美元。这样的增长幅度虽然惊人,但与美国每年投放在信息技术研发方面的448亿美元、生物技术领域的300多亿美元相比,这点经费投入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很显然,如此之小的研发规模不可能支撑起一个主导产业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判断之五,相比之下,航空航天技术产业化的前景可能更为乐观一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卫星通信转向数据传输、移动通信和电视直播方向发展以来,通信卫星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统计,到1996年底已经形成了一个年产值770亿美元、年增长率20%以上的新型空间技术开发与应用产业。目前,新型空间技术开发与应用产业规模近1200亿美元,到2005年其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如果再加上关联产业如航天保险、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航空航天技术产业的规模还要大一些。美国国家安全空间管理与机构评估委员会2001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声称,国际空间工业2000年的利润已经超过了800亿美元,预计今后10年利润还将增加两倍多;有的学者甚至预计到2010年全球商业性航天活动的收入将达到5000亿—6000亿美元的规模。
GNSS测量是用接收机与天线组成的测量系统,我整理了gnss测量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GNSS测量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
摘要:GNSS城市测量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城市CORS系统建设、城市GNSS网建设、城市GNSS RTK测量、城市GNSS高程测量等,本文主要就这几方面的技术应用作了简要应用分析。
关键词:GNSS;CORS系统;控制网;RTK测量;高程测量
Abstract: GNSS measurement technology mainly includes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city CORS city GNSS network construction, city, city GNSS RTK measurement of GNSS height measure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several aspects of this technology are briefly applied analysis.
Key words: GNSS; CORS system; control network; RTK measurement; height measurement
中图分类号:P224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的应用,导致传统测量的布网方法、作业手段和内外作业程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为城市测量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高精度的特点。在用于大地定位时,测站间不要求互相通视,无需造标,不受天气条件影响。一次观测,可以获得测站点的三维坐标。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内容包括城市CORS系统建设、城市GNSS网建设、城市GNSS RTK测量、城市GNSS高程测量等,适用于城市各等级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变形测量和地形测量等。GNSS技术将以高速度、高精度、低成本为城市建设服务,快速、及时、准确地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测绘保障。
一、城市CORS系统建设
GNSS技术已在国内导航、定位、科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一个城市只应建设一个城市CORS系统,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系统建设不但要满足城市测绘部门对定位的需求,还要综合考虑地震、气象、土地和其他行业对系统的需求[1]。具体实施可根据城市和经济发展情况可以一次建设完成,也可分期建设,城市CORS系统作为城市重要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之一,首先要满足城市对空间定位的不同服务需求。
城市CORS网的布设不同于城市常规GNSS网的布设,常规GNSS网的边长一般较短,而CORS网站间距离可根据系统功能设计而适当加长。下表1列举了部分城市及地区已建成的CORS网平均边长。
表1部分城市及地区CORS网
根据对部分城市及地区已建成的CORS网平均边长的统计和分析,制定了城市CORS网的平均边长为40km这一指标。为了满足CORS系统厘米级的实时定位服务精度。在具体布设中可以根据城市地理位置、城市规模和建设应用等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CORS站密度。但是相邻CORS站最长间距不宜超过80 km。由于地壳形变、自然灾害、地下水的过量开采等原因,可能导致城市CORS站站址的不稳定,应定期对CORS网进行坐标解算,解算周期不应超过一年。CORS站坐标的平面位置变化不应超过1.5cm;高程变化不应超过3cm。当CORS站坐标的变化量不符合规定时,应分析原因,并应及时更新CORS站坐标或另选新站。对于地面沉降严重的区域,可另行制定高程变化的变化量限值。
二、城市GNSS控制网建设
GNSS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城市首级GNSS网应一次全面布设,加密GNSS网可逐级布网、越级布网或布设同级全面网。GNSS网布设特征:如果某GNSS网由n个点组成,每点的设站次数为m,用N台GNSS接收机来进行观测时,观测的时段数C:C=n﹒m/N一个时段中用N台GNSS接收机来进行同步观测时,可组成非独立的基线向量数:N(N-1)/2,所以该GPS网中共有非独立的基线向量数:J总=C﹒N(N-1)/2每个时段中可测定的独立基线向量数为N-1条,故在该网中独立基线向量数总数为:J独= C﹒(N-1)
在由n个点组成的GNSS网中只需要有(n-1)条基线向量就可以确定这n个点的相对位置(如果其中有一个点的坐标是已知的,就可以确定其余n-1个点的坐标)。因此, 该GNSS网的必要基线向量数:J必= n-1网中实际测定的独立基线向量数为C﹒(N-1)条,所以,网中的多余基线向量数为:J多= J独- J必= C﹒(N-1)-(n-1)举例:某GNSS网由80个点组成,现准备用5台GNSS接收机来进行观测,每个点重复设站为4次。则全网的观测时段数C为:C=n﹒m/N=80×4/5=64全网共有基线向量数:J总=C﹒N(N-1)/2=64×5×4/2=640条
网中独立基线向量数为:J独= C﹒(N-1)=64×4=256条。GNSS网的必要基线向量数:J必= n-1=80-1=79条。网中的多余基线向量数为:J多= J独- J必= 256-79=177条。三、城市GNSS RTK测量技术及其应用
RTK测量可采用单基站RTK测量和网络RTK测量两种方法进行。已建立CORS系统的城市,宜采用网络RTK测量。在实际作业过程中,有一些通信信号较弱或覆盖不到的困难地区,无法实时进行单基站RTK和网络RTK测量,现场可以采用后处理动态测量的模式进行RTK测量。单基站RTK测量的基准站设置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基准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作业半径和效率。若基准站选择不当,基准站观测数据质量和无线通讯信号传播质量无法保证。该基准站支持的所有流动站都不能顺利作业,或者造成基准站频繁迁站,影响工作进程。基准站的设置要与当前作业方式匹配,还要与流动站的模式匹配。
静态GNSS控制网测量可以通过基线精度、重复基线差及环闭合差和平差等作业过程对成果进行检验;RTK测量每个测设点都是相互独立的,点与点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对于因意外产生的粗差无法发现[2]。因此,为提高RTK测量的可靠性,保证仪器各种设置正确,测量过程中应选择一定数量的已知坐标点进行测量校核,以检查用户站设备的可靠性以及坐标转换参数的准确性。
利用已有RTK测设的控制点时,应进行坐标或几何检核。对已有的RTK控制点,可以作为RTK测量时的校核点,也可以作为同等级布设的控制点。该校核点如果要作为控制点使用时,应与新布设的控制点统一。统一进行控制点间的边长、角度以及坐标检核,应达到精度要求。RTK测量的精度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由于载波相位进行测量具有多值性,初始化过程中各种误差以及数据链传输过程中外界环境、电磁波干扰产生的误差的影响,可能导致整周未知数解算不可靠。同时,RTK测设点间的相互独立,与传统测量强调的相邻点间相对关系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四、城市GNSS高程测量技术及实例应用
GNSS高程测量按作业过程应分为高程异常模型的建立、GNSS测量和数据处理。高程异常模型可利用已有模型。高程系统中最常用的有正高系统(以大地水准面作为参考基准面)和正常高系统(以似大地水准面为参考基准面)。我国使用的高程系统是正常高系统。采用GNSS测量技术测定地面点的高程是以地心坐标的地球椭球面为基准的大地高H,大地水准面和似大地水准面相对于地球椭球面有一个高度差,分别称为大地水准面差距N和高程异常ζ。大地高H、正高Hg和正常高Hγ之间按下列公式计算: H=Hg+NH=Hγ+ζ如果能够比较精确地确定地面点的高程异常,则用GNSS测量方法可精确测定地面点的正常高。
GNSS静态测量技术要求浅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常用规范中有关卫星定位静态测量的技术要求,并对各规范的不同技术要求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GNSS静态测量GNSS测量常用规范GNSS技术要求比较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P2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卫星定位技术具有全球性、高效率、多功能、高精度的特点。卫星定位静态测量其定位精度高达10-6~10-7,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和等级的控制网的建立。有关卫星定位测量(以下简称GNSS测量)常用的规范较多,各个规范分别从相应的专业标准制定了详细的GNSS测量技术要求,使GNSS测量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下面就常用规范中有关GNSS静态测量的技术要求作一些比较与分析:
1、坐标系统
满足测区内投影所引起的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是建立或选择平面坐标系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准则;而确定控制网的位置基准则是GNSS网基准设计的主要问题,可根据测区的地理位置、平均高程来选择适宜的坐标系统。GNSS测量所获得的是空间基线向量或三维坐标向量,属于其相应的空间坐标系(WGS-84坐标系)。规范要求应将其转换至国家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分带平面直角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建筑施工坐标系等其他独立的坐标系的坐标。转换时通常应具备坐标系统相对应的参考椭球及基本参数、坐标系的中央子午线经度、坐标系的投影面高程及测区平均高程异常值、起算点的坐标和起始方位角以及纵、横坐标加常数等。
2、精度分级和技术设计
GNSS网精度指标通常采用相邻点的基线长度中误差公式:来衡量,GNSS网的全中误差不应超过其理论值。按照精度和用途,《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以下简称《GNSS国标》)把GNSS测量的等级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并按相邻点基线向量中误差的水平分量、垂直分量来衡量相应级别的精度。而其它规范则是采用传统的三角形网按边长和精度来划分等级,用最弱间接边的相对中误差来衡量精度。相比较而言,前者较抽象,后者虽然较直观,但是遗憾的是,大多数的GPS随机软件中给出的却是直接观测边的精度。技术设计是为了得到最优化的布测方案,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GNSS网的目的、精度要求、控制点的密度、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道路交通状况以及测区已有测量资料等,依据国家有关规范(规程),并按照优化设计的原则进行综合设计。
规范要求:GNSS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各同步图形之间采用边连式或网连式,避免出现自由基线。因为自由基线不参与构成几何闭合图形,不具备检查和发现观测成果中粗差的能力。限制最简独立环的边数是为了避免基线误差互相掩盖,含较大误差的边不能被有效地捡出,从而导致网的可靠性降低。要求对独立观测边构成的同步环和异步环进行闭合差检查,是为了检查观测质量、评定精度。
3、选点、埋石
如果点位不符合GNSS测量要求,将引起失锁、周跳、多路径效应误差,GNSS观测中的粗差及劣质观测值就增多。首先要求测站点的顶空开阔。由于GNSS卫星信号本身很微弱,所以GNSS测量选点时还应注意:避开周围的电磁波干扰源以保证GNSS接收机能正常工作;限制卫星高度角以减弱对流层的影响;远离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规范要求应先进行图上技术设计和优化,并进行精度估算,最后再按技术设计的要求进行现场踏勘落实,对符合要求的旧有的控制点要充分利用。对GNSS点的标石和标志的埋设要求稳固,以易于长期保存、利用。
4、GNSS观测
GNSS接收机应在检定合格的有效期内使用,其标称精度应高于相应等级GNSS网的规范要求。由于双频接收机采用双频改正技术,可以很好地消除电离层折射误差的影响,所以基线边较长或等级较高的GNSS网采用双频接收机观测,精度提高尤为显著。为保证GNSS网中各相邻点具有较高的相对精度,网中距离较近的点一定要进行同步观测,以获得它们之间的直接观测基线。
各规范还对卫星截止高度角、同时观测的有效卫星数、时段长度、数据采样间隔率、PDOP值以及同步观测的接收机数目作了具体的规定。
随着卫星高度的降低,卫星信号接收的信噪比随之减小,对流层影响加大,测量误差也随之增大。各规范一般都要求卫星高度角不低于15°,这样可以在简化模型条件下保证所需的测量精度。
规定有效卫星数是因为同步观测的卫星越多,多余观测量就越多,成果精度也相应地提高。
观测时段长度和数据采样间隔率的限制是为了获得足够的数据量,从而有利于整周模糊度的解算和载波相位观测值周跳的探测。
PDOP值的大小与观测卫星在空间的几何分布有关,限制PDOP值是为了选择最佳的观测时间段,从而获得高精度的观测值。
有别于其他规范的重复设站数的规定,《工程测量规范》(以下简称《工规》)则提出了“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1.5倍”的规定。笔者认为:这两种提法的根本都在于增加多余的观测基线。通常作业中,按仪器的标称精度约有3% ~5%左右的闭合差不合格,有了多余基线,那么就可以舍去不合格的基线,从而保证网的观测质量。对于GNSS观测时间的确定,笔者在作业中发现,GNSS卫星信号良好的时候,采用双频接收机进行城市四等和一级GNSS测量时,由于其边长相对较短,观测时段分别采用30~40分钟和20~30分钟是可行的,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5、成果资料
GNSS测量是基础性的测量成果,应长期保存,工作完成后,应提交完整的成果资料。包括:任务或合同书、技术设计书、已有成果资料的利用情况、仪器检校记录资料、点之记、外业原始观测记录、平差计算手簿、技术总结、检查报告、设计网图、观测网图、数据处理用图、成果图、坐标等成果资料及说明以及以上资料的电子文件光盘。
以上仅就常用规范中有关GNSS静态测量的技术要求作了一些浅显的比较与分析,在进行GNSS静态测量时,我们应根据项目的特点、精度和密度等要求,依据合适的规范进行设计、施测,以充分发挥GNSS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测绘出版社,2009。
[2]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73-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TB10054-2010),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4] 李征航、黄劲松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在信息社会中,航天技术的作用将变得更巨大,终将彻底改变地球上的面貌。下面是由我整理的航天技术论文2000字,谢谢你的阅读。
航天技术与信息现代化
摘要介绍了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特征,及其对应用卫星的需求,并论述了空间信息高速公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经由卫星实况转播这个 短语 是航天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象征,随着卫星通信广播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个短语已逐渐被人们省略,而成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公认的传播方式。卫星通信用电波把整个世界既快又准确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一旦中断,经济发展的速度将会大大放慢。
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是当代最为活跃的生产力。应用信息技术可提高工农业和服务行业的效益及竞争能力,促进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 推动国民经济各部门逐步转移到新的技术基础上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信息社会中,航天技术的作用将变得更巨大,进一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外延,最终将彻底改变地球上的面貌。航天技术与计算机的融合,形成了在地球上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信息基础结构,它将逐步进入千家万户,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相互交往的方式,并加速人类文明和 文化 的传播,增进互相理解和全球意识。因此,加速发展航天技术,从多方面、高效率地利用航天技术, 特别是充分利用空间信息资源,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流、物流和能量流的利用率,增进文化交流和人民间的理解和信任,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一、空间信息高速公路
世上本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我国汉朝开辟了经西域通往西方的道路,沟通了我国同西方许多国家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被后人称之为“丝绸之路”。1855年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实用的内燃机汽车。当他驾驶这辆木制的三轮汽车,在自己的院子里行走撞到墙上的时候,还没有想到路。7年之后,福特发明了汽车,并于10年后形成产业的时候,人们开始把目光盯在汽车的跑道上,于是1913年柏林西南部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在此后的数年中,高速公路这种具有魔力的通道,使世界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信息革命的基础设施和通向21世纪的神奇通道,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夺信息资源,确保竞争优势的筹码。1993年,在美国政府 报告 中,对信息高速公路给出了明确的概念:它是一个能够向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由通信网、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具体地说,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铺设新型光缆作为信息流通的干线,通过光缆和多媒体向全国提供 教育 、科研、卫生、商务、金融、文化娱乐等颇为广泛的服务。
所谓空间信息高速公路,可形象地将它理解为以卫星——光纤为主体,再辅之以 其它 通信手段作为“公路”,并利用集电脑、电话、电报、传真等为一体的多媒体,使信息能够高速传递并可共享的通信网络。这种网络可遍布全国乃至全球。在中国,则将它称之为国家经济信息化基础设施, 其内涵包括4项要素:网络与通信、计算机与信息化设备、信息资源与服务、人与信息化环境。
空间信息高速公路有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利用通信卫星群和光导纤维网组成混合型全球通信网,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双向交流;另一个特征就是用多媒体技术普及计算机的使用。卫星通信和数字网络光缆就像高速公路一样,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它不仅指地面光缆数字通信网络系统,而且还包括通信卫星、卫星定位和导航、环境和灾害监测信息系统。此外,还应包含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和自然资源数据库系列,以及宏观调控、规划决策和工程设计服务、知识库、逻辑推理人工专家系统。这样就能有效地实现以信息流代替人流、物流与能量流。
在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中,卫星无线电通信频带宽,极容易实现双向高速率的数据传输和可视电话业务,并且适用于单向多路的电视节目传输,也非常适合于大型跨国企业间的业务联系。由于地面信息高速公路的成本昂贵,需要10~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建成,是一个无法在短期内普及服务的巨额投资项目。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可弥补通信基础设施差, 以及区域性通信空缺的不足。
地面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球化和用户的移动化都十分困难,而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球网络却很容易实现,因此,用它进行全球移动通信,在数率不特别高的情况下,便能实现诸如可视电话之类的双向传输。
空间信息高速公路,更具有能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各地区差别悬殊的特点。在中国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加强卫星远距离教育和电视广播,对于提高西部地区的文化素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消灭贫困愚昧落后现象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
因此,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一方面利用了光导纤维传送信息量大、信号几乎不失真、速度快而且保密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利用了通信卫星的通信方式极其方便、覆盖面十分宽广、特别适合于移动终端和全球个人通信的特点。这两者组合,形成了优势互补,可以认为是最佳的方案。
二、信息社会对应用卫星的需求
1?静止通信卫星网
美国休斯空间通信公司提出了建设全美卫星通信网络的计划。建设投资6?6亿美元,计划发射2颗静止通信卫星,从1998年开始以无线形式向美国用户提供高速双向数据传输和可视电话业务,在美国电信业务中,率先开发频率宽度可根据用户需要而变化的传输业务项目。最近又提出, 到2000年,将美国全国性的卫星通信网络,扩大成全球通信网络,最终发展成全球性空间信息高速公路,设计总投资约32亿美元,由9颗静止通信卫星组成可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
2?低轨道卫星群移动通信系统
在通信方面除可利用静止通信卫星网以外,还可利用低轨道上位于不同轨道面的多颗卫星,来转发地面用户的信号。目前全世界已出现了十几种较为有名的方案,有些方案正在付诸实施。例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提出的“铱”卫星系统,由6个极地、近地、近圆轨道面上运行的66颗小型通信卫星组成,每个轨道面均匀分布着11颗卫星。由于这一卫星系统中的卫星轨道距地球表面较低,只有400~500公里,所以无线电信号很强,个人手持式无线电话机很容易获得清晰的信号和语音。“铱”卫星系统的地面设备则由系统控制中心,以及分布在世界各用户国家和地区的关口站和终端设备等组成。又如,美国呼叫公司与其它有关公司创建的全球无线通信网,也称之为全球通信系统。由于以宽带传送,因而能传送电视及高速数据。这一耗资90亿美元的庞大通信网络,将由 840颗低轨道(700公里高度)现代小型通信卫星来覆盖地球95%的地区,它可以双向传输包括电视图象在内的各种信号,以及个人语音通信,具有数据、传真、寻呼和定位功能。该系统的主要特征, 是利用通信卫星群和光纤网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双向交流,并将成为二次信息革命的主要物质基础与保障。
3?大容量激光卫星通信
激光与普通光源相比,具有很多特殊的性质,譬如激光辐射在“时间”上高度集中,很适合用于快速保密通信。激光辐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方向性很强,而且具有高增益,因而用于通信可以传递得非常之远。激光辐射在“波长”上高度集中,因此波长分布范围很窄。激光的相干性、单色性和方向性,使它成为通信的理想载体。在理论上,光的频段宽度达到10?13~10?15赫,这样大的带宽,对每路仅4千赫的电话,可容纳100亿路之多;对带宽为10兆赫的彩色电视,也可同时传输1000万套电视节目而不相互干扰。由此可见,一旦激光卫星通信投入实际应用之后,由于其具有容量大和抗干扰性强等特点,不仅能扩大通信容量,缓和通信频段拥挤的局面,而且可避免洲际通信时的时延现象发生,是实现空间通信和准确快速、保密性强的军事卫星通信的重要途径。卫星激光通信技术无论是在静止轨道上的卫星,还是低轨道的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以及深空探测器,都可以利用激光通信技术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无形的光学链路,使信息畅通无阻,因而空间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名符其实的高速公路。
中国重视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且已经列入国家计划。面对世界高科技领域的挑战,为加快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而不失时机地推动信息化,中国以“金字”工程为生长点,与卫星通信相结合,逐步形成信息产业。通过“金字”工程的实施,建立国家数据通信基干网和一系列专用网,为发展信息产业奠定基础。根据宏观分析预测,中国目前使用的卫星转发器不到50个,到 2000年中国大约需要145~150个卫星转发器,到2010年,将需要588~837个卫星转发器。
三、空间信息高速公路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使工商企业和整个社会处于一场革命之中,而这场革命的规模和效果是难以预测的。对其发展前景,现初步分析如下:
1?巨大的商业利益
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美国政府和企业界计划共同投资400多亿美元。根据预测,2010年, 信息高速公路产业所创造的市*2?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伴随着社会信息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人们便能充分利用信息,大大提高物质生产的效率,提高原材料和能源利用率,有可能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并终将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中解放出来。将出现电视电话、可视电话会议、电视购物、电视教学、家庭影视室、家庭图书馆、家庭数据库、在家中办公等等一系列新生事物。随之而来的将会给教育、卫生,保健等部门带来一场革命,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向所有图书馆要求检索所需资料,浏览有关图书;随时随地可通过联机方式,立即获得最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和其它社会需求服务,医院遇到疑难病症时,可以向远距离的医学专家请教,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以美国为例,仅医疗支出这一项,每年可节省1000亿美元。此外,可为能源、交通、环境等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缓解 方法 。
3?推动高新技术发展
建设空间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计划,将成为发展各种高新技术的驱动力。美国认为,在执行“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中,应优先发展的技术包括:半导体与微电子学、计算机、通信、高速网络、多媒体技术、光电子、高清晰电视、应用软件等。比如计算机,必定要向功能更多、性能更优、速度更快、容量更大、体积更小的方向发展,这就对超高速集成电路,新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与微电子系统集成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采用大量的专用集成电路,对高速信号处理器、视听信号压缩与解压缩、调制解调器、数据存贮器、图象识别、语音识别等器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航天技术论文2000字
完了 你这个题目偏窄 做毕业论文很难,给你个建议:题目 :网络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GOOGLE EARTH 为例这样你就比较好写。否则你的内容不只是窄的问题了,收集资料都很困难,因为这是比较新的内容。关于收集资料 给你下面的文章看看:如何利用信息资源进行论文写作和课题查询一. 论文写作、课题查询与信息检索1.论文写作(1)论文类型:科研论文、学位论文(2)论文格式:前置部分:标题、作者署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主体部分: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3) 论文写作步骤:选题、资料准备、论点形成、撰写(4) 论文写作与信息检索关系选题阶段。通过信息检索,了解专业的研究现状、前沿、热点问题,寻求科研中的空白点、学术的争鸣点、社会实践的需求点、知识的概括点、科学定论中的矛盾点、个人的兴趣点、学科和专业的熟悉点资料准备。通过信息检索,获取事实资料、数据资料、文献资料、论据、观点。论点形成:通过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综合、提炼,逐步形成论点。2.课题查询(1)概念(2) 课题查询与信息检索立项查新阶段:了解课题项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动态信息课题跟踪阶段:在课题项目实施中,通过资料丰富、论证。成果查新阶段:课题项目完成后,通过查新,确定成果在国内外的地位,以便对项目成果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二.信息资源检索策略与方法1.课题分析2.问题分类3.选择检索工具4.实施检索5.结果处理信息资源检索步骤(图式)课题 问题 选择检索 实施 结果分析 分类 工具(途径) 检索 处理1.课题分析确定专业范围:课题涉及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确定时间范围:课题需要检索的年代范围。地理及语种范围:课题在那个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原则上采用该国及该母语的检索工具。信息范围:选择与课题有关的、针对性强的检 索工具。2.问题分类(1)寻找事实、数据型信息,找寻问题的准确答案。(2)查找特定文献,根据某一文献的线索查找原文,或已知某一作者,查询其所有发表的文章.(3)对某一问题作大致的了解,并就问题的一个方面,表述自己的观点或撰写小型论文.(4)查询某一专题的前沿和最新资料,了解研究动态,发展趋势。(5)对某个课题全面调研,了解整个发展过程,全面细致地了解国内外有关的所有出版物的情况,年代范围较广,主要撰写综述或研究报告.(6)对某一课题作深入的专题研究,在充分掌握材料和重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观点或论点,撰写报告或学术论文.3.选择检索工具根据课题性质的不同,确定相应的检索途径:一般利用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组织和控制一次文献 ,同时可通过一次文献后列出的参考文献进一步扩大范围。检索工具与检索课题的学科相一致,注重检索工具的权威性。技术和手段:有机检条件的一般就不选择手检工具。考虑价格和可获得性,应选择就近获取。4.实施检索(1)确定检索途经:分类途径、主题途径、题名途径、著者途径、代码途径、其他途径从已知信息特征选择从课题检索要求选择检索工具提供的索引进行选择(2)制定、调整检索策略确定检索用词,构建检索表达式,实施检索,反馈调整检索5.结果处理n 检索结果分析:浏览文摘,判断是否满足要求,并加以筛选,若不满意,及时修改检索策略,二次检索,直止满意.n 获取原文:(1)全文数据库直接获取(2)文摘、题录、索引数据库通过外刊导航获取全文http://libweb.zju.edu.cn(3)馆际互借三.各专题信息的检索1.事实型、数值型信息的检索事实型信息主要指名词术语、人物、地理、机构、年度资料等。数值型信息主要指计算公式、图表、数据、统计资料等.检索工具主要是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等(1)词典、辞典综合性辞典:《辞海》《辞源》 《汉语大词典》专科辞典:《经济大辞典》 《国际贸易金融大词典》《计算机词典》 《建筑材料辞典》网上的词典:中文词典:词典: (2)百科全书综合性:《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 《大美百科全书》专业性:《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 《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等。百科全书网站:国家百科全书:现代会计百科辞典网: (3)年鉴综合性:《中国百科年鉴》 《世界知识年鉴》专业性:《中国经济年鉴》 《中国会计年鉴》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广东年鉴》网上年鉴:国家图书馆主页提供年鉴数据库的网上检索。(4)手册参考性:《现代营销手册》指南性 《出国留学指南》数据性:《建筑施工计算手册》(5)数据库、网站万方:中国科研机构数据库(CSI)万方:中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UMI《商业信息摘要数据库》(ABI/INFORM)传记网:世界名人录网络版中国统计信息网: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资讯行: 中国资讯行 主要数据库:中国经济新闻库、中国商业报告库、中国统计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文献库、香港上市公司资料库、中国企业产品库 、名词解释库、中国人物库、中国中央地方政府机构库、中国法律法规库、中国医疗健康库 。中经网 内容包括推荐专辑、综合动态、经济分析、经济数据、行业经济、区域经济、财经视频等提供3种查询工具:全文信息检索系统:综合经济和中经新闻中经搜索:Internet网站资源搜索中企网址查询:按企业、产品查询2.文献型信息的检索 以文献(题录、文摘、全文)为检索对象检索工具:期刊论文 会议文献 学位论文 专利 标准(1)期刊又称连续出版物,是一种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文献载体。核心期刊是重要的一种期刊。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少数期刊(约20%)刊载了某些学科大量的高质量的论文(80%),他们的被摘率、被索率、被引用率以及在流通中的借阅率明显高于其他刊物,这部分期刊被称为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电子期刊:电子期刊与快讯期刊数据库中文综合性全文数据库举要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收录期刊种类近12000种,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期刊。万方数据库(共包括100多个专业数据库)(A) 科技信息子系统(B) 数字化期刊(C) 商务信息子系统清华学术期刊网收录国内6600种核心与专业特色中英文期刊的全文,积累题录1500万余条,全文文献500多万篇。分九大专辑,126个专题文献数据库,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收录年限从1994年至今.VIP、CNKI、万方三种数据库比较CNKI VIP 万方时间 1994 1989 1998种数 6000种 12000种 2700全文 664万篇 500万篇 30万篇内容 9/126专题 7/27专题 5/77小类更新 2 1 3Springer(全文) 德国Springer-Verlag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科技出版集团, 通过Springer Link系统提供学术期刊及电子图书的在线检索服务。Springer LINK目前所提供的全文电子期刊共包含439种学术期刊(其中近400种为英文期刊),涉及的学科范围包括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工程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法律、生命科学、数学、医学、物理与天文学等11个学科,其中许多为核心期刊。(2)会议文献是指学术会议文献。检索工具主要有:万方:《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国内唯一全文数据库。《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报道国际性或科技会议论文的专门性检索刊物。(3)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检索工具主要有: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检索学位论文查询:浙大(硕士)、(博士)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PQD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 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整、连续动态更新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每年收录全国300家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论文约2万篇,2002年“211工程”高校收录率85%以上,收录年限2000年至今。(4)专利专利文献:一切与专利制度有关的各种专利文件统称为专利文献。类型: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专利检索工具等。检索途径:专利权人(个人、机构)专利分类(IPC分类、各国专利分类)专利主题(关键词)专利号码(专利号、申请号(优先项)、入藏登记 号等)免费专利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中国专利信息:中国知识产权网专利库:易信网专利库网专利库 (5)标准标准的等级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 :行业主管部门名称的汉语首 字母表示,例如:JB。地方标准:DB企业标准标准的检索:一般采用分类和标准号途径检索课题—查找标准目录中的分类目录—标准号—索取标准原文检索课题—查找目录中的标准号索引—标准名称—索取标准原文标准的检索工具:上海标准文献信息网上服务系统:中国标准计量信息网:http://www.stdcn.com3.小结1.查找一般问题答案,多用工具书或事实、数据型数据库。利用工具书时,可按下列模式:(1)查时政大事:年鉴(2)查名词、术语:词典(3)查人物:辞典、百科全书(4)查数据:统计资料、年鉴、手册、数据库(5)查机构、地名:名录、手册2. 查当代科学进展及当前学术动态:年鉴或数据库(综述)。3.查找图书:先查当地馆藏目录,若无,联机检索,馆际互借。4.查论文资料:索引、文摘、全文数据库(期刊、会议录、学位论文)5.查法令条约:汇编资料、书目或法律法规数据库。6.查专利、标准:专利、标准数据库2.文科专业信息资源检索工具举要(1)《人大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1995-) 共包括4个子数据库:①政治类;②经济类;③教育类;④文史类。3.经济学专业信息检索工具工具书:《中国经济大辞典》*《牛津经济学词典》《中国近百年经济史辞典》*《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国际贸易金融大词典》《实用外贸英汉词典》《经济学百科全书》*《中国经济百科全书》*《哈佛商学院管理全书》《中国会计年鉴》《中国经济科学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市场统计年鉴》《中国经济贸易年鉴》《现代营销手册》《市场调研手册》《国际贸易简明核算手册》*经济专业相关数据库(20个)中国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书生之家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清华学术期刊网人大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资讯行中经网期刊目录:SSCI学位论文查询:浙大(硕士)学位论文查询:浙大(博士)相关网站工商企业、金融、财政、价格等信息:中国企业在线:conline.126.com万方企业数据库:中银网:五.理工科专业信息资源检索1.理工科文献特点数量急剧增加文献交叉重复文献出版分散文献失效加快文献类型增多SCI与EI比较SCI EI索引 索引、文摘回溯年代 40年 120年范围 侧重基础科学 不收基础理论侧重工程界检索思想 引文思想 传统文献检索思想特点 多学科交叉覆盖 时效强、文摘详尽时效强 使用方便收录我国文献 少 多3.计算机专业信息检索工具数据库(20个)中国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书生之家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清华学术期刊网Springer清华镜像World Scientific 世界科学出版社全文电子期刊镜像CALIS管理中心数据库资源期刊目录:SCI学位论文查询:浙大(硕士)学位论文查询:浙大(博士)六.检索实例检索课题:反倾销*WTO1.分析研究2.选择检索工具事实型、数据型资料:专业工具书,中经网相关文献资料:维普或清华同方、人大复印资料、万方学术会议文献、学位论文、UMI、Elsevier SDOS、Kluwer3.确定检索途径:主题途径:反倾销*WTOanti dumping*WTO(02/04)分类途径:F724.实施检索,结果如下:中经网:11篇(浙江*反倾销*WTO)维普:116篇(核心期刊02/04)CNKI:121篇(02/04)CNKI博硕论文:9篇万方会议论文:4篇万方学位论文:12篇人大复印资料:(略)UMI:4篇(学术期刊02/04)Elsevier SDOS:0篇Kluwer:1篇检索课题:高层建筑和抗震设计1.分析研究2.选择检索工具数据型资料:专业工具书相关文献资料:维普、CNKI、万方学术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标准、EI(工程索引)、Elsevier SDOS、 Kluwer3.确定检索途径:主题途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tall building*seismic design分类途径:TU97(高层建筑)4.实施检索,结果如下:56篇维普:24篇(核心期刊2000/2004)万方会议论文:4篇万方学位论文:0篇万方期刊论文:2篇CNKI全文期刊:11篇CNKI学位论文:2篇Elsevier SDOS:1篇EI 工程索引:12篇(文摘)Kluwer :0篇
等会让他赶紧染发剂对人体
Google在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的一篇新文章中正式宣布已实现“量子霸权” ,这离公司最初泄漏该事件的发生刚好一个月,当时,Google的论文被意外地提前发表。不过,Google现在的正式宣布则意味着这项研究的全部细节都会被公开的,科学界可以更广泛地审查Google所说的成就。
谷歌表示,其54比特Sycamore处理器能够在200秒内完成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花费10000年所需的随机数计算量,这让目前所有的非量子计算机相形见绌。
而就在今天,另一家超级计算机公司IBM正在对谷歌的说法提出异议。在周一抢先发表的博客文章中,该公司表示,在传统系统上可以在2.5天之内完成相同的任务,而不是Google声称的10000年。 IBM说,在估算其传统超级计算机执行计算所需的时间时,Google“未能充分考虑大量磁盘存储”的开销。
尽管IBM试图淡化Google的成就,但研究界人士对此消息表示欢迎,《纽约时报》引述科学家的话将Google的突破与莱特兄弟1903年的首次飞机飞行相提并论。
距离量子计算开始逐渐被运用,我们可能还需要数年的时间,但是Google的发现最终可以提供证据,证明量子计算的未来已经有了可能。
你说的可能是这三个吧:2003年发表了《The Google File System》2004年发表了《MapReduce: Simplified Data Processing on Large Clusters 》2006年发表了《Bigtable: A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 for Structured Data》
SpaceX3万颗卫星引各方争议
SpaceX3万颗卫星引各方争议,截至去年11月,已经发射升空的星链卫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791颗,整个星链计划的卫星总量是42000颗。SpaceX3万颗卫星引各方争议。
要问全球最知名的私营航天公司,大多数人都知道的那家,一定就是 SpaceX 了。
SpaceX 的名字是个简写,它的全称是 Space eXploration(太空探索)。
这家公司算是占了个好名字,然而,它在整个太空探索领域和行业里的名声,却反而越来越差了……
怎么会这样?
作为目前全球发射能力最强的私营航天公司,SpaceX 几乎以一己之力,揽下了美国等世界多国大量的政府和私营公司发射任务。就连美国政府都把以前“国营”的发射台资源,打包交给了 SpaceX 去运营。
如果没有这家公司,太空探索将失去一个重要的交通工具提供者。按理来说,大家都应该尊重 SpaceX 存在的价值才对,然而在一些太空观测者的眼中,SpaceX 简直是“乱来”。
在他们观测太空拍下的照片当中,有越来越多的 SpaceX 星链卫星强势“抢镜”。
最近,来自全球多家天文观测机构的科学家,联合发表了一篇通讯论文,痛陈 SpaceX 星链卫星给他们添的乱。文章指出,近年来星链卫星所污染的观测照片比例,已经占到了整个照片库的将近两成水平,增幅高达35倍。
一、总在关键时刻抢镜
来自美国政府、欧洲天文台、华沙大学、加州理工、UC伯克利等多机构的科学家,最近在太空探索核心期刊《天文物理期刊》的通讯专栏发表了这样一篇通讯论文:《SpaceX 星链卫星对于茨威基瞬变设施观测结果的影响》。
备注:茨威基瞬变设施(ZTF)是专门用于观测瞬变天文事件(transient astronomical events)的观测设施,位于南加州圣迭戈 Palomer 天文台,由加州理工运营。瞬变天文事件指持续时间很短(几秒到几年)的天文事件,如引力波事件、伽马射线爆发等。
科学家们提取了 ZTF 从2019年11月到2021年9月观测拍摄的大量天文照片,对其进行分析发现了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ZTF 观测照片中总共出现了超过5300条星链卫星的轨迹。
下图为加州理工发布,展示的是在去年5月用 ZTF 望远镜对仙女座星系拍摄的结果。可以看到,一条很长、很亮的轨迹线直接划过了照片,对于观测主体产生了显著的污染。
图片来源:加州理工
值得注意的是,该图展示的只是 ZTF 高达47°视场的1/16而已。在整个画幅上,还有更多的星轨污染。
科学家们还发现,随着 SpaceX 加速推进星链计划,在轨卫星数量快速增加,这些卫星对 ZTF 观测结果带来的污染比例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2019年底,ZTF 的曙暮光观测(twilight observation)照片结果中,只有0.5%遭到星链卫星轨迹的污染。
而到了2021年8月,污染照片的比例已经提升了35倍,达到约18%。
下图中,红线为 SpaceX 在轨星链卫星的数量,蓝柱为同期 ZTF 受污染照片的数量:
论文作者特别提到,近地面轨道上大量星链卫星的存在,对于曙暮光观测产生了严重的污染。
天文学的曙暮光(astronimical twilight)指的是清晨和黄昏时,太阳的高度在地平线下12-18°之间,由高层大气散射进入低层大气的阳光。此时段,天空不再被太阳照亮,方便对一些关键天体进行观测,甚至一些天体都可以肉眼看到。
短暂的曙暮光时段,对于发现和观测近地物体(NEO)来说非常重要。NEO 可能包括彗星、流星,以及对地球存在潜在威胁的天文物体。2020年曾经有一枚直径超过1公里,运行轨道完全在金星轨道以内的小行星,就是 ZTF 在曙暮光时段观测发现的——这些观测活动,对于保护地球和其上的生命非常关键。
然而,曙暮光时段,恰好也是星链卫星对天文观测的污染最严重的时段。
论文作者指出,由于星链卫星属于低地球轨道卫星,在靠近地平线的位置,以及在曙暮光时段,这些卫星投射到地面的表面密度(projected surface density)是最高的,即对天文观测带来不成比例的影响。
论文作者也引用了其它科学家的模型推演:在可观测到的低地球轨道卫星当中,大约90%都会聚集在靠近地平面(30°以内)的天空。这些卫星因为太阳光折反射,显著提高了亮度,干扰了曙暮光时段的天文观测。它们的亮度只有在太阳落山后/升起前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才会降低。
而星链卫星又是目前所有低地球轨道卫星当中数量最多的一套系统,也就成了曙暮光时段天文观测的污染源之首。因此很多地面天文研究人员和观测爱好者都对SpaceX 表达了不满。
不过,论文作者也表示:仅就数据来源的 ZTF 一家来看,其正常的科学观测活动目前还没有受到星链轨迹污染特别显著的影响。
但是考虑到 SpaceX 已经获得美国通讯监管机构 FCC 批准发射更多的卫星,如果未来真的按照该公司的计划,星链网络的卫星总量增加到1.2万颗(目前数量的7倍)的话,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论文作者估计,当星链系统的卫星数量达到1万颗时,ZTF 所有的天文观测照片都将被星链卫星的轨迹污染——注意,是所有的照片,也即污染比例将会是100%。
更别提,在1.2万的当前计划基础上,SpaceX 还已经向美国政府提交了新的计划,还将发射额外3万颗卫星。到时候,所有基于地面对太空的观测,都将不可避免遭到污染。
夸张一点来说,茫茫众多的星链卫星的存在,将对人类发现和预防近地物体威胁带来更大的障碍。
星链卫星的轨迹出现在太空观测红外照片中 图片来源:美国宇航局观测实验室
二、SpaceX 并非没有努力改正
2019年5月,SpaceX 发射了第一批星链卫星。当时,对于大量低地球轨道卫星对天文观测带来的污染,天文学群体就已经表达过担忧。
不过,考虑到星链依附的联邦通讯监管部门 FCC 实权更大,再加上 SpaceX 在航天行业的话语权又高,这些担忧几乎没有对星链的推进带来阻碍。并且,FCC 后续还多次批准了 SpaceX 增加星链卫星数量的计划。
(如果读者朋友最近看过 Netflix 上的电影《别抬头》Dont Look Up 的话,应该记得片中掌权者和科技富豪们对于天文学专家的意见有多么轻视。现在看来这一剧情并非虚构的讽刺,只是对现实的描绘而已……)
《别抬头》剧照 图片来源:Netflix
论文提到,截至去年11月,已经发射升空的星链卫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791颗:其中124颗已经坠入大气层退役,在轨的卫星数量达到1667颗,正常工作中(能够为地面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卫星数量为1468颗。
数字仍在飞速增长,原因就在于 SpaceX 每次发射星链卫星上天都不是一颗一颗,而是可以一批一批地发射。每批的数量通常在48到53颗卫星之间,而 SpaceX 猎鹰9号火箭最大负载是60颗。仅今年 SpaceX 的.前两次发射任务,就将把在轨星链卫星的数量增加到接近2000颗。
根据 SpaceX 已经披露和提交到监管部门的方案,整个星链计划的卫星总量是42000颗。
发射负载模式叠放的星链卫星 图片来源:SpaceX
作为当今私营航天行业的绝对领导者,SpaceX 的持续运营和增长过程当中,不可避免要和整个天文学科研群体打交道。
其实,该公司也做出过一些努力,尽量减少星链卫星在天空中的可见性,降低其存在对地面天文观测的影响。
2020年4月,SpaceX 在其官网上公开发文,表示已经就卫星对天文观测干扰的情况和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专家进行了会谈。该公司表示将对未来发射的星链卫星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暗色涂层,以及在卫星最亮的部分安装一套可展开的遮罩,从而降低卫星在天文观测中的反照率。
从2019年11月开始,SpaceX 开始采用 V1.0 版本的星链卫星(虽然版本号是1,这并非 SpaceX 发射上天的第一版卫星)。这一代的卫星当中有一颗名为 DarkSat,在外壳表面采用了特殊的暗色涂层来降低反照率。
不过遗憾的是,这种涂层后来被发现导致卫星吸收了过量的可见光辐射,并且会反射过量红外线,导致严重的过热问题。结果,DarkSat 方案很快就被弃用了。
少数 V1.0 系列的卫星,以及后续 V1.5 系列的卫星中,增加了一个可部署展开和收回的暗色遮罩(见下图),用于替代之前失败的涂层方案,名为 VisorSat。原理上,在卫星对天文观测影响最大的时段,这些遮罩可以展开,过了时段再收回即可。
前述通讯论文指出,这套采用遮罩的方案对于降低关键时段卫星的可见性效果是比较明显的,然而可能因为机械故障问题,近期发射的一些星链卫星并没有安装遮罩,或者安装了但并未展开过。
SpaceX 在官网上宣称,公司正在和一些知名的天文学协会和研究机构合作,进一步探明卫星对天文观测的影响,并且及时部署解决方案。
然而,从前述这篇刊登于今年1月的通讯论文提供的观测数据来看,SpaceX 的这些努力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反倒是,一边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一边 SpaceX 还在继续加大在轨星链卫星的数量。就在上周四2月4日,SpaceX 刚刚发射了今年的第二批星链卫星,共49颗。
“鉴于在轨星链卫星的数量逐渐增长,受到其轨迹影响的观测照片,数量增长的速度也令人警醒,”论文写道,“我们将持续对北半球天空进行观测,并预计将会记录到额外数以千计的卫星轨迹。”
据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对SpaceX为其“星链”部署约3万颗卫星的计划表示担忧,此外还有一些大公司也对此事忧心忡忡。
埃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此前获得了约1.2万颗卫星的部署授权,可以为用户提供宽带互联网服务,并已请求授权建设由3万颗卫星组成的第二代卫星星座。
NASA在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的报告中写道:“NASA担心,关联事件的频率可能会显著增加,并可能对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和载人航天任务产生影响。”
NASA指出,目前在轨跟踪的物体总数为2.5万个,其中600公里以下的约有6100个。这份报告指出,SpaceX的第二代(Gen2)星座扩展“将使轨道上的跟踪物体数量增加一倍以上,并使600公里以下的物体数量增加5倍以上。”
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学家Jonathan McDowell是美国天文学会研究卫星对天文学影响小组的成员之一,他表示:“我们一直担心大量的卫星会干扰天文观测……我认为,我们需要在几千颗操作卫星方面多积累一点经验,然后才能慢慢提升到数万颗卫星的规模。”
SpaceX公司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1月15日,马斯克发推文称,SpaceX有1469颗星链卫星处于活动状态,272颗卫星即将进入运行轨道。
亚马逊(Amazon.com)承诺将斥资至少100亿美元,通过柯伊伯项目(Project Kuiper)建造3236颗这类卫星。该公司和Dish Network 分别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就SpaceX的计划提出了担忧。
亚马逊表示,根据SpaceX的申请,“至少有数百颗——甚至可能超过1万颗——SpaceX卫星可以在与柯伊伯系统相同的高度运行。”
它警告称“这种轨道重叠的影响将极大地增加柯伊伯系统的风险和其他负担”,并要求FCC强加对该项目的“合理的条件”。
尽管部署成本极高,但卫星技术可以为生活在农村或光纤电缆和手机信号塔无法到达区域的居民们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当飓风或其他自然灾害破坏通信时,这项技术也可能成为关键的后盾。
据媒体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致信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对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第二代星链计划表示担忧。
埃隆·马斯克旗下的SpaceX此前已经获得了约1.2万颗卫星的授权,并且已向FCC请求授权发射二代星链系统,将再发射约3万颗卫星。
NASA在信中写道,该机构担心随着星链计划部署的卫星数量增多,碰撞事件的概率可能会显著增加,从而对NASA的科学和载人航天任务产生影响。
NASA援引数据称,目前跟踪的环地轨道上的物体总数为2.5万个(包括卫星和各类太空垃圾),而SpaceX的二代星链计划将使轨道上的跟踪物体数量增加一倍以上。
美国天文学会天体物理学家Jonathan McDowell表示:“我们一直担心大量的卫星会干扰天文观测,我认为,我们应在操作数千颗卫星方面多一些经验后,再考虑提升到数万颗。”
马斯克上月曾在推特上透露,SpaceX目前有1469颗卫星处于活动状态,272颗卫星即将进入运行轨道。
此前,SpaceX的竞争对手亚马逊也表达过类似担忧,亚马逊向FCC抱怨称,星链的卫星可以与柯伊伯系统(亚马逊的卫星项目)在相同高度运行,轨道重叠的风险将极大增加柯伊伯系统的风险和其他负担,并要求FCC强加合理的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太阳风暴等外部不可抗力的事件发生,亦将给SpaceX的星链计划带来不小的隐患。
SpaceX当地时间周三发布公告称,该公司2月3日发射了49颗卫星,但由于第二天遭遇太阳风暴的袭击,多达40颗卫星因风暴而丢失,在地球大气层中燃烧殆尽。
高杏欣,哈尔滨人,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她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因为她曾破解了北斗系统的机密,却将成果送给了美国。
1997年,高杏欣考上了清华大学精仪系。本科毕业后,她又在本校攻读电子工程专业,后进入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就读。她在卫星导航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杏欣专注于研究新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所使用的信号和接收机。她是首个破解伽利略试验卫星和北斗一代地球中轨道卫星,所使用的编码规则的人。
2005年10月,欧洲人发射了伽利略系统的首颗试验卫星,也就是GIOVE-A,该卫星的信号于次年1月被激活。几个小时之内,格蕾丝和实验室里其他的工作人员一同捕捉了三个波段上的新民用信号。几周后,独立工作的格蕾丝破解了GIOVE-A用于生成编码的底层算法,并对三个波段上使用的频率进行解码。
2007年,我国发射了属于北斗一号系统的首颗地球中轨道卫星——M1卫星。格蕾丝在原先取得的成功技术基础上,解调了这颗M1卫星上所有民用码广播的三个波段频率,还将这些伪随机数码应用于一个软件接收机中获取并跟踪北斗-M1卫星。
2008年4月,欧洲再次发射了伽利略系统的另一颗试验用原型卫星。而格蕾丝再次在第一时间内,破解了该卫星的底层编码生成器。格蕾丝在美国发表了16篇高质量论文,其中包括我国北斗二代定位导航卫星的信道编码规则,随后又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获得了美国航空无线电委员会的表彰。这位格蕾丝的真实身份,就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杏欣。
消息传到国内,国民非常愤怒,骂声一片,认为高杏欣忘了本。有人说高杏欣在清华大学念书时,就曾参与过北斗项目。对此,中科院最年轻的博导徐颖在一次演讲中做出了回应。她说高杏欣破解的知识北斗民码上的一位伪码序列,民码并没有什么特殊设计,因为北斗民码是为全世界服务,但高杏欣的研究造成的影响还是有的。
受到高杏欣事件的影响,其父高德林原为黑龙江省公安厅的常务副厅长被免职。而她自己,俄媒报道在2019年时被华盛顿的科技公司解雇了。更有传闻说,她被辞后想要回中科院发展。不过,这些消息是否真实,不得而知。
后来这名女孩直接被我们国家拉入了黑名单,并且在我们国家也受到了很多网友的谴责。
加利福尼亚州新兹威基瞬态设施的研究人员分析了 SpaceX的 星链卫星 星座 对地面天文观测的影响程度。结果好坏参半。 这篇新论文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由前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学者 Przemek Mróz 领导,提供了一些好消息和一些坏消息。好消息是,星链目前并未给使用新兹维基瞬态装置(ZTF) 的科学家带来问题,该设施位于圣地亚哥附近的加州理工学院帕洛玛天文台。ZTF每两天 使用光学和红外波长波段扫描一次整个夜空,以检测天体的突然变化,例如以前看不见的小行星和彗星、突然变暗的恒星或碰撞的中子星。 但这并不意味着从低地球轨道提供宽带互联网的 星链卫星没有产生影响。这项新完成的成果研究了2019年11月至2021年9月的 历史 数据,发现直接产生于 星链 的 5,301 颗卫星条纹。“这毫不奇怪,随着 SpaceX 部署更多卫星,受影响的图像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到目前为止,ZTF 的观测业务尚未受到卫星条纹的严重影响,尽管在分析图像观察到卫星条纹数量有所增加的时期,”天文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写道。 坏消息与未来形势有关,庞大的卫星 星座 将如何影响未来几年的天文观测,尤其是在黄昏时分进行的观测。事实上,受 星链影响最大的图像是在黎明或黄昏时拍摄的。在 2019 年,卫星条纹在所有暮光图像中不到 0.5%,但到 2019 年 8 月,这一比例已上升至 18%。星链卫星在大约 550 公里的低轨道运行,导致它们在日落和日出时反射更多的阳光,这给黄昏时观测的天文台带来了影响。 天文学家在黎明和黄昏时进行观测,以寻找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可能出现在太阳旁边的近地小行星。两年前,ZTF 天文学家使用这项技术探测到2020 AV2——第一颗完全在金星轨道内的小行星。新论文中表达的一个担忧是,当 星链达到 10,000 颗卫星时(SpaceX 预计到 2027 年将实现这一目标)在帕洛玛山天文台拍摄的所有 ZTF 图像都将包含至少一个卫星条纹。1月18日发射猎鹰 9 号火箭之后,星链 星座 将由2,000 多颗卫星组成。 波兰华沙大学的 Mróz 表示,他“预计 星链卫星不会影响非暮光图像,但如果其他公司的卫星 星座 进入更高的轨道,这可能会导致问题用于非暮光观察。” 例如,由英国一网卫星 星座 将在1,200 公里的运行高度运行。 研究人员还估计了由于单个卫星条纹而丢失的像素比例,发现它并不大。” 不大是指单个 ZTF 图像中所有像素的 0.1%。也就是说,“仅计算受卫星条纹影响的像素并不能捕捉到问题的全部,例如识别卫星条纹并将其掩盖所需的资源,或者错过第一次检测到物体的机会,”科学家写道. 事实上,正如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和该研究的合作者托马斯·普林斯在文章中指出的那样,存在很小的机会,即“我们会错过隐藏在卫星条纹后面的小行星或其他事件,但与天气的影响相比,例如多云的天空,这些对 ZTF 的影响相当小。” 科学家们还研究了 SpaceX 为降低星链卫星的亮度而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于 2020 年实施,包括防止阳光过多照射卫星表面的遮阳板。这些措施已将 星链卫星的亮度降低了 4.6 倍,现在的亮度为 6.8 等(最亮的恒星以 1 等亮度发光,而人眼看不到更暗的物体6.0)。 目前的研究仅考虑了 星链对新兹维基瞬态装置的影响。每个天文台都会受到星链和其他卫星的不同影响,包括即将到来的薇拉.鲁宾天文台,预计它将受到庞大卫星 星座 的严重影响。由于无线电干扰、幽灵般的伪影的出现以及其他潜在问题,预计其他天文台也会遇到问题。
《数字技术与应用》已被知网全文收录。已经收录到10期了,随时可以网上查看。编辑部投稿信箱:梁平丽编辑
《数字技术与应用》已被知网全文收录。已经收录到9期了,随时可以网上查看。
《数字技术与应用》杂志社联系方式如下联系人 : 李慧娟(责任编辑)投稿信箱:在百度能找到我
12345678
《数字技术与应用》杂志是天津市电子仪表信息研究所主办的数字技术类专业刊物。是一本反映数字技术、应用研究的学术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络媒体全文收录,国内外深有影响。该刊既不是中文核心期刊也不是科技核心期刊,就是普刊
《数字技术与应用》是面向数字科技、高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国家学术刊物。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络媒体全文收录。统一投稿邮箱:。史春艳编辑感谢您的咨询,详情可发邮件
期刊分级没有统一的、公认的方法。学术期刊按主管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省级、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双核心期刊等。《数字技术与应用》是面向数字科技、高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国家学术刊物。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络媒体全文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