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驹 号毓湘,公元一八九九年六月出生,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苏家驹一九二四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系。曾受聘于长沙岳云中学,后因同情革命,并受兄弟三人参加革命被捕牺牲的株连,辗转迁徙至江西萍乡、湖南醴陵、桃源等地中学任教。抗战开始,他返回平江,在启明女校和岳郡联中两校兼课,每周授课多达三十余课时。一九四七年,他与李航寰等共同倡办湘北中学(平江第二中学前身)。一九五一年,他被调岳阳一中任教;一九五六年,曾被特邀参加湘潭专区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家驹一生献身于教育与科学事业,曾自以“终日作小事,把点线弧尽组方圆角;平生无大志,愿作XYZ尽变ABC”一联述怀明志。 他在中学任教物理、数学三十多年,对学生耐心指导,孜孜不倦。他熟悉教材,能随时指出某定理、公式或习题所在的页码和行序;背诵时,准确无误。他教学技巧谙练,在黑板上能信手画出几何图形;他教授学生,注重理解,启迪思维。学生称颂他的道德学问是:“不以规矩,自成方圆”。 他对学生的生活十分关心,体贴周到,学生向他借钱,他是口袋里摸摸,问“你要多少?”学生无力归还,他从不过问。他对家境贫困的学生更是慷慨相助,如烟舟村的学生苏钥北就曾多次接受他资助的生活费用,使钥北得以中学毕业后考入武汉大学。后该生因车祸丧生;家驹先生抚尸痛哭,还组织募捐,为其料理后事,抚恤其老父。 苏家驹潜心数学研究,一九二九年,他在上海《学艺》七卷上发表了《代数式的五次方程之解法》,华罗庚发现此文在一个十二阶段的行列式中有计算差错,便写出《苏家驹之代数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于一九三O年发表于上海《科学》杂志,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重视,华罗庚即被荐入清华园,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苏家驹的文章起了特殊人梯的作用。
数学家的墓志铭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 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从一加到一百 高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本人,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后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人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后,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Gauss 1777~1855)生于Brunswick,位于现在德国中北部。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泥水匠,母亲是一个石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高斯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偶而会给他一些指导,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这种劳什子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现过人才华,三岁时就能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七岁时进了小学,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对学生并不好,常认为自己在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高斯十岁时,老师考了那道著名的「从一加到一百」,终于发现了高斯的才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从汉堡买了一本较深的数学书给高斯读。同时,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岁的助教Bartels变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师高得多,后来成为大学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数学。 老师和助教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要他让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像他一样,作个泥水匠,而且也没有钱让高斯继续读书,最后的结论是--去找有钱有势的人当高斯的赞助人,虽然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找。经过这次的访问,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织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讨论数学,但不久之后,Bartels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顾父亲的反对进了高等学校。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作业后就要他不必再上数学课,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驾全班之上。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回答者:劝你放弃 - 魔法师 五级 2-26 20:16 知识就是力量.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卓越领导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及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华罗庚同志,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晚在日本东京不幸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华罗庚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科学技术事业上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为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万分悲痛。 华罗庚同志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著名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由于应用了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在数学领域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于一九五七年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华罗庚同志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二百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后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已载人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华罗庚同志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十亿中国人民的骄傲。 华罗庚同志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他就走出书斋和课堂,来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简称“双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乎话及其补充》和《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二十多年来,华罗庚同志为推广“双法”,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他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工人、农民、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推广“双法”,使“双法”得到大面积普及和推广,以至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不仅为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毛泽东同志对华罗庚同志在科学上的这一创新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两次写信给华罗庚同志,”祝贺和勉励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年动乱期间,当华罗庚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时,周恩来同志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保护华罗庚同志,支持他继续从事“双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胡耀邦同志一九八二年给华罗庚同志写信,充分肯定他把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号召“更多的同志投身到新技术、新工艺攻关的行列中去,从而把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共同建造中国的“通天塔”。 华罗庚同志是一位经历过新旧两个不同时代,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早年,他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是李公朴、闻一多烈士的挚友。一九四六年春,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写下了《访苏三月记》,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新中国的诞生,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看到“祖国已黎明”,放弃在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横渡太平洋的航船上,他致信留美同学:“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他爱国不怕险,纯真赤子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的称颂。华罗庚同志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烈要求加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十年动乱期间,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也未动摇对党的信念。拨乱反正以来,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一九七九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宿愿。他在答邓颖超同志的祝贺中兴奋地写道:“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他把入党作为自己前进道路的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顾年老体弱多病,以惊人的毅力,经过三年的拼搏,终于把十年浩劫中被盗走的手稿重新追忆出来,写成了《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不仅完整地记述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华罗庚同志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他积极参加民盟的活动,为民盟工作的开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多次出国访问,广交朋友,在华裔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的工作,常以“海外有知己,天涯成比邻”的诗句,来激励海外华人为祖国四化建设和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出力,并为加强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华罗庚同志是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前进的伟大数学家,是中华民族一代人自学成才的典范。华罗庚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战斗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了振兴中华和人类进步,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科学事业。他走过的道路,一是本世纪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光明大道。华罗庚同志给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是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学习的榜样。华罗庚同志自学成才,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永远向前。他一共上过九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最后能成为蛮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完全是依靠刻苦自学取得成功的。他即使到了晚年,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仍然手不释卷,顽强地读和写。他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就是华罗庚同志成功之路的秘诀。 华罗庚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他企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热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要是党的需要他愿赴汤图火。他把“一心为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衡量一切是非真谬的尺度。他把自己的思想、行为、追求、理想,溶于祖国、党、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中,不愧为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华罗庚同志精心扶持年轻一代茁壮成长。他十分注意发现和推荐脱颖而出的拔尖人才。他是新中国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引导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进人数学研究领域,扶持他们成为我国新一代的数学家。华罗庚同志顽强拼搏,为四化奋斗到最后一息。十年前,华罗庚同志第一次患心肌梗塞症,出院后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攻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一九八二年秋,他因日夜写作,劳累过度,第二次患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谆谆要求助手们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今年六月三日,他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十二日下午,在向日本数学界作学术报告的讲坛上,当他讲金最后一句话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我们敬爱的华罗庚同志,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为加强中日两国人民和科技界人士的友好合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现了他“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壮丽誓言。华罗庚同志与我们永别了,华罗庚精神将永存.
16 世纪,在意大利数学家塔塔利亚(Tartaglia)、卡尔达诺(Cardano)、费拉利(Ferrari)等人的努力下,用根式求解三次方程与四次方程的方法终获解决。这样,利用代数符号,无论是二次方程、三次方程还是四次方程,都能通过根式求出它的一般解。于是,数学家们开始寻找一元五次方程的公式解法。虽屡遭挫折,但人们相信,五次方程的解就隐藏在某个角落。在随后三百多年,破解五次方程成了数学中最迷人的挑战之一,很多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都把它作为检验自己才能的试金石。可是毫无例外,他们都失败了。五次及以上方程的根式解虽然没有找到,人们却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知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Lagrange)。1770 年,拉格朗日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解的思考》,他讨论了人们所熟知的解二、三、四次方程的一切方法,并且指出这些成功解法所根据的情况对于五次以及更高次的方程是不可能发生的。拉格朗日试图得出这种不可能性的证明,然而,经过顽强的努力之后,拉格朗日不得不坦言这个问题“好像是在向人类的智慧挑战”。一元五次方程不能用根式求解的第一个证明出现在意大利人鲁菲尼严格的证明:如果方程的次数 n≥5,并且系数a1,a2,…… ,an 看成字母,那么任何一个由这些字母组成的根式都不可能是方程的根。这样,五次和高于五次的一般方程的求解问题就被阿贝尔“否定”的解决了。阿贝尔证明了一般一元五次方程不能用根式解,也举例说有的方程能用根式解。问题是,能用根式解或者不能用根式解的方程,到底怎么来判断呢?阿贝尔没有给出证明。换句话说,阿贝尔没有完全解决一元五次方程的求根问题,遗憾的是,对于什么样的特殊方程能用根式解,他还未及得到的答案就因病去世了。一元五次方程的可解性理论,19 世纪法国天才数学家伽罗瓦(Galois)完成1830 年初,伽罗瓦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一篇关于五次方程的论文,去竞争一项数学大奖。虽然论文中没有提供五次方程的解法,但却展示了伽罗瓦的数学天分,就连柯西(Cauchy)都认为很可能得奖。这篇文章交给科学院秘书傅立叶(Fourier)评审,不料傅立叶未及写出评审报告就去世了,此文下落不明。伽罗瓦也因参加学生闹事,被学校开除。不过,伽罗瓦仍然对数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写出了将成为他最著名的论文“关于方程可用根式求解的条件”,于 1831 年 1月送交科学院。这是伽罗瓦希望被数学界承认的最后机会,但是三、四个月过了,仍然杳无音讯。这位受挫的数学天才参加了国民卫队,去保卫共和。结果两次被捕,第一次无罪释放,而第二次被判了六个月的监禁。获得假释不久,他陷入了与一位女人有关的恋情,于 1832 年 5 月 30 日清晨决斗身亡—他才 21 岁。法国数学家刘维尔(Liouville)阅读了伽罗瓦的论文后,惊喜地发现伽罗瓦在论文中给出了代数方程可解性的最终判定,而且独创了一个崭新的数学概念:群。伽罗瓦工作的核心部分是可解性判别准则:当且仅当多项式方程的群是可解群(伽罗瓦群),这个方程可用代数的方法求解。这一准则可用以下过程来简单描述。第一步,确定方程的伽罗瓦群。多项式方程的 n 个根构成一个置换群,也叫做伽罗瓦群 G。第二步,选取伽罗瓦群 G 的极大正规子群 G1,然后再选取 G1 的极大正规子群 G2,如此下去,最后一个必然是{I}。(注:子群 K 与母群 G 中任意元素可交 换,K 叫做正规子群)第三步,构造合成指数列。设 G, G1, G2,…., Gr ,I 的各个群的阶数(即群的 元素个数)分别为:g, g1, g2 , …., gr ,1;那末每个正规子群在它前面子群中的指定理,有限群 G 的子群的阶是 G 的阶的因子,故合成指数列一定是整数。)第四步, 伽罗瓦可解性理论:一个可解群是一个群,它的合成指数列中各个数全为素数。据此可以列出 2 次到 7 次方程的合成指数列: 方程的次数 合成指数列 2 2 3 2, 3 4 2, 3, 2, 2 5 2, 60 6 2, 36 7 2, 2520 由上表格可以看出,当方程的次数大于 4 时,它的合成指数列中的项不全为素数。那么根据伽罗瓦可解性定理,该方程所对应的伽罗瓦群不是可解群,因而由伽罗瓦可解性判定准则可知五次及以上方程没有根式解。“五次方程”引出了华罗庚1926 年 7 卷 10 期的上海《学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苏家驹的论文《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前文已述,这个问题已经由阿贝尔、伽罗瓦证明是不可解的,所以“苏文”与阿贝尔、伽罗瓦的理论相矛盾,必定是有错。华罗庚在阅读了苏家驹的文章之后,写信给《学艺》杂志指出“苏文”的错误。而《学艺》在1929 年 5 月出版的 9 卷 7 期上只刊载了一则简短的“更正声明”,承认“苏文”有误。华罗庚对《学艺》这种半遮半掩的做法并不满意,他把质疑苏家驹论点的文章寄呈《科学》编辑部。不久,1930 年 12 月出版的《科学》15 卷 2 期上以“来件”的方式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华罗庚在论文的开头写道:五次方程经 Abel,Galois 之证明后,一般算学者均认为不可以代数解矣,而《学艺》7卷 10 号载有苏君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一文,罗欣读之而研究之,于去年冬也仿得‘代数的六次方程式之解法’矣,罗对此欣喜异常,意为果能成立则于算学史中亦可占一席之地,惟自思若不将 Abel 言论驳倒,终不能完全此种理论,故罗沉思于 Abel 之论中,阅一月,见其条理精严,无懈可击,后经本社编辑员之暗示,遂从事于苏君解法确否之工作,与6 月中遂得其不能成立之理由。罗安敢自秘,特公之于世,尙祈示正焉。这段简短文字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华罗庚曾经撰写了一篇“代数的六次方程式之解法”,但在精心研读阿贝尔的论文后,确信其“条理精严,无懈可击”;二是,在杂志社编辑的启发下,转向查考苏文,进而发现苏文中的“破绽”。有意思的是,华罗庚所说“本社编辑员”是《学艺》社的?还是“《科学》社的?由于华文刊登在《科学》,这段话又在文章的“篇首”,所以这个“本社”应当是《科学》杂志编辑部。其实,华罗庚与《科学》杂志已有姻缘。华罗庚的第一篇论文《Sturm 氏定理的研究》,就发表 1929 年 12 月出版的《科学》14 卷 14 期上。《科学》编辑部重视文章的质量,并不在乎作者的身份。华罗庚此文章只是对求代数方程实根数的 Sturm 定理做了简化,虽算不上重要发现,但有新意,还是被编辑部接受了。因此,正是《科学》不拘一格,以质选文,才使一位自学青年展露头角。熊庆来教授正是读了《科学》杂志这篇文章,发现了华罗庚。
他们都有各自的粉丝,各自的粉丝肯定支持各自的偶像。但是单从中国来说,黄家驹的影响远比MJ高多了,这里我说的不是知名度,而是影响感召力。你看看黄家驹影响了多少个八零后,多少个七零后多少个九零后,他的影响不是追星,而是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而MJ呢,知名度虽然高,但是很多人对他只是追星,并没有什么精神上的激励与影响,反而还有写负面的新闻。总之我还是喜欢黄家驹的存在,相信他还能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我也会继续唱着他的歌,勇敢的面对未来~
议论文啊 散文行不? 加这个706290431 上面有大量的网友对beyond的怀念的东东
6月30日,这个伤感的日子,我怀念家驹至心痛。岁月满怀情绪地向我述说家驹那凝重一生的故事,我生命里爱的唯一,家驹已经离开多年,我无力挽救,我眼里流出了血一样的钻石花。我用最深情的眼凝望着远方我心爱的人,那遥远的声音,汩汩流出是我的泪水滴落在我身边,又化作一颗颗蓝色的钻石,牵动了我的心,痛,却喊不出来。我不知道,家驹竟会这样令我心碎。痛苦与等待赋予我无奈的愁苦情怀,我似在企盼,企盼一个奇迹吗?原来以为家驹会是我今生不朽的传奇,没想到只是我生命中一首短暂的插曲,一滴泪珠凝结了所有的记忆……如今留在我身边,只有四处散落的一颗颗心碎的钻石泪,它们被一缕缕轻烟托着,闪烁着脆弱的寒光,好像花开的声音,激起淡淡的幽香,在思念和痛苦的期待之中悄悄消失了。我知道,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点一滴变成冰冷的泪……今夜,我坐在电脑打敲着键盘,冒出来的文字既陌生又冰冷。从窗口吹进来的风,微微拂面,我感觉到了一种冷,一种凉,一种说不出的寒心,我慢慢站起来,走到窗边,绿色的窗帘徐徐拉开,突然间我闻到了,冷风之中似乎夹杂着家驹哥哥音乐的香味,这种香味是一种亲切的感觉,又是一种痛苦的品尝。从窗前回转身。夜色浓浓,在黑夜里呼吸,我被黑夜遗忘,在黑暗的中央,我可以静静地听到自己心跳的节奏声音。我的眼泪迷朦了,我再次无力的哭了,任眼泪随意地倾泻,滴滴眼泪冰冷了我的心。脸色苍白,唇上无彩,我很冷,真的很冷。冷月的悠悠余韵,化为宁谧和平与温馨,捂着受伤的心灵,敲打着陌生的键盘,思绪在自己静寂又凝缓的心弦上散漫开来,朦胧之中,有许多心蝶围着心弦飞翔,飞累了就小憩在一起,又化出许多飞舞的寂寞,伴着萤火虫的微明,凝聚成“黄家驹”的名字。翻开随身带的笔记本,看着清秀的字迹旁边斜斜地贴着家驹的照片,敏感的记忆却再一次带来了心灵深处的颤抖,牵带着一丝心疼,我的心已失去昔日的光彩。曾经,我的心是多么透明,有着熠熠的炫彩,我也用心去感受世界美好的一切,用心去追求我的最爱。可是,当爱的理由已经不在时,心就会骤然破裂,由着地心引力,散了一地,像断了线的晶体,像晶莹的玻璃片,碎得到处都是。每走一步,地上都会留下模糊的血迹。我眼里尽是麻木,任光着的脚在玻璃的碎片上踩过,放纵地伤害自我。眼泪,伴着滴滴鲜血,落在玻璃碎片上,甚至会透过碎片的缝隙,在地板上滚动,用手抓起一把心碎的痕迹,在眼角边涂抹泪水的痕迹。竟是如此冰凉。我的思绪一点一点的沉甸。血,一滴一滴地流出了我的生命。收敛笑容,像一朵盛开的玫瑰顷刻之间便枯萎了!许是时间赋予苦涩的生命,没有人知道。我已急促地踏上家驹哥哥留下的脚印,安详地进入永恒的梦里,颤抖的心牵引颤抖的手,在一泻千里的泪水中,我停止了最后的呼吸……生命,我看到了生命的宣告。家驹灵魂的花蕾在初生的光辉岁月中,转眼间化为死寂的干枯。家驹生命的花蕾在夏季的灰色轨迹中,转眼间僵死在花儿的冷香里。(记载着家驹离开的第13个年头,遥遥的怀念,此刻的我,心如刀割^^^^^^^)
黄家伟是黄家驹是亲生大哥黄家伟,男,木吉他演奏俱乐部创办人,长期致力于吉他音乐推广教学活动,为台湾推广Fingerstyle钢弦演奏之先驱。擅长吉他演奏编曲,专职于吉他音乐创作,融合中国音乐的曲风及西方演奏技巧。本名:黄家伟网名:黄佬黄家伟生日:6月4日年龄:44性别:男专业:指弹吉他论坛职位: 贵宾现从业:吉他演奏家AGTM(Acoustic GuiTar Music)木吉他演奏俱乐部创办人,长期致力于吉他音乐推广教学活动,为台湾推广Fingerstyle钢弦演奏之先驱。擅长吉他演奏编曲,专职于吉他音乐创作,融合中国音乐的曲风及西方演奏技巧。德国名指弹吉他演奏家 Ulli Boegershausen 说:“在过去10年里,我和黄家伟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巡回了几次。我可以说,他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真正的朋友,成功的演奏会主办人,木吉他专家和非凡的吉他手。黄家伟擅长柔情的曲子,他的音乐充满了迷人和令人难忘的旋律,散发出中国风情,深入人心。 黄家伟让他的吉他拥有了特别的个人特色,轻松优雅。他的丰富音色有点接近我们常听到的古典吉他手。他的技巧让他的弹奏如此放松,深深打动听众内心……仿佛进入梦境……”曾任多所大专院校吉他社团的指导老师;现为AGTM木吉他演奏专辑制作人,AGTM顾问以及全省弦音音乐坊专任师资班吉他教师。擅长吉他演奏编曲,专职于吉他音乐创作,其他融合中国音乐的曲风及西方演奏技巧。出版过的音乐教材著作及吉他演奏专辑:【风之国度】-麦书文化发行(1998.04)【弦之肖像】-麦书文化发行(1999 .07)【异想世界】-麦书文化发行(1999.12)【绕指余音】-麦书文化发行(2001.01)【醍醐】-麦书文化发行(2002.10)【醇】-弦风音乐发行(2003.11)【泛黄的年代】-弦风音乐发行(2004.01)【恋琴】-弦风音乐发行(2004.07)【旅】-弦风音乐发行(2005.12)【回】-弦风音乐发行(2006.12)1.1 黄家伟黄家伟教授出生于1970年,1992年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并于1995年和1999年分别获得硕士黄家伟和博士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研究教授,许昌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兼职教授。黄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表面科学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工作涉及了化学、物理、材料、生物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曾先后任中文大学表面材料分析中心以及香港基因芯片开发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其科研工作包括半导体表面和界面处理,金刚石薄膜的表面工程,有机薄膜发光材料,纳米材料在DNA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等众多领域。他的论文曾发表在多种重要的国际期刊并有30多篇SCI被收录。他开发的以电场控制及移动DNA分子来做到DNA的有效检测技术,已申请了美国专利。此项技术正在考虑用到像SARS,禽流感等病毒的快速检测黄家驹(Wong Ka Kui,1962年6月10日-1993年6月30日),香港著名的音乐人、歌手、作曲家及填词人,为香港殿堂级摇滚乐队Beyond的创队成员、主音歌手及节奏吉他手。他擅长于创作,乐队中大部分的歌曲也是由他创作,所以他被称为乐队的灵魂人物。他的吉他技术精湛,极具音乐才华,是香港乐坛公认的巨星及香港摇滚乐的代表人物。他以独特的沙哑嗓音、尾音处理巧妙见称。他亦是Beyond低音吉他手黄家强的二哥。1993年6月30日,黄家驹因意外过世,年仅31岁。其代表作品有《真的爱你》、《大地》、《长城》、《海阔天空》、《光辉岁月》等。姓名:黄家驹属相:虎星座:双子座血型:A型个人黄家驹愿望:自己的理想能实现、成功;Beyond能举办世界巡回演唱会;推动原创音乐家庭成员:父母、一兄、两姐、一弟(黄家强)擅长的乐器:吉他、贝斯、笛子、架子鼓在Beyond任职:主唱、吉他手喜爱的音乐人物:TheBeatles、TheVelvetUnderground、BobDylan、JimiHendrix、KingCrimson、DavidBowie、T、Rex、RoxyMusic、JethroTull、PinkFloyd、Yes、Rush、Gong、Genesis、BruceSpringsteen、PacodeLucia、PatMetheny、JohnMclaughlin、LyleMays、ChickCorea、StanleyClarke、AlDiMeola、FrankZappa、JohnnyWinter、WishboneAsh、YngwieMalmsteen、VanHalen、IronMaiden、Kiss、SexPistols、Dregs、U2、Queen、VinnieMoore喜爱的书籍:推理小说喜爱的颜色:黑、白、灰、红喜爱的电影:搞笑片、恐怖片、悬疑片喜爱的动物:狗喜爱的地方:屋企(家里)喜爱的季节:秋喜爱的香烟:万宝路喜爱的饰品:充满个性的戒指、项链、耳环、十字架最欣赏自己:眼睛最害怕的事:没钱最满意的事:拥有自己的乐队初吻年龄:16岁2 星路历程黄家驹黄家驹于1962年6月10日出生在中国香港,自小与家人居住在苏屋邨,初中时代时,家驹因朋友的潜移默化而迷上了西欧流行音乐,17岁时因邻居搬家留下的一支木吉他而令他与这种乐器结下了不解之缘。黄家驹于博允中学毕业后,曾任职办公室助理、五金、冷气、水电工程、电视台布景员等,甚至加入乐队鼓手叶世荣任职的保险公司作推销员。八十年代初期,黄家驹通过香港TomLee琴行老板的介绍下认识了叶世荣,并发觉彼此音乐兴趣相近,于是联同两位朋友邓炜谦(又名:邬林;英文名:William)及李荣潮一起组成乐队作音乐交流,此为Beyond的雏型。Beyond于1983年正式组建,乐队在经过几次人事变动的期间时,贝斯手黄家强和主音吉他手黄贯中先后加入;并自资举办“永远等待”音乐会及推出盒带《再见理想》,终获唱片公司经理人垂青而加入乐坛。Beyond在1983年至1993年的阶段时发表的大部分作品均为黄家驹创作及主唱;黄家驹除了为自己的乐队创作作品之外,偶尔他也为其他的歌手(例如许冠杰、谭咏麟、麦洁文、王菲、蔡兴麟等)创作。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Beyond四人时代后期所属唱片公司(华纳)的高层抱着“好作品应该留给自己,乐迷想听Beyond的音乐就应该买Beyond的唱片”的狭隘思想,反对Beyond成员把自己作品交给别人演绎,故有机会与Beyond合作的歌手不多。黄家驹具有率真的性格,且敢怒敢言!因此有时令娱乐圈中的人不满;然而其果断、健谈的个性,也令他成为Beyond的队长,并带领Beyond力闯多个高峰使其成为了中国香港的殿堂级乐队。不过由于他们对香港乐坛失望,再加上希望乐队能够冲出香港,Beyond决定向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地方发展。beyond1991年9月,Beyond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体育馆举办了五场“生命接触”演唱会;此时日本唱片公司经理人对Beyond产生了兴趣并与他们签约,带领Beyond往日本及亚洲其他地区发展。同年年底,他们转投华纳唱片,开始了Beyond的华纳时代,黄家驹表示这是他们希望有更大自由度去玩音乐。1992年,Beyond开始长居日本,并接下大大小小的工作,其中包括他们最不愿意的游戏节目;他们在起初时以为日本比香港有更大的自由度去做音乐,谁知却依然要装“邻家的小男孩”去得到日本乐迷认同。虽然他们在日本的生活很孤独,但在那里学习到了和香港不一样的音乐成为了Beyond在日本玩音乐最大的推动力。此时的Beyond,在日本的知名度已慢慢上升并引来一些支持者。 3 不幸去世1993年6月24日Beyond在日本东京富士电视台拍摄游戏节目“Ucchan-nanchannoyarunarayaraneba”,这是日本的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游戏节目,而这个节目的两位主持人—内村光良和Nanbara(黑色饼干的成黄家驹员之一)在日本十分出名。此节目是富士电视台一个极受欢迎的制作,由1990年10月开始启播,收视率很高;当时每逢星期六,安排在黄金时段播放。当时电视台正在录制一个综合性节目,并邀请了一批嘉宾参与演出,其中包括中国香港的Beyond成员(黄家驹、黄家强、黄贯中、Q)。日本凌晨1时(香港时间半夜12时),录制开始,在一个名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游戏环节中,当天12名嘉宾分成两组,在一个舞台上进行比赛。舞台高约3米,台的中央有一个水槽,上空悬缀“宝物”,由两组人争夺。比赛进行了15分钟,两队人集中到台的一方;由于台上湿滑,有些人滑倒并撞向台后的背景板;由于冲力大,背景板后的支架脱落;而节目主持人内村光良(28岁)及Beyond的黄家驹(31岁)分别坠落地上,黄家驹不幸头先坠地,陷入了昏迷状态,而内村光良头戴安全帽仅受轻伤并无大碍。在日本时间凌晨1时25分及30分,两辆救护车分别赶到,把二人送往就近的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医院就诊;经医生诊断,证实黄家驹的伤势为急性脑膜血肿,头盖骨骨折,脑挫伤和急性脑肿胀,一直未能苏醒。黄家驹所住的东京女子医大位于新宿区川田町,为六层高建筑物,家驹被安排在顶楼一独立病房留院观察。当日在日本,只有一份晚报报导了这宗意外。事发后,该院发言人称黄家驹仍然昏迷,情况严重;由于仍未确定脑部受损程度,故不能马上进行手术,一切待进一步检查才作决定。至于Beyond其他成员,亦多次前往医院探望黄家驹,在医院等候进一步消息。东京女子医大加强了守卫,一切闲杂人等拒于门外;除了黄家驹的亲友外,就只准富士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进出。闻风而至的Beyond乐迷不能进入探望,只好怀着忧伤的心情在医院外面等候;有些女乐迷守在一家食店折纸鹤,打算连夜折好一千只送给家驹,望他早日康复。日本艺术界发生过的演出事故,以1981年10月5日,河合奈保子在NHK电视台作演唱彩排时的一宗意外最为严重;当时河合奈保子年仅18岁,在舞台上不慎踩进洞口,跌落4米高的台下地面,导致腰椎骨折断。1993年6月25日家驹的家人去了日本,另外香港商业二台DJ郭启华亦去到日本,他从日本一黄家驹位友人口中得知此事;而香港的传媒对于此宗意外非常关注,但由于台风和签证的关系,他们被迫延迟出发到日本。意外发生后,Beyond的日本经理人并没提及这件意外,这反映出他们和富士电视台有意把事情隐瞒。大部分的日本报章均有报导这宗新闻,但是篇幅却相当小;而大幅报导这次意外的报纸,亦只提及内村光良,并没有怎样去报导家驹的情况;相反在香港,所有报章均以头版和大篇幅去报导这次意外。1993年6月26日香港一名脑科专家指出:如果脑部受重击,伤者可能立刻陷入昏迷;而脑部肿胀会令脑部压力增加,如压力超出可控制范围,伤者会因脑出血而死。他指出治疗脑出血的标准是立刻替病人进行脑扫描,如发现瘀血就要进行开脑手术、清除瘀血及放入仪器测量脑压或用药物降低脑压。这位脑科专家表示“据外电报道,黄家驹受伤后未进行过手术,此举有点令人奇怪”!但另外一方面消息是“嘉禾公司曾请人去找南斯拉夫两位出色的脑外科圣手准备来治家驹的病。这两位专家,当年曾治疗在南斯拉夫拍《龙虎兄弟》受伤的成龙,十分成功。但当时,他们的国家正处在战乱中,两位脑科圣手一位下落不明,另一位叫积奇的则被塞尔维亚方面招入军中做军医,很难来日本”。在中国香港,商业二台为家驹举行了一个祈祷会,希望家驹能早日痊愈。在这次祈祷会中,太极乐队的邓建明以及商台的DJ作了《爱的力量》,祈求家驹能够度过这一个难关。香港的报章继续报导家驹的情况,但由于日本方面的新闻封锁,香港的报章只能得到很有限的消息,大部分报章只说家驹情况尚可。1993年6月27日香港的报章报导了那一个祈祷晚会和家驹的治疗情况,而大部份的报章指出家驹的日文名字“Koma”与英文昏迷“Coma”的发音相似是非常不吉利。1993年6月28日日本东京富士电视台设立热线给中国香港。同日,富士电视台举行了记者会;在记者会上,家强希望意外发生在自己身上,并抱头痛哭。1993年6月29日香港报章已经没有什么有关家驹的消息可报导,他们主要报导了记者会的情况;在日本,可能由于家强的一番话令到他们开始增加对家驹的报导。1993年6月30日当日,东京正下着雨。传媒的报导大概是说“家驹的情况稳定”、“我们也黄家驹无能为力,只有为他祈祷”,富士电视台亦指出他们不会停播这个危险的游戏,而Beyond的日本经理人亦继续否认有关新闻封锁的事。就在这一天,一代音乐天骄—黄家驹于下午16时15分(该时间为日本当地时间,而中国当地时间是当天下午15时15分)在日本东京去世,年仅31岁。同日黄昏,富士电视台举行了记者会。以下是由记者会中抽出的:1、6月24日凌晨,在富士电视台第四录影室进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节目拍摄过程中,香港摇滚乐队Beyond的黄家驹先生不慎从舞台上摔下。深受重伤的黄家驹先生,被送往东京女子医学大学病院接受抢救。但是在今天6月30日下午4点15分因为急性脑膜血肿,头盖骨骨折,脑挫伤和急性脑肿胀,已不幸去世。2、我们希望黄家驹先生得到安息。在此,我们亦向黄家驹先生的家人表示深切慰问。这次意外对于黄家驹的家人以及他的乐迷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对于这次不幸的事件表示遗憾。我们在此保证,同样的意外将不会再次发生。(但是在1998年又有同样的意外发生。富士电视台中的一名职员在节目中由大厦跌下,但该名职员并没有死亡)3、他的家人和Beyond的其他成员都在医院陪伴他到最后一刻。4、我们认为这次意外是在我们意料之外,但无可否认,意外是在我们的录影厂发生;我们将会展开全面的调查,并会商讨有关赔偿的安排。1993年7月1日香港无线电视台新闻报导黄家驹去世的消息,香港所有的报纸也将此消息作为头条,有些报社更出版一些特别纪念的刊物。很多香港的媒体也有报导及吊唁,也有些人讨论日本节目的安全性;而电视台及电台也播出一些特备节目,商业二台也播悲伤的节目。在日本,传媒也在报导此株令人伤心的新闻;但日本人大多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一些人记错歌名,有些甚至不知道Beyond是什么。相对在东南亚地区例如马来西亚及新加坡,此事却被大肆报导。黄家驹1993年7月2日在香港,传媒报导他的去世及播出悲伤的节目,另外也有很多娱乐圈有关的人来吊唁。家驹的家人带着家驹的遗体乘搭CX505回港(CX—国泰航空公司),大批乐迷在机场等候。Uchimura及Nanbara也有到家驹的丧礼来吊唁,当日他们上到一个电台节目,忆述当时的情形及感受,也再一次表示难过。1993年7月3日香港的一些报纸刊载有关丧礼的事宜,富士电视台也派人到灵堂慰问及与Beyond成员开了一个记者会。晚上,家驹的遗体被运到灵堂——香港殡仪馆。1993年7月4日至5日7月4日悼念仪式晚,有一个通宵纪念家驹的聚会;而商业二台亦在高山剧院有一个悼念聚会,当晚有2600个乐迷参与。直至7月5日,家驹的公开丧礼才设立;场面极为混乱,乐迷阻塞当区的交通,要警员到场围持秩序,听说还有一部电车被歌迷们阻挡住。之后,家驹的遗体被运往将军澳华人永远坟场15段6台25号安葬。1993年7月6日之后在香港,仍有很多传媒报导家驹的情况,但在日本有关的报导则一日比一日少;这是因为Beyond在日本没有Ucchan和Nanchan那般著名,除了Bey黄家驹墓ond的乐迷外,大部分的日本人对Beyond并无多大兴趣。7月9日,Beyond的成员到日本参加悼念聚会。在7月11日,在日本非常著名的ShibauraZojoji寺院,共有700名乐迷参加聚会;当日,他们也开了一个记者会。翌日,大多香港报纸报导悼念聚会事宜。悼念聚会后,报道亦逐渐减少了。在日本的流行榜OriconChart中,《FarAway》的销量最高时排第48位;因为这是家驹意外报导的背景音乐,而且这首歌亦是日本一部电视剧的片尾曲。(是用这首歌的中文版《海阔天空》)
江苏科技报属于行业报纸,不属于省级综合类报纸范畴
翠苑、太湖、青春、金山、扬州文学、少年文艺、儿童故事画报、连云港文学、雨花、钟山、莫愁、艺术百家、剧影月报、东南文化等。要告诉你的只有这些了。
你是用在哪一方面的呢?期刊有分等级来的,省级,一般。 希望采纳
江苏高教高校教育管理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 PS:大概有这么几种,合适请采纳 :)
如果你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这样的论文,相信你会感到惊讶。这是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数学家张益唐博士带领团队完成,他们证明了其为Landau-Siegel零点猜想。这一“中国人”这是全世界华人数学家向全世界发出的祝贺之声!此前,张益唐团队曾获得数个重要的成果及论文。
该论文从理论到应用证明了该猜想是数理逻辑的“基石”,其重要性将影响人类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以及知识获取。其在数学和物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论文引用自美国数学协会(AAA)的统计,张益唐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一年内向学术界公布了4个Landau-Siegel零点猜想的证明。同时张博士还表示,这些结果对于未来数理逻辑相关领域的研究将产生重要影响并引发全世界数学家向该方向迈进;而对于数学界来说,这也是值得纪念与庆贺的事情。
虽然中国数学家已经为世界数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国际上相比,中国的数学家还很少。近年来,我国取得的杰出贡献在国际上已经越来越受瞩目。特别是在数理逻辑领域上取得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在Landau-Siegel零点猜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整个数理逻辑领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张益唐获得这一结果显示出他在这一领域中超群精湛的数学水平及卓越的推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与张益唐同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杨柳岩教授也在今年6月在《数学年刊》上发表了论文,证明了其对零点猜想所做出的工作。张益唐在文章中提到这个猜想是由他的同事们共同努力而得到的结果。我们也希望该论文能够影响到更多人对Landau-Siegel零点猜想提出相关质疑及研究热情。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是核心期刊。写作方向很多啊,只要有创新,之前我就是缺乏创新被拒了。还好是同事给的莫’文网,帮忙修改的,很快就OK了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零点猜想”,是20世纪初提出的关于点集理论的著名猜想。由数学家华罗庚在提出并在国际数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Landau-Siegel猜想被认为是数学领域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至今仍未被攻克的重要数学难题之一。《自然》杂志曾发表过一篇名为《Downtown Whole Is More Things in Memory》文章,总结了这篇论文对一些领域重要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益唐和他的同事们在美国数学会(CVSI)杂志发表论文。论文从构造函数说起,对数论核心领域里最重要的数学难题之一的Landau-Siegel零点猜想进行了一个系统性证明,这是首次系统性地对这一重要几何问题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证明,并将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数学期刊《Journal of Analysis》上。
国家自然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益唐教授和他课题组共同完成的“低维几何中的黎曼积分”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一奖项是对我国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奖励的活动。
奥利弗·马修斯在间担任剑桥大学理学院讲师。他利用黎曼空间的不连续空间(VRL)建立了李群论猜想,证明了该猜想中所有可能的零点。在这篇论文中,马修斯通过对 VRL函数图中任意一个点(1和2)进行精确的操作,发现了它们的零点被证明存在。这一结果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点集理论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零点,而且只有一个会在其中出现。
《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是由徐桦发表的论文。该论文指出,文化创意类企业的有效运营必需满足特定的空间要求,需要室内设计来激发工作者的创新能力。该论文将从文化创意类企业室内设计的历史、起源、发展及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创意类企业室内设计进行综合探讨,找出文化创意类企业室内设计模式和创新措施。该论文发布于2017年6月, 即徐桦在清华大学完成毕业设计报告的时间。该论文以实际案例研究的方法来深入研究室内设计对文化创意类企业的影响,探讨如何结合文化创意类企业需求,实施良好的室内设计。
数学系张义堂教授声称,他已经解决了兰道·西格尔的零猜测,这引起了数学界的关注。数学的定义在数学中真的很少见,“迟来的大工具”,这是一个罕见的奇迹。成就引起了很多关注,因为数学是一门非常深刻的学科,要在数学上取得成功并不容易,而且要知道写已发表的文章需要更长的时间。许多人同时,由于缺乏耐心,也要放弃一半。
许多人不知道这种猜测有多令人兴奋,简单地说,如果兰道·西格尔的猜测推翻了黎曼的猜测,那么现代数学可能就是一切。数学课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黎曼猜测是七种猜测之一物理学领域的伟大猜测,适用于世界上许多数学问题,如果黎曼猜想是一击,那么利用黎曼猜想解决世界数学问题的这一阶段将是一击,这将是所有物理学都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立即让很多人愿意尝试,许多人正在等待张义堂正式发布书面信息,在这个阶段,张义堂只是口头上实现了兰道·西格尔的猜测兰道·西格尔的猜测只是一种黎曼猜测,如果他相信的话,黎曼猜测就是验证。
兰道·西格尔的猜测实际上是零猜测,其本质是证明传统零区域中是否有任何零。黎曼猜测,除1/2的真实部分外,所有非微不足道的零功能都位于平行线上。从零开始。2013年,他在顶级数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表明部长们的数量是无限距离的。此后,在双重猜想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震惊了数学界。后来,张义堂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新罕布什尔大学数学和统计系担任助教和讲师,教授微积分、代数、质数理论等课程。最后,他回到了在学院的梦想。
这是一篇有关“素数定理”的论文。数学界的几大猜想中,“素数猜想”一直饱受质疑,如今张益唐教授终于将其攻破。据《澎湃新闻》报道,日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张益唐教授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对“素数猜想”这一数学界尚未攻克的难题进行了详尽、系统、深入的研究,该工作在理论上为零点猜想这一世界级数学难题的解答开了一个好头。
此前,张益唐已成功解决了国际同行最难的素数猜想——“阿贝尔奇偶性”、并且证明了该猜想对于数理论界基本问题之一——黎曼猜想是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数学联盟(微分几何领域中最具权威的组织)第29届大会上,代表中国学者发表获奖论文《关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
素数猜想,是对数论中素数定义理论、数论和拓扑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数学问题。它对一般数论、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具有重大影响。素数猜想由数学家华罗庚于1919年提出,这个问题对数论和微分几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猜想包括:素数关于每一个数字都是唯一不可变数、素数是唯一有固定数量级或者素数是零点对称性、素数是个整数。
张益唐团队一直认为,阿贝尔奇偶性和“阿贝尔奇奇性”不能同时被证明。因此,研究人员进行了长达12年的讨论。“这项研究不仅将证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 R 0< n> Bi 2-12 a的性质,还将这些发现扩展到与素数闭区间1≤ R 0< n> Bi 2-12 a相邻的四个非平凡素数闭区间,并将这些发现与多个素数闭区间中发生的有趣现象联系起来。”研究人员说。
“零点猜想”,是20世纪初提出的关于点集理论的著名猜想。由数学家华罗庚在提出并在国际数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Landau-Siegel猜想被认为是数学领域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至今仍未被攻克的重要数学难题之一。《自然》杂志曾发表过一篇名为《Downtown Whole Is More Things in Memory》文章,总结了这篇论文对一些领域重要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益唐和他的同事们在美国数学会(CVSI)杂志发表论文。论文从构造函数说起,对数论核心领域里最重要的数学难题之一的Landau-Siegel零点猜想进行了一个系统性证明,这是首次系统性地对这一重要几何问题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证明,并将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数学期刊《Journal of Analysis》上。
国家自然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益唐教授和他课题组共同完成的“低维几何中的黎曼积分”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一奖项是对我国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奖励的活动。
奥利弗·马修斯在间担任剑桥大学理学院讲师。他利用黎曼空间的不连续空间(VRL)建立了李群论猜想,证明了该猜想中所有可能的零点。在这篇论文中,马修斯通过对 VRL函数图中任意一个点(1和2)进行精确的操作,发现了它们的零点被证明存在。这一结果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点集理论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零点,而且只有一个会在其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