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中国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也叫中国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研究所。在桂林市七星路50号。本地人常称桂林岩溶所。这里是世界喀斯特地貌研究的重要中心,主要研究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是桂林的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目前有中科院院士一人。简介:岩溶地质研究所创建于1976年,现隶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是我国唯一从事岩溶研究的专门机构。现有在职职工161人,其中有院士1人,研究员9人,副研及高级工程师51人,中级职称53人。就学历而言有博士(含在读博士)9人,硕士12人,大专以上学历112人。鐧惧害鍦板浘
诗歌投稿网站有很多下面介绍几个出名的诗歌投稿网站:各类诗歌杂志《诗刊》、《星星》、《绿风》、《诗选刊》等等都可以投稿,看你的水平,全国性的诗歌杂志,发表还是有难度的。你可以找一下你们当地一些杂志去投递一下,认识一些编辑会很有用。比较容易的是,你去“中国诗歌网”网站注册发布内容,写得好的会被推荐,“每日好诗”入选的话会有丰厚的稿酬。你也可以去查找诗歌杂志的同名微信平台投稿,现在发布作品的途径很多,你甚至可以自己做微信平台发作品。真正写得好的还是相对容易被发现的,如果没投中,说明可能还是差点意思,继续努力。给别人投稿前,了解一下别人的杂志特点、要求,这是基本的尊重,不要一通乱投。下面贴一些别人整理的诗歌类杂志名单,有些邮箱可能已经失效,请自行验证。《上海文艺》投稿(卷首语): 《青年诗人》投稿邮: 《湿地》诗刊投稿邮箱: 《新诗鉴赏》投稿邮箱: 《中国诗歌》投稿邮箱: 《天涯诗刊》投稿邮箱: 《诗刊》投稿邮箱: 《当代》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 《大河》诗刊投稿邮箱: 《大地诗刊》投稿邮箱: 《花城》诗歌投稿邮箱: 《青年作家》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 《星星》诗刊投稿邮箱: 《中外文艺》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 《安徽文学》月刊 《都市》文学 《九月诗刊》黄昏主编 《芒种》文学月刊 《诗歌月刊》下半月刊 《中国诗歌》杂志 “网络诗歌专号 《中国文学》月刊 《南方作家》 《宝安日报》 《北方文学》 《布谷文学》 《长江诗词》 《长江诗歌》赵乾东 《长江文艺》 《楚天都市报》副刊 《旅馆诗刊》 《南方文学》 《南方作家》诗歌专投邮箱 《青年作家》 《人民文学》诗歌组 《山东文学》 《诗潮》 《诗歌月刊》 《台湾诗学》 《天津诗人》 《无界诗歌》 《襄樊日报》文学副刊 《新都市文学》 《新文学》 《延河文学》 《燕都文艺》 《扬子江诗刊》 《中国作家》 《重庆文学》 《作家》 《甘肃文艺》邮箱: 《山西文学》 《厦门文学》 《安徽文学》 《作家报》 《天涯》杂志社 《文苑》宋黛 《山花》 《钟山》 《百花园》杂志 秦俑: 《天池》杂志邮箱: 《佛山文艺》杂志廖琪: 《芙蓉》综合双月刊主办:湖南文艺出版社投稿邮箱:《扬子江诗刊》诗歌双月刊主办:江苏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 《延安文学》综合双月刊主办:陕西省延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电子邮箱: 《西藏文学》综合双月刊主办:西藏文联投稿邮箱: 《辽河》综合双月刊主办:辽宁省营口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 《红豆》综合月刊主办:广西南宁市文联投稿邮箱: 《山花》综合半月刊主办:贵州省文联投稿邮箱: 《安徽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安徽省文联投稿邮箱: 《散文海外版》散文双月刊主办:百花文艺出版社投稿邮箱: 《厦门文学》综合月刊主办:福建省厦门文学院投稿邮箱: 《青年文学》综合半月刊主办: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投稿邮箱: 《山西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山西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 《上海文学》综合月刊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投稿邮箱: 《四川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四川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 《诗潮》诗歌月刊主办:辽宁省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 《诗林》(深圳)诗歌双月刊主办:哈尔滨文艺杂志社投稿邮箱: 《诗林》诗歌双月刊主办:哈尔滨文艺杂志社投稿邮箱: 《天涯》综合双月刊主办: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省农垦总公司投稿邮箱: 《作家》综合月刊主办:吉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 《啄木鸟》综合月刊主办:群众出版社投稿邮箱: 《诗刊》诗歌半月刊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投稿邮箱: 《长江文艺》综合月刊主办:湖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 《北京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 《广州文艺》综合月刊主办:广东省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 《黄河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宁夏银川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 《青年作家》 综合月刊主办:四川省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 《北方文学》[诗歌] 《诗林》[诗歌] 《星星诗歌》 《诗刊》 《青年文学》 或 《广西文学》[诗歌主持冯艳冰] 《岁月》[诗歌] 《作品》[诗歌] 《红岩》 [诗歌] 《诗潮》[刘川] 《诗选刊》[郁葱] 《人民文学》[诗歌] 《中学语文学习》 或 《时代作家》 《作家林》 《创作》杂志 《广西文学·青春放歌》 《人民文学·汉诗》 《青青世界》 《诗歌大典》 《诗歌月刊》 《特区文学》 《新诗界》 《情诗季刊》 《国际日报》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
桂林岩溶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的正厅级事业单位。又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或者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非中国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具体可登陆该网站查询招生信息。网页链接
诗歌投稿网站有很多下面介绍几个出名的诗歌投稿网站:各类诗歌杂志《诗刊》、《星星》、《绿风》、《诗选刊》等等都可以投稿,看你的水平,全国性的诗歌杂志,发表还是有难度的。你可以找一下你们当地一些杂志去投递一下,认识一些编辑会很有用。比较容易的是,你去“中国诗歌网”网站注册发布内容,写得好的会被推荐,“每日好诗”入选的话会有丰厚的稿酬。你也可以去查找诗歌杂志的同名微信平台投稿,现在发布作品的途径很多,你甚至可以自己做微信平台发作品。真正写得好的还是相对容易被发现的,如果没投中,说明可能还是差点意思,继续努力。给别人投稿前,了解一下别人的杂志特点、要求,这是基本的尊重,不要一通乱投。下面贴一些别人整理的诗歌类杂志名单,有些邮箱可能已经失效,请自行验证。《上海文艺》投稿(卷首语):《青年诗人》投稿邮:《湿地》诗刊投稿邮箱:《新诗鉴赏》投稿邮箱: 《中国诗歌》投稿邮箱:《天涯诗刊》投稿邮箱:《诗刊》投稿邮箱:《当代》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大河》诗刊投稿邮箱:《大地诗刊》投稿邮箱:《花城》诗歌投稿邮箱:《青年作家》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星星》诗刊投稿邮箱:《中外文艺》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 《安徽文学》月刊《都市》文学 《九月诗刊》黄昏主编 《芒种》文学月刊 《诗歌月刊》下半月刊 《中国诗歌》杂志 “网络诗歌专号 《中国文学》月刊 《南方作家》 《宝安日报》 《北方文学》 《布谷文学》 《长江诗词》 《长江诗歌》赵乾东 《长江文艺》 《楚天都市报》副刊 《旅馆诗刊》 《南方文学》《南方作家》诗歌专投邮箱 《青年作家》 《人民文学》诗歌组 《山东文学》 《诗潮》 《诗歌月刊》 《台湾诗学》 《天津诗人》 《无界诗歌》 《襄樊日报》文学副刊 《新都市文学》 《新文学》 《延河文学》 《燕都文艺》 《扬子江诗刊》 《中国作家》 《重庆文学》 《作家》 《甘肃文艺》邮箱: 《山西文学》《厦门文学》《安徽文学》《作家报》《天涯》杂志社《文苑》宋黛《山花》《钟山》《百花园》杂志 秦俑: 《天池》杂志邮箱: 《佛山文艺》杂志廖琪: 《芙蓉》综合双月刊主办:湖南文艺出版社投稿邮箱:《扬子江诗刊》诗歌双月刊主办:江苏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延安文学》综合双月刊主办:陕西省延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电子邮箱:《西藏文学》综合双月刊主办:西藏文联投稿邮箱:《辽河》综合双月刊主办:辽宁省营口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红豆》综合月刊主办:广西南宁市文联投稿邮箱:《山花》综合半月刊主办:贵州省文联投稿邮箱:《安徽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安徽省文联投稿邮箱:《散文海外版》散文双月刊主办:百花文艺出版社投稿邮箱:《厦门文学》综合月刊主办:福建省厦门文学院投稿邮箱:《青年文学》综合半月刊主办: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投稿邮箱:《山西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山西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上海文学》综合月刊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四川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四川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诗潮》诗歌月刊主办:辽宁省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诗林》(深圳)诗歌双月刊主办:哈尔滨文艺杂志社投稿邮箱:《诗林》诗歌双月刊主办:哈尔滨文艺杂志社投稿邮箱:《天涯》综合双月刊主办: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省农垦总公司投稿邮箱:《作家》综合月刊主办:吉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啄木鸟》综合月刊主办:群众出版社投稿邮箱: 《诗刊》诗歌半月刊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投稿邮箱:《长江文艺》综合月刊主办:湖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北京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广州文艺》综合月刊主办:广东省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黄河文学》综合月刊主办:宁夏银川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 《青年作家》 综合月刊主办:四川省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投稿邮箱:《北方文学》[诗歌] 《诗林》[诗歌] 《星星诗歌》 《诗刊》《青年文学》 或《广西文学》[诗歌主持冯艳冰]《岁月》[诗歌]《作品》[诗歌] 《红岩》 [诗歌]《诗潮》[刘川]《诗选刊》[郁葱]《人民文学》[诗歌]《中学语文学习》 或《时代作家》《作家林》《创作》杂志《广西文学·青春放歌》 《人民文学·汉诗》 《青青世界》《诗歌大典》《诗歌月刊》《特区文学》《新诗界》《情诗季刊》《国际日报》散文、诗歌、小说投稿邮箱:
岩溶塌陷发育的广泛性与危害性,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召开了多次与塌陷有关的国际会议,使世界各国的研究者有机会交流和商讨解决这一地质灾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我国曾在桂林举办了首届“地面塌陷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与防治”学术讨论会。岩溶灾害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就岩溶塌陷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2.2.1 项目与专著
20世纪80年代,岩溶地质研究所先后开展了“中国南方岩溶塌陷研究”、“长江流域岩溶塌陷研究”和“中国北方岩溶塌陷研究(“中国北方岩溶地下水资源及大水矿区岩溶水预测、利用和管理研究”子课题)”等项目。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岩溶塌陷专门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康彦仁等(1990)所著《中国南方岩溶塌陷》一书较全面地论述了岩溶塌陷的类型及成因机制,作为研究岩溶塌陷的经典,长期被人们引用。但此书在振动波的传播规律及铁路塌陷区土层的安全厚度等方面没有深入地研究,对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位受迫下降所产生的力学效应的论述只针对基岩以上进行。80年代后期,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开展了“铁路沿线岩溶塌陷及防治”项目的研究工作,对贵昆线小哨—秧田冲段、分宜车站、泰安车站等50余处岩溶塌陷严重发育区进行了全面勘察、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1984)所著的《岩溶工程地质》一书以大量的实际资料,针对铁路遇到的岩溶洞穴的静力稳定问题进行论述,在铁道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陈国亮(1994)以岩溶塌陷模型试验为基础,在其《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与防治》一书中,对岩溶塌陷成因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2005年,贺可强等出版了《中国北方岩溶塌陷》,可算是目前较新的岩溶塌陷方面的著作。
通过这些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国岩溶塌陷的现状和宏观分布规律,确定了我国岩溶塌陷基本类型,提出了我国岩溶塌陷的基本分类方案,指出岩溶塌陷发育的多机制特性,并对我国岩溶塌陷危险性进行了宏观区划,编辑出版了1:600万《中国岩溶塌陷分布图》(雷明堂等,1998)。
1.2.2.2 岩溶塌陷试验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地质行业基金的资助下,建成了大型岩溶塌陷物理模型试验室。通过模型试验,可以再现岩溶塌陷发育的全过程,解决不同类型岩溶塌陷发育的机理、塌陷发育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以及岩溶塌陷发育的临界条件等问题。在1993~1997年间,先后完成了武汉、唐山、湘潭、玉林、铜陵、桂林等6城市的岩溶塌陷试验工作,为这些地区岩溶塌陷综合治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此方面,陈国亮、雷明堂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1.2.2.3 岩溶塌陷的探测方法
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支持下,有关部门先后进行了100多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与沉降、地裂缝等重大地质灾害的专门勘察工作。在岩溶塌陷的探测方法上,包括电阻率法、地震浅层折射波法、地质雷达(GPR)和电磁波、声波透视(CT)等技术在内的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矿部门组织实施的武汉、唐山、湘潭、玉林、桂林、深圳等城市的岩溶塌陷防治勘察及铁道部门组织的贵昆、南昆线铁路岩溶段岩溶塌陷试验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国亮,1994;雷明堂等,1998;罗元华等,1998)。
1.2.2.4 岩溶塌陷预测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应用,使得岩溶塌陷危险性预测评价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国内先后有雷明堂、石建省、王洪涛、茹锦文等运用GIS的数据管理、分析处理和建模技术,对潜在塌陷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外虽未见有直接运用GIS进行岩溶塌陷预测工作的报道,但在其他类型地质灾害的预测方面已有较多研究实例(Tian,K.,1988;Xiang S.et al.,1988)。这些预测方法均局限于对潜在塌陷的危险性分区的研究上,未能令人满意地解决塌陷时间和空间的预测预报问题(雷明堂等,1998)。张发旺等(1996)用灰色统计方法对岩溶塌陷的预测进行了研究。
1.2.2.5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信息管理
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在有岩溶塌陷问题的几个州相继建立了岩溶塌陷数据库,大大提高了岩溶塌陷资料的利用率。国内这方面工作起步较晚,而且主要以Map Info桌面地图信息系统为平台开发进行。如在环境地质所完成的“东南亚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中,岩溶塌陷作为一种灾害类型被列入其中;1997年,在桂林市建设规划局资助下,岩溶地质所塌陷组以Map Info为平台开发了“桂林岩溶塌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和图库,为桂林岩溶塌陷防治、塌陷抢险以及城市规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雷明堂等,1997、1998)。
1.2.2.6 岩溶塌陷监测预报
我国基本上没有开展这方面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岩溶塌陷的产生在时间上具突发性,在空间上具隐蔽性,因此,普遍认为难以采用地面监测手段对塌陷进行监测和时空预测预报。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尝试过运用地质雷达进行潜在塌陷的监测工作。但由于地质雷达设备昂贵,探测成本较高,在深部岩溶的监测方面有一定局限性。
1.2.2.7 岩溶塌陷的防治
综合防治技术已提到议事日程。人们普遍认为,要从根本上减轻岩溶塌陷灾害的发生,必须采取地下水优化开采与工程处理措施相结合这一“标本兼治”的方法。在工程处理上,钻孔注浆技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已被各地普遍采用。
2009年度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社会公益项目2项、地质调查类工作项目2项、横向项目4项、其他项目6项,为加强学科交叉设实验室开放课题和主任基金共15项。
袁道先院士向Richard Lawrence Edwards教授介绍桂林岩溶概况
2009年度学术交流与学术会议:实验室于2009年组织出国进行野外考察及参加国际会议9项,邀请国内外学者讲学10人次。联合举办国际研讨会及培训班1个。
2009年6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程海教授和Richard Lawrence Edwards教授应邀到实验室进行了访问。利用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顶尖的MS-ICP-MS测试技术,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50万年来高分辨率的石笋气候地层学标准剖面,为全球变化研究及晚第四纪气候年代地层学提供可靠的时间系列标尺。2009年9月,袁道先院士、姜光辉副研究员参加了在克罗地亚举办“岩溶环境可持续性——第纳尔岩溶及其他地区岩溶”国际会议,两人分别向大会做了“The groundwater protection issure in karst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和“Resource,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Fengshan Geopark karst area”两个报告。姜光辉作为IAH Karst Commission的副主席参与优秀青年研究者奖评选。
实验室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为“岩溶生态与水文”国际培训班的召开,中心理事会、中心学术委员会的召开,中心管理体制的建立等做出的努力;主要由实验室人员负责编写的碳汇项目的立项通过国土资源部的审查,该项目的启动将加强地质碳汇监测研究,建立中国地质碳汇监测网络;对武鸣灵水来源的研究工作得到武鸣县政协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并邀请其为2010年县政协提案报告;实验室人员出席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一次派代表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实验室编写的桂林市雁山区大埠乡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已列入雁山区政府工程。
“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咨询研讨会及“岩溶地区资源管理方法与准则”培训班代表
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SCI检索2篇,培养研究生13人。
岩溶塌陷发育的广泛性与危害性,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召开了多次与塌陷有关的国际会议,使世界各国的研究者有机会交流和商讨解决这一地质灾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我国曾在桂林举办了首届“地面塌陷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与防治”学术讨论会。岩溶灾害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就岩溶塌陷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2.2.1 项目与专著
20世纪80年代,岩溶地质研究所先后开展了“中国南方岩溶塌陷研究”、“长江流域岩溶塌陷研究”和“中国北方岩溶塌陷研究(“中国北方岩溶地下水资源及大水矿区岩溶水预测、利用和管理研究”子课题)”等项目。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岩溶塌陷专门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康彦仁等(1990)所著《中国南方岩溶塌陷》一书较全面地论述了岩溶塌陷的类型及成因机制,作为研究岩溶塌陷的经典,长期被人们引用。但此书在振动波的传播规律及铁路塌陷区土层的安全厚度等方面没有深入地研究,对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位受迫下降所产生的力学效应的论述只针对基岩以上进行。80年代后期,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开展了“铁路沿线岩溶塌陷及防治”项目的研究工作,对贵昆线小哨—秧田冲段、分宜车站、泰安车站等50余处岩溶塌陷严重发育区进行了全面勘察、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1984)所著的《岩溶工程地质》一书以大量的实际资料,针对铁路遇到的岩溶洞穴的静力稳定问题进行论述,在铁道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陈国亮(1994)以岩溶塌陷模型试验为基础,在其《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与防治》一书中,对岩溶塌陷成因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2005年,贺可强等出版了《中国北方岩溶塌陷》,可算是目前较新的岩溶塌陷方面的著作。
通过这些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国岩溶塌陷的现状和宏观分布规律,确定了我国岩溶塌陷基本类型,提出了我国岩溶塌陷的基本分类方案,指出岩溶塌陷发育的多机制特性,并对我国岩溶塌陷危险性进行了宏观区划,编辑出版了1:600万《中国岩溶塌陷分布图》(雷明堂等,1998)。
1.2.2.2 岩溶塌陷试验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地质行业基金的资助下,建成了大型岩溶塌陷物理模型试验室。通过模型试验,可以再现岩溶塌陷发育的全过程,解决不同类型岩溶塌陷发育的机理、塌陷发育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以及岩溶塌陷发育的临界条件等问题。在1993~1997年间,先后完成了武汉、唐山、湘潭、玉林、铜陵、桂林等6城市的岩溶塌陷试验工作,为这些地区岩溶塌陷综合治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此方面,陈国亮、雷明堂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1.2.2.3 岩溶塌陷的探测方法
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支持下,有关部门先后进行了100多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与沉降、地裂缝等重大地质灾害的专门勘察工作。在岩溶塌陷的探测方法上,包括电阻率法、地震浅层折射波法、地质雷达(GPR)和电磁波、声波透视(CT)等技术在内的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矿部门组织实施的武汉、唐山、湘潭、玉林、桂林、深圳等城市的岩溶塌陷防治勘察及铁道部门组织的贵昆、南昆线铁路岩溶段岩溶塌陷试验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国亮,1994;雷明堂等,1998;罗元华等,1998)。
1.2.2.4 岩溶塌陷预测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应用,使得岩溶塌陷危险性预测评价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国内先后有雷明堂、石建省、王洪涛、茹锦文等运用GIS的数据管理、分析处理和建模技术,对潜在塌陷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外虽未见有直接运用GIS进行岩溶塌陷预测工作的报道,但在其他类型地质灾害的预测方面已有较多研究实例(Tian,K.,1988;Xiang S.et al.,1988)。这些预测方法均局限于对潜在塌陷的危险性分区的研究上,未能令人满意地解决塌陷时间和空间的预测预报问题(雷明堂等,1998)。张发旺等(1996)用灰色统计方法对岩溶塌陷的预测进行了研究。
1.2.2.5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信息管理
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在有岩溶塌陷问题的几个州相继建立了岩溶塌陷数据库,大大提高了岩溶塌陷资料的利用率。国内这方面工作起步较晚,而且主要以Map Info桌面地图信息系统为平台开发进行。如在环境地质所完成的“东南亚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中,岩溶塌陷作为一种灾害类型被列入其中;1997年,在桂林市建设规划局资助下,岩溶地质所塌陷组以Map Info为平台开发了“桂林岩溶塌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和图库,为桂林岩溶塌陷防治、塌陷抢险以及城市规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雷明堂等,1997、1998)。
1.2.2.6 岩溶塌陷监测预报
我国基本上没有开展这方面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岩溶塌陷的产生在时间上具突发性,在空间上具隐蔽性,因此,普遍认为难以采用地面监测手段对塌陷进行监测和时空预测预报。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尝试过运用地质雷达进行潜在塌陷的监测工作。但由于地质雷达设备昂贵,探测成本较高,在深部岩溶的监测方面有一定局限性。
1.2.2.7 岩溶塌陷的防治
综合防治技术已提到议事日程。人们普遍认为,要从根本上减轻岩溶塌陷灾害的发生,必须采取地下水优化开采与工程处理措施相结合这一“标本兼治”的方法。在工程处理上,钻孔注浆技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已被各地普遍采用。
中国地质科研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系电话:地 址:广西桂林市七星路50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邮 编:541004电子邮箱:
2009年度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社会公益项目2项、地质调查类工作项目2项、横向项目4项、其他项目6项,为加强学科交叉设实验室开放课题和主任基金共15项。
袁道先院士向Richard Lawrence Edwards教授介绍桂林岩溶概况
2009年度学术交流与学术会议:实验室于2009年组织出国进行野外考察及参加国际会议9项,邀请国内外学者讲学10人次。联合举办国际研讨会及培训班1个。
2009年6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程海教授和Richard Lawrence Edwards教授应邀到实验室进行了访问。利用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顶尖的MS-ICP-MS测试技术,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50万年来高分辨率的石笋气候地层学标准剖面,为全球变化研究及晚第四纪气候年代地层学提供可靠的时间系列标尺。2009年9月,袁道先院士、姜光辉副研究员参加了在克罗地亚举办“岩溶环境可持续性——第纳尔岩溶及其他地区岩溶”国际会议,两人分别向大会做了“The groundwater protection issure in karst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和“Resource,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Fengshan Geopark karst area”两个报告。姜光辉作为IAH Karst Commission的副主席参与优秀青年研究者奖评选。
实验室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为“岩溶生态与水文”国际培训班的召开,中心理事会、中心学术委员会的召开,中心管理体制的建立等做出的努力;主要由实验室人员负责编写的碳汇项目的立项通过国土资源部的审查,该项目的启动将加强地质碳汇监测研究,建立中国地质碳汇监测网络;对武鸣灵水来源的研究工作得到武鸣县政协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并邀请其为2010年县政协提案报告;实验室人员出席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一次派代表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实验室编写的桂林市雁山区大埠乡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已列入雁山区政府工程。
“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咨询研讨会及“岩溶地区资源管理方法与准则”培训班代表
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SCI检索2篇,培养研究生13人。
2009年度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社会公益项目2项、地质调查类工作项目2项、横向项目4项、其他项目6项,为加强学科交叉设实验室开放课题和主任基金共15项。
袁道先院士向Richard Lawrence Edwards教授介绍桂林岩溶概况
2009年度学术交流与学术会议:实验室于2009年组织出国进行野外考察及参加国际会议9项,邀请国内外学者讲学10人次。联合举办国际研讨会及培训班1个。
2009年6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程海教授和Richard Lawrence Edwards教授应邀到实验室进行了访问。利用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顶尖的MS-ICP-MS测试技术,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50万年来高分辨率的石笋气候地层学标准剖面,为全球变化研究及晚第四纪气候年代地层学提供可靠的时间系列标尺。2009年9月,袁道先院士、姜光辉副研究员参加了在克罗地亚举办“岩溶环境可持续性——第纳尔岩溶及其他地区岩溶”国际会议,两人分别向大会做了“The groundwater protection issure in karst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和“Resource,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Fengshan Geopark karst area”两个报告。姜光辉作为IAH Karst Commission的副主席参与优秀青年研究者奖评选。
实验室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为“岩溶生态与水文”国际培训班的召开,中心理事会、中心学术委员会的召开,中心管理体制的建立等做出的努力;主要由实验室人员负责编写的碳汇项目的立项通过国土资源部的审查,该项目的启动将加强地质碳汇监测研究,建立中国地质碳汇监测网络;对武鸣灵水来源的研究工作得到武鸣县政协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并邀请其为2010年县政协提案报告;实验室人员出席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一次派代表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实验室编写的桂林市雁山区大埠乡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已列入雁山区政府工程。
“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咨询研讨会及“岩溶地区资源管理方法与准则”培训班代表
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SCI检索2篇,培养研究生13人。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要承担岩溶地质的基础研究、区域调查评价、开发应用和科学实验工作,形成了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岩溶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岩溶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岩溶景观旅游资源评价、岩溶探测与测试等优势研究领域,设置有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岩溶资源与环境调查研究院、岩溶生态与石漠化治理研究中心、岩溶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岩溶景观与洞穴研究中心、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测试中心等二级科研机构。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为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2009年,全所在研项目115项,其中,纵向科研项目40项、地质调查项目5项、社会服务项目4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7项,预算总经费7193万元。发表论文79篇,其中SCI检索期刊2篇,核心期刊42篇、出版专著2部。
所长兼党委书记姜玉池(左二),副所长、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刘雯(右二),副所长黄庆达(左一),副所长蒋忠诚(右一)
2009年度重要科技成果
岩溶动力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及碳汇机制研究: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岩溶动力系统与碳循环”。项目通过对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典型土壤剖面的调查,揭示了岩溶区土壤的富钙偏碱性。岩溶区土壤的pH值和有机碳空间分布受到岩性、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石灰土的有机碳是地带性红壤的1.96倍。动态监测的结果显示岩溶区土壤溶解有机碳仅为非岩溶区红壤的1/6,而土壤呼吸排放量低于非岩溶区红壤。通过土壤有机碳矿化培养试验,利用三库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出岩溶区土壤活性、缓效、惰性碳库的库容大小及周转周期。
桂林毛村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随时间的变化,及石灰土与红壤的对比
中国西南50万年来石笋记录的气候事件与全球变化的响应: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对洞穴石笋进行精确U-230Th定年及高分辨的碳、氧同位素分析,初步建立中国西南35万年及2万年以来石笋记录的标准时标序列,揭示了一系列轨道尺度、短时间尺度的季风气候突变事件。利用贵州荔波董哥洞D10、D8、D6-2及D3、D4的ICP-MS—230Th测年数据及氧同位素记录集成了一个完整的24万年时标序列。
利用D4、J1和荔波衙门洞Y1石笋的230Th测年和碳、氧同位素数据,综合集成了2万年来的时标序列,不仅揭示了H1、OldestDryas、OlderDryas、Younger Dryas和8200年等突然变冷事件,而且还揭示在末次冰盛期的17.5~19kaB.P.间,存在的季风降雨增加事件,表明末次冰盛期为冷湿组合的气候环境。
岩溶动力系统CO2-H2O-CaCO3碳循环过程及与有机碳循环的示意图
贵州荔波董哥洞24万年时标序列的综合集成
岩溶石漠化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西科技攻关课题。通过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进一步论证了岩溶石山区坡面土壤主要由地下漏失,研究出水土保持的主要技术方法;针对不同的土地类型,研发出不同的土地整理、种植和灌溉技术,形成了2项专利技术。研究建立了典型岩溶区生态土地分类系统方案、生态土地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了岩溶流域系统生态土地优化配置模式。建立完善了广西平果果化、马山弄拉、环江古周示范区,总面积2000多公顷。4个示范区的水土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了生态土地优化配置,构建了岩溶区特色的土地整理和水土保持技术模式,形成了生态产业。农民收入迅速增加,石漠化得到治理,生态经济社会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土地整理
岩溶区种植火龙果
耐旱树种筛选和引进树种适应性研究——忍冬
喀斯特山地石漠化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针对重庆地区岩溶山地森林植被退化、石漠化加剧和旱灾严重等生态问题,开展岩溶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适合岩溶山地生态产业发展的模式,提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对策,进行试验示范。生态重建试验一年之后证实,华南忍冬能够增加土地覆盖程度,改善水热变化条件。
娘子关泉域桃河流域图
中国北方岩溶区地下水环境问题成因机制与保护对策研究: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全面总结、归纳了我国北方岩溶泉域地下水环境问题及特征;选择典型泉域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北方岩溶泉域水文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及其演化驱动机制;提出岩溶水保护区划分方案和保护措施。初步划分边界明确的岩溶地下水系统(子系统)116个,对其系统边界水文地质性质进行了界定根据岩溶水系统地质结构与循环条件,将岩溶水系统划分为单斜顺置式、单斜逆置式、平行置式、盆地型、其他式5种主要北方岩溶水系统模式,对其系统结构、资源要素及转化关系、岩溶水文地质环境问题的差异性进行了归纳总结。针对不同的环境地质问题对个典型泉域(娘子关泉域、河南九里山泉域、山东枣庄十里河泉域开展了专题研究。
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模式及成因研究:“973”计划项目第一课题。通过典型岩溶露头区与井下缝洞系统的精细描述和对比研究,建立了古岩溶地貌成因的组合识别方法,掌握了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奥陶系不同地貌单元古岩溶缝洞系统的发育特征,划分了岩溶台地、岩溶缓坡、岩溶陡坡和岩溶山间盆地4种二级地貌类型。对塔河油田试验区碳酸盐岩缝洞系统进行了地质识别,建立了塔河油田4种地貌单元古岩溶垂向结构模式;分析了塔河油田试验区不同古岩溶地貌单元油气富集特征,建立了六大类10种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模式,建立了古岩溶地球物理识别方法,掌握了塔里木盆地油气田奥陶系古岩溶缝洞系统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开展了塔河油田试验区构造应力场模拟,从构造裂缝形成的动力机制出发,运用脆性岩石破裂准则,预测研究区构造裂缝的发育状况,为建立塔河油田试验区裂缝预测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
丘峰洼地类型古岩溶垂向结构模式
多期次、多旋回裸露风化古岩溶演化模式
贵广铁路雄村—贺州段岩溶地质与线路比选咨询研究:结合铁路工程的特点和需要,深入分析了研究区基础地质条件、岩溶发育特点、岩溶层组及含水岩组划分、岩溶塌陷机理、潜在危险性分区、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诱发岩溶地面塌陷效应、岩溶地球物理勘探的有效性、三大线路方案岩溶地质特征、线路岩溶地质条件比选原则和评判方法、最终的线路方案比选综合评判等重点问题。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到铁路工程地质病害调查所获得的多源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危险性综合评价中,实现了数据管理的可视化、自动化,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取得了较好效果。
岩溶发育程度对塌陷的影响分区专题图
洞穴环境远程监测及承载力定量评价:开展了我国不同气候地貌区代表性洞穴调查与空气环境自动监测工作。在广西桂林芦笛岩、广西河池水晶宫、海南儋州石花水洞、重庆武隆芙蓉洞、河北兴隆陶家台溶洞建立了洞穴空气环境远程自动监测系统,对洞穴空气环境的温度、湿度、CO2、O2等因子进行高频度远程自动监测,掌握了洞穴空气环境的变化规律,探索了旅游洞穴环境因子变化对洞穴沉积物景观的影响,建立了洞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洞穴环境承载力,为制定洞穴开发保护政策措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监测和传输系统
实时监测与显示
西南岩溶石山地下水及环境地质调查:地质大调查计划项目。从1999年起,组织西南8省(区、市)地调院以及航遥中心、水环中心、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联合实施“西南岩溶石山地下水及环境地质调查”计划项目。完成1:25万水文地质编测66万km2、1:5万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综合调查12.32万km2、水文地质钻探25500m、地下洞穴探测长度60km、综合地球物理探测55000物理点、建立岩溶地下水自动化监测站7处。
西南岩溶石漠化分布图
掌握了西南岩溶区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潜力,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查清了岩溶石漠化的分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掌握了岩溶石漠化形成的主要机制,提出了不同岩溶环境地质类型石漠化治理措施,为正在开展的石漠化治理提供了依据。查清了典型流域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制定了流域内岩溶水开发工程方案和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区划,成果已被多个部门应用于调查区开发治理工作中。针对不同类型区开发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堵洞蓄水、暗河截流、大泉壅水、钻井、大口井、斜井等多种方式,开展了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解决了40多万人饮用水、30多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问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建立了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实现了地质调查成果的信息化。地调与科研相结合,开展了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实现了地质调查工作的科技创新。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地下河及溶洼堵洞成库
选择不同类型岩溶地下水系统进行地下水监测,研究了水质、水量动态与岩溶动力系统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典型地下河流域水质水量20年来的变化及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掌握了地下水系统、土壤和植被对岩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变化的敏感性,建立了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广西平果县果化表层岩溶水开发与生态恢复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