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国金属通报杂志怎么样

发布时间:

中国金属通报杂志怎么样

我就记着一篇,这篇我看过叫“探讨机械设计与工业设计的结合应用”其他的没看过!

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社长是什么副厅级。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是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及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领导的共同关心和指导下,由《中国有色金属》《世界有色金属》《中国金属通报》三个杂志社于2008年2月进行机构整合而成。目前《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设有记者部、编辑部、网络媒体部、综合部等业务部门。主要出版经营《中国有色金属》《世界有色金属》《中国金属通报》三本全国公开发行的杂志及有色金属行业专业统计内部资料《有色金属统计》。作为有色行业最早创刊的纸媒,《中国有色金属》杂志于2015年、2017年连续两届获评“中国百强报刊”;《世界有色金属》杂志也于2017年获评“中国百强报刊”。《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一直以致力于打造行业一流的品牌传媒中心,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已建立了庞大的行业信息员组织和高水平的行业专家队伍,具有完善的信息采集系统和权威的行业分析系统;读者遍布行业各有色金属企业和研究机构及各级管理部门,有着十分重要的行业影响力和号召力。近年来,《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连续举办行业重量级大型活动,如2013年12月27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成功举办创刊30周年座谈会及“有色三十年有影响力企业领军人物和事件”评选;2015年9月、2019年1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境外资源开发战略功勋企业和人物评选颁奖典礼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境外资源开发风险防范与控制高峰论坛”;2017年4月、2019年5月成功举办两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班”、2017年12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度经济论坛”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度经济人物/年度绿色发展领军企业”颁奖典礼等,所举办的大型活动受到国家、行业和企业领导高度重视与好评,被中央和地方各大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与报道。《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在业界的口碑与品牌影响得到更好塑造与进一步提升。

《中国金属通报》是国内有色金属行业唯一获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商务周刊,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管,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主办。《中国金属通报》主办单位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成立于1983年3月,当时为国家全额拨款科研事业单位,1999年7月转型成科技型企业,是中央所属242家转制科研院所之一。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专门从事信息服务与咨询,标准质量专利研究与服务,有色金属发展战略研究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即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信息中心”又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标准计量质量研究所”。《中国金属通报》主要综合报道有色金属市场、应用、商贸及物流仓储等方面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优势,努力反映有色金属行业改革开放和全面进入市场的新成就、新经验;迅捷传递国内外市场信息、产业焦点、行业热点、企业亮点;杂志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加工与应用、市场与贸易、仓储与物流、科技管理及其他。《中国金属通报》读者群覆盖全国3万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行业企业员工,读者分布政府管理部门,有色金属企业,科研院所,国内外金融机构和证券期货公司以及矿山、冶金、化工、机械、煤炭、电力、建材等有色相关企事业单位。是一本有助于行业内相关企业掌握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的正确经营决策的权威指导性刊物。

可以在百度文库中查找到。

中国金属通报期刊怎么样

不容易。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以有色金属材料和冶金学科为主的高技术、基础性学术期刊。该出版社出版的期刊是很严格的,审核要求是非常多的,是不容易投中的,投稿者一定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才能中标。

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社长是什么副厅级。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是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及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领导的共同关心和指导下,由《中国有色金属》《世界有色金属》《中国金属通报》三个杂志社于2008年2月进行机构整合而成。目前《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设有记者部、编辑部、网络媒体部、综合部等业务部门。主要出版经营《中国有色金属》《世界有色金属》《中国金属通报》三本全国公开发行的杂志及有色金属行业专业统计内部资料《有色金属统计》。作为有色行业最早创刊的纸媒,《中国有色金属》杂志于2015年、2017年连续两届获评“中国百强报刊”;《世界有色金属》杂志也于2017年获评“中国百强报刊”。《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一直以致力于打造行业一流的品牌传媒中心,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已建立了庞大的行业信息员组织和高水平的行业专家队伍,具有完善的信息采集系统和权威的行业分析系统;读者遍布行业各有色金属企业和研究机构及各级管理部门,有着十分重要的行业影响力和号召力。近年来,《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连续举办行业重量级大型活动,如2013年12月27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成功举办创刊30周年座谈会及“有色三十年有影响力企业领军人物和事件”评选;2015年9月、2019年1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境外资源开发战略功勋企业和人物评选颁奖典礼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境外资源开发风险防范与控制高峰论坛”;2017年4月、2019年5月成功举办两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班”、2017年12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度经济论坛”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度经济人物/年度绿色发展领军企业”颁奖典礼等,所举办的大型活动受到国家、行业和企业领导高度重视与好评,被中央和地方各大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与报道。《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在业界的口碑与品牌影响得到更好塑造与进一步提升。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相关期刊金属学报(英文版)主单位:中国金属学会|周期:双月刊锻压技术主单位:北京机电研究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学会|周期:双月刊|核心刊物本刊是由国家机械局北京机电研究所主,主要报道锻造和模锻、冲压、特种成形等领域的新理论、新工艺、新设备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磨擦与润滑技术,锻压工艺参数与设备力能参数的测试技术,锻压CAD/CAM技术,机械化自动化和柔性生产控制技术等。本刊突出技术内容,注意技术和信息的结合,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以及普及与提高的结合,力争满足业内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及大专院校师生的需要。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主单位:机械工业部第六设计研究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技术分会、中原工学院|周期:季刊本刊主要以专题研究论文及技术报告等形式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具体内容涉及成组技术(相似工程)、先进制造技术及现代生产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包括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现代生产与管理技术、信息化技术、网络化制造、虚拟制造、生产模式研究、相似制造理论与方法、计算机应用、企业技术改造等。中国稀土学报主单位:中国稀土学会|周期:双月刊|核心刊物本学报(双月刊)是由中国稀土学会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承、北京大学协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涉及的主要内容有稀土化学与湿法冶金;稀土金属学与火法冶金;稀土新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稀土固体物理与固体化学;稀土应用研究;稀土分析检测;稀土地质、矿物和选矿等。主要栏目有综合评述、学术论文、研究快报及研究简报等。金属功能材料主单位:钢铁研究总院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周期:双月刊|核心刊物本刊系由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与钢铁研究总院合的专业技术刊物,报道内容以永磁、金属软磁、贮氢合金和电池、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它高科技金属功能材料、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等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发展动向为主,并刊登大量国内外相关信息及市场动态。主要栏目有综合述评,试验研究,环球信息,简讯,工艺设备,理化测试和行业动态等。新疆有色金属主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队乌鲁木齐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新疆有色金属学会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周期:季刊本刊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双百方针,开展国内外有色金属领域的学术交流,发挥导向作用。焊接学报主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周期:月刊|核心刊物本刊主要刊登焊接各专业学科理论研究的专题论文和反映焊接新材料、新工艺方法的专题论文。它代表了中国焊接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国内外拥有广大的读者,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被美国《工程索引(Ei)》、《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稀有金属主单位: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周期:双月刊|核心刊物本刊是以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开发和冶炼为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双月刊,由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承。是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报道稀有金属、贵金属、稀土金属及镍、钴等有色金属在材料研制、合金加工、选矿、冶炼、理化分析测试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应用,同时还报道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磁性材料等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在稀有金属领域享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权威性。轧钢主单位:钢铁研究总院|周期:双月刊|核心刊物本杂志为全冶金优秀期刊,是由钢铁研究总院(北京)主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综合技术刊物。其全面报导中厚板,热轧和冷轧板带,型钢,线材及制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本刊广告业务面向轧钢企、事业单位用各种轧机及辅助设备、仪器仪表、工具、材料等产品,以及国内外公司的形象广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主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周期:月刊|核心刊物《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主、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以有色金属材料和冶金学科为主的高技术、基础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1年10月,1991—1999年为季刊,2000—2003年为双月刊,2004年起改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以繁荣有色金属科学技术,促进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为刊宗旨;坚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及时报道有色金属科技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目前设置的主要栏目有材料科学与工程、选矿·冶金·化学化工。从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来看,《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已成为我国材料、冶金和金属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的源期刊,已被美国《工程索引》(核心库)、美国《化学文摘》、英国《科学文摘》、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金属文摘》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同时还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美国《工程材料文摘》、英国《矿冶文摘》等国内外其他重要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近年来得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期刊评价指标持续快速地增高,期刊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2002年获中国科协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3—2006年连续四届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4—2006年获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已在作者和读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2006年本刊获得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经费资助。我们相信,有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经费资助和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经过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一定会成以反映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学科创新为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推动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精品期刊。

中国金属通报属于什么期刊

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社长属部长级别。

国家一级学术期刊一览财贸经济半导体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材料研究学报(材料科学进展)地球科学大学图书馆学报低温工程低温物理学报地质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学报地质科学电子科学学刊电工技术学报电子学报电信科学动力工程动物学报法学研究分析化学复合材料学报钢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高分子学报(中英)高能物理与核物理高等学校化工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国际问题研究光电工程工程热物理学报固体力学学报管理世界国际贸易光学学报光子学报硅酸盐学报航空学报环境科学学报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化学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化工学报(中英)化学物理学报会计研究计量学报经济研究机械工程学报计算力学学报(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研究所)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学报计算数学建筑结构学报金属学报近代史研究金融研究建筑学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科学学研究科学通报科研管理矿物学报空气动力学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历史研究力学学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煤炭学报磨擦学学报内燃机学报内燃机工程汽车工程情报学报软件学报热力发电燃料化学学报日语学习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水力发电学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声学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生物工程学报实验生物学报生物化学杂志生物物理学报生理学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世界历史世界宗教研究水利学报石油学报数学年刊(A、B辑)数学学报数学进展太阳能学报体育科学天文学报通信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外语界外国文学评论外语教学与研究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研究文艺遗产物理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微波学报微生物学报无机化学学报无机材料学报现代外语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细胞生物学杂志心理学报学术月刊应用数学学报仪器仪表学报遗传学报有机化学岩土工程学报哲学研究自动化学报振动工程学报植物学报自然科学进展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植物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报)新化文献收录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国高教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中国法学中国翻译中国机械工程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中国公路学报中国环境科学中国农村经济中国激光中国科学(A~E辑)中国劳动学中国体育科技中国社会科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政治学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华医学杂志(中英)中国语文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以有色金属材料和冶金学科为主的高技术、基础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1年10月,1991─1999年为季刊,2000─2003年为双月刊,2004年起改为月刊。分中文版和英文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金属通报投稿

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意义以及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方法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意义以及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方法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传统且简单的机电设备运行动作的设计及执行过程并不需要智能控制技术的参与,但如果控制系统面对的对象无法应用具体的数学模型进行刻画,并且执行的动作也具有非线性特点,则此时的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需要计算的数据将会激增,简单重复的动作无法满足设备运行要求。智能控制技术面向具有非确定性数学模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在现代化的产品生产中越发重要,对产品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质量的影响也比较关键。基于此,本文针对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意义以及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了进一步地分析。

关键词:

智能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程序运行;技术联动;

引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实际的运行中需要机械传动系统以及电气系统的支持,并且内部的程序控制单元需要根据机械系统以及电气系统的实际运行内容进行程序层面的优化处理,促使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过程可具备一定的自动化特性。这种自动化特性不仅表现在动作执行方式的自动化选择方面,也在于机电一体化系统可根据产品的特点或者生产环境的实际情况,对各项生产参数进行智能化的选择,并且具有较高的容错能力,进而可得到较好的产品加工质量。从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角度分析,现阶段,智能控制系统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具有模型化的特点,虽然处理的问题可能无法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但由于产品的加工过程和具体的加工环节相对固定,最终的加工目标也有一致性,促使智能控制技术可在模糊性算法的引导下,实现固定的、可重复的生产动作。

1、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分析

1.1可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出现时间相对较早,工程技术中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使用过程在早期依旧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虽然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相对较高,可确保系统在运行阶段不会出现明显的问题,但由于系统运行对人力资源有一定的依赖性,促使人力资源成为了制约系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导致机电一体化系统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在智能控制技术的参与下,工作人员可在系统控制程序层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底层逻辑进行优化,使用模糊运算逻辑、遗传算法以及神经算法等算法强化系统程序的功能,并可极大地提升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这就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升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条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高速的网络传输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也为智能化技术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促使智能化控制技术可在工程技术领域出现适应性的改变,也成为了可彻底改变工业生产方式的基础技术,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2可为降低人力资源的消耗水平提供有效途径

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单纯劳动工作人员的应用比例有所缩减,这一方面与工业设计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相关,另一方面也在于智能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工业生产单位可根据产品生产的一般要求,将智能控制技术与机电一体化系统结合起来,将系统的控制环节交付于智能化的运行系统,这样即可减少此层级的人力资源的应用水平。在此基础上,工业生产单位在创新产品以及优化产品生产线时,也可将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到生产线运行的全流程中,进而可有效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并将产品的生产安全与系统的运行过程结合起来,使用智能控制技术进行联合控制,促使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过程更具系统性。另外,在使用了智能控制技术之后,虽然对相关技术部门的要求提高了,但也减少了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这样即可将此部分劳动成本转移至企业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不仅可减少企业实际的运营成本,也更有利于工业生产企业的创新发展,对整个工业生产市场也有较好的刺激作用。

2、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分析

2.1PID控制器的局部智能控制应用分析

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具有差异性,一般可分为局部控制与全局控制,其中,局部控制往往针对工业生产的某一工艺环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支持下,主要应用的控制单元为PID控制器。在实际的加工生产过程中,局部智能控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工作人员在应用PID控制器时,首先,工作人员应明确PID控制器的控制对象,包括控制对象的参数特点以及加工要求等;其次,在此基础上,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控制器的控制作用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际影响以及相应的系统应用条件,换言之,智能PID控制器在实际的加工生产中能否发挥作用与机电一体化系统本身的运行性能和结构基础相关,为此,在决定使用局部智能控制技术之前,工作人员应做好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准备工作,包括系统级别的结构调整等;再者,由于PID控制过程需要接受明确的激励信号,无论是被控制对象还是期间的比例关系,均需要结合具体的控制系统进行确定,为此,工作人员在应用智能PID控制技术时,应以产品的生产要求为基准,将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优化工作与局部智能控制工作结合起来,突出技术应用的联动效应,提高局部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实效性。

2.2强化反馈机制在全过程智能控制中的作用

反馈机制会直接影响智能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质量,并且由于机电一体化系统本身的功能特性,促使反馈机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为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展和深化提供有效支持。在应用全过程类型的智能化控制技术时,工作人员应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加入有效的反馈机制,这种反馈机制需要具备智能化的分析特性,包括可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参数修正以及可在接收系统反馈信号后对机械传动单元的运行动作进行调整等。为此,首先,工作人员应使用合理的参数算法,一般而言,模糊数学或者神经网络算法较为常见,但此种算法对系统计算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也具有比较明显的动态特性。此间,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选择参数合适的传感器,提高传感的反馈效果,为算法运行中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时提供数据支持;其次,为了确保全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发挥有效作用,工作人员应在使用此类智能控制技术之前对产品生产的工艺、生产过程中的故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调整,避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过程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目的之间出现冲突,影响智能化控制技术的预测性能和反馈效果。

2.3故障诊断与电力系统的控制相结合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电力系统如果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效能,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进度。现阶段,智能化控制技术已经可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电力系统进行针对性的故障分析和诊断,并且可依据系统中电力机组的运行要求,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适当的自动化调整,以适应不同产品的生产加工需求。在应用智能化的故障诊断技术时,首先,工作人员需要明确电力系统中发电机组、变压器组以及电动机组的运行要求,如果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并未涉及此类电力机组,则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要求,选择重点电力控制单元,部署故障诊断机制,促使智能化的故障诊断技术可与系统进行有效融合;其次,工作人员在应用智能化的故障诊断技术时,也应有成本控制意识,不能为了提高系统运行效率或者故障诊断效率盲目提高系统运行参数,以免超出故障诊断的范围,降低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有效性。

3、结语

总之,在应用智能化控制技术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明确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际运行要求,并且要考虑产品生产的效率和进度要求。一般而言,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初期应用成本相对较高,但从长期的技术应用角度分析,在应用了智能化的控制技术之后,产品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均与所提升,也减少了产品生产中华人力资源的使用水平,从而可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为机电一体化系统运行效能的提升以及相应的产品研发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卢雁智能控制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1(05):29-30.

[2]刘文君.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02):121-122.

[3]邢朝旭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4):80-81.

[4]杜强.智能控制在矿山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矿业装备,2020(06):156-157.

[5]刘永乐.智能控制在矿山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金属通报,2020(10):57-58.

广西华银与北京卓龙源镓项目合资签约

《中国金属通报》2011年 第34期 |

广西德保镓业有限公司,广西靖西信泰镓业有限公司,广西德保铜矿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广西龙州新翔生态铝业有限公司,广西德保联丰镓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我就知道广西有以上几家生产金属镓的企业,希望能帮助到你

可以在百度文库中查找到。

中国金属通报刊物

《中国金属通报》是国内有色金属行业唯一获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商务周刊,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管,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主办。《中国金属通报》主办单位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成立于1983年3月,当时为国家全额拨款科研事业单位,1999年7月转型成科技型企业,是中央所属242家转制科研院所之一。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专门从事信息服务与咨询,标准质量专利研究与服务,有色金属发展战略研究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即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信息中心”又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标准计量质量研究所”。《中国金属通报》主要综合报道有色金属市场、应用、商贸及物流仓储等方面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优势,努力反映有色金属行业改革开放和全面进入市场的新成就、新经验;迅捷传递国内外市场信息、产业焦点、行业热点、企业亮点;杂志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加工与应用、市场与贸易、仓储与物流、科技管理及其他。《中国金属通报》读者群覆盖全国3万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行业企业员工,读者分布政府管理部门,有色金属企业,科研院所,国内外金融机构和证券期货公司以及矿山、冶金、化工、机械、煤炭、电力、建材等有色相关企事业单位。是一本有助于行业内相关企业掌握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的正确经营决策的权威指导性刊物。

广西华银与北京卓龙源镓项目合资签约

《中国金属通报》2011年 第34期 |

此文系本书作者和鲍荣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合作。原载《中国矿业》2008年第17卷第4期

摘要 镁是21世纪最具有开发和应用潜力的绿色工程材料,我国是镁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产量和消费均居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保持现有优势,建议国家继续深化税收政策,稳定国际地位;乘势加速镁产业化聚集,应对国际变化。

关键词 原镁;资源赋存;生产;消费

镁是10种常用有色金属之一,主要来自海水、天然盐湖水、白云岩、菱镁矿和水镁石等。镁及其合金是迄今在工程中应用的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重量轻、密度小、强度高、降低噪音、电磁屏蔽性、减震性好以及优良的铸造性能和机械加工性能。统计表明,近年西方镁合金应用的市场增长率达到了15%以上,全球镁合金的应用年均增长达到10%左右。我国是镁资源储备最丰富、原镁生产与消费的大国,客观分析全球供需形势,研究未来走势,适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镁资源赋存、原镁生产与消费几个方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未来几年之内原镁产、销基本均衡,价格保持平稳上升的结论。结合我国原镁生产、供应的地位现实,提出努力深化宏观调控,稳定国际地位,乘势加速镁产业化聚集,应对国际变化的建议。

1 世界镁资源赋存集中,我国居首

我国是世界上镁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镁资源矿石类型全,分布广,总储量居世界第一。菱镁矿储量居世界首位,含镁白云石矿丰富,白云石资源遍及我国各省(区),特别是山西、宁夏、河南等省(区),我国符合炼镁要求的一、二级菱镁矿达到26亿吨,白云石查明资源储量近40亿吨,青海盐湖氯化镁32亿吨,硫酸镁16亿吨。

近几年,世界菱镁矿的储量和储量基础比较稳定,2006年储量为22亿吨,储量基础为36亿吨,与2005相比没有变化。菱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朝鲜、中国、澳大利亚和土耳其等8个国家,这几个国家的储量和储量基础之和,分别占世界的74.77%和72.78%。

2 世界原镁产量年增幅较大,我国领跑

2000年以来,世界原镁生产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时期,由2000年的45.6万吨跃至2006年的70.76万吨(表1),2006年,原镁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5%。

表1 界原镁产量单位:万吨

3 世界镁消费趋升,我国最快

近几年,世界镁消费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世界镁消费量是51.4万吨,2005年跃升至60万吨,2006年世界镁的消费量,在70万吨左右。中国和独联体国家,拉模铸造领域镁的消耗增长强劲,镁铝合金消耗也有所增长,拉模铸造的主要领域是汽车业。2005年,中国代替美国成为最大的消费者,消费量为10.55万吨,2006年达到15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0%多。亚洲临近中国的一些国家借助中国生产镁的优势,对镁的需求快速增加。

从2002年开始,压铸业中镁的消费成为最大消费领域,这主要是由于汽车制造上的大量使用引起的。2004年世界主要地区原镁消费中,压铸占23.1%。在镁压铸生产行业中,北美、拉美、西欧用量最多,因为汽车制造业促进了市场对镁需求量的增长。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在过去10年里,镁合金压铸件在汽车上的使用量上升了15%左右,而且这种发展趋势还会继续。2005年,国际上镁的消费结构是:铝合金添加元素约占总消费的28.53%,压铸用镁合金约占24.55%,炼钢脱硫用镁约占18.2%,三者约占总量的71.27%。2006年,中国镁消费结构与世界有区别,压铸、炼钢脱硫消费已高于世界比例,铝合金消费低于世界比例(图1)。

图1的消费结构

4 未来走势及我国策略

综观现实及未来发展,镁产品无论是消费还是生产均处于理性状态,随着镁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消费量和产量增加将是大势所趋;价格尽管不会有过剧的波动,但总的趋向是走高。

消费量与供应量增长不可遏制。从长远来看,镁产品的需求仍将会呈现上升趋势,因为汽车设计者一直致力于开发轻型汽车,必将增加镁的需求;重金属冶炼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有毒气体排放,铝合金及金属还原对镁的需求持续增加等诸多因素都有利于发展性能优越,可循环利用的轻金属镁。目前,欧洲、美洲、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地区及国家都加大了镁的研发投入和车结构材料上扩大应用,而且会在更广泛的领域推广应用。

生产供应方面,受原镁市场价格的影响,新开和恢复生产的公司不断涌现。澳大利亚将有三个公司开始生产金属镁,Minemakers Australia对塔斯马尼亚里昂河和亚瑟河的菱镁矿床进行年产50万t氧化镁的可行性研究;Korab Resources公司在新南威尔士的Batchelor菱镁矿床投资回收镁;国际矿物公司(Imcor)投资在新南威尔士从硅镁石尾矿中回收镁。刚果2007年开始在其首都布拉扎维建一个生产能力为6万吨/年的再生镁厂。俄罗斯Rusa L公司宣布,在伏尔加格勒以当地生产的水氯镁石为原料,建一个年产4万t的镁厂。将在未来2年投产的还有:MIL(埃及),设计生产能力4.3万吨/年,2009前后完成;Cogbum(加拿大),设计生产能力13.1万吨/年,2008完成;Latrobe(澳大利亚),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年,2009完成。

正是上述产销基本均衡的态势,决定了原镁价格难以大起大落,保持平稳上升将成定势。为保持我国原镁生产、供应的地位,发挥既有优势,逐步提升全球供应和价格的掌控努力,建议:

(1)深化宏观调控,稳定国际地位。汲取2003~2005年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的国际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并被征收镁反倾销关税的教训,遏制多头出口竞相压价现象的再度发生。实践表明,2006年1月1日对金属镁及其初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从13%降至5%,2006年9月15日起,金属镁及其初级产品的出口退税全部取消,控制了出口,但却使附加值较高的锻轧镁、镁制品等价格平稳上涨。有利地保护了国内镁产业的发展。2006~2007年镁锭价格表明(图2),原镁价格稳定上升,促进了我国镁产量的快速增加。

图2 2006~2007年镁锭鹿特丹仓库平均价

(2)乘势加速镁产业化聚集,应对国际变化。2006年,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均有新的镁合金研发项目实施,并获得政府资助,有的是在行业联盟的组织下进行的。支持重点是压铸、挤压、扎制等变形加工。麦瑞丁、乔治费歇尔等国际性压铸企业,先后在我国建厂,推行其全球化战略。在镁加工领域,专业化、集团化、跨国投资成为新趋势。

2006年以来,中国镁冶炼企业生产了大量符合国内外标准的铸造镁合金,产品结构由初级镁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镁加工水平得到了提高,由“十五”期间的以镁粒(粉)初级产品加工向汽车摩托车零部件、3C产品、手动工具等加工制造方向发展,加工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为应对国际化趋势,我国应发挥镁资源储量和生产原料生产突出优势,将镁产业链、产业群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资源战略和产业竞争战略。通过官、产、学、研、用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使我国镁业形成从原材料到深加工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产业群;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产品开发的完整科研开发体系,实现镁工业跨越式发展,在产业化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孟树昆.中国镁工业发展报告[R],2004~2006.

[2]周涛.2004年镁市场评述及2005年展望[J].中国金属通报,2005(9)

[3]周涛.2005年镁市场评述及2006年展望[J].中国金属通报,2006(7)

[4]殷建华.近期国内镁市场变化情况与对策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07(9)

[5]罗海基.世界镁市场的需求展望[J].世界有色金属,2005(12)

[6]死海镁业.2005年全球镁的供应与需求[C].第63届世界镁业大会论文集,2006.

[7]Deborah A.Kramer,U.S.,Geo1ogical Survey Minerals Yearbook,1999~2006

[8]Robert E Brown.Mining Annual Review,2004.

[9]Deborah A.Kramer.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03~2007.

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社长属部长级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