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我国书法家发表的论文是

发布时间:

我国书法家发表的论文是

2007年 《唐太宗书学理念与书艺实践冲突的政治因素》发表于《书法赏评》二○○七年第六 期(总第一百○一期)。2007《孙过庭<书谱>三处贬斥王献之的当代解读》发表于《书法报》二○○七年五月七日 第十八期第二十版。2008年 《元明文人印崛起的原因》发表于《文史杂志》二○○八年二月(总第一百三十四期)。(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四川省人民参事室主办)2008《唐太宗与王献之书法比较》发表于《河洛书法》二○○八年二月二十六日(第一期)。(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办)2008《当代广东书法教育的三大困窘》入选首届广东省高校教育研讨会于二○○八年四月十一日。(广东书法家协会主办)2008《书学理念与实践的不同步现象管窥》发表于第四届全国书法研究生书学学术周论文集二○○八年五月第一版。(首都师范大学主办)2008《唐太宗尊羲贬献论与书艺实践矛盾之窥探》入选四川省首届书法理论研讨会于二○○八年十月。(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2010年 《歪歪斜斜皆奥妙 万类归化一大同—记吾师陈沫吾先生》.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6).第一作者2010《受儒学因素影响下的唐太宗尊羲贬献论》四川省第二届书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献出版社),2010,(8).第一作者。2010《董美人墓志》临习导读.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9).第二作者。2010《龙藏寺碑》临习导读.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9).第二作者。2010《儒学与唐太宗尊羲贬献论》.四川省第十三次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9).第一作者。2010《清代碑学视野下的章草转型及发展》.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10,(10).第一作者。2010《书法与中国画在现当代的接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2).第一作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2010《从“拟之者贵似”到“不规规模拟”-对王铎摹古再认识》书法导报.河南文联出版社,2010,(1),第一作者。2011年 《汲取民间 同篆籀气-邓石如与颜真卿之比较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6).第一作者。 (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2011《也谈书法的理论与技法》书法导报之经典精临,2011年9月7日。(书法导报主办)2011《铭刻人生方寸间---煮墨馆陈沫吾老师篆刻艺术赏析》发表于《文史杂志》2011年第六期。(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四川省人民参事室主办)

(一)入选研讨会:1、论文入选浙江首届书法艺术节“浙江近现代书法史论研讨会”并参与大会宣读(浙江省文化厅、书法家协会主办,杭州,1991年)2、论文入选全国书法批评年会(中国书法杂志社主办,四川,1992年)3、论文入选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中国书协主办,郑州,2004年)4、论文入选其他省级学术研讨会若干次(略)(二)获奖:1、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一等奖。(中国书协主办,郑州,2004年)2、第四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4年)3、中国精典文库征文论文一等奖。(中国老年基金会,北京,2004年)4、第五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5年)5、第六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6年)6、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中国书法家协会,2006年)7、第七届桂林市文艺创作金桂奖(桂林市人民政府,2007年)(三)论文发表:1、《论书法艺术的造型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2、《论丰子恺的艺术观》(《浙江近现代书法研究文集》,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3、《从浮浅的表现到深邃的思考》(河南美术出版社《青少年书法》,1993年第10期,)4、《论书法批评的历史文化构建》(中国书法,1993年第6期)5、《书法艺术的结构美》(金开诚、王岳川主编,国家“八五”重点图书《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6、《论“读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7、《胸中有宇宙,画山如画人——论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范式》(社会科学家,1997年第3期)8、《宋人生唐后,开辟真为难——论黄山谷的书法创作心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9、《篆书内质退化的文化阐释》(安徽美术出版社《书法之友》,2001年第1期)10、《石涛绘画观念的生化论特征》(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11、《吴玉如书论》(刘正成、王睿主编《现代书家书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12、《当代书法的艺术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①安徽美术出版社《书法世界》,2003年第10期.②第四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4年7月)13、《审美变形的艺术表达机制》(书法报,2004年第10期)14、《当代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①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编《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②《中国百业论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1月。 ③《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④获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一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郑州。大会宣读)。 ⑤第五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5年9月)。⑥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中国书法家协会,2006年)15、《大众文化时代的书法艺术现代性问题》(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3期)16、《中国书法之“韵”的话语表达及其历史演进》(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17、《历史与未来:从王羲之现象看传统的承续与转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美术学专辑》,(2004年10月)18、《以气驭形,豪宕奇伟——论帅立志先生的书法艺术特色》,《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美术学专辑》,(2004年10月)19、《书法艺术的双重性——邱志文的书法理论与创作》,安徽美术出版社《书法之友》,2002年第8期20《营造大气格的时代艺术——屈则俭的书法创作》,《广西画报》,2005年6月下半月刊。21、《当代书法艺术的现代性与大众化》,黑龙江《书法赏评》杂志2005年第1期。22、《当代书法艺术审美形态的历史转型》,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2004年当代文艺论坛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六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6年)23、《论书法现代性发展中的人文价值转型》,广西美术出版社《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与思考》,2006年12月出版。24、《世纪跨越——广西文学艺术十三年现象研究》第十章《书法》,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25、《构建时代特色的书法艺术空间图式》,广西新闻图片画报社《广西画报》2007年3月上半月刊。26、《当代书画的表意实践与艺术机制》,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艺术收藏与投资》2007年总第28期。

我国书法家发表的论文

(一)入选研讨会:1、论文入选浙江首届书法艺术节“浙江近现代书法史论研讨会”并参与大会宣读(浙江省文化厅、书法家协会主办,杭州,1991年)2、论文入选全国书法批评年会(中国书法杂志社主办,四川,1992年)3、论文入选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中国书协主办,郑州,2004年)4、论文入选其他省级学术研讨会若干次(略)(二)获奖:1、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一等奖。(中国书协主办,郑州,2004年)2、第四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4年)3、中国精典文库征文论文一等奖。(中国老年基金会,北京,2004年)4、第五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5年)5、第六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6年)6、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中国书法家协会,2006年)7、第七届桂林市文艺创作金桂奖(桂林市人民政府,2007年)(三)论文发表:1、《论书法艺术的造型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2、《论丰子恺的艺术观》(《浙江近现代书法研究文集》,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3、《从浮浅的表现到深邃的思考》(河南美术出版社《青少年书法》,1993年第10期,)4、《论书法批评的历史文化构建》(中国书法,1993年第6期)5、《书法艺术的结构美》(金开诚、王岳川主编,国家“八五”重点图书《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6、《论“读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7、《胸中有宇宙,画山如画人——论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范式》(社会科学家,1997年第3期)8、《宋人生唐后,开辟真为难——论黄山谷的书法创作心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9、《篆书内质退化的文化阐释》(安徽美术出版社《书法之友》,2001年第1期)10、《石涛绘画观念的生化论特征》(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11、《吴玉如书论》(刘正成、王睿主编《现代书家书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12、《当代书法的艺术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①安徽美术出版社《书法世界》,2003年第10期.②第四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4年7月)13、《审美变形的艺术表达机制》(书法报,2004年第10期)14、《当代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①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编《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②《中国百业论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1月。 ③《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④获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一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郑州。大会宣读)。 ⑤第五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5年9月)。⑥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中国书法家协会,2006年)15、《大众文化时代的书法艺术现代性问题》(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3期)16、《中国书法之“韵”的话语表达及其历史演进》(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17、《历史与未来:从王羲之现象看传统的承续与转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美术学专辑》,(2004年10月)18、《以气驭形,豪宕奇伟——论帅立志先生的书法艺术特色》,《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美术学专辑》,(2004年10月)19、《书法艺术的双重性——邱志文的书法理论与创作》,安徽美术出版社《书法之友》,2002年第8期20《营造大气格的时代艺术——屈则俭的书法创作》,《广西画报》,2005年6月下半月刊。21、《当代书法艺术的现代性与大众化》,黑龙江《书法赏评》杂志2005年第1期。22、《当代书法艺术审美形态的历史转型》,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2004年当代文艺论坛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六届广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西文学艺术联合会,南宁,2006年)23、《论书法现代性发展中的人文价值转型》,广西美术出版社《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与思考》,2006年12月出版。24、《世纪跨越——广西文学艺术十三年现象研究》第十章《书法》,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25、《构建时代特色的书法艺术空间图式》,广西新闻图片画报社《广西画报》2007年3月上半月刊。26、《当代书画的表意实践与艺术机制》,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艺术收藏与投资》2007年总第28期。

1、 论文《汉碑考辨六题》,获山东省第三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奖,2011年10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 2、论文《〈肥致碑〉的“萌”字及其他》,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第2期第135页; 3、论文《〈鲜于璜碑〉的两篇碑文》,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第4期第135页; 4、论文《〈景君碑〉的几处细节》,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第6期第136页; 5、论文《〈华山庙碑〉之“郭香察书》,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第8期第137页; 6、论文《〈陶浚墓志〉志疑》,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2年第期10第137页; 7、论文《古碑新考·莱子侯刻石》,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3年第2期第144页; 8、论文《关于〈秦汉刻石选译〉》,发表于《青少年书法报》,2011年6月28日第7版; 9、论文《读〈开通褒斜道摩崖〉》,发表于《书法报》,2013年1月23日第4期第20版; 10、论文《东汉〈大吉买山地记〉》,发表于《书法报》,2013年2月20日第7期第21版;

我国书法家发表过的论文

2007年6月,《书法审美特质的主体性思考》获中国书协主办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三等奖;(济南)2007年1月,获山东省书法家协会2006年度学术研究奖;(济南)2008年11月,《当代草书创作的晚明艺术格调问题研究》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当代草书论坛获奖论文(全国共5篇);(邯郸)2009年4月,《当代隶书创作心理问题研究》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暨隶书创作论坛获奖论文(全国共5篇);(洛阳)2007年8月,《甲申后傅山书法艺术风格转向问题论考》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山西省文联主办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傅山书法学术研讨会三等奖;(太原)2008年11月,《现代化进程中的书法教育和学科建设问题研究》获山东省教育厅主办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论文一等奖;(济南)2009年7月,获山东省政府第二届泰山文艺奖艺术理论三等奖;(济南)2011年3月,《当代书法审美心理问题初探》获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和《中国书法》杂志联合主办“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特征研究”征文优秀论文。(北京)2011年10月,《社会变迁视界下的晚明书风嬗变问题研究》获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第三届书学讨论会优秀奖。(淄博) 2007年5月,《独抒性灵与晚明书派》入选随园书社主办第二届“性灵派”书法作品展暨学术研讨活动;(南京)2007年11月,《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新文人书法问题研究》入选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全国新文人书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石家庄)2007年11月,《现代化进程中的书法教育和学科建设问题研究》入选《书法导报》社主办“弘羲杯”首届《书法导报》当代书法论坛;(郑州)2007年12月,《独抒性灵与晚明书派》入选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第四届全国书法研究生书学学术周活动论文集;(北京)2008年11月,《从徐渭的独抒性灵到王铎的复古宣言》入选随园书社主办第三届“性灵派”书法作品展暨学术研讨活动;(荆州)2009年4月,《诗意书法与文学精神》入选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山东省第二届书学讨论会;(淄博)2009年7月,《心理剧变与创造力的实现——从晚明书家心理变化看书法心理学的当代性意义》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第八届全国书学讨论会。(郑州)2009年10月,《综合之美与艺术圆融——现代刻字艺术基本美学特征刍议》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刻字研究会联合主办第三届现代刻字艺术理论研讨会。(无锡)2009年10月,《艺术自觉与魏晋风流——《平复帖》诞生的文化与美学背景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考析》入选《平复帖》暨二陆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海)2010年3月,《“五绝书家”与后人眼中的“虞世南”概念》入选浙江“虞世南与唐代书法”论坛。(慈溪)2010年9月,《康有为书法艺术思想新论》入选广东第三界岭南书法论坛。(广州)2010年11月,《当代楷书创作心理问题研究》入选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和河北省社科联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楷书创新论坛。(邢台)2011年9月,《王羲之书法的符号性意义与当代书法的“伪二王”问题研究》入选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论坛”。(杭州)2011年12月,《兼收并蓄,组合推动——西泠印社影响浙江书风问题八论》入选“浙江书风”学术论坛。(杭州)2012年3月,《大艺术视野中的徐渭草书艺术精神初探》入选兰亭国际书法学术研讨会。(绍兴) 《该给书法展赛热降降温了》,《齐鲁晚报》2004年12月4日“书画前沿”版;《才自内发,学以外成——记靳新和他的书法艺术》,《东方烟草报》2006年4月总第1896期;《甲申后傅山书法艺术风格转向问题论考》,《淄博书画》2007年第3期;《晚明浪漫主义书风形成的发生学意义和当代性阐释》,《淄博书画》2007年第4期;《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的形成原因及其入清后的发展情况》,《中华现代教育》2007年第7期;《书法审美特质的主体性思考》,《书法导报》2007年第41、42期连载;《浅议为什么要进行书法审美》,《时代文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第2期;《大通的境界——孔孚山水诗及其书艺略论》,《山东文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第3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书法教育和学科建设问题研究》,《书法》2008年第1期;《经史论书有道义,神采风骨自琅琅——李宗玮先生书品和人品》,《洛阳日报》2009年7月总第13260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大师——董其昌》,《书法导报》2009年第19期;《王铎“复古”的意义》,《书法导报》2009年11月第45期;《晚明浪漫主义书风形成的发生学意义和当代性阐释》,《中国书法学报》2009年3月第138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书法教育和学科建设问题研究》,《北京书法》第83、84、85期连载;《综合之美与艺术圆融——现代刻字艺术基本美学特征刍议》,《领导科学报·东方书画》第155、156、157三期连载;《当代草书创作的晚明艺术格调问题研究》,《书法》2010年第9期;《钟灵毓秀得天趣,萧散简远脱俗尘——王宠<西苑诗卷>赏析》,《青少年书法》2010年第9期;《康有为书法艺术思想新论》,《书镜》2010年第2期;《深厚华滋,隐有内美——青年书法家仇志红其人其书》,《山东侨报》2011年1月总第955期;《“五绝书家”与后人眼中的“虞世南概念”》,《书法导报》2011年5月11日第19期;《文学精神——苏东坡的书文双绝和技道两进》,《书法导报》2011年6月15日第24期;《震颤着向历史发威的艺术巨人——徐文长及其书法艺术略论》,《书法导报》2011年8月10日第32期;《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新文人书法研究》,《中国艺术报》2011年9月2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晚明书坛的孑然对立》,《书法赏评》2011年第3期;《张瑞图书法艺术成就刍议》,《书法导报》2011年10月5日第40期;《略论现代书法心理学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书法报》2011年11月2日第42期;《雄剑倚天,长虹驾海——娄以忠先生书法作品赏析》,《联合日报》2011年11月24日总第4708期;《略论高校书法专业教育的危机与对策》,《书法报》2011年12月21日第49期;《忠臣烈士的书法概念和艺术境界——略论黄道周及其书法》,《书法导报》2012年1月25日第4期;《淡然无极,众美从之——略论于茂阳先生的书法与书法教育思想》,《领导科学报》2012年2月29日第1353期;《浓墨重彩,大气磅礴——张培明人物画赏析》,《齐鲁晚报》2012年3月26日;《浓墨重彩,大气磅礴——张培明人物画赏析》,《济南日报》2012年3月28日第A20版;《苏东坡书法的三个境界》,《书法导报》2012年3月21日第12期。

2007年 《唐太宗书学理念与书艺实践冲突的政治因素》发表于《书法赏评》二○○七年第六 期(总第一百○一期)。2007《孙过庭<书谱>三处贬斥王献之的当代解读》发表于《书法报》二○○七年五月七日 第十八期第二十版。2008年 《元明文人印崛起的原因》发表于《文史杂志》二○○八年二月(总第一百三十四期)。(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四川省人民参事室主办)2008《唐太宗与王献之书法比较》发表于《河洛书法》二○○八年二月二十六日(第一期)。(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办)2008《当代广东书法教育的三大困窘》入选首届广东省高校教育研讨会于二○○八年四月十一日。(广东书法家协会主办)2008《书学理念与实践的不同步现象管窥》发表于第四届全国书法研究生书学学术周论文集二○○八年五月第一版。(首都师范大学主办)2008《唐太宗尊羲贬献论与书艺实践矛盾之窥探》入选四川省首届书法理论研讨会于二○○八年十月。(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2010年 《歪歪斜斜皆奥妙 万类归化一大同—记吾师陈沫吾先生》.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6).第一作者2010《受儒学因素影响下的唐太宗尊羲贬献论》四川省第二届书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献出版社),2010,(8).第一作者。2010《董美人墓志》临习导读.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9).第二作者。2010《龙藏寺碑》临习导读.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9).第二作者。2010《儒学与唐太宗尊羲贬献论》.四川省第十三次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9).第一作者。2010《清代碑学视野下的章草转型及发展》.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10,(10).第一作者。2010《书法与中国画在现当代的接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2).第一作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2010《从“拟之者贵似”到“不规规模拟”-对王铎摹古再认识》书法导报.河南文联出版社,2010,(1),第一作者。2011年 《汲取民间 同篆籀气-邓石如与颜真卿之比较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6).第一作者。 (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2011《也谈书法的理论与技法》书法导报之经典精临,2011年9月7日。(书法导报主办)2011《铭刻人生方寸间---煮墨馆陈沫吾老师篆刻艺术赏析》发表于《文史杂志》2011年第六期。(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四川省人民参事室主办)

我国书法家发表的论文数量

张明亮 山西永济市人,生于1955年10月,毕业于河西学院中文系,现为甘肃省张掖市书画院专业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张掖市学术带头人,张掖市城市规划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张掖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永济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书法作品曾入选“中国第四届艺术节书法作品展”、“全国渊源与流变——‘简帛书法’研究展” 、“守望敦煌——甘肃书法晋京展”、“甘肃省第一、二届、三届‘张芝奖’书法大展”等国展、省展百余次,并多次获奖。二百余件书法作品及论文发表于《敦煌研究》、《中国书法》等报刊杂志。书法作品还被中国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专业机构及个人收藏,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作品及传略编入《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甘肃书法晋京展作品集》等四十余部作品集。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出版有《张明亮书法作品精选》。2006年12月荣获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类最高奖——“敦煌文艺奖”。

梅湘涵 ,著名书法家,从事专业创作和理论教学研究。攻读艺术史、艺术理论及书法创作。求学于我国著名书法家、学者沈鹏、刘炳森、周志高、熊伯奇、钟名善、刘文华、吴善章、张虎、李刚田、白熙、徐本一等。其书法作品先后十余次在国内国际书法赛事中获奖并收入《中国书法家精品大全》、《中国书法大观》、《中国书法一千家》、《中国当代书法艺术人才精品大典》等典籍中。为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碑林收藏、刊刻。发表论文、诗歌、散文等数十篇,为报社、杂志、文集等撰写序言等。从事书法教学工作二十年,应邀各地讲学,培训两万余名学生。

沈鹏,1931年9月生,江苏江阴人。幼习诗、书、画,入大学攻读文学,后转攻新闻。现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以及《中国书画》主编。兼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理事、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顾问、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书法之友》杂志名誉主席、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学院名誉院长等职。书法精行草,兼长隶、楷等多种书体。其书法作品遍及亚、欧、美各大洲,刻于名胜古迹者有杭州、苏州、镇江、上海、南京、济南、郑州、峨眉山、三峡、千山、崂山、贺兰山、海南、北京等地。书法作品已出版《当代书法家精品·沈鹏卷》《沈鹏书法选》《沈鹏书法作品集》(日本)《沈鹏书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沈鹏书杜甫诗二十三首》《沈鹏书归去来辞》《行草书绝妙宋词》《草书千字文》《楷书千字文》《岳阳楼记》等。2004年10月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沈鹏先生书法艺术近作观摩展”。已出版《当代书法家精品集·沈鹏卷》、沈鹏书法作品精选》等多部。发表论文、散文近百万字,论文《传统与“一画”》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发表诗词约500首。出版《三馀吟草》、《三馀续吟》、《三馀诗词选》,风格儒雅,意境深邃,格律严谨。主编或责编的书刊500种以上,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4 宋金元书法》获中国图书奖荣誉奖。曾多次访问美国、法国、日本、瑞典、前苏联、新加坡、意大利、韩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秘鲁、委内瑞拉、特力尼达和多巴哥等国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获联合国Academy世界和平艺术权威奖,列入多种名人传记与辞书。华夏艺术网已为其开设专栏。美术评论侧重于中国画、书法及通俗美术,曾为几十种画册及著名书画家个人专集撰写序跋,对中表年诗词创作500首以上,已出版有《沈鹏诗词选》(欧阳中石书写)、《三余吟草》,思路开阔,诗味浓郁。主持和手编的书刊达500种以上,其中有主持编辑出版的大型画册《故宫博物观》(日本同朋舍出版,33册)、大型摄影集《苏联》、《北京》以及小学《写字》课本(12册)等。沈鹏曾担任北京大学、中央美院、首都师大等校博士生论文答辨委员、主席。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出版、讲学以及举办书法展览曾多次访问日本、瑞典、原苏联、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美国、韩国、马来西亚以及港、澳、台。多次为残疾人、亚运会、灾区等捐赠大量书法作品。2009年被中国名人报道网中国书画艺术人才库收录。身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著名学者和诗人,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国内外文艺界享有很高声誉。其历年创作书法作品多达15000余件,墨迹刻于国内各地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并远传亚、欧、美洲。此外还出版有《沈鹏诗词选》《三余吟草》诗词集,与人一起创办并主编大型杂志《中国书画》《美术之友》《美术向导》。其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宋金元书法卷》《故宫博物院藏画》等书籍获中国图书荣誉奖。

我国书法欣赏论文发表

可以去书法刊物发表啊!

书法鉴赏论文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一)书法展现传统精神 《兰亭阁序》的作者王羲之是我从小就认识的并被灌输为最伟大的书法家,而《兰亭阁序》也成了行书的绝品。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从《晋书》这段文字的记载中,我们大概可以了解王羲之隐逸以后的生活。他和他的朋友们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尽情地享受着生命的欢愉。这也正是数千年文人所推崇的。王羲之的飘逸自然,张旭的洒脱无拘,颜真卿的钢筋有力。。无一不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真谛。。书法的工巧,若汉隶《曹全碑》;书法的天真,若苏轼《丰乐亭记》;书法的自然,若《兰亭阁序》;书法的方正`丰润`紧接`宽博`雄浑。。。书法的那种精神性,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那个精神性,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让人千古人同此心的那种东西他们抓住了,我以为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那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 (二)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 打开一部部中国书法史书和一卷卷前贤法帖珍品,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一些特殊人物的影子。然而这些人物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的作用却绝不像影子一样无足轻重,他们的力量和影响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比拟的,他们就是那些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书法是历代帝王在登基之前的必修课,它甚至关乎着一国之君的脸面和尊严。长期的笔墨研习,增长了帝王的书写能力和欣赏能力。即使是那些金戈铁马打下江山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统治地位的稳固,他们也必须学习接受汉族传统文化。唐太宗`乾隆都是对书法极度的喜爱。而书法一直也是封建士大夫的最爱,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无一没为官进爵的。王羲之,右将军。苏轼,丞相。。。当然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闻名的大奸臣的书法也是同样受人称赞的,可能其中的一部分是想借助书法的手段来达到不轨的目的,这也恰恰说明了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不断地改朝换代,中国书法艺术仍然能够沿着自己的艺术轨迹继续发展。帝王和王宫大臣们对于书法的兴趣或轻或重,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也许他们有的人是珍爱艺术,有的人是附庸风雅,有的人是出于政治需要,还有的人是出于装点门面。但是作为书法本体来说,帝王的重视与否确是非常重要的。 (三)书法的物质价值中国子民素来有收集的嗜好,而书法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1000年前的唐太宗就是收集到王羲之的《兰亭阁》,并最终将其带入自己的帝王墓。除却有特殊层次含义的书法作品,如帝王的作品(其价值含有帝王特色,故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其他的名品在现在的价值应该也可以看出书法作品的物质价值。有四个字来形容就一字千金。单就这一点启示就足以说明书法在传统文化的地位。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应该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幸福,因为每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我们都可以随时去瞻仰去体会那份古朴优雅和那份博大深邃。无论是勤学苦练的求索,还是心手两忘的抒怀,无论是浪情恣肆的狂放,还是温文尔雅的内敛。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已经经过漫长的积淀代代相传,浸透在了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透过那变幻万千的点线形式,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种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的生命存在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书法创作成为书家心灵世界的展现,传统文人们自觉地将书法纳入“正人心”的轨道,书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养、人格完善的过程。虽然作为实用性书写工具的毛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却保留了下来,它那独具的神韵、百读不厌的气质,至今依然令人倾倒、令人陶醉。千年书法的历史不仅仅是这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的流传史,伴随着文人们的笔墨纸砚流淌千年的毫无疑问应该是那千古不变的翰墨精神。

写作点拨:可以写一写书法的发展史,关于一些字书的由来,例文如下:

书法作为中华名族的传统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极其构成运动为形式,来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通过书法课程的学习,我对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历代的名家、代表作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于书法的欣赏,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下面我将对书法的发展历程及规律、如何欣赏书法以及学习书法的体会作进一步的论述。

一、 书法的发展历程及规律 。中国书法艺术肇始于汉字产生阶段,中华名族是最早使用线条表达文字意思的名族,文字的最初形态是图画文字而不是图画。

对于书法的发展,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商代大批甲骨文与金文出土,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建立,在这五百年里,艺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文化最大的一个时期,相继出现了大篆、小篆、摹印、隶书等丰富的文字形式,商周至秦汉,书法完成了从汉字的产生与发展、书体的演变以及书法风格的变异。随之书法的繁荣。

是从东汉开始的,在这期间,纸的发明、佛教的传入等特殊现象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到汉末魏晋是书法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三国时楷书出现,代表性的书家有钟繇,为楷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知名书家如林、群星璀璨的空前盛景,王氏家族、谢氏家族等的出现,使书法艺术的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尚“韵”书风形成,而且书家们在行书、草书的书写方面也达到了变幻无穷的境界。

同时,王羲之的诞生使得书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审美观点由古拙转变为妍美。到了隋代,楷书风行,留下了大量的造像记、墓志和塔铭,随之而来的唐代,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代表性的书家有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

其中颜真卿的楷书是以前年来影响华人大众生活最广大普遍的视觉艺术,颜体传达了大气、宽阔、厚重与包容的风格。接着是“宋四家”的出现,使书法成熟。后来的元、明、清时代,书法风格基本有了一定的趋向,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对于近现代的书法,具有代表性的书家有吴昌硕、林散之、高二适等人,以篆书、行书和草书为主。

二、 书法欣赏的内容与方法   书法欣赏的内容与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感知。即通过反复观察,透过作品形式,感受、领会作品的形象、气韵、风格、情趣等。  这一点我们基本都能做到。

第二、描述。即概括、归纳作品的艺术特征、艺术手法 、精神内涵及自己的感受等。  第三、解释。申明所以然,即说明、论证自己的所见所感。实即

逐一分析作品在艺术特征、艺术手法、精神内涵等方面的成因。  第四、评价。 即审美判断,古人谓之“批评”。主要是针对作品的艺术价值、重要影响、历史意义、艺术上的得失、给人的启示等,予以评述,其中包括对已有批评的批评。

我认为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只有懂得如何评价一份作品,才能取其长处,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能力。

一般的直观性欣赏,大多止于第一步,因此专门的欣赏,一般含感知、描述、解释、评价四项完整的内容,需要调动书法创作、书法史论等多方面的综合修养,这四项内容相互渗透、彼此包涵,而不是各自独立的。

所以我们在日常的书法学习中应该尽量学会用这种方式来欣赏书法,进一步认识到书法作品之美。

也可摘选以下内容:

学习书法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这一学 期的书法学习,我对书法及书法欣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

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所以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