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化学系在chem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化学系在chem发表论文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首次提出了金属-氧簇的缺位位点可以作为结构导向剂诱导第二金属在缺位位点处聚集成簇的思想,构筑了多系列新型高核稀土或过渡金属-氧簇、簇聚物及空旷骨架材料,并研究了它们的光学、热学和磁学性质,探讨了部分化合物的催化性能,在Chem. Eur. J., Chem. Commun., Inorg. Chem., Cryst. Growth Des., Dalton Trans., Eur. J. Inorg. Chem., New J. Chem., J.Solid State Chem., Inorg. Chem. Commun., Chem. Lett., J. Mole. Struct., J. Coord. Chem., 中国科学等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的论文7篇, 其中发表在Chem. Eur. J.上的论文被选为内封面。

chem发表论文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贾义霞课题组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手性合成与不对称催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研究论文。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设有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学工艺、材料学、农药学、化学等7个学科,其中工业催化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应用化学、工业催化、新材料及加工工程为浙江在职研究生重中之重学科,化学工程、材料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最近,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贾义霞课题组在不对称傅克反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以“Dual Catalysis for the Redox Annulation of Nitroalkynes with Indoles: Enantioselective Construction of Indolin-3-ones Bearing Quaternary Stereocenters”为题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以硝酮为烷基化试剂的不对称傅克烷基化反应,并利用三氯化金/手性磷酸组合催化剂,实现了邻硝基苯乙炔与吲哚的环化/烷基化反应的高效串联,高选择性地构筑含有2-位季碳手性中心的吲哚酮类化合物,为含有该类结构的重要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的合成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方法。该研究主要由浙江工业大学刘人荣老师和叶仕春硕士完成,二年级本科生陈净标同学参与了最优催化剂¬——五氟苯基手性磷酸的合成。这一工作是该课题组在不对称傅克反应领域继J. Am. Chem. Soc. 2013, 135, 2983后报道的第二个重要研究结果。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及浙江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等在职研究生项目的大力支持。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有机化学期刊在线投稿系统

多长时间了,编审是指压在小编哪里,小编需要审核,当时我压了3个多月之久

哪个<有机化学>? J. Org .Chem 还是 Org. Lett.?

国内:1. 《中国科学B 辑 》中国科学院主办, 国内最高水平的杂志 SCI 收录期刊2. 《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院主办 SCI 收录期刊3. 《有机化学 》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办,是有机化学国内水平最高的杂志之一. SCI 收录期刊4. 《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办. SCI 收录期刊5.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和吉林大学 南开大学合办,是国内化学水平最高的杂志之一, SCI 收录期刊

化学试剂期刊在线投稿系统

官网后台查看。是通过投稿系统投的直接在系统查稿就可以,邮箱或其他方式投的需要直接咨询编辑。1、官网后台查看是在官网注册账号投稿的医学期刊,找到杂志的官网,在作者登返裤录处,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后台系统,查看一下自己文章的状态,不同医学期刊审稿时间不一,耐心等待,可以多查询,以免错过杂志社的通知。2、邮箱咨询如果是邮箱投稿,时间太长了,可以通过发邮件的方式催问稿件的状态。有时会因工作人员太忙,看到了并没有给作者回复。但并不代表审稿工作没有在进行中。3、电话咨询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电话联系杂志社,在后台系统键烂看不到进度,审稿慢,邮箱投稿迟迟没有回复的等等的情况,都可以联系杂志社的工作人员进行查询。投稿后记录下稿世漏自己的稿件编号,方便杂志社的工作人员迅速查找到稿件。

化学试剂期刊好发。《化学试剂》是由全国化学试剂信息总站编辑出版的全国唯一一本有关化学试剂及相关领域的专业性刊物,并已建立了网上投稿系统,集投稿、查询、审稿、修改于一体,审稿速度也相对较快。

《化学试剂》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核心期刊。1979年创刊,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北京国化精试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化学试剂信息站承办,每期发行量近万册。《化学试剂》即时报道和介绍化学试剂、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理论知识、科研成果、技术经验、新产品的合成、分离、提纯以及各种分析测试技术、分析仪器、行业动态等,及时反映国内外的发展水平。主要栏目:研究报告与简报、专论与综述、分析测试研究、试剂介绍、仪器介绍、经验交流、生产与提纯技术、动态与信息等。2006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获全国首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 连续三次评为化工部优秀刊物 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全文进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化学文摘(CA)主要摘录的千种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号:CN 11-2135/TQ ISSN 0258-3283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东工商广字第0262号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2-444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外代号:M591定价:12元/期,144元/年地址:北京东城区东四南大街160号邮编:100010

浙大化学系发表论文

浙大学生称郑强为“最牛愤青教授” 郑强教授是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的教授,在今年年初被任命为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在浙江大学,郑强教授以激情的演讲被学子们称为“最牛愤青教授”,演讲中,个性张扬的郑强敢怒敢言,痛陈现代社会中的种种不是,锋芒直指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等,先后在浙江大学、江苏大学等地进行了多场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的演讲。 一个听过他演讲的学生透露,尽管郑教授的有些言辞比较偏激,但是很有警示意义。 他的同事也说,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郑教授一直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郑强教授相关语录 1.我们漠视历史的价值,总以为楼宇越新越好,但你到法国市中心看看,几乎没有什么新建筑,他们以历史积淀为自豪,而我们以不断地拆楼建楼来折腾自己。 2.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靠教育来谋生和发达也是可以的,却被我们过度重视了。 3.大家都在嘲笑俄罗斯,但我知道俄罗斯将来一定会发达,因为那里的人2天没吃饭了饿着肚子还排队,而我们有2个人也要挤的不可开交。 4.将来中国即使发达了,但你看看那些开着豪华车的富翁们从车窗外向外吐痰、扔垃圾。你就知道,如果没有教育,中国再富裕也不会强大。 5.读书是为了承担责任。但现在的教育让女人承担了太多责任,让男人逃避了太多责任。 6.人类历史,实际就是一连串冲动。所以大家不要鄙视冲动,因为冲动都是可爱的。 7.中国的篮球不缺乏技术,不缺乏金钱,但他们缺乏责任感,哪怕是对消费者的责任感。 8.会唱歌的人用气息发音,所以不累。当我看到你们说话时喉头是动的,我就知道你唱歌肯定不好。 9.未来20年,中国人崇拜的将是知识而不是官员。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这个民族对知识的尊重,无以复加。但现在在中国有点钱的人,有点小权的人——哪怕是个科长,也可以照样把大学教授弄得没有尊严。这种貌似聪明的聪明,洋洋自得的市侩,是多么肤浅啊。 10.一个男人,只可以给自己的父母和妻子下跪,只可以对自己的老师鞠躬,绝对不应当对权贵与金钱低头。但如今,大多数人正好反了。 11.教育应该让中国懂得自尊。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外国人就低头,女生看到外国垃圾一般的男人都想讨好。同志们,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多么地没有尊严。在留学的日本东京大学的人当中,我是唯一回来的,但日本人反而敬重我,因为我活得有灵魂,活得有骨气。

参考资料

聚合物网址:

强哥我是个70年代的人,接触了很多80.90.20.2010.这4代人,2010后的,太小就不说了,前面4代人,百分之90人对食物价值观,和认同观,都是跟金钱挂钩,这真是人生最原始的悲哀,强烈要求国家在学生上高中后,设置一个饥饿考核质度,考核成级跟上大学学分挂钩,可以考虑三直五天不让进食,中间环节可以放些诱惑人的食物,如果有人偷吃就出局,这样第一可以锻炼人在最原始装太下的控制力,和抗压力,第二能让他们知道食物的真贵,中间环节还可以设置让他们可以在饥饿情况下相互之间可以拿金钱去卖食物,如果有人拿钱换到了食物,这两个人同时出局,等等,规则,你们高学智的人,应该比我们考虑的更多,说来说去就是要让人在最原始壮太下,明白什么最真贵,对于让人生存的空气,环境,食物等等这些原始的,现在感觉是是伸手就有,张口就来的东西,心生敬卫之心,一说他们就说我生了好时代了,怎么了,我吃不了,用不了,扔了浪费了又咋的,值几个钱,这样价值观从小就要给他搬过来,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小小建议,请你能关注一下,谢谢强哥,你天天那么忙还要打扰你。

郑强,1960年9月出生。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到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从事新型有机硅材料研究。1988在成都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从事聚烯烃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1990年至1994年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至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到日本京都大学学习,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和时任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主席、日本流变学会(RSJ)会长T. Masuda教授;1994年获四川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以客座研究员身份在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从事多组分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 现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兼任教育部高分子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流变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成就:(1) 将动态流变学方法引入两类最典型的"排斥效应(Repulsion effect)"导致相容的共混体系,对其相分离和相行为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长时区域特征流变响应以及时温迭加失效与相分离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温度概念,丰富了多组分复杂体系流变学理论。(2) 将流变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导电复合材料体系,探索了小应变、大应变及体积膨胀与导电结构网络的变化及导电机制的关联,发现了非浓度唯一的动态逾渗现象形成的转变的微观机制。(3) 建立动态流变光散射组合方法,为获得真实Spinodal温度开辟了新途径。 近年来负责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骨乾教师基金各1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Chinese J. Polym. Sc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3篇,EI收录论文17篇。主讲研究生课程4门,培养硕士、博士各8人。 曾荣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基金优秀教师奖”(1998年),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999年),“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