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39年前的中专生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39年前的中专生发表论文

在这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但离心中的目标还很远,仍 需继续努力,抓紧自己的学习。 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 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中专三年的学习 积累和技能的培养。我知道,这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通过实习,我发现自己开始摸索到了一点门路。 当然, 三年中的我, 曾也悲伤过、 失落过、苦恼过,这缘由于我的不足和缺陷。可事实上,台资企业生产任务都比较饱 和,每天均要加 3-4 小时的班,而且工作中纪律要求严格。而身边的工友同事,大多数都是 技校的学生,而且 很大一部分都没有毕业就来上班,照样忍受着煎熬,有点类似现代般的包身工, 赤裸裸的剥削,学校 给这样的企业提供学生,由这些资本家来压榨这些十七、八岁甚至十五、六岁的 孩子血汗,感到心有 而力不足。第三,在电工实习的这些日子里,大家的团队精神得到了很大的 加强。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基本的动手能力是一切工作和创造的基 础和必要条件。在工作中,我体会到为人处事的重要,学会了 与人真诚沟通,平时与工友和领班交流互换工作上的意见,来彼此产生同事间 的信任,对我来说是一笔财富,让我在进入社会后就学到了重要的一课,也经历 了社会的残酷。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演绎 出精彩的一幕。 我自认为无愧于中专三年,刚入学时,我曾为身为中专生而懊丧过。三年的中专生活似弹指一挥间,从刚跨入中专时的失落和迷茫,到现在即将走上 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第一次 如此清晰的了解组装一个电器的全部过程, 对整个充电器内部又有了一个新的认 识,原来无论哪都存有人类的汗水啊! 几周的电工实习,让我难忘的莫过于印刷板的手工设计,这东东如果没有一定的 耐心还真是棘手。 这三年的锻炼,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 现在回想起实习期间,往事还历历在目,有酸的,有甜的,有苦的,有辣的, 各自心中滋味也只有 自己最清楚。面对二十一世纪 这个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 断,我认为离开了知识将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人。例如,我所在的流水线是加工读卡器的,一天加 工的数量三千以上, 从每件最初的零碎品配件,能够从头到尾拼装与安插其它配制,每一步骤到每一 细节甚至一个小小的 螺丝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可以说明每一件测试成功的已成品流向市场,都凝聚 着团队合作精神。以下一些心得 在工作过程中让我受益非浅: 一,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没有去工作之前就充分地想象吃苦到底是啥回事, 概括性地在脑海中琢磨,而总是以一种轻率的心态去面对,总以为在企业中再苦 再累也压不倒可以说是在农村长大的我。“冲动是 魔鬼!”试试画下这个图就知道,这就话真对啊!!! 总的来说,我对这门课是热情高涨的。因为我深信,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这些一下子打乱了我 十几年的生活习惯和原有的期望值,感到适应不了而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心里 失去平衡。 自己本身还是存在着很大的欠缺,我不能仅仅将自己定位为一名刚毕业的中 专生,更应该定位为 一名基层的工人阶级,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素养,不断地改进自己 的知识结构水平,让 自己投入到理论学习中,好好积累基础理论知识,方能厚积薄发。 虽然在中,但从自身感觉上可以体会到学校安排这次工作见习是有必要的, 也让我从中专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无法领悟到的知识, 对自身价值的体现有新的 认知。 我们所在工作单位是中山一家台资企业,主要生产加工音响制品,而实习的 部门是制造部,即就 是基层的流水加工线,虽然是最底层的生产线,工作最累最苦的工种,刚开始肯 定一下子每人从心里 上接受不了,但我们是来实习的,就要充分珍惜企业给的难得锻炼机会,向着吃 苦耐劳努力。另外,积极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经常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搞好师生关系, 师生相处得融洽和睦;抓住点滴时间学习一些其它专业领域的知识,知识总是有 用的。知识无止境,探索无止境,人的发展亦无止境, 我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每天下班后感觉,身体吃不消,又累又困又饿,这都是我从来都没体 会到过的。不仅要考虑 元器件的位置,还要计算导线的设计,不能有平行,不能有锐角,不能是直角, 不能飞来飞去。而中专时代 是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黄金时代,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又是世界一流的,我应该 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和机遇, 用知识来武装彻底自己的头脑, 知识是无价的宝藏。 我在此给予学校一些个人微薄建议:在考查工作企业时,要充分考虑一些细 节问题,不要单看表 面形式,注重综合环境对同事是否有适应能力,就像这次工作有些落实在细节方 面做得还不熟悉,尚 待完善。但看到身边的工友,这些只有十多岁的中专生,我又有另一番感悟, 同样是在一种环境下工作, 同样是受苦受累, 为何他们就能坚持, 而我就不能呢? 他们都能坦诚面对, 为什么我不可以?问题出在于自身态度, 没有端正态度面对, 只是空想空谈吃苦耐劳精神,是不实际的,容易在挫折面前低头泄气,所以让我学会不管做什么事,首先自己的态度要明确要端正,才能承受客观存在和战胜自 我的勇气。认真对待考试,考前认真复习。第一颗圆 滑漂亮的焊点,第一张自行设计的 PCB 版图,以及生平第一次作出了可以用于日 常生活的充电器,好奇, 兴奋,强烈的成就感,真的不知道该用什么来形容了。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 事, 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 其次,劳动强度不是很大,但劳动时间性很长,只要没有完成预订数量,不 管有多累多苦,加班 是再所难免的,且是带有强制性的。在一个无奈的空间里,要想得到生 存和适应,唯独改变自己,只能让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而环境不会为了你而 变动。 过去 的已经无法挽回了,唯一能够做的,而且作好的就是现在 学习的目的异乎寻常 明确,就是学习门类繁多庞杂法律知识,学得一点知识技能为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的选择多一些安身立命的本钱。工人即使不想吃食堂的饭也 没有时间出去吃饭, 因为平时根本就没有时间,一星期只放行三次,所以只能每天吃着一个味道的难 吃的饭菜。当右手第一次 挥舞起烙铁的时候,心情真是怎两个激动了得!虽然经过千辛万苦才找到那种感 觉;虽然时常也不乏出 现一些虚焊点或是东倒西歪的焊点,虽然对自己第一次的杰作说实话有些厌恶, 但是我仍然对此由衷的 感谢。首先,工作环境就没有的说了,每个工位的大小只能够容纳一张椅子,一旦工 作起来就没有休息的 时间,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久了感觉全身腰酸背痛很难受,而且车间内噪音很 大,环境嘈杂,空气 污浊(车间为全封闭式的),那会儿能休息一下的就是上厕所,但是上厕所也要 打报告,批准以后才 能去。 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很多,从那天真幼稚的我,经过那人生的挫折和坎 坷,到现在成熟、稳重的我。 但是不可否认的却是这些经历将会是我人生当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和 经验的累积。 再有,在这样时间性很长的工作下,员工的饮食却很差,饭难吃到难以下咽, 由于饭菜是没有油 脂的,就算吃下去很快就会感觉到肚子空荡荡的饿,这点我感处颇深,因为平时 在校都从来没有像这 么饿过,也没饿得这么快。 三,在短暂的一年时间里,生活上每一细节都离不开同学的互助关怀,进一 步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为人处事方面,其实我认为毕业实习另一个目的是在实 践中初识社会,了解社会,即将走出校门的我们,往往对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 甚至感到迷茫,需要时间去积累。 二,团队合作的精神,在我们工作的每条生产线上,其实都是一个团队,不 分你我个体,只有团 结互帮才能做好其中每个细节。 [ [ [在日常生活上:以前我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半大 孩子,而通第一学期开学前过 7 天军训生活和这几年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使我 养成了独立性,不再娇生惯养,现在我已经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毕业实习是每个中专生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 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 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很快,我 选择了坦然面对。整个图片要求简洁明了,哎~~~不枉我画了四幅以上。因此,面 对过去,我无怨无悔,来到这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面对现在,我努力拼搏;面 对将来,我期待更多的挑战。中专生的我们应该善用于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 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如果没有那一天的练习哪里有我值得骄傲的充电器的诞生呢? 说起那个充电器,真的就是激动啊!!!记得小时侯我可是一个分裂份子, 家里上上下下的电子器品没有什么能逃脱我的魔抓的, 但可惜的是它们只能有分 离而没有团聚的那一天。就一个简单的 1:1 图,大小不到 200 平方厘米。虽然说电工实习一搞就是一天,辛苦那是必然的,可是正所谓乐在其中,每一次的实习都像在玩游戏一样 极具有挑战性,再苦也是值得的。时间 是搞好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效率和方法更为重要。。这种加班的频率几乎每天都有,加班下来一 天共在十二小时以上 的工作量,当初真的很难适应这种压迫式环境。但我反省了,这只是上天给予的一 种考验,是不能跌倒的。所以我确信,中专 生的前途也会有光明、辉煌的一天。由于是 台资企业,在开始上班后,以下几点看法让我感觉到企业管理和思想模式都让人 难于适应。我们不再是单体而是一个整体。]]] 在一次电工实习中教会我们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的课程, 老师的 谆谆教导,同学的融 洽合作, 以及这门课程自身所散发出的强大的实践性与趣味性一下子就深深的吸 引住了我。以资本为最重要生产力的"资 本家"的时代将要过去,以知识为特征的"知本家"的时代即将到来。 在学习上:如果考上中专是我人生的一个新的转折点,那个阶段的冲刺。估计饭堂是厂里包的,每顿每个人的所谓三菜一汤的 伙食标准很低,所以 不可能自己损失,只能降低饭菜的质量来求得利润。其次,要保质保量的完成老师 布置的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般是她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具有很高的价值, 应认真完成。第一,通过实践真正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 么了有点存在的小成就感;第二,通过电工实习,加强了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 设计创新精神,。 那时,合理安排时间,调整好作息时间,分配好学习、工作、娱乐的时间。大家都深深的感受到军训时所唱的“团结 就是力量”不再是一句空话,我们是实体,通过团结合作完成了任务! 因为电工实习,我们学到了知识; 因为电工实习,我们开始做事了; 因为电工实习,我们长大,成熟了………….. 七月二一日的天气晴朗,阳光适宜,空气四处弥漫迫切的氛围,终于可以出 发了,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带着行李和洋溢的笑容,在老师和同学的目送 下,奔赴中山实行工作的使命了。我深深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如何。付出努力和心血做到对好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请您采纳,您的认可是我们努力的动力谢谢

嗯可以的看用户名+WO发给你什么专业的?

学术论文在指导科学决策,评价科研绩效,分配科技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整理了高中生发表学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美国宪法与学术自由

一、引言:美国学术自由的历史渊源

北美在殖民地建立初期就出现了大学。但与后来其他许多国家成文宪法不同的是,美国立宪时并未把学术自由确立为学者或学术机构的权利,以防止其受到政府或者社会利益集团的任意干涉。[1] 学术自由作为宪法权利首先是大陆国家宪法的创造。1850年普鲁士宪法就规定:“科学及其教学应该是自由的”。学术自由观念在美国的确立与传播,则在这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一大批19世纪中叶留德美国人回国后致力于建设现代大学、维护学术自由努力的结果。[2]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起学校当局因为教员个人的学术观点触怒了某些利益集团,并导致校方在利益团体压力之下解聘教员的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大学的教员们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尝试通过教授们的公开结社来保证学术自由,争取学者不因为学术研究而遭受职业风险的保障。这就是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的建立。它的主要措施是组织对解聘教授事件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并予以公布,从而参与形成公共舆论,迫使大学在一定程度认可并接受学术自由的价值。它们还制定并发布自己的学术自由标准,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不断更新着教授们对于学术自由的理解。这些规则后来在很多时候都得到了学校管理当局的尊重。[3]

然而,美国宪法作为一部公法,除了第13修正案禁止任何人蓄奴以外,它主要针对的是政府而不是对公民私人设定义务。所以不论怎样解释宪法,它都不能直接限制利益团体对大学的学术研究进行干涉。学术自由要有机会进入宪法的视野,必须以政府权力对大学的任意渗透和控制为契机。从一战开始,美国左翼运动的出现,使社会中的某些人产生了对于“红祸”的极大恐惧,一些限制左翼活动的立法也就随之出现。某些大学教员因为这些立法而被解雇。这也就使教授们的学术自由与政府的立法权力发生了直接的冲突。而宪法本是一张控制政府权力范围的法网,其职责就是为公权力划定界限。所以,当案件最终进入最高法院的那一刻,就开启了美国宪法中学术自由权利的历史。

二、学术自由的宪法保护:对相关宪法判例史的简单梳理

(1)个人学术自由权利的确立:少数意见转变为多数意见的历史

最高法院的判决中第一次出现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的概念是在1952年的阿德勒案中。[4]一项纽约州的立法规定教授、倡议以武力推翻政府或者作为这种组织成员的人,将被认为不适于被公共教育系统雇佣。它命令大学的董事会应当在经过告知和听证之后,确定这种组织的名单,并且把作为这类组织的成员身份作为不适于在公共教育机构任职的初步证据。原告阿德勒主张该法违宪,构成了对其言论自由以及作为或试图成为公共教育机构雇员的人的集会权的侵犯。此外,纽约州法对不称职的初步证据规定,违反了第14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最高法院以6:3的表决结果否定了原告的主张。明顿法官代表法院多数的意见认为教育当局作为市政雇主(municipal employer),不能被排除对那些能证明其雇员对公共服务而言是否称职的事项的调查权;而且也不存在违反程序性正当程序的问题,因为作为利益受损的一方,原告在程序中已经被给予了提供相反证据的机会。

布莱克和道格拉斯法官的反对意见认为国家的公共教育机构的确不能成为共产主义活动的细胞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教条的讲坛,但原告应该只因为其在教育系统中的公开行为而被认定有罪。本案异议中第一次提出了学术自由的概念。异议认为,州法确定的程序导致因结社而有罪的结果,这与美国社会的原则格格不入。而且一旦社团被初步认定为具有“颠覆”的嫌疑,就导致了对她个人的听证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州法的这种程序对于学术自由产生了巨大的损害。任何社团的建立都有可能是为了反对一股歇斯底里的潮流或者因支持一项不受欢迎的计划而具有嫌疑。这样的组织中就可能有共产党的渗透和参与,他们的出现可能传染整个组织,(而使组织看上去具有颠覆嫌疑),即使组织的计划实际上并不违法。但州法的规定使任何一个陷入该组织的成员都几乎可以被认定为有罪,因而个人必然倾向于在那些表达争论的社团面前退缩。在州法下发生的一切与在一个警察国家下发生的一切一样,所有的教员都受到持续的监视,对他们过去的仔细排查可以找到其不忠的标志,他们的言辞意见将被认为可以提供“危险思想”的线索,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

在1957年的斯威齐诉新罕布什尔州案中[5],支持学术自由的观点开始出现在了法院的多元意见中,并对学术自由宪法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肯定。斯威齐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师从约瑟夫•熊彼特。毕业后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期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术研究志趣发生了根本转向,时任新罕布什尔大学客座教授。因为在州大学发表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演讲,根据该州1951年的《颠覆活动法》,州总检察长对上诉人启动了颠覆行为调查。虽然被当作颠覆活动的证人,被传唤至总检察长前,回答了包括他本人是否为共产党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但他拒绝告知他所知的关于进步党(Progressive Party)及其成员的情况以及他在州大学发表的演讲的有关问题,他认为这侵犯了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总检察长向地区法院申请强制其回答并获得强制令,但仍遭拒绝,地区法院判决其构成藐视法庭罪。

沃伦、布莱克、道格拉斯和布伦南法官认为州立法机关缺乏权力要求证人告知总检察长想获知的任何信息的权力。仅仅传唤证人,并强迫他违背其意愿,揭示他以往表达和结社的本质(to disclose the nature of his past expressions and associations),就可以被认为是政府在这些领域进行干预的措施,但这里却存在着《权利法案》和第14修正案所保护的权利,毫无疑问这是对于上诉人学术自由和政治表达的侵犯。在这些领域政府应该对其侵犯极度保留、克制。

法兰克福特和哈伦法官的赞同意见同意多数的判决结果,认为要求证人回答问题侵犯了宪法保护的学术自由和政治自由;并且,州没有为这种侵犯提供基于保护州利益的正当化理由。赞同意见对学术自由有了更丰富的阐释:自然科学需要在假设与推断中成长,我们所谓的社会科学更是如此。为了社会的善,如果理解的确是一种非常关键的社会需要,那么对于社会的研究、思考就必须尽可能的不受约束。政治权力必须戒除对于这类追求明智的政府管理和人民福利的(学术)活动的侵犯,除非理由是紧迫的和不可抗拒的。基于一大群显著的证据,基于自由社会对自由大学的依赖性,上述论断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意味着大学中的知识生活必须排除政府的干扰。

在1967年的凯伊锡安诉董事会案中,学术自由作为第一修正案特别关注的地位得到了多数意见的完全肯定,从而具有了先例的效力。[6]该案推翻了1952年的阿德勒案判决。本案的上诉人是州立大学教员。按照纽约州法,他们被要求签署保证书声明自己不是共产党;每个人都被通知拒绝签署的结果就是解雇。州以此防止其雇员中出现颠覆分子。最高法院以5:4的表决结果判决州法违宪。布伦南法官传达的多数意见认为,州法规定的具有煽动性言辞即可解雇教员的条款因其模糊性而违宪,因为没有教员能够把握对抽象教条的陈述与直接煽动的界限。州法禁止雇佣任何鼓励或者散发鼓励暴力推翻政府材料的人因其模糊性而违宪,因为它可能也禁止雇佣宣传抽象原则的人;州法规定共产党身份既构成不适合担任公职的初步证据,违宪地剥夺了结社自由,因为其不允许提供自己并非积极党员或缺乏促进非法目标的意图之抗辩。

多数意见高度肯定了学术自由的地位,认为我们的国家致力于保卫学术自由,它是一种对我们而不只是对有关教员而言至高无上的价值。学术自由是第一修正案的特别关注,它完全不能容忍法律在课堂之上建立正统观念。教室就是思想的自由市场。美国大学中自由的重要性是不证自明的。没有人可以低估在一个民主国家中这些教育青年的人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给我们大学中的知识领袖们穿紧身衣只会使国家的未来陷于危机之中。而且也没有什么教育的领域已经被人类如此了解,以至于不会再有任何新的发现了。在社会科学中尤其如此,因为鲜有什么原则被认为是绝对的。学术不可能在一个充满怀疑与猜忌的氛围中兴旺发达。教员和学生都必须可以自由的调查、学习和评价,以得到新的成长和理解。否则文明就要陷于停滞并死亡。

至此,学术自由作为第一修正案的核心价值之一被彻底确立起来,面对立法对于学术自由的侵犯,公民可以寻求宪法的保护。在1985年的一个案例中,学术自由权的内涵再次获得最高法院的讨论,确认了机构自治也是学术自由的重要方面。[7]最高法院认为,学术自由的兴旺不只依赖于教员和学生自由和独立的思想交流,也在不同的层面依赖于学院的自主决定;基于学术理由决定接收谁入校学习的裁量权是大学的四项基本自由之一;在决定学生的学术表现和他们的晋级与毕业方面,大学教员必须有一种最宽泛的裁量权;当法院被要求审查这种学术决定的实质时,法官必须对教员的专业判断展示最大限度的尊重;除非证明负责的委员会或个人实际上没有执行专业判断,偏离了公认的学术规范,否则法官显然不能推翻他们的决定。

(2)学术自由的发展:自由的限度所在

经历了权利确立与扩充的时期之后,对学术自由的讨论一定程度上转向了对其界限的认识。没有不受限制的权利,否则人类的和谐共处就不可能。所以就应当避限制那种以学术自由的名义为自己的任性而为做掩护的情形。

在1987年的一个案例中,出现了政府以学术自由为名变相支持某种宗教信仰而违反立教条款的情况。[8]一项路易斯安娜州的法律要求州的公共学校必须平衡对待“创世科学”与“演化科学”。州法把这两种科学定义为证明创世和演化的科学证据以及由这些科学证据得出的推论,但并没有定义何为“创世”和“演化”。州法要求只要一种科学被教授,公共学校就必须教授另一种科学。为了“创世科学”,课程指导和研究服务才被发展和支持;禁止学校董事会歧视任何选择作为创世科学家或教授创世主义的人。州法宣称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学术自由。公立学校学生的家长、老师和宗教领袖起诉州法违反了立教条款。最高法院的多数意见认为根据先例,如果立法机关的立法缺乏世俗目的,而证据证明立法被设计去推进特定的宗教教条或禁止教授某些教派所厌恶的科学理论,就违反了立教条款。最高法院发现本案中州法通过在公共教育的整体中以要么完全排斥演化论、要么反对演化论的宗教观点必须得到同时展现的方式来推进一种宗教教条;州法也没有推进其所宣称的保护学术自由的目标。因此,州法被认为试图利用政府的象征性和财政性支持以达成一种宗教目的,故而违反了立教条款。

在1990年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诉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案中,对私立大学的学术自由,最高法院的解释倾向于限制其内涵。[9]显示了学术自由必须与其他宪法价值相协调的要求,也就更不能容许大学以宽泛的“学术自由”为名主张性别、种族等就业歧视。Rosalie Tung是私立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美籍华人副教授,宾大拒绝了她的聘用申请。她向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提出控告,认为该拒绝是为1964年《民权法》所禁止的基于种族、性别、和国别(national origin)的歧视。在该委员会的调查中,根据立法授权,委员会向宾大发出了传票,要求提供Tung和其他五位据称获得优待的男性教员的任职评审文件。宾大要求委员会修改传票,排除调取“保密的同行评审信息”。宾大主张政策考量和第一修正案的学术自由原则要求承认宾大具有一项适格的特权,或者委员会应当采取一种平衡的进路(balancing approach),只有在证明具备超越于相关性的特殊理由时,才能调取同行评审材料(peer review materials)。

布莱克门法官传达了最高法院的一致意见,否定了宾大的主张。认为大学并不具备可以抗辩公开在聘任决定中与基于性别、种族、国别歧视指控相关的同行评审材料之义务的任何特权;并且因为委员会的传票是内容中性的,既没有命令大学内的演讲偏离或靠近某个主题或观点,也没有在禁止国别、性别、种族歧视之外为大学选择教员提供任何实质的标准,所以宾大主张其第一修正案的学术自由权所受到的侵犯是微不足道的。公开同行评审材料将会危害对于同行评审过程至关重要的保密性,使得大学获得与学术理由相关的信息来建立自己的聘任决定变得更加困难,这种危害是推测性的;至多只能在所主张权利缺位的情况下逐渐产生。

宾大所主张的特权也根本不能基于第一修正案的“学术自由”,宾大对学术自由方面本院判例法的依赖实际上是错置的。学术自由应对的是政府基于内容对大学演讲的控制以及对按照学术理由任命教员权利的侵犯问题。上诉人并没有主张任何内容管制问题,而是说公开同行评审材料会导致“教学和研究水平下降”。在任何情况下,学术自由都不能包括宾大主张的扩及同行评审材料保密的要求上。如果宾大的主张能被接受,那么许多普遍适用的法律,比如税法,都可以被认为在影响大学雇佣的情况下而侵犯了第一修正案的学术自由。

三、美国宪法对学术自由保护的启示

通过对联邦最高法院相关案件的粗浅梳理,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美国宪法在保护学术自由方面的某些特征。学术自由作为一种现代社会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内涵丰富,有时甚至存在内在价值张力的复杂体系。这就决定了对于学术自由的宪法保护绝对不只是第一修正案独自能够承担的。实际上,学术自由内部不同的价值要求,使得宪法的不同部分都可能起到保护学术自由价值的功能,即使并非以保护学术自由为名。对法人财产权的保障即是一例,在学术自由概念正式进入法院并得到承认之前,它实际上起到了保护学术机构自治性的功能。[10]总之,宪法已经在国家与学者个人的矛盾冲突面前,摆明了自己的立场。

学术自由的概念,其中所包含的需要处理的问题可能更为复杂:如何平衡政府、学校、教员、学生四方的关系,从而使得学术能够在这“四角关系”难免的纠葛下获得一种不断发展与持续成长的自由感觉。当学术自由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而不单只是一种宪法权利时,它就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对于学生,学术自由可以意味着学习与研究的自由,包括一定范围内的选课与听讲的自由;对于教员,则可以意味着自由的研究问题、授课、并发表研究成果,具备相应的职业保障,不因正当的科研行为而遭到不公正待遇;对于教育机构,学术自由可意味着自由选定科研项目,实行学术自治,按照学术标准选任与评定教职人员等级,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

所以,可以说,存在着包括政府与社会在内的对学术自由各种各样潜在的侵犯者,也就存在着多样化的学术自由要求。而显然,并非所有的这些要求都能立刻,以及应当成为宪法加以保护的对象。比如在今天,对于教员学术自由更大的侵害可能并非来自陷入“颠覆”恐惧的政府权力,而是来自大学管理层和学术同行的偏见与敌意。除了公立大学可视为政府机构要服从宪法之外,私立大学与学术同行都作为私方而通常不能成为宪法约束的对象,但这却并不妨碍他们侵犯学术自由;相反,这给他们提供了方便。比如,对某些激进主义研究倾向的敌意,就导致在一个同行评价对于学者学术事业发展日渐重要的学术环境里,它们在大学中的生存空间日渐受到压缩。[11]虽然,立法或许会主张学术自由的价值而对私人任意的歧视与敌意加以控制。但与19世纪末的种族歧视案类似,法院也会主张也是自然而形成的社会歧视不是法律能够消除的。[12]虽然该案所代表的宪法理论被推翻了,但是与种族偏见相比,这样的理由,用来证成伪装在学术外衣下的偏见、甚至学术政治斗争似乎是可行的。因为法院只能根据是否偏离公认的学术标准来审查学术决定。[13]但问题是公认的学术标准本身可能就是偏见的伪装。实际上,正是社会自治与自我协调的无效性,才导致了社会向立法寻求保护,有动力向法院寻求救济;而司法也有责任以立法和宪法来保护失调的社会机制下无法得到保障的某些价值。这就说明了在某些情况下,学术自由的宪法保护边界应当有继续拓展的可能

可以预见到的是,一些形式化的教条原则根本不能成为宪法拓展自己保障范围的障碍。比如同行歧视问题,就应该区分真正严肃的学术评判与那些打着学术旗号却实际上以纯粹的敌意和偏见、甚至教职分配、职级评定等等方面的私人利益为根据的任意评价。认为学者的判断都是来自科学与理性,从来没有任何偏见的看法是不可能通过事实得到检验的。尤其对于州立大学来讲,作为“政府雇员”的激进主义教员,作为一种“离散与孤立”、因而民主过程可能无法有效保护的少数。[14]如果同行评审可以被认为实际上发挥了替代作为雇主的州立大学进行雇佣决策的功能,比如同行多数决定什么刊物才具有学术价值,而一些登载激进主义研究的刊物长期因为偏见而得不到承认,导致学者在任职评级时相关的学术贡献不能获得认定;并对学者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压力,以至于如果不转变研究方向,其学术生涯就不能持续下去。这时,依据宪法及相关判例,同行因其实际上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雇佣权力”也就可以被施加禁止特定就业歧视与禁止侵犯言论自由的义务。[15] 当然,正如,毕克尔所言,在这个过程中,法院应当采取“深思熟虑的速度”,应给政治机构和整个社会、尤其是是学术界在法院宣布“权利的原则”之后进行另一类的复审工作留下探讨与对话的空间。[16]以使学术自治的本质不会受到司法能动的侵害,正如一位法官所说:学术自由的观念,其根基是在学术著作中,而不是在法院[17];但是司法本身的价值也就是在多数人因秉持自己的独到观念而歧视少数人时为少数提供救济。拿捏好司法能动的尺度,的确是一门需要高超政治智慧与法律素养的裁判技术。

在这个领域,宪法保护、立法保护是与社会自我维护的界限必将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之中。最终的发展很可能取决于人心民意的走向,也就是“大众宪法观”;毕竟社会运动、政治、经济以及更多的因素引导着我们对宪法的理解,也决定了宪法的含义。[18]

注释:

[1]比如现在的“八二宪法”第47条“文化活动自由条款”就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2]参见赵叶珠,“移植与创新:德国学术自由理念在美国的嬗变”,载《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第6期。

[3]参见李子江,“学术自由的危机与抗争:1860至1960年的美国大学”,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4]Adler v. Board of Education,342 U.S. 485.

[5]SWEEZY v. NEW HAMPSHIRE,354 U.S. 234.

[6]Keyishian v. Bd. of Regents,385 U.S. 58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高中生发表学术论文

发表论文39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要承担国家和地方岩溶地质应用基础研究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地质调查任务,同时,也承担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技术开发和服务工作。在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岩溶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岩溶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岩溶景观旅游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形成优势学科领域。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设置有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岩溶资源与环境调查研究院、岩溶生态研究与石漠化治理中心、岩溶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岩溶景观与洞穴研究中心、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测试中心等二级科研机构。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为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挂靠学术组织有: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洞穴专业委员会。现有在职职工154人,其中科技人员121人,有研究员24人(1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51人,中级职称43人。另外,还外聘流动高级科研人员25人。

所长、书记姜玉池研究员

副所长、副书记、纪委书记刘雯高级工程师

副所长黄庆达高级工程师

2008年全所实现货币工作总量4600万元,比2007年增长18%;固定资产增加728万元,达到3936万元。2008年全所在研项目72项,预算经费4079万元。其中纵向科研项目32项,经费1538万元;横向科研项目33项,经费1503万元;地质调查工作项目7项,经费1038万元。

2008年完成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国土资源部和广西科技厅等下达的科研项目和地方技术服务项目72项,发表论文87篇,其中SCI检索期刊论文4篇,ISTP论文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3篇,国内一般期刊论文39篇,出版专著2部。

2008年12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挂牌成立。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国际地学计划全国委员会、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代表,以及来自有关省市地勘部门的代表共近300人参加了挂牌成立仪式。仪式取得了圆满成功。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中心第一届理事会主席汪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埃德伦,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陈章良,桂林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志刚共同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揭牌。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仪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的人员合影留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伦助理总干事与中国同事合影留念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岩溶动力系统运行机制与岩溶生态系统研究:重点揭示了土下碳酸盐岩的溶蚀特征,在一个水文年中,雨季土下碳酸盐岩溶蚀量占全年的65%~71%,在雨季竹林下碳酸盐岩溶蚀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但在旱季竹林下的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则低于林地和草地。持续两年的观测数据显示,岩溶林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幅度为14.63~297.77mg C·m-2·h-1,平均为118.81mg C·m-2·h-1;非岩溶区林地土壤其呼吸速率的变化幅度为43.12~329.93 mg C·m-2·h-1,平均为156.99mg C·m-2·h-1。

土壤呼吸速率与水热因子图

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动态变化

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模式及成因研究:属“973”项目研究课题,对典型露头区岩溶缝洞系统进行了地质—地球物理描述,分析了塔河油田试验区三大类型古岩溶作用条件,初步建立了塔河油田试验区多期次、多旋回裸露风化古岩溶作用机制与演化模式,分析了塔河油田试验区不同地貌单元缝洞系统垂向分带特征和不同地貌单元缝洞系统结构特征。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岩溶塌陷形成演化过程和发育判据的室内分析测试方法。针对当前岩溶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输油管线等生命线工程建设面临的岩溶土洞的发育和稳定性问题,运用以光纤时域反射BOTDR和同轴电缆时域反射TDR为代表的分布式光电传感技术在临桂黄岔塘附近的桂阳高速公路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岩溶土洞(塌陷)监测预报试验站,为线性工程岩溶塌陷的时空预报研究提供了平台。

岩溶景观与洞穴研究:开展了广西岩溶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完成了广西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项目的系列技术材料的编写和国内评审,顺利被推荐接受UNESCO专家组评估。开展了我国不同气候地貌区代表性洞穴调查与空气环境监测工作,在广西桂林、河池,海南儋州、重庆武隆、河北兴隆建立了五个洞穴空气环境系统自动远程监测系统,对洞穴空气环境的温度、湿度、CO2、O2等因子进行高频度的远程自动监测,初步掌握洞穴空气环境的变化规律,基本查明洞穴钟乳石脱变原因,提出洞穴钟乳石景观保护和修复技术思路;利用宇生核素36Cl、10Be、26A1来确定天坑的形成年代,具有首创性,为进一步阐明天坑形成机制及发育演化规律,为完善我国区域岩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在塔河油田恢复古岩溶地貌并为分析储集空间分布规律奠定了良好基础

传感器铺设

桂阳高速公路岩溶土洞监测

在贵州省六冲河流域探采结合,2008年10月31日和11月4日完成了大方县马场镇马场村和白泥村2处供水口的钻探抽水试验,计算可采水资源12003/d,解决周边5个村29903人的饮水安全,大方县和马场镇政府为此举办隆重的庆典大会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属地质调查项目,完成了1:5万水文地质综合调查面积21665km2、水文地质钻探11132m,岩、土、水化学等测试分析样品3995件,完成了设计工作量。通过水文地质综合调查,查清了测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水资源特征,调查岩溶地下河180多条,其中新发现20条,调查岩溶大泉700多处。查明了石漠化、干旱缺水、岩溶内涝和煤矿开采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掌握了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现状及潜力。通过寻找有利富水带,实施水文地质钻探,共成井32口,涌水量近12000m3/d,解决10万多人和5万多亩旱地灌溉供水源问题,为西南岩溶区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积累了经验。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属地质调查项目,发现新一轮重大工程活动及矿山开采引发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矿山污染呈“由点向面状发展态势”,地下水质受污染的威胁和程度越来越严重,如柳州市鸡喇地下河受城市垃圾及废水影响,下游河段 、 、 、 等离子含量明显超标。广西德保县糖厂的酒精车间废水排放,其下游的那造地下河出口处,COD达18.9mg/L,F-含量达到1.6mg/L。经对18条典型地下河沉积物和地下水有机污染物(POPs)的调查与测试分析,发现沉积物内有机污染物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有积累现象。重庆地下河有机污染状况较严重,其地下河沉积物内平均值分别为平均26.74ng/g和8.70ng/g。建议下一步水工环工作重点应重视对水环境现状与变化的研究。

柳州鸡喇地下河不同河段水化学分析结果

岩溶地下水监测与环境敏感性评价:属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完善了数据管理系统,获得各监测站降雨量、地下水主要水化学指标等大量数据。在官村,选择地下水水位埋深、土壤厚度、地形特征、包气带介质为评价因子,进行脆弱性评价和方法探索,评价结果显示,岩溶洼地区域脆弱性高,地表落水洞、天窗、明流交替且土层厚度大于1m区域脆弱性中等;根据官村流域内土壤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含水率,研究了包气带滴水的动态特征,认为基岩空隙度低造成包气带的吸附能力有限,且与水位埋深有关;洞穴滴水和古环境研究取得新进展,滴水水化学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石笋记录揭示了8个阶段百年尺度的干湿、冷暖波。

岩溶地下水自动化监测站管理系统

截至2014年底,在职职工13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3人、硕士学位的45人,大学本科38人,大专及以下17人。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21人、副高级职称的34人、中级职称的52人,初级及以下人员23人,工人3人。入选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1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1人。内设6个职能处室、6个专业研究室;有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局级和院级重点实验室、1个局级业务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地质矿产实验测试专业委员会、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质矿产实验测试分技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挂靠在中心。

在研项目102项,其中科技部项目9项(含国际合作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24项,地调计划项目2项、工作项目20项、工作内容10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5项,横向项目1项。以第一单位研制国家一级标准物质19个,行业标准方法4项,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1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第一单位共发表论文39篇,其中国际SCI/EI检索论文10篇,中文SCI/EI检索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1篇,出版专著2部。

领导班子由4人组成:主任、党委书记庄育勋,副主任吴淑琪、罗立强,副主任、纪委书记沈建明。

主任、党委书记庄育勋(右二),副主任吴淑琪(左二),副主任罗立强(右一),副主任、纪委书记沈建明(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波谱—能谱复合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研发与产业化。结合目标仪器的特点,制定了一整套独具特色并行之有效的研发技术路线,克服了复杂结构件的精密加工、异型真空腔体(分析室)的精密铸造及其表面处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完成了仪器核心部件——组合型高纯冷却水系统、分光室、限光器、过滤片、准直器、晶体切换、样品交换、真空保持及调试工装的设计制作;利用DSP输出PWM波形,分别设计了恒温和真空系统的控制电路和变频器电压调节电路,完成了精度最佳在±0.05ºC以内的智能恒温控制系统制作;完成了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为波谱和能谱复合测量的数据处理、元素分布分析的数据处理等设计,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建立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数据库构架;完成了大功率高压发生器和高精度测角仪的样机加工,达到设计要求。基本完成了整机中主要部件和配套组件以及系统结构装置的设计和制作,即将进行样机的组装和调试工作。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相关论文10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

仪器搭建现场

分光室实物图

测角仪调试现场

高压发生器实物图

重要金属单矿物及同位素关键技术实验测试方法研究。该项目共由6个专题,32个课题组成,项目总经费2381万元。2014年5月完成验收。在重要金属单矿物和黑色岩系等实验测试新技术、同位素地质分析测试关键技术、元素形态与有机污染物分析、海洋与陆地油气勘察急需实验技术、矿产勘察现场快速分析与仪器研发、地矿分析方法和标准物质研制技术规范几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在地质、资源与环境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共发表论文71篇,取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培养博士生11名、硕士生9名。

技术标准研发取得重要成果。研制国家一级标准物质16种,分别为:三江源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5种(编号:GBW07476~GBW07480)、北极海洋沉积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1种(编号:GBW07481)、矽线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3种(编号:GBW07843~GBW07485)、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成分分析标准物质6种(编号:GBW07469~GBW07474);制定地质矿产行业标准4项,为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动植物样品分析方法第1部分至第4部分(编号:DZ/T0253.1-2014~DZ/T0253.4-2014);制定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1项,名称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样品分析质量控制技术要求(编号:DD 2014-15)。这些技术标准有力地促进了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发展,有效地指导和规范了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工作,对促进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和管理起到积极作用。其中青藏高原三江源土壤成分分析系列国家标准物质,定值成分多达73项,量值准确可靠,可满足三江源地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对样品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可比性及可溯源性的要求,同时还可作为三江源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标准使用,为青藏高原世界屋脊、三江源中国水塔等生态脆弱区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青藏高原三江源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北极海洋沉积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与项目组之前研制的南极海洋沉积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编号GBW07357)相联合,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极地地球化学标准物质体系。

重金属离子识别光学传感器研究成果显著。能选择性识别重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的光学传感器由于简便适用、灵敏度高等特点在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广泛的需求与应用。性能优良的光学传感器是构建重金属离子光学检测技术的基础。因此,光学传感器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王晓春副研究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长期致力于化学传感器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该研究团队以罗丹明B作为荧光母体,肼基作为桥联剂,间二硝基苯作为响应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种能长波长、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检测Cu2+的光学传感器N-(2,4-二硝基苯基)-罗丹明B酰肼。该传感器本身无颜色和荧光,但可以选择性地与Cu2+离子发生显色和荧光打开反应,体系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产生明显的荧光信号。2倍当量的其他共存离子并不能引起体系的紫外和荧光信号改变。吸光检测和荧光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3×10-9m 和1.1×10-9m,大大提高了对Cu2+离子的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达到国际同行先进水平。该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N-(2,4-二硝基苯基)-罗丹明B酰肼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于2014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号ZL 201210323481.0)。

光学传感器DNPRH的化学结构

目前,已报道的大部分传感器分子的发射波长较短(紫外可见光区),不能有效避免基体效应和自发荧光的干扰,尤其在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细胞成像时极易受到光致漂白效应影响,荧光寿命很短。针对上述问题,该课题组又发展了一种Si-罗丹明B类光学传感器—Si-罗丹明B内硫酯(简称为Si-RBS)。Si-RBS的发射波长处于近红外区域(687nm),有效避免了背景荧光的干扰和光致漂白效应影响。Si-RBS能选择性识别Hg2+离子,其他共存离子对Hg2+的识别几乎无干扰。利用Si-RBS对Hg2+进行荧光检测的检出限达到2.48×10-10m。该研究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专利申请号201410424312.5)。

光学传感器DNPRH对Cu2+的紫外吸收(A)和荧光(B)检测的灵敏度

光学传感器DNPRH对Cu2+的紫外吸收(A)和荧光(B)选择性

光学传感器Si-罗丹明B内硫酯的化学结构

发表论文'

一般来说,论文发表流程如下:第一步,确定自己将要发表的论文内容,以及发表需求。第二步,选择与自己论文题材相关的期刊,核实期刊论文真伪。第三步,了解想要刊登的期刊的征稿的要求,阅读其刊登发表过的论文,看自己的论文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是否合适,其次,了解这些刊物的审稿周期等。第四步,将自己的的论文上传,通过国内的四大权威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龙源查询核实。

1. 准备论文:如果论文已经准备好了,按照论文找合适的期刊就好;如果论文没写好,建议还是先找合适的期刊,然后参照期刊的要求进行论文的写作,这样能更容易通过审核。2.投稿:将论文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期刊编辑部。3.审核:核心期刊一般是同行评审制度,编辑部会把你的论文转发给三个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由他们提出意见,编辑部会举行会议研究这三个专家的意见后作出录用或者修改或者退稿的决定。这也是核心期刊审稿时间长的原因。普通期刊一般由编辑部自己审核,速度比较快。4.录用:审核通过后,编辑部会开一个录用证明给作者,作者支付相关版面费后就可以安排发表了。5.出刊:热门期刊的刊期通常排在一年以后了,而冷门的刊经常还在收上一年的版面。一般的出刊时间是在3-6个月左右,出刊后编辑部会付费邮寄给作者一本样刊。6.上网:如果是上知网的期刊,那么出刊1-3个月后,作者就可以在知网上检索到自己的文章了。至此,整个发表流程完成。

第一,首先需要清楚的知道发表论文的要求,然后根据相关要求选择正规且合适的刊物1 )确保刊物是新闻广电总局认可的正规的,有CN和ISSN双刊号;2)省级或者国家级的刊物;3 )发表后文章能在知网检索到,意思就是说这个刊物得是知网收录的;4)为了赶上评审,和大家就得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准备好文章并成功发表,因为一般刊物的发表周期都是3个月左右,收到刊物后文章检索还需要2-3个月时间,不然发表后到评审了检索不到文章就麻烦了。根据这些要求去进行严格筛选,所以需要提前半年准备。第二,选定刊物后根据刊物的要求去准备文章,投其所好以便成功发表!第三,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安排发表了,一般的发表流程是投稿——审稿——文章通过就发电子版录用通知书,没通过就告知退稿或修改——付版面费——出刊邮寄杂志——网上检索文章。更多发表问题加友更方便

发表论文的整个流程,简单概括就是:定稿-选择期刊-审核-通过/返修-支付费用-定版-排版校对-印刷-出刊邮寄-上传数据库接下来按照步骤详细说说每个发表环节以及注意事项。定稿:其实就是写论文,这个我也不是专业的,所以不多说,仅从发表的角度简单说几句。1.关于论文主题:如果你的文章是准备用来发表的,尤其是准备投稿普刊,那么有些选题千万不要碰,比如港ao台、疫情、涉党涉政、宗教、神学、封jian迷xin、校园bao力等等,不要问为什么,这类主题写了大概率发表不出去!即便有收的,审核也严格,论文内容不能有不适合刊登的点。选择期刊:我个人认为这是发表论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其实很难,很耗费精力和时间。选择期刊分为两步——第一步,大家务必要先弄清楚自己对期刊的要求,尤其是因为评职称、评奖学金、保研等这些原因需要发表论文的,一定要先去看看学校、单位对期刊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比如期刊等级,是要普刊、学报还是核心?是不是非知网收录的期刊不可?最晚什么时候需要提交评审材料?第二步,选择的期刊一定要是正规的学术期刊,即该期刊要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可查,并且在知网、万方、维普这三个数据库(至少一个)稳定、正常更新,且收学术论文,别你在总署能查到某个期刊,数据库也稳定更新,结果人家根本不收学术性论文(比如《中国经济评论》),而你还傻傻地去投稿。而总署可查、数据库稳定更新也只能保证期刊确实存在,(青墨手打严禁复制粘贴)却不能保证你发的就一定是正刊本身,毕竟存在不少盗版刊物,所以收到录用后一定要先打杂志社电话查稿,确认文章确实被正刊录用了再付款安排。慎发电子刊、报刊、增刊,因为认可度不高,所以除非单位、学校明文规定可用,否则不要发;不要发假刊、套刊,尤其是期刊网的刊物,前面那几个还只是不太正规,但好歹是真的,假刊、套刊直接就是假的!!!假的东西能有用吗?第三步,弄清楚对期刊的要求后,根据要求去选择合适的期刊。这里需要说到投稿的两种方式:自投和找中介代发如果你是准备自己投稿,那么——首先,一定要找到官方投稿方式,可以去各数据库下载期刊的版权页,上面都会有投稿邮箱但如果你时间比较紧张、着急出刊,又或者实在没有精力去收集筛选期刊信息,那么也可以找中介代发(仅指普刊,核心找代发性价比太低了),不需要你自己花时间去找期刊,只要告知论文主题和对期刊的要求,就能给你推荐最合适的期刊。以上,发表论文的大致流程就是如此。

一百年前的中国论文发表

一百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国家,人民生活艰苦,国家国力孱弱,内部军阀混战,外部强敌环伺,国家处于一个十分危险的境界。

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00年来,我们的民族从不断沉沦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国家从风雨飘摇、濒临灭亡边缘到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人民从穷苦不堪到总体上实现小康,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历史性巨变是必然的,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历史启示。辛亥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极大危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个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一个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是因为,造成近代中国国弱民贫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在这种情况下,要挽救国家的危亡、寻求民族振兴的出路,就要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帝国主义及其附庸封建主义。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中国革命运动,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的崇高理想,特别是明确提出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政治理念,把民主主义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但是,这场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国家统一的局面很快为军阀混战所代替。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认清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不过,如果把辛亥革命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具体分析它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辛亥革命还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任何历史人物,即使像孙中山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其历史局限性,会有缺点甚至会犯错误。辛亥志士们在革命理念和斗争实践中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失误,这需要进行认真总结。但是,辛亥志士们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他们气壮山河、感动天地的英雄事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主要表现在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100年前,这些思想成为推动人们投身革命的巨大精神力量。直至今天,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仍然没有失去思想光辉,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历史考试我就这么抄的 供参考

成 就 与 不 足——浅议郭沫若的《周易》研究摘要:郭沫若的《周易》研究以“新兴科学的观点”来审视《周易》,在古史辩派的基础上,深入到了古代的思想及制度,使传统的经学研究一变而为社会的、文化的和哲学的研究,他不仅开辟了《周易》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也成为用《周易》打开认识“古代真实”大门的第一人。这也正是郭沫若《周易》研究的价值所在。但同时郭沫若的《周易》研究也存在不足,如对材料的时代性未能划分清楚,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以传解经的错误;疏于考证,有臆测成分及趋时、片面的批评,这也是评价郭沫若的《周易》研究时不可回避的部分。�关键词:郭沫若;周易;八卦;辩证法回首20世纪的《周易》研究,虽然派别不少,新的观点不断出现,但对郭沫若的易学研究,有的易学研究只字不提,有的则断然持否定态度,这些做法都过于简单化。从现代易学研究的历史看,郭沫若的易学研究无疑具有开拓意义。他是较早地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来研究《周易》的学者。正如40年代李初梨指出的:“他是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来研究中国古代的一个,他天才地一个一个地揭开了那些古代的神秘的谜,为我们的理性开辟了一条通到古代人类社会的大道,不管它或许包含着一些缺点,甚至个别的错误,然而它的成果,毫无疑义地成为一切后来研究的出发点。”〔1〕这一评价无疑是客观的。郭沫若关于《周易》的研究有两篇专门的文章(文中凡引文未标明出处的,皆引自郭沫若著《〈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周易〉之制作时代》,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一卷,第32页-89页,第377页-404页。):一篇是作于1927年的《〈周易〉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生产》,人民出版社1982年再版时改名为《〈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另一篇是作于1935年的《〈周易〉之制作时代》。两篇文章集中反映了郭沫若的《周易》研究成果。本文想对郭沫若的《周易》研究做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也为今后的《周易》研究提供借鉴,从而使《周易》研究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郭沫若的易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能自成一家的观点,解决了易学研究史上的一些极为重要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道出了八卦神秘的主要原因郭沫若认为八卦之所以神秘,是由于它得着二重的秘密性:一重是生殖器的秘密。即郭沫若认为八卦的根柢是古代生殖崇拜的孑遗,画——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这与钱玄同所说“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坤’二卦即是两性地生殖器地记号”不期而同。〔2〕章太炎先生也提出了男根女阴说,但与郭沫若的出发点不同。章太炎是从阴阳两种性质的观念(玄学)出发,而郭沫若则是从唯物论出发,指出了卦画的物质根据。另一重是数学的秘密。这一见解是很有道理的。易学史上的许多论著就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周易》问题的,虽然我们不能把现代的高科技或数学知识强加于《周易》,但《周易》中的数学知识却不能被简单地否定。郭沫若的二重论断彻底揭开了八卦的神秘外衣,这一说法不仅得到了人类考古学的证明,也为许多易学研究者所认同。是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周易》的著名论断。�(二)否定“易历四圣”说,指出《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郭沫若认为所谓的“易历四圣”说只不过是为了更增其神秘性而已,认为伏羲画卦说、周公重卦说都是不可靠的。他认为:“《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就跟我们现代的各种神祠的灵筮符咒一样,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作的时期也不必是一个时代。”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后来的一些学者也都沿袭此说。如闻一多认为:“卦爻两辞,本非出自一手,成于一时,全书卦爻异义之例,异不胜数?”〔3〕李镜池通过卦卜辞的分析,认为《周易》“是卜筮之书”,“是编纂而成的”(李镜池《周易探源·周易筮辞考》第70页)〔4〕。�(三)全面阐述了《易经》时代的社会生活�自从古史辨派把《周易》拉下神学经坛,恢复《周易》的本来面目便成为易学研究领域的新课题。而古史辩派只迈出了第一步——疑古辨伪,把经书还原为史料,却没有深入到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及制度的层面。郭沫若的研究较之古史辩派则更胜一筹,他揭示了史料背后所隐藏的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迈向了“考古证史”一派的领域,从而对《易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郭沫若本着“让《易经》自己来讲《易经》”的原则,从卦爻辞出发,从生活基础(渔猎、牡畜、商旅、耕种、工艺等五方面)、社会的结构(家族关系、政治组织、行政事项、阶级等四方面)、精神的生产(宗教、艺术、思想等三方面)等角度,条分缕析,系统阐述了《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揭示出《周易》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为人们认识古代中国提供了新的门径,并突破了以往徘徊于象数、义理的老路,也不同于仅做文字上的解释,更不同于以传解经的做法,使易学研究深入到了古代思想文化的层面,使传统的经学研究一变而为社会的、文化的、思想的研究,使后人的易学研究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四)较早地阐述了《易经》、《易经》中朴素的辩证观�郭沫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分析了《易经》、《易传》中的朴素的辩证观。他认为从《易经》中可以找出不少相对立的文字,如吉凶、祸福、远近、出入、进退、得丧等等,《周易》中也有人们总结出来的“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等观点,这些都是古代人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辩证观,是《易经》作者从自然现象中观察得出的。作者分析是符合《易经》的客观实际的。在对《易经》分析的基础上郭沫若进一步分析了辩证观在《易传》中的展开情况:a.辩证的宇宙观;b.辩证观的转化;c.折衷主义的伦理;d.《大学》、《中庸》、与《易传》的参证。郭沫若的这一分析是极具创新特色的。尽管我们不能说《周易》、《易传》中有唯物辩证法,但其中所包含的朴素的辩证观是不能否定的。而这也更是此前易学研究者所无法企及的。�郭沫若易学成就的另外一方面是他有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这主要表现在:�(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这是郭沫若的易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之一。郭沫若在评价自己的研究时说:“这是‘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的草创时期的东西。”�〔5〕正是用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思想看待和研究《周易》中的一些问题,才使他的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如男根女阴说,《周易》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作及其对《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分析。通过唯物主义的历史分析,使人们对《易经》时代的社会形态、生产生活状况及上层建筑情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易学研究中应当借鉴和吸收的思想精华。也正是运用了科学的历史观,郭沫若才开辟了新的研究角度,取得了科学的结论。这一点再一次说明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是我们进行研究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二)经传分治的方法�郭沫若在研究中还贯彻了经传分治的思想,这使他的研究更为清楚和科学。比如在对《周易》进行社会分析时,他指出:“让《易经》自己来讲《易经》,揭去后人所加上的一切神秘的衣裳,我们可以看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原始人在作裸体跳舞。”“《易经》的挂名次第,那简单的程度也不过如像杜鹃的叫声一样。……我们可以说《易传》的观念是传《易》人自己的观念,他以自己的观念输入那卦序里面……”他明确地认识到了经、传是不同的,他们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思想,以传解经是靠不住的。�经传分治的观点是很了不起的,只有经传分治,我们才能更清楚认识经传的性质,才能进行更科学的研究,这是我们在易学研究中应当坚持和遵守的方法。时至今日人有不少学者将经传合治,这使易学中的许多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起来。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三)提出了科学的治易方法——去其卜筮成分而取其哲学内核�在《〈周易〉的制作时代》一文中,郭沫若认为《易传》主要出自荀子门徒,并注意到了《易传》思想的复杂性。他指出作《易传》的人是无法确定的,但那些作者和子弓不同的地方是存心利用卜筮以掩盖自己的思想色彩。并提出研究《易传》,应该抛撇了卜筮的成分,而专挹取它的思想精华,为以后的《易传》研究指明了道路。现代的易学研究中的一些观点与郭沫若的看法是一致的,如李镜池认为:“‘传’虽然是解‘经’的,但作者们从卦画和卦爻辞分析综合、引申发挥,研究宇宙问题和人生问题,……很清楚,《易传》是哲学书。”(李镜池《周易探源·周易筮辞考》第154页)〔4〕朱伯昆的《易学哲学史》也指出:“同《易经》相比,《易传》的显著特点是将古代的卜筮之书哲理化。”�〔6〕二�由于是创始之作,郭沫若的《周易》研究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所以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后,引出了俞平伯和李星可的两篇批评文章,后来陈梦家和李镜池则批判了他的第二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认为《易经》是由馯臂子弓所作。客观地说,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材料的时代性未能划分清楚,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如郭沫若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中认为:以乾坤相对立便是以天地相对立,然而以天地相对立的这种观念在春秋以前是没有的;“中行”是春秋时晋国的荀林父,从而推断《易经》不能产生在春秋中叶以前。对此,陈梦家给予了批评:天地上下对立的观念发生很早,卜辞中有牝牡上下和书,左右对称等例,有“天上若”(金文亦有)等,此即上天下地之意。郭沫若以春秋前不可能存在天地对立的观念而证明《易》之不产生于春秋以前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至于“中行”,陈梦家指出,所谓“中行”见于《易》的五条,都当作行道之行,“中行”犹在道。“中”为副词,“中行”即“行中”。以卜辞自相印证,知“中行”决非人名。〔7〕李镜池指出:因其有其他较后的著作同出一墓中,就断定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作品,那是不科学的。(李镜池《周易探源·周易筮辞考》第70页)〔4〕从如上名家对郭沫若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郭沫若在研究一些问题时对一些材料的时代混淆不清,有草率下断语的毛病。�(二)疏于考证,有臆测成分�郭沫若提出:“八卦是即成文字的诱导物”这一观点,在证明过程中,除了沿袭传统说法解释几个字外,对不能解释的字,更是附会臆测,如艮,“据《说卦传》艮有门阙之象,更想到从艮声之字有限,有‘门榍’的含义,大约艮的卦形是由门字省略而来。”对此学者们基本上是否点的态度。在郭沫若的《周易》研究中,还存在着对古文字不加考证,而以己意臆测的错误,如在证明《易经》时代是母系社会、有女酋长的存在时指出:“母系制度的社会,酋长多是女性。《晋》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这王母二字并不是祖母,也不是王与母,更不是所谓西王母,应该就是女酋长。母系制度的残存此其证二。”对于“王母”一词,作者并未加考证,就让他来充当了女酋长的角色。实际上据于省吾先生考证:“‘王母’一词金文称母或曰王母,王乃尊大之称。”〔8〕(三)求新趋时的论断郭沫若指出《易经》和《易传》中有辩证的思想存在,这是很正确的。但他进一步套用辩证法思想,把《周易》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拔高、体系化,他认为《易经》和《易传》中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易经》中是辩证法思想,到了《易传》中就继承发展为折衷主义、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这都带有明显的趋时、附会时代的色彩。如他通过“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就得出了折衷主义;“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就得出了改良主义;“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就得出了机会主义。这都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对自己著作中的缺陷与不足,郭沫若在自己的著作中也曾给予剖析:“这是‘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的草创时期的东西,它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机构和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上虽然贡献了一些新的见解,但主要由于材料的时代性未能划分清楚,却轻率地提出了好些错误的结论。”��〔5〕�因而在人民出版社1982年再版《郭沫若全集·历史篇》时对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作了校改。这种勇于批判自我、改正错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三�从总体上来看,郭沫若的《周易》研究的成就是巨大的,如他所提出的阴爻阳爻分别为女阴男根的象征,卦爻辞非一时一人之作;经传应分治;对《易传》要去其卜筮成分而取其思想精华。尤是他运用卦爻辞综合分析《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对经传哲学思想的分析等等。当然,他提出的《易经》是战国时期的馯臂子弓所作。八卦是既成文字的诱导物等观点也是靠不住的,这在学术界都已有了定评。但毕竟郭沫若的《周易》研究在20世纪的学术史上是具有开拓意义的,毕竟他是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来研究《周易》的第一人,董作宾曾评价郭沫若的研究说:“不用说,大家都知道的,唯物史观派是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领导起来的。……他把《诗》、《书》、《易》里面的纸上材料,把甲骨卜辞、周金文里面的地下材料,熔冶于一炉,制造出来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9〕我们后来的研究都是沿着他开拓的道路前进的,这是我们总结20世纪的易学史时所必须承认的。参考文献:〔1〕李初梨.我对郭沫若先生的认识〔N〕.解放日报,1941-11-18.�〔2〕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C〕.北京:北京朴社,1926.77.�〔3〕闻一多.周易异证类纂〔M〕.闻一多全集\[Z\].北京:三联书店,1982.48.�〔4〕李镜池.周易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1978.70,154,70. �〔5〕《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3.〔6〕朱伯昆.易学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75.�〔7〕陈梦家.周易之构成时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8〕于省吾.双剑誃易经新证: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37.�〔9〕谢保成.郭沫若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9.107.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近一个世纪之前,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如同站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界口。摧枯拉朽的革命,掀翻了统治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然而,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唤醒,封建痼疾却未能去除;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已经建立,“良政治之建设”却远非坦途。辛亥革命先驱怀“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之精神,树“振兴中华、迎头赶上”之雄心,面对袁氏窃国、军阀割据,干戈扰攘、民生凋敝,却只能感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务须努力”。谁来赓续辛亥一代开创的伟大事业,唤醒亿万民众,推动社会进程?谁来带领中华民族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怎样引领曲折前行的中国迎向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辛亥革命以其伟大的成功与沉痛的失败昭示世人,如果不能提出一个明确的、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最大程度地团结各阶层全民族的力量,不能建立起支撑现代化国家理想的制度框架,便无法救斯民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实现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以辛亥革命为起点,承续孙中山先生等辛亥一代开创的伟大事业,这个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组织纪律严整、思想高度统一、社会动员能力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以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凝聚亿万人民的力量,以民族复兴的使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穿越90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从“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力量,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开辟了新纪元。当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升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示震动世界,辛亥革命先驱的“建国梦”已成为现实;当奥运会、世博会接踵而来,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数仁人志士的“强国梦”也正日渐清晰。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人类发展史的壮丽史诗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事业最有力的推动者、最可靠的组织者、最坚强的领导者。深刻总结近代中国一切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当代中国发展壮大、全面进步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中华民族告别屈辱、走向振兴的沧桑巨变,我们将得出这样的历史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迎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辛亥革命后的一百年来,伟大的祖国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程,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惊天动地的奋斗,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百年来的经验证明,现代化不是一个自发的历史进程,而是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才能完成。在后发现代化国家,一个强大的领导核心对于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在新的伟大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前年发表的论文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不可以直接当做毕业论文来使用。因为毕业论文是有相应的要求的,和你要。写的内容,如果你的论文与毕业论有相通之处,你可以借鉴。

当然不可以,毕业论文也要认真对待,重新写一份新的。

应当不可以吧,因为毕业论文它是由固定的题目的,可能和你以前发表的论文并不相符

如题,以前发表的文章的论文数据有点错误,现在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里面改正过来可以吗? 修正一下,发一个Erratum去原来杂志,有专门这种文章类型的, 毕业论文你就当写书,独立于发表论文的,当然可以改过来dale79(站内联系TA)论文有错误是常出现的事情,看你毕业论文怎么对待,可以避开,也可以纠正,这个要分错误的性质而定,如果是论文理论错误导致数据错误就比较麻烦,如果理论正确,而只是选取的算例错误,则可以避开silentmoon(站内联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purezhang at 2010-07-12 2207: 修正一下,发一个Erratum去原来杂志,有专门这种文章类型的, 论文有错误是常出现的事情,看你毕业论文怎么对待,可以避开,也可以纠正,这个要分错误的性质而定,如果是论文理论错误导致数据错误就比较麻烦,如果理论正确,而只是选取的算例错误,则可以避开 谢谢!是模拟的结果错了,理论应该是对的。当然基于模拟的结果在论述上需要修正。请教一下,我可否附上新的模拟结果?purezhang(站内联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silentmoon at 2010-07-12 2318: 没问题的,有人问起时你绕得过去就行 然后若干年后有人引用你的数据发了文章时, 没问题的,有人问起时你绕得过去就行 然后若干年后有人引用你的数据发了文章时, 你再告诉他,我这里面有东西是算错的 我也认为只要不是理论上问题还是比较好解决,怕的的公开发表的论文有理论硬伤就比较麻烦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