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训诂学论文发表期刊app

发布时间:

训诂学论文发表期刊app

1。《说“形训”》(或,“义训”,“声训)2。《谈训诂学在语文学中的应用》3。《尔雅述评》(或者说文解字述评之类)这大概就是三大类论文了,第一类是从训诂学本身的定位意义和方法来写,第二个是训诂学的应用,第三个是训诂学著作或者训诂学名家的述评。

某班训诂学书中的术语的研究,比如《广雅疏正》中训诂术语读为研究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文言文)

训诂学论文发表心情app

某班训诂学书中的术语的研究,比如《广雅疏正》中训诂术语读为研究

六百字很好写啊比方说传统训诂学的意义或者举例分析训诂学的演变等等就把它当做一道论述题来答就好

训诂学论文发表小说app

所谓训诂方法,就是利用汉语语言学和其他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准确地探求和诠释 古代文献词义的方法.它主要包括:(1)训诂与文字学结合:以形索义;(2)训诂与音韵学结合:因声求义 ;(3)训诂与词汇学结合:寻规律以求词义;(4)训诂与语法学结合:明语法以求词义;(5 )训诂与修辞 学结合:由修辞以求词义;(6)训诂与历史学结合:据史料以求词义;(7)训诂与校勘学结合:考异文以求 词义;(8)训诂与逻辑学结合:用逻辑以求词义.

......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文言文)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训诂学论文发表期刊

1、训诂学释义 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3年1期2、转语说述评 山东大学《汉语研究文集》1989年9 月3、尔雅今注述评 古代汉语研究1989年3期4、训诂学与古典文学 中文学习指导1992年3 期5、周易韵考韵读 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3 期,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复印资料全文复印。6、周易与传统语言学 周易研究1990年1 期7、《中国古代文化概说》介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1期8、《荀子·天论》赏析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9、《荀子·劝学》赏析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10、陆佃,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11、罗愿,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12、尚黄文化:一个漫长的话题 黄河黄土黄种人1994年6期13、毛是草木还是苗(合作) 语文建设1995年2 期14、《诸子名言荟粹》序言 任维清《诸子名言荟粹》书首 齐鲁书社1995年2 月出版15、《古今谋略辞典》序 《大众日报》1995年2月25日16、谈谈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山大成人教育1997年1 期17、从字的训释看两部大型词典吸收训诂学成果方面的问题 吉林大学学报1997年2 期18、古代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6月19、《周易说解》序言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20、论词义与词的区别 文史哲2000年2期21、试论确定汉语词的原则 韩国《中国学研究》2000年1期22、古代几个著名词义分析理论中的问题 韩国《中国学研究》2000年1期23、漫谈中韩语言文字交流中的问题 《韩华学报》2001年1期24、韩国广告语言中的问题 韩国中央日报2001年1月6日25、韩国宝物解说语言中的问题 韩国中央日报2001年2月3日26、《中国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社会》序 韩中时代出版社2001年2月版27、韩国语文要不要保留一定数量的汉字 韩国中央日报2001年5月 26日28、中韩文化交流中的第二语言教学问题 韩国中央日报2001年6月23日29、韩国语中常用汉字的必要性 《韩国汉字文化》2001年7期30、汉语构词法的再探讨(合作) 《许威汉教授诞辰75周年论文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31、读《訄书详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1期32、词素义与合成词词义 中国语言文字学2002年高级论坛(长春)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33、尚黄文化——颜色词与文化 《民俗研究》2003年1期34、彖传韵考 《周易研究》2003年1期35、公元二世纪前朝鲜半岛语言类型与性质研究 韩国《韩华学报》2003年36、中国文献中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二世纪朝鲜语词汇词义研究 《人文述林》2003年37、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在词汇词义研究方面的差异与互补 《文史哲》2003年6期 04年人全文复印38、汉语词汇理论、词典分词与“词”的认知 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6期39、竹书《易》、帛书《易》与传世本《易》语言研究中的问题——山东大学学报05年2期 人大《汉语言文字学》05年第7期全文复印,被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帛书考论》,2007.5。40、中国古代诠释学理论视野下的汉语语言单位论、结构体系论、语义解释方法论及语义系统论 《中国诠释学》2005年第三辑41、汉语研究丛书总序,齐鲁书社2007年1月版起之“山东大学“985”工程项目丛书”。42、从清末民初科学小说新词语看“现代性”新词语的来源和发展——兼论“标志性子词语场”理论和“现代汉语词汇史”的起点 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43、《晏子春秋词汇研究》序言,载《晏子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10月版。44、《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序言,载《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4月版。45、《汉语大词典》对汉语词汇发展演变史的价值与研究方法——关于就《汉语大词典》进行词汇史研究条例 《汉语史论集》齐鲁书社2008年4月版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

训诂学论文发表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

1、训诂学释义 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3年1期2、转语说述评 山东大学《汉语研究文集》1989年9 月3、尔雅今注述评 古代汉语研究1989年3期4、训诂学与古典文学 中文学习指导1992年3 期5、周易韵考韵读 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3 期,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复印资料全文复印。6、周易与传统语言学 周易研究1990年1 期7、《中国古代文化概说》介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1期8、《荀子·天论》赏析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9、《荀子·劝学》赏析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10、陆佃,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11、罗愿,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12、尚黄文化:一个漫长的话题 黄河黄土黄种人1994年6期13、毛是草木还是苗(合作) 语文建设1995年2 期14、《诸子名言荟粹》序言 任维清《诸子名言荟粹》书首 齐鲁书社1995年2 月出版15、《古今谋略辞典》序 《大众日报》1995年2月25日16、谈谈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山大成人教育1997年1 期17、从字的训释看两部大型词典吸收训诂学成果方面的问题 吉林大学学报1997年2 期18、古代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6月19、《周易说解》序言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20、论词义与词的区别 文史哲2000年2期21、试论确定汉语词的原则 韩国《中国学研究》2000年1期22、古代几个著名词义分析理论中的问题 韩国《中国学研究》2000年1期23、漫谈中韩语言文字交流中的问题 《韩华学报》2001年1期24、韩国广告语言中的问题 韩国中央日报2001年1月6日25、韩国宝物解说语言中的问题 韩国中央日报2001年2月3日26、《中国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社会》序 韩中时代出版社2001年2月版27、韩国语文要不要保留一定数量的汉字 韩国中央日报2001年5月 26日28、中韩文化交流中的第二语言教学问题 韩国中央日报2001年6月23日29、韩国语中常用汉字的必要性 《韩国汉字文化》2001年7期30、汉语构词法的再探讨(合作) 《许威汉教授诞辰75周年论文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31、读《訄书详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1期32、词素义与合成词词义 中国语言文字学2002年高级论坛(长春)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33、尚黄文化——颜色词与文化 《民俗研究》2003年1期34、彖传韵考 《周易研究》2003年1期35、公元二世纪前朝鲜半岛语言类型与性质研究 韩国《韩华学报》2003年36、中国文献中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二世纪朝鲜语词汇词义研究 《人文述林》2003年37、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在词汇词义研究方面的差异与互补 《文史哲》2003年6期 04年人全文复印38、汉语词汇理论、词典分词与“词”的认知 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6期39、竹书《易》、帛书《易》与传世本《易》语言研究中的问题——山东大学学报05年2期 人大《汉语言文字学》05年第7期全文复印,被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帛书考论》,2007.5。40、中国古代诠释学理论视野下的汉语语言单位论、结构体系论、语义解释方法论及语义系统论 《中国诠释学》2005年第三辑41、汉语研究丛书总序,齐鲁书社2007年1月版起之“山东大学“985”工程项目丛书”。42、从清末民初科学小说新词语看“现代性”新词语的来源和发展——兼论“标志性子词语场”理论和“现代汉语词汇史”的起点 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43、《晏子春秋词汇研究》序言,载《晏子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10月版。44、《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序言,载《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4月版。45、《汉语大词典》对汉语词汇发展演变史的价值与研究方法——关于就《汉语大词典》进行词汇史研究条例 《汉语史论集》齐鲁书社2008年4月版

1 杨树森 男,1954年1月出生,辽宁省康平县人。1972年从事会计工作,曾任核算员、主管会计、财会股长、总会计师等职。1988年评为会计师。现任康平县食品公司总会计师。1986年以来,先后制定了食品公司内部的《经营承包责任制》、《资金管理使用规定》、《财务开支及审批手续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等,通过执行验证,这些制度能使公司所属单位做到增收节支、增产节约的效果,能够调动全体职工积极性,使公司的各项经济指标逐年提高,企业由1986年亏损22万元,1987年变盈,利润逐年上升,1991年盈利4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2 杨树森 1945年12月生。197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任吉林油田高中语文教师。系中国训治学研究会、吉林省语文学会会员,全国中学阅读写作教研中心吉林省委员、《语文周报》特邀编委,《七彩虹》编委、《应用写作》特邀采编员。多年来在政治学、文化人类学、哲学、逻辑学、美学、文艺学、语言学、训诂学、音韵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下过许多功夫;也取得某些成果。发表文化人类学论文四篇:《焚巫、祭月、祈雨》《诗、月出》新探;《宗教礼仪、爱情图画、生命赞歌》《诗、东门》的文化人类学臆解;《“勤子屠母”与尸解“人神”》;《吁嗟、羽舞、祈雨》,载《素质教育的轨迹》。另有研究诗经的论文《在蒙昧和野蛮的交汇点上》待刊,训诂学论文七篇。《“落英缤纷”解》、《中学语文课本注解补正》(1998年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上大会宣讲)、《释引定、执定、傍地、坐地》(此文被选入《中国跨世纪教育学术成果论坛》)、《“并命”非“亡命”辨》(此文是对《汉语大词典》“并命”条释义的批驳)、《径庭考辨》(对《汉语大词典》径庭释义的批驳)、《不谷考辨》(三篇均载《语文知识》)、《释“很”及“豪杰”》、《〈屈原列传〉纠谬》载《营口师专学报》、《匹夫有重于社稷解》(收入《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集》)。此外有短文《“莫可以当曹操”解》、《“死生日夜事”解》、《“下笔如有神”解》、《“加其土封”解》等短文以“补白”形式发表于《营口师专学报》,另《由从羊之字看古羌人的羊神崇拜》评笠原仲二的《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待刊,传略入录《世界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等。3 杨树森 1947年2月生,天津宁河人。中共党员,天津市宁河县芦台第一中学高级教师。1969年2月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任宁河县后勤中学副校长。1977年恢复高考,首批考入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系,在学期间被评为三好学生、天津市高等院校优秀学生干部。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宁河县芦台一中任数学高中教师,曾任年级组长、数学组组长等职。1991年被评为宁河县优秀科技辅导员和先进教师。在从教三十几年中,教育思想端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科学性,以唯物辩证法指导教学,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教育,所任班主任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在数学上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专业知识,能准确地把握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狠抓“双基”,立足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层次递进教学法”,深受师生的好评。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赞许,多年来一直任宁河县教研室数学中心备课组组长,为全县数学教师分析教材教法,多次承担县教研室组织的示范课、观摩课和电化教学课,受到好评与奖励,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为芦台一中培养了多名数学教师。编写的高中数学章节测试题和专题辅导材料多篇发表在山西师范大学《数学报》上,数学论文多次在县评比中获奖。4杨树森教授杨树森,男,1948年月出生,汉族,安徽郎溪人。本科学历,教授。研究领域和方向:主攻逻辑学,兼攻秘书学、语言学、儒家哲学、中学语文教学。个人简历:1961-1968:读书(读中学于芜湖一中,含“文革”2年)1968-1970:务农(“插队”落户于当涂县新丰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0-1975:从军(服现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6376部队)1975-1977:打工(退伍后就职于芜湖市纺织器材厂)1978-1982:求学(读本科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级)1982-2007:执教(执教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院,先后任辅导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杨书森 中共天津市西郊区委宣传部� 运用在北京人文大学学习的知识指导工作,做出了好成绩。不少新闻稿件,人物通讯在国家 、 市报刊和电台上发表。人物通讯《横堤二姐》荣获1987年天津市新闻一等奖,全国优秀广播节目 二等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