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周琪从法国留学归国,留学期间受聘担任科技部海外特聘政策专家。在动物胚胎发育以及体细胞克隆研究领域,创造了细胞核移植“一步法”,证明了小鼠克隆的可重复性,并获得专利;2003年首次成功获得体细胞克隆大鼠,2004年首次成功克隆雪貂;研究论文发表在Science等刊物,并得到Nature、Science 的高度评价。用诱导性干细胞(iPS细胞)成功进行“四倍体补偿实验”,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的全能性,此项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Nature、Science、Times等三千多家媒体高度评价这一“标志性”工作;被认为培育出的iPS鼠“小小”宣布了iPS这场革命的胜利,接过了“多利羊”点燃的火炬。此项研究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09年度十大医学突破。他的系列突破性工作发表在 Nature,Scienc,MCP,Development等多家权威科研刊物。并多次获得国内外科技大奖,赢得科技界多方赞誉。颁奖词:一只名叫“小小”的iPS小鼠的诞生,宣布了一场革命的胜利,同时以中国人的智慧延续了克隆羊“多利”的传奇,他创造了克隆动物的奇迹,更创造了科研工作的奇迹——动物研究所周琪。
17级植保系学姐路过~东北农业大学走出的名人实在太多啦,他们在各行各业出名,有娱乐圈里的、有成为院士的、有开公司的、也有因为教学风趣幽默闻名校园的。我认为的名人,并不一定要闻名中外,并不一定有多大的成就,只要对我、对东农学子有很深的触动就够了。那我就来说一说我在东农这两年接触过、见过的名人吧。
要想真正的了解东农的名人,还是要亲身来东农体验一次啦,这三位是我遇到的对我颇有触动的人,而东农一定有更多的这样的名人等着大家去发现。
17级的东农老学姐路过~这关乎我农大身家荣誉的问题,那必须来回答一下!
好多人都以为咱农大只有苞米大豆还有各种好吃的,这完全是误解好吗!
咱农大算是年纪比较大的高校了,生在新中国的前边儿,也出过不少有名的“大家”,但是这个有名跟那些明星啊啥的又不一样,可能在学术领域外的人就基本没怎么听过了。
首先必须要说的就是咱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刘达老先生了。
刘达老先生
刘达老先生不仅是我们东北农大的第一任校长,同时也是哈尔滨市的第一任市长。之后又出任过东北林业大学校长,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也是“一二九”运动主要成员。学校新修的后稷园还专门为刘达老先生做了一尊雕像,为的就是每一届东农学子都可以记住他。
潘忠礼
潘忠礼 :美籍华裔,中国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批大学生,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咱农大。之后去了美国伊利诺大学,并在此获得了第二个硕士学位,1998年在戴维斯加大获得博士学位。
可以说非常为咱农大涨姿势啦~
蒋亦元院士
蒋老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创造性地进行谷物割前脱粒收获机的研究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谷物收获机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在机械设计相似理论与模型实验方法方面,也对传统理论作了重大修改,使相似准则的应用更易推广。
蒋院士现在还在咱农大呢,记得大一的时候,有一个关于爱国与国防意识的讲座,还是蒋老先生亲自给我们做的呢。
周琪
周琪,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是咱农大87级校友,在农大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曹宏
她是我校1985级畜牧专业校友、博士毕业于堪萨斯州立大学。有幸还见过曹老师一面,在去年农大校庆的适合,她还回来参加了呢,本人超级有亲和力的!
知名的校友还是挺多的呢,涉及各个领域,遗憾就是就是没咋出娱乐界明星。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噢
我是东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大二的学姐,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东农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毕业后的校友会在不同的领域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当然也不缺少各行业的佼佼者,咱们学校的知名校友既有科研领域的,教学领域的,还有娱乐圈的。下面就让我给你介绍一下。
提到知名校友,不得不说的就是周琪院士,谁能想到不到五十岁的帅大叔竟然是中科院的院士。周琪院士是哈尔滨人,1987年考入东北农业大学,先后获得本科、硕士、博士学位,在东北农业大学学习生活了9年,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农学子。去年冬天周琪院士回到东农,给东农学子开了一场讲座,我也有幸抢到票,亲眼见到了周琪学长,那场讲座没有一个空座位,就连座位的间隙都站满了人,可以看出东农学生对周琪学长的敬佩之情。有这么优秀的学长做榜样,我们哪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下面我来介绍一位媒体人,李玉峰学长不仅现为CCTV-6电影频道明星播报栏目《光影星播客》和情景剧《爱上电影网》的导演,而且还是很多节目文稿剧本的编辑人和剪辑人,《光影星播客》这档节目在电影频道播出了很多年了,会把最新的影视资讯传达给观众,得到了一致的好评,非常受观众的欢迎。李玉峰学长从事那么多的台前、幕后工作,既要扛着摄影机到处跑,又要负责后期剪辑,只为了把更好的节目效果为观众呈现出来,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让我来介绍一下在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校友,樊东老师,1989年考入东北农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黑龙江省昆虫学理事会理会。樊东老师主讲《普通昆虫学》,讲课方式生动有趣,偶尔还会给学生讲一些人生道理,课上是负责任的老师,课下是暖心的叔叔,偶尔还会给学生们准备小礼物,人超级好。
优秀的校友真的是太多了,真的说起来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我们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今天我们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们为荣。
谢谢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周琪研究员,1970年4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863)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1996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副研究员任职资格;1999-2002年期间,法国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分子发育生物学部博士后,任项目负责人;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助理,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转基因协会终身荣誉会员;国际干细胞组织(ISCF)中国代表。主要从事分化与去分化的机制、干细胞的可塑性和全能性及体细胞的可塑性、体细胞重编程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开展与克隆和治疗性克隆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现已建立多种克隆动物模型(兔、小鼠、牛、山羊、大鼠、雪貂);建立了小鼠治疗性克隆胚胎干细胞库、人的胚胎干细胞系、孤雌胚胎干细胞系;改进发明了4项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了克隆技术发明专利一项。2002年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克隆体细胞克隆大鼠,该研究内容发表于《Science》。2009年7月在《Nature》发表文章,首次利用iPS细胞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得到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从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的全能性;2010年4月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发表文章,首次发现并明确证明了决定小鼠干细胞多能性的关键基因决定簇,可作为判断干细胞多能性水平的分子标识。先后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国际转基因研究genOway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法中科技促进会生物技术奖(AFCRST)、法国华人青年企业家协会年度科研奖、中国科学院Bayer青年科学家奖(CAS-Bayer)、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等多项奖励;其研究成果——验证iPS细胞全能性——入选了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十大医学突破、当选为两院院士评选200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及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邓稼先
邓稼先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后来被誉为"两弹一星"。
2、华罗庚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
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
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3、钱学森
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
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钱学森那里,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为了报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国,钱学森从1950年起在美国向其当局正式提出回国申请。但是,美国当局却百般阻挠并加以迫害,没收了钱学森的各种资料和书籍,并诬蔑陷害他为“间谍”,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关押在一个孤岛上,仅半个月,就使他的体重减轻了14公斤。
当时美国当局声称,只要钱学森放弃了回国念头,就照常给他提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可是,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始终没有屈服。
通过五年的艰苦斗争,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归国的路程。回国后,钱学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4、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
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
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5、袁隆平
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
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张衡 (78~139) 东汉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召县石桥镇)人。少游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通五经”,“贯六艺”,永初五年(111)徵拜郎中。自元初二年(115)至永建初,两次为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在天文学理论方面,张衡是“浑天派”的主要代表。关于天地之起源,他认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聚为地,阴阳相荡,产生万物。他还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蚀形成的原因,认为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蚀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的。他依据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肯定了宇宙的物质性和无限性。张衡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著作收集在清严可均所编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钱伟长 根据如下 钱伟长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饯伟长在中学时代十分爱好文科,而对理科特别是数学、物理视为畏途。十分有趣的是,他一生主要从事力学、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并在这些学术领域里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首次将张量分析及微分几何用于弹性板壳研究并建立了薄板薄壳的统一理论,提出了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方程”。他还首次成功地用系统摄动法处理非线性方程,迄今国际上仍用此法处理这类问题。 钱伟长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其动力源于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源于“科学救国”的信念,考大学时,钱伟长的作文和历史试卷深得历史系和中文系教授的欣赏,而他的数理化三科的总分不到100分。因此,要弃文学理,困难可想而知。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吴有训教授,吴教授也力劝钱伟长学中文或历史,并告诉他中国文学和历史也是国家民族所需要的。弃文学理,是钱伟长经过反复思考决定的愿望,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恳谈,吴有训教授同意他暂时读物理学,但提出了对于中学理科基础并不太好的钱伟长来说,可以说是十分苛刻的条件:必须保证在学年结束时,物理和微积分的成绩都超过70分,同时选修化学,还要加强体育锻炼。这就意味着当时身体羸弱的钱伟长每周除上课外,还有两个下午的物理实验和两个下午的化学实验,还有课外锻炼。钱伟长只有加倍努力克服困难,达到这些要求,否则,他就得转系。 这个学期,除学习正课和做实验外,他还得补习英文和中学的一些基础数学,他常常是夜以继日苦读。吴有训教授也给予他许多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物理考试时,钱伟长及格了,学年终了时各科成绩追到了70多分,实现他入学时的保证。四年后,钱伟长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又赴美留学。正是科学救国的理想激励着他日后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的科学成就。
毕业论文答辩ppt怎么做如下:
第一步,首页制作。首页必须包含几大要素“论文题目、学院信息、指导老师及答辩人信息”如下图对这4大要素进行适当排版就完成了首页制作。首页背景图可以在网上找与专业或者课题想匹配的图片,或者直接用学校要求的封面。
第二步,目录制作。正常来讲论文答辩的ppt包含6个方面“课题背景、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分析讨论、主要结论、参考文献”,具体的根据专业情况以自己的论文结构为依据可以自行删减。
第三步,过渡页制作。答辩ppt中这一页主要起到“承接下文”的作用,因为ppt是讲出来的,所以一段讲完之后重新起一页介绍下下文将什么非常有必要。这样建议大家不要做得太过于花哨,放上标题即可。第四步,正文页设计。正文页在制作过程中,可以通过“结构化布局、表格展示、数据分析”等完成内容制作。第五步,结论页设计。结论一定要清晰,最好通过一段话“直接、清晰”的表达完毕。如下图,主要结论可以加粗放大放在ppt比较显眼的位置,下面可以再起一行做相关解释。第六步,参考文献制作。参考文献相对来说是ppt制作页中最简单的一页了,只需要将论文中的参考文献直接复制过来就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排版”保证对齐,字体统一,看着干净就行。第七步,尾页制作。尾页可以参考首页,只需要增加“谢谢聆听、敬请指导”等词即可。
周琪,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后,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组成员,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人才学,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发表论文10余篇,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个人专著2部,在6部专著中任副主编。代表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演变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主研的课题和专著中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5项
关于答辩PPT的制作,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觉得很简单,而对于有些人来讲却很有难度,别人轻轻松松就能搞定的PPT,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却做得还不咋样,其实,不管做什么样的PPT展示内容,一定不能喧宾夺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一个简单漂亮的PPT呢?
1、首先要对论文答辩的要求做一个了解,一般答辩PPT都会有明确要求的,知道要求自然就能很好的把握学校的标准,然后开始制作PPT。
一般答辩大会通常是由各院系论文辅导老师组成的,可以借鉴一下各老师们日常上课的PPT风格,以及他们PPT色彩的搭配是怎样的。答辩大会通常都是在院校的会议室举行,跟日常上课所用的设备相差无几,只要稍微看起来是比较舒服,一般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2、要确定答辩PPT的主题,在通过答辩对象和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PPT的主题,背景的颜色可以使用白色,这样就非常的简单,并且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徽作为主色,字体就使用微软雅黑,也可以尝试下思源黑体、冬青黑体。
3、可以按学校要求制作PPT,如果学校没有要求,那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制作,只要倾向于学术研究一般问题不大,但是,大部分学校都是有PPT参考模板的,也就是学校的PPT封面、目录、过渡页,封面上面,除了一些常用的字体外,一般还会放一个学校的logo就去,或者是学校的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图标;目录的话可以使用上下排版的方式,把下面的部分分成两排,因为你的目录如果超过五个部分的话只有一排就会显得太拥挤,为了平衡可以加上第六点,所以这种环绕型的排版适用于偶数的分块目录页;过渡页其实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4、答辩PPT要注意的东西,理清你的论文结构是否制作PPT的前提必要工作,如果使用了特殊字体的话,可以把字体嵌进PPT里面,但是这样就无法修改了,也可以把字体和PPT一起安装到答辩的设备里面去,这样就可以进行修改。答辩PPT一定要提前的去调试,导出来一份图片版的PPT会更加的保险。
想了解更多论文查重的知识请关注papertime官网~网页链接
周琪研究员,1970年4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863)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1996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副研究员任职资格;1999-2002年期间,法国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分子发育生物学部博士后,任项目负责人;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助理,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转基因协会终身荣誉会员;国际干细胞组织(ISCF)中国代表。主要从事分化与去分化的机制、干细胞的可塑性和全能性及体细胞的可塑性、体细胞重编程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开展与克隆和治疗性克隆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现已建立多种克隆动物模型(兔、小鼠、牛、山羊、大鼠、雪貂);建立了小鼠治疗性克隆胚胎干细胞库、人的胚胎干细胞系、孤雌胚胎干细胞系;改进发明了4项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了克隆技术发明专利一项。2002年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克隆体细胞克隆大鼠,该研究内容发表于《Science》。2009年7月在《Nature》发表文章,首次利用iPS细胞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得到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从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的全能性;2010年4月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发表文章,首次发现并明确证明了决定小鼠干细胞多能性的关键基因决定簇,可作为判断干细胞多能性水平的分子标识。先后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国际转基因研究genOway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法中科技促进会生物技术奖(AFCRST)、法国华人青年企业家协会年度科研奖、中国科学院Bayer青年科学家奖(CAS-Bayer)、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等多项奖励;其研究成果——验证iPS细胞全能性——入选了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十大医学突破、当选为两院院士评选200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及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关于论文软件好用的论文app如下:
好的论文app有:超级论文、论文指南、论文帮、科技论文在线,这几个比较好,没有广告,运行的快。查找论文的app有:Sci-hub、Kopernio、网易有道词典、SPSS、Matlab、Origin、Python、幕布、Xmind、百度脑图等。
一般各大院校都会购买第三方数据库(比如知网是标配),学生在校内可以直接访问数据库,下载需要的文献资源,基本上中文文献都很全。碰到少数找不到全文资源的文献,可以在百度学术、google scholar里搜一下看看,有时候会给资源的链接。
另外,计算机学科的同学也可以用“学术范”这个平台(域名就是“学术范”的拼音全拼),上面优质的计算机学科外文文献很多,还有很多数据统计以及筛选功能,可能帮你定位到有价值的文献。另外这个平台还有文献管理和社区讨论功能,很适合毕业季写毕业论文使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写一篇论文需要用到方方面面的东西,希望能为大家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以时间和标志性事件为参照标准,环境心理学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得以兴起。随着环境问题的升温,环境心理学也成为21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较有突破的一个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1 浅谈环境心理学中的拥挤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中的拥挤,从环境心理学角度阐述了拥挤的内涵、影响及对策,并提出要警惕拥挤综合症的出现。 关键词:拥挤 影响 拥挤综合症 一、 拥挤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1],它通过研究在不同社会 文化 和环境下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寻求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可持续模式。拥挤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外学者有的认为,“拥挤”是指当个体的空间需求超过实际空间供给时的一种心理压力不适状态,是有限空间中的个体的一种个人主观体验;有的认为,“拥挤”是指一种个人无法获得想要的隐私水平、无法充分控制同他人之间社会互动的状态。我国学者则强调“拥挤”是指一种主观的、能产生消极情感的心理状态,且当个人觉察到给定空间中有过多的人时出现。 总之,作为对高密度和相应空间限制的知觉判断,“拥挤”是一种难以直接测量,需经过人类知觉加工形成,伴随过度唤醒和生理、心理、行为压力特征表现,且导致系列拥挤负面影响的复杂心理体验和主观 经验 状态。[2] 二、 拥挤对人类的影响 (一)拥挤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对生理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密度会引起一些生理唤醒反应。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个体患病的机率更高;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2.对情感的影响 社会密度与空间密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情感体验。在改变空间密度的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时比在低密度时体验到更多的消极心境;而女性则相反,能彼此友好相处,以比较合作的方式对待拥挤的心境。在社会高密度的研究中,男女都同样反映出消极的心境。 (二)拥挤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人际吸引 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在相关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情境下对组内成员负面的评价较多,而女性则相反,高密度促进了人际吸引。 2.退缩行为 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 措施 ,它包括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高密度所引起的退缩行为将可能破坏人际关系网络,这样人们可以利用的资源便会减少,更加难以应对巨大的压力。 3.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一些关于人口密度如何影响人们助人行为的研究发现,高密度会降低人们帮助别人的概率。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此外,利他行为在城市和乡村也是不一样的。 4.攻击性行为 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对某一部分人来说(如 儿童 ),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大量研究显示,拥挤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更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改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高密度是引发负性的情感体验,还是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 (三)拥挤的具体影响 1.拥挤对工作的影响 首先,拥挤使个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度注意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其次,拥挤时容易产生焦虑。再次,高密度会阻碍个体对环境的认知。最后,拥挤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2.拥挤对交通影响 首先,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其次,司机的应激。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再次,交通阻塞。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也对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 三、减少拥挤的消极影响 (一)干预措施 首先,认知干预:对高密度情境的干预措施之一是认知干预,它是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这样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 其次,建筑设计:第一,利用分隔。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因为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第二,注意焦点的设计。人们更喜欢能减少个人唤起水平的环境;建筑设计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因素来减少人们的消极反应,达到减少拥挤感的目的。此外,建筑设计中室内家具的色彩、布置,对空间宽敞感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调节方式 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减少个体的焦虑和降低他们的唤醒水平。为此,可针对缓解拥挤所产生的后果而进行三种调节 方法 :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使人们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想象是帮助人们按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 四、拥挤综合症 拥挤的空间,嘈杂的环境,加之快节奏的生活,极易使人产生高度紧张,出现头痛、失眠、易怒、乏力等症,甚至引起心理变态,这一系列症状,被称为“拥挤综合症”。环境、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认为,拥挤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已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为避免现代都市的拥挤及拥挤带来的危害,需要社会和都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关键是要加强对城市布局和建设的宏观调控,以利人口分流;在节假日及大型集会,要作好人群的有序流动安排,最大限度地控制拥挤现象。都市居民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凑热闹,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孕妇及患有心血管病的人更应避免拥挤。同时,都市人还须学会“闹中取静”,在紧张中学会放松,加强体质锻炼、注意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保持乐观开朗、平静愉快的心境,这些都是防止拥挤综合症的有效办法。[3]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社, 2001. [2]戴琨等.拥挤研究进展[J].应用心理学,2010(4). [3]严世英.都市拥挤综合症及其危害[J].人与自然,1998(3). [4]许波.拥挤综合症-精神健康的大敌[J].社会心态大观,2004. [5]保罗·贝尔等著.环境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2 谈环境心理学及其研究述评 【摘 要】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的诞生及其东西方发展,做了文献梳理评述,以期学界进一步了解其背景和现状。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研究;述评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 人际交往 、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 一、环境心理学简要追述 环境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分化产生的―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的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传统意义上,环境心理学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心理学的结合。随着环境心理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现代意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重视建筑环境与心理及行为之间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纪元前,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各种手法矫正视觉错觉。有关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1886年德国美术史家沃尔芬(H.wolffin)著有《建筑心理学绪论》一书,曾用“移情论”的美学观点讨论建筑物和工艺品的设计问题。其后,汉斯・迈耶(H.Mayer)还打算在包豪斯中开设心理学课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城市环境严重恶化,对居民的身心和行为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同时,不少新建筑因无视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导致社区崩溃、建筑拆毁、居民抗议等严重后果,并遭到社会的严厉批评。因此,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引起多学科研究者的深切关注。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研究终于汇集成多学科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此后,先在英语区,继而在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和发展。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伊特尔森、普洛尚斯基、萨默,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还形成了若干研究中心,如儿童与环境、环境认知、环境与年龄、残疾人与环境、居住区环境、室内环境、妇女问题、使用者参与、使用后评估等。该组织第一批成员27人,仅由建筑师和心理学家组成,到1984年,成员增加到900人,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建筑师占30%,心理学家30%,其他环境学科(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25%,其他社会科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人类及社会生态学家)15%,成为世界上历史最长,人数最多的从事环境――行为研究和应用的学术团体。欧洲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也形成了环境行为研究的潮流。 亚洲各国中,日本在环境――行为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领先地位,并在70年代迅速发展。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研究,并引起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二、环境心理学及其发展 不同的研究者,对环境心理学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不同学者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中,看到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与全貌。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是纽约的研究者普洛尚斯基和伊特尔森等首先提出的。任何人工环境都是社会的产物,都离不开相应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同时也不能脱离它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1]。1978年,贝尔(P.A.Bell)等三人合著的《环境心理学》一书给环境心理学下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整体的科学。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对个人空间、拥挤和人类的关系、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等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了解个体如何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2]。 环境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的一门科学,因此它并不追究人能够适应哪一种环境的问题。过去,人们在创造环境时,几乎不考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会有怎样的心理倾向。与此相反,环境心理学却是将它作为重要问题提出来,并使它与选择环境、创造环境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科学分支。因此现在有一些问题必须加以考虑[3]。 俞国良等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4]。马逊风等认为“广义上的环境心理学就应该是心理学,因为一切心理学都是针对环境的”。狭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从其研究对象上可以定义为“研究环境问题对人类(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对环境反馈作用的学科”[5]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6]。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的各个定义虽然在表述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但基本思路是差不多的。基于以上不同研究者观点的基础上,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个心理学分支独有的特点和能区别于其他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环境心理学区别于心理学其他分支的独有的特点,最主要是它研究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分支。 在现有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我们看到实际的研究内容包含很多方面,有研究者 总结 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概念,不同环境中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个人的心理现象和对环境的知觉;环境物理里和环境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环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相互关系),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规律,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如噪声、温度、风向、气候、空气的污染)和社会环境(如个人空间、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的影响;环境联想对环境意识与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中心理变化对人体信息传递、工作效率等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进行心理自我调适,以适应环境并创造一种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环境即对环境的反馈作用[5]。 除此之外,环境心理学还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且研究如何通过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从而增加亲近环境的行为,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 环境心理学说到底是心理学,而不是环境学,它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是心理学的内容,只不过要加上一个限定的领域,这个限定的领域就是环境。有定义说“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我们感到这个表述虽然很清晰简练,而且也基本切合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但是表述上不是最好。因为环境心理学毕竟是心理学,所以把它仅仅说成是研究“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毕竟不十分贴切。 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中所说的环境,其意义仅仅是自然环境还是包含社会环境?这里,我们的建议应当说主要是自然环境。另外一个定义上的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是不是一个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有研究者指出,“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来看,环境心理学应该成为以环境科学和心理学两学科为研究基础的交叉学科,但从环境心理学的起源和已进行的各种研究来看,环境心理学距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还有很大的距离”。原因是环境心理学的最初研究者主要是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个人空间、拥挤、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等,“目前的环境心理学和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联系得更为紧密”。 把环境心理学定义为“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似乎和这个现状更为贴切,但是,却和环境心理学最新的发展趋势不合。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心理学研究者中,心理学家的人数正在日益增加,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月越来越超越建筑学的范围。 三、环境心理学研究内容及其展望 从广义上看,所有的心理学研究的都是研究环境中的人的心理,是否所有的心理学都应该说是环境心理学?我们认为,如果把所有的心理学都说成环境心理学,那么这个学科的独持性就没有办法体现了。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以及影响了自然环境的那些小型活动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大致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人的心理对环境的影响。1.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的问题。2.环境心理评估。3.环境态度与价值观。4.环境对人的影响。5.如何改变人的心理,使人多做有益于环境保护的事情。6.各种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此外,建立关于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内容[7]。 因此,环境心理学有很多需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和跟踪研究的问题。过去的心理学在很多方面都与现实脱节,所以这是相当困难的课题。总之,我们认为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学应该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作。 参考文献: [1]林玉莲. 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2][美]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等. 朱建军 ,吴建平等 译.环境心理学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 [3](日)相马一郎. 周畅 ,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 [4]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 教育 出版社,2000.4. [5]马逊风,黄冬梅,黄钰,何子光.环境心理学有关问题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31-36. [6]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28―129. [7]吴建平.环境与生态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5. 猜你喜欢: 1. 浅谈环境心理学论文 2. 浅谈环境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3.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 4.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 5.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