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新闻学专业发表的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新闻学专业发表的论文范文

新闻学虽然已是一级学科,但它语言文学的性质没有变。目前,我国学科分类仍将它归入文学门类,被视为人文科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体育新闻传播手机媒体影响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而技术的进步让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加,除去发简讯、打电话等基本功能外,手机的功能更加趋向于娱乐化。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手机媒体发展初期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21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之骄傲、兴奋的一件事——申奥成功,北京成为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城市,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在第一时间将此讯息带到了中国人的耳边。

关键词:手机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一、前言

如今社会资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网路等其他媒体,具有互动性强、资讯源内容多样、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等特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手机媒体的便携性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讯的新闻,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化

据中国网际网路络资讯中心释出的《第27次中国网际网路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另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截至2014年,全国行动电话使用者达12.8亿,普及率为94.5%,手机使用者的增加大大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发展。例如,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有70%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大学生基本都通过手机来获取外界资讯,每天在手机上浏览新闻、看视讯、收看直播、关注微博等,一步一步地成为“手机党”、“低头族”,这些调查研究表明手机已经高度媒体化。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特性相契合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有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的优点,并且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与手机媒体的特征相契合。由于体育具有竞技性质,人们往往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体育比赛。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不能守在电视、电脑前观看体育比赛。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现在一个NBA球迷如果要选择观看一场NBA篮球常规比赛,更多地会选择开启手机,登入新浪、风云直播等网路平台观看比赛,真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观众已经不多了。手机媒体的便携、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欣赏比赛的需求,手机媒体的时效性与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完美契合。

三、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体育新闻语言的改变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专业性、竞技性等特征,对部分观众而言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普遍关注,直接促进了体育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新闻播报正逐渐以准确、简练、具体、快速、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报道,更多地使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进行体育新闻传播。据笔者了解,在80年代,篮球赛的播报更多地存在于各个体育院校中,直到后来,各种篮球比赛正式进入电视直播,才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开始,人们并不怎么了解篮球比赛的过程以及篮球比赛的规则。如今,由于手机媒体简洁易懂的播报方式和体育语言的通俗化,使篮球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体育运动专案之一。可见,这种新闻语言的改变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手机媒体提升舆论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使用者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传送自己的观点,与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特别是当下QQ、微信、部落格、微博的发展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迷,经常在微博上与广大体育迷进行交流互动。每逢较大的体育赛事,微博首页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便能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观赛体验。在激动的时刻表露喜悦,在沮丧的时刻发泄不满,在喜欢的运动员或球队输了的时刻吐槽,和大家分析失败原因,在支援的球队不负众望获得冠军的时刻分享欣慰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再加上如今体育直播、转播中,直播员为增加收视率,也会以有奖竞猜、上墙等形式,或者发表一些自己幽默的观点来达到互动效果,从而促进体育新闻的传播。

三手机媒体使新闻进入融合及整合式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逐渐融合。中国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大一部分“手机党”、“低头党”通过手机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传统媒体在这一状况下,为了谋求发展不得不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例如,报纸行业。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报纸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使用者能在各大手机新闻媒体上获取报纸上的各种资讯,这就使人们购买报纸的需求减少。为了寻求报纸业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整合式传播道路,手机报应运而生。

四、结语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流方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是必然趋势。在这一条件下,新兴媒体以自身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逐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流,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参考档案:

[1]谭秀湖.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编辑学刊,201401:83-86.

[2]朱志锋.移动终端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05:203-204.

[3]吴红梅.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前景分析[J].新闻爱好者月刊,201022:33-34.

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思考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地变更、创新,让人民感受到了新闻的传播力量和亲民性。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改变原有的新闻传播模式,才会有效并优质地传播新闻,使新闻内容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援。笔者对当前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拓宽新闻传播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如今,电子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路成了人与人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许多人还会通过新媒体对新闻内容进行了解与传播,将重要事件或是舆论讯息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方法相对于以往的纸质传播,广播等更为便捷。但是若想让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更加大众化及普遍化,就需要对新媒体进行了解,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使新闻能够及时有效地传播。

一、关于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特征

当前背景下的新媒体顺应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人们不用通过大量的时间去完整的阅读资讯。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新媒体已经成为资讯传播的主要途径,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变得零碎,但新媒体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它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娱乐。通过手机获取新闻资讯是最便捷的一种方式,如今网路资讯的划分越来越详细,人们关注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它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心理需求。

二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以“新”字作为代表,它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它的传播速度快,资讯量较大,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实效性、储存性以及选择性都是最强的,它的语言要素多种多样,带给人们更多的新鲜感以及趣味性。其次,新媒体传播的途径较多,我们使用的QQ、微信、微博上每天都会更新讯息,人们再也不用守在电视机旁等待新闻了。最后,新媒体的互动性强,每条播出的新闻,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新闻后的网友留言版块分享给更多的人。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新闻的实效性增强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及优势之一就是新闻的实效性增强。在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是报纸,广播以及电视新闻,但报纸的出版或电视新闻的播出时间与人们收到资讯的时间存在差异,所以大多数人看到的新闻都是前一天发生的事情,也有一些人看到的新闻已经是经过处理的或是新闻事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报纸以及电视新闻的实效性相对较差。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装置连线到网际网路获取新闻资讯,从而可以获得实时释出的资讯,提高了新闻的实效性。

二新闻的互动性增强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是单向传播的,不具有互动性,人们只作为新闻的接收者,没有办法对接收到的新闻进行评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子科技产品的进步,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的互动性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在很多新闻下,都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处让人们进行留言点评,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让读者与读者进行互动,同时也让读者与撰稿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新闻的互动性推动了正确观点的传播和整个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

传统媒介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图片和声音,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逐渐走向了全媒体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文字,图片和声音转化为视讯和影像呈现出来,这种新闻增加了趣味性,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促进了新闻的广泛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科技产品都成为了新闻传播的媒介,它们与传统的媒介方法相结合,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形式,拓宽了人们的阅读渠道。

四新闻传播的全时性

在传统的媒介传播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频次,人们无法随时随地接收到新闻内容,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全时性,任何地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新闻都会传播到网际网路上,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这也弥补了传统媒介时代新闻释出较慢,时间较长等缺陷。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将自媒体纳入新闻报道中

自媒体是指民众自己对于娱乐的追求,将自发拍摄的作品传到网路上,争取到较多的点选率和播放效果的微视讯,这也是当代背景下时代潮流的一种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开设专门的板块,对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进行跟踪报道,也可以将这类新闻释出在其他相关板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价值和人们的关注度,还可以促进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内容呈现出了同质化特点,为了使读者的反应更大,新闻的影响更大,部分新闻编辑开始使用某些手段将新闻内容夸张化,导致新闻内容严重失真,影响了新闻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今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要反其道而行,坚持报道的深入性以及真实性,给社会传递更多的真实新闻和正能量。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要注重了解新闻事件的整个经过,挖掘出新闻中最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内容。

三新闻释出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

如今,社会朝着快节奏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新闻的释出量也逐渐增多,这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人们寻找新闻变得困难,新闻的数量增多导致人们不能够了解所有新闻的内容,所以新闻的释出要与读者阅读习惯相契合,在释出新闻时,首先要对新闻进行分类,方便读者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其次释出的新闻内容应简洁明了,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内容;最后在新闻的最底端要附上与上述新闻相关的新闻连结,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四、总结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这些传播模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们要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和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只有不断地深入到新闻内容本身,不断地把握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才能找到更具有创新性的新闻传播模式,才能使新闻传播效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袁敬舒.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57+144.

[2]高颖.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主体[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20.

[3]杨东伶,徐文静.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J].新闻战线,201510:24-25.

当代中国新闻学从1978年结束时处于“非科学的边缘”,到1997年被确立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完成了跳跃式的学科发展,学科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可谓神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以智慧手机和移动互联技术为标志的移动网际网路,实现了人和人之间跨时空的即时交流。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亲人、朋友的依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已经发生了的人的异化。海量的资讯裹挟着我们,承载多样化资讯的媒体“掌控”着我们。

1、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目前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正在加深,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购物等所有的生活都在手机上完成。大学的课堂上不再出现学生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等扰乱课堂的行为,静悄悄的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师生互动的场景在这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里绝少出现。学生们沉溺在移动网际网路络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已经是现代大学课堂的一个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学生在课堂上貌合神离的状态,令老师们头痛,学生管理方面也显得束手无策。

2、充满危险的人际交往

随着手机上网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中也盛行虚拟交往,交往物件也是多元的,既包括现实世界中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的特定人群,也包括各种陌生人。他们会因为网路世界中的某些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结识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这就给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新媒体时代,虚拟人际交往中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分享”心理浓厚,他们热衷于依靠即时地理位置资讯交友的移动应用,个人地理位置能轻易被定位,让虚拟社交的人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但这种真实性也可能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潜在风险。

3、真假难辨的就业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浏览资讯,释出资讯,这种自由度很大、门槛很低的资讯传播环境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自我表现欲,表达欲,同时也带来了网上资讯真假不分的问题。面对网际网路上海量的招聘资讯,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显得既欣喜又无奈。网上关于就业招聘资讯数量庞大,但鱼龙混杂,很难辨别真假。

二、改善的新举措

新媒体时代,手机上网受到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热捧,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都与移动网际网路络紧密联络在一起,在这个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界限日渐模糊的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利用新媒体,融入学生的虚拟交往圈,为现实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网路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手机上网的盛行,媒介对生活的介入和渗透可谓是无孔不入。在这个人人上网,处处分享的年代,教师可以通过手机QQ、微信等进入学生们的虚拟人际交往圈,倾听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关注他们的生活,以此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提供现实依据。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新媒体为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借助移动网际网路络中的社交平台,教师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要为考证、考级发愁,为毕业就业发愁,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作为重点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针对个别突发事件,要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疏导学生中的不良情绪。此外,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把不良心理和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3、帮助学生筛选甄别网上就业资讯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求职基本上以网路应聘为主,网上招聘资讯的真伪辨别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新闻专业学生的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帮助毕业生筛选、甄别真实可靠的招聘资讯。首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网上招聘资讯中的重复资讯进行剔除,然后借助搜寻引擎,筛选真实的招聘资讯可以搜寻招聘单位的真伪,然后按照学校本身的发展水平即所开设的专业筛选出与本校毕业生相关的用人单位,这样经过了就业指导中层层把关,筛选出来的招聘资讯再经由高校新闻学专业相关院系的学生管理人员,及时地释出到学生的移动社交网路平台QQ群、微信圈等,学生通过手机即可及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招聘资讯,避免学生自行浏览网路的盲目性,也消除了虚假招聘资讯、传销组织欺到学生的隐患。

4、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学生和教师都比较偏爱虚拟人际交往,通过手机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老师和学生既可以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拘束感,又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是一种最经济的人际沟通。但是线上沟通毕竟是一种虚拟化的人际交流,少了面对面时的丰富表情、动作等,交流的真诚度大大降低,交流内容的真实性也值得商榷。学校要加强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管控,老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必不可少,只有在师生双方面对面坐下来的时候,老师才能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学生。当然了,线上虚拟化的交流,尤其是移动社交平台的“关注”、“分享”可以增加彼此的亲近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最新变动,为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打好基础。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重要事宜都与移动网际网路息息相关。他们通过移动网际网路获取学习资料,通过移动网际网路购物、休闲,通过移动网际网路上的招聘资讯求职就业,他们的生存高度虚拟化了。这种虚拟化的生存状态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方便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无限制”沟通,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管控;另一方面,虚拟交往中资讯真伪的不确定,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回避它的存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者必须着力加强师生间的移动互联,密切师生关系,以期为干预和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提供依据和工具,最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课堂所学习的采访技能以及写作方法等并没有很好进行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课本上或者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采访技能及写作方法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运用自如,新闻采写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体现。我们知道,新闻学也是一门实践应用极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强 *** 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就业市场接轨,而事实上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并不多。学不能致用,教育则无意义。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与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思路: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体验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学组织和设计都过于被动,具体的教学没有达到实效性教学这一目的,因此教学的效率也不是很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一般都是老师来进行事先安排,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埋头苦记笔记。新闻学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的结果就是学生除了记住了笔记,没能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要转变以往这种被动式的教学,进而变为积极主动的教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不断的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学来说,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抄笔记的怪圈中走出来,转动他们的大脑,活跃他们的思维,课堂的设计和组织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进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体验新闻实践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以笔者在新闻采访课中的知识点新闻线索的教学为例。在我们进行教学之前,或者是课堂的前十分钟,我们也就可以讲解基本理论新闻线索的基本含义及如何寻找新闻线索。在了解了这些基本的要求之后,我们也就要让学生知晓新闻线索是记者经过大量的反复的调查和思考所获得的,从中发现有传播价值的事实。对于课程时间的把握,一定要巧妙的进行设计,其中课堂剩余的三十分钟让学生走出教室,规定他们在第二节课上课之前回到教室,每个同学都需要写出1-3条在三十分钟内发现的新闻线索。不断的变革以往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一来也可以让学生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都很愿意尝试。在三十分钟过后,我们也就可以让他们陆续回到教室,各自分享自己找到线索。其中有的根据观察找到线索,比如关注学校的展板,了解到最近学校会开展哪些活动,可以跟进报道。当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出去寻找线索,进行采访,这样也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去团委了解学校的优秀学生代表情况,可以做人物专访。还有的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找到线索,有学生通过网路了解到蔬菜涨价的资讯,从而找到探寻食堂饭菜价为何稳定的新闻线索。之后老师需要对同学们的找到的线索进行点评,分析利弊。还提示大家,其实同学们今天的这堂新闻课本身也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学生实践讨论加老师点评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中的经验获得必定大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内容重要。

改革课程设定,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改革的过程中,相关的专家也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新闻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类别上分为三大类别,其中主要包括应试性教育、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新闻的专业教育。一般来说,应试性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储备等,其中新闻学专业的教学重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新闻从业能力的核心教育体系。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广电新闻专业而言,新闻专业教育是最重要的。新闻学者Glennmott认为,新闻作为一种技艺永远不会被替代。对于不被替代,其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掌握新闻传播的主要技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课程设定上加大新闻专业课程的数量,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很好的应用,这样也就可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新闻传播技能。应试性教育是必须的,但在课程设定中应该把握好度。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中国的新闻传播制度,适应中国的新闻实践。从思想上对我国的新闻传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这类课程普遍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具体课程的设定上要更加科学化,其中对于相同类的课程设定以及门数是不宜过多的,要有选择的进行选择。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变革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尽量的使其多样化,比如电影观摩,课堂讨论等。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对于今天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而言,是尤其应该受到关注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广电新闻专业的课程设定都有一些基础知识教育体系的体现,但是还仅仅的限于文学、广告学、秘书学等新闻传播学相关性较强的学科。从当下新闻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财经类、法律类、科技类等型别的记者需求缺口更大。因为很多新闻院系毕业的学生缺乏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无法进行准确深入的专业新闻报道。由此可见,课程设定中可以适当设定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减少自己实践中的知识缺角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加强教学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

在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当中,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的管理和考核上也要重视起来,积极做好相关的教学考核与管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其中,积极做好考试型别分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知道闭卷考试是最为传统的考试型别,而随着当前教学的改革,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加强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就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我们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全面分析,其中改革的必要性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具有更加开放的考核机制,这就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也是对管理模式的一种重要推动,因为考核的改变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使着我们的教学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考核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需要记忆的考核内容必不可少,但是更多的比重应该倾向于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笔者提出如下的课程考核标准:出勤和课堂参与占10%,两次平时课外实践作业占20%,期末理论考试占30%,期末实践作业占40%。与此同时可以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的。所以,在实现教学与考核的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学生对实物操作,是掌握原理和技能的纽带。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生通过实操,在掌握基本理论以及原理的同时,也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归纳,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实操验证的原理和掌握的技能,必须通过归纳才能系统化和牢固化,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期末理论考试的题型需要设定为开放式或者讨论式的,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期末的实践作业由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完成,从策划到作业成品,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并将作品在最后一堂课上进行展示。学生将整学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运用到最后的新闻作品中,锻炼他们创作的能力。

结语

总之,随着当前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创新。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强调专业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顺应新闻传播领域发展的规律,抓住该职业领域的实践性特征进行教学和课程设定。所在最后总结起来即是:首先必须根据业界的需求,明确新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有理论基础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专业技能进行操作的人才,具体来说,我们要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当然,在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相关需要探索改革教学模式,将死板的讲授变为充满乐趣的体验尝试,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成新闻作品作为他们考核的主要方式,改变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现状。只有实践能力的充分展现,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应用型大学中广电新闻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学不能致用的问题。

新闻专业学生的论文发表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 3. 现代传播 4. 新闻记者 5. 新闻大学 6. 当代传播 7. 中国记者 8. 新闻界 9. 新闻战线 10. 传媒 11. 传媒观察 12 中国报业13. 新闻与写作 14. 新闻爱好者 15. 新闻知识

新闻类论文不好发,有以下情况,如果在核心期刊上投稿的话,自己投稿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找论文发表机构投稿的话就省事多了,如果您的文章不合格,专业的编辑老师也会帮您修改文章,直到通过审核为止,这样的话您是比较省心的,如果自己投稿的话,就需要严格按照期刊的征稿要求修改文章,然后进行投稿。

您好,新闻类论文可以发表,但是需要满足最少200字最多500字的要求,并且回答要完整,不能出现重复的内容。在写作时,要注意使用正确的语法、语句结构以及恰当的词汇,这样才能让文章更加流畅,更容易被读者理解。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 3. 现代传播 4. 新闻记者 5. 新闻大学 6. 当代传播 7. 中国记者 8. 新闻界 9. 新闻战线 10. 传媒 11. 传媒观察 12 中国报业 13. 新闻与写作 14. 新闻爱好者 15. 新闻知识

新闻专业的论文发表

新闻类论文发表的难度相对较高,因为它们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才能提供有价值的见解。最少200字最多500字的新闻类论文,应该包括一个有说服力的论点,并且要有充足的证据来支持这个论点,同时要避免出现重复的内容。此外,还要注意在文章中使用礼貌的语言,并且把您改成您。

当然是发表在新闻类刊物上了,普通刊物核心期刊都可以的。

正规的新闻传媒类期刊有哪些职称评定认可的新闻类期刊投稿 正规的新闻传媒类期刊有哪些职称评定认可的新闻类期刊投稿 正规的新闻传媒类期刊有: 1.《记者摇篮》: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由辽宁报业传媒集团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刊登新闻与传指类专业论文的学术月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在辽宁乃至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具有双刊号,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广大新闻从业人员、新传播类专业院校师生及新闻理论研究者提供学术交流、理论研讨的高质量平台,更为专业职称晋级评定发表论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记者观察》:本刊是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新闻观察杂志,创刊于1991年1月。创刊近20年来,以敏锐和深刻的观察,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以朴实真挚的人文情怀,深切关注社会民生和普通百姓。 3.《传媒论坛》:本刊是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新闻传媒类学术刊物,刊物以刊载从事信息传播、新闻传播、广播及电视事业、网络传播、图书及出版事业、群众文化事业的工作者,传媒事业的管理者、研究人员和相关大中专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传媒类稿件为主,为全国新闻传媒从业人员提供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学术交流新平台。 4.《环球首映》:杂志是影视传媒类专业期刊,担负着影视界从业人员、影视理论及广大影视观众之间的桥梁作用。传播和研究影视新理念,记录影视事业发展的轨迹,宣传正确的舆论,传播的先进文化,已成为《环球首映》义不容辞的责任。 5.《科技传播》​:本刊是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一本面向科技界、学术界、传播界以及大专院校师生等广大读者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跨学科的科技类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等方向的文章。 …… 还有更多的新闻传媒类​期刊,可咨询征诚期刊,主要负责全国各类学术期刊杂志宣传,征稿,论文发表,各类图书专著署名出版,实用新型专利的办理等业务的办理。 以上杂志均为出版署备案的正规杂志,双刊号,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 来稿要求: 1:符合论文的一般要求 2:借鉴率不超过30% 3:需要备注作者姓名,单位,邮编等信息 4:来稿请注明XX杂志投稿   ​ 期刊作者署名的要求 : 1.分为集体署名和个人署名。  2.第一作者应是论文课题的创意者、设计者、执行者,是论文的执笔者。  3.多人合写时,主在前,次在后;多单位合写时,用脚注标明。  4.作者人数不易过多,一般不超过6人。  5.指导、协作、审阅者可列入致谢中。   ​ ​我们的优势: 1、刊物正规化:所有刊物均为学术期刊具有CN、ISSN刊号,经过严格审查后才能建立合作关系。 2、收费合理化:所有普刊收费均低于杂志社公开报价,核心期刊在同行中也处于较低水平,审核通过核实后付款。 3、流程规范化:所有文章免费送审,修改,高通过率。通过审核后安排正规途径查询稿件录用情况。 4、服务专业化:依托多年经验,根据文章类型和时间要求,推荐合适刊物。 5、跟进全程化:从文章送审到收到样刊,全程跟踪式服务,为客户负责到底。 ​​​​

新闻类论文不好发,有以下情况,如果在核心期刊上投稿的话,自己投稿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找论文发表机构投稿的话就省事多了,如果您的文章不合格,专业的编辑老师也会帮您修改文章,直到通过审核为止,这样的话您是比较省心的,如果自己投稿的话,就需要严格按照期刊的征稿要求修改文章,然后进行投稿。

新闻学专业发表论文

当代中国新闻学从1978年结束时处于“非科学的边缘”,到1997年被确立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完成了跳跃式的学科发展,学科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可谓神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以智慧手机和移动互联技术为标志的移动网际网路,实现了人和人之间跨时空的即时交流。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亲人、朋友的依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已经发生了的人的异化。海量的资讯裹挟着我们,承载多样化资讯的媒体“掌控”着我们。

1、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目前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正在加深,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购物等所有的生活都在手机上完成。大学的课堂上不再出现学生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等扰乱课堂的行为,静悄悄的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师生互动的场景在这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里绝少出现。学生们沉溺在移动网际网路络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已经是现代大学课堂的一个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学生在课堂上貌合神离的状态,令老师们头痛,学生管理方面也显得束手无策。

2、充满危险的人际交往

随着手机上网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中也盛行虚拟交往,交往物件也是多元的,既包括现实世界中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的特定人群,也包括各种陌生人。他们会因为网路世界中的某些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结识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这就给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新媒体时代,虚拟人际交往中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分享”心理浓厚,他们热衷于依靠即时地理位置资讯交友的移动应用,个人地理位置能轻易被定位,让虚拟社交的人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但这种真实性也可能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潜在风险。

3、真假难辨的就业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浏览资讯,释出资讯,这种自由度很大、门槛很低的资讯传播环境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自我表现欲,表达欲,同时也带来了网上资讯真假不分的问题。面对网际网路上海量的招聘资讯,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显得既欣喜又无奈。网上关于就业招聘资讯数量庞大,但鱼龙混杂,很难辨别真假。

二、改善的新举措

新媒体时代,手机上网受到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热捧,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都与移动网际网路络紧密联络在一起,在这个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界限日渐模糊的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利用新媒体,融入学生的虚拟交往圈,为现实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网路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手机上网的盛行,媒介对生活的介入和渗透可谓是无孔不入。在这个人人上网,处处分享的年代,教师可以通过手机QQ、微信等进入学生们的虚拟人际交往圈,倾听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关注他们的生活,以此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提供现实依据。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新媒体为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借助移动网际网路络中的社交平台,教师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要为考证、考级发愁,为毕业就业发愁,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作为重点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针对个别突发事件,要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疏导学生中的不良情绪。此外,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把不良心理和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3、帮助学生筛选甄别网上就业资讯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求职基本上以网路应聘为主,网上招聘资讯的真伪辨别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新闻专业学生的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帮助毕业生筛选、甄别真实可靠的招聘资讯。首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网上招聘资讯中的重复资讯进行剔除,然后借助搜寻引擎,筛选真实的招聘资讯可以搜寻招聘单位的真伪,然后按照学校本身的发展水平即所开设的专业筛选出与本校毕业生相关的用人单位,这样经过了就业指导中层层把关,筛选出来的招聘资讯再经由高校新闻学专业相关院系的学生管理人员,及时地释出到学生的移动社交网路平台QQ群、微信圈等,学生通过手机即可及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招聘资讯,避免学生自行浏览网路的盲目性,也消除了虚假招聘资讯、传销组织欺到学生的隐患。

4、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学生和教师都比较偏爱虚拟人际交往,通过手机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老师和学生既可以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拘束感,又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是一种最经济的人际沟通。但是线上沟通毕竟是一种虚拟化的人际交流,少了面对面时的丰富表情、动作等,交流的真诚度大大降低,交流内容的真实性也值得商榷。学校要加强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管控,老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必不可少,只有在师生双方面对面坐下来的时候,老师才能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学生。当然了,线上虚拟化的交流,尤其是移动社交平台的“关注”、“分享”可以增加彼此的亲近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最新变动,为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打好基础。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重要事宜都与移动网际网路息息相关。他们通过移动网际网路获取学习资料,通过移动网际网路购物、休闲,通过移动网际网路上的招聘资讯求职就业,他们的生存高度虚拟化了。这种虚拟化的生存状态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方便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无限制”沟通,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管控;另一方面,虚拟交往中资讯真伪的不确定,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回避它的存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者必须着力加强师生间的移动互联,密切师生关系,以期为干预和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提供依据和工具,最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课堂所学习的采访技能以及写作方法等并没有很好进行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课本上或者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采访技能及写作方法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运用自如,新闻采写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体现。我们知道,新闻学也是一门实践应用极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强 *** 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就业市场接轨,而事实上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并不多。学不能致用,教育则无意义。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与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思路: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体验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学组织和设计都过于被动,具体的教学没有达到实效性教学这一目的,因此教学的效率也不是很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一般都是老师来进行事先安排,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埋头苦记笔记。新闻学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的结果就是学生除了记住了笔记,没能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要转变以往这种被动式的教学,进而变为积极主动的教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不断的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学来说,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抄笔记的怪圈中走出来,转动他们的大脑,活跃他们的思维,课堂的设计和组织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进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体验新闻实践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以笔者在新闻采访课中的知识点新闻线索的教学为例。在我们进行教学之前,或者是课堂的前十分钟,我们也就可以讲解基本理论新闻线索的基本含义及如何寻找新闻线索。在了解了这些基本的要求之后,我们也就要让学生知晓新闻线索是记者经过大量的反复的调查和思考所获得的,从中发现有传播价值的事实。对于课程时间的把握,一定要巧妙的进行设计,其中课堂剩余的三十分钟让学生走出教室,规定他们在第二节课上课之前回到教室,每个同学都需要写出1-3条在三十分钟内发现的新闻线索。不断的变革以往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一来也可以让学生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都很愿意尝试。在三十分钟过后,我们也就可以让他们陆续回到教室,各自分享自己找到线索。其中有的根据观察找到线索,比如关注学校的展板,了解到最近学校会开展哪些活动,可以跟进报道。当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出去寻找线索,进行采访,这样也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去团委了解学校的优秀学生代表情况,可以做人物专访。还有的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找到线索,有学生通过网路了解到蔬菜涨价的资讯,从而找到探寻食堂饭菜价为何稳定的新闻线索。之后老师需要对同学们的找到的线索进行点评,分析利弊。还提示大家,其实同学们今天的这堂新闻课本身也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学生实践讨论加老师点评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中的经验获得必定大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内容重要。

改革课程设定,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改革的过程中,相关的专家也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新闻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类别上分为三大类别,其中主要包括应试性教育、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新闻的专业教育。一般来说,应试性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储备等,其中新闻学专业的教学重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新闻从业能力的核心教育体系。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广电新闻专业而言,新闻专业教育是最重要的。新闻学者Glennmott认为,新闻作为一种技艺永远不会被替代。对于不被替代,其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掌握新闻传播的主要技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课程设定上加大新闻专业课程的数量,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很好的应用,这样也就可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新闻传播技能。应试性教育是必须的,但在课程设定中应该把握好度。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中国的新闻传播制度,适应中国的新闻实践。从思想上对我国的新闻传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这类课程普遍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具体课程的设定上要更加科学化,其中对于相同类的课程设定以及门数是不宜过多的,要有选择的进行选择。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变革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尽量的使其多样化,比如电影观摩,课堂讨论等。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对于今天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而言,是尤其应该受到关注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广电新闻专业的课程设定都有一些基础知识教育体系的体现,但是还仅仅的限于文学、广告学、秘书学等新闻传播学相关性较强的学科。从当下新闻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财经类、法律类、科技类等型别的记者需求缺口更大。因为很多新闻院系毕业的学生缺乏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无法进行准确深入的专业新闻报道。由此可见,课程设定中可以适当设定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减少自己实践中的知识缺角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加强教学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

在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当中,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的管理和考核上也要重视起来,积极做好相关的教学考核与管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其中,积极做好考试型别分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知道闭卷考试是最为传统的考试型别,而随着当前教学的改革,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加强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就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我们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全面分析,其中改革的必要性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具有更加开放的考核机制,这就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也是对管理模式的一种重要推动,因为考核的改变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使着我们的教学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考核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需要记忆的考核内容必不可少,但是更多的比重应该倾向于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笔者提出如下的课程考核标准:出勤和课堂参与占10%,两次平时课外实践作业占20%,期末理论考试占30%,期末实践作业占40%。与此同时可以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的。所以,在实现教学与考核的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学生对实物操作,是掌握原理和技能的纽带。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生通过实操,在掌握基本理论以及原理的同时,也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归纳,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实操验证的原理和掌握的技能,必须通过归纳才能系统化和牢固化,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期末理论考试的题型需要设定为开放式或者讨论式的,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期末的实践作业由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完成,从策划到作业成品,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并将作品在最后一堂课上进行展示。学生将整学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运用到最后的新闻作品中,锻炼他们创作的能力。

结语

总之,随着当前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创新。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强调专业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顺应新闻传播领域发展的规律,抓住该职业领域的实践性特征进行教学和课程设定。所在最后总结起来即是:首先必须根据业界的需求,明确新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有理论基础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专业技能进行操作的人才,具体来说,我们要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当然,在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相关需要探索改革教学模式,将死板的讲授变为充满乐趣的体验尝试,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成新闻作品作为他们考核的主要方式,改变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现状。只有实践能力的充分展现,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应用型大学中广电新闻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学不能致用的问题。

中西新闻学比较研究应从“全球化”的基本前提和参照出发,将逻辑重心落在“地方化”之上,立足于保持本土新闻的个性、价值和谋求本土新闻的变革与发展来从事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学论文范文一: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

【摘要】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新闻寻租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闻传播;新闻寻租

新闻寻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新闻报道的权利,来谋取一些不正当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现象。目前,新闻寻租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闻传播中的媒介机构被一些商业组织收买,为这些商业组织提供宣传,有些是新闻媒介机构滥用权力,利用所谓抓住的商业组织的“把柄”,对其进行要挟,以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新闻媒介采访到一些对商业机构不利的新闻后,为了企业的声誉以及后续的利益,商业机构会给予新闻媒介经济补偿来要求不再发布此类新闻。通俗地来说,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就是在新闻的采访、制作以及传播过程中,一切非法的、不道德的权利交换行为。

一、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的原因

1.新闻媒介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与经济接轨,广告收入结构单一

在中国,报纸的分类广告不及美国成熟,主要的投资商为房地产行业、医药行业等,广告企业的投资是报纸行业得以运营的根本,为了双方的共赢,通过新闻策划以及包装后出现大量的商品性新闻。新闻媒介与经济接轨、不断向商业化方向发展,在取得利益与赞助的同时,受所谓的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追求利益财富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新闻媒介行业丧失了自身的道德标准与职业素养,或是为了本行业短暂的利益与发展,获取更多的利益以至于逐渐走向毁灭。

2.谋求正当经济利益时的道路弯曲

获得更大经济利益是新闻单位正当的目标与追求。但是一些新闻单位却迷失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为追求经济利益,有些新闻行业以各种方法鼓励记者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兼顾著利益创收,于是,新闻中不断出现那些可以为新闻行业支付宣传费、赞助费以及版面费单位的报道。虽为了谋求正当利益,但却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使得报道的新闻没有价值,缺乏新闻严肃性的同时也不能满足市民的新闻需求,最终也会自取灭亡。

3.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

新闻寻租的实质可以说是新闻权的滥用,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或者是政治利益。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正是造成新闻寻租现象的重要原因。因为监督的缺乏,所以新闻企业以及新闻记者才会为所欲为,任意报道,与广告客户私下串通,将广告改写成新闻予以报道,提高市民关注率,或者是利用广泛的传播平台吸引商家,介入商家活动对其进行策划或报道来获取经济利益。此外,有的媒体从业者为了谋取一些利益,按照其策划,自导自演所谓的新闻事件,在传播过程中获取利益来打败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获取效益与关注度。

二、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的解决对策

1.采用采编与经营分离

采编与经营结合是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之一。因此应采用采编与经营相分离的模式。让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采编与经营两个步骤不再相关联。把新闻报道的视角拓宽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再受广告新闻的制约,这样既会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又能在无形中积累市民的关注度,提高发行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回圈。

2.加强监督

虽然说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个重要职能,但是作为监督者也应受到监督。所以为减少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必须要对新闻行业进行监督。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让大多数人民参与其中,对社会民众进行教育,让其充分了解新闻寻租现象在新闻寻租中的危害性,承担起道义职责,正确使用自己的监督权,实时监督新闻媒体的行为。

3.制定法律法规,将新闻内容进行法制规范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制定法律规范进行制约是其根本措施。应详细规范法律中对于新闻寻租现象的惩罚措施,对违反者进行严惩,加大惩罚力度,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警醒,避免寻租现象的出现。为新闻法的制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应树立规范性制度,让新闻寻租现象中关联的媒体人负有职业责任,加强监管,对其进行严厉处罚,重者取消其职业资格。

4.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强化教育

为减少甚至杜绝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应定期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与道德层面的自觉意识,同时也要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杜绝为了经济效益或是自身的职业需求策划广告新闻或者是制造假新闻的现象。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新闻的宗旨与任务,加深其职业认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更真实的新闻、最如实的情况展现给市民。

5.加强新闻市场的良性竞争

目前,新闻市场的竞争只局限在报纸的发行量、网站的阅读量上,但这些竞争已经扭曲了新闻竞争的实质。有些新闻行业为了增加阅读量肆意释出虚假资讯吸引读者眼光,最终引起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的出现。因此应加强新闻市场的良性竞争,以素材、真实性吸引读者。在竞争中拼内容、拼职业操守,加强新闻市场竞争中的责任意识,从而将新闻行业引向正轨。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不仅会降低新闻的可信度,影响新闻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还会败坏社会风气,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应通过加强对新闻行业的监督、促进新闻市场的良性监督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方式来减少甚至杜绝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新闻寻祖现象,让新闻工作者将最真实的现场展现给读者,增加新闻发行量,获得效益,形成良性回圈。

新闻学论文范文二:新闻传播中数字技术优化策略

摘要: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媒介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直观性和吸引力,同时也使新闻传播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相关工作经验和一些浅薄见解,对现代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影响展开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数字技术;新闻传播;重要价值;优化策略

纵观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呈现出指数级的变化趋势。如今,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对新闻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及受众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广泛应用带来的影响以及优化方法展开深入探讨。

一、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分析

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要应用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画面和文字是新闻资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双主体结构”。因此,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新闻单位为保障新闻资讯的可视性和真实性,可以通过数字虚拟技术,用计算机来模拟当时没有被如实记录下来的事情。例如,在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等灾害事故新闻的报道中,火山爆发和道路坍陷的原理是新闻记者无法用镜头捕捉到的,但是在新闻资讯编辑处理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字模拟技术进行制作,以此完成对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的模拟,从而使观众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视觉效果,并且加深观众对新闻资讯的认识程度,确保新闻资讯的真实性。

***二***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目前,新闻采编工作主要由新闻记者通过采访来完成。这种方式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如今网路和视讯技术异常发达,这给新闻采编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需要在利用好原来采访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网路和视讯技术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做好新闻素材的编辑工作。众所周知,新闻现场是新闻传播赖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基础,让观众获得视觉上的新闻“现场”满足感是每个新闻人追求的目标。毕竟人们都存在一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通过现场直播和现场影像播放的新闻传播方式便能够满足观众的这一心理。数字资讯传播技术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通过卫星传输数字讯号,便能够实现新闻采访环节和播出环节的无缝对接,让人们通过电视、网路等终端装置进行现场观看。所以,数字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三***能够有效保证新闻资讯的吸引力

观众是新闻资讯的接受物件,因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想要让观众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首先应聚集并引领观众的注意力,并对观众的“求知”、“求真”心理进行挖掘。但在传统的新闻播出现场,由于现场影象缺失、观众无法参与等原因,观众心理上对新闻资讯比较懈怠,也使新闻的吸引力逐渐下降。而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新闻资讯的编辑和传播中来,便能够为观众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也能够利用数字资讯平台,让观众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和点评,提高新闻资讯的互动性,从而提升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

二、数字技术对新闻传播的主要影响

***一***对各种传播媒介的影响

1.对纸媒的影响。纸媒数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排版印刷技术数字化,其取代了传统的铅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第二阶段是采编业务网的建立,这一创举大大提升了新闻采编的速度及针对性,不仅为记者采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新闻记者可以在保留原稿件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稿件,并且还可以将稿件保留下来重复使用;第三阶段是利用数字技术对新闻图片进行缩放、裁剪,并实现了新闻资讯的扫描、拍照和多种途径的转发、扩散,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新闻的采编速度,同时也让纸媒实现了与新媒体的对接和联合。纸媒数字化大幅缩短了纸媒的出版周期,报社可以同时出版早报和晚报,这又极大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

2.对广播电台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广播电台的运营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广播电台对数字同步技术以及数字式话筒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如今,国内电视节目制作、接收与传播等都实现了数字化,数字电视的应用也已在国内大范围普及。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电子媒体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提升我国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还能使国内电视节目在制作与传播上实现与国际电视节目接轨,从而促进我国电视节目受众的国际化拓展。

3.对网路媒介的影响。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网路媒介逐渐以新型的数字传播媒介的身份活跃在大众视野,它将网路技术和数字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目前,国内网路媒介发展势头强劲,诸多传统媒体也加大了与网路媒体的合作力度,并开始着手自主网路媒介的开发和推广。例如,人民网、大众网等都是传统媒介向新媒介发展的结晶,而乐视网、腾讯网、搜狐网等专业网站更是专门开通了新闻网站,实时更新新闻资讯,这些都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成果。

***二***对传播主体的影响

1.对主体工作方式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应用,使采写工具的体积更小、储存量更大,不仅携带方便,同时还能完成数字、语言、图片和影像多种资讯内容的采写,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新闻采写人员的双手及大脑,让采写人员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新闻问题、被采访人及新闻环境、构思设计上。与此同时,数字工具的隐蔽性更强,更能适合特殊新闻资讯的隐性采访,如录音笔、微型摄像机等。此外,数字采写工具还能大大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性,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让新闻工作者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新闻的采写、传输与报道。

2.对主体专业水平的影响。虽然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升了新闻工作的效率和传播效果,但要快速接受并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传播方式、内容和理念的转变,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挑战。此外,当下的新闻资讯多而杂、真假难辨,新闻记者想要在海量的资讯中找到真实、有用的资讯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以及良好的新闻素养、端正的态度等,这也是新闻工作者未来要不断提升的职业技能。

***三***对传播受众的影响

数字技术在新闻广播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使受众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以往传播媒介多是单向传播,诸多媒体只能看到受众的接受能力而忽略了他们的传播和创造能力,并且当时也没有供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互相交流的平台。但数字技术让双向交流成为可能,受众在新闻传播中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如微博互动、电视弹幕以及简讯参与等,都为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技术人员和新闻记者的交流与协作

新闻传播数字化时代,完成新闻工作需要电脑程式设计师、新闻记者及资料分析师等人员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复杂的资料转化为容易识别的资料表格、图片影像等形式。因此,日常工作中,新闻记者应加强与技术人员的交流协作,甚至有必要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彼此的专业水平,共同努力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和效益。

***二***深度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共享

新媒体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贵。而技术的融合也打通了媒体间的隔阂,为所有媒体提供了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新闻从采编到传播上的共享。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新闻媒介要加快推进新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为资源共享奠定坚实的硬体、软体基础,从而更好地为受众提供真实、生动、及时的新闻资讯。

***三***提升新闻资讯的视觉化、互动化水平

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让新闻有了更加丰富生动的呈现方式,但这也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目前,对于新闻生产者来说,只有简单、快捷、有趣地将新闻资讯呈现到受众眼前,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起他们的参与兴趣。所以,新闻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新闻编写方式,增加文字、图片、影像和模拟动画,增强可视性和互动性,以简单、直观的新闻资讯吸引受众。

***四***注重对自媒体和使用者生成内容的利用

近年来,使用者生成内容和自媒体成了媒体资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也能从中获取新鲜、丰富的内容。而网路资讯平台的互动和分享功能也为自媒体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归属感。总之,社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报道模式和传播方式,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当中,社会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主流媒体对社会媒体的重视和合理利用,主流媒体应给予社会媒体一定的发展空间、平台和资源,并且做好对社会媒体的引导和规范工作,让它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把利器。

四、结语

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应当正视这些变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不断为保障新闻传播的现代化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宇.浅谈数字虚拟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J].企业文化***中***,2012***2***:145.

[2]李凯,梁浩明.论“自媒体”的兴起与大学生网路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J].东南传播,2012***2***:125-126.

[3]苏林森,马慧娟,张东岳.大资料对新闻生产的影响[J].科研资讯化技术与应用,2014***03***:11-18.

[4]徐锐,万巨集蕾.资料新闻:大资料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J].编辑之友,2013***12***:71-74.

新闻学专业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的用途是什么的了,可以去百姓论文网问一下,我是评中级时候用的,所以只了解这一块,具体你先准备好一篇论文,属于你申报的专业论文。

中西新闻学比较研究应从“全球化”的基本前提和参照出发,将逻辑重心落在“地方化”之上,立足于保持本土新闻的个性、价值和谋求本土新闻的变革与发展来从事研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学论文范文一: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

【摘要】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新闻寻租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闻传播;新闻寻租

新闻寻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新闻报道的权利,来谋取一些不正当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现象。目前,新闻寻租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闻传播中的媒介机构被一些商业组织收买,为这些商业组织提供宣传,有些是新闻媒介机构滥用权力,利用所谓抓住的商业组织的“把柄”,对其进行要挟,以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新闻媒介采访到一些对商业机构不利的新闻后,为了企业的声誉以及后续的利益,商业机构会给予新闻媒介经济补偿来要求不再发布此类新闻。通俗地来说,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就是在新闻的采访、制作以及传播过程中,一切非法的、不道德的权利交换行为。

一、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的原因

1.新闻媒介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与经济接轨,广告收入结构单一

在中国,报纸的分类广告不及美国成熟,主要的投资商为房地产行业、医药行业等,广告企业的投资是报纸行业得以运营的根本,为了双方的共赢,通过新闻策划以及包装后出现大量的商品性新闻。新闻媒介与经济接轨、不断向商业化方向发展,在取得利益与赞助的同时,受所谓的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追求利益财富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新闻媒介行业丧失了自身的道德标准与职业素养,或是为了本行业短暂的利益与发展,获取更多的利益以至于逐渐走向毁灭。

2.谋求正当经济利益时的道路弯曲

获得更大经济利益是新闻单位正当的目标与追求。但是一些新闻单位却迷失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为追求经济利益,有些新闻行业以各种方法鼓励记者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兼顾著利益创收,于是,新闻中不断出现那些可以为新闻行业支付宣传费、赞助费以及版面费单位的报道。虽为了谋求正当利益,但却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使得报道的新闻没有价值,缺乏新闻严肃性的同时也不能满足市民的新闻需求,最终也会自取灭亡。

3.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

新闻寻租的实质可以说是新闻权的滥用,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或者是政治利益。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正是造成新闻寻租现象的重要原因。因为监督的缺乏,所以新闻企业以及新闻记者才会为所欲为,任意报道,与广告客户私下串通,将广告改写成新闻予以报道,提高市民关注率,或者是利用广泛的传播平台吸引商家,介入商家活动对其进行策划或报道来获取经济利益。此外,有的媒体从业者为了谋取一些利益,按照其策划,自导自演所谓的新闻事件,在传播过程中获取利益来打败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获取效益与关注度。

二、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的解决对策

1.采用采编与经营分离

采编与经营结合是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之一。因此应采用采编与经营相分离的模式。让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采编与经营两个步骤不再相关联。把新闻报道的视角拓宽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再受广告新闻的制约,这样既会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又能在无形中积累市民的关注度,提高发行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回圈。

2.加强监督

虽然说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个重要职能,但是作为监督者也应受到监督。所以为减少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必须要对新闻行业进行监督。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让大多数人民参与其中,对社会民众进行教育,让其充分了解新闻寻租现象在新闻寻租中的危害性,承担起道义职责,正确使用自己的监督权,实时监督新闻媒体的行为。

3.制定法律法规,将新闻内容进行法制规范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制定法律规范进行制约是其根本措施。应详细规范法律中对于新闻寻租现象的惩罚措施,对违反者进行严惩,加大惩罚力度,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警醒,避免寻租现象的出现。为新闻法的制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应树立规范性制度,让新闻寻租现象中关联的媒体人负有职业责任,加强监管,对其进行严厉处罚,重者取消其职业资格。

4.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强化教育

为减少甚至杜绝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应定期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与道德层面的自觉意识,同时也要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杜绝为了经济效益或是自身的职业需求策划广告新闻或者是制造假新闻的现象。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新闻的宗旨与任务,加深其职业认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更真实的新闻、最如实的情况展现给市民。

5.加强新闻市场的良性竞争

目前,新闻市场的竞争只局限在报纸的发行量、网站的阅读量上,但这些竞争已经扭曲了新闻竞争的实质。有些新闻行业为了增加阅读量肆意释出虚假资讯吸引读者眼光,最终引起新闻传播中新闻寻租现象的出现。因此应加强新闻市场的良性竞争,以素材、真实性吸引读者。在竞争中拼内容、拼职业操守,加强新闻市场竞争中的责任意识,从而将新闻行业引向正轨。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寻租现象不仅会降低新闻的可信度,影响新闻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还会败坏社会风气,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应通过加强对新闻行业的监督、促进新闻市场的良性监督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方式来减少甚至杜绝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新闻寻祖现象,让新闻工作者将最真实的现场展现给读者,增加新闻发行量,获得效益,形成良性回圈。

新闻学论文范文二:新闻传播中数字技术优化策略

摘要: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媒介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直观性和吸引力,同时也使新闻传播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相关工作经验和一些浅薄见解,对现代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影响展开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数字技术;新闻传播;重要价值;优化策略

纵观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呈现出指数级的变化趋势。如今,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对新闻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及受众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广泛应用带来的影响以及优化方法展开深入探讨。

一、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分析

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要应用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画面和文字是新闻资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双主体结构”。因此,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新闻单位为保障新闻资讯的可视性和真实性,可以通过数字虚拟技术,用计算机来模拟当时没有被如实记录下来的事情。例如,在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等灾害事故新闻的报道中,火山爆发和道路坍陷的原理是新闻记者无法用镜头捕捉到的,但是在新闻资讯编辑处理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字模拟技术进行制作,以此完成对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的模拟,从而使观众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视觉效果,并且加深观众对新闻资讯的认识程度,确保新闻资讯的真实性。

***二***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目前,新闻采编工作主要由新闻记者通过采访来完成。这种方式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如今网路和视讯技术异常发达,这给新闻采编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需要在利用好原来采访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网路和视讯技术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做好新闻素材的编辑工作。众所周知,新闻现场是新闻传播赖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基础,让观众获得视觉上的新闻“现场”满足感是每个新闻人追求的目标。毕竟人们都存在一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通过现场直播和现场影像播放的新闻传播方式便能够满足观众的这一心理。数字资讯传播技术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通过卫星传输数字讯号,便能够实现新闻采访环节和播出环节的无缝对接,让人们通过电视、网路等终端装置进行现场观看。所以,数字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三***能够有效保证新闻资讯的吸引力

观众是新闻资讯的接受物件,因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想要让观众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首先应聚集并引领观众的注意力,并对观众的“求知”、“求真”心理进行挖掘。但在传统的新闻播出现场,由于现场影象缺失、观众无法参与等原因,观众心理上对新闻资讯比较懈怠,也使新闻的吸引力逐渐下降。而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新闻资讯的编辑和传播中来,便能够为观众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也能够利用数字资讯平台,让观众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和点评,提高新闻资讯的互动性,从而提升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

二、数字技术对新闻传播的主要影响

***一***对各种传播媒介的影响

1.对纸媒的影响。纸媒数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排版印刷技术数字化,其取代了传统的铅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第二阶段是采编业务网的建立,这一创举大大提升了新闻采编的速度及针对性,不仅为记者采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新闻记者可以在保留原稿件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稿件,并且还可以将稿件保留下来重复使用;第三阶段是利用数字技术对新闻图片进行缩放、裁剪,并实现了新闻资讯的扫描、拍照和多种途径的转发、扩散,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新闻的采编速度,同时也让纸媒实现了与新媒体的对接和联合。纸媒数字化大幅缩短了纸媒的出版周期,报社可以同时出版早报和晚报,这又极大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

2.对广播电台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广播电台的运营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广播电台对数字同步技术以及数字式话筒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如今,国内电视节目制作、接收与传播等都实现了数字化,数字电视的应用也已在国内大范围普及。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电子媒体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提升我国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还能使国内电视节目在制作与传播上实现与国际电视节目接轨,从而促进我国电视节目受众的国际化拓展。

3.对网路媒介的影响。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网路媒介逐渐以新型的数字传播媒介的身份活跃在大众视野,它将网路技术和数字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目前,国内网路媒介发展势头强劲,诸多传统媒体也加大了与网路媒体的合作力度,并开始着手自主网路媒介的开发和推广。例如,人民网、大众网等都是传统媒介向新媒介发展的结晶,而乐视网、腾讯网、搜狐网等专业网站更是专门开通了新闻网站,实时更新新闻资讯,这些都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成果。

***二***对传播主体的影响

1.对主体工作方式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应用,使采写工具的体积更小、储存量更大,不仅携带方便,同时还能完成数字、语言、图片和影像多种资讯内容的采写,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新闻采写人员的双手及大脑,让采写人员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新闻问题、被采访人及新闻环境、构思设计上。与此同时,数字工具的隐蔽性更强,更能适合特殊新闻资讯的隐性采访,如录音笔、微型摄像机等。此外,数字采写工具还能大大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性,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让新闻工作者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新闻的采写、传输与报道。

2.对主体专业水平的影响。虽然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升了新闻工作的效率和传播效果,但要快速接受并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传播方式、内容和理念的转变,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挑战。此外,当下的新闻资讯多而杂、真假难辨,新闻记者想要在海量的资讯中找到真实、有用的资讯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以及良好的新闻素养、端正的态度等,这也是新闻工作者未来要不断提升的职业技能。

***三***对传播受众的影响

数字技术在新闻广播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使受众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以往传播媒介多是单向传播,诸多媒体只能看到受众的接受能力而忽略了他们的传播和创造能力,并且当时也没有供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互相交流的平台。但数字技术让双向交流成为可能,受众在新闻传播中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如微博互动、电视弹幕以及简讯参与等,都为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技术人员和新闻记者的交流与协作

新闻传播数字化时代,完成新闻工作需要电脑程式设计师、新闻记者及资料分析师等人员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复杂的资料转化为容易识别的资料表格、图片影像等形式。因此,日常工作中,新闻记者应加强与技术人员的交流协作,甚至有必要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彼此的专业水平,共同努力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和效益。

***二***深度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共享

新媒体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贵。而技术的融合也打通了媒体间的隔阂,为所有媒体提供了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新闻从采编到传播上的共享。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新闻媒介要加快推进新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为资源共享奠定坚实的硬体、软体基础,从而更好地为受众提供真实、生动、及时的新闻资讯。

***三***提升新闻资讯的视觉化、互动化水平

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让新闻有了更加丰富生动的呈现方式,但这也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目前,对于新闻生产者来说,只有简单、快捷、有趣地将新闻资讯呈现到受众眼前,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起他们的参与兴趣。所以,新闻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新闻编写方式,增加文字、图片、影像和模拟动画,增强可视性和互动性,以简单、直观的新闻资讯吸引受众。

***四***注重对自媒体和使用者生成内容的利用

近年来,使用者生成内容和自媒体成了媒体资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也能从中获取新鲜、丰富的内容。而网路资讯平台的互动和分享功能也为自媒体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归属感。总之,社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报道模式和传播方式,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当中,社会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主流媒体对社会媒体的重视和合理利用,主流媒体应给予社会媒体一定的发展空间、平台和资源,并且做好对社会媒体的引导和规范工作,让它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把利器。

四、结语

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应当正视这些变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不断为保障新闻传播的现代化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宇.浅谈数字虚拟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J].企业文化***中***,2012***2***:145.

[2]李凯,梁浩明.论“自媒体”的兴起与大学生网路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J].东南传播,2012***2***:125-126.

[3]苏林森,马慧娟,张东岳.大资料对新闻生产的影响[J].科研资讯化技术与应用,2014***03***:11-18.

[4]徐锐,万巨集蕾.资料新闻:大资料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J].编辑之友,2013***12***:71-74.

好多刊物可以选择,《新闻传播》《新闻研究导刊》《传播力研究》,别问我是谁,也别问多少钱!

链接:

30天论文写作发表进阶训练营。完结版,里面包含辅导课、直播课、音频课、视频课、PDF文档。

课程目录:

尔雅老师对四篇论文的解构修改辅导答疑

尔雅老师快速批量修改不同学科论文的教学示范

尔雅老师团队如何在30分钟找到论文选题并写出论文

对一篇弹幕英语教学论文的修改建议

对一篇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修改建议

解构描摹一篇好论文的实用技巧

如何通过知网迅速找到200篇优质文献

如何利用知网的可视化计量分析做文献综述

如何批量下载200篇文献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