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钯纳米粒子修饰纳米多孔碳作为高效的氢气传感器”的论文。在这项研究中,汪胜教授和他的团队使用钯纳米粒子修饰纳米多孔碳,并将其用于制造高效的氢气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以快速且准确地检测到氢气,具有高灵敏度和较低的检测限值。与传统的氢气传感器相比,这种传感器具有更快的响应时间和更高的稳定性。据研究人员介绍,这种高效的氢气传感器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例如工业生产中的氢气检测、水处理、化学反应等领域。此外,在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中,这种传感器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汪胜教授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有望为氢气传感器的研发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近期,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在国际重量级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Ultrastrong and Tough Graphene Aerogel Fibers with 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的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一种新型石墨烯气凝胶纤维,该纤维具有超强和韧性的特点,并且具有分层结构。这种新型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所得纤维具有超高的拉伸强度和韧性,并且具有显著的储能能力和超高的导电性能,因此在柔性电子、高强度材料和先进能源储存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这项研究成果的发表不仅提高了我国在新型高性能材料领域中的国际影响力,而且也为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电解铜继出台一系列规定整顿钢铁行业后,发改委又开始出拳整治铜冶炼行业。上周五,发改委公布了《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从投资条件、工艺装备、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以规范铜冶炼行业的投资行为,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在高铜价的刺激下,中国内正在掀起新一轮的铜冶炼产能扩张浪潮。除行业龙头企业外,一些从来没有做过铜冶炼的企业也纷纷涉足其间,在电解铝行业盲目投资热似乎又在铜冶炼领域显现。一些业内人士对此颇为忧虑,他们担心如果任其发展,过不了多久,中国铜冶炼也将重蹈电解铝行业整体亏损的覆辙。据《第一财经日报》了解,中国内第一个大铜企业——江西铜业(集团)。福建一家企业更是准备上马40万吨的铜冶炼生产线。在建设和准备上马的铜冶炼项目产能高达238万吨,相当于中国内现有产能。《铜冶炼行业准入条件》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对铜冶炼企业的资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铜冶炼必须符合自有矿山原料比例达到25%以上(或者自有矿山原料和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取得5年以上矿山长期合同的原料达到总需求的40%以上),项目资本金比例达到35%及以上等条件。中国铜的生产流程以铜精矿和火法冶炼粗铜为主导。而现状是,加工能力大于冶炼能力,冶炼能力又大大超过铜精矿的保障能力,铜精矿资源和废杂铜都需要进口。统计数据显示,21世纪以来,国内铜精矿的产量一直没有明显增长,保持在年产60万吨(含铜量,下同)上下,2007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冶炼能力,远远超过届时全中国铜精矿资源的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可能提供的铜精矿量。在中国铜矿山的生产能力也只能满足冶炼能力的40%。“资源自给率下降,将导致中国内大型企业丧失在产业链上游的话语权和支配权,慢慢沦为国际铜矿和冶炼商在中国内的代理加工基地,危及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对国家战略和经济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总经理韦江宏说。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团队在高水平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Hybrid nanogenerator for simultaneously harvesting sun and rain energy”的一篇论文。该研究团队成功地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混合纳米发电机,可以同时从太阳和雨水中收集能量。该混合纳米发电机采用了多层结构,包括由半导体纳米线、珍珠岩和碳纤维布组成的柔性基板和由钛酸锶、银、氧化锌和聚丙烯腈等复合材料制成的光电极。在实验中,该混合纳米发电机可以同时输出太阳能和雨能电能,达到了不错的能量转换效率。这项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在实现清洁能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还证明了科学家们通过将不同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开发出更加高效的能源转换装置。
近期,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在国际重量级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Ultrastrong and Tough Graphene Aerogel Fibers with 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的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一种新型石墨烯气凝胶纤维,该纤维具有超强和韧性的特点,并且具有分层结构。这种新型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所得纤维具有超高的拉伸强度和韧性,并且具有显著的储能能力和超高的导电性能,因此在柔性电子、高强度材料和先进能源储存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这项研究成果的发表不仅提高了我国在新型高性能材料领域中的国际影响力,而且也为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研究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和Biomaterials Science上分别发表了两篇论文。这些论文的主题集中在新型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的论文中,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层状双氧水钙钛矿纳米晶体的纳米药物载体。他们发现,这种载体可以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并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在Biomaterials 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中,研究团队探索了一种基于羟基磷灰石的生物活性材料,并将其应用于骨修复。他们发现,这种材料可以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加速骨的再生和修复。这些研究成果有望为生物医学领域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团队在高水平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Hybrid nanogenerator for simultaneously harvesting sun and rain energy”的一篇论文。该研究团队成功地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混合纳米发电机,可以同时从太阳和雨水中收集能量。该混合纳米发电机采用了多层结构,包括由半导体纳米线、珍珠岩和碳纤维布组成的柔性基板和由钛酸锶、银、氧化锌和聚丙烯腈等复合材料制成的光电极。在实验中,该混合纳米发电机可以同时输出太阳能和雨能电能,达到了不错的能量转换效率。这项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在实现清洁能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还证明了科学家们通过将不同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开发出更加高效的能源转换装置。
个人简介: Edward H. Sargent,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副校长、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是多伦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他是加拿大纳米技术领域的首席科学家,是胶体量子点光探测领域的开拓者,也是量子点PN结太阳能电池的发明者和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并通过所领导团队的努力,每年都在刷新纪录。迄今为止,已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团队已经发表超过300篇论文,论文被引用超过20000次,H因子72。
团队合照
接下来,我列举了Edward H. Sargent教授近期发表在Nature/Science系列期刊的工作!希望借此机会向大佬学习一下!
通过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为化学原料,如乙烯,可同时达到二氧化碳减排和生产可再生能源的目的,目前,Cu是CO2RR的主要电催化剂。然而,迄今为止所达到的能源效率和生产率(目前的密度)仍然低于以工业生产乙烯所需的值。
鉴于此,卡内基梅隆大学的Zachary Ulissi、多伦多大学的Edward H. Sargent等人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合主动机器学习来识别,描述了Cu-Al电催化剂能有效地将二氧化碳还原为乙烯,具有迄今为止所报道的最高的法拉第效率。与纯铜相比,在电流密度为400mA/cm2下Cu-Al电催化剂的法拉第效率超过了80%,以及在150mA/cm2下,在其阴极乙烯的能量转换效率则达到了~55%。理论计算表明,铜铝合金具有多个活性位点、表面定向和最佳CO结合能,有利于高效的、高选择性地还原CO2。
此外,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表明,铜和铝能够形成良好的铜配位环境,从而增强C-C二聚作用。这些发现说明了计算和机器学习在指导多金属系统的实验 探索 方面的价值,这些系统超越了传统的单金属电催化剂的局限性。
Accelerated discovery of CO2 electrocatalysts using active machine learning,
电解二氧化碳电还原反应(CO2RR)可用于绿色生产乙醇,然而,该反应的法拉第效率目前仍然不高,特别是在总电流密度超过10mA cm−2下。
鉴于此,多伦多大学的Edward H. Sargent团队报道了一类催化剂,其产乙醇的法拉第效率高达52.1%,阴极能量转化效率为31%。作者发现通过抑制中间体HOCCH*的脱氧作用,可以降低乙烯的选择性,促进乙醇生产。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由于封闭的N-C层具有很强的供电子能力,在Cu表面涂覆一层氮掺杂碳(N-C)可以促进C-C耦合,抑制HOCCH*中碳氧键的断裂,从而提高CO2RR中乙醇的选择性。
Efficient electrically powered CO2-to-ethanol via suppression of deoxygenation,
堆叠具有较小带隙的太阳能电池形成双结膜,为克服单结光伏电池的Shockley-Queisser极限提供了可能。随着溶液处理钙钛矿的快速发展,有望将钙钛矿的单结效率提高>20%。然而,这一工艺仍未实现与行业相关的纹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进行整体集成。
来自多伦多大学的Edward H. Sargent 和阿卜杜拉国王 科技 大学的Stefaan De Wolf团队,报道了将溶液处理的微米级钙钛矿顶部电池与完全纹理化的硅异质结底部电池相结合,进行集成双叠层电池的方法。为解决微米级钙钛矿中电荷收集的难点,作者将硅锥体底部的耗尽宽度提高了三倍。此外,通过在钙钛矿表面固定一种自限型钝化剂(1-丁硫醇),增加了扩散长度且进一步抑制了相偏析。这些多方位的结构改善,使钙钛矿—硅串联太阳能电池的整体效率达到了25.7%。在85°C下进行400小时的热稳定性测试,以及在40°C、在最大功率点下工作400小时后,发现其性能衰减可忽略不计。
Efficient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solution-processed perovskite on textured crystalline silicon,
在这里,作者首先讨论了四类分子强化策略:①分子加成修饰的多相催化剂、②有机金属络合物催化剂、③网状催化剂和④无金属聚合物催化剂。作者介绍了目前在分子策略方面的挑战,并描述了电催化CO2RR产多碳产品的前景。这些策略为电催化CO2RR提供了潜在的途径,以解决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挑战,进一步发展CO2RR。
Molecular enhancement of heterogeneous CO2 reduction,
目前通过优化钙钛矿的组成经过组合优化,在最先进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通常含有六种成分(AxByC1−x−yPbXzY3−z)。关于每个组成部分的精确作用仍然存在许多不清晰,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钙钛矿材料中不同组分对晶体结构、性能的影响关系,对于制备新型的高性能钙钛矿材料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鉴于此,多伦多大学的Edward H. Sargent与麻省理工学院的William A. Tisdale等人利用瞬态光致发光显微镜(TPLM),并结合理论计算,探究了钙钛矿材料中组分—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单晶钙钛矿材料内部载流子的扩散率与结构组成无关;而对于多晶钙钛矿,不同的成分对载体扩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CsMAFA型钙钛矿相比,不含MA的CsFA型钙钛矿载流子扩散率要低一个数量级。
元素组成研究表明,CsFA颗粒呈级配组成。在垂直载流子输运和表面电位研究中可以看到,CsFA型钙钛矿由于其非均匀结晶,从而引起晶粒的元素分布不一致,形成了不利于载流子扩散的“壳核结构”。而掺入MA可以有效改善颗粒成分的均匀性,在CsMAFA薄膜中产生了高的扩散系数。
Multi-cation perovskites prevent carrier reflection from grain surfaces, /10.1038/s41563-019-0602-2
电解二氧化碳还原(CO2RR)转化为有价值的燃料和原料,为这类温室气体的利用提供了一条有吸引力的途径。然而,在这类电解装置内,往往是由有限的气体通过液体电解质扩散到催化剂的表面,电解效率仍然不高。
鉴于此,多伦多大学的David Sinton和Edward H. Sargent等人提出了一种催化剂:离聚物本体异质结结构(CIBH),可用于分离气体、以及离子和电子的传输。CIBH由金属和具有疏水和亲水功能的超细离子层组成,可将气体和离子的输运范围从数十纳米扩展到微米级。采用这种设计策略,作者实现了在7 M KOH电解液中,以铜为催化剂进行电还原CO2,在阴极法拉第效率为45%下,产乙烯的偏电流密度高达1.3A cm-2。
CO2 electrolysis to multicarbon products at activities greater than 1 A cm−2,
手性材料在推动生物标记、手性分析和检测、对映异构体选择性分离、偏振相关光子学和光电子学应用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维半导体的区域选择性磁化可以实现室温下的各向异性磁性,以及自旋极化——这是自旋电子学和量子计算技术所必需的特性。
鉴于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唐智勇研究员课题组、多伦多大学Edward Sargent教授团队等人利用局域磁场调控电偶极矩与磁偶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类新型手性无机纳米材料。
利用这一策略,作者将具有不同晶格、化学成分和磁性能的材料,即一个磁性成分(Fe3O4)和一系列半导体纳米棒结合在一起,在特定的位置吸收紫外线和可见光谱。由此产生的异质纳米棒表现出由特定位置磁场诱导的光学活性。本文提出的区域选择性磁化策略为设计手性和自旋电子学的光学活性纳米材料提供了一条途径。
Regioselective magnetization in semiconducting nanorods,
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为温室气体的利用、化学燃料的生产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碳中性的方法。然而,从CO2RR高选择性地生产C2产品(例如乙烯)仍然是一个挑战。
鉴于此,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教授、加州理工学院Theodor Agapie教授、Jonas C. Peters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种分子调控策略,用有机分子使电催化剂表面功能化,用于稳定反应中间产物,使CO2RR高选择性地产乙烯。
通过电化学、操作/原位光谱和计算研究,研究了通过芳基吡啶的电二聚作用衍生的分子库对Cu的影响。结果发现,粘附分子提高了CO中间体的稳定性,有利于进一步还原成乙烯。在中性介质的液流电池中,在偏电流密度为230 mA cm-2下,电催化CO2RR产乙烯的法拉第效率高达72%。
Molecular tuning of CO2-to-ethylene conversion,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钯纳米粒子修饰纳米多孔碳作为高效的氢气传感器”的论文。在这项研究中,汪胜教授和他的团队使用钯纳米粒子修饰纳米多孔碳,并将其用于制造高效的氢气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可以快速且准确地检测到氢气,具有高灵敏度和较低的检测限值。与传统的氢气传感器相比,这种传感器具有更快的响应时间和更高的稳定性。据研究人员介绍,这种高效的氢气传感器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例如工业生产中的氢气检测、水处理、化学反应等领域。此外,在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中,这种传感器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汪胜教授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有望为氢气传感器的研发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根据最近的学术报道,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团队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CoCu纳米芯片的反应性气体传感器应用研究”的论文。该研究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CoCu合金纳米芯片,并将其应用于反应性气体传感器中。研究显示,在CO2和NH3等反应性气体的作用下,CoCu纳米芯片的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实验,研究人员得出结论:CoCu纳米芯片可用作一种非常灵敏和准确的反应性气体传感器,并有望在环境检测、医疗诊断和制药生产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项研究成果为新型纳米电化学材料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对于促进纳米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团队在高水平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Hybrid nanogenerator for simultaneously harvesting sun and rain energy”的一篇论文。该研究团队成功地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混合纳米发电机,可以同时从太阳和雨水中收集能量。该混合纳米发电机采用了多层结构,包括由半导体纳米线、珍珠岩和碳纤维布组成的柔性基板和由钛酸锶、银、氧化锌和聚丙烯腈等复合材料制成的光电极。在实验中,该混合纳米发电机可以同时输出太阳能和雨能电能,达到了不错的能量转换效率。这项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在实现清洁能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还证明了科学家们通过将不同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开发出更加高效的能源转换装置。
原理:
通过电解质溶液的电解,由粗铜作阳极,纯铜作阴极,含有铜离子的溶液作电解液,铜从阳极溶解,在阴极沉淀。粗铜中的杂质,不活泼的杂质不溶解,成为阳极泥沉落于电解槽底部,活泼的杂质虽然在阳极溶解,但不能在阴极沉淀。所以通过电解阴极可以得到纯度很高的铜。
铜电解精炼工艺自1896年首次在工业上应用,已有14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虽基本原理未变,但却在技术装备水平、生产规模、电铜质量、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有了巨大进步。
铜电解精炼的主要设备:
(1)电解槽
电解槽是铜电解车间的主体设备,是长方形槽子,内装阳极板和阴极,阴、阳极交替吊挂。槽内有排液出口和排泥出口等。
电解槽一般是由钢筋混凝土构筑,内衬防腐树脂,这样槽体即可起到支撑阴、阳极的作用,又可起到防酸作用。电解槽依次排放在支撑横梁上,梁上铺有绝缘材料预防槽体与地导电。
(2)阴极制做机组
该机组的功能是将从钛母板上剥离下来的铜皮经压纹、铆耳(穿棒)拍平加工后制做成阴极,然后把阴极排距,以备吊车吊走。
阴极制做机组由于其独特的功能,需由专业厂家制做。该机组在设计、制做过程中要考虑需要铆耳的铜皮厚度及加工能力等。
(3)阳极加工机组
该机组的功能是对从火法精炼出来的阳极板进行加工,达到电解工艺所要求的标准。该机组各工序为:阳极板面压平、冼耳、压耳、阳极板排距等。
阳极加工机组在设计制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油压密封件质量及阳极板加工能力等。
(4)电铜洗涤机组
该机组的作用是把出槽后的电铜洗涤、烘干、抽出导电棒、电铜堆垛、打包、称重。国内很多铜电解厂家都未采用该机组,而靠人工来完成该机组的各个功能。
(5)残极机组
该机组的作用是把出槽后的残极洗涤、堆垛、打包、称重等,然后把打包的残极送往火法精炼重溶。由于该机组功能简单,国内很多铜电解厂家都未采用该机组,而靠人工来完成对残极的处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电解精炼
一般投稿杂志社通过率不是很高,之前试过了几次,基本都是石沉大海了,所以目前我们单位都是投稿欣启论文网,应该是属于一个代理机构。价格各方面也比较合理,选择的刊物也很多,如果你不了解可以去问问,我们是评职称用的,如果你是别的用途,可以多了解一下。可以先给杂志社投稿,如果没通过再去找可靠的机构发,不过目前网上很多冒充杂志社的假冒网站,如果是新人建议直接找可靠的机构发,别折腾了半年发了假冒的期刊,得不偿失
给期刊投稿,方法如下:1、选择邮寄方式进行投稿。首先确认要邮寄投递的地方与自己的稿件要内容相符。确定好自己的信息。邮寄之后就等待投递结果即可。这个不行继续投递下一个。2、还可以选择网上投递,使用电子稿件进行投递,网上投稿采用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样可以加快编辑的处理速度,更快的处理稿件结果。
(一)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二)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1.2.”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七)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为保证本刊的权威性,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稿。稿件文责由作者自负,编辑部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文稿在3个月内未收到退修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另投他刊。未被录用的稿件一般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1.清洁车辆的表面,以便胶片能牢固地附着在车辆上。2.把胶片从它的背面剥离,以便能够放置在车辆上。3.将胶片放置在车辆表面,使其与表面保持紧密接触。4.用手指轻轻按压胶片,以确保其牢固地附着在车辆上。5.使用热风枪将胶片加热,以便能够更好地附着在车辆上。6.等待胶片冷却,然后检查补胎贴片是否牢固地附着在车辆上。
国际期刊1. Xin Yuan, Accurate Simulations of Three-Dimensional Turbulent Flows with a Higher-Order High Resolution Scheme, CFD Journal, 1999, Vol. 8, No. 2, pp. 326-340.2. Xin Yuan, H. Daiguji, A Specially Combined Lower-Upper Factored Implicit Scheme For Three-Dimensional 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Computers and Fluids, 2001, Vol. 30, No. 3, pp. 339-363. SCI: 415MZ; EI: 011965011143. Yan Jin, Xin Yuan, Numerical Study of Unsteady Viscous Flow Past Oscillating Airfoil, Wind Engineering, 2001, Vol. 25, No. 4, pp. 227-236. EI: RN 5522564. Shijie Zhang, Xin Yuan, and Dajun Ye, Analysis of Turbulent Separated Flows for the NREL Airfoil Using Anisotropic Two-Equation Models at Higher Angles of Attack, Wind Engineering, 2001, Vol. 25, No. 1, pp.41-53.5. Xin Yuan, Wind turbine research at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Wind Engineering, 2001, Vol. 25, No. 1, pp. 65-66. (应邀在该杂志刊登本研究组的工作介绍与照片)国际会议6. Gang Xu, Xin Yuan, Dajun Ye, Development of a Higher-Order High Resolution Scheme for Three-Dimensional Turbulent Flow in Turbomachinery, in Proceedings: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Aerothermodynamics of Internal Flows, Dresden, Germany, 1999, Vol. II, pp. 305-310. ISTP: BR26G7. Gang Xu, Xin Yuan, Dajun Ye, Use of Neural Network Based Loss and Deviation Model in Flow Field Diagnosis of Multistage Axial Compressors, in Proceedings: 1st Int. Conf. on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Beijing, 1999, pp. 330-336.8. Jiangang Cai, Xin Yuan, Dajun Ye, A Preconditioning-Like Implicit Method for Low Speed Mixing Turbulent Flows, in Proceedings: 2nd Int. Symp. on Fluid Machinery and Fluid Engineering, 2000, pp. 73-80.9. Yan Jin, Xin Yuan, Numerical Study of Unsteady Viscous Flow Past Oscillating Airfoil, in Proceedings: 2nd Int. Symp. on Fluid Machinery and Fluid Engineering, 2000, pp. 404-409.10. Yuyang Lai, Xin Yuan. Blade Design Optimization With Three-Dimensional Viscous Analyses and Hybrid Optimization Approach, 9th AIAA/ISSMO Symposium on Multidisciplinary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Atlanta, USA Sept 4-6, 2002.AIAA No.: AIAA-2002-565811. Y. Jin, and X. Yuan,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Airfoil’s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Problems at Large Mean Incidence Angl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2002, Sidney.12. Lin Zhirong and Yuan Xin, Multi-block Grid with Overlapping for Implicit Parallel Computation of Flow Field within Turbomachinery,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2002, Sidney.国内核心期刊13. 徐纲,袁新,叶大均,神经网络的非设计点损失落后角模型在流场诊断中的应用,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 Vol. 20, No. 1, pp. 49-52.14. 袁新,江学忠,翼型大攻角低速分离流动的数值模拟,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 Vol. 20, No. 2, pp. 161-165. EI: RN 214412915. 张宏武,徐纲,袁新,叶大均,应用高分辨率迎风格式精确分析透平叶栅三维湍流流场,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 Vol. 20, No. 5, pp. 553-557. EI: 0004511941316. 蔡剑钢,袁新,叶大均,多组份混合工质掺混机理数值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 Vol. 21, No. 5, pp. 563-566. EI: 0101549996717. 张士杰,袁新,叶大均,跨音速轴流风扇转子流场三维粘性数值分析,推进技术,2000, Vol. 21, No. 6, pp. 40-43. EI: 0101547903818. 张士杰,袁新,叶大均,组合的LU分解迎风方法的多重网格收敛,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Vol. 40, No. 2, pp. 90-93. EI: 0009531233219. 袁新,金琰,用高精度迎风格式模拟潜入式喷管流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Vol. 40, No. 6, pp. 45-48. EI: 0103557254720. 张宏武,袁新,叶大均,透平叶栅大攻角流动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Vol. 40, No. 10, pp. 92-95. EI: 0315743355621. 张士杰,袁新,叶大均,全三维粘性流场计算的快速收敛方法,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Vol. 40, No. 10, pp. 96-99. EI: 0315743355722. 蔡剑钢,袁新,叶大均,多组份混合工质掺混流动研究与工程应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Vol. 40, No. 11, pp.43-46. EI: 0315743357423. 张宏武,江学忠,袁新,叶大均,二维翼型襟翼增升的数值模拟,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Vol. 40, No. 11, pp. 55-58. EI: 0315743357724. Lidong He, Xin Yuan, Yan Jin, Zhenyou Zhu,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ealing Performance of Honeycomb Seals,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2001, Vol. 14, No. 1, pp. 13-17. EI: RN 286718025. 徐纲,袁新,叶大均,采用高分辨率高精度格式求解跨音压气机转子内三维粘性流场,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 Vol. 22, No. 1, pp. 44-47.26. 张宏武,袁新,叶大均,透平级非设计工况气动性能的数值模拟,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 Vol. 22, No. 2, pp. 175-178.27. 蔡剑钢,袁新,叶大均,低速多组份混合工质掺混流场数值模拟的加速收敛,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 Vol. 22, No. 3, pp. 298-300.28. 张士杰,袁新,叶大均,低展弦比跨音速轴流风扇转子流场三维数值模拟,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 Vol. 22, No. 5, pp. 566-568.29. 何立东,袁新,尹新,蜂窝密封减振机理的实验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 Vol. 21, No. 10, pp. 24-27. EI: 0212689389330. 何立东,袁新,尹新,刷式密封研究的进展,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 Vol. 21, No. 12, pp. 28-32, 53. EI: 0215691421931. 何立东,袁新,何丽娜,离心压缩机扩容改造中的转子动平衡,热能动力工程,2001, Vol. 16, No. 2, pp. 202-204. EI: 0120651027832. 张士杰,袁新,叶大均,非线性双方程湍流模型用于风力机翼型分离流动模拟,太阳能学报,2001, Vol. 22, No. 2, pp. 162-166. EI: RN 47828733. 何立东,袁新,非线性密封流体激振研究及进展,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 Vol. 21, No. Supplement, pp. 264-268.34. 张士杰,袁新,叶大均,多级轴流压气机全工况特性数值模拟,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 Vol. 23, No. 2, pp. 167-170.35. 张士杰,袁新,叶大均,跨声速轴流压气机级全工况三维流场数值分析,推进技术,2002, Vol. 23, No. 3, pp. 209-212. EI: 0241713055236. 金琰,袁新,二维机翼振动非定常流场的数值模拟,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Vol. 42, No. 5, pp. 684-687. EI: 0241713035337. 金琰,袁新,申炳録,机翼大攻角下失速颤振的气动弹性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 Vol. 23, No. 5, pp. 573-575. EI: 0244716774838. 金琰,袁新,应用流固耦合数值方法研究机翼的射流减振技术,空气动力学学报,2002, Vol.20, No.3, pp. 267,273. EI: 0310739184139. 金琰,袁新,机翼颤振及射流减振技术的气动分析,太阳能学报,2002, Vol.23, No.4, pp. 403,407. EI: 0244717841740. 林智荣,袁新,并行计算用于叶轮机械流场特性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 Vol. 23, No. 6, pp. 695-698.41. 王会社,钟兢军,王松涛,王仲奇,袁新,叶片弯曲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空气动力学学报,2002, Vol.20, No.4, pp. 470-476. EI: 0310739186842. 王会社,袁新,岳国强,钟兢军,王仲奇,弯曲叶片积叠线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航空动力学报,2002, Vol.17, No.3, pp. 327-331.43. 赖宇阳,袁新,基于遗传算法和逐次序列规划的环形叶栅基迭优化,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 Vol. 24, No. 1, pp. 52-54.国内期刊44. 袁新,热力叶轮机械内部的全三维复杂流动数值模拟研究点滴, 上海汽轮机, 2000, No. 1, Ser. No. 74, pp. 12-19.45. 袁新,林智荣,张士杰,张宏武,徐纲,并行计算用于叶轮机械流场特性全工况分析,清华同方技术通讯,2001, No. 1 (Ser. No. 5), pp. 37-41.46. 袁新,林智荣,集群计算机系统用于叶轮机械通流部分全三维设计分析,燃气轮机技术,2002, Vol. 15, No. 1 (Ser. No. 55), pp. 1-6.
因为更换轮胎后做轮胎的动平衡是必须的,这样才能保证轮胎在行驶过程中不会出现抖动。四轮定位也建议您做一下
您好,补胎贴片是一种用于修补轮胎的维修方法。它是一种可以补充轮胎的内胎,以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补胎贴片的安装非常简单,只需将贴片放置在轮胎的内部,然后将贴片固定在轮胎上即可。补胎贴片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地修补轮胎,以便轮胎可以继续使用,而无需更换新轮胎。此外,补胎贴片的安装也比更换新轮胎更加经济实惠。但是,补胎贴片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只能暂时修补轮胎,而不能提供长期的保护。因此,在安装补胎贴片后,您仍然需要定期检查轮胎,以确保轮胎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