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南昌大学教授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南昌大学教授发表论文

你好,师兄给你解答。万国金、刘烨都是院系领导,要求比较严格,想学东西的话可以报他们,不过有点竞争。毕业这么多年,其它导师都不太清楚了。

不建议选其做导师。过来人的惨痛教训

你好,刘烨导师这个是不是很难进??

何宜庆,男,1961年10月出生,汉族,九三学社。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现任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近年来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中国软科学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2项。作为主要成员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3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呵呵,我个人认为他已经算是南昌大学经管学院里做学问比较牛的教授,如果你要是想报考他的研究生的话,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选择。

南昌大学教授发表万篇论文

南昌大学的医学院是一所不错的211工程高校,其优势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办学历史底蕴深厚、师资力量强大。

1、办学历史:

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医学部)的前身是创办于1921年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52年改名为江西省医学院。1953年更名为江西医学院。1958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军医学校合并,仍称江西医学院。

1969年,与江西中医学院合并,成立江西医科大学。1972年11月与江西中医学院分设,复名为江西医学院。2005年8月,与南昌大学合并,冠名为南昌大学医学院。2014年,学院对内冠名为南昌大学医学部,对外冠名为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

办学一百年来,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医学部)秉承“德高医精”的办学精神,发扬“严谨、勤奋、团结、创新”的院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在海内外建功立业,涌现出了赵白鸽、饶毅、丁健、梅林等一批杰出校友。

2、师资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31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5人,正高职称89名;临床教师117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5名,正高职称234名。

有国家“千人计划”创新项目入选者1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人选5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名,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5名。

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2016年以来,医学部承担国家、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477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课题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项(含重点项目2项),科研总经费达4.1亿元。2020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9项,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领域立项数居全国第19位。

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6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433篇,ESI热点、高被引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0项,201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单位排名第2),教育部优秀成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30多项科技成果得到转移、转化和应用。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医学部)将借助部省合建和“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契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抓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中心工作任务,大力推进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医学教育基地而努力奋斗!

何宜庆,男,1961年10月出生,汉族,九三学社。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现任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近年来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中国软科学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2项。作为主要成员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3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呵呵,我个人认为他已经算是南昌大学经管学院里做学问比较牛的教授,如果你要是想报考他的研究生的话,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选择。

人品很好,乐于奉献,同时也是个优秀的医生。罗军,男,主任医师,教授。1966年4月生,硕士导师;现任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1990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获中医骨伤学士学位,2001年获中医骨伤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在江西体育医院工作,历任骨伤科主任、副院长、院长。2005年10月调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同年12月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脊柱骨关节病、运动医学、骨伤康复的临床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科研成果:承担国家级、省级课题共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10余篇,主编著作3部,曾在手法整复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指导培养研究生8人。科研成果:承担国家级、省级课题共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10余篇,主编著作3部,曾在手法整复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指导培养研究生8人。

它是什么?是个人吗

南昌大学发表论文

报考南昌大学,不需要发表论文,在复试的时候,个别专业会加试的。南昌大学相对比较好考,大部分专业都需要调剂生。

学校在硅衬底GaN基发光二极管、FKBP12.6介导的心肌细胞肌质网钙释放在正常心脏和心脏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灵芝质量控制模式及黑灵芝多糖的结构表征与活性功能研究、认知记忆的去甲肾上腺素能调控研究、过敏性疾病尘螨变应原的基础研究及其诊断试剂盒的研制、稻米营养方便食品及其加工副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益生菌发酵果蔬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高速铁路数字化测量系统、南方离子型稀土矿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分离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一定原创性、标志性、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间,南昌大学科研经费总额达9.076亿元,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419项,专利授权217项,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343%、217%和578%,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发表SCI收录论文1030篇,EI收录论文706篇,ISTP收录论文443篇,CSSCI收录论文1045篇。科技成果转让带动政府、社会总投资37.2亿元。在组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并呈现良好增长势头。 2012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3项(重点项目1项),在全国高校排第59位,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项(重点项目2项),在全国高校排第19位。获专利授权300多项,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964篇。作为主持单位承担863计划2项。学校成立有光伏技术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高等研究院、军工研究院等82个科研单位。2015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项(位列全国申报单位第30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1项(位列全国高校第36名),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型舞台剧和作品类)1项。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南昌大学创办,2001年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已成为江西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辐射基地。 学校大力推进学研产用相结合,先后与省内外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签订了一大批全面合作协议,涌现出国家大学科技园、晶能光电、中兴软件(南昌)公司、丰城低碳生态科技示范园、宜春锂电及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一批产业基地。 校训:格物致新、厚德泽人 。校徽新徽标主体色为蓝色,蓝色套边类似蓝色青花瓷盘,富有江西特征。圆环中是一棵樟树,茂密的枝干表示南昌大学是一所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综合性大学,同时也象征昌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百年树人”的教学风范。樟树是江西省的省树。“南昌大学”校名由赵朴初题写。 校徽同斯坦福大学、京都大学校徽相似,皆由树为主体。 校名“南昌大学”校名由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的赵朴初先生题写。 校歌作词:王易改编:周明作曲:遥远赣水之滨西山麓,蓬勃朝气迎晨曦,巍巍昌大宏规启,弦歌既倡薪火继。扬六艺,张四维;励志节,戒荒嬉。重科学,笃日新;图自强,养大气。求知力行期有为,崇德尚能兴华夏。继往开来,开来兮,责在斯! 南昌大学“前湖之风”周末讲坛,是学校为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学术氛围,让广大师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品位,更好地培育创新拔尖人才而开办的。“前湖之风”周末讲坛作为南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秉承“格物致新 厚德泽人”的校训;传承“育人为本、教研并重、兼容并蓄、致善致用”的办学思想;坚持开放性、高雅性、定期性、互动性、群众性的原则。“前湖之风”周末讲坛是南昌大学唯一的定时定点的学术讲堂。讲坛主要面向全校师生,邀请国内外各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省内外知名人士前来演讲,并致力于建立长期性、定期性、全方位、开放式的演讲人才库。讲坛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以专题讲座为主,对话、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为辅,每期进行全程录象和视情况进行现场直播并定期整理,汇编出版《前湖之风》周末讲坛校园文化丛书。

南昌大学论文发表

1 较严格。2 因为南昌大学法学报是一本较为知名的法学期刊,所以对于投稿的要求也更高,需要论文的内容和质量都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录用率相对较低。3 如果想要成功投稿南昌大学法学报,需要认真准备,并且将论文的质量做到最好,这样才能增加被录用的机会。

发表SCI论文。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免盲审要求是发表一篇SCI且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论文免盲审的条件一般由各学校自己指定,不同的学校条件不同。

1 我不清楚南昌大学法学报的录比情况。2 但一般来说,法学专业的期刊录用难度较高,录用比例相对较低。3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论文被录用的几率,可以多阅读该期刊已发表的论文,了解该期刊的主题及发表要求,精心准备论文并认真修改。同时可以参加相关学术会议、讲座等,增加学术影响力,提高论文被选择的可能性。

及要求南昌大学法学报是由南昌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法学及其相关学科方面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研究资料、法学实务指南等。文章录用要求:1.文章必须是原创性的,文章内容是有益于深入研究的,文章的论点明确,陈述清楚,理论基础扎实,结论严谨。2.文章必须是未在其它刊物上发表过的,并且不能涉及侵权或盗版。3.文章应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不得有抄袭、剽窃、伪造、掩盖或歪曲事实等行为。4.文章格式必须符合法学期刊发表要求,字数不得超过7万字,必须提供完整的参考文献和注释,文献必须是有效的、权威的。5.稿件必须提供中文摘要,摘要字数不得少于200字,英文摘要不少于30字。6.作者个人信息必须提供真实有效的,以保证论文发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客观性。

暨南大学教授发表论文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蒋述卓,男,1955年生,广西灌阳人。文艺批评家,学者。文学博士。198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现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等。《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研究》、《民族艺术》等杂志编委。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广东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长等。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山水美与宗教》、《宗教艺术论》、《在文化的观照下》、《中国山水诗史》(合作)、《中国山水文化》(合作)、《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合作)、《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合作)、《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主编)、《文学批评教程》(主编),文学评论集《诗词小札》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艺批评文章逾百篇。论文《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术上提倡将文学放到文化背景中去观照与研究,并倡导文学批评的第三种批评——文化诗学批评。在古代文论研究方面有较独到的贡献。此外还写作散文,发表过《戒台读松》、《生命是一部分》、《不饮而醉》等30余篇散文,并对散文发展的趋势发表过文章。已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近百名,曾获暨南大学十佳教师称号,暨南大学八五期间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1996年被广东省高教厅遴选为“千、百、十”工程省级青年学术带头人。曾获中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二等奖,全国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评论类),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编辑本段学历1977年考入广西师大中文系,毕业后考取同系文艺学专业研究生,198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1985年9月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1988年6月毕业获博士学位后分配到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先后担任过暨南大学学报副主编、主编、文学院副院长、院长。1995年底起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1996年底兼任党委副书记,2000年2月起任党委书记、副校长。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为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编辑本段学术兼职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研究》、《民族艺术》等杂志编委;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编辑本段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宗教与艺关系、文学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编辑本段所授课程本科生课程:中国古典文学文艺理论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硕士生课程:文艺学专题研究创作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专题研究文艺文化学博士生课程:比较诗学中外文论文学与文化当代文化个案研究重要讲座(含电视讲座)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新时期创作理论的嬗变佛教与中国美学新世纪文化转型与文化走向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编辑本段承担课题文化诗学: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化进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5.2万,2001-200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东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对策,广东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2.0万,2002-2004文化诗学:文学批评的东方视野,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项目,4.2万,2000-2002城市公民文化素质与现代审美意识培养,广东省“九五”社科规划项目,1.2万,1996-2000城市公民文化素质与现代人格培养,国家教委专项任务项目,1. 5万,1997-2000大学潜在课程及其人才培养,教育部高教学会项目,0.8万,2001-2004广州市天河区文化产业规划及对策,广东省科委研究项目,5.0万,2002-2004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现代价值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20万元,2005-2008现代文艺建构中的中国古代文论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十五”发展规划项目 10万元,2005-2008媒体时代的文艺存在方式 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2万元,2005-2008编辑本段主要著作学术著作(含与人合著、主编)《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1993年再版《中国山水诗史》(合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山水美与宗教》,稻禾出版社(台北),1992《中国山水文化》(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在文化的观照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资料汇编•文气编》(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宗教艺术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禅诗三百首赏析》(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批评的文化之路》(主编),中国社会科[1]学出版社,2003《宗教艺术论》(图片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宗教艺术与审美创造》(增订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化进程》(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20世纪中国古典文论学术研究史》(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编辑本段主要论文代表性论文1.将古代文论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下去考察研究,《文艺理论研究》1986-32.宗教与山水结合的历史文化考察,《文艺研究》1986-53.从文学本体论出发看中国文学的发展(合作),《新华文摘》1987-104.试论汉魏两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接受,《福建论坛》1987-45.齐梁浮艳文风与佛教,《华东师大学报》1988-16.北朝质朴文风与佛教,《文艺理论研究》1988-47.支遁与山水文学的兴起,《学术月刊》1988-68.佛经翻译理论与中古文学、美学思想,《文艺研究》1988-69.佛教故事与中古志怪小说,《文学遗产》1989-110.试论佛教美学思想,《云南社会科学》1990-211.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91-212.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1991-113.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中的悲剧意识,《华东师大学报》1991-514.佛教心性学说对古代文艺心理学的影响,《学术研究》1992-115.古代诗论中的以诗论禅,《广西师大学报》1992-116.说“飞动”,《文学遗产》1992-517.宗教艺术的涵义,《文艺研究》1992-618.试论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文艺理论研究》1992-619.禅宗与艺术独创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120.应当建立文学史研究的“文化史派”,《江海学刊》1994-321.走近岭南——论广东文学的文化走向及其评价,《岭南文报》1994-6-2022.自然在宗教中的地位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1994-123.论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及其审美创造,《暨南学报》1994-424.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景展望,《中国比较文学》1995-125.南朝崇佛文学略论,《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226.论洛夫中、后期诗歌的禅意走向及其实验意义,《现代中文文学评论》(香港)第4期,1995年12月27.说“文气”,《中国文学研究》1995-428.中国书法理论中的山水喻象与人文精神,《东方文化》1995-329.中华文艺理论的人文精神,《开放时代》1995-3、430.走文化诗学之路——关于第三种批评的构想,《当代人》1995-431.批评理论的方向与希望,《作品》1995-632.文学情缘与艺术才气大展示——评《香港当代文学精品》长、中、短篇小说卷,《香港文学》1995-633.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文艺理论研究》1996-134.《经律异相》对梁陈隋唐小说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1996-435.八十年代古典文论研究略评,《文学遗产》1996-336.宗教艺术的象征:意义的蕴藏与转换,《民族艺术》1996-237.禅与自然,《东方文化》1996-338.禅悟与艺术想象,《广东社会科学》1996-539.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文学评论》1997-540.论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的冲突与融合,《今日东方》(香港)1997-141.草色遥看——我所知道的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中国比较文学》1997-442.解放思想,认真反思,开拓创新,《文学评论》1998-343.关于文化艺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文艺研究》1998-444.中西艺术真实观的异与同,《社会科学家》1998-545.论史铁生作品的宗教意识,《南方文坛》1999-146.大学理念与现代化,《暨南学报》1999-647.对话:理论精神与操作原则(合作),《文学评论》2000-148.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的进程与前景《文艺研究》2000-149.新人文精神与21世纪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合作),《文学评论》2001-450.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古典文论的文化学研究的成就(合作),《文学遗产》2001-451.21世纪文艺学发展与中国现代人格建设(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01-152.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中国文学研究》2001-453.走 向 现 代 :中 国 文 艺 学(合作),《人民日报》2001-5-254.禅与艺术的澄明,台湾南华大学《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2000-555.对 中 国 文 学 批 评 方 法 及 其 古 代文 论 研 究 方 法 的 反 思(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1-256.论城市文学研究的方向(合作),《学术研究》2001-357.城市与文学关系初探(合作),《广东社会科学》2001-158.中国古典文论表达的东方特性,《光明日报》2001-8-15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比较文论研究评述,(合作)《学术季刊》2001-460.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展开与深入,(合作)《华南师大学报》2001-561.玄学和文学的两次对话,(合作)《光明日报》2001-12-1962.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活动评述,(合作)《福州大学学报》2002-163.当代艺术生产对都市人审美意识的培养(合作),《求是》2002-164.都市文学研究现状鸟瞰,(合作)《社会科学报》2002-765.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暨南学报》2002-266.学科交叉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合作)《中国比较文学》2003-267.论中国古代诗学的原创意识,《文艺研究》2003-268.广场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资源,《广东社会科学》2003-469.批评的专业化与批评的品格,《文艺理论研究》2003-570.论王元化“综合研究法”的文化诗学意义,(合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71.不断走向现代形态的文学社会学,(合作)《文艺争鸣》2004-372.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态势,《光明日报》2005年3月25日73.现实关怀、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文艺争鸣》2005-374.佛经传译的跨文化交流模式,(合作)《文艺研究》2005-475.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文学评论》2005-676.多维视野中的古代文论现代转化,《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77.消费时代文学的自身调整与建构,《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78.传承与延续:叩问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教学论文华侨高校境外与海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合作),《高教探索》2003-2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深化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03-5论大学潜在课程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合作),《东南大学学报》2004-1建构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编辑本段荣誉与奖励曾获全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全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994《中国山水文化》(合著),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998《宗教艺术论》,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学术著作二等奖,1999.7《宗教艺术论》,广东省第五届优秀图书奖三等奖,1999.11《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广东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广东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1999.10社科成果综合评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2000“千百十工程”科研成果,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2001《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 》,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01《试论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2001《新人文精神与21世纪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东省作家协会)2003《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政府奖),2005教育部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8年

苏炳添在暨南大学当教授

苏炳添在暨南大学当教授。苏炳添大学就是就读于暨南大学,后来他在毕业之后2018年就被聘为暨南大学的教授了。该校的不少体育学子都对此感到非常兴奋,毕竟能够成为他的学生,而且苏炳添还会授课。

苏炳添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运动员,而且他每年的成绩还在不断刷新。他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跑步了,并且一直坚持下来,在大学期间,也依然在努力创造出更好的成绩。后来他还进入了奥运会,拿下了不少令人赞叹的成绩。短跑对于运动员来说,就是非常极限的运动,因为他是在不断挑战自身的身体极限。短跑运动员的成绩,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更别说苏炳添在这基础上,还在不断提高自己的速度。

从小时候开始,他就一直在参加各种省级、市级的跑步比赛,也在其中拿到了非常好的成绩。在进入大学之后,他也没有懈怠半分,在这过程中还不断提升实力。所以在各种国际赛事上,他才能给够拿下冠军。成为暨南大学的教授,对于他自身的运动时,也有一定的帮助,并且他还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论文,对运动员自身的能力,以及外在的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苏炳添在短跑上的个人见地,对于普通人和运动员而言,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他本人更是非常有爱心的,会参加各种慈善活动,还会用自己的方式发扬体育精神。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导师简介蔡铭泽蔡铭泽,湖南岳阳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首批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史论结合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篇,出版《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新闻传播学》2部专著、参撰专著4部,主编教材1部。目前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课题2项。他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新闻传播学原理、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新闻法制学的研究,均有较高水准。现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2001年11月,被推选为国家“千百十”工程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其专著《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获海内外新闻学术界好评。李异平李异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具有多方面的学术潜力,她对东南亚、美国、英国等地的新闻事业发展史多有涉猎。谭天谭天教授、高级记者、电视编导,长期在媒体工作并有大量作品获奖,研究领域涉及:电视策划、电视新闻、纪录片、广电产业、网络媒体等,发表学术论文约30篇,其中中国电视呼唤名记者获首届全国优秀电视论文一等奖,著有我国第一部电视策划学(获第四届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专著二等奖)。董天策董天策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新闻理论、大众传播、媒介文化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指导新闻学新闻理论方向、传播学大众传播方向两个学科方向的研究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娱乐类节目在思想道德与文化建设中作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90年代中国报业发展趋势研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创新问题研究”,发表新闻、传播及文学论文近60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多部,主要有:传播学导论、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网络新闻传播学、公关理论导引、仁智的乐趣:山水泉石,参加编写了新闻传播百科全书、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都市新闻传播学、网络传播概论、新闻春秋——中国新闻改革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论文集等著作。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建雄曾建雄,新闻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实务与理论、报业经营管理等。主持完成过多项科研课题,并取得相应成果:已出版专著、编著、教材各一部,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专著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新闻传播类二等奖;2001年被授予省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荣誉称号;目前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创新问题研究。刘家林刘家林教授,以治中国新闻史、广告史见长。合作撰写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被列为全国通用教材,所著中外广告通史填补了学术空白。对近、现代新闻史专题,及我国著名报人成舍我的生平业绩等,均有深入的研究。他曾应邀去香港、马来西亚等地作短期学术访问。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工作)、副院长。林如鹏林如鹏教授,硕士生导师,传播学博士。2002年1月开始定为学校一级“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对象。林如鹏教授,长于新闻采访和新闻评论的教学和研究,同时兼及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他现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在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三方面均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同时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著有新闻采访学、科教新闻采访与写作(合作),参撰国家级教材新闻事业经营管理;主持多项省级和国家级科研课题。主要社会兼职有广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穗版报刊审读委员、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曾被表彰为国务院侨办所属学校“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暨南大学“园丁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