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对数学的酷爱,情有独钟,而且有惊人毅力完成其数学研究这是他本人最有价值的个性和素质。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1966年陈景润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桐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
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要是有 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
在1965年5月,陈景润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谜,这一世界数学 “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 1+1”。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陈景润。
对陈景润的社会地位与学术地位应该分开评论。 作为社会政治的需要,上世纪70年代宣传他是有积极意义的。那时许多青年学生以他为榜样认真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对刚刚从“0分光荣”时代走出来的中国是有很大正面影响的。 作为学术范围评价,实事求是来看,应该说他对数学有贡献但成绩不是十分突出。楼上几位有些是完全义气用事,将陈说得一无是处,有失公允!但也不宜过分夸大其贡献。 以上完全是个人评价,仅供参考! 对大师级人物评头论足,这让我们普通人很不适应,所以我选择匿名了。
中国数学发展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1937年至1947年,以华罗庚、陈省身等为代表;二是1956年至1966年,陈景润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陈绍示是这样认识陈景润先生的一生:痴迷、执著、冷静。普通人也许很少知道,除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陈景润同时也在殆素数分布问题、华林问题、格点问题、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数论问题上作出了杰出贡献。法国数学大师A.Weil曾这样称赞:“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在喜马拉雅山巅行走。”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书4部,做出许多杰出成果,特别是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2的整数之和,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保持着在该领域的世界纪录和领先地位。
对陈景润的社会地位与学术地位应该分开评论。 作为社会政治的需要,上世纪70年代宣传他是有积极意义的。那时许多青年学生以他为榜样认真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对刚刚从“0分光荣”时代走出来的中国是有很大正面影响的。 作为学术范围评价,实事求是来看,应该说他对数学有贡献但成绩不是十分突出。楼上几位有些是完全义气用事,将陈说得一无是处,有失公允!但也不宜过分夸大其贡献。 以上完全是个人评价,仅供参考! 对大师级人物评头论足,这让我们普通人很不适应,所以我选择匿名了。
支持楼上匿名. 丘成桐说过下面的话: '譬如陈景润,造成整个数学界学数学的时候,以为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是全世界最伟大的问题,事实上不是,在美国没有人在乎歌德巴赫猜想,你问做数论的人。是媒体误导成功的。' '从真正的科学成就来讲话,在数学方面,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能不能找出真正有成就的学问?我找不出。所以中国的科技要进步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我在美国科学院一个很重要的委员会里,讨论要在亚洲找海外院士,尤其要在中国找,花了五年工夫,只找到一个。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也是整个委员会,包括很多美国海外院士的意见。你要问我为什么?我想是中国的学术水平实在比不上人家,可是你坚持要说能比得上,那我实在没办法.' '国内认为陈景润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学者,事实上他不是,我们很看得起陈景润,可是你讲他伟大,绝对不是伟大,是媒体报道成功的。 ' 于对陈景润的“1+2”是国际领先的评价,197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及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于三位数论学家陈景润、王元和潘承洞,是建国以来科研成果评价中发生的最大的造假行为,是中科院少数数学家宣传神学的结果,是对全国人民的欺和愚昧行为。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过程中,这种造假行为标志着封建神权的统治地位,从而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和世界数学发展史上写下了最耻辱的一页,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星体以陈景润的名字命名就是封建神权统治的象征,就是耻辱的象征。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中国人要的国际领先是成功中的国际领先,是智慧中的国际领先,是永远载入科学史册中的国际中国数学发展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1937年至1947年,以华罗庚、陈省身等为代表;二是1956年至1966年,陈景润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陈绍示是这样认识陈景润先生的一生:痴迷、执著、冷静。普通人也许很少知道,除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陈景润同时也在殆素数分布问题、华林问题、格点问题、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数论问题上作出了杰出贡献。法国数学大师A.Weil曾这样称赞:“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在喜马拉雅山巅行走。” 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书4部,做出许多杰出成果,特别是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2的整数之和,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保持着在该领域的世界纪录和领先地位。 领先。陈景润的“1+2”是一个失败的结果,是一个用愚昧的方法获得的一个注定要被淘汰的结果,却打着“国际领先”的旗号就成了“人类智慧”和“成功”的象征,通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日报》的宣传,就成了中国人的“骄傲”,陈景润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为国争光”的英雄,不仅获得了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在他去世后还要用天空的小星体命上他的名字,使他名垂千古。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一个脱离实际者,一个愚昧者,一个失败者,竟然获得如此高的殊荣,难道不是封建神权统治的结果吗?难道不是国家的耻辱吗?这种造假行为,发生在科学发达的20世纪,发生在有着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发生在广泛普及科学认识论的中国,发生在标志着我国数学发展水平的中国科学院,除了说明数学家为了取荣誉而丧失了起码的职业道德,难道还有别的解释吗?这种造假行为与1958年关于亩产小麦超过7300斤的造假行为相比,性质更为严重。我认为,在自然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内,科学家宣传神学是一种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与任何经济领域内的犯罪行为相比,性质都严重得多。这种犯罪行为,不仅说明了科学家丧失了职业道德和人格,不仅是取荣誉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神学束缚和禁锢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扼杀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阻碍着科学的发展,神学使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科学研究中丧失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变得愚昧、无知和自卑,变得无所作为。为了保证自然科学健康地发展,我要求全国人大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对那些宣传神学的科学家,对那些科研成果评价中造成评价失真的专家及有关负责人实行法律监督和制裁。
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陈景润是著名数学家,曾经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数学学报》主编。
陈景润从小喜爱数学,特别是受到一些数学教师的影响,对奇妙而充满魅力的数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厦门大学期间,经过刻苦钻研,他对数学大师华罗庚和维诺格拉朵丈等人的专著及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写出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调到中科院数学所以后,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在严师的指导下,他的研究水平有了飞跃,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共发表了学术论文50余篇、著书4本,在对近代解析数论的许多重要问题,如华林问题、球内整点和圆内整点问题、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题、小区间中殆素分布问题、三素数定理中的常数估计、哥德巴赫猜想、弈生素数问题等的研究中获得多项成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别是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陈景润得到了(1,2)的辉煌成果,即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一个常数和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2的整数之和。1966年,陈景润在《科学通报》宣布他证明了(1,2),但仅叙述了几个引理,未给出详细证明,因而当时没有得到国际数学界的承认,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结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写进美、英、法、芬、日等国的许多数论书中。
由于这个定理的重要性,人们曾先后对它给出至少五个简化证明。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至今保持着世界纪录和领先地位。
陈景润曾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重大奖励。他的学术成就为国内外所公认。1974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介绍庞比尼获菲尔兹奖的工作时,特别提到了“陈氏定理”,作为与之密切关联的工作之一。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很高的殊荣,他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曾先后出访欧美,自1978年以来,他培养了多名博士研究生。
陈景润对数学的迷恋和热爱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数学研究几乎是他的全部生活和精神寄托。他并不是天才,却有着超人的勤奋和顽强的毅力。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数学研究,废寝忘食,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他的成就是用生命换来的。无论任何时候,他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追求,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和拼搏献身的精神在全国广为传颂,成为鼓舞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成为一代青少年心目中传奇式的人物和学习的楷模。
支持楼上匿名. 丘成桐说过下面的话: '譬如陈景润,造成整个数学界学数学的时候,以为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是全世界最伟大的问题,事实上不是,在美国没有人在乎歌德巴赫猜想,你问做数论的人。是媒体误导成功的。' '从真正的科学成就来讲话,在数学方面,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能不能找出真正有成就的学问?我找不出。所以中国的科技要进步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我在美国科学院一个很重要的委员会里,讨论要在亚洲找海外院士,尤其要在中国找,花了五年工夫,只找到一个。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也是整个委员会,包括很多美国海外院士的意见。你要问我为什么?我想是中国的学术水平实在比不上人家,可是你坚持要说能比得上,那我实在没办法.' '国内认为陈景润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学者,事实上他不是,我们很看得起陈景润,可是你讲他伟大,绝对不是伟大,是媒体报道成功的。 ' 于对陈景润的“1+2”是国际领先的评价,197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及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于三位数论学家陈景润、王元和潘承洞,是建国以来科研成果评价中发生的最大的造假行为,是中科院少数数学家宣传神学的结果,是对全国人民的欺和愚昧行为。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过程中,这种造假行为标志着封建神权的统治地位,从而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和世界数学发展史上写下了最耻辱的一页,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星体以陈景润的名字命名就是封建神权统治的象征,就是耻辱的象征。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中国人要的国际领先是成功中的国际领先,是智慧中的国际领先,是永远载入科学史册中的国际中国数学发展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1937年至1947年,以华罗庚、陈省身等为代表;二是1956年至1966年,陈景润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陈绍示是这样认识陈景润先生的一生:痴迷、执著、冷静。普通人也许很少知道,除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陈景润同时也在殆素数分布问题、华林问题、格点问题、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数论问题上作出了杰出贡献。法国数学大师A.Weil曾这样称赞:“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在喜马拉雅山巅行走。” 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书4部,做出许多杰出成果,特别是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2的整数之和,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保持着在该领域的世界纪录和领先地位。 领先。陈景润的“1+2”是一个失败的结果,是一个用愚昧的方法获得的一个注定要被淘汰的结果,却打着“国际领先”的旗号就成了“人类智慧”和“成功”的象征,通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日报》的宣传,就成了中国人的“骄傲”,陈景润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为国争光”的英雄,不仅获得了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在他去世后还要用天空的小星体命上他的名字,使他名垂千古。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一个脱离实际者,一个愚昧者,一个失败者,竟然获得如此高的殊荣,难道不是封建神权统治的结果吗?难道不是国家的耻辱吗?这种造假行为,发生在科学发达的20世纪,发生在有着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发生在广泛普及科学认识论的中国,发生在标志着我国数学发展水平的中国科学院,除了说明数学家为了取荣誉而丧失了起码的职业道德,难道还有别的解释吗?这种造假行为与1958年关于亩产小麦超过7300斤的造假行为相比,性质更为严重。我认为,在自然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内,科学家宣传神学是一种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与任何经济领域内的犯罪行为相比,性质都严重得多。这种犯罪行为,不仅说明了科学家丧失了职业道德和人格,不仅是取荣誉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神学束缚和禁锢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扼杀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阻碍着科学的发展,神学使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科学研究中丧失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变得愚昧、无知和自卑,变得无所作为。为了保证自然科学健康地发展,我要求全国人大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对那些宣传神学的科学家,对那些科研成果评价中造成评价失真的专家及有关负责人实行法律监督和制裁。
关于对陈景润的“1+2”是国际领先的评价,197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及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于三位数论学家陈景润、王元和潘承洞,是建国以来科研成果评价中发生的最大的造假行为,是中科院少数数学家宣传神学的结果,是对全国人民的欺和愚昧行为。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过程中,这种造假行为标志着封建神权的统治地位,从而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和世界数学发展史上写下了最耻辱的一页,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星体以陈景润的名字命名就是封建神权统治的象征,就是耻辱的象征。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中国人要的国际领先是成功中的国际领先,是智慧中的国际领先,是永远载入科学史册中的国际领先。陈景润的“1+2”是一个失败的结果,是一个用愚昧的方法获得的一个注定要被淘汰的结果,却打着“国际领先”的旗号就成了“人类智慧”和“成功”的象征,通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日报》的宣传,就成了中国人的“骄傲”,陈景润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为国争光”的英雄,不仅获得了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在他去世后还要用天空的小星体命上他的名字,使他名垂千古。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一个脱离实际者,一个愚昧者,一个失败者,竟然获得如此高的殊荣,难道不是封建神权统治的结果吗?难道不是国家的耻辱吗?这种造假行为,发生在科学发达的20世纪,发生在有着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发生在广泛普及科学认识论的中国,发生在标志着我国数学发展水平的中国科学院,除了说明数学家为了取荣誉而丧失了起码的职业道德,难道还有别的解释吗?这种造假行为与1958年关于亩产小麦超过7300斤的造假行为相比,性质更为严重。我认为,在自然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内,科学家宣传神学是一种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与任何经济领域内的犯罪行为相比,性质都严重得多。这种犯罪行为,不仅说明了科学家丧失了职业道德和人格,不仅是取荣誉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神学束缚和禁锢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扼杀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阻碍着科学的发展,神学使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科学研究中丧失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变得愚昧、无知和自卑,变得无所作为。为了保证自然科学健康地发展,我要求全国人大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对那些宣传神学的科学家,对那些科研成果评价中造成评价失真的专家及有关负责人实行法律监督和制裁。
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中国数学发展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1937年至1947年,以华罗庚、陈省身等为代表;二是1956年至1966年,陈景润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陈绍示是这样认识陈景润先生的一生:痴迷、执著、冷静。普通人也许很少知道,除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陈景润同时也在殆素数分布问题、华林问题、格点问题、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数论问题上作出了杰出贡献。法国数学大师A.Weil曾这样称赞:“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在喜马拉雅山巅行走。”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书4部,做出许多杰出成果,特别是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2的整数之和,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保持着在该领域的世界纪录和领先地位。
陈景润,中国著名解析数论专家,1933年 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由华罗庚推荐,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开始从事数论研究的工作。1950年代,陈景润已经对于数论中的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同时对筛法也做了重大突破,这也为他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上提供了最有利的武器。1966年,陈景润用自己改进了的筛法,证明了: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并且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离最后的解决仅一步之遥,也就是1+2,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最好结果。此项成果也被数学界命名为“陈氏定理”,50年来,哥德巴赫猜想再也没有任何突破,仅此一项工作,陈景润就足以跻身世界著名数学家之列。 1973年,陈景润将自己1966年论文进行了重新改进,将冗余部分精简,使得证明更加简洁可读性更高。 1979年,陈景润发表“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80推进到16。 陈景润对于数学尤其是数论的痴迷已经到了无我的境界。用于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稿纸有几麻袋,常年在自己不到6平米的房间里废寝忘食地演算。即使在自己病入膏肓的时候,也不忘去突破,也不忘记对于青年数学家的培养和教导。 他最信奉的格言就是“人生不是索取而是奉献”。 提到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是不可忽略的成就,先来看看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 哥德巴赫猜想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就要从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说起,当时正值数学发展的繁荣时期,而数学家的交流更是非常常见的。作为数学界的知名数学家,哥德巴赫跟另一非常著名的数学家欧拉关系非常好,两人保持了三十多年的书信往来,不断地交流对数学不同的看法。而就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的猜想:欧拉在收到信后,对于哥德巴赫提出的猜想,深感兴趣,便开始花很多时间投入在此猜想上。原本以为很简单的猜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证明后,发现这个猜想并没有那么简单。于是在同年6月30日,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在回信中又提出了此一猜想可以有另一个等价的版本: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 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男人 在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时候,他发现 历史 上的数学家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时,主要运用的是筛法和圆法。在陈景润之前的很多数学家都用筛法和圆法证明了“2+3”、“1+4”、“1+3”等等的结论。 于是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改进了筛法,所以陈景润在研究中,得出“1+2”理论结果, 即陈景润证明了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加上另一个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乘积的数的和。 于是,陈景润在上世纪70年代发表的《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让他成为在迄今为止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中,得出的最为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结果的数学家。 等到《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一面世,立马掀起国际数学界的轩然大波,因为他们都知道,陈景润这一证明成果,又朝着证实哥德巴赫猜想往前迈进了一大步。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伯斯特听了为之一震。哈伯斯特与李希特合作撰写的《筛法》一书正在付印。他马上托人从香港找到了陈景润论文的复印件,给《筛法》一书又增加了新的一章——《陈氏定理》。他在这一章的首页写道:“我们本章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陈景润下面的惊人定理,我们是在前十章已经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的;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邓小平同志如此评价: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歌德巴赫(哥德巴赫),(Goldbach,Christian)1690年 3 月 18 日生于普鲁士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764年11月20日卒于俄国莫斯科。著名数学家,宗教音乐家。最有名的理论就是“歌德巴赫猜想”,是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哥德巴赫猜想,迄今仍未得到证明,最好的结果由中国陈景润院士给出。另外两大数学难题已被证明,费尔马猜想和四色猜想。民间经常调侃的"1+1",就是指的哥德巴赫猜想,其证明绝非易事!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著名的难题之一。哥德巴赫猜想分两个:第一猜想:对于大于2的偶数,都能分解为两个素数。第二猜想:对于大于9的奇数,都能分解为三个素数。哥德巴赫证明不了自己的发现,于1742年写信向欧拉讨教。但欧拉未能证明两个猜想。十九世纪,德国数学家高斯接触到这个问题后,认为问题有些似是而非,因此放弃了这个问题。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用自己在解析数论中创造的三角和法,证明了哥德巴赫第二猜想;因此,哥德巴赫第二猜想,被称为维诺格拉多夫-哥德巴赫定理。第一猜想难度比第二猜想大得多。基本采用的是数论中的“筛法”,即:先将问题变成一个充分大的偶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不超过l个素数的乘积的和,然后逐步减少乘积素数的数目,最后得到两个素数之和,这样就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这个命题可以简单地表示为:n =(l,l)。下面是许多一流数学家攀登“筛法”高峰的艰难历程:1919年,布朗首先证明了:(9,9) 1924年,拉代马海尔证明了:(7,7) 1932年,埃斯特曼证明了:(6,6) 1937年,黎切证明了:(5,7),(4,9),(3,15),(2,366) 1938年,布赫夕塔布证明了:(4,4) 1956年,王元证明了:(3,4) 1957年,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 1957年,王元证明了:(2,3)。以上所有的证明,包围圈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于“1+1”,然而总有一个弱点,那就是两个数中没有一个可以肯定为素数的。早在1948年,匈牙利数学家瑞尼另起炉灶,设置了另一个包围圈,他证明了定理:“存在一个数M,使得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n 都能够表示成一个素数与另一个素因子的个数不超过M的数之和。”即n=p+A(可简单表为“1+A”)这里n是充分大偶数,p是一个素数,A则表示为因子不超过M个,即A的素因子不超过M个。1961年,巴尔巴恩证明了:n=1+5 1962年,潘承洞证明了:n=1+5 1962年,王元证明了:n=1+4 1962年,潘承洞证明了:n=1+4 1965年,布赫夕塔布证明了:n=1+3 1965年,小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n=1+31966年5月,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天空,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17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n=1+2。陈景润引进了一个转换原理,从而证明了:陈氏定理: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为一个素数与一个因子个数不超过2的殆素数之和。可以说,陈景润的陈氏定理,是两百多年来,众多最优秀的数学家攀登哥德巴赫第一猜想高峰取得的最高成就。在陈景润证明了n=1+2后,“筛法”也到了尽头;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数学方法范围内,n=1+1无法证明。一个英国数学家在写给陈景润的信中称:“你移动了群山。”徐迟则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中为这句话加了注解:真是愚公般的精神! 哥德巴赫猜想是1+1,而且只是猜想,没有得出证明。而我们的陈老师却证明了1+2。 陈景润影响了一个时代! 数学的鼻祖 厉害之处不是用言语能说出来的 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存在! 是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陈景润成了全国知名的人物。 首先,陈老师的成果至今无人超越。在数学界有很多人同时研究同一个问题,当有人宣布自已以解决这个问题,很快就有人用不同的方法也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之差一步的差距。但是,陈老师的时代没有人能与之项背。他的"丨十2“发表之后很多年世界上也没有人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丨十2“。也就是说陈景润超越了我们的时代。
陈景润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20世纪50年代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60年代以来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证明了命题“1+2”,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结果被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其后他又对此作了改进。
人物轶事
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数学奇才陈景润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1973年3月2日,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1+2”),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轰动,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他有着超人的勤奋和顽强的毅力,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数学研究,废寝忘食,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遭受疾病折磨时,他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追求,为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和拼搏献身的精神在全国各地广为传颂,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目中传奇式的人物和学习楷模。
陈景润是福州人,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州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在村里的陈氏宗祠里有一块大匾——陈氏定理,是褒扬陈景润的。水流任意景 松老清风润是挂在陈景润家里的一副对联,嵌景润之名! 1948年陈景润进福州英华书院读高中,芵华书院是福建省重点中学福建师大附中的前身,那时,回乡奔丧,因战乱滞留福州的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沈元,是英华书院的校友,他应邀为母校的中学生上课,在一次讲解数学时,沈元谈起了世界数论中著名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自幼喜欢数学的陈景润,因此开始了一生追求哥德巴赫猜想的历程。 后来,陈景润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1953年毕业后,作为高材生被分配到北京的一所中学当老师,可他的特长并不是教别人,生性不善与人交流,他喜欢在数学世界里探索,他办了病退回家,在福州摆起了书摊,陈景润的窘境被厦大校长王亚南知道后,就把他要回厦大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陈景润完成了第一篇论文《他利问题》,论文得到中科院数学所所长华罗庚的赏识。1956年底,他已先后写了40多篇论文的陈景润被调入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陈景润投入全部心血致力于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使他饮誉国际数学界的代表作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文革中,陈景润的1十2手稿被毁,他跳楼自杀被救,开始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1973年,陈景润完成了关于1十2的简化证明,论文发表后轰动了国际数学界!1十2即:大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积之和,被国际公认为陈景润定理。西方科学界评论他:他以羸弱的身躯推动了群山! 1978年,徐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陈景润成为全国闻名的科研英雄,1980年,陈景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6年3月,陈景润去世,安息在北京万佛华侨陵园,1999年,我国发行纪念陈景润的邮票,还有一颗小行星以陈景润命名!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汉族,无党派人士,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1949年至195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扩展资料
陈景润1978年发表在《人民文学》当年第一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1978年2月17日进行了转载,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数学奇才陈景润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
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1+2”),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轰动,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他的事迹和钻研精神在全国广为传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只知道陈奕迅不知道陈景润的惆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景润
1973年3月2日,陈景润发表了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轰动,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在遭受疾病折磨时,陈景润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追求,为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和拼搏献身的精神在全国各地广为传颂,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目中传奇式的人物和学习楷模。
主要成就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6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生平
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1949年至1953年,他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大学毕业后,由政府分配至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1956年,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
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88年被定为一级研究员。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景润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时代楷模-陈景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