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石油钻井技术期刊投稿要求

发布时间:

石油钻井技术期刊投稿要求

这是国内中文核心一些石油相关期刊,供您参考一下:1. 石油勘探与开发2. 石油学报3. 天然气工业 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5. 石油化工 6. 石油实验地质7.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 石油钻采工艺9. 油田化学10. 新疆石油地质 11.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石油机械 13.钻采工艺 14. 石油炼制与化工1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6.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8.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19. 油气储运20. 石油天然气学报21.中国海上油气22. 石油钻探技术 23.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4. 石油物探25. 油气田地面工程26.天然气地球科学27.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8.测井技术29.断块油气田 其中石油学报是EI部分收录。 国外SCI收录期刊主要有:1. AAPG BULLETIN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通报》美国 2.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加拿大石油地质学通报》加拿大 3.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FUELS AND OILS 《燃料与石油化学和工艺学》美国 4.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中国炼油与石油化工》中国 5. GEOARABIA 《中东石油地球科学杂志》巴林 6. HYDROCARBON PROCESSING 《烃加工》美国 7. INTERNATIONAL GA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国际天然气工程与管理》英国 8.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加拿大石油技术杂志》加拿大 9.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地球物理学与工程学》英国 10.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石油地质学杂志》英国 11.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石油科学和石油工程杂志》荷兰 12. JOURNAL OF THE JAPAN PETROLEUM INSTITUTE 《日本石油学会志》日本 13. OIL & GAS JOURNAL 《石油与天然气杂志》美国 14. OIL & G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UE DE L INSTITUT FRANCAIS DU PETROLE 《石油、天然气的科学与技术;法国石油研究所杂志》法国 15. OIL GAS-EUROPEAN MAGAZINE 《欧洲石油气杂志》德国 16. OIL SHALE 《油页岩》爱沙尼亚 17. PETROLEUM CHEMISTRY 《石油化学》美国 18. PETROLEUM GEOSCIENCE 《石油地质科学》英国 19. PETROLEUM SCIENCE 《石油科学》德国 20.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石油科学与技术》美国 21. PETROPHYSICS 《岩石物理学》美国 22. SPE DRILLING & COMPLETION 《石油工程师协会钻井与完井》美国 23. SPE JOURNAL 《石油工程师协会杂志》美国 24. SPE PRODUCTION & OPERATIONS 《石油工程师协会生产和操作》美国 25. 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 ENGINEERING 《石油工程师协会油藏评估与工程》美国 26. VISION TECNOLOGICA 《技术视野》委内瑞拉 SPE相对容易一些

中文核心期刊PA收录期刊CA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职称论文,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一定职业范围内,用于评定一定职业职称的论文形式。一般职称论文在不同职业领域内所分等级不同,如工程师领域,可分为初级工程师论文、中级工程师论文和高级工程师论文等。申报中级:要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或在具有CN刊号,以及解决技术问题而撰写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1篇以上。【特殊情况1】北京市评职称不需要发表论文,只需完成相应数量的论文,参加论文答辩即可。【特殊情况2】湖南省申报中级职称不需要论文,申报高级职称只需要发表1篇论文。

石油钻井技术期刊投稿

深水石油钻井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随着世界深水油气资源不断发现,近几年来深水钻探工作量越来越大。随着水深的增加和复杂的海况环境条件,对钻井工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钻井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从目前国内外深水钻井实践出发,对深水的钻井设备、定位系统、井身结构设计、双梯度钻井技术、喷射下导管技术、动态压井钻井技术、随钻环空压力监测、钻井液和固井工艺技术和钻井隔水管及防喷器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对深水的钻井设计和施工进一步向深水钻井领域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关键词:深水钻井;钻井设备;关键技术全世界未发现的海上油气储量有90%潜伏在水深超过1000 m以下的地层,所以深水钻井技术水平关系着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步伐。对于海洋深水钻井工程而言,钻井环境条件随水深的增加变得更加复杂,容易出现常规的钻井工程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因此深水钻井技术的发展是影响未来石油发展的重要因素。1国内外深水油气勘探形势全球海洋油气资源丰富。据估计,海洋石油资源量约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累计获探明储量约400×108,t探明率30%左右,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评估,世界(不含美国)海洋待发现石油资源量(含凝析油)548×108,t待发现天然气资源量7815×1012m3,分别占世界待发现资源量的47%和46%。因此,全球海洋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勘探前景良好,为今后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随着海洋钻探和开发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深水的概念和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大于500 m为深水,大于1500 m则为超深水。据估计,世界海上44%的油气资源位于300 m以下的水域,其中,墨西哥湾深水油气资源量高达(400~500)×108桶油当量,约占墨西哥湾大陆架油气资源量的40%以上,而巴西东部海域深水油气比例高达90%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发现油气田储量大,产量高,深水油气倍受跨国石油公司青睐,发展迅速。据估计,近年来,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年均增长30. 4%, 2004年增加到220亿美元。1999年作业水深已达2000 m, 2002年达3000 m。90年代以来,全球获近百个深水油气发现,其中亿吨级储量规模的超过30%。2000年,深水油气储量占海洋油气储量的12. 3%,比10年前增长约8%。2004年,全球海洋油气勘探获20个重大深水发现(储量大于110×108桶)。1998-2002年有68个深水项目,约15×108t油当量投产; 2003-2005年则增至144个深水项目,约4216×108t油当量投产, 2004年深水石油产量210×108,t约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2目前深水油气开发模式深水油气开发设施与浅水油气开发设施不同,其结构大多从固定式转换成浮式,因此开发方式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国外深水油气开发中常用的工程设施有张力腿(TLP)平台、半潜式(SEMIOFPS)平台、深吃水立柱式(SPAR)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以及它们的组合。3深水钻井关键技术3.1深水钻井设备适用于深水钻井的主要是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2种浮式钻井装置。3.1. 1深水钻井船钻井船是移动式钻井装置中机动性最好的一种。其移动灵活,停泊简单,适用水深范围大,特别适于深海水域的钻井作业。钻井船主要由船体和定位设备2部分组成。船体用于安装钻井和航行动力设备,并为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和生活场所。在钻井船上设有升沉补偿装置、减摇设备、自动动力定位系统等多种措施来保持船体定位。自动动力定位是目前较先进的一种保持船位的方法,可直接采用推进器及时调整船位。全球现有38艘钻井船,其中额定作业水深超过500 m的深水钻井船有33艘,占总数的87%。在这33艘深水钻井船中,有26艘正在钻井,有5艘正在升级改造。在现有的深水钻井船中, 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有10艘, 80年代和90年代建造的各有7艘,其余9艘是2000-2001年建造的。其中2000年建成的钻井船最多,有8艘;其次是1999年,有4艘。目前在建的7艘钻井船中,均是为3000多米水深建造的, 2007年将建成1艘, 2008年和2009年将各建成3艘。钻井船主要活跃在巴西海域、美国墨西哥湾和西非海域。2006年7月初,正在钻井的26艘深水钻井船分布在8个国家。其中巴西8艘,占1/3;其次是美国,有6艘;安哥拉、印度和尼日利亚分别有4艘、3艘和2艘;中国、马来西亚和挪威各1艘。3.1. 2半潜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上部为工作甲板,下部为2个下船体,用支撑立柱连接。工作时下船体潜入水中,甲板处于水上安全高度,水线面积小,波浪影响小,稳定性好、支持力强、工作水深大,新发展的动力定位技术用于半潜式平台后,到本世纪初,工作水深可达3000 m,同时勘探深度也相应提高到9000~12 000 m。据Rigzone网站截至2006年7月初的统计,全球现有165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其中额定作业水深超过500 m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有103座,占总数的62%。在这103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有89座正在钻井,有11座正在升级改造。其中31座是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最长的已经服役30多年; 40座是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 13座是90年代建造的; 19座是2000 -2005年建造的。此外,还有24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正在建造。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主要活跃在美国墨西哥湾、巴西、北海、西非、澳大利亚和墨西哥海域。2006年7月初,处于钻井中的89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分布在18个国家,其中美国最多, 24座,占总数的27%;巴西17座,挪威10座,英国6座,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尼日利亚各5座,其余国家各有1~3座。3.2深水定位系统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等浮式钻井装置在海中处于飘浮状态,受风、浪、流的影响会发生纵摇、横摇运动,必须采用可靠的方法对其进行定位。动力定位是深水钻井船的主流方式。在现有的深水钻井船中,只有6艘采用常规锚链定位(额定作业水深不足1000 m),其余27艘都采用动力定位(额定作业水深超过1000 m)。1000 m以上水深的钻井船采用的都是动力定位,在建的钻井船全部采用动力定位。动力定位系统一般采用DGPS定位和声纳定位2种系统。声纳定位系统的优点: (1)精确度高(1% ~2% )、水深(最大适用水深为2500 m); (2)信号无线传输(不需要电缆); (3)基本不受天气条件的影响(GPS系统受天气条件的影响); (4)独立,不需要依靠其他系统提供的信号。声纳定位系统的缺点: (1)易受噪声的影响,如环境噪声、推进器噪声、测试MWD等; (2)折射和阴影区; (3)信号传输时间; (4)易受其他声纳系统的干扰,如多条船在同一地方工作的情况。3.3大位移井和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海上钻井新技术发展较快,主要包括大位移井、长距离水平钻井及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这些先进技术在装备方面主要包括可控马达及与之配套的近钻头定向地层传感器。在钻头向地层钻进时,近钻头传感器可及时检测井斜与地层性质,从而使司钻能够在维持最佳井眼轨迹方面及时做出决定。由于水平井产量高,所以在国外海上油气田的开发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外单井总水平位移最大已经达11 000m。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是国际上海洋油气田开发广泛使用的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利用分支井主要是为了适应海上需要,减少开发油藏所需平台数量及平台尺寸(有时平台成本占开发成本一半还多)。具体做法是从一个平台(基础)钻一口主干井,然后从主干井上急剧拐弯钻一些分支井,以期控制较大的泄油面积,或者钻达多个油气层。3.4深水双梯度钻井技术与陆地和浅海钻井相比,深海钻井环境更复杂,容易出现常规钻井装备和方法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锚泊钻机本身必须承受锚泊系统的重量,给钻机稳定性增加了难度;隔水管除了承受自身重量,还承受严重的机械载荷,防止隔水管脱扣是一个关键问题;地层孔隙压力和破裂压力之间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窄,很难控制钻井液密度安全钻过地层;海底泥线处高压、低温环境影响钻井液性能产生特殊的难题;海底的不稳定性、浅层水流动、天然气水合物可能引起的钻井风险等。国外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在90年代得到大力发展的双梯度钻井(DualGradi-entDrilling,简称DGD)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双梯度钻井技术的主要思想是:隔水管内充满海水(或不使用隔水管),采用海底泵和小直径回流管线旁路回输钻井液;或在隔水管中注入低密度介质(空心微球、低密度流体、气体),降低隔水管环空内返回流体的密度,使之与海水相当,在整个钻井液返回回路中保持双密度钻井液体系,有效控制井眼环空压力、井底压力,克服深水钻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安全、经济的钻井。3.5喷射下导管技术海上浅水区的表层套管作业通常采用钻孔、下套管然后固井的作业方式。在深水区,由于海底浅部地层比较松软,常规的钻孔/下套管/固井方式常常比较困难,作业时间较长,对于日费高昂的深水钻井作业显然不合适。目前国外深水导管钻井作业通常采用“Jetting in”的方式。常规做法是在导管柱(Φ914. 4 mm或Φ762 mm)内下入钻具,利用导管柱和钻具(钻铤)的重量,边开泵冲洗边下入导管。3. 6动态压井钻井技术(DKD)DKD(Dynamic killDrilling)技术是深水表层建井工艺中的关键技术。该技术是一种在未建立正常循环的深水浅层井段,以压井方式控制深水钻井作业中的浅层气井涌及浅层水涌动等复杂情况的钻井技术。其工作原理与固井作业中的自动混浆原理相似,它是根据作业需要,可随时将预先配好的高密度压井液与正常钻进时的低密度钻井液,通过一台可自动控制密度的混浆装置,自动调解到所需密度的钻井液,可直接供泥浆泵向井内连续不断地泵送。在钻进作业期间,只要PWD和ROV监测到井下有地层异常高压,就可通过人为输入工作指令,该装置立即就可泵送出所需要的高密度钻井液,不需要循环和等待配制高密度钻井液,真正意义上地实现边作业边加重的动态压井钻井作业。3. 7随钻环空压力监测(APWD)由于深水海域的特殊性,与浅水和陆地钻井相比,部分的上覆岩层被水代替,相同井深上覆岩层压力降低,使得地层孔隙压力和破裂压力之间的压力窗口变得很窄,随着水深的增加,钻井越来越困难。据统计,在墨西哥湾深水钻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井控事故、大量漏失、卡钻等都与环空压力监测有关。随钻环空压力测量原理是主要靠压力传感器进行环空压力测量,可实时监测井下压力参数的变化。它可以向工程师发出环空压力增加的危险报警,在不破坏地层的情况下,提供预防措施使井眼保持清洁。主要应用于实时井涌监测和ECD监控、井眼净化状况监控、钻井液性能调整等,是深水钻井作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数据采集工具。3. 8随钻测井技术(LWD /MWD /SWD)深水测井技术主要是指钻井作业过程中的有关井筒及地层参数测量技术,包括LWD、MWD和SWD测井技术。由于深水钻井作业受到高作业风险及昂贵的钻机日租费的影响,迫使作业者对钻井测量技术提出了多参数、高采集频率和精度及至少同时采用2套不同数据采集方式的现场实时数据采集和测量系统,并且具有专家智能分析判断功能的高标准要求。目前最常用的定向测量方式是MWD数据测量方式,这种方式通常只能测量井眼轨迹的有关参数,如井斜角、方位角、工具面。LWD是在MW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层数据采集的随钻测量系统,较常规的MWD增加了用于地层评价的电阻率、自然伽马、中子密度等地层参数。具有地质导向功能的LWD系统可通过近钻头伽马射线确定井眼上下2侧的地层岩性变化情况,以判断井眼轨迹在储层中的相对位置;利用近钻头电阻率确定钻头处地层的岩性及地层流体特性以及利用近钻头井斜参数预测井眼轨迹的发展趋势,以便及时做出调整,避免钻入底水、顶部盖层或断裂带地层。随钻地震(SWD)技术是在传统的地面地震勘探方法和现有的垂直地震剖面(VSP———VerticalSeismic Profiling)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工程发展起来的一项交叉学科的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钻进过程中旋转钻头的振动作为井下震源,在钻杆的顶部、井眼附近的海床埋置检波器,分别接收经钻杆、地层传输的钻头振动的信号。利用互相关技术将钻杆信号和地面检波器信号进行互相关处理,得到逆VSP的井眼地震波信息。也就是说,在牙轮钻头连续钻进过程中,能够连续采集得到直达波和反射波信息。3.9深水钻井液和固井工艺随着水深度的加大,钻井环境的温度也将越来越低,温度降低将会给钻井以及采油作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说在低温情况下,钻井液的流变性会发生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在黏、切力大幅度上升,而且还可能出现显著的胶凝现象,再有就是增加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性。目前主要是在管汇外加绝缘层。这样可以在停止生产期间保持生产设备的热度,从而防止因温度降低而形成水合物。表层套管固井是深水固井的难点和关键点。海底的低温影响是最主要的因素。另外由于低的破裂压力梯度,常常要求使用低密度水泥浆。深水钻井的昂贵日费又要求水泥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具有较高的强度。3.10深水钻井隔水管及防喷器系统深水钻井的隔水管主要指从海底防喷器到月池一段的管柱,主要功能是隔离海水、引导钻具、循环钻井液、起下海底防喷器组、系附压井、放喷、增压管线等作用。在深水钻井当中,隔水管柱上通常配有伸缩、柔性连接接头和悬挂张力器。在深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Φ533. 4 mm钻井隔水管,平均每根长度为15. 2~27. 4 m。为减小由于钻井隔水管结构需要和自身重量对钻井船所造成的负荷,在钻井隔水管外部还装有浮力块。这种浮力块是用塑料和类似塑料材料制成的,内部充以空气。在钻井隔水管外部,还有直径处于50~100 mm范围的多根附属管线。在深水钻井作业过程中,位于泥线以上的主要工作构件从下向上分别是:井口装置、防喷器组、隔水管底部组件、隔水管柱、伸缩短节、转喷器及钻井装置,井口装置通常由作业者提供。4结论深水石油钻井是一项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投入和高风险的工作,其中喷射下导管技术、动态压井钻井技术、随钻环空压力监测、随钻测井技术、ECD控制等技术是深水钻井作业成功的关键。钻井船、隔水管和水下防喷器等设备的合理选择也是深水钻井作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另外,强有力的后勤支持和科学的作业组织管理是钻井高效和安全的重要保障。参考文献:[1]潘继平,张大伟,岳来群,等.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状况与发展趋势[J].中国矿业, 2006, 15(11): 1-4.[2]刘杰鸣,王世圣,冯玮,等.深水油气开发工程模式及其在我国南海的适应性探讨[ J].中国海上油气,2006, 18(6): 413-418.[3]谢彬,张爱霞,段梦兰.中国南海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模式及平台选型[ J].石油学报, 2007, 28(1): 115-118.[4]李芬,邹早建.浮式海洋结构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3, 27(5): 682-686.[5]杨金华.全球深水钻井装置发展及市场现状[J].国际石油经济, 2006, 14(11): 42-45.[6]赵政璋,赵贤正,李景明,等.国外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发展趋势及启示[J].中国石油勘探, 2005, 10(6): 71-76.[7]陈国明,殷志明,许亮斌等.深水双梯度钻井技术研究进展[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18(2): 246-250.

1.石油钻探技术

《石油钻探技术》(双月刊)创刊于1973年,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钻井研究所主办。 《石油钻探技术》办刊宗旨是:面向石油钻探科研和生产,促进钻井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

2.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77年,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东北石油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主办。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主要报道东北石油大学及全国各油田石油科技最新成果,传播新的科技信息,促...

3.石油化工设备

《石油化工设备》(双月刊)创刊于1972年,由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主办。获奖情况:全国机械行业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甘肃省优秀期刊. 《石油化工...

4.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勘探与开发》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界著名专业技术期刊,聘请权威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以促进石油勘探、开发科学技术发展为办刊宗旨,以传播、交流最新石油科研信息为办刊目的,侧重于报道石油勘探地持、油藏...

5.石油学报

是中国石油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石油及天然气科学技术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石油学报》主要刊载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技术与工艺、石油与天然气钻井、海洋油气工程、油气储运、石油矿场机械...

6.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是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期刊荣誉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是一份刊载我国石油勘探、科...

主管主办: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7.石油物探

《石油物探》(双月刊)创刊于1962年,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主办。是一份最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石油物探专业技术期刊。 《石油物探》创刊40年来,坚持既定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

化工进展应该可行。

石油钻井技术期刊官网投稿

这是国内中文核心一些石油相关期刊,供您参考一下:1. 石油勘探与开发2. 石油学报3. 天然气工业 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5. 石油化工 6. 石油实验地质7.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 石油钻采工艺9. 油田化学10. 新疆石油地质 11.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石油机械 13.钻采工艺 14. 石油炼制与化工1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6.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8.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19. 油气储运20. 石油天然气学报21.中国海上油气22. 石油钻探技术 23.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4. 石油物探25. 油气田地面工程26.天然气地球科学27.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8.测井技术29.断块油气田 其中石油学报是EI部分收录。 国外SCI收录期刊主要有:1. AAPG BULLETIN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通报》美国 2.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加拿大石油地质学通报》加拿大 3.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FUELS AND OILS 《燃料与石油化学和工艺学》美国 4.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中国炼油与石油化工》中国 5. GEOARABIA 《中东石油地球科学杂志》巴林 6. HYDROCARBON PROCESSING 《烃加工》美国 7. INTERNATIONAL GA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国际天然气工程与管理》英国 8.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加拿大石油技术杂志》加拿大 9.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地球物理学与工程学》英国 10.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石油地质学杂志》英国 11.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石油科学和石油工程杂志》荷兰 12. JOURNAL OF THE JAPAN PETROLEUM INSTITUTE 《日本石油学会志》日本 13. OIL & GAS JOURNAL 《石油与天然气杂志》美国 14. OIL & G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UE DE L INSTITUT FRANCAIS DU PETROLE 《石油、天然气的科学与技术;法国石油研究所杂志》法国 15. OIL GAS-EUROPEAN MAGAZINE 《欧洲石油气杂志》德国 16. OIL SHALE 《油页岩》爱沙尼亚 17. PETROLEUM CHEMISTRY 《石油化学》美国 18. PETROLEUM GEOSCIENCE 《石油地质科学》英国 19. PETROLEUM SCIENCE 《石油科学》德国 20.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石油科学与技术》美国 21. PETROPHYSICS 《岩石物理学》美国 22. SPE DRILLING & COMPLETION 《石油工程师协会钻井与完井》美国 23. SPE JOURNAL 《石油工程师协会杂志》美国 24. SPE PRODUCTION & OPERATIONS 《石油工程师协会生产和操作》美国 25. 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 ENGINEERING 《石油工程师协会油藏评估与工程》美国 26. VISION TECNOLOGICA 《技术视野》委内瑞拉 SPE相对容易一些

中文核心期刊PA收录期刊CA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化工进展应该可行。

石油钻井技术期刊投稿格式

这是国内中文核心一些石油相关期刊,供您参考一下:1. 石油勘探与开发2. 石油学报3. 天然气工业 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5. 石油化工 6. 石油实验地质7.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 石油钻采工艺9. 油田化学10. 新疆石油地质 11.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石油机械 13.钻采工艺 14. 石油炼制与化工1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6.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8.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19. 油气储运20. 石油天然气学报21.中国海上油气22. 石油钻探技术 23.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4. 石油物探25. 油气田地面工程26.天然气地球科学27.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8.测井技术29.断块油气田 其中石油学报是EI部分收录。 国外SCI收录期刊主要有:1. AAPG BULLETIN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通报》美国 2.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加拿大石油地质学通报》加拿大 3.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FUELS AND OILS 《燃料与石油化学和工艺学》美国 4.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中国炼油与石油化工》中国 5. GEOARABIA 《中东石油地球科学杂志》巴林 6. HYDROCARBON PROCESSING 《烃加工》美国 7. INTERNATIONAL GA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国际天然气工程与管理》英国 8.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加拿大石油技术杂志》加拿大 9.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地球物理学与工程学》英国 10.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石油地质学杂志》英国 11.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石油科学和石油工程杂志》荷兰 12. JOURNAL OF THE JAPAN PETROLEUM INSTITUTE 《日本石油学会志》日本 13. OIL & GAS JOURNAL 《石油与天然气杂志》美国 14. OIL & G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UE DE L INSTITUT FRANCAIS DU PETROLE 《石油、天然气的科学与技术;法国石油研究所杂志》法国 15. OIL GAS-EUROPEAN MAGAZINE 《欧洲石油气杂志》德国 16. OIL SHALE 《油页岩》爱沙尼亚 17. PETROLEUM CHEMISTRY 《石油化学》美国 18. PETROLEUM GEOSCIENCE 《石油地质科学》英国 19. PETROLEUM SCIENCE 《石油科学》德国 20.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石油科学与技术》美国 21. PETROPHYSICS 《岩石物理学》美国 22. SPE DRILLING & COMPLETION 《石油工程师协会钻井与完井》美国 23. SPE JOURNAL 《石油工程师协会杂志》美国 24. SPE PRODUCTION & OPERATIONS 《石油工程师协会生产和操作》美国 25. 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 ENGINEERING 《石油工程师协会油藏评估与工程》美国 26. VISION TECNOLOGICA 《技术视野》委内瑞拉 SPE相对容易一些

《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1月29日3版刊登了“新型地质导向钻井系统研制成功”的消息。这套系统由3个子系统组成:新型正脉冲无线随钻测斜系统、测传马达及无线接收系统、地面信息处理与决策系统。它具有测量、传输和导向三大功能。在研制过程中连续进行了4次地质导向钻井实验和钻水平井的工业化应用,取得成功。这一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定向钻井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2.3.1.1 地质导向钻井技术

地质导向钻井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前沿钻井技术,其核心是用随钻定向测量数据和随钻地层评价测井数据以人机对话方式来控制井眼轨迹。与普通的定向钻井技术不同之处是,它以井下实际地质特征来确定和控制井眼轨迹,而不是按预先设计的井眼轨迹进行钻井。地质导向钻井技术能使井眼轨迹避开地层界面和地层流体界面始终位于产层内,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井下钻具命中最佳地质目标。实现地质导向钻井的几项关键技术是随钻测量、随钻测井技术,旋转导向闭环控制系统等。

随钻测量(MWD)的两项基本任务是测量井斜和钻井方位,其井下部分主要由探管、脉冲器、动力短节(或电池筒)和井底钻压短节组成,探管内包含各种传感器,如井斜、方位、温度、震动传感器等。探管内的微处理器对各种传感器传来的信号进行放大并处理,将其转换成十进制,再转换成二进制数码,并按事先设定好的编码顺序把所有数据排列好。脉冲器用来传输脉冲信号,并接受地面指令。它是实现地面与井下双向通讯并将井下资料实时传输到地面的唯一通道。井下动力部分有锂电池或涡轮发电机两种,其作用是为井下各种传感器和电子元件供电。井底钻压短节用于测定井底钻压和井底扭矩。

随钻测井系统(LWD)是当代石油钻井最新技术之一。Schlumberger公司生产的双补偿电阻率仪CDR和双补偿中子密度仪CDN两种测井系统代表了当今随钻测井系统的最高水平。CDR和CDN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项一起与MWD联合使用。LWD的CDR系统用电磁波传送信息,整套系统安装在一特制的无磁钻铤或短节内。该系统主要包括电池筒、伽马传感器、电导率测量总成和探管。它主要测量并实时传输地层的伽马曲线和深、浅电阻率曲线。对这些曲线进行分析,可以马上判断出地层的岩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地层流体的类型。LWD的CDN系统用来测量地层密度曲线和中子孔隙度曲线。利用这两种曲线可以进一步鉴定地层岩性,判断地层的孔隙度、地层流体的性质和地层的渗透率。

旋转导向钻井系统(Steerable Rotary Drilling System)或旋转闭环系统(Rotary Closed Loop System,RCLS)。常规定向钻井技术使用导向弯外壳马达控制钻井方向施工定向井。钻进时,导向马达以“滑行”和“旋转”两种模式运转。滑行模式用来改变井的方位和井斜,旋转模式用来沿固定方向钻进。其缺点是用滑行模式钻进时,机械钻速只有旋转模式钻进时的50%,不仅钻进效率低,而且钻头选择受到限制,井眼净化效果及井眼质量也差。旋转导向闭环钻井系统完全避免了上述缺点。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研制成功使定向井钻井轨迹的控制从借助起下钻时人工更换钻具弯接头和工具面向角来改变方位角和顶角的阶段,进入到利用电、液或泥浆脉冲信号从地面随时改变方位角和顶角的阶段。从而使定向井钻井进入了真正的导向钻井方式。在定向井钻井技术发展过程中,如果说井下钻井马达的问世和应用使定向钻井成为现实的话,那么可转向井下钻井马达的问世和应用则大大提高了井眼的控制能力和自动化水平并减少了提下钻次数。旋转导向钻井系统钻井轨迹控制机理和闭环系统如图2.5所示。

目前从事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研制的公司有:Amoco、Camco、Baker Hughes Inteq、Cambridge Drilling Automation以及DDD Stabilizers等。这些公司的旋转导向闭环钻井系统按定向方法又可分为自动动力定向和人工定向。自动动力定向一般由确定钻具前进方向的测量仪表、动力源和调节钻具方向的执行机构组成。人工定向系统定向类似于导向马达定向方法,需要在每次连接钻杆时进行定向。两种定向系统的定向控制原理都是通过给钻头施加直接或间接侧向力使钻头倾斜来实现的(图2.6)。按具体的导向方式又可划分为推靠式和指向式两种。地质导向钻井技术使水平钻井、大位移钻井、分支井钻井得到广泛应用。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和多分支井钻井技术代表了水平钻井技术的最新成果水平。

图2.5 旋转导向闭环系统

(1)水平井钻井技术

目前,国外水平钻井技术已发展成为一项常规技术。美国的水平井技术成功率已达90%~95%。用于水平井钻进的井下动力钻具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功率串联马达及加长马达、转弯灵活的铰接式马达以及用于地质导向钻井的仪表化马达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为满足所有导向钻具和中曲率半径造斜钻具的要求,使用调角度的马达弯外壳取代了原来的固定弯外壳;为获得更好的定向测量,用非磁性马达取代了磁性马达。研制了耐磨损、抗冲击的新型水平井钻头。

图2.6 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定向轨迹控制原理

(2)大位移井钻井技术

大位移井通常是指水平位移与井的垂深之比(HD/TVD)≥2的井。大位移井顶角≥86°时称为大位移水平井。HD/TVD≥3的井称为高水垂比大位移井。大位移井钻井技术是定向井、水平井、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现代高新钻井技术,随钻测井技术(LWD)、旋转导向钻井系统(SRD)、随钻环空压力测量(PWD)等在大位移井钻井过程中的集成应用,代表了当今世界钻井技术的一个高峰。目前世界上钻成水平位移最大的大位移井,水平位移达到10728m,斜深达11287m,该记录是BP阿莫科公司于1999年在英国Wytch Farm油田M-16井中创造的(图2.7所示)。三维多目标大位移井也有成功的例子。如挪威Gullfalks油田B29大位移井,就是将原计划用2口井开发该油田西部和北部油藏的方案改为一口井开采方案后钻成的。为了钻成这口井,制定了一套能够钻达所有目标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摩阻和扭矩的钻井设计方案。根据该方案,把2630m长的水平井段钻到7500m深度,穿过6个目标区,总的方位角变化量达160°。

图2.7 M-16井井身轨迹

我国从1996年12月开始,先后在南海东部海域油田进行了大位移井开发试验,截至2005年底,已成功钻成21口大位移井,其中高水垂比大位移井5口。为开发西江24-1含油构造实施的8口大位移井,其井深均超过8600m,水平位移都超过了7300m,水垂比均大于2.6,其中西江24-3-A4井水平位移达到了8063m,创造了当时(1997年)的大位移井世界纪录。大位移井钻井涉及的关键技术有很多,国内外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钻井设备的适应性和综合运用能力、大斜度(大于80°)长裸眼钻进过程中井眼稳定和水平段延伸极限的理论分析与计算、大位移井钻井钻具摩擦阻力/扭矩的计算和减阻、成井过程中套管下入难度大及套管磨损严重等。此外大位移井钻井过程中的测量和定向控制、最优的井身剖面(结构)设计、钻柱设计、钻井液性能选择及井眼净化、泥浆固控、定向钻井优化、测量、钻柱振动等问题也处在不断探索研究之中。

(3)分支井钻井技术

多分支井钻井技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并于90年代随着中、小曲率半径水平定向井钻进技术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多分支井钻井是水平井技术的集成发展。多分支井是指在一个主井眼(直井、定向井、水平井)中钻出若干进入油(气)藏的分支井眼。其主要优点是能够进一步扩大井眼同油气层的接触面积、减小各向异性的影响、降低水锥水串、降低钻井成本,而且可以分层开采。目前,全世界已钻成上千口分支井,最多的有10个分支。多分支井可以从一个井眼中获得最大的总水平位移,在相同或不同方向上钻穿不同深度的多层油气层。多分支井井眼较短,大部分是尾管和裸眼完井,而且一般为砂岩油藏。

多分支井最早是从简单的套管段铣开窗侧钻、裸眼完井开始的。因其存在无法重入各个分支井和无法解决井壁坍塌等问题,后经不断研究探索,1993年以来预开窗侧钻分支井、固井回接至主井筒套管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该技术具有主井筒与分支井筒间的机械连接性、水力完整性和选择重入性,能够满足钻井、固井、测井、试油、注水、油层改造、修井和分层开采的要求。目前,国外常用的多分支系统主要有:非重入多分支系统(NAMLS),双管柱多分支系统(DSMLS),分支重入系统(LRS),分支回接系统(LTBS)。目前国外主要采用4种方式钻多分支井:①开窗侧钻;②预设窗口;③裸眼侧钻;④井下分支系统(Down Hole Splitter System)。

2.3.1.2 连续管钻井(CTD)技术

连续管钻井技术又叫柔性钻杆钻井技术。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研制和试用这一技术钻井的有法国、美国和匈牙利。早期法国连续管钻进技术最先进,1966年投入工业性试验,70年代就研制出各种连续管钻机,重点用于海洋钻进。当时法国制造的连续管单根长度达到550m。美国、匈牙利制造的连续管和法国的类型基本相同,单根长度只有20~30m。

早期研制的连续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供孔底电钻使用,由4层组成,最内层为橡胶或橡胶金属软管的心管,孔底电机动力线就埋设在心管内;心管外是用2层钢丝和橡胶贴合而成的防爆层;再外层是钢丝骨架层,用于承受拉力和扭矩;最外层是防护胶层,其作用是防水并保护钢丝。另一种是供孔底涡轮钻具使用的,因不需要埋设动力电缆,其结构要比第一种简单得多。第四届国际石油会议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小井眼井上,限制了无杆电钻的发展。连续管钻井技术的研究也放慢了脚步。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曾开展无杆电钻和连续管钻井技术的研究。勘探所与青岛橡胶六厂合作研制的多种规格的柔性钻杆,经过单项性能试验后,于1975年初步用于涡轮钻。1978年12月成功用于海上柔性钻杆孔底电钻,并建造了我国第一台柔杆钻机钻探船。1979~1984年勘探所联合清华大学电力工程系、青岛橡胶六厂研究所和北京地质局修配厂共同研制了DRD-65型柔管钻机和柔性钻杆。DRD-65型柔管钻机主要有柔性钻杆、Φ146mm潜孔电钻、钻塔、柔杆绞车及波浪补偿器、泥浆泵、电控系统和液控系统等部分组成。研制的柔性钻杆主要由橡胶、橡胶布层、钢丝绳及动力线组成。拉力由柔杆中的钢丝骨架层承担,钢丝绳为0.7mm×7股,直径2.1mm,每根拉力不小于4350N,总数为134根,计算拉力为500kN,试验拉力为360kN。钻进过程中,柔性钻杆起的作用为:起下钻具、承受反扭矩、引导冲洗液进入孔底、通过设于柔性钻杆壁内的电缆向孔底电钻输送电力驱动潜孔电钻运转、向地表传送井底钻井参数等。

柔性钻杆性能参数为:内径32mm;抗扭矩不小于1030N·m;外径85~90mm;单位质量13kg/m;抗内压(工作压力)40kg/cm2,曲率半径不大于0.75m,抗外压不小于10kg/cm2;弯曲度:两弯曲形成的夹角不大于120°;额定拉力1000kN;柔杆内埋设动力导线3组,每组15mm2,信号线二根;柔杆单根长度为40、80m两种规格。

Φ146mm型柔杆钻机由Φ127mm电动机、减速器、液压平衡器和减震器组成。动力是潜孔电钻,它直接带动钻头潜入孔底钻井。Φ146mm孔底电钻是外通水式,通水间隙宽5mm,通水横断面积为2055mm2。

与常规钻井技术相比,连续管钻井应用于石油钻探具有以下优点:欠平衡钻井时比常规钻井更安全;因省去了提下钻作业程序,可大大节省钻井辅助时间,缩短作业周期;连续管钻井技术为孔底动力电钻的发展及孔底钻进参数的测量提供了方便条件;在制作连续管时,电缆及测井信号线就事先埋设在连续管壁内,因此也可以说连续管本身就是以钢丝为骨架的电缆,通过它可以很方便地向孔底动力电钻输送电力,也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地面与孔底的信息传递;因不需拧卸钻杆,因此在钻进及提下钻过程中可以始终保持冲洗液循环,对保持井壁稳定、减少孔内事故意义重大;海上钻探时,可以补偿海浪对钻井船的漂移影响;避免了回转钻杆柱的功率损失,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深孔钻进时效果更明显。正是由于连续管钻井技术有上述优点,加之油田勘探需要以及相关基础工业技术的发展为连续管技术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连续管钻井技术又呈现出飞速发展之势。其油田勘探工作量年增长量达到20%。连续管钻井技术研究应用进展情况简述如下。

1)数据和动力传输热塑复合连续管研制成功。这种连续管是由壳牌国际勘探公司与航空开发公司于1999年在热塑复合连续管基础上开始研制的。它由热塑衬管和缠绕在外面的碳或玻璃热塑复合层组成。中层含有3根铜质导线、导线被玻璃复合层隔开。碳复合层的作用是提供强度、刚度和电屏蔽。玻璃复合层的作用是保证强度和电隔离。最外层是保护层。这种连续管可载荷1.5kV电压,输出功率20kW,传输距离可达7km,耐温150℃。每根连续管之间用一种特制接头进行连接。接头由一个钢制的内金属部件和管子端部的金属环组成。这种连续管主要用于潜孔电钻钻井。新研制的数据和动力传输连续管改变了过去用潜孔电钻钻井时,电缆在连续管内孔输送电力影响冲洗液循环的缺点。

2)井下钻具和钻具组合取得新进展。XL技术公司研制成功一种连续管钻井的电动井下钻具组合。该钻具组合主要由电动马达、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震动传感器组成。适用于3.75in井眼的电动井下马达已交付使用。下一步设想是把这种新型电动马达用于一种新的闭环钻井系统。这种电动井下钻具组合具有许多优点:不用钻井液作为动力介质,对钻井液性能没有特殊要求,因而是欠平衡钻井和海上钻井的理想工具;可在高温下作业,振动小,马达寿命长;闭环钻井时借助连续管内设电缆可把测量数据实时传送到井口操纵台,便于对井底电动马达进行灵活控制,因而可使钻井效率达到最佳;Sperry sun钻井服务公司研制了一种连续管钻井用的新的导向钻具组合。这种钻具组合由专门设计的下部阳螺纹泥浆马达和长保径的PDC钻头组成。长保径钻头起一个近钻头稳定器的作用,可以大幅度降低振动,提高井眼质量和机械钻速。泥浆马达有一个特制的轴承组和轴,与长保径钻头匹配时能降低马达的弯曲角而不影响定向性能。在大尺寸井眼(>6in)中进行的现场试验证明,导向钻具组合具有机械钻速高、井眼质量好、井下振动小、钻头寿命长、设备可靠性较高等优点。另外还研制成功了一种连续软管欠平衡钻井用的绳索式井底钻具组合。该钻具组合外径为in上部与外径2in或in的连续管配用,下部接钻铤和in钻头。该钻具组合由电缆式遥控器、稳定的MWD仪器、有效的电子定向器及其他参数测量和传输器件组成。电缆通过连续管内孔下入孔底,能实时监测并处理工具面向角、钻井顶角、方位角、自然伽马、温度、径向振动频率、套管接箍定位、程序状态指令、管内与环空压差等参数。钻具的电子方位器能在钻井时在导向泥浆马达连续旋转的情况下测量并提供井斜和方位两种参数。

其他方面的新进展包括:连续管钻井技术成功用于超高压层侧钻;增加连续管钻井位移的新工具研制成功;连续管钻井与欠平衡钻井技术结合打水平井取得好效果;适于连续管钻井的混合钻机研制成功;连续管钻井理论取得新突破。

2.3.1.3 石油勘探小井眼钻井技术

石油部门通常把70%的井段直径小于177.8mm的井称为小井眼井。由于小井眼比传统的石油钻井所需钻井设备小且少、钻探耗材少、井场占地面积小,从而可以节约大量勘探开发成本,实践证明可节约成本30%左右,一些边远地区探井可节约50%~75%。因此小井眼井应用领域和应用面越来越大。目前小井眼井主要用于:①以获取地质资料为主要目的的环境比较恶劣的新探区或边际探区探井;②600~1000m浅油气藏开发;③低压、低渗、低产油气藏开发;④老油气田挖潜改造等。

2.3.1.4 套管钻井技术

套管钻井就是以套管柱取代钻杆柱实施钻井作业的钻井技术。不言而喻套管钻井的实质是不提钻换钻头及钻具的钻进技术。套管钻井思想的由来是受早期(18世纪中期钢丝绳冲击钻进方法用于石油勘探,19世纪末期转盘回转钻井方法开始出现并用于石油钻井)钢丝绳冲击钻进(顿钻时代)提下钻速度快,转盘回转钻进井眼清洁且钻进速度快的启发而产生的。1950年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人们开始在陆上钻石油井时,用套管带钻头钻穿油层到设计孔深,然后将管子固定在井中成井,钻头也不回收。后来,Sperry-sun钻井服务公司和Tesco公司根据这一钻井原理各自开发出套管钻井技术并制定了各自的套管钻井技术发展战略。2000年,Tesco公司将4.5~13.375in的套管钻井技术推向市场,为世界各地的油田勘探服务。真正意义的套管钻井技术从投放市场至今还不到10年时间。

套管钻井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可归纳如下。

1)钻进过程中不用起下钻,只利用绞车系统起下钻头和孔内钻具组合,因而可节省钻井时间和钻井费用。钻进完成后即等于下套管作业完成,可节省完井时间和完井费用。

2)可减少常规钻井工艺存在的诸如井壁坍塌、井壁冲刷、井壁键槽和台阶等事故隐患。

3)钻进全过程及起下井底钻具时都能保持泥浆连续循环,有利于防止钻屑聚集,减少井涌发生。套管与井壁之间环状间隙小,可改善水力参数,提高泥浆上返速度,改善井眼清洗效果。

套管钻井分为3种类型:普通套管钻井技术、阶段套管或尾管钻井技术和全程套管钻井技术。普通套管钻井是指在对钻机和钻具做少许改造的基础上,用套管作为钻柱接上方钻杆和钻头进行钻井。这种方式主要用于钻小井眼井。尾管钻井技术是指在钻井过程中,当钻入破碎带或涌水层段而无法正常钻进时,在钻柱下端连接一段套管和一种特制工具,打完这一段起出钻头把套管留在井内并固井的钻井技术。其目的是为了封隔破碎带和水层,保证孔内安全并维持正常钻进。通常所说的套管钻井技术是指全程套管钻井技术。全程套管钻井技术使用特制的套管钻机、钻具和钻头,利用套管作为水利通道,采用绳索式钻井马达作业的一种钻井工艺。目前,研究和开发这种钻井技术的主要是加拿大的Tesco公司,并在海上进行过钻井,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但是这种钻井技术目前仍处于研究完善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包括:①不能进行常规的电缆测井;②钻头泥包问题严重,至今没有可靠的解决办法;③加压钻进时,底部套管会产生横向振动,致使套管和套管接头损坏,目前还没有找到解决消除或减轻套管横向振动的可靠方法;④由于套管钻进不使用钻铤,加压困难,所以机械钻速低于常规钻杆钻井;部分抵消了套管钻进提下钻节省的时间;⑤套管钻井主要用于钻进破碎带和涌水地层,其应用范围还不大。

我国中石油系统的研究机构也在探索研究套管钻井技术,但至今还没有见到公开报道的成果。目前,套管钻井技术的研究内容,除了研制专用套管钻机和钻具外,重点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一是进行钻头的研究以解决钻头泥包问题;二是研究防止套管横向振动的措施;三是研究提高套管钻井机械钻速的有效办法;四是研究套管钻井固井办法。

套管钻井应用实例:2001年,美国谢夫隆生产公司利用加拿大Tesco公司的套管钻井技术在墨西哥湾打了2口定向井(A-12和A-13井)。两井成井深度分别为3222×30.48cm和3728×30.48cm。为了进行对比分析,又用常规方法打了一口A-14井,结果显示,同样深度A-14井用时75.5h,A-13井用时59.5h。表层井段钻速比较,A-12 井的平均机械钻速为141ft/h,A-13井为187ft/h,A-14井为159ft/h。这说明套管钻井的机械钻速与常规方法机械钻速基本相同。但钻遇硬地层后套管钻井,钻压增加到6.75t,致使扩眼器切削齿损坏,钻速降低很多。BP公司用套管钻井技术在怀俄明州钻了5口井。井深为8200~9500ft,且都是从井口钻到油层井段。钻进过程中遇到了钻头泥包和套管振动问题。

此外,膨胀套管技术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主要用于钻井过程中隔离漏失、涌水、遇水膨胀缩经、破碎掉块易坍塌等地层以及石油开采时油管的修复。勘探所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已立项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2.3.1.5 石油钻机的新发展

国外20世纪60年代末研制成功了AC-SCR-DC电驱动钻机,并首先应用于海洋钻井。由于电驱动钻机在传动、控制、安装、运移等方面明显优于机械传动钻机,因而获得很快的发展,目前已经普遍应用于各型钻机。9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器件的迅速发展,直流电驱动钻机可控硅整流系统由模拟控制发展为全数字控制,进一步提高了工作可靠性。同时随着交流变频技术的发展,交流变频首先于90年代初成功应用于顶部驱动装置,9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于深井石油钻机。目前,交流变频电驱动已被公认为电驱动钻机的发展方向。

国内开展电驱动钻机的研究起步较晚。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研制并生产了ZJ60D型和ZJ45D型直流电驱动钻机,1995年成功研制了ZJ60DS型沙漠钻机,经应用均获得较好的评价。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石油系统加大钻机的更新改造力度,电驱动钻机取得了较快发展,宝鸡石油机械厂和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等先后研制成功ZJ20D、ZJ50D、ZJ70D型直流电驱动钻机和ZJ20DB、ZJ40DB型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四川油田也研制出了ZJ40DB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明显提高了我国钻机的设计和制造水平。进入21世纪,辽河油田勘探装备工程公司自主研制成功了钻深能力为7000m的ZJ70D型直流电驱动钻机。该钻机具有自动送钻系统,代表了目前我国直流电驱动石油钻机的最高水平,整体配置是目前国内同类型钻机中最好的。2007年5月已出口阿塞拜疆,另两部4000m钻机则出口运往巴基斯坦和美国。由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于2003年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的ZJ70/4500DB型7000m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是集机、电、数字为一体的现代化钻机,采用了交流变频单齿轮绞车和主轴自动送钻技术和“一对一”控制的AC-DC-AC全数字变频技术。该型钻机代表了我国石油钻机的最新水平。凭借其优良的性能价格比,2003年投放市场至今,订货已达83台套。其中美国、阿曼、委内瑞拉等国石油勘探公司订货达42台套。在国内则占领了近2~3年来同级别电驱动钻机50%的市场份额。ZJ70/4500DB型钻机主要性能参数:名义钻井深度7000m,最大钩载4500kN,绞车额定功率1470kW,绞车和转盘挡数I+IR交流变频驱动、无级调速,泥浆泵型号及台数F-1600三台,井架型式及有效高度K型45.5m,底座型式及台面高度:双升式/旋升式10.5m,动力传动方式AC-DC-AC全数字变频。

中文核心期刊PA收录期刊CA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石油钻井技术期刊投稿经验

《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1月29日3版刊登了“新型地质导向钻井系统研制成功”的消息。这套系统由3个子系统组成:新型正脉冲无线随钻测斜系统、测传马达及无线接收系统、地面信息处理与决策系统。它具有测量、传输和导向三大功能。在研制过程中连续进行了4次地质导向钻井实验和钻水平井的工业化应用,取得成功。这一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定向钻井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2.3.1.1 地质导向钻井技术

地质导向钻井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前沿钻井技术,其核心是用随钻定向测量数据和随钻地层评价测井数据以人机对话方式来控制井眼轨迹。与普通的定向钻井技术不同之处是,它以井下实际地质特征来确定和控制井眼轨迹,而不是按预先设计的井眼轨迹进行钻井。地质导向钻井技术能使井眼轨迹避开地层界面和地层流体界面始终位于产层内,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井下钻具命中最佳地质目标。实现地质导向钻井的几项关键技术是随钻测量、随钻测井技术,旋转导向闭环控制系统等。

随钻测量(MWD)的两项基本任务是测量井斜和钻井方位,其井下部分主要由探管、脉冲器、动力短节(或电池筒)和井底钻压短节组成,探管内包含各种传感器,如井斜、方位、温度、震动传感器等。探管内的微处理器对各种传感器传来的信号进行放大并处理,将其转换成十进制,再转换成二进制数码,并按事先设定好的编码顺序把所有数据排列好。脉冲器用来传输脉冲信号,并接受地面指令。它是实现地面与井下双向通讯并将井下资料实时传输到地面的唯一通道。井下动力部分有锂电池或涡轮发电机两种,其作用是为井下各种传感器和电子元件供电。井底钻压短节用于测定井底钻压和井底扭矩。

随钻测井系统(LWD)是当代石油钻井最新技术之一。Schlumberger公司生产的双补偿电阻率仪CDR和双补偿中子密度仪CDN两种测井系统代表了当今随钻测井系统的最高水平。CDR和CDN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项一起与MWD联合使用。LWD的CDR系统用电磁波传送信息,整套系统安装在一特制的无磁钻铤或短节内。该系统主要包括电池筒、伽马传感器、电导率测量总成和探管。它主要测量并实时传输地层的伽马曲线和深、浅电阻率曲线。对这些曲线进行分析,可以马上判断出地层的岩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地层流体的类型。LWD的CDN系统用来测量地层密度曲线和中子孔隙度曲线。利用这两种曲线可以进一步鉴定地层岩性,判断地层的孔隙度、地层流体的性质和地层的渗透率。

旋转导向钻井系统(Steerable Rotary Drilling System)或旋转闭环系统(Rotary Closed Loop System,RCLS)。常规定向钻井技术使用导向弯外壳马达控制钻井方向施工定向井。钻进时,导向马达以“滑行”和“旋转”两种模式运转。滑行模式用来改变井的方位和井斜,旋转模式用来沿固定方向钻进。其缺点是用滑行模式钻进时,机械钻速只有旋转模式钻进时的50%,不仅钻进效率低,而且钻头选择受到限制,井眼净化效果及井眼质量也差。旋转导向闭环钻井系统完全避免了上述缺点。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研制成功使定向井钻井轨迹的控制从借助起下钻时人工更换钻具弯接头和工具面向角来改变方位角和顶角的阶段,进入到利用电、液或泥浆脉冲信号从地面随时改变方位角和顶角的阶段。从而使定向井钻井进入了真正的导向钻井方式。在定向井钻井技术发展过程中,如果说井下钻井马达的问世和应用使定向钻井成为现实的话,那么可转向井下钻井马达的问世和应用则大大提高了井眼的控制能力和自动化水平并减少了提下钻次数。旋转导向钻井系统钻井轨迹控制机理和闭环系统如图2.5所示。

目前从事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研制的公司有:Amoco、Camco、Baker Hughes Inteq、Cambridge Drilling Automation以及DDD Stabilizers等。这些公司的旋转导向闭环钻井系统按定向方法又可分为自动动力定向和人工定向。自动动力定向一般由确定钻具前进方向的测量仪表、动力源和调节钻具方向的执行机构组成。人工定向系统定向类似于导向马达定向方法,需要在每次连接钻杆时进行定向。两种定向系统的定向控制原理都是通过给钻头施加直接或间接侧向力使钻头倾斜来实现的(图2.6)。按具体的导向方式又可划分为推靠式和指向式两种。地质导向钻井技术使水平钻井、大位移钻井、分支井钻井得到广泛应用。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和多分支井钻井技术代表了水平钻井技术的最新成果水平。

图2.5 旋转导向闭环系统

(1)水平井钻井技术

目前,国外水平钻井技术已发展成为一项常规技术。美国的水平井技术成功率已达90%~95%。用于水平井钻进的井下动力钻具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功率串联马达及加长马达、转弯灵活的铰接式马达以及用于地质导向钻井的仪表化马达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为满足所有导向钻具和中曲率半径造斜钻具的要求,使用调角度的马达弯外壳取代了原来的固定弯外壳;为获得更好的定向测量,用非磁性马达取代了磁性马达。研制了耐磨损、抗冲击的新型水平井钻头。

图2.6 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定向轨迹控制原理

(2)大位移井钻井技术

大位移井通常是指水平位移与井的垂深之比(HD/TVD)≥2的井。大位移井顶角≥86°时称为大位移水平井。HD/TVD≥3的井称为高水垂比大位移井。大位移井钻井技术是定向井、水平井、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现代高新钻井技术,随钻测井技术(LWD)、旋转导向钻井系统(SRD)、随钻环空压力测量(PWD)等在大位移井钻井过程中的集成应用,代表了当今世界钻井技术的一个高峰。目前世界上钻成水平位移最大的大位移井,水平位移达到10728m,斜深达11287m,该记录是BP阿莫科公司于1999年在英国Wytch Farm油田M-16井中创造的(图2.7所示)。三维多目标大位移井也有成功的例子。如挪威Gullfalks油田B29大位移井,就是将原计划用2口井开发该油田西部和北部油藏的方案改为一口井开采方案后钻成的。为了钻成这口井,制定了一套能够钻达所有目标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摩阻和扭矩的钻井设计方案。根据该方案,把2630m长的水平井段钻到7500m深度,穿过6个目标区,总的方位角变化量达160°。

图2.7 M-16井井身轨迹

我国从1996年12月开始,先后在南海东部海域油田进行了大位移井开发试验,截至2005年底,已成功钻成21口大位移井,其中高水垂比大位移井5口。为开发西江24-1含油构造实施的8口大位移井,其井深均超过8600m,水平位移都超过了7300m,水垂比均大于2.6,其中西江24-3-A4井水平位移达到了8063m,创造了当时(1997年)的大位移井世界纪录。大位移井钻井涉及的关键技术有很多,国内外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钻井设备的适应性和综合运用能力、大斜度(大于80°)长裸眼钻进过程中井眼稳定和水平段延伸极限的理论分析与计算、大位移井钻井钻具摩擦阻力/扭矩的计算和减阻、成井过程中套管下入难度大及套管磨损严重等。此外大位移井钻井过程中的测量和定向控制、最优的井身剖面(结构)设计、钻柱设计、钻井液性能选择及井眼净化、泥浆固控、定向钻井优化、测量、钻柱振动等问题也处在不断探索研究之中。

(3)分支井钻井技术

多分支井钻井技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并于90年代随着中、小曲率半径水平定向井钻进技术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多分支井钻井是水平井技术的集成发展。多分支井是指在一个主井眼(直井、定向井、水平井)中钻出若干进入油(气)藏的分支井眼。其主要优点是能够进一步扩大井眼同油气层的接触面积、减小各向异性的影响、降低水锥水串、降低钻井成本,而且可以分层开采。目前,全世界已钻成上千口分支井,最多的有10个分支。多分支井可以从一个井眼中获得最大的总水平位移,在相同或不同方向上钻穿不同深度的多层油气层。多分支井井眼较短,大部分是尾管和裸眼完井,而且一般为砂岩油藏。

多分支井最早是从简单的套管段铣开窗侧钻、裸眼完井开始的。因其存在无法重入各个分支井和无法解决井壁坍塌等问题,后经不断研究探索,1993年以来预开窗侧钻分支井、固井回接至主井筒套管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该技术具有主井筒与分支井筒间的机械连接性、水力完整性和选择重入性,能够满足钻井、固井、测井、试油、注水、油层改造、修井和分层开采的要求。目前,国外常用的多分支系统主要有:非重入多分支系统(NAMLS),双管柱多分支系统(DSMLS),分支重入系统(LRS),分支回接系统(LTBS)。目前国外主要采用4种方式钻多分支井:①开窗侧钻;②预设窗口;③裸眼侧钻;④井下分支系统(Down Hole Splitter System)。

2.3.1.2 连续管钻井(CTD)技术

连续管钻井技术又叫柔性钻杆钻井技术。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研制和试用这一技术钻井的有法国、美国和匈牙利。早期法国连续管钻进技术最先进,1966年投入工业性试验,70年代就研制出各种连续管钻机,重点用于海洋钻进。当时法国制造的连续管单根长度达到550m。美国、匈牙利制造的连续管和法国的类型基本相同,单根长度只有20~30m。

早期研制的连续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供孔底电钻使用,由4层组成,最内层为橡胶或橡胶金属软管的心管,孔底电机动力线就埋设在心管内;心管外是用2层钢丝和橡胶贴合而成的防爆层;再外层是钢丝骨架层,用于承受拉力和扭矩;最外层是防护胶层,其作用是防水并保护钢丝。另一种是供孔底涡轮钻具使用的,因不需要埋设动力电缆,其结构要比第一种简单得多。第四届国际石油会议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小井眼井上,限制了无杆电钻的发展。连续管钻井技术的研究也放慢了脚步。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曾开展无杆电钻和连续管钻井技术的研究。勘探所与青岛橡胶六厂合作研制的多种规格的柔性钻杆,经过单项性能试验后,于1975年初步用于涡轮钻。1978年12月成功用于海上柔性钻杆孔底电钻,并建造了我国第一台柔杆钻机钻探船。1979~1984年勘探所联合清华大学电力工程系、青岛橡胶六厂研究所和北京地质局修配厂共同研制了DRD-65型柔管钻机和柔性钻杆。DRD-65型柔管钻机主要有柔性钻杆、Φ146mm潜孔电钻、钻塔、柔杆绞车及波浪补偿器、泥浆泵、电控系统和液控系统等部分组成。研制的柔性钻杆主要由橡胶、橡胶布层、钢丝绳及动力线组成。拉力由柔杆中的钢丝骨架层承担,钢丝绳为0.7mm×7股,直径2.1mm,每根拉力不小于4350N,总数为134根,计算拉力为500kN,试验拉力为360kN。钻进过程中,柔性钻杆起的作用为:起下钻具、承受反扭矩、引导冲洗液进入孔底、通过设于柔性钻杆壁内的电缆向孔底电钻输送电力驱动潜孔电钻运转、向地表传送井底钻井参数等。

柔性钻杆性能参数为:内径32mm;抗扭矩不小于1030N·m;外径85~90mm;单位质量13kg/m;抗内压(工作压力)40kg/cm2,曲率半径不大于0.75m,抗外压不小于10kg/cm2;弯曲度:两弯曲形成的夹角不大于120°;额定拉力1000kN;柔杆内埋设动力导线3组,每组15mm2,信号线二根;柔杆单根长度为40、80m两种规格。

Φ146mm型柔杆钻机由Φ127mm电动机、减速器、液压平衡器和减震器组成。动力是潜孔电钻,它直接带动钻头潜入孔底钻井。Φ146mm孔底电钻是外通水式,通水间隙宽5mm,通水横断面积为2055mm2。

与常规钻井技术相比,连续管钻井应用于石油钻探具有以下优点:欠平衡钻井时比常规钻井更安全;因省去了提下钻作业程序,可大大节省钻井辅助时间,缩短作业周期;连续管钻井技术为孔底动力电钻的发展及孔底钻进参数的测量提供了方便条件;在制作连续管时,电缆及测井信号线就事先埋设在连续管壁内,因此也可以说连续管本身就是以钢丝为骨架的电缆,通过它可以很方便地向孔底动力电钻输送电力,也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地面与孔底的信息传递;因不需拧卸钻杆,因此在钻进及提下钻过程中可以始终保持冲洗液循环,对保持井壁稳定、减少孔内事故意义重大;海上钻探时,可以补偿海浪对钻井船的漂移影响;避免了回转钻杆柱的功率损失,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深孔钻进时效果更明显。正是由于连续管钻井技术有上述优点,加之油田勘探需要以及相关基础工业技术的发展为连续管技术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连续管钻井技术又呈现出飞速发展之势。其油田勘探工作量年增长量达到20%。连续管钻井技术研究应用进展情况简述如下。

1)数据和动力传输热塑复合连续管研制成功。这种连续管是由壳牌国际勘探公司与航空开发公司于1999年在热塑复合连续管基础上开始研制的。它由热塑衬管和缠绕在外面的碳或玻璃热塑复合层组成。中层含有3根铜质导线、导线被玻璃复合层隔开。碳复合层的作用是提供强度、刚度和电屏蔽。玻璃复合层的作用是保证强度和电隔离。最外层是保护层。这种连续管可载荷1.5kV电压,输出功率20kW,传输距离可达7km,耐温150℃。每根连续管之间用一种特制接头进行连接。接头由一个钢制的内金属部件和管子端部的金属环组成。这种连续管主要用于潜孔电钻钻井。新研制的数据和动力传输连续管改变了过去用潜孔电钻钻井时,电缆在连续管内孔输送电力影响冲洗液循环的缺点。

2)井下钻具和钻具组合取得新进展。XL技术公司研制成功一种连续管钻井的电动井下钻具组合。该钻具组合主要由电动马达、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震动传感器组成。适用于3.75in井眼的电动井下马达已交付使用。下一步设想是把这种新型电动马达用于一种新的闭环钻井系统。这种电动井下钻具组合具有许多优点:不用钻井液作为动力介质,对钻井液性能没有特殊要求,因而是欠平衡钻井和海上钻井的理想工具;可在高温下作业,振动小,马达寿命长;闭环钻井时借助连续管内设电缆可把测量数据实时传送到井口操纵台,便于对井底电动马达进行灵活控制,因而可使钻井效率达到最佳;Sperry sun钻井服务公司研制了一种连续管钻井用的新的导向钻具组合。这种钻具组合由专门设计的下部阳螺纹泥浆马达和长保径的PDC钻头组成。长保径钻头起一个近钻头稳定器的作用,可以大幅度降低振动,提高井眼质量和机械钻速。泥浆马达有一个特制的轴承组和轴,与长保径钻头匹配时能降低马达的弯曲角而不影响定向性能。在大尺寸井眼(>6in)中进行的现场试验证明,导向钻具组合具有机械钻速高、井眼质量好、井下振动小、钻头寿命长、设备可靠性较高等优点。另外还研制成功了一种连续软管欠平衡钻井用的绳索式井底钻具组合。该钻具组合外径为in上部与外径2in或in的连续管配用,下部接钻铤和in钻头。该钻具组合由电缆式遥控器、稳定的MWD仪器、有效的电子定向器及其他参数测量和传输器件组成。电缆通过连续管内孔下入孔底,能实时监测并处理工具面向角、钻井顶角、方位角、自然伽马、温度、径向振动频率、套管接箍定位、程序状态指令、管内与环空压差等参数。钻具的电子方位器能在钻井时在导向泥浆马达连续旋转的情况下测量并提供井斜和方位两种参数。

其他方面的新进展包括:连续管钻井技术成功用于超高压层侧钻;增加连续管钻井位移的新工具研制成功;连续管钻井与欠平衡钻井技术结合打水平井取得好效果;适于连续管钻井的混合钻机研制成功;连续管钻井理论取得新突破。

2.3.1.3 石油勘探小井眼钻井技术

石油部门通常把70%的井段直径小于177.8mm的井称为小井眼井。由于小井眼比传统的石油钻井所需钻井设备小且少、钻探耗材少、井场占地面积小,从而可以节约大量勘探开发成本,实践证明可节约成本30%左右,一些边远地区探井可节约50%~75%。因此小井眼井应用领域和应用面越来越大。目前小井眼井主要用于:①以获取地质资料为主要目的的环境比较恶劣的新探区或边际探区探井;②600~1000m浅油气藏开发;③低压、低渗、低产油气藏开发;④老油气田挖潜改造等。

2.3.1.4 套管钻井技术

套管钻井就是以套管柱取代钻杆柱实施钻井作业的钻井技术。不言而喻套管钻井的实质是不提钻换钻头及钻具的钻进技术。套管钻井思想的由来是受早期(18世纪中期钢丝绳冲击钻进方法用于石油勘探,19世纪末期转盘回转钻井方法开始出现并用于石油钻井)钢丝绳冲击钻进(顿钻时代)提下钻速度快,转盘回转钻进井眼清洁且钻进速度快的启发而产生的。1950年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人们开始在陆上钻石油井时,用套管带钻头钻穿油层到设计孔深,然后将管子固定在井中成井,钻头也不回收。后来,Sperry-sun钻井服务公司和Tesco公司根据这一钻井原理各自开发出套管钻井技术并制定了各自的套管钻井技术发展战略。2000年,Tesco公司将4.5~13.375in的套管钻井技术推向市场,为世界各地的油田勘探服务。真正意义的套管钻井技术从投放市场至今还不到10年时间。

套管钻井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可归纳如下。

1)钻进过程中不用起下钻,只利用绞车系统起下钻头和孔内钻具组合,因而可节省钻井时间和钻井费用。钻进完成后即等于下套管作业完成,可节省完井时间和完井费用。

2)可减少常规钻井工艺存在的诸如井壁坍塌、井壁冲刷、井壁键槽和台阶等事故隐患。

3)钻进全过程及起下井底钻具时都能保持泥浆连续循环,有利于防止钻屑聚集,减少井涌发生。套管与井壁之间环状间隙小,可改善水力参数,提高泥浆上返速度,改善井眼清洗效果。

套管钻井分为3种类型:普通套管钻井技术、阶段套管或尾管钻井技术和全程套管钻井技术。普通套管钻井是指在对钻机和钻具做少许改造的基础上,用套管作为钻柱接上方钻杆和钻头进行钻井。这种方式主要用于钻小井眼井。尾管钻井技术是指在钻井过程中,当钻入破碎带或涌水层段而无法正常钻进时,在钻柱下端连接一段套管和一种特制工具,打完这一段起出钻头把套管留在井内并固井的钻井技术。其目的是为了封隔破碎带和水层,保证孔内安全并维持正常钻进。通常所说的套管钻井技术是指全程套管钻井技术。全程套管钻井技术使用特制的套管钻机、钻具和钻头,利用套管作为水利通道,采用绳索式钻井马达作业的一种钻井工艺。目前,研究和开发这种钻井技术的主要是加拿大的Tesco公司,并在海上进行过钻井,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但是这种钻井技术目前仍处于研究完善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包括:①不能进行常规的电缆测井;②钻头泥包问题严重,至今没有可靠的解决办法;③加压钻进时,底部套管会产生横向振动,致使套管和套管接头损坏,目前还没有找到解决消除或减轻套管横向振动的可靠方法;④由于套管钻进不使用钻铤,加压困难,所以机械钻速低于常规钻杆钻井;部分抵消了套管钻进提下钻节省的时间;⑤套管钻井主要用于钻进破碎带和涌水地层,其应用范围还不大。

我国中石油系统的研究机构也在探索研究套管钻井技术,但至今还没有见到公开报道的成果。目前,套管钻井技术的研究内容,除了研制专用套管钻机和钻具外,重点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一是进行钻头的研究以解决钻头泥包问题;二是研究防止套管横向振动的措施;三是研究提高套管钻井机械钻速的有效办法;四是研究套管钻井固井办法。

套管钻井应用实例:2001年,美国谢夫隆生产公司利用加拿大Tesco公司的套管钻井技术在墨西哥湾打了2口定向井(A-12和A-13井)。两井成井深度分别为3222×30.48cm和3728×30.48cm。为了进行对比分析,又用常规方法打了一口A-14井,结果显示,同样深度A-14井用时75.5h,A-13井用时59.5h。表层井段钻速比较,A-12 井的平均机械钻速为141ft/h,A-13井为187ft/h,A-14井为159ft/h。这说明套管钻井的机械钻速与常规方法机械钻速基本相同。但钻遇硬地层后套管钻井,钻压增加到6.75t,致使扩眼器切削齿损坏,钻速降低很多。BP公司用套管钻井技术在怀俄明州钻了5口井。井深为8200~9500ft,且都是从井口钻到油层井段。钻进过程中遇到了钻头泥包和套管振动问题。

此外,膨胀套管技术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主要用于钻井过程中隔离漏失、涌水、遇水膨胀缩经、破碎掉块易坍塌等地层以及石油开采时油管的修复。勘探所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已立项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2.3.1.5 石油钻机的新发展

国外20世纪60年代末研制成功了AC-SCR-DC电驱动钻机,并首先应用于海洋钻井。由于电驱动钻机在传动、控制、安装、运移等方面明显优于机械传动钻机,因而获得很快的发展,目前已经普遍应用于各型钻机。9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器件的迅速发展,直流电驱动钻机可控硅整流系统由模拟控制发展为全数字控制,进一步提高了工作可靠性。同时随着交流变频技术的发展,交流变频首先于90年代初成功应用于顶部驱动装置,9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于深井石油钻机。目前,交流变频电驱动已被公认为电驱动钻机的发展方向。

国内开展电驱动钻机的研究起步较晚。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研制并生产了ZJ60D型和ZJ45D型直流电驱动钻机,1995年成功研制了ZJ60DS型沙漠钻机,经应用均获得较好的评价。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石油系统加大钻机的更新改造力度,电驱动钻机取得了较快发展,宝鸡石油机械厂和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等先后研制成功ZJ20D、ZJ50D、ZJ70D型直流电驱动钻机和ZJ20DB、ZJ40DB型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四川油田也研制出了ZJ40DB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明显提高了我国钻机的设计和制造水平。进入21世纪,辽河油田勘探装备工程公司自主研制成功了钻深能力为7000m的ZJ70D型直流电驱动钻机。该钻机具有自动送钻系统,代表了目前我国直流电驱动石油钻机的最高水平,整体配置是目前国内同类型钻机中最好的。2007年5月已出口阿塞拜疆,另两部4000m钻机则出口运往巴基斯坦和美国。由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于2003年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的ZJ70/4500DB型7000m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是集机、电、数字为一体的现代化钻机,采用了交流变频单齿轮绞车和主轴自动送钻技术和“一对一”控制的AC-DC-AC全数字变频技术。该型钻机代表了我国石油钻机的最新水平。凭借其优良的性能价格比,2003年投放市场至今,订货已达83台套。其中美国、阿曼、委内瑞拉等国石油勘探公司订货达42台套。在国内则占领了近2~3年来同级别电驱动钻机50%的市场份额。ZJ70/4500DB型钻机主要性能参数:名义钻井深度7000m,最大钩载4500kN,绞车额定功率1470kW,绞车和转盘挡数I+IR交流变频驱动、无级调速,泥浆泵型号及台数F-1600三台,井架型式及有效高度K型45.5m,底座型式及台面高度:双升式/旋升式10.5m,动力传动方式AC-DC-AC全数字变频。

化工进展应该可行。

1.石油钻探技术

《石油钻探技术》(双月刊)创刊于1973年,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钻井研究所主办。 《石油钻探技术》办刊宗旨是:面向石油钻探科研和生产,促进钻井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

2.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77年,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东北石油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主办。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主要报道东北石油大学及全国各油田石油科技最新成果,传播新的科技信息,促...

3.石油化工设备

《石油化工设备》(双月刊)创刊于1972年,由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主办。获奖情况:全国机械行业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甘肃省优秀期刊. 《石油化工...

4.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勘探与开发》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界著名专业技术期刊,聘请权威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以促进石油勘探、开发科学技术发展为办刊宗旨,以传播、交流最新石油科研信息为办刊目的,侧重于报道石油勘探地持、油藏...

5.石油学报

是中国石油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石油及天然气科学技术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石油学报》主要刊载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技术与工艺、石油与天然气钻井、海洋油气工程、油气储运、石油矿场机械...

6.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是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期刊荣誉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是一份刊载我国石油勘探、科...

主管主办: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7.石油物探

《石油物探》(双月刊)创刊于1962年,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主办。是一份最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石油物探专业技术期刊。 《石油物探》创刊40年来,坚持既定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