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六盘水论文发表机构

发布时间:

六盘水论文发表机构

论文中介你如果想找靠谱的,其实去问问你那些在读博士,硕士的学长学姐们。

各行各业都有靠谱的和不靠谱的,关键看你怎么找。

你好,论文中介并没有靠谱的,因为他们都不能够保证质量。希望能够帮到你。

论文发表代理就是,帮忙发表论文的代理机构。现在网上帮忙发表论文的机构挺多,但是凭我跟论文网站打了五年交道的经历来说,靠谱的真不多,大部分都是光想着赚你钱,真正为作者考虑的很少,所以有的给作者推荐假刊,增刊,电子版期刊,因为这样的便宜,容易吸引作者,我自己之前发表到了个增刊上,评职称不管用。后来找的淘淘论文网安排的其他的论文,这个淘淘论文网是我见过最靠谱的最为作者着想的论文代理机构了,不接受反驳。

六盘水旅游业论文发表机构

简介:贵州神州旅行社有限公司六盘水分公司成立于2011年07月01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国内旅游业务等。法定代表人:严雄达成立时间:2011-07-01工商注册号:520222000072651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公司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中路46号(江源大厦)

六盘水师范学院的代码为:4152010977。

学院简介:六盘水师范学院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六盘水师范学院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专科班;1985年,组建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2006年,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先后并入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六盘水师范学院。

地理位置

六盘水师范学院地处有“中国凉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盘水市属川滇黔桂结合部,有“四省立交桥”之称,年均气温15℃,气候舒爽,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月照机场开通六盘水直达北上广等十多个城市的航线。六盘水多元包容,不仅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更是集古夜郎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民族文化、宜居文化、旅游文化等于一身的生机城市。

截至2022年4月,学校占地面积1310亩,建筑面积近39.55万平方米,与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融为一体,被誉为“贵州最美大学校园”。2014年被授予全省“安全文明校园”,2017年被评为“全省文明校园”。各类馆藏图书174余万册,全校教职工938人,其中正高87人,副高254人,博士88人,硕士480人,“双师双能”型教师8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核心专家1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市管专家58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

学院名誉

学校2009年由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六盘水师范学院,2013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15年列为贵州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被列入贵州省“十三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8年获得外国留学生招生资格,并于2021年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目前与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大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台湾大叶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17所国(境)内外高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学科建设

学校设有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艺术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矿业与机械工程学院、土木与规划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44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教育学、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近年来,承担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等45项,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获批贵州省一流大学一期重点建设(培育)专业1个、一流课程4门;获批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有省级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重点学科、重点支持学科7个。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贵州省普通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6个;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0个、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7个。升本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24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3项。有六盘水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11个学术研究机构,17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是贵州省省级教师发展中心、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

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秉持“厚德博学,范行求真”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倡导“团结实干,创新超越”的校风、“勤勉治学,立德树人”的教风、“勤学善思,健体强能”的学风,为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各级专门人才。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做强优势学科、发展重点学科、突出特色学科。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180项,省部级奖项430项,获授权专利8项。2012年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2018年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赛银奖和公益创业赛铜奖各1项;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成“勤”字步梯、各类景观石、“中华魂”“科技之路”文化浮雕墙、《长征·七律》文化浮雕墙、印园、孔子像、王阳明像、党史教育基地等一批批文化阵地;校史馆是贵州省优秀文化育人基地,建成教职工之家。2014年学校被贵州省综治办、省公安厅、省教育厅授予全省“安全文明校园”;2017年,被评为“全省文明校园”;2018年、2019年和2021年分别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单位,201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宣传单位,获高校优秀传播奖;2019年8月,在贵州省2018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检查中荣获优秀等次;2020年获全国高招服务创新奖(本科)、全国院校品牌影响力奖。

特色学科及专业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采矿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1个):采矿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2门):植物生理学、植物学

省级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培育)(1个):矿业工程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采矿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1个):采矿工程

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动物学、植物学、采矿工程、物理与电子

校史溯源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78年,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前身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创建,学校分散在原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三处办学。1980年,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分散在原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的教学点,集中到原水城特区朝阳新村(即现钟山区职业中学)办学,名称仍为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1984年,六盘水市教师进修学校并入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1985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6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六盘水市师范学校1984年,六盘水市为整合教育资源,撤销三个特区师范学校,集中在六盘水市明湖路(原六盘水市机关子弟学校)办学。1993年,学校搬迁至松坪南路(现六盘水市第二中学——六盘水师范学院附中)办学。2003年9月,中共六盘水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并入六盘水师专,同时撤销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建制。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1979年,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创建,时称“体师班”。198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中专班)。2006年9月,将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并入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转型发展:六盘水师范学院2009年3月,经教育部评估,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六盘水师范学院。2013年,学校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12月,被贵州省教育厅确定为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2016年10月,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11月,学校新增为贵州省“十三五”规划期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学校与辽宁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截止2020年7月,学校与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大连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

科研平台

据2020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个,贵州省普通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1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3个;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5个、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5个。升本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0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有六盘水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10个学术研究机构,10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是贵州省省级教师发展中心、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贵州省煤炭清洁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个):中国凉都国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中国凉都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贵州省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工程中心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省级科研实验平台(1个):贵州省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科研实验平台省级合格实验室(4个):基础物理实验室、基础生物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省级产学研基地(1个):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六盘水市野生油茶资源调查及良种采穗圃改建产学研基地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贵州省煤炭绿色开采及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市级产业研发中心(1个):六盘水市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贵州西部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光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校级2011协同中心(1个):贵州省煤炭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校级2012协同中心(1个):乌蒙山旅游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校级科研机构(9个):贵州科学院六盘水分院、贵州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六盘水中药材研发中心,六盘水师范学院乌蒙山发展研究院、地域文化研究所、布依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三线”建设文化研究中心、“三变”改革研究中心。、

科研成就

升本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0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2473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0篇,被SCI、EI、CSSCI、ISTP、CSCI等检索工具收录27篇;获国家授权专利460项;独立完成专著、编著13部。2016年6月,该校国资处俞家海老师申报的《缅泰稻米产业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获批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宣传部张武桥老师申报的《暴恐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风险放大效应研究》获批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立项。2015年10月,该校艺术系常亚恒老师申报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获批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青年项目立项。

社团文化

据2017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文学学术、实践服务、艺术文化、爱好兴趣、体育运动等各类学生社团33个。学校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学社开展的“高原风杯”有奖征文大赛,教育科学系学生美术作品集《教科苑》,学校田径运动会,校园文化活动月,诗歌朗诵、合唱、演讲等大赛。

学校荣誉

2014年被贵州省综治办、省公安厅、省教育厅授予全省“安全文明校园”;2017年,学校被评为“全省文明校园”;201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全国优秀单位、全国优秀新闻宣传单位、高校优秀传播奖;2019年8月,学校在贵州省2018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检查中荣获优秀等次。2021年11月16日,入选六盘水市第七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公示名单。2022年4月,六盘水师范学院矿业与机械工程学院安全工程2018级团支部被评为2022年“贵州省五四红旗团支部”。

附属机构

据2020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个附属机构(六盘水市第二实验中学)。六盘水市第二实验中学创建于2006年,是一所受六盘水市教育局和六盘水师范学院双重领导的财政全额拨款的市直属全日制高级实验中学。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9月,六盘水师范学院图书馆有馆藏文献总量16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7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79万册,电子图书镜像78万册;中文报刊643种。拥有CNKI中国知网期刊、CNKI中国知网硕博论文数据库、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超星汇雅电子图书、读秀数字云图书馆以及大量专家学术视频等大量资源。馆藏文献已基本涵盖了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形成了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学科兼容、多载体并存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学术期刊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六盘水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出版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科学、化学工程、地质学、矿业工程、矿山安全工程、体育学、地域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文学语言研究、政治哲学历史研究、图书情报编辑档案研究、法学研究、教学研究、生物学研究、化学物理学研究、课程改革研究。

合作交流

截至2017年3月,学校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交流或进修。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和台湾地区7所高校(环球科技大学、大仁科技大学等)结为友好学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华北科技学院、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对口帮扶工作不断拓展和深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也随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基本衣食住行,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各大高校审时度势,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旨在推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满足旅游业岗位的用人需求。笔者从各大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起点和层次各不相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就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009年,在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目前,中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日趋旺盛,目前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旅游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企业不平等的用人制度造成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毕业 生“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表的蓝皮书表明:中国旅游业收入逐年创新高,旅游市场呈现出“两高一平”的局面,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入境旅游平稳增长。我国旅游业的增长使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以及较大的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服务范围较广的产业,就业门槛较低,能够吸纳大规模的毕业生。同时,我国各地区的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也非常大,就北京、上海来说,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均在55万以上,并且现在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管理岗位就有一千多个。由此可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大弥补岗位人才缺口的局面,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不愁将来会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潜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了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业不合理的用人制度、社会各界对旅游行业的偏见等因素致使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潜流失”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一毕业就能担任管理层职务,这种眼高手低的择业观念,致使很多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很是失落。所以部分学生会选择转专业或者是修读双学位来达到将来不从事旅游管理岗位的目的,尤其是本科毕业生从事旅游业工作的占总学生规模的不到35%,许多毕业生都从事了不对口的职业,形成了“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就业局面。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亦有困境

一般按照理论上讲,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情况不容乐观的是,旅游管理人才的供给质量无法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人才“供需”矛盾日趋明显。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高校紧跟社会岗位的需求,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远远超出了旅游企业可提供的岗位;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又是“弱势专业”,许多考生在不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或者是“被调剂”的情况下误学了旅游管理专业,结果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大量流入其他行业,未入行,先转行的局面。由于教学模式的缺陷以及学生的个人态度造成了旅游企业在招聘旅游管理人才时迟迟招不到人或者是招不到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给企业、学校、学生都带来的困惑,陷入了无尽的恶性循环中,这样旅游管理专业会给后来的学子和家长带来这样的影响:学习旅游管理专业难就业、就业面狭窄、找不到工作等等诸如此类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极为不利的负面评价。

二、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一)现阶段旅游业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不合理、不公平

旅游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功利性较强,企图缩减用人成本,因此,招聘人员时过分强调毕业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旅游管理 经验 或旅游从业经验,完全忽视了毕业生的可塑性和再造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不合理的教学模式的培养下缺乏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但是如果就因为这个原因将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者拒之门外,是否会显得旅游企业不通情达理?旅游企业要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为广大旅游管理毕业生提供一个可以施展自身能力的平台,经过严格笔试、 面试 和考核后择优录取。另外,旅游业的现实情况:管理人员要从服务人员做起,要做好饭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基层服务人员和部门经理的经验。而且服务人员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都较低,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觉得自己高校毕业,可是毕业后还是照旧需要从基层干起,不甘于基层等服务客户的工作,毕业生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局限了个人的发展空间,造成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缺乏合理有效的旅游 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没有正确的认识,盲目的将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等同,忽视了毕业后所要从事的是旅游管理职业,而非是旅游本身;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盲目跟风,在校期间只忙着报考旅游证、二级计算机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证书缺乏针对性,对学生日后就业用处不大,忽视了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奋斗目标的规划,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愿望不强烈。

2.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

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对于从事旅游管理的晋升行规无法坦然接受。在情理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学生在家里被奉为“天之骄子”,可是如果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就要从基层服务员干起,大部分大学生心气高、碍于面子,不愿意从事较不体面的服务性行业,就业心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校期间没有从事服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大学毕业后无经验之谈,更不要说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提升为正式的管理部门高层干部。

(三)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与社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部分高校只是生硬的培养学生,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不负责任,沿袭落后的教学体制,没有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 教育 体系,导致学生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就业岗位的要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没有针对市场需求而设置,而且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外向型旅游行业的岗位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初级教学阶段,比如在大一、大二年级,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体,忽视了对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设置,致使学生缺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另外,教材内容太陈旧,缺乏系统新和创新性。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

各个高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之前,要明确并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有紧紧围绕的中心,不至于盲目追求办学模式的创新,而与教学任务严重脱节。值得部分高校的借鉴的是,在国际较发达的地区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当明确,国内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高校,比如旅游教育领域世界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在校学习-岗位实习等环节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适合旅游业、旅游教育、旅游行政部门以及 其它 相关行业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旅游管理人才”。那么,如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立足于旅游业发展的岗位需求,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复合式创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第二以岗位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思想意识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第三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级旅游专门人才;第四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实现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管理技能的相辅相成。

(二)建议高考生理性报考,招录有行业内就业意愿与行业潜质的学生

部分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由于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以及“在服从调剂”情况下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这一部分学生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时候,对这门专业感到很失落,甚至通过选修双学位或者是转专业来改变自身的未来职业选择。要想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学校要从招生源头做起:首先要宣传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比如说酒店服务人员要具备外向型的性格特征,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未来就业方向等情况,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专业选择,防止考生错报专业,经过正式学习后才发现实际的旅游管理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其次,教育部和各大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报纸、白皮书等形式向广大高考学子具体介绍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为学生报考志愿提供参考依据,便于考生作出理性的专业选择。这点,各大高校要借鉴旅游教育领域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第一,该学校在招生时不仅注重考生的成绩,而且会进行一定的笔试、面试或者电话交流,了解学生的喜好态度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就业方向,反馈给学生专业评估 报告 ,招录有行业潜质与行业内就业意愿的学生;第二,努力加强专业建设,增强旅游管CENTURY理专业自身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努力将该专业做大做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管理专业。

(三)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设置

高校专业是否成功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便是课程的设置,其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的架构。目前旅游业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其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还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综合运用能力,能够与客户进行顺畅的沟通,以及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这对于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来说需要作出合理的规划、设计:首先,要坚持课程设置与旅游行业的实践性特征相符合,又要具有专业综合性的原则;其次,课程的开设要注重理论的应用型,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另外,学校要注重初级阶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不同于学术性的课程,教学理论离不开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克服以往旅游管理专业在大一、大二课程设置上缺少实践应用类课程,重视对学生初级阶段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他方面,要增加选修课程的范围,合理设置涉及人文知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惯例等方面的课程,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岗位,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于个人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除此之外,学校要不惜投入重金邀请旅游业资深专家学者参与课程设置,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招聘对口教师,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针对性与应用性,提升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行业的竞争力。

(四)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高校因素、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干意识,为竞争激烈的旅游管理岗位降温。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创业,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笔者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完善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就业或者创业类的指导性课程不要仅仅局限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两门选修课,要增加实战演练性的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 文化 氛围,定期聘请校外专家、企业界人士或者校内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做一些创业经验之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保障安全和不影响正常学业的情况下在旅游企业兼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 总结 丰富的工作经验;教育部和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力度,积极筹备的创业基金,拓宽大学生开设特色旅行社、小型旅店筹集资金的 渠道 ;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择业意识,不要企图毕业后自身的事业能够一蹴而就,要在兼职实践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要甘愿从基层做起,避免眼高手低,在兼职过程总结出旅游管理的新思路,为自身日后的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政府要引导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寒暑假大学生实习岗位,维护大学生实习的劳动合法权益,保障大学生在实现期间的人身安全。

(五)对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实习的平台

目前来讲,校企合作教学在各大高职院校中应用的较广泛,旅游管理专业带有自身的特性,其不需要进行实验研究,也不需要呕心沥血的撰写学术报告,唯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实践演习能力,学生只有在亲身体会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以致用。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取得卓有成效的形式有多种,笔者从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出发,将校企合作的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联合办学、企业参与旅游院校办学、校办企业等为代表的以办学模式为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二是合作形式为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顾问委员会等以以实践教学体系为结合点;三是体现在理论教学体系上,表现为编写特色旅游教育教材、开展专题讲座、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等。笔者建议从以下校企合作模式出发,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一是旅游企业根据工作岗位需要与学校共同确定培养对象,签订用人订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签订订单的用人单位就职,旅游企业也省去了不少人才招聘环节、节约用人成本,实现了校企双赢;二是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的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企业不仅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习场地,还在教学领域开展合作。企业及时的向高校汇报国内外旅游饭店业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同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三是高校投入资金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实训基地,集学校的主体地位和酒店的载体地位为一身。校办企业实现产教合一,既能实现人才培养效益,又能创造经济价值。

(六)借鉴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内蒙古 财经 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利用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时间,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业认知、专业知识的深化以及实操技能的锻炼四个方面逐级深入、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帮助毕业生热爱、了解自己的专业,进而乐于走进旅游行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国内外有必要借鉴其成功经验:大一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综合分析学生自身兴趣、 爱好 、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启发学生对职业做出初步的定位,并且为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制定出短期、长期的 学习计划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自我个性、能力有了充分的认知;大二时。随着专业课程的逐步增多,再加上学生对工作岗位环境接触的机会较多,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开设一些认知实习课程,促使学生形成对所要从事岗位的初级认知;大三时在课外要延伸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一些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模拟工作环境,提供实践演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业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还要建立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走入企业岗位,在实际工作中了解酒店的工作流程,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师资力量对于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质量提升非常重要,要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首先就要建立“行业实践+研究平台+创新团队”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旅游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学校要定期对教师队伍展开培训,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组织教师亲自去观摩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 市场营销 等机制,教师在亲身体验之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 教学 方法 ,在课堂上才能有机的将这些事例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校建立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所,进行创新团队建设,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可操作的平台;学校要重视教师与校外先进旅游管理师资队伍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学校从旅游企业中引进、聘请高水平的业务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相长,在产研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为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努力奋斗。结语: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是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素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各大高校和教师要高瞻远瞩,站在社会时代发展的浪尖上,打造出一批旅游管理精英队伍。

参考文献:

[1]范新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5).

[2]杨帆,朱定秀,程晓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高校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4,(6).

>>>下页带来更多的旅游管理的论文

折溪傩戏 农历正月初三至三月初三,六枝折溪乡的彝族同胞在村里演出傩戏,以祭神驱鬼。集神、鬼、人于一体的傩面具扮相生动,人物性格突出。每逢演出,观者踊跃,热闹异常。 采花洞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滑石板村和邻村邻县数千苗族同胞聚集于村东侧的一个洞前,唱情歌,吹芦笙、直箫,边吹边歌,人头涌动。不少男女青年以这种方式谈情说爱,寻求对象,故名“采花洞”。 跳花节 农历二月十五水城县南开乡三口塘每年都要举行当地苗族(小花苗)同胞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跳花坡”。届时成千上万苗族同胞聚集在此,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节日。这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民族节日之一。彝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玉舍乡海坪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都要举行盛大的彝族“火把节”。所有活动均在篝火旁、月色中举行,所以又称为“晒月亮”。 长角苗 在六枝特区和织金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居住着一支奇特的苗族支系——长角苗族。他们常年隐居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深山中,过着神秘而古老的部落生活,与外界绝少联系,至2014年仍相当完整地保存和延续着一种以长角头饰为象征的苗族文化传统。其独特之处在于,妇女头顶上戴有形似长角的大木梳,两角高于头顶两侧,角上绕有3-4公斤重的毛发。 2005年8月12日,中国气象学会局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六盘水论证项目进行了论证审定。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家环保总局、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院、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市气象局、贵州省气象局等单位的十二位专家学者,认真听取了六盘水课题组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并对研究工作的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结论等进行了严格的质询。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气象学界学术泰斗陶诗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联寿,中国工程院院士任阵海、气象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黄嘉佑等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六盘水课题组从气象、环保、医学三个方面,通过气候资料分析、空气质量监测、气候对疾病影响的分析,以及紫外线负离子、气象探空等观测,充分论证了对六盘水市区四十年(1961~2000年)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无论是一天24小时中的任一时刻还是整个夏季,96%以上的时间人体均感觉凉爽舒适。其中7~8月,97%以上的时间人体感觉凉爽舒适、“空气清新、适宜旅游疗养”的特点。论证缜密、方法得当、结论科学可靠,充分肯定了六盘水市夏季紫外线辐射适中,可称为“中国凉都”。中国气象学会向六盘水颁发了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个气象资源优势得到首肯的城市。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 中国低碳城市 全国老工业基地 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城市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中国十佳开发潜力城市 中国健康城市 美丽中国·十大生态文明城市 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中国红豆杉之乡 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 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 中国特色休闲城市 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 中国十佳投资环境城市 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六盘水论文发表

2个月。职称评审申请时间为7月份,通常需要2个月,9月份会有公示。职称评定是指已经经过初次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经过一定工作年限后,在任职期内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学时,申报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须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并且经过一些基本技能考试,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评委提交评审材料,经过本专业的专业评委来确定其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资格。

现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一职。1998年5月~1998年11月在杭州市下城区挂职任区长助理,2002年5月~2002年11月在国家计生委挂职任科技司副司长。左定超同志撰写的《短程化疗方案治疗肺结核》论文被收编入《中国科技大辞典》、《口服生黄豆浆治疗肺脓疡》论文发表发表于《中国新中医》杂志,并分别获毕节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织金县科技进步一等奖;《织金县小城镇发展建设初探》论文发表于《农村经济与技术》杂志;《实施人才强省的几点看法》被收编入《学习与实践》、《加快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被收编入《党政企领导干部论坛》、《对推进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被收编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左定超同志长期担任织金县中医院副院长、院长,织金县政协副主席、副县长,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六盘水市人大副主任等职务,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领导能力。各方面工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分别得到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人口计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以来,六盘水人口计生工作连续三年取得好成绩;劳动保障工作上了新的台阶,两次获国务院表彰,连续4年获全省一等奖;民政事业稳步健康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城市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先后荣获多项全国和省级先进表彰,民政工作获全省一等奖;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成功避开了“非典”、“禽流感”的袭击,六盘水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和网络,75%的县(区)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工作获全省一等奖;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市民宗局被国务院授予第四届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先进集体, 民族宗教工作获全省一等奖;残疾人工作取得新的进展,钟山区残联获“全国按比例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六盘水市残疾人一等奖;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得到进一步落实,市老干局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老干、老龄工作连续几年获全省一等奖;提出办大教育的工作思路,倡导“重教兴教”,大胆实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实现了六盘水师专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创办了职业技术学院,全力推进“两基”攻坚,扩大了初高中办学规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提高。分管过的文化、广播电视、科技、体育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4月,民进贵州省四届八次全委会议进行届中调整,左定超同志担任民进贵州省委主委。由于长期在政府多领导岗位锻炼,使他保持着勤学和务实的风格,很快熟悉新环境。上任伊始他就带领民进贵州省委机关有关处室部门深入民进地方委员会和各省直支部调研,召开十余次座谈会,广泛听取广大会员意见,并在座谈会作重要讲话,强调民进中央提出的十六字方针:“继承传统、立会为公、以党为师、参政为民”,自觉培养良好的学风,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思考,进一步坚定立场和信念。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就是要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履行参政党职能来学习。调研取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增进了会内的团结。

六盘水市第六中学

六盘水发表论文

著作及文章名称 期刊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 级别 字数(万字) 形式 备注 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学术专著已经出版的计有15种,260万字,已经完成书稿待出版的有4种,100万字。 1、《居都》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省 24 独立 (文化人类学专著) 2、《美神的眼睛》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省 12 独立 (文化人类学专著) 3、《梭嘎苗人文化研究》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国 12 独立 (文化人类学专著) 4、《众神之域——贵州当代民族民间信仰文化调查与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07 国家 36 独立 (文化人类学专著) 5、《影视文化人类学》 民族出版社 2008 国 27 独立 (文化人类学专著) 6、《“蒙恰”苗人文化研究》 贵州大学出版社 2008 省 24 合作 (文化人类学专著) 7、《中国土地信仰文化图像人类学志》 民族出版社 2009 国家 16开,320页画册 (图像文化人类学专著) 8、《贵州少数民族面具文化》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9 省 30 合作 (文化人类学专著) 9、《月亮河流域布依族文化研究》 贵州大学出版社 2009 省 35 合作 (文化人类学专著) 10、《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描述与研究》 贵州大学出版社 2009 省 45 合作 (文化人类学专著) 11《居都仡佬族文化研究》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9 省 30 合作 (文化人类学专著) 12《图像文化人类学》 民族出版社 2010 国家 26 (文化人类学专著) 13《“蒙恰”古歌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省 30 合作 (文化人类学专著) 14《文化边缘——六枝彝族文化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省 22 合作 (文化人类学专著) 15《盘县羊场布依族盘歌》 贵州大学出版社 2011 省 110 合作 (文化人类学专著和田野文献) 16《》 艺术学学术专著已经出版的计有3种,40万字 1、《艺术概论》 云南美术出版社 1998 省 26 合作 艺术学学术专著 2、《戏剧艺术概论》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0 省 22 独立 艺术学学术专著 3、《摄影鉴赏与实践》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8 省 31 合作 副主编,撰第二章 寓言文学学术专著已经出版的计有4种,100万字 1、《寓言辞典》 山东明天出版社 1988 省 50 合作 寓言文学学术专著(副主编撰13万字) 2、《寓言文学概论》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1 省 13 独立 寓言文学学术专著 3、《世界寓言史》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4 省 30 独立 寓言文学学术专著 4、《中国寓言史》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 省 43 独立 寓言文学学术专著 其他学术著作已经出版的计有2种,10万字 1、《走近拾荒人——贵阳市拾荒群体研究》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省 24 合作 2、《冲突与冲突管理——中国西南森林资源冲突管理的新思路》 人民出版社 2002 国家 38 合作 寓言文学等编著作品已经出版的计有9种,650万字 1、《外国民间寓言选》 天津新蕾出版社 1988 省 24 独立 2、《外国民间寓言大全》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4 省 100 独立 (两卷作品集) 3、《世界寓言经典》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7 省 250 独立 (五卷作品集) 4、《世界寓言精品屋系列》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6 省 90 独立 (10卷作品集) 5、《世界寓言经典丛书》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省 150 独立 (8卷作品集) 6、《金盘子与红苹果》 天津新蕾出版社 1988 省 8 独立 寓言作品集 7、《躲雨的兔子》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 省 8 独立 寓言作品集 8、《秋林寓言集》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1993 省 15 独立 寓言作品集 9、《紫芦苇》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1993 省 8 独立 散文诗作品集 二、发表论文 序号 成果名称 发表刊物 时间期号 备注 1 《母语教育中的寓言》 《图文天地》(台湾) 2001年第12期 2 《高坡苗族背牌文化研究》 《贵州民族论丛》 2002.1 3 《艺术学科素质教育新构建》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1年第1期 4 《贵州居都仡老族婚姻个案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1999年第2期 5 《总体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区位置换》 《贵州艺专学报》 1999年第1期 6 《20世纪的中国寓言文学》 《枣庄师专学报》 1999年第1期 7 《20世纪的中国寓言文学》 《人大复印资料》 1999年第6期 8 《九溪人的年》 《南风》 1998年第1期 9 《贵州民族音乐教育实践与述评》 《中国音乐学》 1998年第2期 (执笔人) 10 《中国人另一个影像世界的历史》 《读书》 1998年第11期 11 《简评[中国面具史]》 《艺文论丛》 1997年第1期 12 《音乐理论与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 《艺文论丛》 1997年第2期 13 《深植民族艺术文化的“根”》 《艺文论丛》 1997年第2期 14 《长篇小说的结构关系》 《文学窗》 1997年第3-4期 15 《人与自然—居都仡佬族祭祀》 《南风》 1996年第2期 16 《居都仡佬族祭祀的意义与性质》 《南风》 1996年第2期 17 《企业人、机关人和深刻的现实主义》 《文学窗》 1996年第3-4期 18 《居都仡老族婚姻研究》 《六盘水师专学报》 1995年第3期 19 《风格、评语/创新和鸟歌》 《艺术论丛》 1995年第2期 20 《作为文化的艺术》 《艺术论丛》 1995年第2期 21 《古代人文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标志——从世界各民族寓言文学的发生看古代人类文化意识的一次觉醒》 《贵州社会科学》 1990年第12期 22 《伊索式寓言与先秦式寓言》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 23 《宗教与文学》 《花溪文谈》 1989年第1、2期 24 《论小说的寓言倾向》 《花溪文谈》 1987年第2期 25 《论寓言的美》 《东岳论丛》 1987年第5期 26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寓言三十年》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 27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寓言三十年》 《新华文摘》 1989年第11期 28 《关于寓言美的历史探索》 《今日文坛》 1986年第1期 29 《中国当代寓言的分期及概况》 《枣庄师专学报》 1985年第1期 30 《中国当代寓言的分期及概况》 《贵州大学学报》 1986年第4期 31 《圣经寓言研究》 《枣庄师专学报》 32 《论寓言的本质》 《贵州大学学报》 1985年第2期 33 《论寓言的形式》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1987年第6期 34 《乡土文学的比较性》 《山花》 35 《文学的整体意识和贵州文学》 《山花》 36 《浅论(红楼梦)的寓言色彩》 《红学研究丛刊》 贵州人民出版社 37 《高坡苗族背牌文化研究》 《贵州民族论丛》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1 38 《光效应艺术的新空间》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 39 《爱神的眼睛》 《旅行》 2004年第1期 40 《中国宗祠文化的最后辉煌》 《旅行》 2004年第2期 41 《失落的文明》(贵州面具文化) 《旅行》 2004年第6期 42 《新时期寓言文学》 《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 2004年1月 43 《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 《民族研究》 2005年第一期 44 《居都仡佬族的祭祀文化》 《贵州世居民族研究》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11月 45 《20世纪中国寓言文学》 韩国《第一界东亚寓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中韩日三种文字),2005年2月 46 《贵州傩坛中的剪纸艺术》 《关注母亲河》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47 《20世纪中国寓言文学》 《寓言文学在现代社会中应用》(韩语) 韩国”博而精”出版社,2006年6月 48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九大误区》 《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年9月 49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九大误区》 《当代贵州》 2006年第4期 50 《文学的生与死背景》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51 《影视民族学多媒体教学方法论研究》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7年增刊 52 《仪式与傩的神圣空间》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 53 《文化人类学与乡村祭祀仪式》 《贵州世居民族研究》(第七卷)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 54 《黔南民族民间信仰文化调查》 《采风论坛》(第3卷)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2月。 55 《贵州民族民间信仰文化中的剪纸艺术》 《中国民间剪纸研究》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8月 56 《苗族文化天空的原始意像——中国苗族创世神话研究》 《中原神话》 大象出版社,2008 57 《宗教与文学相关联的几种方式》 《贵州作家》 2008第一辑 58 《原始文化基因论》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59 《阳戏类型学研究》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 60 《人类影像文化论》 《贵州社会科学》 2009年第10期 61 《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论》 载《守望与思考》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62 《建立“八担山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刍议》 《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描述与研究》 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63 《六枝仡佬人的“木刻”》 载《仡佬族百年实录(下册)》,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12月 64 《图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务川学堂堡傩面山王》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65 《文明形式论》 《文化学刊》 2010年第二期、辽宁社科院主办 66 《新时期寓言文学的发展》 《中国儿童文学60年》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67 梅山教是宗教信仰还是民间信仰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 68 水灾害的人类学意义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1期 69 《人类学写作质疑》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 70 歌唱的生存——羊场布依族盘歌综论 《民族文学研究》 2012年第2期 71 72 73 74 75 76 三、获奖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获奖等级 颁奖单位 年度 1 《居都——一个仡佬族文化社区的叙述》(贵州省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 专著 三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00 2 《戏剧艺术概论研究》(贵州省文艺奖) 专著 二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01 3 《世界寓言史》(金骆驮奖) 专著 二等奖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 1994 4 《世界寓言史》(贵州省文学奖) 专著 二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 1996 5 《20世纪的中国寓言文学》 论文 一等奖 全国幼师普师儿童文学研究会 1999 6 《寓言文学概论》 专著 一等奖 全国幼师普师儿童文学研究会 1993 7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寓言三十年》 论文 三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 1987 8 《寓言文学概论》 专著 三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 1992 9 《伊索式寓言与先秦式寓言》 论文 二等奖 贵州省比较文学学会 1992 10 《中国当代寓言的分期及概况》 论文 一等奖 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 1992 11 《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 论文 二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2007 12 《众神之域——贵州当代民族民间信仰文化调查与研究》 著作 三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2009 13 《贵州省少数民族面具文化》 著作 二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2011 14 《盘县羊场布依族盘歌》 著作 三等奖 贵州省人民政府第五届贵州省文艺奖 四、个人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序号 课题名称 级别 课题来源 年度 备注 1 西南地区森林资源冲突管理项目 国际 福特基金会 2001——2003 成员 2 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农村社区的影响 国际 福特基金会 2000 成员 3 贵阳市拾荒群体调查与研究 国际 福特基金会 2001——2003 成员 4 中国民间器乐集成——贵州卷 国家 中国民间器乐集成总部 2002——2003 成员 5 贵州少数民族面具文化研究 国家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 2002——2005 主要成员 6 贵州本土文化研究——高坡苗族“背牌”文化研究 省 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01 主持人 7 贵州本土文化研究——梭嘎苗族文化研究 省 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02 主持人 8 贵州民间文化研究——居都仡佬族文化研究 省 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96 主持人 9 戏剧艺术概论研究 大学 贵州大学 1998 主持人 10 艺术学科素质教育研究 大学 贵州大学 1999 主持人之一 11 贵州当代民族民间信仰文化调查与研究 国家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 2004——2005 主持人 12 中国土地信仰文化图像人类学志 中央民族大学“985”子项目 2006——2008 主持人 13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六盘水部分) 省 贵州省文化厅 2007——2008 主持人 14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黔东南部分) 省 2007——2008 成员 15 贵州西部民族文化研究文丛 省 贵州省六枝特区 2007——2012 主持人 16 民族民间信仰文化与社会和谐研究 省 贵州省省长基金 2009——2011 主持人 17 贵州省蒙古族服饰研究 省 贵州省省长基金 2010 主持人 18 我国苗族川滇黔方言区“解簸箕”仪式研究 国家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 2010—2012 主持人 19 盘县布依族盘歌调查记音翻译项目 盘县人民政府 2010 主持人 20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贵州羊场布依族盘歌 国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2011——2012 主持人 21 中国节日志——中国彝族火把节“贵州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国家文化部 2012.6.——2013.12. 主持人 22 23

李宇斌,男,校长助理,生于1970年10月,民族:回族,籍贯:湖南省邵阳,1994年7月毕业于贵州大学数学系。1994年8月至2003年8月在六盘水市钟山区五中任教,2003年9月至2004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进修,2004年8月至今在六盘水市第八中学任教,2006年10月荣获“六盘水市优秀人民教师”称号,同时获六盘水市人民教育优秀教师基金奖。在年度考核中7次荣获“优秀”等级,辅导学生参加市、省数学竞赛,有十余位学生荣获一、二、三等奖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六盘水市发表论文

五·七师范大学 1975年6月,经教育部和中共贵州省委批准创办的六盘水地区“五·七”师范大学。 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 1978年建校初期,名称为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学校分散在原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三处办学,各教学点隶属于各特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教学、人事、财务等方面保持相对独立。1980年,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分散在原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的教学点,集中到原水城特区朝阳新村(即现钟山区职业中学)办学,名称仍为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1982年,搬到现办学地址:六盘水市明湖路育才巷19号。1984年,六盘水市教师进修学校并入。 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 1985年1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并入六盘水师专,同时撤销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建制。2006年,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并入。 质量工程 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备 注植物生理学 谭 萍 2007年度省级精品课程植物学 左经会 2006年度省级精品课程资料来源: 学科建设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采矿工程 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生态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与电子 截至2015年10月,学院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印尼雅加达国立大学、印尼巴顺丹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并聘请一批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到校讲学。 常年聘有来自美国的外籍教师在校任教,先后招收8名美国学生来校学习。学院派出专家、学者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交流或进修,并与马来西亚的国立大学和台湾地区的环球科技大学、大仁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结为友好学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华北科技学院、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对口帮扶。 学校建成4个省级合格实验室:基础物理实验室、基础生物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为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 贵州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研实验平台为省科技厅资助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在贵州科学院与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签署科技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经双方研究协商,决定依托贵州科学院和六盘水师范学院科研技术力量成立了贵州科学院六盘水分院。 学院有有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科研试验平台1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与钟山经济开发区、六盘水市农科院、“贵州花世界”、盘县“哒啦仙谷”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了贵州科学院六盘水分院、乌蒙山发展研究院和贵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研究工程中心等研究机构。 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 省级科研试验平台:贵州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研实验平台 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煤炭绿色开采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截至2013年,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科研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8项,教育厅项目61项,市科研课题35项,院级科研课题135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34门(其中22门已经结题);独立完成专著和参编教材9部,发表学术论文1508篇,其中核心期刊249篇。 学院有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六盘水师范学院翻译研究中心 成立于2013年9月。该中心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硕士12人。2010年以来中心成员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4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课题立项14项,科研经费51000元,出版学术专著1部。团队已成功组织六盘水师范学院“翻译研究中心”全体成员完成所有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标示英译工作、六盘水2013年、2014年国际马拉松赛事翻译等3项翻译工作。为推进外国语言文学系翻译专业学科建设,服务六盘水市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打造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拟组建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翻译研究团队”。 贵州省再生资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贵州省再生资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是结合国内外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应用技术取得的成果,结合我国与六盘水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废弃电子电器回收技术的应用研究解决回收再利用工厂及华栋公司面临的技术难题的基础上,与六盘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师资为核心成立的科研机构。 三线建设文化研究中心 六盘水市生物产业研发中心 六盘水市生物产业研发中心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3﹞65号以及省对生物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六盘水市农林业及生物也特点,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用科技手段探索农业增长新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将特色农业向工业制造方向延伸,发展生物产业。为充分利用好六盘水市立体气候条件下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及六盘水师范学院经研究决定,依托六盘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在生物学、植物学(药物学)、生态学以及作物遗传学科等方面的人员及科研条件成立的科研机构。中心属于六盘水师范学院,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农委、市林业局领带下的非编制科学研究机构,设在六盘水师范学院。中心以六盘水师范学院相关研究成果和人力资源为基础,聘请省内外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作为技术支持,以科研成果转化产业为目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六盘水乌蒙山发展研究院 乌蒙山发展研究院是六盘水师范学院下属的一个科学研究平台。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秉承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重要任务,在学校领导班子的支持下,举行了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的教育及学术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六盘水市生物研究所 六盘水市生物研究所是下设在六盘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的一个科级部门。其成立是为加强六盘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与地方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力度,提高学院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学院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 校徽为圆形结构,上部红色校名,下部蓝色英文名称,中部蓝底圆图案,以山水形状托起展翅飞翔的白鸽。在山水间以红色数字“1978”标注出学院始建时间。校徽以六盘水汉语拼音的首写字母“LPS”为设计主体,组合成为一只飞翔的白鸽形象,展示吉祥、纯洁、亲和、包容、向上的内涵。羽端圆弧形喻意为齿轮,展现六盘水以煤钢电材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的特色;也展示了学院立足地方事业、融入地方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宗旨; “S”形状如倾泻而下的流水,既喻示了六盘水生生不息的“三线建设”精神,又有“为有源头活水来”和“上善若水”之意。校徽底部以三条蓝色和四条白线相间的曲线组成,其形状既是“山”也是“水”,说明学院位于云贵高原的山水之间,又喻意六盘水于“三线建设”时成立、由四个县区组成。校徽以红白蓝色为主色调,突出热情、明快、开放与包容,诠释了学院的办学历程、办学理念,体现学院追求更高目标、优秀品质和严谨治学的态度。蓝白色同时也是水天自然之色,突出学院位于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体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人文观念,也与飞翔的白鸽秉性相吻合。 2003年9月10日,学校以“厚德博学,范行求真”作为该校校训。厚德:即重视道德修养。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崇尚个人修身、注重品行操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人们终其一生都要不断地厚德修身。据世界权威机构一项对成功人士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成功70%取决于情商,只有30%取决于智商。情商包括坚强的毅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合作等道德因素。一切的成功首先在于做人的成功。校训把“厚德”放在首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德育”首位的目标。该校作为贵州西部弘扬先进文化的高等学校,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广大师生员工养成正己修身、慎独范行、励志尚节、敬业奉献的优秀品德。博学:即广采博览、广泛学习各种知识。语出《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只有博学,才能使人格物致知、科学严谨,在实践中按规律办事,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只有博学,才能适应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只有博学,才能成为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和构建者。范行:就是脚踏实地、行为规范、为人师表。在实践中言行一致、一以贯之,实现所追求的理想和抱负。范行,其内在实质是笃行,表现为既正己又正人,强调的是行。即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在实践中不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丰富知识、发展知识,以实践为检验的标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求真:即求实、求是、求新,与时俱进。语出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强调诚信,做事先做人,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不断探索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追求真理与真知。求真,是德之境界、学之追求、行之目标,是师生人格的不断完善和升华,体现师生员工的人格魅力,提升了校训的文化内涵。“厚德博学、范行求真”八字校训内容积极健康,针对性、概括性强,语言精炼整齐、对称和谐,独具个性,通俗易懂,流畅易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历程,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追求目标、精神风貌和治学态度,有利于提升学校品位、塑造学校形象、弘扬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 一、蓝色旗:旗杆校旗。象征着博大,永恒,象天空和大海一样的辽阔呈蓝色,赋予“厚德博学,范行求真”的意义,表现出一种美丽、理智、安祥与洁净和赋予智慧的意象。二、红色旗:活动校旗。象征着热烈、冲动、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它赋予内外强劲的动力加快学院转型和跨越式发展,传递出有活力,积极,热诚,温暖,前进的涵义,象征着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 三、黄色旗:旗杆自由旗,象征着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它赋予学院走向金色的光芒,是知识财富的力量和学术自由的权利,是学子的骄傲。 职务姓名党委书记 周斯弼 副书记、院长郁钟铭副书记、纪委书记 蒋承云(兼) 副书记傅亚频党委委员、副院长 董明建、彭望书、张德恩、程绪权、黄保红 现任领导参考资料来源: 姓名职务任期袁仁庆党委书记2011.07-2014.5

李跃,校长。生于1973年8月,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六盘水市教育学会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学高级教师,2008年任六盘水市第八中学副校长,2012年任六盘水市第八中学校长 。曾在《新课程》、《科教导刊》、《现代教师报》、《知识窗》、《新一代》、《金色年华》、《考试周刊》、《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六盘水日报》、《凉都晚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诗歌、散文几十篇。说课案《白毛女》获2010年教育电视台、国家电教馆组织的全国评比一等奖;论文《网络歌曲和学校音乐教学的碰撞与思考》获贵州教育学会、贵州省教科所2010年教学科研论文一等奖。校长论坛论文作品《贵州省水城县农村学生艺术学习心理状况调查》在2012年12月下旬荣获全市中小学第四届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暨校长论坛论文一等奖。2012年12月荣获全市中小学体育艺术工作先进个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