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科院论文发表总量多少

发布时间:

中科院论文发表总量多少

截至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发表论文2663篇;截至2007年(1963—2007),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获院、部级以上的奖项38项。 2010至2014年,该所共发表论文935篇,SCI和SSCI论文517篇,其中33篇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上(第1完成单位19篇)。 2000~2007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度 研究论文 专著 科普文章 SCI/SSCI Nature/Science 论文总数 1996 16 4 42 1997 19 3 46 1998 21 3 42 1999 21 8 69 2000 22 6 99 4 53 2001 40 6 109 6 81 2002 37 8 92 5 37 2003 38 4 82 2 28 2004 45 9 140 11 43 2005 47 4 99 3 44 2006 43 6 127 3 42 2007 40 1 92 3 43 备注:SCI/SSCI论文统计数字引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论文与引文统计》;1996-1999年论文总数的数字系引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于人员流动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无法统计。参考资料: 2010~2014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份 文章总数 SCI/SSCI 第一作者 Nature、Science总数 2010 188 77 58 9 2011 130 71 52 5 2012 156 80 58 2 2013 208 102 66 8 2014 252 187 80 9 参考资料: 获院、部级以上奖项一览表奖项类别 奖项等级 合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奖 3 1 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 1 2 其他国家级奖 3 3 院级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6 4 6 16 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 1 3 2 6 中科院杰出成就奖 1 1 其他院级奖 4 4 其他 其他省部级奖 2 2 合 计 38 参考资料: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等专业杂志。●《古脊椎动物学报》《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登载内容涵盖与古脊椎动物学有关的所有领域。该刊目前登载的研究论文均附有详细的英文摘要,是中国及其他国家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较大,为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2012年荣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人类学学报》《人类学学报》是中国唯一报道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主要发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原始研究报告及综合性学术论文,刊登的文章包括研究论文、发掘报告、简报、综述、书刊评介和消息与动态等。该刊主要报道:人类和灵长类的起源、进化、古病理、生物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史前人类技术、行为和文化研究;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报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层、古生物和环境研究;与人类学研究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年代测定、DNA分析)等的应用及其成果。该刊被GeoRef (美国地质文摘)、Zoological Record Online (美国动物学记录)、 Ulrich’s (TM)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美>)等检索系统收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Nature、 Science、cell三大期刊共发表2362篇文章,2018年我国在三大期刊发表论文332篇,占这三种期刊当年全部论文总数(2157篇)的15.49%。

中科院论文发表总量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在SCI上发表的论文,生物物理所2004年的影响因子是4.2,到2005年则超过了5.1,所长饶子和说:“从2006年开始,我们可以不强调SCI了,我想即便我们不强调,影响因子也不会往下掉,我们现在考虑的是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骨干’和'引领’作用,是更高境界上对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诚如斯言,近年来中科院科技产出数量质量大幅提升,让人刮目相看。2004年,中科院发表SCI论文较1998年增长115%,总量已约为德国马普学会的2倍;在国际各领域居前20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数量,已占全国同期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28篇,占全国的50%;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量较1998年分别增长3.2倍和18.6倍。国际权威刊物Cell之前25年来从未发表过中国科学家的论文,但就在2005年,发表在该刊上的中科院论文却接二连三。作为其中的作者之一,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青年科学家张旭读出了另一层意义。他说,以前国内学者只要在国际著名杂志上面发一篇文章,就似乎成了英雄,“从2005年开始,生命科学领域的'英雄时代’结束了”。“今后大家可以用平常心对待论文发表,回归科学研究的本义。”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应有的“骨干”和“引领”作用,李国杰院士有个很好的阐述:“方式之一是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技术标准,在推动新标准的建立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其中,由中科院计算所牵头、100多个企业参加制定的音视频编解码AVS标准,就是我国按国际惯例制定技术标准的一个范例,已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与重视。中科院众多的创新“英雄”,更是把自己的“论文”写在了无边苍穹,写在了广袤大地。

2008年全院共发表论文753篇,包括SCI检索期刊论文166篇(2007年133篇),EI检索期刊论文6篇,ISTP论文5篇,国外一般期刊论文6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41篇,国内一般期刊论文136篇,出版专著27部。与2007年相比,SCI检索期刊论文增长24.80%,反映高水平论文呈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8年12月,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单,《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获此殊荣。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中国科协宣布2008年度中国科协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地质论评》所刊论文共有六篇获奖,其中,我院有四人获得优秀论文奖。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等7个刊物已实现网上办公功能,《中国岩溶》和《地质力学学报》正在建设中。以我院刊物为基础,在中国科学院《岩石学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通报》、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科学进展》等刊物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学期刊网”框架搭建成功。初步实现了地学科技期刊网上检索、网上办公、数据库共享等功能,初步做到了科技期刊办公手段的现代化,得到了地学科技工作者和期刊界的热烈欢迎,也为今后科技期刊的发展和资源共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赵逊研究员。《地质学报》(英文版)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08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在2007年度的《SCI》统计中,影响因子为1.781,总被引频次为1216,在被入选的76种中国期刊中位居第4名;在《SCI》公布的267种地学科技期刊中位居第68名;每年有110余种国外刊物引用本刊文章,其水平已达到和接近发达国家地质学会会刊的水平。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7篇,共1272页。其中2、3、4、5期登载的是《中国代表团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的论文,其内容全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地学界取得的主要进展,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同行介绍汶川地震的科学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强烈关注。从2009年第1期起,本刊全文在世界著名出版集团Blackwell公司网站全文上网发行。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三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2.090(扩展版2.777),总被引频次为1876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13名。2008年本刊作为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优秀单位,在中国科协组织的精品科技期刊总结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全文在中国科协网站上发表。2008年度发表论文187篇,共1814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1.773,总被引频次为1981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29位。2008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7篇,消息报道17篇,通讯资料4篇,共计864页。

《地质论评》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8年底与兄弟刊物一起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7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277次;影响因子1.278,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73位,进入百名大关,取得了重大突破。2008年度发表论文106篇,共836页。

《地球学报》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Peφepa TИBHЫЙЖyp Ha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2.145,总被引频次为1361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1名。2008年度发表论文73篇,共793页。

《矿床地质》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沈其韩院士。《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1.548,总被引频次为90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43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586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701,总被引频次为52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96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6篇,共484页。

《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 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642,总被引频次为533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47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62篇,共392页。

《中国岩溶》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496,总被引频次为309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561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388页。

《地质力学学报》(网站正在建设)

《地质力学学报》

中科院论文发表总量怎么算

2008年全院共发表论文753篇,包括SCI检索期刊论文166篇(2007年133篇),EI检索期刊论文6篇,ISTP论文5篇,国外一般期刊论文6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41篇,国内一般期刊论文136篇,出版专著27部。与2007年相比,SCI检索期刊论文增长24.80%,反映高水平论文呈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8年12月,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单,《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获此殊荣。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中国科协宣布2008年度中国科协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地质论评》所刊论文共有六篇获奖,其中,我院有四人获得优秀论文奖。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等7个刊物已实现网上办公功能,《中国岩溶》和《地质力学学报》正在建设中。以我院刊物为基础,在中国科学院《岩石学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通报》、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科学进展》等刊物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学期刊网”框架搭建成功。初步实现了地学科技期刊网上检索、网上办公、数据库共享等功能,初步做到了科技期刊办公手段的现代化,得到了地学科技工作者和期刊界的热烈欢迎,也为今后科技期刊的发展和资源共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赵逊研究员。《地质学报》(英文版)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08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在2007年度的《SCI》统计中,影响因子为1.781,总被引频次为1216,在被入选的76种中国期刊中位居第4名;在《SCI》公布的267种地学科技期刊中位居第68名;每年有110余种国外刊物引用本刊文章,其水平已达到和接近发达国家地质学会会刊的水平。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7篇,共1272页。其中2、3、4、5期登载的是《中国代表团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的论文,其内容全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地学界取得的主要进展,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同行介绍汶川地震的科学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强烈关注。从2009年第1期起,本刊全文在世界著名出版集团Blackwell公司网站全文上网发行。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三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2.090(扩展版2.777),总被引频次为1876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13名。2008年本刊作为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优秀单位,在中国科协组织的精品科技期刊总结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全文在中国科协网站上发表。2008年度发表论文187篇,共1814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1.773,总被引频次为1981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29位。2008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7篇,消息报道17篇,通讯资料4篇,共计864页。

《地质论评》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8年底与兄弟刊物一起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7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277次;影响因子1.278,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73位,进入百名大关,取得了重大突破。2008年度发表论文106篇,共836页。

《地球学报》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Peφepa TИBHЫЙЖyp Ha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2.145,总被引频次为1361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1名。2008年度发表论文73篇,共793页。

《矿床地质》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沈其韩院士。《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1.548,总被引频次为90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43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586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701,总被引频次为52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96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6篇,共484页。

《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 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642,总被引频次为533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47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62篇,共392页。

《中国岩溶》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496,总被引频次为309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561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388页。

《地质力学学报》(网站正在建设)

《地质力学学报》

科研能力特别出众的大牛有可能,百里挑一吧,一届里面一个都没有也绝对可能,毕竟编制没那么多,和985大学博士毕业能不能留校一样的问题,从实际上来说不可能,但是不排除极个别特别有潜力的博士启动特别程序留下来的

论文发表总量包括参与作者发表数量。

论文发表的查重率要求不同级别的期刊是不一样的,核心期刊的查重率不能超过百分之三,省级重点期刊不能超过百分之五,省级普通期刊要求不超过百分之二十就可以了。如果是市级可能要求更低。

199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规定:

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可见在发表的论文中署名是国家赋予作者的一种权利,当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其实署名也是作者通过辛勤劳动所应得的一种荣誉以此表明劳动成果和作者自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相关知识:

一篇论文可以有多个作者共同编著,根据刊物的不同,作者数量不同,一般在期刊的征稿启事上都有说明,通常论文作者可以有3-6个,如果所投稿的杂志或者单位对作者数量有特殊要求,就要按照规定的要求安排作者数量。

会议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主撰笔人,如果一篇论文由几个人共同写作,无法分清谁贡献大小,那几个人共同为第一作者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作者排名通常也是按照贡献大小来排的,通讯作者不仅是联络人也是负责人,文章出问题通讯作者也是要承担责任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文

中科院发表论文多少篇

截至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发表论文2663篇;截至2007年(1963—2007),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获院、部级以上的奖项38项。 2010至2014年,该所共发表论文935篇,SCI和SSCI论文517篇,其中33篇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上(第1完成单位19篇)。 2000~2007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度 研究论文 专著 科普文章 SCI/SSCI Nature/Science 论文总数 1996 16 4 42 1997 19 3 46 1998 21 3 42 1999 21 8 69 2000 22 6 99 4 53 2001 40 6 109 6 81 2002 37 8 92 5 37 2003 38 4 82 2 28 2004 45 9 140 11 43 2005 47 4 99 3 44 2006 43 6 127 3 42 2007 40 1 92 3 43 备注:SCI/SSCI论文统计数字引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论文与引文统计》;1996-1999年论文总数的数字系引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于人员流动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无法统计。参考资料: 2010~2014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份 文章总数 SCI/SSCI 第一作者 Nature、Science总数 2010 188 77 58 9 2011 130 71 52 5 2012 156 80 58 2 2013 208 102 66 8 2014 252 187 80 9 参考资料: 获院、部级以上奖项一览表奖项类别 奖项等级 合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奖 3 1 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 1 2 其他国家级奖 3 3 院级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6 4 6 16 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 1 3 2 6 中科院杰出成就奖 1 1 其他院级奖 4 4 其他 其他省部级奖 2 2 合 计 38 参考资料: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等专业杂志。●《古脊椎动物学报》《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登载内容涵盖与古脊椎动物学有关的所有领域。该刊目前登载的研究论文均附有详细的英文摘要,是中国及其他国家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较大,为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2012年荣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人类学学报》《人类学学报》是中国唯一报道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主要发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原始研究报告及综合性学术论文,刊登的文章包括研究论文、发掘报告、简报、综述、书刊评介和消息与动态等。该刊主要报道:人类和灵长类的起源、进化、古病理、生物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史前人类技术、行为和文化研究;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报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层、古生物和环境研究;与人类学研究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年代测定、DNA分析)等的应用及其成果。该刊被GeoRef (美国地质文摘)、Zoological Record Online (美国动物学记录)、 Ulrich’s (TM)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美>)等检索系统收录。

科研成果:

研究所在为国民经济服务方面,开展了海洋经济动植物的生物学和人工养殖原理研究,先后进行了海带、紫菜、中国对虾、贻贝、海湾扇贝等人工养殖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海洋所共取得9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一等奖6项,国家二等奖2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5项,山东省科技最高奖3项,中科院和省部委重大成果奖、科技一等奖127项,国际奖16项。

共发表论文94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600余篇),出版专著210余部;共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7件,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70余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0余件,外观设计专利50余件。

扩展资料:

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近600人,两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102人,硕士生导师172人,设有一级博士学位点3个,二级博士学位点9个,硕士学位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3个和1个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

60多年来,研究所在我国海洋科技主要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中做出了许多奠基性和开创性的贡献,取得1100余项科研成果,共发表论文110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800余篇),出版专著23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近500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4年2014年,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502项(包括新增项目105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12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40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1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项(新增30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40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4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5项(新增3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32项(新增6项)。 2014年,电工研究所研制成3MW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变流器产品样机,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水平,具备了产业化能力;研制并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开口宽度(6.77米)的槽式聚光器;在广州(番禺)互太纺织园区建成1000平方米基于太阳能导热油/蒸汽双回路太阳能锅炉系统,为纺织工业定型过程提供160℃饱和蒸汽;攻克了MW级薄膜硅/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电池大面积效率为20.35%,太阳电池组件输出功率达到了218.4Wp,;首次参加了世界8个国家的光伏标准电池一级校准能力验证,获得了国际认可,标志着中国已建立并形成了完备的光伏器件量值溯源与传递体系;研制成功的喷淋式蒸发冷却超级计算机(QSC-1),通过全系统持续无故障运行72小时以上测试,冷却系统节电40%,标志着喷淋蒸发冷却热管理技术在工业示范应用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014年,电工研究所发表论文512篇,其中EI收录289篇,SCI收录113篇;申请专利192项(含2项PCT),其中发明专利190项,实用新型2项;获得授权专利117项(含2项PCT),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5项,实用新型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20项;主持和参与撰写著作(含译著)10部。2013年2013年,电工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487项(包括新增项目91项)。其中,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9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42项(新增7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1项(新增6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项(新增24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面上项目27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4项(新增4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2项(新增3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14项(新增2项)。2013年,电工研究所研制成功的±160kW/50MW柔性直流输电设备在世界首座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广东南澳三端口直流输电工程中的青澳站得到实际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大功率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变流技术的国家之一,该直流输电工程的投入运行,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投入工程化应用的国家;研制成功的362m、10kA、1.5kV高温超导直流电缆,实现了并网运行,节能65%以上,是当时世界上传输电流最大的超导电缆和世界上第一组示范运行的超导直流电缆;中国首台9.4T高场人体成像MRI超导磁体的工艺验证取得成功;研制成功的世界临界传输电流性能最高的铁基线带材;研制成功的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水/光/储互补微网发电示范项目实现联网运行,成为解决中国边远缺电地区群众生活用电问题的成功范例;建成的1.5MW大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测试平台,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制成功的基于SQUID的扫描式弱磁检测系统,在中国国内首次获得了玄武岩岩石切片天然弱剩磁信号的分布图;完成的2m蒸发冷却立环磁选机的研制工作,为中国国内外首创;建成的中国国内首套太阳能电水联产实验示范系统,解决了海南地区太阳能规模化应用系统选址、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系统低成本化以及系统集成等关键问题。2013年,电工研究所发表论文429篇,其中EI收录151篇,SCI收录116篇;申请专利175项,其中发明专利161项(含5项国际发明),实用新型9项;获得授权专利100项(含1项国际发明),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6项,实用新型授权8项;软件著作权47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主持和参与撰写著作(含译著)9部。 2012年2012年,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434项(包括新增项目112项)。其中,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3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8项(新增2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31项(新增1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7项(新增4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21项(新增8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1项(新增1项)、(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和院)重大仪器研制项目3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0项(新增4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14项(新增3项)。2012年,该所研制的三峡地下电站第二台70万千瓦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即三峡发电工程最后一台机组成功通过72小时试运行考核,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该所在北京延庆建成了亚洲第一座兆瓦级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建成的全球目前唯一的配电级超导变电站,被评为2012年度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成功开发的高性能铁基超导带材的制备新工艺,将铁基超导带材的临界传输电流密度提高到17000A/cm2(4.2K、10T);研制了国际上传输电流最大,首组面向工业节能领域应用研究的高温超导电缆系统,正式投入并网运行;搭建了中国第一台计量型扫描电子显微镜;研制了中国国内首创的MW级并网光伏电站的现场测试平台;研制的生物人工肝系统获得2012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年,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发表论文410篇,其中EI收录155篇,SCI收录115篇;申请专利185项,其中发明专利179项(含7项国际发明),实用新型6项;获得授权专利84项(含1项国际发明);软件著作权30项;主持和参与撰写著作3部,制定标准1项。 《电工电能新技术》 《电工电能新技术》创刊于1982年,是电工类综合性科技刊物,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该期刊主要报道新型发电技术;大、中、小、微型电机技术;超导电工、磁悬浮技术;高电压及强脉冲放电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加工、电子束和离子束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及计算机在电工领域中的应用等。主要栏目有: 院士论坛;论文报告;综述与述评和新技术应用。《电工电能新技术》已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SA,INSPEC, AJ, CSA及JSTChina收录,同时也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来源期刊。

个人论文发表总量是多少

刊大师:为作者投发学术期刊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职称论文及所有要投稿的论文都应该知道的十大注意事项之字数控制篇!快点进来看看吧!(侵、私、删)

综述:论文发表的字数当然会有所要求的,根据作者发表的期刊级别的不同,所以要求的字数也是不同的,其次就是投稿的期刊的不同,每本期刊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在3000-6000字左右。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结构: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一般的普通期刊字数要求都在3000字左右(即3-4页),核心期刊一般对论文字数要求比较高,在5000-6000字左右。具体情况各种杂志有不同限制。

文章的字数一般的单位是没有要求的,发表的文章一般是按版面发表。杂志社也是按版面收费的,不过一般的作者都是发一个版就可以了。评职称够用就行了,一般版面大概是2400字符-2700字符。具体的还是要看杂志,期刊不同字符数也是不一样的。不知道我说的详细不,你能不能明白。要是有什么疑问你可以随时咨询国信论文网的张老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