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三国曹操英雄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

三国曹操英雄论文发表时间

写关于曹操的事迹,性格等……写关于曹操的论文可以参考易中天的品三国,他的关于曹操的议论非常多,而且很经典!建议你到维普资讯网看看(要注册的)还有例文啊试析罗贯中塑造曹操形象【内容摘要】:曹操形象一直颇受关注,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是写得非常成功的。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集民间、历史、个人因素于一身,从而将一个光辉典范的艺术形象永远留在了人间……【关 键 词】:曹操形象 民间性 正统思想 历史因素《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齐名,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小说名著。其四书各有所长,单就人物塑造上说,我偏爱于《三国演义》。书中人物颇多,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关羽、张飞之辈;吕布、张辽、赵云、于禁、李典之流。哪个不是英雄,有谁不是毫杰。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义气云天,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忠贞不渝,当真是永放春秋,流芳百世。这些人物中,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其中,曹操、诸葛亮两个人物是全书塑造最成功、最中心的人物。曹操是粉脸奸臣,诸葛亮是治世能臣。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诸葛亮流传千古,曹操遗臭万年。这好像有些不公平,但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它,也不讨论诸葛亮,专门讨论曹操。关于曹操的形象,近来争议颇多,特别是建国初期,兴起了一股为曹操翻案的热潮。一些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的同志也被卷入其中,像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一大歪曲”。1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我们应该要区别对待,且不说曹操是否是历史上的歪曲,只说罗贯中是如何塑造曹操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为什么是个否定典型,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近来论争中涉及极少的,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便大家参考。一、三国故事源远流长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就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色人物闪亮登场,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就记载了许多生动的三国故事,三国过后,在民间不断流传和丰富着三国故事。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故事,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可能是最早的记载之一,到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已经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可把“说三分”当作职业来做,说明三国故事在民间是非常流行的,人民也十分喜欢。还有,宋代苏轼《林志》曰:“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的“说话”已经有了尊刘抑曹的倾向。到元代,有三国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也记载了三国故事。其事故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并以蜀汉为主线,还串以大量的民间传说,为后来罗贯中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素材。2在金元时期的戏曲舞台上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就有《赤壁鏖兵》等剧目,使三国故事得以更加丰富。再后来,元明之际的剧目中,以“三国”为题材的就有六十多种,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颂扬刘、关、张的义气,而贬斥曹操的奸狡。具有明显的反曹倾向。罗贯中就是在这些民间传说,戏剧舞台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三国演义》的。作为任何一个作者,他在创作前,都会考虑作品的可读性,要使作品流传千古,就必需符合人民的胃口,即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罗贯中也不例个,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采用民间传说来迎合人民,而三国故事在经过隋唐宋以后,就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他在创作时也就自觉与不自觉地保留了尊汉抑曹的观点。也就是在塑造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把他归为否定形象的一面,并加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于一身的曹操出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上,民间传说中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差不多起了决定性作用。3他只能将曹操写成一个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形象,而不能把曹操写成一个像刘备、关羽、张飞式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的最中心、最成功的人物——诸葛亮、曹操两个人物都流传千古,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超人的才智,冷静的头脑,在他身上,集中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情和智慧,以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曹操则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的身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是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关于这点,黄立新老先生说得较清楚:“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确实是个有作为的人,他代表了当时寒族地主阶级利益,……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阶级的残酷,狡诈的恶德。”4这两个人物一正一反,开成鲜明对比。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在民间深受人民喜爱的,但具有明显的偏重倾向,总是将诸葛亮归为正义,而把曹操当成灾星,是人民的大敌。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很可能也是出于无耐,才把他写成这个样子的。在这里还要注意一下《三国演义》的版本,目前,学术界认为最可靠的有两种本子,一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是《三国志演义》。前者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明代嘉靖年间刊刻,较接近罗贯中的原本,但文字粗朴,内容平易。后者全书一百二十回,是经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的本子,毛氏父子主要在回目、文辞、论赞、诗文等方面进行了整理,修改,使全书更加紧凑完整,大约成书于康熙年间,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本子,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毛氏修订本。在书中,有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对我们了解曹操的本来面目有些困难。所以有许多人对曹操这个形象产生了怀疑,书中的艺术形象与历史上的政治家有了一大段的距离,这就是罗贯中的民间性原因所致。二、罗氏的时代正统思想的射映作为历史人物,承担后人的是是非非,好像是不可推托的责任,不管他对历史有多重大的作用,只要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有天壤之别。就曹操而言,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没理由否认,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确实是个被否定的典型。却也有颂扬的地方,如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以不足敌方十分之一的军力而把敌方打得一败涂地,使其一掘不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罗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这不能说不与罗氏的生活时代,价值取向无关。关于罗贯中,我们知之甚少,据明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竞不知其所终”。由此可知,罗贯中大略生活于元末明初。5作为生活于两朝之交的时代,目睹了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历经了元末农民大起义,有可能他还参加过农民起义,因明人说罗贯中“有志图王”,6从这点看,他应是元明间人。鲁迅也说罗贯中为“元明间人”。(见《中国小说史略》)。对于生活于这样一个动荡年代的作家,他的创作肯定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当时的起义以恢复汉族政权为号召的,把北方元朝政权比做三国时的曹魏政权,这在当时是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的。从宋起,汉族政权就屡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掠,退居偏安江南,就早也把北方政权比做曹魏了,罗贯中也是当时人民之一,对北方政权(元朝政权)当然有一定的否定因素。这根本不足为怪,完全可以理解,他的《三国演义》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写成的。元朝政权眼看就要崩溃,他不可能还要对元朝政权大加赞赏,而把曹操写成一个有德之士吧!他反对元朝政权,也就是反对曹魏,即曹操,为了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否定性形象,也是无可厚非的。在这里,还存在一个时代价值取向和正统思想的问题。所谓“正统”,不过是统治者为其统治的合法性而控制人民的思想武器。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不得不找借口,以让人民承认政治权力之合法性。7或说政权的来源承接尧、舜的禅让,或说统治区域是中原——黄河流域,或说自己乃皇室后裔,最终却是一个目的:巩固统治,与人民的利益关系并不大。三国以后,各朝统治者有各自的正统观念,晋朝是承魏而建,它就以魏为正统,以蜀汉为非正统。陈寿著《三国志》就以曹魏为正统,以蜀汉为偏霸的,到宋代,又出现了民族并存政权,金、辽、宋并存,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都把自己说为合法政治权力,金、辽在北方,自比曹魏,地统中原,是正统;宋地处南方,偏安江南,势如蜀汉,以蜀为正统思想。而罗贯中的时代,起义以恢复汉族政权为号,也就是和宋的正统观一致,因而,就得否定曹魏的正统,既否定曹魏,也就是否定曹操,在作品中,曹操就不能堂而皇之了。也就是说,罗贯中不可能在作品里给曹操脸上添光,而是有些加黑。三、抹不掉的历史前面,我们以作品的民间性和时代性两个方面论述了罗贯中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时,有意无意地将曹操写成一个反面人物,使封建地主阶级的本质特性能在他身上表现出来,以作为作者的一个借托。但就这两方面的影响,还不足以说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的曹操不止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还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有好,也有坏,坏中有好,好中有坏,让人捉摸不透。要不然也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从这点说,我们不得不承认罗贯中的高超绝技,既然是好坏兼备,而前面我们都说的是影响罗氏塑造曹操坏形象的方面的因素,那么,又是什么影响罗贯中在写曹操时大加赞赏的呢?《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它就必得尊循历史,受历史的影响较大,往往是实多虚少。生活于三国时代的曹操,罗贯中固然不能了如指掌,只能通过“小说”、史书等材料来对其了解,而最权威的史料莫过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陈寿《三国志》中,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现在,我们还应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8他在当时文学领域独领风骚,在他的昌导下,“建安文学“得以发扬光大,他自身也很有成就,诗文并茂,独树一帜,现今还有多篇文章流行于世,《嵩里行》大家想来不会不知道吧,这就是曹的佳作之一。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说他是一位文学家一点不过分。在《曹操集》的出版说明中,开篇就说:“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9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曹操的确是我国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统治者。在他出生的前后,社会矛盾加剧、阶级矛盾激化,世家贵族地主阶级控制的东汉政权开始瓦解,并面临崩溃。在公元一百八十四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地方割据势力集团。曹操也是其中之一,他推行法家治国思想,使自己的实力逐渐加强,通过二十多年的争斗,终于统一了北方。曹操认为要进行统一战争,就必需得效法于秦汉,实行法家的耕战政策,大兴屯田,用各种办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的《置屯田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10这段文字足可见其屯田强兵之策,还有《败军令》、《孙子注》中,都反映了他主张法治的观念,反对礼治的尊法反儒思想。这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可取之处,我们今天不是在高喊“依法治国”吗?不就是效法于古吗?陈寿《三国志》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毫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擥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权,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好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可能算是对曹操较为公平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系统看来,他有五大优点:11第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这在《三国演义》中也颇为显眼,从曹操一出场开始,便有所反映。当董卓作乱,群臣措手无策,只是痛哭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操便出了个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但刺卓未获成功,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但各诸侯争势夺利,迟迟不肯进兵,曹操便问:“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又曰:“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却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矣。”12这是何等精妙的分析,可惜,各诸侯各怀异心,否则,这段历史又将是另一种写法,这里,也可看出曹操的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第二,唯才是举,随能任使的博大胸襟。关于曹操唯才是举,历来受人称赞,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文史天地》写到:“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堪称曹操的文胆,阮瑀被曹操网罗的过程,颇有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不应,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如此热情,只得出山。13投其门下,这是说他求才不择手段,却可看出他“求贤若渴”。不止如此,像敌方的徐庶、周瑜、关羽他都想聘用。他曾以强力将徐庶聘归营帐,而徐庶却不献一策。他对周瑜的聘任:“曹闻听周瑜年少有美才,乃秘密下扬州,遗蒋于往说周瑜,可惜周瑜不为所动,否则,‘亦壁之战’这一页将是另一种写法。”第三,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观念。曹操能统领百万雄师,靠的是什么,是严正不苟的法治。古者有云:“法不加于尊”,而操则不然,他的战马受惊,误入麦田,按曹操自制的军法,践麦者斩首,而自制法又自犯法,他觉得不加法于已,将无法服众,于是想出了“割发代道”之计。既打破了“法不加于尊”的古训,又维护了军法的权威。两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况且,割掉几根头发,也不是什么大碍。曹操在《败军令》中说:“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他赏功罚罪,正大光明。举个实例:淯水兵败后,夏侯敦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于禁严历制裁,被制者不满,反污于禁造反,而于禁不加申辩,仍全力整兵迎击张绣,义无反顾。战后,操当即表彰于禁:“淯水之难吾甚狼狈,将军在乱中能整兵讨暴,有不可动之节,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封于禁益寿亭侯,同时责夏侯敦治军不严之过。这可算是做到了赏罚公平。第四,体恤百姓,保持农业生产,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在征张绣时,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斩首”。在征袁绍时,重申军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攻克冀州后,便急令宣布: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这些都是他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民为本,实乃俊杰。第五,不畏人言,不惮风险的精神。在汉末,“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吞八荒,权势越大,各公卿,士大夫便群起而攻之,对其大加猜忌,谤议,而曹操则无所谓,无意激流勇退。以上几点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也是历代英雄的志气,曹操具有这几个优点,也算不枉为英雄了,而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这些优点都是有迹可寻的,说明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还是采纳了历史因素的。不光如此,有时还加以夸张。这就是历史演义小说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的缘故。四、我的一些说法综上所述,罗贯中在民间传说的影响下,对曹操采取了抑制的办法,作品反映出来的就只能是一个否定形象;而罗贯中的时代背景,也不容许他对曹大加赞扬;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曹操在罗贯中笔下不能翻飞为“诸葛亮”式的人物,诸葛亮要他来衬托。就这两方面来说,曹操的形象被塑造成否定人物,也势在必然。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曹操虽是奸诈,却也善良,并且,还为老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就应该以实为本,以虚为补充。罗贯中在塑造时也没忘了这一点,将曹操写成了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人物,说他简单,是说他可用一个字概括——奸;说他复杂,是说他丑中有美,美中有丑,恶中有善,善中有恶,让人捉摸不透。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就只读到了简单的一面,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喊为曹操翻案,看来,我们还需再读一遍,去体会罗贯中写曹操这个人物的苦衷。注释:1见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1959年1月25日《光明日报》6版2参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3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奉“蜀以宗室为正”。由此,在明间开始了尊刘抑曹的传说。4见黄立新《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真实问题》(《古典文学论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版)5贾仲明《书录鬼簿后》写于永乐二十年(1422),时80岁,据此,可知元至甲辰(1364)时,他22岁,罗贯中与他为“忘年交”,则当属1315年左右生人。6见明人王圻《稗史汇编》7参见汪文学《正统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8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卷二第2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9见《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10见《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11参见刘敬圻《<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12见《三国志·武帝纪》13见姜洪、姜海《曹操爱才》(《文史天地》2004年第3期)参考书目:1《三国志集解》(卢弼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2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校辑)中华书局1958年3 《南村辍耕录》(陶宗仪著)四部丛刊本4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著)中华书局1985年5 《三曹资料汇编》(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华书局1980年6 《曹操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974年7 《古典文学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 《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9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 《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出版社1983年11 《三国演义纵横谈》12 《另古代文学史问答》(曹基础、陈新璋、罗东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13《文学评论丛刊》(古典文学专号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又多又全啊!

论曹操是不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论曹操陵墓的真假?论曹操到底是奸臣还是忠臣?有很多的啦!

曹操诗词与其人的关联: 曹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之局面,另一方面也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 ⒈曹操乐府诗概述。 曹操诗今存22首,包括作者存疑的3首。全部是乐府诗。乐府诗进入到文人乐府诗的阶段,曹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有部分文章存世。 ⒉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一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1 曹操是一位善待百姓的人(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 汉末大乱时期,曹操南征北讨,他身为封建政治集团的统治者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亲历了时代的战乱,感受了征战之苦,目赌了战争所造成的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这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亦有反映,像《苦寒行》、《嵩里行》都描写了征战之苦。如《蒿里行》中描写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诗句“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如实描写了义军由聚到散的情形,对袁绍等人各怀私心进行了揭露和批评,并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其中 “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甘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真实地反映了战乱所造成的苦难,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钟惺《古诗归》卷七)。另外,“天地间,人为贵。(《度关山》)”也表现了他对百姓的爱护,和以人为本的观念。 实例: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理解、关心人民的疾苦。连年的战乱,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自然灾害“百姓大俄,布粮食亦尽”,甚至供给战争之需的军粮都无处筹集。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贷给农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民四分成,用私牛的对半分成。屯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粮之需,同时也使一些无牛和田地的农民生计得到解决。屯田的租税直接交官,也避免了地主的盘剥,军粮也不会都是农民负担。军队的粮食有了保证,不仅是有利于作战,也减少了军队随意掠夺百性,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百姓有益的。同时,曹操对黎民百姓的苦处还能予以照顾。打败袁绍后他曾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因战乱免去了百姓一年的租税,曹操还具体规定:“自项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无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对于战争中的阵亡官兵家属没有基业无法生存的,官府供给他们粮食,长吏要经常去看望他们。而对待百姓,曹操也下令,“女的年七十以上没有丈夫儿子,年纪在十二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以及眼睛看不见,失去劳动力,又没有妻儿父兄和产业的,由国家供养他们终身。”曹操的这些关于发展生产,照顾人民生活疾苦和发展教育的政策,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是十分开明和进步的,也是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欢迎的。 2曹操是一个胸怀广阔的人 《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词中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萧瑟秋风中呈现出的大海洪波,那天水相连,波澜壮阔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吞含日月,孕育星辰的伟大气势;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伟大场面,实为壮观。日月星辰皆揽入诗人怀中,如此恢宏、壮丽的意境实在是令人赞叹。《观沧海》通过作者亲临东海观潮的感受和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暮年开阔的胸襟,可说是我国诗史上的一首比较完整的写景诗。 3 曹操是一个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的人(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抒发政治抱负的诗占了曹操诗歌的较大比例。 如“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六首》 此诗突出表现了曹操对于国家有着远大的包袱与理想。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以诗也是“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又如《度关山》、《对酒》,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其中《度关山》表现了他主张以法治理国家,同时还提倡要省刑薄赋,崇尚节俭。 《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也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即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悲歌慷慨,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其进取之心尤为突出,如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龟虽寿》直接抒发了诗人的胸怀,节奏急促,顿挫分明。词中从正反两方面咏叹了自然界不可抗据的客观规律,发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言。 《短歌行》共八解,开头两解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全篇以比兴手法,反覆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曲折抑扬,感人至深。 4 曹操是一个爱才若渴的人 《短歌行》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他爱才若渴的心情。末尾写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招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怀抱。全诗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令人感觉到在混乱的现实中建立功业的艰难和诗人坚定的信心。这首诗经过几个低昂回旋,把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复杂多端的感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艺术成就也是很高的。其中三、四两解,或半章或整章袭用《诗经》成句,声音铿锵,换韵自由,却并不易令人发觉,也是它艺术上的特点。《短歌行》写出了作为建安时代的政治人物曹操的复杂心情和深沉感慨,以其笔调低回沉郁,体现了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色。 实例:建安十五年春(赤壁大败后),曹操下《求贤令》,其内容有:“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体现出了他收揽人才的迫切愿望。 5曹操是一个不甘心壮志未酬的人(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一代袅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做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沉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注:曹操的游仙诗《秋胡行》、《精列》、《气出唱》。学界对它们的理解颇多歧见。一种观点认为,抒写人生苦闷,却并不流于消极。有的意见说,寄寓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但或许并无太多寄托,只是其求仙欲望的真实表现。 二曹操的文章虽不及诗之名气大,但亦有华章。 特点: 1、文章雅化、骈化过程中的异响。鲁迅说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汉代散文多受辞赋影响,趋向骈偶化,各种题材的文章也多形成了一定的格式。曹操的文章不落俗套,不受束搏,只重视表现自己的思想,语言简洁朴素,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像《让县自明本志令》、《祭故太尉桥玄文》等都是用简朴的文笔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无做作雕饰之辞,其有政治家的雄伟气势和斗争锋芒。 其中《让县自明本志令》: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自述生平之志,毫无掩饰造作之笔。虽是实情,实非他人所敢言。 2、风格清峻、通脱。 三后世名人对曹操的评论: 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唐太宗说曹操是: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等后面的复制品吧

三国曹操英雄论文发表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笑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戏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柯。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临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的,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一切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己尽,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 “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绳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同演义》,哪个人像曹操这样集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亮也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皑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父吟》抒志: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 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事。

论曹操的功过得失内容还是要自己写的你再想想有什么好的命题

。。。。。。

等后面的复制品吧

泰安红色英雄论文发表时间

李大钊: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任弼时: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同志深感他与陈独秀争论时的观点正确。“八七会议”上他被选入政治局,成为党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随后四年间,他一直从事地下工作。1931年,任弼时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因缺乏经验犯过“左”的错误,后来通过实践又在工作中大力纠“左”。 1933年,任弼时奉派湘赣边区,在长征中是红六军团和后来的红二方面军的最高政治领导人。1937年秋,任弼时随八路军总部东进抗日前线,在政治方面负总责,翌年春又作为中共代表赴莫斯科争取国际支持。194O年,他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从人事安排到谁吃大灶、中灶、小灶都要管。由于处理问题周到,待同志和蔼可亲,被称为“党内的老妈妈”。 1945年,中共在延安召开“七大”时,任弼时任大会秘书长。会后,他与毛、刘、周、朱并列为中央五大书记。1947年春,他拖着病体与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并担任中央支队司令员。行军每到一处,他都要亲自安排住房,布置警卫,组织物资供应,还参与决策研究。时称他是中央队伍中身体最差的一人,又是最忙的一人。 1948年春,中央进入河北西柏坡。任弼时的血压很高,心律又严重不齐,却仍时时支撑着协助周恩来工作,协调各战略区的物资调配和后勤支援。1949年3月,他随中央进入北京,主持召开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赴苏联治疗。1950年4月回国后,他没按医嘱休息,立即投入工作。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的第二天,即10月26日晚,他长时间研究战局并思考对策,病情突然恶化,次日去世。方志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以后,方志敏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随军政治委员会主席。 1935年1月,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十军团在通过怀玉山封锁线时陷入敌人的重围之中,部队被敌人截成了两截。方志敏率领的800余人冲出了包围圈,却发现大队没有跟上来。作为主要领导的方志敏提出要去寻找被围的部队。另一位负责人说:“你是主要领导,还是让我去吧!”方志敏说:“不行!我没有理由留在这里,我要把战士们带出来!” 方志敏毫不犹豫,不顾个人安危,又一次进入敌人的包围圈,找到了大队人马,可是,大队人马已经被敌人的14个团重重包围着,情况万分危急,敌人见人就杀,见粮就抢,见房就烧。红军被包围在荒山僻野之中,没有吃的,只能采集野果充饥;野菜也采集不到了,只得忍饥挨饿一次次突围。 部队经过与敌人激烈的搏斗,只剩下了80多人。方志敏已经7天没吃东西了,饿得两腿站不住。他带领战士翻山越岭,鼓励战士们说:“吃不得苦,革不得命。苦算什么,越苦越要干。” 突围无望。天亮的时候,方志敏命令机要员把文件和密码烧掉,说:“党员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守党的机密。”有的战士有些灰心,方志敏说:“我们只是一支小部队,红军主力还在,胜利仍然是我们的。共产党是永远打不垮的!”有个战士建议方志敏化装,到白区去躲避一阵,方志敏摇摇头。 1935年1月24日,由于叛徒出卖,方志敏在皖浙赣交界处的陇首村,不幸被捕。国民党反动派抓住了方志敏,认为是“剿共”的一个重大胜利,要在上饶举行一个“庆祝大会”。敌人把戴着手铐脚镣的方志敏带到了台上“示众”,方志敏昂首挺立,正气浩然。上饶的劳苦大众看着不幸落在敌人手中的方志敏,都心情沉重,许多人低下了头去,暗暗落泪。 敌人军官气焰嚣张,在台上喊起了反共口号。但台下无人响应,这激怒了那个军官。他把手枪"啪"的一声扔在桌子上,怒吼着:“谁不喊就抓起来!”台下仍然一片沉默。方志敏这时感到一种莫大的欣慰,老百姓心向着革命。“庆祝大会”草草收场了。 敌人要把方志敏押送到南昌,途中要经过方志敏的家乡弋阳县。敌人又要在弋阳开一个“庆祝大会”。可是,愤怒的几千名弋阳百姓,个个手拿锄头、木棍、扁担,聚集在公路两旁,准备抢回他们敬爱的领袖方志敏。敌人还哪敢开什么大会庆祝,慌忙把方志敏押进装甲车, 惊慌逃走。在南昌的一个公园里,敌人又要召开一个“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公园里军警如林,警备森严。方志敏戴着手铐脚镣,镇定自若地向成百上千的群众高声说道:“同胞们!我很高兴能和大家见面。我们中国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贪官污吏剥削统治,国将不国,民不聊生。”敌人没有想到,他们精心策划的“庆祝大会”竟然成了方志敏宣传革命的演讲大会,赶紧下令:“快!快把他拉下去!” 方志敏趁着敌人手忙脚乱,继续大声喊道:“希望你们继续我未完成的事业,努力奋斗!” 从上饶到弋阳,又到南昌,敌人的三次“庆祝大会”都没开成。 反动头子蒋介石获悉方志敏被抓到了,立即密令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千方百计劝降方志敏。 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的头子俞伯庆对方志敏假惺惺地说:“蒋委员长很想重用你,你为什么不早点出来呢?” 方志敏听了,鼻子哼了一 声,说:“蒋介石是什么东西!” 俞伯庆又说:“你们不是失败了吗?” 方志敏坚定地说:“不!我们在军事上暂时失败了,政治上并没有失败。我可以告诉们,我们永远不会失败!” 俞伯庆劝降不成,敌人军法处处长又来与方志敏“谈话”。 他喊手下搬一个凳子,又说不好,又换来一把椅子。 军法处长好像推心置腹地对方志敏说:“方先生,我忠告你,你们既然一败涂地,何必钻牛角尖。像你这样杰出的人才,国民党会给你高官厚禄的。” 方志敏打断他的话,说:“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功名利禄视如粪土。” “方先生,信仰要实现 ,得几百年。何必当傻子,识时务者为俊杰。” 军法处长见方志敏没有吭声,又把话锋一转,说:“方先生,你知道你们那个孔同志吧!他现在在我们这里是少将参议,春风得意着呢!” 方志敏一听姓孔的,非常愤怒,站起身来厉声说道:“他是无耻的叛徒,我决不会像他一样。革命者宁可被敌人残杀,绝不投降敌人,要我屈膝投降,休想!” 弋阳县长,还有教过方志敏的一个乡绅,也都找过方志敏,带着水果、点心来劝降。方志敏回答他们:让我投降?休想!你们只能砍下我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的信仰! 劝降失败了,敌人露出了豺狼的凶相,他们残酷的折磨方志敏。 他们给方志敏吃霉米饭,里面都是稗子、谷壳和沙石。一天洗漱饮用只给两碗水,牢房里黑暗潮湿、老鼠到处跑,臭虫爬满墙、虱子满被褥。方志敏本来就患有肺病,残酷的折磨使他的身体越来越衰弱。敌人还不断的用酷刑摧残方志敏,用皮鞭抽打、坐老虎凳、灌辣椒水。方志敏忍受着巨大的痛疼,毫不动摇,没有透露一点党的机密。 敌人黔驴技穷,没有办法对付方志敏了,最后,又拿来纸和笔,让他写“口供”。方志敏被捕后一直想写点东西,就利用这个机会,埋头写了起来。他知道,时间不会太长了,敌人总会下毒手的。 在牢房里写作的艰难可想而知,方志敏又重病在身,写不了多大功夫就头晕。他咬牙坚持,一字一字的写。实在不行了,就停下来喘口气。 敌人还以为方志敏真的在写“口供”呢! 就这样,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方志敏饱含激情和对党的忠诚,在敌人牢房里写下了传世之作:《清贫》、《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作品。书稿写成了,怎样才能带出监狱交给党组织呢? 有一个狱卒非常佩服方志敏,经常和方志敏聊天。方志敏多次给他讲革命道理。没有别的办法,方志敏就求这个狱卒把书稿带出监狱,先送交鲁迅先生,再请鲁迅先生转交党中央。狱卒接过方志敏的书稿和给党中央的一封信,跪在地上哭着说:“先生,我也是穷人的孩子,知道你是为穷人革命的好人。你放心吧,我就是提着脑袋也要把你的东西送到。”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这一天,南昌城里军警满街,交通中断,小商小贩也都被赶走了。 看守端来了早饭,不是往日的霉米饭。方志敏知道敌人要下毒手了。方志敏吃了个饱,他太饿了。 要上刑场了。方志敏最后看了一下牢房,挨个和铁栅栏里伸出手的难友们告别。 难友们含着热泪说:“永别了,方志敏同志。” 方志敏微笑着说:“同志们,永别了,早日出去干革命!” 天下起了雨,天也有情啊! 囚车穿过戒备森严的南昌城。方志敏向窗外的老百姓挥了挥手。有人认出戴着手铐脚镣的是方志敏,不禁掉下了眼泪。刑场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方志敏挺胸昂首,敌人让他转过身去。方志敏笑着说:“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我要看看法西斯的子弹是怎样射穿我的胸膛!” 刽子手的手哆嗦了,扳不动枪机。方志敏望了望烟雨蒙蒙的天空,最后一眼看了看他可爱的中国大地,挥起右臂,用尽全身的力气高喊:“打倒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 方志敏同志英勇牺牲了,他年仅35岁。王若飞:1923年4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至1925年,王若飞在河南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缺乏领导女工的干部,特请示北方区委派位女干部,领导选派李培之到河南协助王若飞工作。王若飞发现李培之思想敏捷,办事果断,并有实际工作经验;李培之也看到王若飞是一位优秀的领导人,在斗争实践中,双方由工作上关系升华为爱情关系,于1925年秋在郑州喜结良缘。1926年下半年到1927年初,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一、第三次武装暴动。1927年起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农民部部长和宣传部部长。1928年6月赴苏联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1年回国,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员,后在内蒙古包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长达5年零7个月的监狱生活中,他坚贞不屈。1937年获释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抗战爆发后,1938年起任中共中央华中工作委员会兼中共中央华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8月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作为中共代表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1月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4月8日在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叶挺、秦邦宪(博古)、邓发。王若飞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成为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

无年限要求,但字数不少于3000字。

职称评审材料清单要求:《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附件表;正表中主要工作业绩一栏要填写详细、具体;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专业论文要求:必须亲自撰写,不得抄袭;要结合本人工作和岗位实际;字数不少于3000字。

业务工作总结要求:要把自己工作的经历写清楚;要把负责或参与的主要项目写清楚;要把发表的论文或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奖励写清楚;字数不少于1500字。交验毕业证、初级职称证原件等;《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

扩展资料:

职称评审要求规定:

1、申报职称评审的人员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符合相应系列或专业、相应级别职称评审申报条件。

2、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可以适当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

3、职称评审办事机构负责受理评审范围内各单位报送的申报材料,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申报材料不完整、不规范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放弃申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职称评审

评高工职称,只要你文章发表的期刊是3年内的都是有效的,建议你最好提前一年或者半年就着手处理此事,以避免万一出现什么意外,文章没有顺利出刊,而耽搁你的职称评定。至于什么时间上越近越好的说法是没有的,高级工程师的职称发表在省级或者国家级的期刊上面足以满足评职称的要求的,(其实发表省级期刊就行了),本人从事这个行业的,对这比较了解,楼主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追问哦。(对你有帮助的话,记得采纳哦.....)

针对刊物的要求来写,就万无一失了。评中级而已,没这么多事,安啦。随便上知网搜几个专业内的普通刊物,就能够用。我是去年才评的,通过壹品优,他给我教了很多办法。

曹原论文发表时间

他是我们国家的骄傲,能够在如此年纪就做出如此大的成就,值得夸奖。

是,是因为他之前就发表过这样的文章,然后也在物理方面非常的有成就,而且他的这些著作也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

说到天才少年曹原,确实是“别人家的孩子”。很多人可能不认识他,这里我们可以看看这位天才做了什么:

曹原,男,199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博士。 2010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在校期间表现优异,2014年获中国科大毕业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

曹原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

2018年12月刊《自然》年度科学人物榜首。

2021年2月1日,曹原又发《Nature》,这是他发在这家全球顶尖学术期刊上的第5篇论文。

2018年3月5日,《自然》连刊两文报道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两篇Nature论文的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曹原来自中国。

这名中科大少年班的毕业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这一发现轰动国际学界,直接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的一块新领域。如今,正有无数学者试图重复、拓展他的研究。

2020年5月6日,曹原再次背靠背连发两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进展。其中一篇Nature,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另一篇Nature,曹原为共同第一作者。

2021年2月1日,1996年出生的中国“天才少年”曹原又发《Nature》了,这是他发在这家全球顶尖学术期刊上的第5篇论文。

像26岁的曹原,确实是属于天资卓越,年纪轻轻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非常的难得的。更是一度被国际称为“中国潜在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那么,像天才这种人,说不羡慕,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为的话,天才很多时候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关键人物,比如像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爱迪生等等,无一不是天才。作为天才,他们拥有别人没有的才华和智商,他们的天赋和领悟能力也非常的强,其次的话,天才能够获得许许多多常人想都想不到的荣誉和财富,这便是天才。不过尽管羡慕,我们许多人还是需要接受自己的平庸,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因为每个天才的成长环境都不同,如果自己成为不了天才的话,那么尽量让自己不成为庸才,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亮,这样其实也是可以的。

当然羡慕天才了,因为他们太厉害了,自己费尽全力都达不到的成绩,对于他们来说却轻而易举,所以很羡慕他们的天赋。并希望自己也能有天赋

曹操与织田信长论文发表

曹操与织田信长---两朵娇艳欲滴的^恶之花^ 一,不良少年: 曹操的父亲是太尉曹嵩,标准的高干子弟,但却有些不光彩,因为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本人又没什么才能,靠贿赂才得以当上太尉,自然有些被人们看不起.后来与袁绍决战时战,更因这个原因被陈琳在檄文里骂了个狗血喷头,指斥其为"赘阉遗丑",把曹操的头疼病都给刺激好了,可见曹操对自己的出身也是很有些忌讳的.不过幸亏曹腾是个优秀的太监,为人厚道,"好进达贤能",不与人结怨. 曹嵩也深得养父遗风,"质性敦慎",都没给曹操后来的发展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 织田信长是尾张领主之子,虽没曹操显赫,但在当地却是"土皇帝",干起坏事来更为方便,因此性格可以得到更为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人用现在的话说可算得上是标准的新新人类,曹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任侠放荡,不治产业",活脱脱的一个败家子形象,因此一般人都不把他当成一回事.织田信长做的就更出格,奇装异服也就算了,天天在领地里捣乱,还蔑视各种宗教与礼仪,颠峰行为是当他的父亲信秀去世,他竟穿着大红袍,赤着胳膊,腰上系着各种袋子,拿着一柄大刀,走到灵前,抓起一把香灰向天上一扬,说:“死的太早了……”.别人将他称为"尾张傻瓜",而他竟欣然的以此自居. 但二人却都得到了高人的认可,桥玄曹操胃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织田信长的岳父美浓蝮蛇斋藤道三在见了自己的女婿后说:"将来我的孩子会牵着马匹,臣服于信长."事实证明他们都没有看走眼. 所不同的是,曹操少时虽顽劣,却并未有过分的离经叛道之举,这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段小插曲,曹操是如何浪子回头,折节向上,变成一个有为青年的已不可考,但中华文化的熏陶教化是功不可没的. 当年讨董卓之时,曹操与袁绍曾讨论下岗再就业问题,袁绍问,"若这个工作干不下去了,你觉得到哪里发展前途比较大?"曹操让袁绍先回答,袁绍说,"我觉得河北这一片儿,地理位置非常好,而且资源丰富,兵源素质高,应该是大有可为的."曹操则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则无所不可." 短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来,曹操宏大的伟人气宇此时已经形成,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从中既可以看到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逍遥游>里的洒脱豪放,又可以看到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孔子"无可无不可"的高度自信.一个伟人的形成,除了自身的条件,后来的机遇之外,还必然会烙上本民族精髓文化的印记,后者决定了你伟大的深度与广度.中国的伟人自有中国的气派. 盖房子先要打地基,地基有多大有多深,决定了房子的规模. 再来说说织田信长,他少时的各种劣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处理,为所欲为的特点贯穿终生,在对父亲的死表示了另类的惋惜之后依然故我.此时他的老师平手政秀只好以死相谏,这对织田信长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避免了这个年轻人过早的自爆,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省之后,迈出了天下布武的坚定脚步. 日本民族的特性同样对织田信长起着作用,织田信长身上渗透着岛国偏狭乖戾的变态气息,行为方式的百无禁忌,对杀戮的偏爱,在善恶是非观念上的相对主义,无疑都对信长暴虐性格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在罪恶的深渊越滑越远,逼反了自己的部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白毛女>里有个意思,"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二,野心: 两人的野心都是大大的,只不过曹操表现的相对含蓄,许子将评价他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和平年代,其野心能够受到抑制,并非好乱乐祸之人.身处乱世,自然要当仁不让,不择手段,以暴制暴了,这在他的自白书里说的很清楚,曹操最后完全可以称帝,却要作周文王,既说明他不在乎这虚名俗誉,也说明他深受忠孝思想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只可惜身后没有周武王,周公旦.他那天才般的好儿子曹冲过早夭折扑灭了他建立一个伟大王朝的梦想,不然的话,他和刘备,孙权虽没分出胜负,但下一代会胜负立现的.要作周文王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调侃,和对子孙的负责. 信长的野望则直白显露,张扬狂放,惟恐别人不知道,这表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游戏里总是把他的野心设为100,是毫不夸张的.这野心是与生俱来的,织田信长在襁褓时,就由於经常咬伤奶妈的乳头,因此频频更换奶妈。 野心是最好的兴奋剂,激发出了他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或许还有一种更神秘的力量,使自己强大的对手获胜后离奇的死去.让人不禁要赋诗一首; 甲斐之虎的三方原, 越后长龙的手取川, 胜利曾是那么的近, 却又变的那么的远..... 出师已捷身却死,长使英雄泪也酸.命兮? 命兮! 三,个人英雄主义: 曹操曾只身摸进十常侍的首领张让的内室(好奇心强,或是要收集情报),被发现,"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就凭这一跳,武力怎么也得在80以上,san10在这个主要人物上有失公允.董卓乱政,曹操涉险而逃,首举义兵,董卓迁都,大众不敢进,曹操一人去追赶,差点丢了性命.劫乌巢时,左右报告敌人援军快到了,要求分兵抵御,曹操曰:"敌在背后,乃白."终于大获全胜.但曹操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赤壁之战后受到了打击,周瑜告诉了他---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此之后就没有过多激进的进取行为了,也许是年岁大了吧. 织田信长在最初创业时期,战斗时总是高嚷着"尾张织田三郎信长在此,大家一起冲呀!!!”,"尾张大傻瓜前来参见!"之类的口号,以鼓舞部下.特别是桶狭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充分发扬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干掉了很牛的今川义元,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转折.以后虽没有多少机会亲邻冲锋的第一线,但却在本能寺事变中奏响了人生最强音,将冲上来的敌人一个一个PK掉,精疲力尽之后切腹而死,把无数仇恨的种子撒向明智光秀. 不同的是,曹操创业之初屡遭挫折,诸葛亮说:"曹操用兵,仿佛孙吴."以这么高的指挥水平,初期打仗却是败多胜少,不由得想起了那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地大物博,高人众多,东汉的世族大家积累了太多的高素质人才,才使得三国的画卷显得如此波澜壮阔,熠熠生辉,在中国的乱世中一枝独秀.想一想,魏蜀吴三家,随便哪一家派个小分队,拉到日本的战国时代,不打他个目瞪口呆,淅沥哗啦,呵呵. 织田信长除了桶狭间,发展相对比较顺利,周遍势力与他差距太大,唯一厉害的德川家康也结成了盟友,武田信玄,上衫谦信过早死亡使他们没有机会进行真正的较量.

我觉得曹操更胜一筹。因为曹操抱负更大,取得的成就比织田信长更高。

1.都是出身中等,不是特高贵。 织田信长不过是尾张郡的小太守,一进京都时被人当做“乡下人”。曹操的父亲曹嵩虽然是十大红人宦官之一曹腾的养子,但曹嵩的出身连陈寿都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不过,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太高贵的出身,往往容易迂腐,冲劲不大。比如桶狭之战时织田的对手今川义元吧,打仗就打仗呗,偏要穿厚重的铠甲,又描眉又涂齿的,战争上维持自己的贵族气派,结果贻误了战机,被织田信长以少胜多打败了。感觉有点像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 2.狂傲,不走寻常路。 这两位都是美特斯·邦威广告语的最佳诠释者。织田信长完全是个异类。天生知道怎么打仗,小小年纪就懂得老子的“大智若愚”,不是拿神社的饭就是踩农民的瓜,别人都以为他是不懂事,恣意妄为,谁知他另有深意:是想用双脚丈量自己的领地。见到老爸信秀也不尊重,还大言不惭地说老爸没有可供自己学习的地方,如此狂傲,也似乎世间少有。他的不走寻常路,不仅在兵法上,还有在政治策略上。大敌当前,人人自畏,他却玩自暴自弃法,去跳舞学敲鼓,但在决战前快马加鞭,一鼓作气击败敌军;顺利进入京都,人人以为他会留在京都,但是他却重回岐阜;三利、松永党围攻京都,人皆以为他会派上万大军支持明智光秀,他却派150骑势如破竹攻入京都……一切招数都出乎对手的意料之外,而一切结果却在他的掌控之中。曹操也是爱用奇技之人。 3.都是文艺青年。 织田信长和曹操,不是世人认为的一介莽夫,各有不同的文艺才能。信长爱跳幸若舞,舞姿迷人。《织田信长》一书中的“刺客的刺客”一节,信长翩然一舞,把七八个刺客惊得呆若木鸡,眼睁睁看着信长从自己面前扬长而去,竟不敢追上去刺杀他。据真实的史书记载,有一次,信长男扮女装,居然把一大群美女比下去了。他家的小妹阿市公主,有战国第一美人之称,想必信长也是美男一个(如果对日本武士形象没有成见,不把他们和我们中学历史书上的倭寇相联系,依据标准的织田信长像,我们就可见信长的相貌应该可以和中国古代的美男潘安有的一拼)。 曹操的文采那就不是一般的好了。不论磅礴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是奋发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都是非常有男人味的。我个人最喜欢曹操《短歌行》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觉得个性男就是不一样,连表达求贤之意都弄得这么引经据典,缠绵悱恻。 4.都有一个最爱的女人。织田信长爱浓姬,曹操爱甄妃。

1:曹操和织田都打败了比他们强的霸主袁绍和今川2:曹操没有统一三国,织田信长最终也没统一日本3:他们是三国前期最强和战国晚中期最强,曹操拥有东汉十三州中的十一州,织田也拥有日本广大地区4:曹操和织田都是性格复杂之人5:都有残杀的记录6:都是被他们的手下完成统一大业不同1:曹操是病死的,但织田信长是被他手下家臣杀的2:信长很帅,曹操的形像却不怎么好3:织田信长引进外来文化,而曹操没有这样4:曹操死后,他的魏国还传了4代,但织田死后他的统一陷入了混乱5:曹操打官渡能赢靠的是烧粮,而信长是把义元杀了的6:曹操所以没统一是因为他的二个对手和他都旗鼓相当,而且都比他活的久,而信长是等他同时代的最强对手死了后才赢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