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厦门大学的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厦门大学的论文发表

学校设有2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牵头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研究院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福建省内仅有的两个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近五年,学校自然科学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在《科学》《自然》《细胞》及其子刊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0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3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项成果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实力雄厚,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项,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8项;16项成果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1项;厦门大学在台湾研究、南洋研究、高教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南海研究等领域已经形成自身特色,实力居国内高校前列。

进入这个页面,下载厦门大学核心学术刊物目录(2008年版)。这个目录就是我们学校认定的核心刊物,保研、评奖学金都是从这个刊物上认定的,你可以从这个核心目录里面找到会计类的刊物。比如鼎鼎大名的《会计研究》,不过这个是一类核心发表难度也很大,咱小本本就努努力,发表二类核心吧。

关键词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正文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2.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3.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结论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一般是有CN号的正规刊物就可以了。可以去找中华论文联盟,貌似有提供代发

厦门大学发表论文

一般是有CN号的正规刊物就可以了。可以去找中华论文联盟,貌似有提供代发

学校设有2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牵头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研究院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福建省内仅有的两个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近五年,学校自然科学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在《科学》《自然》《细胞》及其子刊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0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3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项成果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实力雄厚,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项,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8项;16项成果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1项;厦门大学在台湾研究、南洋研究、高教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南海研究等领域已经形成自身特色,实力居国内高校前列。

厦门大学读博士承认通讯作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硕博连读选拔的,还需以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视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和厦门大学为论文,和学生的第一署名单位在二类及以上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博士是承认第二作者的。

厦门大学论文发表

为帮助大家了解厦门大学2017年5月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相关信息,下面,我为大家提供厦门大学2017年5月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通知 ,全文如下:

管理学院2017年5月博士论文答辩安排详请见附件:

会计学专业(http://sm.xmu.edu.cn/uploadfile/2017/0516/20170516082246327.pdf);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http://sm.xmu.edu.cn/uploadfile/2017/0516/20170516082332152.pdf);

市场 营销 学专业(http://sm.xmu.edu.cn/uploadfile/2017/0516/20170516082317203.pdf)。

旅游管理专业(待定)

请参加本批次答辩的学生,按已安排的场次和顺序,请特别注意本人参加场次的开始时间,提早30分钟-1小时到答辩现场并测试PPT。(电脑若出现故障,请致电学院机房:2187137 纪老师、李老师)

友情提醒:

1、答辩PPT及介绍环节请不要提及导师姓名及职称!

2、不论答辩次序,均需在本场次开始前1小时到达答辩现场。

注意:

一、参加答辩的学生应着正装出席。个人答辩完毕后不要离场,请在场内旁听其他同学的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结果和答辩结束后方可以离开。

二、答辩学生可自带相机拍照。

三、拟于2017年6月授学位的同学将以下材料交院教学科研办公室(成枫楼309)研究生教学 秘书 :

1、5月23日前需提交的材料清单:

1)学位基本数据表(1份)

须从校研究生院网站的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学位申请与授予模块下的学位申请功能中打印基本数据表并签字。

2)研究生科研成果一览表(1份)

须从校研究生院网站的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学生信息模块下的科研成果信息功能中打印并签字。

3)提交科研成果复印件(1份)。

须提供申请学位所需的、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的复印件(须包括刊物封面、目录和论文全文)或出版的专著、教材(目录,含版权页)或已获得的专利授权书等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的复印件。

2、5月25日前需提交的学位论文要求与清单

1)学位论文简装本5本。

论文有无需修改的同学都需提交。(论文中《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请按要求签名。),(答辩后需进行修改的同学,按答辩委员会决议要求进行论文修改,修改后经相关老师签字后提交;论文无须修改的同学直接提交)。

2)学位论文光盘2张(一式二份)。

论文为最终版WORD版,必须含论文封面、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著作权等学位论文的全部组成部分,最后一页须加上本人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清单(论文、著作、作品、专利、发明或科研奖励,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命名须按学校研究生院要求,以(10384_本专业代码_本人学号_LW)来命名 。

3)学位论文电子版WORD格式和PDF格式各一份

学位论文电子版WORD格式和PDF格式各一份,发邮件给各系研究生教学秘书,论文必须含论文封面、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著作权等学位论文的全部组成部分,最后一页须加上本人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清单(论文、著作、作品、专利、发明或科研奖励,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命名须按学校研究生院要求,以(10384 _本专业代码 _本人学号_LW)来命名 。

(以上1、2项材料可合并为5月23日前一起提交,但不能合并为5月25日以后交)

四、其他事项

1)学位证照片电子版(1份)

在校研究生院网站的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学位申请时,须上传学位证照片电子版(若无学位证照片电子版将无法进入下一步的学位申请)。

学位证电子版照片具体要求详见“研究生院网站2月28日“关于报送2017年6月份拟授学位人员学位申请材料的通知”中的附件四”。

2)进研究生院系统进行学位申请过程中若遇任何问题,可致电研究生院严老师(2181463)。

“学位申请与授予网上操作说明(含学位证照片电子版上传指南)”具体要求详见“研究生院网站2月28日“关于报送2017年6月份拟授学位人员学位申请材料的通知”中的附件五”。

五、答辩与学位申请等其他相关事宜咨询,请及时联系本系研究生教学秘书。

原文地址:

一般是需要的,据我所知,化学化工学院和经济学院都要求。至于级别,据影响因子而定;高的话不要求是第一作者。附:化学化工学院的相关条款研究生在论文答辩之前应至少以第一作者(当导师为第一作者时可为第二作者)署名发表一篇科研论文(包括被全国性学术会议录用并正式出版的论文)或有一篇科研论文被核心刊物录用(以上论文不包括综述性论文)。对于具有突出创新性、保密性或全新领域的课题,由导师提出申请,经学位分委员会批准,可不受此限制。具有其它成果者,由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可不受此限制。

一般是有CN号的正规刊物就可以了。可以去找中华论文联盟,貌似有提供代发

厦门大学的论文发表网站

癌症研究中心中心简介 癌症仍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癌症就全球人口与先进各国来说,均居国民死亡原因之第二位。据日内瓦(GENEVA)世界癌症报告(当今全球综合性最强的调查),全球每年大约有1,09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癌症,有670万患者死亡。在中国,据国家卫生部信息中心的报道,20世纪90年代中国肿瘤发病率已上升为127例/10万人,近年来每年新增肿瘤患者达160~170万人,总数估计在450万人左右,主要癌症类型依次为胃癌(21.76%)、肝癌(17.83%)、肺癌(15.19%)、食管癌(15.02%)、结直肠癌(含肛门肿瘤,4.54%)、白血病(3.53%)、子宫颈癌(1.64%)、鼻咽癌(1.53%)和乳腺癌(1.49%)。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日益老龄化,当今吸烟的流行和不健康生活方式日益增多造成癌症的发病率还在上升,预计到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率将上升50%,发病人数将达到1500万。癌症极大威胁人类健康,人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去征服癌症,抗癌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中极富挑战性且意义重大的领域。肿瘤的发生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过去有人把它分为启动和促进两个阶段,致癌物和促癌物分别作用于这两个阶段,于是形成肿瘤。从基因学分析,致癌的过程中,有许多基因发生了突变,不能履行职责,导致癌症。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基因及其功能的认识逐渐深入,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间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的差异正在被认识,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癌症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机制研究得越来越清楚。随着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等信号传导通路的阐明,过去那种以统一制式的疗法进行的癌症治疗,由于产生了许多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包含身体的不适,有些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正在被近来悄然上市的靶向药物产品所替代,靶向治疗方式是以杀死癌细胞为主要目标。靶标抗癌药物直接针对的是分子靶点,就象击靶,将能有效克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具有难以避免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等缺点。当前,计算机虚拟筛选、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加速了靶向治疗新药研究的进程。针对分子靶点研究的抗癌药物目前主要包括肿瘤细胞表面的靶标(抗原或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单抗),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抑制剂、血管新生抑制剂,靶向端粒酶的抑制剂以及针对肿瘤耐药的逆转剂等。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靶标药物的出现,充分证明了以分子为靶点治疗肿瘤的巨大潜力,标志着癌症治疗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这类药物改变了传统化疗药物对所有快速分裂的细胞全面打击的方式,针对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异常进行治疗,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很小。但由于化学治疗的局限是往往导致抗性细胞的出现,具有固有抗性的癌细胞的产生是由这些细胞的遗传不稳定性所致。这一问题将出现在所有针对癌细胞的治疗中,因而扩大可锁定的细胞通路的数目有可能降低抗药性和不良反应,并增加可供选择的多药物治疗方案的数目。以这种方式治疗癌症的方法使市场产生了若干变化,这种创新疗法在未来十年将扭转癌症医疗市场。依Business Communication公司最近研究指出,2001年全球癌症医药市场规模为148.7亿美元,2005年将达到267亿美元之规模,年平均成长率达12.5%。2000年到2005年期间预估治疗癌症之新药,已达134种(包括其创新性药品、新剂型或旧药新使用法等发明),这些新药使全球癌症医药销货收入大幅增加75%。2000年治疗癌症药品的的总市场值为132亿美元,其中既有的药品占有90%的比重,此部份之市场将于2005年达182亿美元规模,年平均成长率为6.6%。癌症的治疗于1990年末期,因为创新疗法的发明,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创新疗法包括单克隆抗体疗法,再过几年,这些创新的疗法将会与较早的医疗方法例如:细胞毒性疗法(Cytotoxic agents)与荷尔蒙疗法等结合使用。创新药品诸如:血管生成抑制剂(Angiogenesis inhibitors)、癌症疫苗(Cancer vaccines)、基因治疗药品(Gene therapy)以及新单克隆抗体。加上既有药物的改良品等,均将促使癌症医疗市场戏剧性的爆增,目前其市场价值估计为15.8亿美元,年平均成长率为40.2%,估计到2005年其市场价值将达86亿美元。换言之,2005年全球整体癌症医疗市场(即既有药品市场及创新性治疗药品市场)规模将为2000年市场的两倍。在中国,短短的五年间,国内肿瘤医院用药的市场已经从1999年的32亿元,猛增到2005年的78亿元,年均增幅20.1%,在2005年抗肿瘤药尤其显示出强劲的增势,销售金额比2004年同比增长21%,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动力。癌症研究中心的建设将以研究肿瘤细胞信号转导为基础,通过对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阐述,发现更多特异性强的分子靶点和途径,为发展新的肿瘤治疗、预防和诊断提供技术支持。科研队伍中心主任:张晓坤教授(博导)中心执行主任:曾锦章教授讲师:王光辉助理教授实验室人员1名学生:博士生2名、硕士生6名。细胞与传染病中心中心简介非典、禽流感等新疫病的暴发流行告示人们:除了战争之外,各种传染病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敌,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还远未结束,因此大力加强对传染病的研究与防范,应该成为人类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我国是全世界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数上升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不仅上升快,而且传播范围广、途径多、青壮年多、农民多,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开始进入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据专家估计,全国艾滋病实际感染者已超过100万。如不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将造成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而乙型肝炎,更一直是我国的一大健康问题,全国人口乙肝病毒抗体阳性率高达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10%,携带人数1.3亿,占世界的1/3;每年新发乙肝病例约80万人,现有乙肝病人1300万人,每年有30万人死于肝癌、肝硬化。对于乙型病毒肝炎的治疗,虽然有各种治疗方法,但目前在市场上仅有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都有种种缺陷。所以,增加药物品种以增加治疗方案的选择,特别是研发对耐药性病毒有效的新药已成了攻克乙肝难题当务之急的任务。攻克这些传染性疾病的意义非凡.所有病毒侵入细胞,进行基因组复制以及病毒粒子的组装和释放的过程,都和细胞内各种生理活动机制紧密相关。深入研究细胞内各种生理活动机制,特别是蛋白质跨膜运输(membrane trafficking)的调节机制,对于了解病毒以及其它病原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发生的细胞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中心将在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对病原生物如病毒,细菌等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的病理研究,并寻求新的治疗方法。研究方向:病原生物入侵与蛋白质跨膜运输相互作用的细胞及分子机理蛋白质运输的分泌路径(secretory pathway)和内吞路径(endocytic pathway) 掌控许多细胞生理过程,如神经传导素和生长因子的分泌,同时调控信号传导,肿瘤发生以及个体发育等。正常的生理功能有赖于特定的蛋白被运输到正确的位置。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蛋白质运输缺陷有关,例如,许多溶酶体贮积病(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 家族性的高胆固醇病(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 Hermansky - Pudlak 综合征, Chediak - Higashi 综合征, Alzheimer和 Parkinson综合症等。另外,许多病原生物,如绝大数病毒,它们入侵细胞,在细胞内成熟以及致病过程,都要借助蛋白质运输路径中各种组成元件。蛋白质运输机制与人类疾病发生的关系是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洪万进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一直居于国际前沿,在包括Nature,Science等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高质量论文160多篇。中心将继续致力于应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技术,探索蛋白质运输机制与人类疾病发生的关系,揭示蛋白质运输调控人类疾病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从蛋白质运输过程的调控元件中,探索新型的药物靶向分子,开发新型的靶向药物。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包括: 蛋白质跨膜运输机制;蛋白质运输与癌症;蛋白质运输与病原生物致病机理;新型靶向药物的筛选等。研究将着重探讨低分子量GTP酶Rab蛋白调控蛋白质跨膜运输的机制,尤其是Rab 蛋白对细胞内吞作用的调节如何影响病原生物的入侵。Rab蛋白可以结合GTP或GDP,实现活化与钝化的转换。GTP结合的Rab蛋白为活化型,它可通过跟下游因子相互作用,调控蛋白质跨膜运输以及多种细胞活动。Rab34是我们鉴定的一个新Rab蛋白,我们的研究显示Rab34和 Rab7拥有共同的相互作用因子RILP,有证据显示:Rab34、Rab7和RILP参与病原生物(如沙门氏菌)介导的吞噬泡的形成。我们将进一步研究Rab7、Rab34和RILP调控传染性病原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病毒入侵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并将研究领域扩展至其它Rab蛋白以及其它内吞途径中的蛋白。另外,中心研究Rab7和Rab34对细胞生长、迁移、存活、信号传导以及肿瘤发育等的影响,并借助动物模型深入探讨Rab蛋白对细胞及动物生理的调控作用。科研队伍中心主任:洪万进教授(博导)中心执行主任:王团老教授实验室技术人员:云叶 伍小春博士生:张明硕士生:陈理 许晓鸥王世聪马泽旭本科生:梁银文 胡菁捷汤少勇刘琛科学研究研究方向1.动物细胞蛋白质跨膜运输机制2.蛋白质运输与癌症发生的调控机制3.蛋白质运输与病原生物入侵及致病机理4.新型靶标及靶向药物的筛选代谢性病中心中心简介近几十年来糖尿病和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糖尿病已成为不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增加速度最快的慢性病,全球至少5%的死者死因与糖尿病有关,各国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费用占了全年医疗预算的2.5%至15%。目前中国的糖尿病至少有2380万。一些发达国家中,肥胖的患病率较高,而在发展中国家,肥胖人数也急剧上升。肥胖导致死亡率的上升,同时也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风险。最近的一项调查还表明,中国的肥胖症患者也在不断增加,近8年来学龄前儿童的肥胖症发病率猛增,患病者已占儿童总数的10%,随着年龄增长,肥胖儿童还有患糖尿病的危险。因此本研究中心针对这个趋势,着重探讨糖尿病与肥胖症的分子机理及新型药物的开发。研究中心具有多年的糖尿病与肥胖症分子机理的研究,发现了SHP2、GRB2、GAB1和GAB2等多个关键调控基因,在细胞层面和转基因动物模型上证明了它们对糖尿病与肥胖症的关键调控作用。我们中心的进一步研究方向是:1)与临床相结合,明确这些基因糖尿病与肥胖症的作用;2)将上述基因作为治疗的靶基因,筛选可能的临床治疗药物。我们中心已建立良好的研究技术平台,具有成熟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转基因动物疾病模型的实验技术体系,能为研究疾病的分子机理,验证新药的作用疗效,揭示成药的作用机制和途径等提供技术合作。科研队伍中心主任:冯根生教授(博导)中心执行主任:吕忠显教授。实验室技术人员一名学生:硕士生2名神经及衰老中心中心简介随着人口老年化及世界人口平均寿命的逐年增加,威胁老年人生活三大疾病之一的老年性痴呆症发病率也迅速上升。老年性痴呆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病(俗称老年痴呆症, Alzheimer’s Disease or AD) ,中风及心脑血管性痴呆,帕金森氏症,精神分裂症,忧抑症等, 其中AD占50%-70%。据报道,AD的发病率在65-80岁人群约为10%,80岁以上者可达50%。约有600万的美国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美国社会每年运用于老年痴呆症(AD)的费用高达1000亿美元。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6亿,6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中有5%--10%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也就是说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已可能有1000万人。AD即将成为医学和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对AD病因的深入研究以开发出有效的防治药物,不但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具有广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中心研究方向:老年痴呆症的细胞与分子病理机制遗传学、细胞/分子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证据强有力地证明,β-淀粉样蛋白在老年痴呆症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因此,抑制β-淀粉样蛋白的形成与累积是进行老年痴呆症治疗研究的重要目标。本实验室的主要兴趣是致力于探讨β-淀粉样蛋白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目前实验室已经取得的进展和正在进行的课题介绍如下:1.主要致力于探讨两种负责Aβ产生的分泌酶, 即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作用原理和调节机制。γ-分泌酶是一种多分子复合物,由早老素-1(PS1), PEN-2, APH-1和 nicastrin组成。我们首次证明人PEN-2基因的表达受转录因子CREB的调控。我们的发现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转录因子是如何调节细胞内β-及γ-分泌酶活性的,也有利于开发潜在的治疗AD的药物靶。2. Aβ是由β-类淀粉蛋白前体蛋白水解生成。同时,该水解过程中也产生一种胞内肽,即APP胞内结构域 (AICD)。已有证据表明,AICD和NICD一样作为转录因子调节几种基因的表达。我们发现并鉴定了AICD与几种蛋白的相互作用。现在,我们正在进行阐明这些蛋白在信号转导途径中对APP加工及细胞雕亡的影响。3. β-分泌酶和 γ-分泌酶的剪切具有选择性,因此必然有其他的蛋白与它们相互作用,调节它们的功能。我们正在筛选与PS1, nicastrin, PEN-2 和 BACE1相互作用的蛋白。4. 中国鲎肽已经被鉴定为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的多肽,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的作用。我们正在开展中国鲎肽对神经细胞的存活/死亡及对APP/Aβ加工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注: 最近以本实验室博士生王瑞山为第一作者的有关PEN-2和APH-1基因表达的调控的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Mol Cell Biol(影响因子7.822)和FASEB J(影响因子7.064)杂志。以04级硕士生张含为第一作者的有关Presenlin蛋白调控肿瘤抑制因子PTEN水平的论文已被Neurobiology of Aging(影响因子5.506)杂志接收发表。以06级博士生张弦为第一作者的有关脑缺血及缺血诱导因子HIF-1能结合BACE1启动子并调控β-分泌酶活性进而影响Aβ的产生的论文发表在J Biol Chem (影响因子6.355)杂志。最新的研究工作发现与AD密切相关的PS/ -分泌酶切割APP所产生的细胞内片段AICD能与EGFR基因的启动子结合并且负调控EGFR的表达,由于EGFR的过度表达会引起癌症或造成肿瘤对药物的抗性,这一结果揭示了AD与癌症发生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论文发表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 (影响因子10.231),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先后被各大新闻媒体(如Newswise、ScienceDaily、Scienceblog、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新华网、人民网、科学网等网站,光明日报、厦门日报等报刊,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厦门电视台等)采访报道。实验室主要经费来源:厦门大学211人才引进启动经费:300万元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启动经费厦门市鲎特别保护区可行性研究。 2004年 12月- 2005年 12月。 经费: 18万 经费来源:厦门市海洋渔业局鲎人工育苗,放流技术及保护措施。经费: 18万 经费来源:厦门市海洋渔业局早老素(PS1)在囊泡合成及运转中的调节功能研究。 经费:25万 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β-分泌酶和g-分泌酶各组分的选择性转录调控。经费:31万 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研队伍中心主任:许华曦教授(博导)中心执行主任:张云武教授 、洪水根教授。学生: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中心所有学生。转化医学中心中心简介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已经从生物学基础研究转移到以人类健康研究为重心的生物医学。 生物医学是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互依存的学科。生物医学研究人类疾病的遗传基础、致病的分子机理、疾病的防治,实现药物对病人个体化治疗,从而保证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发展。长期以来, 由于传统观念和学科体系的限制, 生物学研究与医学研究泾渭分明, 实验室研究人员与临床医务人员之间各自为政,交流不畅, 以致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严重脱钩, 科研方向和研究项目与临床需要、社会需求严重分离。这种状况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远远不能适应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互依存的生物医学的发展。转化医学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化医学致力于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医学应用,使实验室的发现、发明迅速转化为临床上急需的诊疗技术和产品,架起实验室通往临床的桥梁,填补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之间的鸿沟。 本中心将以服务人类健康为宗旨, 利用我们在药物研究与开发的经验和分子诊断研究的雄厚基础,综合生物信息学、分子遗传学、现代医药化学等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瞄准临床、社会需求,努力实现下列目标:1) 建立生化测试、细胞测试和动物模型为轴心的药物筛选评估平台, 以及临床前药效、药理、代谢、分布、毒性和病理评估平台。以分子机理为基础, 研发新一代靶位治疗药物, 以满足临床和市场的需要。2)研发敏感度高、重复性强、时间性短、使用简单、成本低的新一代分子诊断技术。结合疾病的标志分子,实现对常见遗传病、急性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预防、早期介入、准确用药, 以及对治疗效果的鉴定和预后, 从而实现药物对病人的个体化治疗。3)利用这一研发平台, 培养出一批既能从事科学研究, 又通晓临床应用, 并谙熟市场、企业运作的,社会急需的创新、创业、企业管理和制药法规的复合性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科研队伍中心主任:郑立谋教授(博导)兼职教授:蔡宗武教授(生物统计)实验室技术人员1名学生:硕士生4名。天然产物中心中心简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研发。全球医药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天然药物历来是创新药物研究的重要源泉。在中国,从拥有千百年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中医药中寻找活性先导化合物,更是结合国情、开展自主创新药物研究的一条捷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充分开发我国得天独厚的丰富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天然产物快速、高效制备技术组建中药及天然药物分离馏分资源库,结合高通量活性筛选体系,寻找具有开发前景和潜在市场价值的活性天然物质,再进行深入、广泛、系统的研究,可能会成为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推进自主创新药物研究的最有效的途径。传统中医药在千百年临床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将为针对性地选择活性筛选体系,减小筛选的盲目性和工作量,提高药物筛选的效率和成功率提供重要的启示。而建设一个中草药快速、高效、有序分离的平台,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基本要求。本中心将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医学理论和药物研发技术,寻找有效的天然药物成分,阐明其构效关系,并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修饰与优化。重点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以及厦门得天独厚的海洋天然药物资源,研究对重大疾病具有活性的天然产物,构建天然药物有效组分资源库,结合其他中心基础研究的成果,发掘有针对性疗效的有效成分,通过药化研究和临床试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产品。负责人:张晓坤教授、博导(代)该中心已经与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两院将联合共建,共同致力于中草药资源研究与发展。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拥有一支以姚新生院士为首、包括叶文才教授、栗原博教授、李药兰教授等长期从事中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卓越团队,不仅具有多年药理研究的经验,并且在建立中药及天然药物分离馏分样品库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孜孜探索于中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中心与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合作,将在药化研究上形成强势互补,共同推动中药现代化与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科研队伍中心主任:张晓坤教授、博导(代)副主任:姚新生院士(兼职)教师:叶文才教授(兼职)陈海峰副教授实验室技术人员2名硕士生2名

你可以试试把它截成图片,。然后自己再打一遍,这样记忆还深刻一点.....

中国知网一、登陆到中国知网官方网站 首先打开浏览器,搜索“中国知网”,点击进入中国知网官方网站,注册账号设置好密码登陆中国知网官方网站。 二、搜索论文 登陆到官网之后,在主页面的搜索框中输入你所需要的相关论文标题,单击【检索】,然后根据弹出来的页面上显示的红色内容字体去一篇一篇查阅,找到与你要写的论文相似度最高的。 三、下载论文 找到需要下载的论文之后,点击论文题录或者是论文题目最右边的绿色下载图标,点击之后,会弹出一个对话框,需要我们去审阅,选择【打开方式】的CAJ格式,然后将下面的【保存文件】选项勾选起来,最后点击对话框最下面的【确定】按键。

厦门大学徐迪发表的论文

进入这个页面,下载厦门大学核心学术刊物目录(2008年版)。这个目录就是我们学校认定的核心刊物,保研、评奖学金都是从这个刊物上认定的,你可以从这个核心目录里面找到会计类的刊物。比如鼎鼎大名的《会计研究》,不过这个是一类核心发表难度也很大,咱小本本就努努力,发表二类核心吧。

厦门大学哲学系最牛教授:欧阳锋。

欧阳锋,男,博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学习经历:

1.1982年毕业于湖南邵阳师专物理系;

2.199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3.2006年于厦门大学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4.1982年7月至1900年8月在湖南隆回六中等中学工作;

5.1993年9月至2004年8月,厦门大学宣传部、马列部工作;

6.2004年9月-至今,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系副主任。

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经济学等。

发表论文:

《可持续发展:中国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04)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思想渊源》,《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02)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0/11)

《无私利性规范的内涵、合理性和适用范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6)

《无私的探索、公有的财富——“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的生平与成就”》,《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05)

《科学规范与科学中的交换——默顿学派对科学规范论的丰富与发展》,《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01)

《“看不见的手”与科学的繁荣》,《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02)

1、姓名: 蔡从燕 职称: 教授、博导 主要讲授课程 《国际经济法》,硕士生学位课《国际公法》,本科生主干课《国际公法》,硕士生学位课 2、姓名: 刘志云 职称: 教授、博导 刘志云,江西瑞金人,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旅游管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至2001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专业,师从卢炯星教授,获硕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师从徐崇利教授,获博士学位。研究旨趣为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交叉研究、国际经济法与涉外经济法、投资法与金融法等领域。至今已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杂志公开发表法学论文110余篇;已出版个人专著3部;参与专著或教材撰写若干。从2009年起主持“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文库”的出版。2004年9月获得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法教研室,同时为国际经济法研究所与经济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2005年被厦门大学研究生院正式遴选为硕士生导师。2006年被厦门大学破格聘为副教授、任副教授期间被破格聘为博士生导师。2007年入选“2007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被厦门大学破格聘为教授。2008年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入选“福建省法学会第二届中青年优秀法学人才”;被评为“福建省第六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专家”。2010年起担任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编委。2010年起担任福州大学兼职教授。2001年:厦门大学第一届“十大学术新人”;2003年:“厦门大学嘉庚奖学金”;2003年:厦门大学第二届“十大学术新人”;2006年:厦门大学工商银行科研奖。2006年:“厦门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7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7年:“厦门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年:“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联合主讲的《金融法研究》评为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厦门大学‘中国银行’科研奖”。2010年: 中国国际法学会2004-2009年度“航天科技”国际法优秀科研成果奖;2010年:福建省法学会第三届优秀法学成果(著作类)二等奖。3、 姓名: 张榕 职称: 教授、博导 要讲授课程 《民事诉讼法》 《证据法》《法律诊所》 司法部2001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科研课题《仲裁制度研究与〈仲裁法〉的修改》的主要参加人。厦门大学育题基金项目《中国证券市场的法律规制》项目负责人。司法部2005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科研课题《司法能动性与司法解释的规制》主持人。福建省2007年社科基金项目《事实认定过程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以民事诉讼为中心》主持人。福建省2009年社科基金项目《通过有限判例制度实现正义》主持人 4、 姓名: 曾华群 职称: 教授、博导 主要讲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国际投资法”、“香港法概论”、“WTO法专题”;硕士生学位课程:“国际经济法理论”、“香港经贸法专题”、“国际经贸条约专题”、“国际投资法专题”;博士生学位课程:“国际经济法理论”、“国际法专题研究” 主要学术观点 国际经济秩序的新旧更替和国际经济法的破旧立新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中产生和发展的,是由发展中国家率先发动,发达国家消极应付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如同逆水行舟,每一个进步,都需要艰辛的斗争和努力,稍有懈怠,已取得的成果可能得而复失或名存实亡。对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法新规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发展中国家应有战略的眼光和充分的准备。中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服务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决定了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界在吸收西方国家有关研究成果的同时,应有符合本国国情和目标的研究方法。从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发展的经验看,今后应继续坚持和发展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立足本国实际的方法;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方法;综合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法律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理念和特点 国际经济法学是世界性的,中国国际经济法学是世界性国际经济法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和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世界性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和繁荣,世界性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和繁荣也不能缺少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参与和奉献。中国国际经济法学者应继续借鉴和吸收外国的相关研究成果,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在国际学术论坛上,对国际经济法学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中国学者的见解,表明中国的立场,为世界性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应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出发,具有破旧立新的历史责任感、决心和勇气,既不能对西方法律观念亦步亦趋,更不能对少数发达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践踏民主的霸权行径熟视无睹、束手无策,而应当摆脱阻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西方法律观念的羁绊,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创建和发展新的法律概念、观念和理论。5、 姓名: 徐崇利 职称: 教授、博导 主要讲授课程 专科生:《关贸总协定法律制度》本科生:《国际经济法总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私法》硕士生:《国际经济条约研究》《国际投资法研究》《国际私法研究》《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博士生:《国际法理论研究》《国际法专题研究》 6、姓名: 齐树洁 职称: 教授、博导 主要讲授课程 本科生:《民事诉讼法》、《民事司法改革》、《律师制度与实务》。研究生:《民事诉讼法》、《证据法》、《外国民商法》、《程序法基本原理》、《诉讼法文献选读》。 主要学术观点 1.司法资源是有限的。诉讼并不是最好的纠纷解决方式。司法改革的推进不应仅限于诉讼领域,还应包括相关的制度。为实现司法的公正和效率,除了改革和完善诉讼制度外,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包括协商、调解、行政处理、仲裁等各种ADR方式,并且赋予当事人解决纠纷的程序选择权。2.司法改革不但应当是全局性的,而且应当是合法有序的。当务之急是由全国人大设立司法改革委员会,并取得法律的授权,统一领导、规划、协调全国的司法改革。3.司法改革应当立足于本土资源,在移植外国制度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充分的论证。司法改革还应当重视借鉴域外经验,如果仅仅局限于对本国现行制度的考察,我国的司法改革将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承担项目 1.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国两制与厦门涉台立法》(1996),任课题组长。2.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涉台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维护大陆居民在台湾的正当权益》(1998),任课题组长。3.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英国、德国民事司法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借鉴》(1999),独立承担。4.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仲裁制度研究与仲裁法的修改》(2001),任课题组长。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英国民事司法改革研究》(2001),任课题组长。6.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研究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公证制度研究与破产制度的完善》(2003),任课题组长。7.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2004),任课题组长。8.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立法研究》(2004),任课题组长。9.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和谐社会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2005),任课题组长。10.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公证制度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2006),任课题组长。11.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权利保护法律与实务研究》(2007),任课题组长。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2007),任课题组长。13.福建省法学会法学研究重点课题:《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机制改革问题研究》(2007),任课题组长。14.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权利保护与纠纷解决机制研究》(2008),任课题组长。15.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涉及公证的诉讼案例分析》(2008),任课题组长。16.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运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司法保障》(2008),任课题组长。17.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优化法制环境,促进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司法统计分析》(2009),任课题组长。18.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香港民事诉讼制度研究》(2010),任课题组长。19.厦门大学人文社科横向课题:《繁简分流与快速处理机制研究》(2010),任课题组长。 主要著作 1.主编:《律师诉讼案例》,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2.副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要论》(谭兵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3.参编:《诉讼法大辞典》(钱国耀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4.副主编:《台湾民法研究》(胡大展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5.参编:《民事诉讼法新论》(章武生主编),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6.副主编:《中国民法》(柳经纬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7.参编:《中国审判实务大辞典》(马原等主编),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8.参编:《海峡两岸法律制度比较·诉讼法》(薛景元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9.主编:《商法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0.参编:《海峡两岸交往中的法律问题研究》(陈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1.参编:《台湾法律大全》(陈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12.主编:《民事程序法》,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3.主编:《给个说法:老百姓法律顾问丛书》(第1-6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4.主编:《给个说法:老百姓法律顾问丛书》(第7-12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参编:《民事诉讼法》(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6.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7.副主编:《仲裁法新论》(张斌生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8.主编:《英国证据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9.总主编:《民事证据法专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总主编:《ADR原理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1.参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常怡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2.参编:《民事诉讼法》(田平安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23.参编:《民事诉讼法》(第2版,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4.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修订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5.副主编:《仲裁法新论》(修订版,张斌生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6.主编:《破产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7.总主编:《强制执行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8.主编:《证据法案例精解》,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9.主编:《英国民事司法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0.专著:《程序正义与司法改革》,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1.主编:《破产法研究》(修订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2.参编:《民事诉讼法·诉讼程序篇》(廖中洪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3.总主编:《公证制度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4.主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5.参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原理与实务》(沈恒斌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5.主编:《英国司法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6.总主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7.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第3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8.主编:《民事程序法》(第4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9.专著:《民事上诉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40.总主编:《公证制度新论》(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1.主编:《美国司法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2.主编:《民事程序法》(第5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3.主编:《民事程序法》(第6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4.主编:《英国司法制度》(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5.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5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6.专著:《民事程序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47.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48.主编:《破产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9.主编:《民事诉讼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0.参编:《外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汤维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1.参编:《民事诉讼法》(第3版,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52.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6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3.主编:《民事程序法》(第7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4.主编:《民事诉讼法》(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5.副主编:《仲裁法新论》(第3版,张斌生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6.主编:《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7.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7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8.参编:《民事诉讼法学》(常怡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59.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8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0.总主编:《公证制度新论》(第3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1.总主编:《调解衔接机制理论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3.主编:《东南司法评论》(2008年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4.主编:《民事诉讼法备考与拓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5.主编:《民事诉讼法》(第3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6.主编:《东南司法评论》(2009年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7.总主编:《调解衔接机制理论与实践》(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8.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9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9.主编:《民事审前程序》,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70.主编:《民事诉讼法》(第4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1.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10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2.主编:《台港澳民事诉讼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3.主编:《纠纷解决与和谐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4.副主编:《仲裁法新论》(第4版,张斌生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5.主编:《美国司法制度》(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6.总主编:《法官视野中的司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7.主编:《民事诉讼法》(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8.总主编:《德国司法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79.专著:《程序正义与司法改革》(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80.主编:《东南司法评论》(2010年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更详细信息请参照网站: 祝好运!

黄鸣奋有关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中叶起步的。从那时以来,已经在该领域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7部,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省级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副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另获省级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该项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其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艺术领域应用的理论探索(1996-2000)1996年率先在全校开设“电脑艺术学”课程(2001年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在《厦门大学学报》第4期发表论文《电脑艺术学刍议》,1998年又出版专著《电脑艺术学》(学林出版社)。这部书是国内该领域第一部专著。它系统考察了计算机与艺术之间相互渗透的意义,2000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为了弄清数字媒体艺术的来龙去脉,又将研究范围扩大到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电子媒体与艺术的关系,出版了教材《电子艺术学》(科学出版社,1999)等成果。当时全国的同类研究甚少,学术界有许多人对数字媒体艺术不理解,甚至对其是否值得研究表示怀疑。虽然如此,黄鸣奋没有放弃自己对这一新生事物生命力的信心。其二,数码媒体艺术理论建构的推进(2000-2005)在这一阶段,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列入了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社会科学规划,逐渐获得学术界的承认。以此为背景,黄鸣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超文本之兴:信息科技与文学变革》(2000-2002)、《因特网与艺术发展》(2003-2005),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信息革命与我国文艺理论建设》(1998-2000)、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数码媒体与文艺学创新》(2003-2004)。他以传播学为参照系,系统分析了网络媒体的兴起对于传统艺术观念的冲击,出版了专著《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考察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艺术价值及理论意义,出版了专著《超文本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2003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考察虚拟环境中人及智能体活动的艺术特性,出版了专著《数码戏剧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阐述现阶段的网络艺术与19世纪以来包括电报艺术、传真艺术、电话艺术、慢扫描电视艺术等在内的电信艺术的联系,出版了专著《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2005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对信息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艺术进行形态学分类,出版了专著《数码艺术学》(学林出版社,2004。2005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研究生教学方面,黄鸣奋、秦俭、巫汉祥联合申报的《信息科技应用:艺术理论与教学实践创新》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三,追踪世界学术前沿与关注本国艺术产业并重(2005-)在这一阶段,出版专著《互联网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除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探索外,还加强了与数码媒体艺术有关的产业研究。2005年,黄鸣奋的《互联网与艺术产业》获准为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该项目将关注点扩展到经济领域,计划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系统考察互联网对宏观意义上的艺术产业的运营、规范、管理、前景等问题。他已指导研究生完成硕士论文《厦门市动漫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正指导研究生写作以“海峡两岸数字艺术产业比较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