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闫芳芳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闫芳芳发表论文

全新体制 学校是经教育局批准,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力又实业(深圳)有限公司在2002年合作创办的具有全新办学体制的民办高中。位置优越 学校地处福田中心区,居于深南中路和滨河大道之间的腹地,在市民中心和会展中心的视野之内,交通便利。 师资强大 学校拥有161名教职员工。大学本科106人,职业中专50人。博士/研究5人。 校长施铁军,副校长王仁蒲 都是从上海派来的优秀校长。 校长施铁军先生,是上海教科院从上海选派来的优秀校长。他是上海市一级校长、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园丁。他能将上海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同我校的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出高起点、高效率的教育教学模式。他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平均每学期听课数近百节。他关注教师教学的有效度,更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程度。 教育优势 上海教科院具有影响国内外的科研实力和成果,经常派专家到校具体指导教学和科研,每年都要派富有经验的老师到校指导高考备考工作,为学校高起点、高标准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校长施铁军先生是上海教科院从上海选派来的优秀校长,他凭着天然的纽带,将上海的最新先进经验和教育信息与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在高水平上实施科研兴校。 教学策略 学校教育宗旨: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 科研课题:由上海教科院直接指导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由东北师范大学具体指导的《信息技术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教育关注点:关注学生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关注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堂课。 一年高考三年抓:高一尽量全面夯实基础;高二适度按高考思路实施教学;高三结合学生实际按考纲稳步推进。 “连天接地”搭台阶:“天”指考纲;“地”指学生实际;“搭台阶”指在学生实际和考纲之间搭上稳步提高的台阶。我们学校非常感谢 福田实验 吧主和 福田实验校宣部 吧主 感谢这两位吧主对学校的建设。谢谢. 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在每一个环节上,分层实施教学和个别进行辅导。 高考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他最应该和最可能达到的目标。 两项制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立奖学金制度;对特困学生设立助学贷款制度。 资料链接 招生代码:暂时不确定(简称:福田实验学校);地址:滨河大道新洲路口(湖北大厦对面);校长:施铁军.学杂费:6500元/学期;住宿:3000/学期; 交通:262、834、64、K105、K113、K204、J1、229、231、236、337、353、369、382、34、28等公交线路经过。 一、坚持依法办学1、我校把依法办学作为准则。在各项工作中,全面遵守国家颁布的《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广东颁布的《关于加强民办教育规范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深圳市政府颁布的《民办教育管理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并依法制定了办学章程,并按章程实施教育教学管理。2、学校自觉接受市、区教育局及市、区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实行“国有民营,政府监管,院企合作,经费自筹,自主办学”的体制,通过办学体制改革,探索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路子。3、学校严格按市教育局批准的招生层次进行招生,在招生中严格执行市政府“1+5”文件,并按省、市有关学籍管理的规定进行学籍管理。4、我校的办学许可证、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组织结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人事立户证齐全。5、学校创办、校名改变、章程、资格核准、收费标准等事项均按规定履行手续。6、校长任职资格、法人代表资格、学校章程以及举办人资格等均依法履行核准手续;对董事会成员、学籍管理、招生简章和广告等事项均依法履行备案手续。7、学校财务审计报告按区教育局规定定期在区教育网上公告。 二、教育教学活动情况 2007年,学校一如既往围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培养目标,以“做合格高中生、做合格公民”为核心,着重抓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思想品德活动教育、荣辱观教育、珍爱生命教育、生活方式教育、心理教育和劳动教育。其中,我校特别注重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工作,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一位专职心理教师、两位兼职心理教师。针对深圳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围绕着学习心理辅导和人格心理辅导两方面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和个别心理辅导活动。通过上述教育活动,学生得到了健康成长。 在教学上,我校作为上海教科院的教育教学实验基地,我们秉承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的信念,以“三个有效”组成实验体系: 一是把有效课程领导作为实验的路标。我校严格执行《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方案》和《福田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选用统一审定的教材,按新课程标准实施课改方案,沿着有效教学的轨迹推进课实践。 二是把有效课题研究作为实验的抓手。我们的龙头课题《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已经研究了两年。本年内,上海教科院专家先后两次亲临我校指导研究,对我校课堂教学的进步作了充分肯定,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指导。随着研究的推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创造了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有效教学。 三是把有效校本研修作为实验的常青树。我们以“常规教学科研化,教学科研常规化”为工作思路,努力营造在学习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氛围,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综合上述情况,我校2007年办学情况良好,成效较为显著,获评福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2008年是我校发展的一个新台阶,我们将奋发图强,再接再厉,进一步依法规范办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教育特色 “两个学会”的培养目标 我校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向钱看。向厚看”,做“合格高中生、合格公民”。围绕“两个学会”和“两个合格”这一教育的“纲”,学校有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从抓“常规”入手,通过活动促使常规变成“习惯”,进而在教育中内化为“品质”和“智慧”,形成学生终生发展的基本素质。这是福田实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之所在。 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 我校围绕“三个有效”建立了有效教学体系,即以有效课程领导为路标、以“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以教师有效专业研修为常青树,全体教师参与研究,着重研究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如何上得更有效,怎样让同学们每上一节课都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为此,我校荣获了福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称号。 卓有成效的艺体特色 学校秉承多元智能理论,高度重视体育艺术教育,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示体艺特长。办学以来,我校学生在市区各类比赛中获得了大量的奖项。学校特长班,体育、美术和音乐考生每年都有不少人考入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在近三年的高考中,体育考生37人,本、专科专业达线25人,占67.6%,实际录取13人,占35.1%,其中本科录取6人,2009年获评深圳市体育高考工作先进单位,并名列榜首;美术考生52人,本、专科专业达线52人,达到100%,实际录取50人,达到96.2%,其中本科录取20人;音乐考生7人,实际录取7人,达到100%,其中本科录取5人。 “四个关注”的崇高师德 我校特别注重“四个关注”:(1)关注每一位学生。我们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我们相信: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待发掘的潜力。(2)关注每一个细节。我们的行为理念是:把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密,把学生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放在心上。(3)关注每一项常规。我们的常规落实的目标是:促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常规成为各自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4)关注每一堂课。我们教师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把每一节课都上得更为有效,怎样让同学们每上一节课都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办学条件堪称民校典范 现有教学班30个、学生1290人、教职员工115人的深圳市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是一所以高中为主的国有民办中学。学校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深圳市中心城区,处于滨河大道的北面,在市民中心和会展中心的视野之内。只要登上滨河大道的任何一辆车,“福田实验学校”的站牌便会把你的目光引向一座美丽的校园。学校教学设施齐备,拥有可供1600名学生就读的教学楼、实验楼和专用教室楼,240个座位的阶梯教室,300米6跑道标准塑胶田径场、9人标准草坪足球场及标准塑胶篮球场、塑胶羽毛球场和排球场。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语音室、音乐室、美术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室一应俱全,配置先进。教室内全都设置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安装了智能音乐自动播放系统。学校还设有备有空调的集体宿舍,聘有专职生活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聘请专业物业公司提供保安、清洁、绿化服务;建设学生宿舍,全天候为学生服务。据悉,新的综合大楼即将动工,有望明年竣工并投入使用,该楼的建成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 师资力量雄厚 教学模式独特 据了解,深圳市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的老师都是从全国各地挑选出来的优秀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班主任经历,中、高级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85%以上。五年以来,相继有39位教师分别获得深圳市、区级以上各种光荣称号。教师发表论文120篇,其中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22篇,部分论文甚至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这样一支具有将弱势转化为优势的加工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的培育下,一些中考成绩仅有500多分,甚至400多分的同学进入该校以后,经过三年的努力,也圆了本科大学甚至重点大学的梦。如2006年进校成绩只有400多分的刘正同学不仅在全市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得过好成绩,还考取了重点大学。 该校推行五个有效的结合,即:三种办学力量的优势结合,教学科研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学会做人”与“学会学习”两大育人目标相结合,上海教科院的科研成果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上海的成功经验与深圳教育实际的有效结合等。学校注重“四个关注”,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项常规,关注每一堂课。学校长期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经过几年的探索已经总结出了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方式。 两项制度实行人性化管理 该校一直坚持实行服务学生的奖学金制度和特困生助学贷款制度。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奖学金评选,奖金6000元;该校对部分家庭经济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及学生在校表现,经本人申请学校研究可给予无息贷款。两项人性化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圆大学之梦。 (闫芳芳 王仁甫) 相关链接 深圳市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力又实业(深圳)有限公司于2002年7月合作创办。学校由福田区教育局管辖,既有教育行政部门把握方向,又有教育科研机构作技术支持,更有实业公司作经济保障,这种全新的办学体制赋予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深厚潜力。该校属于第三批第二阶段录取,学生可在该批次将该校作为第一志愿填报。 该校是上海教科院在外地举办的唯一的一所中学,是上海教科院的教育教学实验基地,校长施铁军先生是上海教科院从上海选派来的优秀校长,凭着天然的优势,将上海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同该校的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出高起点、高效率的教育教学模式。上海的专家和知名教师经常来校指导高考备考,学校教师轮流到上海考察学习,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加工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我校的老师都是从全国各地精选来的优秀教师,全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8人。近年来,毕业于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北京外语大学、西南大学(师范)、南京师大等著名大学的教师日益增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班主任经历的中、高级教师占百分之85%。办学以来,先后有112人次被评为区级以上先进教师;教师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将近20篇,主编和参编高考复习资料5部,教学论著3部;先后有15人次获得深圳市高考先进个人奖,有38人次获得区以上竞赛辅导、论文评比、课件制作等奖励。 靠着这样一支具有加工能力素养的教师队伍,无论进校成绩处于什么层次的学生,我们都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最 佳目标。一些中考成绩并不高的同学进入我校以后,经过三年的努力,也能圆本科大学、甚至重点大学的梦。 丰硕的办学成果 学校已有五届高中毕业生,相对进校成绩,四年的高考成绩都有较大的突破,本科、专科进步率均在全市名列前茅。通过五年的高考,已有1541人进入了大学,总升学率84.24%。其中,2006年高考本科进步率名列全市第一,专科进步率位居全市第二;2007年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福田区人民政府还发来了贺信;2008年继续保持良好的成绩;2009年荣获“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进校成绩仅够我校录取最低分数线的刘正同学,曾参加首届深圳Daily杯中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还荣获了“最佳仪表奖”称号;他还参加了“百万市民讲外语”的英语演讲电视 大赛,取得第六名的好成绩。现在他正就读于重点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7年毕业的李仲鹏同学考上大学本科后,父亲喜极而泣,所有的熟人朋友齐呼“意外”。《深圳特区报》记者特为此写了长篇报道:《初中成绩殿后,高中竟拿第一》;家长还给学校送来了感谢的锦旗,赞誉我校为:通向大学的金桥! 近三年来,有29位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部分同学经区教育局党委批准为入党积极分子。学生获得区级以上奖励相继有330人次之多,还涌现出104名标兵、40名校园明星。

樊芳芳发表的论文

浙江音乐学院外人不可以进去,不可以哦,考浙江音乐学院首先要专业达到一定的水平,然后参加完文化课考试(高考),成绩通过就可以了。若你的成绩很好,就一定...问一问

今早地铁上被如下文字弄的泪眼婆娑: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二十二载求学路,真的,无人可以感同身受你在其中所遭遇的一切,所谓自己的路自己走,要相信这些泥泞的路上,留下了面向坚定方向的脚印,都会对未来的生活有积极的益处! 在网上找到了这封信原文,感受颇深!因为与作者有部分相同经历,因此心血久久不能平静!自己也是来自乡下农村,一步步跨越各种独木桥,才走到今天。 从已经倒闭的高庄小学,到毛村初中,因为小学学习特别不好,小升初语文和数学只考了92分,就像撮菜筐似的把我分到了只要给钱就可以上的菜中! 那个时候,吃饭需要用自己产的粮食换成粮票吃饭。吃饭时是分组的,因为分饭不均匀打架斗殴是常事!初一一整年,自己连26个字母都没有背全,也因为跟同学打架,班主任让我叫了父母。 父母归家后,只对我说是转学还是退学,退学就去工地干活。赤裸裸的两条路供我自己选择,很庆幸当时自己选择了转学~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自己开始拼命学习。从此高中、大学、研究生一路读下去,途中虽有一些波折,但是自己都坚持走了下来! 等到现在,发现对我自己,读书是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为数不多的公平机会! 期间,自己也受很多的人的帮助,才一路走下来!都说淋过雨的人,会更愿意为别人撑伞~我也愿意随时成为一名撑伞人!愿你我都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要相信世间的力量,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要相信生活不会辜负你我的努力! 穿拖鞋的汉子 写于上海九号线地铁上

没有。根据爱企查查询的信息可知,湖北讯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一所正规的科技公司,发表论文可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获取流量,是公司和社会都认可的。

韩芳发表论文

1. Han F, Wang XQ*, Wang ZY*. Characterization of myosin light chain gene up-regulated in the large yellow croaker immunity by interaction with RanGTPase. Gene. 2013, 514:54-61.2. Han F, Wang ZY*. Cloning and activity analysis of promoter of RanGTPase gene from shrimp, Marsupenaeus japonicus. Journal of the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2013, 44:860-866.3. Han F, Wang XQ*, Wang ZY*.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Ran isoform gene up-regulated in shrimp immunity. Gene. 2012, 495: 65-71.4. Han F, Wang XQ, Yang QL, Cai MY, Wang ZY*. Characterization of a RacGTPase up-regulated in the large yellow croaker Pseudosciaena crocea immunity. Fish Shellfish Immunol. 2011, 30: 501-5085. Han F, Wang XQ, Huang XN, Zheng J, Wang ZY*. Molecular cloning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RabGTPase in large yellow croaker (Pseudosciaena crocea). Gene, 2011, 473: 125-1326. Han F, Wang ZY, Wang XQ*. Characterization of myosin light chain in shrimp hemocytic phagocytosis. Fish Shellfish Immunol. 2010, 29: 875-883.7. Han F, Wang XQ*, Wang ZY*.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Ran gene up-regulated in large yellow croaker (Pseudosciaena crocea) immunity. Fish Shellfish Immunol. 2010, 29: 327-333.8. Liu WF, Han F(共同第一作者), Zhang XB*.RanGTPase regulates hemocytic phagocytosis of shrimp by interaction with myosin. Journal of Proteome Res. 2009, 8, 1198–1206.9. Han F, Xu JY, Zhang XB*. Characterization of an early gene (wsv477) from shrimp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Virus Genes. 2007, 34(2) 193-198.10. Han F, Zhang XB*. Characterization of a Ras-related nuclear protein (Ran protein) in shrimp, Fish & shellfish immun. 2007, 21(11), 982-989.11. Han F, Zhang XB*.Internal initiation of mRNA translation in insect cell mediated by an 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 (IRES) from shrimp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Biochem.Biophys.Res.Commun.2006,344,893-899.12. 韩芳,王志勇,王晓清*. 日本囊对虾Tropomyosin蛋白的原核表达、抗体制备及组织表达分析[J].水产学报,2012,36(6):779-883.13. 韩芳,王志勇*. 对虾Ran 基因的克隆表达与蛋白质GTP 结合活性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2010,15(4):1-7.14. 韩芳,王志勇,巫旗生,王晓清*.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v477基因的克隆表达与时相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36(3):344-348.15. 蔡明夷, 韩芳, 刘贤德, 马英, 王志勇. 关于整合PBL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思考——以遗传学中“基因组”的教学为例. 龙岩学院学报, 2010, 28(5): 118-121.

牛建明,男,1964年9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第六届“内蒙古青年科技创新奖”杰出奖获得者,内蒙古“草原英才”(2011),“宝钢优秀教师奖”(2012)获得者。曾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五届农业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原学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内蒙古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围绕植被生态学和草地遥感、GIS、GPS应用,在植被与环境关系、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著作7部,参与编制正式出版专题图件13幅(套)。在教学方面,主讲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双语,校级精品课),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3S技术原理与应用》,以及本科生专业选修课程《保护生物学》。曾经主讲本科生专业选修课程《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专业英语》。1. 教育1981年至1985年,内蒙古大学生物系本科1985年至1988年,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硕士研究生1992年至199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1999年至2001年,日本国东京大学博士后2004年2月至8月,新西兰林肯大学访问学者2008年3月至6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 工作经历1988年至200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所长助理2001年至今,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论文 :[1] Zhang, Q., Hou, X., Li, F.Y., Niu, J., Zhou, Y., Ding, Y., Zhao, L., Li, X., Ma, W., Kang, S. (2014) Alpha, Beta and Gamma Diversity Differ in Response to Precipitation in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PLoS ONE, 9(3), e93518.[2] 康萨如拉, 张庆, 牛建明, 董建军, 马文静, 李欣, 常昌明, 尚辰蔚. (2014) 景观历史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以内蒙古伊敏露天煤矿为例. 生物多样性, 22(2), 117-128.[3] 张靖, 同丽嘎, 牛建明, 董建军, 张庆, 张雪峰. (2014) 政策因素对局地家庭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以乌审旗为例. 干旱区研究, 31(2), 362-368.[4] Zhang, J., Niu, J., Bao, T., Buyantuyev, A., Zhang, Q., Dong, J., Zhang, X. (2014) Human induced dryland degradation in Ordos Plateau, China, revealed by multilevel statistical modeling of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and rainfall time-series. Journal of Arid Land, 6(2), 219-229.[5] 董建军, 牛建明, 张庆, 康萨如拉, 韩芳. (2013)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典型草原遥感估产研究. 中国草地学报, 35(6), 64-69.[6] 张靖, 牛建明, 同丽嘎, 张雪峰. (2013) 多水平/尺度的驱动力变化与沙漠化之间的关系———以内蒙古乌审旗为例. 中国沙漠, 33(6), 1643-1653.[7] 何欣, 牛建明, 郭晓川, 张庆. (2013) 典型草原家庭牧场草地资源利用行为分异机制及管理策略研究. 草业学报, 22(4), 257-265.[8] 韩芳, 刘朋涛, 牛建明, 乌兰巴特尔, 张庆, 张靖. (2013) 50a来内蒙古荒漠草原气候干燥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 干旱区研究, 30(3), 449-456.[9] 康萨如拉, 牛建明, 张庆, 陈丽萍. (2013) 短花针茅叶片解剖结构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草业学报, 22(1), 77-86.[10] Zhang, Q., Niu, J., Wu, S., Buyantuyev, A., Dong, J. (2012) Impact of climatic factors on genetic diversity of Stipa breviflora populations in Inner Mongolia. 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 11(3), 2081-2093.[11] 张庆, 牛建明, Alexander, B., 丁勇, 康萨如拉, 王凤兰, 张艳楠, 杨艳, 韩砚君. (2012) 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数量分类及环境解释. 草业学报, 21(1), 83-92.[12] 张艳楠, 牛建明, 张庆, 杨艳, 董建军. (2012) 植被指数在典型草原生物量遥感估测应用中的问题探讨. 草业学报, 21(1), 229-238.[13] 张庆, 牛建明, BUYANTUYEV, A., 韩芳, 董建军, 张艳楠, 康萨如拉, 杨艳. (2011) 不同坡位植被分异及土壤效应——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草原为例. 植物生态学报, 35(11), 1167-1181.[14] 杨艳, 牛建明, 张庆, 张艳楠. (2011) 基于生态足迹的半干旱草原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 生态学报, 31(17), 5096-5104.[15] Zhang, Q., Niu, J., Buyantuyev, A., Zhang, J., Ding, Y., Dong, J. (2011) Productivity–species richness relationship changes from unimodal to positive linear with increasing spatial scale in the Inner Mongolia steppe. Ecological Research, 26(3), 649-658.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试点试验研究”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6完成人)。发表论文(含正式出版的专题图件)35篇,参编著作3部。1999年,被中国农业科学院遴选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1年,获第六届“内蒙古青年科技创新奖”杰出奖。教育1981年至1985年,内蒙古大学生物系本科1985年至1988年,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硕士研究生1992年至199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1999年至2001年,日本国东京大学博士后2004年2月至8月,新西兰林肯大学访问学者2008年3月至6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工作经历1988年至200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所长助理2001年至今,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截至2013年9月,该校建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以及航海技术研究所、现代物流研究中心、海商海事研究所、船舶助航技术研究所、海上交通安全研究所、船舶工程技术研究所、自动化技术研究所、食品与生物工程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经济研究所、海西经济运行效率与风险测评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应用心理研究所、通信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复杂系统研究中心、影像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所、法学研究所、房地产发展研究所、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所、民间文学与艺术遗产研究所、语用学研究所、企业文化研究所、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另外还建有福建省船舶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科技部坛紫菜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基地)、福建省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研发中心。教育部、财政部立项资助300万元(总投入450万元)建成了“无线通信系统研发及测试”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鳗鲡现代渔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海海水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水产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水产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技术中心、福建省水产品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清洁燃烧与能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西经济运行效率与风险测评研究中心厦门市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市射频识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射频识别(RFI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机器人应用与仿真架构工程技术中心、厦门现代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无人机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重点实验室:厦门市饲料检测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涉密信息重点实验室 2000年-2009年,集美大学发表科研论文数量中,收录于SCI-E数据库的论文402篇,CPCI-S数据库的论文188篇和EI数据库论文584篇。研究性论文为737篇,会议论文430篇,其中2008年在贵阳召开的防伪、安全和识别国际会议上,共发表论文14篇,此外在第一、二、三届ASID会议和第一、二、四届ICCSE会议中,集美大学发文量较多 。2014年1月,学校3项成果荣获福建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2013年福建省教育厅科技类项目项目名称承担部门负责人项目经费益生菌、肠道菌群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水产学院孙云章5.00基于GPGPU的全波形数据并行处理研究计算机工程学院王宗跃2.00船舶动力定位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轮机工程学院吴德烽2.00多点直驱式波浪能发电系统建模仿真与控制策略研究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杨绍辉2.00日本鳗鲡Cathelicidin抗菌肽的重组表达和抗菌活性研究水产学院张东玲3.00面向游艇性能设计应用的数值波浪水池关键技术研究轮机工程学院刘建闽3.00新型海参保鲜剂的开发与产业应用生物工程学院翁凌3.00似繁殖习性与驯养技术的研究水产学院黄永春5.00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在城市化中的变化研究水产学院石盛莉1.00复合污染物诱发藻毒素在食物链传递机理的研究水产学院谢钦铭1.00鲍内脏多糖的分离纯化和免疫活性研究生物工程学院何传波1.00整体动物功效动力学生物色谱研究紫菜多糖最小功能成分组生物工程学院陈昭华1.00集装箱货物装箱配载研究航海学院刘旺盛1.00基于FDTD研究太赫兹波对船舶防护涂层系统的脉冲检测轮机工程学院涂婉丽1.00真空绝热板冷藏集装箱的绝热性能优化研究轮机工程学院廖海峰1.00基于GML的空间数据转换与传输加密技术研究计算机工程学院郑翠玲1.00小型化带阻特性超宽带天线的研究与设计信息工程学院陈彭1.00复合“鸭式”波浪能采集装置的仿真研究与试验开发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李晖1.00海底建筑表面太阳辐射分布模型研究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陶求华1.00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厦门市PM2.5时空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理学院施益强1.00高温环境对农业照明用的LED老化失效特性影响的研究理学院王敏帅1.00基于现代时频分析的长周期结构非平稳地震反应特征研究工程技术学院刘强1.00高强高韧钛合金热成形组织-性能演变模拟及预测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程俊1.004190系列船用增压柴油机整机建模与性能优化研究轮机工程学院黄加亮5.00小G蛋白RAN及互作因子参与大黄鱼免疫机制研究水产学院韩芳3.00 2013年度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名单项目名称承担部门负责人项目经费项目来源不均质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贸易边际的影响研究:基于实际保护的视角财经学院代中强1.00福建省教育厅(杰青)闽台合作国际推广与普及中华体育文化研究体育学院谢军1.00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闽台金融合作研究财经学院王金安1.00福建省教育厅(重点)福建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研究体育学院林金标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我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改革研究财经学院宋生瑛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旅游工艺品产业发展战略工商管理学院庄贝妮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模式的经济后果差异对两岸资本市场合作发展的影响工商管理学院陈旻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经典名著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接受现状调查研究---以《红楼梦》、《论语》为中心文学院张克锋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林语堂与30年代的现代文学批评文学院余娜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闽台“藵歌”音乐文化社会功能的历史流变及互动关系研究音乐学院吴亚玲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闽台同源童谣音乐研究音乐学院陈芳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著作权保护期限的国际趋势及我国的立法选择政法学院罗施福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转型视角下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研究政法学院孙文中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1950年代大陆赴台女性文学的审美品味及其影响研究教师教育学院周海琳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我国儿童文学图书出版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少儿书业数据的分析教师教育学院黄云姬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及批评模式探索外国语学院刘立香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国际贸易实务全英文教学辅助教材及教法研究外国语学院陈玉清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福建宋时期纺织业发展研究美术学院余明泾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基于低碳理念的闽南滨水景观设计研究美术学院邹喆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高校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成人教育学院邓红英0.50福建省教育厅(面上)福建传统民间工艺在闽台高校合作教育中的运用与实践美术学院赵胜利0.50福建省教育厅(两岸职业教育专项) 海西战略背景下,闽高职院校与自学考试、技能培训的特色办学改革成人教育学院陈建民0.50福建省教育厅(两岸职业教育专项) 2014年省基金项目(自由申报)评审结果名单项目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学院申请者面上项目具有临界指数的奇异椭圆方程及系统的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的研究理学院蓝永艺面上项目杂色鲍维甲酸X受体的配体筛选及其在性腺发育中作用的研究水产学院王淑红面上项目淡水鱼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MBSP)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生物工程学院杜翠红面上项目分子印迹型壳聚糖/二氧化钛光催化剂选择性杀灭水产病原菌研究水产学院黄利强面上项目大尺寸平面磨削淬硬机理及其耐磨性研究机械学院刘菊东面上项目流固耦合作用下帆结构动力特性的数值方法研究轮机工程学院刘建闽面上项目DCT基于多矩特征的图像检索研究计算机工程学院余元辉面上项目线性菲涅尔反射式太阳能聚焦光热系统测试方法研究信息工程学院曾桂英面上项目应用高通量测序研究大黄鱼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及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水产学院马英面上项目欧洲鳗鲡病原菌外膜蛋白的基因工程三联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果观察水产学院郭松林青年创新多源遥感研究福建省气溶胶光学特性和PM2.5理学院肖钟涌青年创新厦门市PM2.5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及源解析的Pb同位素示踪研究生物工程学院陈锦芳青年创新Ran蛋白在大黄鱼免疫途径中的功能研究水产学院韩芳青年创新时空分数阶方程最优控制问题的高阶数值方法理学院叶星旸青年创新心肺耐力水平对中年肥胖人群的抗炎效应及其机制研究体育学院林家仕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9月,集美大学图书馆共有馆藏纸质文献228.64万册,中外文现刊2700多种,引进了包括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Springer、Ei village等39个中外文全文或文摘数据库;自建了《水产科技数据库》、《陈嘉庚研究数据库》、《集美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7个特色专题数据库 。 学术刊物 集美大学主办有《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体育科学研究》等四种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08、2010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2009年,《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获得“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2006年《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体育科学研究》评为“福建省高校特色学报”;有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国内重要文摘全文转载和转引;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网》等多家数据库和检索刊物收录。《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还被“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情报数据库(ASFIS)”、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中国水产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水产文摘》、《水产文摘》、《海洋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造船文摘》、《中国数学文摘》等作为源期刊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Airiti Library 华艺线上图书馆等多家数据库和检索刊物收录或者作为来源期刊 。《体育科学研究》中文科技期刊在线、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Airiti Library 华艺线上图书馆等多家数据库和检索刊物收录或者作为来源期刊 。

刘芳发表论文

主要社会兼职:主持和参加过的主要科研项目: 2004.4 石膏砌块磷石膏原料试验 项目负责人2001.2 磷石膏制砖工艺研究 项目负责人2002.9 水淬黄磷废渣开发利用 项目负责人2003.2 钠质膨润土作粘接剂制型煤技术研究 项目负责人2004.4 全息磷石膏砌块材性研究 项目负责人2004.10 耐酸混凝土管道研制 项目负责人2004.12 渣场耐酸钢筋混凝土管道研制 项目负责人2006.12 耐水型高强磷石膏砖研究及制定产品企业标准 项目负责人2007.1 玻璃陶瓷性能检测 项目负责人2007.5 高性能耐酸混凝土管道研制 项目负责人2003.12 重庆建材工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 参与2005.6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参与2005.6 土建类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 参与论文、专著发表及获奖情况: 1、黄磷炉渣-磷石膏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研究,2007年5月第21卷5A期,材料导报,第一作者2、完善建筑材料专业教学实习,构筑学生完整知识结构,2005年第11卷,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作者3、养护制度对石膏砌块强度及耐久性的影响2005第27卷,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第一作者4、利用P型粘结剂制煤棒生产合成氨2003年第28卷‘贵州化工,第二作者5、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活性矿物掺料的火山灰反应及增强效应2006.3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和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第二作者6、活性矿物掺合料的填充效应与增塑效应2006.3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和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第二作者7、高性能混凝土活性矿物掺料火山灰效应的比强度分析方法2006.3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和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第二作者8、磨细矿渣粉在重庆轻轨大跨倒T梁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2 007年5月第21卷第5A期,材料导报,第三作者9、高强高性能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2006.3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和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第三作者10、150-200MPA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2005.1 工业建筑,第三作者11、Environmental ecology and technology of concrete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with High volume Fly Ash2005.6,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ecology and technology of concrete‘第三作者12、粉煤灰水泥的护筋性探讨2005.6 重庆大学学报,第三作者13、大掺量粉煤灰砼的配制技术2005.5 重庆大学学报,第三作者14、建材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构架Vol.9增2003,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三作者《建筑材料工程专业试验》,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3.4 本人承担5.3万字获奖专利及其他荣誉: 1、2001年1月:多媒体教学软件《混凝土制品厂设计概念----三阶段法预应力混凝土制管工艺》获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优秀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2、2005年6月:《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排名第五, 获得重庆大学2004年教学成果一等奖3、2005年11月:《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排名第五, 获得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4、2005年6月:《土建类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 排名第四, 获得重庆大学2004年教学成果二等奖5、2002年4月重庆大学示范与警示教育活动演讲比赛优胜奖6、2003年1月获材料学院特别奖7、2004年7月材料学院首届讲课比赛二等奖8、2004年6月获重庆大学工会积极分子9、2007年获重庆大学先进工作者10、专利:ZL2005 1 0008926.6水化硅酸钙纳米涂料及其生产方法,排名第三,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11、专利申请号: 2006100511125,高强耐水石膏砖及其制备方法,排名第一已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正在进行实审程序主要研究方向: 1、建筑材料 2、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特别是化学石膏和各种水淬矿渣的综合利用)

1.《强制执行竞合刍议》,载《安徽法学》1995年第3期。2.《论协议管辖及我国立法之完善》,载《学术界》1996第1期。3.《试析起诉的消极条件》,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4.《试论仲裁协议若干法律问题》,载《律师世界》1996年第5期。5.《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及其发展》,载《社科信息》1996年第7期。6.《“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作为民事再审事由之我见》,载《江西法学》1997年第1期。7.《诉讼成本控制论》,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8.赵钢、占善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应有的诉讼观念》,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9.《代位执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1期。10.《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审判行为约束软化的若干表现及其矫正》,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11.《论代位财产保全》,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4期。12.《也论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查证之关系》,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13.《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不应轻易否定》,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9期。14.《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新论》,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15.《美国民事没收法与正当程序的冲突与衡平》,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16.《试论民事诉讼特别地域管辖之立法缺失及其完善》,载《法学》1999年第8期。17.《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之关系探析——从法院裁判之生成角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5期。18.《关于二审程度中反诉问题的一点思考》,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19.《完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之构想》,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20.《对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初步检讨》,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21.《略论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恒定原则》,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22.《略论专属地域管辖适用之特质》,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23.《关于撤诉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24.《再论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及其适用——以〈民事诉讼法〉之修订为背景》,载《诉讼法论丛》2004年版。25.《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26.《略论民事强执行中不动产查封之方法》,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27.占善刚:《当事人陈述探微》,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28.占善刚、刘显鹏:《论不服仲裁裁决应有之救济途径及其适用》,载《仲裁研究》2006年第1期。29.占善刚:《略论诉之追加》,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30.占善刚:《关于民事诉讼期间的几个问题》,载《珞珈法学论坛》(第5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1.占善刚、熊洋:《关于二审程序中诉之追加问题的思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32.占善刚、刘丹:《试论行政诉讼中之自认》,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33.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之自由证明》,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34.占善刚、阮志勇:《漏判及其救济刍议》,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35.占善刚:《证明妨碍之比较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6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6.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之文书提出义务》,载《求索》2008年第3期。37.占善刚:《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初探》,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38.占善刚:《证据协力义务之比较法分析》,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39.占善刚:《当事人讯问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40.占善刚:《我国民事判决脱漏应然救济途径之探究》,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3期。41.占善刚、朱建敏:《证据保全若干问题探析》,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42.占善刚:《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43.占善刚、熊洋:《论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及对我国立法的借鉴》,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44.赵钢、占善刚:《浅议10年司法改革之得失》,载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45.占善刚:《证据法定与法定证据——兼对我国<民诉法>第63条之检讨》,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46.占善刚:《主张的具体化化研究》,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47.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主义的例外》,载《法学评论》20010年第3期。48.占善刚:《证明妨害论——以德国法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49.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抗辩论析》,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50.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费用请求权简论》,载《求索》2010年第6期。51. 占善刚、王登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正当性基础与制度构建》,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52.占善刚:《对我国民事申请执行期间制度的初步检讨——以《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的修改为对象的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53.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不变期间探微》,载《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54.占善刚:《民事诉讼“期间”的法律规制思考》,载《理论探索》2012年第4期。55.占善刚:《言词辩论的全部意旨研究——德国、日本的判例、学说之考察及其启示》,载《现代法学》2012年第2期。56.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57.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共通原则研究》,载《法学评论》2012年第5期。58.占善刚、王登辉:《案外人申请再审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1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59.占善刚:《附理由的否认及其义务化研究》,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60.占善刚:《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及我国立法完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61.谢绍静、占善刚:《比例原则视角下我国民事诉讼罚款制度的立法完善——以《〈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增加罚款数额为切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3期。62.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保全的类型化分析》,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63.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协力义务论析》,载《证据科学》2013年第5期。64.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罚款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65.占善刚:《论民事证据调查的应有法律规则——以证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作证为视角》,载《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2期。66.占善刚、刘芳:《论舍弃上诉权》,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67.占善刚:《论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不出庭作证之应有后果——〈民事诉讼法〉第78条评析》,载《法学家》2014年第2期。68.占善刚:《德国、日本民事诉讼中不知的陈述规制之比较及其启示》,载《法学评论》2014年第3期。69.占善刚:《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的性质及其给付路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70.占善刚、刘丹:《论我国行政诉讼中自认制度的构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71.占善刚、刘芳:《程序违法与发回重审——〈民事诉讼法〉第170条之检讨》,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72、占善刚、宋庭辉:《论民诉法“涉外诉讼程序”一编的废除》,载《天津法学》2015年第2期。 73、占善刚:《当事人申请证据调查的法律规制问题》,载《理论探索》2015年第4期。 74、占善刚、杨瑜娴:《论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性质及制度矫正》,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75、占善刚:《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定性分析》,载《法学》2015年第8期。 76、占善刚、严然:《“省统管”背景下地方人大监督同级司法机关问题研究》,载《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0期。 77、占善刚:《证据保全程序参照适用保全程序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1条第三款检讨》,载《法商研究》2015年第6期。 78、占善刚:《民事诉讼发回重审的理由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6期。

医学生职业素养状况与强化途径论文

本文作者:刘芳、代安琼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

作为民生关注的焦点行业-医疗行业,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除了“看病难看病贵”外还有医德医风的建设、医患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医疗卫生人才职业素养的缺乏等。如何结合行业标准健全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医学教育者对医学生职业教育产生新思考

1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巨大的成就。医务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医生队伍形象。当今普遍存在医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较薄弱的现象,部分医院感叹医学毕业生中多“知识型”少“能力型”的现象突出,部分医学毕业生岗位的角色转换严重滞后,因此许多的三甲医院通过“规培生”的模式对毕业后的医学生采取继续教育的方式来提高职业素养。

2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2.1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认知片面

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不愿花时间学习人文知识,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一些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知简单化为看病的工作,不能认识到医生职业素养主要由技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两大部分组成,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将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学等人文类知识内化为职业素质。对于医生职业素养认知的片面,导致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职业教育、职业素养的培养失衡。由此导致,有些医学生不能转型为合格的医生,工作中出现对待病人冷漠、“大处方”、“大检查”,索取红包等现象,使医患双方的信任度剧降,医患纠纷频繁。

2.2职业教育与医疗行业联系不足

2009年,复旦大学对临床医学生的职业了解程度调查显示:对于医疗行业9.2%的学生是不了解的,有85%的学生是部分了解,只有5.8%的学生是了解。现有的医学教育与行业之间联系不紧密,如医疗行业的就业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常常要到最后医院招聘时才会知道。医疗行业就业情况的信息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不对称的,或者是他们较难得到的[1]。在大学的学习期间,医学生对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能获得信息的途径较狭窄,信息量粗浅和片面,对医疗的职业素养的内容要求缺乏系统认知,同时对于行业所要求的职业规范及行为实践能力也训练不足。医疗行业的用人单位一直呼吁培养适应当前转型期的医疗职业人才。

2.3医学职业教育的体系不健全

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教育模式由就业管理部门在学生毕业阶段的就业指导中进行,同时依托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灌输职业素养教育,这种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和职业价值观“一元化”时期发挥了充分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转变,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强劲趋势。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人文课程贯穿于医学教学全过程,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相比,我国一方面缺乏与行业要求一致的理论教材和实践的经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2]。另一方面,我们的医学高等教育缺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多形式的实践途径。医学生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以至于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职业技能和就业创造力不强。

3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医务工作者直接掌握人的生命权和尊严权。这是医疗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大特点[3]。医学教育有典型的专业教育特色,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十分重要。医学高校可以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工程,建立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3.1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4]。对学生开展实效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重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有利于医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实现“人职匹配”。

3.2按照行业标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2003年3月,WHO在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了由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阐述了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与以往标准不同,它在规定医学生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多强调敬业精神、社会科学知识、思维技巧、再学习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5]。不可否认,《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提出及社会环境的变革,已将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更现实的境地,建立共同的适用的教育标准和相互承认的职业资格认证程序成为必然。按照GRME的标准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并贯穿在整个技能训练和考核始终,这将会为医学生将来恪守医德,更好地服务临床奠定基础。

3.3引入行业标准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

医疗行业有着高技术、高风险的特性,学校通常会让医学生到临床医院或基础医学院进行参观、熟悉临床工作环境及一般的工作流程,增加他们对职业的感知认识。对于医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有着特别的意义。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同时,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担任多种角色,从事各类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通过亲历实践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将医疗行业的工作流程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贯穿于学生的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实践培训,树立并强化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等,从而培养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3.4健全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因此,开设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健全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十分重要。不少学者认为,应确定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医学概论等,同时可以考虑设置医学人文学辅修专业(本科生),目前国内已经开设的医学人文学辅修专业有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医学创新等。在人文课的教学中,医学高校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找到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深化和拓展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演练习得职业道德规范[6]。要建设一支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学、管理学以及法律等相关知识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职业规划指导队伍。这支队伍以专职和兼职的方式吸纳专家教授和用人单位主管领导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从专业前景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指导。

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意见第三项特别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具有个体生理、心理差异和社会背景的复杂性[7]。医疗行业需要素质水平较高、工作态度端正、工作责任心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适应能力较强的医疗卫生人才。高校需要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提高社会适应力。

贺芳发表论文

编译 | 未玖

Nature , 29 July 2021, VOL 595 , ISSUE 7869

《自然》 2021年7月29日,第595卷,7869期

天文学 Astronomy

Light bending and X-ray echoes from behind a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超大质量黑洞背后的光弯曲和X射线回声

作者: D. R. Wilkins, L. C. Gallo, E. Costantini, W. N. Brandt & R. D. Blandford

链接:

摘要

黑洞周围吸积盘的最内层区域受到X射线的强烈辐射,这些X射线是由黑洞附近一个高度可变的致密冕区发射出来的。吸积盘反射的X射线和时间延迟提供了事件视界外的环境视图。IZwicky1(IZw1)是附近的窄线赛弗特1星系。

先前对来自吸积盘的X射线混响的研究表明,冕区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扩展的、缓慢变化的组成部分,延伸到内部吸积盘的表面;以及一个准直的核心,其光度波动从底部向上传播,主导着更快速的变化。

研究组报告了在IZw1中超大质量黑洞周围发射的X射线耀斑的观测结果。他们通过X射线发射谱中相对展宽的铁K线和康普顿峰,探测到来自吸积盘的X射线反射。对X射线耀斑的分析揭示了光子的短暂闪烁,与黑洞后面重新出现的辐射相一致。

这些光子的能级移动确定了它们来自吸积盘的不同部分。这些光子在吸积盘的远端反射,在黑洞周围弯曲并被强大的引力场放大。观察黑洞周围弯曲的光子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关键预测。

Abstract

The innermost regions of accretion disks around black holes are strongly irradiated by X-rays that are emitted from a highly variable, compact corona,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black hole. The X-rays that are seen reflected from the disk, and the time delays, provide a view of the environment just outside the event horizon. I Zwicky 1 (I Zw 1) is a nearby narrow-line Seyfert 1 galaxy.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reverberation of X-rays from its accretion disk revealed that the corona is composed of two components: an extended, slowly varying component extending over the surface of the inner accretion disk, and a collimated core, with luminosity fluctuations propagating upwards from its base, which dominates the more rapid variability. Here we report observations of X-ray flares emitted from around the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in I Zw 1. X-ray reflection from the accretion disk is detected through a relativistically broadened iron K line and Compton hump in the X-ray emission spectrum. Analysis of the X-ray flares reveals short flashes of photons consistent with the re-emergence of emission from behind the black hole. The energy shifts of these photons identify their origin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disk. These are photons that reverberate off the far side of the disk, and are bent around the black hole and magnified by the strong gravitational field. Observing photons bent around the black hole confirms a key prediction of general relativity.

材料科学 Materials Science

Spectroscopic evidence for a gold-coloured metallic water solution

金色金属水溶液的光谱证据

作者:Philip E. Mason, H. Christian Schewe, Tillmann Buttersack, Vojtech Kostal, Marco Vitek, Ryan S. McMullen, et al.

链接:

摘要

绝缘材料原则上可以通过施加压力制成金属。如果是纯水,估计需要48兆巴的压力,这超出了目前的实验能力,可能只存在于大型行星或恒星的内部。事实上,最近的估计和实验表明,在实验室可达到的压力下,水充其量是只具有高质子导电性的超离子水,而不是具有导电电子的金属水。

研究组表明,在水与碱金属反应时,通过大量掺杂电子可制备金属水溶液。尽管具有高浓度溶剂化电子的液氨类似金属溶液早已为人所知并被表征,但碱金属与水之间的爆炸性相互作用迄今为止仅允许制备具有较低的亚金属电子浓度的水溶液。

研究组发现,水-碱金属反应的爆炸行为可以通过在1 0-4 毫巴的低压下将水蒸气吸附到真空室喷射的钠-钾合金液滴上来抑制。这种设计导致在金属合金液滴表面形成短暂的金色金属水液层。利用光学反射和同步辐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实了该液层的金属特性,每立方厘米掺杂约5 1 021 个电子。

Abstract

Insulating materials can in principle be made metallic by applying pressure. In the case of pure water, this is estimated to require a pressure of 48 megabar, which is beyond current experimental capabilities and may only exist in the interior of large planets or stars. Indeed, recent estimates and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water at pressures accessible in the laboratory will at best be superionic with high protonic conductivity, but not metallic with conductive electrons. Here we show that a metallic water solution can be prepared by massive doping with electrons upon reacting water with alkali metals. Although analogous metallic solutions of liquid ammonia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olvated electrons have long been known and characterized, the explosive interaction between alkali metals and water has so far only permitted the preparation of aqueous solutions with low, submetallic electron concentrations. We found that the explosive behaviour of the water–alkali metal reaction can be suppressed by adsorbing water vapour at a low pressure of about 1 0-4 millibar onto liquid sodium–potassium alloy drops ejected into a vacuum chamber. This set-up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 transient gold-coloured layer of a metallic water solution covering the metal alloy drops. The metallic character of this layer, doped with around 5 1 021 electrons per cubic centimetre, is confirmed using optical reflection and synchrotro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ies.

Linear-in temperature resistivity from an isotropic Planckian scattering rate

各向同性普朗克散射率的线性温度电阻率

作者:Gaël Grissonnanche, Yawen Fang, Anaëlle Legros, Simon Verret, Francis Laliberté, Clément Collignon, et al.

链接:

摘要

传统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呈二次方下降,而各种“奇异金属”的电阻率当温度降至零时却随温度呈线性下降。这种线性温度电阻率归因于电荷载流子以 ħ/τ = αkBT 给出的速率散射,α为统一阶常数,ħ为普朗克常数, kB 为玻尔兹曼常数。

散射率和温度之间的这种简单关系在各种各样的材料中都可以观察到,这表明散射的基本上限是“普朗克极限”,但对这个极限的根本起源,人们知之甚少。

研究组报告了对 La1.6 xNd0.4SrxCuO4 (一种空穴掺杂铜酸盐)的角相关磁阻测量,在最低测量温度下呈现出线性温度电阻率。角相关磁阻显示了一个明确定义的费米面,该面与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测量结果定量一致,并显示了在普朗克极限下饱和的线性温度散射率,即α=1.2 0.4。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组发现这个普朗克散射率是各向同性的,也就是说,它与方向无关,这与“热点”模型的预期相反。该研究表明,奇异金属的线性温度电阻率源于达到普朗克极限的与动量无关的非弹性散射率。

Abstract

A variety of ‘strange metals’ exhibit resistivity that decreases linearly with temperature as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s to zero, in contrast to conventional metals where resistivity decreases quadratically with temperature. This linear-in-temperature resistivity has been attributed to charge carriers scattering at a rate given by ħ/τ = αkBT , where α is a constant of order unity, ħ is the Planck constant and kB is the Boltzmann constant. This sim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attering rate and temperature is observed across a wide variety of materials, suggesting a fundamental upper limit on scattering—the ‘Planckian limit’—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underlying origins of this limit. Here we report a measurement of the angle-dependent magnetoresistance of La1.6 xNd0.4SrxCuO4 —a hole-doped cuprate that shows linear-in-temperature resistivity down to the lowest measured temperatures. The angle-dependent magnetoresistance shows a well defined Fermi surface that agrees quantitatively with angle-resolved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 and reveals a linear-in-temperature scattering rate that saturates at the Planckian limit, namely α = 1.2 0.4. Remarkably, we find that this Planckian scattering rate is isotropic, that is, it is independent of direction, in contrast to expectations from ‘hotspot’ model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linear-in-temperature resistivity in strange metals emerges from a momentum-independent inelastic scattering rate that reaches the Planckian limit.

Incoherent transport across the strange-metal regime of overdoped cuprates

过掺杂铜酸盐奇异金属区的非相干输运

作者:J. Ayres, M. Berben, M. Čulo, Y.-T. Hsu, E. van Heumen, Y. Huang, et al.

链接:

摘要

奇异金属具有非常规的电学性质,如线性温度电阻率、随温度平方变化的逆霍尔角和线性场磁电阻。即使是在具有简单能带结构的空穴掺杂铜酸盐材料中,确定这些集体异常的起源也颇有难度。普遍共识是,铜酸盐中奇异金属丰度与超导圆顶内掺杂p*处的量子临界点有关。

课题组研究了两个掺杂水平超过p*的超导铜酸盐家族的高场面内磁阻。在所有掺杂中,磁阻呈现正交标度,在高场温比下变为线性,这表明奇异金属区域远远超出p*。

此外,磁阻的大小比传统理论预测的要大得多,并且对杂质散射和磁场方向都不敏感。这些观察结果,再加上对零场和霍尔电阻的分析,均表明尽管铜酸盐奇异金属区域只有一个带,但它有两个电荷区,一个包含相干准粒子,另一个包含标度不变的“普朗克”耗散体。

Abstract

Strange metals possess highly unconventional electrical properties, such as a linear-in-temperature resistivity, an inverse Hall angle that varies as temperature squared and a linear-in-field magnetoresistance. Identifying the origin of these collective anomalies has proved fundamentally challenging, even in materials such as the hole-doped cuprates that possess a simple bandstructure. The prevailing consensus is that strange metallicity in the cuprates is tied to a quantum critical point at a doping p* inside the superconducting dome. Here we study the high-field in-plane magnetoresistance of two superconducting cuprate families at doping levels beyond p*. At all dopings, the magnetoresistance exhibits quadrature scaling and becomes linear at high values of the ratio of the field and the temperature, indicating that the strange-metal regime extends well beyond p*. Moreover, the magnitude of the magnetoresistance is found to be much larger than predicted by conventional theory and is insensitive to both impurity scattering and magnetic field orientation. These observations, coupled with analysis of the zero-field and Hall resistivities, suggest that despite having a single band, the cuprate strange-metal region hosts two charge sectors, one containing coherent quasiparticles, the other scale-invariant ‘Planckian’ dissipators.

化学 Chemistry

A radical approach for the selective C–H borylation of azines

氮杂芳环选择性C-H硼化反应的自由基途径

作者:Ji Hye Kim, Timothée Constantin, Marco Simonetti, Josep Llaveria, Nadeem S. Sheikh & Daniele Leonori

链接:

摘要

硼官能团通常被引入取代芳香碳氢键,以通过分子片段的偶联加速小分子多样化。目前基于过渡金属催化碳氢键活化的方法对许多(杂)芳香族衍生物的硼化是有效的,但对氮杂芳环(含氮芳香族杂环)的适用性有限,而氮杂芳环是许多医药和农药产品的关键成分。

研究组报告了一种使用稳定且廉价的胺硼烷试剂的氮杂芳环硼化策略。光催化作用将这些低分子量材料转化为高活性的硼自由基,并将其有效地添加到氮杂芳环构建块中。

这种反应活性为s p2 碳-硼键组装提供了一种机械上的替代策略,其中过渡金属介导的碳-氢键活化和氮杂芳环有机金属中间体的还原消除的基本步骤被直接的、Minisci式的自由基加成所取代。

胺-硼基自由基的强亲核特性通过靶向氮杂芳环最活跃的位置,包括与碱性氮原子相邻的具有挑战性的位置,使碳-硼键的形成具有可预测性和位置选择性。这种方法使目前基于碳氢键活化策略无法靠近的芳香族位置得以靠近,并成功制备出硼化材料,否则将很难制备。

研究组已将此工艺应用于将胺-硼烷官能团引入复杂和工业相关产品中。主流交叉偶联技术使硼化氮杂芳环产品多样化,从而使芳香族氨基硼烷成为化学合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Abstract

Boron functional groups are often introduced in place of aromatic carbon–hydrogen bonds to expedite small-molecule persification through coupling of molecular fragments. Current approaches based on transition-metal-catalysed activation of carbon–hydrogen bonds are effective for the borylation of many (hetero)aromatic derivatives but show narrow applicability to azines (nitrogen-containing aromatic heterocycles), which are key components of many pharmaceutical and agrochemical products. Here we report an azine borylation strategy using stable and inexpensive amine-borane reagents. Photocatalysis converts these low-molecular-weight materials into highly reactive boryl radicals that undergo efficient addition to azine building blocks. This reactivity provides a mechanistically alternative tactic for s p2 carbon–boron bond assembly, where the elementary steps of transition-metal-mediated carbon–hydrogen bond activation and reductive elimination from azine-organometallic intermediates are replaced by a direct, Minisci-style, radical addition. The strongly nucleophilic character of the amine-boryl radicals enables predictable and site-selective carbon–boron bond formation by targeting the azine’s most activated position, including the challenging sites adjacent to the basic nitrogen atom. This approach enables access to aromatic sites that elude current strategies based on carbon–hydrogen bond activation, and has led to borylated materials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difficult to prepare. We have applied this proces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mine-borane functionalities to complex and industrially relevant products. The persification of the borylated azine products by mainstream cross-coupling technologies establishes aromatic amino-boranes as a powerful class of building blocks for chemical synthesis.

地球科学 Earth Science

A process-bas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riggered seismicity

用基于过程的方法来理解和管理人为触发的地震活动

作者:Bradford H. Hager, James Dieterich, Cliff Frohlich, Ruben Juanes, Stefano Mantica, John H. Shaw, et al.

链接:

摘要

人们越来越担心由人类活动引发的地震活动,即应力的微小增加会导致构造承载的断层破裂。这些人类活动包括采矿、蓄水、开发地热田、提取碳氢化合物和水,以及向地下储层注入水、C O2 和C H4 等。

在缺乏足够信息来理解和控制人为触发地震过程的情况下,政府建立了基于经验监管的框架,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科罗拉多州Rangely油田进行的现场试验表明,地震活动可能通过循环地下流体压力高于或低于某阈值来开启或关闭。

研究组报告了一种多学科方法的开发、测试和实施,用于管理人为触发的地震活动,使用全面和详细的地下信息来校准地质力学和震源物理学模型。然后,他们通过将这些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校准后的后续观测结果进行比较,来进行验证。

研究组在意大利南部地震活跃的Val d'Agri油田使用了该模型,证明了基于过程的方法可成功管理人为触发的地震活动,并将其应用于油气田开发。在其他地方应用该方法亦有助于管理和减轻人为触发的地震活动。

Abstract

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about seismicity triggered by human activities, whereby small increases in stress bring tectonically loaded faults to failure. Examples of such activities include mining, impoundment of water, stimulation of geothermal fields, extraction of hydrocarbons and water, and the injection of water, C O2 and methane into subsurface reservoirs. In the absence of sufficient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and control the processes that trigger earthquakes, authorities have set up empirical regulatory monitoring-based framework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success. Field experiments in the early 1970s at the Rangely, Colorado (USA) oil field suggested that seismicity might be turned on or off by cycling subsurface fluid pressure above or below a threshold. Here we report the development, test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ology for managing triggered seismicity using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subsurface to calibrate geomechanical and earthquake source physics models. We then validate these models by comparing their predictions to subsequent observations made after calibration. We use our approach in the Val d’Agri oil field in seismically active southern Italy, demonstrating the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triggered seismicity using a process-based method applied to a producing hydrocarbon field. Applying our approach elsewhere could help to manage and mitigate triggered seismicity.

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如下:

1.田莹

田莹,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兼护理教研室主任,云南省医学领军人才、云南省医学卫生技术人员护理学科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临床护理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护理学会急诊护理专委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学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4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6篇,SCI收录论文1篇,核心期刊13篇(北大版核心7篇、统计源核心6篇)。

2.马芳

马芳,女,回族,护理学博士,副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三批“百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培育对象。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心理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护理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所招研究生类型:学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统计源期刊文章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

3.杨春梅

杨春梅,女,白族,硕士,副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支部书记兼护理教研室副主任,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管理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院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护理学会理事、云南省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护理组成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

4.苏真芳

苏真芳,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遗传科护士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辅助生殖技术监测与评估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

研究方向:辅助生殖护理、糖尿病护理、护理管理;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核心期刊4篇(统计源核心4篇),主编护理专著1部,副主编1部,参编5部。

百合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材料,不仅具有营养价值,还具有药用价值。在食品中,百合可以用于制作各种甜品、汤品、粥品等。以下是一些关于百合在食品中的论文目录:1. “百合在甜品中的应用研究”:该论文研究了百合在甜品中的应用,包括百合糯米球、百合布丁、百合汤圆等,分析了百合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2. “百合粥的研制及其营养价值分析”:该论文研究了百合粥的制作方法和营养价值,包括百合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等。3. “百合汤的制作及保健作用研究”:该论文研究了百合汤的制作方法和保健作用,包括百合汤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的保健作用。4. “百合在面点中的应用研究”:该论文研究了百合在面点中的应用,包括百合面包、百合馒头、百合饺子等,分析了百合在面点中的营养成分和口感特点。综上所述,百合在食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

百合作为食品原材料具有一定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以下是一些关于百合在食品中的论文目录,供您参考:1. 鲁婉婷, 王玉娟. 百合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9(增刊1): 165-168.2. 王栋, 王丽华. 百合的药用与食品功能及其开发利用[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7, 9: 33-35.3. 王玉娟, 鲁婉婷. 百合的营养成分及功能性研究进展[J]. 食品科技, 2018, 43(9): 136-139.4. 岳晓梅, 陈小龙, 胡杰. 百合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其开发前景[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39(10): 28-31.5. 宋立伟, 王璐璐, 王宝玉等. 百合营养成分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 10(7): 2605-2610.6. 王蕊, 汪杰, 王薇等. 百合多糖的提取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J]. 食品科学, 2017, 38(22): 243-247.7. 王玉娟, 鲁婉婷. 百合多糖的提取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39(5): 34-37.8. 王玉娟, 鲁婉婷. 百合皂苷的提取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J]. 食品科技, 2018, 43(6): 130-133.9. 王璐璐, 宋立伟, 王宝玉等. 百合皂苷的提取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调味品, 2019, 44(2): 28-32.10. 王玉娟, 鲁婉婷. 百合粉的制备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1): 204-20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