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国重大考古文化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中国重大考古文化论文发表

完善了全国的考衜古体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研究人员。

君子之风高水长,石兴邦的去世对陕西省社会科学界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对中国考古界来说也是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为中国考古学作出了卓越贡献,毕生致力于考古学事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古学体系作出了当之无愧的贡献。与只研究历史记录和历史遗迹的历史学家不同,考古学家也研究史前文化,因为古代人类的遗骸、现存可能的史前地貌、自然演化结果等,没有史料。

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首任学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国学教师梁启超的父亲。梁思永一生致力于考古学事业,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和现代考古教育的先驱之一,是中国第一位接受西方现代考古学家正规教育的学者,并获得了《梁思永考古学论文集》。他与哥哥梁思成(建筑师)一起,在战争期间当选为中央科学院第一学者。

同样,考古学家也是一步一步来的。他们还从一名学生和一名助手开始,帮助那些真正伟大的考古学家爬上爬下,向他们学习,并逐渐知道他们可以成为一名合格考古学家,然后进行广泛的研究,成为一名考古学家。考古学家一步步来到这里。他们开始从这段历史中学习,然后研究历史,调查这些国家,然后前往相关机构进行进一步研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考古学家。

因为这本书是单独写的,学习很少,所以必须通过个人接触和实践来获得实际经验。考古学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枯燥且有点可怕的职业,它必须经受住孤独并通过测试,我每天都要去偏远的地方用黄土开发。

1、王迅 《菏泽安丘崮堆龙山文化遗址》 《考古学年鉴》1985年,文物出版社。2、王迅 《简析<关于偃师商城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使用的逻辑方法》 《中原文物》 1986年1期。3、王迅 《<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介绍》 《考古》1987年11期。4、邹衡 郅生龙 王迅 宋豫秦 《 菏泽安邱崮堆发掘简报》 《文物》1987年11期。5、王迅 《模糊数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考古与文物》1989年1期。6、王迅 《试论夏商时期东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2期 。7、王迅 《陶唐.土鼓.陶寺遗存》《中国文物报》1990年2月22日。8、王迅 《从商文化的分布看商都与商城》 《中原文物》1991年1期。9、王迅 《介绍〈考古学专题六讲〉》 《大学文科指导书目 历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10、王迅 《考古发掘工地上的选择与析疑》 《文物天地》1992年4期。11、王迅 《考古发掘工地上的选择与析疑》 《文物天地》1992年6期。12、王迅 《燕园聚珍》夏商周部分 文物出版社 1992年9月。13、王迅 《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4月第一次在考古学上划分了东夷、淮夷两大文化系统。为中国东方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作了基础性工作。14、王迅 《东夷·淮夷文化对日本古文化的影响》日本《创大アジア研究》第17号1996年3月论证了东夷、淮夷文化对日本古文化影响。15、王迅 《二里头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考古与文物》 1997年第3期说明二里头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16、徐蕴(王迅) 《从先秦时期乐器看旋律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草原艺坛 1997年1期。17、李伯谦 王迅 《安徽省霍丘、六安、寿县考古调查试掘报告》《考古学研究》总第三期 科学出版社 1997年6月。18、王迅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三件商周青铜器与中国先秦时期蚕丝业》《迎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科学出版社 1998年4月论证了先秦时期蚕丝业的重要位置、发展概况和职业世袭集团的存在。19、王迅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品选(1998)》 夏商周藏品部分。科学出版社 1998年4月。20、王迅 《试论夏商时期东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 考古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4月。21、王迅 《腾蛇乘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6月结合考古学、民俗学材料,论述了古代蛇在古代的文化蕴含及其在文化传统中的表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推荐有关中文化思想的参考书.22、王迅 《兔寄明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11月考古学与民俗学材料相结合,论述兔与中国古代车马起源等问题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方面的投影。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推荐有关中文化思想的参考书.23、王迅 《鄂尔多斯猴子骑马青铜饰与〈西游记〉中弼马温的由来》《远望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12月。24、王迅 《说龙》, 《中华文明之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1月。25、王迅 赵志军 〈Tiger Decoratiog on Early Bronzes〉,〈Orientations〉1999年 9期。本文后来收入东方杂志〈Orientations〉优秀论文集出版。26、王迅 《兔年的吉祥物》,《百科知识》1999年1期。27、王迅 《闲解〈红楼梦〉谜语》 中国文化报 1999年1月30日 第四版。28、王迅 《龙与龙舞》, 《中国龙文化与龙舞研讨会论文集》 重庆出版社 2000年8月。29、王迅 《中国青铜器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新探索》,《文化的馈赠》 考古学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8月。30、王迅 《中国早期文明兴衰的人地关系简论》第五章《海岱地区》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31、王迅 《长江流域青铜文化传统特征初探》,《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2年3月。32、王迅 《二里头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 》,《夏文化论集》 文物出版社 2002年。33、王迅 《漫谈〈废墟与辉煌〉》,《中国艺术报》2000年11月3日,(艺术摄影专刊)第2版。34、王迅 关于《国宝回归 牵动人心》的发言 《北京青年报》2000年5月9日第19版。35、王迅 《壮美的古文明之旅》,《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25日。36、王迅 《五帝时代与夏代史迹的考古学观察》,《考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37、王迅 《羊与中华文明》,《百科知识》2003年1期。38、王迅 《未年说羊》,《中国艺术报》2003年1月3日(中国收藏第一版)。39、王迅 《金鸡司晨---说鸡生肖》,《乙酉贺岁》 人民美术出版总社,2004年10月。40、王迅 《从商文化的分布看商都与商城》,郑州古都学会:《郑州商城发现50周年研究文集》2005年。41、王迅 〈苏鲁豫皖考古座谈会纪要〉发言部分 《文物研究》总第七期 1991年。42、王迅 《1998年鹤壁市、淇县晚商遗址考古调查报告》,《华夏考古》2006年1期。43、王迅 《20世纪夏商周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叁章七《早商青铜器研究》、42第肆章六《晚商青铜器研究》。 出版社,年月。44、王迅 《 中国文物图典-青铜器辞条》,辞典2003年出版。45、王迅 《研究考古学文化发展与传播的数学方法---谈考古学文化场》,《温故知新—面向中国考古学的未来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46、王迅 《最早的珍珠项链和龙纹琉璃器》,《庆祝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全球化考古学的新前沿:明确中国的古代传统》 2008年5月。47、《诗三首》,《苗山报》1993年4月10日 第三版。48、《《英雄》传统有余 创新不足》(影评)《中国艺术报》2002年12月27日第4版。49、《中国人生活中的蛇》,《生活时报》1998年8月23日15版。50、《考古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51、《腾蛇乘雾》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3月。修订版。52、《兔寄明月》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3月。修订版。53、《河北临城补要村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 2008年2月29日,第2版。(与常怀颖、朱博雅)。

苏秉琦苏秉琦 (1909~1997)著名考古学家。清宣统元年(1909)农历八月二十一日(10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高阳镇北沙窝村。1930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先学习音乐,后学习历史。1933年,曾给冯玉祥将军讲授《唯物史观世界史》。1934年毕业。1934~1949年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50年,由北平研究院调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1952年,受考古所委派,到北京大学任考古教研室主任,同年参与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培训班。50年代,任考古所汉唐研究室主任,并负责陕西考古调查团工作。1978年起,为考古学所学术委员。1979年,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1986年,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此外,还兼任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北大考古系学术委员,北京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1997年6月30日病逝,享年88岁。苏秉琦从1934年起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加了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在他所著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报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先周、先秦文化的问题。1950年,参加了河南辉县战国墓的发掘和《辉县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1954年主持了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沿线的发掘工作,对认识洛阳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商殷、两周、汉唐各时期的物质文化面貌及其发展的阶段性,是一项基础性的有意义的工作。在《洛阳中州路(西工段)》(1959)报告的结语中,他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对仰韶文化和商、周、汉、唐几种不同文化遗存的分期和性质进行了理论性探索。其中对东周墓葬的分期研究,为建立中原地区东周墓葬的断代标尺奠定了基础。1957~1960年间,先后主持了河北省邯郸市涧沟和龟台龙山-商周遗址、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和元君庙墓地以及洛阳王湾遗址的发掘,这些工作对揭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面貌及其类型划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发表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考古类型学的新课题》等学术论文,就一些考古学文化的渊源、特征、发展途径等问题作了尝试性分析,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域分布的格局、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创见,并对此赋予研究方法的意义,在考古学界有广泛影响。最著名的他的中华文化六大区系论。他把中华文化分为六个区域:1、陕豫晋邻黄地区 2、山东以及邻省一部分地区 3、湖北和邻近地区(汉水中游区、鄂西区、鄂东区)4、长江中下游地区(宁镇区、太湖区、宁绍区) 5、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赣北区、北江区、珠江三角洲) 6、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昭盟中心区、河套区和陇东中心区)苏秉琦也是考古学教育的主要创办者之一,主持北大考古专业30年,在他主持下形成的考古专业培养各级人才的教学模式,不仅为北京大学考古系沿用,也为以后成立的各校考古专业所采用。50年代初,参与考古人员培训班的筹划与领导工作。数十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考古学人才,堪称桃李满园,师表流芳的一代宗师。苏秉琦的主要学术论著还有《瓦鬲之研究》(1941),主要论文有:《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国家起源与民族传统(提纲)》、《〈中国考古文物之美〉序》、《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等。其重要论文已被编集为《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为研究性著作,收书达三十余种,现掌握资源不过二十余种。已经和即将出版的有:【甲种第一号】《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撰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北京 中国科学院 1952年【甲种第一号】《积微居金文说》2版(增订本)杨树达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年【甲种第二号】《殷虚卜辞综述》陈梦家著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6年【甲种第三号】《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著 上海 上海书店 1999年【甲种第四号】《考古学论文集》夏鼐著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1年【甲种第五号】《梁思永考古论文集》梁思永著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年【甲种第六号】《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61年【甲种第七号】《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郭沫若著 新1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1年【甲种第八号】《金文丛考》郭沫若撰 影印本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4年【甲种第九号】《卜辞通纂》郭沫若撰 石印暨影印本 东京文求堂 日本昭和8年(民国22年 1933年)【甲种第十号】《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考古论著之一)郭沫若著 新1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2年【甲种第十一号】《石鼓文研究 诅楚文考释》郭沫若著 影印本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年【甲种第十二号】《殷契粹编》郭沫若著 新1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5年【甲种第十三号】《考古论集》郭沫若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年【甲种第十四号】《考古学和科技史》夏鼐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年【甲种第十五号】《汉简缀述》陈梦家著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年【甲种第十六号】《汉代考古学概说》王仲殊著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年【甲种第十七号】《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年【甲种第十八号】《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安志敏著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2年【甲种第十九号】《安阳殷墟头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年【甲种第二十号】《科技考古论丛》王振铎著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年【甲种第二十一号】《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年12月【甲种第二十二号】《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年5月【甲种第二十三号】《殷墟的发现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科学 1994年【甲种第二十四号】《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年【甲种第二十五号】《考古求知集》(考古研究所中青年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4月【甲种第二十六号】《夏鼐文集》夏鼐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甲种第二十七号】《西周铜器断代》陈梦家著 中华书局出版 2004年5月【甲种第二十八号】《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50周年大会暨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甲种第二十九号】《中国考古学 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甲种第三十号】《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考古论文发表在哪里

夏鼐在《红旗》的1962年第17期,发表了《新中国的考古学》这篇文章。1962年7月,夏鼐应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之约,撰写了《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通过对已有考古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中国考古学的基本课题,计有六个方面,即人类的起源问题和人类在我国境内开始居住的时间问题,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经济生活的问题,古代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问题,国家起源和夏代文化问题及城市发展问题,精神文化(艺术、宗教、文字等)方面问题,汉族形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问题。这体现了夏鼐对于建立与完善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构想,也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新中国的考古学》这篇文章其后被《考古》1962年第9期转载,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文物春秋可以发表论文,但发表质量有很大区别。发表论文的流程并不复杂。首先,要有充分的文献研究准备和调研,理清并形成自己的研究论点,调查研究文物春秋的实质内容,探究发现新的实质内容,总结出新的研究见解。其次,根据文物春秋的研究成果,撰写论文,排版排序,按照论文格式去定稿,把论述的研究结果加入到文章中,并且添加一些有力的格言观点,加上文字和图片等形式的表示,使其变得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有利于审稿的通过,最后提交到评审院或编辑部审核。

大部分论文都在期刊上发表,CN期刊。

少数的是发表到国外的期刊,或者直接是在杂志的官网上线,比如SCI。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表CN期刊就可以了。

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广义上分类

从广义上来讲,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

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

“国内统一刊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CN号”,它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分配给连续出版物的代号。“国际刊号”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ISSN号”,我国大部分期刊都配有“ISSN号”。

此外,正像报纸一样,期刊也可以不同的角度分类。有多少个角度就有多少种分类的结果,角度太多则流于繁琐。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类:

按学科分类

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为代表,将期刊分为五个基本部类:

(1)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刊物。在基本部类中,又分为若干大类,如社会科学分为社会科学总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

按内容分类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

(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

(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

(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

(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按学术地位分类

可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通常所说的普刊)两大类。

关于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或若干领域)中最能反映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信息量大,利用率高,受到普遍重视的权威性期刊。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发表论文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有关于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哪里找呢?古代文学硕士论文是怎样写的?下方是由我整理的古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试析元遗民诗歌创作特征论【1】

论文关键词:元代 遗民诗歌 特征

论文摘要:元遗民诗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元遗民诗歌以其特有的思想内涵、激越凄美而又多姿多彩的风格特征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展现了遗民诗歌传统的道德及政治特征,而且结合现实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时代特征以及处变求新的艺术风格特征,在诗风由元及明清转移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不同步,文学的兴衰,也常常与政治情形的好坏相悖。

元末国运衰微,社会动荡,但对文学来说不但没有出现荒芜,相反却展现出末世的文化盛景。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元遗山集》)。

多难的时代带给诗人更多真切的生命个体体验,更多对现实清醒、深切的认识。

元遗民诗歌正是经历国变这个特殊时代的产物,诗人们以自己独特的感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元末复杂而广阔的社会生活,士人丰富而多折的`心理路程,处变世而求变化的独特艺术追求。

他们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由于同处相似的人生境遇、共同的社会背景,他们的作品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共同的主题特征,如悯时伤世,感慨疮咦;处山临泉,寄情娱性;故国之思,君臣之义。

此外还有很多表达深笃友情的题赠唱和,表达志向高洁的写景咏物。

又由于元代社会文化背景相对开放、自由,诗人的主体个性意识比较强,因此具体展现在诗人笔下的作品又各具特色。

1元遗民诗歌丰富多样的时代特征

1.1悯时伤时,感慨疮痛

元朝末季,世风颓败,战争造成山河破碎,百姓生活痛苦多艰。

易代的残破景象在诗人笔下多有描绘,如王冕的《悲苦行》、《秋夜雨》、《伤亭户》、《冀州道中》、《江南民》、《江南妇》等诗篇展示了苦难人民的悲剧生活。

《伤亭户》描写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盐户在官吏的勒索搜刮之下难以为生,被迫走上绝路。

《痛哭行》揭露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

《冀州道中》写“……程程望烟火,道旁少人居。

小米无得买,浊醒无得沽……”。

杨维祯古乐府诗《盐商行》、《江南谣》、《贫妇谣》等篇章同样都反映了民间疾苦,表达诗人的悯时伤世之情。

元遗民通过大量的咏怀、咏史诗感叹时危事艰,抒发了遗民诗人浓重的凄凉、愁苦、无所依傍归依的感伤。

如戴良《咏怀二首》其一“……谓将究安宅,何意逢乱离。

三年去复还,邻室无一贵。

所见但空巷,垣墙亦尽颓。”所写之处满目疮痰,残垣断墙,一片荒凉。

其《杨本初见访别后却寄》诉说着诗人内心万般愁苦:“事违人已衰,别多心更苦。

朝来数鬓丝,近复添几缕。”他的《自述二首》其二:“家无十日程,归计苦难成。

为客忧饥馁,频年仗友生。

刚肠随世屈,白发向人明。

争似湖居好,扁舟载月行。”《岁暮感怀四首》其三:“已被虚名误,偷生亦偶然。

兵戈十年久,妻子几家全。

往事溪云外,余龄逝水前。

艰难有如此,何日赋归田。”诗句里见出时事多艰而又无奈的心情。

其《寄鹤年》:“横门之下可楼迟,且抱遗经住海涯。

东海已编高士传,西方仍诵美人诗。

衰年避地方蓬转,故国伤心忽黍离。

天末秋风正萧瑟,一鸿声彻暮云悲。”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重的故国黍离之悲,同样主题的作品还有丁鹤年《暮春感怀二首》:“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国何处此登楼。

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昔游。

彩扇多情明月在,舞衣无迹彩云收。

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兵后还武昌二首》其二:“乱后还家两鬓苍,物情人事总堪伤。

西风古爆游狐兔,落日荒郊卧虎狼。

五柳久非陶令宅,百花今岂杜陵庄。

旧游回首都成梦,独数残更坐夜长。”诗中诗人感慨往日的韶华眼前尽逝,一切烟云如梦,事已成昨,人情堪伤。

再如叶额《至正戊戌九日感怀赋十律见意》云:“岁月无情天地老,江山不尽古今愁。

黄花谩引杯中物,白发空惊镜里秋。”张星《惆怅五首》:“惆怅繁华成逝水,尽归江海作潮声。”同样弥漫着无尽而凄苦的感伤。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浅谈西晋初期儒学对文学的影响【2】

论文关键词:晋初;儒学;文人心态;文学创作

论文摘要:西晋初期,儒学重新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

儒学的积极影响和晋初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士人“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心态。

这种心态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恢复了儒家传统的诗教精神,继承了“美刺”的文学观念;在作品中,流露出积极进取的用世精神,以“兼济天下”作为创作主题。

西晋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关于西晋文学的成就,刘册《文心雕龙》云:“晋室群才,稍人轻绮。

张、潘、左、陆,比肩诗衙;才褥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

此其大略也。”钟嵘《诗品序》在描述了建安文学的“彬彬之盛”后,接着指出:“尔后凌迟衰微,迄于有晋。

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而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刘、钟二人都热情洋溢地描绘出了西晋文学的繁荣景象。

一个时代之文学,其思想内容、形式、风格及发展变化不可避免要受到这个时代的思想意识的影响。

西晋文学的发展,同西晋的思想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玄学的兴盛,是西晋文化学术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西晋玄学崇尚清谈,标榜任达,西晋士人的心态与士风的形成均与其密不可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亦不可忽视。

由于玄学的兴盛,其被视为此时期的主流思想,就连很多以儒学立身的士人都沾染了玄风的余绪,似乎儒学在西晋走向衰微。

事实上,儒学在西晋衰微,只是从严格经学意义的角度而言,尤其是相对于儒学在两汉的地位而言。

西晋实质上常被以后的士人誉为儒礼之学的盛世。

晋武帝登基后多次下诏倡导儒学,“……敦喻五教,劝务农功,勉励学者,思勤正典,无为百家庸末,致远必泥”《(泰始四年诏》)。

他还采取扩建太学、封崇孔子后裔等措施,复兴儒学,“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犹选张华、刘皇居太常之官,以重儒学”。

处于低潮的儒学在西晋之初逐渐显露出撅而复振的局面。

在西晋初期,士人尤其是那些出身寒素的士人又重新回归“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生轨迹,掌握儒家的礼仪知识和具备儒家伦理道德成为士人人仕的重要工具。

儒学思想在普初重新上升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作为一种为皇权所推崇的思想,儒学的政治思想和处世原则不可能不对百姓产生影响,也不可能不对晋初士人的心态产生影响,并影响他们的文学创作。

儒家思想有很强烈的政治追求,儒学本就是积极入世的学说。

孔子有治世之心,“三月无君,则惶惶如也,出疆必载质”《(孟子·膝文公下》)。

孟子与孔子一样,大部分时间都在寻求政治上的突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在孔孟的影响下,儒家后学都有一种自觉的政治要求,都有学而为民生政治的信念。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官方的形式强化了儒学与政治的关系,儒学及儒学引发的自觉的政治参与意识逐渐成为一种民族性的精神存在。

西晋去汉不远,儒家士族在社会上还普遍存在,再加上统治者的提倡,儒学在西晋的影响力依然极大,在儒家建功立业、追求不朽的思想指导下,晋初士人亦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意识。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从此,追求“不朽”成为士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成为一种人生观。

据《晋书》记载,“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现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杜预好为后世之名,追求不朽的心态可见一斑。

而“立德”既为“太上”,唯圣人所能,一般士人莫能当之,况且西晋的政治环境亦无道德可言,所以西晋士人往往把自己的追求目标放在“立功”“立言”上,犹以“立功”为要。

上面举的那些核心期刊,特别是进入2004中文核心期刊大多对学历、职称和单位级别有较高要求,比如直接写明收受博士、教授来稿,或拒绝本科以下院校教师来稿等)。相对来讲较好发的,个人觉得是《名作欣赏》,版面费如果不通过中介,直接和编辑部联系可能便宜点。一般核心期刊版面费都比较贵,各刊物不等,大概千字四五百元左右。

考研一般没这种要求吧,一般来讲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都很难的,打电话到学校招生部门问一下吧。

核心的话从你投稿到发表最少也要半年吧,有能力发表的话题前准备下。

研究生都需要发表论文

如何在中国考古网发表论文

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你先有论文,而且你的论文质量是过关的。 其次,你要去找刊物,找合适你的文章的刊物,一个是适合你的文章类型,一个是适合你的文章的质量。比如说,你是教育类的文章,你投稿到国家级的经济类的期刊上,这样的是不行的。你是一个小学生的水平的论文,投稿到研究生水平的期刊上,也是没用的,得合适自己。这样你的投稿命中率比较高一些。还有就是,如果你实在着急,可以找一些快速发表论文的机构发表,比如淘淘论文网这种,我身边有几个同事是在那里发表的,比我之前接触的几个网站靠谱很多。当然,这个只能做备选,如果不着急,最好还是自己慢慢写,慢慢投稿。

很多医务工作者在职位晋升上都需要发表论文,可以说如今想要发表论文是非常难的了,但由于发论文需求的人群数量很大,杂志版面却不多,很多人在投稿后都没有消息,对于首次接触论文发表的人来说,并不清楚医生如何发表论文,下面就一起来听听医生是怎么发表论文的。医生投稿前准备:1、投稿方式药正确发表论文投稿,需要参照规范撰写论文,然后按照刊物的稿件处理方式,有些人会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投稿,有些人会纸质投稿。 2、格式要规范文章结构式标题标注到作者单位、参考文献的书写规范,需要书写规范化的论文。3、关注审稿进度 从投稿到发表过程,很多作者最关心期刊的质量和地位,但也有人关心审稿周期和审稿进展。 4、正确的联系方式 编辑部与作者的联系主要通过网上投稿系统和邮件。作者可优先选用这2种方式与编辑部保持联系,亦可通过电话查询稿件进展情况。 5、校对过程要迅速论文发表前需经过作者校对。主要在于确认著作权和文章内容。也有人将校样稿发给作者,同时将在校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一起反馈给作者。6、退稿的正确处理方式很多刊物都不是来稿照登,被退稿很大部分的原因始是文章体验不好。大多刊物的退稿率比刊用率高,如创刊比较早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刊用率约为7%,至于国内期刊的刊用率如何,需要查看相关数据。7、每个退稿阶段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当作者对于初审、复审的退稿意见不认同,或者因为文章内容表达不清晰,可以联系编辑。如果解释有理有据,编辑部也会给予从新审稿的机会。如果稿件依然无法通过,就需要另投其他刊物了。

1.1刊载中国考古学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发掘与调查报告、书评、科技考古报告。《考古》还刊发考古简讯及学术动态等。1.2 刊登海内外学者的来稿。1.3 不接受已刊发之稿件,请勿一稿两投。1.4 严守资料首发原则,不接受据未发资料撰写的论文。1.5 发掘及调查报告原则以单位署名。1.6 来稿由考古杂志社以匿名方式送请专家评审,未获采用者则致函奉告,并退还原稿。

1尽量提前2—3个月投稿。一般的学术刊物,从接收稿件到样刊出来,需要2-3个月。如果是核心刊物,则需要半年,或许更长时间。虽然最近几年,有很多刊物变成了月刊、半月刊,甚至旬刊,但还是提前准备为好。目前投稿的方式以电子邮件为主。除了少刊物外,绝大部分学术刊物都采用电子邮件方式投稿,这样可以随时回复稿件处理方案,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刊物已经承诺48小时回复作者处理意见。发表论文时可以咨询一下编辑部,找回复快的杂志投稿。2注意格式规范,还要控制字数。至于字数,因为很多刊物是按计空格字数收费的,所以,您要根据需要确定文章的字数,省得花冤枉钱。比如,高校评中级职称一般3500字就可以了,社会上评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等3000字以上即可。还要注意,如果文章有图表则要适当增加版面。有很多作者提起版面费很不舒服,也有很多人认为是可以理解的。我认为版面费存在即是合理,对大部分作者本人来说,采取一种实用主义态度为好,能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就行。3、控制文章的重复率。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这话说得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如果你不会运用材料,就会出问题。前不久,就有一位作者因为抄袭了别人的文章,被原作者和杂志社揪了出来,面子很不好看,又误了自己的事情。由此看来,学术性也是个相对的概念,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4、选择合法的期刊。不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刊号的刊物,都是非法刊物。根据我的判断,目前我国大约有1000-2000家非法刊物,或不规范的刊物。尤其增刊,一定要避开,很多职称评审都不承认的。对大部分普通作者来说,是很难判断刊物的合法性的。所以,大家要擦亮眼睛,以免上当5,发表杂志具体的细节很多!

中国墓葬考古学术论文发表

我认为他对于考古事业作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也正是因为有他的存在,才让我国在考古事业方面的发展有了非常历史性,阶段性的突破,对于我国历史的研究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他带出来的弟子也是非常优秀的。

苏秉琦苏秉琦 (1909~1997)著名考古学家。清宣统元年(1909)农历八月二十一日(10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高阳镇北沙窝村。1930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先学习音乐,后学习历史。1933年,曾给冯玉祥将军讲授《唯物史观世界史》。1934年毕业。1934~1949年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50年,由北平研究院调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1952年,受考古所委派,到北京大学任考古教研室主任,同年参与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培训班。50年代,任考古所汉唐研究室主任,并负责陕西考古调查团工作。1978年起,为考古学所学术委员。1979年,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1986年,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此外,还兼任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北大考古系学术委员,北京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1997年6月30日病逝,享年88岁。苏秉琦从1934年起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加了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在他所著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报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先周、先秦文化的问题。1950年,参加了河南辉县战国墓的发掘和《辉县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1954年主持了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沿线的发掘工作,对认识洛阳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商殷、两周、汉唐各时期的物质文化面貌及其发展的阶段性,是一项基础性的有意义的工作。在《洛阳中州路(西工段)》(1959)报告的结语中,他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对仰韶文化和商、周、汉、唐几种不同文化遗存的分期和性质进行了理论性探索。其中对东周墓葬的分期研究,为建立中原地区东周墓葬的断代标尺奠定了基础。1957~1960年间,先后主持了河北省邯郸市涧沟和龟台龙山-商周遗址、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和元君庙墓地以及洛阳王湾遗址的发掘,这些工作对揭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面貌及其类型划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发表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考古类型学的新课题》等学术论文,就一些考古学文化的渊源、特征、发展途径等问题作了尝试性分析,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域分布的格局、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创见,并对此赋予研究方法的意义,在考古学界有广泛影响。最著名的他的中华文化六大区系论。他把中华文化分为六个区域:1、陕豫晋邻黄地区 2、山东以及邻省一部分地区 3、湖北和邻近地区(汉水中游区、鄂西区、鄂东区)4、长江中下游地区(宁镇区、太湖区、宁绍区) 5、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赣北区、北江区、珠江三角洲) 6、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昭盟中心区、河套区和陇东中心区)苏秉琦也是考古学教育的主要创办者之一,主持北大考古专业30年,在他主持下形成的考古专业培养各级人才的教学模式,不仅为北京大学考古系沿用,也为以后成立的各校考古专业所采用。50年代初,参与考古人员培训班的筹划与领导工作。数十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考古学人才,堪称桃李满园,师表流芳的一代宗师。苏秉琦的主要学术论著还有《瓦鬲之研究》(1941),主要论文有:《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国家起源与民族传统(提纲)》、《〈中国考古文物之美〉序》、《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等。其重要论文已被编集为《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1、苏秉琦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主持工作的30年中,为办好这个专业、培育考古人才,充实全国各地的考古队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苏秉琦从1934年起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加了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在他所着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报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先周、先秦文化的问题。3、重建中国史前史、重建中国古史框架、构建中国国史框架模式,是苏秉琦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而发生的其学术研究的三步跳跃。这三次跳跃,使苏秉琦的学术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考古学成果①专著《民乐东灰山考古》,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山西忻州游邀考古》,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七星河流域汉魏遗址群调查与测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②论文《秦安大地湾第九区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1期。《试论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文物》1983年第11期。《秦安县历年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文物》1986年第2期。《秦安县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第2期。《东北境内新石器时代筒形罐的谱系研究》,《北方文物》1989年第2期。《山西省忻州市游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4期。《周文化的形成与周人兴起的考古学考察》,《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2期。《中国史前时期的彩陶艺术——庙底沟文化的彩陶》,《瞭望周刊》1990年8月6日。《也谈唐汪式陶器的文化属性》,《西北史地》1991年2期。《陕晋豫地区仰韶晚期遗存的若干问题》,《华夏考古》1991年第4期。《三北地区龙山文化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92年第1期。《秦安王家阴洼墓地结构的分析》,《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2期。《长城沿线周秦时期双耳陶器的初步考察》,《北方文物》1992年第2期。《永昌鸳鸯池墓地彩陶图案的分类研究》,《文物》1992年第11期。《鲜卑遗存的考古学考察》,《北方文物》1993年第4期。《河湟青铜文化的谱系》,《考古学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12月。《中国东北早期陶器の样相》,1993年度日本考古协会新潟大会《环日本海にぉけゑ土器出现期の样相》。《青海大通黄家寨墓地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第3期。《青海循化苏呼撒墓地》,《考古学报》1994年第4期。《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发掘纪要》,《考古》1995年第12期。《平洋墓葬研究》,《北方文物》1996年第6期。《黑龙江考古述要》,《黑龙江史志》1996年第1—5期。《二十年来的黑龙江区系考古》,《北方文物》1997年第4期。《世纪之交的黑龙江考古学》,《北方文物》1999年第4期。《黑龙江考古述要》,《黑龙江史志》1995年第1—6期。《黑龙江七星河流域汉魏遗址群聚落考古计划》,《考古》2000年第11期。《关于探索黑龙江文明起源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1年第1期。《黑龙江考古界说》,《北方文物》2001年第4期。《七星河流域汉魏遗址群》,《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年》《黑龙江省早期铁器时代の集落形态》,《东北ァジァにぉけゑ先史文化の比较考古学的研究》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院,平成14年(2002年)2月。《考察日本弥生时代环壕聚落的两点启示》,《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17日。《黑龙江考古的世纪思索》,《考古》2003年第2期。《云阳县旧县坪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三峡地区六朝时期墓葬研究》《2003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巴东老屋场墓群发掘报告》,《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黑龙江早期铁器时代的聚落形态》,《边疆考古》2,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民族考古学是什么?》,《四川文物》2005年第2期。地方志成果①编辑志书《黑龙江省志·共产党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民主党派工商联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政权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政协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公安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司法行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外事志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民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劳动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旅游侨务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②论文《关于概述编写问题的在检讨》,《黑龙江史志》1991年第4期。《关于合编志编写问题的思索》,《黑龙江史志》1991年第6期。《新编地方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5期。《关于志书编纂下限的思索》,《黑龙江史志》1993年第1期。《哈尔滨早期城市的特点与城史纪元的确定》,《黑龙江史志》1993年第2期。《从已出版的省志看省志整体设计中的几个问题》,《黑龙江史志》1993年第5期。《从评议的几部省志谈省志整体设计中的几个问题》,《黑龙江史志》1996年第1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