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现在没什么成就,当年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精神和身体都出现问题,所以就退学回家,之后再没进入大学学习。
爱因是个探索科技第一人,一个只有学点人祘个屁,怎W。
张亚勤。山西的,原来是个总裁,像他们这样的人确实是非常少的,不是随便培养就能培养得出来。
曾经的中国第一神童,在天赋异禀的帮助下,自己饱读诗书、勤学苦练、学富五车,在精神风貌和学术研究上,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曾经的中国第一神童,在天赋异禀的帮助下,自己饱读诗书、勤学苦练、学富五车,在精神风貌和学术研究上,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9岁自考本科,14岁考上北大硕士。在中国庞大的自学大军中,年龄最小的是王大可:她上小学才一个月,9岁上本科,14岁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2004年3月,来自龙源的14岁男孩王大可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数学学院2004级基础数学硕士。因此,他成为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研究生,被国内很多媒体称为“神童”。从9岁开始,王大可结束了只有一个月的正式学校生活,开始参加自学考试。到2004年6月,王大可通过了数学专业和本科所有课程的自学考试,数学专业课程的成绩为80至95分,公共课程的成绩为64至78分。2004年5月21日,在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举行的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中,王大可的毕业论文《传染病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获得了85分的高分。专家在论文中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论文中的数学模型正确,推理清晰,语言表达清晰。这是一篇相当不错的本科论文。
后来这个神童发展很好,发明了许多自己的专利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给家乡的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后来他过得很好啊。而且他的成绩都很优异,许多同学都很喜欢他。现在他也有了自己的工作。过得很幸福。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收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伤仲永》是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写的一篇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少年天才,然而这么一个神童,却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泯然众人。今天的主人公也是一个神童,在10年前,这位神童仅仅用3天的时间便读完了小学,在10岁的时候便考上了大学。如今,10年过去了,哪位神童如今怎样了呢?
小神童苏刘溢
在这个世界上,虽然资质平庸的人占多少,但是还是有不少天资卓越的人,这些人往往在年纪极小的时候便开始展露他们的天资,比如数学王子高斯,又比如音乐神童莫扎特。苏刘溢就是一位神童。
苏刘溢在五岁之前,和其他小朋友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最多是反应比其他同龄人要快一些,因此他的父母也只是认为苏刘溢是一个一般聪明的孩子而已。
后来,当苏刘溢开始接触一些学前的基础知识的时候,他的父母才发现了苏刘溢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苏刘溢学习的速度和效率着实太高了。不过短短一段时间,苏刘溢已经将小学的知识学得差不多了。
对于苏刘溢这样的天资,他的父母都兴奋极了。在今天这个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的社会,苏刘溢这样的神童是最吃香的。于是苏刘溢的父母便在苏刘溢正式进入小学之前给他补习。就这样,苏刘溢的学习进度大大提升,小学的题已经无法难倒苏刘溢了。
苏刘溢是在7岁那年进入了小学。在老师为苏刘溢分班的时候,苏刘溢的父母提出让苏刘溢跳级的建议。虽然跳级确实是被允许的,但是考虑到苏刘溢的年龄实在太小,不适合跳级,所以老师在最初是拒绝这一提议的。但是苏刘溢的父母坚持让苏刘溢跳级,后来,学校专门为苏刘溢组织了一场考试,最后根据考试结果,允许苏刘溢跳级到五年级。
由于苏刘溢在此之前便已经自学了小学的全部课程和中学额部分课程,因此在苏刘溢入学仅仅三天之后,苏刘溢的父母便认为苏刘溢待在小学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便提出让苏刘溢直接升入初中。
几乎没有受过小学的教育便直接升入初中,这在当时是匪夷所思的,因此中学的校方拒绝了这一提议。不过,在后来苏刘溢父母的坚持之下,当地中学再次为苏刘溢准备了一次考试。由于苏刘溢的考试成绩确实非常优秀,因此中学便允许苏刘溢进入初一。
在苏刘溢成功升入初中之后,他的仅仅用三天便读完小学的事迹也成功引起了当地人的关注。一时间,苏刘溢便成为当地家家户户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就在人们惊奇于苏刘溢在学习上的天资的时候,苏刘溢并没有停止他跳级的步伐。后来,苏刘溢仅仅只在初中学习了一年,便参加了中考,并考中了当地非常优秀的高中。那一年,苏刘溢只有8岁。
在苏刘溢升入高中之后,人们都以为即使苏刘溢有足够的天分,也不可能在高中跳级。然而,苏刘溢在高中学习了两年便参加了高考。那一年,苏刘溢10岁。10岁便参加高考,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因此苏刘溢的事迹便被不少人知晓了。
虽然苏刘溢在参加高考的时候只有10岁,但是他最终以566分的成绩考入了南方科技大学。这下,全中国的人都知道了苏刘溢这个神童。
黯淡的结局
苏刘溢的开始,可以风光无限、顺风顺水。如今,距苏刘溢高考已经10年了,苏刘溢的现状又是如何的呢?
在10年前,人们提起苏刘溢,都是赞扬的语句,然而在10年之后,当人们提起苏刘溢的时候,都不自觉地摇头叹气,因为当年的神童,如今已经泯然众人了。
苏刘溢当年进入大学的时候只有10岁,在这个年纪进入大学,是旁人羡慕不已的事情,然而其中的苦楚,只有苏刘溢知道。
在苏刘溢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只有10岁。一般来说,小男孩在10岁的时候,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苏刘溢的天资,只在于学习上面,因此在上课的时候,苏刘溢常常显示出活泼好动的一面。然而,这个在平时无关大雅的性格,在大学的课堂上却会影响其他的人。
按照常理来说,孩子在10岁的时候还在读小学,而这个阶段的学生通常会出现注意力易集中的缺点,苏刘溢也不例外。在大学,有的课程常常是以小时为单位的,并且老师通常不会在课后做私下的辅导。因此到了大学,苏刘溢的学习进度不仅不能再如往常一般超前,甚至远远落后于其他人。
学习进度的落后已经让苏刘溢痛苦不已了,但是在生活上的困难,更使得苏刘溢苦恼不堪。在进入大学之前,苏刘溢一直住在家里,因此苏刘溢几乎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由于年龄的差异,苏刘溢在和同学的交往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
就这样,久而久之,苏刘溢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便出现了问题。后苏刘溢不得不离开校园,回到家里,至今也没有再返回南方科技大学。
神童的陨落,谁之过?
苏刘溢这样一个如此惊艳的神童,却最终泯然众人。如此之大的反差,让人不禁思考:神童的陨落,是谁之过?
归根究底,苏刘溢的经历,便是揠苗助长的典型例子。诚然,苏刘溢确实在学习上确实有天分,但是儿童的成长都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的特征。除此之外,儿童的发展是有着关键期的,如果一旦错过了这个关键期,想要通过后来的努力来弥补,便十分困难的。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才会划分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
对于苏刘溢来说,科学知识学习,只是他个人发展的一个阶段,除此之外,他还应该学习人际交往、独立自主,以及培养习惯。可惜的是,在他本来应该学习这些东西的时候,他的父母为了他的学习而让他跳级。
这种飞跃式的跳级,在短时间内确实不能看出有任何弊端。然而,当其开始慢慢进入社会这个大圈子之后,这种弊端会一下子爆发出来。而在这个时候,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弱了,这便是无法承受的折磨。
众所周知,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天才一直是一种稀缺的存在,人人喜好天才,人人想要天才,人人想成为天才。而天才并不是仅凭想象就能担当的,还需要足够的天赋与努力,才有可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才,也是因此,我国能称之为天才的人才少之又少。
"紫髯青眼代天才,韩白孙吴稍可陪",用《大蜀皇帝潜龙日述圣德诗五首》中的这句话来形容天才,是再好不过的了。虽说天才数量稀少,但也并不是没有。我国就有一位天才少年,他拒绝美国绿卡,登上科学杂志,24岁小伙曹原正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这是怎么回事呢?
1.天才少年的年少时光
曹原,生于1996年的成都。2007年时,凭借着傲人的成绩和远超常人的理解能力,曹原被选入校内的超常班进行学习,为他以后奇迹般的人生做足可铺垫。虽然曹原就读的只是深圳的一个普通小学,但超常班的老师却一点也不普通。超常班的老师是一个在中科大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副校长,对曹原最初的人生教育起到重大影响。
超常班总共就3个学生,老师比学生还多,比一对一教学的待遇还要好上不少。凭借优秀教资的辅助,外加自身远超常人的理解能力,他在超常班的三个天才中脱颖而出,只用了3年时间,便将小、初、高的全部知识学完,并且运用自如。
由于年龄的限制,曹原并没有过早的离开超常班,而是"被迫"的开始进行复习。直到14岁时,曹原才在当年的高考中考出669分的高分,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招录,继续他的奇迹人生。
在中科大的这个少年班里,曾经走出过无数优秀学者,凭借独特的天才培养机构,只用了40年的时间,便在业内闻名,为全世界提供了大量人才。也是因此,曹原才对这个少年班充满向往。
2.小有成就,未来可期
"玉阶良史笔,金马掞天才",如同《中书寓直咏雨简褚起居上官学士》中说的那样,曹原进入少年班后,并没有因为天才过多而被埋没,反而异军突起,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成为了校内的风云人物,变成了众多天才中最闪耀的一颗星。
曹原对物理实验有着极高的兴趣,在小学时他便尝试做过众多物理实验,进入少年班后,环境、设备都上了一个层次,也给他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在兴趣的驱使下,他的学习进度极快,很快便领先所有人一步,完成了学业需要,随后便开始朝着物理实验这个方向发展。
在当时,物理界内有一个致命难题,那就是常温状态下的超导体材料问题,谁能将这个问题解决,那距离诺贝尔奖的获得,也不远了。曹原得知这个难题后,直接将此项目当作他的研究目标,开始认真钻研。
16岁时,曹原升至大二,在校内教授的帮助下,他开始了对石墨烯方面的相关实验,获得了不少突破,还在研究期间获得了校内最高奖项-郭沫若奖。对此,物理学院院长以及校内的众多教授,都对曹原这个天才表示感叹,认为这个天才必定未来可期。
3.功成名就,毫不忘本
18岁时,曹原本科刚毕业,就收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前往美国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虽然麻省理工里的天才更多,但却依旧没能掩盖住曹原的光辉,很快他便将学业内的知识学完,又开始进行科学实验方面的高强度研究。
经过一年的伏案研究,曹原发现了常温下实现超导体的秘密,那就是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出现大约1.1°的偏移后,材料就会发生反应,进而实现超导的可能。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证明后,曹原将此发现成果整理成论文,发布到了科学杂志《Nature》上。论文一经面世,便引起业内广泛震惊,曹原不仅解决了困难科学家百余年的问题,还给物理学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令众人兴奋。
2018年《Nature》公布科学人物时,中国物理学家曹原的名字高居榜首。在近两年,曹原又在《Nature》上发布了两篇专业论文,巩固他的地位。
对于外界的功名利禄,曹原觉得受之有愧,毕竟他觉得,自己也和普通人一样,本科上了四年,只是比别人要更努力一些罢了。小有名气之后,美国向其递来了橄榄枝,愿意给他美国绿卡,只希望他能留在美国,但却被他断然拒绝。曹原说:自己如今获得的成功,离不开祖国对我的培养,我是一个中国人,将来也要留在中国。
天才,本就稀少,不忘本的天才,更是少之又少,令人敬佩。其实,24岁的曹原在业内获得成就之后,第一时间便回到母校,与对他有恩的众多导师分享他的喜悦。曹原还表示,等自己学成归来,一定会留在母校任教,为中国物理学领域的发展,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而这股力量,或许就叫中国力量吧。故事至此结束,那么关于拒绝美国绿卡,登上科学杂志,24岁小伙曹原正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这件事,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讨论!
曹原 ,其实从小的时候就是非常的聪明,后来确实在科学方面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天赋。
曾经的中国第一神童,在天赋异禀的帮助下,自己饱读诗书、勤学苦练、学富五车,在精神风貌和学术研究上,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5年10月,经过诺奖专业评审的认定,最终向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女士,授予了诺贝尔医学奖,这也是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研工作者。科学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的科研水准虽然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可屠呦呦获奖给予了不少奋战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信心。
1940年,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屈辱,但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它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促进本国的科学发展,中国从1872年派遣了近代第一批留学生,这些留学后学成回国后,大都成为了所学领域的佼佼者,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留学大国,每年都会有不少的优秀学子前往国外深造。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边是留学生一去不回。 国家费劲心思培养这些学生出国的初衷是,希望他们可以在学成之后报效祖国,可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最高学府清华与北大,该校学子去国外留学后,选择归国的还不到百分之20,很多人都留在了国外,甚至成为了外国公民。
庄小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1972年出生于我国江苏省如皋市。儿时的庄小威就十分细致,她往往能够提出一些同龄人难以想到的问题,这也昭示着她的未来必然与其他普通孩子不一样。果不其然,1977年,年仅5岁的庄小威开始同二年级的学长学姐们一起学习,按照年龄,她本该还在幼儿园读书。
初中时代的庄小威,是全校有名的神童,她刚上初中没多久,就成功拿到了全国中学生数理化比赛的金牌。1987年,庄小威由于成绩优异,直接受到了国科大少年班的录取通知,能进入这个班级的,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天才少年。
四年后,也就是1991年,19岁的庄小威前往了美国加州大学深造,主修物理学,并一路读到了博士。由于在校期间表现优秀,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文,她受到斯坦福大学的邀请,成为了该校名下科研室的一名研究员。参加工作后,庄小威的表现更是延续了她在学生时代的辉煌。
2001年,29岁的庄小威受到世界第一名校哈佛大学的邀请,成为了助理教授,并在5年后,成为了该校的教授,这时的庄小威也不过才34岁。如今,她还自己在哈佛大学建立了研究室,专门研究生物物理。不过,世人在惊叹庄小威如“开挂”般人生时,却不知道,她已经是一名美国人了。
她之所以能够进入哈佛大学并在该校建立属于自己的研究室,一个大前提就是:她必须是一名美国人!庄小威当初做出的选择就是放弃中国国籍,选择接受美国国籍。得知庄小威改换了国籍之后,不少人只得叹息一声,我们国家培养的人才又为它国所用了。
有一句话在网络上很火,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常常被用来给那些改变国籍的科学家们开脱,可是,说这这句话的人不知道,这只是前半句,后半句则是“科学家是没有国界的”。总而言之,希望能有更多拥有像屠呦呦一样,为国奋斗的科研工作者出现吧!
如今,这名小男孩成为了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他为全世界的科学发展提供了自己的力量。
2021年2月1日“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以共同一作的身份在Nature上发表论文,这已经是不到25岁的他第五次登上这本顶级学术期刊。
这几年中,每隔一段时间,我们总能在新闻上看到一些关于“神童”的报道,有的是关于神童如何天赋异禀,有的则是关注他们后来的人生发展。
那么,这些曾经活在媒体报道中的神童和天才少年们,后来都过得好吗?
神童,这个词似乎天生带着耀眼的光芒。如果一个人在幼时被老师、长辈形容为神童,那往往意味着他拥有超高的智商、异禀的天赋以及无限的潜力。这也意味着,他从小就要带着外界极高的期望生活、学习。大家总是会对天才的故事多几分好奇,曾经的“中国第一天才少年”宁铂就是一个从小生活在媒体报道里的神童。
和大多数神童一样,宁铂的人生也有一个异于常人的开始: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主席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已经认识400多个汉字,8岁会开中药药方,9岁能吟诗作赋,不到13岁就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但由于年龄过小没有被中科大录取。同样是在那一年,邓小平发表了一场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口号传遍全国。宁铂父亲的朋友,一名江西冶金学院的教师倪霖在得知了宁铂的情况之后,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写了一封信,推荐了这位天才少年。很快,中科大的两位老师来到江西赣州,找到宁铂,对他进行了文学、数学、中医甚至围棋等方面的全面考察。这位少年完美地通过了所有测试,也幸运地被中科大破格录取,和另外的20名同样天赋异禀的少年大学生一起进入了少年班学习。
13岁的宁铂(左二)进入首届中科大少年班
进入中科大以后,宁铂仍然是 媒体报道的重点,时常出现在各种新闻里。然而频繁的曝光却让宁铂飘了,据一位教过宁铂的老师回忆,一次数学大师张广厚到中科大作报告,其他学生都去找大师签名,只有宁铂无动于衷,因为“他对张广厚不认识他很气愤”。年少时的盛名同样拖累了宁铂的人生,为了证明自己仍然聪明,在选择专业时,他放弃了自己一直感兴趣的天文系,转而选择了“高智商的人才能学习的”物理专业。1982年,宁铂从中科大毕业,和大部分选择考研的同学不同,19岁的他选择了留校任教,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大学老师。很多年后,宁铂才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自己放弃考研的原因:“我当时虚荣心非常强,觉得我就是不出国不考研,也会照样干得很好甚至干得更好。”
宁铂的人生看似顺遂,但神童的光环始终压抑着他真实的自我。1998年5月,宁铂出现在了《实话实说》的《评说“神童”》节目里,身穿蓝衣的他坐在嘉宾席的 最右侧,情绪激动地批判着中国的“神童教育”:“那会害死人的!”“不能拿他们做实验”……
2003年,38岁的宁铂选择出家,很多媒体立即将“‘神童教育’的失败典型”这样的标签贴到宁铂身上;2008年,还俗的宁铂去了一个佛学院教书,还自己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代神童就这样慢慢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选择出家的神童并不只有宁铂一个,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同样选择在大学毕业后遁入空门,8年后才下山还俗,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执照,利用自己参悟的佛学来为患者疏导心理问题。
当然,出家的神童毕竟是少数,还有大量曾经名噪一时的天才少年们在长大之后都泯然众人,两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冠军付云皓就是一个典型。在大众的期待中,作为备受期待的奥数天才,付云皓原本应该在学术界有所建树:2020年以后的菲尔兹奖得主中,至少8位都有过IMO的获奖记录。然而,付云皓在进入北大后,因为物理考试补考后仍未及格,最后只能肄业。没能顺利毕业一事导致付云皓无法正常申请硕士、博士项目,最终他选择了在一所二本师范院校做数学老师。
和出家、泯然众人这样令人唏嘘的结局,有些神童的遭遇则更让人感到悲痛。17岁的徐誉舒曾被父亲徐远侠和周围的长辈认为是一位天才少年:2岁多能认三百多个字,3岁能每天看五六本图画书,4岁就能每天看完一两本文字类书籍。进入中学以后,徐誉舒仍然保持着极其优异的成绩,但同时他的身上开始显现出一些抑郁的初期症状,还有几次在学校里爬上窗台想要跳楼。望子成龙的徐远侠并没有重视这些迹象,徐誉舒的老师曾多次造访徐家,据他所说,“他在家更像在教育局,父亲对他的学习要求严苛,态度固执、粗暴。和同学出去玩,他也被规定20分钟必须回来。”
父亲严厉的教育并没有换来皆大欢喜的结局,2019年11月13日,饱受抑郁症折磨的徐誉舒选择了从教学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只留下痛苦的父母继续寻找他自杀的原因。神童陨落的例子在媒体报道中似乎比比皆是:辽宁神童张炘炀读博多年无法毕业;东方神童魏永康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等原因被大学退学;14岁考上大学的王思涵毕业考试时仅有一门英语及格,遭遇了被退学的处罚。
媒体总是热衷于报道这些神童泯然众人的故事,而曾经将他们捧上神坛的大众,在看到当年光芒四射的天才少年们成年后渐渐走向平庸时,也很愿意再来唏嘘感叹一番。
实际上,和这些陨落的神童相比,一系列受到关注的天才少年里,不乏有一些成功者。宁铂曾经的同学张亚勤在少年班毕业以后继续求学,34岁就成为了微软首席科学家,后来又成为了微软全球副总裁;同样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的郭去疾创始了谷歌中国。
数据同样能够佐证这一点,中科大少年班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截止到2016年,中科大少年班一共培养了3167人,18%-20%左右留在学术界,在国内外做教授的超过250人,还有6位少年班校友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
事实上,在我们回顾这些神童的故事时不难发现,和一路高歌猛进的天才相比,人们总是更加关注“伤仲永”的故事。有意思的是,大家热衷于围观神童陨落的背面,则是媒体和大众对于“神童”的大力追捧,人人都希望看到有新的天才能够横空出世。2017年的“莱阳神童造假”事件就是这样,14岁初中生李向楠宣称自己被麻省理工录取,当地教育局在没有核实真假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力宣传此事,称他“为莱阳争了光”。然而随着事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李向楠的故事被证实是假新闻,当地教育局的一系列操作也促成了一桩让人啼笑皆非的“神童造假”事件。
大众对于神童的追捧并不难理解,毕竟智力超群的孩子仍然属于少数。相比而言,大家为何热衷于看神童陨落的故事,则更值得玩味。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神童代表的除了自己超乎常人的天赋与智力,更重要的是大众期待这些天赋异禀的人可以运用这种能力来造福社会、推动时代的发展。
中科大在1978年创办的少年班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1974年,物理学家李政道率先提出了在中国开设少年班的想法,以弥补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多方推动下,这一想法在1978年得以实现,虽然公开目的是希望少年班可以“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但实际上是希望更早地挖掘精英人才,以一个小而精的 团体来弥补中国在科学和技术发展上的不足,毕竟鲜少有学校会专门为文科学生设立少年班。很显然,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少年班的学生们占用了比别的学生更多的教育资源,一位少年班的学生周天翼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学校给他们提供的资源会更好一些,不管是宿舍、教学楼还是师资,学校都为他们提供了最优越的资源。这也使得人们对这些神童和天才少年们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以至于当神童们的表现不如预期时,大家就会对其有所嘲讽。
谁该为陨落的神通负责呢?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中国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观念,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鸡娃大战也让这个起跑线不断提前:从小学到幼儿园,甚至是托儿所和胎教。在大多数人看来,神童就是那一类在起跑时遥遥领先的选手;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起跑时有优势的人却未必是那些能笑到最后的人。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教授琼·弗里曼从1974年开始追踪调查了210名天才儿童,他们都曾在数学、美术和音乐等领域展现出过人天赋。有意思的是,在多年的追踪后,弗里曼发现这些孩子中仅有6名孩子取得“通常意义上的成功”。《关于艺术家形象的传说、神话和魔力》一书中也指出,在众多的天才儿童中,后来真正成为艺术家的只是少数,而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些杰出人物的早年事迹,则是因为读者已经预先认定这些经历是艺术家未来成功的先兆,但事实上却未必要因果关系。
很多研究也已经表明,大部分神童之所以在幼年时期受到大家的关注,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大脑部分神经系统成熟得更早,智力发育早于常人,并不能证明他们真的潜力无限、天赋异禀。所以,在大家唏嘘当年的神童、天才少年时渐渐变得平庸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也仅仅是自然规律罢了。
家庭教育同样对神童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大家都熟知的《伤仲永》,文中的主角方仲永从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普通,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父母没有对其进行好的后天教育,让他的才华逐渐荒废。
有意思的是,近年来《伤仲永》的故事已经越来越少;相反,很多神童之所以泯然众人恰好是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为其施加了太多的压力。弗里曼在调查报告中分析,不少神童最终人生失意的原因在于父母对他们期望过高,给孩子压力很大;有的父母还会让孩子远离同龄伙伴,最终令他们无法享受正常的童年时光。
弗里曼强调,神童其实也是普通人,人们应当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他们,而不是给予不切实际的期待,“童年时代的欢乐和创造力是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基础。”
二十世纪初,美国曾有一位犹太神童威廉·詹姆斯·席德斯横空出世,智商高达300的他是全世界公认智商最高的人,在数学和语言方面也具有惊人的天赋,8岁就通过了MIT的入学测试,11岁入学哈佛。
然而这样一位智商极高的人却拥有极其悲剧的一生,由于父亲有强烈的强迫症,并且依照自己的理论为威廉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从2岁到20岁,威廉都一直生活在父亲的严密管控之下。更可怕的是,由于威廉在191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自由”的文章,父亲认为他有了精神疾病,强行将他送去了纽约郊外的精神病院,进行了两年左右的治疗。在那之后,威廉也就远离学界,不再 从事和数学相关的研究,终其一生也没有取得任何可以与他的惊人智商相匹配的成就。
这一情况在中国的神童教育里同样屡见不鲜,一旦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异于常人的天赋,往往会倾全家之力在孩子的教育培养上。比如辽宁神童张炘炀,父母原本都是普通职工,在孩子10岁考上大学以后,母亲换了一份在河北廊坊的工作,父亲辞去工作在天津全程陪同他上学。这也致使他除了学习之外没有任何生活技能,读到硕士时仍然与社会毫无接触,心智像一个孩子一般。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天才陨落的背后也暗含着大家对于“成功”的定义仍然是狭窄的。大多数人认为的“成功”,往往局限于获奖或是赚大钱。然而在世俗意义的成功之外,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有时也很难定义,那些选择出家或是回归普通人生活的神童们,是不是获得了自己心中想要的那份成功。
曾经的中国第一神童,在天赋异禀的帮助下,自己饱读诗书、勤学苦练、学富五车,在精神风貌和学术研究上,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曹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获得许多成就:1. 曹原发现让石墨烯实现零电阻导电的方法,能源利用率与能源运输效率大幅提高。2.2020年5月6日,分别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连发两篇论文。3.2021年2月1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Tunable strongly coupled superconductivity in magic-angle twisted trilayer graphene》论文。
众所周知,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天才一直是一种稀缺的存在,人人喜好天才,人人想要天才,人人想成为天才。而天才并不是仅凭想象就能担当的,还需要足够的天赋与努力,才有可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才,也是因此,我国能称之为天才的人才少之又少。
"紫髯青眼代天才,韩白孙吴稍可陪",用《大蜀皇帝潜龙日述圣德诗五首》中的这句话来形容天才,是再好不过的了。虽说天才数量稀少,但也并不是没有。我国就有一位天才少年,他拒绝美国绿卡,登上科学杂志,24岁小伙曹原正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这是怎么回事呢?
1.天才少年的年少时光
曹原,生于1996年的成都。2007年时,凭借着傲人的成绩和远超常人的理解能力,曹原被选入校内的超常班进行学习,为他以后奇迹般的人生做足可铺垫。虽然曹原就读的只是深圳的一个普通小学,但超常班的老师却一点也不普通。超常班的老师是一个在中科大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副校长,对曹原最初的人生教育起到重大影响。
超常班总共就3个学生,老师比学生还多,比一对一教学的待遇还要好上不少。凭借优秀教资的辅助,外加自身远超常人的理解能力,他在超常班的三个天才中脱颖而出,只用了3年时间,便将小、初、高的全部知识学完,并且运用自如。
由于年龄的限制,曹原并没有过早的离开超常班,而是"被迫"的开始进行复习。直到14岁时,曹原才在当年的高考中考出669分的高分,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招录,继续他的奇迹人生。
在中科大的这个少年班里,曾经走出过无数优秀学者,凭借独特的天才培养机构,只用了40年的时间,便在业内闻名,为全世界提供了大量人才。也是因此,曹原才对这个少年班充满向往。
2.小有成就,未来可期
"玉阶良史笔,金马掞天才",如同《中书寓直咏雨简褚起居上官学士》中说的那样,曹原进入少年班后,并没有因为天才过多而被埋没,反而异军突起,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成为了校内的风云人物,变成了众多天才中最闪耀的一颗星。
曹原对物理实验有着极高的兴趣,在小学时他便尝试做过众多物理实验,进入少年班后,环境、设备都上了一个层次,也给他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在兴趣的驱使下,他的学习进度极快,很快便领先所有人一步,完成了学业需要,随后便开始朝着物理实验这个方向发展。
在当时,物理界内有一个致命难题,那就是常温状态下的超导体材料问题,谁能将这个问题解决,那距离诺贝尔奖的获得,也不远了。曹原得知这个难题后,直接将此项目当作他的研究目标,开始认真钻研。
16岁时,曹原升至大二,在校内教授的帮助下,他开始了对石墨烯方面的相关实验,获得了不少突破,还在研究期间获得了校内最高奖项-郭沫若奖。对此,物理学院院长以及校内的众多教授,都对曹原这个天才表示感叹,认为这个天才必定未来可期。
3.功成名就,毫不忘本
18岁时,曹原本科刚毕业,就收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前往美国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虽然麻省理工里的天才更多,但却依旧没能掩盖住曹原的光辉,很快他便将学业内的知识学完,又开始进行科学实验方面的高强度研究。
经过一年的伏案研究,曹原发现了常温下实现超导体的秘密,那就是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出现大约1.1°的偏移后,材料就会发生反应,进而实现超导的可能。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证明后,曹原将此发现成果整理成论文,发布到了科学杂志《Nature》上。论文一经面世,便引起业内广泛震惊,曹原不仅解决了困难科学家百余年的问题,还给物理学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令众人兴奋。
2018年《Nature》公布科学人物时,中国物理学家曹原的名字高居榜首。在近两年,曹原又在《Nature》上发布了两篇专业论文,巩固他的地位。
对于外界的功名利禄,曹原觉得受之有愧,毕竟他觉得,自己也和普通人一样,本科上了四年,只是比别人要更努力一些罢了。小有名气之后,美国向其递来了橄榄枝,愿意给他美国绿卡,只希望他能留在美国,但却被他断然拒绝。曹原说:自己如今获得的成功,离不开祖国对我的培养,我是一个中国人,将来也要留在中国。
天才,本就稀少,不忘本的天才,更是少之又少,令人敬佩。其实,24岁的曹原在业内获得成就之后,第一时间便回到母校,与对他有恩的众多导师分享他的喜悦。曹原还表示,等自己学成归来,一定会留在母校任教,为中国物理学领域的发展,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而这股力量,或许就叫中国力量吧。故事至此结束,那么关于拒绝美国绿卡,登上科学杂志,24岁小伙曹原正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这件事,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讨论!
因为他真的拥有很强的天赋,所以的话他能够发出如此多优秀的论文。
如今,这名小男孩成为了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他为全世界的科学发展提供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