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梧州学院学术期刊投稿流程

发布时间:

梧州学院学术期刊投稿流程

梧州学院科研工作服务地方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学校累计获得科研项目550多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63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4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目前,学校立项建设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支撑学科、 1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西工程研究中心、4个广西重点学科、 3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围绕地方需求,学校完成了多项区、市重大招标课题,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成果。学校成功研发(开发)了10多个(套)应用软件和设备,系列人工宝石智能加工设备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长洲水利枢纽船闸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填补了西江水道智能化船闸调度的空白,“360度全景成像处理系统”已经远销欧美市场。

大家应该都知道自考每年是可以报考两次,并且每一次可以选择4门课程进行考试,怎么选择考试科目也是有讲究的,那么梧州学院自考如何选择报考课程及流程?小编给您解答一下。第一,梧州学院自学考试报考课程的选择我们在选择自学考试报考课程时,首先应该明白的是有哪些课程可供我们报考。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找到报名简章里的考试安排表了,这里面有我们的专业课程科目,我们才能够选择其中的四门课程进行报考。第二,梧州学院自学考试报考的流程我们报考时需要登录的网站同样是教育考试院,找到报考的入口就可以选择报考的科目,每次允许每个考生最多选择四门课程来报考。选择课程结束之后我们就可以缴费了,等到考务费缴纳成功之后就意味着我们报名成功了。第三,梧州学院自学考试报考课程的选择虽然说自学考试每次能选择四门课程报考,但是并不是说选择的越多越好,因为我们还应该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来分析,毕竟我们最大的目标是为了能顺利通红考试,并不是说我们报考的课程数目多就能通过考核。以上就是梧州学院自考如何选择报考课程及流程?的相关内容了,根据上面方法进行科目的选择并且好好复习规定时间内是可以快速拿到证的。更多梧州学院自考相关信息可以持续关注猎考网。猎考网招生老师还可以在线为您答疑梧州学院自考的具体如何报考和收费?梧州学院自考费用是直接在网上缴纳吗?

梧州学院学术期刊投稿

《广西日报》南宁民主路21号 副刊 花山副刊、读书, 花山(散文、随笔、诗)黄祖松 杨映川 田代琳 9-2 530026

《南国早报》南宁民主路21号 红豆副刊:散文、感悟等 刘圆 非常感觉(小故事、小随笔、小小说,人生感悟等)刘圆 非常感觉 副刊 红豆版 文萍 百姓生活版 潘茨宣 曾曙红 9-3 530026

《南国今报》南宁民主路21号 9-4 530028

《南宁晚报》南宁市嘉宾路2号(公用) 凤凰版(生活随笔) 苏道生 9-5 530028

《八桂都市报》南宁市嘉宾路2号 随笔版 黄金献 饮食版 何宗威 张伟 旅游版 罗劲梅 9-6 530002

《南宁日报》南宁市明秀路38号 百姓副刊(生活随笔)蒋宏水 530002

《左江日报》南宁市明秀路236号(崇左市机关报) 9-7 541000

投稿方式: 1.可直接投寄到市区内的《梧州日报》稿箱,或投寄到以下地址:梧州市新兴二路125号《梧州日报》报业大厦专刊中心****版编辑收) 2.电子邮箱投稿: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1997.可持续发展词语释义 [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 .1995.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摆万奇 .2000.深圳市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分析 [J] .自然资源学报,15 (2): 112 ~116

摆万奇,赵士洞 .1997.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模型综述 [J] .自然资源学报,12 (2): 169 ~175

毕晓丽,洪伟 .2001.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7 (5): 122 ~125

卞建民,林年丰,汤洁 .2002.土地盐碱荒漠化预警理论及实证研究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2 (2): 207 ~209

蔡运龙 .200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寻求新的综合途径 [J] .地理研究,20 (6): 645 ~652

常庆瑞,蒋平安,周勇等 .2004.遥感技术导论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畅军庆,张荣南 .1997.南水北调湖北库区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J] .环境科学与技术,(2): 1 ~4

陈百明 .1997.试论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究 [J] .自然资源,(2): 31 ~36

陈国阶 .1996.对环境预警的探讨 [J] .重庆环境科学,18 (5): 1 ~4

陈国阶 .2002.论生态安全 [J] .重庆环境科学,24 (3): 1 ~4

陈国阶,何锦峰 .1999.生态环境预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 [J] .重庆环境科学,21 (4): 8 ~11

陈美兰,吴延熊,周国模等 .1999.预测、监测和预警关系的初步探讨 [J] .浙江林学院学报,16 (1): 10 ~13

陈佑启,PeterHVerburg.2000.中国土地利用-覆被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 .地理科学,20 (3): 197 ~65

陈治谏,陈国阶 .1992.环境影响评价的预警系统研究 [J] .环境科学,13 (4): 20 ~26

丁一汇,王守荣主编 .2001.中国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论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窦明,左其亭,胡彩虹 .2005.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J] .郑州大学学报 (工学版),26 (2): 63~ 66

方创琳,张小雷 .2001.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报,21 (7): 1163 ~1170

傅伯杰 .1991.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原理与方法 [J] .资源开发与保护,7 (3): 138 ~141

傅伯杰,陈利顶 .1996.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 [J] .地理学报,51 (5): 454 ~461

傅伯杰,陈利顶,刘国华 .1999.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及特点 [J] .生态学报,19 (5): 591 ~595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 .2001.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高更和 .200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南阳市汉水流域研究 [J] .水土保持通报,(3): 65 ~68

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 .1999.基于遥感和 GIS 的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研究 [J] .遥感学报,3 (2): 134~ 139

顾朝林 .1999.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机制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14 (4): 307 ~312

关文彬,谢春华,李春平等 .2003.荒漠化危害预警原理与评价方法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5 (3): 79 ~83

关文彬,谢春华,孙保平等 .2001.荒漠化危害预警预景指标体系研究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3 (1): 44 ~47

郭中伟 .2001.建设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与维护体系———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对策 [J] .科技导报,(1): 54 ~56

胡安焱,郭生练,刘燕等 .2006.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7 (2):69 ~ 73

黄秉维 .1996.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 [J] .地理学,51 (4): 289 ~294

惠映河,蒋晓辉 .2001.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水土保持通报,21 (1): 30 ~34

蒋国富,白耕勤 .200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3(9): 72 ~ 76

金岚主编 .1992.环境生态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靳英华,赵东升,杨青山等 .2004.吉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研究 [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36 (2): 68 ~74

康慕谊,江源,石瑞香 .2000.NECT 样带 1984 ~1996 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J] .地理科学,20 (2): 115 ~120

李红鹰 .2000.层次分析法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监测与环境,(7): 30 ~31

李峻,董立克,慕金波等 .2000.区域环境质量预警研究 [J] .山东环境,(3): 19 ~20

李平,李秀彬,刘学军 .2001.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J] .地理研究,20 (2): 129 ~138

李如忠 .2001.巢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初步研究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4 (5): 987 ~990

李崧,邱微,赵庆良等 .2006.层次分析法应用于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J] .环境科学,27 (5): 454 ~461

李晓兵 .1999.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 [J] .地球科学进展,14 (4): 395 ~399

李晓秀 .1997.北京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初探 [J] .自然资源,(5): 31 ~35

李秀彬 .1996.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 [J] .地理学报,51 (6): 553 ~556

李祚泳,邓兴民 .1995.综合环境质量的 B-P 网络二级评价 [J] .环境科学研究,8 (3): 32 ~35

李祚泳,彭荔红 .1999.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农业病虫害预测模型及其效果检验 [J] .生态学报,19 (5): 759 ~762

林年丰,汤洁 .2000.GIS 与环境模拟在环境地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J] .土壤与环境,9 (4): 259 ~262

刘昌明 .2002.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J] .海河水利,(1): 1 ~5

刘昌明,沈大军 .1997.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 [J] .大自然探索,16 (2): 1 ~6

刘彦随 .2001.山地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 [J] .地理学报,56 (4): 426 ~436

陆登櫆 .1997.遥感技术在农业工程中应用 [M] .北京: 科技出版社

罗先香,邓伟 .2000.松嫩平原西部土壤盐渍化动态敏感性分析与预测 [J] .水土保持学报,14 (3): 36 ~40

马乃喜 .1998.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J]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8 (4): 330 ~334

毛汉英 .1996.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J] .地理研究,15 (4): 16 ~23

梅宝玲,陈舜华 .2003.内蒙古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6 (3): 384 ~393

苗鸿,王效科,欧阳志云 .2001.中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区划研究 [J] .生态学报,21 (1): 7 ~13

牛文元 .1994.持续发展导论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3 ~16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 .2000.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初步研究 [J] .生态学报,20 (1): 9 ~12

冉圣宏,金建君,薛纪渝 .2002.生态脆弱区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J] .自然资源学报,17 (1): 117 ~122

任志远,张艳芳 .2003.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邵东国,李元红,王忠静等 .1996.基于神经网络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预警方法研究 [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6): 10 ~ 12

盛连喜,冯江,王娓 .2005.环境生态学导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史德明,梁音 .2002.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评估与保护 [J] .水土保持学报,16 (1): 6 ~10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 .2000.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J] .地理学报,55 (2): 151 ~160

史培军,宫鹏,李小兵等著 .2000.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方法与实践 [M] .科学出版社

史培军,江源,王静爱等 .2004.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响应机制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苏维词,李久林 .1997.乌江流域生态环境预警评价初探 [J] .贵州科学,15 (3): 207 ~214

孙希华 .1999.山东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发展策略 [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4 (2): 161 ~165

汤洁,林年丰,卞建民 .1999.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吉林省乾安县为例 [J] .世界地质,18 (2):89 ~ 94

汤丽妮,张礼清,王卓 .2003.人工神经网络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四川环境,22 (3): 69 ~72

唐剑武,叶文虎 .1998.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18 (3): 227 ~230

陶骏昌主编 .1994.农业预警概论 [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 ~10

王根绪,钱鞠,程国栋 .2001.区域生态环境评价 (REA)的方法与应用 [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37(2): 131 ~ 140

王立群 .1991.关于建立我国森林资源预警系统的初步研究 [J] .林业经济,(5): 16 ~19

王良健,刘伟,包浩生 .1999.梧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J] .经济地理,19 (4): 74 ~79

王龙 .1995.山西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预警初探 (J).生态经济,(5):

王桥,杨一鹏,黄家柱等 .2005.环境遥感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王让会,樊自立 .1998.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J] .干旱环境监测,12 (4): 218 ~323

王思敬,戴福初 .1997.环境工程地质评价、预测与对策分析 [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8 (1): 27 ~34

王秀兰 .1999.基于遥感的呼伦贝尔盟农牧业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地区农业持续发展影响 [J] .地理科学进展,18(4): 322 ~ 330

文传甲 .1997.三峡库区大农业的自然环境现状与预警分析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6 (4): 340 ~345

文传甲 .1998.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预警分析 [J] .山地研究,16 (1): 13 ~20

伍黎芝 .2000.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 [J] .中国土地科学,14 (2): 13 ~16

武永峰,任志远 .2002.陕西省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研究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6 (2): 10 ~14

夏军 .1999.区域水环境及生态质量评价 [M] .武汉: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

谢志仁,刘庄 .2001.江苏省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1 (3): 85 ~88

徐福留 .2001.城市环境质量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4 (2): 13 ~15

徐正春 .1993.森林资源预警系统初步研究 [J] .林业经济,(1): 58 ~62

许学工 .1996.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评估和预警研究: (J).生态学报,16 (5): 461 ~468

阎积惠,康慧,陈怀亮 .1995.TM 图像地质应用原理与方法 [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颜卫忠 .2002.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17 (3): 87 ~90

杨桂山 .2001.长江三角洲近 50 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16 (2): 121 ~127

杨天柱 .2005.丹江口库区生态林现状与建设对策 [J] .河南林业科学,25 (2): 38 ~40

杨伟光,付怡 .1999.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J] .监测与评价,(2): 42 ~43

杨志峰,徐俏等 .2002.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J] .中国环境科学,22 (4): 360 ~364

姚建 .1998.AHP 法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重庆环境科学,20 (2): 11 ~14

姚建,王燕,雷蕾等 .2006.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模糊评价 [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3 (2): 90 ~92

叶文虎,栾胜基 .1994.环境质量评价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叶亚平,刘鲁君 .2000.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环境科学研究,13 (3): 33 ~36

喻良,伊武军 .2002.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四川环境,21 (4): 38 ~40

张大任 .1991.洞庭湖生态环境预警 [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7 (2): 42 ~44

张合平,刘云国 .2002.环境生态学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张明 .1999.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的统计分析 [J] .自然资源学报,14 (4): 381 ~384

张天义,张兴辽,张克伟等 .2003.遥感 .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张峥,张建文,李寅年等 .1999.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J] .农业环境保护,18 (6): 283 ~285

赵跃龙 .1999.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分布及其综合治理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赵跃龙,刘燕华 .1994.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划分及其范围确定 [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6 (2): 34 ~44

赵跃龙,刘燕华 .1996.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 [J] .地球科学进展,11 (3): 245 ~251

赵跃龙,张玲娟 .1998.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J] .地理科学,18 (1): 73 ~79

郑新奇,王爱萍 .2000.基于 RS 与 GIS 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J] .环境科学学报,20(4): 489 ~ 493

朱东红,上官铁梁,苏志珠等 .2000.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64 ~67

朱发 .1999.层次分析法在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1): 66 ~68

朱晓华,杨秀春 .2002.层次分析法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8 (5): 43 ~46

庄锁法 .2000.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3 (4): 582 ~590

左伟,王桥,王文杰等 .2002.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 [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8 (1): 67 ~71

Annemarie.1997.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the LUCC Science Plan in Europe [M] .LUCC new sletter,(1): 7 ~ 10

Barnthouse LW.1992.Tlne role of models i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Environ Toxicol Chem,(11): 1751 ~ 1760

Blaszczynski J S.1997.Landform Characterization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63 (2): 183 ~ 191

Boughton DA,Smith ER and O'Neill RV.1999.Regional vulnerability: A conceptual framework.Ecoyst Health,(5): 312 ~322

Edwards G, Lovwel.K E1996.Modeling Uncertainty in Photointerpreted Boundaries.Photogrammetric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62 (4): 377 ~ 3

Farina A.1988.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y [M] .London: Chapman & Hall,1 ~ 130

Lambin E F,Baulies X etal.1999.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 .IGBP Report No.48 & IHDP Report No.10 [C] .Stochkholm: IGBP,11 ~ 16

TurnerⅡBL,Skole D,Sanderson S et al.1995.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science / research plan [M] .IGBP Report No.35 and HDP Report No.7.Stochkholm: IGBP

Turner I BL,David Skole, Steven, Sanderson.1995.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 ): Science / Research Plan[R] .IGBP Reports,No.35

Turner II BL.1990.Two type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definitional and spatial scale issues in their human dimension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Humanand Policy Dimension,1 (1): 14 ~ 22

当代生活报 南宁晚报 南国早报

梧州学院学术期刊投稿时间

1、梧州学院

梧州学院(Wuzhou University)位于广西梧州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梧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多科性地方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广西大学对口支援,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

梧州学院创办于1985年,前身是广西大学梧州分校。2003年10月,原梧州市教育学院、原梧州师范学校并入广西大学梧州分校。2006年2月,教育部批准,在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梧州学院。

2、百色学院

百色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本科高校,是全国中华经典诵读试点单位。

百色学院前身是建于1938年的广西省立田西师范学校;1950年,合并组建成百色师范。1958年,广西成立百色专科学校;1983年5月10日,在百色地区师范的基础上建立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获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百色学院。

3、右江民族医学院

右江民族医学院(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简称“右医”,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

右江民族医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百色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医学院校,更名为右江民族医学院。2013年,学校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4、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简称“广西民师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崇左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由南宁师范大学对口支援。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前身是1939年创办的广西省立崇善师范学校,历经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广西省龙州师范学校、南宁专区龙州师范学校、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南宁师范专科学校、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

5、贺州学院

贺州学院(Hezhou University)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教育部与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首批合作院校之一,教育部“新工科”研究和实践项目承担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

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00多亩,校舍面积约3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7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148.42多万册,办有《贺州学院学报》学术期刊。有在职教职工1200人,专任教师850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梧州学院

百度百科——百色学院

百度百科——右江民族医学院

百度百科——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百度百科——贺州学院

时    伟:梧州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陈森英:梧州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 院长、 梧州市职教中心主任

赖浪涛:梧州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韦   飞:梧州职业学院副院长、 梧州市职教中心副主任

梁   恩: 梧州职业学院副院长、 梧州市职教中心副主任

姚   冰:梧州职业学院副院长 、梧州市职教中心副主任

李   伟:梧州职业学院副院长、 梧州市职教中心副主任

许昕:梧州职业学院(职业教育中心)党政办主任

2008年挂牌成立,时为民办院校。开办当年开始招生。

2010年12月,广西自治区人民 *** 下达《关于同意梧州职业学院变更为公办职业学院的批覆》,同意梧州职业学院变更为公办职业学院。同月,学院新班子到任。

2014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部分省(区、市)高等职业学校备案名单的函》(教发厅函81号),同意梧州职业学院备案为公办院校。

毕业=就业,就业讲究质量。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学院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学院和企业单位人、财、物优势,共同培养人才。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学院立足广西,面向"泛珠三角",与区内和珠三角地区近350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实习、就业基地。

学院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与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大学开展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合作院校的教育资源,培养优秀人才。

经广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学院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开设数控、电子、建筑、汽车、计算机、物流、电子商务等二十多专业职业工种的中、高级工和技师技能鉴定,学生在校即可参加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以提高人口素质和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按需培养,学理论,学技能,努力开拓合作办学渠道,通过与校企及名校的强强合作,使每一位有志的学生"学有所成,创业有路"。

梧州职业学院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面向市场,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己任。根据学院办学思路,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推行教育创新、确立"抓基础、重实践、强素质、升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兴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努力探索创新与发展有机结合的育人模式。

梧州职业学院建立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和互通式教学管理服务体系。通过 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此外,各专业都有在教学上有成就、在学术上有造诣、在管理上有经验的专家、教授担任专业带头人,以确保专业建设高起点、高质量。

毕业能够就业,就业讲究质量。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并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特色办学

特色一:就业导向--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特别是桂东南地区产业的发展办 专业。

特色二:校企结合--以企业为依托,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构建校企合作办学平台。

特色三:双证制度--实施"双证制度",培养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

特色四:职业实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不同的职业面向,采取相应灵活的职业实训模式。

*** 扶持优势:学院是桂东南地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是由梧州市委、市 *** 重点培育打造四大发展基地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单位。

专业设定优势:学院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围绕梧州产业发展,开设就业前景好的特色专业,如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热门专业。

就业服务优势:学院将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就业网路,在多个地区设立就业办事处,构建强大的就业保障体系,并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和跟踪服务。

区域环境优势:学院位于"泛珠三角经济圈"和"泛北部湾经济圈"交汇节点区域性枢纽城市一一广西东部的梧州市,陆路、水路、航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西部12省(市)区中最靠近粤港澳的城市,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地区辐射最前沿地区。梧州着力打造加工制造、物流、商贸、旅游休闲四大发展基地,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系部

专业(方向)名称

科类

收费标准(元/年)

备注

卫生职业教育部

护理

文理兼招

6000

药学

文理兼招

6000

机电工程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

文理兼招

5500

数控技术

文理兼招

5600

套用电子技术

文理兼招

5500

信息安全与管理

文理兼招

5500

移动互联套用技术

(联合办学专业)

文理兼招

7500

500元

(企业另收培训费)

电梯工程技术

文理兼招

5500

联合办学

电子商务技术

文理兼招

5500

建筑工程系

建筑工程技术

文理兼招

5500

建设工程管理(BIM技术方向)

文理兼招

5500

工程造价

文理兼招

5500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文理兼招

5500

汽车工程系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文理兼招

5500

联合办学

汽车电子技术

文理兼招

5500

联合办学

经济管理系

酒店管理

文理兼招

4600

市场行销

文理兼招

5000

物流管理

文理兼招

5500

会计

文理兼招

5000

财务管理

文理兼招

5500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

文理兼招

6000

艺术设计

文理兼招

6000

教育系

学前教育

文理兼招

6000

地址:广西梧州市三龙大道88号

1985年1月14日,梧州大学筹委会成立。2月,梧州市人民 *** 与广州中山大学签订协定书,委托中大在梧举办政史大专班。

1985年6月22日,梧州市成立广西财经学院筹备处。6月24日,自治区人民 *** 同意在建成广西财经学院之前,先建立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市 *** 委派李俊康、邱艾军、莫以豪为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广西财经学院筹备处负责人,挂广西财经学院筹备处、广西大学梧州分校两块牌子,一套机构开展工作。8月上旬,广西大学梧州分校正式成立(临时校址在市白鹤山)。

1986年,梧州市人民 *** 任命甘牛为校长,莫以豪、钟景庵为副校长。当年继续招收对外贸易专业大专班1个班学生40人。

1987年8月,学校招工业企业管理专业1个班。

1986年6月,广西财经学院筹备处选定校址在梧州市桂谊新村,占地16公顷,第一期工程于1987年8月正式动工,总建筑面积为19.2万平方米。

1988年,学校成为全自治区高校招生改革的3所试点院校之一 。

2001年,梧州市正式提出“申本”,并将其列入当年通过的《关于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

2003年5月13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 *** 批准,原梧州教育学院、原梧州师范学校并入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同时向教育部申报升格为本科院校。

2005年11月16日,全国高等学校设定评审会考察组对申办梧州学院进行实地考察评估。

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梧州学院 。

2014年3月经学校党委、行政研究,并报梧州市有关部门批覆同意,将各教学系部改为二级学院,并设立二级学院党委 。

截至2018年5月,学校设定43个本科专业,22个高职高专专业,涵盖了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门类。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是学校的优势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产业经济学、旅游管理、机械及自动化是广西重点学科,软体工程是广西重点培育学科,电子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全国高校特色专业,旅游管理、艺术设计、软体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林产化工、环境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制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广西特色专业。

截至2018年5月,学校立项建设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授权学科)、3个硕士学位支撑学科、 1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广西重点学科、 3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围绕地方需求,学校完成了多项区、市重大招标课题,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成果。

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是学校的优势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产业经济学、旅游管理、机械及自动化是广西重点学科,软体工程是广西重点培育学科 。

截至2018年5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8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36人,获得博士学位57人。有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1个,“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广西高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画”资助人选5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画”资助人选3人,“广西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画”培养人选9人。

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电子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全国高校特色专业,旅游管理、艺术设计、软体工程等广西特色专业和林产化工、制药工程等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

学校获得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3项、自治区级19项,立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63项,获得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依托学科竞赛,构建广西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建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外贸单证实务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国际金融学)、广西高校精品课程2门。拥有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等自治区级实验教学建设示范中心 。

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6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40多项,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4项,全国口译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等。学校是“广西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建有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梧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等大学生就业创业特色平台。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画项目10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 。

学校连续九年被评为广西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区高校三对创新行动计画先进集体、全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还获得了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等20多个自治区级以上荣誉称号 。

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升本以来,学校累计获得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40多项。获得专利授权7项、软体著作权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项。完成了2项广西区党委重大招标课题和多项梧州市重大招投标课题,为西江经济带建设和梧州市“东融”政策以及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成果。

学校成功研发(开发)了10多个套用软体和设备。系列人工宝石智慧型加工设备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长洲水利枢纽船闸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填补了西江水道智慧型化船闸调度的空白。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国内首创实用化全景图像处理软体“360度全景成像处理系统”已经远销欧美市场 。

截至2018年5月, 1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广西重点学科、 3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围绕地方需求,学校完成了多项区、市重大招标课题,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2年,梧州学院图书馆有馆藏总量约92万多册,其中,纸质文献64万多册,电子图书28多万册;期刊1900多种,报纸120多种,中外文电子全文资料库20个。建成了CNKI中国学术期刊,万方、维普、金图等电子期刊、图书镜像站点;联网使用“龙源电子期刊阅览室”,“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等阅览学习平台,联网使用Springer和EBSCO等外文资料库 。

1. 圆是一切图形之源,圆是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图形;

2. 以梧州学院标志性建筑——图书馆为主要图形,直观地体现出学院的人文内涵和校园特征;

3. 欧式建筑是梧州学院的特色之一,以图书馆为首,每座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二方连续的小方块图形。提取该图形作为LOGO的辅助元素,使得看似保守的形态更显灵动,用现代演绎了古典;

4. 以标志性建筑作为梧州学院LOGO,不仅利于有效的传播、直观地了解校园文化、环境氛围等,而且更能增强师生们的向心力。

明德 博学 求是 创新

1. 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使人的美德得以显明。“明德”,旨在强调大学教育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寓意梧州学院重视广大师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弘扬和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广大师生员工知荣明耻,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 博学: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指广博地获取知识,寓意梧州学院专业设定全面,要求学生不但本学科的知识要广博精深,还要涉猎和掌握更多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文理兼容,百科兼纳,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更好地“传道、授业和解惑”。

3. 求是:出自“实事求是”一语,最早出现在《前汉书》的《景十三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师古有注说,实事求是的意思就是“务得其实,每求真是”。 *** 改造了的“实事求是”,按 *** 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寓意著梧州学院要按客观存在的事实去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按科学发展观去办学。也寓意培养严谨的治学精神。

4. 创新:“创新”是个新词,作为一个后发展的本科院校,不断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梧州学院的教学、管理、科研等等都需要创新,创新是梧州学院大发展的前提 。

2019年高考广西理科生430分能上广西省内的二本院校有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桂林旅游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玉林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等。

1、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校现有占地面积共1617.1亩,其中主校区来宾校区1010.1亩、柳州校区607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640人;有13个二级学院,53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10个,高职高专专业43个。学校有专任教师47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86人(正高职称44人),占专任教师39.16%。

2、桂林旅游学院

桂林旅游学院,是我国两所独立建制全日制公办旅游本科院校之一。学校现有雁山、骖鸾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1885亩),全日制在校生11900多人。

3、桂林航天工业学

桂林航天工业学,办学近40年来,学校秉承航天精神,依托航天办学、依托工业兴学,坚持“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努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致力于建设区域有鲜明特色、行业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4、玉林师范学院

玉林师范学院,入选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合作院校。学校成立后,实现了由资源整合、力量聚集到快速发展的转变,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含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本科院校。

5、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财经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于2010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1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

2016年获教育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立项、“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成为教育部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百度百科——桂林旅游学院、百度百科——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百度百科——玉林师范学院、百度百科——广西财经学院

梧州学院学术期刊投稿平台

第一节

人才培养第十四条 学校按照“实基础、适口径、重能力、能创新”的要求,以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适应社会需要、富有实干精神和较强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第十五条 学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全日制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同时开展成人继续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健发展高职教育。学校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第十六条 学校遵循国家招生政策,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编制和调整招生计划。按照不同培养层次、培养类型和学科专业的要求,确定和调整选拔学生的标准和条件。第十七条 学校依据国家、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的需要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产教融合,开展政校企协同育人,强化教学质量管理,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第二节 科学研究第十八条 学校依法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保障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秉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理念,营造包容并蓄、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和诚实守信、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第十九条 学校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服务保障机制,激发科学研究、学术创新的积极性和活力。第二十条 学校鼓励开展与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科研活动,努力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第三节 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第二十一条 学校充分发挥智囊和思想库作用,坚持用先进思想和文化,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建设服务。第二十二条 学校加强政产学研战略联盟,积极多方位、多渠道为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提供服务,突出紧贴行业、校地协同的办学特色。第二十三条 学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不断加强大学的文化辐射功能。第二十四条 学校利用多学科优势开展西江历史文化研究,努力挖掘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地方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梧州学院(下称“学校”)前身是创建于 1985 年的广西大学梧州分校。1985 年 1 月 25 日,梧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梧州大学筹委会,并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申请设立广西财经学院筹备处。1985 年 6 月 22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成立广西财经学院筹备处。为解决招生问题,6 月 24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广西财经学院筹备初期以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名义办学。2003 年,梧州市教育学院、梧州师范学校并入广西大学梧州分校。2006 年,教育部批准在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梧州学院。

目前图书馆设流通部、阅览部、采编部、信息技术部、西校区分馆五个部门。

图书馆介绍:

1,现有工作人员2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9人。85%以上的员工受过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专业教育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已初步形成一支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管理服务队伍。

2,图书馆重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坚持纸质图书资源和数字资源建设并重,现有馆藏总量约92万多册,其中,纸质文献64万多册,电子图书28多万册;期刊1900多种,报纸120多种,中外文电子全文数据库20个,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为重点、涵盖了法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文献载体多样化的馆藏体系。

梧州学院学术期刊投稿方式

贺州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百色学院、河池学院,这四所学校都是同一档次。

贺州学院的前身是1943年创建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1957年5月,更名为贺县师范学校。1983年7月,更名为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8年3月,更名为梧州地区教育学院。1994年,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建。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贺州学院。

截至2017年3月,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00多亩,校舍面积约3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9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100多万册,办有《贺州学院学报》学术期刊。

有在职教职工934人,专任教师672人  ;有全日制在校生13746人,其中本科生11696人、专科生1918人,留学生28人;与大连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16人   。设有16个院系,2个教育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14个专科专业。

本科第二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理工类347分,文史类388分。超线83分。民大、财院可以冲一冲,但专业服从调剂为好。其他如南宁师大、南宁学院、百色学院等都是可以的。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贺州学院的前身广西省立乐师范学校创建。

1953年,校务委员会决定把12月1日定为平师校庆日。

1957年5月,更名为贺县师范学校。

1958年9月,在贺县师范学校基础上创办梧州师专。

1959年7月,梧州师专迁往梧州与梧州大学合并,师专附属师范改称梧州专区八步师范学校。

1966年,梧州专区八步师范学校改名为梧州专区红卫师范学校。

1972年3月,取消红卫师范校名,恢复八步师范名称。

1972年4月,贺州市师范学校的前身贺县中等职业学校创建。

1975年10月,更名为贺县师范学校。

1987年7月,在梧州地区八步师范学校设立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1988年3月,学校更名为梧州地区教育学院。

1982年7月,贺县师范学校被自治区教委确认为自治区定点的中等师范专业学校,正式定名为梧州地区贺县师范学校。

1997年5月,贺县师范学校更名为贺州地区师范学校。

1994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覆、广西区人民 *** 下文,撤销梧州地区教育学院建立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1年11月,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召开第一届全体党员大会,提出申办本科院校的工作目标。

2002年12月,更名为贺州市师范学校。

2003年7月,撤销贺州市师范学校,并入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5年12月,学校通过国家教育专家组评估,申本获得成功。

2006年2月、3月,教育部、自治区人民 *** 分别下文批准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梧州学院。

201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14年,加入中国套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2015年,成为广西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2016年,成为套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数字媒体专业协作会理事长单位。

截至2018年5月,学校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形成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良好态势。现有本科专业44个、专科(高职)专业18个。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闻方向)、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文秘方向)

师范教育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旅游英语专业

化学专业(师范教育方向)、套用化学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及套用专业、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园林技术专业

数学与套用数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国小教育专业、教育套用心理学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市场行销专业、商务管理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史学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业物联网工程专业、计算机网路技术专业、计算机套用技术专业

物理学专业、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音乐学专业、舞蹈学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育保健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美术学专业、服装与服饰专业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源:贺州学院官网--机构设定 )

学校重点发展社会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育学三个学科,截止2014年获得广西重点学科3个,在教师教育、生物套用技术、食品工程、电子技术、自动化、旅游管理等方面初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截止2014年3月学校有招生本科专业33个、高职高专专业12个,拥有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历史学等9个学科门类。

截至2018年5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9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41人,研究生学历教师420人,双师型教师319人;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教师38人;拥有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自治区各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教学名师1人。另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3人,客座教授、知名专家140人;外聘一批凤凰教育、中兴通讯、甲骨文、新道科技等企业专业教师、双创导师。

截至2014年,学校的自治区精品课程有《分析化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有《国小英语教学法》、《国小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贺州学院校级精品课程有《无机化学》、《食品微生物学》 、《综合英语》、《机率论与数理统计》、《化学教学论》 《安装工程定额与预算》、《教育学》、《 ***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小数学教学法》、《儿童文学》、《信号与系统》、《机械设计基础》 等。

2012年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6项,横向项目16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4项;获广西自然科学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2项;南岭历史文化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邓玉荣教授主持的《桂东北地区方言地图集》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立项;《贺州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学校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自治区首批绿色大学、自治区绿色先进集体、广西森林校园、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和谐学校、自治区文明卫生学校、贺州市" 花园式单位 "等荣誉称号。

在南岭走廊族群文化、贺州方言、桂东特色资源利用与开发等领域的研究颇具特色,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截至3013年,学校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0项、地市级以上科研项目41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学校教改工程立项58项、优秀教材立项2项。出版《南岭走廊瑶族乡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等著作。《贺州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

截止2014年3月,学校有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桂东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实验室)2个、重点文科基地(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 )1个、其它科研基地26个等,这些是广西重点培育教师教育基地。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族群文化博物馆、贺州矿冶钱币博物馆和林汉涛艺术作品陈列馆,建立了24个科研机构。"桂东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实验室"被批准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被批准为广西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贺州学院博物馆。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纸质图书92.69万册,电子图书227.23万种(其中本地镜像47.23万种、网路包库180万种),多媒体资源1000余件,年订购中外文纸质报刊1500余种,电子期刊7000余种,交换学报400种。文献收集符合学院专业设定要求,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

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1998年设立了"古籍与特色资料室",收藏古籍5623种、贺州地文特色文献资料200余种,其中清代刊印的《贺县志》和民国时期出版的《贺县志》各1套。建立了完善的"贺州学院图书馆图书书目资料库"和"贺州学院图书馆期刊目录资料库",订购了"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中国知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资料库"、"中国知网博士学位论文全文资料库"、"维普资讯网科技期刊资料库"、Springer、EBSCO等,开通50多个免费和试用资料库,供广大师生教学、科研使用。

《贺州学院学报》系贺州学院主管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季刊。报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桂学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语言学、哲学与政治学研究、文学与艺术、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自然科学理论探索、实验与技术等。适宜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区内外各类专业人士和党政干部参考。

学校先后与泰国、越南、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1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合作关系,已招收5批留学生,扩大了在国际上的影响。

(一)旗形采用长方形红色通用形式,代表学院积极、规范的办学方向。

(二)校名"贺州学院"与校徽居于正中主 *** 置,代表旗帜的主体名称和学校的形象标识。

(三)校旗整体构图稳重大方、对称和谐,代表学校追求完美的办学精神。

设计理念

以"贺州学院"汉语拼音字母为设计素材,以贺州学院"山水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规划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贺州地方特色,采用多元素变形组合的方法,以圆形校徽之样式进行创作。校徽体现了该校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和谐团结、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

主体图案释义

1.校徽主体图案由"贺州"两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H" 、"Z"及中文数字"三"变形组成。图案美观,构图和谐,体现了"人文校园"、"山水校园"和"和谐校园"理念。

2.校徽中艺术形"H"构图与该校校门图案一致,形象一目了然,具有唯一代表性。

3.校徽中字母"H"还代表灵峰山,下方是由"三"字变形而成的三根横线,既代表贺江水,也代表"三省通衢",点明了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具体环境,体现"山水之间美校园"的"山水校园"理念。

4. 校徽中字母"H"还似一船帆,字母"Z"似一大鹏,寓意学校"一帆风顺"、"展翅高飞",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5. 校徽中高耸的主图案还象征著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艰苦努力,在学校的发展史上树立的一座座丰碑,反映了学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岗敬业、求知进取的昂扬精神。

外环中英文校名及年号

外环互为环抱的是"贺州学院"中英文校名,中文字型为毛体,英文字型为PmingLiU,正下方数字"1943"为学校历史沿革中最早的办学年份,彰显学校久远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自强 自立 求知 求真

“自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召唤激励著一辈又一辈中华儿女奋发努力。“自强”就是充分认识自我、相信自我,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充满信心,勇于面对。“自强”就是敢于承担责任,把荣辱得失都归因于自己,不怨天,不尤人。“自强”是大有作为的人生哲学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 *** 澎湃的人生状态和永不言败的人生豪情。“自强”是对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和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

“自立”是人生的基石。“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只有“自立”的个人才会有所作为,才会有益于社会。只有“自立”的国家才会不受欺负,才能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受人养而不能自养者,犬豕之类也;养物而物为我用者,人之力也。”唯有“自立”才能赢得尊严。如果说“自强”是一种精神,“自立”就是一种作为;“自强”是一种仰望理想,志存高远,“自立”就是一种俯视大地,脚踏实地。

“求知”即求得知识、求得博学,它是每个人固有的内在潜力,是一个博采众长的过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只有经常自我反省,坦诚自己所不知,以真诚谦虚之态度求知,才能不断进步。“求知”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紧跟时代;才能增长才干,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开阔视野,充实精神生活,提高生活品位。

“求真”是大学的内在秉性。它要求拒绝假、丑、恶,与真理为友。“求真”就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勇于探索,努力前行,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物质变化的规律性。“求真”要求我们在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务必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办事,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求真”要求我们真抓实干,不走形式,紧紧把握发展主线,立足本职,敬业奉献,教师追求真学问,学生学到真本领。

梁丁丁

党委书记

吴郭泉

校长、党委副书记

毛芳才

党委副书记

何星存

党委常委、副校长

黎琼锋

党委常委、副校长

吕海波

党委常委、副校长

朱其现

党委常委、副校长

蒋峰华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王瑞龙

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谢雪清

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姓名

你难道不去看高招指南那本书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