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语言学论文发表笔记模板

发布时间:

语言学论文发表笔记模板

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言学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语言学的发展与趋势

论文摘要: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决定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研究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特别是以英语为目的语的外语教学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立足于语言学的基础发展,着眼探讨其发展趋势,试图从其中把握其研究热点。

1 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学的前身应该可以被既定为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追溯更早则称之古代语文学阶段。现代语言学是从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新时期,这一时期索绪尔(F.De.Saussure)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Th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结构主义中以美国结构主义影响最大,F.Boas, E.Sapir, L.Bloomfield 三者较为出名,他们创立了新结构主义学派——美国描述语言学,三者中以后者较为出名,所以美国语言学也叫“布龙非尔德主义”。

1.1 美国的结构主义

美国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四种:替换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分布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其主要内容如下:

(1)替换分析法(Substitutional Analysis),即用一个语言单位代换另一个语言单位是否得到新的事实。

(2)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单位,找出他们相同或不同部分从而确定单位性质。

(3)分布分析法 (Distribution Analysis)为研究词位出现的位置,词类(实、虚)分布的位置。

(4)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一个句子首先可切分成两个部分,切到词素为止。

(5)序列分析法(String analysis)是把句子带有修饰或不带有修饰的基本单位、结构成分或基本单位、修饰成分。

(6)转换分析法(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为把任何的结构看成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转换,所谓核心句是基本句型(SVO, SV等)其他是核心的拓展或是从核心句转换而来的。

1.2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 M.A.K. Halliday (韩礼德) 师从伦敦学派J.R.Firth(弗斯)。后来,我国的两名学者罗常培和王力,打破传统语言或结构主义的根本,把语法形式意义、语言用法等系统地有机地连结起来。

1.3 转换生成语法

20世纪50年代Chomsky 对美国结构语言提出挑战,创立了转换生成词法或形式语言学,提出研究重点人是如何从有限的语言单位创造出无限的语用句型。这一时期的发展共经历了五个阶段:经典理论时期、标准理论时期、扩充标准理论时期、修正式扩充标准理论时期、最简的解释理论时期。这个时期Chomsky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深层和表层结构。这两个概念对“同形异义、异形同义”歧义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 语言学的动态研究

语用学 (Pragmatics) 即语言使用学,其主要研究问题包括:指示语 (Deixis)包含人称指示、时间指示、话语指示、承接指示;前提 (Presuposition), 语用推论, 以语言结为根据,靠逻辑推论语言的前提条件;语用含义(Implicative)话语含义, 给语法事实提供重要功能解释。

2.1 语篇学

语篇学是在句法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叫篇章语法或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语言学由静态到动态的大转变,由结构研究到功能研究。篇章语法主要解决篇章结构研究;篇章语义主要解决篇章意义连贯,研究篇章的层次。篇章的语用研究,重点探讨会话结构、话轮(说话顺序)邻近配对(前者说话的反应),也解决影响会话因素(心理因素、文化),篇章理论研究,研究篇章的产生。

2.2 社会语言学

社会于语言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科学。从社会变化与发展来研究语言变化,又由语言变化来研究社会的规律。其分为微观社会语言学与宏观社会语言学。微观是研究具体的语言与社会关系,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民族等,也研究语言的细节,如语言世界、语言等。宏观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对语言的选择,如国际文化交流中采用哪几种语言、在本国推广哪几种语言、语言的推广和文字改革等等。

3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3.1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

单以核心刊物《外国语》上发表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有30多篇;《外语教育研究》上发表有10多篇;出版的重要著作有胡壮麟先生的《系统功能语法概念》于1989年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语篇的衔接语连贯》;程琪龙的《系统功能语法导论》。论文集有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语言系统与功能》;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语篇·语境》;任绍鲁的《语言·系统·结构》等等。系统功能的基本概念的引进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胡壮麟为首,系统功能的语法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系统功能语法的语言观于方法论;对系统功能语篇研究理论进行实践和补充。

3.2 语用学的研究

近年来,《外国语》在语用学发表文章达30多篇;《外语教学与研究》有10多篇;出版的专著主要有: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何兆熊的《新编语用学概要》。语用学在90年代最现风光,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最核心的科目,其研究有三个特点:

(1)在继续引导外国的方法的同时,通过对语言具体事实提出修正何补充。例如:何自然的《国外语言学的研究》。

(2)对语用学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开拓。比如何自然的《语用模糊》、《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由卫国的《现在完成时的语用含义》。

(3)从翻番而论转入专题研究。把汉语与外语的研究联系起来。例如刘绍忠的《“清”字用法汉英对比》。

3.3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外国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共有10多篇;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1)由宏观方法转入微观具体语言现象分析,例如:《委婉语社会语言研究》、《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2)从解释的社会学角度转向心理学语言运作的社会心理机制。例如:王德青的《社会心理语言学科性质语研究对象》和素定芳的《委婉语研究》。

3.4 话语分析研究

《外国语》中有将近20多篇;《外语教学与研究》有10多篇。从80年代中期开始系统介绍西方话语分析基本概念与理论。90年代转入英汉对比分析。从话语口语转入语篇研究。近几年来,话语分析有交叉和重叠趋势。

4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趋势

(1)研究对象看,由微观转入宏观,语言本身系统转向跨学科研究,出现交叉学科,如跨文化交际学、国情语言学;由结构研究转入功能和应用研究,由静态到动态,如描写构词句法规则到句法结构的不同功能;单个词的意义到单词在特定环境中的意义;由单一语言研究转向多语言的对比研究,如对比语言学,包括双语对比、多语对比,包括同族语对比、非同族语对比,即有语言自身的对比,也有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如跨文化交际学。

(2)研究方法看,由单层次和单角度,静态研究转入多层次、多角度、动态研究。

(3)研究目的看,目标不断从窄到广,从肤浅到深度;从描写转向解释 Chomsky 试图从大脑的遗传基因来解释语言的事实;从理论的探讨转向应用价值分析,如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学,语用学的分析应用到法庭审讯中等。

(4)发展趋势看,语言学研究有三个:①侧重宏观语言学,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②着眼认知语言,语言与大脑关系;③鼓励用科学技术研究,如《对学者个人差异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何自然.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浅议对比语言学

摘 要:对比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研究事物的最常用方法,其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一支,发展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本文仅就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原则与程序做一简单概述。

关键词:对比;对比语言学;定义;分类;历史发展;原理与方法

一、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及分类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许余龙1992/2008)。对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理解如下:首先,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它和其他分支密切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次,对比语言学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对比描述,而普通语言学则是对某一种语言的普遍描述。再次,对比语言学是在共时理论的框架下发展的,也就是说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的发展状态,而不是其演变。最后,对比语言学虽然研究描述语言之间的异同,但重点却在不同的方面。

对比语言学可划分为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应用对比语言学两大类。理论对比语言学又由一般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具体理论对比语言学构成。一般对比语言学是一般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旨在研究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对比语言学是具体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旨在运用对比语言学的原理和其他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具体的对比描述。应用对比语言写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其也可以划分为两类,即一般应用对比语言学,它旨在研究如何将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应用于语言外语教学活动中去。另一类是具体应用对比语言学,其任务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具体的对比描述,以便为某一具体的应用活动服务。

二、对比语言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自从人类产生了语言后,语言之间的比较与研究便蓬勃发展起来,对比语言学学科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有两个渊源,一是起源于欧洲,其二是起源于美国。欧洲的对比语言学学科始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初,其理论框架为对比型理论性的共时语言分析,而后由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继承发展。美国的对比语言学发展于二战期间,对比语言学的英文名称contrastive linguistics一词,由语言学家Whorf于1941年在其著作《语言与逻辑》一书中首次提出。而与欧洲传统的对比语言学特点不同,美国对比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的。表现在运用语言对比的方法进行语言接触和双语现象研究等理论方面的探索,另外还运用对比语言学研究为外语教学服务。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比分析的两个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受到极其严厉的批判,对比语言学也开始走下坡路,从此一蹶不振。而与此同时,对比语言学在欧洲却持续发展,大部分的语言学家则采用转换生成语法作为对比描述的语言学框架。在此后的30多年中,理论对比语言学在欧美越来越受到了关注,学科地位得到提高,学术界对对比语言学本身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的探讨也逐渐深入。我国国内的对比研究学者有严复,此外还有马建忠、黎锦熙、赵元任、王力和吕叔湘等都对汉外对比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对比语言学的原则与研究程序

(一)对比语言学的一般原则:共时对比原则和同语体对比原则。

共时对比原则:对比研究是一种共时比较,当我们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状态进行对比描述时,不能拿不同时代的语言现象进行对比。

同语体对比原则: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具有不同的功能语体,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选择、使用、组织语言单位的规范和规则。书面语与书面语对比,口语与口语对比,即相同的语体进行对比。

(二)对比研究的程序:

1、确定对比范围。首先确定对比的范围,即描述的对比层面是什么。比如在音、词、句、篇章、语用等选择一个层面来进行比较。其次需要进一步确定其具体对比描述对象是什么,也就是对比的语言单位。例如,在语法层面上,可以选择词组或句子结构等单位作为对比的对象。最后就是对比的语言学内容。

2、文献搜集与研究。首先先要搜集某一对比范围内已有的对比研究,这样可以使我们避免重复做别人做过的工作。其次就要搜集出这个研究范围内对两种语言分别所作的分析研究。

3、确定理论框架。对比研究的理论框架是指以某一种语言分析研究的理论或模式为基础的对比描述方法。选择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确保语言描述的可比性。我们常用的对比描述方法有中心词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近年来,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等也被许多研究学者所采用。而对比研究的理论框架的选择取决于对比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4、搜集语言材料。语料可以分为实例语料和内省语料。而内省语料又可以分为自我内省语料和实验内省语料。选择语料我们需要考虑对比研究的性质和目的、理论框架、描述内容这些因素。

5、分析对比。对比分析是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某一确定的理论框架对搜集的语言材料作某一方面的分析和对比。

6、总结。分析对比后,我们要总结这一对比的成果是什么,讨论其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找出其局限性,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四、总结

对比语言学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殊途同归是为了解决教学或翻译问题而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对比可以在语音、语法、词汇、语义、语用等层次进行,也可以从语言的文化、心理、民族角度进行对比研究。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和青睐。

参考文献:

1、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第2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10

2、王利众.对比语言学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请不要抄袭。参考就好啦。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孔子学院 汉语国际推广路渐宽(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为期3天主题为“科技与熊猫”的科技文化节近日在泰国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当地参观者络绎不绝。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迅速增长与提升,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热情持续升温,“汉语热”已成为全球语言交际系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近年来,中国以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增长很快,在亚洲国家,掌握汉语已经成为许多人推动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仅历史上受汉语文化影响较深的韩、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第二外语选为汉语,东南亚各国也越来越呈现出汉语将成为该地区第一通用商用外语的趋势,而在欧美国家,近年来学习汉语的人数增幅更是保持在每年40%左右。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粗略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一百多个国家的30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国以外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4000万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一国的民族语言被作为外语普遍学习的时候,就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该国国际地位的真正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深化。 前身为“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国际推广”曾经有个更直白和限定性更强的名字:对外汉语教学。上世纪50年代初,清华大学筹建“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承担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留学生汉语教学任务,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1952年该班调至北京大学后,因为增加了来自亚洲邻国的学生,改名“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此后一段时期相继成立的类似机构尽管名称各有不同,如为支援越南人民抗法战争,1952-1957年在南宁、桂林成立的教学机构先后曾命名为“中文学校”、“越南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中国语文专修学校”。1960年北京外语学院(即今北京外国语言大学)接受非洲留学生的学生机构叫做“非洲留学生办公室”。1962年为来华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单独建校时用的名字是“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也就是现在北京语言大学的起始用名),但这些名称中都指明了教学对象是外国人,其“语文”一词,却是借用的对中国学生进行母语教学的名称。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日本、西欧等众多国家纷纷跟我建交。随之,40多个国家要求向我派遣留学生。国内高校也陆续恢复招生。正是在国内外的这种形势下,北京语言学院于1973年复校,接着,北京和其他省市的高校也先后恢复或开始接受留学生。北语并于1975年试办、1978年正式开设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本科教学。 教学规模的扩大和本科教学的创建,使得设立一门专为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服务的学科成为当务之急。1982年4月,21家教学单位在北京语言学院举行“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一次筹备会,“对外汉语教学”的提议得到一致肯定,会议一致同意学会的名称叫做“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后来研究会提升为一级学会的时候,就顺理成章地叫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为了便于国际交流,学会的英语译名定为“AllChinaAsscoiationfor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 在此时期,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外事工作的重要方面,在招生对象、出国师资的选拔等方面体现了“为政治服务”的特点。当时我国招收的留学生,几乎清一色是来自社会主义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的公费生,是我们的“同志”和“兄弟”。这一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完全服务于外交和政治上的需要。其后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力量在背后的推动力逐渐显现出来,延续至今而使世界上再度兴起“汉语热”。 1987年7月,“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成立,并设立常设办事机构——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改称“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 1990年,汉语水平考试(HSK)正式实施,迄今,全世界共有40余万人参加了考试。 2002年8月,国家汉办举办首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此后,每年举办一次。 2004年4月15日,教育部正式启动“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选拔培训合格的志愿者教师分赴海外从事全职汉语教学工作,以图解决全球汉语教师紧缺问题。 2004年5月,以推动世界汉语教学为目的的“汉语桥”工程启动。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建成。2005年2月18日,欧洲首个孔子学院——北欧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挂牌成立。2005年3月7日,美国的第一所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挂牌成立。此后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落地开花。 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首次召开的以汉语为主题的高层次国际研讨会,大会此后每年举行一届。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陆俭明评价此次大会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转折点、分水岭”,在他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真正开始变“招进来”为“走出去”。陆教授曾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语法学家、教育家朱德熙先生,而朱先生曾在1952年远赴保加利亚、朝鲜教授现代汉语,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向国外派遣教授汉语的教师之一。 孔子学院 在这些举措中,“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和孔子学院更为公众所知。“汉语桥”比赛决赛通过电视直播,吸引了众多观众。孔子学院则因媒体持续不断的报道热情,变得越来越为人熟知。 在国外设立专门机构推广本国语言文化,已经成为国际通行做法。英国有文化委员会,法国有语文学院,德国有歌德学院,西班牙有塞万提斯学院。这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兴起的欧洲文化机构,先是以语言教授为起点,进而通过语言,弘扬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国政府着力推广的孔子学院,被认为是中国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谋求与不同文化交流而非同化”的一项举措。把文化放到国际环境中去理解,去对话与合作,对本国文化的历史性理解以及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应该是海外汉语文化传播最重要的意义。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孔子学院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针对有西方媒体宣称“软实力”增强的中国,正在通过孔子学院等渠道,对外进行文化渗透的说法,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曾予以驳斥:孔子学院无意输出中国价值观,因为那种做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不同。孔子学院只想通过语言文化交流,增进中外相互了解和友谊,“中国希望世界人民能了解真正的中国”。 许琳上任于孔子学院全球开拓之初,是教育部部长周济亲自点的将,她在任这4年多,国家汉办已经启动建设了331所孔子学院(课堂),分布在83个国家和地区(统计截至2009年7月),世界著名大学中有44所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像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墨尔本大学、莫斯科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等。孔子学院已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主要平台,甚至成为中国“大外交”和“大外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琳本人也于去年4月被美国纽约华美协进社和联合国大学授予了“青云”奖,以奖励她在全球推广汉语教学以及创建孔子学院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在2008年,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共开设各类汉语课程6000多班次,注册学员13万人,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2000多场次,参加人数达140多万人。每年颁发一次的“青云”奖是表彰对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以往“青云”奖得主包括基辛格博士、何大一博士以及雅芳华裔总裁钟彬娴等人。 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全新的平台,不仅在汉语教育,同时也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正发挥着新的重要的作用,甚至扩大了国家外交的舞台。外交部的统计显示,近年来先后有近百位大使和总领事参加过孔子学院的活动。不少驻外使馆的外交官都认为,孔子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外交平台。在一些国家,总理、州议员都支持甚至亲自参与孔子学院的汉语推广活动。许琳认为,“汉语文化的国际推广是一个大事业,是一个国家战略,应当由政府各部门乃至全社会联手。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由国家组织一切资源和力量,才能真正托起这一伟大事业”。 根据原来既定的目标,2010年孔子学院应该达到500所。 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社会生活信息化的时代,因此,语言已经不仅仅是我们传统上讲的普通的交际工具而已。在新的时代里,掌握一门第二语言,是合格公民的一个基本要求。掌握多种语言,特别是国际强势语言,对个人来说,是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得以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国家而言,是国际交往和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对民族来说,是这个民族进步和繁荣的一个根本保证。”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学术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成员刘珣在向北大有志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年轻学子作过这番表示。他勉励学生们要把对外汉语教学当做值得奋斗终身的事业:“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就在文件中正式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务院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有249个专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另外一个专业有这样的提法。”“世界各个大国都在推广自己的母语,汉语是世界第一大语种,而且也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目前世界上说汉语的人最多,汉语也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载体,我们当然应该非常重视汉语的推广,我们应该帮助别的国家的人民学习汉语。”汉语正在逐步上升为新的国际强势语言,今天的汉语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也是世界性的事业,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可以这样说,对外汉语教学正在面临着一个大发展的前景和机遇,而这个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以往五十多年来从来没有过的。” 陆俭明说,中国历来是一个和平的国家。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张骞就作为友好使者出使西域(也就是现在的中亚细亚),后来唐代又有僧人玄奘去西天(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取经;明代郑和更是七次下西洋,远及非洲一些国家。张骞、玄奘、郑和都是友好使者,他们前往各国带去的是中国的商品、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的种子,带回的是各国的商品、各国的文化和友好的情谊。他们都是真正的友好使者。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也是在向他们学习,做这样的友好使者,促进相互了解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 学科建设与教材出版 刘珣教授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曾负责研制我国第一套汉语水平考试试题。他所编著的《实用汉语课本》为国内第一套获奖的对外汉语教材,并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汉语教材之一,《新实用汉语课本》也被评为世界优秀汉语教材。刘珣教授、陆俭明教授,以及曾任北京语言学院院长、国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成员和国家汉办办公室主任的吕必松教授等,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者,为这一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几位先生的多部著作,至今仍被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教材使用。 经过三十年(吕必松教授正式提出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学科建设,始于1978年)的发展完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教学体系日趋完备,教学层次逐步齐全,教学设计日趋完善,教材建设成绩显著,汉语水平考试获得成功。 在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方面,国内出版社的努力也很令人振奋。这个一直被视为对外汉语推广“瓶颈”的问题,正在被逐步解决。除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这样的老牌对外汉语出版社之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等社也纷纷加入,共同培育外汉语教材市场。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90家出版社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每年都有40余万件、200吨左右的汉语教材通过邮政系统发往世界各地。一些品牌产品逐渐形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汉语会话301句》、《新实用汉语课本》已修订再版多次,出版多个语种版本,有二十余年历史的老牌汉语杂志——《学汉语》已发行到30多个国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汉语900句》,作为国家汉办首次采用的将编写、出版及发行一条龙招标形式研发的面向海外汉语学习大众的多媒体教材,几年来已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商务印书馆于2005年2月27日成立“商务印书馆世界汉语教学研究中心”,下设顾问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并设立世界汉语教材出版基金,以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汉语教材的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尊科(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库》陆推出正式版和学生版…… 2007年,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制订了《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其中新闻出版类就有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19家出版机构。 2008年巴黎语言博览会上,中国作为主宾国,精选了国内10个部门的出版社参展,受到热烈欢迎,有的展商所带产品第一天就被一抢而空。在伦敦举行的英国2008语言展上,中国孔子学院总部组织的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展示、孔子学院推介等活动也受到了参观者的热烈欢迎和好评。中国展台共展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长城汉语中心等机构选送的百余种中文图书,涉及教材、文化、商务、音像、多媒体、网络等多种类别。其中,《汉语图解词典》、《汉语900句》、《快乐汉语》、《汉语乐园》、《长城汉语》等多媒体、网络教学产品极具便捷、互动、趣味等特点,为众多汉语爱好者所关注。此外,汉语教材全美巡回展等对外汉语教材展示展销活动均大获成功。 学科建设为汉语国际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迅速增长与提升为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国家汉办的一系列务实举措则为汉语国际推广腾飞插上了翅膀。许琳认为,汉语国际推广不是纯教育,因为语言本身是一种产品,特别在向国际上推广的时候,就更是一个文化产品,必须以产业、市场的方式来运作。语言推广不走产业、市场之路是绝对没有发展前途的。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推广正在逐渐迈出产业化的步伐,并取得初步成效。比如通过开展外国人汉语考试,成立专门机构,强行推进形成一个“汉考”市场。仅汉语水平考试(HSK)一项,就由原来每年国家补贴400万元到现在每年赚1000多万元。国内各出版机构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的一系列对外汉语教材,做到了贴近外国人的思想、贴近外国人的习惯、贴近外国人的生活,变我们“让他们学什么”为“他们要学什么”,成功把中国式的教材变为当地本土式的教材,经受住了市场检验。许琳表示欢迎更多的民间机构参与到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中,以进一步增强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据称,国内英语教育的最大品牌“新东方”已提出:只要给政策,他们可以做到如同推广英语一样推广汉语。 除了这些主动的努力之外,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文化自有魅力也是不容忽视的,有专家称,在欧美,学习汉语已经超越了实际的商贸、交流需要,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成为主要动因。而且,汉语的国际推广不仅仅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部分,而是整个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机环节,应该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国际接轨成比例的配合。 汉语国际推广,路已渐宽,路还很长。 发布时间:2010-12-29 11:10:46

应用语言学毕业论文符合自己要求的范文真的不好找的,我是志文网帮我写的,题目定的是英汉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中的作用身份研究,导师看过了思路觉得挺好的。

语言论文发表期刊笔记模板

期刊论文发表格式模板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期刊论文发表格式,欢迎阅读与收藏。

1、论文标题

回答本文关于什么?最佳文题的标准是用最少的必要的术语去准确描述论文的内容。基本写作要求是准确、简洁和有效。论文的标题必须确切地概括论文的论点或中心内容,做到文题相符,含义明确。标题必须意思清楚、言简意赅地概括反映论文所讨论的内容。一则好的标题应该确切、鲜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使读者在未看论文的摘要和正文之前即能迅速准确地判明论文的基本内容,从而做出是否阅读摘要和正文的判断。

此外,标题应反映论文所属的学科,题目大小要合乎分寸,切忌华而不实。不要使用过于笼统、夸张或是太大的题目,使人看了不知道究竟是研究的什么问题。醒目的标题,其含义能让人一望即知,而且能立刻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科技论文的标题因为要反映出论文的中心内容或论文的基本观点,所以通常不可能写得像文艺作品的标题那样简短,但是也必须尽可能地写得简练些,不要写得太长,一般控制在20字以内,应避免繁琐、累赘和过于平淡无味。

另外,也要注意在题目中突出新的观点来,使人看了标题知道文章有新见解。要说明一点,论文的标题与论题并不是同一概念。论题是文章的基本观点,标题是文章的题目。但是有些论文的标题和文章的论题是相同的,即标题反映了论题;有的则没有反映。

尽量在标题中使用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一方面有助于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可增加论文的被检次数,从而可能增加被引次数,因为用机器检索时,机器只显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而不是整个标题。就此而言,标题中关键词语的使用问题应该引起论文作者的高度重视。

如果想在标题中表达较多的内容,例如,既想概括地表达出文章的论述范围,又想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者对某一问题的评论,这时标题就会写得太长,而且一个标题也难以表达两层意思。解决的办法是在主标题下加一副标题。主标题概括地表述论文的主题或讨论范围,副标题作为主标题意思的补充和引申。这种加副标题的做法,在论文特别是在中文论文写作中也是经常使用的,但有的期刊明确不要加副标题,所以在投稿前需看该期刊的投稿须知。

另外,尽量避免在标题中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词、公式等,以防止出现误解。

2、作者及单位

回答谁参与了本研究的设计、工作及论文的撰写,一般以对文章贡献大小排列。作者单位一般要求写至二级,如XX大学Xx学院。作者简介应按所投期刊要求撰写。基金项目名称要准确,并注明编号。

作者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第一作者,其次是通讯作者,如果通讯作者在该领域为大家公认的名人,则有利于稿件通过编辑的初审关,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通讯作者可以是第二作者,也可以放在最后,但如果通讯作者不是第一作者的你,则在稿件中的联系方式要为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一般来说,导师充当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有些期刊当稿件被录用并在稿件修改时,允许改动作者顺序,虽然你已经签了版权合同,当然,这个改动以不引起版权纠纷为好。

3、摘要

摘要的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一般应写成报道性文摘,也可以写成指示性或报道一指示性文摘。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不用图表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或术语,不得引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摘要是论文要点的浓缩。因此,应在文章各主要部分完成后再写,这样有利于文章要点的提炼。优秀的摘要应能有效地抓住读者的兴趣。如果不是综述性文章,文章的英文摘要可以按照报道性文摘去写,即按objeetive(目的)、Methods(方法)、Results(结果)和Conelusions(结论)逐一阐述论文的梗概。时态主要是以一般现在时为主,也使用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

从理论上讲:一般现在时用于通过科学实验取得的研究结果、结论,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一般过去时用于在一定范围内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的规律性认识,这种认识也许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在完成时用于表明过程的延续性,虽某事件(或过程)发生在过去,但强调对现实所产生的影响。上述三个时态是撰写摘要时常用的时态,有时很难区分它们在含义上的严格差异。目前,英文摘要仍以被动语态为多。使用第一人称时,用凡指的we,theaUthor,theauthors,不用工。

4、关键词

关键词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尽量少用不规范的主题词或新造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一篇论文可选取3一8个词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选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关键词可以从论文标题中,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选。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关键词,可以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论文所涉及的概念深度。

5、引言

引言的内容可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方法、范围和背景等。引言作为学术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文字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以便读者了解该文的概貌,起导读的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所有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的。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结果、意义和前景,不要展开讨论。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

编辑对引言的一般意见为引言是否充分反映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是否阐述了该项研究的必要性。

引言的具体要求:

(a)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

(b)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确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时,只需以参考文献的形式标出文献即可。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意思应明确,语言应简练;

(c)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时,应注意分寸,切忌使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首次发现”等不实之词;同时也要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请指求”、“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

(d)引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也不应是摘要的注释。引言一般应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应有解答,但也应避免引言与结论雷同;

(e)简短的引言,最好不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和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f)分析过去研究的局限性并且阐明自己研究的创新点,这是整个引言的高潮所在,所以更是要慎之又慎。阐明局限性要客观。在阐述自己的创新点时,要仅仅围绕过去研究中存在的缺陷来描述,完整而清晰的描述自己的解决思路,并且文章摊子不要铺的太大。创新性描述的越多越大,越容易被审稿人抓住把柄。

(g)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一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一般以两三百字左右为宜。

6、材料与方法

这部分主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即用什么做研究(即研究所用的材料)和怎样做研究(从事研究所用的方法)应尽可能按实验研究的先后顺序描述,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如果采用的方法是按照前人的,或者即使有所改进,也必须标注参考文献。另外,还要叙述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包括设备名称、型号、测试什么参数、测量量程或范围等。

7、结果

结果是论文的核心,主要回答发生了什么。数据可用图、表或文字表达,但三者间应尽量少重复;在文字部分叙述主要结果和意义,用图或表给出较详细的数据。量和单位必须注意采用国际标准,注意大小写、正斜体。

8、讨论

回答所获得的结果是否为前言中提出的关键问题的答案,结果怎样支持答案。集中讨论与本研究结果有关的问题,突出本研究的创新及重要性,并与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给出结果所支持的结论。讨论的每个部分应有一个主题,并根据其逻辑顺序确定层次。且讨论内容应该为自己研究独特的东西,和别人相同或相似的一笔带过,不要深入讨论。另外讨论的数据来源应该和结论中的数据一致,并一一对应,前后呼应,互相衬托。

9、结论

结论也叫结束语,是文章的总结,要回答研究出什么,需要简洁地指出:由研究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研究中有无例外或本论文尚难解决的问题;与以前已发表论文的异同;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结论不是摘要简单地复述。

10、致谢

对提供了基金和物质的帮助者必须表示感谢,但仅列出对本工作提供特殊的实质性贡献者的姓名;同时必须得到被致谢者的同意。

11、参考文献

与本研究方法、结果、讨论有关的其它相关的研究,著录要求是:准确、完整、规范,并必须在文章引用处注明。

文字编排要求:

论文整体编排上,页面设置默认格式,行间距1.2倍左右,整洁大方,疏密得当。具体要求:

1、标题:黑体,三号,居中

2、署名:单位与姓名之间空一字,宋体,小四号,与标题间距一行

3、摘要:与署名间距一行,首行缩进四字,“摘要”二字之间空一字,黑体,五号,后跟冒号;摘要内容楷体,五号,换行后文字缩进两字

4、关键词:首字与“摘要”对齐,黑体,五号,后跟冒号;关键词3或5个为宜,楷体,五号

5、正文:

(1)与“关键词”间距一行;

(2)宋体,小四号;

(3)每段首行空两字;

(4)文科各级目录方式:“一、”“(一)”“1、”“(1)”;

(5)理科各级目录方式:“1.”“1.1”“1.1.1”;正文中如果直接引用一个或几个段落、一个或几个案例,一般独立成段,段落开头空四格,换行空两格,五号楷体字为宜。

6、注释或参考文献:与正文至少间距一行,“注释”或“参考文献”用黑体,五号,后跟冒号;在正文中须标出“[1]”、“[2]”……,然后在注释或参考文献后对应注明“[1]”、“[2]”……做注释或参考文献时须完整,不得残缺不全;注释或参考文献内容用宋体,五号。请详看第7条目。

7、做注释或参考文献,

第一种:传统形式

引自期刊:

[1]作者:《题名》,《刊名》,xx年第×期,第×页。

引自专著:

[2]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及xx年×版,第×页

引自报纸:

[3]作者:《题名》,《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字体用宋体。

2、对上述资料的相应心得笔记用宋体小4号字书写。

3、用上述方式进行重复。即一篇引用资料下接一篇读书笔记。

4、每篇资料的读书笔记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

5、每段开头空两个字。行距:多倍1.25 ;边距:默认。

6、用A4纸打印。读书笔记靠左侧装订。正文每页下方中部为页码。

扩展资料:

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

1、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2、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3、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4、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5、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论文题目(宋体:3号字)基金项目作者姓名、单位、地址、邮编{标题,作者及单位等居中}关键词:xxx(宋体,5号字)摘要:xxx(宋体,5号字,300字以内)正文:……(宋体,5号字,正文字数不少于2200)参考文献:按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出,给出编号,并在文章中引用的地方上标此编号,注明引文出处、作者、出版社、页码(宋体,5号)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不管写怎样的笔记,首先要读懂文章,这是基础。写读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内容做一个概括,然后根据自己选择的角度进行评论,或者评语言,或者评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读书笔记: 1、书名 2、作者 3、内容梗概 4、摘抄 5、感想 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添一些内容,比如说改写、提问等。切记:感想一定要比前四项写的都多,要不老师会K掉你的!

语言学论文发表笔记

学习研究语言学读书笔记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研究。首先需要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等。1、阅读语言学经典著作可以了解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学派和流派的发展,以及各种观点和理论。2、参加语言学课程和研讨会有助于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与同行交流讨论,拓展视野和思路。

这本书的作者是: 塞缪尔·早川 Samuel Hayakawa / 艾伦·早川 Alan Hayakawa。原名《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因此主要讲的是语言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关系。这本书给我内心的震动有些大,它不仅让我了解到了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语言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又如何影响和限制着我们,当我们了解它的特性后,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语言在思想里会挖下哪些坑,我们又如何尽量避免或减少副作用,从而在与外界现实建立更准确的联系的基础上建立内在更好的秩序。也正是因为对我触动有些大,不仅读了两遍,还边看边做了思维导图,然后再整理出来这些笔记,希望它能真正地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里。 我们的语言是一个 象征化的过程 ,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学会了 用一种符号代表一种事物 ,又发展出用一个符号代表许多符号,语言是符号中最复杂、精巧、发达的一种。比如一个部落里有人养了第一条牛叫甲,另一个人养的大家叫它乙,又增加一条牛则叫做丙……再多时大家发现交流时不够方便,干脆把它们都叫做“牛”……许多牛与鸡以及相似的一切,又被叫做了“家禽”……很多家禽及其土地等形成了一个家庭的“财产”…… 人类创造出这一套语言符号,是一个不断前往更高阶层抽象化的过程 , 具体事物的特征会越来越少 ,使人们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探讨,方便了信息的交流与合作,也能够使经验和知识得以积累成为文化,从而可以发展出哲学、科学等,还能通过最高 抽象阶层 的数字计算来预测未来。 当人类还是小孩时,除了用身体认识可直接经验到的 “外向世界” —它只存在于我们周围可接触的一个小世界里,渐渐地还可以通过语言符号的学习来形成我们各自脑海里的 “内向世界”, 它便是言辞世界,包括广阔的历史、自然、道德等等间接经验 。 然而符号有一些原则需要加以注意,否则就可能引起内向世界与外向世界差距太大而造成一些麻烦: 符号并不是其所代表的事物;地图并不就是其所代表的土地;言辞并不就是事实 。 当我们将符号与代表的事物混为一谈时,内在的混乱便发生了。毕竟 符号与事物之间并不存在连带关系 ,并且 别人传达符号给我们时可能有误,而我们接收符号时则可能加工有误 。因此了解语言是如何被我们所使用又如何对我们加以影响,可以大大帮助我们正确地建立一个内在世界,从而更好地与外向世界相处。 一、语言的功用: 1、“从交换知识和信息的角度讲,我们 最基本的象征行为 就是把我们看到、听到或感觉到的事情报告给别人”,即 报告用的语言 ,它有两条规则,一是可以证实,二是尽可能避免推论和判断。如:外面下雪了。报告的语言发展到最高限度,便成了科学语言,它们虽枯燥却描述了最切合实际的外向世界,帮助我们把事情做好。其中的 推论是指根据已知事物对未知事物所做的陈述 ,如:“他发怒了”的依据是他拍了桌子扔了书本。推论有优有劣,我们至少需要知道它是推论而不是事物本身。 判断是指作者对他所描述的人、事、物所有赞许或不赞许的表示 ,如“老李是个贼”,符合事实的描述方式是:“老李曾被判盗窃罪,服刑两年”。我们发表的 喜词和怒词 也是判断,表达的是我们内心的想法。 判断会让我们过早下结论而看不到事实。 当我们对事物的描述有偏倚,只故意描述好或坏的那一面,也会产生不准确的判断,因此要尽量向两个方向都偏倚,但我们每个人都会按自身利益、背景角度节略,因此所得经验一开始就带有偏倚,要明白自己的这种 有限性,发现自己的偏见是智慧的开端,摆脱自己偏见是自由的源泉 。 2 、没有一个字能有两次意义完全相同 ,前后文不同、每个人的 内向意义和外向意义 均不完全相同,记住这条,养成检查前后文的习惯,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如:我喜欢吃鱼(活鱼),鱼玄机(姓名)。又如猪,外向意义是指一种动物,但每个人的内向意义则可能完全不同,有的人 转义 为懒、胖、笨,但也有人会转义为可爱、聪明等等。 3、 语言有助于社会团结 :语言可用于建立关系,维持交往,形成仪式性的言辞,促进所有人听到后产生共同反应,于是增强社会团结,如誓词、标语等。 4、语言具有双重任务: 报告式的语言、表情的语言 。前者用于增涨见闻见识,后者通过语音、语调、调速等表达情感,用于打动人心。 5、 语言的指示性用法:用语言控制、指导并影响别人未来行为的努力 。达到这一指示目的的因素有:应用语言里所有的情感成分;使用多种非语言的感动方法:手势、图画、广告背景等等;指示性语言都有或明或暗的承诺(责任、惩罚等):建立对未来的确定感。指示性语言使人类行为开始有可预测的规范,合作成为可能,自由和平才能建立。有集体制裁作为后盾的指示:如法律、规范、信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指示性语言只是设立目标的轮廓而不是描述事实, 如果将其当真,则容易产生失望和幻灭感。如:人人生而平、警察保护弱者等,就是指示性语言,是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6、传达感情的语言的方法:隐喻、直喻、典故、幽默、讥讽、感伤、压韵、重复等。大多情况下,简单的事实描述便最打动人心。 文学可以是情感最正确的表现,其核心所在便是表现个人感情 。 文学作品将经验排成一种有意义的秩序, 作家借助语言将其经验和态度整理出来,从而在读者心中产生作用, 使读者也能将其经验和态度略作整顿,读者的内心也能略微整齐些,这便是艺术的目的 。 二、语言与思想 1、我们的字词都是从归纳、简化这种需求出来的,可以方便大家讨论,这个过程便是 字词的抽象化过程 ,而我们不仅要学到一些字词, 更重要的是将字词和其所代表的事物正确地联系起来 。因此需要了解抽象化过程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如下图所示: 1表示最低抽象阶层,是我们目前科学所知包含最多变动特性所综合的一个物体;8则是最高抽象阶层,已经将所代表物体的特性完全抹去不提。阶层越高越抽象,所含的物体特性越少。 有了这个抽象阶层图例,我们便可以学会将平时表达的言辞放在不同的阶层上。能够在不同的阶层上下穿梭,既可以将概念应用实例证明,又可以将事物总结归纳上升。有趣的谈话或写作,以及清晰的思路和随之而来的和谐心境,都需要能在高和低抽象阶层之间、语言与现实之间不停地相互发生作用。 2、抽象化阶层混乱,不仅让我们认不清现实,也可能引起心理问题。是我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的现象,原因有二:一是神经会自动略去事物特征,若我们不知特性略去或抽象化过程,便会一看见事物便信以为真,从而使看见和相信成为一个过程;二是受教育、培训、成长经历、传统思想等不良部分影响,形成“幼稚领域”。如何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呢? 亲自观察,了解现实,不要先入为主;认识到言辞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注意抽象化过程,充分认识到任何言辞都无法将事物言尽 。 如:我是个失败的人<—>我失败了三次。要明白这两种不同抽象阶层的表述将会产生多么大的不同。 抽象化阶梯的目的便是帮助我们注意到抽象化过程,减少偏见。 3、了解一下分类,如果忽略了分类过程中的特征,也就等于忽略了差异。如:把老李称为广东人,其实就忽略了他身上其他所有的特质,这会使我们产生以偏概全的偏见。 我们需要明白自己把事物叫做什么名字,在哪一点或哪条线将两种不同的东西分开, 会根据我们的利益和分类目的而定 。需要记住母牛1不是母牛2。如:生意毕竟是生意,前一个生意是名词,后一个是个人对生意所作的含义置换如利益、唯利是图等。不要忽略后一个生意的含义分类是根据自身的目的而定的一种说法,可能别人并不这样划分。 很多争论的产生都源于分类,即使是在科学研究中也很难避免这种现象。 4、二元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 只用两种价值来观察事物的趋向,就是二元价值观, 它具有传达感情的作用(喜欢不喜欢),用于建立一套推论的规则(1+1=2是对的),但是二元价值观是建立在一种单一的欲望上,容易产生争斗精神而无法提升我们准确评价世界的能力,尤其是政治上的二元价值观将产生非常可怕的后果,如历史上的纳粹主义。 用两个以上的价值来观察世界的能力,就是多元价值观 ,能够将事物区分得越精细,我们能够想到的行动方式就会越多,从而有产生民主的可能性。如二元价值观评价一个制度是好还是坏,而多元价值观则是问它有哪些影响和作用,哪些人获益哪些人受损,产生什么经济效果?等等。这样能够产生的行动方案便也可能出现千千万万种。 采用多元价值观意味着保持开放的心态,这种人常常是很少感受外来威胁的 (被否定,坏的评价等),于是能敞开心怀接纳其他各种信念提供的信息。 5、当我们所学的知识为假知识时,语言反而成为障碍,识字人的愚妄比不识字人的愚妄更深,更难应付,因为更抽象。如:只根据言辞而不是言辞所代表的事实采取行动;不注意前后文(语境);自动反应倾向,把不同的抽象阶层混为一谈;只注意相同的地方,而不注意不同的地方;满足于用定义(更多的字词)来解释言辞。这几种错误的评价方法可用 “内向观点” 来概括。产生的后果便是会将言辞和言辞所代表的事物所分开,于是 思考其实一直在原地打转 ,最有害的结果之一:造成一种毫无根据的、非常容易“幻灭”的自信。如应用“女人开车、资本家、母亲”等高阶层抽象词汇去讨论个体,而不是具体讨论哪一个女人、资本家、母亲及其特点,就常易出现偏见与现实不符,当某位母亲与传统形象不符时,就产生幻灭感,或是否定事实将其当作特例来维护自己。 6、当我们用内向观点去应对现实、政治制度,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由于惰性和二元观点的态度坚持用原来熟悉的方式去面对而无法转变时,会走入绝境,这时便需要引入 “外向观点” ,外向观点的规则有:言辞不是事物;言辞的意义不在言辞里,而在我们的脑海里;前后文决定意义:阴沟里的老鼠,用于做实验的老鼠;留心“是”,它可能代表错误的评价法:草是绿色(神经机制);A是上海人(不同抽象阶层);认清指示和说明之间的区别;真字至少有四种意思(香菌有毒:可证实;小红是世上最可爱的女孩:表达想法;人生而平等:应该遵从的指示;数字公式:适合一种代数的语言创制的系统);小心二元价值观,记得有多元价值观,二元价值观是启动用的机器,而不是驾驶用的机器;小心定义,它是用言辞解释言辞,思考时尽量用实例而不是用定义;用日期和指数来提醒自己,没有一个字能两次意思完全一样。 7、通过以上对语言的了解,我们如果采用外向观点,多元价值观,接受不确定,内心主动的安全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内心的秩序:明白没有一个答案能够包罗万象:这是成熟的想法;认识自己:正确衡量自己的能力和观点,感情上的力量和需要,地图不是土地,自我概念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也略去了他真正自我中很大一部分,自我评价会影响到如何看待外界和别人;将判断改成报告:“我只是一个加油工人,没出息—>我是一家加油站的工人”,让他人的判断(或自以为的他人判断)过分影响我们,是我们之所以有渺小感,罪恶感,不安全感的最常见理由之一;将制度化的态度和外向来的态度区分开,若只有制度化的态度,则会失去我们的个性,而无法对团体做出独立贡献,内向态度往往是盲目接受制度化教条的结果,用外向的方法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人类1不是人类2;阅读能够促成健全的心理,将文学当作生活上的指导,可以增加外向作用。

大学语文论文发表笔记模板

语文是我国 教育 工作的重点,但是大学的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难点。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大学语文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语文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的唯一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学习; 教学 方法 ;提高效果

一、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

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贯穿无穷的知识呢?为此,我们通过布置学生 课前预习 ,搜集有关资料,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博的土地上。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 热点 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 优秀 作文 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45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介绍、评论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样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欣赏园林艺术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园林的 日记 ,有的把自己查找的图片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 手抄报 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45分钟来衡量的。

二、整合其他学科,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就可以调动学生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解释花儿这样红的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 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应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深入 社会实践 ,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我们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引领阅读天地,提供生活素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 读书心得 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 经验 ,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前,笔者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北京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首都北京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首都北京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笔者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北京首都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壮观,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笔者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阅兵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笔者让他们 说说 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吧!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吧!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阐述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的具体 措施 。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钥匙,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个人追求不高,在思想上又重专业实践、轻 文化 理论。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如何才能引起职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灵活、科学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所谓“听讲”,就是学生听老师讲,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一个错误认识。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关键就要靠课堂45分钟。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理性化,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解剖成几块,无非是什么时代背景、段落结构、思想意义、写作方法、艺术特色等老套路,结果就是把教参搬上了黑板。有的老师教学方法较单调,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间或提几个问题,也是最简单的“是不是”“好不好”之类学生闭着眼睛都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如今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上,但一些老师只是将其当作作秀或板书的替代,让多媒体教学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自己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系统地表达了自主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讲课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例如在讲话剧《雷雨》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自己扮演剧中的角色,以此来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讲《项链》一课,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同学们的意见分成两派,都希望说服对方,笔者就让学生当场 辩论 ;在讲授 散文 《黄鹂》时,笔者让学生开展散文朗诵比赛;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单凭书面文字,学生印象不够深刻,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课文情节的电视剧视频,并设置了相关问题,让学生先观看再讨论。同学们有了兴趣,“听”的效率自然提高了。

二、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这一点对职中学生较普中学生更为重要。除了求职 面试 ,职中学生一进入社会就需要与人沟通交流,因此职中 语文教材 四册书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但是相当一部分职中生语言组织能力弱,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突破口之一,也是职中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和前提。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求职还是与人打交道,普通话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般说来普通话水平在小学阶段已基本定型,但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增长,高中阶段还是有相当大的可塑性的,尤其是语言环境对提高普通话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是要求同学之间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相互监督,共同提高,长此以往,不但提高了普通话水平,还规范了文明用语。二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习,积累言语资源。美国社会语言学家A·赫德森说:“应用它(语言)的有关规则或技巧绝大部分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留心倾听。例如观看电视中的一些访谈节目、记者招待会等等,让学生加以观察、学习,从中汲取鲜活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话语,掌握一定的技巧。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利用每堂课的前3分钟,让学生进行 自我介绍 、自我举荐等;还可以结合教材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举行小型 故事 会、演讲会、 辩论会 、诗歌朗诵等以“说”为主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等,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部分学生怕上语文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怕“说”、不会“说”。如果教师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让学生从“说不好”到“说不停”,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语文课感兴趣。

三、广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提高其语文素质也有重要意义。尤其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思想和生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读什么样的课外书籍,如何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在“读书改变命运”的大气候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就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但是知易行难,相当一部分职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职中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轻松了很多,很多学生放学后看书的时间多了,但看的还是“口袋书”“动漫报”,聊的总是“明星八卦”,读书趣味狭窄,品位不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丰富他们的思想内涵,笔者每学期都结合教材给学生开列书单。例如高一第一册书主要是诗歌、散文、小说、 议论文 的教学,笔者给学生开列的书单是:《徐志摩诗集》《朱自清散文选》《鲁迅杂文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书是读了不少,但过眼就忘,作用不大。笔者告诉学生,阅读书籍要能“静心”,也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心无旁骛;看到 好词好句 要会“留心”,阅读时要将书中的好词好句加圈点、作记号,加深印象;咬文嚼字要存“慧心”,阅读时要善于从中 总结 ,获得感悟;读书学文要有“恒心”,读书要有长久计划,持之以恒。如果能做到这四有“心”人,定会气质日渐芳华,写作如有神助。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到读后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创新,提高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把题目及要求一布置,就由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得甚是随意、无序,导致学生的写作较为被动。笔者认为,写作教学只有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实用文体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职中生来讲,实用文体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最简单的 请假条 、留言条教起,到 申请书 、求职信,再到合同、调查 报告 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实用文体的有关知识,直到会写为止。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从内心深处对语文课感兴趣。其次,化整为零,加强片段作文的练习。片段作文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不同体裁片段的练习,掌握写作技巧,提高遣词 造句 的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光靠几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开拓更为广阔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能力,真正提高职中学生语文素质,这对职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关系着人们工作、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每一个教育阶段都将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来进行教学,可见语文在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学语文一直是作为基础公共学科存在的,它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语文又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在人们的职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是现代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1 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1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富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文学素材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大学生语文教材中多样的文学表现形式、 典故 格言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汉民族 思维方式 的理解,从而提高对汉语的领悟能力,提升综合文化水平。

1.2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消极思想,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以及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也不坚定,很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念。学校通过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将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是因为现代高等教育语文教材当中更多的涵盖了我国 传统文化 、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富有教育特色的文学知识,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基本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得到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1.3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但是其工具性和基础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社会交际和文化传播上,语文既是个人思维和想象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基础工具。目前,很多大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导致在应用到语文知识的时候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请假条、申请书等都不能规范书写,更不要说更高难度的应用性文书写作,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巩固其工具性,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深化写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1.4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语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较高的道德素养。大学生处于学习和就业的过渡阶段,因此必须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普遍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在大学中开设语文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经过高等教育改革,大学语文教材更注重对文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大学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挖掘语文学习素材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提升道德修养,进而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

2 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素质培养作用的途径

2.1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要想切实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联系,加强语文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竞赛活动。学校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参赛活动项目的设计,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合作、总结评比等具体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的组织过程中,要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充分融合,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开设语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加强实践,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学习当中收获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强化职业道德素质,锻炼专业能力,进而完善自我。

大学语文课程是普通高校中面向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 教育 课程,然而在我国,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还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重新定位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确定科学的课程内容、选择切实可行的 教学 方法 成为带动大学语文课程全面建设的突破口。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语文的 总结 范文 ,仅供参考。 大学语文的总结范文篇一: 大学语文的课程转瞬就已宣告终结。心里真的有点遗憾,在我兴趣渐浓的时候,却不得不接受它已落幕的事实,在此我想先谈一下在这个课堂的所得以及由其引发的所感。 我必须提出自我批评,在课堂上我的积极性确实是不高的,处于“比上极其不足,比下亦不盈余”的尴尬地位。就其原因的话,不尽然又是什么比较羞涩,不够大胆,事实上我就及其厌恶自己这幅德性,明明知道这样的模式早就不该存在了,但就是没有勇气,太过懦弱。现在想想,不免觉得特别遗憾,只能说我又错过了一个改变自我的好机会。无疑,老师您所营造的课堂氛围和建构的教学、评价模式是值得称道的,这是全班这么多同学的集体反映,并非我的一家之言,当然也就不存在恭维您的嫌疑。在我看来,您的教学模式区别于大多数的老师,因为您真正贯彻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方针,变讲堂为学堂,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上来,在您的课堂上,我真正意识到:过程的重要性。孔子说:“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充分说明了过程的重要性,而在此我觉得,过程把握的好的话,收获自然随之到来,而这种收获(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恰恰是我们大学生现在最需要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越到能力、情感、价值观,越难以测量。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它难以测量就急功近利地对此忽视。实际上,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更加深远。这个学期我深刻地感觉到您的语文教学注重个性化学习,语文教学上不忘让我们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除此之外,我也感受到了您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当我听你评价这么多学生的作业并给出指导时,纵使对象不是我,我依旧很感动。从小到大,我见过的特别尽责的老师并不多,而您毫无疑问算是一个,同时,你们又有所不同,因为在您身上,我看到了您对教师这份职业的至高的热情,我想或许正是这种热情,您把它延拓到学生身上了吧,也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您不遗余力地把它做到最好。对于我自己的学习,我还想说明的是;虽然我在课堂上并不积极,对待这门课程态度也比不上别人端正,当我真的觉得它很有价值,我也真诚地感激它,总体而言,我在大学语文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少,作业虽然借鉴了网上一些资料和书籍,但都是我一点一点搜集并且结合自己的思想编辑出来的,而对于出勤方面,我也是比较积极的。对此大概老师也是知道的,我也不多谈。接下来我就 说说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结束但并不意味着 语文学习 的结束有关方面的观点。 自古有言:“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可见学习也应是无止境的。而语文作为一项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须技能,诚然,也是没有止境的。我们知道,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离不开语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文,看电影、看杂志、读报、读书、浏览新闻都离不开语文。纵使你对生活充满了问号、对知识有着无穷无尽的渴求,但是如若不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你也只能怀着沉甸甸的心情迷茫地盯着书本发呆,道一声:“书到用时方恨少。”简而言之,语文是无处不在,在任何一个行业,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不可或缺,它将制约着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而社会的发展,伴随着 文化 的发展,这无疑也昭示着语文的学习也应是发展化的,必须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上述所言,针对的是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所具有的工具性意义,那它的思想性方面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不妨来说说。 古人一直坚信:“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今,很多家庭也依旧强调并践行,我也始终觉得书香门第自是有一种独特的傲人气质。学习语文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开阔视野、彻悟生命、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作用。我们知道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的作用是 其它 东西不可替代的。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在这个物欲横流,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呈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心灵都日趋粗鄙,压力感和抑郁感日趋强烈,这时候,语文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渊明的冲虚高原、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苏轼的遗世独立、李清照的凄凄切切。还有栏杆拍遍泪湿衣襟只为国的辛弃疾、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大家都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当你因人性而彷徨无助时,不妨来领略一下他们的人格魅力,我相信这人格的圣光会为你答疑解惑,照亮你前行的道路,让你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舍、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健全你的人格,并努力臻于完美。同样,当你对这个变化莫测的社会、乏了、失望了,你想稍作休息再上路,也不妨来这里,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我们自此学会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之时,不啻为一剂良方。此外,假若你对这快节奏,鸭梨山大的生活倦怠了,疲倦了,你也可以来这里小憩一下,想象一下这些美好而隽永的画面,假设自己在这幅图画中,放松、放松、不断地放松、忘我地放松。你是否体会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清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恬静。。。。。诸如此类,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景图。 这就是语文,它凭借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类的眼球,以它特有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它的绚丽多彩让人无法忽视。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无一不体现了它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谢谢老师对我的作业认真地阅读与评价,也谢谢老师在这个学期辛勤地付出,希望老师能保留现在教学模式的总体轮廓并不断加以改进,用饱满的热情与激情继续教育后面的学生,我相信您将会带给他们惊喜,同时也收获到敬重与赞美的。真心是如此,发现有点舍不得这个课堂了。哎。。。。。(ps1对了,假如以后我有什么与语文有关的问题,希望还能向老师求教哦,我想在我心里我会永远记住大学有这么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Ps2,上次交的课件内容并不是我所喜欢的,只是抱着了解的目的而做的,所以我这次又做了一个自己感兴趣并且与我的专业相关的课件,希望老师稍作浏览。) 大学语文的总结范文篇二:大学语文 学习总结 有人说:‘语文是一国文化的代表,包括语言和文学艺术,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同时,学习语文还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开阔视野、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作用,语文学习对人的创造精神和 创新思维 有着其它学科不能取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文素质。’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丢失母语,就是丢失民族文杨叔子先生说得好:化,就是丢失民族灵魂;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个实质上不存在的民族。”著名数学家杨乐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基础课比专业课更重要些。基础决定素质和发展。‛北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我一向认为老师带学生最重要的不是要给他职业的培训,而是为了教会他怎样去做人,使之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慧能力是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语文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他认为这七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的智慧。显而易见其中多种能力与人文修养有关,而其中最重要、放在首位的即是语文能力。 我以为,学习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同时,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无论想成为什么专业的人才,必须先学好语文;语文不仅是生命的工具,而且是提高人的气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这样一种 发散思维 ,多角度,多立场地看问题。以前,虽然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但从未这样深入的分析,体会鬼文学这种立体的美感。应试教育束缚了我们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学里,我们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遗失的美好。 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还有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栏杆拍遍泪洒衣襟的辛弃疾,拼将热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哪,滚烫的诗篇正是他们人格的显现。这人格的圣光会照亮我们,使我们摒弃为—己私利而营营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与,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努力使之臻于完美。同时人格会告诉我们: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爱它、欣赏它,才不会推残和掠夺它。而与之相协调,相沟通,才算得上是一个有艺术品味和生活情趣的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生气盎然的“盛唐气象”,还可以遇到命运坎坷却终身歌唱土地与太阳的艾青,以及乡愁浓郁而坚守中国文化传统的余光中……坚强乐观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基调,虽然有些作家个人面临黑暗世事,个人命运多舛,但他们并不悲观颓唐,“入世”则建功立业,“出世”则拥抱自然。戴望舒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一个丁香姑娘,作者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东西,她是愁怨的化身,是哀愁,是一个象征意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还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 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艺术品味高的人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社会被假货充斥之时,不啻是一剂自救的良方。要自救还可以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净化灵魂。许多文学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例如 “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平沙茫茫黄入天”的苍茫,“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澄澈,“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凄清,等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的题目挥毫泼墨,以月为中心来统摄广阔的自然景物,使得所描绘景物在时空上无限扩展‚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无人初见远,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夜的温馨宁静,春江的浩瀚,春花的光鲜艳丽,全都在明月的笼罩下透漏出飘渺朦胧的韵味。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心都融入了宇宙自然,体验着永恒和无限。 在这里,文学作品里还常常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图景,有的充满生活智慧,有的蕴含人生哲理,而有些只是带有某种生活趣味,淡淡的,却隽永,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吟诵这类诗作,人就不会情趣枯竭,同时能将对偏于实用的真与善的追求转化为美感活动,将求知的艰辛过程赋予艺术趣味,一首《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 白露 未晞。所谓伊人……‛追寻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唯美,仿佛是棉纱线的神秘女郎,仿佛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在年少轻狂的青年人眼里,‚伊人‛是心中美好的恋人;在求贤若渴的政客眼里,‚伊人‛是宝贵的助手,遥远而美丽。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 故事 ,在唐玄宗思念杨这种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表述。 在这里,想在短短的大学语文课内就达到培养美感、陶冶情趣的目的,是不现实的。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中国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恨意的才气说震撼,更沉醉于流传万世而不灭的经典之中。我赞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钦佩,华夏儿女才智惊人;我迷醉,千古美文精妙绝伦。然而,这就如同培育花木,只要在它们的根部培上了肥沃的泥土,它们就能渐渐地从中汲取养份,抵抗病虫害,蓬勃生长。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就如广袤丰腴的土,为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从语文能力来看。一个人是否有智慧主要体现在思维上,而思维是‚指运用语言来表达观念到形成新的构成的过程。‛神经生理学家、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说:‚在我看来,科学上的造诣和语言文字功底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科学研究需要严密的 逻辑思维 ,而思维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语言文字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能力强弱;文学修养又能影响到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科研成果需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一个连语言都不能很好运用的人是决难写好科学论文的。‛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的使用本国的语言‛。著名科学家苏步青先生说∶‚数学是理工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语文课在学生知识结构中起着基础平台的作用。另一位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也说过:‚语文可以分为语言和文学两方面,语言素质好,就具有较高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质好,就具有较高的美的理解力、欣赏力和创造力。‛名家之论足以说明语文能力对人才创新智慧的巨大意义。 当我们目睹金钱腐蚀权力,物欲吞没崇高而感到万分困惑时,当我们面对无情的生存竞争,“读书只为稻粱谋”时,让大学语文课带我们走进文学天地,去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对话。 大学语文的总结范文篇三:大学语文心得总结 怀着崇敬的心情踏入桂子山,欣喜的看到我们的大学还有语文课。这对我们理科生很有意义,语文课让我们在困顿的推理计算中解放出来,在一遍一遍的化学实验中解放出来。感受语言魅力,拥抱文字温暖。语文书是我从书架上取下来最多的一本书,特别是其中的小说,每一篇我都从头到尾看了不下五遍.还有诗词曲赋,他们融绘画美、音乐美于一身。清晨踏着第一抹阳光,到电影场朗读诗词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享受。 从第一节课,吴老师您就要求我们认真做笔记,我认真的做了笔记,虽然一开始是为了你说期末要收笔记才写的。记着记着我慢慢发现我是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请允许我在这温习从笔记中想起的你讲的知识。同时也是对您的一次知识汇报!第一课您给我们讲了大学的语文学习不仅在课内还要在课外。对一个民族而言,要提高整体素质,提高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就要学习好我们的共同语言。您还给我们讲了两则 广告 引起我们的讨论。第一个广告:笨母鸡郑重承诺,产蛋保证无棱无角有蛋黄蛋清。虽然当时我有感想但还是没有勇气站起来。个人感想:讽刺社会不良风气,将本分之事拿出来炫耀,社会风气之败坏可见一斑! 那一节课你也给我们布置了语文课整个学期的作业:考试在平时,课上要积极发言,要做一个课件。第二课你为我们讲解了《陈奂生上城》,讨论了陈奂生这样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淳朴、善良、老师、同时愚昧、落后的形象。作者的意图是强调在改善农民物质条件的同时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的重要性。我们感悟到:体会一篇 文章 中作者的意图的重要性,读者应该学会做作者的“知音”。这一课我们还学了怎样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元素构成。我们要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后来我们又学习了怎样评论文学作品: 1、理解作品的主题要把握主题的含义、掌握分析主题的途径。 2、要注意对艺术形象分析:艺术形象的描写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有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间接描写有:环境烘托和人物烘托。 3、注意对情节和结构的分析:情节是表现在作品中的由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所组成的一组生活事件的演变过程。情节的分析方法:情节和主题的关系、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我们明确了结构的内涵:它是作家根据创作意图的需要构建的。结构要做到形式严谨完整和谐统一,结构要有民族特色,符合民族的欣赏习惯。 4、文学语言的欣赏:语言要求a、形象性b、个性化c、感染力d、韵律美。您还介绍几本书:《毁灭》、《第四十一》、《钱,疯狂的困兽》。掌握了您教给我们的系统的欣赏、评论、分析的方法。我们真正的“会”看文学作品了。不再是感觉一篇文章就觉得他好,具体好在哪说不出来。就会说就是好。不再是听高中老师讲解分析将老师的话语复制到考卷上了!曾经记得考语文,他问的问题我很有那种感觉,知道自己已经理解并且也是有答案但就是不能欣赏的文字写出来。真是欲哭无泪啊! 后来您又为我们讲解了一种优美的文体:诗歌。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具有反映生活高度集中、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等特点。经常采用比兴夸张的手法。中国诗歌发展概况:1原始歌谣(如《弹歌》、《易经》)2、先秦诗歌(如《诗经》、《楚辞》)3、两汉魏晋南北朝,期中包括汉乐府诗歌、南北朝民歌、封建士大夫之作。4、唐诗5、宋词6、元曲7、明清民歌等。诗歌的分类:1、从内容:叙事、抒情。2、从形式:格律、自由。白居易有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后来您为了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诗歌:结合《长恨歌》、《采薇》、《春江花月夜》、《定风波》、《短歌行》的实例从实际角度让我们感受各时代的代表作。由于我对《长恨歌》非常感兴趣,同时在课外刚好读到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他对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看法深有共鸣。于是更深入的学习《长恨歌》,在网上找到一些相关的文章。我尝试着做成了平生第一个完整的课件。同时非常感谢吴老师能给我机会让我演示课件,让我将自己提炼得到的思想与同学们共享,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当然在其他同学的课件展示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文学知识、风土人情等等。 一学期的时间过的太快了,刚开始的语文课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吴老师生动的课堂将成为我们以后回忆中最有魅力的片段。虽然在您眼中,我不一定是好学生,但在我眼中您是一位和蔼、知识渊博的老师。虽然你不一定认识我,但我会铭记您一辈子!离开课堂但我们并没有离开语文,我以后会偶尔溜到您的课堂偷听几节课,希望老师不要反对哦!

英语语言学论文发表笔记

语言学在人类文明史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语言学在某种程度上记录了人类历史的演变程序。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论模糊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如同语言的社会性、符号性、系统性、生成性、冗余性一样,各种语言不无具有模糊性,英语也不例外。就模糊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谈谈认识,以期抛砖引玉,与同行一起探讨这个新学科领域的话题。 关键词:模糊性;英语教学;教学大纲 自从最早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电机工程系控制论专家查德L.A. Zadeh在《资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开始,就标志著模糊学或模糊理论的诞生,随着模糊理论研究的发展,模糊语言学Fuzzy linguistics也应运而生。虽然,模糊语言学是最近二三十年才兴起的一门学科,并且是介于语言学与模糊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然而,由于它是研究语言和言语中的模糊现象的学科,其模糊语言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用来指导外语教学。因此,从它的诞生开始就引起了语言教学领域,尤其是英语教学领域的高度重视。 一、模糊语言学与英语教师 尽管模糊语言学是语言理论学科系列中正在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但由于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中模糊事物和人类思维中模糊概念、模糊逻辑的普遍性,更由于模糊的特征是英语语言的一种重要的自然特征,作为英语教师要搞好英语教学,就非常有必要在语言理论基础方面增加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知识。 完全可以想象,如果英语教师具备了一些模糊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就能较好地把握语言的模糊性,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打交道时,处理和解决语言问题就能更加灵活得体。例如,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理论尤为重要。我们知道,由于自然语言中绝大多数词都是模糊词,因此,在翻译时处处都会遇到模糊言语现象,也迫使译者在处理这些现象时使用模糊翻译方法。下面引用一段欧亨利小说While the Auto Waits中的描写来说明这个问题: To repeat:Her dress was gray,and plain enough to mask its impeccancy of style and fit. A large meshed veil imprisoned her turban hat and a face that shone through it with a calm and unconscious beauty. She had e there at the same hour on the day previous, and on the day before that;and there was one who knew it. 再叙述一下那位姑娘吧:她身着灰色衣服,十分朴素,但很时髦,又非常合身,一条大网面纱遮住了她的头巾式无檐帽和面孔,但透过面纱,仍能瞥见她那文静而又美丽的脸庞。她昨天、前天在同样的时候来过这儿,坐上片刻。几天来,有一个人注意到了这种情形。 对比以上译文,可以发现在对英文的翻译中使用了许多语义模糊的词语,就连动词Shone的原意也不得已而忽略了,代替以模糊表达意思“瞥见”。而在上面这段文字中尤其是在文艺作品的翻译中,如果不采用模糊表达的翻译方法,既无法将原文的基本意思展现出来,更谈不上翻译文学作品要达到的“信、达、雅”的标准,自然也谈不上文学翻译的再创造了。由此我们也体会到,作为英语教师掌握一定模糊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运用模糊语言学理论正确认识教学大纲的模糊性 统一的英语教学大纲是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档案,可以说是英语教学的指挥棒。然而,由于教学大纲内容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弹性和不精确性,也就是在此谈到的模糊性,当在看待英语教学大纲时也不能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硬性准则。 例如,在针对全国普通高专颁布的《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教学目的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以上短短的一段话就包含了几个模糊限制语,譬如“必要的、初步的、一定的”。这些不精确的用语本身就说明了高专英语教学目的具有模糊性,而这些模糊性的限制语又恰恰说明了高专英语教学目的适时得体,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这对于评价教师的业绩以及学生的成绩都大有好处。 比如,在评价一位英语教师的教学效果时,我们能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强而另一些学生较弱就判定这位教师的业务能力不行,或教学态度不好呢?如果这样认为,恐怕这种评价就有失公允,也不切合实际,因为,在高专英语的教学基本要求中的教学目的本身具有模糊性,不精确性。并且,事实上,一些学生的应用能力强而部分学生弱都是教学中必然存在的现象,也是教学大纲允许的,也正是由于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的模糊性而必然造成的结果。 除了以上谈到的教学目的具有模糊性外,其中“应用能力”这个术语也具有模糊性。虽然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基础”。 在这里虽然明确提出了“应用能力”,然而且不说模糊性极强的“一定的基础”的表述,仅就“应用能力”这个术语在大纲中并没有做任何说明,因而表现出较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事实上,根据现今外语教学领域里大多数专家的共识,英语“应用能力”主要指的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的概念还包含了由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新基N.Chomsky提出的“语言能力”petence.根据海姆斯的观点,“交际能力”包含了: 1语言能力——即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 2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petence——即使用功能变体和言语功能的能力; 3话语能力discourse petence——即学会怎样用语言来做事、交流; 4对应能力strategic petence——交际是一种彼此之间的协调,在协调中有各种对应手段,如怎样能开始一段谈话,怎样转换话题,怎样结束谈话等。 因此,就“应用能力”这个术语运用于英语教学中时,英语教师究竟该怎样认识和理解,究竟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怎样理解“交际能力”中包含的四种能力,或许对于许多教师来说仍旧是模糊的。然而,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应用能力”的模糊性之后的这样一个大前提,才可能对“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才不会简单地、绝对地看待“应用能力”的问题,也才能符合实际地、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模糊语言学正确认识英语教学法的模糊性 英语教学法流派多种多样,理论各异,新观点、新方法、新学派层出不穷。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几种教学法流派存在。如,传统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听说法Audio lingual Method、阅读法Reading Method、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暗示法Suggest Method、视听法Audio Visual Method,以及近几年产生的程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puter aided Language Instruction等等。 从这些英语教学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它们都不是随心所欲的,都有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基础之间既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各具特色的个性,同时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络、相互继承发展的共性关系。而恰好就是这种共性关系使各学派之间的界限彼此模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比如,听说法和视听法,这两种教学法既在基本特点上存在差异,又存在着共性,表现出二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听说法的基本特点强调:1以句型结构操练为主;2在口语基础上培养书面语;3不用母语;4反复模仿,强化操练。而视听法的基本特点强调:1幻灯影象和录音视听相结合;2感知整体结构的对话;3充分利用幻灯、录音视听教具;4在口语基础上进行书面语教学;5集中强化教育。 概括地讲,二者界限的模糊性表现在:1它们都强调在口语基础上培养书面语能力和用外语讲解外语以培养外语语感;2它们所产生的心理学基础都是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和描写语言学descriptive linguistics,而这就不可避免会使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共性。 可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了解并掌握英语教学法的不同流派的个性、共性以及彼此间的模糊性,从而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体系大有益处。 综上所述,探讨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学同模糊理论以及模糊语言学的关系,提倡用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英语教学,将有利于提高我国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人民出版社,1985. [2]苗东升.模糊学导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陈治安.模糊语言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Chomsky,N.Language and Mind. New York: Harcourt,Brace & World,1972. [5]Zadeh,L. A.“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3,8:338-2353. [6]Zadeh,L.A.“Quantitative Fuzzy Semantics”,Information Sciences,1971,3:159-2176. 篇2 论大学英语语言学习策略 摘要: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是一个年轻的领域,本文对国内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做了概括介绍,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探讨了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英语语言 策略 研究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呈现出来的现象为:高校英语语言教学人员对英语的教与学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如何学习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 一、国内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概况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即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对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研究不仅有助于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且对外语语言的教和学及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内外研究者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将英语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 一国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研究语言学习策略的外国研究者有Ruhin, Naiman ,Wong Filhnore,Stern, A Wenden, Jam M alley, Chamol, R Oxford以及A. Cohen等。20世纪70年代初,外语教学法研究停滞不前以及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促使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者如何“学”。这时的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在语习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研究很快发展成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旱期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注重归纳并描述学习策略和刘一学习策略进行分类。之后,研究者在研究的深度、广度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有较大改进,是学习策略研究的第一个重大发展。早期的学习策略研究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研究成果上都给后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后,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A. Wenden, Jam Mallev, U. Chamo}, R. Oxford以及A. Cohen等研究者刘一学习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是。Malley等人的研究,他们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出将语言认知过程和学习策略相关联,得出一整套理论化的语言学习策略。随着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入开展,有关学习策略的论著也越来越多,如W enden和Ruhin于1987年编辑出版的论文集Learner Sal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语言学习,},的学习者策略。 Malley和Chamo于90年代出版的专著Learner Sal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一言习得中的学习策略》以及Oxford于1990年出版的专著LanguageLearning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语言学习策略:教师须知》等。Oxford还建立了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Salegiese InveWorv for Language Learning。 二国内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我国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者有黄小华、桂诗春、刘润清、文秋芳等,他们在自己的论著中都涉及到语言学习策略。这此学者的研究为教育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的研究对于语言教学有指出意义,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也有实践指出意义。 这一阶段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有如下特点:第一,学习策略研究是以各种语言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研究。Krashen的监控理论、Aderson的认知学习理论以及其他对学习者本体研究的成果都为学习策略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第二,学习策略研究逐渐从巨集观转向微观。研究者针刘一阅读理解策略、听力理解策略、词汇学习策略等进行单项研究。第三,研究者重视学习策略研究的方法,认为研究方法关系到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第四,学习策略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研究者认为只要是被证明有效的学习策略,就可以培训学习者使川这此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界学者们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策略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1996年,文秋芳所著《英语学习策略论—献给立志学好英语的朋友》成为国内第一部专门论述语言学习策略的著作。 2002年,程晓堂和郑敏编写的《英语学习策略》表明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英语语言策略研究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提高。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很多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此教师仍采取传统的以知识讲解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去求在数量、质量、层次和种类上要求更高。然而,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明显滞后,相当部分大学生几乎把大学学习的前一两年都花在了英语学习上。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包括: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薄弱;师资质量不高;;教学水平有限;外语教学应试倾向严重;外语教学上形式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不得法;中小学、大学外语教学严重脱节等。 另一方面,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上也存在误区,如外语学习越早越好;外语是一门知识课;外语是教会的;外语学习有捷径可走;外语学习年限越氏越好;交际能力就是说话能力等。这此都影响了我国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发展。 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有此教师欠缺语言学习策略理论知识,未从学习者角度探索学习方法,因而无法指出学生的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首先应参与学习策略的学习和研究。探讨和研究英语学习策略并在教学中指导和渗透学习策略,是当今英语教师又一个重要任务。 二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方法 要指导和培训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英语教师应掌握一定研究方法和技巧,学会观察和记录资料,并掌握分析方法。 一般来说,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型别有:自然调查survey,对研究contrastive study,相关性研究correlational study,发展研究developmental/ longudinal study和策略训练研究strategy training}。学习策略研究资料采集的方法有:观察法observation,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 ,访谈interview},日记diary和口头报告verbal roport。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趋势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而且定性研究有增加的趋势。研究者通常采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以客观全面地反映事实、深入分析,避兔所得的结论的片面性。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策略研究中应多角度采集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探索有效的指,,和培训学生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自身的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Malley.J.&A.U.Chamo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2]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

谈英文学术论文发表和写作技巧 最近,国内几个同行和我谈及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的问题,我想借这个地方谈谈我的经验和看法。国内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学者倾向于在国内用中文发表文章,主要是因为, 一来, 学校要求老师和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章;二来,英文毕竟不是母语, 写一篇英文文章的时间可以用来写好几篇中文文章。国情如此,实在无可厚非。但近来有同行抱怨,国内的期刊大多喜欢定量研究型的文章,对于以定性研究为主(如 ethnography research, action research)的文章不是那么欢迎。我没有太多用中文发表学术论文的经验,国内学术论文发表的内情是否如此,我就不得而知了。 写学术文章、参加学术会议,其实是一种学术圈内同行的对话。用中文写,懂中文的同行能读到你的研究,很好。用英文写,懂英文的同行能读到,也不错。如果想将你的研究和全世界的同行分享的话,可能英文比较能够达到这个目的。过去几年,我发了一些英文论文,也应一些英文学术期刊 (应用语言学方面的有TESOL Quarterly,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Journal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World Englishes)的邀请做了审稿的工作。结合我的经验,我想谈谈在英文的应用语言学期刊上发文章应该注意的几点。这种经验之谈,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以共同促进我们国际学术交流的水平。 首先,论文综述的目的不仅是发现本领域目前讨论/研究过什么,什么还没有讨论过,更重要的是提出你对已有的研究的批判,以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发现后面的一步最不容易做到了,我做学生时不容易做到,我现在指导的博士生不容易做到,我审阅的许多投稿也没有将这一步做好。 第二,在论文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问题和方案的提出,必须是基于对以往研究 (包括内容与方法) 的批判基础上提出。 我经常发现许多论文的论文综述和后面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的提出脱节。 第三,材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一定要详细描述。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分析,要在论文综述的'基础上先提出你想观察/研究的几个方面,然后详细、具体地描述你的测量方法或分析方法。 第四,根据先前提出的几个想观察的方面,对材料一一分析。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比较和讨论前人发表的研究,通过对比, 通过引用别人的已有发现, 来了解或阐述你的新发现。材料分析和讨论的部分一定要紧紧扣住文章前面提出的研究问题,这样才能使本研究的贡献凸现出来,从而体现学术交流的精神。 说了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几点不是和中文学术论文的要求一样吗?其实这些就是学术文章的最基本要求,如此看来,国内的学术论文规范已经和国际接轨了。最后,说一点可能和国内很多文科学术期刊不一样的要求。 第五,文章可能要修改再投。英文期刊一般会有编辑先筛选一遍, 将研究内容和写作风格适合本刊物的文章寄给两到三个领域的同行匿名审阅。一般而言,文章一投就中的可能性很小。很多时候,编辑会综合文章审阅人的意见,让作者依审阅人的建议(往往是对上面几点做评论)一一修改后再投。这实在是好消息了,因为编辑和审稿人都认为该研究做得不错,论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基本符合该期刊的传统。作者应该根据他们的意见,将文章修改再投。如此般地修改一轮或两轮是家常便饭,千万不要放弃。 第六,反复修改,提高论文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反复修改几遍,要反复思考苛刻的读者可能会有的质难。在寄给期刊编辑部之前,一定要让你的一两个同行先“无情”地批判一番,确保没有重大的逻辑和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我发表的第一篇英文论文修改了不下十遍!现在在这方面也丝毫不敢松懈。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二语词汇习得策略 [摘 要]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 Wilkins (1972) 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这就说明了词汇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分析二语词汇习得策略并应用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正确的习得方法和策略学习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习得效果。 关键字: 二语词汇习得 词汇习得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 Abstract Vocabulary is the basic unit of a language. Language acquis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 Famous linguistics D. A. Wilkins said, “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Lewis, 1993:16).” It speaks volum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in language learning.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applies to different levels of learne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evels, the learners should choose the proper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acquisition effect.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Introduction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ization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population of the internet, English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considered as the tool for absorbing and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As we all know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s one of the most noticed-ques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Vocabulary” appears in the area of linguists’ study. Nowadays, researchers still can not give a complete and reasonable definition of vocabulary. Since 1970s,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hot point and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search area. These researches aim to discuss the efficiency vocabulary memory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memory skills and vocabulary levels. Then how to acquire vocabulary become popular among the researchers. Wenden &Rubin (1987), O’Malley& Chamot (1990) refer to the content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Rubin (1987) and Oxford (1990) classify the memory strategy to the direct cognitive strategies. Especially, CohenAphek (1981), Porte (1988), O’Malley (1990), Vann (90), Cohen (1990), etc made a basic searching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word, there are various opinions in how to acquire vocabulary. Firstly, it talk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Secondly, what does it mean to “acquire” a word? This paper mainly aims to the detail analysis of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rom three aspects: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and Social or Affective Strategy. Especially, it highlights the effect of the context and rending to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it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acquisition. It includes the mother tongue, age, language contact,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identity degree,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ise the awareness of English learners that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can not be neglected, and each strategies is deeply rooted in its languag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study, the paper tries to draw the learner’s attention to the strategi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using the vocabulary in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quisition efficiency, some strategies put into practice are introduced. The first presents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some basic concepts of vocabulary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the second part tells 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a word, the third part deals with the theory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presents the factors and differences influencing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e fourth part is detailed discussion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levels of learners. The last part is conclusion. Literature review 1.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As the first time, when we go to school and our English teacher will tell us that vocabular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learning English. After several years, we understand words gradually, especially when we study in high school. If we know a little about vocabulary, we may have poor English. That is because th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how the necessary of learning vocabulary. Many researchers agree that lexis is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structure, because it is using wrong words and not wrong grammar that usually breaks down communication. Mistakes in lexis much more ofte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and may be less generously tolerated outside classroom than mistakes in syntax. (Carter, 1987). As Stephen Krashen remarked, “When students travel, they don’t carry grammar books, they carry dictionaries. A significant role of vocabulary in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es was first stated by Stephen Krashen in The Natural Approach (1985): “Vocabulary is basic for communication. If acquirers do not recognize the meaning of the key words used by those who address them they will be un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versation.” Words are basic tool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y determine the main part of people’s life-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nd associations with the surrounding world that people live in. The larger one’s vocabulary, the easier it is to express on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real communication, correctly and idiomatically used vocabulary can even decrease some structural inaccuracy and grammar errors. (Zhang Jiying, 2002). So learners should enrich and expand their knowledge of words as much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a foreign language. 2. 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a word? Knowing a word is not a simple phenomenon. In fact, it is quite complex and goes far beyond the word’s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 (Zhang Jiying, 2002). Richards (1976) think knowing a word means also knowing the frequency of words and their likely collocates; being aware of the functional and situation limitations that apply; knowledge of the “syntactic behavior”; derivational forms and word class; associative and connotative knowledge; semantic value-breaking down words into minimal units as with componential analysis (see Katz&Fodor1963or Leech1974); knowing the other (possible) meaning associated. Nagy and Scott (2000) identify several dimensions that describe the complexity of what it means to know a word. First, word knowledge is incremental, which means that readers need to have many exposures to a word in different contexts before they “know” it. Second, word knowledge is multidimensional. This is because many words have multiple meanings and serve different functions in different function in different sentences, texts, and even conversations. Third, word knowledge is interrelated in that knowledge of one word connects knowledge of other words. What all of this means is that “knowing” a word is a matter of degree rather than an all-or-nothing proposition (Beck&Mckeown, 1991; Nagy&Scott, 2000). The degree of knowing a word are reflected in the precision with which we use a word, how quickly we understand a word, and how well we understand and use words in different modes and different purpose. The memory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social strategy and metacognitve strategy are use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affective strategy and compensative strategy. Conclusion This paper has attempted to provide some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some strategies. Such as metacognitive strategy, cognitive strategy, and social strategy. However, 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some microcosmic strategy. As a matter of fact,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hould combine the contex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hasn’t mentioned that culture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and the acquiring resul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strategies. Bibliography [1] A.U. Chamot.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 In A. L. Wenden & J. Rubin, (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1987. [2] Cater. R. and M. McCarthy.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 1987. [3] Nation, L. S. P.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New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 [4] O’Malley, J. &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2-15. [5] 陈桦,张益芳.中国儿童英语词汇记忆策略探究[J].外语学刊,2001(4). [11] 戴曼纯. 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12] 徐德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6] 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13] 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 吴霞,王蔷.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词汇水平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15] 张纪英.英语词汇学教学与研究[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6] 朱厚敏.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一、绪论 语言学的定义 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几对基本概念 语言的定义 语言的甄别特征 What is linguistics? 什么是语言学?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It studies not any particular language, but languages in general. 语言学是对语言科学地进行研究的学科。语言学所要研究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语言,而是人类所有语言的特性。 The scope of linguistics 语言学研究的范畴 Phonetics语音学\Phonology音系学\Morphology形态学\Syntax句法学\Semantics语义学\Pragmatics语用学\Socio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应用语言学 Prescriptive vs. descriptive 规定性与描述性 Descriptive:a linguistic stud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Prescriptive: it aims lay down rules for "correct" behavior. Modern 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 its investigations are based on authentic, and mainly spoken data. Traditional grammar is prescriptive; it is based on "high" written language Synchronic vs. diachronic 共时性与历史性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t some point in time is a synchronic study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s it changes through time is a diachronic study In modern linguistics, synchronic study seems to enjoy priority over diachronic study. Speech and writing 口头语与书面语 Speech enjoys priority over writing in modern linguistics study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1) speech precedes writing in terms of evolution (2) a large amount of communication is carried out in speech tan in writing (3) speech is the form in which infants acquire their native language Language and parole 语言与言语 Language 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Parole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age in actual use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能力与运用 Chomsky defines competence a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Performance: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What is language? 什么是语言?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语言的特性 Language is a rule-governed system Language is basically vocal Language is arbitrary (the fact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words for the same object is a good illustration of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language. This conventional nature of language is well illustrated by a famous quotation from Shakespeare's play "Romeo and Juliet":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Language i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语言的甄别特征 American linguist Charles Hockett specified 12 design features: 1) arbitrariness 武断性 2) productivity 创造性 3) duality 二重性 4) displacement移位性 5) cultural transmission 文化传递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