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山西旅游类论文发表网

发布时间:

山西旅游类论文发表网

一、发百论文拿奖学金,评三好学生二、发论文保研推研究生三、发论文找工作需求四、学分不够,论文来凑,四级不过,发论文拿学位证!一是发表论文来丰富自己的科研方面成果,二是评选奖知学金的需要,更多同学是为了考研或是保研的需要,希望自己的研究生面试的时候让自己的学术成就道方面更突出一点。我只是列了部分,在校期间,还是少打游戏,少买衣服,少诳版街。多看书,多写论文,多搞发表,多年以后,你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多年发表经验的我,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再有其他发表方面的问题,或者论文方面的问题,可以追问哟。或者看头像来找我,我会给你一个完美的解释!!!

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25亿人次,其中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339亿美元, 入境旅游接待位居世界第四位;国内旅游13.9亿人次,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出境旅游3452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旅游业总收入达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16.3%%。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入境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测算,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国GDP的4.05%%。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特点,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它列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以培育。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旅游是人们离开家门,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而文化则伴随着旅游的全过程。通过旅游,既能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的享受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旅游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旅游业因其巨大的市场需求、良好的发展前景,被称作“朝阳产业”,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密不可分。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随着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和不断发展,产生了旅游文化演出这一新的业态。近年来,我国旅游文化演出市场欣欣向荣,演出规模稳步扩大,演出水平不断提升,资本和优秀人才不断聚集,形成了百花竞放的崭新局面,展示了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定时定点上演的、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旅游文化演出有153台,资金投入达17.9亿元,参加的专业和业余演职人员1.76万人,观众达1.67亿人次,实现演出收入26.8亿元。涌现了一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艺精湛、格调高雅的优秀作品,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旅游者,并得到广泛好评。三、旅游文化演出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旅游文化演出取得的成功,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结晶,对我们进一步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第一,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市场是关键。从地域分布看,旅游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旅游与文化结合得越紧密,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相对就越繁荣,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郑州、西安、成都、昆明、桂林等城市。从产品特征看,对文化和艺术内涵阐释得越有特色、越通俗,受众面就越大,越容易取得成功。这是因为,相对于城市常住居民来说,大多数旅游者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产品的需求往往表现为民族性、多样性、特色化、大众化。抓住这一潜在的观众流,就抓住了一个大市场。 第二,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培育精品是方向。所谓精品,是指精良、上乘的作品。旅游文化精品就是制作精良、演艺精湛、能够代表当地文化艺术水平、深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河南推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从策划之初就致力于要把这台节目打造成艺术精品和河南的知名文化品牌,经过前后二年的精心设计、制作和市场营销,已经打开市场,取得了成功。上海的“时空之旅”,集中了三方投资者的优势资源,精心策划、精心编排,至今已连续演出700多场,有的观众甚至专程去看这场演出。这一系列的精品,包括在会议上介绍经验的云南的“丽水金沙”、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不但本地观众爱看,各地来的游客也爱看;不但国内游客爱看,外国游客看了也赞不绝口。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第三,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独具特色是重点。因为旅游者具有“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如果没有特色,就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也就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这次会上六家单位的典型经验就各具特色,除此之外,还有陕西西安的“大唐乐舞”、深圳华侨城的“龙凤舞中华”、山东曲阜的“杏坛圣梦”、山西太原的“晋商歌谣”、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婚礼”、河北吴桥的“杂技大世界”、三峡大坝的“盛世峡江”、湖北的“夷水丽川”、贵州的“多彩贵州风”、安徽的“绿水青山”、西藏的“雅龚盛情”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许多作品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些作品拿到世界上去,也一定能以鲜明的特色占有市场。 第四,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体制机制是保障。旅游文化产品要进入市场,必须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有了与市场接轨的体制和机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文化演出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有些剧目的初次投资高达上亿元,有些剧目每天动用演员四五百人,有些剧目当年就能收回数千万的成本,还有一些剧目已经连续演出了十多年仍然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第五,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改革创新是动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从旅游业来看,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创新。我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马戏、武术等文化艺术,通过设计理念上的创新、编排组合上的创新、高科技演艺手段的采用以及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等,便焕发出蓬勃生机,引起市场的热烈反响。广东番禺的“森林密码”,这个节目综合投资3亿元,仅灯光一项就投入2000多万。舞台宽度达100米,布景层次达11层,中外演职人员300多人,参加表演的动物400多只。虽然演出内容也是常见的歌舞、杂技、马戏等,但由于大量地采用创新手段,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自2006年1月开演以来,平均每场观众超过3000人,最多时达到8000人。

网站只是展示,最好通过线下面谈或者签订合同进行

论文发表有权威的网站我看到:通知:部分论文取消、条件放宽。查阅各省最新政策可搜:全国论文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简称、统称,搜索可查各省全部政策,在百度、360、搜狗58-68页,17年前是全国论文办郑州郑密路18号)、全国职称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职称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 搜:高级经济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会计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农经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审计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统计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政工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工程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教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在百度、360、搜狗58-68页。 查阅最新政策、论文(选题、题目、范文、辅导)、报考条件、评审条件、考试科目,搜:高级经济师最新政策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选题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题目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辅导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评审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20号办。后面把“高级经济师”依次换成“高级会计师、高级农经师、高级审计师、高级统计师、高级政工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再搜索。在百度、360、搜狗58-68页。

山西旅游类论文发表网站

挺多的!给您推荐:山西中港航空国旅,正规合法旅行社!!!山西商务、东方、万景、太平洋、红马、康辉、友谊等正规旅行社!!!

一定要发山西省的杂志吗?一般的期刊杂志都可以呀,山西的有: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山西大同大学学报、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都可以~~论文质量只要不太差,都有希望的,多投几家,不过都要版面费的!你在哪个学校?研究旅游的吗?

我来告诉你一家~~《山西建筑》,这个期刊旅游类文章是比较好发的。质量也不很差的。楼上说的学报相对难发点。

免费论文地址集锦 一、 综合类 1、ALseek搜索 大型论文搜索引擎。 2、学生大论文中心 3、蜂朝无忧论文网 门类很全。 4、论文下载中心 门类很全。 5、论文帝国 二、 教育类 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 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 2、教育教学论文网 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 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 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 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3、教育论文 4、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 5、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 三、 专业类 1、优秀论文杂志 以科技类为主。 2、论文资料网 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 3、法律图书馆 文如其名。 4、法学论文资料库 文如其名。 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 6、mba职业经理人论坛 7、中国农业在线-农业论文 8、体育论文 9、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 10、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 11、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 12、论文商务中心 13、法律帝国: 四、 论文写作教学类 1、学术论文 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网站。 五、 博硕士论文 1、论文统计 实际上就是万方的论文统计。 2、台湾博硕士论文咨讯网 3、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 4、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论文中国 : 新浪论文网分类: 中国论文联盟: 大学生论文库 论文资料网: 论文下载中心: 毕业论文网: 学位论文: 无忧论文网: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山西旅游类论文发表

我来告诉你一家~~《山西建筑》,这个期刊旅游类文章是比较好发的。质量也不很差的。楼上说的学报相对难发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作为全国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新的形势下,山西的旅游业如何做强做大,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实现科学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对此我们组织了调研和专题研究。 一、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特点 (一)旅游资源优势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东部。境内山环水绕,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适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处处绚丽多彩的景色。山西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近代反帝反殖民地战争,也为山西留下了众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遗迹和胜地。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和新时期建设成就,共同构成了山西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山西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河流山川,形成了十分丰富的自然旅游景观。山西拥有许多雄伟壮观、引人入胜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贵生物等自然景观,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几乎拥有所有的自然景观,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山西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五镇之一的中镇霍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形成了著名的景点壶口瀑布。黄河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犹如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形成多处风光宝地,成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旅游资源。山西境内太行、吕梁、中条山中有多处石灰岩溶洞,如沁水白云洞、壶关紫团洞、盂县万花洞、玉华洞、太原天龙山溶洞、忻州禹王洞等,大都保存完好,洞体广阔,钟乳石琳琅满目、千姿百态。山西气候季节性强,复杂多变,既有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又有开展多种温带旅游活动的条件,还可饱览奇特大气景观。山西已建成庞泉沟、芦芽山、历山、莽河等45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珍禽异兽深藏其中,褐马鸡、猕猴、娃娃鱼都是罕见的珍奇动物。 2.人文旅游资源众多。山西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位居全国前列,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之称。山西现存古代建筑18118处,其数量之多和历史、艺术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其中:辽金以前的木构建筑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2.6%;省内历代古塔多达280多座,其中以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五台山白塔、代县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双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和永济普救寺莺莺塔最为著名;山西境内规模较大的石窟有北朝时期19处,隋唐时期21处,宋代2处,元代2处,明代5处,加上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共51处;山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内外长城延伸到大同、朔州、忻州、晋中、吕梁、阳泉等八个市境内,约计3500公里;有雁门关、平型关、宁武关、娘子关、偏关等重要关隘。古城垣较为完整的有平遥城和娘子关城;寺观壁画有27000平方米,古代彩塑近13000尊;发掘出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多处,属于旧、新石器时代的有芮城西侯度遗址及匼河遗址、襄汾丁村遗址、沁水下川遗址等;山西是革命老区,近代、现代的革命斗争给山西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故地。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有武乡县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武乡王家峪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百团大战指挥部和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旧址、红军东征纪念馆、平型关战役旧址、五台县松岩口白求恩模范医院旧址、刘胡兰烈士纪念馆等。山西的民情风俗、民歌艺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戏曲艺术、剪纸艺术、皮影艺术、年画艺术等都很有特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山西日新月异的建设发展中,人民群众又创造出一批新的旅游景观。到目前推出的29处国家级的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已形成山西旅游产品中的新亮点,其中:昔阳大寨村、忻州前郝村、汾阳贾家庄生态农业园、太原东湖醋园、平朔露天矿、大同晋华宫煤矿井下游、杏花村汾酒城、运城盐湖养生城等,集观光、休闲、体验与文化为一体。 (二)山西旅游产业的运行特点 2007年,山西旅游业创新发展思路,实施“政府推动,开放互动,创新驱动,项目启动,和谐互动”的战略,以“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为主线,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机制,加快要素建设,提升产业素质,全省旅游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旅游业从业人数、旅游景区建设初具规模,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共同协调发展。 1.旅游业从业人数、旅游景区建设初具规模,促进了社会就业和经济发展。2007年底,全省各类旅游经营单位达到了6369个,旅游从业人员总数已达到114.6万人,占全省就业总人数的7.18%。其中,旅游景区(点)共628处,目前可接待旅游者的景区、景点230多处,A级景区60处,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04个;旅行社总数650个(其中国际旅行社44个,国内旅行社606个);有持征导游8778人,各类旅游接待设施3849个(含宾馆、饭店、招待所、渡假村等),旅游星级饭店236个;旅游餐饮单位368个;旅游运输单位47家,旅游工艺品生产销售单位128个,旅游娱乐单位682个,其它旅游服务单位16个。 2.全省接待海外旅游人数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增长速度位居全国第五。2007年全省共接待海外游客737888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8.62%,旅游创汇22170.5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01%,增长速度居全国第五位。 3.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07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529.29万人次,同比增长13.47%,国内旅游收入563.6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36.74%,位居全国第15位和第14位。 4.全省旅游经济高于全省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2007年,全省GDP实现569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2%;而旅游总收入581.57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35.76%,快于GDP增速21.56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位居全国第四,相当于全省GDP的10.2%。 5.出境旅游成为全省旅游业的新亮点。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出境旅游业的发展,2007年全省出境旅游人数达到了64899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1.43%,实现了出境、入境旅游市场的良性互动。 6.农业观光和农家乐旅游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近年来,全省各地一批具有特色资源的农村先后推出了农家乐旅游项目。太谷县的“红枣节”,2007年国庆黄金周7天仅红枣采摘一项就收入近40万元。绵山旅游风景区使当地60%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旅游行业,成为农村劳动力收入的主渠道。陵川凤凰欢乐谷、太行山大峡谷周围农民纷纷办起了家庭旅社,为游客提供食宿,2007年国庆黄金周7天收入上百万元。碛口古镇、忻州前郝村等村庄约有半数的农户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7.自助游散客人数迅速上升。2007年,全省以自驾车为主的游客占了较大的比例,尤其是黄金周期间,成为游客的主体,部分景区自助游客占到60%以上,全年全省接待自助游的旅游人数达2200万人次,收入180亿元。 8.全省十大旅游景区(晋祠、云冈石窟、恒山、五台山、管涔山、雁门关、绵山、平遥古城、洪洞大槐树和壶口、解州关帝庙等)旅游经济凸显。2007年被山西省列入“1311”工程中的全省十大旅游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20.19万人次,占全省国内游客总量的13.13%,比上年同期增长31.86%。 二、山西旅游业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西旅游业顺应全省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全方位开拓客源市场,大抓旅游要素市场建设,全力打造旅游精品线路,狠抓旅游规范管理,使全省旅游业呈现出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取得了旅游效益、旅游秩序、旅游安全的好成绩。但是,山西旅游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全省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旅游是由“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组成,当前全省所对应的旅游六要素中,具有突出特点或优势的项目不多,相对来讲吃、住、行、游四要素发展较快,而购、娱二要素发展滞后,六要素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未能协调发展,而且交通不畅,生态环境差,污染严重,接待设施差,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少,娱乐场所单一且不规范,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旅游产业投入不足 资料显示,“十五”期间山西全社会总投资为6000.1亿元,而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的投资为69.64亿元,仅占总投资的1.2%。从“十五”期间省级财政用于旅游产业投入资金看,只有2.45亿元,占社会旅游开发投资额的3.5%。投资不足直接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接待能力低下,与山西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和入晋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的要求很不适应。 (三)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山西既是文物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由于各地旅游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级旅游管理机构的设置有行政、事业、甚至还有政企合一的。全省十一个市的旅游管理部门中,有5个市是外事旅游局,3个市为文物旅游局,有3个市为旅游局。由于多头经营、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缺乏统一、协调、高效的旅游产业运营机制,影响了山西旅游业做大做强。 (四)旅游产业规模小,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全省整体的旅游企业规模小、素质差,缺乏市场竞争力。以旅行社为例,全省旅行社年营业额不足100万元的占61%,超过1000万元的仅占4%。全国旅行社双百强中,山西没有一家进入。旅游饭店规模小,档次低,旅游餐饮单位卫生状况差。旅游客运市场由于无营运资质的“黑车”、社会车辆和线路班车以较低的运价参与旅游客运,干扰了正规车的正常运营,扰乱了市场秩序。小、散、弱、差仍是旅游企业的主要问题,缺乏有实力、集团化的规模运作。 (五)旅游产业缺乏支柱产品 山西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四大新型支柱产业之一,支柱产业需要有支柱产品的支持。由于过去很长时期全省只重视景点建设,而忽视以线路为载体的六大要素的配套建设,没有打造出要素齐备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精品线路,缺乏卖点,旅游经济增长还有很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六)缺乏有力的对外宣传促销 旅游是以感觉和阅历作为商品,具有扩散性和互动性。只有多宣传,才能激起人们入晋旅游的欲望。过去我们的宣传促销只停留在大蓬车、促销会、交易会、考察推销等一团一地的促销水平上,没有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进行广泛的覆盖宣传促销,加之宣传费用的投入不多,山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外界的影响不够大。 三、加快发展山西旅游业的对策 山西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确定为“十一五”时期四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把全省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一)旅游的六大要素要协调发展,不可偏废 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产业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缺一不可。旅游产业要升级,必须围绕这六大要素来做文章。按照市场细分的原则,分层次、分结构、分要求、系列化、多样化提供旅游产品,实现旅游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升整体产业发挥综合效果。 (二)加大政府及各种资金投入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时通过借鉴国内外发展旅游的先进经验,制定出台强有力的支持政策。加大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并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外资、民间资金进入旅游产业领域,以项目带动促进旅游业发展。一是加快全省景区交通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方便游客出入。二是高标准建设旅游酒店、商点、别墅群、景区等,提高硬件设施和接待能力,满足游客旅游、购物、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出行等方面的需要。三是以建设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载体,加快高速公路沿线旅游产品整合开发,构建高速公路沿线旅游繁荣带。四是以国家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为契机,抓紧做好革命遗址修复建设工作。 (三)理顺旅游管理和经营体制 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理顺旅游管理与经营体制,厘清管理机构与经营单位的职责,改变其职能重叠、政企不分的状况,还管理于行政,还经营于企业,建立起统一、有序、高效、和谐的管理与经营体制。 (四)加大旅游产业的整合力度,提高旅游产业的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集团化经营 山西省的旅游业,需要改变小、散、弱、差的现状,加大行业的整合力度,提升整体行业的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集团化经营,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在旅游产业中占龙头地位的旅行社,应在现有相对经营较好的国有国际旅行社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资源,组建旅行社业的集团公司、集团化的旅游饭店、旅游客运公司、旅游景点开发公司等。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懂旅游、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引进资金和设施,加大政府的投入,逐渐打造山西旅游产业的巨舰,使之科学、协调、持续地发展。 (五)打造出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精品 支柱产业必须要有支柱产品的支撑。支柱产品即精品要在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精品的打造,要高品位、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目前全省打造的六条旅游精品线路,经过近几年不断的努力促销,在国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山西需要从这些精品线路中,提炼出在国内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精品线路,提高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融山西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于旅游产品之中,使旅游精品不断推陈出新,增强旅游产业的后劲,带动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促销 常言道:“好酒还怕巷子深”。山西有如此多文化厚重的旅游资源,但外界知道的甚少,其主要原因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一部《乔家大院》电视连续剧,把乔家大院推向了全国,旅游者接踪而来,每到黄金周可以说是人山人海,使该院的旅游收入节节攀升。全省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制作高品位、高水平的旅游资源影视资料,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工具广泛向国内外宣传。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外宣传促销的投入。细分国内国际市场,有针对性地促销全省的旅游产品。国内通过中央电视台及各省电视台大力宣传,同时通过著名的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国际上向客源目的地的国家将视影资料翻译为不同的语种,运用现代化和国际通用的手段,采用外国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增强其感召力和影响力。山西旅游也要办好自己的网络,要有声有色,全方位提供入境和国内旅游者想要了解的资料和信息

循环经济下的山西旅游业发展研究摘要:介绍了循环经济及其对旅游业的意义,分析了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山西省旅游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循环经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山西省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旅游业发展的早期,旅游业素有“无烟工业”之称。伴随着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很多地方的旅游资源被无节制、无规划地开发,给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循环经济倡导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改变旅游发展“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的传统模式,这种要求与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是一致的。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环境脆弱的山西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循环经济理论1.1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活动中把资源看成是一个不断循环利用的系统,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极限。它是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对物资和能源进行利用的,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能源利用方式,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在实施过程中遵循3R原则:一是减量化(Reduc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输入端,目的在于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量,遏制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从源头上节约资源使用量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再利用(Reus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的过程性,旨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量;三是再循环(Recycl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的输出端,它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入到新的生产循环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贯彻3R原则,必将使以更小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达到预期的目标,逐步建立起社会福利水平的节约型社会,并由此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生态环境也将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现体现在经济活动的3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3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这3个层面分别是企业层面(小循环),即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区域层面(中循环),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园区;社会层面(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1.2循环经济对旅游业的意义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因此,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旅游资源属于人类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旅游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倡导绿色旅游、绿色消费,增强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效益最大化和代内、代际、区际的公平发展,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见图1)。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也应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赢”。2山西省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山西省旅游概述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给这片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山西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占全国的11.5%,位居第一。自然风光也很秀美,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8处。“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对山西旅游的高度概括,旅游资源深厚丰富。但是,山西旅游业落后于全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相比,无论从海外游客接待人数还是从旅游外汇收入看,我省旅游业均在第25位~27位之间徘徊,而且呈下滑趋势。1999年山西旅游业收入66.4亿元,全国排名第23位;全省接待海外游客137785人次,排名第28位;全省创汇4256.83万美元,排名第21位。从表1也看出,在中部六省的国际旅游收入中我省也是靠后的。因此,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山西应结合自身情况,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在发展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2山西旅游存在的问题2.2.1旅游循环经济意识不强在旅游发展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在传统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开发资源和能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如,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2.2.2旅游开发及发展过程不合理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资源导向性比较强,人们只注重对现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毁林建宾馆、旅店、寺庙及人为景观。缺乏生态意识,在破坏环境的同时,破坏了旅游环境的整体美和文物景观的原始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规划不合理,盲目建设,使得一些人文景观重复建设,既破坏了环境又造成了资源浪费。如对《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籍贯考察不详,使得山西省内在清徐等地建了多个“三国城”等旅游观光建筑,资源浪费可见一斑。2.2.3忽视旅游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现代旅游浓烈的商业气息和拥挤的客流,对山川、森林、民俗等造成了破坏,每年的几个“黄金周”使主要旅游景点不堪重负,大部分景区为增加经济收入都没有严格控制游客的数量,造成资源过度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近几年来游客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每次黄金周旅游预报中,平遥几乎都处于一种超饱和的状态。2004年9月下旬第四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刚结束,又迎来“十一”黄金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有关部门不仅没有对古城墙加以维护,也没有对游客数量有所限制,纯属粗放式、掠夺性经营。2.2.4旅游业发展水平低旅游业内部以“食、住、行、游、购、娱”6个产业为核心,而山西省每逢黄金周,往往出现游客多而服务、设施跟不上。食、住这两大产品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末,全国有星级酒店8880家,五星级酒店175家,四星级酒店635家,三星级以下8070家,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而山西的星级酒店共有220家,仅占全国的2%;五星级为空白;四星级16家,占全国的3%;三星级以下204家,占全国的3%。相比广东省东莞市每个镇都有一家五星级酒店。由此可看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之低。2002年末山西省与部分省份星级酒店数量见表2。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低,还存在“景点留不住客,游客花不出钱”的状况。2002年山西国内旅游人次在全国排第16位,而国内旅游收入却排第22位。游客在山西的平均天数和人增多消费额不仅低于北京、上海等旅游发达省市,而且与周边省份也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就是山西旅游业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滞后,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循环经济理念在山西旅游发展中的应用3.1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完成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要求政府引导,经营者和公众共同参与,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实现。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有序进行,是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目前,急需在部门规章的基础上,加快制订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坚决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全国人大已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清洁生产促进法》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但还不够,还应加快步伐,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循环经济落到实处,而不至于仅停留在概念之上。3.2区域层面区域层面(中循环),即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区域层面发展循环型旅游业,是通过建立相对完整的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体系,以3R原则为指导,在一定区域范围同相关产业的各个领域形成产业链,实现共享资源,以提高利用率。一个地方的旅游业是与其所处区域的旅游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山西旅游业要打破地域界线,淡化行政界限,加强县与县之间、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旅游线路的连接与贯通,加强区域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客源互送。并且各市、县旅游局要从发展大旅游角度着想,防止近距离重复建设,确实做到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同时,还要发挥各区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区域联合的方式把区域内的生产、消费、废气物处理和区域管理统一组织为循环利用网络系统。以预防污染和提高利用率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实现山西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3.3企业层面企业层面(小循环),即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要求饭店经营者、游客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范自己。如,在旅游企业推行保护性开发,生态旅游、物质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减少产品和服务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将单位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各项消耗和污染排放限定在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使旅游企业内部的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旅游业内部以“食、住、行、游、购、娱”6个产业为核心,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对旅游产品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延伸和耦合来体现循环经济的“3R”原则(见图2)。4结语旅游在发展初期被誉为“无烟工业”,但并非无污染。山西这样一个环境特殊的省份,如何解决恶化趋势,并使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循环经济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很好的途径,这对山西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参考文献[1]佘可文.关于加快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2(1):84-85.[2]韩小平,佘可文.山西省旅游系统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4):49-52.[3]高丽敏,陈兴鹏,拓学森.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4):89-93.[4]王利朋,李茂青.浅议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2):40-42.[5]邓学芬.四川旅游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99-4720.[6]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与运行的系统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8(5):58-62.[7]刘秀英,张小明.山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8):175-176.

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25亿人次,其中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339亿美元, 入境旅游接待位居世界第四位;国内旅游13.9亿人次,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出境旅游3452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旅游业总收入达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16.3%%。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入境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测算,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国GDP的4.05%%。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特点,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它列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以培育。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旅游是人们离开家门,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而文化则伴随着旅游的全过程。通过旅游,既能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的享受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旅游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旅游业因其巨大的市场需求、良好的发展前景,被称作“朝阳产业”,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密不可分。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随着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和不断发展,产生了旅游文化演出这一新的业态。近年来,我国旅游文化演出市场欣欣向荣,演出规模稳步扩大,演出水平不断提升,资本和优秀人才不断聚集,形成了百花竞放的崭新局面,展示了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定时定点上演的、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旅游文化演出有153台,资金投入达17.9亿元,参加的专业和业余演职人员1.76万人,观众达1.67亿人次,实现演出收入26.8亿元。涌现了一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艺精湛、格调高雅的优秀作品,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旅游者,并得到广泛好评。三、旅游文化演出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旅游文化演出取得的成功,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结晶,对我们进一步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第一,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市场是关键。从地域分布看,旅游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旅游与文化结合得越紧密,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相对就越繁荣,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郑州、西安、成都、昆明、桂林等城市。从产品特征看,对文化和艺术内涵阐释得越有特色、越通俗,受众面就越大,越容易取得成功。这是因为,相对于城市常住居民来说,大多数旅游者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产品的需求往往表现为民族性、多样性、特色化、大众化。抓住这一潜在的观众流,就抓住了一个大市场。 第二,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培育精品是方向。所谓精品,是指精良、上乘的作品。旅游文化精品就是制作精良、演艺精湛、能够代表当地文化艺术水平、深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河南推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从策划之初就致力于要把这台节目打造成艺术精品和河南的知名文化品牌,经过前后二年的精心设计、制作和市场营销,已经打开市场,取得了成功。上海的“时空之旅”,集中了三方投资者的优势资源,精心策划、精心编排,至今已连续演出700多场,有的观众甚至专程去看这场演出。这一系列的精品,包括在会议上介绍经验的云南的“丽水金沙”、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不但本地观众爱看,各地来的游客也爱看;不但国内游客爱看,外国游客看了也赞不绝口。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第三,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独具特色是重点。因为旅游者具有“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如果没有特色,就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也就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这次会上六家单位的典型经验就各具特色,除此之外,还有陕西西安的“大唐乐舞”、深圳华侨城的“龙凤舞中华”、山东曲阜的“杏坛圣梦”、山西太原的“晋商歌谣”、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婚礼”、河北吴桥的“杂技大世界”、三峡大坝的“盛世峡江”、湖北的“夷水丽川”、贵州的“多彩贵州风”、安徽的“绿水青山”、西藏的“雅龚盛情”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许多作品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些作品拿到世界上去,也一定能以鲜明的特色占有市场。 第四,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体制机制是保障。旅游文化产品要进入市场,必须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有了与市场接轨的体制和机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文化演出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有些剧目的初次投资高达上亿元,有些剧目每天动用演员四五百人,有些剧目当年就能收回数千万的成本,还有一些剧目已经连续演出了十多年仍然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第五,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改革创新是动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从旅游业来看,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创新。我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马戏、武术等文化艺术,通过设计理念上的创新、编排组合上的创新、高科技演艺手段的采用以及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等,便焕发出蓬勃生机,引起市场的热烈反响。广东番禺的“森林密码”,这个节目综合投资3亿元,仅灯光一项就投入2000多万。舞台宽度达100米,布景层次达11层,中外演职人员300多人,参加表演的动物400多只。虽然演出内容也是常见的歌舞、杂技、马戏等,但由于大量地采用创新手段,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自2006年1月开演以来,平均每场观众超过3000人,最多时达到8000人。

山西旅游类论文发表时间

1/35 【题 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作 者】李乐京 陈志永 梁玉华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63-62652/35 【题 名】以六大转变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 者】纪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3/35 【题 名】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 【作 者】孙根年 薛刚 【刊 名】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4/35 【题 名】山东省旅游饭店人才对策深层透视 【作 者】孙凤芝[1] 秦绪霞[2]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Z).-275-2755/35 【题 名】从概念到实证: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 【作 者】马聪玲 【刊 名】旅游学刊.2007,22(3).-6-76/35 【题 名】西部旅游企业高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业时代.2007(6).-104-1057/35 【题 名】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 【作 者】孙根年 吴晓娟 【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07-1118/35 【题 名】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作 者】强亦锐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S).-43-449/35 【题 名】成长期的自助旅游与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657-66010/35 【题 名】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 【作 者】何喜刚 高亚芳 【刊 名】开发研究.2006(5).-85-86,7311/35 【题 名】旅游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龙源期刊网记者问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丝绸之路.2006(9).-66-7312/35 【题 名】试论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的构建 【作 者】冯淑华 【刊 名】商业研究.2006(14).-165-16813/35 【题 名】甘肃省旅游产业中的市场成长问题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48-5114/35 【题 名】制度、技术、管理:中国旅游产业化成长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3).-90-9415/35 【题 名】企业成长理论与我国旅游企业并购的路径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区经济.2006(4).-195-19616/35 【题 名】旅游与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17/35 【题 名】数字化与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以温州旅游企业为例 【作 者】汪升华[1] 刘洋[2] 顾文静[2] 【刊 名】经济管理.2006(3).-64-6618/35 【题 名】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 【作 者】杨亚娟 【刊 名】农业职业教育.2005(6).-26-2619/35 【题 名】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 【作 者】于萍 【刊 名】苏南科技开发.2005(11).-39-4020/35 【题 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 【作 者】谭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21/35 【题 名】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作 者】聂献忠[1,2] 张捷[1] 刘泽华[1] 章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22/35 【题 名】我国旅游企业并购混合路径偏好的实证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游学刊.2005,20(3).-48-5223/35 【题 名】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作 者】邓宇凡 【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1).-59-6024/35 【题 名】旅游社营销中心的成长档案 【作 者】韩阳 【刊 名】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05(04X).-22-2325/35 【题 名】推动旅游学科发展与中国旅游产业共同成长——著名旅游学者杜江教授评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5(3).-220-22326/35 【题 名】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 【作 者】秦学 张伟强 【刊 名】思想战线.2005,31(2).-128-13327/35 【题 名】基于战略联盟的旅游企业组织创新 【作 者】张显春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28-2928/35 【题 名】浅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1).-56-5729/35 【题 名】国外自助旅游图书的细分市场策略 【作 者】易晓春 【刊 名】编辑学刊.2004(6).-72-7630/35 【题 名】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 【作 者】秦学 邹春洋 【刊 名】学术交流.2004(11).-83-8831/35 【题 名】旅游市场呼唤品牌和声誉投资 【作 者】符国群 【刊 名】销售与市场.2002(01S).-31-3132/35 【题 名】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 【作 者】贾生华 邬爱其 【刊 名】旅游学刊.2002,17(4).-19-2233/35 【题 名】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 【作 者】卞显红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30-3534/35 【题 名】实施六大战略 培育支柱产业——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思考 【作 者】薛荣哲 【刊 名】山西旅游.2001(6).-4-735/35 【题 名】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 【作 者】卫旭东 【刊 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3).-223-225,229

我来告诉你一家~~《山西建筑》,这个期刊旅游类文章是比较好发的。质量也不很差的。楼上说的学报相对难发点。

这种论文难道还要给你现写啊,上百度搜“论文”会有一堆专业论文网站,挨个找网站搜你的题目就好了,会有的。

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25亿人次,其中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339亿美元, 入境旅游接待位居世界第四位;国内旅游13.9亿人次,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出境旅游3452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旅游业总收入达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16.3%%。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入境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测算,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国GDP的4.05%%。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特点,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它列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以培育。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旅游是人们离开家门,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而文化则伴随着旅游的全过程。通过旅游,既能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的享受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旅游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旅游业因其巨大的市场需求、良好的发展前景,被称作“朝阳产业”,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密不可分。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随着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和不断发展,产生了旅游文化演出这一新的业态。近年来,我国旅游文化演出市场欣欣向荣,演出规模稳步扩大,演出水平不断提升,资本和优秀人才不断聚集,形成了百花竞放的崭新局面,展示了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定时定点上演的、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旅游文化演出有153台,资金投入达17.9亿元,参加的专业和业余演职人员1.76万人,观众达1.67亿人次,实现演出收入26.8亿元。涌现了一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艺精湛、格调高雅的优秀作品,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旅游者,并得到广泛好评。三、旅游文化演出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旅游文化演出取得的成功,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结晶,对我们进一步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第一,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市场是关键。从地域分布看,旅游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旅游与文化结合得越紧密,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相对就越繁荣,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郑州、西安、成都、昆明、桂林等城市。从产品特征看,对文化和艺术内涵阐释得越有特色、越通俗,受众面就越大,越容易取得成功。这是因为,相对于城市常住居民来说,大多数旅游者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产品的需求往往表现为民族性、多样性、特色化、大众化。抓住这一潜在的观众流,就抓住了一个大市场。 第二,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培育精品是方向。所谓精品,是指精良、上乘的作品。旅游文化精品就是制作精良、演艺精湛、能够代表当地文化艺术水平、深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河南推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从策划之初就致力于要把这台节目打造成艺术精品和河南的知名文化品牌,经过前后二年的精心设计、制作和市场营销,已经打开市场,取得了成功。上海的“时空之旅”,集中了三方投资者的优势资源,精心策划、精心编排,至今已连续演出700多场,有的观众甚至专程去看这场演出。这一系列的精品,包括在会议上介绍经验的云南的“丽水金沙”、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不但本地观众爱看,各地来的游客也爱看;不但国内游客爱看,外国游客看了也赞不绝口。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第三,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独具特色是重点。因为旅游者具有“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如果没有特色,就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也就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这次会上六家单位的典型经验就各具特色,除此之外,还有陕西西安的“大唐乐舞”、深圳华侨城的“龙凤舞中华”、山东曲阜的“杏坛圣梦”、山西太原的“晋商歌谣”、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婚礼”、河北吴桥的“杂技大世界”、三峡大坝的“盛世峡江”、湖北的“夷水丽川”、贵州的“多彩贵州风”、安徽的“绿水青山”、西藏的“雅龚盛情”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许多作品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些作品拿到世界上去,也一定能以鲜明的特色占有市场。 第四,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体制机制是保障。旅游文化产品要进入市场,必须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有了与市场接轨的体制和机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文化演出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有些剧目的初次投资高达上亿元,有些剧目每天动用演员四五百人,有些剧目当年就能收回数千万的成本,还有一些剧目已经连续演出了十多年仍然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第五,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改革创新是动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从旅游业来看,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创新。我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马戏、武术等文化艺术,通过设计理念上的创新、编排组合上的创新、高科技演艺手段的采用以及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等,便焕发出蓬勃生机,引起市场的热烈反响。广东番禺的“森林密码”,这个节目综合投资3亿元,仅灯光一项就投入2000多万。舞台宽度达100米,布景层次达11层,中外演职人员300多人,参加表演的动物400多只。虽然演出内容也是常见的歌舞、杂技、马戏等,但由于大量地采用创新手段,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自2006年1月开演以来,平均每场观众超过3000人,最多时达到8000人。

山西旅游类论文发表机构

省级期刊省级期刊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国家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指由国家部委、全国性团体、组织、机关、学术机构主办的刊物。核心期刊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凡是这些来源期刊目录里有的刊物均可认为核心期刊,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循环经济下的山西旅游业发展研究摘要:介绍了循环经济及其对旅游业的意义,分析了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山西省旅游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循环经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山西省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旅游业发展的早期,旅游业素有“无烟工业”之称。伴随着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很多地方的旅游资源被无节制、无规划地开发,给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循环经济倡导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改变旅游发展“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的传统模式,这种要求与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是一致的。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环境脆弱的山西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循环经济理论1.1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活动中把资源看成是一个不断循环利用的系统,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极限。它是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对物资和能源进行利用的,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能源利用方式,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在实施过程中遵循3R原则:一是减量化(Reduc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输入端,目的在于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量,遏制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从源头上节约资源使用量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再利用(Reus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的过程性,旨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量;三是再循环(Recycle),这一原则针对的是系统的输出端,它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入到新的生产循环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贯彻3R原则,必将使以更小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达到预期的目标,逐步建立起社会福利水平的节约型社会,并由此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生态环境也将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现体现在经济活动的3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3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这3个层面分别是企业层面(小循环),即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区域层面(中循环),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园区;社会层面(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1.2循环经济对旅游业的意义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因此,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旅游资源属于人类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旅游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倡导绿色旅游、绿色消费,增强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效益最大化和代内、代际、区际的公平发展,最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见图1)。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也应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赢”。2山西省旅游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山西省旅游概述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给这片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山西省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占全国的11.5%,位居第一。自然风光也很秀美,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8处。“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对山西旅游的高度概括,旅游资源深厚丰富。但是,山西旅游业落后于全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相比,无论从海外游客接待人数还是从旅游外汇收入看,我省旅游业均在第25位~27位之间徘徊,而且呈下滑趋势。1999年山西旅游业收入66.4亿元,全国排名第23位;全省接待海外游客137785人次,排名第28位;全省创汇4256.83万美元,排名第21位。从表1也看出,在中部六省的国际旅游收入中我省也是靠后的。因此,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山西应结合自身情况,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在发展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2山西旅游存在的问题2.2.1旅游循环经济意识不强在旅游发展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在传统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开发资源和能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如,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2.2.2旅游开发及发展过程不合理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资源导向性比较强,人们只注重对现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毁林建宾馆、旅店、寺庙及人为景观。缺乏生态意识,在破坏环境的同时,破坏了旅游环境的整体美和文物景观的原始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规划不合理,盲目建设,使得一些人文景观重复建设,既破坏了环境又造成了资源浪费。如对《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籍贯考察不详,使得山西省内在清徐等地建了多个“三国城”等旅游观光建筑,资源浪费可见一斑。2.2.3忽视旅游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现代旅游浓烈的商业气息和拥挤的客流,对山川、森林、民俗等造成了破坏,每年的几个“黄金周”使主要旅游景点不堪重负,大部分景区为增加经济收入都没有严格控制游客的数量,造成资源过度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近几年来游客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每次黄金周旅游预报中,平遥几乎都处于一种超饱和的状态。2004年9月下旬第四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刚结束,又迎来“十一”黄金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有关部门不仅没有对古城墙加以维护,也没有对游客数量有所限制,纯属粗放式、掠夺性经营。2.2.4旅游业发展水平低旅游业内部以“食、住、行、游、购、娱”6个产业为核心,而山西省每逢黄金周,往往出现游客多而服务、设施跟不上。食、住这两大产品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末,全国有星级酒店8880家,五星级酒店175家,四星级酒店635家,三星级以下8070家,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而山西的星级酒店共有220家,仅占全国的2%;五星级为空白;四星级16家,占全国的3%;三星级以下204家,占全国的3%。相比广东省东莞市每个镇都有一家五星级酒店。由此可看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之低。2002年末山西省与部分省份星级酒店数量见表2。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低,还存在“景点留不住客,游客花不出钱”的状况。2002年山西国内旅游人次在全国排第16位,而国内旅游收入却排第22位。游客在山西的平均天数和人增多消费额不仅低于北京、上海等旅游发达省市,而且与周边省份也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就是山西旅游业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滞后,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循环经济理念在山西旅游发展中的应用3.1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大循环),即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完成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要求政府引导,经营者和公众共同参与,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实现。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有序进行,是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目前,急需在部门规章的基础上,加快制订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坚决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全国人大已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清洁生产促进法》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但还不够,还应加快步伐,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循环经济落到实处,而不至于仅停留在概念之上。3.2区域层面区域层面(中循环),即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共生关系。区域层面发展循环型旅游业,是通过建立相对完整的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体系,以3R原则为指导,在一定区域范围同相关产业的各个领域形成产业链,实现共享资源,以提高利用率。一个地方的旅游业是与其所处区域的旅游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山西旅游业要打破地域界线,淡化行政界限,加强县与县之间、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旅游线路的连接与贯通,加强区域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客源互送。并且各市、县旅游局要从发展大旅游角度着想,防止近距离重复建设,确实做到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同时,还要发挥各区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区域联合的方式把区域内的生产、消费、废气物处理和区域管理统一组织为循环利用网络系统。以预防污染和提高利用率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实现山西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3.3企业层面企业层面(小循环),即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要求饭店经营者、游客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范自己。如,在旅游企业推行保护性开发,生态旅游、物质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减少产品和服务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将单位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各项消耗和污染排放限定在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使旅游企业内部的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旅游业内部以“食、住、行、游、购、娱”6个产业为核心,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对旅游产品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延伸和耦合来体现循环经济的“3R”原则(见图2)。4结语旅游在发展初期被誉为“无烟工业”,但并非无污染。山西这样一个环境特殊的省份,如何解决恶化趋势,并使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循环经济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很好的途径,这对山西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参考文献[1]佘可文.关于加快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2(1):84-85.[2]韩小平,佘可文.山西省旅游系统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4):49-52.[3]高丽敏,陈兴鹏,拓学森.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4):89-93.[4]王利朋,李茂青.浅议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2):40-42.[5]邓学芬.四川旅游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99-4720.[6]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与运行的系统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8(5):58-62.[7]刘秀英,张小明.山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8):175-176.

这种论文难道还要给你现写啊,上百度搜“论文”会有一堆专业论文网站,挨个找网站搜你的题目就好了,会有的。

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25亿人次,其中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339亿美元, 入境旅游接待位居世界第四位;国内旅游13.9亿人次,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出境旅游3452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旅游业总收入达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16.3%%。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入境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测算,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国GDP的4.05%%。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特点,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它列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以培育。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旅游是人们离开家门,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而文化则伴随着旅游的全过程。通过旅游,既能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的享受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旅游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旅游业因其巨大的市场需求、良好的发展前景,被称作“朝阳产业”,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密不可分。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随着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和不断发展,产生了旅游文化演出这一新的业态。近年来,我国旅游文化演出市场欣欣向荣,演出规模稳步扩大,演出水平不断提升,资本和优秀人才不断聚集,形成了百花竞放的崭新局面,展示了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定时定点上演的、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旅游文化演出有153台,资金投入达17.9亿元,参加的专业和业余演职人员1.76万人,观众达1.67亿人次,实现演出收入26.8亿元。涌现了一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艺精湛、格调高雅的优秀作品,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旅游者,并得到广泛好评。三、旅游文化演出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旅游文化演出取得的成功,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结晶,对我们进一步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第一,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市场是关键。从地域分布看,旅游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旅游与文化结合得越紧密,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相对就越繁荣,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郑州、西安、成都、昆明、桂林等城市。从产品特征看,对文化和艺术内涵阐释得越有特色、越通俗,受众面就越大,越容易取得成功。这是因为,相对于城市常住居民来说,大多数旅游者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产品的需求往往表现为民族性、多样性、特色化、大众化。抓住这一潜在的观众流,就抓住了一个大市场。 第二,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培育精品是方向。所谓精品,是指精良、上乘的作品。旅游文化精品就是制作精良、演艺精湛、能够代表当地文化艺术水平、深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河南推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从策划之初就致力于要把这台节目打造成艺术精品和河南的知名文化品牌,经过前后二年的精心设计、制作和市场营销,已经打开市场,取得了成功。上海的“时空之旅”,集中了三方投资者的优势资源,精心策划、精心编排,至今已连续演出700多场,有的观众甚至专程去看这场演出。这一系列的精品,包括在会议上介绍经验的云南的“丽水金沙”、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不但本地观众爱看,各地来的游客也爱看;不但国内游客爱看,外国游客看了也赞不绝口。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第三,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独具特色是重点。因为旅游者具有“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如果没有特色,就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也就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这次会上六家单位的典型经验就各具特色,除此之外,还有陕西西安的“大唐乐舞”、深圳华侨城的“龙凤舞中华”、山东曲阜的“杏坛圣梦”、山西太原的“晋商歌谣”、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婚礼”、河北吴桥的“杂技大世界”、三峡大坝的“盛世峡江”、湖北的“夷水丽川”、贵州的“多彩贵州风”、安徽的“绿水青山”、西藏的“雅龚盛情”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许多作品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些作品拿到世界上去,也一定能以鲜明的特色占有市场。 第四,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体制机制是保障。旅游文化产品要进入市场,必须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有了与市场接轨的体制和机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文化演出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有些剧目的初次投资高达上亿元,有些剧目每天动用演员四五百人,有些剧目当年就能收回数千万的成本,还有一些剧目已经连续演出了十多年仍然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第五,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改革创新是动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从旅游业来看,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创新。我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马戏、武术等文化艺术,通过设计理念上的创新、编排组合上的创新、高科技演艺手段的采用以及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等,便焕发出蓬勃生机,引起市场的热烈反响。广东番禺的“森林密码”,这个节目综合投资3亿元,仅灯光一项就投入2000多万。舞台宽度达100米,布景层次达11层,中外演职人员300多人,参加表演的动物400多只。虽然演出内容也是常见的歌舞、杂技、马戏等,但由于大量地采用创新手段,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自2006年1月开演以来,平均每场观众超过3000人,最多时达到8000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