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舞蹈编导理论文章发表

发布时间:

舞蹈编导理论文章发表

浅谈舞蹈编导基础理论的应用如下:

舞蹈属于一种具备动态美感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多样化舞蹈主题、丰富多变的舞蹈情感及多元化舞蹈语言。

舞蹈是舞台表演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体裁,需不断提升和优化舞蹈表演中美学价值及艺术造诣。为此需不断的对舞蹈编导基础理论加强研究,只有如此才是提升舞蹈艺术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舞蹈编导学”中提出了舞蹈理论,其主要是对舞蹈艺术与现实生活关系及舞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舞蹈理论主要包含两项内容即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

其中舞蹈基础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舞蹈与社会生活间的关系,舞蹈起源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舞蹈本质特点、舞蹈种类与体裁、舞蹈继承及发展、舞蹈内容及形式、舞蹈创作过程及方法、舞蹈审美特征等、。

专业与业余舞蹈教育所存在的最大差别就是对于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否充足。专业化的舞蹈教育不但学习舞蹈基本功及舞蹈技能训练,还对文艺理论学习非常重视,

把舞蹈教育和舞蹈实践合理的结合在一起,积极努力促进舞蹈艺术领域获得更好发展。然而业余性的舞蹈教育只是向舞蹈爱好者推供一些舞蹈文化知识及开展一些自娱性质的舞蹈活动而已。

形体训练与舞蹈的区别我说一下提纲,你可以作为参考:一,形体训练和舞蹈的运动目的不同二,形体训练培养演员的基本功,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三,舞蹈作品带有很强的风格性和表演性四,形体训练和舞蹈的表现场合不同五,形体训练是舞蹈的重要的基础 这些应该不是很难吧···希望可以帮到你

浅谈现代舞单人舞编舞技法

现代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自由,不会要求你用特定的步法动作来表现你的感情。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现代舞单人舞编舞技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现代舞以其不拘一格的观念和精神在当下赢得了一批年轻人的青睐,它所倡导的自由随意的舞风和直指内心体验的创作理念已经使其成为一个分类学意义上的“舞种”。而从学理上来看,现代舞并非一个舞种,而是一个外延宽泛的观念,是二十世纪现代思潮在舞蹈界的反映,也是舞蹈正在进行时的状态。在现代思潮所给予的自由空间里,现代舞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探讨编导技法无限可能性的过程。笔者就现代舞单人舞的编舞技法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舞蹈编导初学者或爱好者的理论学习,使其了解现代舞单人舞的编舞技法内容,并在编舞实践中,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引导。

一、现代舞单人舞编舞的技法训练

现代舞编舞的教学是由“单人舞技法基本理论”、“基本的技法技术训练”及“创作实践”三部分内容结合起来的,并通过分析动作,对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创造性的重建架构,并尽力培养完成编导技术技法的形式训练和动作思维的能力[1]。单人舞编导基本理论与技法是编导教学的根本。经过现代舞编导先驱们对动作研究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清晰有效的教学体系:从启发学生对动作的认识开始,引入时、空、力等相关因素变化,让编舞者逐步了解舞蹈的语言层级,最终以纯动作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舞蹈小品。

(一)舞蹈动机

“动机”一词借自音乐,常指一个简短的旋律型,一般长度为1小节。美国著名现代舞蹈家多丽丝韩芙丽把舞蹈的动机,称为“动作动机”,指的是作为编舞起始之点的“1小节舞句”[2]。舞蹈动机是最基础的动作结构单位,是舞蹈形象的基因,是统一舞蹈动作的中坚要素,也是发展舞蹈语言的主导因素。通常舞蹈动机具有形象性,可变性,鲜明个性,简练性,舞蹈性,观赏性等特征。在形成动机以后就开始发展了,舞蹈动机的发展可以是单一动机向复合动机发展;方向、幅度、力度、节奏、空间的变化;原型动机中加新元素;加大原型动机难度;多次重复;变化重复;调整动机动作顺序;改变完成动机节奏的身体部位;改变动机情态;改变原型动机的时值等。我们可以综合利用以上的办法来组合使用。

(二)造型构思及其“解”“进”

造型,是指相对静止的动作。对于造型的要求是新颖,具有动作性而有所表达。这就需要造型的“解”与“进”。“解”“进”都是具有造型因素的动作过程。“解”是指在造型基础上,一种缓慢的造型拆解动作。反之,“进”是缓慢潜入造型的动作。对于“解”与“进”的这种关联性发展,我们可以理解成电视里常看到的花苞到花儿怒放的慢镜头播放,可以用一段“解”或“进”的动作造型来分别比作“花苞”和“怒放”的状态。我们需要诠释出来的就是这两种状态在转变过程中动作的层层解剖,关系紧凑的链接,造型的瞬间跳度。

(三)时空力的综合练习

通过动作的发展变化,编舞者便可以进入到舞段练习阶段。舞段技法练习分为四个板块:时间、空间、力量的认识与动作的发展变化以及动作的分解与重构。在时间练习上,主要通过慢速,快速和节奏变化来使动作达到发展变化,呈现一个全新的舞蹈段落。在空间练习上,我们可以对空间进行无限的扩展与压缩。在力量练习上,通过力量的变化引起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给动作“原型”以丰富的变化和发展。而力量的变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寻求两极的对比,如收缩与放松,紧绷与松懈等。动作的分解是对动作进行分解,分解到最小元素。它包括动作分解,动作重构,元素舞段。通过这样的分解,达到动作的发展变化,构成新的舞蹈段落。

(四)节奏、情绪和路线的练习

节奏练习,主要通过慢速,快速和变化节奏来练习。首先将动作慢速去完成,在慢速中感受动作的细腻;再将动作快速完成;最后则是将原型组合节奏化,比如几个简单的走步,在需要表达急切情绪时,变它为碎步,而后在一串碎步后嘎然而止。这种节奏的处理,可以造成视觉上和情绪上的波澜,形成一定的.情感冲击。 情绪练习,是以自己的肢体动作为主的,也包括一些表情的传达,能使观众清晰动作的情感内涵,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情绪练习能有效的培养编舞者情感的表达,为后面成品舞蹈编创的情感内核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情绪练习可以理解为一种生理上的情绪,也可以是拟人化的情绪,如天怒,神泣等,甚至可以是一种意象性表达。如袁禾老师在《舞蹈意象论》中提到的“舞以达欢,舞以载道,舞以象和”就指出了舞蹈中意象的重要性和至高地位[3]。路线练习,简单的理解就是要加强舞蹈的脚下流动,使动作能在舞台上流动起来,动作流动过程中留下的路经痕迹形成一定路线图像,可以使整个舞蹈形成一种构图,进而形成一种表达。

(五)小品

舞蹈小品,也是作品。只是在规模上,时间上短小一些,一般在3到5分钟,结构相对独立。既然也是作品,首先它要求主题明确;作品的完整性;风格的统一性。它可以运用重复、对比、调度等多种手段进行编导,连贯性强。在元素、造型、舞句的材料使用上要进行细致准确的分析,便于初学者对作品整体上的把握。

(六)舞蹈成品

在现今可供学习和参考的资料文献中,单人舞技法练习通常分为七部分。认识、选择动作;动作元素的分解;造型的构建;时空力的运用;舞段的构建;形式结构小品;音乐即兴运用。音乐即兴运用是指相对固定的舞蹈小品,在不同风格音乐的配合下进行舞动的形式,舞者可以和音乐同步而舞,也可以把音乐单纯作为一种背景而进行舞动。这种练习主要是打破常规的编导模式,尝试一种新的与音乐联系的方式,给观者不同的艺术感知从而丰富作品的想象空间。

二、对于现代舞学习的几点意见

现代舞强调自我、尊重个性,所以外表看来它几乎是没有审美规则可循的,无拘无束,有时甚至自由散漫、慵懒、无所事事。更有甚至可能会跟随其他现代艺术荒诞、离奇、怪异的想法,与通常意义上的舞蹈渐行渐远。因此学习借鉴它时要掌握分寸和尺度。宏观学习现代舞单人舞编舞的基本技法之后,需要更多的是实践创作,这也是学习理论之于实践的目的。我国舞蹈事业应是中国特色的舞蹈事业,不能崇洋媚外或异化自身文化,不能盲目苛求技术技巧的“高精尖”,使舞蹈成为杂耍,变态芭蕾。笔者以自身大学舞蹈学习环境,综合我国的舞蹈发展现状,对于我们如何学习好现代舞编舞提出以下见解。

(一)发展民族特色的现代舞

目前在中国,现代舞还只是一个小众的艺术,但著名现代舞团云门却有众多的观众,其原因在于编导林怀民提出的“中国人编舞给中国人看”思想,这也是云门舞团长期积累培养观众的结果[4]。在云门最新作品《行草》中很好展现了人生百味,气定神闲的哲思,这种内涵植根于每个中国人骨髓,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一个编导用轻盈的身体传达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不仅能很好发展我国现代舞,而且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09年雷动天下现代舞团的《一桌N椅》,是从戏曲唱腔中捕捉现代舞。前身是由北京现代舞团首演于2000年的《一桌两椅》,其主要编导曹诚渊立足传统戏曲,在内容和形式上求新求变,虽然演出一度引起争议,但它借助传统文化来创新,在褒贬不一的争论声中造就了一定影响。整个舞剧挑选了最具特色的八个剧种(京剧、越剧、秦腔、豫剧、粤剧、潮剧、二人传及黄梅戏),选取其中精彩的剧目唱段,而每一唱段代表一种人类关系的特殊处境。多年后的再次登台,编导依然借用中国戏曲高度凝练的抽象手段和精神意向,并别出心裁地在剧本架构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解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两个作品的巨大成功是在于他们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做支撑。作为中国舞者,我们除了不断学习外国各方优势之外,最终目的应该是发展和推广自身文化。我认为,无论一个舞者跳得如何,编得如何,他能以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为宗旨才是最崇高而伟大的。

(二)不做舞蹈机器

中国舞蹈界是以表演为核心的一个体系,少有创新,就连CCTV舞蹈大赛都传达着技术至上的信息,这也导致舞蹈在中国形成了一种发展的畸形走向。有无数佚名网络笔者坦言:“当今中国官方和专业领域中的所谓舞蹈,已经不是舞蹈,而应该改称为体操艺术;杂技艺术;人体雕塑艺术;变种芭蕾舞。”“一百多年来,中国不是对外开放不够,而是中国已经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已久!”[3]这么犀利的批判是我们所有舞蹈艺术从事者值得深深反思的。编导用心创作,舞者用心舞蹈,真心的,真切的创作舞蹈形式,这才是作品达到极致的不变定理。因为任何一个作品最动人的,应该是它的那份情!学习编舞技法,是对舞者的完善且有助培养集表演、教育和编导于一身的综合型舞蹈人才。在技法学习中,对舞者个性和思维进行开发和培养,这样有助于舞者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不再是机械地肢体活动,不是程式化的编创。

三、结束语

中国的舞蹈行业发展迅速,我们需要发展的是我们中国人的现代舞,并且始终以创新为主导核心,形成能充分发挥舞蹈艺术批判性和独立性的良性发展氛围。这就要求我国的舞蹈人才对于舞蹈有一个明确而清醒的认知。我国的舞蹈人才不应该是被舞种严格分割的专才,而是,不仅能跳任何舞种,能教学,更应该是能编创的,能表达生活感悟,能为舞蹈发展不断提供新鲜血液的全面人才。戴爱莲说:进一步发展繁荣中国的舞蹈艺术,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是一个需要很多人参加进来的事业,需要很长的时间,很多的精力[5]。对于青年舞蹈职业者来说,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守和.单人舞编舞技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于平.舞蹈动机的捕捉与运演[DB/OL]. 2005-4-24.

[3]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4]张麟.气定神闲 意象万千――从《行草》看林怀民的现代舞艺术追求[J].舞蹈,2010.

[5]黄明珠.现代舞的风格特征[DB/OL].

【拓展】茶文化与现代舞教学研究

摘要 :武夷山既是世界自然遗产又是文化遗产,武夷山的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将武夷的茶文化发扬光大,茶歌将人与茶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茶舞蹈更是优美若仙境舞蹈。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茶舞蹈便是将这种精神用动作和舞姿更加形象地表达出来。将茶文化运用到舞蹈中是舞蹈教学的一大难点与亮点,这要求老师既要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又精通舞蹈编排。本文将针对茶文化内容进行简单阐述,并针对茶舞蹈的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武夷;茶文化;舞蹈教学

1武夷茶文化

武夷山的四五月份是最有“味道”的时候,这个时候武夷山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茶香,沁人心脾的茶香,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福建是我国的茶叶大省,许多著名的茶都出自这个美丽的地方,不同的茶产区从南到北分布在整个福建省,闽中有绿茶,闽南有乌龙茶,闽北有红茶、白茶、乌龙茶等,当然,闽北的茶叶品种更加丰富,尤其以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山而闻名。武夷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产茶基地,所以研究武夷茶文化以及茶舞蹈是十分具有代表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精神文化的内涵,将茶文化寓于舞蹈教学中十分有必要的,通过舞蹈将茶文化的精神更加形象地表达,同时将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2武夷茶舞蹈分析

武夷山虽然是福建省产茶中心区,但是民间遗留的茶歌茶舞动态形象和资料较为贫乏,不及江西浙江地区,几乎没有关于茶舞的原生态舞蹈,更无从提取茶舞的元素。所以在缺乏详细原始资料的情况下,对于武夷茶舞蹈的编排只能是深入民间,通过长期的信息采集及采风,从民间茶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武夷茶问》是著名的武夷茶舞蹈诗,整个舞蹈诗的创作分为五个部分,将茶的历史以及采茶过程中的动作和民间的一些仪式优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一庞大的史诗般的巨作。舞蹈诗《武夷茶问》的五个部分分别是《雷声开山》、《风声喊山》、《水声茶灵》、《物声茶蜕》、《心声茶禅》。

2.1舞蹈形象设计

《雷声开山》的舞蹈形象来源于雕塑—武夷魂,并与彭祖开山的故事相结合。彭祖和他的儿子带领百姓开山造地,表现出不辞辛苦、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舞蹈的高潮部分,将开山者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人物形象特征展现出来,通过男子群舞,将男子的阳刚之气和力量之美展现在舞台上,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风声喊山》来自于当地茶农们在开山采茶前的喊山习俗,主要将武夷山茶祭祀中喊山仪式展示出来。舞蹈改编自闽北特色的舞蹈动作—傩舞动作,这是闽北原生态民间特色舞蹈之一,古时主要用于祭祀、祈福、驱鬼、辟邪等,舞蹈中舞者的主要形象特点是佩戴着面具,这是傩舞中所使用的傩面具。舞者把傩面具戴在脑后,给人一种正面是人,背面是傩的一人双面的人物形象。《水声茶灵》直接描写了茶,茶灵不仅想表现出茶的灵魂更是把茶想象成一个精灵。作品中多采用拟人的舞蹈表现方式,通过背景布置和舞蹈表现,虚实结合,不仅仅是对茶的外形的单纯模仿和描画,而是用抽象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表现武夷茶的特点与灵魂。《物声茶蜕》表现茶的一个变化过程,从叶的采摘到最后的制成成品,将整个茶叶形成的复杂蜕变过程在舞蹈中表达出来,也从侧面反映出茶农的采茶、制茶的艰辛和丰收后的喜悦,将茶叶的蜕变过程凝结升华,打动观众。《心声茶禅》是通过一群白衣少女的飘逸、庄重、恭敬的奉茶、品茶的动作,以及其中的祥和宁静的氛围来烘托出高雅淡泊的气氛,让观众观后内心宁静平和。这一部分主要侧重于意境的表现,作品是被佛教音乐、灯光来烘托气氛。

2.2舞蹈动作设计

《雷声开山》的主题动作是来源于对开山的场景想象,主要由搬石头、敲石头、抬石头、扛石头等动态动作组成。舞蹈主要利用脚步的移动变化,用沉重的脚步表现开山艰难。《风声喊山》主要再现喊山仪式,在舞蹈设计上借用音乐中的复调手法,一部分是背面的傩舞动作,另一部分人是正面喊山人的叩拜与击鼓喊山动作,两部分人在同一场景中表现喊山仪式。人和傩的正反面的动作对比在主题中得到和谐统一。《水声茶灵》主要是通过舞者的手臂动作将茶的柔软的花和叶表现出来,有一种刚柔并济的感觉,将茶的韵味表现出来。每一个舞步以及手臂动作的设计都是将茶精灵的飘逸展现出来。《物声茶蜕》主要是将采茶、制茶过程中几个代表动作的生活动作原型展现出来,在动作节奏上,通过快速繁忙的舞蹈动作表现出制茶的忙碌,通过放慢节奏的动作表现出制出茶后的喜悦自豪心情。《心声茶禅》在手形上,吸取了茶艺中对于佛教手形的总结,保持内心的宁静,体验茶道的悠远。在脚步上,用缓缓的行走步伐表现超凡飘逸,总体营造出一种祥和安宁的气氛。

3寓茶于教

3.1加强基本功教学

要想将茶文化淋漓精致地表现出来,加强舞蹈基本功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迫切需要的,好的舞蹈设计及形象设计都需要优秀的舞者去展现,只有拥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才能游刃有余地表现茶文化的精髓及形象。通过对武夷茶舞蹈的分析不难发现,要想提升茶舞蹈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尤其是舞蹈演员的膝盖功夫和手腕力量。有好的膝盖功夫能够让演员在做半蹲、深蹲等动作时没有吃力的感觉,使身姿动作更加轻盈优美,这样也有利于更加准确地展现茶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情节,使表演更加到位。跳舞是十分消耗体力的,演员要想能够在舞台展现优美舞姿及长时间的表演,就要在平时加强基本功训练。强化手腕的功夫主要是为了做一些轻灵飘逸表现采茶优美动作以及表现茶的灵魂时能够神形兼备。当然,舞者其他方面的力量训练也必不可少,只有有了坚强的体魄才能保证整场舞蹈的表演质量,满足舞蹈情节讲述需要,完美阐释舞蹈内涵。

3.2加强茶舞蹈文化背景的讲解

茶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艺术结晶,这些舞蹈中蕴含着现实生活的养料,激发着后人不断创新与创造。每一个茶舞蹈的动作背后都有其想要表达的故事或者灵魂,都是鲜活而生动的,只有真正了解了舞蹈的文化背景,才能将其主旨完美阐释。要想使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做到情景交融,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向演员生动形象地展现茶文化,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与茶相关的历史文化以及其生长的自然环境等。也可以经常播放一下民间的茶舞蹈或者茶农采茶、制茶的画面,让学生从生活中吸取养分,从实践中寻找灵感,而不是凭空想象。当然,有机会的话,老师还可以带学生到茶园实地考察、采风,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寻找灵感,体会茶舞蹈的精髓,从而将茶的神韵表现出来。

3.3加强情感训练与舞蹈动作的结合

舞蹈表演不仅仅是演员肢体动作的展示,更加是情感的表达宣泄,要让观众在从舞蹈演员的表演中感受到作品的主旨以及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舞蹈是一种身体语言,通过这种语言向观众讲述故事,通过舞蹈动作传递着情感的浓烈与淡雅。为了能够提高教师的舞蹈教学质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加强情感方面的训练。基本功训练和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固然重要,但只有富有情感的舞蹈表演才是有活力与生命力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民俗风情与文化特色,尽量还原真实,并且能够得到启发。这样,就需要教师多多带领学生深入实地去体验生活,甚至投入劳动中,从茶农的生活环境到工作环境,切实体会茶农采茶的艰辛和制茶成功的喜悦,欣赏冲泡茶汤过程的宁静氛围和动作手势,这样演员表演出来的舞蹈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有血有肉的,骨骼丰满的。

3.4实现歌、舞、乐的结合

在我国古代将歌、舞、乐三者相结合的表演并不少见,但是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将这三者割裂开来。后来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认知:歌,似乎是音乐学院的技能;舞,似乎是舞蹈学院的技能;乐(戏)似乎又是戏剧学院的技能。看似“各司其职”,互不影响,其实是将三者割裂开来,而舞蹈又正是这三者的完美结合,所以在现代舞蹈教学中应该三者相结合,不仅运用单项训练,还要加强多元化交叉训练,三者两两结合,使用这种高度融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实现全方位的锻炼,实现全面发展。这种全能型的舞蹈人才也正是目前所稀缺的。

3.5情景模拟训练

许多情况下,由于时间、精力等众多方面的限制,老师并不能经常带学生到实地去采风,在这种情况下,情景模拟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舞蹈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设置情景,指导学生在其创设的情景下进行技能训练。这种互动教学法打破了常规的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训练模式,而是让师生在模拟情景中实现互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有利于老师形象教学。通过情景模拟,抽象的动作变得形象化,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有了生命力,学生也容易记忆,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4结语

贾作光先生曾经说过:“舞蹈创作必须立足于生活这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要在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舞蹈艺术。”舞蹈教学应当充分结合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茶文化是茶舞蹈的立足之本。舞者应该对传统民间民族舞蹈有深刻的认识,深刻学习传统民俗文化,从深层次发掘舞蹈主题背后的意义,领略其深刻内涵。所以,舞蹈教学中既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又要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多重教学才能使学生将舞蹈动作与文化内涵相结合,表现在舞蹈作品中,最后带来富有感染力与生命力的高质量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刘俊.江西地区采茶舞蹈教学中“三道弯”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5):374-375.

[2]董铭,吕荤全.“三道弯”在赣南采茶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2(9):91-92.

[3]李庆华.赣南采茶舞蹈“三大表演技巧”与舞蹈演员性格化训练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

[4]吴莉兰.论武夷文化中的“茶”舞蹈元素[D].福建师范大学,2013.

该论文已发送至你的百度HI和消息里请及时查收!如有问题 请百度HI我! 好了 发送了 请查收吧!

发表舞蹈编导论文

(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1、《开启又一扇高等舞蹈教育之窗》,独立,2000年第3期《舞蹈》2、《关于师范院校舞蹈系专业建设的思考》,独立,2003年第10期《舞蹈》3、《剧目课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独立,2003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4、《探索中国古典舞审美现象》独立,2004年,《韩国国家清州艺术》5、《舞蹈本科民族民间舞教学样式的新思考》独立,2004年9月,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学术论文论坛集;6、《舞蹈求学者的梦想通道——针对舞蹈专业应试指导》,独立,2004年9月中国文艺出版社7、《综合性大学舞蹈本科“剧目课教学体系”的建设》,独立,2005年《舞蹈》第3期8、《解读芭蕾》,独立,2006年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校刊9、《中国舞蹈专业课期末考试方法辨》,独立, 2006年《舞蹈》第11期10、《东西方舞蹈教育比较》,独立,2007年4,澳门国际高等舞蹈教育论坛,宣读、发表论文11、《表演能力≠教学能力》,独立,2007年9月全国艺术院院长高峰论坛论文一等奖,2007年第12期《中国艺术教育》1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文化特征》,独立,2007年11月韩国国际舞蹈高峰论坛论文集、收录韩国国家图书馆13、《谈校园舞蹈文化建设》,独立,2008年2月《中国艺术教育》15、《舞蹈自由职业者—进行时与将来时》,独立,2008年第3期《舞蹈》16、《桃李春风十年灯——探索中进取的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独立,2008年第7期《舞蹈》17、《舞蹈编创课程的设置与内涵》,独立,2008年11期首师大出版社18、《综合大学舞蹈编创课程的建构》,独立,2009年2期《舞蹈》19、《中国舞蹈教育现状分析》,独立,2010年《韩国际舞蹈高分论坛》韩国家舞俑研究会20、《意思≠意义》,独立,2010年8期《舞蹈》21、《中国舞蹈艺术需要与经营联姻》,独立,2010年第8期《舞蹈》22、《专业技能是舞蹈高等教育唯一的教育价值吗?》,独立,2010年第六届高校艺术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舞蹈艺术的市场化问题》,独立,2010年8月,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论文集;24、《儿童舞蹈自主编创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探索》,独立,2010年11月,《中国艺术报》;25、《启发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探索》,独立,2011年10月大韩舞俑协会国际研讨会特刊;26、《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舞剧白鹿原》,独立,2012年12期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评论;27、《教学的“显微镜”,教育的“望远镜”》,2014年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校庆特刊;28、《透视当代中国舞蹈本科人才培养》第一作者,2014年,中韩高等艺术教育论坛论文集;29、《童年在舞蹈的“呼吸”中成长》第一作者,2015年,《舞蹈》第九期。30、《在舞蹈教育丛林中寻找突破口》第一作者,2015年东盟教育论坛论文集。(二)出版学术著作10部:1、《舞蹈构成法》,2000年5月,中国当代出版社;2、《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已再版11次),2008年,上海音乐出版社;3、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编写课题《中国舞蹈卷》核心成员,2010年8月;4、《汉画像舞蹈图像的表达》,2011年8月,民族出版社;5、《田培培告诉你学习舞蹈的100个秘密》,2012年,南海出版社;6、《舞蹈艺术经营》,201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7、《全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规划教材:舞蹈与形体训练(综合院校、职业院校适用)》,201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8、《小学舞蹈课领先教材(一二年级) 趣味篇》(进入中小学地方教材目录)201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9、《小学舞蹈课领先教材(三四年级) 快乐篇》(进入中小学地方教材目录)201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10、《小学舞蹈课领先教材(五六年级) 情境篇》(进入中小学地方教材目录)201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11、《舞蹈艺术创作》,201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12、《舞蹈创作法》,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出版系列性多媒体教材5套:1、《幼儿园英语律动舞蹈示范课》(启蒙、小班、中班、大班)系列教材,第一作者,2002年,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2、《儿童舞蹈表现力阶梯训练》(启蒙篇、初级篇、中级篇、高级篇)系列教材第一作者,2004年,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3、《5分钟形体训练》(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拉丁舞)系列教材 ,第一作者,2006年,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4、《舞蹈特长生考前辅导系列》(小学升初中篇、初中升高中篇、高中升大学篇)系列教材,第一作者,2006年,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5、《实用舞蹈宝典》(青少年、企业、节庆日)系列教材,第一作者,2006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四)主持学术科研项目20余项:1、教学改革研究《剧目课教育教学体系》,2004年5月,主持,优秀成果奖;2、课程建设《舞蹈编创技法课》,2005年10月,主持,优秀成果奖;3、教学改革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指南》,2005年10月,主持,优秀成果奖;4、教学改革研究《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考试方法探索》,2006年4月,主持 ,优秀教改立项奖;5、北京市重点科研《技术与力学实验室》,2006年—2010年,主持,完成;6、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舞蹈经营本科教学体系建设》,2006年—2007年,主持,优秀成果奖;7、课程建设《现代舞训练与编创》,2006年12月 ,主持,发表论文;8、课程建设《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2008年—2009年,主持,出版教材(教育部指定艺术本科专业教材;9、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民间舞蹈文化遗产与舞蹈美育发展战略研究》2008年—2010年,主要成员;10、《舞蹈本科教育如何与娱乐业人才需求接轨的研究》,主持,科研一等奖;11、《对小学生编创启蒙课的设想》,2009年—2010年,主持,科研一等奖;12、《针对舞蹈类本科生就业趋向的分析与探索》,2008年—2009年,主持,科研一等奖;13、精品课程《舞蹈编创课程体系》,2010年5月,主持,优秀科研奖;14、《针对当代中国青少儿舞蹈教师现状的调研与分析》,2011年,主持 ,优秀科研;15、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中国舞蹈史》,2010年—2012年,主要成员;16、北京市研究生精品课程《舞蹈创作理论与技术研究》,2012年3月,主持,优秀科研奖;17、北京市重点科研《音乐与舞蹈学——创新与理论研究创新团队》,2012年9月 ,主持,完成;18、儿童舞蹈教学与创作方法课程体系研究,2013年4月,主持,优秀科研奖;19、“舞蹈创作理论与技术研究”精品课程群建设延伸性研究,2013年5月,主持,优秀科研奖;20、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211工程建设)“舞蹈教育博士点主文献建设”,2013年9月,主持,完成;21、《舞蹈创作理论与技术研究》特邀持续性项目, 2014年,主持,在研;22、课程群与团队建设项目《儿童舞蹈教学与创作课程群》,2014年,主持,在研。

数字舞蹈的具体表现及作品 1、网站建设是舞蹈数字化的重要部分和首要条件 北京舞蹈学院是全国舞蹈艺术类的马首,目前北京舞院新的网站建设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院校中,广东舞蹈学校、厦门演艺职业学院等也都成立了网站。中央芭蕾舞团等专业团体也有自己的网站,民间团体中最具有专业水平的的该数成立于2000年的“舞影2000”( 3、其他的数字舞蹈 现在有部分院校进行视频教学的试验,即通过摄像头将影象利用网络传输完成异地教学,这是一种新式的舞蹈教学方法,但目前一般用与理论方面的教学,因为基训课、排练课的视频教学还缺少教与学之间互动。正是因为这种形式的出现,在不少的舞蹈论坛中有人发出了“能开一个网上舞蹈班吗?”的帖子。 在不少FLANSH网站中,也存在有大量的数字舞蹈含量较高的FLANSH作品,如秋言的《飞》、RUYU的《雨丝》等都是网络上比较有名的带舞蹈动作的FLANSH 论文网作品。还有很多以其他形式存在或正在发展的数字舞蹈我们无法一一列出。三、舞蹈数字化的意义 我们国家现有6000万的上网人群,而且基本上集中在青少年。青少年正是我们舞蹈教育的重点对象,可以说关系到将来舞蹈的兴衰,他们通过网络更容易接受的相关的知识教育,这些知识可能正是课堂上缺少的 甚至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所以网站架设及通过网络传播舞蹈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否定的。 另一方面,现在世界上有大量的中国舞蹈爱好者,众所周知的是在国外很难购买到中国舞的影音资料及教材,甚至没有舞蹈教师,这个时候传统的舞蹈传播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网络的传播恰好可以克服这一弊端,通过网络资源,所有的舞蹈爱好者就没有地域限制,没有国界限制,可以自由进行传播。这一传播内容包括舞蹈图片的欣赏、舞蹈录象的欣赏及舞蹈音乐的交流。通过网络,一个完整舞蹈剧目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不限地点的交流。对于资金的节约是无须多解释的,而对于新作品第一时间的交流,其意义就更为重大。 再来假设一下,一个舞蹈作品从编排到最后成为作品,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同样地使用FLANSH制作一个数字舞蹈,只需要舞蹈编导在电脑前工作就完成整体的作品,并能清楚看到作品的最后效果,还能随时修正作品中的不足。一方面是创作速度及作品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就是成本的大大降低。 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舞蹈爱好者上网人群的增加,相关的产业也被带动起来,如电子商务、收费的舞蹈下载等。 随着数字技术水平的在不断提高,舞蹈不再单单只是表演和技巧的简单概念,新的时代赋予舞蹈更多新的内容。舞蹈艺术需要有新的发展,有待于新一代舞者的努力。新一代舞者应该是继承传统的舞蹈内容、发展新的舞蹈。但愿数字舞蹈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舞蹈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 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风格分析与发展方向探讨2. 舞蹈编导如何力求新颖独特3. 舞蹈表演及舞蹈欣赏之间的关系论舞蹈形象之产生4. 舞蹈教育学在少儿舞蹈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5. 舞蹈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立法可行性研究6. 由舞蹈"游龙吟"引发的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7. 中国古代舞蹈资源的开发研究8. 中国汉唐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至今的回顾与思索9. 中国汉唐古典舞身体语言及创作方法研究10. 中国汉唐古典舞中专教材研究11.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的发展状况分析12. 重庆市群众舞蹈的应用与普及研究13. 重庆铜梁龙舞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分析

舞蹈论文发表文章

有着五千年漫长岁月的中华,积淀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一块孕育悠久历史文化的沃土上,孕育了袖舞这一朵奇葩。作为服饰道具的“袖”,作为表演形式的“袖舞”源远流长。袖舞是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体现,经过历史各时代的艺术加以选择、创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赋予它们新的气韵、新的品格。袖舞成为了独立的舞蹈肢体语言,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神与风貌。 一、水袖、袖舞 (一)水袖、袖舞的概念1.水袖的概念水袖是演员用来进行舞蹈表演的一种服饰文化的舞蹈道具,它既有服饰功能,又兼有道具的属性。水袖通过舞者身体的舞动来带动,就像道具一样具有可操纵性的特点。袖包括袖身和袖体两部分。袖身是指穿在身上的服饰部分,袖体是指接在衣服袖口处向外延长的长袖部分。2.袖舞的概念袖舞是以独具特色的袖作为道具的舞蹈,是一种能够代表中华传统审美特征的典型舞蹈样式之一。袖舞综合了观赏性、技艺性、表现性,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气质精练地反映出中国舞蹈独具韵味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从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和艺术价值。 (二)水袖、袖舞的来源“袖”在舞中可以用简约的“长袖善舞”四个字说明。华夏民族的宽衣大袖是袖的源头,经过历史的沉淀,在追求美的同时加以延长与夸张,独具特色的“水袖”就形成了。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舞中的袖是提炼中国戏曲的“水袖”而成的。那么,“水袖”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水袖的最早的叫法是“水衣”,水衣的袖子随着发展逐渐变长变宽,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水袖。因为袖舞动的形态像水波荡漾,所以叫“水袖”。袖舞在这块历史文化的沃土上,不断吸收和继承精华部分再加以创新,才得以发展成熟与完善。 二、水袖的历史发展及当代表演形式的演变 树有根才能生长繁茂,袖舞也有生长和流传的根,它深深地屹立在民间艺术的土壤中。袖舞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袖的形态和舞的风格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演变发生着变化。它或虔诚与迷狂,或妩媚与婀娜,或纯熟与精美,或逍遥与飘逸,或华贵与端庄,或精练 (一)原始时期水袖的发展在舞蹈艺术起源的远古时期,原始宗教和舞蹈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蹈艺术是宗教仪式的一种手段和活动。中国远古时期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巫舞,在中国古文中,“巫”和“舞”两者是相通的,“褎”字是古代“袖”字的写法,从这可以看出,“袖”最初是献祭的仪式舞蹈中一种手执的舞具。从“褎”字看出了以“手”摘“禾”的形象,体现了“禾熟拔其穗”的动态。原始“袖舞”中所执的稻穗是宗教活动中具有明确意义指向的器物,舞蹈的形态受到了影响,道具和服饰成为中国舞蹈的一大特色。 (二)汉代时期水袖的发展袖舞在汉代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史料里记载着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在汉代,长袖的形状分为细长的舞袖和喇叭形状的宽大长袖这两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袖舞”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长袖的纵向延伸,在袖口端接一长飘带;另一个是袖式稍短,是“水袖”演化的由来,后来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也有手执巾而舞的形态,它的舞名被称为“巾舞”。从“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表飞毅之长袖,舞细腰以抑扬”“君似飞鸾,袖如回雪”这些漂亮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袖舞的动人之处。它一脉相承于细腰长袖的“楚舞”,经过进行加工创作,使它更纯熟更精美。在汉代的袖舞中就有了精湛的技艺,例如加长的巾袖舞在挥洒间自然会增加难度,巾越长,要求舞者的臂力、技巧越高;例如大幅度横向折腰的动态对身体的柔韧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注重的是腰功与袖式的变化;例如追求赵飞燕“掌上舞”那样“机迅体轻”等等。 (三)隋唐时期水袖的发展隋唐时期,封建社会上升至一个鼎盛时期,乐舞艺术尤其是宫廷乐舞也随之进入一个繁盛的阶段。袖舞成为了一种中原乐舞文化的传统,滋养着舞蹈的发展。袖舞在唐代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方向是长袖的发展,“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说明了唐代对前代传统长袖舞的继承。另一个方向是广袖的发展,“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说明了“广袖”的形态。从广袖中,我们看到了唐代袖舞的华贵与大气。运用舞巾、风带、长袖以及腰肢的软功,柔曼婉畅、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时而长袖拂垂翻飞,时而慢舞双袖,时而扬袖、转袖,时而飞舞长袖,时而急翻双袖,各种舞袖的姿态和技法,是“细腰长袖”的舞风在唐代乐舞中的延续和发展变化,即使袖的形态有所改变,但是袖舞身体动作的韵律已经根深蒂固地流传下来。 (四)明清时期水袖的发展从宋元市民文化的潮流可以看到舞蹈发展重要的现象,戏曲艺术脱颖而出,创立了独立地位。明清时期,戏曲舞蹈已逐步发展成熟和流行起来。在这一进程中,袖舞不断适应戏曲的表演程式与要求,袖舞融入到了唱、念、做、打的戏曲艺术当中,成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表现手段,“水袖”也成为了一门独特的技巧。在前代袖舞的基础上,戏曲的水袖着重发展和丰富了袖技,将袖作为一种专门的技巧来发展,并服务于戏曲中人物和情节的表现。戏曲的水袖不仅在袖舞的传统审美上发生了改变,而且复杂和丰富了表现技巧和手段。也可以说,因为戏曲水袖技巧的集中发展,袖舞有了较强的“语言性”。 (五)当代水袖表演形式的演变在当代,袖舞的追求与发展需要超越历史传统,成为一种语言机制,一种能够营造中国古典文化意象、能够表现中国人感情、能够向现代审美趣味延伸的语言机制。这对于中国传统袖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古典舞”正式确立后,在中国古典舞创新的同时,袖舞技术也得到了突破,尤其是古典舞身韵的产生,水袖发展为独立的道具身韵,借助舞蹈表演,才让我们体会到今天袖舞的魅力所在。盛培琪教授为袖舞注入了新元素,给予袖舞新的气息和温度。她还提出袖与腰、重心、步伐之间的“三节六合”的关系要贯穿于身法的要求中,让舞者身体和袖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结合体。袖舞的完善与成熟,是中国古典舞民族文化精神的当代延伸的体现,也是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建构。 结束语 浅析中国古典舞水袖的历史发展是在宏观上分析和概括水袖的发展,历史发展演变,水袖的技术技巧表现以及美的体现。丰富而绚丽的袖舞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沉淀,吸取了许多优美的动态和静态舞姿,在圆转、回荡与流动的曼妙风韵中,展示奇崛雄肆、清婉柔丽的无穷魅力,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东方艺术。袖舞就像一股清泉,清新,淡雅,婉丽。凝聚着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追求,丰富的舞蹈语汇,折射出变化、演化、幻化的无穷意境。希望对你有帮助

舞蹈是表演艺术,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神韵的再现,也是天人合一的协奏曲.贾拉路丁·鲁米诗云:“你跳舞时,整个宇宙也在跳舞.”《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易·系辞上》:“鼓之舞之以尽神.”追溯文明之源头,可以看出,舞蹈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不言而喻,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舞蹈构成于“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总体来看,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生成与发展,恰恰又是舞蹈艺术本身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的相互关照、协调统一的结果.有鉴于此,本文将在中华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范围内,依循艺术发展的时间线索来探究它的时空关照问题.一、舞蹈艺术发展的时间性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的,所以舞蹈艺术本身不可避免地留有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间性.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的舞蹈文化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沉积、发展而来的.我国的舞蹈,夏商时代才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出现专业舞人.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生动而传神地记载了这一史实.尽管当时他们的身份是奴隶,但是他们为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据传,夏桀时期的舞蹈是“以炬为美,以众为观”.可见当时舞蹈的发展已具相当水平,否则是达不到这种审美要求的.至于商代,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神权盛极的时代,巫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能够用占卜来传达神旨的,都是一些巫师,巫师都是舞蹈家.《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巫咸是传说中的商代大知识分子,天文学家,他的名字也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条,举有十巫,能升降于天,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巫师有特殊的步伐,即通过巫舞而步入天堂,又归到地上,所以学巫先需学舞.在巫人的祭祀中有“巫舞”和“傩舞”,同属巫舞,但由于傩舞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反映了人们与自然的抗争精神,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流传至今,并影响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到了宋代以后,作为“傩舞”这个较有影响的艺术形式,受到了时间的考验.它被融入了当时的戏曲之中,发展成为“傩戏”.正因为这一发展,使这个极具生命力的戏引起了世界、特别是亚洲的极大关注.周代是我国舞蹈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时代,汇集整理了从原始时代以来有代表性的乐舞.其中《大韶》、《大夏》、《大武》最具代表.当时还创出了雅乐体系,雅乐由于艺术感染力差,不具欣赏价值而逐渐衰落.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人们已不再关注它了,在雅乐衰退的同时,民间舞蹈蓬勃兴起.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长的朝代,同时也是我国舞蹈艺术的第二个集大成时代,“百戏”是当时最盛行的表演艺术形式.其中最著名的舞蹈名目有《盘鼓舞》、《巾舞》、《bǐng@①舞》、《拂舞》、《铎舞》.考察历史我们会发现《巾舞》是今日《长婴》的源头.《bǐng@①舞》是一种鼓舞,如同今日的太平鼓.《拂舞》是执拂而舞,我们现在见到的戏曲中神仙、和尚、尼姑等角色常常拂尘舞蹈,也许与这种古老的传统有关.《铎舞》是执铃而舞,至今土家族还有《八宝铜玲鼓》,藏族“热巴”也有摇铃动作.汉族《巫舞》也有摇铃的痕迹.古今映证就会发现,我国许多种民间舞都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在这千百年的历史之中相互影响,不断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唐帝国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舞蹈艺术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可以说是我国舞蹈艺术的又一高峰阶段.它继承了周汉传统,发展了舞蹈艺术,其中最具影响的有《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等.此外还有《踏谣娘》等颇具戏剧因素的歌舞戏,在当时也很流行.沿着这种趋势,到了宋元以后,直到明清时代,戏曲兴起,而原来的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品种的舞蹈逐渐趋于衰落,但是被吸收、融合在戏曲中的舞蹈,却得到了高度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式及程式.作为戏曲主要表演手段的唱、念、做、打四功,其中的做与打都是舞蹈或舞蹈性极强的动作.文化靠不断积累、艺术要不断发展、创作要不断革新,整个文化的发展是随时代进程而发展的.纵观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历史时期流行的舞蹈形式都不仅适应当时的时代潮流,还保留和发展了前代的舞蹈艺术,这就是舞蹈艺术发展的时间性,它不仅是某个时代的代名词,更是一个流动的时间概念的体现.在这个流动的历史过程中,舞蹈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不仅如此,舞蹈艺术的欣赏与创作也离不开舞蹈艺术的时间性的研究.如果不能把握好舞蹈艺术的时间性特征,就无法准确地去欣赏、创作和发展舞蹈艺术.

舞蹈教育可强健学生体魄、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舞蹈教育论文范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浅谈舞蹈教育

摘要:本文重点论述舞蹈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舞蹈教育发挥的优势作用,以及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如何从培养学员的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作力入手,使学员充分理解舞蹈内涵、表现舞蹈韵律和运用舞蹈动作抒发情感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舞蹈 素质 能力 作用

一、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就不是完备的教育。

体育、美育自身的特性,通过体育、美育不仅可强健学生体魄、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在培养健康心理,良好的协作精神,激发创新、审美能力、想象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当今竞争之激烈,这些素质的重要性无疑很突现。

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但过去认识非常有限。舞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然而,在青少年与人的交往中,情感激动时表达都不大一样。

我们在考察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关系时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显然,舞蹈教育一是在于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提高青少年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满足对美的高层次追求;舞蹈训练达到强身健体与自信心;二是增进人类社会的情感交流。尽管现今青少年的交流方式多样,但舞蹈以其独特美传达着人类共同享受与追求的情感。因此,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意义在狭义上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教育,在广义上意味着人类境界的完善与升华。

二、舞蹈教学促进艺术素质提高

抓好学校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儿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等都有常规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

少儿舞蹈音乐节奏明快、行动活泼,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这个无声的语言中,通过动作、节奏、娱乐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反过来孩子们通过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二)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的养成

作为整体艺术的舞蹈,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手脑并用,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

少儿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等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开阔眼界,增强自信心,克服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心理。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因此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训练,毅力得到磨练。

(三)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审美感,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

少儿舞蹈以它独到的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孩子们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故,少儿舞蹈教育在培养健全的新一代的外形美与内质美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学中,有些孩子原来曾有“驼背”“抠胸”“端肩”等习惯,在舞蹈教育中常常提醒他们自觉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良习惯能被有效地纠正。受过舞蹈训练的孩子,都有仪表、举止端庄得体的特点,这会使他们充满自信、乐观,为以后得体地待人接物打下积极基础。

三、舞蹈教学中学员表现力的培养

在民族民间舞的少年儿童为对象的舞蹈教学中,怎样使学员充分理解舞蹈丰富的内容,表现优美韵律的能力,是舞蹈教师教学的难点。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成长期,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和个性差异,使得孩子性格差别多样。同时,每个孩子对舞蹈的感受与表现力也不同。学习民族民间舞蹈,不仅要学习优美和谐的动作,要把握舞蹈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还须了解其民族情感特征,这对少年儿童来说,无疑难度巨大。教学中特别关注此方面能力的培养,做了些有益探索。

(一) 重视把握舞蹈感情基调

舞蹈是人的形体艺术,常被人们称为“心灵的直接语言”。舞蹈活泼、生动,特别能激起学员们情感的共鸣。教师只单纯教动作,动作中缺乏一种情的魅力,就不能称之为艺术。理解舞蹈的内涵是跳好舞蹈的关键,也是高雅艺术的基础。排练新舞蹈前,先把内容、情绪、情境等编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讲给学员听,让她们喜欢和理解所要学的舞蹈。在理解作品的前提下,才能奠定学员充分表现作品情感的思想基础。如在排练蒙古族舞蹈时,理解和把握蒙古族粗犷、彪悍的性格和情感,充分表现舞蹈中骏马奔驰的形象;排练鄂伦春族舞蹈时,只有理解鄂伦春族人欢聚歌舞的习俗,舞蹈才能潇洒、开朗;藏族舞蹈既有舞姿流畅优美一类,又有激烈奔放、热情洋溢的一类,认识藏民族的性格特征就不难理解。我国各个民族有着不同文化传统、风情习俗,决定着各民族舞蹈中情感表现的不同,让学员理解作品,把握这些情感基调加以表现,是学好民间舞蹈的前提。

(二)重视丰富舞蹈艺术情感

舞蹈的艺术美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把现实中的美集中化、典型化,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引导学员善于将在舞蹈中感受的美外化,发展学员的观察能力,这对儿童理解和表现舞蹈作品的情感非常有益。在排练鄂伦春族舞蹈《戏鹿》时,除向学员介绍鄂伦春族人喜爱鹿,以鹿为幸福、吉祥的象征外,还带学员去动物园观察鹿的动态,使学员入微细致的把握鹿的优美形态,以舞蹈的艺术方式体现出其独特的狩猎民族性格。人类与动物相处的过程,在从未间断索取的同时,我们又与它们依依为友,与它们嬉戏,情不自禁的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小要热爱自然,热爱动物,更热爱生命!

《戏鹿》作品曾获得2000年,在全国第二界“小荷风采“少儿舞蹈评比,荣获铜奖;全国城区少年宫舞蹈展演中获银奖;200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第三界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骏马奖);2004年,在《‘校园之春’第四界全国春节联欢会》节目评选活动中,获得创作编导三等奖。

(三)重视增强舞蹈的艺术修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发挥想象力对舞蹈也有着特殊的作用,舞蹈中的许多动作是抽象概括的,学员们难以直接感知。这就需要通过音乐、动作、联系平时的经验借助想象去补充、认识凝练的美,这也就扩充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让舞蹈艺术活起来。当看到随风飘拂的柳条,就启发这柳条多象仙女在翩翩起舞啊!那牵牛花多象小军号在嘀哒地吹啊!春雨蒙蒙地下,落进田野呼唤小草快快露出嫩芽等,让孩子们的想象力无拘无束地奔放出来,表现在舞蹈作品上,好比太阳在水面上折射出奇异的光彩。

(四)重视提高舞蹈艺术水平

表现不仅是能模仿,更重要在于创造。这种创造力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去实现,一是凭借日常的生活经验和行为来实现创造美。二是通过身临其境的艺术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表现和创造艺术的基本技能。提高学员的舞蹈表现力,精髓在于理解,基础在于提高她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舞蹈教学的难点、重点存于此、困于此,教学效果的好坏系于斯,成于斯。

参考文献:

1、《大连青少年教育网》主页

2、《舞蹈》期刊1996年6期

3、《中国舞蹈等级考试教材》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舞蹈教育论文范文

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族劳动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的写照,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最古老的表达人们喜怒哀乐内心世界和歌颂美好生活的重要文化艺术,所以有人把舞蹈称为艺术之母。不论如何表述,也不论从哪个角度审视,从舞蹈原始狭义的祭祀、婚丧嫁娶仪礼,发展到现今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回顾历史,哪个朝代的鼎盛时期不是文化艺术的盛世呢?新中国成立以来,舞蹈艺术的发展同样符合波浪式前进的规律,盛世文化的大潮已经向我们涌来,文艺舞台表现出空前的活跃。今天汇演,明日比赛,到处莺歌燕舞,洋溢着一片繁荣景象,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难得的幸事。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在兴奋之余,又不得不冷静下来———冷静审视舞台,冷静思考舞蹈。特别是看到一些内容平平、演技平平、动作拼砌,甚至张冠李戴,将历史篡改得面目皆非的作品进入舞台的时候,研究舞蹈、论证舞蹈的心情更加迫切,更加期待通过努力揭示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尽管能力有所不及,责任感仍促使我做了粗浅的探索。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述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一、现代民族民间舞蹈中闪存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镶嵌着鲜活的现代审美观念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古老文明,56个民族为我们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概念与我们越来越近,西方文化随之蜂拥而入,中西文化交汇,民族文化大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人们的生活节奏、思维理念、信仰爱好、审美需求、情感方式都发生了全然不同的变化,本民族的民俗特征也在悄然变化。如蒙古族不再是骑骏马穿长袍,除牧区外,大多数蒙古族群众远离了马背生活,融入了现代的社会文明,除了重大节日,很难在形式上从人群中指认出谁是何种民族。又如历史上以打猎为生的众多民族,由于国家对动物资源的保护措施逐步完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也不得不发生变化,狩猎文化也逐步成为历史。但民族犹存,其本民族现代的生活方式、文化特征,能不说是本民族的特征吗?所以,历史文化要逐渐面对时代的审美变迁,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思维的磨合与冲撞,也必然迫使民族民间舞改变传统的既成模式,创作思维、结构方式、舞蹈语言的表达,以一种新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原则展现出来。我们注意到,现代民族民间舞蹈在风格上不再沉迷于风格化、原始化,而是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在造型上,不再以圆形线条和对称形为最美,而是喜欢错落有致的对比和不对称美;在肢体语言上,也打破了程式化的动作线条,追求棱角分明,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变化,动作新颖而别致。如今在电视上看到民族民间舞蹈,舞蹈服饰与历史上民族舞蹈服饰相比,做工、面料、式样、质地、色彩等都更趋于现代人的服饰审美要求;音响灯光等现代技术的运用,使传统艺术更符合现代人的视听需求;代表民族舞蹈特征的某些符号也加载了现代人的审美视角。现代民族民间舞蹈都凝聚了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镶嵌了鲜活的现代审美观念,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令人喜闻摘要: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人们审美观的渐变,具有民族瑰宝之称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如何发展,发展趋势怎样?本文从一名舞蹈教学工作者的角度,通过社会调研,分别以“现代民族民间舞蹈中闪存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镶嵌着鲜活的现代审美观念”“、朴素的原生态舞蹈融入多姿多彩的现代舞蹈技

舞蹈论文发表

一、舞蹈音乐段落结构和舞蹈段落结构关系分析 舞蹈和音乐虽然是两种不同的门类,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诸多的相似性,即两者在段落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舞蹈音乐段落结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促进乐思及形象的表达,不同的音乐段落结构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相同的主题,并使得主题的表示形式呈现多样化。而舞蹈段落结构的不同也有助于舞蹈内容的表现,使其展现出一定的情感,从而深化了舞蹈的内涵。 二、舞蹈音乐旋律结构和舞蹈旋律结构关系分析 所谓的旋律是指舞蹈或者音乐表现过程中,作者以流动的时间形态来展现出来的自身的情思或感触,这种情思或者感触最终以音乐的高低起伏、音程的跳动而产生的音乐线条形式得到体现。为此,旋律是情感的表现形式,表现出了创造者的心情状况。同别的情思表现形式相比,旋律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不能通过具体的含义来体现,而是通过五声、七音或者十二序列音乐曲表现。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使得舞蹈创作者能够充分发挥艺术想象能力,通过不同的舞蹈形式来展示音乐的情思,使得两者能够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情思表现体。 舞蹈音乐给舞蹈创作所带来的动力效果主要可以通过三方面来表达:首先,音乐可以作为一种基本节奏和旋律伴随舞蹈始终,这种形式的关系是音乐烘托舞蹈表演全程,使得舞蹈能够有良好的表现主题,并从始至终引领着舞蹈的发展变化;其次,舞蹈创作可以把音乐作为主要对象,通过音乐来获取舞蹈的内容。这种形式的关系是舞蹈以音乐为基础,并以音乐的情思为舞蹈的表现情思,两者在表现主题上是一致的;最后,舞蹈家们可以通过音乐来获得创作灵感,展示音乐所激发的自我情感。音乐和舞蹈的这种关系是当前很多舞蹈创作的形式,编舞者根据音乐带来的情感启发,创造符合音乐心境的舞蹈内容,从而具有较强的感情基础。根据上述情况描述,在舞蹈创作旋律方面可以总结为下述几个形式:一是演绎形式,即在音乐十分流畅的情况下,让编舞者随之翩翩起舞,舞蹈内容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呈现相应的发展;二是对抗的形式,即脱离舞语,创造出同舞语相对的具有对抗性的形象语言,最后使得配合后的音乐和舞蹈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效果,这种形式的舞蹈创作旋律具有很强的表现感,能够从对比的形式实现主题的凸显;三是对话的形式,即把音乐仅且当作一种烘托舞蹈的角色,然后有目的地配合舞蹈动作,让舞蹈可以充分的单独展现,这种形式的舞蹈创造是以音乐为起子,启发下一步舞蹈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四是忽略的形式,即音乐和舞蹈彼此单独展现,互不干扰,这种形式的舞蹈旋律创造需要具备较强的情思,能够有效地将舞蹈和音乐区别开来,从而实现彼此的独立;五是变化式,即通过另一种舞语来代替原本音乐所阐述的某种舞语,最终来获得某种特别的效果,但是最终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是想通过音乐旋律来推动舞蹈所展示的情绪,最终又展示旋律的意义,获得旋律和舞蹈之间最协调的合作方式,完美地将舞蹈作品表现出来。三、舞蹈音乐和舞蹈表演情感布局关系分析 舞蹈的结构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舞蹈音乐情感布局的影响,舞蹈音乐情感布局将直接影响舞蹈表演者期望表达的内容、hlin's Lemma which was originally (cf [18]) proved for bi-measurable aperiodic automorphisms T of a Polish space X is a basic tool in ergodic theory. It states that for an automorphism of the above type which is respect to a Borel probability measure /& any r~ c N+ and any e > O, one can find a measurable set R ( a so called (r; of A TER。 。TERremainder,e) Rohlin set) such that, for ] 0, 1, ..., r; 1, the sets T JR are pairwise disjoint and exhaust X with exception set whose mass is smaller than e. In particular, Rohlin's Lemma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canonical construction of generators. S情绪以及相关的表演时间和顺序,除此以外,也关系着段落结构跟主题思想。一般的群众自娱自乐性舞蹈,从整体而言,除了段落结构并不复杂外,整个舞蹈也只呈现一种情绪,所以它所呈现出来的情感是比较单一的,而仪式类舞蹈,情感的布局往往紧紧的配合仪式内容,舞蹈的情绪将随着仪式的变化而随之变化。比如逢年过节时候展现的节庆舞蹈、一些民间流行的驱魔舞蹈等等。从舞蹈音乐和舞蹈表演的情感布局的复杂程度来看,舞蹈表演的情感布局深受音乐结构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而言,如果遇到音乐结构比较复杂的作品,舞蹈内容通常情况下也会随之变得相对丰富多彩,时而欢快时而忧郁,时而温柔时而激情,情感也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它通常在舞蹈段落和段落之间,体现出一种特别的或是对比的情感,这也使得舞蹈表现呈现出较大的情感起伏,给观赏者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一些具有剧情的舞蹈和舞剧往往情感都呈多线索发展,除了段与段之间呈现变化发展外,同一段落也会夹杂着不一样的情感线索,特别是在交响性舞剧当中所展现的对比性尤为强烈,一般在创作舞蹈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采用一些旋律的走向、和声的色彩、节拍的切割、音色的搭配、调性的转换和空间的创意因素来形象和帮助所要展现的音乐的情感内容。而当舞蹈音乐结构比较单一的时候,舞蹈表演内容和形式也趋于简单,简单的音乐结构背景下不大可能衬托复杂的舞蹈表演,否则将会使得音乐和舞蹈表现呈现出较大的反差,让观赏者觉得表现形式不一,主题不一致等反面效果。为此,舞蹈表演的情感布局要根据音乐结构的复杂程度来进行,不能一厢情愿的分割开来,使得两者不能实现协调和统一,最终破坏舞蹈的表演观赏性。

有着五千年漫长岁月的中华,积淀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一块孕育悠久历史文化的沃土上,孕育了袖舞这一朵奇葩。作为服饰道具的“袖”,作为表演形式的“袖舞”源远流长。袖舞是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体现,经过历史各时代的艺术加以选择、创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赋予它们新的气韵、新的品格。袖舞成为了独立的舞蹈肢体语言,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神与风貌。 一、水袖、袖舞 (一)水袖、袖舞的概念1.水袖的概念水袖是演员用来进行舞蹈表演的一种服饰文化的舞蹈道具,它既有服饰功能,又兼有道具的属性。水袖通过舞者身体的舞动来带动,就像道具一样具有可操纵性的特点。袖包括袖身和袖体两部分。袖身是指穿在身上的服饰部分,袖体是指接在衣服袖口处向外延长的长袖部分。2.袖舞的概念袖舞是以独具特色的袖作为道具的舞蹈,是一种能够代表中华传统审美特征的典型舞蹈样式之一。袖舞综合了观赏性、技艺性、表现性,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气质精练地反映出中国舞蹈独具韵味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从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和艺术价值。 (二)水袖、袖舞的来源“袖”在舞中可以用简约的“长袖善舞”四个字说明。华夏民族的宽衣大袖是袖的源头,经过历史的沉淀,在追求美的同时加以延长与夸张,独具特色的“水袖”就形成了。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舞中的袖是提炼中国戏曲的“水袖”而成的。那么,“水袖”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水袖的最早的叫法是“水衣”,水衣的袖子随着发展逐渐变长变宽,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水袖。因为袖舞动的形态像水波荡漾,所以叫“水袖”。袖舞在这块历史文化的沃土上,不断吸收和继承精华部分再加以创新,才得以发展成熟与完善。 二、水袖的历史发展及当代表演形式的演变 树有根才能生长繁茂,袖舞也有生长和流传的根,它深深地屹立在民间艺术的土壤中。袖舞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袖的形态和舞的风格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演变发生着变化。它或虔诚与迷狂,或妩媚与婀娜,或纯熟与精美,或逍遥与飘逸,或华贵与端庄,或精练 (一)原始时期水袖的发展在舞蹈艺术起源的远古时期,原始宗教和舞蹈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蹈艺术是宗教仪式的一种手段和活动。中国远古时期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巫舞,在中国古文中,“巫”和“舞”两者是相通的,“褎”字是古代“袖”字的写法,从这可以看出,“袖”最初是献祭的仪式舞蹈中一种手执的舞具。从“褎”字看出了以“手”摘“禾”的形象,体现了“禾熟拔其穗”的动态。原始“袖舞”中所执的稻穗是宗教活动中具有明确意义指向的器物,舞蹈的形态受到了影响,道具和服饰成为中国舞蹈的一大特色。 (二)汉代时期水袖的发展袖舞在汉代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史料里记载着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在汉代,长袖的形状分为细长的舞袖和喇叭形状的宽大长袖这两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袖舞”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长袖的纵向延伸,在袖口端接一长飘带;另一个是袖式稍短,是“水袖”演化的由来,后来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也有手执巾而舞的形态,它的舞名被称为“巾舞”。从“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表飞毅之长袖,舞细腰以抑扬”“君似飞鸾,袖如回雪”这些漂亮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袖舞的动人之处。它一脉相承于细腰长袖的“楚舞”,经过进行加工创作,使它更纯熟更精美。在汉代的袖舞中就有了精湛的技艺,例如加长的巾袖舞在挥洒间自然会增加难度,巾越长,要求舞者的臂力、技巧越高;例如大幅度横向折腰的动态对身体的柔韧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注重的是腰功与袖式的变化;例如追求赵飞燕“掌上舞”那样“机迅体轻”等等。 (三)隋唐时期水袖的发展隋唐时期,封建社会上升至一个鼎盛时期,乐舞艺术尤其是宫廷乐舞也随之进入一个繁盛的阶段。袖舞成为了一种中原乐舞文化的传统,滋养着舞蹈的发展。袖舞在唐代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方向是长袖的发展,“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说明了唐代对前代传统长袖舞的继承。另一个方向是广袖的发展,“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说明了“广袖”的形态。从广袖中,我们看到了唐代袖舞的华贵与大气。运用舞巾、风带、长袖以及腰肢的软功,柔曼婉畅、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时而长袖拂垂翻飞,时而慢舞双袖,时而扬袖、转袖,时而飞舞长袖,时而急翻双袖,各种舞袖的姿态和技法,是“细腰长袖”的舞风在唐代乐舞中的延续和发展变化,即使袖的形态有所改变,但是袖舞身体动作的韵律已经根深蒂固地流传下来。 (四)明清时期水袖的发展从宋元市民文化的潮流可以看到舞蹈发展重要的现象,戏曲艺术脱颖而出,创立了独立地位。明清时期,戏曲舞蹈已逐步发展成熟和流行起来。在这一进程中,袖舞不断适应戏曲的表演程式与要求,袖舞融入到了唱、念、做、打的戏曲艺术当中,成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表现手段,“水袖”也成为了一门独特的技巧。在前代袖舞的基础上,戏曲的水袖着重发展和丰富了袖技,将袖作为一种专门的技巧来发展,并服务于戏曲中人物和情节的表现。戏曲的水袖不仅在袖舞的传统审美上发生了改变,而且复杂和丰富了表现技巧和手段。也可以说,因为戏曲水袖技巧的集中发展,袖舞有了较强的“语言性”。 (五)当代水袖表演形式的演变在当代,袖舞的追求与发展需要超越历史传统,成为一种语言机制,一种能够营造中国古典文化意象、能够表现中国人感情、能够向现代审美趣味延伸的语言机制。这对于中国传统袖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古典舞”正式确立后,在中国古典舞创新的同时,袖舞技术也得到了突破,尤其是古典舞身韵的产生,水袖发展为独立的道具身韵,借助舞蹈表演,才让我们体会到今天袖舞的魅力所在。盛培琪教授为袖舞注入了新元素,给予袖舞新的气息和温度。她还提出袖与腰、重心、步伐之间的“三节六合”的关系要贯穿于身法的要求中,让舞者身体和袖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结合体。袖舞的完善与成熟,是中国古典舞民族文化精神的当代延伸的体现,也是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建构。 结束语 浅析中国古典舞水袖的历史发展是在宏观上分析和概括水袖的发展,历史发展演变,水袖的技术技巧表现以及美的体现。丰富而绚丽的袖舞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沉淀,吸取了许多优美的动态和静态舞姿,在圆转、回荡与流动的曼妙风韵中,展示奇崛雄肆、清婉柔丽的无穷魅力,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东方艺术。袖舞就像一股清泉,清新,淡雅,婉丽。凝聚着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追求,丰富的舞蹈语汇,折射出变化、演化、幻化的无穷意境。希望对你有帮助

给你一个开头,

一次幼儿舞蹈比赛,老师花尽心思,连夜通宵的给我选了个高难度的舞蹈:月光。这个舞蹈讲究仪态优雅,舞步轻快,舞感要美,这个舞蹈的伴奏正是优美的草原舞曲。这首曲子的节奏十分快,所以舞蹈的难度也很大!

后续你自己努力了。

舞蹈是表演艺术,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神韵的再现,也是天人合一的协奏曲.贾拉路丁·鲁米诗云:“你跳舞时,整个宇宙也在跳舞.”《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易·系辞上》:“鼓之舞之以尽神.”追溯文明之源头,可以看出,舞蹈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不言而喻,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舞蹈构成于“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总体来看,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生成与发展,恰恰又是舞蹈艺术本身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的相互关照、协调统一的结果.有鉴于此,本文将在中华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范围内,依循艺术发展的时间线索来探究它的时空关照问题.一、舞蹈艺术发展的时间性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的,所以舞蹈艺术本身不可避免地留有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间性.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的舞蹈文化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沉积、发展而来的.我国的舞蹈,夏商时代才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出现专业舞人.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生动而传神地记载了这一史实.尽管当时他们的身份是奴隶,但是他们为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据传,夏桀时期的舞蹈是“以炬为美,以众为观”.可见当时舞蹈的发展已具相当水平,否则是达不到这种审美要求的.至于商代,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神权盛极的时代,巫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能够用占卜来传达神旨的,都是一些巫师,巫师都是舞蹈家.《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巫咸是传说中的商代大知识分子,天文学家,他的名字也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条,举有十巫,能升降于天,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巫师有特殊的步伐,即通过巫舞而步入天堂,又归到地上,所以学巫先需学舞.在巫人的祭祀中有“巫舞”和“傩舞”,同属巫舞,但由于傩舞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反映了人们与自然的抗争精神,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流传至今,并影响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到了宋代以后,作为“傩舞”这个较有影响的艺术形式,受到了时间的考验.它被融入了当时的戏曲之中,发展成为“傩戏”.正因为这一发展,使这个极具生命力的戏引起了世界、特别是亚洲的极大关注.周代是我国舞蹈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时代,汇集整理了从原始时代以来有代表性的乐舞.其中《大韶》、《大夏》、《大武》最具代表.当时还创出了雅乐体系,雅乐由于艺术感染力差,不具欣赏价值而逐渐衰落.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人们已不再关注它了,在雅乐衰退的同时,民间舞蹈蓬勃兴起.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长的朝代,同时也是我国舞蹈艺术的第二个集大成时代,“百戏”是当时最盛行的表演艺术形式.其中最著名的舞蹈名目有《盘鼓舞》、《巾舞》、《bǐng@①舞》、《拂舞》、《铎舞》.考察历史我们会发现《巾舞》是今日《长婴》的源头.《bǐng@①舞》是一种鼓舞,如同今日的太平鼓.《拂舞》是执拂而舞,我们现在见到的戏曲中神仙、和尚、尼姑等角色常常拂尘舞蹈,也许与这种古老的传统有关.《铎舞》是执铃而舞,至今土家族还有《八宝铜玲鼓》,藏族“热巴”也有摇铃动作.汉族《巫舞》也有摇铃的痕迹.古今映证就会发现,我国许多种民间舞都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在这千百年的历史之中相互影响,不断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唐帝国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舞蹈艺术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可以说是我国舞蹈艺术的又一高峰阶段.它继承了周汉传统,发展了舞蹈艺术,其中最具影响的有《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等.此外还有《踏谣娘》等颇具戏剧因素的歌舞戏,在当时也很流行.沿着这种趋势,到了宋元以后,直到明清时代,戏曲兴起,而原来的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品种的舞蹈逐渐趋于衰落,但是被吸收、融合在戏曲中的舞蹈,却得到了高度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式及程式.作为戏曲主要表演手段的唱、念、做、打四功,其中的做与打都是舞蹈或舞蹈性极强的动作.文化靠不断积累、艺术要不断发展、创作要不断革新,整个文化的发展是随时代进程而发展的.纵观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历史时期流行的舞蹈形式都不仅适应当时的时代潮流,还保留和发展了前代的舞蹈艺术,这就是舞蹈艺术发展的时间性,它不仅是某个时代的代名词,更是一个流动的时间概念的体现.在这个流动的历史过程中,舞蹈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不仅如此,舞蹈艺术的欣赏与创作也离不开舞蹈艺术的时间性的研究.如果不能把握好舞蹈艺术的时间性特征,就无法准确地去欣赏、创作和发展舞蹈艺术.

论文发表舞蹈

舞蹈是表演艺术,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神韵的再现,也是天人合一的协奏曲.贾拉路丁·鲁米诗云:“你跳舞时,整个宇宙也在跳舞.”《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易·系辞上》:“鼓之舞之以尽神.”追溯文明之源头,可以看出,舞蹈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不言而喻,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舞蹈构成于“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总体来看,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生成与发展,恰恰又是舞蹈艺术本身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的相互关照、协调统一的结果.有鉴于此,本文将在中华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范围内,依循艺术发展的时间线索来探究它的时空关照问题.一、舞蹈艺术发展的时间性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的,所以舞蹈艺术本身不可避免地留有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间性.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的舞蹈文化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沉积、发展而来的.

做什么用的,普通用,搜一下应该有很多的。要是发表用,就得准备内容好一些的。

给你一个开头,

一次幼儿舞蹈比赛,老师花尽心思,连夜通宵的给我选了个高难度的舞蹈:月光。这个舞蹈讲究仪态优雅,舞步轻快,舞感要美,这个舞蹈的伴奏正是优美的草原舞曲。这首曲子的节奏十分快,所以舞蹈的难度也很大!

后续你自己努力了。

舞蹈教育可强健学生体魄、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舞蹈教育论文范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浅谈舞蹈教育

摘要:本文重点论述舞蹈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舞蹈教育发挥的优势作用,以及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如何从培养学员的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作力入手,使学员充分理解舞蹈内涵、表现舞蹈韵律和运用舞蹈动作抒发情感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舞蹈 素质 能力 作用

一、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就不是完备的教育。

体育、美育自身的特性,通过体育、美育不仅可强健学生体魄、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在培养健康心理,良好的协作精神,激发创新、审美能力、想象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当今竞争之激烈,这些素质的重要性无疑很突现。

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但过去认识非常有限。舞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然而,在青少年与人的交往中,情感激动时表达都不大一样。

我们在考察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关系时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显然,舞蹈教育一是在于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提高青少年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满足对美的高层次追求;舞蹈训练达到强身健体与自信心;二是增进人类社会的情感交流。尽管现今青少年的交流方式多样,但舞蹈以其独特美传达着人类共同享受与追求的情感。因此,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意义在狭义上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教育,在广义上意味着人类境界的完善与升华。

二、舞蹈教学促进艺术素质提高

抓好学校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儿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等都有常规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

少儿舞蹈音乐节奏明快、行动活泼,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这个无声的语言中,通过动作、节奏、娱乐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反过来孩子们通过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二)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的养成

作为整体艺术的舞蹈,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手脑并用,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

少儿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等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开阔眼界,增强自信心,克服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心理。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因此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训练,毅力得到磨练。

(三)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审美感,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

少儿舞蹈以它独到的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孩子们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故,少儿舞蹈教育在培养健全的新一代的外形美与内质美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学中,有些孩子原来曾有“驼背”“抠胸”“端肩”等习惯,在舞蹈教育中常常提醒他们自觉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良习惯能被有效地纠正。受过舞蹈训练的孩子,都有仪表、举止端庄得体的特点,这会使他们充满自信、乐观,为以后得体地待人接物打下积极基础。

三、舞蹈教学中学员表现力的培养

在民族民间舞的少年儿童为对象的舞蹈教学中,怎样使学员充分理解舞蹈丰富的内容,表现优美韵律的能力,是舞蹈教师教学的难点。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成长期,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和个性差异,使得孩子性格差别多样。同时,每个孩子对舞蹈的感受与表现力也不同。学习民族民间舞蹈,不仅要学习优美和谐的动作,要把握舞蹈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还须了解其民族情感特征,这对少年儿童来说,无疑难度巨大。教学中特别关注此方面能力的培养,做了些有益探索。

(一) 重视把握舞蹈感情基调

舞蹈是人的形体艺术,常被人们称为“心灵的直接语言”。舞蹈活泼、生动,特别能激起学员们情感的共鸣。教师只单纯教动作,动作中缺乏一种情的魅力,就不能称之为艺术。理解舞蹈的内涵是跳好舞蹈的关键,也是高雅艺术的基础。排练新舞蹈前,先把内容、情绪、情境等编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讲给学员听,让她们喜欢和理解所要学的舞蹈。在理解作品的前提下,才能奠定学员充分表现作品情感的思想基础。如在排练蒙古族舞蹈时,理解和把握蒙古族粗犷、彪悍的性格和情感,充分表现舞蹈中骏马奔驰的形象;排练鄂伦春族舞蹈时,只有理解鄂伦春族人欢聚歌舞的习俗,舞蹈才能潇洒、开朗;藏族舞蹈既有舞姿流畅优美一类,又有激烈奔放、热情洋溢的一类,认识藏民族的性格特征就不难理解。我国各个民族有着不同文化传统、风情习俗,决定着各民族舞蹈中情感表现的不同,让学员理解作品,把握这些情感基调加以表现,是学好民间舞蹈的前提。

(二)重视丰富舞蹈艺术情感

舞蹈的艺术美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把现实中的美集中化、典型化,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引导学员善于将在舞蹈中感受的美外化,发展学员的观察能力,这对儿童理解和表现舞蹈作品的情感非常有益。在排练鄂伦春族舞蹈《戏鹿》时,除向学员介绍鄂伦春族人喜爱鹿,以鹿为幸福、吉祥的象征外,还带学员去动物园观察鹿的动态,使学员入微细致的把握鹿的优美形态,以舞蹈的艺术方式体现出其独特的狩猎民族性格。人类与动物相处的过程,在从未间断索取的同时,我们又与它们依依为友,与它们嬉戏,情不自禁的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小要热爱自然,热爱动物,更热爱生命!

《戏鹿》作品曾获得2000年,在全国第二界“小荷风采“少儿舞蹈评比,荣获铜奖;全国城区少年宫舞蹈展演中获银奖;200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第三界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骏马奖);2004年,在《‘校园之春’第四界全国春节联欢会》节目评选活动中,获得创作编导三等奖。

(三)重视增强舞蹈的艺术修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发挥想象力对舞蹈也有着特殊的作用,舞蹈中的许多动作是抽象概括的,学员们难以直接感知。这就需要通过音乐、动作、联系平时的经验借助想象去补充、认识凝练的美,这也就扩充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让舞蹈艺术活起来。当看到随风飘拂的柳条,就启发这柳条多象仙女在翩翩起舞啊!那牵牛花多象小军号在嘀哒地吹啊!春雨蒙蒙地下,落进田野呼唤小草快快露出嫩芽等,让孩子们的想象力无拘无束地奔放出来,表现在舞蹈作品上,好比太阳在水面上折射出奇异的光彩。

(四)重视提高舞蹈艺术水平

表现不仅是能模仿,更重要在于创造。这种创造力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去实现,一是凭借日常的生活经验和行为来实现创造美。二是通过身临其境的艺术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表现和创造艺术的基本技能。提高学员的舞蹈表现力,精髓在于理解,基础在于提高她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舞蹈教学的难点、重点存于此、困于此,教学效果的好坏系于斯,成于斯。

参考文献:

1、《大连青少年教育网》主页

2、《舞蹈》期刊1996年6期

3、《中国舞蹈等级考试教材》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舞蹈教育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