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毕业于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微生物杀虫剂的研究工作。2008年9月在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系任教。目前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 收录5篇),在国家及省级会议交流学术论文9篇。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4项,获省部级奖一项。2009年6月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10年3月荣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二等奖(东亚钳蝎活性短肽的功能及应用研究)。2009年6月获选为山西省微生物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2010年5月获聘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2010年7月被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聘职副教授。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范晓军,许成钢,柴宝峰,王伟,梁爱华。温度和pH值对重组杆状病毒(AcMNPV-BmK IT-Chi)的毒力影响。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13(3):338-340。范晓军,曹建斌,许成钢,付月君,张志云,梁爱华。重组杆状病毒(AcMNPV-BmKIT-Chi)的杀虫活性和安全性初步研究。华北农学报,2007,22(5):161-164。范晓军,李瑜,李瑶,李兰松,张朝峰。昆虫性信息素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36-4638。
在学术领域做论文是必须严谨的,这些伪造和抄袭等都是严重的作风问题。也是在发表之后被专业人士发现的。
这就是人红是非多,他发表了这么多的论文,就会有很多的人关注他,就会对他细心研究的,所以他只要是做了任何不对的东西,就一定会被发现的。
一般是1-3篇左右。sci论文是博士毕业常见的要求,发表几篇,什么时候发表,是见刊还是检索等,会因学校不同而有差异。
博士就读的学校有很多,每个学校对于博士发表论文都有相应的规定。关于发表sci论文的篇数,有的多,有的少,甚至同一学校,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篇数要求。比如: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统计学)学科(1)基本要求(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①在SCIE收录源刊物上发表2篇论文;②在SCIE收录源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另外在EI、MEDLINE收录源刊物或在《中国科学》(中文版)、《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计算数学》或《系统科学与数学》上发表2篇论文。(2)免盲审要求:在本学科领域SCIE收录源期刊(分区表中Q1区或Q2区)上发表1篇论文。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学科(1)基本要求:在SCIE收录源刊物上发表3篇论文,影响因子累计达到3.0(含)以上,且至少在国外期刊上发表1篇影响因子达到1.0(含)以上的论文。(2)免盲审要求:在SCIE收录源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单篇或累计达到8.0(含)以上,且至少在国外期刊上发表1篇影响因子达到3.0(含)以上的论文。3、西北工业大学理学类博士学位,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在SCI、EI检索源刊物和《西北工业大学学术论文投稿指南》上发表本学科学术论文4篇。其中,至少2篇刊物论文被SCI检索(数学学科至少1篇被SCI检索),至少1篇为外文撰写。(2)在SCI检索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至少1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论文属SCI 1区(数学学科属SCI 1区或2区),或SCI影响因子累计达到5.0(数学学科为4.0)以上。如何才能具备发表SCI论文的能力,这里我们分享三点基本功:专业扎实、英语扎实、科研工具扎实。(1)专业扎实专业书本(textbook)一般是讲广泛接受的、陈旧的知识。这个知识肯定要懂,而且对一些数据、公式、或者专业常识能做到非常熟练。(2)英语扎实现在年轻一代的英语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好。所以,这里我不想多说。平常看文献的时候,多注意作者(最好其母语是英语)的用词,句子的展开、段落的发展。(3)科研工具扎实包括室内野外(如果需要)实验技能、写文章过程中需要的主要软件工具。关于实验方面的,不同专业要求不一样。在这儿我想说的是,从原始数据到文章成稿的过程中,你可能用到的软件工具:文字的(e.g. Word )、图形的(e.g. Origin, sigmaPlot…)、数据分析统计的(e.g. Excel, SPSS or SAS…)、数据模拟 的(e.g. MathCad, Matlab…)、文献管理的(e.g. Endnote…)及其专业软件。你如果熟练掌握以上软件,不但写文章的效率快,而且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
一年发20多篇的,大部分是灌水的。没效果的,也没啥作用,要有创新点才行的
博士毕业需要至少三篇SCI论文。
各高校博士毕业要求是不一样的,但多数学校要求三篇sci论文,有些985大学要求必须在sci主刊发表论文,有些大学在子刊发表也可以,有些学校的重点学科博士还要求在科学院的一区发表,没有一区论文不能毕业,所以博士发论文压力也是比较大的。
各高校对博士毕业有不同的学术要求,要求的SCI论文数目并不一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同,有的可以发表几十篇,有的只能达到三五篇,一般来说,基本会要求发表3-5篇SCI论文。建议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有能力和时间的情况下最好多准备几篇,这对毕业大有帮助。
不是毕业的难度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发表论文方面,对于普通的博士来讲,在毕业之前必须发表三篇以上SSCI论文,除此之外,还要完成毕业论文,只有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之后,才能拿到毕业证书,大部分的博士都会延期一年,也就是四年左右的时间毕业
SCI由外国机构创办,是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之一。但随着SCI论文相关标准“独霸”教育、科研领域各类重要核心评价体系,“科技创新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弊端日益凸显。
这些论文的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普通的本科生想要完成这样的水平的论文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有想法,还有非常扎实的基础。
sci论文15篇一区顶刊什么水平,2022年3月28日sci一区属于国际顶级期刊水平,一区刊指的是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百分之五,相当于体育界的国际冠军,代表发表者的科研水平达到了本专业中...
这些论文都非常的优秀,论文的领域有点跳跃,从医学研究到城市的产业发展。
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般需要15篇左右。
依据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GB/T7714-2005),参考文献书写格式为:1、专着:[序号]作者名。书名[M].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引文页码。2、期刊:[序号]作者名。题名[J].刊名,年,卷号(期号):所引用的文献在期刊中的起止页码。3、报纸:[序号]作者名。题名[N].报刊名,年-月-日(版次)。(示例:2009-01-01(1))论文集:[序号]作者名。题名[C]//论文集作(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所引用的文献在期刊中的起止页码。4、电子文献:[序号]作者名。电子文献名[DB/OL].(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即网址)。5、学位论文:[序号]作者名。题名[D].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授予年。6、专利:[序号]申请者。专利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公告日期。
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如下:
1.田莹
田莹,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兼护理教研室主任,云南省医学领军人才、云南省医学卫生技术人员护理学科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临床护理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护理学会急诊护理专委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学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4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6篇,SCI收录论文1篇,核心期刊13篇(北大版核心7篇、统计源核心6篇)。
2.马芳
马芳,女,回族,护理学博士,副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三批“百名中青年学术和技术骨干”培育对象。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心理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护理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所招研究生类型:学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统计源期刊文章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
3.杨春梅
杨春梅,女,白族,硕士,副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支部书记兼护理教研室副主任,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管理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院协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护理学会理事、云南省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护理组成员等。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
4.苏真芳
苏真芳,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护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遗传科护士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辅助生殖技术监测与评估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委员。
研究方向:辅助生殖护理、糖尿病护理、护理管理;所招研究生类型:专硕。
发表论文情况: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核心期刊4篇(统计源核心4篇),主编护理专著1部,副主编1部,参编5部。
京城名医精确解剖、准确诊断、合理推拿治疗脏腑及颈肩腰腿相关病症专题研修班 振腹疗法 振腹推拿是以振法为主要手法,以腹部为主要操作部位,治疗内科、妇科、男科疾病的脏腑推拿疗法。振腹推拿操作方便安全,治疗病种广泛,病人乐意接受,疗效显著,得到推拿界的认可。讲授振腹推拿的源流;教授松振法的三部练习法,使学员轻松掌握松振法;并教授他创立的温腹壮阳的摩揉法;演示并讲解振腹推拿的常规套路,使初学者宜于掌握,便于操作;并教授内科、妇科、男科的代表病种的治疗方案,使学员能够举一反三,广泛应用于临床。 付国兵胸腹按摩推拿手法 授课专家 付国兵: 男,56岁,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传统医学诊疗中心主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主任委员、民族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会专家组成员,北京推拿学会副主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预防保健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脏腑推拿项目组组长, 北京中医管理局中医技术质控中心主任,北京市推拿科诊疗中心负责人,北京市中青年名中医,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1983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推拿大家臧福科教授,出版专著《振腹疗法》,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及专著十余部。先后承担多项省部级及国家自然科研课题,多次参加《养生堂》《健康之路》《中华医药》等节目录制,临床擅长通过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各类骨伤科疾病,及运用振腹推拿治疗内、妇、男科相关疾病。 授课内容 第一天上午: 振腹推拿讲解,示范(高血压、糖尿病、胆囊炎、头晕、失眠、慢性胃炎,习惯性便秘等脏腑病症)。 第一天下午: 讲解示范(痛经、卵巢功能早衰、不孕不育等妇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等男科疾病)。 推拿治病 推拿治病,有两大关键,一是安全,二是疗效。这是我们推拿从业者赖以生存的基础,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拿医生在传承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吸收新鲜理论,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理论述评和手法操作能力。本学习班结合大量临床实际病例,在精确解剖的基础上,讲解和训练精准的手法治疗技术,争取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应用推拿的治病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学到就能用,用了就有效,有效还安全。一个良好的规范手法技术就是推拿人的生产力和人民币。 张振宇冈上肌拉筋手法操作 专家介绍 张振宇: 男,52岁,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特色诊疗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青年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针灸推拿协会会长,中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推首席推拿正骨授课专家。北京中医药学会推拿按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康复医学会传统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兼保健按摩分会秘书长;北京市朝阳区第三批中医药师承工程指导老师;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8.10工程中医适宜技术指导专家;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康复理疗分会常务委员。 授课内容 第二天: 颈背部疾患的辨证治疗框架及脊柱相关疾患的干预策略 ---精确解剖精准治疗。 上午: 颈肩背部七线五区辨证治疗框架,结合精确解剖和临床实际病例,强调精准治疗,作到手法治疗规范,治疗效果出奇,临床安全充分保证。 下午: 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在详细讲解精准解剖的基础上,对颈椎相关疾患(视力障碍、高血压、颈心综合征、失眠、听力障碍、顽固性头痛、眩晕等),讲解和训练规范化手法治疗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 第三天: 腰臀及下肢疾患的辨证治疗框架及脊柱相关疾患的干预策略 --精确解剖精准治疗。 上午: 急性腰肌肉损伤的辨证治疗框架(腰痛治腰、腰痛治腹、腰痛治腰+治腹),针对临床常见急性腰痛的表现形式,结合大量典型病例在手法治疗框架的基础上,讲解和训练如何灵活辨证使用手法,使治疗个体化,最大可能提高疗效。 下午: 主要讲授慢性损伤导致的慢性腰痛、骨盆疾患、下肢症状的手法治疗框架,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具体讲解和训练规范安全的手法操作,实用性非常强。 报名方式 京城名医精确解剖、准确诊断、合理推拿治疗脏腑及颈肩腰腿相关病症专题研修班 将开课于 11月25日--11月27日(24日报到) (北京) 12月23日--12月25日(22日报到) (北京) 01月27日--01月29日(26日报到) (北京) 报名电话 韩主任
sci论文15篇一区顶刊什么水平,2022年3月28日sci一区属于国际顶级期刊水平,一区刊指的是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百分之五,相当于体育界的国际冠军,代表发表者的科研水平达到了本专业中...
不是第一作者的话,不算厉害。只能说还行。
说发SCI,不说分区,就是耍流氓。说发了一区SCI,不说是按照JCR分区还是中科院分区,也是耍流氓。
长期以来在水稻土微生物学和碳素转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学术成绩是:建立了研究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 解决了长期以来难以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原位研究的技术难题;发现一组未培养古菌在水田甲烷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揭示水稻光合同化碳被土壤微生物快速利用的现 象;量化了水稻光合同化碳在地上和地下部的分配规律。共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12篇;2001年以来发表SCI论文8篇,第一作者7篇,1 篇发表在美国《Science》杂志,2001年以来被SCI总引用117次,他引97次。(一)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取得突破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最活跃的成分,但长期以来土壤微生物常常被看作是一个“黑匣子”,缺乏有效研究方法是对土壤微生物深入研究的主要障碍。我们以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环境微生物研究技术的最新进展,在水稻根际微生物研究方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用16S rRNA基因等分子生物技术手段,土壤微生物学家发现土壤中99%以上微生物难以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研究,因此,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十分依赖于研究方法的 创新。2000年英国学者在《Nature》首次报道了用DNA指纹分析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甲基氧化细菌,该方法成为原位连接土壤 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的有力工具。但该方法自面世以来基本都只在实验室进行稳定同位素的富集标记,缺乏真正的“原位研究”意义,它们在原位应用碰到的最大 困难是同位素稀释和微生物种群之间的交叉标记。我们针对上述困难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通过增加脉冲标记次数解决了同位素标记不足的问题,通过设立平行的 非标记处理以效正交叉标记的影响,最终在“水稻-土壤-微生物”原位系统取得突破(图1)。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Science》杂志后得到了国际同行的 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美国微生物科学院理事(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Microbiology)、欧盟微生物学会杂志《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主编 Prosser教授指出:“学术界过去对‘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主要问题没有解决,现在,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提供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途径”。德国马普学会的Friedrich教授也指出“Lu和Conrad跟踪了植物光合碳进入水稻根际产甲烷古菌的过程,是一项完美的RNA稳定同 位素探针研究”。(二)发现一组尚未培养的新古菌在水田甲烷生产中重要作用通过用RNA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我们发现水稻光合同化碳通过 根系分泌作用很快进入土壤,并使一组未培养古菌(暂名为RC-I)获得显著13C标记,研究揭示了这类古菌在水稻根际碳转化和甲烷生产中的关键作用。为进 一步理解RC-I古菌的生理生态特性,我们又用DNA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研究了根表面的古菌活性对H2浓度的响应,结果证实RC-I古菌在水稻根际的 CO2还原和甲烷生产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并且在自然的低H2条件下特别活跃。RC-I古菌是一类尚未分离培养的产甲烷古菌,自1998年最早在意大利水稻 土被发现后,已经在全球各地的水稻土、泥炭土、湖泊沉积物和污染水体等环境中被检测到,其广泛分布性暗示它们在全球碳转化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因为 RC-I古菌非常难以分离培养,至今学术界对这类新古菌区系的生理生态特性的理解非常有限。我们分别用RNA和DNA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在原位条件下,发 现了它们在水稻根际的产甲烷功能和生理生态特性。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和《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后,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马普学会的Friedrich教授指出:“活跃于厌氧环境的产甲烷古菌目前还非常难以 分离和培养,Lu等(2005)用DNA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发现RC-I古菌在自然的低氢浓度下特别活跃,用RNA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他们进一步证实在 水稻根际原位环境中,RC-I古菌在利用植物来源性碳生成甲烷的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这些关于RC-I古菌的生态生理特性的重要发现为将来分离培养它们提 供了重要线索”。英国Whiteley教授评论指出:“通过对水稻进行13C-CO2脉冲标记,Lu和Conrad(2005)证明目前尚未培养的RC- I古菌能利用最新的水稻光合产物。该工作堪称是一项理想巧妙的RNA稳定同位素研究,其重要价值在于指出了RC-I古菌可能在全球甲烷排放中起重要作用 ”。Prosser教授指出:“Lu和Conrad(2005)用RNA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在水稻根际发现RC-I古菌的产甲烷功能后,又用DNA稳定同 位素探针技术在离体水稻根系辨别了不同生理型的产甲烷古菌区系,这项研究证明了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在原位研究不同生理特性微生物区系的功能上具有很大潜力 ”。(三)发现革兰阴性细菌和革兰阳性的梭菌簇在水稻根际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磷酯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 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用该方法测定了水稻光合同化碳被不同土壤微生物种群利用的规律(Lu等2004a)。水稻植株经13CO2脉冲标记后,提取根际土壤7,w7, 18:1w样品,用高精确度的GC-C-IRMS系统定量分析13C标记的磷酯脂肪酸指纹图谱。结果发现直链单不饱和脂肪酸(16:1 9)受到13C显著标记,这类脂肪酸代表革兰阴性细菌和革兰阳性的梭菌簇(Clostridia),表明这两类细菌在水稻根际碳循环中起主要作18:1 用。英国Evershed教授撰文指出:“Lu等(2004a)的研究提供了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有力证据,并清楚展示了13C标记方法在植物与土壤微 生物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四)量化了水稻光合同化碳对土壤微生物量的贡献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微生物量测定的经典方法 (氯仿熏蒸法),我们定量分析了水稻光合同化碳对土壤微生物量的贡献(Lu等2002a),结果发现光合产物向土壤微生物量快速转移的现象,并发现水稻种 植一季后植物对微生物量的贡献约占总微生物量的三分之一。该研究证明了土壤微生物活动与植物光合作用的紧密关系,为量化水稻土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理 论基础。(五)揭示了水稻光合同化碳在地上与地下不同碳库的分配规律植物光合同化碳在地上-地下部的分配规律是理解地上与地下(土壤)生 命相互作用的关键,通过对国际上常用的同位素连续标记法和脉冲标记法进行整合改进,发现水稻向土壤输入的光合产物随植物生长而减少(Lu等2002b), 但水稻光合同化碳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的贡献在水稻生长中期出现最大值 (Lu等2002a, 2004b)。该研究为全面理解水稻光合同化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不同碳库的循环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六)发现水稻根际活跃的甲烷氧化菌用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首次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对水稻根际甲烷氧化菌群落和功能的影响,发现I型甲烷氧化菌在水稻根际起主要作用,其甲烷氧化功能不受氮肥使用的影响(Qiu等2008)。(七)揭示了水稻植物残体降解过程中产甲烷古菌的动态变化及关键调控因子在厌氧培养条件下,详细比较了秸秆和根系残体的降解过程,用克隆、测序和T-RFLP指纹分析技术研究了降解过程中产甲烷古菌的动态变化以及培养温度的影 响,发现培养体系中产甲烷古菌的主要底物H2和乙酸浓度是调控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从理论上揭示了产甲烷古菌在田间条件下动态变化的机理 (Peng等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