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江志伟教授发表过的论文

发布时间:

江志伟教授发表过的论文

一、化学的来由 化学的英文词为Chemistry,法文Chimie,德文Chemie,它们都是从一个古字、即拉丁字chemia,希腊字Xηwa(Chamia),希伯莱字Chaman或Haman,阿拉伯字Chema或Kema,埃及字Chemi演化而来的.它的最早来源难以查考.从现存资料看,最早是在埃及第四世纪的记载里出现的.所以有人认为可以假定是从埃及古字Chemi来的,不过这个名字的意义很晦涩,有埃及、埃及的艺术、宗教的迷惑、隐藏、秘密或黑暗等意义。其所以有这些意义,大概因为埃及在西方是化学记载诞生的地方,也是古代化学极为发达的地方,尤其是在实用化学方面。例如,埃及在十一朝代进已有一种雕刻表示一些工人下在制造玻璃,可见至少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埃及已知道玻璃的制造方法了。再从埃及出土的木乃伊看,可知在公元前一、二千年时已精于使用防腐剂和布帛染色等技术。所以古人用埃及或埃及的艺术来命名“化学”。至于其它几种意义,可能因为古人认为化学是一种神奇和秘密的事业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缘故。 中国的化学史当然也是毫不逊色的。大约5000-11000年前,我们已会制作陶器,3000多年前的商朝已有高度精美的青铜器,造纸、磁器、火药更是化学史上的伟大发明。在十六、十七世纪时,中国算得上是世界最先进的国家。“化学”二字我国在1856年开始使用。最早出现在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1856年出版的《格物探原》一书中。 二、化学的几个发展阶段 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 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定量化学时期,既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相互渗透时期,既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 这里主要讲述近二百多年来的化学史故事。这是化学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是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期。让我们一道去体验当年化学家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在近代化学史峰回路转的曲折历程中不倦跋涉,领略他们拨开重重迷雾建立新理论、发现新元素、提出新方法时的无限风光。 三、化学学科在探索中成长 化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它的边缘学科或者说是它的分支学科,譬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晶体化学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就眼下炒得过热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以及共轭电场论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而古往今来,有多少化学家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你想了解他们吗?化学名人风采将带您走近他们。 燃素说的影响 。可燃物如炭和硫磺,燃烧以后只剩下很少的一点灰烬;致密的金属煅烧后得到的锻灰较多,但很疏松。这一切给人的印象是,随着火焰的升腾,什么东西被带走了。当冶金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后,人们希望总结燃烧现象本质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1723年,德国哈雷大学的医学与药理学教授施塔尔出版了教科书《化学基础》。他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老师贝歇尔有关燃烧现象的解释,形成了贯穿整个化学的完整、系统的理论。《化学基础》是燃素说的代表作。 施塔尔认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来,同时发光发热。燃烧是分解过程: 可燃物==灰烬+燃素 金属==锻灰+燃素 如果将金属锻灰和木炭混合加热,锻灰就吸收木炭中的燃素,重新变为金属,同时木炭失去燃素变为灰烬。木炭、油脂、蜡都是富含燃素的物质,燃烧起来非常猛烈,而且燃烧后只剩下很少的灰烬;石头、草木灰、黄金不能燃烧,是因为它们不含燃素。酒精是燃素与水的结合物,酒精燃烧时失去燃素,便只剩下了水。 空气是带走燃素的必需媒介物。燃素和空气结合,充塞于天地之间。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燃素,动物又从植物中获得燃素。所以动植物易燃。 富含燃素的硫磺和白磷燃烧时,燃素逸去,变成了硫酸和磷酸。硫酸与富含燃素的松节油共煮,磷酸(当时指P2O5)与木炭密闭加热,便会重新夺得燃素生成硫磺和白磷。而金属和酸反应时,金属失去燃素生成氢气,氢气极富燃素。铁、锌等金属溶于胆矾(CuSO4·5H2O)溶液置换出铜,是燃素转移到铜中的结果。 燃素说尽管错误,但它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解释了冶金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多年间,化学家为了解释各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物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现代化学思维的基础。我们现在学习的置换反应,是物质间相互交换成分的过程;氧化还原反应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而有机化学中的取代反应是有机物某一结构位置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替换的过程。这些思想方法与燃素说多么相似。 舍勒和普里斯特里发现氧气的制法 :令后人尊敬的瑞典化学家舍勒的职业是药剂师--chemist,他长期在小镇彻平的药房工作,生活贫困。白天,他在药房为病人配制各种药剂。一有时间,他就钻进他的实验室忙碌起来。有一次,后院传来一声爆鸣,店主和顾客还在惊诧之中,舍勒满脸是灰地跑来,兴奋地拉着店主去看他新合成的化合物,忘记了一切。对这样的店员,店主是又爱又气,但从来不想辞退他,因为舍勒是这个城市最好的药剂师。 到了晚上,舍勒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他更加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他的实验研究中。对于当时能见到的化学书籍里的实验,他都重做一遍。他所做的大量艰苦的实验,使他合成了许多新化合物,例如氧气、氯气、焦酒石酸、锰酸盐、高锰酸盐、尿酸、硫化氢、升汞(氯化汞)、钼酸、乳酸、乙醚等等,他研究了不少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发现了白钨矿等。至今还在使用的绿色颜料舍勒绿(Scheele’s green),就是舍勒发明的亚砷酸氢铜(CuHAsO3)。如此之多的研究成果在十八世纪是绝无仅有的,但舍勒只发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直到1942年舍勒诞生二百周年的时候,他的全部实验记录、日记和书信才经过整理正式出版,共有八卷之多。其中舍勒与当时不少化学家的通信引人注目。通信中有十分宝贵的想法和实验过程,起到了互相交流和启发的作用。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对舍勒十分推崇,使得舍勒在法国的声誉比在瑞典国内还高。 在舍勒与大学教师甘恩的通信中,人们发现,由于舍勒发现了骨灰里有磷,启发甘恩后来证明了骨头里面含有磷。在这之前,人们只知道尿里有磷。 1775年2月4日,33岁的舍勒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这时店主人已经去世,舍勒继承了药店,在他简陋的实验室里继续科学实验。由于经常彻夜工作,加上寒冷和有害气体的侵蚀,舍勒得了哮喘病。他依然不顾危险经常品尝各种物质的味道--他要掌握物质各方面的性质。他品尝氢氰酸的时候,还不知道氢氰酸有剧毒。1786年5月21日,为化学的进步辛劳了一生的舍勒不幸去世,终年只有44岁。舍勒发现氧气的两种制法是在1773年。第一种方法是分别将KNO3、Mg(NO3)2、Ag2CO3、HgCO3、HgO加热分解放出氧气: 2KNO3==2KNO2+O2↑ 2Mg(NO3)2 == 2MgO+4NO2↑+O2↑↑ 2Ag2CO3==4Ag+2CO2↑+O2↑ 2HgCO3==2Hg+2CO2↑+O2↑ 2HgO==2Hg+O2↑ 第二种方法是将软锰矿(MnO2)与浓硫酸共热产生氧气: 2MnO2+2H2SO4(浓)== 2MnSO4+2H2O+O2↑ 舍勒研究了氧气的性质,他发现可燃物在这种气体中燃烧更为剧烈,燃烧后这种气体便消失了,因而他把氧气叫做“火气”。舍勒是燃素说的信奉者,他认为燃烧是空气中的“火气”与可燃物中的燃素结合的过程,火焰是“火气”与燃素相结合形成的化合物。他将他的发现和观点写成《论空气和火的化学》。这篇论文拖延了4年直到1777年才发表。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在1774年发现氧气后,很快就发表了论文。 普里斯特里始终坚信燃素说,甚至在拉瓦锡用他们发现的氧气做实验,推翻了燃素说之后依然故我。他将氧气叫做“脱燃素气”。他写到:我把老鼠放在‘脱燃素气’里,发现它们过得非常舒服后,我自己受了好奇心的驱使,又亲自加以实验,我想读者是不会觉得惊异的。我自己实验时,是用玻璃吸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的。当时我的肺部所得的感觉,和平时吸入普通空气一样;但自从吸过这种气体以后,经过好长时间,身心一直觉得十分轻快舒畅。有谁能说这种气体将来不会变成通用品呢?不过现在只有两只老鼠和我,才有享受呼吸这种气体的权利罢了。”普里斯特里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英国的利兹作牧师,业余爱好化学。1773年他结识了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兼政治家富兰克林,他们后来成了经常书信往来的好朋友。普里斯特里受到好朋友多方的启发和鼓励。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四个方面都有很多著述。 1774年普里斯特里到欧洲大陆参观旅行。在巴黎,他与拉瓦锡交换了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正直的普里斯特里同情法国大革命,曾在英国公开做了几次演讲。英国一批反对法国大革命的人烧毁了他的住宅和实验室。普里斯特里于1794年他六十一岁的时候不得已移居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化学教授。美国化学会认为他是美国最早研究化学的学者之一。他住过的房子现在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里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拉瓦锡和他的天平: 燃素说的推翻者,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1763年,他20岁的时候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得律师开业证书。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家里很富有。所以拉瓦锡不急于当律师,而是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对气象学也产生了兴趣。后来,拉瓦锡在他的老师,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师从巴黎有名的鲁伊勒教授学习化学。拉瓦锡的第一篇化学论文是关于石膏成分的研究。他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当他加热石膏时放出了水蒸气。拉瓦锡用天平仔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气的质量。从此,他的老师鲁伊勒就开始使用“结晶水”这个名词了。这次成功使拉瓦锡开始经常使用天平,并总结出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成为他的信念,成为他进行定量实验、思维和计算的基础。例如他曾经应用这一思想,把糖转变为酒精的发酵过程表示为下面的等式: 葡萄糖 == 碳酸(CO2)+ 酒精 这正是现代化学方程式的雏形。用等号而不用箭头表示变化过程,表明了他守恒的思想。拉瓦锡为了进一步阐明这种表达方式的深刻含义,又具体地写到:“我可以设想,把参加发酵的物质和发酵后的生成物列成一个代数式。再逐个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项是未知数,然后分别通过实验,逐个算出它们的值。这样以来,就可以用计算来检验我们的实验,再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计算。我经常卓有成效地用这种方法修正实验的初步结果,使我能通过正确的途径重新进行实验,直到获得成功。”早在拉瓦锡出生之时,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学意蕴。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1772年秋天,拉瓦锡照习惯称量了一定质量的白磷使之燃烧,冷却后又称量了燃烧产物P2O5的质量,发现质量增加了!他又燃烧硫磺,同样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硫磺的质量。他想这一定是什么气体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他于是又做了更细致的实验:将白磷放在水银面上,扣上一个钟罩,钟罩里留有一部分空气。加热水银到40℃时白磷就迅速燃烧,之后水银面上升。拉瓦锡描述道:“这表明部分空气被消耗,剩下的空气不能使白磷燃烧,并可使燃烧着的蜡烛熄灭;1盎司的白磷大约可得到2.7盎司的白色粉末(P2O5,应该是2.3盎司)。增加的重量和所消耗的1/5容积的空气重量接近相同。”燃素说认为燃烧是分解过程,燃烧产物应该比可燃物质量轻。而拉瓦锡实验的结果却是截然相反。他把实验结果写成论文交给法国科学院。从此他做了很多实验来证明燃素说的错误。在1773年2月,他在实验记录本上写到:“我所做的实验使物理和化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将“新化学”命名为“反燃素化学”。 1774年,拉瓦锡做了焙烧锡和铅的实验。他将称量后的金属分别放入大小不等的曲颈瓶中,密封后再称量金属和瓶的质量,然后充分加热。冷却后再次称量金属和瓶的质量,发现没有变化。打开瓶口,有空气进入,这一次质量增加了,显然增加量是进入的空气的质量(设为A)。他再次打开瓶口取出金属锻灰(在容积小的瓶中还有剩余的金属)称量,发现增加的质量正和进入瓶中的空气的质量相同(即也为A)。这表明锻灰是金属与空气的化合物。 拉瓦锡进一步想,如果设法从金属锻灰中直接分离出空气来,就更能说明问题。他曾经试图分解铁锻灰(即铁锈),但实验没有成功。 拉瓦锡制得氧气之后: 到了这年的10月,普里斯特里访问巴黎。在欢迎宴会上他谈到“从红色沉淀(HgO)和铅丹(Pb3O4)可得到‘脱燃素气’”。对于正在无奈中的拉瓦锡来说,这条信息是很直接的启发。11月,拉瓦锡加热红色的汞灰制得了氧气。在舍勒的启发下,拉瓦锡甚至制造了火车头大小的加热装置,其中心是聚光镜。平台下面是六个大轮子,以便跟着太阳随时转动。1775年,拉瓦锡的实验中心已从分解金属锻灰转移到了对氧气的研究。他发现燃烧时增加的质量恰好是氧气减少的质量。以前认为可燃物燃烧时吸收了一部分空气,其实是吸收了氧气,与氧气化合,即氧化。这就是推翻了燃素说的燃烧的氧化理论。与此同时,拉瓦锡还用动物实验,研究了呼吸作用,认为“是氧气在动物体内与碳化合,生成二氧化碳的同时放出热来。这和在实验室中燃烧有机物的情况完全一样。”这就解答了体温的来源问题。空气中既然含有1/4的氧气(数据来自原文),就应该含有其余的气体,拉瓦锡将它称为“碳气”。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后,拉瓦锡总结道:“大气中不是全部空气都是可以呼吸的;金属焙烧时,与金属化合的那部分空气是合乎卫生的,最适宜呼吸的;剩下的部分是一种‘碳气’,不能维持动物的呼吸,也不能助燃。”他把燃烧与呼吸统一了起来,也结束了空气是一种纯净物质的错误见解。1777年,拉瓦锡明确地讥讽和批判了燃素说:“化学家从燃素说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确定,因此可以用来任意地解释各种事物。有时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时又没有重量;有时它是自由之火,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时说它能通过容器壁的微孔,有时又说它不能透过;它能同时用来解释碱性和非碱性、透明性和非透明性、有颜色和无色。它真是只变色虫,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它的面貌。” 这年的9月5日,拉瓦锡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划时代的《燃烧概论》,系统地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将燃素说倒立的化学正立过来。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逐渐扫清了燃素说的影响。化学自此切断了与古代炼丹术的联系,揭掉了神秘和臆测的面纱,代之以科学的实验和定量的研究。化学进入了定量化学(即近代化学)时期。所以我们说拉瓦锡是近代化学的奠基者。舍勒和普里斯特里先于拉瓦锡发现氧气,但由于他们思维不够广阔,更多地只是关心具体物质的性质,没有能冲破燃素说的束缚。与真理擦肩而过是很遗憾的。 拉瓦锡对化学的另一大贡献是否定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辨证地阐述了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化学元素的概念:“如果元素表示构成物质的最简单组分,那么目前我们可能难以判断什么是元素;如果相反,我们把元素与目前化学分析最后达到的极限概念联系起来,那么,我们现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质,对我们来说,就算是元素了。”在1789年出版的历时四年写就的《化学概要》里,拉瓦锡列出了第一张元素一览表,元素被分为四大类: 简单物质,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矿物界,可以看作是物质元素:光、热、氧、氮、氢。简单的非金属物质,其氧化物为酸:硫、磷、碳、盐酸素、氟酸素、硼酸素。简单的金属物质,被氧化后生成可以中和酸的盐基:锑、银、铋、钴、铜、锡、铁、锰、汞、钼、镍、金、铂、铅、钨、锌。简单物质,能成盐的土质:石灰、镁土、钡土、铝土、硅土。拉瓦锡对燃素说和其它陈腐观点的讥讽和批判是无情和激烈的。这使他在创建科学勋绩的同时得罪了一大批同时代和老一辈的科学家。在《影响世界历史的一百位人物》中,在许多有关历史、科学史、化学史的书籍中,作者都对拉瓦锡总是突出自己的人格特点进行低调的描述和评价,指责他在《化学概要》里没有提起舍勒和普里斯特里对他的启示和帮助。但我们得看到,拉瓦锡确实具有非凡的科学洞察力和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虽然不是他最先发现氧气的制法,但他通过制取氧气分析了空气的组成,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氧气因此不同于其它气体,被赋予非凡的科学意义。拉瓦锡十分勤奋,每天六点起床,从六点到八点进行实验研究,八点到下午七点从事火药局长或法国科学院院士的工作,七点到晚上十点,又专心从事他的科学研究。星期天不休息,专门进行一整天的实验工作。拉瓦锡28岁结婚时,他的妻子只有14岁。他们一生没有孩子,但生活非常愉快。她帮助拉瓦锡实验,经常陪伴在他身边。在拉瓦锡的著作里,有很多插图都是他的妻子画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三年后拉瓦锡被解除了火药局长的职务。1793年11月,国民议会下令逮捕旧王朝的包税官。拉瓦锡由于曾经担任过包税官而自首入狱。极左派马拉曾与拉瓦锡有过激烈的科学争论,心存嫉恨,便诬陷拉瓦锡与法国的敌人有来往,犯有叛国罪,于1794年5月8日把他送上了断头台。对此,当时科学界的很多人感到非常惋惜。著名的法籍意大利数学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说:“他们可以一瞬间把他的头割下,而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许长不出一个来。”这时,拉瓦锡正当壮年,是51岁。 四、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000124 基因工程也叫遗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20世纪70年代在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学科。基因工程就是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方法提取(或合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体外切割、拼接和重新组成,然后通过载体把重组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使外源DNA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与表达。按人们的需要产生不同的产物或定向地创造生物的新性状,并使之稳定地遗传给下代[1]。基因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分离基因、纯化基因和扩增基因的技术,其核心是分子克隆技术。它能帮助人们从各种复杂的生物体中分离出单一的基因,并把它纯化,再把它大量扩增,用于研究。 20多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特别是限制性内切酶、DNA序列分析及DNA重组技术等三大技术的发现和应用,不仅把分子生物学提高到了基因水平,而且也把生物学与医学中的其他学科引上基因研究的道路,并取得了许多揭示生命秘密和生命过程的重大成就 ......

近日,纳米光子学研究院严佳豪副教授、刘心悦助理教授等在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构建米氏共振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提出异质纳米狭缝结构实现对散射光和光致发光的调控与增强,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ACS Nano (IF: 15.881)。 基于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的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构具有可调控的激子跃迁和谷电子自旋特性,在构建光子或光电子器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另外,基于TMDCs的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所具有的高折射率、激子诱导洛伦兹色散等预示着其还可以作为光学共振器实现亚波长光局域,然而这一特性常常被研究人员忽视。 基于此,严佳豪副教授等提出利用多层二硫化钨(WS2)和六方氮化硼(hBN)为基体构建高/中折射率混合共振器,并在异质结上引入具有电磁多极共振的纳米狭缝,实现了广义Kerker效应下的光谱裁剪和方向性光散射。进一步将单层WS2与纳米狭缝结合,实现了50% - 800%的光致发光调控,该调控范围和增强因子可与常见金属等离激元或全介质结构纳米单元的最佳性能媲美,有望为可见光范围内的纳米光电子器件设计提供新思路。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刘志伟教授发表的论文

刘志伟,男,汉族,1962年12月生,甘肃通渭人。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中国《文选》学会理事。曾在《文学遗产》、《光明日报》与《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发表论文多篇;著有《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等专著;主编兰州大学系列重点出版项目“两岸文化星系” 丛书,首辑收入所著《“英雄”文化与魏晋文学》。主持国家教育部和古委会等省部级项目,参加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曾为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应邀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佛光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马来西亚马华公会(MCA)中央党校等进行学术交流、讲学活动,曾兼任台湾佛光大学史学系所客座教授、马来西亚华人公会(MCA)中央党校学术顾问兼客座教授、河南省中原文化与资源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等。

附:主要论著目录著作:1.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户籍赋税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2. 《经营文化:中国社会单元的管理与运作》(与陈春声合作主编),香港教育出版公司,19993. 张声和家族文书,香港华南研究出版社,1999。4. 《18-19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广州外销画》,(与刘明倩合作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5. 《清代全史》第五卷(合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6.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下卷)》(合作),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7. 《梁方仲文集》(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论文:1. 关于明代徭役制度的两点商榷,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四期。2. 广东摊丁入地新论,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9年第一期。3. 简论明清时期广东沙田的所有权,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1982年第一期。4. 明代均徭中的银差与力差,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1982年第二期。5. 明代市舶司迁移电白、澳门说质疑, 《广东史志》, 1986年第一期。6. 明代一条鞭法改革前广东地区赋役制度考述, 《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广州。7. 明末潮州地方动乱与“民”“盗”界限之模糊, 《潮学研究》, 第7辑,1998年。(与陈春声合作)8. 明清时期广东仕宦开海思想的历史发展, 《学术研究》, 1986年第三期。(与戴和合作)9. 明清时期广州城市经济的特色, 《广州研究》, 1986年第一期。10. 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里甲制中“户”的衍变, 《中山大学学报》, 1988年第三期。11. 清代后期广东丝织工场的个案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7年第三期12. 清代经济运行的两个特点——关于市场经济的论纲,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0年第三期。13. 清代广东地区图甲制中的“总户”与“子户”,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1年第二期。14. 明清珠江三角洲传统市场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2。(与陈春声合作)15. 清代前期广东地区的里甲差役及其改革, 《十四世纪以来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2年16. 略论清初税收管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一辑),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2年。17. 神明的正统性与地方化关于珠江三角洲北帝崇拜的一个解释,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二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18. 明代广东地区的“盗乱”与里甲制, 《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三辑),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9. 清末民初的乡村自治--沙湾《辛亥年经理乡族文件草部》介绍, 《庆祝王钟翰教授八十五暨韦庆远教授七十华诞学 术论文合集》,黄山书社, 1999。20. 隆记茶行史事补, 广州博物馆编:《镇海楼论稿》,广州美术出版社, 1999。21. 试论清代广东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8年第二期。22. 系谱的重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的个案分析,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2年第四期。23. 宗族研究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王宾和阿让?热?比松编:《狮在华夏——文化双向认识的策略问题》,中山大学出版社 , 1993。24. Lineage on the Sands: The Case of Shawan, in Helen Siu & David Faure ed. Down to Earth.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1995.25. 大族阴影下的民间神祭祀:沙湾的北帝崇拜, 《寺庙与民间文化》,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出版, 1995年。26. 移情与史学研究之境界----读《柳如是别传》,《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与陈春声合作)27. 传说、附会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 《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28. 地域空间中的国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 《清史研究》, 1999年第2期。29. 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 《历史研究》, 2000年第三期。(《历史研 究》五十年文选(社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30. 宗族与沙田开发——番禺沙湾何族的个案研究, 《中国农史》, 1992年第四期。31. 族谱与文化认同——广东族谱中的口述传统, 《中华谱牒研究》,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32. “虚席以待”背后:牛津大学聘任陈寅恪事续论, 《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 2000年。33. 祖先的世系与文化认同——关于明清时期广东地区家谱的几个问题, 纪宝坤等(编):《族谱与海外华人移民研究》,新加坡华裔馆, 2002。34. 海外商业活动与乡族纽带——以沙滘楚旺房陈氏族谱为例, 纪宝坤等(编):《族谱与海外华人移民研究》,新加坡华裔馆, 2002。35. Beyond the Imperial Metaphor: A Local History of the Beidi (Northern Emperor) Cul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Fall 2001), 2002.36. 女性形象的重塑:姑嫂坟的传说,《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7. 满天神佛:华南的神祗与俗世社会,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编:《岭南历史与社会》,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3。ISBN962-937-086-7, 2003。38. 边缘的中心——“沙田-民田”格局下的沙湾社区, 《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ISBN7-100-03720-4, 2003。39. 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 《历史研究》2003年第一期。40. 大洲岛的神庙与社区关系,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41. 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三期。(与萧凤霞合作)42. 宗法、户籍与宗族——以大埔茶阳《饶氏族谱》为中心的讨论,《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四期。43. 十八十九世纪广州洋人家庭的中国佣人,《史林》2004年第四期。(与程美宝合作)44. 从域外寻找Canton,《广州艺术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一期。45. Lineage, Market, Pirate, and Dan: Ethnicity in the Pearl River Aelta of South China, in Pamela Kyle Crossley, Helen F. Siu, Donald S. Sutton (Ed),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与萧凤霞合作)46. 历史叙述与社会事实——珠江三角洲族谱的历史解读,《东吴历史学报》,第14期(2005年)。47. 丛乡豪的历史到士人的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书评、笔谈、随笔:1. “移民”----户籍制下的神话,《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5期,2001年10月。2.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评介, 《中国史研究》, 1990年第一期。(与叶显恩合作)3. 《最早来华的摄影家》一文补正, 《历史大观园》, 1994年第6期。4. 1987年广州国际清代区域经济史暨全国第四届清史学术讨论会纪要, 《清史研究通讯》, 1988年第二期。5. Academics between communism and commerce, (美国)Academe Vol.85, No 4, 1999.7-8.(与程美宝合作)6. 陈寅恪与“牛津”缘一面的真相----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档案, 《明报月刊》, 1999年四月号(与程 美宝合作)7. 从梁方仲教授的学术贡献看史学的功能, 《学术研究》, 1994年第5期。8. 地方史研究的人文主义取向, 姜伯勤:《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学林出版社, 1999。9. 读《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补编》,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5年第二期。(,与汤明 合作)10. 对清代区域经济特点的探索, 《南方日报》, 1988年3月28日。11. 纪念汤明燧教授学术报告会综述, 《广东学术通讯》, 1993.10-1112. 嘉靖《增城县志》评介, 《广东史志》, 1986年第四期。13. 揭示传统中国政治斗争的经济和文化内涵----读《明代政争探源》, 《广东社会科学》, 1992年第二 期。(与陈春声合作)14. 经济史研究的科学化追求与人文关怀--读《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 《历 史研究》, 1994年第5期。(与郑振满合作)15. 开放的历史及其现代启示——读《华南丝区:地方历史的变迁与世界体系理论》, 《农村经济与社会 》, 1988年第五期。16. 理解传统中国“经济”应重视典章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二期。(与陈春声合作)17. 历史学本位的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研究, 中国历史学年鉴1997,三联书店,1998年。(与陈春声合作)18. 牛津与中国研究, 东方文化, 1996年第2期。19. 评沈清松《创造性的对比与第三条路的探索》, 载周英雄、陈其南编《文化中国:理念与实践》,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1994年出版。20. 评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东方文化》,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1993第二期 。21. 尚余孤瘦雪霜姿--汤明遂传略, 汤明燧文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与陈春声、戴和合作)22. 社会主义与对外开放(笔谈), 开放时代, 1988年第一期。23. 数字化时代的历史学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 2000.13,14期。24.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现代学术意识, 《改革与实践》,中山大学教务处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与陈春声合作)25. 寻找香港文化的根源(从历史中寻找“香港文化”), 明报月刊, 1997年1月号。与程美宝合作)26. 应重视传统农业发展的社会空间,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4年第1期。9与陈春声合作)27. 一份神诞活动的通告,《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四期,1996.7.28. 对《珠江三角洲田野考察介绍》的几点补充,《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七期,1997。附:答陈泽泓先生,《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十期,1998。29. 简介《许舒博士所藏张声和家族文书》,《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八期,1997。30. 征求解读一张地契,《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十期,1998。31. 文化建设必须以学术与教育为本,《岭南学术论坛》2004年第四期。32. 《区域、结构、秩序——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7年第五期。

一、主要论文1.《〈唐钞文选集注〉陆机诗注的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2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8期;2.《孔融〈杂诗·其一〉作于光和三年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3.《胡须:魏晋“英雄”权力意志异化的象征符号(上)》,《语文知识》2007年第1期;4.《胡须:魏晋“英雄”权力意志异化的象征符号(上)》,《语文知识》2007年第2期;5.《试论魏晋诗赋创作的韵式探索》,《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6.《边让考论》,《古代文献的考证与诠释——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7.《一部“老而更成”的杜诗研究专著——郑文教授〈杜诗檠诂〉评介》,《图书与情报》2006年第5期;8.《文子与道家的文艺思想》,《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9.《陆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10.《刘邵与古典“英雄”概念的基本内涵》,《光明日报》2006年6月2日“文学遗产”栏目;11.《〈语林〉与〈世说新语〉“捉刀”条考论》,《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12.《两汉王朝政治中的宗庙祭祀与孔子崇拜》,《儒教文化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韩国成均馆大学2004版;13.《试论魏晋诗赋的骈偶化》,《文选与文选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1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雄”传记——试论王粲〈英雄记〉》,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5.《“英雄”价值观念与曹操的家族文化教育》,《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16.《从陆机诗赋论看其诗学赋学价值—兼论诗赋研究的思维模式与方法》,《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17.《子建尘埃与魏晋文化创造》,《海峡两岸历史文学与历史文学创作论文集》,台湾佛光大学出版社2002版;18.《题材选择与魏晋诗赋演进》,《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19.《至慎与佯狂——阮籍人格之“谜”试解》,《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20.《古今〈虬髯客传〉研究反思》,《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21.《文选音乐赋发微》,《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22.《文选音乐赋创作程式与美学思想发微》,《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23.《嵇康兄弟之谜与兄弟关系考辨》,转载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11期;24.《不无危苦之辞,为以悲哀为主——试论庾信后期的文学理论主张》,转载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11期;25.《从音乐意象看魏晋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26.《阮籍真的是癫狂证患者吗?——与刘康德先生商榷》,《社科纵横》1995年第2期。27.《论〈咏怀·其一〉对阮籍〈咏怀〉诗的范式意义》,《诗赋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8.《走向文化反思的逻辑起点——从庾信看由南入北文士的文化幻灭感》,《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29.《从音乐意象看音乐与阮籍的文学创作关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30.《关于〈论魏晋六朝作家“文心”与“人心”的分裂〉一文若干错误的订正》,《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1专辑;31.《从庾信看北朝后期文人的“节操”问题》,《兰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32.《意象密合的构成方式——庾信艺术新论之一》,《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专辑;33.《庾信〈枯树赋〉写作年代考辨——与沈家庄同志商榷》,《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专辑。二、独著或参与著作1.《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33万6千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执行主编《两岸文化星系》大型系列丛书,收入《“英雄”文化与魏晋文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幼学琼林助读》,(上、下册),45万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4.《陇上画师张维垣》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撰写《中国历代乐府诗精品鉴赏》北朝乐府10余万字,北京广播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撰写赵泰靖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评析魏晋南北朝部分10余万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三、主持或参与项目1.主持《“英雄”文化与先唐小说关系研究》,国家教育部项目;2.主持《陆机集校笺》,国家古委会项目;3.主持《魏晋文化与文学》省教委项目;4.主持《陆机研究》,省社科项目;5.参加赵逵夫教授主持国家教育部项目《唐前诗赋探微》、西北师大科技创新项目《先秦文论全编》、《两汉赋评注》、《魏晋南北朝赋评注》等项目。四、获奖1.《从音乐意象看音乐与阮籍的文学创作关系》,获甘肃省社科奖;2.《幼学琼林助读》获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奖;3.《魏晋文化与文学》系列论文获甘肃省社科奖;4.《魏晋文化与文学论考》获甘肃省政府图书奖;5.《英雄文化与魏晋文学》获甘肃省教委社科奖;6.所主讲《魏晋南北朝文化史》获甘肃省精品课程奖。五、教学1995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教学方面,除为本科生主讲《汉魏六朝文学》、《先秦文学》外,还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魏晋南北朝诗研究》、《〈文选〉与魏晋南北朝诗学》、《汉魏六朝文学专题》、《魏晋文化与文学》、《魏晋南北朝赋》、《魏晋南北朝文化史》、《梁代文化批判》、《庾信研究》、《世说新语研究》、《唐前文言小说研究》等专业必修或选修课。

孙勇伟教授发表的论文

(一)近5年内发表主要论文: 1. Qiu JF, Xu L, Wu ZY.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giant splenic artery aneurysm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report of 4 cases.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 2004,3 (4): 526 -529.2. Cao H, Hua R,Wu ZY. Effects of combined splenorenal shunt with devascularization and devascularization only on hemodynamics of the portal venous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HBPD Int, 2005,4(3):385-388.3. Wu Zhiyong, Chen Xuesong, Qiu Jiang feng, et al. Role of PGI2 in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yperdynamic circulatory state of portal hypertensive rat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11(5):752-755.4. Hua Rong, Cao Hui, Wu Zhi-Yong. Effects of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on hyperdynamic circulation associated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HBPD Int, 2006,5(2):215-218.5. Chen W, Qiu J-F, Zhang Z-Q, Luo H-F, RoselloCatafau J, Wu Z-Y*.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after hypoxic preconditioning in rat hepatocytes. HBPD Int, 2006, 5(3):416-421.6. Qiu JF, Zhang ZQ, Wu ZY*. Cystamine ameliorates liver fibrosis induced by carbon tetrachloride via inhibition of tissue transglutaminase.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13(32):4328-4332.7. Liu H, Cao H, Wu ZY*. Isolation of kupffer cells and their suppressive effects on T lymphocyte growth in 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tation.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13(22):3133-3136.8. Wu ZY. Hemodynamic Study of portal hypertension(Editorial).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07.6(5):457-458.9. Xu Q, Gu L,Wu ZY*. Operativ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holelithiasis and liver cirrhosis.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07,6(5):479-482.10. Cao H, Liu H and Wu ZY*. Effects of combined immune therapy on survival and Th1/Th2 cytokine balance in 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Chin Med J (SCI), 2007, 120(20): 1809-1812.11. Gu L, Liu W, Xu Q, Wu ZY*. Retroperitoneal Schwannoma mimicking hepatic tumor.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 2008, 121(17): 1751-1752.12. Xu J, Cao H, Liu H and Wu ZY. Role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cyclooxygenase in hyperdynamic splanchnic circulation of portal hypertension. HBPD Int, 2008, 7(5): 503-508.13. 吴志勇.罗蒙.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与门体静脉分流术的术式选择(专家论坛).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2):1683-1685.14. 陈炜.罗蒙.孙勇伟.吴志勇*. 术中门静脉压力动态测定在门静脉高压症术式选择中的作用. 中华外科杂志, 2008, 46(22):1703-1706.15. 吴志勇.罗蒙.邱江锋.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高血流动力学的发生机制与治疗(专家论坛).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8,14(2):73-76.16. 吴志勇. Ⅳ型肝门胆管癌扩大与缩小手术的合理选择(专家论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9):715-717.17. 张志奇.邱江锋.赵刚.陈炜.吴志勇*. 5-酯氧合酶抑抑制剂AA-861治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8, 23(8):606-609.18. 吴志勇.赵刚.胆胰肠结合部术中损伤的合理治疗方式(专家论坛).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9,8:174-17519. 赵刚.张志奇.吴志勇*等.tTG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HSC的影响. 中华外科杂志, 2009, 47(9): 701-704.20. 吴志勇.罗蒙. 肝内胆管癌的新认识(专家论坛).外科理论与实践.2009.14(2):135-139(二)近5年内发表主要专著:1. 杨镇.《门静脉高压症的最新外科治疗》.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5.316-3212. 王祥瑞,杭燕南.《急性肺损伤-基础与临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143-1483. 萧树东.《消化内科专题讲座》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 301-3054. 王钦尧.《肝胆胰结合部临床外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527-5445. 郑树森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五年制《外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85-3956. 陈孝平.“全国高等学校8年制教材《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7-84,729-7347. 张阳德.“十一五规划教材药学专业《外科学总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1-558. 陈孝平,刘允怡.“全国专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29(三)近5年内获得主要科研奖项:1. 第一完成人.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2007.7.2. 第一完成人. 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项目名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2007.7.

罗仕伟教授论文发表

姓名 学位 职称 研究方向 开设课程 本科课程 研究生课程 刘晓红 硕士 教授 美国华裔文学 与文化 英语外台选听 中西文化比较 美国华裔文学与 文化 论文写作 张文力 硕士 教授 翻译、 英美文学 高级英语 英语翻译 高级英语阅读 英语口译 美国文学研究 西方文学批评方法 翻译理论与实践 徐覃荪 硕士 教授 翻译 文体学 阅读与翻译 英诗赏析 翻译实践 文体与修辞 王晋军 博士 教授 语言学 语言学概论 英语论文写作 英语语言学 语篇分析 语用学 王玲 博士 教授 跨文化研究 比较文化研究 英语外台选听 英语视听 第二外语英语 跨文化交际 王 革 博士 教授 应用语言学 高级英语 应用语言学双语/三语教育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 李明强 硕士 教授 英国诗歌、 20世纪前英国文学 高级英语 英国文学 莎士比亚作品选读 英国文学研究(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 骆 洪 硕士 教授 跨文化交际学、现代美国黑人文学 高级英语 词汇学 跨文化交际 现代美国黑人文学 梁红宇 硕士 副教授 中美西部研究、美国文化 高级英语 英语阅读 英语外台选听 罗仕伟 硕士 副教授 英语修辞、 写作、翻译 高级英语 英语演讲 高级英语读写 英语小说欣赏 吕勇 硕士 副教授 美国文学 英美文化 基础英语 中级英语 英语语法 英语阅读 杨素珍 硕士 副教授 美国西部文学 基础英语 中级英语 高级英语 英语视听 英语阅读 王锦梅 硕士 副教授 英美文学 英语视听 英语阅读西方文学导论 杨汨 硕士 副教授 英国文学与文学批评方法 基础英语 中级英语 英语语法 何静明 硕士 副教授 美国文学 英语阅读 基础英语 英语语法 谢萍 硕士 副教授 英美文化 英国文学 基础英语 中级英语 英语语法 英语语音实践 李玉龙 硕士 讲师 翻译 基础英语 英语视听 田有飞 博士 讲师 英语语言学 基础英语 中级英语 英语语法 张新峰 硕士 讲师 英语教学法 基础英语 英语语法 李佳 硕士 讲师 英语语言学 基础英语 英语写作 英语语言学 尹可秀 硕士 讲师 翻译 基础英语 英语语音实践 英汉翻译、语法 孟 娜 硕士 讲师 英语语言学 徐 莎 博士 讲师 英美文学

klQ一定制定合理的目标,并坚决地执行。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师,然后扎扎实实地听课、看书、做题,可以试着多听几个老师的课,这是我整理的一些资料我找到了,最新的,今年的,英语,数学等专业课都有的都有,还有真题。你关注gong\众\号\搜:易思课考研。就能看到了。..........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武)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①进身②,非碌碌因③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④不知卿,卿之遭遇⑤,实师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箧⑥,得十许通荐表⑦,以赐梁公。梁公阅之

王国伟教授近期发表的论文

当然是流氓言语了

吸氢气有什么好处,一:氢气对人体安全吗?氢气是一种内源性气体,体内肠道菌群中的厌氧菌代谢产生大量氢气,人体呼出和排除的气体中就含有氢气。因此,氢气对于人体是无毒的,但大量吸入会导致人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适量吸入有助于清理细胞内的自由基,效果比吃维生素二:氢气是如何被人体吸收的?“氢气”也就是“氢分子”,是宇宙中最小的分子,通过扩散作用直接渗透进入皮肤、粘膜、骨骼、血脑屏障等人体任何器官、组织、细胞以及细胞内结构包括线粒体和细胞核。三:氢气对人体有什么好处?氢气的生物学价值非常广泛,基本原理是氢气通过选择性抗氧化作用清除体内有害的恶性自由基,包括羟(qian)自由基和亚硝酸阴离子。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具体表现为美容衰老、抗炎症、抗过敏、抗辐射、抗疲劳、抗细胞变异、抗细胞凋亡、代谢调节、免疫调节、平衡身体酸碱度,组织修复,长期使用起到非常好的抗氧化美容效果,慢性鼻炎的患者可以用富氢水冲洗鼻腔,干眼症和白内障的患者可以用富氢水洗眼睛,可有效防止多种疾病。氢分子很容易进入细胞通道,参与新陈代谢,从而促进细胞排毒,增加了细胞的水合作用,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对胆结石的融化、心脑血管、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癌症、改善女性生理周期、肠胃循环、便秘、消除女性更年期症状、排除身体毒素等均有显著的治疗和预防的作用。氢分子除了吸入外,还可以做成富氢水,还是非常有效的保湿化妆水,对皮肤美容、祛除色斑特别有效。四:身体的氧化体现在哪些方面?人为什么会老?简单的说,老化是人体“氧化”的过程,皮肤问题、心脑血管问题、免疫力下降、恶性肿瘤以及衰老等等。现代医学认为物质的腐化是酸化(氧化)的过程,呼吸氧气、吸烟饮酒及环境内污染源等都会使人体内产生大量过氧自由基,它会肆意破坏细胞组织,造成疾病和机体五:氢气的抗炎症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长期吸氢和饮用富氢水可以缓解体内慢性炎症,同时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力,少感冒发热或减轻感冒发热症状,包括中耳炎、牙龈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等。六:氢气对过敏体质有作用吗?所谓的过敏体质大都是因为环境和年龄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的状态,过敏本质上是免疫系统的问题。长期饮用富氢水可以大大缓解包括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等引起的过敏症状。七.代谢调节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以减肥吗?长期吸氢和饮用富氢水可以促进脂质代谢、调节血压、血糖,从而减轻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缓解代谢综合征。实验证明,氢气通过促进肝脏FGF21因子分泌从而促进脂质代谢,起到减肥的功效。 很多使用者反馈,每天坚持吸氢以及喝2L富氢水,一个月减重3-5斤。八.调节血压的具体效果如何?很多高血压患者吸氢3个月,血压下降20-30mmHg,坚持饮用一年以上,血压可以调至正常水平,部分患者逐渐停药。有些三联用药仍然无法控制血压的患者,吸氢半年,在用药不变的情况下,血压可逐渐调至正常范围。九.对其它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痛风的具体效果如何?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改善比较快,一般吸氢一个月,并发症即开始减轻甚至消失。三个月左右血糖开始下降,坚持吸氢1年以上,可逐渐减药。对糖尿病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也有明确的效果。痛风患者一般饮用三个月左右痛风不再发作,半年至一年血尿酸值恢复至正常水平。十.什么人群适合吸氢以及饮用富氢水?所有人都可以吸氢和富氢机,特别是压力大的白领、亚健康人群、运动员、爱美人士、孕妇以及有保健抗衰需求的人群。结语:氢能对各种症状有治疗辅助效果,是因为氢能去除人体不良自由基。十一.目前国内外氢气研究情况如何?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发表的氢分子医学论文已经有900余篇,其中国内论文占四分之一。目前,已经被实验验证并发表论文的氢气有治疗或改善作用的疾病包括代谢综合征,二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宿醉、勃起功能障碍等等60多种。十二.有那些权威的教授发表过关于氢的文章。国内:国内氢医学第一人,第一军医大教授孙学军,出版过《氢分子医学》,其主办的公众号《氢思语》跟踪了国内外的氢医学成就。孙学军在一次公开的访谈中,肯定了日本发现氢分子作用的发现,称日本的发现意义非常重大,这一发现有可能会问鼎诺贝尔医学奖,因为自由基几乎是百病之源,很多难以根治的慢性病都是由恶性自由基引起的,而现在氢分子是具有超过维生素C、胡萝卜、卵磷脂等所有人类已知抗氧化物的抗氧化性,对过敏性皮炎、便秘、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乙肝、血管粥样硬化等由自由基引起的各类症状都有强大的防治作用。但话又说回来,世界上没有一种药或者方法可以治疗所有人,治疗所有病。

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的优势,建议选择正规医院进行治疗,根据原因来确定治疗方法。

你好建议你去正规的就可以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