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河南大学博士后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河南大学博士后发表论文

因校而异我 工学博士 博士论文9万字出头 学校要求不少于8万

海归博士进高校需要有科研基金,同时再发表过国际论文,sci优先博士生入职流程及材料准备:一.面试前材料准备:1.个人简历。2.15分钟自我介绍PPT。(①个人简介 ②工作背景 ③科研成果 ④结合材料学院主流研究方向和平台未来工作计划 ⑤体育特长 )。3.填写应聘人员面试备案表。二.学院面试通过后,请认真阅读人事处下发的“单位报送拟接收博士毕业生纸质材料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入职所需材料。(在面试后一周内准备齐)1.填写河南大学拟接收毕业生考察表。注:考察表中的“业务能力一栏”,只写入第一作者(含共同一作),且必须要有期刊名和年卷。专利也只写入一作。标出影响因子和JCR分区。2.个人简历。文章需标出影响因子和JCR分区,只写入第一作者(含共同一作),专利只写入一作。(PDF格式)3.本科毕业证书,本科学位证书。4.硕士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硕博连读的老师,可提供硕博连读研究生成绩单或者硕博连读转博证明,需加盖公章。)5.博士毕业证书,博士学位证书。(尚未取得博士毕业证的老师,可提供“博士成绩单,博士在读证明,就业推荐表”其中任意一个即可)。6.专家推荐信2封,其中一个专家必须为本人导师(专家签名可用电子签名)。7.根据个人情况准备“其他证明材料”。8.联系人:宋国庆。三.校长会审议通过后办理入职。登陆河南大学人事处官网,认真阅读“博士人员入职办理流程”。1. 入职博士人员持报到证(非应届毕业证无需提供),本硕博毕业证和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及2份复印件,近期体检表,学信网(教育部留学中心)最高学历学位认证材料到人事处(人事科)报到。2.人事处(人事科)开具《河南大学教职工调动通知单》《河南大学教职工报到通知单》,发放《河南大学教职员工基本情况卡片》《干部履历表》《河南省省直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登记表》,并开通人事系统账号(工号)。3.入职博士人员将《河南大学教职工报到通知单》交到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材料学院),并根据《河南大学教职工调动通知单》到相关部门办理手续;个人档案到后,到人事处(师资科)兑现博士相关待遇。4.入职博士人员填写《河南大学教职工基本情况卡片》《干部履历表》《河南省省直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登记表》,并登陆人事管理与服务系统完善个人信息后提交。5.入职博士人员将《河南大学教职工调动通知单》《河南大学教职员工基本情况卡片》《干部履历表》《河南省省直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登记表》和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材料学院)开具的《到岗证明》交到人事处(人事科)。

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所有课程学分、发表过两篇以上的论文、没有学术不端记录等。河南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要求是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所有课程学分;并以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过两篇以上的论文;在校期间始终诚实守信没有学术不端记录。历史学主要研习历史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涉及中外通史和断代史、中西史学史、中外历史文献选读等。

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发表论文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河南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首席指导教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与精密超精密加工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横向课题2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部。

河南理工大学直线电机与现代驱动研究所主要从事特种电机及其驱动系统的理论、应用和控制方面的研究。包括直驱电机技术,高效节能电机开发,多相电机设计及先进驱动技术等。侧重于永磁直线电机(PMLSM)电磁场理论、电磁参数及以永磁直线电机为动力源的机电一体化新型直线驱动系统的拓扑结构、运行特性、控制策略、优化设计、最佳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油田、矿山、建筑等领域。研究所成立于八十年代中期,是国内最早开展直线电机专题研究的单位之一。从九十年代开始永磁直线电机垂直运输系统方面的研究。在国家、省部基金、攻关项目的资助和支持下,完成“直线电机提升系统理论与控制”等国家、省部级项目3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8项,获国家专利3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14部、教材11部。培养博士6名,硕士生80余名。研究组在长期的项目研究过程中自然形成了研究团队,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在直线电机垂直提升系统的理论及控制、直线驱动系统设计与分析、高效节能电机等方面做了创新性工作。荣誉所长:袁世鹰 所 长:汪旭东 副所长:上官璇峰历史沿革 1986年,焦作矿业学院(现河南理工大学前身)成立了矿用电机及应用研究所,开始矿用电机和直线感应电动机理论和应用研究。 1987年袁世鹰、焦留成教授与陕西直线电机设备公司和铜川矿务局合作率先在国内开展矿用直线感应电动机研究,开发了矿用推车器等煤矿产品,被列为煤炭部“100推项目”之一。 1988年,获《中小型矿井10KV直接下井供电》国家“七五”攻关重大项目资助,团队创始人袁世鹰课题组与煤科总院上海分院、焦作矿务局合作开展矿井10KV供电技术、10KV防爆电机、电器研究(该项目1990年完成,1992年和1993年分别获能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89年获煤炭部煤炭科学基金“提高矿用直线感应电机效率和功率因数研究(9010809)”资助,以该项目为题,袁世鹰、焦留成合作培养了全国较早、河南省第一个直线电机硕士(1991年获硕士学位)。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外提出了“直线同步电机驱动垂直运输系统”的构想。但是,面临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的挑战,成为直线电机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如果理论上和技术上的许多问题得到解决,则传统的提升系统将会发生巨大变革。无绳提升机将是直线电机和运输技术发展史上又一个重大突破,成为21世纪可与磁悬浮列车媲美的一种理想运输工具。国外主要研究的重点放在高层建筑的电梯方面。 1992年,研究所正式将直线电机驱动的矿井提升系统立项研究。 1993年获得煤炭部攻关项目“矿井直线电动机提升系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编号:9410817)”。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直线同步电动机提升系统的理论与控制研究(编号:69674021)和河南省攻关项目等多项资助,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开展此项专题研究的单位。 1998年建成了3m高、载荷50kg“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PMLSM)矿井提升试验系统装置”。实现了“五无”新型提升模式,“在永磁直线电机提升系统方面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引自1998年全国直线电机年会纪要)。袁世鹰教授以该项研究挂靠中国矿业大学培养了第一名博士—焦留成(1998年获博士学位)。 2002年和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段式永磁直线电机交流伺服系统建模研究(编号:60374034)”、河南省重点攻关项目“PMLSM无绳电梯工业应用试验研究(编号:0223025300)”等多项国家、省部项目,依托这些项目,建成了PMLSM驱动的水平运输实验系统和三层楼高、载荷1300kg、接近工业实际的PMLSM驱动的第二代直线电机矿井提升试验装置,促进了大型提升系统从有绳到无绳的重大变革。袁世鹰教授以该项研究挂靠西安交通大学培养了第二名博士—汪旭东(2002年获博士学位)。 2003年,获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直线电机非正弦工程电磁场的整体预测研究(编号:412002200)”资助,开展直线电机1D-3D电磁场统一解析理论研究。 2003年,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电机及驱动研究所开展永磁电机合作研究。 2004年,团队与南非斯特兰堡大学合作,开展特种电机气隙磁链定向矢量控制策略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上。 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永磁直线电机整体建模与性能控制研究(编号:60474043)”。 2005年,获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重大项目:“高效直线电磁抽油机技术及应用研究”资助,开始高效直线电磁抽油机技术与应用研究。 2006年与ASM国际一流芯片装备自动化公司开展合作研究,设计开发了多种直线(旋转)侍服电机。 2008年,获得“直线电机与现代驱动”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称号。 2008年,获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新型电磁泵电机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资助,开始高效节能电机的研究开发。 2009年,获河南省重点攻关项目“数控机床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92102210359)”,开始数控机床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研究开发。 2009年,获河南省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重大项目“无绳提升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开始开发PMLSM驱动的第三代直驱电梯产品化样机。 2010年,开发出了高效异步电机、自起动永磁电机、永磁发电机等20个系列的高效节能电机产品。 2010年,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PMLSM驱动的额定载荷150kg国内首台家用直驱电梯产品化样机。 2010年,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PMLSM驱动的五层楼高、载荷3000kg第三代直线电机高速电梯产品化样机。 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永磁直线电机多轿厢无绳提升系统动态性能分析及其控制(61074095)” 资助,开始多轿厢垂直运输系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2010年,获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多自由度直线弧形电机基础理论研究”资助,开始多自由度直线弧形电机理论与试验研究。 研究队伍:河南理工大学直线电机与现代驱动研究所现有研究人员2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博导2人,博士11人。汪旭东 博士、教授、博导袁世鹰 教授、博导上官璇峰 博士、教授、硕导许宝玉 博士王福忠 博士、教授、硕导艾永乐 博士、教授、硕导付子义 教授、硕导康润生 教授、硕导荆双喜 教授、硕导吴尧辉 高工、硕导王海星 博士、副教授、硕导司纪凯 博士、副教授、硕导许孝卓 硕士、讲师封海潮 硕士、讲师张宏伟 硕士、讲师朱军 博士、副教授朱艺峰 博士、讲师王少华 副教授李 辉 副教授王素玲 博士、副教授王国东 博士、副教授高彩霞 硕士、讲师张 展 硕士、讲师 过程控制研究室建设与发展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过程控制研究室成立于1993年。主要针对复杂工业过程对象,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人工智能、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系统中。优化工艺过程,研发过程控制系统与装置。过程控制研究室,是河南省“控制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省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重点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室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研究成果突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工业锅炉集散控制、玻璃配料生产线、黄磷配料生产线、水泥配料生产线、智能执行装置、电力系统监测监控等复杂系统的建模与控制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解决了多项控制难题和关键技术,为工业过程自动化、矿山生产自动化与信息化作出了较大贡献。形成了和凝聚了一支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创新研究团队。每年在工业过程控制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115人。主要研究方向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建模;智能控制与优化;被控对象特性分析;复杂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策略;智能控制系统与装置等。科研环境及试验平台拥有过程控制实验室、集散控制系统、先进控制技术试验系统等一批先进的科研设备,可满足日常科学研究及研究生培养工作。主要研究成果自成立以来,研究室成员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点攻关等项目15项,企业委托项目50项,教改项目20多项。完成项目成果鉴定30项,部分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术论文与专著研究室成员在《中国系统仿真学报》、《煤炭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50余篇。主编出版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煤矿电工手册》、《实用电工材料手册》、《建筑电气工程师手册》等国家规划教材和专著8部。 河南省高等学校控制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是在原有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基础上进行建设,2007年由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本实验室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机与电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三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瞄准控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前沿,开展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前沿的探索性、创新性研究,努力推广控制理论和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获取控制工程领域的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将本实验室建设成为控制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交流以及高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河南省和煤炭行业控制科学与技术的快速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实验室始终坚持以“瞄准基础研究前沿方向,突出原创性研究;面向工程,实现技术和集成创新”的指导思想。经过多年建设,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已形成控制理论、工业过程控制、直线驱动系统及控制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特色和较大的影响力。目实验室总面积2000㎡,设备总价值1200余万元。拥有DCS集散控制系统、直线电机无绳提升系统、自主移动机器人、先进运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平面三级倒立摆控制系统、PXI虚拟仪器、记录示波器、DL7480/TDS7254B高精度数字存储示波器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27名,其中教授12名,博士后3名,博士13名,在读博士4名,硕士11名,形成了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攻关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创新人才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不同层次的纵向研究课题26项,企业工程项目25项,科研经费累计2000多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3项,发表核心刊物以上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论文200余篇。实验室实行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设立负责学术指导的学术委员会,清华大学吴澄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每年召开1~2次会议,确定实验室年度开放资助项目,研究开放实验室的长远发展规划、年度研究与开发计划等重大事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机制,设立开放基金。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联合攻关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同时加强与国内外有关高校、研究院所和实验室的合作研究和交流,开展控制领域深层次的合作研究。河南省高等学校控制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获奖情况:近三年代表成果项 目 名 称 鉴定及获奖 主持人 时间 WJPL微机配料控制系统 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余发山 2008年 矿区综合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 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福忠 2006年 煤矿供电网络安全保障系统研究 中国煤炭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余发山 2009年 “三电”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余发山 2009年 PMLSM无绳电梯的工业应用试验 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汪旭东 2009年 基于小波理论的农网TBL_0TBL_0KV线路故障诊断系统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福忠 2008年 总线型智能电动执行器的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余发山 2009年 永磁直线电机整体建模与性能控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 袁世鹰 2008年 分段式永磁直线电机交流伺服系统建模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 王福忠 2006年 电机非正弦工程电磁场的整体预测研究 省科技厅鉴定,获国际先进评价 汪旭东 2007年 近三年专利成果 专 利 名 称 专利类型 设计人 专利号或申请号 交流电压表测量单相负载功率因数的方法 发 明 董爱华 2007TBL_00054TBL_007.4 一种磁阻式磁力悬浮装置 发 明 汪旭东 2009TBL_00064742.X 一种带有磁力平衡机构的无绳电梯 发 明 汪旭东 2009TBL_00064740.0 一种无绳循环多轿厢电梯及其循环系统 发 明 汪旭东 2009TBL_00064738.3 带增力机构的钳式制动器 发 明 汪旭东 2009TBL_00203TBL_077.0 一种磁悬浮车 发 明 汪旭东 2009TBL_0006474TBL_0.5 一种直驱式刮板输送装置 发 明 汪旭东 2009TBL_00064739.8 大气压下介质阻挡类辉光放电反应器 发 明 孙岩洲 2008TBL_00TBL_04TBL_0588.7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仿真教学系统 实用新型 雷乃清 有轨电动伸缩门用弧形直线电机驱动机构 实用新型 汪旭东 200920088TBL_090.TBL_0 一种煤矿井下供电系统连锁保护智能控制装置 实用新型 王福忠 直驱式多罐车斜井运输装置 实用新型 汪旭东 遥控调度指挥装置 实用新型 雷乃清 同轴线管结构介质阻挡电晕放电反应器 实用新型 孙岩洲 200720089995. 一种道路减速带发电储能装置 实用新型 许孝卓 200920090082.8

河南大学博士发表论文要求

国家没有硬性规定博士论文的字数,不同学校所规定的博士生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不同,以河南大学2019年上半年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求为例:

学位论文主体部分(不包括参考文献)的字数:

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5万字;文科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8万字;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2万字;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5万字。

1、发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2、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3、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所有课程学分、发表过两篇以上的论文、没有学术不端记录等。河南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要求是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所有课程学分;并以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过两篇以上的论文;在校期间始终诚实守信没有学术不端记录。历史学主要研习历史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涉及中外通史和断代史、中西史学史、中外历史文献选读等。

河北大学博士论文发表

你找到答案了吗?我也想知道

你应该问你学校。

一般情况下,河北大学博士论文盲审时间为1个月左右。审阅完成后,学校将根据审阅意见,组织学位论文答辩,答辩时间为1-2个月。

河北大学博士生论文发表

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评审等七个环节。根据查询河北大学官网得知,河北大学博士生的毕业条件为: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评审、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学位申请资格审查、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修改提交和学位授予审议评定七个环节,就会进行学位证书发放。河北大学(Hebei University,HBU),坐落于河北省保定市,是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的重点综合性高校,也是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

在我们中国,发表一篇EI检索论文,有些单位奖励3000-8000元不等。一般用作:硕士毕业、博士毕业、评副教授、评正教授使用。EI是国际3大核心检索,我们中国的职称文件里面均对之进行了认定,等级远高于国内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一般情况下,河北大学博士论文盲审时间为1个月左右。审阅完成后,学校将根据审阅意见,组织学位论文答辩,答辩时间为1-2个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