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李富强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李富强发表论文

据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世纪末,国内公开出版的八桂学派成员著作多达近百余部。除此之外,发表的论文已达500多篇。八桂学派成员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涉及壮族的起源、社会发展史、语言文字、古崖画、青铜器、铜鼓文化、壮语地名、壮族宗教信仰、壮族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民间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壮族医药、壮族风俗、壮族经济史、壮族教育史、壮族体质人类学、壮族与周边民族关系等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现璠多次领导开展的广泛围少数民族调查及其研究为壮学的萌芽、确立奠定了史料和研究基础,进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又为八桂学派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学科方法论的基础。学派部分著作内容简介和评价1.《广西僮族简史》(黄现璠著)本书虽说是“简史”,但论述的范围极为广泛,内容涉及到壮族的分布和起源、社会组织、革命斗争史、生产、衣食住、婚丧习俗、文化艺术、语言文字、教育等。其中论述到新中国成立后壮族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和各项事业有所发展等方面的篇幅较多。这种新模式与后来由《壮族简史》编写组编写的《壮族简史》(1963年初稿,1980年正式出版)比较而言,虽然两书细节上稍有差别,但显而易见,《壮族简史》的体例大体上继承着《广西僮族简史》的新模式。黄氏于《广西僮族简史》中论及的“原始乱婚”、“对偶婚”、“单婚”等,援引的是摩尔根《古代社会》中单系进化的婚姻和家庭形态观点。同时,他对壮族婚姻习俗中“不落夫家”的解释,同样属摩尔根的单系进化论一路。可见黄氏早年就已意识到社会的发展阶段并非是按照马列主义的模式进行。《广西僮族简史》具有的以上特点,几乎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志(不是所有)中大都难得一见。由此而言,《广西僮族简史》无疑属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志记述新模式的开山之作。2.《壮族通史》(黄现璠等编著)本书“以丰富充实的史料为佐证,详尽地论述了壮族的起源,全面地介绍了壮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状况。它是目前我国第一部壮族通史,本书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成果,也为壮族史的研究提供了较新较全的资料,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壮族通史》被我国史学界推为最具开创性、科学性和学术理论价值的经典巨作。”“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史料积累价值和深切的现实意义。从开创性而言,可胪为四:一、全面、系统地发掘和整理了壮族史料。本书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是广征博引,史论结合,平实不虚,从实立论……。二、首次创造性地将壮族研究提升到民族史论的高度。本书对壮族形成的历史概况、发展脉络和总体特征都作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并注重以史带论与史论统一的学术性和科学性,从而将壮族史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成为一个独立研究的新领域……。三、开创了自成格局、规模恢宏、堪足传世的大型民族通史的写作先例。本书自成一体.高起点,高品位,是研究壮族历史的独创之作……。四、旗帜鲜明地以“宜合不宜分”的民族大团结观点贯串始终。3.《壮族人口》(萧永孜著)本书对壮族人口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是一部“拓荒之作”,“开创了民族人口研究的先河”。4.《壮族体质人类学研究》(李富强、朱芳武著)本书对壮族的体质特征及其与史前人类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它以翔实的材料和严谨的论证,说明壮族是我国岭南的土著民族,其在血缘上与傣、泰、黎、侗等民族有密切的联系。5.《壮族百科辞典》由50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编纂出版的《壮族百科辞典》,分22 个门类,以宏大的篇幅,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壮族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形态、文化特质和现代生活风貌,它综合地反映了壮学研究的成果,是研究和了解壮族的重要工具书。6.《右江流域壮族经济史稿》(杨业兴、黄雄鹰主编)本书是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其内容丰富,选题精当,重视第一手材料的收集和分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7.《壮族稻作农业史》(覃乃昌著)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壮族及其同源的壮侗语族民族稻作农业史的著作,它首次运用民族学与考古学、历史学、遗传学、语言文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以大量的资料论证了华南——珠江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华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壮族及其同源的民族是这一地区稻作文明的创造者以及壮族农业发展的历史,填补了我国农业史和民族史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为发展广西的现代农业提供了历史借鉴。8.《壮族医学史》(黄汉儒等编著)本书是壮族人民第一本系统地总结壮族医药史的专著。壮族医药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漫数千年的历史,而对壮族医药的系统总结,这还是第一次。因此,诚如著名民族医药研究专家蔡景峰教授在该书作序中写道:“对壮族医药的系统总结,这还是第一次。在壮医药的发展史上,它是一块里程碑。就整个中国民族医药学发展史而言,它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壮族医学史》有着自己的特点:一、壮汉对照。有利于壮族医药的传播,有利于扩大壮族医药的景响。二、兼顾了学术性和实用性。对一些壮医特殊的名词、术语、概念、疗法等,都做了深入的叙述和彻底的解释,诸如药线点灸疗法、鼻饮、毒药和解毒药,直到“巧呜”、“咪心头”和喧嚣的壮儿药市、花山崖壁画等,莫不散发出壮族壮乡浓烈的民族氛围和风味。医学方面,系统阐述了壮医理论和临床的丰富内涵,如在理论上,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为核心;在致病因素上,强调毒虚致百病;在诊断上,强调数诊合参,重视目诊;在治疗原则上,强调调气解毒补虚,等等。三、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由于作者分别从文献搜集、文物考察和实地调查三个方面,收集了大量有关壮族医药的历史和现实的资料,因此该书的资料是翔实可靠的,其有关结论和论断是有充分根据的,真实地再现了壮族医药发展的历史概貌。总之,《壮族医学史》的出版,为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族医药做出了贡献,填补了壮医史研究的空白。9.《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廖明君著)本书运用人类学、神话学、民族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相关材料,注意把握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与文明结构的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互动循环关系,全面,系统、深入地考察与研究壮族自然崇拜文化,通过壮族自然崇拜文化群、壮族自然崇拜文化丛、壮族崇拜文化圈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壮族自然崇拜文化主体的各子文化圈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循环关系、壮族自然崇拜文化与壮侗语民族、汉族及其中华其他民族的自然崇拜文化的关系的研究,揭示出壮族自然崇拜文化的特点类型以及所蕴藏着生死崇拜文化和“那”文化的文化内蕴。该著作以跨学科的学术视野,通过深入的实证性的专题研究,破译出壮族自然崇拜文化的特点及其所独有的文化内蕴,填补了壮族文化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10.《壮族科学技术史》(覃尚文等主编)本书是由覃尚文、陈国清任主编,有三十余名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参加研究编写的一部专门论述壮族科技史的专著,这样规模的专门论述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科技史的专著,到目前来说尚属首次。统观全书,共包括农业、林业、水生资源、畜养、织染、建筑、交通、水利、采冶、传统工艺、壮医药、天文地理、自然观十三章。各个学科的内容应有尽有,几乎涉及各种学科的各个方面,从时间范围来说,从人类文明开始形成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内容十分丰富。该书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就,与壮族历史上对科学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分不开,也与壮族科技史已经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分不开。本书反映了壮族先民对世界文明的几项杰出贡献,一为对野生稻的培育和稻作农业发展的贡献;二为对热带作物的培育和发展的贡献。11.《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全五册,覃圣敏主编)本书是一部共284.4万,由数十位中国学者和泰国学者经十几年合作完成的研究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的划时代巨著。这部著作在广西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创造了几个第一:它是解放以后我国学者和友好邻邦学者合作研究出版的研究两个国家两个重要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一部多卷本学术著作;它是中国学者和东盟国家学者合作研究出版的第一部多卷本民族历史文化研究著作;它是广西社会科学界近年来完成的一部卷数和字数最多、包含(时间、空间和学科门类)范围最广、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著作。该书在最近一届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众望所归地荣膺一等奖,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该书的高度评价。12.《布洛陀寻踪:广西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考察与研究》(覃乃昌主编)2003年2月,广西壮学会、广西民族研究所又组织了一批有考古学家、民族学家参加的专家组,对敢壮山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全方位的田野调查,认定敢壮山是布洛陀文化遗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壮侗语系民族的人文始祖,为此出版了三十多万字的《布洛陀寻踪—广西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考察与研究》,本书出版后反响强烈,把敢壮山布洛陀文化研究推向了高潮,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当年的歌圩人数从往年的几万人一下子达到十五万人,突破了历史上歌圩人数记录。13.《壮族文明起源研究》(郑超雄著)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已成了近年来中国汉学界的热点,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首又成立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继续启动中国文明探源工程,相关研究可谓方兴未艾,成果也可谓层出不穷。《壮族文明起源研究》第一次提出壮族的历史曾经经历过“古国”、“方国”的初级国家阶段,把壮族文明放在中华文明的整体中进行研究,是一本研究壮族历史的优秀著作之一。14.《壮族铜鼓研究》(蒋廷瑜著)本书从文献记载、考古资料、民间收藏、民俗活动、民族信仰和民族文艺等诸多侧面,梳理出壮族铜鼓文化发展历史的清晰脉络,阐明壮族及其先民是历史上铸造和使用铜鼓的主要民族,对创造铜鼓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15.《壮侗民族建筑文化》(覃彩銮等著) 本书采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建筑学、环境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多维的视野,对壮侗民族以干栏民居建筑为代表、以鼓楼、风雨桥为特色的传统建筑及其文化面貌进行了整体性、多层面和多维度的研究,揭示其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心理和社会人文环境;利用相关的考古资料、民族学资料和文献资料,从历史的纵向上揭示壮侗民族以离地而居的干栏式建筑、鼓楼和风雨桥为代表的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成因;从横向上阐明壮侗民族聚落的形成、分布规律、建筑结构及建筑装饰的丰富多样性与鲜明的风格特征;深入揭示了壮侗民族村落分布及建筑结构中所寓含的合理性及科学因素;全面论述了壮侗语诸民族与瑶、苗、汉等民族建筑文化的相互交流与互动;从立体层面上系统揭示了壮侗民族传统建筑的物质性、行为性和观念性文化的丰富独特的内涵与特征;阐明了壮侗民族建筑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建筑文化的重要地位,系统揭示了壮侗民族所创造的独具特色、形式多样的建筑文化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璀璨多姿的建筑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论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重视和加强对民族传统建筑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保护以及在当代城镇化建设吸收和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书共收录实地调查测绘的各种代表性的建筑结构图和各种类型建筑体、构件或建筑装饰的珍贵照片,是一部图文并茂、资料丰富翔实、论述全面深入,具有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个案剖析、资料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大型民族建筑文化的研究著作,是迄今出版的内容最为丰富、资料最为丰富、研究最为全面深入的壮侗民族建筑及其文化的一部专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学术和应用价值,既可为民族学、建筑学界进一步开展对民族建筑及其文化的研究的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参考,更可为城镇规划与建设部门以及广大建筑设计师在规划与设计实践中吸收地方民族建筑文化元素、走地方民族特色发展之路提供丰富翔实的基础资料。16.《壮族文学发展史》(周作秋等编著)本书除了以社会发展统观全局外,还贯穿着“民族文化的演进”、“人的主体意识觉醒过程”、“审美意识的流变”、“文学体态的演变”和“叙事风格变迁过程”等线索,阐明文学发展同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并在绪论和各编前两章给予提纲挈领的阐述,将文学史的变革落到实处。《壮族文学发展史》借助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方法,融汇新时期的相关学术成果,革新传统文学史观,在编撰宗旨、体例建构、总结规律和具体论述等方面,呈现出多维文化渗透的鲜明时代特色和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个性。17.《韦拔群评传》(黄现璠等著)本书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遗作,全书90.3万字,共分17章,书中收有黄现璠生前珍贵手书墨迹1幅以及有关壮族英雄韦拔群革命活动的珍贵图片61幅,前有黄老生前撰写的“自序”一篇,同时内收黄荣、梁成业、陆地各作代序一篇。书中以韦拔群烈士光辉战斗的一生革命事迹为叙述经线,以韦拔群烈士的革命思想、爱国思想、民族思想、教育思想、人道思想、平等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为论评纬线,经穿纬插地着重对“韦拔群思想”的起源、演变和内涵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论证。它以史事为经和以论评为纬进行经穿纬插纵横论述的同时,还附有大量的注释引文以及一些插图,使得本书不但具有革命英雄事迹的可读性、感染性和图文并茂的生动性,而且具备了学术研究的信史价值。本书所具有的学术开拓创新价值,同样引人注目,其重点表现在:它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革命烈士评传,属史无前例之作。

做好教研活动工作,教师要能充满热情,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将教研内化成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内在意识和动力。下面是我整理教研活动工作经验总结精选的范文,欢迎阅读!

20XX渐渐走远,20XX翩翩而至,在这温暖的冬日里,我们的工作也将进入尾声。在园领导的关心支持、组员们的努力付出下,我们分部中班组圆满的完成了本学期各类工作,现就各方面工作予以总结:

一、教研组建设

1、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作为一名组长,我注重教研组氛围的营造,因为教研组是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只有大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共同进步和提高。我们组内共有12名教师,其中新教师2人,非编教师2人,其他都是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组内大部分人员未变动,经过一年的磨合有了一定的默契。教研组长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努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需要继续的努力,带领分部中班组各班发挥自己的潜力,有利于各班发挥优势和相互学习。组内本科毕业生占多数,有着较高的学历,教师接受新的理念较快,日常工作积极主动,能为组室增添活力。青年教师带头引领。教师队伍在转向成熟。组内的青年教师乐于带头开展实践活动,分享实践经验,家园共育活动开展有特色。

不同梯队的教师在组内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每一次教研活动,组内教师都能充满热情,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将教研内化成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内在意识和动力。在教研实践活动、趣味运动会等等在这样团队的工作中,“互助共长”的团队氛围中,让大家倍感欣慰。

2、丰富教研活动,注重教研过程

教研活动是教师互相交流、学习的重要手段,是幼儿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研质量的基础。为了让每一位组员都能在教研活动中积极参与,收获经验,我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之前,都会将本次教研活动所要研讨的专题或者交流的内容提前通知组员,让他们能精心准备,从而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做好保障。同时延续以往教研活动的模式,开展五分钟的“分享快乐”环节,请组员分享一些和教育相关的小知识、小感悟、小收获等。在教研实践活动前会每人一份表格,鼓励教师有目的的观察记录,让教研时,老师有话可说,有观点可以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专题研究

本学期,我们根据幼儿园特色和四年规划的目标,以及园务计划、业务计划等把“中班主题背景下美术区域活动开展的实践研究”作为专题研究,以美术区域活动为基点,在观察与分析中进一步优化美术区域材料,提高教师选择主题内容点、用合适形式开展美术区域活动并跟进策略的能力,促进幼儿美术方面不同层次的发展。根据专题我们共开展了七次教研实践活动。

1、做好准备,积极参与

首先结合我们的专题研究内容,我和组员们一起分析确定了各班的班级特色,开展每二周一次定期与不定期的教研活动,具体研究讨论中班主题背景下美术区域活动开展的实践研究。及时以案例和实例的形式交流对主题背景下美区活动开展内容的挖掘、形式的开展和策略的推进,关注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通过“听课-评课-议课”的活动形式,认真开展每月一次的教研实践活动(共7次),鼓励组内教师积极承担教研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每班根据自己班级的特色,开展班级为单位的专题研究。整理好过程性资料。

2、观摩学习,共同成长

每次观摩教研实践活动前,我们会根据本月研究的重点,是内容点挖掘还是呈现形式或策略跟进等,制作一份美区材料表格,供每位组员在活动中记录,同时能让组员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在教研活动时能发表自己对于执教者班级2—3份材料设计的建议与意见,在大家的交流讨论下完善主题下有价值的个别化学习材料,形成资源库。

3、案例共享,重在实践

主题下个别化学习的实践研究重点在于实践,我们本学期就以优质个别化材料为观察重点,班级个别化实践为基地,对材料进行跟踪观察和记录。通过每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分享一份主题下得意的个别化学习材料,并以设计材料前的思考、制作材料中的心得以及投放后的完善为重点进行介绍,通过这样的案例分享,互相学习个别化学习设计中的好点子、好想法,并互相给予建议和意见,在学习的基础上拓展思路并帮助完善。通过这样的研讨过程,组员们对个别化学习材料的设计与价值的挖掘有了更深的思考与探究。

4、积累反思,经验获得

我们注重反思与积累,通过每一次的交流研讨,组员们对材料都有了很多思考和调整,通过个别化学习反思的撰写和个别化资源库的整理,我们将一学期的成果积累起来,让我们的集体智慧能够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供大家学习参考。

通过一学期的研究,我们收获了许多:老师们了解到在主题下,有哪些方面去选择内容点进行材料制作,如何呈现更合适;怎样的策略跟进更能促进个别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当然也有一定不足之处,我们将继续努力。

三、其他工作

1、丰富主题活动,促幼儿快乐学习

本学期开展了《我爱我家》、《我在马路边》(周围的人)、《在秋天里》、《身体的秘密》、《寒冷的冬天》五个主题活动。根据相应的主题开展及幼儿的需要,我们与孩子一起开展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有外出实践亲身感受、填写调查表、集体学习交流等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幼儿收获了知识,也体会深切,同时更感受到了主题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

2、关注家园互动,促家长工作成效

家长是幼儿教育的支持者、配合者。然而我们更提倡让家长成为学前教育的亲密合作伙伴。本学期开家长会之前利用教研活动平台,各班对如何开好这次会议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对活动方案进行了调整与补充。家长会之后,我们发现家长的配合工作较之以往更主动了,他们积极收集主题开展所需要的资料,收集幼儿游戏所需的废旧物品,丰富自然角的内容等等;同时我们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利用班级QQ群、班级主页、电话、短信等形式与家长形成亲密互动,使得家园互动更有时效性。本学期我们中班组的家长们还参与了家长半日活动,反响也很好。各班根据主题开展了亲子制作小汽车每个班级的作品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非常好。

回首一学期,忙碌中感觉踏实,辛苦中留下回味,缺憾中激励我们奋进。这一学期中每项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我们组内每位教师的努力和辛勤的付出。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包容与肯定,以后的工作还等待着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在新的一年,我们中班组教师将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创新的工作思路,踏实的教研作风去迎接全新的挑战!

本学期,我园教研工作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教师为本、以教研为先、以幼儿为重,开展了一系列丰富有效的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和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现就本学期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关注内涵发展,提高教师素养。

1、加强学习,为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学期,我园继续以业务学习为手段,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为提升教师对《纲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认识。4月份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纲要》,并进行《纲要》理论知识考核,使《纲要》中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中。为了让老师们了解“什么是说课”、“说课有什么意义”、“如何说课”,6月份,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如何说课》,通过学习,让老师们认识到说课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进行课前的说课,为下阶段的青年教师说课赛课比赛作准备。我们还组织教师学习了“如何写计划、总结”、“绘本阅读”及观摩绘本阅读的优秀课例等,通过丰富的学习交流,转变教师的观念及教学行为,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

2、观摩学习,开阔教师视野。

专家引领:为确实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科研中,20XX年3教学善于思考》的讲座。李老师围绕“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明确研究的问题?”“如何对课题进行分解?”“怎样开展研究?”等方面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她还结合实践工作提出了许多引人思辨的问题:“研究问题从科研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它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为了提升教师们的论文写作水平,20XX年5月,我园与明德、菊幼三所姐妹园邀请中山市进修学校李姝静老师为大家作论文讲座。李老师采用了讨论和互动的方式,通过分析不同论文的优点和缺点,让大家在自主思考中和学习中认识了撰写论文的形式、选题、结构以及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帮大家理清了写论文的思路,为我们如何提炼工作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指明了方向。老师们在专家引领下提高了理论和实践水平,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外出学习:为了及时吸取新的幼教信息,我们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类省、市、镇等不同层面的岗位培训,本学期教师外出学习达到73人次。3月,邓老师参加了“广东省学前教育协会十一五课题结题研讨会”;黄老师、梁老师参加了“上海市幼教名师精品课例展示活动”,领略了上海名师的教学风采;温主任到中山市机关一幼进行了业务跟班学习。5月份,分批组织教师参加了中山市幼儿园第一教研互助片落实《纲要》课例交流活动。6月份,劳老师、陈老师等6位老师到东莞参加了“幼儿园创新音乐教育教学交流会”,部分教师参加了“全市幼儿科学教育及教学观摩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以点带面促使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二、扎实教研活动,提升园本教研实效。

1、开展《互动分享阅读》教学研讨活动。

三月份,我园小小班、小班级组开展了《互动分享阅读》教学研讨活动。北京天之道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李富强老师到我园作现场指导,小班级组以《儿童节》为读本,开展一课多教的研究。观摩活动后,李富强老师与老师们进行了深度交流,教师们把自己在组织活动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专家也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困惑进行了解答。通过多次的观摩与交流,老师们在对读本的分析、提问的技巧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开展各领域教学研讨活动。

五大领域的教学研讨活动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教师总结新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分组研讨。各领域教研组围绕某一教学领域开展研讨,各组老师运用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指导及操作材料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在互动、互助中分享经验,在试教、研讨的过程中打造出本组的优秀课例。第二阶段是教学活动展示。语言组、科学组、体育组、美术组、音乐组各推出一节课例在全园进行展示最后,经过大家的评分,一致推选科学组由梁艳芳老师执教的课例《认识茶》参加我镇的教研课例评选。

3、以活动为载体,锤炼教师技能。

教师自制教玩具比赛:20XX年5月,我园参加了“小榄镇教师自制教玩具比赛”,我园以级组为单位各设计一件教玩具作品参加镇的比赛,各级组老师们各出奇谋,从教玩具的“安全性、形象性、新颖性、实用性、耐用性、多功能性、可推广性”出发,将智慧融入到精美的作品中,最后中班级组的作品《缤纷闹的海滩》、小班级组的作品《热闹的马路》获得小榄镇教师自制教玩具比赛一等奖,小小班级组的作品《交响小乐坊》、大班级组的作品《多功能洒水车》获得小榄镇教师自制教玩具比赛二等奖。

说课赛课比赛:为进一步落实和贯彻新《纲要》精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独立备课及执教能力,为教师互相学习、成长搭建一个学习与展示的平台,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的成长。6月份,我园组织了青年教师说课赛课比赛,11名青年教师参加了比赛,在比赛中,老师们围绕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最后评选出说课比赛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在说课比赛胜出的3名老师参加了赛课比赛,经过大家的认真评选,孔老师的绘本《月亮的味道》获得一等奖,劳老师的语言活动《小花籽找快乐》获得二等奖,邓老师的仿编诗歌《动物的伞》获得三等奖。

三、加强一日生活常规管理,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1、本学期,我园在加强学习的基础上把各项工作细化到月考核中,使各项规范的执行过程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要求。我园还对教师们制订的各类计划及时审阅,发现优点,同时提出存在问题,要求教师们及时改进,提高制订计划的能力。

2、进一步加大一日活动质量的管理力度。行政人员能深入班级,实地了解情况,对班级环境创设、材料的投放、生活照顾、教师与幼儿的行为规范和计划的执行等情况进行随机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通过不定期的推门听课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优化一日活动的质量。

3、开展班级主题环境创设交流活动为了有效发挥主题环境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教师在主题课程实施中创设和运用环境的能力,我园举行了“班级主题环境创设交流”活动。活动中,本着发现同伴亮点促进自身提高的原则,老师们认真倾听每班教师讲解主题的由来,活动的进程,内容的生成、幼儿在活动中的感知、体验与创造,以及家长的积极参与等等。老师们生动形象的讲述,直观的ppt课件,呈现了她们为幼儿创设的真实、丰富又多元的环境,充分体现了她们在主题教学中的细致、认真,在环境创设中的创新、用心。通过交流,老师们在广泛吸纳经验的同时,对如何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孩子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四、加强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研,提高科研意识。

1、省级课题《以园本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我园根据本园教师的实际需求,以多种途径、不同形式开展园本教研活动,紧密结合本园教师的教学实际,以专题为中心,以行动研究为杠杆,坚持因园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切实提高园本教研的实效性。通过一学期的实践研究,使老师们的眼界和教育视野更加开阔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也得到提高,以园为本的教研正在“润物细无声”地有效促进我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2、参与小榄镇幼教中心组市级课题《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成长指导研究》的研究工作。本学期,我园协助课题组完成了《小榄镇幼儿园新教师手册》第一部分“保教工作”中的“一日活动的组织”的各环节的研究,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并收集有关的案例进行分析、整理,丰富了《小榄镇幼儿园新教师手册》的内容。

3、完成市级课题《探索有效的园本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申报工作。

五、加强园际间的互动交流。

1、业务跟班学习。

4月份,温主任到中山市机关一幼进行了业务跟班学习,了解业务园长每天的工作程序,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安排,以及怎样组织业务学习等,并针对教育教学、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机关一幼的梁园长和级组长进行了交流。

2、中山市幼儿园第一教研互助片落实《纲要》课例交流活动。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纲要》精神,20XX年5月,我园部分老师参加了中山市第一教研片组织的教研活动。为期一天半的教研活动包括了现场听课、评课、理论学习、论坛等内容,老师们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中加深了对《纲要》的理解,并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孙老师在评课活动中作了发言;邓老师在论坛上作了题为《让区域材料更具吸引力——谈谈区域材料的操作性和启发性》的报告。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增强了各镇区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也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舞台。

3、小榄镇幼儿园教师自制教玩具作品交流展览活动。

5月份,教办在明德幼儿园举办了小榄镇幼儿教师自制教玩具展览,我园组织了正班主任参观了展览。这些作品题材包括音乐类、益智类、科学类、语言类、运动类和其他类等,有的设计新颖、有的手工精细、有的变废为宝,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又体现了作品的美观性、操作性和多功能性。为老师们制作教玩具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迪。

4、中山市第一教研互助片区域材料观摩研讨活动。

6月份,中山市幼儿园第一教研互助片区域材料观摩研讨活动在古镇镇冈东幼儿园举行,我园的骨干教师参加了学习。观摩活动内容包括参观区域材料及班级环境创设、分区活动课例展示、班级环境创设经验介绍及区域材料创设交流。温主任在会上为我镇被选送上市参赛的9件自制教玩具作了题为《心灵创新意,手巧展精品》的介绍。通过这次观摩和研讨,老师们对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掌握了科学的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区域活动的质量。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践、研讨,我园的教研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发展。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在园本教研工作中我们还存在教研深度、高度有待提高、教研管理的思路和方法需要不断的创新、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以此为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正在逐渐发生变化,正在不断地从封闭走向开放,时代呼唤改革,我们的幼儿园也正顺应潮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地向前迈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最终的目的是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我园的办园方向也正在响应新《纲要》的号召,因此,新《纲要》的学习是我园本学期教研活动的首选材料,也是我园开展教研活动的参考与依据。

一、充分认识教研活动的意义,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说起教研活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教研只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把让教师充分认识教研活动的意义,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作为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首要问题。具体做法是:首先,让教师明确教研活动是幼儿园保教业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针对性很强,主要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疑难。通过教研可以改进工作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其次,让教师明确教研活动是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教师的业务水平有直接影响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第三,让教师明确教研的内容于教师的实践经验,而这种实践经验又于日常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工作时,不能忘记自己是研究者,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许正是教研活动开展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的意见和想法被纳入研究的行列中来,教师的意识上得到重视,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二、加强理论培训,转变教师观念,统一教育思想。

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理念的更新直接关系到保教质量的水平。一年来,我们坚持外学习、内研究的方法,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加强研究,从转变观念入手,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在理论培训方面,我们借助外出学习、网络、书刊的先进经验对教师进行各方面的理论培训。一年来,我们先后选派10多名教师到北京、济南、潍坊、淄博参观学习,将先进的知识带回来,与大家共同学习分享。

根据教研组的工作安排,三四月份我们在全镇开展“主题环境创设活动”,首先进行了教学环境的创设如何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在开展主题教学中如何优化主题环境、如何让环境与幼儿对话,让幼儿做环境的主人等理论知识培训。中心幼儿园以突出乡土特色为主,在各班级进行了石材、草编、花布、纸艺、瓶艺、果实不同特色的环境创设,在4月10日,我园成功为莱州市农村幼儿园现场会提供现场,得到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各村园的环境创设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既贴近主题,处处以幼儿为中心,又体现出灵活性和趣味性。

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我们首先让教师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内容,先后进行了如何科学的做好分类归档工作、归档的常用方法等理论培训,并组织观摩中心幼儿园的档案管理。现在全镇每处幼儿园的档案管理都有了较大的进步,都能做到分类明确、目录齐备、内容充实,并建起了赋有个性化的教师成长档案。

另外,我们还通过不同的案例进行解剖分析,以问题的形式展开活动。这样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使整个案例分析的更直观、更形象。通过培训,使教师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积极提出各种问题,使教师在学习中以问题为线索,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使教师逐渐形成了一种边学习、边研究、边反思、边提升的教研方式,让教研更加有效的服务教学。

三、注重教师实践操作,加强反思学习。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选择性,单靠理论上的学习,很难使教师真正的理解和领会。因此,我们积极为教师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让她们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比如在教师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自己预设在活动中幼儿会提出什么问题、幼儿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什么样游戏更适合幼儿、什么样的设计更利于幼儿接受、如何评价幼儿。这样大家在一起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思维得到了碰撞,体验到不同的教学个性,所有教师都能资源共享,在教研的氛围中体验到快乐。通过实践操作,教师们对幼儿园的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活动中主动参与性较好,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新理念,以游戏为主,动静交替,教学过程能首先考虑幼儿的需要,满足幼儿的需求。

我们还积极组织多项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成长,如:庆三八“爱妈妈”主题活动,我们邀请全园的妈妈来园参加活动,让妈妈们在庆祝自己的节日的同时,感受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在家长开放日中,组织家长观摩区角活动、操舞表演、户外游戏、集体教学,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并对幼儿园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在中秋节系列活动中,我们邀请制做月饼的专业师傅来园为孩子们演示做月饼的过程。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孩子经过团、揉、捏、压等各种工序制作出来了各式各样的月饼,吃着自己制作的月饼别有一番乐趣;幼儿故事大王比赛、六一联欢、舞蹈比赛、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技能技巧比赛等活动中,教师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另外,在实践操作中,我们还注重加强教师反思性学习。从反思中寻找问题的切入口,使教师从点点滴滴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从研讨中列出问题、总结经验。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交流,让教师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经验,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

四、教研形式多样化,教研效果有新高。

本年度,我们开展以培训为主体,组织研讨和比赛为辅助的多渠教研活动,有集体教研也有分组教研,有现场观摩也有现场点评及教研互动。活动中,既有提高教师教育技能的内容,又有解决教育困惑的内容,教研形式多样化,能够让教师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取知识。一年来,我们组织了环境创设比赛、教师弹唱赛、技能技巧比赛等比赛活动、现场观摩活动、多次教研现场互动和多次理论培训。通过教研,让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有了跨越式的前进,如:观察的敏锐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写作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等等,教师发表在山东学前教育网上的论文、活动、教育随笔、教案二十余篇。

教师教研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增进了领导教师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使整个幼儿园得气氛更加和谐,进一步激发了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五、教研活动中的不足

目前的教研活动随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活动中虽总结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缺少实践过程中的反复论证,缺乏对经验的整理与交流;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的不够充分;个别教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忽视了家长在教研中的作用等。

本学年的教研活动已经结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地改进方法、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促进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升教研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力争教研中有新的突破。

张照志 刘永团

一、会议概况

(一)会议背景

2010年9月12日~22日,国家305项目办公室组织的中国地学领域研究新疆及“大阿尔泰地区”的地质矿产的专家赴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乌斯季市,参加由哈中俄蒙四国共同召开的“大阿尔泰成矿省”国际学术讨论会。

中国代表团参会代表共24人,分别由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305项目办公室”、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新疆阿勒泰地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博(硕)士研究生生组成。虽然是第一次参加中亚地学领域的国际会议,多数中国专家认为本次会议比预想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友好的学术交的同时,初步了解了哈萨克斯坦地质科研机构和工作条件,中国专家、教授与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同行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密切联系,为国家305项目研究团队开展多层次中亚国际合作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议取得了满意成功。

(二)阿勒泰地区参会情况

2010年3月,应国家305项目办邀请,张照志、张涛、刘永团、王雯婧4人向哈萨克斯坦东哈州会议组委会提交了3篇英文论文摘要。4月,组委会邀请论文提交者参加会议。4月26日,张照志专门向地委副专员、行署常务副专员刘颂东,地委委员刘斌提交了《关于参加哈萨克斯坦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请示》,27日批复同意参加。

9月13日~17日,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研究员张照志同志带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3位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附件一)。参会费用由“新疆阿勒泰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可利用性研究”项目中列支。

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研究员张照志提交了名为《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研究》的论文、摘要及多媒体,并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名博士,2名硕士研究生提交了2篇论文,摘要及展板等会议材料(附件二)。此次会议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提供了宝贵的矿业基础信息资料。向周边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宣传了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发展情况,也为完成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等相关研究项目奠定了基础。

二、取得成果

本次哈中俄蒙国际“大阿尔泰地质学术会议”是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的中亚地区地学领域学术会议,也是新疆305项目研究团队第一次组团展示中国学者研究中亚的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会议了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研究中亚的地学动态和研究成果,搭建中亚地学研究国际合作的平台。本次研讨会收集到丰富信息和资料,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以及地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参加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取得预期效果。

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亚洲中心大阿尔泰地区独特的稀有金属、金、多金属多样性与联系。会议地点在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的阿尔泰科技园。共设置了4个主题学术报告:①矿床及成矿规律;②区域地质及地球动力学;③方法、技术、成矿预测及找矿实例;④矿产资源、生态、经济和管理。此次会议以地学主题研讨为主,矿产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等为辅。中俄哈蒙4国专家学者发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主题发言及讨论。

阿勒泰地区代表团提交的3篇论文属于第4个主题报告内容(附件1,2,3),涉及矿业经济及组织机制学术研讨的范畴。论文收录于会议公开出版的“大阿尔泰-中亚独特的稀有金属-金-多金属成矿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取得了如下成果:

1.对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走出去”利用周边国家资源等地区关注的问题在会议上进行了研讨,达到了宣传阿勒泰地质、矿业经济发展现状、利用周边国家资源等方面的目的。张照志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研究》(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Mining Special Area of Altay Prefecture in Xinjiang, China)的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对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发展颇感兴趣。原定为15分钟的发言,延长至半小时。从研究员的学术研讨视角,而非行政管理人员的角度,主要对阿勒泰地区资源、区位区情、生态环境等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特区建设的矿产资源基础等6大基本要素。在空间布局上提出有步骤地建设4大矿业园区的规划。最后阐述了特区建设有关组织领导等8方面的保障措施。哈方等国专家学者对阿勒泰地区矿业投资环境及政策进行了讨论与研讨。

张涛博士研究生等做了《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合作机制研究》(Study on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for Altay Prefecture with Its Adjacent Regions in Neighbouring Countries)主题发言。刘永团硕士研究生等展出了《新疆阿勒泰利用毗邻哈萨克斯坦地区矿产资源的可行性研究》(Study on Feasibility of Utilization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Adjacent Regions of Kazakhstan by Altay of Xinjiang)展板。

2.了解大阿尔泰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地矿经济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方向,对阿勒泰地区成矿规律、找矿、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地质专家学术报告可以归纳为10个方面:①矿区阿尔泰黄铁矿-金-多金属成矿省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作用、矿床分布规律和找矿前景;②大阿尔泰地区构造建造、深部构造、变质变形、变质相石炭系-泥盆系地层对比、划分;③矿种上除了有金、铜、铅锌、铜镍、稀有金属外,关注稀土、稀散元素矿床等,还有黑色页岩(板岩)的综合利用,而且注意了在黄铁矿-金-多金属成矿带注意铁矿带的找矿;④大阿尔泰地区地震与深部构造、岩浆作用、构造动力学、年代学、同位素、稀土地球化学;⑤遥感、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探矿、综合找矿方法、预测参数、找矿标志、找矿前景,成矿预测等;⑥选矿技术方面有金砷矿石生物氧化技术、放射性方法选金的硫化物矿石;⑦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床的经济技术评价;⑧注意到采矿过程中生态监测和减少采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⑨注意到采矿选矿中造成的跨镜污染问题和对策;⑩矿业企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上述研究对阿勒泰地区从事相关研究的企业、科研院所、地质队等所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也对国土资源管理等政府机构编制相关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如第③个主题研讨关注稀土、稀散元素矿床等,哈俄两国的研究成果对阿勒泰地区稀有金属找矿具有参考作用。还有,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床的经济技术评价同样对阿勒泰地区开展相关研究也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等。

3.收集了一些的资料,了解了中俄哈蒙四国有关地质、成矿规律等方面的情况。收集了大会论文集、多媒体等大量资料。特别是在哈萨克斯坦,系统收集了第30~33届国际地质大会哈萨克斯坦代表团论文集。主要有:

(1)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北京),出版《哈萨克斯坦地质矿产》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特征,煤炭盆地、石油、铀等能源资源前景,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床,稀有金属矿床,地下水,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

(2)2000年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巴西),出版《哈萨克斯坦地质与矿产成因》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地质与经济,区域地质、地球动力学、成矿学,矿床地质和有机可燃矿产,水文地质学和地质生态学,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等。

(3)2004年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意大利),出版《哈萨克斯坦地球科学》、《里海及咸海地区地质》论文集。前者收录了50篇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地质服务和矿产资源,地质、地球动力学,矿床成因、矿床、模式、方法、技术、水文、地球安全与保护等。后者收录了来自阿塞拜疆、伊朗、俄罗斯、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地学论文,主要包括地质、地球动力学、矿物学、水文、现代地质作用、生态和地震监测等内容。

(4)2008年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挪威),出版《哈萨克斯坦地球科学》和《中亚成矿域》论文集。前者主要内容包括8个部分:区域地质、地球动力学、矿物成因、地震、特殊成矿作用、矿床、油气矿产成因、矿物原料基地、勘探技术与数学方法、地下水、生态、地质遗产等;服务和矿产资源,地质,地球动力学,矿床成因、矿床、模式、方法、技术、水文、地球安全与保护等。后者收录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地学研究论文,包括5个部分:中亚成矿的主要问题、多金属与铜、金及稀有金属、铀及其他矿种来论述中亚成矿域的主要特征。

另外,此次会议也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为今后参加类似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积累了经验。

三、认识建议

(一)几点认识

1.哈方通关环境有待改善。中方代表团在吉木乃口岸通关时,哈方海关、边检等管理人员对中方人员有意刁难。9月13日中方代表团乘汽车处从吉木乃口岸出境,哈方海关不允许过关,找汽车手续不全的问题等。经过了近9个小时滞留,最后到晚上7:30才放行。从斋桑县出发连夜驱车600多公里,14日凌晨5:00才到乌斯季宾馆。

2.双方语言交流不畅。国际学术主题发言需要英文,但哈方及俄方专家主要以俄语演讲,对中方带来诸多不便。蒙古由于会议经费困难,参会专家相对较少。论文集中的情况也是如此,其中大多数论文摘要为俄文,造成中方人员交流困难。加之哈方翻译人员几乎为非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且非常年轻。语言障碍对此次学术交流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了学术交流的有效性。

3.会议组委会高度重视研讨会。会议组委会高度重视此次学术研讨会,凸显哈方对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重视。哈方派出能源矿产部副部长兼地质矿产委员会主席、地质资源科学院院长、教育科学部科学委员会主席参与组织会议并参加会议,会议规格高。东哈州州长、乌斯季市长都参加会议,东哈州立科技大学、东哈州地质与生态研究所、哈萨克斯坦地质矿产科学院和东哈州勘探公司抽调多名专家参与会议组织,东哈州政府和乌斯季卡缅诺尔戈尔斯克市政府参与协调。会议安排在东哈州乌斯季阿尔泰科技园召开,8天前哈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同一间会议室举行会议。学术气氛和设施满足学术会议需要。往返会场与代表团住地乌斯季宾馆之间,以及代表团集体活动的交通一直都安排大巴接送,并有警车开道,方便了参会代表的开会和生活。

4.会议接待规格高,对中方代表团非常重视。一方面,这与国家305项目办公室前期所做的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关。另一方面,我国对大阿尔泰地区地学研究投入大,研究人才多,成果丰富有关。会议期间,组委会专门安排了欢迎晚宴,为与会代表表演了具有哈萨克民族特色的歌舞。为了表达对中发代表团的尊重,哈方还专门安排了中国的舞蹈,令中方代表团成员感动。

从各位参会代表体会哈萨克斯坦国家目前还没有完全脱离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物价相当于中国的4~5倍,普通人民并不是很富裕。但是会议组织者,动员多家国家级矿业企业赞助会议,包括哈萨克斯坦国家矿业公司合作股份公司“Tau-Ken Samruk”,Kazzinc矿业有限公司和Kazakhsta勘探公司等多9家公司,使得会议注册费降低到30美元,使得老专家和学生代表费用也大幅度地降低。

5.论文报告稍显欠缺。就学术论文等交流成果而言,中方代表团提交的论文数量较少,学术报告只有7个,研究内容专而不宽,综合性不强,多属于纯学术文章。尤其缺乏大成矿区带的找矿评价、找矿方法、成矿预测、采矿、选矿技术等方面的文章。研究矿种局限于铜铁多金属等。但中国学者提交的论文采用的测试数据新,年代学、同位素等研究较为深入且较新,反映出中国对基础地质研究投入大。而哈、俄地学专家的报告内容虽涵盖了传统的地质勘探、矿业所有工作内容,但是数据大多是2000年左右的数据,数据相对陈旧。

6.会议代表年龄结构有所差异。中方代表团专家学者各年龄段的都有,年龄结构较合理。而哈、俄、蒙3国科研人员的年龄偏大,特别是40岁以下的专家很少。这与这些国家对地学投入较少、科研人员待遇较差有关。据了解,很少地学科研人员因无法忍受地学研究的过低待遇而流失到待遇较高的领域或行业。

7.资料收集难度较大。在参会过程中,阿勒泰代表团想收集有关东哈州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最新资料及相关数据,难度很大。我们也到了该市两家大的图书馆,准备购买有关书籍,但均没有如愿。为此次活动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二)对策建议

1.建议阿勒泰地区地勘单位、矿业企业等机构参加类似的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大阿尔泰成矿带横跨阿勒泰地区,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巨大,大阿尔泰学术研讨会所研讨的内容多为基础性地学研究,同时涵盖了找矿方法、预测、经济技术评价、环境保护等内容,这些研讨主题为阿勒泰地区找矿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提升阿勒泰地区地学研究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2.建议阿勒泰地区重视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利用对周边国家的考察、研讨等活动,收集整理积累周边国家资源、政策、市场等方面的资料与信息。形成系统的、动态的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的基础资料和信息系统。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提供基础支撑。

3.争取由阿勒泰地区组织召开“大阿尔泰”地学国家学术研讨会。届时,可集聚中俄哈蒙四国知名地学研究专家学者齐聚阿勒泰地区,对阿勒泰地区地质找矿、矿业经济等进行研讨。组织召开这样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于阿勒泰地区并非难事。但对宣传阿勒泰、促进阿勒泰地区地质找矿实现突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4.建议阿勒泰地区以此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平台,建立良好的招商引资渠道。把阿勒泰地区需要招商引资的项目通过展板的形式公布,便于周边国家有关投资者参考。重点是为大阿尔泰地区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地学科研工作的合作提供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四、致谢

在办理出国手续以及参会等过程中,得到了国家305项目办公室王宝林主任、王小文处长等领导的帮助。参加此次会议得到了阿勒泰地委副书记、常务副专员刘颂东,地委委员刘斌,地委委员、秘书长曾舒拉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陈祺在与哈方的联系方面给予了中方代表团大力的帮助。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李富强对此次活动给予热情帮助。阿勒泰地委办林艳峰副主、李玉瑛科长、吴广平科长、赵江泽副科长、陈新远秘书等也给予代表团大力帮助。阿勒泰地区外办在办理出国手续方面给予了代表团的大力支持。中方代表团在经停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期间,县委、政府,吉木乃口岸,海关,边防等单位非常重视,为代表团提供了食宿、通关、协调等方面的便利。同时,也得到了阿勒泰地区第六批援疆干部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附件

附件1会议议程及人员名单(略)

附件2东哈萨克斯坦州及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简介

一、东哈萨克斯坦州

东哈萨克斯坦州(简称东哈州),是哈萨克斯坦的14个州之一,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面积28.33万平方公里,辖15区、10市。东哈州北与俄联邦的阿尔泰边疆区接壤,西北与哈萨克斯坦的巴甫洛达尔州相邻,西与卡拉干达州相邻,南与阿拉木图州相连,东和东南与中国交界,该州面积列哈萨克斯坦地委,人口则为第二。人口密度小于5.8人/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的巨大差异使得东哈州一些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2008年约163万人,其中哈萨克族和俄罗斯占90%以上。

东哈州的自然景观丰富,有荒漠、原始森林、永久冰川和高山。地貌大部分为高山丘陵,期间有盆地和河谷分布。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是额尔齐斯河、乌尔巴河等,还有许多高山河流及高山湖泊,但是西部和西南部地区河流较少,流入阿拉湖和巴尔喀什湖盆地的河流在夏季时常变浅和干涸,此外,哈萨克斯坦的大型湖泊也多位于东哈州,如阿拉湖(面积2650平方公里,水深45米)、萨琴克科尔湖(736平方公里)、马尔卡科尔湖(455平方公里,水深27米)及斋桑湖,后者继而沿着额尔齐斯河河床形成了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水库-布赫塔尔马水库,水面总面积达5500平方公里。此外,东哈州还有舒里宾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两个大型水库,额尔齐斯河是世界大型河流之一,它发源于们股阿尔泰山脉的西部支脉,总长4300公里,其中1700公里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汇入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鄂毕河,流经东哈州的几乎整个河段都能通航,东哈州的另一优势是有利的地理位置,许多过境铁路线和航空线通过这里,将中亚与西伯利亚地区连接起来,自古以来塞米巴拉金斯克市就是中国、俄罗斯和中亚之间的交通枢纽。

东哈州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20~-16℃,7月份平均气温20~23℃,但在东北部的山区最低气温可达-55℃。东哈州西部地区冬天常见暴风雪,夏天常起沙尘暴,全州的降水也极不平衡,年均降水量300~500毫米。

东哈州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占有重要位置。矿产资源中有色金属储量大,多金属的共生矿多。东哈州是哈萨克斯坦少有的资源富集区,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储备了全国51.5%的黄金矿、65.6%的钽、铌矿、47.9%的铜矿、47%的锌矿、27%的铅矿、37%的铁矿、27%的钼矿。有金属矿120个,非金属矿308个,年产有色金属70万吨。东哈州尤其是东北部的阿尔泰地区是重要的金属成矿区。森林面积349.9万平方公里,木材总蓄量为1.7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建立有马尔卡科尔湖自然保护区、西阿尔泰斯克保护区等。

矿业方面。从苏维埃政权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东哈州就成为前苏联高度发达的工业区之一,采矿冶金联合体仍是东哈州的经济基础,哈萨克斯坦出产的所有镁、和镁合金、锌、镉、钛、精炼银,97%的黄金、86%的铅,40%的铜精矿及许多稀有和稀土金属都产自东哈州的有色冶金企业,该行业产值占全州产值的一半以上。铍及其制品加工在世界上也享受盛誉。

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

东哈州州府,1999年人口31万人。1720年作为乌斯季卡缅纳亚要塞而兴建,1868年起称市。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鲁德内阿尔泰山麓、乌尔巴河与额尔齐斯河的汇合处。机场可起降国际航班。距首都阿斯塔纳1038公里。该市是哈萨克斯坦有色冶金中心,有大型铅锌和其他稀有金属炼制厂。食品工业也比较发达。是哈萨克斯坦重要工业中心之一。这里有哈萨克斯坦大学、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

在考察活动中发现,乌斯季卡缅诺尔戈尔斯克市没有宽阔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繁华的市场,但是城市建筑物整洁,花团锦簇,植被繁茂,喷泉雕塑应有尽有,宽阔的额尔齐斯河河水清澈,微微翻波浪,除了语言障碍,一切都显得清爽宜人,参会的中国代表都感觉,这是个宜居的中等城市。这是一个既有遵循传统怀旧,又有文化底蕴很深的城市。承载着中亚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的宜居城市。城市管理也很有特色。

附件3英文论文(3篇)(见论文著作篇)

附件4部分会议及活动照片(略)

李文强发表的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性强、技术设备复杂、客流量大,造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的难度较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及扩张,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未来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轨道交通给市民的出行带来更多的便捷,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拥挤难题。随之而来的乘务运营安全管理是急需妥善处理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南京轨道交通做以下几点阐述。

关键词:轨道交通 地铁 乘务

1 .前言

轨道交通乘务运营安全是乘务管理永恒的话题,是乘务工作的生命线,拥有安全我们就理直气壮、我们就信心饱满。在网络化运营条件下,我们应投入更多精力,从实际出发,认真调研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安全管理 措施 ,抓住人为因素和设备因素,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员工技能,以高超的技能和强烈的责任心避免事故发生;深入查找危险源,推进贯标工作,深入基层,查找关键点,及时整改,掌握设备状态,从设备层面杜绝事故的发生。

2.轨道交通乘务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全面安全管理

虽然现在轨道交通乘务运营管理在不断重视,但是很多机制还是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诸如,安全管理不规范、不全面,缺少健全的系统、没有计划性、规划性,及科学的运营安全管理模式及策略。同时监督力度也不够,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改善,增加运营的风险性。

2.2 司机的综合素质问题

很多司机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还不达标。比如,有的司机刚培训不久就开始上岗作业,系统性学习的东西比较少,技术水平和能力还需要再学习;司机的个人修养等问题也是需要不断的提高;还有司机人员的工作环境吵闹,压力也比较大;最后司机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行车 经验 不够,停车误差难以控制等问题都是需要去解决。

2.3 缺少健全的人员培训机制

培训是提高司乘人员综合素质的需要,是提高地铁司机技术水平、事件处理水平的关键,是提高工作人员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效措施。现行的培训机制比较单一,缺少全面性、专业性。首先,有的培训脱离的实际,不能有效地将培训理论与实践情况联系起来。其次,培训效果的检测制度不健全,培训好似“聚会”,人去了就行,学不到真正的东西,培训考核方式相对滞后。再次,缺少专业的培训人员,有的单位的培训存在形式主义,随便找个人讲两句就行了,培训方式缺少科学性,培训效果不佳。

3.轨道交通乘务运营安全管理的建议

3.1提升新司机应急处理能力

大部分新司机没有从事过铁路和地铁行车相关职业,并且随着电客车技术的不断完善,设备的故障率也在逐年减少,现实中出现非正常行车的几率较小,应急预案演练次数不足,司机实战操作机会严重缺乏,新司机对非正常行车 方法 更多的只是理论上的了解。加强新进员工的非正常行车方面的理论培训,并进行强化实践与理论结合,采用桌面模拟演练非正常行车的方法,加深新员工对非正常行车的理解,利用现有条件在试车线进行模拟故障演练,在公司、部门、中心、班组等组织的非正常行车演练中组织新司机进行观摩并写出 总结 分析,同时通过常预想、常 教育 、常培训、常提醒、常谈心、常检查、常讲评、常交流、常整顿、常学习来增强员工的非正常应急实战的能力,进而为南京地铁的安全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3.2 快速掌握新线设备

由于今后新线多采用新型移动闭塞法组织行车,与现有的一号线移动闭塞法行车有着很大的差异,加上新线列车在原有一号线列车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造,从而使新线的各类设施设备与一号线有很大的差异,加上新线各类设施设备的系统培训时间较短,参培人员数目较少,员工在技能等级、工作经验等方面,以及在适应新技术、新装备、新运营方式等方面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严重制约了新员工对新线各类设施设备性能的掌握运用程度。为此,中心应在班组内成立以故障处理小组、ATP小组、重温小组等多种形式的兴趣小组,利用现有新线车辆对新员工不定期的采用多种途径传授新线车辆业务知识;并且通过阶段验收、技术比武,强化新司机对新线设备的掌握程度,为南京地铁新线的开通做好充分的准备。

3.3 探索网络化管理模式

随着2010年5月28日两条新线的开通,南京地铁将正式踏入网络化运营的门坎,而当时我们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网络化运营,更多的只是对网络化运营有一个抽象的概念。网络化运营将带来大客流的密集效应,加之列车晚点、设施设备故障、人车冲突等问题,很容易造成比以往单线运营更多的客伤纠纷、服务质量投诉等现象,尤其是在客流高峰时段,客运双方的矛盾纠纷可能会进一步升级,此外还有“大小交路+分段交路”、“Y”型交路等运行方式。此类情况的存在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的网络化管理思路还有待进一步的拓宽。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只能更多的向兄弟地铁和国外地铁借鉴优秀的管理经验,着眼总结经验、寻找差距、研究措施、促进工作,在自身上下功夫,利用网络化线路图桌面模拟“大小交路+分段交路”、“Y”型交路运行方式,强化司机安全意识教育,从源头上遏制车门夹伤乘客现象的发生,成立各种应急小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责任明确到人加重对员工的约束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精干的乘务铁军,构建强有力的执行力团队。在此基础上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积极谋划中心发展思路,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着手创建和完善科学发展的制度措施和工作机制,为南京地铁的网络化运营工作,谱写了新的篇章。也为将来几年地铁开通7条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打好网络运营准备攻坚战

3.4.1 确保调试零事故

在一号线的调试过程中,我们取得了零事故的骄人成绩。为了确保新线调试工作再创佳绩,中心将加强新线车辆调试管控工作,一是选拔人员,成立新线车辆调试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新线车辆调试的协调、实施工作;二是从调试人员纪律要求、调试前准备工作、调试过程安全原则、调试车辆整备要求、调试过程安全注意事项、调试过程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入手,合理编制新线列车调试章程,确保调试工作有序、安全开展。

3.4.2 确保接车安全有序

随着新线开通的日益临近,新线车辆将陆续进行交接,在前两列新车顺利交接的基础上,中心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完善接车工作方案,每次接车任务前及时做好员工动员和工作部署,确保员工百分之百的投入,从而顺利完成每次接车任务。

3.4.3 合理设计司机交路

网络化运营条件下,两条线共配备356名司机,一号线与南延线将采用“Y”型交路,二号线单线运作,实现使用最少的人数完成最大的运营效益,做到行车人员在两条线穿插的合理管理调配及各基地的有序调车作业组织,从容应对多变的出入场方式、中心将按照总公司、分公司的长远运营统筹规划,根据南京地铁的线路、设施设备等既有条件做好人员周转和运转模式的设想工作。一是确定司机出、退勤方式。一号线、南延线共配置201名司机,每班平均52名司机,应充分考虑 “Y”型交路混合运行的特殊性,合理选择好出、退勤换乘站点和换乘时间,保证一号线既有线司机和南延线司机出、退勤的同步性和高效性。二是确定换乘方式。现一号线利用奥体中心和迈皋桥两端站为换乘站点,形式较为单一。网络化运营条件下,运营里程较长,单次值乘里程将增大,值乘时间也将大大增加,应该合理选择换乘站点,保证司机单次值乘任务内的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避免疲劳驾驶问题。三是确定库内出、退勤派班方式。一号线将有小行和大学城基地两个出、收车地点,二号线也将有马群和油坊桥两个出、收车地点。中心需要根据运营要求,合理安排各个基地司机数量分布及出、退勤顺序,确保出、退勤的有序性。

3.4.4 确保新线基地有序过渡。

09年下半年,运营人员将陆续进驻新线基地,实施设备接管和调试工作,势必存在运营设备调试与外单位施工作业混合进行的局面,各单位施工安全认识不统一等安全隐患,信号楼调度员作为基地施工管理调度指挥,应该充分发挥属地化管理职能。一是加强组织协调能力,根据施工计划安排,与各单位之间做好沟通,统一施工管理流程,有序组织施工单位进场作业及现场出清;二是加强监管能力,及时了解各项施工进展情况,全面掌握基地内施工项目数量及进展情况。

摘 要: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良好的运营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只有运用良好的管理方法才能够实现相应的管理效果。因此,应该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针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面,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良好的管理,才能够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良好发展。

1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基础工作

城市轨道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服务,也就是说乘车的市民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核心,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做好市民的工作。

市民良好的乘车习惯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基础,首先,要通过车站的标识系统正确的引导乘客,长期以往养成乘客的良好乘车习惯[1]。城市地铁根据城市的不同建设也各不相同,主要将站台分为地下、地面、高架等三种形式,相对来说大部分的地下站的活动空间要比地面和高架站的活动空间小一些,而且乘客在车站内分辨方向也极难,特别是在找出入口时乘客的逗留都会造成地铁站内的活动出现拥挤的状态,尤其是乘车高峰期的人流量较大会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造成一定的负担。

因此,要发挥出标识系统的作用,合理的设置车站内的出入口标识,以及列车运行方向、卫生间导向等标识,及时的引导客流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其次,要加大对城市居民乘车的宣传和引导,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在运行和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非常便利的服务,而有些居民由于没有乘坐过地铁,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形式乘坐,这个时候的宣传工作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从初期做起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乘车行为,并扩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展开地铁出行的安全事项以及正确的乘车行为。通过这种方式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打下夯实的基础[2]。

2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点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重点在于行车的组织,合理的行车组织机制能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效率。首先,行车组织需要对乘车客流量进行分析,包括乘客出行的特点、分布情况等,并由专业管理人员对客流量进行预测,在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不同的行车计划图,而且要将各个时间详细划分,便于管理更利于市民的出行,例如,正常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等,在合理的行车计划图的组织下,城市轨道相关部门可以更好的按行车计划组织车辆的出行路线,对线路的运行列车数量、出进站时刻也有着更好的规划,不至于在客流量较大的节假日或休息日下出现交通运营管理混乱的现象。

而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乘务部门可以根据相关的行车计划图来制定乘务员的串休计划,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的其他部门,如,通信部门、供电部门、轨道部门、机电部门等,也可以合理的安排各个设备、系统以及机械等等维修计划和施工计划,既不耽误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还可以通过日常的维护工作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次,要考虑到乘车客流量较大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式,可以通过加大线路的行车密度、就近折返线、小交通线路等方式来增加列车的运营效能[3]。

当然,也不排除列车运行时的早点、晚点、故障等情况,如果列车出现早点或晚点的现象,可以通过提前或推迟列车的出发时间来实现列车的正常运营,一旦列车出现故障的话,要及时拉大线路列车之间的运行时间的间隔,同时相关人员要及时疏散客流人群,以及故障列车的快速处理,以此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4]。

3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补充方法

所谓补充方法就是在原有的运行方式出现了问题之后采用的替换方法或解决方法,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虽然交通事故率较低,但是,有些不可预测的事故还是会发生的,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做好相关的解决措施。

首先,要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多个部门、多个岗位之间的协调配合,保持相互的实时通信,为处理故障事件打好基础,避免故障时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而导致事故扩大;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这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要一项,乘客的安全保障是城轨交通管理的核心观念,尤其是列车发生故障时会与乘客的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对乘客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应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并且,要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培训,不断的强化应急预案以及乘务员应急的处理能力,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来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最终受到影响的是乘客的出行,通过强化应急预案和乘务员的应急能力,可以在列车故障时进行有序的处理;第三,就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主要围绕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各个环节、设备、线路以及车辆等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要求岗位人员必须是各个工种的专业人员进行良好的管理,一方面要做好各个设备的检查维修工作,另一方面在设备故障时要有着临危不乱的心态,有序有效的处理故障问题。

另外,还要做好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以乘客的服务为工作的核心,做好组织工作,尤其是在客流量较大时,要及时的组织乘客有序的乘车,避免乘车混乱而造成设备的故障现象,在确保乘客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5]。

4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关键工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轨道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主要发展的交通工具,相比于城市公交来说,具有出行方便、交通快等特点,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据统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工作人员已超过14万人,人力资源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个惊人的数字也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带来一定的影响,人力资源面临的缺乏的现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与市民的出行安全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持证专业人员才可就业上岗。

在当今城市轨道交通的教育学校并不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限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人员急需的情况下,有些招聘也降低了一些招聘难度,当然,这仅限于一些基层人员的招聘,也使得城市轨道交通的许多基层人员专业技能较差,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必须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

为了弥补人力资源缺乏的现象,应对基层员工以及其他员工定期开展培训环节,以此来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另外可以通过员工进修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员工的专业能力,例如,外送培训、技能培训、企业培训、生产培训、厂家培训、与院校合作的订单培训等方式,一方面能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院校的订单合作的方式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的人员数量,而且还能提高院校的就业率,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5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因此,城市轨道交通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果,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强,师维,朱湘渝.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模式及功能研究[J].大众科技,2011(03).

[2]丁杰.浅谈地铁AFC系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内江科技,2011(03).

[3]耿长良.GoogleEarth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控制网布设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1(07).

[4]周凌,__成.网络化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衔接调度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5]丁建中.从城市轨道交通无人驾驶系统的特点谈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J].上海电气技术,2010(0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研究论文相关 文章 :

1.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

3. 地铁运营管理论文

4. 运营管理研究论文

5. 运营管理方向论文

广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学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4100多亩。学校现有21个教学学院(含独立学院——漓江学院),在职教职员工2222人,全日制本科生23330人,硕士生5899人,博士生137人,各类留学生1600多人,函授、业余等学员近14000人。建校8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尤其是广西培养了30多万名教师和其他专业人才。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创办于1932年,原名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1936年与 广西大学 合并;1941年,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942年更名为省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开始独立举办本科教育,1946年迁址南宁并改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1950年迁回桂林,再次与 广西大学 合并;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 广西大学 奉命撤销,在原 广西大学 文教学院、理学院的基础上组建广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在8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始终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努力培养各类师资和社会所需人才。抗战时期,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43~1978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继承传统,彰显特色,引领和服务广西基础教育,充分发挥了广西教师教育的龙头作用。 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办学历史,得天独厚的办学环境,名师荟萃的文化传承,积淀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王城校区是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教中心,文脉延续和传承了1000多年。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颜延之就在独秀峰下开辟了“读书岩”,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首次在此交汇;唐代,桂管观察使李昌巙在此创办了广西第一所公学——桂州学;宋代,曾在此建铁牛寺(元代改称大圆寺);明代,成为靖江王府,王城由此得名;清代,成为广西举行乡试的贡院;1921年,孙中山策划北伐,设大本营于此;新中国成立前广西第二师范学校、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相继在此办学;1954年成为广西师范学院所在地。学校充分保护和利用王城的文化资源,使诸如独秀峰上的摩崖石刻等文物,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安然无恙,王城成为目前保护最完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建校以来,杨东莼、李四光、胡适、陈寅恪、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谭丕模、陈翰笙、陈岱孙、千家驹、陶大镛、林砺儒、曾作忠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荟萃学校,执教治学,弘文励教。他们为学校积累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谱写了桂林文化城的历史篇章。这些财富的孕育和积淀,铸就了学校发扬人文社会学科优势、服务广西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学校因此而成为“人文强桂”的台柱。 办学条件完善学校三个校区功能布局合理,条件优良。王城校区位于桂林市中心,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历史、美术、旅游等专业的教学基地。育才校区位于桂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是学校的主校区。雁山校区位于桂林市教育园区,正逐步建设为现代化校园。学校建筑面积101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89亿元;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42个校级实习实训基地。全校图书馆舍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314.56万册,中外文期刊5573种,电子图书28241.13GB,图书馆被确定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有球类馆、武术体操馆、塑胶田径场等各类现代体育设施,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学校是CERNET华南地区网桂林主节点依托单位。 学校是广西实施“人文强桂”建设工程主体单位和广西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21世纪园丁工程”的技术支撑单位;设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基地、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广西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广西高校政工干部培训中心、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研究基地、国务院侨办广西华文教育基地、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等国家或自治区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机构。国家文科基地在终期验收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是全国唯一被评为优秀的地方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文科基地。 学科门类齐全学校是广西具有博士授予权的6所高校之一,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75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有35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门类,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范与非师范性专业协调发展、教育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师资素质优良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53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805人,占52.4%,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1229人,占80.1%。教师中有国家引进海外人才“”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广西八桂学者7人,广西特聘专家3人,广西优秀专家14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4人,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人选2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和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42人,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人选3人。 教改成效显著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断巩固,教改成果显著。近年来获得24项国家级和200多项自治区级建设项目,其中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所获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在西部地区同类院校和广西高校中名列前茅;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现有7个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11各自治区优质专业,27门自治区精品课程,8个自治区教学团队,19个校级教学团队,11个自治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完成了首次开展的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深化了本科教育内涵建设。教学成果《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推进西部地区高师本科教育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获得2009年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教师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得27项奖励,并实现了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零的突破。 科研成绩斐然进入“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863计划课题、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92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经费总计2.82亿元;获得各类科研成果5058项,其中各类著作208部、SCI等三大索引收录论文585篇。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6项,其中一等奖6项。学校科研平台建设工作成绩显著,目前,学校现有59个厅局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其中包括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单位;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广西人才小高地,有1个广西人才小高地共建载体,8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 校园文化繁荣学校校园文化传承我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独秀精神”和“乐群文化”,以校园文化艺术节和校园学术科技节为龙头,以“一院一节一特色”活动和社团特色活动为依托,连续举办15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创业计划竞赛,打造了以独秀大讲坛、独秀嘉人女生节为代表的“独秀”校园文化品牌集群;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及师范教育资源,搭建公益志愿思想引领平台,打造万众爱心学校、“小黑板计划”、“小蚂蚁”行动等小系列“乐群”志愿公益品牌集群,我校志愿公益组织服务覆盖面已达广西68个县,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社会影响广泛。学校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三等奖2次,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也连续多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的联合表彰,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全区大学生艺术展演一、二等奖及优秀组织单位,学校团委是全国全区“五四红旗团委”及团中央学校部定点联系单位,并荣获全国“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万众爱心学校曾荣获全国“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学校被授予全国首届“红十字模范校”荣誉称号,学校红十字会曾荣获“全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是广西高校系统中唯一获此荣誉的单位。学校成立了广西高校第一家,全国第六所高校大学生廉洁社团——漓江廉洁文化社,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漓江廉洁文化社等多个社团曾荣获全国、全区“优秀社团称号”。 出版社成绩卓著学校出版社2009年6月完成改制,成为广西出版界首家集团,也是我国第一家地方大学出版社集团。截至2010年底,学校出版社总资产达4.15亿元,净资产达2.52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04亿元,且呈逐年递增态势。新闻出版总署于2010年7月发布的《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表明,我校出版社在我国图书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中排名第6位,在大学图书出版社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中排名第2位。 国际交流广泛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截止目前,先后与4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约200多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积极推进师生互派、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开展学分互认、学位联授校际交流与合作办学项目。学校留学生规模不断拓展,近10年来共接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15,000余名。学校目前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同时也是广西唯一荣获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和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学校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印尼玛琅国立大学和越南河内大学合作共建了3所孔子学院。每年选派优秀师生到海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和开展汉语教学实习,同时接收世界各地师生来校开展各类培训及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学校十分重视东盟教育研究,成立了“东盟教育研究中心”、“越南研究中心”和“印尼文化中心”,定期召开东盟教育研讨会,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2010年建成的"越南学校学校纪念馆"成为了中越人民缅怀历史、传承友谊的良好平台,不断扩大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育人质量较高"十二五"以来,学校不断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子;本科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保持在70%以上,其中2010届达到71.07%;本科生共有4619人次在自治区级(含)以上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全国性奖励526项,取得国家专利39项;330项优秀大学生科研项目获得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其中60项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22个班级被评为自治区先进班集体(标兵),85人次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2999人次获各类奖学金;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其中2011年达到92%,在区内高校排名前列;研究生共有400人次在自治区级(含)以上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奖励37项;研究生参加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共286项并取得了11项国家专利;5个班级被评为自治区先进班集体(标兵),21人次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研究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左右,研究生学位论文自治区"双盲"评审优秀论文总数连续7年位居全区第一,优秀率连续6年位居全区第一。 社会声誉良好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安全文明校园”“绿色大学”等称号。学校教务处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学校高教研究室连续3次获“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称号。科研处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先进集体”“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 ;

李树强发表的论文

1. AG490 inhibits NFATc1 expression and STAT3 activation during RANKL induced osteoclastogenesis. Li CH, Zhao JX, Sun L, Yao ZQ, Deng XL, Liu R, Liu XY(通讯作者).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3,435(4):533-9.2. Reevaluation of predictive value of ACL and anti-β2GP1 antibody for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from a perspective of a practical world. Deng XL, Liu XY(通讯作者). Rheumatology International, 2012,32(12):3881-6.3. RANKL downregulates cell surface CXCR6 expression through JAK2/STAT3 signaling pathway during osteoclastogenesis. Li CH, Zhao JX,Sun L, Yao ZQ,Liu R, Huang JS,Liu XY(通讯作者).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12, 429(3-4):156-62.4. Is It Necessary to Combine Detection of 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ies in the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Zhao JX, Liu XY(并列第一作者), Wang ZM, Liu R, Li ZG.J Rheumatol, 2010, 37(12):2462-55. Less disease severity and favorable prognosis are associated with postmenopausal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 Deng XL, Liu XY(通讯作者).Rheumatology International, 2009,29(5):535-8.6. Comparative study on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 at active stage. XiaoLiDeng, XiaoXiaLi, XiangYuanLiu(通讯作者), LinSun and RuiLiu. Rheumatol Int, 2010,30(11):1429-14367. Significance of anti-CCP antibodies in modification of 1987 ACR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in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Zhao JX, Liu XY(并列第1作者), Wang ZM, Li ZG. Clin Rheumat, 2010, 29(1):33-8.8. Comparative study on low back pain misdiagnosed as spondyloarthropathy. Deng XL, Liu XY(通讯作者),Xu N. Clin Rheumatol, 2009,28(8):893-8.9. 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蛋白在RA滑液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赵金霞,孙琳,张颖健,张霞,李茹,刘湘源(通讯作者).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17(7):446-4910. 痛风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 武东,赵金霞,孙琳,刘湘源(通讯作者).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2):128-13011. 半乳糖凝集素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李常虹,孙琳,张颖健,赵金霞,姚中强,徐宁,刘蕊,刘湘源(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45(3):452-45712. JAK2/STAT3信号通路对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李常虹,赵金霞,孙琳,姚中强,刘蕊,刘湘源(通讯作者).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19(5):13. IgG、IgA和IgM亚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检测及意义. 张颖健,赵金霞,孙琳,李常虹,李桂叶,刘湘源(通讯作者),栗占国.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17(1):5-914. 应关注老年风湿病的诊治. 赵金霞 刘湘源.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11(12):881-88415. 尿酸持续达标是难治性痛风治疗的关键. 刘湘源,郑晓娟.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2):168-17016. 抗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抗体的检测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张霞,赵金霞,孙琳,李茹,刘湘源(通讯作者),栗占国.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2):195-19817. 不容忽视痛风的降尿酸治疗(专论). 刘湘源.中华风湿病杂志,2010,14(6):361-36318. TNF-α拮抗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赵金霞,刘湘源(通讯作者).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10,4(4):447-44919. 痛风急性发作的治疗进展(综述). 刘湘源,李树强.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9,3(3):71-73.20. 女性风湿病患者避孕方法的选择(综述). 刘湘源.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9,13(1):60-61.21. 应重视类风湿关节炎的强化治疗(专论). 刘湘源.中华风湿病杂志,2009,13(11): 729-731.22. 痛风降尿酸治疗的进展. 刘湘源,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1):959-960.23. 难治性痛风石痛风的治疗. 刘湘源.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2(6):619-622.24. 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不良反应的防治. 刘湘源,徐宁,李胜光.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8,12(3): 207-209.25. 慢性下背痛的鉴别诊断. 刘湘源,李胜光.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10):632-634.26. B27相关性前葡萄膜炎. 刘湘源,肖玉兰,李胜光,唐丽君,张莉芸.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10(4):244-247.27. 生物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刘湘源,李胜光.黄烽.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1):32-34.28. 老年人高尿酸血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湘源,肖玉兰,任素琴, 唐丽君,张莉芸.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5):280-283.29. 误诊为脊柱关节病的下背痛患者24例临床分析. 刘湘源,黄烽.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10):610-614.30.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刘湘源,黄烽.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5,3(1):33-37.31. 类风湿关节炎的抗B细胞治疗. 刘湘源,黄烽.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11):696-697.32. 韦格纳肉芽肿的治疗现状. 刘湘源,黄烽.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2(3):30-33.33. 汉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HLA-DM和-DR基因的表达. 刘湘源,朱继平,闵伟琪,黄建生.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3,3(1):18-2034.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HLA-DM基因多态性分析. 刘湘源,闵伟琪,黄烽,李胜光.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2,23(1):8-10.35. 抗疟药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应用. 刘湘源, 黄烽.中国新药杂志,2002,11(4):274-27736. 依地酸钙钠治疗系统性硬化症86例. 刘湘源,黄次波,黄烽.中国新药杂志,2001,10(8):530-322.37.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急性肢端干性坏疽. 刘湘源,尚桂莲,黄次波, 黄烽中华内科杂志,2000,39(9):615-616.38. 男性与女性白塞病的对比研究. 刘湘源,李胜光,施桂英,等.中华风湿病杂志, 2000,4(2):82-84.39. 雷诺现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 刘湘源,林俊,黄烽,黄次波.中华风湿病杂志,2000,4(3):175-177.40. 白细胞介素-6及其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刘湘源,林红,袁国华,黄烽.中华内科杂志.1999,38(7):448-50.41. 干燥综合征并发完全型肾小管酸中毒. 刘湘源,杜转敏,袁国华,黄次波.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1999, 20(4):254-255.42.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胃肠损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刘湘源,施桂英.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9,3(2):106-110.43. HLA-B27阴性与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对比分析. 刘湘源,王宽婷,赵伟,黄烽.中华风湿病杂志,1998, 3:143-146.44. 干燥综合征与肾小管酸中毒. 刘湘源,李春先,黄次波.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12):753-754.

黄富强发表论文的分量

1. 围绕太阳能利用,展开了铜铟镓硒太阳电池、纳米光电材料、透明电极薄膜、新型超导材料、石墨烯等的性能探索、制备工艺及器件集成研究,取得较好的工作。2010年发表SCI论文约15篇(包括JACS、Adv. Mater.、Adv. Funct. Mater.、Eng. Environ. Mater.等),专利申请18项(4项国际专利),专利授权5项。2. 围绕大面积、高效率CIGS太阳电池低成本制备工艺的开发,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真空液相法制备了高性能的CIGS薄膜太阳电池,小面积(0.4 cm2)电池在AM1.5模拟太阳光下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13.83%,是国内第一家采用非真空液相法制备出高效CIGS薄膜太阳电池,并经中科院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和证实。3. 开展了CdTe电池新结构、新材料的探索。发现可兼容目前CdTe工艺的织构化方法,提出全新CdTe电池限光结构,通过QE测试确定提高了光吸收。采用p型石墨烯做CdTe电池的电极材料,其中做背电极得到9.1%的电池效率,优化工艺后有望进一步提高。单层到多层石墨烯透明导体薄膜实现方块电阻[~1000W(单层)¾200W(6-7层)],并构建新结构电池(Glass/n-Graphene/CdS /CdTe /p-Graphene)效率到达4.1%。4. 提出了一种新的复合结构 — 半导体|半金属|半导体,该结构可以很好的提升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可以作为优异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电极材料,也可以作为很好的光催化材料。同时,我们开发了一种合成半导体复合二氧化钛空心球材料的简易方法,可以实现空心球的膜厚、空心到实心和成分的可控。该方法采用含结晶水硫酸盐辅助溶剂热过程来合成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得到的复合二氧化钛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和作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电极材料方面均显示出很好的性能。此外,我们在之前铌掺杂二氧化钛纳米晶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钽掺杂二氧化钛纳米晶材料的研究工作,同样得到了预期的结果。这些工作发表于Adv. Mater. 2010, 22, 3719-3722和Adv. Funct. Mater. 2010, 20, 509–515。5. 采用磁控溅射法,使用自制高导电性的缺氧的ZnO基纳米陶瓷靶材,制备了电学和光学性能优越的ZnO基透明导电薄膜,并通过对薄膜溅射过程中成核和生长两步进行独立的调控,制备了高织构化表面的ZnO基薄膜。所制备的薄膜结晶性更好,方块电阻(0.66 W/sq)、可见透光率(~90%)和RMS粗糙度(40.2 nm)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文献报道。该项工作发表于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 (2010) 2147–2152。6. 通过新型折射率梯度纳米结构设计,低成本制备纳米球自组装梯度阵列结构、纳米薄膜/纳米球复合结构、PEG/PVP模板法孔隙调控薄膜和ZnO/SiO2双层结构等纳米多孔结构人工可控、折射率在基底与空气之间准连续可调、具有良好宽光谱减反增透性能新型纳米复合结构,探索研究其减反增透机理,并研究功能纳米颗粒的复合技术以及微纳米颗粒的复配技术,发展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技术,以提高涂层的附着力、耐磨损以及疏水、自清洁等综合特性,研究该工艺在太阳能电池方向的应用开发,可见光增透达到99.1%,并进行工业化技术放大探索研究,申请专利3项。7. 根据相似相聚原则和热力学逆向设计思路,通过选择具有高反应活性的合适原料体系,采用反应烧结的方法,用低温快速合成方法首次成功在900℃合成具有高Tc和高Hc2的SmFeAsO基超导材料。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更简单的机械合金化方法和更快速的微波合成方法。采用反应活性更高的“亚稳”的SmAs和FeO为主要原料,将SmFeAsO基超导材料的合成条件有效降低到900℃/2小时;非单质的LnOF和Fe2As等化合物原料的使用可以有效避免中间反应过程从而降低杂相含量。通过高能球磨处理可以提高粉体的反应活性,将F掺杂1111体系铁基超导材料的合成条件进一步降低到低温快速合成方法的900℃/20分钟,其Tc~50K,Hc2~390T。该工作发表于J. Am. Chem. Soc., 132, 3260–3261 (2010),并被Nature Asia专文评论。

有帮助。1、iamcr是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成立于1957年,同国际传播协会(ICA)、美国传播协会(NAC)并称为世界新闻传播领域最著名的三大协会。2、发表一篇iamcr论文的分量基本上等价于发表一篇CSSCI南大核心,对于本科生新传保研、硕士研究生申博、奖学金评定、出国深造等考核,都是非常重要的评判指标。3、所以说iamcr对保研是有帮助的。

1、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通讯作者后面会加星号,脚注也会有注明,杂志社一般跟通讯作者联系。

2、第一作者:

就是文章的第一个名字,一般第一作者是该论文的主要完成者,包括实验,论文撰写等等方面。第一作者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

3、通讯作者未必是第一作者,但第一作者可以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在文章脚注中附加通讯作者的标识。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区别:

一、从定义来说

1、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实际上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2、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

二、从条件来说

1、通讯作者

是SCI论文的法定负责人。一般情况下,SCI论文的通讯作者对这篇论文负有责任,包括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因而,通讯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受益人之一。

也可以这么说,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这项科研成果的主要贡献者,而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这项成果的责任者和受益人。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这项研究成果涉及到专利,那么这个专利是属于通讯作者或者单位。

2、第一作者

必须是实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在一个科研项目立项后,假如需要几个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必定有一个主要的科技人员进行项目的具体设计,包括试验用的各种材料,时间进程表等具体细节。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要我对植物致病疫霉族的有性孢子的萌芽条件和机理做有关研究。

导师只是提出一个研究方向,至于如何进行研究,他只是提醒我多找参考资料。

在接到导师的研究课题,就找参考资料,根据有关资料,设计实验程序,通知实验室的一位技术员购买各种试验用的试剂和设备。

在获得试验结果发表论文时,我理所当然是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

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

扩展资料

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

对作品有一定直接或间接帮助的贡献人,在总体贡献上跟第一作者有较大差距,统称为第二/三作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宜宾李俊强发表的论文

看你写情况了,早点写好就没事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