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南昌大学刘莹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南昌大学刘莹发表的论文

1977年考入江西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设备专业,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1986年到大连工学院助教班进修,1992年到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访问学者,2000年考入武汉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机械学科前沿的微机电系统和纳米摩擦学研究,2002年获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获2004年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刘莹教授从教23年多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系统地承担了机械类、非机械类、本科、专科等不同层次的《机械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相应的课程设计和系统地讲授了《摩擦学原理》、《表面技术与纳米摩擦学》、《微机电系统概论》、《微机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7名;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优秀党员”获“教书育人奖” 、“教学质量优秀奖”,2005年获南昌大学“巾帼十佳”光荣称号,入选首批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等学校骨干教师,江西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历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实验室主任,现任机电工程学院现代设计研究所所长、南昌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机电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近几年来,刘莹教授围绕着微机电系统设计、表面技术与纳米摩擦学、智能化CAD\CAM与计算机模拟等方向开展研究;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级等奖的项目2项,通过省级鉴定的项目1项;在权威核心刊物《Science in China》、《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篇,均署名第一;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机电系统中摩擦表面微观行貌设计与修饰研究”和江西省攻关项目“微摩擦测试技术与仪器研究”等.此外,刘莹教授还主持完成校级教研项目2项,获江西省优质课程1项,为课程第一负责人;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西省高等院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三等奖1项,南昌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南昌大学首届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1项,均排名第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篇,其中在全国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教学研讨会上发表论文3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著作和教材5部,其中作为篇目主编的2部,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三等奖1项.

都不错啊。其实学习还要靠自己的。

刘莹,出身武术世家,4岁开始习武,习练传统武术近30年,前北京队职业运动员,国家一级运动员,中国武术五段。☯️【获得奖励】曾获得全国武术比赛太极拳太极剑双项全能冠军、全国传统武术比赛双剑第一名枪术第一名国家一级运动员健身气功一级裁判员全国健身气功比赛易筋经个人第一名五禽戏团体一等奖八段锦团体一等奖☯️【成就】曾是国内外多家武术机构的名誉总教练,因武功精湛多次受邀参演电影,参演电影有《长城》、《爵迹》、《阿修罗》、《功夫瑜伽》、《功夫警察》、《749局》等,在拍《功夫瑜伽》期间时常与导演唐季礼探讨太极拳,并对成龙大哥等功夫巨星的太极拳架细节方面进行指导。不仅在教学实践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亦十分注重太极拳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多家学术杂志期刊上发表《健身气功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综述分析》等相关论文,并多次参与主持成人太极拳、幼儿武术套路的编篡与优化。

LS的同学...没事吧..囧嗯...高二的好老师啊....每个高中老师都教过高二吧..咳咳..扯远了..这一届语文众所周知是李冰和张鸿文..数学...我挺烘哥...虽然他说话没啥逻辑性..英语...好老师实在太多....衷媛媛和戴芸吧..物理..还用说么..年兄..化学..萍姐很强啊!!

南京大学梁莹发表论文

针对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南京大学教师梁莹涉嫌存在学术不端等师德问题。 南京大学高度重视 ,目前已责成相关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成立调查组进行核实。

梁莹,女,1979年生,江苏南京市人。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又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深造,先后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之后, 在北大公共管理做博士后研究及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做过博士后研究 ,并在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 做访问学者,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并入选2015年度首届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梁莹多年来学术著作颇丰,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120篇。但奇怪的是,梁莹居然主动将这些论文从知名期刊上撤搞。而这些论文曾帮助梁莹获得学位、研究经费、 更是入选青年千人的重要依据。。。

后据中青报记者对比论文发现,这些论文居然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等问题。

并有澎湃新闻记者曾联系梁莹,梁莹接通电话后回应:身体正发高烧,不接受采访, 也不要再伤害我了 。之后挂掉电话,不在多谈。

为什么近年来,在学术界,学术不端和一稿多投的问题时有发生。更有学位论文被抄袭,最后学位被追缴。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学术不端和一稿多投的行为,禁而不止?那些教师或学生为什么愿意铤而走险呢?

我认为有三点,主要有 审查不严,学术圈的裙带关系,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处罚不严。

如果能够从这三方面着手,科研环境将会越来越好。

我觉得不会,因为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不会闹的这么严重要退出机制,只会慢慢改善,强化师德教育,这方面管的严一些。

学术论文查重好的是知网、维普、万方、paperfree和PaperPaper。

1、知网:就现在来看,知网是拥有最大的在线图书馆与最大的中文数据库的检测系统,收录的中文文献也是最完整的,所以定稿学校几乎都是使用知网,但是价格比较高。

2、维普:维普的数据库没有知网的大,但是检测的结果比较准确,价格也还能承受起。撤稿事件大部分是因为学术不端、一稿多投、同行评审造假、重复率高等原因。

3、万方:价格不贵,但这个系统的论文并不是每天更新的,而是不定期才会更新,当天查重的文章可能不能进行全面的比对。

4、paperfree:拥有独特的在线改重功能,非常适合初稿的反复修改,只收费修改过的字数费用,而且整体检测价格也不贵,检测结果比较严格。

5、PaperPaper,除了可以用知网查重,还可以使用【PaperPaper】来进行论文查重,这是一个严谨的论文查重系统,拥有大量的资源数据库,覆盖13个对比知识库,十多种学术文献类型,比对更准确。

大量撤稿事件频传,一直是学术出版界热议的一个话题。2017年Springer的107篇医学论文因同行评议造假撤稿事件,美国哈佛医学院的Piero Anvers学术造假撤稿,南京大学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涉嫌学术不端、百余篇之前发表的论文被撤,甚至像《科学》、《自然》这些知名期刊都撤过稿。

撤稿数上升的原因还可能是出版商自2005年开始使用软件来检查抄袭和重复发表,因此先前无法轻易发现的状况,现在能被找出。早年的论文查重技术还不普及,审稿专家无法保证阅尽相关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上的所有刊发论文,出现学术不端的情况难以避免。

2020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以己之达,兼济天下

年度词语,是一年国家生活和公众情绪的缩影。2016、2017、2018已然过去,许多人在猜测:下一年的年度关键词会是什么?我想,也许是“建国70周年”与“和天下”。

2019年将是新中国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风风雨雨70年,中国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定地前行着,每一步都饱含艰辛,而这样富有标志性的年份,对每个国人来说都具备着特殊的意义;而“和”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寄寓着中华民族对天下大同、合作共赢的美好期盼。古语云:“达则兼济天下。”这两个词语正是代表着在新的一年里,国内的热点和中国将在国际上扮演的角色——以己之达,兼济天下。

一个国家,从风雨飘摇的新生到国富民强的现状需要多久呢?中国用它的发展历程响亮地向世界回答了这个问题:不到70年。回顾这些年,中国就像一株在夹缝中生长的新芽,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面对着暴风雨,它却能渴饮雨水、枕风作席,最终成为“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劲松。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标志,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可以预想,在今年的国庆节,天安门前又会有怎样一番震撼人心的画面——举国欢腾,人声鼎沸,人民的胸中满是对祖国的自豪、对自己作为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这样的热度才是真正的全民关注,是国内的盛事。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主张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拥护,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这是响彻国际的中国声音。这是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期待与世界共同进步的体现,是中国创建和谐世界的美好心愿。中国文化向来不主张霸道,而是主张王道,核心便是“和”文化,倡导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如果说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注重的是发展的问题,那么“和天下”也许更侧重于和平问题。诚如莎士比亚所言:“战争是地狱之子,和平是艺术的保姆。”运用武力以暴制暴绝非长久之计,“和天下”的主张却能用和谐的方式去实现长久的和平,因为它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够唤起人们心中谐美好的一面。

“建国70周年”是2019年中国的年度盛事,也将是国内的时事热点;“和天下”则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献出的良策,是合作共赢的美好姿态,终将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本年度的国内热点与国际视点——以己之达,兼济天下,共同发展。

【点评】:本文巧用回目式标题,把“国内词”和“国际词”有机统一起来,标题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正文开头引用材料提示语,一言以蔽之:“2016、2017、2018已然过去”,然后运用设问句“许多人在猜测:下一年的年度关键词会是什么?”带出两个关键词:“建国70周年”与“和天下”,切题如刀,又快又准又狠。主体部分把总分和并列结合起来,先点题后分解,先国内再国际,一个过渡句“我们欣喜地看见中国主张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拥护,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这是响彻国际的中国声音”把国内词和国际词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递进式结构。有国情分析,有图景描绘,有假设分析,有引用论证,语言形象可感,说理善用修辞。结尾照应开头,回扣中心,干净利落,收束自然,深得考场作文行文结构之妙。

2020高考优秀作文范文:莫让初心染尘埃

我最害怕别人和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变了”。这句话常常会让我产生一种错觉:我是不是和最初的那个自己渐行渐远了?

岁月如梭,渐渐消逝,在与时间的较量中,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成熟了,也变得心事重重,甚至世故圆滑了。这就涉及了“初心”与“坚守”的话题。初心,乃最初之本心,是我们初识世间时,对未来人生之路的畅想与希冀。“希望岁月不改其志,红尘不染其心”,确实是不大可能,但我们也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我想人生的悲哀,莫过于与自己的初心背道而驰。试想当今社会中,有多少人活成了他们曾经最讨厌的样子?又有多少人将自己培养成了一个又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梁莹事件”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被曝涉嫌学术不端,一稿多投。后又曝他严重轻视大学教学,他曾对学生说:“我上一学期的课还不如去外面做一次讲座,一小时好几千了。”他上课时常自顾自玩手机,请学生自己“讲课”,甚至请来老父“代课”混事。

价值混乱,钱就会变成尺度;人性贪婪,私欲就会成为追功逐利的催化剂。梁莹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初心的遗失”,最终才沦为金钱的奴隶。假如千千万万颗“腐朽之心”泛滥,足以*国人的价值观念,足以摧毁国家的精神根基。

除了个人因素,我们不难发现,社会风气实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翟天临学术风波、明星巨额逃税案,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缺陷与文化价值认同的缺失。

梁莹的病,是大众的病,也是时代的病。我们总说,世俗功利不可取,但真正逃离庸俗的却没有几人。就像木心先生说的:“我探索人心的深处,那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

社会历史犹如一列火车滚滚向前,幸运的是,总有人坚守初心,让我们的社会多了一点人情味,有了一分温度。他们让我们相信,即使前方天寒地冻,路远马亡,他们都会始终如一地坚守。就像这位“备份了20年却依然未能飞天”的航天员——吴杰。虽一心热爱航天事业,却三次与飞天失之交臂。但他从没放弃,从没忘掉初心。纵使梦想的彼岸无法抵达,要输也要输给追求。

莫让初心染尘埃,须得时时勤拂拭。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坚守住初心”。坚守初心,我们要有不屈的信念,不被外界的黑暗蒙蔽了双眼;坚守初心,我们要牢记自己是新时代的青年,肩负起关系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重任;坚守初心,我们要赋予自己强烈的正义感与使命感,敢于对一切丑恶现象说“不”。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白首之心”“青云之志”,人人都会有,但真正坚持下去,却是十分不易。若真能秉持初心到老,那该是多么幸福啊!

愿我们历尽世事沧桑,内心依旧安然无恙;愿我们都能做到: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初心犹在,信念不改。

2020高考优秀作文范文:沉潜中的追随与超越

于企业而言,成为领跑者往往能够可能地占据市场先机,但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风险。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领跑者的角色就一定比追随者更显价值和魅力吗?在我看来,领跑者固然独领风骚,但岂能人人遂愿?做一名追随者,集优创新,也未必黯然失色。

“当英雄路过的时候,需要有人站在路边为其鼓掌。”追随者尽管常常被人们认作是“站在路边鼓掌”的无名小辈,但,他们蕴含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如果说领路者开拓了无人走过的道路,那么追随者便拥有着“集优”的力量。追随者追随前人的步伐,在“集优”中学习和借鉴,能有效地规避失误,也更易臻至化境。正如钟表并非瑞士所创,但精确入微的却是这一追随者;荼道并非日本原创,沿袭发展的却也是这一追随者;韩国的三星集团,追随“苹果”设计的步调,以追随者的角色分手机制造业之美羹。追随者踏上领跑者开拓的道路,在沉潜中集优,在集优中超越,同样能开辟出战场,甚至超越前者。

一个没有追随者的集体,正如多匹马拉的车,每一匹马都有自己想去的方向,每一匹马都不甘落后想要,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失去了合力的方向。这世界需要拓荒闪耀的领路者,更需要蓄力支撑的追随者。追随不等于没主见,追随者更像沿着路途前行的实干探索家,将领路者的创意变为现实,甚至优于本原。设计师总是光环环绕的,但蓝图实现的背后,却伫立着无数追随者的日夜奉献;各个领域成果辈出,受尽瞩目,但每一项成就的背后追随的都是一个个无名英雄。没有英雄的领路者,这样的时代是悲哀的;同样,有了领路者,却没有追随者的身影,这样的时代也是可悲的。时代需要拓路者,也需要奠基人。

追随者需有澄澈清明的思维。脚下有路,心有航向,才能专注向前,成就不凡。19世纪萨顿提出惊人假设——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追随者摩尔根在萨顿提出的假设基础上,花费数年潜心研究,终于证实了领跑者萨顿的假设。这不正是追随者的成功吗?

追随者需有伺机创新与逆袭的勇气。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企业从事的研究基本上都局限于应用技术层面,当别人发明了某个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紧紧追随,把这个产品做得更好。比如,“苹果”发明了智能手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手机的外观做得更漂亮、成本更低廉。而今,华为有望成为手机制造业领域的领跑者。虽然和“苹果”、微软等全球领跑的科技巨头相比,仍存在差距,但华为已经具备了国际企业领跑者的基因。只有在追随中创新,在创新中逆袭,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坚定。

鲜花掌声属于领跑者,但追随者静心沉潜,也终能超越和逆袭。谁说追随者平凡?当无数追随者迈开脚步紧跟走,那留下的脚印,定比前人的更深久流长。

南大梁莹发表论文

其实现在当教师确实要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问题,因为为人师表,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确实应该有退出机制

我觉得应该有,有了这个机制可以促进教师的规范化教育,避免出现一些师德不好的情况发生。

针对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南京大学教师梁莹涉嫌存在学术不端等师德问题。 南京大学高度重视 ,目前已责成相关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成立调查组进行核实。

梁莹,女,1979年生,江苏南京市人。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又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深造,先后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之后, 在北大公共管理做博士后研究及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做过博士后研究 ,并在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 做访问学者,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并入选2015年度首届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梁莹多年来学术著作颇丰,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120篇。但奇怪的是,梁莹居然主动将这些论文从知名期刊上撤搞。而这些论文曾帮助梁莹获得学位、研究经费、 更是入选青年千人的重要依据。。。

后据中青报记者对比论文发现,这些论文居然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等问题。

并有澎湃新闻记者曾联系梁莹,梁莹接通电话后回应:身体正发高烧,不接受采访, 也不要再伤害我了 。之后挂掉电话,不在多谈。

为什么近年来,在学术界,学术不端和一稿多投的问题时有发生。更有学位论文被抄袭,最后学位被追缴。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学术不端和一稿多投的行为,禁而不止?那些教师或学生为什么愿意铤而走险呢?

我认为有三点,主要有 审查不严,学术圈的裙带关系,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处罚不严。

如果能够从这三方面着手,科研环境将会越来越好。

我觉得不会,因为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不会闹的这么严重要退出机制,只会慢慢改善,强化师德教育,这方面管的严一些。

南昌大学发表过的论文

1.《强制执行竞合刍议》,载《安徽法学》1995年第3期。2.《论协议管辖及我国立法之完善》,载《学术界》1996第1期。3.《试析起诉的消极条件》,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4.《试论仲裁协议若干法律问题》,载《律师世界》1996年第5期。5.《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及其发展》,载《社科信息》1996年第7期。6.《“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作为民事再审事由之我见》,载《江西法学》1997年第1期。7.《诉讼成本控制论》,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8.赵钢、占善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应有的诉讼观念》,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9.《代位执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1期。10.《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审判行为约束软化的若干表现及其矫正》,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11.《论代位财产保全》,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4期。12.《也论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查证之关系》,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13.《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不应轻易否定》,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9期。14.《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新论》,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15.《美国民事没收法与正当程序的冲突与衡平》,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16.《试论民事诉讼特别地域管辖之立法缺失及其完善》,载《法学》1999年第8期。17.《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之关系探析——从法院裁判之生成角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5期。18.《关于二审程度中反诉问题的一点思考》,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19.《完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之构想》,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20.《对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初步检讨》,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21.《略论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恒定原则》,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22.《略论专属地域管辖适用之特质》,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23.《关于撤诉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24.《再论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及其适用——以〈民事诉讼法〉之修订为背景》,载《诉讼法论丛》2004年版。25.《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26.《略论民事强执行中不动产查封之方法》,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27.占善刚:《当事人陈述探微》,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28.占善刚、刘显鹏:《论不服仲裁裁决应有之救济途径及其适用》,载《仲裁研究》2006年第1期。29.占善刚:《略论诉之追加》,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30.占善刚:《关于民事诉讼期间的几个问题》,载《珞珈法学论坛》(第5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1.占善刚、熊洋:《关于二审程序中诉之追加问题的思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32.占善刚、刘丹:《试论行政诉讼中之自认》,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33.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之自由证明》,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34.占善刚、阮志勇:《漏判及其救济刍议》,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35.占善刚:《证明妨碍之比较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6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6.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之文书提出义务》,载《求索》2008年第3期。37.占善刚:《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初探》,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38.占善刚:《证据协力义务之比较法分析》,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39.占善刚:《当事人讯问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40.占善刚:《我国民事判决脱漏应然救济途径之探究》,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3期。41.占善刚、朱建敏:《证据保全若干问题探析》,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42.占善刚:《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43.占善刚、熊洋:《论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及对我国立法的借鉴》,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44.赵钢、占善刚:《浅议10年司法改革之得失》,载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45.占善刚:《证据法定与法定证据——兼对我国<民诉法>第63条之检讨》,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46.占善刚:《主张的具体化化研究》,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47.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主义的例外》,载《法学评论》20010年第3期。48.占善刚:《证明妨害论——以德国法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49.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抗辩论析》,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50.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费用请求权简论》,载《求索》2010年第6期。51. 占善刚、王登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正当性基础与制度构建》,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52.占善刚:《对我国民事申请执行期间制度的初步检讨——以《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的修改为对象的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53.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不变期间探微》,载《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54.占善刚:《民事诉讼“期间”的法律规制思考》,载《理论探索》2012年第4期。55.占善刚:《言词辩论的全部意旨研究——德国、日本的判例、学说之考察及其启示》,载《现代法学》2012年第2期。56.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57.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共通原则研究》,载《法学评论》2012年第5期。58.占善刚、王登辉:《案外人申请再审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1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59.占善刚:《附理由的否认及其义务化研究》,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60.占善刚:《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及我国立法完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61.谢绍静、占善刚:《比例原则视角下我国民事诉讼罚款制度的立法完善——以《〈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增加罚款数额为切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3期。62.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保全的类型化分析》,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63.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协力义务论析》,载《证据科学》2013年第5期。64.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罚款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65.占善刚:《论民事证据调查的应有法律规则——以证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作证为视角》,载《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2期。66.占善刚、刘芳:《论舍弃上诉权》,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67.占善刚:《论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不出庭作证之应有后果——〈民事诉讼法〉第78条评析》,载《法学家》2014年第2期。68.占善刚:《德国、日本民事诉讼中不知的陈述规制之比较及其启示》,载《法学评论》2014年第3期。69.占善刚:《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的性质及其给付路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70.占善刚、刘丹:《论我国行政诉讼中自认制度的构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71.占善刚、刘芳:《程序违法与发回重审——〈民事诉讼法〉第170条之检讨》,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72、占善刚、宋庭辉:《论民诉法“涉外诉讼程序”一编的废除》,载《天津法学》2015年第2期。 73、占善刚:《当事人申请证据调查的法律规制问题》,载《理论探索》2015年第4期。 74、占善刚、杨瑜娴:《论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性质及制度矫正》,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75、占善刚:《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定性分析》,载《法学》2015年第8期。 76、占善刚、严然:《“省统管”背景下地方人大监督同级司法机关问题研究》,载《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0期。 77、占善刚:《证据保全程序参照适用保全程序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1条第三款检讨》,载《法商研究》2015年第6期。 78、占善刚:《民事诉讼发回重审的理由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6期。

陈鑫,南昌大学管理学院信管专业2012级学生。初见陈鑫,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阳光”,这种朝气不仅来自于她的微笑与从容,更来自于一个当代大学生杰出代表所特有的自信与乐观。 学习上,陈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在校期间,她共发表过5篇论文,其中3篇CSSCI全文发表;本科前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1次、特等奖学金3次、二等奖学金2次。 社团工作上,陈鑫的表现也同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她曾先后被评为“三好学生标兵兼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干部、南昌大学先进个人,拥有丰富的学生干部及社会工作经历,共获得过8项国家或省部级、9项校级、2项院级荣誉奖项。 另外,她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曾和朋友一起组织支援“雅安地震”的募捐活动,短短三天时间,便募集了多达32399.3元的善款。 出色的履历,极强的亲和力和社交能力使她拥有了独特的个人魅力,她是学弟学妹眼中的“鑫姐”,是同学们眼中的“鑫爷”,更是老师眼中独一无二的“全能鑫”。 问到成为学霸的秘诀时,陈鑫说,“我很喜欢我的专业,信管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结合了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计算机等很多学科,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她的论文发表在人文社科类出版物巨擘——著名的CSSCI期刊上,与学术结缘,离不开她平时对课程设计的积累。而“学霸鑫”的成功不仅在于兴趣和积累,更在于她对学科研究的热爱和刻苦钻研。“其实科研并不难,难的是静下心来,当你真正热爱专业的时候,你就会投入,就是这么简单。”尽管她口述的如此轻松,但我们依然不难想象在她成功背后,是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眠不休的辛勤付出。 全面发展,全能多面,陈鑫不仅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在学生工作方面更是建树卓著。她和学生团队共同打造的#最美团支书#微博线上活动,迄今阅读量已达到四千多万次,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同时团中央给予了高度评价。谈到那次活动,她微笑着讲述了整个筹备策划过程。“所有人都特别开心,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眉宇间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此外,她还以校团委宣传学生干部总负责人、“团学时空工作室”主任、校“网促会”会长的身份,作为江西省唯一的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办的“高校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工作培训班”。“我很喜欢跟大家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过程”,她热爱并坚持学生工作的理由就是这么简单纯粹。 要强努力的陈鑫,并不满足于学生工作,她还积极参加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她曾在全球500强企业——华硕集团担任华硕的“硕市生”种子教官,负责团队文化建设和日常培训,并于2014年初参与华硕集团在上海举办的“精英骨干实训营”,接受了系统的团队管理和团队文化建设的培训;同年又参加了华硕集团在三亚举办的暑期夏令营,最终成功通过素质拓展、团队合作等项目考核,获得华硕集团总经理石文宏先生亲笔签名的结业证书。 也许有人会觉得陈鑫平步青云,一路坦途,殊不知她也曾面临着诸多困境。即使困难当道,陈鑫也毫无惧色,所表现出的成熟与洒脱令人折服。她说:“其实现在想想,一路走来遇到的所有‘困难’都不是困难,这些所谓的‘困难’都一个个解决了不是么?确实有过迷茫、艰辛、挫折,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坚持一下,问题总会解决的。我明白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也从未抱怨生活,我感激取得的成绩,更感激遇到的苦难。一路上或苦或甜的经历都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因为我可以勇敢的接纳和面对生活,有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的支持,有一颗矢志不渝的心。” 我一直疑惑陈鑫是如何将有限的精力均衡到学习与工作中,并且能在两个方面都取得骄人成绩。今天,她给出了答案,“其实我认为学习和学生工作并不冲突,甚至是相辅相成的。我“平衡”学习和学生工作的秘诀是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学习的时候学习,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真正的投入进去。当然啦,只是投入是不够的,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学生工作肯定会占用一部分学习时间,所以我会把更多的休息时间花在学习上,我并不比其他同学聪明,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或许是因为笨鸟先飞真的有用吧。” 关于学生工作,陈鑫说她在其中收获最多的就是感恩,感恩团队,感恩朋友。“我很感激老师和同学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在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收获了一帮同甘共苦的朋友,同时我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以优秀的人作为榜样,不断向他们学习。” “对于未来,我并没有对自己提出条条框框的要求。其实未来不论做什么,能够遵循内心的向往,然后无所畏惧的地迈开脚步,用自己最喜欢最舒服的方式去生活就够啦。”面对未来,陈鑫选择随心而行,不假规制,自由自在地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就是我所接触到的陈鑫,一个暖心善良,奋进勇敢,自然洒脱的全能学霸女神! (作者 张悦)

南昌大学发表论文

报考南昌大学,不需要发表论文,在复试的时候,个别专业会加试的。南昌大学相对比较好考,大部分专业都需要调剂生。

学校在硅衬底GaN基发光二极管、FKBP12.6介导的心肌细胞肌质网钙释放在正常心脏和心脏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灵芝质量控制模式及黑灵芝多糖的结构表征与活性功能研究、认知记忆的去甲肾上腺素能调控研究、过敏性疾病尘螨变应原的基础研究及其诊断试剂盒的研制、稻米营养方便食品及其加工副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益生菌发酵果蔬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高速铁路数字化测量系统、南方离子型稀土矿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分离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一定原创性、标志性、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间,南昌大学科研经费总额达9.076亿元,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419项,专利授权217项,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343%、217%和578%,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发表SCI收录论文1030篇,EI收录论文706篇,ISTP收录论文443篇,CSSCI收录论文1045篇。科技成果转让带动政府、社会总投资37.2亿元。在组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并呈现良好增长势头。 2012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3项(重点项目1项),在全国高校排第59位,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项(重点项目2项),在全国高校排第19位。获专利授权300多项,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964篇。作为主持单位承担863计划2项。学校成立有光伏技术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高等研究院、军工研究院等82个科研单位。2015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项(位列全国申报单位第30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1项(位列全国高校第36名),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型舞台剧和作品类)1项。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南昌大学创办,2001年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已成为江西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辐射基地。 学校大力推进学研产用相结合,先后与省内外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签订了一大批全面合作协议,涌现出国家大学科技园、晶能光电、中兴软件(南昌)公司、丰城低碳生态科技示范园、宜春锂电及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一批产业基地。 校训:格物致新、厚德泽人 。校徽新徽标主体色为蓝色,蓝色套边类似蓝色青花瓷盘,富有江西特征。圆环中是一棵樟树,茂密的枝干表示南昌大学是一所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综合性大学,同时也象征昌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百年树人”的教学风范。樟树是江西省的省树。“南昌大学”校名由赵朴初题写。 校徽同斯坦福大学、京都大学校徽相似,皆由树为主体。 校名“南昌大学”校名由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的赵朴初先生题写。 校歌作词:王易改编:周明作曲:遥远赣水之滨西山麓,蓬勃朝气迎晨曦,巍巍昌大宏规启,弦歌既倡薪火继。扬六艺,张四维;励志节,戒荒嬉。重科学,笃日新;图自强,养大气。求知力行期有为,崇德尚能兴华夏。继往开来,开来兮,责在斯! 南昌大学“前湖之风”周末讲坛,是学校为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学术氛围,让广大师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品位,更好地培育创新拔尖人才而开办的。“前湖之风”周末讲坛作为南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秉承“格物致新 厚德泽人”的校训;传承“育人为本、教研并重、兼容并蓄、致善致用”的办学思想;坚持开放性、高雅性、定期性、互动性、群众性的原则。“前湖之风”周末讲坛是南昌大学唯一的定时定点的学术讲堂。讲坛主要面向全校师生,邀请国内外各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省内外知名人士前来演讲,并致力于建立长期性、定期性、全方位、开放式的演讲人才库。讲坛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以专题讲座为主,对话、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为辅,每期进行全程录象和视情况进行现场直播并定期整理,汇编出版《前湖之风》周末讲坛校园文化丛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