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的利益化是可以的!比如说是因为利益发展而出的爱情,最后却超越出利益,这种还是可取的!
硕士5篇一区文章特别好的水平。5篇一区sci是很牛的,因为很多博士毕业也做不到能有5篇文章,更别说投了5篇一区的sci文章了,目前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博士毕业的要求是有2篇文章,有一些会要求有1篇高档次的文章就可以毕业了,而且毕业以后进高校也最多有3篇文章就能达到要求了。
我不能接受如果追求的是利益化,那么有同事这种关系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再有其它类型的关系不说是爱情,哪怕是友情,利益化都会让人不堪重负,工作已经很累了,日常生活里面希望遇到比较真诚的人,大家只是因为性格兴趣爱好,聚在一起好好生活,而不是和谁相处都要考虑到利益
Communications 版面费贵每篇版面费为5200美金重庆大学对于发在《Science》 、《Nature》姊妹刊物(研究性刊物)论文的奖励均为10万元。
据学术堂了解,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5篇论文,掀起了一场影响百年的物理革命。至今,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仍引导着我们改变世界。他的5篇论文分别是:1、《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讨论光量子以及光电效应2、《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推导出计算扩散速度的数学公式3、《关于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提供了原子确实存在的证明4、《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时空关系新理论,被称为“狭义相对论”5、《物体的惯性是否决定其内能》建立在狭义相对论基础上,表明质量和能量可互换,后来推出最著名的科学方程:E=mc2
年仅26岁的技术员爱因斯坦一口气完成了五篇论文,其中四篇于当年、另一篇于次年在德文《物理学杂志》发表。这五篇论文分别是:《分子大小的新测定》《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
这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他在写作这方面也非常的优秀,而且他也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看待很多事物都非常的透彻。
在100年前的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写出了5篇改变世界的物理论文,他的《分子体积的新测定》证明了分子的存在,《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论证了微粒的运动规则,《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推导出了“E=mc2”公式,《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发现了光电效应规律。2005年既是爱因斯坦发表5篇论文100周年,也是他逝世50周年。1月19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在柏林宣布,2005年为德国的“爱因斯坦年”。纪念相对论诞生100周年,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
1、ICS为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编制的标准文献分类法。它主要用于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和国家标准以及相关标准化文献的分类、编目、订购与建库,从而促进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其他标准化文献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2、ICS,上海外语频道,每天连续播出19小时,其中首播节目时间为7.5小时。
3、ICS又称社会条款行动,是1998年秋季法国商业与销售联盟根据ILO公约所提出的提案。
4、工业生产中的控制系统,包括SCADA、DCS、PLC等,广泛用于电力、水利、能源、数据采集等工业领域。ICS主要用于电力,水利,石油,天然气和数据等行业。
5、ICS为CMMB直放站回波消除模块(flare-e),可应用于支持CMMB,DVB-T和DTMB标准的直放站中,其核心功能是提供较强的回波消除能力和非线性预失真校正能力,在相同隔离度下可大幅提升ICS输出功率,减小工程架设难度。
6、Android系统4.0,命名为 Ice Cream Sandwich(简称ICS,冰淇淋三明治),是谷歌发布新一代操作系统。Android4.0 拥有十大重点新特性。集成谷歌电视和Chrome OS的智能停放 ,运行速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7、ICS即Internet连接共享(InternetConnectionSharing)的英文简称,是Windows系统针对家庭网络或小型的Intranet网络提供的一种Internet连接共享服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CS (ICS(Internet 连接共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Android 4.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CS (CMMB直放站回波消除模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CS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CS (社会条款行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CS (上海外语频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CS (国际标准分类法)
在海外发表或已获通知发表论文15篇,其中英文论文7篇,SSCI论文3篇,相当于国内一级核心期刊论文1篇,国内发表论文和专著34篇,商务印书馆专著1册,译著一册,一类核心期刊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I. 海外出版论文2010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a’s green communities: Mobilizing memories and structuring incentives,” (with Boland A. the second author), Geoforum,Accepted. (SSCI)2009 “Boundaries and Belonging in Guangzhou: Changing the Nature of Residential Space in Urban China” (with Alana Boland), in Amrita Daniel and Mike Douglass, eds. Building Urban Communities: The Politics of Civic Space in Asia.US: Routledge Press.2009“建设本土公民社会:以ICS为个案”,澳门:《神州交流》2009年10月第六卷第四期2009 “大陆公民社会的能力建设:话语与实践”,台北:《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74期。2009 “抗震救灾,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契机?”,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陈建民)香港:《二十一世纪》第114期。2008“White-collar Wor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Identity: Women in a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in Guangdong”. In Women of South China: gender in tradition and change. Edited by Siumi Maria Tam. New York: Sharp Inc. Forthcoming.“转型过程中的政府与NGO关系----三个案例的分析”,«第三部门与政府跨部门治理» 台湾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8.32007 “Strategy and culture in the collective action:A Case Study of Lijiang Gardenat Canton” (with Wang Chao), China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Vol. 40.p5-34.(SSCI)2007 “Space, Pow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Identity: Case Study of Residents Movement at a ShanghaiNeighborhood”, ChinaSociology & Anthropology, Vol. 40. p65-90. (SSCI)2007 “Not against the State, Just Protect the Residents’ Interests: An Urban Movement in a Shanghai Neighborhood” (with Peter Ho), in Peter Ho and Richard Esmonds, eds. China’s Embedded Activism: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a Social Movement.2006 “Chinese NGOs strive to survive” (with Chan Kin-Man, Qiu Haixiong), Leiden: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SocietiesVol. 1,2006.2006 “和平、进步与相互联结的东亚公民社会”,台湾:台湾社会科学季刊2006年第2期。2004“空间、权力和社区认同的建构:上海一个社区地邻里运动的个案研究”,台北:《第三部门学刊》2004年第2期。“权力与街区空间:当代中国街区权力研究导论”,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第26期和第27期(被收入《中国社会学文选》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1998 “文化主权:一种新的主权观念”(与张来治合写),香港:《亚洲论坛》1998年第1期II. 国内出版论文与专著“旅游景区生产与族群文化的再造——对一个布依族村寨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国与家之间:关于上海邻里的民族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论基层治理中政社分离的趋势、挑战与方向,《中国行政管理》,2010.4译著(和王超合译):Sidney Mintz著《甜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社区组织化参与中的公民性养成——以上海一个社区为个案,《思想战线》,2010.2主编:《社区、空间与行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NGO合作,能否成为主流?”,《中国社会工作》,2009.9上期“汶川地震救灾中的NGO合作方式”,《中国社会工作》,2009.9上期“绿色社区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与吴桐雨共为作者),《现代物业》2009年8期上旬刊(总第124期)“Civil society 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人类学关键词:辨析与表述(一)导言”,《西北民族研究》(第二作者,陈志明为第一作者),2009年第3期(总第62期)《责任·行动·合作:512抗震救灾中的NGO合作研究》(第一作者,与王超、胡明为共同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冀南乡村的物物交换——地方经济的人类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第一作者,与羡晓曼共为作者)2009年第2期“打工者社会空间的生产——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务部的个案研究”,载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11《行动的力量:对民间志愿组织的实践逻辑的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3月出版。“公众参与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对绿色社区建设的个案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一类核心期刊)(和阿兰图特纳共为作者)2007年第4期“国际NGO与中国地方治理创新——以珠三角为例”,广州:《开放时代》(核心期刊)2007年第5期。“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创新”,上海:《探索与争鸣》(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水边人家——一个布依族村寨的发展描述》(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第11期“草根NGO与公民社会的成长“,广东:《开放时代》(核心期刊)2004年第6期“工作、权力与女性”,北京:《清华社会学评论》2002年第11期“革命后政治思潮”,《新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九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城市社区建设:在实践中反思理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增刊1999年版“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与张运藩合写),《百科知识》(核心期刊),1999年第1期“志愿服务是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与徐中振合写),上海:《解放日报》理论版1998年5月19号副主编:《五里桥: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新型社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志愿服务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结构因素和价值追求”(与徐中振合写),《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要重视培育和发挥群众性志愿组织的作用”,《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文化主权:主权斗争的新焦点”(朱健刚、张来治),《复旦大学学报》(核心期刊)1998年第1期“城市基层政权结构的变迁”(朱健刚、张来治),《新华文摘》1998年第8期,初登于《探索与争鸣》(核心期刊)1998年第3期,转载于“城市街区的权力结构: 强国家与强社会”,北京:《战略与管理》(核心期刊)1997年第5期“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北京:《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7年第3期“城市社区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与人合写),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1997年第5期“社区行政框架研究报告”(与张来治等合写),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1997年第5期“基督教与东方宗教的对话”(合译), 《复旦大学学报》(核心期刊)1997年第1期“中庸思想的历史变迁及其现代意义”,湖南:《求索》(核心期刊)1996年第1期
ICCS. 国际儿童尿控协会.
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ICS) 是由泌尿、妇科、泌尿妇科、神经泌尿、小儿泌尿等多学科人员组成的有关尿控与下尿路功能障碍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最高国际学术组织,会员分布全球100余国家地区, ICS年会是全世界尿控领域最具规模和权威性的国际学术盛会。
2019年的ICS年会在瑞典西约塔兰省的哥德堡召开。深圳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三名工程小儿盆底功能重建学术报道小组一行8人,一大早来到位于哥德堡的瑞典会展中心参会。本次大会,一共有来自全球各地的70多个国家的尿控领域的同仁们参会,深圳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报道小组不仅会向同道们传递最新的小儿泌尿外科临床、尿动力及影像诊断前沿资讯,同时还有很多来自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向大家展示。本届ICS 年会,深圳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李守林教授团队及三名工程引入团队文建国教授团队共有3个学术委员工作会会议,1个专场研讨会,2个学术讲座,6个论文PPT发言及现场讨论,5个论文壁报发言及现场讨论,其中依托科室李守林教授团队共有1个论文PPT发言及现场讨论,1个论文壁报发言及现场讨论,居国内小儿泌尿外科本次会议获邀发言排名第一,亚洲地区单个儿童医院排名前列。在会议上向参会专家展示深圳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三名工程团队在小儿盆底功能重建基础研究、流行病学调查、手术、影像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成果。2019年9月3日,会议第1天,瑞典会议中心热闹非凡,多个会场均就小儿及成人盆底和尿控领域的共性的诊疗难点及基础研究进行了学术讲座及交流。针对盆底疾病的重要检查-尿动力学检查的诊断原理及物理学基础,ICS儿童和青少年委员会以及尿动力学委员会召开了专场委员会,并开展了“将失禁范式从治疗转变为关注:医疗干预失败时下一步的解决方案”和“以患者为导向的夜尿算法”、“膀胱基础科学,膀胱过度活跃症和药理学治疗的机理概念”等专场研讨会,并与学员进行了精彩互动。既往研究已知,神经退行性疾病对膀胱功能远期预后有着重要影响,ICS教育委员会开展了“神经退行性疾病对膀胱功能的影响:诊断,治疗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多学科方法”专题讲座 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多学科诊断方法及远期治疗和改善生活治疗进行了,就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尿动力学检查的诊断价值、神经源性膀胱的物理治疗评估及多学科和合作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蔡玲:所谓未来 就是现在聚光灯下的每一分钟 是展示与绽放 是热爱与享受科研中每一次新的突破 像是看着自己孕育的小种子 一点点生根发芽、抽枝长叶、开花结果 读博与公派留学的坚定选择 享受创造的喜悦 探寻更深的科研漫漫科研征途 两个人 双向奔赴 风雨同担、携手并进本期学术达人——蔡玲 一位在轻工路上跋涉、在聚光灯下闪耀的奋进者蔡玲,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制浆造纸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3D打印柔性电子,师从陈广学教授。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于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华南理工大学一等奖学金,2021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中国包装创新奖学金一等奖,多次获得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已发表中科院一区的SCI论文5篇,EI会议论文2篇,累计影响因子达42.965。共申请中国专利9项,其中有4项已授权,美国专利1项。心之所向,且歌且行对心中的向往,一刻也没有放弃追逐。儿时的热爱,坚持到了现在。蔡玲自小学时就热爱芭蕾舞,在同龄人或因学业压力、或因身体缘由而选择放弃时,她选择跳到现在。伴随着学业的发展,她不得不压缩自己练习舞蹈的时间,但一有假期,她依旧会出现在舞蹈室,一遍遍练习,一次次集训,只为在舞台上展现最佳状态。长跑也是她的所爱,作为国家高水平二级运动员,蔡玲多次参加长跑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蔡玲的多才多艺,还体现在主持上。她有着很强的表达能力,参与主持过校研究生迎新晚会、十佳歌手大赛等节目,也曾多次登上省级、市级大型活动的舞台。“我很喜欢舞台表演,喜欢聚光灯下属于我的那几分钟,无论是主持还是舞蹈,每一次展示的机会都让我很兴奋。” 兴趣之外,蔡玲的学生工作经历同样丰富。正如她的师兄所言,“蔡玲热爱的可不止舞台和科研,她在学生工作中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优秀研究生干部,真的很了不起。”这些经历让她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她不断提升自我。 学习上,蔡玲一直是亲朋好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蔡玲常年保持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进入大学的蔡玲,成绩稳居专业第一。连续三年的校级一等奖学金是对她学习能力的有力证明,连续三年的校级三好学生是对她全面发展的有效认可,优秀的她顺利拿到了推免名额。怀着对本科教材编者陈广学的崇拜和敬仰,蔡玲萌发了跟随陈老师学习的信念。2016年夏天,大三的蔡玲来华工参加了推免夏令营。华工文化的深厚底蕴深深吸引了她,也更加坚定了她对华工的选择。在推免系统中,蔡玲毅然选择华工,2017年,她如愿成为了华工的一员。 所学只为能有所用。在蔡玲心中,人生的价值更应该体现为推动行业进步而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从本科至今,蔡玲积极与企业对接,先后为四家企业提出包括印品质量控制、纸浆模塑内嵌物、光固化树脂材料、结构色研发等多领域的多项技术支持,并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价值。每多走一步,离目标就更近一步。“顺利毕业后,更想进入高校工作。” 2019年,为了离梦想更近一步,蔡玲选择了硕博连读。在巨大的科研压力下,她没有松懈、更没有退却,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目标前进。为了积累更多的科研能力,学习更多先进的技术水平,蔡玲成功申请到2021年的公派留学。她希望尽快学成归来,有一天可以自己带学生,帮助他们拥有征战科研的盔甲,享受自己创造。笃心科研,天道酬勤科研之路,清苦与喜悦并生,荆棘与鲜花并存。苦心之人,天终不负。 在科研上,经过多年的积累,蔡玲已发表中科院一区的SCI论文5篇,EI会议论文2篇,累计影响因子达42.965。共申请中国专利9项,其中有4项已授权,美国专利1项。此外,她还具有很好的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其带领的团队成功完成“基于彩色3D打印的自定制包装产业化关键限制因数研究”等三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项。相关结项研究成果均发表至高水平期刊上,获得国内外知名网站的报道转载。 科研不是简单的按部就班地操作,每一步都需要理清缘由,知晓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3D打印柔性电子”是蔡玲的研究方向,3D打印机是蔡玲科研路上的战友,更是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础。有一次打印机漏料,液体渗入到电路槽,需要马上拆机,更换机件,否则时间过久整个设备都会报废。即便在深夜,蔡玲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动手、一点点拆卸。她这样描述那个夜晚:“全部装好后插电,绿色呼吸灯亮起的刹那,重重的呼出一口气,整理好桌面离开实验室的时候,时间已为凌晨五点半。”星光不问赶路人,在科研的路上,一路追逐,一路探寻。 牢固而扎实的基础是在领域内继续深入、拓展研究的保障。蔡玲在3D打印设备方向已经发表了众多优质论文,而打印设备的发展与完善,则需要性能更优越的材料与之匹配,进而共同促进行业的进步。结合研究热点,蔡玲转型向打印材料进发。即便打印材料方向的研究难度更高,但蔡玲并不畏惧,坚实而有力地往前踏进着。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文献阅读能够在理论上给予灵感,实验中细致观察各个流程,不放过任何细节,也会存在意想不到的收获。蔡玲分享了一次突现的灵感:“有一次我借助3D打印机将软体材料个性化打印,在将样品拿去做扫描电镜时,却发现其表面有一层规则的球状突起。”面对这种细节,蔡玲没有忽视,经过反复观察,并与导师沟通讨论后,她认定这是由打印过程中的聚合收缩现象导致,并发掘出这些突起对于改善仿生离子皮肤灵敏度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蔡玲继续研究、深挖,陆续发表众多高质量论文。成果是对自己努力的最好证明。2021年,蔡玲带着科研成果报名参加了由中国包装联合会、中国青年包装创新发展论坛组委会、武汉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包装创新奖学金”。通过报名名单,蔡玲了解到竞争者很多,而且大都成果颇丰,实力很强,这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还好她的师兄及时抽出时间,帮她分析各个竞争者的优劣,也对她参赛的科研成果进行肯定。在师兄的鼓励和支持下,在全国众多研究生激烈角逐下,经历了材料审核、两轮评审和线上答辩后,蔡玲荣获了研究生组唯一的一等奖。正如她所说:“参赛前其实也没有足够的把握,但很庆幸自己曾经全力以赴去准备,享受到竭尽全力付出后收获成果的喜悦。”采访实录:研小萌:到了研究生阶段,富余的时间不算很多,师姐您是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平衡科研和兴趣?蔡玲:最重要的是明确自己内心的追求。你竭尽全力所追求的,必然会成为生活的主线,需要大量付出才可能取得收获。现阶段,我选择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课题和动手实验。但我仍希望可以享受生活,所以我会规划一部分时间,给到兴趣、朋友和健康。每完成一个阶段的科研任务,会奖励自己一些时间去做喜欢的事,这样正向的激励作用让我可以很好地兼顾科研与兴趣。研小萌:有时候读文献也是需要技巧的,师姐能分享分享关于文献阅读方面的经验吗?如何筛选和阅读文献,找到未来的研究方向呢?蔡玲:研究生阶段的知识来源更多是通过研读文献获得,每一篇有价值的文献都应当让它充分发挥作用。选择质量好的文献去读,好的文献要反复读:学习它对关键数据的描述,积累它处理同义词的能力,模仿它的行文逻辑。还有创新点,由文章而产生的启发以及这篇文章巧妙的解释,都要及时整理。至于研究方向,要看个人是否有能力提取。如果暂时不能提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可以与导师或者师兄师姐商讨,共同设计一个创新性比较高的方向。如果有一定的基础,可以沿着自己阅读文献时中意的方向,去寻找想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对于综述中提及的问题有解决思路,也利于找到研究方向。研小萌:师姐您在留学准备工作中有哪些重要的体会?蔡玲:内容丰富的简历很重要,尽可能把简历做好。其次,了解自己的需求,是名校还是顶尖专业,都需要自己去衡量。在契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去寻找更加优秀的学校和导师。重视语言和面试的准备,越早准备越有利。没有足够的付出是很难取得更好的结果。时间节点也需留意,要提前着手准备。尾记: 蔡玲就像生活中的一缕暖阳,对科研、对热爱、对生活,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最铿锵的声音和最有力的武器。 华园风华正茂,5号楼的日晷陪伴着斗转星移,校徽台旁的流水经年永存,惜取少年时,卓越赤子心,共赴来日可期!科研没有尽头,路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过去憧憬的终点,现在的每一天都是曾经幻想的未来,专注当下,无谓终点,才能无所畏惧拥抱明天! 感谢蔡玲的分享,感谢每一条发自肺腑的建议和指导。未来已来、远方不远,祝福前路、万事胜意。
所谓未来就是现在是蔡玲说的 舞蹈聚光灯下的每一分钟是展示与绽放 是热爱与享受
Communications 版面费贵每篇版面费为5200美金重庆大学对于发在《Science》 、《Nature》姊妹刊物(研究性刊物)论文的奖励均为10万元。
1.导师篇可能在看到上段的文字以后,一些会产生这样一个感觉: 你和你师兄师姐的文章会发表的原因是因为你的导师好吧。事实上笔者很认同这一点,可以说如果我没有遇到两位恩师我的博士经历可能会完全不同。但是请诸位不要误解,我说导师好会使文章发表的几率大一些并不是简单的因为你把导师的名字放在你论文上来震慑审稿人(事实上编辑们的心理素质是很好的,而作者和审稿人也是双盲),而是由于好的导师会教给你很多有用的东西。我不知道广大经济博士同袍们多久见导师一次面,我三年里是平均一周见一次的。当然见导师不是为了讨论哪家馆子的水煮鱼味道正宗(这个可以留到课后讨论),勤见导师的一大好处是你总会有压力,这种压力会不断推动你在下次见导师前准备好向导师提新的问题,问题解决了你的进步就会快一些。导师关键在一个“导”字上面,导不是说帮你研究,而是解决你不懂的问题,当你走偏的时候导师要帮你扶正方向。举个例子,做实证的时候用哪一种计量模型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比如如果观测值不独立就需要用Cluster来校正OLS的标准误,如果是面板数据就要考虑是用random effect 还是fixed effect, 如果因变量有上下限就要考虑用Tobit模型,如果因变量离散且大于三个值就不能用logit 和probit而可以考虑用multinomial,如果观测值很少很少可以试一下非参检验等等。这时候导师的几句话就能使刚入门的博士生避免走很多的弯路。当然这里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导师必须明白你提出问题的答案,或者至少能告诉你在哪里可以找到答案。我建议各位博士生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争取与导师见面的机会。当然,你可能会问假如你的导师对你的研究漠不关心或者非常的忙根本没空理你怎么办呢?没关系,你还有另外一个导师——文献。2.立题篇研究的课题应该怎么找呢?首先说两种错误的方式: 首先一个错误的方式是抱着头自己想,头发都想掉了最后发现自己想出的问题爷爷辈儿的人都研究过了。说句实话,任何一个领域发展到今天,凡是你抱着头能想出来的经济问题基本上都能被前人研究了。第二个错误就是总想找一个很大的课题研究,整天琢磨着我要是能把股价预测出来就好了,这样我买股票就发了财了,问他怎么研究,除了甩别人听不懂的名词以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博士生要找研究课题最主要的方式是读文献。前人的研究是你的基础,你必须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的更远一些。前人的研究是A,你的研究是B,B是从A得来的,没有A你不可能一下子蹦到B。文献怎么读?这其实是我刚读博士的时候问得最多的问题。问导师,导师反问我: 你读文献的目的是什么?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句废话,读文献不就是看看前人研究什么了么?后来才慢慢的理解了导师的深意。目的是一个很需要明确的东西,比如在最开始找研究课题的时候,读文献的目的一是看看前人的研究究竟包含哪些方面有没有什么漏洞,这时候就不用精读所有的文章,只要把一个领域的经典文章细读一下,其它的扩展了解个大概就可以了。导师让我最初的做法是用文字写下每一篇文章的研究课题是什么,创新的地方在哪里,结论是什么,漏洞在哪。其实这里面前三部分都还好说,最令我为难的是找出漏洞在哪。我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有一门课叫做"批判性思维",练的就是这个,最开始应用起来也不是很容易,不过后来越来越顺利了,后来才知道导师其实是在训练我把自己摆在审稿人的角度来看文章。几周下来,脑子中对自己要研究的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差不多了解了,对这个领域中很热但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了解个大概,这时候再找研究的课题就会简单很多。当然,找课题并不是读文献的唯一目的,有时候你不知道写作的框架,有时候你不知道数据应该用哪种计量模型分析,有时你不知道理论模型的假设,甚至有时候你不知道表格的格式,这些你都可以从文献中找到,而这些时候由于你的目的不同,读文献侧重的方面也不同。3.论文篇众所周知,发表SSCI一定要用英文写作。一些人说自己发表不了好的SSCI是由于英语不好的缘故,如果英语是母语的话我肯定能发SSCI。如果有人问我对这番言论的意见,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英语是不是你发不出SSCI的主要原因。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拿你的一篇得意之作(哪怕花钱)找人翻译一下,然后投一下好的SSCI就一目了然了,如果投中了的话说明英语是你的问题,如果投不中的话说明你的问题就不仅仅在英语上。有人问我英语不好怎么办?练啊!要么你就找个英语好的翻译当你的第二作者吧。我在这里要说的写论文主要不是英语方面,而是你论文的角度,换句话说,就是你论文的卖点在哪里。就好比一个商人兜售自己的商品,角度对一篇论文来说至关重要。比如实证研究中很有可能你搜集的数据给你带来的结果五花八门,甚至与你期望的相反。这个时候你文章中下结论的时候就要分外小心,找到一个有意思的角度然后看看数据是否符合。举个例子,我师弟的一篇文章的原假设是: 人们对不确定风险下的乐透的期望值与上一轮乐透彩票的结果正相关,说白了就是你看到了别人中奖了以后就会觉得自己买彩票的中奖几率会大一些。结果他的数据结果却正好和他的假设相反,人们对不确定风险下的乐透的期望值与上一轮乐透彩票的结果负相关!师弟一开始就慌了,头发都开叉了。不过几次见导师以后,他最终在导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角度,用"赌徒谬误"解释了他所发现的现象。所以说,没有烂数据,只要你选对了一个角度,小心地得出结论,你的论文就很有可能增色不少,当然,你的数据一定要符合你选的角度,你不能明明数据不支持,你非要牵强的编一个故事,这样做唬外行可以,内行一眼就看穿了。4.润色篇终于在无数次撞墙打滚儿揪头发以后,论文完成了!那么是不是可以递交了呢?当然还不可以,首先找一个机构把你的论文变成工作论文(working paper),这样做的一个目的是为了防止学术不端的人剽窃你的成果,或者很巧有人研究的与你撞车了,还有一个目的是让别人能读到或者引用你的文章。在变成工作论文以后,你要把你的论文发给你认为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资深的学者。发的目的不是让别人赞扬你的论文如何如何的好,而是让他们给你的论文挑毛病。同时,你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各种相关会议去演讲(present)你的论文,学术演讲(presentation)的目的一个是为了让大家记住你,再一个是为了让你的听众挑你论文的毛病。有的人做学术演讲的时候生怕别人挑毛病,觉得很没面子,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你把论文递交给SSCI的期刊以后期刊编辑会找一到三个审稿人,这些审稿人会给你的文章大挑特挑毛病。如果毛病太多的话,编辑拒稿是一定的。与其如此,不如在审稿人看你文章之前就尽量把你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能修改的修改,不能修改的至少要用语言防御一下,而修改和防御的过程就是你文章润色的过程。当润色接近了尾声,准备投稿吧。5.投稿篇向SSCI期刊投稿大多是在网上就可以完成的,投稿的时候一般要写一封covering letter,wrod文档一页就行,简单的说一下你希望贵期刊发表你的文章。投稿结果的可能性从好到坏分几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期刊直接邀你写稿,写完后发表。不过这种情形是可遇不可求的,Junior拥有这样的机会不大;第二个等级是你向SSCI期刊投稿,期刊回复不需要修改就直接发表。这一般发生在letter类期刊,要么接受,要么拒绝。第三个等级是你向SSCI期刊投稿,期刊回复需要修改重新递交,这个叫做R&R (revise and resubmit),修改重新递交以后期刊发表。这个是发表成功可能性最大的结果。第四个等级同样是R&R,但是重新递交以后被拒。第五个等级是递稿后发给审稿人,经审稿后被拒。最后一个等级是不发给审稿人,编辑直接拒。你千万不要以为最后一个等级发生的概率很低,事实上如果你给一些非常好的期刊投稿,编辑是很有可能直接把你的文章否掉的,否掉的原因五花八门,可能是该期刊类似的文章太多了,可能是你写的文章的结论不是非常有趣等等等等。如果非要说直接拒绝有什么好处的话,唯一的好处就是处理的时间快,不会耽误你很长的时间。假如你通过了编辑这一关,那么无论发表与否,至少你能有机会获得审稿人的意见了。当然,获得的审稿意见可能是2个"差评",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会礼貌的通知你另投别家吧(其实就是拒绝的意思),对于审稿人的意见你要认真读的,因为SSCI期刊的审稿人一般都是你论文领域的行家,给出的意见多少会有些建设性意义。如果两个审稿人都是"好评",或者两个审稿人意见一好一坏,但是编辑这个时候认为可以再给你一次机会的话,那么恭喜你,你获得了修改重新递交的机会了!R&R(也就是修改重新递交)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你在该期刊发表的概率大大的上升了。但是请诸君注意不要庆祝的太早,香槟什么的就不要准备了,概率大大上升并不代表着一定会最终发表,获得R&R最终被拒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审稿人和编辑提出的问题可能是非常难改动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认真的读审稿意见的每一个字,推敲如何在重新递交了以后能使审稿人和编辑满意。修改之后要附上一个文字说明,罗列清楚针对审稿人和编辑的每一条意见你是如何做相应修改的。有人可能问,审稿人的每一条意见都要修改吗?答案应该肯定的,笔者只见过两位恩师中的一位有一次说审稿人的几条意见不好,因此他决定不改,我当时觉得老头子太狠了,后来那篇文章后来也发表了。而笔者和笔者的师兄姐们均未敢做出这种大胆的行为(当然,有胆儿大的同事这样做不过后来被拒了)。因此笔者认为做为Junior还是按照意见改动的好。修改完成以后就重新递交吧,这时候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听天由命,假如几周后你收到一封通知你你的文章被该期刊发表的邮件,恭喜你!大功告成了!此时你的pose应该是头微仰呈45度角,眼角湿润,如果嘴里能叨念出一句座右铭什么的就完美了......6.尾声写的很长,情节也不够跌宕起伏,相信能看到这里的人不会很多,不过假如有一个搞学术的新人在看到我的这篇文章有一些启示的话,也算是笔者没有白写。笔者曾见过很多学术上的牛人,有的太牛了甚至可以被称之为犇人。与之聊天,发现牛人最大的特点一是基本功特别扎实,二是思维特别活跃。说实话搞好学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成为大牛天分的确是需要一些的,但是就在SSCI发表这一个小的方面来看,即使是一个悟性不是很高的人,假如他专心学术坚持不懈,除非永远不尝试,否则发表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只是很可惜,专心学术坚持不懈这八个字说来简单,做到却并不容易。尤其对像与我一样的junior们来说,整天捧着文献读,坐在电脑前面踏踏实实写论文着实是需要一些毅力。无论如何,年轻是劣势,同样也是资本,正如我的恩师对我说的那样:你还年轻,假如你从现在开始一直专注一个领域,总有一天,你会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属于原作者。祝你愉快,满意请采纳哦
这个要看你的具体要求,不是越改越好,要能够适合自己的更好
如果不考虑专业,又假设题主本硕博都是C9,以这个条件去省属院校概率比较大,即便论文弱一点也是可以的。题主可以选择去广东那边的省属高校,待遇是真的好,我们这些211高校都眼红得不得了。如果非要进985、211高校,大概率只能从博士后做起,那我觉得不如先去国外做三年博士后,同样三年,出国做后起点会更高一些。不过总的来说,如果想有更高的追求,建议出国,如果想既稳定又有不错的待遇,华东华南地区的省属高校应该是首选。
有3~5篇左右的SSCI论文可以进重点大学。 如果想进重点大学的话,科研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研究生来说,毕竟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科学研究。尚若在本科阶段或者说在本科毕业之后能够发表3~5篇的ssci论文,那么进入重点大学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