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音乐研究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音乐研究论文发表

很多期刊都可以安排音乐类文章,《北方音乐》、《通俗歌曲》(通俗是不是感觉不好听)、《艺术品鉴》、《戏剧之家》、《艺海》等,不过建议发表在音乐类的专刊上面

期刊方面的问题可以找【论文部落】了解

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的总任务就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学研究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音乐学研究论文篇1 浅析类型化音乐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 源自美国的类型化音乐广播在塑造频率的整体形象、规定主持人的解说篇幅等方面令人耳目一新,在这种新节目形态下,频率的整体风格被记住,而主持人的个性在凸显频率风格中被越来越淡化。听众对广播的感觉方式从一个个节目的细节式体验变成了对频率整体的把握,他们不再有耐心去等待、搜索某一个特定节目,而希望一个频率的播出内容是恒常的、稳定的,广播节目的伴随功能越来越突出。 以鞍山音乐广播为例,强调类型化特点,重点放在音乐本身的欣赏上。各节目虽然标称为“音乐晨风”、“音乐飞扬”、“音乐阳光”、“音乐漫步”等名字,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不同,只是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了节奏和韵味不同的歌曲作为区分。频道的宣传广告是:“爱音乐,爱生活”,就是让音乐与听众随时相伴。类型化音乐电台要求主持人的语言更加精练,节目更规范,整体性特点显得与众不同。它以其音质清晰、轻松时尚、浪漫亲和、青春动感的节目风格,音乐资源丰富迅捷、内容及形式善变的节目特点,独具特色的节目优化组合,将精练的语言与音乐融为一体。那么,作为类型化音乐广播的主持人要如何面对自己的工作呢? 一、让音乐来唱主角,压缩主持人空间 音乐是最古老的语言,用它可以进行无国界的情感交流。音乐本身比主持人的话语来得更有意思。那么主持人要做的是在保持频率整体风格的前提下,融入个人主持风格,做好曲目间的自然过渡,简短精彩的歌曲点评。为了确保专业化频率的整体风格,考虑到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听众不喜欢听主持人太多说话,主持人的语言每小时限定在3分钟内。鞍山音乐广播的收听人群为15~45岁年龄段、喜好音乐、文化素养较高的听众。其中都市人群为主要收听群,所以节目的设置也与都市人的生活结合紧密,遵循人们的生活、心情等规律,歌曲的选择充分配合听众的收听环境,它依靠节奏的变化,就像朋友陪在身边,来完成收听,最终把整体频率风格表现出来。 二、主持人必须加强时间观念 类型化音乐广播的主持人起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用精练的语言,巧妙地串接起歌曲之间的联系是每位主持人首先要明确的。为达到音乐与话语的平衡,类型化音乐广播对二者比例做出了严格的规定,鞍山音乐广播对每一个小时的节目内容作了精准而细致的定位与安排,规定主持人在每小时的节目中“开口”6次,而每一次的“开口”时间限定在30秒,只能在上一首歌曲的尾奏和下一首歌曲的前奏之间,并严格要求主持人的语言不允许和歌手的声音混播。类型化广播的串词还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流行、最贴近的内容和听众分享,时间短了,但主持人的责任并没有减轻。这就要求主持人的专业素质更高,概括能力更强,语言表达更准确,对歌曲的悟性更深。如此一来,受众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整欣赏歌曲,而不会受到主持人过多的语言干扰,从而保证了频率在全天“音乐不间断”的顺畅播出中确立自身独特的风格,并有效地树立起自己的频率品牌。 三、主持人说话要有对象感,重视陪伴性 要了解是哪些人在收听类型化音乐广播,他们的年纪有多大,这个群体有着怎样的特质,他们的价值观是什么,他们对我们的广播节目有怎样的想法,等等。仍以“鞍山音乐广播”为例:音乐播出思路是“经典+流行”,以中文为主,以欧西作为点缀。主持人随时把握这一音乐思路,及时调整自己每一次主持“开口”的内容。广播是一个“不具独占性”的媒体。也因为这个媒介特色,所以无论在国内外,移动收听广播的听众比例和汽车增长量都呈正比关系,树立“伴随性”理念,在保证让受众能完整欣赏歌曲的前提下,绝不能自以为是,喧宾夺主,而应在语言内容上以音乐话题为主,适当加入天气、交通或娱乐方面的服务信息,不仅让听者惬意地欣赏歌曲,还能获知一些有用的生活信息。主持人语言状态的亲切感来自于主持人与听众的感情交流“零距离”和听众对主持人的熟悉程度。所以,主持类型化的音乐节目,无论是在内容、语气还是情感上都要有分寸的拿捏。一个小时虽然只有短短的几段话,但却涉及到人生观念、人生态度、家庭、感情各个方面,想做到“说的比唱的好”很不容易,想让大家通过自己的表达有所收获,更是需要下功夫的。 四、主持人要形成独特的个性魅力 很多受欢迎的节目就是内容贴近性强,更主要的是主持人个性独特。类型化音乐广播的节目内容一般由系统挑选,然后有专门的音乐总监确定,主持人没有选歌的权力,且节目中开口时间被固定,对于类型化主持人来说,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是很容易。都是主持音乐节目,都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一首首歌曲串联起来,而听众就独独喜欢你的主持,就觉得那首歌曲由你串联后味道就不一样,这就是主持个性的体现,是类型化主持人必须努力的方向。此外,户外活动是主持人个性集中展示的另一平台。以常州音乐台为例:他们成立自己的乐队;表演音乐剧和话剧;对主持人进行拉丁舞、流行唱法、乐器等方面的培训。这些活动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找准了受众的兴趣点之后,依靠团队整体合作,其结果不是“火”某一个人,而是“火”了一个团队,“激活”了整个频率。二是巧妙地隐藏了主持人生活或工作的常态,主持人无需本色面对听众,需要突出的是扮演的角色,附加了人物故事和全新概念的出场,无疑是对广播主持人的职业神秘感的有效保护。在追寻与众不同中展示广播的优雅与生动,在主持人个性培育中制造清新与欢畅,才是声色俱佳的新时代广播应有的格调。 类型化音乐广播听众忠诚的是频率,而不是频率中的某个栏目。一个频率节目的内容和风格高度统一,能让喜欢这一频率的听众随时听到自己想听的节目,主持人与节目融为一体,突出频率类型化特色,就能解决节目的指向性收听和持续收听的问题,这也是类型化广播追求的最高目标。 音乐学研究论文篇2 浅析爵士钢琴作品《含苞茉莉》的音乐 我国作曲界诞生了一批新生力量,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以各大音乐院校的在校生为主,这一点从2007年上海“圣卡罗杯”钢琴创作比赛可以看出。比赛的一、二等奖获得者都是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年轻人获奖更能体现出作品的创意和锐气。其中有一首爵士钢琴作品《含苞茉莉》获得了优秀奖,作者张弦当时年仅17岁,还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一名学生,是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该作品创新的爵士风格令在座的老一代作曲家们耳目一新,作者的灵感源自我国的民歌《茉莉花》和欧美爵士乐。 这首作品有一种鲜明浓郁的爵士乐风格,在中国现当代的钢琴作品中是十分新鲜的,让人印象深刻。众所周知,“爵士乐是美国的古典音乐,它代表了美国音乐文化的灵魂和美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它是民族大融合通过乐队组合形式表现的一种特有的音乐语言。”① 全曲篇幅不长,一共123个小节,在结构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为柔版(Adagio),第二和第四部分为快板(Allegro),清晰规整、层次分明。 第一部分(1―25小节),作者在这个柔板标上了四分音符等于70的速度,尤其在开始的四个小节,4/4+4/5+4/6 的不规则节拍以很慢的速度演奏,同时配合自由的同音轮指和长音的延长标记,情绪上缓慢摇摆,不仅突出了爵士乐的即兴性质,而且具有类似于中国作品引子部分的散板气质。第五小节的旋律声部直接就亮出了民歌《茉莉花》的主要动机“mi-sol-la-dol-la-sol”,显示了该作品的主题核心材料和音乐内容,接下去的20个小节可以分为三个乐段,每个乐段的旋律声部分别重复了三次上行小三度的mi-sol,而爵士乐常用的切分和附点节奏也贯穿在织体部分,整首音乐听起来绵延摇摆,形成了一种自由随性的即兴风格,同时还能隐约“嗅到茉莉花的芬芳”。 第二部分(26―74小节),这是个快板部分,和前一部分的音乐截然不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规整的节奏律动,气氛热烈活泼,表现了舞蹈性的音乐,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发展态势,从音乐材料的变化、演奏力度的逐步加强和节奏的逐渐分裂细碎,听起来一气呵成、干净利索,并且形成了作品的第一次高潮。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它的左手部分,这是由几种固定的低音律动组成的,也正是爵士钢琴演奏的特点之一,即布鲁斯音乐风格中的“布吉――伍吉”奏法。作品从26小节至39小节都采用了八分附点和均等十六分节奏交替的写作手法,并且音高保持不变,重点烘托了右手的旋律乐句。40小节至49小节的低音则以均等的八分节奏为主,右手配以弱起的重音,节奏变得急迫起来。之后的几个小节则左右手节奏同步,用了ff的力度共同将音乐推向高潮。自59小节开始,不规则节拍出现,并且以八分单位拍为主,几乎是一小节一变,间隔由三个八度四分音符重音支撑起低音的骨架,走向了结束。 第三部分(75―87小节)乐曲回到了Adagio,情绪变得柔和,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响起,并且变得清晰,从第79小节开始的中声部中,我们甚至能听到完整的第一句,但作者笔锋一转,紧接着在第82小节写出了bE,转换到了爵士乐的色彩,巧妙动听,没有和声停留的紧密衔接就过渡到了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88―123小节)同样是一个快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88-93小节,94-99小节,101-112小节以及余下的11个小节。该段是作品的重点部分,爵士钢琴的风格十分鲜明地凸显出来,好像一段热情奔放的舞蹈。左手的低音部分出现了很多连续的八度大跳,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大跨度低音”,从而突出右手的旋律。自第113小节开始,和第61、68小节一样的左手八度四分音符的强奏,再次把热烈的气氛拉得宽广,之后的两个手八度上行和交替快速下行似华彩的滑音,使音乐走向完满的和声终止。 无论是从音乐创作构思,还是从音乐所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来说,《含苞茉莉》无疑都是十分成功和出彩的,可弹性与可听性兼备,虽然创作手法还稍显稚嫩,但是对于中国现代钢琴音乐的创作领域来说,年轻一代作者的锐气势不可挡,有想法、有新意,而这种蓬勃的朝气应该也是组委会把出版的获奖作品集命名为《含苞茉莉》的用意所在。 注释: ①王珉.美国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1. 音乐学毕业论文 2. 中国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3.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5.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 6. 音乐学论文范文

发表音乐研究生论文

音乐声乐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声乐艺术是一门最古老的、最普遍的综合表演性的音乐种类。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声乐硕士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摘要:对于音乐而言,音乐美学是其最重要的基础,音乐美学是音乐和美学之间的交叉产物,是从美学的角度看待音乐艺术,在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渗透在各个环节,如作品处理、表演技巧、情感表达等,因此,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进行阐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声乐表演;音乐美学;作用

前言

在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是其最重要的基础和指导原则,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创造力,这样才能将表演中熟练的技巧、表演艺术体现出来。另外通过音乐美学,还能将声乐作品的特征、风格用独特的视角演绎出来,并引起观众的认可,因此,对声乐表演而言,音乐美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音乐美学的概述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音乐和美学的结合体,同时音乐美学也是音乐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的本质是对音乐的美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音乐形式、音乐特征、人类想象、情感、感知等与音乐的关系。音乐美学是一种社会科学,是通过理性的方法对音乐艺术进行探究,音乐美学涉及到的范围很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中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对音乐形式进行探究。利用音乐美学,能极大的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提高音乐艺术的欣赏价值。

2.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重要作用

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音乐美学是声乐表演的基石,声乐表演不仅仅是对技术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将声乐作品的内涵展现出来,这才是音乐的本质。在声乐表演中,最重要的是将作曲家创作作品的情感、意图、利用作品传达的思想表现出来,同时还需要表演者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通过音乐美学的应用,能实现声乐表演过程中的音乐创作,并从音乐美学的审美特点出发,将节奏、音高、音程、音色等声乐的基本形式体现出来。在具体的声乐表演中,往往对表演者的审美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不仅需要对作品本身进行鉴赏,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感触去演绎作品,可以说声乐表演是表演者内在感触和外在感知有效结合的审美活动,这就需要利用音乐美学来提升声乐表演的审美价值,从而提高声乐表演的欣赏性。由此可见,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在与观众互动过程中会形成审美对象,对于表演者,也就是声乐表演的主体,其表演有演唱、外在形式两种情况,表演者的表演是构成审美对象的基础,而观众的视觉、听觉、意识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基础,因此,在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进行分析时,需要从表演主体和观众两方面进行。

3.1 声乐表演中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

对于声乐表演,其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具体的过程,其表述的内容是表演者内心活动的外在体现,因此,表演者在实际表演中,承担着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任务,是声乐作品首次创作(作曲家创作作品)和作品三度创作(观众对声乐作品的欣赏)的连接桥梁,表演者不仅需要将作品本身的内涵表现出来,还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声乐表演中,是通过视觉、听觉共同实现的,声乐表演本身就是表演者个人审美情感的外在体现,因此,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与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有很大的关联。

在声乐表演中,人们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不同的表演者,即便演唱同一首歌,演绎出来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表演主体的音乐文化修养有一定差异,导致其审美观念也存在一定偏差,最终造成演唱效果不同。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只是将没有灵魂的音符书写在乐谱上,作品的情感、内涵都需要表演者自己体会,并赋予作品生命力。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是很喜欢真人演唱表演,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欣赏表演者个体的创作性表演,这里面渗透着表演者的智慧、情感,这是非真人表演无法代替的。

人们之所以普遍喜爱音乐,其主要原因是音乐表演经过不同表演者的创作,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且会引起不同观众的共鸣。有很多优秀的表演,会超出作曲家的预想,让作品的情感、内涵更加形象,因此,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是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声乐作品二次创作的重要环节。

3.2 声乐表演中观众的审美意识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其历史风格,不同时期演绎出来的声乐作品有不同的效果,同时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在不同表演者手中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很多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会在作品一次创作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理解、风格及情感,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审美价值,但是表演者的审美并不能代表观众的审美,表演者必须结合所处时代进行作品演绎,这也就是音乐美学中的“尊重作品历史背景,用当代人的眼光进行表演”。只有用当代人的眼光,对作品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元素,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实现作品的当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获得最佳的声乐表演效果。

对于不同民族的观众,其音乐审美观念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当前声乐表演中,作品的旋律、节奏、音阶、曲风、结构等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拉丁民族的音乐,其风格注重热情,并且带有一定的轻浮气息,这种风格有很多观众难以接受,但对拉丁民族来说,这是最优美的音乐;而对于日耳曼民族的音乐,其风格典雅含蓄,含有深刻的哲学含义;嘻哈音乐充满了乐观、积极的精神。因此,声乐表演必须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结合观众的审美意识,演绎满足观众审美要求的作品,这样才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获得预期的表演效果。

在声乐表演中,“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激发观众想象的重要元素,优秀的表演者会在对作品进行处理时,注入自己的真是情感,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唤醒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此,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而言,情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元素,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必须将注重自身的情感体现,对作品进行再次发现、再次创作,挖掘作品每一个情感元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利用优秀的情感表现能力将其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很多时候表演者的情感投入过于虚假,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因此,声乐表演必须注重情感的真实投入。

4.总结

声乐表演本身就是将艺术和音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情感、理智完美结合的艺术美,通音乐美学,能对声乐表演进行深层次的修饰,提高声乐表演中的艺术价值,因此,表演中必须充分重视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作用,结合优秀的表演技巧、真实的情感体验,演绎出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作品,给观众一种艺术美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郭海龙.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J].黄河之声,2013,(09):125-126.

[2]张诗杰.浅谈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J].音乐时空,2013,(12):131-132.

[3]程昕.浅谈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实践的作用[J].美与时代・城市,2013,(08):112-113.

[4]马丽萍.樊玲玲浅析声乐表演与音乐美学的关系[J].青年与社会:下,2013,(11):86-87.

[5]邱晶晶.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大舞台,2014,(09):81-83.

>>>下页带来更多的音乐声乐硕士论文

很多期刊都可以安排音乐类文章,《北方音乐》、《通俗歌曲》(通俗是不是感觉不好听)、《艺术品鉴》、《戏剧之家》、《艺海》等,不过建议发表在音乐类的专刊上面

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的总任务就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学研究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音乐学研究论文篇1 浅析类型化音乐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 源自美国的类型化音乐广播在塑造频率的整体形象、规定主持人的解说篇幅等方面令人耳目一新,在这种新节目形态下,频率的整体风格被记住,而主持人的个性在凸显频率风格中被越来越淡化。听众对广播的感觉方式从一个个节目的细节式体验变成了对频率整体的把握,他们不再有耐心去等待、搜索某一个特定节目,而希望一个频率的播出内容是恒常的、稳定的,广播节目的伴随功能越来越突出。 以鞍山音乐广播为例,强调类型化特点,重点放在音乐本身的欣赏上。各节目虽然标称为“音乐晨风”、“音乐飞扬”、“音乐阳光”、“音乐漫步”等名字,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不同,只是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了节奏和韵味不同的歌曲作为区分。频道的宣传广告是:“爱音乐,爱生活”,就是让音乐与听众随时相伴。类型化音乐电台要求主持人的语言更加精练,节目更规范,整体性特点显得与众不同。它以其音质清晰、轻松时尚、浪漫亲和、青春动感的节目风格,音乐资源丰富迅捷、内容及形式善变的节目特点,独具特色的节目优化组合,将精练的语言与音乐融为一体。那么,作为类型化音乐广播的主持人要如何面对自己的工作呢? 一、让音乐来唱主角,压缩主持人空间 音乐是最古老的语言,用它可以进行无国界的情感交流。音乐本身比主持人的话语来得更有意思。那么主持人要做的是在保持频率整体风格的前提下,融入个人主持风格,做好曲目间的自然过渡,简短精彩的歌曲点评。为了确保专业化频率的整体风格,考虑到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听众不喜欢听主持人太多说话,主持人的语言每小时限定在3分钟内。鞍山音乐广播的收听人群为15~45岁年龄段、喜好音乐、文化素养较高的听众。其中都市人群为主要收听群,所以节目的设置也与都市人的生活结合紧密,遵循人们的生活、心情等规律,歌曲的选择充分配合听众的收听环境,它依靠节奏的变化,就像朋友陪在身边,来完成收听,最终把整体频率风格表现出来。 二、主持人必须加强时间观念 类型化音乐广播的主持人起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用精练的语言,巧妙地串接起歌曲之间的联系是每位主持人首先要明确的。为达到音乐与话语的平衡,类型化音乐广播对二者比例做出了严格的规定,鞍山音乐广播对每一个小时的节目内容作了精准而细致的定位与安排,规定主持人在每小时的节目中“开口”6次,而每一次的“开口”时间限定在30秒,只能在上一首歌曲的尾奏和下一首歌曲的前奏之间,并严格要求主持人的语言不允许和歌手的声音混播。类型化广播的串词还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流行、最贴近的内容和听众分享,时间短了,但主持人的责任并没有减轻。这就要求主持人的专业素质更高,概括能力更强,语言表达更准确,对歌曲的悟性更深。如此一来,受众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整欣赏歌曲,而不会受到主持人过多的语言干扰,从而保证了频率在全天“音乐不间断”的顺畅播出中确立自身独特的风格,并有效地树立起自己的频率品牌。 三、主持人说话要有对象感,重视陪伴性 要了解是哪些人在收听类型化音乐广播,他们的年纪有多大,这个群体有着怎样的特质,他们的价值观是什么,他们对我们的广播节目有怎样的想法,等等。仍以“鞍山音乐广播”为例:音乐播出思路是“经典+流行”,以中文为主,以欧西作为点缀。主持人随时把握这一音乐思路,及时调整自己每一次主持“开口”的内容。广播是一个“不具独占性”的媒体。也因为这个媒介特色,所以无论在国内外,移动收听广播的听众比例和汽车增长量都呈正比关系,树立“伴随性”理念,在保证让受众能完整欣赏歌曲的前提下,绝不能自以为是,喧宾夺主,而应在语言内容上以音乐话题为主,适当加入天气、交通或娱乐方面的服务信息,不仅让听者惬意地欣赏歌曲,还能获知一些有用的生活信息。主持人语言状态的亲切感来自于主持人与听众的感情交流“零距离”和听众对主持人的熟悉程度。所以,主持类型化的音乐节目,无论是在内容、语气还是情感上都要有分寸的拿捏。一个小时虽然只有短短的几段话,但却涉及到人生观念、人生态度、家庭、感情各个方面,想做到“说的比唱的好”很不容易,想让大家通过自己的表达有所收获,更是需要下功夫的。 四、主持人要形成独特的个性魅力 很多受欢迎的节目就是内容贴近性强,更主要的是主持人个性独特。类型化音乐广播的节目内容一般由系统挑选,然后有专门的音乐总监确定,主持人没有选歌的权力,且节目中开口时间被固定,对于类型化主持人来说,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是很容易。都是主持音乐节目,都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一首首歌曲串联起来,而听众就独独喜欢你的主持,就觉得那首歌曲由你串联后味道就不一样,这就是主持个性的体现,是类型化主持人必须努力的方向。此外,户外活动是主持人个性集中展示的另一平台。以常州音乐台为例:他们成立自己的乐队;表演音乐剧和话剧;对主持人进行拉丁舞、流行唱法、乐器等方面的培训。这些活动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找准了受众的兴趣点之后,依靠团队整体合作,其结果不是“火”某一个人,而是“火”了一个团队,“激活”了整个频率。二是巧妙地隐藏了主持人生活或工作的常态,主持人无需本色面对听众,需要突出的是扮演的角色,附加了人物故事和全新概念的出场,无疑是对广播主持人的职业神秘感的有效保护。在追寻与众不同中展示广播的优雅与生动,在主持人个性培育中制造清新与欢畅,才是声色俱佳的新时代广播应有的格调。 类型化音乐广播听众忠诚的是频率,而不是频率中的某个栏目。一个频率节目的内容和风格高度统一,能让喜欢这一频率的听众随时听到自己想听的节目,主持人与节目融为一体,突出频率类型化特色,就能解决节目的指向性收听和持续收听的问题,这也是类型化广播追求的最高目标。 音乐学研究论文篇2 浅析爵士钢琴作品《含苞茉莉》的音乐 我国作曲界诞生了一批新生力量,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以各大音乐院校的在校生为主,这一点从2007年上海“圣卡罗杯”钢琴创作比赛可以看出。比赛的一、二等奖获得者都是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年轻人获奖更能体现出作品的创意和锐气。其中有一首爵士钢琴作品《含苞茉莉》获得了优秀奖,作者张弦当时年仅17岁,还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一名学生,是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该作品创新的爵士风格令在座的老一代作曲家们耳目一新,作者的灵感源自我国的民歌《茉莉花》和欧美爵士乐。 这首作品有一种鲜明浓郁的爵士乐风格,在中国现当代的钢琴作品中是十分新鲜的,让人印象深刻。众所周知,“爵士乐是美国的古典音乐,它代表了美国音乐文化的灵魂和美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它是民族大融合通过乐队组合形式表现的一种特有的音乐语言。”① 全曲篇幅不长,一共123个小节,在结构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为柔版(Adagio),第二和第四部分为快板(Allegro),清晰规整、层次分明。 第一部分(1―25小节),作者在这个柔板标上了四分音符等于70的速度,尤其在开始的四个小节,4/4+4/5+4/6 的不规则节拍以很慢的速度演奏,同时配合自由的同音轮指和长音的延长标记,情绪上缓慢摇摆,不仅突出了爵士乐的即兴性质,而且具有类似于中国作品引子部分的散板气质。第五小节的旋律声部直接就亮出了民歌《茉莉花》的主要动机“mi-sol-la-dol-la-sol”,显示了该作品的主题核心材料和音乐内容,接下去的20个小节可以分为三个乐段,每个乐段的旋律声部分别重复了三次上行小三度的mi-sol,而爵士乐常用的切分和附点节奏也贯穿在织体部分,整首音乐听起来绵延摇摆,形成了一种自由随性的即兴风格,同时还能隐约“嗅到茉莉花的芬芳”。 第二部分(26―74小节),这是个快板部分,和前一部分的音乐截然不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规整的节奏律动,气氛热烈活泼,表现了舞蹈性的音乐,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发展态势,从音乐材料的变化、演奏力度的逐步加强和节奏的逐渐分裂细碎,听起来一气呵成、干净利索,并且形成了作品的第一次高潮。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它的左手部分,这是由几种固定的低音律动组成的,也正是爵士钢琴演奏的特点之一,即布鲁斯音乐风格中的“布吉――伍吉”奏法。作品从26小节至39小节都采用了八分附点和均等十六分节奏交替的写作手法,并且音高保持不变,重点烘托了右手的旋律乐句。40小节至49小节的低音则以均等的八分节奏为主,右手配以弱起的重音,节奏变得急迫起来。之后的几个小节则左右手节奏同步,用了ff的力度共同将音乐推向高潮。自59小节开始,不规则节拍出现,并且以八分单位拍为主,几乎是一小节一变,间隔由三个八度四分音符重音支撑起低音的骨架,走向了结束。 第三部分(75―87小节)乐曲回到了Adagio,情绪变得柔和,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响起,并且变得清晰,从第79小节开始的中声部中,我们甚至能听到完整的第一句,但作者笔锋一转,紧接着在第82小节写出了bE,转换到了爵士乐的色彩,巧妙动听,没有和声停留的紧密衔接就过渡到了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88―123小节)同样是一个快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88-93小节,94-99小节,101-112小节以及余下的11个小节。该段是作品的重点部分,爵士钢琴的风格十分鲜明地凸显出来,好像一段热情奔放的舞蹈。左手的低音部分出现了很多连续的八度大跳,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大跨度低音”,从而突出右手的旋律。自第113小节开始,和第61、68小节一样的左手八度四分音符的强奏,再次把热烈的气氛拉得宽广,之后的两个手八度上行和交替快速下行似华彩的滑音,使音乐走向完满的和声终止。 无论是从音乐创作构思,还是从音乐所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来说,《含苞茉莉》无疑都是十分成功和出彩的,可弹性与可听性兼备,虽然创作手法还稍显稚嫩,但是对于中国现代钢琴音乐的创作领域来说,年轻一代作者的锐气势不可挡,有想法、有新意,而这种蓬勃的朝气应该也是组委会把出版的获奖作品集命名为《含苞茉莉》的用意所在。 注释: ①王珉.美国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1. 音乐学毕业论文 2. 中国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3.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5.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 6. 音乐学论文范文

研究生音乐论文发表

《北方音乐》可以安排哦

音乐是个旅程,每个人也许曾经被一支流行曲深深地感动过。这支歌陪着他们成长,也陪着他们老去,然后,在人生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同一支歌会唤回了所有的往事。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试论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 古筝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筝是一门以演奏为主的音乐艺术,在感觉主导的基础上拥有其自身的特点,古筝音乐美学源自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发展程序,社会性较强。从古至今,古筝音乐美学始终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 一、古筝音乐美学的起源 古筝兴起于“二女争瑟”,到战国时期,受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等因素影响,古筝得以广泛流传,并在向不同区域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 古筝音乐美学滋生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并有一段漫长而有序的发展历程。最初古筝音乐美学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为土壤开始滋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凡古筝使用者或受众皆属于特定的社会阶层,身上具有这一阶层独特的历史印记,然后这种印记又被植入古筝音乐美学发展的过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到现代,虽然其中的阶级性已经大大减弱,但是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自身独有的文化特征,古筝音乐美学受新时期的影响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但不论怎样发展,古筝音乐始终都是以具体的音乐内容、演奏手法等为基本载体,通过曲谱和技法等共同构成古筝音乐的审美特征。 二、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 ***一***古筝音乐悲情美学发展 悲情美学是古筝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古筝艺术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其音乐母题也不断丰富而呈现出多样化,悲情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宣泄出口,逐渐发展成为古筝音乐的主要分支,悲情美学也成为古筝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阶段。古筝音乐悲情美学所带给人的感受应该用热耳酸心来形容,一切体现悲凉、悲壮、悲伤、悲愤等悲剧美学元素的作品,在古筝曲中所占有的分量是不容小觑的。例如《苏武思乡》《姜女泪》《临安遗恨》等古筝作品,表达的皆是悲壮、悲伤、悲凉等美学情感,这些悲情美学元素融合于一体,不断发展,就构成了完整的古筝音乐悲情美学。 古筝音乐悲情美学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历程。悲情美学始于战国末期,到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悲情美学以一种浅淡和外化的方式在古筝音乐中加以表达,从宋朝开始,古筝音乐流行以悲为美,并且此后悲情美学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中,通过长时间的缓慢发展,最终在古筝音乐美学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影响。 古筝音乐悲情美学的特征包括悲壮、悲伤、悲凉等多种,其中慷慨激昂的悲壮是我国古筝音乐悲情美学的主导特征。以《临安遗恨》为例,此曲主要表达的是岳飞悲壮的一生,开头一句就奠定了整首曲子的悲壮基调,在开头的慷慨激昂以后,随之而来的是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但是于含蓄之中又更加将岳飞征战疆场,最终却落得“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悲壮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国仇家恨,千军万马,最终化为尘土飞扬,有心报国,到头来终是难圆己愿,令人无限惋惜。 古筝音乐悲情美学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古代延伸至今,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最终美学情感与音乐情感完美融合,由此形成了古筝音乐独特的悲情美学特质。 ***二***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发展 所谓气韵伴随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而产生,在人与自然、自然万物之间不断滋生出无限的生机。气韵是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气韵的认识从古代即已开始,并不断发展延伸至今。中国的传统美学认识,气韵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生长、呼吸、律动,都是气韵的一种生动的表现。至司空图时代,以意境、物境、情境为主体的三境说代表了气韵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至此,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开始拥有了自身独特的美学特质。 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源自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学,并在具体的演奏技法以及古筝材质选择等方面得以体现。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十分注重演奏以及曲谱与自然之间的气韵流动和协调,纵观古往今来的诸多古筝名曲,无不体现了这一重要特征。 从古筝演奏技法来看,传统的演奏技法主要分为左、右手两大类,左手韵是演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平直音线经过左手在弦上持续的上下颤动后,单调的音线开始体现出优美的颤音,这样的审美享受是由古筝演奏技法所营造出来的,更是技法背后独有的气韵合观所赋予的。从单薄的直线转变成曲折的波浪曲线,通过气韵将原有的平淡冲破之后,波浪所表达出来的正是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特征所带来的审美感受。 气韵合观在整个古筝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一直处于活跃清晰的状态,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天地融合的方式所创造出来的美学特征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据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气韵合观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特征,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对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古筝音乐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具有悲情美学的特质,又充分体现了气韵合观所带来的灵动。从战国时期起源并发展至今,古筝音乐的美学特质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完善,最后形成自己所独有的特点,既有时代的印记,又不缺乏自身的魅力,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属于自己的,同时又与中国传统美学息息相关的审美特征。古筝音乐在这样的美学特质引导下,将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完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 篇2 浅谈初中音乐课堂的汇入设计 一、初中音乐课堂汇入设计的原则 在教学中引进汇入设计,目的就在于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并通过汇入设计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体会到音乐教学趣味的同时放松身心,提升自我。对于汇入设计,要注意坚持实际性、高效性和趣味性这三个原则。 1.实际性。初中音乐课堂的汇入设计也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切不可将一种汇入设计方法千篇一律地用到所有班级和所以学生中,造成汇入设计效果的难以体现。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必须做到对不同班级和学生情况的充分把握,继而根据学生性格和特质,结合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汇入设计方法,在灵活的运用之下实现对学生的各个击破,满足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需求与渴望,从而为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高效性。将汇入设计引入初中音乐课堂,目的就是通过汇入设计前期铺垫作用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热情,为课堂教学和讲解奠定基础。常规的讲解以及师生交流仍是音乐课堂的主体,汇入设计只是课堂前期的一个部分。因而,要合理安排汇入设计的时间以及其所占用课堂教学的比例,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提高汇入设计的效率,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就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整堂课都充满活力。 3.兴趣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任何一门课程,学生只有对其建立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开启思维和想象,进入对知识的探究与渴求世界中。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引入汇入设计的主要目的也就在于燃起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其对于音乐的求知,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与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强化音乐教学的效果。因而,音乐课堂上的汇入设计也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趣味性原则,旨在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音乐兴致,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 二、初中音乐课堂实施汇入设计的方法 要顺利实施汇入设计,并充分发挥其对于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除了坚持实际性、高效性和兴趣性这三个原则外,还需掌握一定的方法。 1.利用多媒体,构筑情境汇入。初中音乐课堂的汇入设计也可借助多媒体这一新兴的教学手段,在课堂开始时利用多媒体构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即将讲解的内容,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课堂中,为保证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奠定基础。 以张千一作词作曲的《走进 *** 》为例,在课堂伊始,可通过多媒体将 *** 的代表――布达拉宫先行展现,继而播放一些西 *** 俗,使学生对于 *** 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还可以结合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让学生感受到 *** 的独特与壮美,以及近年来的迅速发展。通过多媒体所构筑的情境,学生对于 *** 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此时再进行歌曲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2.借助学生对于其他内容的了解,进行相似内容汇入。音乐作为情感的表达方式,其与很多艺术是一脉相承和互通的,舞蹈、喜剧、文学等,这些都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初中音乐课堂中,为了使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提前做到熟知,并且对其有所认识和见解,就可借助相似的内容,将即将开始的教学与学生们熟知的内容相联络,从而唤起学生的共鸣和热情。 譬如在教授《踏雪寻梅》一歌前,为了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到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众多与梅、雪相关诗文引入课堂,作为汇入设计,通过诗词的朗诵表现出梅的铮铮傲骨与雪的洁白无瑕,使学生提前对感受到“踏雪寻梅”的情景。继而表明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即位《踏雪寻梅》,在汇入学生熟悉内容之下促使学生对音乐课堂充满兴趣与求知的欲望。 3.调动学生兴趣,进行游戏汇入较之于枯燥繁重的学业,游戏对于初中生的吸引力明显要大得多。在初中音乐课堂中,为了帮助学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燃起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可以适时进行游戏汇入,以做游戏的方式将学生的兴致集中到游戏中来,在无形的游戏过程中传递相关的课程内容,为音乐教学做好铺垫。在教学生《唱脸谱》时,为了使学生对于歌曲中的众多脸谱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并建立起浓厚的兴趣,教师可实现准备若干脸谱,以游戏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快速分辨脸谱,将整个课堂氛围调动至最佳状态。如此依赖,接下来的音乐教学将会更为顺利,学生的热情也会更高,汇入设计的功能可见一斑。 三、结语 汇入设计所具有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为课堂音乐教学做足铺垫等作用是很多教学形式无法企及的。鉴于汇入设计对中学音乐课堂的卓越功效,各中学应充分认识到汇入设计的重要性,将其大力引入音乐课堂中,使音乐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放松身心,以及提升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杂志社只要合法,哪个发表都没问题,主要是看准杂志社,当心不要才好

音乐研究生论文发表

期刊方面的问题可以找【论文部落】了解

音乐学年论文发表篇2 论音乐与动效在动画片中的重要作用 自从有声影视诞生的那一天开始,音乐与动效语言就扮演着最不详细的恍惚语言的角色,但是它又是最富于显现性和衬托性的要素,在影视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动画作为影视四大片种之一,运用绘画或其它艺术表现形式,采用“定格摄影”的方法,以每秒24格的速度,将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中的故事搬上荧幕,画面中充满了夸张、魔幻、想象,为了使画面更具有生机,使屏幕形象愈加详细、更有立体感,动画导演都不得不对作品的音乐与动效的制作质量十分注重,这也就使得动画对音乐与动效的配音要求要远远高于其它影视作品。 1、无声动画与有声动画 1.1无声动画 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是1892法国人雷诺的《一杯可口的啤酒》,在巴黎格雷万蜡像馆上映,并获得成功。在此三十多年间,动画都处于无声的状态,在这期间动画是靠什么存活下来的呢? 英国著名电影理论家欧纳斯特·林格伦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达芬奇的理论为依据,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电影中,画面和声响不是同等重要的。通常有声电影中的视觉部分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总的来说,他表现更多的东西。眼睛被称为心灵之窗,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主要工具,它使人能最充分地欣赏自然界中无限的创造,而耳朵之所以相对次要,是由于它能听到眼睛已经看到的事物。”这样看来,在影视制作中视觉感受似乎要重要于听觉感受,或是优于听觉感受。 1.2有声动画 1928年沃尔特·迪斯尼推出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卡通动画《汽船威利号》。片内的米老鼠没有说话,只随着轻快的音乐跃动和吹口哨。但他可爱的形象博得了观众的喜爱,这也使米老鼠成为全球明星。这部以米奇为主人公的动画影片,很好地利用了音乐来配合角色的夸张动作和滑稽表情,音画同步这种最新技术的运用促成了动画产业飞跃性的跨度,标志着动画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声音在动画片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们将对动画片中的声音创作手法进行归纳并结合实例说明动画中声音的重要性。 2、动画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分类及作用 在动画片中声音与画面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的结合比在其它影片中显得更为亲密、更为新奇、更为机智、更富有创意。 动画片与真人演出的电影不同,它的卡通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存在,可以是人虚拟出来的,而声音的加入则为这些虚拟存在的卡通角色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赋予了性格和情感,使观众相信它的真实性,认同它的存在。 对白、音乐、音响是动画片中声音元素的基本成分,将各种声音元素有目的地选择,有组织地运用,便能产生创造性的构思。 2.1对白 对白是除动画画面以外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表现形式。它包括动画人物思想的语言表述和喜怒哀乐等情感表达时发出的声音,如人物的对话,笑声,哭泣,叹息,焦躁,咆哮等。在现实生活中,语言是人类最完善的交流工具,在动画这种虚拟的人物世界也是如此。这些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声音再加上配音演员的不同音色,不同处理声音方式,清晰地表达了人物的逻辑思维,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带动了剧情的发展。 2.2音乐 音乐在动画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音乐的抽象性使它经常被用来代替语言和音响,借以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内在精神世界、描绘情绪情感、渲染气氛、解释画面、交代时代背景、确定节奏等内容。其中主要包括人物背景音乐logo,情节背景音乐,主题曲。 1.人物音乐logo 人物音乐logo,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品牌的视觉logo而言的,是人物的听觉识别标志。“人物背景音乐logo”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用音乐、音响和语言来传递动画人物的鲜明的性格特点、丰富的内心情感由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达到让观众记忆动画人物形象从而记住整部动画的功效。 2.情节背景音乐 用音乐语言在某种特定的场景情节下,抒发人物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感、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画面所呈现出的环境气氛、评论、推动情节、衔接前后两场或多场戏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人。 3.主题曲 主题音乐出现在开头和结尾。缓慢凄清的节奏奠定了动画的基调,在高潮的部位体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起到深化主题、加深记忆、引发共鸣等多重作用。 (三)音响(动效) 音响是影片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除对白和音乐之外所有声音的统称。音响通常被分为下面几类: 动作声效:由人或动物的行动所产生的声音,如走路声、开关门声、打斗声等; 自然声效:自然界中非人的行为动作而发出的声音,如山崩海啸、风雨雷电、鸟叫虫鸣等; 背景声效:也称为群杂,如集市上的叫卖声、战场上的喊杀声等; 机械声效:因机械设备运转而发出的声音,如汽车、轮船、飞机、电话铃声等; 枪炮声效:各种武器、弹药所发出的声音,如枪声、炮弹、地雷的爆炸声等; 特殊声效:人为制造出来的非自然音响或进行过变形处理后的音响,这类音响在动画片中运用得较多。 声音的创作多是声音创作者的主观表达。每个人对声音的感受各有不同。声音所负载的信息使画面变得有血有肉活跃起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电影创作中,音响不只是重复画面上已经出现的事物。还可以作为剧作元素纳入影片的结构中,成为创作手段之一。吉甘说过:“只要重视音响,精心运用音响,声音所产生的感染力,并不次于可见的视觉造型。” 4、结语 对白(语言)———人类最为完善的交流工具,具有情绪、性格、气质等形象方面的丰富表现力。 音乐———最早进入电影的一个声音元素。从默片开始,音乐就一直是电影的忠实伴侣,帮助观众读解画面内人物的情绪,渲染故事的气氛。随着有声电影的发展,音乐逐步加入影片内部,成为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好的电影音乐应该是融化渗透在影片的整体构思之中的。 音响———对于动画来说,音响的艺术功能不仅在于能增强生活感和真实感,还可以通过夸张变形与画面配合,产生的喜剧效果不亚于其它元素。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与动效在塑造动画角色、创造时空环境、烘托环境、确定节奏、奠基动画基调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如同美味佳肴中的调味品一样,看似微不足道,但是没有它的存在即使是再好的剧本,再好的人物,再好的镜头表现方式,也不是最好的呈现。 猜你喜欢: 1. 音乐学年论文免费范文 2. 音乐类论文发表范文 3. 音乐学年论文参考 4. 音乐类论文发表 5. 音乐创作论文发表范文

杂志社只要合法,哪个发表都没问题,主要是看准杂志社,当心不要才好

音乐研究生发表论文

音乐声乐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声乐艺术是一门最古老的、最普遍的综合表演性的音乐种类。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声乐硕士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摘要:对于音乐而言,音乐美学是其最重要的基础,音乐美学是音乐和美学之间的交叉产物,是从美学的角度看待音乐艺术,在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渗透在各个环节,如作品处理、表演技巧、情感表达等,因此,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进行阐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声乐表演;音乐美学;作用

前言

在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是其最重要的基础和指导原则,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创造力,这样才能将表演中熟练的技巧、表演艺术体现出来。另外通过音乐美学,还能将声乐作品的特征、风格用独特的视角演绎出来,并引起观众的认可,因此,对声乐表演而言,音乐美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音乐美学的概述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音乐和美学的结合体,同时音乐美学也是音乐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的本质是对音乐的美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音乐形式、音乐特征、人类想象、情感、感知等与音乐的关系。音乐美学是一种社会科学,是通过理性的方法对音乐艺术进行探究,音乐美学涉及到的范围很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中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对音乐形式进行探究。利用音乐美学,能极大的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提高音乐艺术的欣赏价值。

2.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重要作用

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音乐美学是声乐表演的基石,声乐表演不仅仅是对技术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将声乐作品的内涵展现出来,这才是音乐的本质。在声乐表演中,最重要的是将作曲家创作作品的情感、意图、利用作品传达的思想表现出来,同时还需要表演者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通过音乐美学的应用,能实现声乐表演过程中的音乐创作,并从音乐美学的审美特点出发,将节奏、音高、音程、音色等声乐的基本形式体现出来。在具体的声乐表演中,往往对表演者的审美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不仅需要对作品本身进行鉴赏,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感触去演绎作品,可以说声乐表演是表演者内在感触和外在感知有效结合的审美活动,这就需要利用音乐美学来提升声乐表演的审美价值,从而提高声乐表演的欣赏性。由此可见,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在与观众互动过程中会形成审美对象,对于表演者,也就是声乐表演的主体,其表演有演唱、外在形式两种情况,表演者的表演是构成审美对象的基础,而观众的视觉、听觉、意识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基础,因此,在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进行分析时,需要从表演主体和观众两方面进行。

3.1 声乐表演中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

对于声乐表演,其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具体的过程,其表述的内容是表演者内心活动的外在体现,因此,表演者在实际表演中,承担着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任务,是声乐作品首次创作(作曲家创作作品)和作品三度创作(观众对声乐作品的欣赏)的连接桥梁,表演者不仅需要将作品本身的内涵表现出来,还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声乐表演中,是通过视觉、听觉共同实现的,声乐表演本身就是表演者个人审美情感的外在体现,因此,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与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有很大的关联。

在声乐表演中,人们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不同的表演者,即便演唱同一首歌,演绎出来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表演主体的音乐文化修养有一定差异,导致其审美观念也存在一定偏差,最终造成演唱效果不同。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只是将没有灵魂的音符书写在乐谱上,作品的情感、内涵都需要表演者自己体会,并赋予作品生命力。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是很喜欢真人演唱表演,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欣赏表演者个体的创作性表演,这里面渗透着表演者的智慧、情感,这是非真人表演无法代替的。

人们之所以普遍喜爱音乐,其主要原因是音乐表演经过不同表演者的创作,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且会引起不同观众的共鸣。有很多优秀的表演,会超出作曲家的预想,让作品的情感、内涵更加形象,因此,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是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声乐作品二次创作的重要环节。

3.2 声乐表演中观众的审美意识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其历史风格,不同时期演绎出来的声乐作品有不同的效果,同时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在不同表演者手中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很多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会在作品一次创作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理解、风格及情感,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审美价值,但是表演者的审美并不能代表观众的审美,表演者必须结合所处时代进行作品演绎,这也就是音乐美学中的“尊重作品历史背景,用当代人的眼光进行表演”。只有用当代人的眼光,对作品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元素,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实现作品的当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获得最佳的声乐表演效果。

对于不同民族的观众,其音乐审美观念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当前声乐表演中,作品的旋律、节奏、音阶、曲风、结构等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拉丁民族的音乐,其风格注重热情,并且带有一定的轻浮气息,这种风格有很多观众难以接受,但对拉丁民族来说,这是最优美的音乐;而对于日耳曼民族的音乐,其风格典雅含蓄,含有深刻的哲学含义;嘻哈音乐充满了乐观、积极的精神。因此,声乐表演必须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结合观众的审美意识,演绎满足观众审美要求的作品,这样才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获得预期的表演效果。

在声乐表演中,“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激发观众想象的重要元素,优秀的表演者会在对作品进行处理时,注入自己的真是情感,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唤醒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此,对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而言,情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元素,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必须将注重自身的情感体现,对作品进行再次发现、再次创作,挖掘作品每一个情感元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利用优秀的情感表现能力将其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很多时候表演者的情感投入过于虚假,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因此,声乐表演必须注重情感的真实投入。

4.总结

声乐表演本身就是将艺术和音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情感、理智完美结合的艺术美,通音乐美学,能对声乐表演进行深层次的修饰,提高声乐表演中的艺术价值,因此,表演中必须充分重视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作用,结合优秀的表演技巧、真实的情感体验,演绎出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作品,给观众一种艺术美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郭海龙.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J].黄河之声,2013,(09):125-126.

[2]张诗杰.浅谈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J].音乐时空,2013,(12):131-132.

[3]程昕.浅谈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实践的作用[J].美与时代・城市,2013,(08):112-113.

[4]马丽萍.樊玲玲浅析声乐表演与音乐美学的关系[J].青年与社会:下,2013,(11):86-87.

[5]邱晶晶.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大舞台,2014,(09):81-83.

>>>下页带来更多的音乐声乐硕士论文

音乐是个旅程,每个人也许曾经被一支流行曲深深地感动过。这支歌陪着他们成长,也陪着他们老去,然后,在人生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同一支歌会唤回了所有的往事。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试论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 古筝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筝是一门以演奏为主的音乐艺术,在感觉主导的基础上拥有其自身的特点,古筝音乐美学源自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发展程序,社会性较强。从古至今,古筝音乐美学始终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 一、古筝音乐美学的起源 古筝兴起于“二女争瑟”,到战国时期,受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等因素影响,古筝得以广泛流传,并在向不同区域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 古筝音乐美学滋生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并有一段漫长而有序的发展历程。最初古筝音乐美学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为土壤开始滋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凡古筝使用者或受众皆属于特定的社会阶层,身上具有这一阶层独特的历史印记,然后这种印记又被植入古筝音乐美学发展的过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到现代,虽然其中的阶级性已经大大减弱,但是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自身独有的文化特征,古筝音乐美学受新时期的影响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但不论怎样发展,古筝音乐始终都是以具体的音乐内容、演奏手法等为基本载体,通过曲谱和技法等共同构成古筝音乐的审美特征。 二、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 ***一***古筝音乐悲情美学发展 悲情美学是古筝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古筝艺术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其音乐母题也不断丰富而呈现出多样化,悲情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宣泄出口,逐渐发展成为古筝音乐的主要分支,悲情美学也成为古筝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阶段。古筝音乐悲情美学所带给人的感受应该用热耳酸心来形容,一切体现悲凉、悲壮、悲伤、悲愤等悲剧美学元素的作品,在古筝曲中所占有的分量是不容小觑的。例如《苏武思乡》《姜女泪》《临安遗恨》等古筝作品,表达的皆是悲壮、悲伤、悲凉等美学情感,这些悲情美学元素融合于一体,不断发展,就构成了完整的古筝音乐悲情美学。 古筝音乐悲情美学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历程。悲情美学始于战国末期,到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悲情美学以一种浅淡和外化的方式在古筝音乐中加以表达,从宋朝开始,古筝音乐流行以悲为美,并且此后悲情美学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中,通过长时间的缓慢发展,最终在古筝音乐美学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影响。 古筝音乐悲情美学的特征包括悲壮、悲伤、悲凉等多种,其中慷慨激昂的悲壮是我国古筝音乐悲情美学的主导特征。以《临安遗恨》为例,此曲主要表达的是岳飞悲壮的一生,开头一句就奠定了整首曲子的悲壮基调,在开头的慷慨激昂以后,随之而来的是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但是于含蓄之中又更加将岳飞征战疆场,最终却落得“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悲壮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国仇家恨,千军万马,最终化为尘土飞扬,有心报国,到头来终是难圆己愿,令人无限惋惜。 古筝音乐悲情美学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古代延伸至今,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最终美学情感与音乐情感完美融合,由此形成了古筝音乐独特的悲情美学特质。 ***二***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发展 所谓气韵伴随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而产生,在人与自然、自然万物之间不断滋生出无限的生机。气韵是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气韵的认识从古代即已开始,并不断发展延伸至今。中国的传统美学认识,气韵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生长、呼吸、律动,都是气韵的一种生动的表现。至司空图时代,以意境、物境、情境为主体的三境说代表了气韵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至此,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开始拥有了自身独特的美学特质。 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源自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学,并在具体的演奏技法以及古筝材质选择等方面得以体现。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十分注重演奏以及曲谱与自然之间的气韵流动和协调,纵观古往今来的诸多古筝名曲,无不体现了这一重要特征。 从古筝演奏技法来看,传统的演奏技法主要分为左、右手两大类,左手韵是演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平直音线经过左手在弦上持续的上下颤动后,单调的音线开始体现出优美的颤音,这样的审美享受是由古筝演奏技法所营造出来的,更是技法背后独有的气韵合观所赋予的。从单薄的直线转变成曲折的波浪曲线,通过气韵将原有的平淡冲破之后,波浪所表达出来的正是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美学特征所带来的审美感受。 气韵合观在整个古筝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一直处于活跃清晰的状态,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天地融合的方式所创造出来的美学特征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据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气韵合观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特征,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对古筝音乐美学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古筝音乐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具有悲情美学的特质,又充分体现了气韵合观所带来的灵动。从战国时期起源并发展至今,古筝音乐的美学特质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完善,最后形成自己所独有的特点,既有时代的印记,又不缺乏自身的魅力,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属于自己的,同时又与中国传统美学息息相关的审美特征。古筝音乐在这样的美学特质引导下,将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完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 篇2 浅谈初中音乐课堂的汇入设计 一、初中音乐课堂汇入设计的原则 在教学中引进汇入设计,目的就在于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并通过汇入设计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体会到音乐教学趣味的同时放松身心,提升自我。对于汇入设计,要注意坚持实际性、高效性和趣味性这三个原则。 1.实际性。初中音乐课堂的汇入设计也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切不可将一种汇入设计方法千篇一律地用到所有班级和所以学生中,造成汇入设计效果的难以体现。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必须做到对不同班级和学生情况的充分把握,继而根据学生性格和特质,结合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汇入设计方法,在灵活的运用之下实现对学生的各个击破,满足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需求与渴望,从而为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高效性。将汇入设计引入初中音乐课堂,目的就是通过汇入设计前期铺垫作用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热情,为课堂教学和讲解奠定基础。常规的讲解以及师生交流仍是音乐课堂的主体,汇入设计只是课堂前期的一个部分。因而,要合理安排汇入设计的时间以及其所占用课堂教学的比例,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提高汇入设计的效率,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就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整堂课都充满活力。 3.兴趣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任何一门课程,学生只有对其建立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开启思维和想象,进入对知识的探究与渴求世界中。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引入汇入设计的主要目的也就在于燃起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其对于音乐的求知,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与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强化音乐教学的效果。因而,音乐课堂上的汇入设计也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趣味性原则,旨在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音乐兴致,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 二、初中音乐课堂实施汇入设计的方法 要顺利实施汇入设计,并充分发挥其对于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除了坚持实际性、高效性和兴趣性这三个原则外,还需掌握一定的方法。 1.利用多媒体,构筑情境汇入。初中音乐课堂的汇入设计也可借助多媒体这一新兴的教学手段,在课堂开始时利用多媒体构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即将讲解的内容,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课堂中,为保证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奠定基础。 以张千一作词作曲的《走进 *** 》为例,在课堂伊始,可通过多媒体将 *** 的代表――布达拉宫先行展现,继而播放一些西 *** 俗,使学生对于 *** 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还可以结合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让学生感受到 *** 的独特与壮美,以及近年来的迅速发展。通过多媒体所构筑的情境,学生对于 *** 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此时再进行歌曲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2.借助学生对于其他内容的了解,进行相似内容汇入。音乐作为情感的表达方式,其与很多艺术是一脉相承和互通的,舞蹈、喜剧、文学等,这些都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初中音乐课堂中,为了使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提前做到熟知,并且对其有所认识和见解,就可借助相似的内容,将即将开始的教学与学生们熟知的内容相联络,从而唤起学生的共鸣和热情。 譬如在教授《踏雪寻梅》一歌前,为了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到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众多与梅、雪相关诗文引入课堂,作为汇入设计,通过诗词的朗诵表现出梅的铮铮傲骨与雪的洁白无瑕,使学生提前对感受到“踏雪寻梅”的情景。继而表明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即位《踏雪寻梅》,在汇入学生熟悉内容之下促使学生对音乐课堂充满兴趣与求知的欲望。 3.调动学生兴趣,进行游戏汇入较之于枯燥繁重的学业,游戏对于初中生的吸引力明显要大得多。在初中音乐课堂中,为了帮助学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燃起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可以适时进行游戏汇入,以做游戏的方式将学生的兴致集中到游戏中来,在无形的游戏过程中传递相关的课程内容,为音乐教学做好铺垫。在教学生《唱脸谱》时,为了使学生对于歌曲中的众多脸谱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并建立起浓厚的兴趣,教师可实现准备若干脸谱,以游戏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快速分辨脸谱,将整个课堂氛围调动至最佳状态。如此依赖,接下来的音乐教学将会更为顺利,学生的热情也会更高,汇入设计的功能可见一斑。 三、结语 汇入设计所具有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为课堂音乐教学做足铺垫等作用是很多教学形式无法企及的。鉴于汇入设计对中学音乐课堂的卓越功效,各中学应充分认识到汇入设计的重要性,将其大力引入音乐课堂中,使音乐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放松身心,以及提升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很多期刊都可以安排音乐类文章,《北方音乐》、《通俗歌曲》(通俗是不是感觉不好听)、《艺术品鉴》、《戏剧之家》、《艺海》等,不过建议发表在音乐类的专刊上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