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资本主义论文

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的大学创新创业转型

2023-12-08 03: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美国公立大学试图挣脱公共使命枷锁的束缚,转向推动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基于马里兰大学的质性研究指出,该校创新创业遵循从局部性向全校性拓展的轨道,并在实践上采取构建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增加创新创业课程与项目、修订终身教职晋升政策和寻求校友外部资金等举措。但由于整个实施过程中学校领导层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寻求各方主体积极投入和参与,因此,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也引起了张力。我国高校在推行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汲取马里兰大学的有益经验,避免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自上而下,导致缺乏多方互动和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的倾向。


  关键词:美国;马里兰大学;学术资本主义;创新创业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公立院校特别是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为了维持正常运作和在市场上的地位,“私营化”(privatization)的行为倾向愈加明显,其运营与私立院校相似,变得比较独立和自主。[1]公立大学试图挣脱“公共使命”枷锁的束缚,在寻求外部资源和自治性上尝试了诸多变革,其中最应提及的,是公立大学在创新创业,抑或知识创造(knowledgecreation)方面所进行的转变。对公立大学而言,知识创造已经成为寻求更多资源和提升声望的重要途径,由知识创造所产生的资源已经获得大学领导层的拥抱,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大学的使命和文化,“当前公立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必须拥抱富有感染力的创新创业文化,以为外部的批判和指责寻求解决方案。大学的任何功能,从管理运作、研究、教学、服务抑或从理念中创造价值等都能够从创新思维中获益,我们必须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并在学生的学习初级阶段把它们教授给学生。”[2]


  本研究试图以具有代表性的公立研究型大学——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ofMaryland,Collegepark)为案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并对考察的学校就有关创新创业电子文本、相关的新闻报道、论坛信息和校长演讲等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以期在学术资本主义理论的视域深入剖析马里兰大学向创新创业转型过程中的变革轨迹和实践。具体而言,就创新创业主题对该校进行了包括管理者和教师在内的10个人的访谈,参与访谈的受访者主要包括6位行政管理人员和4位教师,如果将受访者按照职务进行分类,有副校长1人、教务长1人、院长2人、主任2人,其余4人均属于有关创新创业教学和研究以及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教师。


  二、学术资本主义理论与创新创业


  学术资本主义理论的探讨始于希拉·斯劳特和拉里·莱斯利在1970和1995年对欧美澳加五所公立大学的研究雏形。在《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一书中,作者着重从高校内部学术本质工作的转变以应对全球市场的崛起和政府对高等教育机构拨款的持续减少为切入口,呈现大学对资源依赖本质的转变,即在主要资源衰竭的背景下,高校和教师不得不通过市场或类似市场的行为去竞争关键性资源,以弥补主要资源的缺失。具体而言,市场行为主要是指参与以盈利为导向的活动,例如专利、从研究商业化中成立大学衍生公司、销售产品和服务等。而类市场行为则表现为寻求捐赠资金、赠与和研究合同等。反过来,给像大学这样的组织提供资金来源的人有能力对这些组织行使很大的权利。简而言之就是“谁出钱,谁点唱”(Hewhopaysforthepipercallsforthetune.)”[3]。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此时,希拉和拉里在书中并没有试图形成学术资本主义理论框架,更多的是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框架来分析高校资源依赖的转变。


  2004年,斯劳特联合罗茨再出新著作——《学术资本主义与新经济:市场、国家和高等教育》,在此书中,斯劳特和罗茨对学术资本主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调整了原有的分析框架,从早期分析谋利动机对学术的影响,转向关注以利益为导向的院校行为与院校能力提升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对学术资本主义的概念进行了适度修正。[4]修正后的学术资本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高校开始出现新的知识流(newcircuitsofknowledge),即知识成为需要被转换成产品、过程和服务的原材料,在校内有了更广泛的流动;高校内的间隙组织(interstitialorganization)产生,即负责管理与大学外部收入有关的创新活动的组织的产生,例如,创新创业中心、技术转化中心等;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之间的中间组织(intermediatingorganizations),即在公共非营利部门和私有部门之间起中介作用的组织,如商业-高等教育论坛;拓展大学管理能力(extendedmanagerialcapacity),即参与市场管理的高校职能部门扩展其相应的管理能力,以服务于大学师生的市场化行为和创业活动,[5]让大学在新经济中占据优势。


  然而,具体到当前的高等教育实践的学术资本主义行为中,创新创业象征着高校对学术资本主义行为具体化的一种共识,它可能涵括高校内部学生、教师、管理者、组织单位甚至整个高校参与的创新创业行为,我们将以斯劳特的学术资本主义理论体系为分析框架来深入探讨马里兰大学在创新创业转型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特征和实践模式。


  三、马里兰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演化


  创新创业教育在马里兰大学并非是一个新鲜的词汇,早在20世纪80年代,该校的工程学院和商学院就分别通过各自的技术转化机构和创业中心推行相应的创业教育活动。1984年,工程学院成立了马里兰科技企业机构(MarylandTechnologyEnterpriseInstitute),该机构的愿景是致力于帮助教师创建企业,机构主任在受访中进一步确认了其发展愿景,如其所言:“我们大学内部有一个技术转化机构(OTT),它们负责收集发明,进而对有发展愿景的发明授予专利,然而寻找适合的人对其进行许可,这是技术转化机构所应承担的职责,但至此还没有创办企业,这也正是他们缺乏的必要环节,而这正是我们机构所要做的事情。”


  1987年,商学院校友——同盟信号(AlliedSignal)企业的创始人迈克尔·丁曼(MichaelD.Dingman)向商学院捐赠了200万美元,创立了丁曼创业中心(DingmanCenterforEntrepreneurship),该中心也是全美高校成立最早的创业中心之一。自此,商学院和工程学院依托创业中心(机构)推行的创业教育活动和发展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地调整,1987年之后,科技企业机构开始提供研究资金帮助马里兰教师发展科技产品、服务和训练。在2000年,该机构向所有专业的最后一个年级的学生开展了希尔曼创业者项目(HillmanEntrepreneursProgram),鼓励和推动对创业感兴趣的所有学生投身于企业的创建中。该中心主任在受访中指出:“创业中心所提供的服务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有时它更加关注研究,有时它关注MBA,最近它们寻求向构建企业的定位转变。”


  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程学院和商学院已经陆续推行和组织了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但这些活动仍局限于工程学院和商学院之内,创新创业教育仍以局部性发展为主。该校一位执教于商学院的教授在受访中表达出创新创业教育在此前发展的局限性:“在新校长上任之前,创业教育理念局限于缺乏沟通和合作的简仓结构之中。”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任何涉及这两个创业中心的访谈问题,受访者都普通表现出“在马里兰大学谈及创业教育言必称这两个创业中心”,并且受访者透露,在2010年新校长华莱士·罗汉(WallaceDLoh)上任把创新创业明确列入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之前,两个学院在推行创业教育过程中明确表现出相互争夺主导创业教育所有权的迹象。


  2010年10月华莱士·罗汉就任马里兰大学第33任校长,并在2011年4月28日的就职典礼上明确把创新创业列入大学未来四大发展愿景之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学生机遇和成就之后,在大学国际化和向马里兰公民服务的愿景之前,[6]至此,创新创业在马里兰大学发生了质的转变,学校开始从大学发展战略的角度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并且试图把创新创业融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正如罗汉校长当时在就职典礼上所指出的:“把创新创业划入大学的未来发展愿景旨在使其融入到大学学术文化之中,拓展其相应的课程和活动课程,拥抱商业化理念,使大学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7]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践行此创新创业发展愿景上最为标志性的事情是成立了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研究院(Academyfor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


  创新创业研究院是马里兰大学主导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央办公室,独立于学校的所有二级学院,隶属于教务长办公室,该研究院院长在责任上就有关创新创业的事务直接向校长汇报,形成了校长监督下的院长负责制度,“其使命是通过与全校15所学院通力合作把创新创业辐射至全校37000名学生”[8]。成立之初,校长立即向该研究院投入了200万美元的州政府资金。在校长等学校领导的亲自推动,并且拥有大量运作资金的情况下,受访者也纷纷表示相比之前隶属于工程学院和商学院的创业中心或机构而言,当前的创新创业研究院变得与众不同而且辐射范围也更广了,如“创新创业研究院不同了”“我们现在开始把创新创业列入学术课程开发”“创新创业坐落在教务长办公室了”。受访者的这些表述都表明了相比以往,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学院和部门都明确感受到创新创业在学校地位的提升。


  总体而言,在学校校长等领导的亲自推动下,依托创新创业研究院,马里兰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进入了正常发展轨道,全校范围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基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校范围内每年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抑或课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并在2015至2016学年达到了13250人(见图1)。简而言之,此阶段的马里兰大学创新创业明显表现出创新创业理念上升至学校的办学使命层面,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广,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架构健全,全校性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基本上建成等特点。


  width=356,height=197,dpi=110


  图1每学年马里兰大学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数[9]


  四、马里兰大学推动创新创业的实践举措


  (一)完善支撑创新创业的基础设施


  在原有基础上拓展新的创新创业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马里兰大学进一步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性举措,亦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全校范围内拓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2004年,在该校前任校长莫特·丹(MoteJr.Dan)的领导下,马里兰大学开始修建大学周围的科学研究园(researchpark),修建后的研究园占地138英亩,这广袤的占地面积为大学提供了200万平方英尺的办公和研究空间,大大拓展了马里兰大学创新创业研究和探索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园的修建进一步打通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平台和通道,活跃了风险和创新投资等。正如牵头修建研究园的组织者莫特所言:“修建研究园的目的是为大学在全球范围内与企业和政府的合作增加一个维度。”


  马里兰大学科学研究园在完成修建之后,成为了与国家安全、环境和地球科学、高级语言学(advancedlinguistics)和食品安全有关的研究及企业集群的集聚地。具体而言,科学研究园的目的是联结当地企业和国外企业,与大学研究紧密结合,从国家经济拨款中受益,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其最终目的却是为了推动该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活动。正如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问及该校原校长在修建大学科学研究园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联时,一位参与完善该科技研究园的中心主任认为:“完善研究园真的是为了推动创新创业。更具体地说,我们现在关注的是技术转化和初创公司的创建,以及类似的相关交易活动。教师可以进行更多的发明创造,与大学分享他们的思想,然后再用这些资源将那些思想带向市场。”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项目


  我们对马里兰大学每年开设的所有课程总目录进行检索之后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尽管当时工程学院和商学院已经分别成立了科技企业机构和创业中心来推动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但是却没有提供任何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到2013年,仅仅工程学院的科技企业机构每年就提供了大约20门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根据该机构负责人在受访中所言,仅工程学院创新创业课程对学生的覆盖每年就高达1000人左右。该校目前有141门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分别由来自34个不同部门或学院的103位教师共同执教。[10]该校有关创新创业课程明确分为两个层次,面向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课程有141门,面向研究生的有87门,本科生层面的创新创业课程由农业学院、艺术和人文学院、商学院和工程学院等十个学院共同承担;研究生层面的创新创业课程分别由公共政策学院、工程学院和商学院等六个学院承担,具体每个层面的创新创业课程名称和隶属学院的名称见图2。[11]


  width=356,height=270,dpi=110


  图2马里兰大学创新创业课程统计[12]


  注:此图的数据根据马里兰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网站的课程总目录整理而成。


  具体而言,每个学院或部门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基础开展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例如,在本科生层面,农业学院开设了《农业管理和可持续食物生产》和《商业管理》;艺术学院提供了《艺术和人文的跨学科研究:社会活动和大众文化》和《社会创业写作》等课程;工程学院提供了《发现企业——创业的基础》《创业和创新研讨会》和《创业和创新基础》等课程。在研究生层面,农业学院提供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创业基础》和《房地产高峰体验》,商学院提供《创业和新企业》和《社会创业》等课程。可以看出,在新任校长华莱士·罗汉上任并提出把创新创业辐射至全校所有学生的发展愿景之后,该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始超越工程学院和商学院,创新创业已经向艺术和人文学院、农业学院和新闻学院等全校范围内的学院拓展,呈现了全校不同学院和部门为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共同努力的局面。而且本科生和研究生创业课程每年的持续增长正好迎合了华莱士·罗汉校长把创新创业教育辐射至全校学生的大学发展战略目标。尽管该校有关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并非是强制性的,但是这些课程都已经成为学生获得马里兰大学学位前必须学习和体验的学习项目。


  (三)修订终身教职晋升标准


  在美国高校,终身教职晋升的标准主要依托候选人的教学、研究和服务,这三个标准是高校教师整个学术职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它们在终身教职的评审中被形象地比喻为“三条腿”的板凳。但是,教学、研究和服务在不同的高校会有不同的侧重,比方说,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终身教职评审可能会在要求一定教学工作量的前提下,强调研究产出的比重,简而言之,对终身教职的三大影响因素,不同的高校,或同一高校内不同学院或部门都能分别设置不同的标准和权重来考量教师的晋升。不过就马里兰大学而言,如果要给三者排序的话依次是研究——教学——服务。


  然而,为了进一步促进和鼓励更多的教师投身于创新创业研究和教学之中,马里兰大学的学术领导层提倡修订晋升和评选终身教职的政策,以奖励为创新创业教学和研究做出贡献的教师群体。该提议最早由学校的教务长办公室发起,紧接着教务长组织了一个由各个学院负责人和相关中心负责人组成的会议,探讨如何将对创新创业的认可整合到终身教职的晋升和评选的过程中。在会议上,副校长兼教务长玛丽·兰金(MaryAnnRankin)明确提出了创新创业应该成为教师工作评价或终身教职评审的第四个支柱,排在教学、研究和服务之后。


  然而,把创新创业纳入终身教职的升迁政策中本身就涉及很多评价因素,如创新创业如何评价,是以创办公司数量来衡量,还是以开发创业课程的数量为标准,而且创新创业活动与教师从事的服务业绩界限如何界定,这些问题都需要事先给予回答,也正是因为评价本身的模糊性,当兰金教务长在会议上宣称考虑把创新创业加入该校终身教职的评价维度时,参会的很多教师刚开始甚至不理解什么是创业,并且让教务长做进一步解释。一位艺术与人文学院的教授在受访中表达出了这种疑惑,他说直到参与到由玛丽·兰金教务长组织的这个会议之前,他对创新创业所能想到的就是挣钱。尽管有些教师对该政策不甚理解,但是此次会议之后,教务长办公室联合学校学术委员会落实了该政策,委员会在最终的报告中提议在终身教职评选中纳入创新创业:“终身教职对创新创业的认可将考虑到教员参与的广泛创业、公共管理和创造性活动,所在单位可以此确立自己的晋升和终身教职标准。这必须强化评价教员的一个或多个标准(研究、学术、艺术创造力、教学和服务)。”[13]


  首先,应做好企业转型的前期准备工作。李英禹和乌义汗(2016)认为传统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的第一步便是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做好这个工作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获取外部信息,掌握好流程,确保企业转型工作的顺利展开。鄂立彬和黄永稳(2014)也指出企业应该做好国外市场调研,探索服务外包模式。


  (四)寻求捐赠者并进一步筹集创新创业资金


  尽管充裕的资金是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推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但是在州政府公共资金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对美国当前的公立大学而言,创新创业投入也面临着资金运作的瓶颈。因此,讨好捐赠者和进一步筹集更多外部创新创业资金成为了学校领导层推广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例如,为了让该校具有创业体验特征的创业生活学习团体(Living-LearningCommunities)顺利筹建,兰金教务长就联系到该校毕业的一位著名企业家校友,通过几次的交流和游说之后,兰金教务长为该创业生活学习团体筹集到了为期十年的资助,而获得资助的学习团体至今仍以捐赠者的名字冠名。


  需要指出的是,校友对创业活动的慷慨捐助一般都是专款专用的形式,即与学校的管理层达成协议,这些捐助资金专门用于那些固定的活动或项目。比方说,商学院院长在2008年就与该校一名从事运动品牌创业的校友合作,组织开展了一个商业计划竞赛。学生向评委们宣讲他们的商业思想,以期获得最高可达5万美元的现金奖励和其他奖项,而这些奖金都是校友捐赠的。除了游说私人捐赠群体捐款之外,学校领导层还向州政府争取创新创业资金,2013年,学校在成立创新创业研究院之后,罗汉校长与兰金教务长共同向州政府争取了200万美元的运作资金。或许是因为州政府本身就希望地区范围内的高校能够加大创新创业的投入力度,抑或说,马里兰大学洞悉州政府对创新创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就业岗位创造上的现实需求,州政府一次性给创新创业研究院拨款200万美元。在获得州政府和相关校友的资助后,罗汉校长任命副校长兼教务长玛丽·兰金主管创新创业研究院的运作,并声明在运作过程中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与活动必须服务于整个学校。除此之外,兰金教务长开展重整创新创业研究院的工作团队,并在研究院的发展纲领中明确加强创新创业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联系来确保州政府对创新创业资金的持续投入。


  五、基于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的创新创业实践分析


  (一)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参与同行院校竞争


  学术资本主义的生成与西方国家绩效至上、自由竞争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14]斯劳特等人在分析欧美澳加公立大学对外部资源依赖的过程中,也不断强调资源竞争的作用,可以说对自由竞争的崇尚和鼓励深深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哈佛大学原校长德里克·博克认为,竞争是美国大学发展的驱动因素和本质特征。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马里兰大学调整或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数量,也与参与到同行院校竞争或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密切相关。该校希望通过开展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进而参与到同行院校的竞争队伍中,不希望自己所在的高校成为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中的“落后者”,力求在市场和卓越机构的排行榜上拥有一席之地。譬如,马里兰大学这几年都有陆续收集和整理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课程,并上交至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排行的独立机构。2013年,在普林斯顿评论(PrincetonReview)和创业者杂志(EntrepreneurMagazine)排名上,马里兰大学在为本科生提供创新创业活动或课程等指标上位居全美高校第20名。[15]


  笔者以“贵校鼓励和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否与受到其他学校的影响相关”为题对10位受访者进行访谈时,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该校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相关的活动确实受到了同行高校的影响,创新创业活动成为高校与同行院校竞争的一个有力条件。一位受访的创业中心主任说:“是的,我想有这方面的因素在,你看看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他们在创新创业上都非常活跃,如果不做类似的事情,我想我们会吃亏,但我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原因,我也认同这肯定是促使大学去探索全校性创业教育的其中一个原因,以致大学可以与其他大学保持竞争,这可以使你更具有吸引力……”另一位受访的教务长则认为,由于马里兰大学推动全校范围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同行院校中速度较慢的高校,因此他们正在通过拓展创新创业课程迎头赶上,如其所言:“很多学校创新创业成就都在我们之前,他们都推广了全校性的创业教育,我们才刚刚开始进行不久,罗汉校长希望我们能够追赶其他高校在创新创业领域的步伐。”


  意识到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享有声誉的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全校性创业教育,马里兰大学以此为契机,正在加大力度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活动,以寻求在下个排行榜提升创业的成绩,谁都不想在开展创业教育项目中落后于其他学校。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或活动成为大学参与外部资源竞争的一个有力条件。这种通过创新创业的途径参与到同行院校排名、资源的竞争中恰恰是学术资本主义竞争本质的最好体现之一。


  (二)间隙组织为高校推行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高校的间隙组织通过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形成了高校和社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地指导和有序地推进高校参与到学术资本主义的行动之中。在斯劳特等人看来,间隙组织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销售知识产权,然而,马里兰大学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所成立的一些组织就类似于斯劳特提出的间隙组织,例如创新创业研究院。并且,学术资本主义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建立地区或州政府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在学术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基础设施连接公私部门使新型网络的出现成为了可能。在马里兰大学,前任校长莫特·丹等领导层通过完善高校科学研究园等实践积极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中,而这些举措所指向的便是刺激地方经济发展,退一步讲,马里兰大学通过确保这些方案有助于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换取地方政府对该计划的持续资助。


  (三)拓展管理能力确保全校性创业教育有效推行


  随着学术资本主义对美国大学的影响日渐深入,学校的高层行政管理人员也普遍认为,通过加强对师生学术资本主义活动的积极管理,对与市场密切联系的研究进行投资,学校会获得更高的回报。[16]在马里兰大学,全校性创新创业理念的确立及其具体实践都由校长和教务长等高层管理者自上而下推行。例如,自2011年罗汉校长向公众宣称把创新创业划入大学四大发展愿景,到由副校长兼教务长牵头组织成立创新创业研究院,再到教务长亲力亲为去寻求校友资助等外部资金来支撑创业生活学习团体的运作,都表现出高校领导层对创新创业运作和资源管理上的绝对控制权。


  马里兰大学领导层在创新创业资源筹集,以及组织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拓展活动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是彰显学术资本主义拓展管理能力的典型例子,在此过程中,获取外部资金正是学术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不可否认的是,高校领导层在筹集和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在高层管理者被赋予更大的权利的同时,基层教师在高校治理中的角色却又被边缘化。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一线教师明确表达出这种担忧。一位来自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在受访中说:“据我了解,我不认为学校让不同部门的主管在接受创新创业上做过什么努力,我感觉这非常自上而下,极其自上而下。”另外一位受访的教师甚至质疑学校如此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抑或说创新创业这样被强调会导致与此无关的教师处于弱化的地位。如其所言:“我想这对创新创业的强调太过严重了,这听起来似乎每个人都应该去进行创新创业一样,我们甚至不清楚它具体指的是什么,这听起来似乎与钱有关,我担心学校已经过于强调了。”


  六、评析与启示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美国公立大学开始进入一种新的生存环境,这种新环境赋予了公立大学新的经济图景,使其在技术转化、知识创造以及创新创业等领域开疆拓土。作为同行院校中较慢参与创新创业的高校,马里兰大学在创新创业实践上实行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不可否认,一元化的自上而下运作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却明显表现出未能广泛、充分地听取来自各利益相关群体,尤其是基层教师的声音,决策过程时常简单而急促。这种垂直性、长官意志色彩浓厚的推行方式已经在高校内部引起张力,以下我们将进行逐一分析。


  (一)修订终身教职晋升标准促进创新创业需全面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


  为了深入推动创新创业教学和研究,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近年来美国高校开始出现教师聘用和晋升文化的转化,即高校教师聘用和晋升时,高校不仅强调教师对学术领域发展感兴趣,而且须掌握技术应用到商业领域和从事他们学科的创业活动”[17]。2010年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UVA’sSchoolofMedicine)首次将创新创业活动纳入教师晋升和获得终身教职标准之中,该学院要求参与晋升或竞争终身教职的候选人提供一份他们发明及这些发明申请专利的情况报告、已注册的版权材料、技术许可证以及其他在创业和创新领域产生过影响的技术转化活动。[18]无独有偶,为了推动大学的创新创业,马里兰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办公室亲自组织会议邀请该校的高级教师参与商讨修订教师晋升终身教职的政策,即把创新创业的标准嵌入到终身教职的晋升政策中。


  但是,改变终身教职的政策势必触及很多教师的既得利益,尤其是非商学院教师,有些教师长期投身历史研究,文献考究才是他们的第一要务。因此,对于这种晋升政策的转变,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纷纷表示担忧,该校一位来自艺术与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师在受访中谈道:“构建企业需要花很多时间,因此会导致没有太多的时间来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正是因为这种晋升政策的转变难以全面兼顾很多教师专业发展或研究的场域,一些来自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教师抱怨说,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创新创业发展,他们开始被“边缘化”了。


  考虑到终身教职政策转变的复杂性和将会触及很多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尽管把创新创业纳入终身教职的评价体系对于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或研究而言有其美好的愿景,但高校对此应当慎重处理,尤其是如何兼顾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应该着重考虑的。


  (二)推动创新创业既要学校领导层居高临下,亦要多向互动


  学校领导层对推动一个全校范围的创新创业方案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校长或教务长的支持和鼓励,在高校内部要创建一个综合性全校性创业教育项目几乎是不可能的,学校领导层对全校性的创业教育在筹划过程中的支持和鼓励能够推动创业教育项目的顺利通过和获得资金的保障。一位商学院的创业中心主任在谈及学校领导对于推动创新创业作用时就明确表达了这种观点,他说:“推进全校范围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因素是校长进行全力支持,这是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其他学院的领导也认为这是我们想成功推动全校性创业教育需要做的事情。”然而,从马里兰大学本身的经验来看,在推动创新创业实践和修订相关政策的过程中过度地强调自上而下,抑或说权利过于集中,没有在行动之前问问公众需求和听听各方意见,容易引起高层领导与基层教师之间的张力。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受访者明确表达出学校领导层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权利运行单向,缺乏多向互动和各类主体平等参与,以及民主协商的运作机制。因此,尽管学校大张旗鼓地推动全校范围的创新创业,但很多教师却就如何把他们的工作嵌入到创新创业的优先事项上感到疏远。质性访谈过程中,一些受访者陈述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就我现在所知道的,我认为学校在鼓励各学院和部门加入创新创业行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我感觉这非常自上而下。”实际上,在受访过程中,作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方案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教务长兰金也深刻意识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推行方式的弊端,如其所言:“坦率而言,这并没有完全引起基层教师和学生的兴趣,尽管有所转变,但很多教师仍然认为创新创业属于商学院和工程学院的范围。”


  所以,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高校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在肯定高层行政管理人员发挥关键作用的同时,领导层也应该积极推动基层教师的投入,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中。换言之,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需要学校领导层自上而下的推动,亦要与学校教师等利益相关者多向互动。毕竟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尽可能地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创业教育教学或活动中,否则“全校性”的冠名就会大打折扣了。只有充分重视不同利益群体在推动全校性创业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高校才能为全校性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行培育更加丰富的创业文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