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资本主义论文

顺势而变的资本主义

2023-12-11 02: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调整经济社会运行机制,挖掘资本主义的潜力,焕发出资本主义强大生命力。但这些调整无法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关键词:国家宏观调控;科学技术;社会结构;福利国家;社会运动


  本课主要叙述了二战以来后到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与变化情况,核心关键就是“新变化”,通过设置国家的宏观调控、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四个子目,描绘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勾划出20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在冷战阴影下,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进行调整创新发展的图景。


  第一目国家宏观调控是从经济运行机制调整的角度阐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为了恢复发展经济,抵制社会主义的冲击,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大萧条教训,针对市场调节机制弊端进行改革,实施全面的国家宏观调控,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整。教材由实施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入手,将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置于特定的时空之下,进行历史解释,隐现出实施国家宏观调控的本质,即为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协调发展,依据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改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的调整。


  从实施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来看,通过增加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制定实施经济发展计划、运用经济杠杆等调节手段,使国家由过去作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成社会生产的“总资本家”,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实现对经济的有效调节,以增强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在更广的社会范围内,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弥补市场机制的弊端。


  从实施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看,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使资本主义在战后出现了为期二十年的经济持续增长的“黄金时代”。但这种调整只是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只是一定程度上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滞胀”的出现,说明国家宏观调控也不是万能的,无法根除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面对“滞胀”,资本主义在实践中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运行机制的整个历程来看,由凯恩斯主义时期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到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条道路”的探索,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市场主导与国家调节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本质上是经济发展手段与方法的调整。


  伴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在国际范围内扩展,个别企业的有计划生产与整个世界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便在国际范围内日益突出,为此,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在国内进行宏观调控,另外还以美国为主导,组建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在经济关系与矛盾方面进行国家协调,实际上就是国家宏观调控在国际范围内的扩展。这也体现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更多的用和平合作的方式取代战争的方式来寻求经济发展的变化。


  第二目主要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角度阐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一目概述了科学理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在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主要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基础上,指出这些科技成果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新科技革命在不断突破的科学理论的推动下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生产融合进程一日万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瞬时更新。用新技术装备起来的生产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推动生产过程逐步向全自动化不断迈进,使得机器生产呈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由此使信息的生产和处理逐步取代物质资源的生产和处理,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分,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人的“智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另外在新技术的武装下,新型人工合成材料、信息资源等作为新的劳动对象被广泛运用,使人类劳动对象不断扩大,大大的扩展了人类的劳动的内涵。总之,科学技术不断推动人类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的发展变化,促使社会生产力出现质的飞跃。


  生产力发展的新变化突出显示了人的“智力”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显示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展现出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的新特点。


  第三目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主要从就业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阐释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业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都根源于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在国民经济中,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推动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智能效益型转变。对应的就业结构也随之变化,从事技术研究创新和信息开发与处理的脑力劳动者日益取代单纯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成为劳动大军的主体,这种变化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一方面,以腦力劳动为主体的“白领工人”日益成为工人阶级的主要成分。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改革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让企业管理与所有权分离,以实现让专业的人来管理企业,这使依靠“技术——专业管理”的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这些人员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而且在他们身上同时具备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的双重属性。这些群体逐渐成为社会结构中的突出群体,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由早期的直接对立的两大阶级的“哑铃型”,逐渐演变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显现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出现的新变化。


  第四目设置了“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两个子目,主要从经济和政治方面反映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社会矛盾方法和手段的新变化。“福利国家”这一子目主要阐述了福利国家的含义、作用、战后的演变及趋势。福利国家的建立实质是国家对社会财富分配进行的调控,是社会分配关系的一种调整。它的建立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让人民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有效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但这一政策是建立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国家财力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的,在这一过程中资产阶级并没有减少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更没有完全消灭剥削关系,它并不是“满足人类需要”的“公平分配”,也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导致阶级同化”的“收入革命”。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黄金时期结束后,西方国家就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以寻求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因此,建立福利国家这种调整并不能避免社会运动的出现。


  社会运动这一子目标主要叙述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运动,还提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学生运动和美国的反越战运动。这些运动反映了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对内要求民主权利、维护社会的公正,对外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要求。在这些社会运动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各种法案,扩大公民各种权利,以适应社会底层各阶层参与国家社会生活的决策要求,保证社会的稳定。


  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这一目突出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应对社会矛盾的主要策略调整,即在经济上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政治上扩大公民权,以实现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这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社会相对富裕的情况下,资产阶级统治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与调整,显现出资产阶级统治新的时代特点。


  总之,我们必须用全面辩证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新变化,一方面,要看到战后资本主义通过自我调整,形成自我调节机制,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能充分挖掘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潜力,让资本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使它在未来将继续长期引领新科技革命的潮流,同时也能使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和矛盾,稳定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预示出未来资本主义制度必将继续长期存在。当然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避免资本主义最终必将灭亡的命运。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